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本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本科论文

计算机本科论文:计算机本科教学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数据结构课程是通过研究计算机程序设计中非数值计算数据的关系、存储和操作等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出结构清晰、高效率、鲁棒性强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在我校,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电气教育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的专业任意选修课。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而言,数据结构课程更是一门核心的综合性专业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ACM/IEEECC-2005教程将算法与数据结构类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之首。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相关的教学改革一直不断,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改革;

(2)教材体系的改革;

(3)网络共享资源的建设。

基于以上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讨论,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1)对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细化,降低学生对理论的要求,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算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两部分。在课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足够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尽可能掌握概念性及一般性知识。另外,我们开展了基础知识点的题库建设,并通过测试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评。

(3)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在线测试平台完成教师制定的练习和测试,巩固学习效果,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完善教学资源和题库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一直是以研究型为主,教材中存在着大量比较艰深的理论知识。

我们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出发,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要求作了相应的降低和调整。教学过程中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了低要求。应该指出,由于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不同,我们设定的要求可能不能满足学生某种职业规划的要求。对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规划设定为多媒体制作的学生来说,可以降低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要求;但对于选择程序设计、游戏设计等方向的学生而言,数据结构课程却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某些专业基础课的较高要求,在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我们将一些专业竞赛或者专业活动小组建设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来,鼓励在算法及算法分析设计等方面感兴趣或者在职业规划中有需要的学生通过竞赛前的专门训练提高相应的能力。例如,针对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将ACM的竞赛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ACM/ICPC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程序竞赛,其目的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来充分展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学生在压力下进行创新思维和理性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将算法分析和设计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致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考核方面,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削弱了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性,而增加上机操作的考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学生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纸质考试、上机操作和平时表现组成。考虑到不同专业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学生的总评分数计算公式为:总评分数=理论考核成绩×α+上机操作成绩×β+平时成绩×γ,其中α,β,γ为权重因子,且α+β+γ=1。理论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仍为100分,在计算总评分数的时候进行折算,但理论考核不再包含有关编程的具体问题。上机操作考核时间为12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若干题目,考核在无网络环境下开卷考试,允许携带非电子版本资料和书籍。具体的考核环境严格按照ACM进行,只是不再分成小组,由学生独立完成。上机操作考核共设8份不同试题,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按照一定顺序间隔坐好,保障学生前后左右试题不同。我校对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2012级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和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等进行了教学实践。在题库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对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了分类,并组织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了主观题目的录入。题库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共约1500道题目,所有题目已经让修过这门课的学生根据难度分别标记为预习和复习类型,并且开通了基于题库的在线测试,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考核中权重的设置主要从不同专业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进行考虑。软件工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次之,而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中等教育的师资,因此要求他们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以满足以后的教学需要即可。

二结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理论内容有所删减,针对基本概念及基础算法应用的学习实践相应增加,学生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障碍减少,其学习兴趣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参加ACM训练队的训练,使那些职业规划与算法分析与设计相符合或者对程序设计、算法分析感兴趣,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由于增加了上机操作的考核,学生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所提高。其中,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上机操作考核方面表现得更好一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更为明确,认识到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好,但他们在上机操作方面明显不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上机操作的成绩介于另外两个专业之间;另外,参加ACM训练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上机操作方面都表现得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在坚持理论学习底线的基础上,探讨更为灵活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参加ACM训练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继续完善上机操作考核,使考试方式、权重比例、考试时间都趋于合理化。

作者:黄伟陈建孝郑耿忠单位: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计算机本科论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1没有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效仿理工类院校,普遍没有将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更没有突出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使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课程结构和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4],一些难度大、应用面小的理论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体系“大而全”,学生学的“杂而不精”,课程的设置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训练不足,偏重学科建设而应用技能不足”的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感到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其知识泛而不专,无法学以致用,没有形成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

1.3师资队伍缺少工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技术更新滞后,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财经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从知识体系更新、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实际技能的应用为核心,选择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学校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企业经济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2.2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让学生在主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辅修财经管理类的主干课程,建立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的进程为主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财经管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经历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3教学模式

2.3.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坚持“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原则,讲解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实践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内实践以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开课初期就把课程设计的综合项目布置给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分阶段完成综合项目。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从企业引入博学专家给学生讲解目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及Java编程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布置实践项目(课外完成),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内的技能大赛、大学生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4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深度协作关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以技术员身份去企业参加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本校专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外辅导。

2.5学生学业评价

研究制定一个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既知晓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清楚不足,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明灯。

3结语

将财经类院校的自身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相融合,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特色专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后,应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完善培养体系及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作者:李凌霞 齐景嘉 郭瑞波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计算机本科论文: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就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的根本所在。所以中职学校本科学校需要改变原有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用人机制为导向,以就业为最终目的,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生实践学习基地,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适应就业的需要。

作者:孟庆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1背景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除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该突出应用。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这两点为主线展开。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定位并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课程设置的调整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当前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进校时的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进校后应进行一次摸查,对确实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指在统一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的,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验等。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计划的缜密分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沟通,特别是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对计算机科学的依赖,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分为社科人文类、理工类、经管教育类、大农类等4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重点强调某些内容,这是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较高境界。所以分类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在课程讲授,也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2.2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课件,课件要丰富多彩,同时在内容组织上要合理生动,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对于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每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案例,让问题复杂程度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多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渐进式案例教学为线索,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在高度浓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实验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2.3.1对于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一下,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方案———配置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2.3.2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则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使用实验平台,每个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练习题,这些是必须提交的,学生是必须完成的,同时每次实验都设计了思考题和实验相关知识,配置了综合学习与拓展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2.3.3针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配备一些虚拟实验,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做,这些虚拟实验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考虑到与现行教学内容的关联,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培养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意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以及专业知识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技术途径。这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结语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广受关注,改革的思路不尽相同,也不乏有建设性的理念和措施。笔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尝试,分类教学和案例教学收到较好效果。这些改革的实施将培养本科生和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有效提升本科生的学术意识,掌握牢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他们在后续课程和今后工作中,能够自学和自主应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和任务变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陈兴梅 庄锁法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计算机本科论文:浅析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常见问题

