在线客服

林业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林业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林业类论文

林业论文:林业分类经营论文

1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障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较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4.4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品林业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5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以天然林(以自然演替为主)作业为主,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择伐或渐伐)作业,不采用人工单层林(皆伐)作业。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这是确保这项改革成功的关键。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如何调整林业分类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茂盛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类论文: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策略论文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国有林场在我国南方林区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全区共有国有林场150个,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国有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障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较大限度发挥。

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障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三、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障。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及时,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第三,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林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上述问题在实施分类经营过程中都应加解决。

四、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1.国有林场划类经营

国有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国有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公务员之家

2.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

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可解决投入来源。

林业类论文: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研究

摘 要 林业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我国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外林业实践告诉我们,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走分类经营道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与利用、商品林得到有效管理和发展的途径,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林业 分类经营 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24小时内能够吸收1 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着。

,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 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 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

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障。

4 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 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 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及时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 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 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林业类论文:分类经营方式下林业投融资体系创建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一方面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另一方面又维系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对林业认识的深入,各级政府加强对林业的投入,使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资金是推动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前,我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林业投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对新形势下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分类经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R?塞乔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认为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保持水土、发送环境、游憩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应根据森林区域、林分、树种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工,突出其主导功能,即一方面主要通过集约经营、建立工业人工林基地,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培育公益林以满足社会的生态需求。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都属于该模式。新西兰于1985年进行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将全国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非商品林,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仅用占林地面积18%的商品林就满足了全国98%的木材需求。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就提出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发展思路。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是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主体功能;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主要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对公益林与商品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林业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的经济效益。投融资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投融资体制要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在分类经营模式下,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投融资体制的不同要求。

二、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投资总量。随着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林业资金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表1)“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林业基本建设投入完成额分别为:80.7381亿元、155.3631亿元、441.7715亿元、1,749.9567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虽然林业投入额不断增加,但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林业投入较高的2011年也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1%。此外,林业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缺口,不能有效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二)林业投资主体。由于受林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2000~2010年全国林业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714,49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9,250,552万元,占72.06%。11年间国家投入占比在76%以上的共有7年,2008年以后国家投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在50%以上。可见,我国林业资金对国家投入的过度依赖。近年来,我国尝试通过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等形式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但数量较小。

(三)林业投资方向。在主要依赖国家投入的林业投资体系中,当投入总量有,国家必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投资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下,我国林业资金主要向生态工程倾斜。当前,我国林业投资方向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重营林轻森工。2000~2010年我国完成营林基本建设投资22,846,398万元,森工基本建设投资3,868,095万元,二者投入比为5.91∶1。在营林投入中又倾向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11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林业资金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入总量达444.87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由于国家林业资金在投资方向上的倾斜,同时又缺少其他资金来源,使得商品林及森工产业得不到有效资金支持,这也不利于我国林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三、对分业经营模式下构建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考

在林业分业经营模式下,应针对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的主导功能,分别构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不同的投融资体系。

(一)公益林投融资。公益林是以维护社会生态安全为主体功能,其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为发展公益林事业,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充分利用国家信用逐步推进市场融资机制。同时,保障其投入的制度化与长效性。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从投入总量上来看,国家应逐步加大投入规模,且应保障林业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目前,在我国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中,应确保林业支出比例不低于1/3。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林业发展需要,结合当地财政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林业资金配套。

2、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融资能有效解决林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这一问题。通过发行国债筹集林业发展资金就是对市场化融资的积极尝试。一方面国家可适度增加林业专项国债的发行,以筹集公益林事业发展需要的长期性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业国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我们可借鉴国外征收森林生态税的办法对国债资金进行补偿。

3、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林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是现阶段提供政策性林业贷款的两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共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2010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3亿元,2011年提供林业贷款8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早在1995年就开办了林业贴息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

4、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实现林业发展资金的自筹。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森林碳汇是最主要的碳汇类型。2010年全球碳交易量已达1,400亿美元,这其中蕴藏林业发展的极大机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大力培育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碳汇交易,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和林业发展资金的有效补偿。

(二)商品林投融资。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是商品林投融资体系建立的根本思路,应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林业,促进社会林业发展。

1、国家应适度增加商品林投入比例。国家商品林业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具有引导作用,国家应逐渐加大对商品林及林产工业的投入,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林业。林业专项国债中也就适当考虑商品林资金比例。

2、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机构林业贷款。林业商业信贷,是林业融资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由于林业贷款风险大,收益不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办较为缺乏。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林业效益逐步提高,为林业商业贷款业务奠定了经济基础。商业银行可通过林业资产抵押、林权证抵押等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可参考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支农贷款的优惠办法,对开办林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利率支持。

3、探索林业生态项目BOT融资形式。BOT融资是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即政府赋予私营机构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待特许期满后收回项目,投资者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相应赚取了利润。这一融资模式可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林业领域,极大节约了林业资金。项目发起人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按市场原则运营,必然会提高林业项目的收益,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4、积极利用外资。商品林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更容易吸引外资投入。1990~2001年我国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200万hm2,2008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主要是商品林营造和木竹加工项目,2010年底我国进引国际金融组织林业贷款项目14个。

目前,我国林业利用外资主要有直接投资、世行贷款、国外商业贷款等类型。我国应根据林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利用外资形式,以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

