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教育论文:大数据时代中网络教育论文
1数据教育是网络教育的发展理路
1.1数据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数据教育?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在整合用户资源的基础上,数据教育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实现拉长数据产业价值链,改善网络教育的结构和模式,是以大数据为核心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所进行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大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收集、整理生活中大量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而演化出更有使用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行业战略扩张的本质动因。网络教育向数据教育发展,本质是依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强化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延展网络教育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据教育的主要对象的是网络教育的使用者,具体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利用数据教育使用者在学习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建构数据分析模型来发现社会关系和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进而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性化建议。因此,数据教育的范式中首先应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网络教育使用者及其学习环境的数据,然后进行理解和优化产生的学习环境。网络教育教育平台的使用会产生积累大量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行为数据。网络教育将这些数据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为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教育软件开发者和教育研究者等提供服务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的必然趋势。
1.2数据教育的发展理路
网络教育与数据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扩张的战略选择。目前网络教育的融合转型中没有成功先例,原因是大家都把科技对网络教育的作用看成是渐进使用过程,而没有看到它实际上对整个教学内容从生产一直到传播、到效应的发生,全都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全世界的网络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占领、占用这样一个产业的制高点。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所代表的好的技术、好的文化形态,再加上相应的政策支持,就能够开启数据教育。由于数据教育本质上归属于信息传播与网络教育融合的服务产业,因此,它们之间具有众多邻接点,网络教育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以及信息生产、传播途径等资源和能力便于转移到数据教育过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数据教育运营模式。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在用户在线学习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深数据,然后进行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量,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考量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是数据教育的发展理路。作为网络教育的高级应用和发展路径,数据教育可以分析学习者的一些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如过去的成绩和学习行为,动态数据如在线登陆方式,讨论发帖量之类,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追踪分析学习者的类型,把学习者进行分类,诸如高成就、比较危险、社会型学习者等不同的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实时干预,对高成就类型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处于危险状态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对社会型的学生,给予社交上的一些支持。在学习开始时做一个学习能力测验对于期末考试成绩预测最的方法。设计更复杂的数据驱动预测模型,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这一改善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能够预测哪些变量。目前,Purdue大学的CourseSignalsoftware已经部分实现了这一技术。Sig-nals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了红色、黄色、绿色等信号,这些不同的信号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目前的学习状态。CourseSignalsoftware的评估报告显示,参与CourseSignal项目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平均分,并快速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源。
2数据教育的理念分析
通过数据教育的内涵和发展理路的分析和梳理,数据教育包涵以下几种核心理念,即用户为中心、巧用慢数据、借力数据思维和构建数据产业链。
2.1数据教育的核心理念仍是用户为中心
新的科技出现之后,网络教育用户的需求不但是量的增加,还是层次的增加,过去人们对共性的东西有需求,现在对个性的东西也有需求,过去对理性的东西有需求,现在对涉及到人们的情感、情绪等过去在主流网络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少的东西也有很大需求。如用户对网络教育的游戏化,反转式的趋向,数据教育让这些趋向变成了现实。网络教育的竞争是各种教学法的精细化化,并且在呈现给学习者的用户前端界面上进行优化,增强前端界面与学习者之间的黏合度,如整个网络教育教学的链条才会不断下移,才会更加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特点。数据教育是一个更加了解并较大化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借助多样化的科技实现了用户之间差异化学习与学习模式的无缝对接。数据教育能够检测数据中的模式,因为这一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类似技术可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以动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而不是进行诸如人口统计的简单分类,也可以利用协同过滤技术对特定的资源建立模型。如隐含的人与人在论坛上的互动和外显的人与人、朋友或者关注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用于数据教育的学习分析中来探索网络集群、影响力网络、参与及不参与状况。数据教育可以用来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意义建构,数据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形成教育模式为网络教育提供帮助。相比传统的网络教育,数据教育能够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反馈,如学习者掌握熟悉和了解概念到何种程度,根据数据自动呈现以后的学习内容或者不呈现影响学习者掌握后来学习内容的材料。
2.2数据教育要巧用慢数据