【摘 要】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学习阶段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得到的锻炼与提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性质决定了毕业设计教学更为重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0 引言

由于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外获得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1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1.1 学生不够重视

一方面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过程,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能蒙混过关,学生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面试或考研中,对毕业设计只能应付了事。

1.2 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没有有机结合

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涉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库的设计、程序调试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或缺乏硬件设备等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达到独立开发系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等,导致毕业设计时多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指导老师给出的设计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

1.3 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不恰当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从理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选择,然而多数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毕业设计做软件或硬件的较多,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很少,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指导老师给出题目,并指出题目类型、题目来源、题目主要内容、预期目标、要求解决的问题及重点、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之后由学生进行选题。二是学生自己命题,然后找老师指导完成。不管哪种方式首先都要由指导老师给出任务书,明确给学生提出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研究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等,指导教师针对选题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任务书,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等,然而学生在选题时,由于老师给出的题目,理论性强或学生不感兴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导致无法完成。学生自选的题目,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进行切实的调研,所有的功能需求全凭想象完成,导致做出来的成品功能不全毫无应用价值,且题目多为各种类型的管理系统缺乏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规范

毕业设计后期,要求学生根据其系统的开发过程撰写出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写论文,直到答辩前期才匆忙完成,导致毕业论文大多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更缺乏对系统中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更多是靠粘贴代码或对系统界面进行截图来充当篇幅。

1.5 指导老师缺乏责任感

按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开题之后,指导老师每周都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与学生一起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填写指导记录,设计中期还要进行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然而由于指导老师往往忙于教学或科研,加上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进行指导,到指导老师只是在设计方向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从而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6 毕业设计答辩流于形式

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及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毕业设计做了,答辩就能通过,不重视答辩,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答辩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从质量上把好一道关的作用。

2 相关应对措施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在本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

2.1 加强思想教育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加强指导老师的思想教育,将毕业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从而提高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2.2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熟悉科研环境及流程,为毕业设计独立完成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命题,让老师、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题目,比如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其科研方向相关的研究性题目,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一定研究基础;准备就业的学生,选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实际开发背景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就业实践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

2.3 加强制度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对老师和学生形成约束,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严格执行各种检查制度,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书写格式,在答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设计不仅要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应该从学生调研、选题、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尤其对不合格或达不到指导老师要求的毕业设计作品要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对其进行多次的补答辩,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3 总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是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高低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意义重大。

计算机本科论文:浅谈如何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先导培训、过程监督、多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撰写等方面.针对如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进行的探索工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先导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恰当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及时步.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前提保障。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是浅层次的,大部分同学还不具有选题、立项的能力,即使能选定题目,也往往难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在选题时,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题目的难度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鼓励一部分学生有所创造。应该承认,在学习方面,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度要有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行为。教师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选题也要注意连贯性,可以利用前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当然,学生不仅仅是以上两类,但只要掌握了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确定选题。先导培训

课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应给每个同学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明确整体工作内容、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成果要求,包括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设计的总体方案,论文及说明书的字数,图样、实物的数量,按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拟定工作进度,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列出部分推荐参考文献目录等。由多个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分别明确各个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突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思想深处改变对毕业设计作用的传统认识.对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加以改革。明确地提出:毕业设计不再是单纯地针对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仅是综合检测学生近四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检验。

(2)以学生为过程主体的培养原则与模式: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要想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首先要使其具有自主性,成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配角。只有当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才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的过程并关心创造的结果i才能进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3)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在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有了创新的欲望后,导师给予的正确、适度、及时的教学指导,会成为学生创新设计活动的催化剂、助动力和方向盘。

(4)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欲望的产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实现。以鼓励为主的指导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三、过程监控。育人

学生进入课题后,对每个人应根据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一学期学生课程少,加上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学生心态比较浮躁,检查督促跟不上,很容易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拖后,有的甚至完不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应与每个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听取学生的汇报,检查进度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钻研的优良学风: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禁抄袭。

指导过程中,应该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坚持教书育人,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严格考勤。学生因故请假应督促其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做事先做人,尊敬别人,科学作风,团队精神等是做事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各方面事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指导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在答辩前两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应该已经完成。指导教师应根据课题情况提出的修改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指导并督促学生限期改正,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得参加答辩。的工作就是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撰写。本科生大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把前期做过的工作写成报告论文。即使能写出来,无论格式,还是内容组织等方面都离要求相差甚远。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直接反映前期工作的质和量,代表设计成果的水平。这一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五、结语

近几年我们以“因材选题,规范管理,过程监督,考核”的原则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的结果看.方法行之有效。

计算机本科论文:关于民办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VB程序设计 算法 实例分析 计算机等级考试

论文摘要: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结合本人近20年的教学经验,分析民办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引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思路和理念,旨在有效提高民办本科院校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VB程序设计是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民办公有本科院校,该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全部必修VB程序设计,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且与学位挂钩。本人所教授班级学生每年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均名列全院前茅,受到该院学生和教师的好评。今年在首次实行的由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过程中,出现了“涨停版”状况,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选我所授VB课程的学生人数爆满,导致后面很多想选修我的VB课程的学生没能选上,事后这些学生私下问我:“如果没选上我的VB课,能不能到我的课堂听课?”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学生的认可是较高的奖励!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它不但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铭记在学生的心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所以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甚至比他的知识水平还重要。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要想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肯奉献、有责任感和心胸宽阔的人。具备以上特点,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则具备了教师的人格魅力。现在的大多数学生虽然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相对比较自私,但他们很聪明,很活跃,很有正义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有进取心,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给家长、朋友、老师以及社会一个的答卷。只是自制、自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老师的监督和帮助。这个时候因为离父母较远,每天接触的长辈除了老师还是老师,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有很多学生愿意找他们喜欢的老师交流,甚至做知心朋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一点确定无疑。那么,一旦学生喜欢上这个老师,他们就愿意接受这个老师给他们传授的知识,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现在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和多年以前不同,甚至有很大变化:当学生需要老师做长辈的时候,老师就好像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当学生需要老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可以争论的面红耳赤。当学生需要老师做他们的严师,督促他们学习和上进的时候,老师就是一个有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名会生存、会做人、会获取新知识的人,这也正是当今高等院校培养本科生的目标。

