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维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及时,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的方法与途径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舳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I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2.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蔓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缺失。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实行新课程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
然失败。
3.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 “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理性的光辉、充满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不少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好的高中历史教材、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图画。德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们不像英国人有及时次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一大批旧工业,更因为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就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在德国的领土上“画上了漂亮的图画”。面对一穷二白,大多数民族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画上满意的画卷,这说明,图画能否画好,历史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者本身。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可引导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包含着人类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理顺教材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有效选择话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
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对话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是这个话题和学习内容相互联系,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选取探究的话题时,要从学生的历史水平出发,让这个话题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载体,能通过深入对话题进行分析和理解,来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掌握。在选择课堂学习探究的话题时,不是任何知识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话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话题的选择。选择的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展开有效的探究。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中,要是课堂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进行话题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话题要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能有效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对知识整体把握。
2.话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3.话题的选择要具有开放性,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理解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政策提出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进行深入合作探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类似背景,设置类似于如下的题目来让学生去探究,如:在苏联内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政策定制时,应注意的方面有哪些?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二、运用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时能更深入,让他们能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从多方面对历史问题入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多元化,提高历史综合能力。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不断地尝试解决,获得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的互相合作,认真倾听他人的分析和见解,并在其他同学表达完意见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针对“新航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可做类似如下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1.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与自主探究,并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2.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地理大发现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文明以及世界市场的出现有着怎样的作用与意义?
3.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回答问题:地理大发现对西欧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讨论过程中让他们把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使历史知识体系趋于完善。
三、激励学生进行积极表达,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需要学生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促进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在探究中让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会先对语言进行组织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在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表达时,教师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运用历史性的语言进行表述,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究,并对他人的见解能勇敢地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知识理解过程中通过探究,解决矛盾,促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3.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能表达出对问题的看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写出来,使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他们的积极发言中,使思维互相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他们看到知识的本质。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中,使课堂在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杨亚利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故事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时,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较大动力,当学生发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其历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引用历史故事,能够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时间段历史时间发生的关联,以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第三,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保障所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要确定其并不是虚构,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的历史故事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针对性,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可脱离课本。其次,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来讲述学生容易理解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所体现的生活现状来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趣味性,篇幅比较短而精湛。