2014年5月29日,第九届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预测了未来5年有非常大发展的两大产业机会,这两大产业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者都不大可能涉足的领域:及时是新型企业级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解决企业从内部到外部链接的问题;第二就是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慢数据,发掘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预测信息,为用户寻找真正有价值且能产生效率的慢数据。李彦宏的这一分析和预测不但而且有说服力。目前,互联网企业在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流量激增的情况下,面临着新的尴尬,即搜集到的数据真正有价值的很少,无价值的增多。很多的数据根本没法分析更谈不上运用。因此,李彦宏建议搜集慢数据来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找准并挖掘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新数据。另一个与之印证的观点是,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曾鸣分析说,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而在死活。数据的死活决定一切,从数据的管理到数据的运用,数据必须能活起来,开始跑通迭代,才能产生持续价值。网络教育和其它领域一样,在利用大数据方面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数据教育的特点在于能够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实时数据,通过利用这些实时数据,达到为网络教育者提供帮助的目的。数据教育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诸如课程材料等学习资源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设计和优化教学模式和统计方法来实现教学效果化的目标。对数据教育来说,抓住机遇去挖掘应用好慢数据和活数据,让大数据成为网络教育改革的一大新的增长点,是网络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共享、交叉复用后获取较大的数据价值是数据教育对待大数据应有的态度。
2.3数据教育需借力数据思维
好的数据教育需要有好的教学内容点、技术支撑以及用户洞察。目前的网络教育都没有占齐这三点。互联网不但对这个社会重新组织、重新结构与自己革命性改变的声音,而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中枢操作系统和底层的操作架构,数据教育必须要和它的规则去接轨对接,在这种及ID那个规则的框架中来决定资源配置和运作方式。在这个层面上讲,大数据时代数据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互联网数据思维的竞争。没有可循环利用的数据,就无法提供数据教育的开发。用好数据思维,首先要注重数据积累的长期性和动态性,避免数据库的短期化行为;其次要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完整性即数据的性和性,统一性即一致性,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和完整。统一性保障了完整性。数据的缺失和不,将会带来分析的偏移,因此在这种分析上进行的一系列开发也没有针对性甚至是徒劳。因此,在采集和管理数据的时候要设计和完善多种数据维度,有助于数据仓库中设置更多更有效的细分标签。保障收集到的数据、,用以分析的数据形式统一,才能确保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行为习惯是有效的。要注重数据挖掘和利用。用户数据的积累和挖掘是一个长期、动态、循环的过程,如果把数据枢纽中心比喻成一个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那么数据教育要利用枢纽对水进行过滤和引导,让它长期保持动态和循环使用,在这个数据的枢纽中心,要不停地激活用户数据,积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让大数据在这个枢纽型中转站得到动态的循环。
2.4数据教育应建构数据产业链
从价值链和传统网络教育的角度分析,网络教育即使在用户数据的采集、处理、储存、分析等各方面数字化后,即使数据量再大也不可能去做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因为与很多互联网入口企业相比、与真正生成大数据的公司相比,这些数据量的量仍旧是非常单薄远远不够大的。因此,相对理性和可行的选择是数据教育的运用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力数据资产中介。
在互联网上,任何主动收集庞大数据的行为,其成本都难以想象。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了数据挖掘的探索。如东华大学的智能实验室项目、浙江大学的资产数据项目、复旦大学的学生数据分析和清华大学一些学生成长类的数据分析。总体来看,开始进行数据挖掘的高校共同特点是信息化做得好且规模较大并拥有有充足的数据量。建立网络教育数据的资产中介,专门进行数据的挖掘使用和分析,是数据教育的可行之道。对不具备大规模数据资源的机构来说,数据资产中介是有效的可行之道。
(2)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实现学习内容深加工、学习行为分析和监测,是网络教育应用大数据重点挖掘的项目。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曾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可被预测的。但海量的数据沉淀在网上,没有精准而靠谱的分析和应用,就没有价值。用户期待网络教育提供的,不是大而全的教学资源,而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的信息类产品。数据教育不是单纯的资源集大成者,而要从数据库中深度发掘有用信息,进行趋势分析。数据教育显然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一展身手的方向。通过使用各种集合的综合技术,平台上可以自动留存用户关于学习行为的各种数据,如学习一个知识点花多长时间、学习的顺序是否有断点、是否会反复重新学习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这些信息只能称之为数字并不是数据。在媒体领域,我国媒体拟与甲骨文公司展开了多样化的数据库营销合作,并且建立有效的数据库体系,目的是实现数据库营销方面的收入拓展。数据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以及数据的分析。
(3)做好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量身打造个性化资讯内容,私人定制、精准推送内容。
传统网络教育把所有网络教育的内容向所有人传播,缺乏针对性、度,这是粗放型的教育模式。目前网络教育之间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数据教育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关系链,为用户筛选、推荐最适合的内容并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应使他们体验网络学习的新感受。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兴趣生产和传播是重要趋势,根据用户上网的习惯、浏览的痕迹、参与的话题以及讨论的内容,对其较长时间的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得知其上网习惯以及浏览喜好等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选取合适的时间应用恰当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其需要并且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定制学习内容。理论上网络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一幅网络肖像以及一个属于自己的UID(UserIdentification用户识别)号。个人的兴趣图谱就是数据教育的基础。基于用户识别特征和兴趣图谱建构的数据教育不但目标明确,可以强化与用户的黏度,而且有利于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甚至达到自动生成匹配高效精准教学模式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相关分析软件,建立可挖掘、可分析的用户资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满足用户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的各类内容产品。
3结语
大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数据教育为未来网络教育内容打开充满想像的空间。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数据教育解放了传统网络教育的思维方式,创新了传统网络教育的学习形式。数据可以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教育的未来就是分析数据。因此,数据教育是网络教育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教育的的发展潜力,数据教育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指出,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包括学术界、商界以及政府在内的所有领域都开始了量化进程。因此,借助大数据发力,做品质的网络教育模式,期待数据教育给出答案。