2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是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不能有其他事情可做,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虽然政府也正在努力改变现状,但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以及人口众多,一时还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家长也是为了孩子今后的生存考虑,不得不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其他方面的教育等上了大学再说。这就给高等院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其次是学生认为在大学里不用刻苦学习。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很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为了考大学,甚至有中学教师给学生一种误解:上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导致学生上大学后不爱学习,认为没必要再学习了,因为学习毕竟是一件很苦的脑力劳动。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现状,我们的高校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结合实际状况,首先一个有价值的人一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不管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公司里的老板、董事长或者CEO,其次,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谈不上更强的能力,这是一般的道理。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如果没有知识的的储备,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那他就很难达到目的。,学习无止境,学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学做人、学做事,学习别人的好经验,等等,就像北京大学学生侯东说的:“学习不单纯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调配资源,善于处理一些环境影响并最终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3采用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1) 消除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畏难情绪,给足学生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VB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概念,也就是学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但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基本操作是固定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而且效果显著。而计算机语言要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才能给出正确的算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用程序设计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难度要比操作大得多。很多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时,最难的就是入门这一关,特别是民办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习惯采用计算机解题方法,甚至觉得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太难学了,简直像天书。他们更习惯于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畏难情绪,给他们信心和希望,告诉他们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难学,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努力认真用心去做了,都能做好,包括老师本身,也不是天生就会程序设计语言的,也是一点一滴学出来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把一瓶酱油(简称a)和一瓶醋(简称b)交换一下,交换后,原来装酱油的瓶子,现在装醋;原来装醋的瓶子,现在装酱油,问:我们应该怎么操做才能实现呢?学生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很快就给出答案:先拿来一个空瓶子(简称c),再把a瓶子里的酱油倒入空瓶,然后把b瓶中的醋倒入原来装酱油的a瓶中,把倒入空瓶中的酱油倒入原来装醋的b瓶中,就完成了酱油瓶和醋瓶互换的任务。这个问题不就是程序设计中的两个变量交换值的道理吗!一个变量a=1(酱油),另一个变量b=2(醋),现在要把a和b的值进行交换,(相当于把酱油和醋互换)则需要引用第三个变量c(相当于空瓶),先用c保留变量a的值(把酱油倒入空瓶),即c=a,再把变量b的值给a(把醋倒入酱油瓶),即a=b,把c的值给b(把空瓶中的酱油倒入醋瓶中),即b=c,则完成了a,b两个变量值的交换。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是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相似的,很好理解和掌握,相信同学没有学不会的内容。

(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程序设计大门

在介绍VB内容的时候,教师不一定按照指定教材内容组织的顺序给学生讲解,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参考书,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把教材内容经过仔细研究、斟酌、提炼、总结和归纳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知识内容,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现给学生。如VB控件部分的内容不必在开始时全部讲解,结合实际情况,用到哪些控件再详细的介绍那些控件。首先把窗体、文本框、命令按钮和标签控件介绍给同学就足够使用了,因为窗体是VB程序设计的基石和容器,所有VB的其他控件都放在窗体中;文本框可以用来作为输入和输出界面;命令按钮用来激活代码的运行;标签用来注释。至于其他控件,如图片框、列表框等等可以在后面介绍到数组的时候,作为数组输出界面时再陆续介绍。总之,介绍的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有应用的需求就介绍,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会更佳。

在介绍VB的语句语法时,不要急于求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再介绍相关的语法规则和语句内容,以问题驱动内容的进展。如设计一个加法计算器,用来求出n个数的和。如果n的值较小,如n=2可以直接把两个数相加,但如果n=20或n=50的时候,如何实现这些数相加呢?方法很多,但好的方法就是用循环语句来实现,引出循环的概念、语句和语法规则。

对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般性错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语句的含义。因为学生出错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语句的含义。例如,开始使用VB赋值语句的时候,很多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赋值和被赋值对象写错位置。如把x的值赋给y,写成x=y,其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把赋值号“=”理解成数学里面的等号“=”了;同样的错误还有,把文本框1中的内容赋给变量a,表达成text1=a。针对这种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借钱”这件事情来举例说明,如名字为x的人向某人y借了500元钱,前提是y一定有500元钱(y=500),我们可以用式子x<=y形式来表示某人y把500元送给了x,因为有箭头,所以意思好理解,如果把箭头去掉,则变成了x=y,这就是正确的用VB赋值语句表达的借钱含义。如果写成y=x,则可以理解成y<=x,也就是x把钱借给y了!这和要表达的含义不相符。所以借钱人和被借钱人一定要分清楚,位置不能写错。强调接受者,即被赋值的量(左边)和送出者,即赋值量(右边)的位置关系。

在讲解程序设计算法的时候,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判断,推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先用自然语言分析和阐述正确的算法,然后再用VB语句描述出来,要把分析和表达的全部过程展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判断,再把初步写出的VB程序放在VB环境中调试和运行,验证算法是否正确。特别强调的是,有时需要故意设一些陷阱,让学生跳进去,也就是程序不要一气呵成,正确无误。故意留出一些关键性的,容易犯的错误,运行结果出来,发现错误时,学生会很惊讶,在分析的过程中,觉得应该不会出错,怎么结果不正确呢?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再慢慢引动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想出解决办法,教师再给出正确答案。