林业类论文:林业生态建设中文书档案管理的种类和途径

摘要林业建设是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体,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这一统一体的发展。分析文书档案管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介绍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类,提出加强其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以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文书档案管理;意义;种类;途径

1文书档案管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加强文书档案管理,有利于国家法规和方针政策在林业部门和基层林场的贯彻执行,增强国家法规和政策的性;有利于上级党政机关对林场工作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基层林场盲目蛮干;有利于林业机关单位及林场同其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不至于在林业工作及其他工作中顾此失彼;有利于林区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时俱进,促进林区安全和谐;有利于真实记录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情况,为各项林业工作和活动保存依据和凭证。

2林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类

2.1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森林资源档案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记录了整个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全过程,把数据反映到簿、表、卡、册、图上[1]。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森林资源档案在林地权属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保障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2.2林权改革档案管理工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各地推进,为确保改革成果,提高改革质量,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近日出台《关于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就林改档案管理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意见指出,档案管理是林改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完整、、系统的林权改革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及稳定完善农村林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保障[2]。意见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认真抓好本机关、本单位的林改档案管理,建立档案工作领导负责制和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制,并指导所属单位做好林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方面工作,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特别做好林权登记发证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林改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意见提出,林改档案管理要与改革工作同步进行、协调开展,促进改革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同步进展,确保林改全过程档案资料的完整、与系统。各级林业和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林改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林改成果检查验收项目中,确保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意见还就林改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分类方法、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利用服务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2.3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度高、费用巨大的生态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牢固树立“无档则乱”的档案管理意识,把规范建档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切实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乡确定专职档案管理员1名,负责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按照工程实施流程,编制退耕还林档案全宗示意图,并按工程建设环节将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作业、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工程管理流程划分为长期、长期、短期3个不同期限,为退耕还林档案整理提供具体的依据。县级与乡镇分别建立专门的退耕还林档案室,配备微机,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向管理,做到文字、电子和实际工程操作相对应,规范图、表、卡、证、合同5类资料管理,既保持原始资料的完整,又为档案查阅提供便利,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2.4林业生物灾害档案管理工作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地组织协调可利用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较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低程度。就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具体内容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森林健康的措施。

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按时归档,应从以下4个方面认真开展工作:一要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神圣的事业,任何社会形态、任何单位、个人都离不开档案,一定要增强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档案工作搞好。二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档案工作就是服务,“规范、完整、品质、便捷”是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3],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档案的上等升级,提品质案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品质案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县政府、县档案局的要求,对档案工作人员采取不同方式,加强业务培训,使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四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抓档案工作,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稳定档案工作队伍,为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2.5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保密工作

林业档案保密工作包括林业档案管理过程和林业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林业开放档案也必须做好必要的保密工作。在日常的档案借阅过程中要做到[4]:在经过主管领导的同意后,对所借阅的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登记造册,注明借阅的时间、档案的具体信息、借阅人以及归还时间;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能擅自调阅相关档案,尤其是财务档案的管理,必须经过主管领导、财务人员及档案管理员的共同在场才能调阅,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档案室,不得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涂改、伪造档案,不得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不得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不得携运或者复制档案出境。如果违反以上规定之一的,若情节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

3加强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

文书是正在发挥作用的信息载体,档案是历史文献资料。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行为,提品质案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时代要求,使各单位的档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林业系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3.1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由于文书工作直接与文件打交道,在有效范围内必须遵守和执行,因此,党政领导要加强对林场文书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促使文档管理人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文书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时效性[4],热爱档案管理事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事业负责。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档案管理规则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坚持岗位实践,熟悉业务技能,适应新时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3.2运用比较先进的手段及时处理文件,分类归档

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其高效快捷、灵活检索的特点为立卷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自动化、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5],对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档管理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特点,熟悉并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一事一卷,分类归档以备查考,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3.3要提高文档资料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利用率

对于档案资料,在管严管好的原则下,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不怕细琐麻烦,要嘴勤、眼勤、手勤,既使利用者及时查考,又能妥善保管档案,使成为历史的档案成为活的资料,完整地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文书信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时效作用,又可以发挥林业文书档案资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凭证作用,为国家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

林业类论文:论结合当地林业站搞好林业分类经营

论结合当地林业站搞好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较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4.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品林业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5.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以天然林(以自然演替为主)作业为主,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择伐或渐伐)作业,不采用人工单层林(皆伐)作业。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这是确保这项改革成功的关键。

林业类论文: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等林业院校 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本文选定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422住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同卷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分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翻度安排下,林业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实态,以及价值趋向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时不同价值主体的调查,对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观察和思考,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合理定位和引导寻找客观依据。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在择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对个人职业发展、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突出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定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分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安排下,林业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实态,以及价值趋向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不同价值主体的调查,对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观察和思考,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合理定位和引导寻找客观依据。

t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与构成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就业的期望、选择、社会适应性、就业技巧、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17个选择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访谈78人,从就业观、就业技巧、价值取向等方面,详细了解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样本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届毕业生,覆盖到7个专业所有学生422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2份,回收问卷398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2.9%a