作者:孙华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教育论文: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论文
一、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的特征常用4V来表示,具体是指大数据的四个显著的特征:及时是数据体量,主要指的是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第二是数据类型,指数据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复杂,大数据技术就是要在这些复杂的数据类型之间寻找其关联性。第三是处理速度,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要求快速化的处理速度,才能使得数据的有效利用。第四是价值,大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将庞大数据中找到数据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找到低密度的数据价值对决策做支持。当前大数据技术不仅产生于特定领域中,而且还产生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就是好的例子。大数据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育人的新载体自然无法回避这个新的环境变化。分析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已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一)树立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这是发展大数据环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针对大数据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理解大数据是什么、大数据的变革力量何在、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其次是在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充分的确立数据意识,意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具价值的资源,是发展与决策的源泉。用数据意识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例如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灌输式集中教育变为交流式个别教育。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模块对研究对象可量化数据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对目标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定量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的关注,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但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受很多技术因素的限制,一直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成为科学研究新的范式。定量研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理论假设、建立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分析验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机构单位合作,借助这些数据载体的平台、资源以及高精尖的技术,进行合理合法的挖掘教育对象的信息,从而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要建设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的网络教育观念、精通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
(三)促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分析网民的接受习惯,增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趣味性,以服务成长成才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功能开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受关注度。此外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信息资源内容的方向性,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其次信息资源的形式要多样,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经由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信息资源来源要丰富,可以从各大媒体引进、从理论学习资料借鉴、从大型活动中总结、从日常工作中提炼,确保信息资源及时更新。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实现新发展。坚持不动摇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原则。创新发展的是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内容与内涵,进而找准变化点,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方世敏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自考网络助学网络教育论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必要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攻占了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网络教育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二)自考网络助学自身的优势
自考网络助学模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的,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趋向公平化和大众化,同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使得教学成本更低、学习环境更优、学习效率更高等优势,这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自考网络助学势在必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许多高校以及助学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考网络助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自考网络助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学习测评阶段作为教务教学管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测评阶段学员能充分利用在线助学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这个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辅助交流系统以及最主要的教学系统。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三、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的重大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自考网络助学也应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重构其基本结构。如:云计算的运用使得海量的存储变得轻而易举;MOOC的发展使得在线学习资源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移动客户端的运用及推送更使得网络助学变得简单易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学生的多方位追踪和个性化管理变为可能。
四、结语