三、应用历史故事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历史故事来开展趣味性导入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导入法,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其能够追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故事,篇幅不能过长,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脱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将历史故事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以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这一刻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室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查理一世,并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概括的阐述于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便会对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具体原因及当时的背景环境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则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教学正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历史故事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所学习的年代较为偏远,教学内容中的事件学生并未亲身经历过,还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若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则不利于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强大的记忆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容和特点,则可以为学生讲述与周公东征相关的故事,以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历史教学中,主动配合学生开展高效的历史课程教学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可脱离教材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补充空白的历史知识,使其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总而言之,应用历史故事可改善历史教学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把握历史内涵,发现历史学习中的乐趣,从而实现寓学于乐。
作者:陈一平 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大多教师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大多学校仍在把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标准,很少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考核因素。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历史学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年代、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有些知识记起来还容易发生混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内容
因为历史课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涵,促使学生实现发展。
三、总结
总之,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为此,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对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革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型升级,如此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杨建军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矿区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化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化的课堂情境创设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以前,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这个学习情境是既给学生划定一个学习的范围,也是让学生对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需要探索的方向。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这个学习氛围里自主地学习。要实现巴班斯基教学化理论,首先就要控制情境创设的环节,让的情境创设能达到以上教学的目的。以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哥伦布领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前给学生播放游戏大航海时代2的片头。这款游戏的片头以浪漫而激情的音乐展现哥伦布航海前欧洲人的精神风貌,用CG图展现出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学生从片段中能看到那个时代,以葡萄牙、西班牙人为首,他们的贵族、商人、平民等各个阶层的人都致力于航海探险中,在航海中寻找自己的梦想。由于那么多人前赴后继进行航海探险的原因,一张能联系全世界的海运图逐渐完成。多媒体片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他们对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北美洲以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决定出航探险的?教师的多媒体背景燃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心,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的目的,两者相结合,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化的课堂引导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不能以科学的方式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巴班斯基化的教学理论就不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教学切入点。比如以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思考哥伦布领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让学生横向地比较这两个航海的背景、动机、特点、影响等,学生就可以自己寻找思考的脉络。一名学生比较这两者不同处如下:背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兴起,而奥斯曼帝国把持着地中海的东端,封锁当时的海运航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航海,寻找新的商机。目的———郑和下西洋时代,航海的原因是明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向世界各国宣扬自己的强大和繁荣;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是为了实现海外殖民、掠夺财富,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特点———郑和下西洋时代,当时郑和航海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西欧各国是以殖民和掠夺为目的积极航海,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航海。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海行为成为当时积极航海探险的一项历史性的壮举,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亚非国家,将亚非国家的信息传到了当时的明朝,让明朝了解到其他世界各国的情报。然而这种航海行为是以不计金钱收益为目的的航海行为,只要明朝不愿意再支付庞大的航海经费,探险行为即要停止;西欧各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始航海探险,它为西欧各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考切入点,学生就不仅能思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还能总结出以后要以怎样的方法思考不了解的问题。
三、最化化的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依这种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精选课后作业,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最有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研究。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某电视剧里,一段场景描述说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某人在法国巴黎的餐厅点了以下的菜:番茄汤、炸牛排、煎土豆、四季豆、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这个电视剧桥段在历史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为什么?学生在做这个习题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哥伦布航海对西欧各国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教育,学生能理解到,如果要拍历史剧,就要尊重历史事实,绝不可胡编乱造。
四、结语
从以上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以上的环节进行控制,就可以达到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法能破突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学习。