归根结底,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好能够把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传授个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小之以情,动之以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慢慢的学生也就走进了VB这个新知识的大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适时地出现一些幽默的句子或片断,也会让学生觉得VB程序设计的课堂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也就随之而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结束语

民办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今后我们还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机制。

计算机本科论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

黄雅萍 强莎莎 骆轶姝 马可辛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文章通过大学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之一――《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教学,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的确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0 引言

面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及时跟踪新科技、掌握新型思维方式、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具备综合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知识型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但智力的发展决定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所以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笔者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之一《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把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的确立,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加快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会适应、勇于创新的成长历程。

1 营造创新性教学环境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外因”,即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创新型教学环境,真正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校园网”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把多媒体、互联网与传统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既方便教师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的《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图1显示《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模块结构图。该平台主要包含辅助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交流三大功能模块)。通过《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讲述的一些网页设计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为营造创新性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网站设计的竞赛,将网站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这样,通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得以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同时,每位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创新性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参与,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来。

2 完善创新性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主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学生擅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这种教学模式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引导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是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来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将“提出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究的目标,它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学看作为发展认知的手段。

教学内容设计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发展前景,以及利用该技术处理相关问题经常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跟踪到模仿再到创新,培养学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网页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仅局限于“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而是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设置一个为期一周的“没计与开发型”实验,要求学生自由创作网站,老师对网站建设只是在技术难度、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总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小组学生根据本组同学的共同兴趣、爱好,自己设定主题,设计和完成网站建设。其间,教师不断加以具体的引导,一方面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防止某些学生由于对这种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的题目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使创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3 改进创新性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方法寓教于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动态网页设计技术教学时,教师布置利用动态技术制作精美网页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动态技术如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横幅广告管理器、音频、视频等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完成作品。实践效果表明,学生各自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完成了一系列形式各异、图文并茂的网页。这样的任务驱动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网页设计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同时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进行的方法,利用广播式教学系统,教师演示热门或新颖的网站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并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组织中来。在巡视和辅导过程中,注意倾听和发现学生在讨论或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和引导。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堂外,鼓励学生建立课外科技小组进行协同学习,在业余生活中求发展、求创新,达到教学相长、互帮互学的目的,最终提高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4 建设创新性教学资料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对于保障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教材的创新易于体现,具有代表性,也具有实践价值。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必须不能因循守旧、陈陈相因,而是要紧密结合现实发展,反映出计算机网络时代特征。

首先,在知识点的确定上,应该求精求实。讲授知识的目的不是终结知识,而是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路径。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满足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感受到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其次,在能力的培养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教材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思考分析问题应具有的素养及基本的方法。教材中应该留下许多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内容,在课后习题中也应提出问题,提供空间,提出方向,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不可能都是近期的。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任课教师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中,教师们不过分依赖教材,及时了解和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的近期技术,将它们以最适合的网络教学资料形式融合到教学中,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死守教材,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笔者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锐意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计算机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其“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通过工学结合加强了学生“IT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无缝对接

1 引言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中面临着工学脱节的问题,影响了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严重缺人,招不到合适人选。即使学生被企业录用了,也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技术领悟能力。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知识到能力,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无法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工学结合则从实践到理论,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教学一体化。

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具有能满足实践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如何为学生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将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做企业真实的项目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项目实践。

2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将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如何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工学结合的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或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 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威客”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威客的英文Witkey是由wit(智慧)、key(钥匙)两个单词组成的,也是The key of wisdom的缩写,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威客”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后正式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3) 与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或学校做为实训基地

学校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例如东软集团)合作,引进品质课程资源(软件开发项目和企业文化),与合作公司共同商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的内容将授课任务分配给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在时间安排上采用3+1(即3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模式或2+2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2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留给学生到公司实战训练的时间。另外也可进行长、中、短期多层次的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多形式的工学结合。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除学习和锻炼动手能力外,还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深刻认识职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对软件行业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有一个的了解,同时学到相关领域知识并对其自身的能力及自身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发现与认识。这样,可以使自己能更正确地做好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更早地实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4) 与培训机构合作,去培训机构培训或构建校内培训基地

目前,许多大四的学生毕业前会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通过开发实际项目及系统培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但这样不仅管理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学校的各方面发展也不利。因此,也可以考虑将学校作为企业培训基地,在学校资源(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实际的项目)不足的情况下,考虑与专业培训机构或与企业共建校内培训基地。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学校也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提升知名度,并可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一环节中,做好培训计划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让培训机构介入在校学生的实训或课程设计,采用培训机构提供的实际案例或实际项目,在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教员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对学生实训及课程设计的辅导工作。

(5) 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每年都可以申请到各级别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随时得到动手能力锻炼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全程参与从立项到开发直至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使学生对项目的立项至项目的结题过程有了一个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每个重要节点应提交的阶段成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发展。

4 结束语

我们对以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的几种主要途径进行了实践。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IT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计算机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摘要:本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注重课程内容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应加大选修课和自修课的比例,大力推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课程内容的技术性与应用性。在教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方面要突出应用型教育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采用核心实例贯穿的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兼顾好“知识系统的完备性”与“实用性、先进性”的关系,以“必需”的“够用”为限度,大力进行减缩和优化。

(二)加强选修课与自修课。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造成学科内容繁杂而不确定,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不变的知识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作为必修课。把不稳定的、新出现的各种技术和知识作为课程体系的可变部分,作为选修课。

有些课程(像语言类课程)在许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可以以其中一门课程为主线,深入学习,学生学习后掌握此类课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其他相似课程内容可以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样,一方面使得课程体系有了可扩展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认证考试与教学相结合。目前我国5000万专业技术人员中,有30%是通过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资格的。证书作为就业的一块敲门砖,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奔跑在考证的大道上,不同的资格证书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如一道方便标尺,用人机构可以用它选拔自己认可的人才,IT领域也是如此。国际著名软件厂商在生产著名产品、垄断市场的同时也主导着技术的发展,将各种著名的认证考试引人到教学中也就意味着将的软件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即时更新和调整,又能使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顺序化