总之,通过对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助学系统的分析,以及未来网络助学的基本方向不难发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重构自考网络助学的基本结构,使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教育本身的发展。同时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其基本结构时我们还应注重政策的引导,注重师生的交流以及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这样,自考网络助学才能与时俱进,散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朱薇 李勇军 张必涛 单位: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的特点与网络教育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加速了各个行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
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较大化,使得各种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
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近期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
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
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
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
。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在网络飞速发展渗透至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快速适应信息化的到来,做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网络化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认可网络教育的地位,不断探索英语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来找到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网络化教育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强化教师网络教育新技能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新时代网络教育的能力要求。
四、总结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平台的教学很好的补充,前景广阔,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平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利弊,确保学习者能够在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中,获得应有的教育体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会以网络为平台,在教育效果上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封杰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知识型商业模式下网络教育论文
一、商业模式的结构
调查发现,实践者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企业为什么会赚钱或不赚钱。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会以商业模式概念作为分析自己企业的认知框架。商业模式成分理论正好是学者们提供的帮助人们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阶段性成果。新近发展的五种重要的商业模式理论。这些理论中,有的侧重阐述公司营利的核心逻辑。认为商业模式就是要寻找企业如何成功盈利的深层“因-果”关系。有的则是更注重商业模式的成分与企业家现实的基本经营决策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六问题理论更加突出具体的决策,而四成分理论更加注重内在机制的设计。因此,四成分理论更具有理论深度,而六问题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交易过程理论与前四种理论差异很大,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讨论交易过程的设计如何影响开放式创新。因此我们主要分析前四种理论。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前四种理论加以融合,提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结构理论。取四种理论中共同的要素并分别命名为“价值链定位”、“顾客与声誉”、“竞争策略”和“经济模式”。以下将依据共同要素框架讨论知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此外,为了便于聚焦,本文仅讨论“价值网络定位”、“顾客与声誉定位”和“经济模式选择”这三个成分。
二、知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构成分析与创新途径
本文所定义的知识型企业概念不等同于高科技企业,这里将知识型企业定义为以知识为主要产出的企业。常见的知识型企业包括咨询公司、制药研究单位、石油矿藏勘探公司、医疗机构、猎头公司、法律事务所、设计工作室、广告商、建筑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
(一)价值链定位
尽管都以提供知识(产品)作为创造价值的方法,但知识型企业也存在不同。有些企业通过定义和识别问题,或者通过提供相应的对策来为顾客创造价值。例如律师事务所、审计公司、验光师、心理治疗师、兽医以及建筑监理服务公司;有的企业为顾客识别或定义机会,比如,医药研发机构以及药品开发机构、矿藏勘探单位、猎头公司、人才中介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些企业是通过产品概念创新或者产品原型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典型的是建筑公司、广告公司、工程服务公司、图纸设计公司、软件工程公司和室内设计公司。有研究者分别将上述三类知识型企业称为“诊所型”、“搜索型”和“设计型”。从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来看,还需要有一种为上述三种知识企业提供渠道的“渠道型”企业,如出版发行公司和网络传播公司。这样我们可以用四类知识型企业构成一个从问题定义和信息原料供应、到应对策略搜索、再到解决方案(最终知识产品)形成、到知识产品提供渠道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链。换句话讲,知识类企业大致都可以以上述四个典型来给自己定位。不过,现实中具体的企业可能同时覆盖其中一种以上的价值环节,这主要取决于行业发展的状况。一般讲,在产业的新兴期,由于行业内的企业少并且分工程度低,所以有些企业甚至覆盖了从价值链开头到结尾的全部过程。
(二)顾客定位与声誉建设
知识型企业中,除了某些借助网络平台的企业,多数企业都属于BtoC型的。企业选择为谁(顾客)提供价值将直接影响其采取的声誉营造策略。而声誉往往是顾客识别和选择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知识型企业提高自己声誉主要依靠提高知识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但是对于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侧重,不同类型的知识型企业情况有所不同。比如,诊所型公司侧重过程质量胜过结果质量;搜寻型公司的高风险性质使得其很难通过结果来获得持续的声誉,因此同样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投资者的回馈是这类公司持续成功的关键。又比如,小型独立的石油开采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必须通过外部的股东来获得声誉。此外,如果是隶属于一个大公司,这类公司最重要的是赢得在其母公司内部的声誉。对于设计型公司,主要通过方案产品或结果引起的受关注程度来决定其声誉。并且终端客户的支付者是其长期成功的关键。对于渠道型公司,掌握战略资源以及稳定上游客户是声誉营造的重点。
(三)经济模式选择