作者:周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及时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互动课堂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创建历史互动课堂氛围的策略
1.1创设交往情境,构建互动平台
设定到位的情景,才能引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激情。营造轻松愉快、活跃生动的课堂,能够带动积极的情感氛围,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人际交往的关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师生间的感情更加密切。学生在这种宽松的课堂上,能够舒心地配合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情境创设可以分成不同类别,如:(1)影视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影视资料,图片、声音的综合情境,能够呈现逼真的情境课堂,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历史,融入学习历史的情境当中去。(2)问题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疑问,建立历史逻辑背景,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角度分析问题,引发学生集中思考、解决问题。(3)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把历史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把社会发展的古往今来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的衔接。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自行创设情境,创设符合教学目的的情境,灵活巧妙地打造历史课堂。例如在分析“宋初中央集权强化”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首先设问学生:假如你是刘邦,作为汉朝的建立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然后,教师在内容讲解时概括唐末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简况,并说明藩镇割据出现的实质。接着,讲述后周时期陈桥兵变的故事。经过历史大背景的陈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交流思想,表达见解,回答教师的设问。
1.2建立交往互动的“对话”机制
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只是单一地讲授,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硬性记忆,无法形成对历史事件起始、经过、缘由的连贯理解,这样学生就乏味,失去兴趣。因此,建立起互动式的教学,平等交往,互动“对话”。这里提出的“对话”,不是只有言语上的应答就可以,而是要通过师生共同的交流探讨,了解历史,重新构建起对历史认识,让“对话”达成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学习教材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值得探究的话题进行对话,在师生间平等交流,撞击出思想的火花,领悟历史的真谛。例如讲授高中历史的“思想文化史”这一内容所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观点。对于这个课程的教学,教师推出这样一个案例作为参考:有新闻栏目报道一男子见义勇为事件,该男子在追赶小偷时一把将小偷扑倒,意外造成旁边的老奶奶也扑倒在地,小偷跑了,因老奶奶负伤并花费了不少医疗费,便把见义勇为的小伙告上法庭。经法庭判决,该男子最终赔偿老奶奶的相关医疗费用。案例提出后,向学生提问:你对此案有何看法?这下的问题讨论学生就像炸开了锅,大家各有说法,有的说:“这不是做好事吗,怎么有错了?还有道理吗?”有的说:“这样以后谁还敢做好事,我们以后就不做好事了。”也有的说:“做好事也分倒霉的时候。”……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引发问题思考,接着,设问大家: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哲学观点呢?这样问题就有了深度,教师及学生便可一同抓住问题进行思索考究,把原本枯燥的哲学理论观点变成富有争辩探讨的社会话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得出:“人是评价万物的标准,各种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是由人的需求和兴趣制定的,个人的尺度决定行为的好坏恶劣。”如此,学生对这一哲学理论便有了认知。
1.3把交往互动推向高潮
互动的课堂既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谓生生之间互动指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新课改提倡创新精神,敢于对课堂进行改进,把历史的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组织教学,是新课改教学的大胆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准备课堂时,可以让学生一同和教师备课、一同和教师寻找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备课需要的工作,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的历史参考书,使他们更好地组织课程的教学。在备课工作完成后,学生便可自行按照拟定的思路大显身手。,学生还必须像教师授课那样把自己讲解的课程内容记录下来,体验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好地掌控所学所记的历史知识。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较大区别就是,他们懂得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他们自主的学习机会。机械性授课只能让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历史教学,达不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普通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让学生成为课堂“小教师”,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学生在各自别具一格的课堂授课氛围中,深切体会到了课堂互动答疑的成就感,增进了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课堂不仅充满各式各样的活力,而且真正成为了互动交流的场所。
2创建历史互动课堂氛围的建议
2.1历史课堂不能一味地追求活跃而忽略基础
课堂气氛活跃是开展历史互动教学的目标,为了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冷场的情况,教师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下要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多方交流,讨论教学的方法,认真比较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对策,促进历史的教学课堂更加完善。另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讨论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促进相关问题的交流,相互鼓励探索历史知识。
2.2历史课堂不能过于强调个性而忽略合作
互动的教学课堂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在独特体验和表现上的尊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技能。教师应自备教后感笔记,记录每节课哪些授课的方式是合适并可沿用的,哪些需要调整后才能讲解的,哪些是学生真正需要讲的,把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授课时参考。对于参与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表扬,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改变的动力。
3创建历史互动课堂的作用
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结合传统和现代教学的优点形成和发展。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一贯在教学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脱离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使学生学习的负担得到减轻,从原来的接受历史知识变成有计划地学习,让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愉快的互动场所。对于创建历史互动课堂的作用,可总结为如下几点:(1)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个性、创新,符合世纪发展的思想人才。一系列的课堂互动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感受、主动思考,形成一定的历史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互动的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决定性因素。(2)有助于学生自行构建历史章节体系,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知识章节体系构建,激发兴趣。如果章节混乱,就会导致记忆费时而且容易遗忘。经过逻辑性、系统性的章节整理,加上学生自己的认知规律,就会生成知识体系,激发继续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3)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互动课堂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中的内部动机作用,采用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历史问题探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切入探讨的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从发散的思维中获取新的历史知识。
4结语