2调查以及访谈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单变量描述性分析和多变量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2.1职业价值观多元化,择业方向广泛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43.19%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中12.68%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24.65%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11.27%的学生选择出国。“在您认为理想或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工作岗位)是哪类工作?”的问题中,34.04%的学生选择从事管理人员,32.39%的学生选择公务员,21.60%的学生选择营销人员,13.38%的学生选择从事技术人员,10.80%的学生选择教师,7.04%的学生选择科研人员。调查样本涉及到的专业中,管理类的学生居多,所以“从事管理人员”成为多数学生就业的;公务员以其工资较高、福利保障完善、社会地位较高,成为仅次于选择管理人员的职业,营销人员以其较高的收人、灵活的就业方式也成为学生选择率较高的职业。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但大都比较注重选择稳定、功利和实用的工作职业,其中工作收入和经济利益受到广泛关注。

2 .2择业主体意识增强,社会价值淡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管类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较强,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普遍关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追求物质财富,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价值淡化。调查发现,在择业意向上,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中,学生把“能否发挥专长”(占38.63%)和“能让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占20.31%),“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报负”(占17.88%)作为最看重的因素。对干“理想的择业单位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占36. 18%),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2.63%)被学生置于不重要的位置。其中的原因是,大学生认为去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存在工作环境差、个人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以及家庭反对等不利因素。在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学生党员,在择业考虑时也同样没有将社会需要和社会贡献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职业方向选择,除了进一步验证在择业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兼顾经济利益这一特点外,还有力地说明社会价值的观念在学生中己经淡化。这种择业行为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变革引起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的择业行为已经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

2.3就业期望富有弹性,标准趋向现实

职业评价标准是主体选择职业时所遵循的内在标准和价值尺度,也是选择职业的价值评价依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评价受社会因素影响很明显,职业评价标准正由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个性发展和经济利益是主要的职业评价标准,价值取向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学生择业时考虑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是“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分别占总人数的31.28%, 28.76%,23.12%和19.36%,三项的比重并没有太大差距。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中不论男女、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均对工作地点要求很高,即便是生源地省会城市也很少选择。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学生均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为目标选择,这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高和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提供的发展机会多有直接关系。对于期望的薪资待遇,学生选择月薪2000元一2500元、1500元一2000元、1000元一1500元的分别占22.54%, 24.88%和33.57%,但签约后现实的职业薪酬水平是月薪1500元一2000元和2000元一3000元分别占了43.76%和21.05%。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对薪水的市场指导价比较关注,定位也较理性,并能在择业实践中自觉将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4职业观念趋于成熟.择业态度自信

当前,毕业生普遍感受到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占81.11%),认为满意的工作难找(占53.52%),但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比如,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持“基本同意”的学生占47.90%,“赞成”和“非常赞成的”两个比例占了38.41%。他们“非常自信”(占25 .39%),“比较自信”(占53 .20%)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建立自信心的方式,大学生选择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锻炼,多数学生认同“综合实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比如,42.16%的学生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主动性等处事能力”,16.4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经历”是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素质,22.54%选择兼职的经历。这与在同时进行的用人单位调查中得到的这两项指标的排名一致,说明学生非常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3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职业价值观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3 .1社会价值观

此类职业价值观首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把个人意愿、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求以社会需要为首位。此类职业观念的拥有者,通常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志存高远、矢贯初衷;百折不挠、意志坚定;脚踏实地、牢记使命;关爱社会、心系国家,往往能够把人生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把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在基层、在生产一线、在平凡却是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彰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在最初的职业选择中,他们同样遭遇了困惑与不解,但内心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提供给他们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那些走向基层、西部就业的学生,身上就有着这类职业价值观。

在调查中,持这种价值观的择业者却很少。大部分的学生支持政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的政策,但实际上每年真正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却很少,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比例更低。他们认为那里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学生的这种选择,说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己经有所模糊,个人价值与个人利益成为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重视的现象。

3.2自我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突出自我发展,是以满足择业者个人兴趣、专长、能力、性格、爱好等因素为出发点。他们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着重职业的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空间,择业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自我发展空间大,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公司和行业。

调查发现,“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中”,学生把“能否发挥专长”(占38.63%)和“能让白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占20.31%)}“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报负”(占17.88%)作为最看重的因素。对于“理想的择业单位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把“个人发展空间”(占30.68%)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发展前景”(占29.81%)和“工作和收人相对稳定”(占25.82%)作为其次。同时,大学生也根据自己的个人发展需要,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锻炼,有42.16%的学生注重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主动性等处事能力,有16.43%的学生注重培养社会实践经历,而形式则主要以兼职为主。

这类价值观的择业者较多,在赢得企业和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社会价值淡化,职业生涯个人本位的缺点。

3 .3效益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在评价职业价值时,把经济收入、就业地区、单位性质等作为主要标准,是以满足择业者的个人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的,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物质取向,追求经济效益的实现。此类型的择业者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等经济效益取向,对现实物质生活感受的直观性以及对自身感官满足有强烈的偏爱,这与二十多年的商品大潮影响,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趋利性、功利化、现实性等特征带来的价值尺度的巨大变化不无关系。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大学生对待职业选择更趋理性,单一的持效益价值型的大学生会逐渐减少,往往会与自我发展取向等相互兼顾。

3 .4消极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是确实主体性思维,难以分辨职业现实状态的合理性与长远发展的目的性,缺乏价值选择目标的消极取向。这也是受价值多元冲突中“相对主义”倾向的影响—没有好的职业,所以放弃选择。放弃也就意味主体责任的缺失。因此,此类择业者往往很少考虑如何通过职业生活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甚至会把职业当作谋生手段,满足即时的物质需要和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逃避竞争,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对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的长远考虑。