经济模式应该由六个方面的决策构成。文献中讨论比较多的是“费用收取方式”、“费用付用一致性”和“经济批量”。其实有些研究实质上涉及到了“支付单位划割”、“盈利深度”和“要价方式”。首先,知识产品不像有形产品,必须确立好交易时支付所依据的单位,比如,有根据时间进行收费的(或者确立一个付费表)、有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收费的、还有依据产权或开采权或转让权进行收费的;其次,“盈利深度”是指是否对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收费。比如,腾讯公司的网络服务中,对某些服务的基本功能用户不收取费用,而只对少量的高级用户收费。因此,腾讯的“盈利深度”比较低。相反,有形产品在没有折扣时,是按照消费者消费单位的多少收取对应的费用,因此“盈利深度”比较高。“经济批量”一般是指能实现盈利的最小(单次)销售量,而在知识产品(服务)情况下,更多地是指单次提供付费产品(服务)的低价质量,对于诊所型企业比设计型企业的经济批量要小;经济模式中的“付用一致性”是指产品的享用者与产品价格的支付者是否是相同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者就是支付者本人;另外一种情况是存在一个愿意替代那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消费者支付的第三方。比如,某些公益文化活动赛事得到支持此类事业的基金会的赞助;另外,经济模式还包括“要价方式”。要价方式有两种:卖方出价和多个买家竞价(拍卖模式);,对于费用的“收取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内容收费”,也即根据消费者使用的内容量收取费用,比如翻译公司就采取这种收费方式。另外一种是“间接式渠道收费”,指通过渠道型公司收取费用。比如,知识型的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或电信类公司收取会员费、热线费或短信费用等。一个典型的设计型企业的常规经济模式通常是,以项目为单位的“支付单位划割”,较大的“盈利深度”,较大的“经济批量”,通常较高的“付用一致性”、两种“要价方式”均可、多为“直接式内容收费”。
(四)利用商业模式赢得竞争地位的步骤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强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地位包括三个步骤:及时,分析现有行业内存在的商业模式,分析商业模式各个成分的特征,这里尤其强调“价值网络定位”、“顾客与声誉定位”和“经济模式选择”这三个成分。第二,以上述三个成分为特征绘制成一个三维空间,将分析对象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描绘在竞争空间上。第三,评估如何通过改变上述成分特征来促进公司对商业模式的优化,并讨论做各项改变时所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同时分析各个成分之间是否存在对立或不协调。值得指出的是,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价值链定位影响的,以下将在对网络教育的商业模式分析中加以讨论。
三、网络教育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远程教育的需要、信息接受与处理技术设备的普及、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管理技术的规范化这四大条件的日趋成熟,中国的网络教育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13年,教育部批准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点高校一共是68所,在读学生人数已超过570万人,其中97.4%为在职学习者。网络学院在母体高校的管理监督下享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自己制定招生标准并决定招生规模,可以开设专业目录之外的专业,有权发放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等。一般认为,从国家层面看,网络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在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有利于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功能之二是提供构筑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从个人层面看,网络教育为国内占八成的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同时能够使得在职人员得到柔性化的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接触优势教育资源的机会,还能降低接受教育的费用开支。从热捧e-Learning到接受混合学习的思想,人们发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人们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回归于理性;从CERNET的建设到其与教育科研机构结合,再到各种网络技术网络标准的发展,网络教育的技术基础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2004年“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出台,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此外,高校与电信和企业的日益密切的合作,标志着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不断进行。,具有面向市场的课程设置表明网络教育正在趋于市场导向,这将有助于加强继续教育的品牌营造。上述关于网络学习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硬件研究、网络教育质量研究、教育资源整合研究、课程内容设置研究等方面成为网络教育研究中的主体。而要实现网络教育的大发展,尤其对于某个网络学院的发展来讲,如何发展合适的商业模式是理论研究中缺乏重视但在实践中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网络学院的运作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及时种是商业化运作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与万通集团合作成立东方兴业远程教育网络公司。除了办学政策、教学计划、师资由人大网络学院决定外,其他的招生、管理由公司运作;第二种是传统院校模式,以北师大等院校为代表,校内分工合作,成教、继续教育部门主管办学,计算机网络中心主管课件制作和网络传输。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效率高,动作快,占有市场能力强,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创新,特别是有利于培育个别化学习模式。并且美国阿波罗国际教育集团的成功也说明,强大的培训系统加上企业化运作方式,就能实现低成本提供教育服务的目标。阿波罗甚至不追求的网上教学系统,却非常重视利用商业模式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造血机制”,以保障能够实现以低成本提供有效的职业教育。我国的网络教育不受国家招生计划的限制,因此,网络教育的市场规模没有天然限制。同时我国的网络教育也没有国家财政预算报款支持。因此,网络学院的发展需要自己营造“造血机制”。从自身发展速度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模式是更有前景的。至此可以认为,如果说下一阶段网络学院教育将进入竞争时代,则竞争的焦点不仅仅限于背靠学校的品牌、网络硬件设施、教学网点的数量或者教师资源,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角逐谁的商业模式更加有效。
四、通过系统改变商业模式实现网络学院运营创新
(一)根据价值链定位寻找顾客定位与声誉建设的创新方向
除了学历课程教育外,我国网络学院还接受公务员培训、行业培训、远程教育业务、农业高科技培训、远程教育接入等业务。可以将学历教育看作是为受教育对象提供增加某一专业领域的方案,所以学历教育业务的创造价值方式主要是通过设计适当的课程和组织的教学形式来为学员输送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将包含这一类业务的学院叫做设计型的网络学院。可以说国内所有教育学院起初都属于设计型的,因为他们都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主导下从学历教育起家的。但是在学历教育之后,网络教育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以行业在职人员为服务对象的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旋涡之中。因此网络教育中的学历教育表现出向市场导向转化的特点。网络教育的市场导向从其开设的专业就可见一斑。例如,普通高校举办网络远程教育的前6种热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英语、会计、国际经济和贸易。除了设计型以外,有些网络学院在价值创造方面还表现出提供平台和传播渠道的功能,比如远程教育业务和远程教育接入业务。侧重发展渠道型功能的网络学院实际上依托两种资源。其一是网络硬件资源,硬件资源正是目前网院与电信运营商以及不同区域间或校际合作的目的;其二是软资源,软资源就是指内容资源,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开发精品课程以及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等。