为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到先基础,后专业,逐步深化;在教学过程方面从应用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和学习顺序。这样既便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在专业科目的设置方面尤其要注意其内部的逻辑性,以实现各课程间的联系,达到学完一门课程能为下一门课程服务的宗旨。各课程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计算机类用人单位普遍表示他们在用人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程序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写代码的经验,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让他们在大学四年里打下程序设计的坚实基础,在及时学年就应该接触软件设计课程,第二学年开设JAVA、C++等语言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实训及软件工程等课程,第三学年学习・NET等语言及强化相关的一些认识和训练,使学生精通程序开发。

三、有针对性的实践

计算机专业课程都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要想使学生学好专业课,首先要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1,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加大实践比例到1:2。其次,要加强实训教学,模拟企业环境,学生在与企业实际环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能够熟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功能,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生产的实际需要。再次,引入模拟软件项目开发,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逐步讲解课程的知识要点,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Internet和IT技术的发展迅猛,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很难与新产品、新技术同步更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成了当前计算机教育的通病。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面向应用层面,所以学校应与产业界必须密切联系,与他们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模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即插即用”型人才。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用人难的问题,又能解决软件人才毕业后出路的问题。

四、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软件开发的规模化、工程化,任何人都无法独自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安装、管理、维护等一整套工作,所以在教学过程、项目实战模拟及其他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迅速的成长、成熟起来,与市场直接接轨。

五、结束语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依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来不断修订和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只有在实践中优化和完善过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使计算机专业走得更远。

计算机本科论文:本科二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研究

摘要:计算机类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构件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际计算机能力,是实现本专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分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为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Java语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1967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此后的近50年的时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纷纷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并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管专业。由于该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1.偏计算机方向,注重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2.偏情报学理论方向,注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3.偏经管类,注重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多数普通院校,尤其是本科二类院校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以陈国青教授[2]为组长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通过调差对信管专业的优劣势分析时指出,该专业较大的劣势是“缺少有效的实践、实习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这一事实。

一、存在问题

本科二类院校在建设信息管理专业时,受限于学校的师资和学生情况,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一)理论性教材与课程较多

由于学生能力和名牌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系统规划、网络原理等课程时有一定困难,兴趣也不浓厚,过多的和名牌院校的学生一样学习类似课程后,面对真实的系统规划和分析依然无从着手。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相当一部分信管专业设置在工商类、经管类学院,教师以管理类为主,缺少计算机人才,尤其是系统开发方面的人才,导致教学的编程语言还停留在简单的VB、VF等,早已不适合现代企业系统开发的需要。部分院校已经转换到Java或.Net平台,但是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三)实践/实习课程泛而不精,缺乏重点[3]

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模拟实习的方式,学生独自完成一个简单系统的系统分析到系统实施的全部过程,考查学生的“面”。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是难以独立完成一个真实系统的全部流程的,只能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能都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四)考核方式不合适

考试方式仍然以闭卷、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客观题为主,分析题、编程题分值较少,试卷重在考查“点”,缺乏对“线”的考查。考虑到走上工作岗位负责真实系统,是可以参考API、手册等,的闭卷考试也不合适。

二、培养方式改革

(一)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国内企业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c#.net,Delphi和VB。考虑到后两种开发语言主要用于老旧系统维护,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开发要求。因此,学习一门合适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是必要的。拥有面向对象方式的Java和C#.net语言能很好的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需要,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类似,功能各有千秋。这里以Java语言为例,围绕利用Java语言开发信息系统探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系。

1.J2SE的教学

J2SE是Java体系的基础,J2SE学习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进行。因此,激发学生学习J2SE的兴趣,提高Java语言基础的教学效果是学习整个Java体系的重中之重。

根据J2SE的内容,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面向对象核心知识和提高部分[4]。

(1)基础知识。在学习J2SE的初期,通过讲授Java语言的诞生、简单语法规则和环境配置来了解Java语言的特点。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积极性。Java初级阶段的讲解一定要形象,让学生建立编程的逻辑思维。

(2)面向对象核心知识。讲授Java面向对象技术的类、继承、抽象性等关键特性。针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养成面向对象的习惯思维。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类所包含的属性。同时,学习Java类库,了解Java核心类库的体系,让学生养成查看JavaAPI文档的习惯。在此阶段,可以利用集成开发环境(IDE)Eclipse方便教学和编写代码,提高效率。

(3)提高部分。根据以上讲述的情况,可以讲解Java语言的高级特性,比如多线程、socket编程等。学习此部分后,可以利用上述知识完成多线程数据传输等复杂问题,充分运用已学习到的知识。

2.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教学

(1)数据结构教学。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的算法基础课,需要重点向学生讲述线性表、链表、队列、栈、图方面的知识。考虑到Java已经自带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重在讲解这些数据结构之间的区别,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2)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运用掌握的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手段去维护或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处在次要地位,应以学习应用为主,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以及环境配置,除核心原理外,尽量减少理论的讲解。

(3)数据库教学。数据库是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核心课程之一。企业常用的数据库包括SQL Server、Mysql和Oracle三种。因此,数据库的教学应以上述三种数据库为主。。SQL Server数据库图形化界面容易操作,但不能跨平台。My SQL小巧功能强大,也可以跨平台。Oracle功能最为强大,性能较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软件进行教学。VF和Access数据库受到功能和性能限制,早已不适应现代企业要求,不建议教学使用。

3.JSP基础教学[5]

管理信息系统的访问方式分为C/S和B/S两种。Java语言在处理C/S结构时较为繁琐,需要学习AWT、Swing或SWT,远没有.Net方便。另外通过对企业招聘岗位数量的调研,企业对B/S的需求量远远超过C/S。因此,信管专业的教学重点应放在B/S架构上。