过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犯了“职业麻木症”,只顾灌输历史而缺少课堂上的交往互动,失去课堂应有的生命朝气。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写作业、回答问题这种形式存在,还要丰富多变,改良创新。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要想成为一名的历史教师,就要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加以改造,积极探索有关学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提高课堂质量,这是每位历史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作者:徐洪梅 单位:无锡市青山高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案例选取必须紧扣课标要求,避免“哗众取宠”
很多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仅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案例,而忽视了课标的要求,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课标是案例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初步阶段,就紧密围绕课标内容,建构出本课知识体系,在此框架之上设计案例,让案例真正为课标服务,为教学服务。如人民版必修一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征。为了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设计了“李鸿章环游欧美记”这一教学案例。本案例利用李鸿章于1896年4月-9月出访欧美的史实,以李鸿章的视角,观察德、法、英、美四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这样的设计,让平日里始终是“家—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仿佛伴随李鸿章一行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和李鸿章一样思考和探究不同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为风雨飘荡中的大清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在此案例背景之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接下来,学生积极阅读教材,对教师设置的情景问题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了对该四个国家代议制特点的学习。,教师再通过案例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完成表格,落实教学目标。
2案例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应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的历史知识时,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对这些史实较难理解,教学重点更是无从突破。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则有助于加强其对史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把握。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理解过于困难。针对此问题,笔者同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本课内容设计成一场法庭断案:“布鲁图是罗马城的贵族,喜欢到各地旅游。在旅游途中,他因经费紧张而向埃及铁匠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卡西并没有收到钱,卡西因此将布鲁图告上罗马法庭。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这个“以下犯上”的官司呢?为什么?”在课堂上由学生担任“法官”,现场断案,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课堂上一瞬间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难题。接下来,为了完成“断案”的任务,教师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及时,回归教材,让学生分阶段归纳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二,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断案”;第三,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法庭宣判”和相关法律依据。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由教师对学生的“断案”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罗马法在其所处的时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罗马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具体法律条文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对罗马法的性质有了直观的体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案例语言力求生动化
在使用文字形式的案例进行教学时,为了较大限度地发挥文字案例的课堂效果,教师在坚持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取代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数字和直观史料,让案例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必修二教学份量较重的一课,由于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民国时期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四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探究原因,理清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很多教师在授课时都采用了荣氏企业的案例,然而,所采用的文字资料大多是荣氏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能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对此,笔者对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稍作改动,编写了案例“上海新闻界的‘宠儿’——荣氏兄弟”,以四段民国时期的上海“新闻”,分别“报道”了荣氏企业及其创立者荣氏兄弟在民国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企业家遭遇,标题分别设计为:“‘兵船’牌面粉远销海外”、“荣宗敬梅园庆寿”、“荣氏兄弟避祸香港”,以及“荣德生遭遇绑架”,由于“新闻”内容新颖,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比起枯燥的数字和平淡的陈述,更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笔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对阅读“新闻”的兴趣,“激趣”的效果达到了,接下来,笔者又依据教学内容,为每则“新闻”设计了相关思考问题:①民国初年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远销海外受到哪些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②“梅园庆寿”体现了荣氏企业雄厚的财力和社会影响力,试分析这一时期影响荣氏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③抗日战争期间,荣氏兄弟为何避祸香港?其间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④结合荣德生被绑架的相关材料,探讨该时期影响荣氏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问题分别从四则新闻内容出发,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展开设问,有利于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在对荣氏工业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有了深入了解后,指导学生根据荣氏企业发展兴衰史,描绘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曲线图,完成教学目标。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初中阶段相比,已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需要教师为他们“量身打造”既能获取历史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调动其课堂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开启这条通道的一把钥匙。巧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打造一个浓郁的历史课堂氛围,以丰富的史料信息、巧妙的问题设计,搭建师与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当然,通过课堂实践,笔者深感在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函待解决的难点,如案例的选择怎样实现“精”、“准”,如何发掘更多的新史料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不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教法的创新,让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作者:王秋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及时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前言
历史是多元化的,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理应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顺应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及热情,使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批判以及尊重等意识理念,推动学生日后成长为肩负社会历史责任的良好公民,意义重大。