而目前缺乏的是一种利于软资源脱颖而出的具有筛选功能的渠道。应该说当前网络学院注重发展的是硬资源渠道,而未来比较有潜力的是软资源渠道。价值链定位与顾客定位的对应关系,即最初的设计型所选择的顾客定位是那些希望实现学历教育的消费者。而对于市场化的设计型,应该将那些注重内容培训的学员或用人单位作为目标顾客。与此相类似,硬资源渠道型网院有利于对学历教育客户的争夺,而软资源渠道型网院更能吸引以内容培训为主要目的的客户。市场化的设计型网院和软资源渠道型网院在声誉建设中应该更注重加强结果质量,而另外两类型更应该通过过程质量的提升来获得良好的声誉。所谓结果质量是指最终用户对质量的感知。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服务,有时受教育人并非是最终用户,而有时可能是用人单位,当然要看这种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属于哪一类(比如价值观、审美知识、科学知识、技能或技术等)。因此,注重结果质量的网院应该加强对潜在终端用户的影响。对于注重过程质量的网院,不仅应该重视学员感知到的学习过程的质量,还要重视学员对接受教育后的市场增值的感知。另外,切实让投资人、合作对象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可观的收益也是过程质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当前网络学院商业模式的蓝海区域。网院可以从设计型转变成诊所型,即主动为客户诊断当前的教育或培训需求,并推荐给其他满足其需要的网络教育项目。这些业务的产生可以被看作是网络教育渗透进入传统培训行业的结果。此外,渠道型的网院可以转变为搜索型的。渠道型的网院是在既有的专家库或知识库中提取教育资源,而搜索型网院是在未知的范围中挖掘或识别有价值的资源(包括软硬资源),搜索型的网院致力于通过探索突破某一类客户自身发展局限所需要知识产品来实现未来的潜在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搜索型网院要承担更大的运作风险,因此这类网院在声誉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对投资方的利益回报,以及提高教育接受者感知的服务质量。
(二)经济模式的变革策略空间
有人认为,网络教育一般比传统教育的学费低10%左右,实际上网院有两种价格策略取向,一是与全日制普通高校收费持平,二是低于这一水平。网络学院一般采用按学分或学年收费两种方法之一,部分试点高校同时采用两种收费方法。应该说面对学历教育情形下,由于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加上网络教育行业分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当前网络学院的经济模式比较简单。不过不同的价值链定位适宜采用不同的经济模式。比如,设计型的网院可以以项目作为支付单位划割的方法。具体项目的价格高低是靠事前谈判形成的。而渠道型网院可以根据服务客户使用渠道的时间,也可根据授予客户不同程度的权限(比如会员资格)来收取不同量的报酬。设计型网院可以安排比渠道型网院更富有弹性的盈利深度和经济批量,而渠道型网院则不行。学历教育情形下,网络学院普遍具有高度的付用一致性,并用买方定价的要价方式,还采用直接收费的收取方式。我国网络学院开展的学历教育还在进一步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有调查表明,许多就读网络学院的学员主要是受其挂靠学校的名气的吸引,而不是看中e-learning这种新形式的优点。因此,当前形势下学历教育与内容培训对于网络教育来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而目前国内网络学院在内容培训式网络教育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过,当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成为英国那样,能成为学习商店时,或者推行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的条件成熟时,学历教育与内容培训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可以预见,上述发展过程中要求网络学院给潜在网络教育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当处于内容培训的情况下,挑剔的消费者对网络学院经济模式的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支付单位的划割方法可以采用依据项目和产权以外,除了盈利深度比较低以及经济批量的要求比较低以外,付用的一致性也要求比较低,这些经济模式的安排非常不同于学历教育情形下。另外,内容培训情形下其要价方式和费用收取方式须灵活,这要随所为“内容”的性质而定。例如,如果网络学院所提供的内容是工具类知识(比如技术和技能知识),这种知识的掌握的效果比较容易被确定,因此可以由网络学院根据同类竞争者的要价制定竞争性价格(卖方定价),同时可以采取直接式的费用收取方式;而当网络学院所提供的内容是非工具类知识(比如文学修养类知识)时,可以采取多个买方竞价的要价方式,并采用电信增值的费用收取方式。其实,不断增加的网民数量以及在线支付系统的普及已经为上述渠道式收费和买方竞价准备了前提条件。根据不同类型网络学院的价值链定位,结合上述消费者对学历教育和内容培训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绘制出来的。它揭示了四类网络学院在经济模式上表现出的差异。具体说来,以内容培训作为目标的网络教育比起学历教育来更加市场导向。表现为更多地提供免费的服务,对经济批量的要求更低,可以由消费者自己给产品或服务定价并由拍卖机制抉择出最终价格,收取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并且允许第三方为直接消费者付费。同时,为了保护价值原创者的利益,支付单位的划割方法更多地从以时间为单位转变为以项目和产权数量为单位。上述分析让我们知道,如果某个网络学院希望从学历教育形式拓展到内容培训形式,或者是加强内容培训形式。值得说明的是,同样的思路还可以用于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诊所型网院和搜索型网院所匹配的经济模式。
五、关于网络学院商业模式创新的总讨论
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学院,可以被看作是一类知识型企业。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的网络学院在价值链定位方面没有形成差异化,都聚集在设计型和渠道型这两大类上。因此,知识型企业中的诊断型和搜索型就成了网络学院未来发展中的蓝海区域。围绕这种价值定位的差异化,网络学院应该精心组织自己商业模式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要思考诊断型网络学院如何构建自己的经济模式以及如何选择自己的竞争策略。当前网络学院的价值链定位很多情况下是复合型的,因此,如果要实行聚焦化战略,则应该纯化自己的价值定位;与此相反,如果要实行市场扩张战略,则应该扩大自己的价值定位,甚至使一个网络学院中包含上述四种模式。当然,哪种做法好也是视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定的。既然单个网络学院可以是多种知识型企业的复合模式,那么,网络学院的经济模式可以比现在更加复杂和灵活。尤其是对于以内容培训为目标的情况,更应该以其提供的内容的特性来确定其经济模式,而不是采用单一的经济模式。比如容易判断其市场价值的技能性培训,则可直接根据网络学院对其受众的“贡献”来定价。而有些培训内容不容易做价值判断,那么就可以采用由消费者竞价的方式来定价。消费者竞价本质上是将对知识产品的价值判断权交给了消费者,因此这种经济模式有利于形成选拔教育资源的机制。可以预计,在相关条件(比如在线竞拍和支付系统的普遍应用)具备之后,这种经济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另外,国家开展网络教育就是希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更多的人更容易地接受教育,所以网络学院与传统学院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尽量利用网络渠道的开放性而不是形成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因此,从侧重学历教育的形式走向侧重内容培训形式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换句话讲网络教育本质上不是精英式教育。不过,即使是学历教育的形式,网络学院在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市场导向一些。比如,网络学院可以在当今学生比较普及个人电脑时,充当传统学院的人。比如传统学院可以用网络学院中的某些精品课程代替自己的相同课程。或者传统学院也可以通过网络学院的平台将自己的精品课程“销售”到校外。假如真是如此,传统院校应该更加淡化其教学功能,这有利于凸显其研究功能。
六、结语
总之,我们已经认识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一种互补式而非替代式的关系。网络教育如何渗透入传统教育以外的内容培训领域,以及网络教育如何渗透进传统教育以内的课程教学领域,都必须配备以适当的商业模式。而网络学院通过对自己“价值网络定位”、“顾客与声誉定位”和“经济模式选择”的分析,并结合竞争对手的特征系统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将为自身赢得竞争优势。