(1)HTML、CSS和JavaScript教学。对于B/S系统的学习,需要掌握Web设计里的一些基础知识,如html、CSS和JavaScript。考虑到信息管理的学生以学习服务器“后台”为主,因此,掌握常用的上述知识能做简单的页面设计即可。

(2)JSP教学。JSP是J2EE的前期基础课程。在此阶段,需要讲述JSP常用语法、Servlet原理、JSP内置对象、JavaBean等。部分教材将JSP中的文件操作、数据库操作也纳入了JSP范畴,可以用来复习J2SE,但并不建议作为JSP的重点内容来讲解。

4.J2EE教学

学习J2EE是学习B/S结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J2EE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也缺乏合适的教材。因此,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是这一阶段的重点。面对企业众多的开发框架和开发架构,应选择带有普遍使用的框架和方法,例如SSH框架。讲述具体框架应以技术分析、查询文档的方法为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建立系统开发的思想为主导,琐碎知识点为辅。

(二)实践课程方式改革[6]

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熟练的掌握程序开发技巧,并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1.J2SE的实践教学

J2SE是整个Java体系的基础,熟练掌握J2SE的实际操作,对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的J2SE实践教学偏Swing图形化,目的是为了学生有直观的图形感受,避免长时间在黑白的控制台界面下运行程序,但Swing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并不占主要内容。同时,考虑到Java语言的新特性以及Java语言学习的难点,如I/O,socket、多线程等在Web设计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J2SE的实践教学应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

2.J2EE的实践教学

J2EE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J2EE实践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传统的实践方式是让学生建立一个简单的模拟系统,由单个学生负责从系统分析到系统实施的全部过程。此方式的缺点是学生实践涉及到的面太广,泛而不精,模拟系统过于简单也缺乏实际应用性。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是信管专业学生较大的短板,受限于学生的能力,也缺乏对整个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经验。因此,在J2EE的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真实的项目中选取其中一个模块给一个小组开发,一个小组可以包含3-6人不等。通过小组完成的结果与真实项目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对于单个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某一细节,培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达到扩展知识学习的目的。

(三)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和编程题。客观题较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琐碎的知识点上。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可以采取此方式,打牢知识基础。但是对于综合性的课程,比如J2EE,侧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代码呈大量性,集成开发平台也可以自动生成或提示一部分代码。因此,客观题和以闭卷的方式考核学生编程题已不合适。

针对该问题,优化考核过程,可以用半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解决模块功能的能力,提供一定的集成开发平台能自动生成或提示的代码信息,以学生完整的完成某个模块功能为评分标准。

也可以采用理论考试、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理解。大作业考查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应用型问题的能力,包括完成模块功能的完整性,程序的编写、调试等。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信息系统人才。作为从事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师,探索该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是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本科论文: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分、学科内部及与相关专业的整合、探寻新的培养方向。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发展水平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就业现状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调整中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及时;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 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障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 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多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 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 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兴趣。目前国际上数字化技术日益活跃,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媒体制作、传播和使用技术,在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众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发展需要的,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以及开发制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影视、电子游戏、数字娱乐、新闻传媒、商务媒体等行业对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以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主要课程:数字媒体导论、绘画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音频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数字摄影、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旨在培养产品创新设计领域具有宽广的“传统文化视野、国际文化视域、市场经济视角”,并对生活方式设计有敏锐感悟力的产品艺术设计人才;重点研究物质、精神生活形态与产品的关系,将产品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的能力,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审美要求以及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本专业培养方案着重构建学生的“两个系统能力”,即:“创新思维与工作方法的系统能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设计的系统能力”,将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设计人才培养。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及电子、通信、数字媒体、家电、汽车、电视台等领域的大型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研究、教育、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创业与管理、数字艺术与设计、数字传播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主要课程:绘画基础、效果图、设计基础、基础技法、工艺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计算机图形基础、设计概论、设计思维与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式与方式设计、图形与编排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整合与创新设计等。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本科生培养剖析

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是一所公立学校,始建于1868年,分芝加哥(Chicago)、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和厄本那-香槟(Urbana-Champaign)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 496英亩。2005―2006学年,学校注册在校生总数为68 325人,全日制教师总数为5576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7 573人,年度总运行经费为32亿美元(不包括社会捐赠等所得收入),研究经费总额为6.688亿美元(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排名第10)。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位于芝加哥市的中心地带,下设医学院、工程学院、文学与科学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学院等14个学院,其中工程学院又由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与材料系和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组成。

学习访问期间,笔者有幸旁听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算法、操作系统概念与设计、面向对象编程、高级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笔者有几点感触较深,抛砖引玉,或许值得国内计算机教育界思考和借鉴。

一、通识教育

从计算机科学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要求和培养方案,我们不难看出,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像大多数美国大学一样,非常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强调通识教育。

为此,笔者曾走访了一位计算机科学系博学教授,他的一番话颇有意味。他说,从整体上讲,大学阶段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算是打基础的时期,一个广阔的知识面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就计算机科学系而言,由于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无所不在,与之无关的专业可以说少之又少。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无论他们以后想成为IT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计算机方面的法律人士,本科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对那些以后准备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领域的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一个的基础知识在这时候可以很好地派上用场。

在此方面,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据了解,仍有不少的高校对大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存在争议,笔者在此提出此点,希望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二、教材问题

由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美国,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当快,教师的讲授内容基本能与之同步,这样就基本保障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该领域中近期的技术。与此相比,由于当前我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反映近期技术的文章大多都是英文的,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计算机教材与美国相比相对滞后。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材的引进工作(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此项工作的试点)。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美国的计算机教材一般较贵,每本大约在400~800元人民币之间,这对我国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为此,应结合教育部“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动开展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精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英文影印版教材的引进力度,同时,要想方设法缩短影印版教材与原版教材出版的时间差,使开展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学校以及有能力阅读英文教材的学生尽早受益。