这种观念在这次调查中很少发现,因为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已有一定的就业压力感,来自于家长、老师、学校,这也迫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4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自我、关心自我发展、热衷自我完善,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但是社会需要具有多样性,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满足,满足社会多样性需要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职业的多样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既有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考虑,也有自身发展的思量,每个行业、每个岗位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有着种种吸引人的优势和不遂人意的局限,这就需要学生权衡利弊,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同时,大学生职业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功利化的利益取向的增强,导致大学生在择业中重实惠轻理想、重利益轻责任。较高的择业物质期望值,也使得一些地区、行业、单位出现了人才的危机,导致了国家总体上人才分布的结构失衡和人才流向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国家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的大学生甚至把就业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满足于暂时的物质享受,把职业的发展目和理想置于不顾。

总之,由于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会对大学生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双重效应,因此,国家、社会、高校的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选择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先进的职业价值观,对转型期社会现象及生存发展目标才会有理性的认知,才会正确把握自身的择业方向,合理定位,将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相统一,兼顾与急需相统一、择优与代价相统一,目标与手段相统一,避免短期行为、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

林业类论文: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探析

摘要当前,随着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国家对林业资源也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林业经济也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大形势下,林业发展也开始走向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进行研究,并分析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分类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使林业经济发展与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进一步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对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进行分析,从而为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1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1.1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在影响经济发展方向方面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从而使经济系统组成,该系统在结构上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并且具备调节作用[1]。换句话说,各种因素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其中包含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相互之间并非独立关系,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由于我国地域比较广阔,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其经济及文化也具备自身特点,所以不同因素也会产生不同效应。因而,在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较大的一个总体系,其中所涉及经济模式包括很多类型,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具体而言,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对地域发展特色及前景进行综合考虑,与多方面条件相结合,如社会实际状况及林业发展状况等,从而将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模式制定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正确合理的发展模式在林区发展方向以及速度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所以,在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国家政策、自然状况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2.1以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而言,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即渐进式与跨越式。其中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缓慢进行与循序渐进为理念,这种发展模式未能够使林业发展后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且在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方面也并无太大作用,在较短时间内也无法使林业经济发展落后情况得到改善。而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就是指落后林业建设人员以他人经验为依据,将发展阶段直接跳过,从而赶超目的得以实现。对于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发展动力就是科技创新以及体系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发展理念,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为根本途径,从而使林业经济模式加快转变,从而与发达国家间差距减小,在较短时间内便使发展升级得以完成。该模式对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且能够对生态社会加快建设。

2.2以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依据不同绿色程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三类,即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与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2]。对于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并对相关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其要求人们能够对环境发展及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较好处理,使环境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能够保障平衡,应当在不过度开发林业资源基础上得到较大经济效益,应当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人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虽然具备一定意识但缺乏具体方法,往往突显在环境破坏方面所造成不良影响,并且不断将其扩大,属于比较消极的,甚至是从反发展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林业发展。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人们未考虑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只看到自身利益,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错误的,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应当摒弃。

2.3以开发程度角度分类

依据林业开发程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结合特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环境和理论观点而出现的,该模式将区域经济自我健全及完善作为指导方针,以其生产及流通体系而言,主要是将内循环作为基础前提。对于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在其理论中林业具有独立性,因而应当依靠自身进行发展,该模式缺乏整体观念,并未能够清楚地认识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林业仅仅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及要求,该模式将广泛联系外部经济作为前提,以事物之间联系层面对待林业发展,也就是其认为林业和社会上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所以,在对待林业经济发展方面,应当提升至社会林业高度,积极进行推广,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对林业加强关注,使林业能够向全方面及深层次方面发展。

2.4以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依据林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3]。其中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人类高于自然,未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过度利用林业资源,并且未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及垃圾,从而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同时,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对于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使人类与自然保持平等,选择和平共处理念,不但能够对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并且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3结语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林业资源进一步有着决定性作用,为能够使林业资源得到更好发展,应当充分掌握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并对其分类清楚理解并且掌握,对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促使林业资源向更好方向发展。

林业类论文: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与分类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业经济在迅猛发展,已经逐渐开始走向正轨化的发展轨道。在尊重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无数的实践和摸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发展模式上还有很多并不是特别完善的地方。因此才促使对于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归纳分类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1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模式中一个分支系统。它主要是依靠区域内的林业生产资源,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政府和相关的林业主管部门而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由计划而进行的总体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政府或林业相关部门会安排实际的工作人员去实地考察林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了解整个管辖区域的林业资源拥有情况,根据树林的长势情况与生长的年头来进行统一的分类,在严格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判断森林资源的可开发程度来对区域内的林木进行管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结合林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一些政策方面的调整和倾斜,以促进整个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良好而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定,是整个林业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的关键,也是核心的主干,模式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内的林业发展走向,制约着当地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关系到整片林区经济发展事业的成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才能科学的制定。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总体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结合具体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整个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区域对于林业的建设结构还不够合理,导致整个林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之中。