作者:杨玉红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开放教育中学分互认网络教育论文
一、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对比
自1999年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共计69所。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同生共存的两类教育形式,均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但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他们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过程中同时催生的产物,诸多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对两类教育形式认识模糊,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因此,对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厘清和辨析,有助于搭建衔接两类教育形式的桥梁。
1.概念辨析
开放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泛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育方式开放、教育环境开放等。狭义的开放教育则特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形成的开放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规教育形式,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网络教育同样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浏览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情景下,同网络伙伴进行交流的学习。狭义的网络教育则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组织的对学习者有明确培养目的、主要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目前我国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定位在狭义层面,是依据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培养对象均是面向成人,尤其是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
2.办学模式
开放教育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的多级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相对而言,网络教育则是依托普通高校自身资源,由网络教育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学生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服务。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开放教育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参加实时及非实时网络教学辅导,还可以参加由当地教学点组织的面授辅导及小组学习等。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教学点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专业实施方案等实现导学、助学、促学的高效整合。网络教育则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学习活动,包括:院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含视频与文本)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通过网上讨论与网上论坛实现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
4.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网络教育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师来自于院校自身,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开放教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基础以及行业需求等,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据中央电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纸质教材、音像视频资源、多媒体资源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则是根据自身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二、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CreditTransfer”,指的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对于院校来说,学分互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优化整合、统筹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部分学校扩招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并使院校能够聚集优势资源打造自身特色与品牌。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院校的课程组合已经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学分互认有利于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渠道。由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较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正在积极开展学分互认的相关探索。
1.合作开设专业与人才培养
在开放教育启动时,中央电大为了充分整合社会品质资源,开展了与普通高校合作开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探索,截至2012年,已经开展26个本科专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建设专业课程、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对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了专业层面的整体学分结果互认。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初步探索了学分互认规则,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要求、学位英语要求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比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课程须达到约定的平均分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须达到约定的等级或分值。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各院校的专业要求不同,学分互认具体规则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免修免考”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它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课程的要求,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的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即免修免考)的认定方式。针对此类方式,中央电大和多数网络教育学院均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文件,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在“免修免考”的认定类型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基本保持一致,包括:(1)按毕业专业(国民教育系列)免修免考课程。