2.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2.1着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实施中,开展多元历史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于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过程,要求学生将其思维能力当作工具,汲取广博的历史知识,针对各类型文化冲突得以有效处理。一般来说,多元历史文化教学中应处理的相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为此可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分析问题;且历史性问题多具正义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需秉承客观城市、理性开放的思维态度。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运用辩论形式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譬如说涉及世界观跟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冲突,该类型问题具备有较强的辩证性,教师引导学生经过一系列辩论,则能够促进各个学生个体不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了解,可见,辩论是学生理解认识冲突及价值冲突最为理性的根本方式。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批判态度及批判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忌使学生的批判能力演变成为否定自我批判态度的工具。
2.2挖掘历史资源优化实施多元化教学在教学中,基于文化多样性前提,学生应努力学会针对自身文化实施客观评价,并能够接纳理解其他文化,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实现对学生多元化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两方面主要内容,及时,强化培养学生文化自尊意识,文化自尊教育指的是通过开展跟历史可能内容对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传统教育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历史文化丰富性,与此同时,实施学生民族、性别以及种族、个性文化等方面的尊严教育,强化提升学生自尊心及自信心;第二,优化培养学生针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意识,通过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学生面向世界的多元化教育,使得其能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能够给予各类文化更多尊重。每种文化所拥有的认知特征是不尽相同的,为此不可针对各类文化实施价值观及风俗的优劣对比。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实际内容及根基,并给予多元化文化更多尊重,能够积极认同文化之间所存在差异,在其中找出并认知文化依存性及共同性。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多元化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可理解欣赏各类文化,其追求的关键教学目标为理解及和谐两项重要内容。
2.3有效运用借鉴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能够借鉴教育学者给出的观点采择或者是历史移情等模式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并将相关事件放入至所营造的情境中,针对其行为行动进行观察,详细解释分析情境中的事件。当学生意识到事件及任务处于特定背景时,其自然会明白不可使用现有标准针对过去事件进行评价,同时不可运用自身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文化、价值观、道德观来完成历史人物事件评价。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此针对跨文化交往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尊重跟自身文化存在差异的群体,真正尊重多样性文化,消除误解偏见。
2.4实施民俗教学强化乡土史教育纵观我国现今教育现状可知,农村教育本色逐渐丧失,农村文化教育被堵在多元文化教育大门之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的统一教学模式,地域性及多民族性被忽视,加之教育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情况,造成各地教育质量所存在差距愈发变大;教学活动多以城市取向作为标准,农村实际情况常常被忽略。农村学生常常会在自身所处的农村环境中努力学习来自于城市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当其逐步认同接受城市价值取向之后,则会对农村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排斥心里,长久下来,农村文化渐减流失。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高中历史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强化乡土史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来自乡土文化熏陶,使农村学生能够认同接纳所属群体文化,找到归属感,为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开展乡土史教学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3.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在新课程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被纳入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历史,尊重各民族文化,形成健康人格。
作者:杨建军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及时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教材编排、教学大纲设计和课程设置上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仍有不少现象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适应。
(一)把历史课作为副科看待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家长依然认为历史是“副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干脆让其他“主科”占用了历史课时间,因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不活跃,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非常不利。众所周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对历史学科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历史学科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历史,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历史课只要记忆就行历史学习中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的年代及地点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记起来也极易发生混淆,因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有些学生便在考前搞突击,对考试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尽管突击性背诵能记住一些知识点,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那在考试中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命题也不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历史也并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得高分,它还需要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做题少,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积累,不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思考。总的来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整天与历史事件、人物打交道,感觉没意思;二是认为学好历史课也没什么用,对自己没什么帮助,不像数理化等科目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得到,最多只是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而已,因此对历史课引不起重视,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的甚至存在畏难情绪。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和波动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改变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而自己在教学中只需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对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要辩证地看待,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很多都是结论性内容,是定论,容不得商量和更改。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历史课没什么可讲的内容,只要学生能记住课本内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其实不然,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背过课本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历史课涉及面很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物、事件无所不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并逐渐失去兴趣。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博学多才,要广泛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知识,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题外话”,从此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历史课讲述的都是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感兴趣的特点,把目前发生的时事与历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历史为现实,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在娱乐性的讲课氛围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把现实生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常虹单位:河北省孟村回民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传统考试模式下的历史课程