2.1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

林业经济也是一种经济的发展体制,因此也应该在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行。只有将其放置在市场经济之中,允许有一定资金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来参与到对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中去,才能够极大地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利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大多由政府国家管理,公有制的成分居多,小比例的私人自主经营很难形成大的规模经济,导致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

2.2林业资源开发技术不强,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技术水平落后,加工工艺不强,导致对于林木资源的利用达不到较大限度,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例如对于一棵完整木材的开采、运输、分类、切割、加工等整个工作流程的进行,由于设备不足后者设备技术不够先进,导致很多品质的木材资源没能够很好地进行初次加工和二次、三次的再加工,导致废弃的木材过多,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

3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

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所形成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林业经济进行分类,所分出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3.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分类

根据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否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来看,可以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际的开产过程中注意保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在环保的基础上加工林木资源,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不会去考虑长远的生态效益,对于林木资源的开发不会考虑太多,只要能为我所用皆可。

3.2按照资源配置的标准分类

根据实际的资源配置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林计划发展模式与市场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计划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管理为主导,由国家的统一计划实施,直接安排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将区域内的所有林木资源进行明码标价出售,整个过程的所有资源都是计划统一分配。而林业经济的市场发展模式,不再依附于政府的管理职能,而是按照市场的交易原则,在宏观政策的调整下,由市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林业经济的发展态势。

3.3按照发展速度的标准分类

根据预期的实际发展速度,可以将其分为渐入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渐入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一种旨在追求林业经济的缓慢、平稳和循序渐进的发展途径。不去重视整个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只关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缓慢开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也不利于实现林业经济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快速地将林业发展投入到经济中去,不断采用高新技术,不断地实现创新和变革,大力发展工业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林业经济的较大发展,这也是适应我国当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4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的实践,认真分析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发展细节,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和规划,努力克服环境、地理、社会等发展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不断地变革和更新管理理念,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其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秋莲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

林业类论文:林业经济的内涵及分类综述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子系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根据本地区林业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林业发展政策,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情况、社会资源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而制定的适合本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能根据林区的实。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以围绕核心分。根据林业经济发展围绕核心不同可划分为: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林业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中心,由林业部门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开展林业工作。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社会各利益主体与林业部门一道,围绕林业经营而开展林业工作。独立式林业是以林业局为中心的时期,林业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供木材,林业管理孤立地进行,将人类看作是森林的敌人,同时林业权属由政府所有,与公众的联系极少,使大众远离了森林。参与式林业以林业经营为中心,是现代林业的主要发展形式。参与式林业的林业生产具有多用途性,林业管理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相联系,使人类成为树木的伙伴,同时林木权属多样化,包括私有林、国有林、集体林等方式,建立了与公众的联系,把森林带进了公众生活中。林业机构从被林业政策决定的角色,演变成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的召集人,配合环境需要,创造一个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有效仲裁人角色,同时扮演一个指导者、促进者、调解者、教育者等角色,成为避免资源滥用的守护者。

以开放程度分。根据林业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封闭型模式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与一定的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其指导方针是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体系基本上建立在“内循环”运作的基础上。开放型模式是建立在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封闭式林业是指将林业看作一个独立的行业,本行业的发展只能依靠本行业的发展,没有将林业经济发展,看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对林业的认识缺乏的认识。开放式林业就是以社会办林业为宗旨,林业与其它行业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林业的主要功能是其生态效益,从而应该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将林业生态意识推广到全民意识,从而使全民来关注林业,促进林业的发展。

以发展速度分。根据发展速度的不同分为: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缩小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是根本改变林业自身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依照林业经济发展的一般途径,林业经济发展走上一条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没有考虑到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渐进式林业不可能快速改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不可能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以绿色程度分。按绿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非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范畴,已经被人类社会发展所证明,其发展模式导致了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是20世纪60~70年代及时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它较多地关注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常常散发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甚至反发展的消极意识,侧重于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虽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如何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观念,甚至以反发展的观念来指导林业发展。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深绿色的环境观念以弘扬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积极态度,强调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多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的研究。深绿色林业经济模式就是衡量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为人类的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做出贡献。

作者:朴春光单位:延边林业集团

林业类论文: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一、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1.1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系统。它包括影响经济发展,保障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各个构成因素的总和。这些构成因素的组合极为复杂且成分各异,就其性质而言,有技术、经济、政治、人文制度等等各个方面。这些具有相互联系的组成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模式的框架内发生相互作用。由于各个地区的各个构成因素不同,或者各个因素在质或量上的区别,也会引起各个经济发展模式本质的不同。因此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不同的构成要素,制定一个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子系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根据本地区林业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林业发展政策,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情况、社会资源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而制定的适合本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能根据林区的实。

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2.1以围绕核心分。根据林业经济发展围绕核心不同可划分为: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林业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中心,由林业部门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开展林业工作。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社会各利益主体与林业部门一道,围绕林业经营而开展林业工作。独立式林业是以林业局为中心的时期,林业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供木材,林业管理孤立地进行,将人类看作是森林的敌人,同时林业权属由政府所有,与公众的联系极少,使大众远离了森林。参与式林业以林业经营为中心,是现代林业的主要发展形式。参与式林业的林业生产具有多用途性,林业管理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相联系,使人类成为树木的伙伴,同时林木权属多样化,包括私有林、国有林、集体林等方式,建立了与公众的联系,把森林带进了公众生活中。林业机构从被林业政策决定的角色,演变成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的召集人,配合环境需要,创造一个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有效仲裁人角色,同时扮演一个指导者、促进者、调解者、教育者等角色,成为避免资源滥用的守护者。