其次,在加大英文影印版教材引进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对经典英文教材的翻译,加大工作力度。近年来,国内一些出版单位陆续推出了不少经典计算机教材的中文译本,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诚然,这些中文译本绝大多数都译得不错,但很遗憾,笔者也在网上发现了一些读者对极个别译本不甚满意(大多是因为翻译过程中,直译过多,这样读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能在这方面更加注意,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加大英文影印版引进及中译本工作力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我们自已的教材水平。实际上,我们国内绝大多数教师对教材质量是非常重视的。只要我们在加大教材引进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调动教师出版教材积极性的有效机制,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建设一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三、教学队伍建设

与诸多美国大学相类似,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职工队伍分为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两大类,而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知名教授或副教授,应该说在美国能够给学生讲课是一种荣誉。这样,与高质量的教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为学生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与之相比,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但由于受课题任务重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一些知名教授在开展教学方面感到分身乏术。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许多方面。

四、教学方式

谈及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课堂教学,笔者对两点印象较深,一是老师课堂上讲的相对较少,除了讲授基本知识之外,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即重在加强方法的传授;二是学生课外练习相对较重。由于美国的信用体系较为完备,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课外作业时,绝大多数都是独立或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基本不存在抄袭现象,即使对个别问题确实不清楚,偶尔也会向同学请教或参考同学的作业,但最终提交给老师的作业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自己完成的。

经过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笔者了解到,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言,国内的本科生并不比美国的学生差,甚至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凝练、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讲,国内的本科生与美国学生确有差距。

实际上,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本科阶段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从现实中提炼出一些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对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而圆满解决现实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进行思考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兼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来说,我们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避免课时过多,要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外练习。

总之,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问题辨证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避免单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性不足,也要避免只重视动手能力,而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我们应在认真比较研究国内外本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试点,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组合,构建最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本科培养新模式。

五、感受

笔者曾参加了一次创新意识讨论课,特别对以下案例感触颇深:

美国某学校物理考试中有一道题是“如何运用气压表测量大楼高度”。其中有一个中学生答道:把气压表一段拴上绳子,站到大楼楼顶,把气压表扔下来,气压表掉到地上时给手中绳子做上标记,从标记段到气压表段绳子长度就是大楼高度。老师说这种答案不能接受,因为没有用到物理学理论。这位同学又答道,假定气压表重量为g,从楼顶扔下到达地下的时间是t,根据自由落体公式:L=1/2g*t*t,可以求出大楼高度L。老师说你这样做有风险会损坏气压表。这位学生马上说,我拿绳子从一楼往上走,一个一个楼梯台阶量,加起来就是大楼的高度。老师又说,这样做一方面太费事,另一方面没用到气压表。该学生思考片刻,非常兴奋地说,我到大楼管理处,请求管理员告诉我大楼的高度,作为回报我把气压表送给他。老师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根据楼底楼顶气压差可以计算出楼的高度吗?这位学生义正言辞地回答,我当然知道,这是我在物理课上学到的。但我同时学到的是要充分调动大脑,提出所有可行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存在的道理。讨论课老师又问学生谁发现美洲新大陆,很多学生回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老师问是这样吗?有学生就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同时看到了印第安人,是印第安人发现新大陆。马上又有学生提出异议,并引用了圣经的典故认为是犹太人。争论了一个小时,虽然没有答案,但所有学生都自信自己的结论。这是美国上课普遍看到的现象,答案可以不是的,但所有解释都有理有据。

计算机本科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摘要:本文从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依据、思路及特点。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山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及家电是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将形成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网络与通讯、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烟台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将建设成省内大学,目前正处于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过渡过程中。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烟台大学校级重点建设与特色建设专业,该专业一度是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理工科专业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我校高等教育对国家及地方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同时反映出了专业建设的规模大、任务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学科发展达到省内,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这一定位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了目前与将来可实现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与定位相符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工程实践或计算机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机会。

2专业方向的确定

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比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同CC 2005的观点,结合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有三个: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与信息技术方向。

2.1CC 2005 建议的专业方向

IEEE/ACM的CC2005 课程体系规划了5类人才:计算机科学(CS)方面的专家主要关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重点在于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SE)师主要关注大规模软件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工程(CE)专家致力于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产品;信息系统(IS)专家关注信息资源获取、部署、管理以及在组织内的使用;信息技术专家(IT)则在一个组织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计算技术的选择、创建、运用、集成和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2.2专业方向的确定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上,我院有比较雄厚的教师资源,国家在信息产业中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大量的人才,该方向的确定也是为本学科在省内乃至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我们将CS确定为研究型的专业方向。在工业企业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工程方面的人才,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这方面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在师资、设备等方面我们也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将CE确定为工程型的专业方向。经调查,我们过去的毕业生约有50%左右在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在未来也将长期延续这方面的态势,我们将IT确定为应用型的专业方向。信息系统方向的要求更贴近管理领域,不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软件工程由于已经具有了软件工程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不再考虑该方向。

2.3各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方向――目标是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具有较高的抽象计算思维能力,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复杂算法,懂得系统软件的开发与测试,能够参与大型软件的编写,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学生经进一步深造后,将满足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的需要。

计算机工程方向――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研究和开发及软件和硬件综合应用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该方向学生能够满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求。

信息技术方向――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具有将计算机基础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效用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该方向学生将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需求。

在三个方向中,从学科建设角度,计算机科学是重点,是长期培养各方向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与动力来源,也是保障我院省内学术地位的体现;从毕业生流向上看,信息技术是关键,是实现学生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保障,影响到我校的声誉。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希望学生在有明确方向的同时,各方向也能有一定的交叉,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而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方向的学生也在理论、思维方式上有较扎实的基础。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本次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的确定,既继承了旧版教学计划中的成功经验,也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我们认为,即使是应用方向的学生,为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此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时强调了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

继续坚持四个不断线。(1)数学不断线:在前六个学期中,每学期均安排一定量的数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2)外语不断线: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通过专业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继续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3)程序设计不断线: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使学生具有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能力;(4)实践教学不断线: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了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加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本次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供的专业必修课学分为42.5,专业选修课可从52学分中选修10学分,并有三个方向,每个方向9学分的课程可供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所修课程。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更新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从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础课程奠定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选修课程从扩大学生视野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