在整个高中阶段,所有学生一般会在高一年级将所有科目作为必修课程,在此期间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对孩子所擅长的科目,即文理作出一个综合的衡量与判断,然后会作出适当的取舍,在整个教学当中学生也会自发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产生排斥心理,如擅长数、理、化的学生自然会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形成的思维是:“反正我又不选文,高考也不考历史,不学也没关系”。出于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学校与老师也不免形成敷衍的心态,再加上不少高中院校重理轻文的风气使得历史课程并不能得到该有的重视。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政治、地理在高考中总分值300分,其中各占100分,历史课程本该重视体系贯通,但是初中阶段不少学校将历史课程看得可有可无,尤其是初三年级,所以不少同学在高中的学习中很难将历史课程整体串联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理不分家可谓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为适应新高考政策,各学校与老师有必要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作出创新性的突破。
(一)历史教材的编排新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分类与专题教学,主题与侧重点都很明确,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够自己分析差异及成因。另一方面,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其专业度的要求必将有所提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体系与顺序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自然会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程的兴趣,长期下去,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针对新的历史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与潜能。
(二)对历史课程思想的转变近些年来根据文理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科生的可选择性似乎多于文科生,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高中院校形成重理轻文的风气,家长与学生也被渐渐感染,从初中便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成绩,对历史、政治、地理只是做简单理解。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新的高考模式也正是做出了对这一错误认识的反驳,不分文理,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新的高考模式一经提出,不少学生也纷纷抱怨学习压力的加大,不少家长也会担心孩子门门学不好、学不精。针对这一顾虑主席也提出“多元录取”的政策,所以在学生录取与未来就业上家长大可不必那么担心。在传统高考模式下不少学生呈现极端化,即理科知识门门精通,但文科却一窍不通或文科知识学得很好,但理科知识却一点也不懂,这样的偏科现象甚至不在少数。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多方位发展的人才,新高考的政策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家长、学生在新高考政策上应该有与深刻的认识,不应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应为社会的发展与孩子的将来作出更长远的打算。
(三)历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强调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应着眼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根据以上宗旨学校有必要对历史课程作出整体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如若具备相关条件,可以模拟历史的情形再现,也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相关的历史短剧或者安排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的电影与电视剧,在近几年电视银屏上历史巨作层出不从,经过改编的故事情节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一方面可能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这时候校方应对学生做出正确、积极的引导,对影视剧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及时做出探讨,避免学生误读历史。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教师在历史的教学方式上也应作出深刻思考与大胆尝试,首先要优化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导入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是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时,他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可以多加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刻意去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预备包含感情的意境当中,进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之感,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如此一来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与记忆必定深刻;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优化学习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可以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要积极满足社会需求,快速适应高考改革政策,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价值中识别观点,在比较中确认观点,以便成功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全新挑战。
作者:高小枚单位:湖南张家界慈利二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比较分析法应用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比较分析法的教学意义
历史作为当前高中教学的必要科目,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但是现行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实行比较分析教学法,改进历史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积极性低,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实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积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量被开发出来后,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历史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美国的崛起历史”,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的崛起之路,在比较中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只注重基本的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对历史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行比较分析法,学生可以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对同类的历史体系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通过比较学生会主动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如在“二战”学习时,将起因、过程、结果与及时次世界大战比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意义,获得历史知识的有效吸收。另外,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教学,能够改变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整合相关理论体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较分析法适应了教学体制的改革,调整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比较分析法的实践应用
比较分析法作为新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比较分析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应用。