2.2以开放程度分。根据林业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封闭型模式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与一定的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其指导方针是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体系基本上建立在“内循环”运作的基础上。开放型模式是建立在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封闭式林业是指将林业看作一个独立的行业,本行业的发展只能依靠本行业的发展,没有将林业经济发展,看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对林业的认识缺乏的认识。开放式林业就是以社会办林业为宗旨,林业与其它行业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林业的主要功能是其生态效益,从而应该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将林业生态意识推广到全民意识,从而使全民来关注林业,促进林业的发展。

2.3以发展速度分。根据发展速度的不同分为: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缩小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是根本改变林业自身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依照林业经济发展的一般途径,林业经济发展走上一条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没有考虑到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渐进式林业不可能快速改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不可能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2.4以绿色程度分。按绿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非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范畴,已经被人类社会发展所证明,其发展模式导致了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是20世纪60~70年代及时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它较多地关注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常常散发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甚至反发展的消极意识,侧重于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虽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如何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观念,甚至以反发展的观念来指导林业发展。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深绿色的环境观念以弘扬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积极态度,强调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多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的研究。深绿色林业经济模式就是衡量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为人类的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做出贡献。

作者:朴春光 单位:延边林业集团

林业类论文:基于自然经济协调进步的我国林业种类经营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24小时内能够吸收1 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 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 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障。

4 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 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 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及时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 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 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林业类论文: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类别

“森林多种效益综合发展模式”,是根据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实行综合经营,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它既不像三大效益一体化模式那样,强调每块林分同时要发挥三大效益,又不像主导利用发展模式那样,按天然林与人工林分类经营,而是属于前两种模式中间的一种发展模式。美国、瑞典、日本等均属于这种发展模式。

现在中国国有林区进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林业分工论理论,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即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会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的不同利用阶段,而主导利用效益不同。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严重威胁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国的森林效益利用必须从经济效益为主,转换为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以可持续发展方式分

按是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可持续林业一般理解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林业发展模式,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才真正可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人类的较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掠夺式开采森林资源,而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局面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资源配置方式分

按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林业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共有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及时是自然经济;第二是市场经济;第三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已经成为历史范畴,现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在生产上实行强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上实行严格的工资控制,消费上实行多方位的票证制度,流通中实行的价格管制。我国采用计划经济进行资源配置,实践已经证明条件并不具备,应该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经济强调以下原则:较大限度压缩政府的职能;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互利性的等价交换;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崇尚优胜劣汰,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维系有序性的法制;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利益道德;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等。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今天,林业发展必须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统筹考虑,充分考虑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同时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为我国林业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曹永福单位:吉林天桥岭林业局

林业类论文: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摘 要:林业类专业属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也不断加大,林业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是林业类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环节,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林业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就业实习基地的培训可以增强林业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还可以有利于用人单位挑选合适的毕业生。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重视其作用的发挥。然而,在新形势下,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本文主要就这些困难及其对策进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对策

就业实习基地是一个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概念,其一般含义是指高等院校与合作企业通过签订协议而共同建立的毕业生实习训练的基地。就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中的有效模式,林业类专业也不例外,需要充分利用就业实习基地的优势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一些固有模式以及思维观念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竞争压力冲击下,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实习基地管理难、发挥作用不够、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培训形式单一没有创新等等,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举措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会较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1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1.1 校内实习基地管理难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就业实习基地一般有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之分。而校内实习基地往往容易被忽略,特别是一些潜在的校内实习岗位。校内的就业实习基地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建设,起主导作用,最多对外引进一定的资金资源等,但高职院校掌握着自主权,因而这种就业实习基地的理论实践性更强,因为依托学校本身,可以更容易地利用到各种师资资源等。然而纵观国内高职院校对于校内实习基地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对于林业类高职院校来说,校内实习基地十分稀少,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校内就业实习基地,这主要是因为,林业类专业相对比较冷门,人数不是很多,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资源等,而且,林业类也不好进行校内就业实习基地的设置;校内实习基地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负责人,例如对于一些林业类的研究实验室,也可以作为实习基地来使用,让学生当老师的助理等,但在管理上杂乱无序,研究实习基地要涉及到资金等,所以管理十分重要。此外,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到哪一个管理部门,所以在管理上又增加了难度。

1.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不像其他机械类的实习基地建设一样,由于林业类专业的现实制约性,校外的合适的这种基地很少;即使有,也比较分散,此外还要依靠校外的合作机构,因而在主动性方面就减少了一半。林业类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更加的难,这领域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在引资方面也更加的困难。一般的林业类就业实习基地主要是与林业管理部门合作,高职院校要建设自主的校外就业实习基地还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善于利用社会上各种有效资源,善于与林业类管理机构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取代自主建设的形式,这样才有利于建设林业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实习基地。

1.3 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作用发挥不够

校内外2方面的就业实习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升与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证明其存在的意义。但是目前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作用发挥不够也是其建设的一大困难。一些潜在的实习机会往往被忽视,例如,可以让毕业生在新生入学军训时担任领队、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既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新生,又可以锻炼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对于林业类的学生也可以使用,而不必在意专业不对口,关键是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对于校外的就业实习基地作用发挥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学校老师对于外出实习的毕业生指导不够等。