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3.3%。

计算机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之我见

摘要:本文从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特征,对我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公共课教学

1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特征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相继涌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地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背景、基础条件、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知名度普遍不高,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个案,以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状况作为基础数据,对师资特征加以分析。

国家通过“合、并、共、转”等方式调整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和布局结构,德州学院于2000年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以理工、文、经管等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

目前中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面临着以下问题: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学历与高职称的师资结构偏低;教学与科研的总体水平不理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引进难,稳定难。德州学院也不例外,2005年之前全院每年3000多人的计算机公共课由计算机系教师担任,当时计算机系师资只有30多人,除了担任本系的专业课之外,还要承担全院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教学质量难以保障。2005年通过合并,教师资源整合,有18人并入计算机系,再加上引进的研究生,计算机系的师资数量达到60多人。计算机系于2005年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有8人专职从事公共课教学。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每学期系里还从其他教研室指派几位老师担任公共课教学。近两年从事公共课教学人员师资状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特征如下:

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

高职称及高学历人数偏低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2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

德州学院在校学生总数1万六千多人,专业分布在理、工、文、管、艺术等各个学科门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志趣、能力和学习目标差异非常大,所以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专业的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学团队建立了教学改革问题定期研讨机制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促进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

2.1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全国范围如此之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校各专业之间无论从师资还是实验设备差别又相当大,不可能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模式,甚至同一个大纲、同一本教材、同一张试卷。应当提倡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各校各专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用的方案。

我们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有固定的专任教师,也有临时从其他教研室借调的教师,有利于我们对公共课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我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山东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大学IT》、《大学IT实验教程》,每周4学时,其中理论两学时,实验两学时。大学IT涉及到信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多媒体、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语言、数据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经济与应用、IT新应用展望等内容。每一章在计算机专业课中都是一门专业课或是一个研究方向。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计算机专业一学期开设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理解所学内容,又能了解前沿的知识,对任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不可能对计算机专业的这些内容全部吃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教学团队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由讲授这一章的教师来制定本章的教学任务、目的,大家再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共同探讨,以确定本章教学内容,做成电子教案群发给任课教师。此举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大学IT实验教程”主要涉及到Office办公软件、信息查询、信息安全、媒体播放、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知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于每次实验所练习的内容,由指定教师按照任务由小到大、逐步组合的理念组织好实验内容,放入公共邮箱,学生下载后按照要求练习。任务驱动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比如学会了毕业论文的排版,利用Excel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统计,制作竞选演讲稿,制作个人网站等。

(2)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我院除了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外,还在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我们教学团队自行编写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教材,并在2006年第二学期首次使用,教学中的许多实例皆为老师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编写,学生对任课教师增加了一份崇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考虑到文、理差别,我们教学团队经过探讨,确定了3个教学小组,分别是文科组、理工组、音体美组。每个小组选择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教学环节的任务、目的要求和措施,以保障教学质量。学期末考试我们采用3套试卷,缩减了因文理差别带来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提高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2.2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表1可看出我院和其他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一样存在着以下问题:青年教师过多,骨干教师少,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教学任务繁重。伴随着学校的发展,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新教师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课堂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经验亟待提高。我系新教师一般前几年先从事公共课教学,待教学经验丰富后再从事专业课教学,老教师还承载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

(1) 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些青年教师抱着远大的理想步入高校,他们急于写文章、搞科研,急于出成果,根本无暇顾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法和教改。一些青年教师不愿意上基础课,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自身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高校的扩招,新教师往往一上岗就匆匆走向讲台。他们尚未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就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2)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由老教师就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利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的化、课堂师生互动、课程教案的编写、上课时间的控制、上课的技巧问题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们进行现场指导。老教师每学期指定听3~5人青年教师的课,课后与青年教师及时交流,对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听课中发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具体点评,例如讲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课堂气氛要活跃,课堂语言表达要清晰,语速要适中,仪表要大方、得体等。青年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反复听课、反复实践、反复调整和品悟,在短期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迅速地走向成熟,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计算机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重组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

1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核心硬件基础课程之一。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都会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从单处理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出发介绍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硬件部分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功能部件,通过总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硬件系统。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建立清晰的“整机”概念,能够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面重要的一门课程。部分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该课程。我们学校就没有开设。该课程主要研究软件、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件、硬件界面的确定,即确定哪些功能由软件完成,哪些功能由硬件实现。从总体结构和系统分析这一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系统。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国外相关教材内容

目前国外有很多类似教材包含了近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美国计算机专家William Stallings编著的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Seventh Editon)是介绍当代计算机体系主流技术的近期技术的教材。该书以Intel Pentium 4和IBM/Motorola PowerPC作为考察实例,将当代计算机系统性能问题和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紧密联系起来。主要内容有CPU性能设计、指令流水线、整数和浮点算术、微程序设计的控制器;RISC处理器和超标量处理器;近期的IA-64体系结构和Itanium处理器;PCI新型系统总线规范;cache存储器组织、cache一致性问题和MESI协议;包括行总线和最近研发的InfiniBand;是多个处理器的并行组织,包括对称多处理机、机群系统、非均匀存储器存取(NUMA)系统。

3两门课程的比较和整合

应用技术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面向市场、灵活有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把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和动向反映出来。整合后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整合后的实验主要是运算器及设计实验、存储器及设计实验、控制器及设计实验、系统总线控制实验、模型计算机实验等。

整合后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指令系统实现基本模型计算机、基于CPLD的模型计算机、基于RISC处理器的模型计算机、基于重叠技术的模型计算机、基于流水线技术的模型计算机等。注意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具体的实验项目,此外还要兼顾先简后难。可以先进性简单的验证式实验,然后稍有难度的设计性实验,是较大难度的综合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