(一)注重设计教学情境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设计教学情境,实行创新式教学模式,将比较分析法教学落实到实处。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主观地理解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在高中历史教材学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夏、商、西周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以及明清君主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某一朝代的发展特点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对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合理性的见解,并阐述其建议的科学性。创建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短剧表演,以辛亥革命为例,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革命领袖孙中山面对的困境,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事件的历史价值。
(二)注重比较分析研究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当前教学中,学生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实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同和其内在联系。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学习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地理环境,比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式,进行有效的比较,发现三者的内在联系。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深层次知识的研究,不再仅仅掌握表面知识,还能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例如汉朝到元朝的中央制度变化,通过资料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制度的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另外,比较分析需要沟通与互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主分析历史知识。如学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模式,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背景,自主比较分析,整理完毕后,教师进行系统性总结,对不足的地方补充归纳,完善知识体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保障比较分析教学法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总之,比较分析法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水平,将比较分析教学落实到实处。只要能够结合高中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行比较分析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作者:汤小兰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较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霜霜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课堂讨论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是前提与基础
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要做好一名引导者与旁观者,而不再以教师的身份干预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强行灌输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维持课堂的活力,不能在课堂讨论中严格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喝止与责备。
2有效的主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有效的主题拥有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地说,如果教师制定的讨论主题缺乏深度,高中历史课堂讨论难以深入开展,学生找不到讨论的关键,也不需要经过资料的收集就能够进行讨论。换言之,教师所制定的课堂讨论主题要拥有讨论的价值,要拥有论点才能够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才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更加透彻,在反复激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探讨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清王朝为什么会被列强压迫。于是,教师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统治制度的对比”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个较为浅显的主题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个主题切合了教材的内容,但学生只需要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够得到答案,使课堂讨论失去价值,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有的教师提出以“假如西方列强彻底推翻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否定和架空,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足够的新奇感和刺激性,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此时,学生的热情变得高昂,迫不及待的参与课堂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人民的心声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将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激烈的讨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进一步发挥了课堂讨论的效力。
3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对课堂讨论进行升华
,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要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讨,要灵活的调节课堂讨论的氛围,保持学生的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假如西方列强推翻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始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课堂讨论陷入一个死的循环中。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提出疑问,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新的方向。如:“西方列强已经在武力上占有了的优势,他们是真的推翻不了清政府吗?如果推翻了清政府,西方列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这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路,帮助学生从死的循环中走出。基于此,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就能够再次展开,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升华,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4结语
总的来说,课堂讨论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武器。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掌握课堂讨论的精髓。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推动课堂讨论的发展与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蔡长斌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科学认知,找出竹枝词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契合
竹枝词源自唐代刘禹锡对民歌的改编,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颇有影响的文学体裁,几百年的积淀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产。现今流传较广的有按地域编纂的《中华竹枝词》和按年代汇辑的《历代竹枝词》,均各自收录两万多首作品。由此可见,历代积累的竹枝词确实是宏伟的资源宝库,其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历史教学有巨大的帮助。竹枝词不常见,高中历史教师不仅可以摘取相应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料,在适当的时机巧妙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亲身体味意境,加深理解,做到教学相长。
二、科学运用,以竹枝词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材料
1.清新登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竹枝词的运用,主要在平常的课堂上穿插进行,可用竹枝词辅助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如清人李云栋的《成都竹枝词》有诗云:“放账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其中的“老西”指的是山西人,再加上时间为清代,还有“字号”的字眼,表明这是一则体现晋商的好的史料,在教授“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时呈现出来效果非常突出。不仅如此,竹枝词的情境性很强,阅读过程中有很强的代入感,可以在背景、概念、内容上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加以解释、拓宽与加深,最终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竹枝词与其他文献资料相比,材料新鲜,文字浅显、意思浅近,对高中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而且竹枝词所反映的事件往往很有指向性,所以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放开限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利用竹枝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阅读竹枝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创造想象力,在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升华。