2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对策探讨

2.1要善于利用各项就业辅助政策的支持

当前国家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了许多的优惠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就业善于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来建设就业实习基地,例如可以把就业实习基地与创业基地结合起来,作为毕业生锻炼的场所。此外,还可以申请资金帮助建设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等。

2.2 成立专门办公室或者设置负责人对林业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十分重要,这很大程度决定了其作用的发挥,因而成立相应的专门办公室或者设置负责人对林业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管理十分有必要。

2.3 完善高职院校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管理条例

要及时完善高职院校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管理条例,并认真严格执行。在与合作企业签订的协议中,也要善于利用其中的协议来促进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哪部分是有高校负责,哪部分是由企业机构负责,要权责分明。此外,除了要进行就业实习基地的硬件设置建设,还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

3 结语

林业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正视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通过利用各项就业辅助政策的支持,成立专门管理办公室等措施来发挥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

林业类论文: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现阶段,人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必须依托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系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重点部分,想要发展经济,必须将发展环境的目标对准林业系统。本文围绕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现状、问题、改变策略展开,希望能够为该方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对策探讨

1 现阶段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状况分析

据不统计,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林业系统就已经建立了多达1600多个类型、级别不一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 988.54万hm2,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5%。

2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了保护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以及分部门管理,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即总体规划、建设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林业、海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保护不同类型的保护区。

3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具体来说包括5个:布局不均衡。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前10的省市包括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辽宁、山东、西藏和湖南,这10大省市所占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3.86%。

4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政策建议

加大保护区的建设速度、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规划出新的保护区,扩大原有保护区的覆盖面积,对未纳入保护的林业系统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合理化保护区的布局,提升湿地的保护效果;提高保护区的领导和管理。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促进国家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使领导者们能够重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以及管理;加大宣传的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宣传湿地自然保护区,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所有人员能够经济的参与进与之相关的保护、筹资等工作之中;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深入地研究社区共管机制,合理解决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让保护区周边的社区群众也能参与进保护区管护工作,为落实保护区的管理夯实基础。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不再选择那些枯竭式的发展方式,而是更倾向于绿色、经济、环保的发展方法。林业系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重点部分,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发展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添砖加瓦。

林业类论文: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探讨

摘要:分析了国内林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民族地区的林业在全国林业产业中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民族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投资者需要去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以至规避风险。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周转效率三项一级评价指标,再细分10项二级指标,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了投资价值分析,为投资者们的投资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产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引言

尽管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新型装饰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但由于木材具较好的电绝缘性,独特的装饰性,有质感好、易加工和保温性良好等优良特性,在装饰领域和建筑工程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研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的文章主要有:潘邦贵(2007)使用主成分的分析法综合分析各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邵庆国(2009)使用股权现金流的方法分析数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侯帅(2010)使用β系数评价林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牛芳(2014)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去分析数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由于现今林业企业已成为及时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综合的复合产业,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以期给予投资者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供依据。

2民族地区林业行业分析

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占到世界整体的1/5,而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林业产业占其很大的比重。

2.1民族地区林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产业中,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和广西五大少数民族省份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41 %,5省区林业用地面积共8989.51万 hm2,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76 %。

2014年上述5省林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10.85 %。2010~2014年期间,各省林业总产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1。

2.2林业产业投资价值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据201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4年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共完成665.95亿元投资,2013年投资额增长了24.2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占全国林业总投资的15.40 %,相较2013年的投资额增加了1.22 %。造林面积共完成192.7900亿m2,占总造林面积的比重为34.74 %,并且,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分别为23.91亿m2、89.87亿m2、41.05亿m2和37.96亿m2,占总造林面积的比重分别为4.31 %、16.19 %、7.40 %和6.84 %。2014年林业总产值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共5.40万亿元,相较 2013年增长了14.20 %,及时、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14.75 %、12.46 %和19.80 %。若分地区比较,西部地区的林业产业增速均超过了20 %,其增长的速度最快。东部地区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 48.96 %,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浙江、广西、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这6个省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

3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实证分析

3.1评价方法

本文选取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周转效率三项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首先建立评价指标集P,表1为评价指标明细。然后确立评价集U。建立评价集U:U=(U1,U2,U3),U1,U2,U3分别表示为投资价值高、投资价值一般和投资价值差。确立模糊评价矩阵并进行计算。对Rkj等指标的评价矩阵Ak进行运算,得到Pk指标与评价集U相关的向量Nk。

给评价集U的每个结果Uj(j=1,2,...,n)设一个权值βj,之后算出各个分项的加权平均值B:B=j,此值就是模糊综合评价系数(表2)。

民族地区的金融还在不断成熟过程中,公司的融资渠道将不断拓宽,现今上市公司数量较经济发达省市还有差距。我们选取民族地区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分别为*ST景谷(该公司有退市风险)、丰林集团和美克家具,进行了投资人价值二级评价比较,结果见表3。

3.2 以美克家具为例分析

及时步对评价指标(P1,P2,P3)确定权重,权重分别分配为S=(0.5,0.3,0.2)。进而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分别为:P1=(R11,R12,R13,R14),分配权重S1=(0.4,0.3,0.2,0.1);P2=(R21,R22,R23),分配权重S2=(0.2,0.3,0.5);P3=(R31,R32,R33),分配权重S3=(0.3,0.5,0.2)。第二部由10位财务专家对丰林集团的P1包含的四项指标进行投票,得到结果如表4。

4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计算,得出3家公司模糊综合投资价值综合评价系数值。对3家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排序,依次为美克家具、丰林集团和*ST景谷(该公司有退市风险)。比较2015年9月30日到12月31日3只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走势,我们得出依据此投资价值的比较排名可以基本反映3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林业类论文: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探讨

摘 要: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农业中的重要种类,林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如何促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培养出专业化的林业现代管理人才,是林业类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林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林业类专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还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建设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就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不同于大学等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实用性,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培养,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学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这就需要建设一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社会竞争力。但在当前的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个方面的注意,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1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就业实习基地的内涵理解

就业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早就出现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谓的就业实习基地,是指高校与企业通过签订相应的协议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活动的场所,校方授权给企业作为学校定向校外实习的基地。事实上,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包括校外与校内2部分,校外的主要就是校企合作中的基地,而校内的就是学校独立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例如研究室等等。

1.2 能增强林业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在校学习阶段都要有一个实习的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林业类高职院校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可以让林业类专业学生走出校园,真正地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在社会上就业积累经验。

1.3 能帮助林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由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学生在真正地走进社会时对于就业市场是不够了解的,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的就业观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像林业类等比较偏的专业,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价值,以及各种专业岗位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他们就业。

1.4 能有效地提高林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其实,作为学生毕业之前为期不短的实习阶段,这不仅起到检测高职院校在校学习所掌握到的各种知识能力的作用,还可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因为就业实习能让学生最为紧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5 有利于用人单位挑选合适的毕业生

就业实习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实习学习的过程,又是用人单位挑选合适人才的途径。包括林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把自己好的状态表现出来,有利于用人单位地了解自己,增加竞争优势。

2 当前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林业类高职院校不重视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就业实习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阶段,甚至一些学校还专门把就业实习作为一种课程来设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但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林业类高职院校,认为这样成本较大,就不够重视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其作用。

2.2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管理不善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与合作企业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实习合同,就可以地依赖于合作企业,对就业实习基地的管理不力,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或者是负责人来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使得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杂乱无序,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 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探讨

3.1 加大对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增加建设资金等的投入

对于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来说,首先的就是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重视,增加建设资金等的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重视,才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就业实习基地的质量,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对于比较冷门的林业类专业来说,要成立专门的办公室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3.2 丰富与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传统形式,也是有效的形式。只不过在新形势下,就要丰富与创新其形式,不能老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固有思维与模式。对于林业类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采取分阶段的就业实习形式,而不是集中到几个月,这样可以更好地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3 要突出林业类高职院校就业实习基地自身的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创新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要让林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专业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就业实习的机会,建设有自身特色、核心竞争力的实习基地,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 结 语

林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水平。针对当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要加大对建设就业实习基地的资源投入,通过丰富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有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来充分发挥其作用。

林业类论文:浅谈林业分类经营及其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初级阶段,进行分类经营,正是从森林的功能特点和人们的需要出发,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来实现可持续经营,以实现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保存物种、减免自然灾害及为人类提供多种自然资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保护环境和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要想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即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传统林业向以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商品率为特征的现代林业的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措施就是森林实行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较大效益,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以追求较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谁负责,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以较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采取针阔混交,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追求较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以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及时基地,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又有它的多功能性,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人类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森林资源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经济等领域内所得到的效果也就皆然不同。

拿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来说: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积资源和森林蓄积资源当作全部森林资源来认识、经营、开发利用的浮浅阶段上。所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狭隘,导致了指导思想上的单打一:即搞单一的木材生产。同时也导致了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机、林区人民贫困”的情况。不难看出,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人们注重的仅仅是森林的木材效用,而忽视了森林的社会、生态功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森林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物种数量急剧下降、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尽管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森林本质和效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森林的更新和保护。但从根本上,由于社会的客观需要没变、单效林业的经营模式没变,森林重建速度大大低于破坏速度,森林资源下降趋势难以扭转,森林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效益、系统稳定性、森林自我调节控制、优化发展的能力等一步步遭到破坏,以至失去森林生态系统在地球表层陆地生态平衡中的主体作用,以至带来全球性灾难。这是十分可怕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

所以,传统林业这种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单效经营模式,已严重束缚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不可能上取得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整体化效益,不可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改变这种只追求森林经济效益、忽视其巨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效林业经营模式,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分类经营势在必行。

实施分类经营,就意味着以服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为主的公益林,国家必须通过财政强制性地将社会其他部分投入转移到公共项目上,因为生态和环境资源不是企业资产,而是全社会公共资产,所以保护经营生态公益林,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必须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实行经济补偿,实行有偿使用,使生态公益林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满足人们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以追求较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品林,经营者在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生产的同时,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目标。这种服从要具体落实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由于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限制,促使经营者一方面经营木材生产,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以短养长,来弥补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经营商品林中用于生产资金的不足,利用森林资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经营森林、发展森林,整个森林的系统结构才能保持稳定,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木材,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要,实现青山常在,森林永续利用。

所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改革,是建立林业“两大体系”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深化林业改革,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科学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提高林业生产力、管理水平和林业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