2.老友重逢———考试评价中的应对
到目前为止,竹枝词在高考题上的呈现还只是选择题,但这也提醒了高中历史教师把竹枝词作为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解析材料的可行性。竹枝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只要会挖掘,其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以竹枝词是很好的命题材料,不仅是选择题,主观题也一样适用。值得注意的是,以此为基础材料来命题有很多注意点。每一首竹枝词基本都是对具体的事、情、境有感而发,所以竹枝词所反映的内容指向性非常明显,这就决定了竹枝词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只能集中到很小的点,不能体现当时历史的时代特点,因此对竹枝词的选用要精当。特别是命题,似似而非的一概不用,非得与教学内容对应得很紧密才可考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的练习,学生解读竹枝词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是说,竹枝词本身不难,学会能解答,教师的工作是引领学生地解答,获取最的信息,得到该得的全部分数。但是真正在考试的过程中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一是普遍的焦虑感使学生在考场上压力倍增,二是学生要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答题工作,使得考试的过程比平常的教学、练习的过程要紧张许多。所以对于竹枝词与高中历史课程的结合,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应对考试中的偶然出现。首先,教师加强研究,把相关的竹枝词材料尽量在平时的教学、练习过程中呈现出来,让学生“见多识广“”熟能生巧”。竹枝词虽然存世数量巨大,但真正能与高中历史课标与教材密切结合的并不多,所以作为有心人,可以从竹枝词的集子里把用得上的都摘取出来,建成资料包,以备在平时教学、训练时随时取用。其次,根据现代教育学理论,除了原先的学科课程外,越来越重视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教师要多与语文教师沟通,相互配合,训练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
三、科学训练,以竹枝词带动文学材料的解读能力
竹枝词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比寻常的歌谣难理解,但比文献材料、诗词简单。当然,有的竹枝词方言色彩浓厚,比较难读通,但材料的选用一般不会剑走偏锋,所以平常的训练就要以难度中等为主。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材料,很多老师并不会太在意竹枝词,更不会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训练。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习任务重,侧重点的分配也有所倾斜,但难免考试中不会遇到,所以平时还要稍作注意。如果没有准备好的竹枝词来训练,也可在在解析唐诗、宋词等材料时多加分析,触类旁通,竹枝词的解答也就没太大难度。竹枝词的文学水平虽不能比肩其他正统的体裁,但全以文言文写就,作者也下了很深的笔墨功夫。所以对竹枝词以及诗词训练到位,会增强文学功底,材料解析的能力也能整体提高,对于历史学科,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会受益匪浅。
四、结语
总之,当竹枝词已经出现在教学资料或试卷上时,教师是被动应对,此时要发挥主动性,切不可含混带过,而是要切中要害地进行分析;当教师在选用、摘取时,是主动应用,但是要注意合理性与适用性,不可强拉硬拽、生搬硬套,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较大的效用。
作者:仲永生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创新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现今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合理
现今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枯燥与繁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靠着死记硬背学习历史,往往会忽视理解记忆的优点。这种灌输学生知识的模式,在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如出一辙,很难有个人的主见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高考大纲存在本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整个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不理解新知识,还会让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很烦闷,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课堂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效益,有时候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只相差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要熟记前面的知识,还要预习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益会提高吗?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要熟悉一个时期的历史,这种压力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得不到应有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样熟悉这段历史,历史科目就像是一个时空胶囊,它记录着每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的奥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培养学生拥有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二、应对历史教学弊端的创新策略
1.更改教育大纲,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
应该要以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涵养而教育,在改写教育大纲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改写教育大纲的同时,也要创新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能力,适度地对老师进行后期的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课本专业知识,还要丰富教师课本以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在说到朝代更替时,可以说一下对朝代更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还可以进行一下朝代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中更替的各种道理。
2.转变和提高教学模式,不能再以灌输法为主导
而应该要用情境教学、拓展式教学等模式来进行教育,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材创造一个现实场景,让学生来进行演练,或者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等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习到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桥段来进行授课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活泼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桥段,例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如果历史存在着“假如”,假如项羽没有自刎,而乘船到了江东,那历史会随着改变嘛?项羽会东山再起,再破刘邦六十万大军等等这些历史桥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看法。一段历史的写照如果教师述说得精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这一局面在未来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学生学习再也不是以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探讨研究历史为兴趣,因此,对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只能是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慢慢转变教学模式,创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也不能只是按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应该创新高中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金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实验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多媒体环境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1.2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2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
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2.2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障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障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2.3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谭爱英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