比如: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免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等;(2)按学历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并参加开放教育第二专业的学习者,其所学原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同等(或较低)层次专业培养方案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入学前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免统考并免修全部统考科目的课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3)按单科结业证书免修免考课程。(4)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单科课程。比如,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及以上证书者,可以免修免考本专科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5)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入学前已取得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教学计划中属性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实施方式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都是依据其所制定的相关规定,采用学生申请、院校审批的方式进行。开放教育的学生提出申请后,报经地市级电大分校(教学点)、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审核批准,采用分级审批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的学生则是到学习中心提出申请,经学习中心初审合格后报经学院进行审核和办理。此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免修免考”的认定范围、学分认定量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般来说,凡教育部承认学历及相关证书等均可以进行认定。但由于各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存在差异,部分院校进行了特殊规定,如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明确指出电大、函授夜大、网络试点院校课程取得的成绩不能进行相关认定。在学分认定量方面,各个院校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央电大规定“统设必修课程免修免考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统设必修(不含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的35%”;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规定“办理免修后累计认可的学分不能超过本院教学计划规定的低毕业总学分的50%”;东北财经网络教育学院要求“申请免修课程学分累计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20%”。
3.“学分当量替换”
“学分当量替换”这一概念是在中央电大与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以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组织和实施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中首次提出的。它以承认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开放教育学生以往获得的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级别的技能大赛证书和相关学历证书等,经过严格认证后,根据其与对应的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折算为一定的课程学分。比如,对于获得“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通用能力培训结业证书”的学生,在修读工商管理专科时,能够免修《个人与团队管理》(必修)、《资源与运营管理》(必修)以及《首都职工素质课程3》(选修)三门课程,共9学分。该项目以“学分当量替换”为桥梁,探索了对学习者正规及非正规学习后的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拓展了“免修免考”以课程为认定单位的学分认定办法。
4.课程共享
跨校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学分互认的常见方式。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网络教育学院探索了以统一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共享的方式来推进品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组织制作品质网络课程、文字教材等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其成员单位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修读该中心平台上所提供的共享课程,并能够得到相应的课程学分。与传统高校的跨校选修课不同,网络教育的教与学过程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因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共享课程的探索实现了两校及多校之间课程学分互认。
三、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结合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品质的资源。从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已开展的学分互认探索来看,尚存在以下若干不足:
1.缺少开展学分互认的理论基础
目前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探索多是基于现实需要所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学理界,关于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互认的类型等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结论。由此导致在学分认定以及学分互认的开展过程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即使对于各院校制定并已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免修免考等),也难以形成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应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2.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学分互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较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事实上,由于制度体系、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各类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壁垒。对于同时起步、共同发展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也毫不例外,虽然二者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二者之间关于学分互认、资源整合的推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有意停步不前的情况。
3.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学分互认的:一种是院校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规定学生能够进行课程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实施方式等;另一种则是院校单方面制定对其他教育类型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的制度文件,继而进行实施执行。但整体来看,这两种方式均属于个别、自主、无序的实践行为,缺少操作层面上统一的要求和流程模式、规范,由此导致学分互认实践工作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4.学分互认的范围还较有限
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来看,参与学分互认的院校还很少,能够进行学分互认的课程也较为有限,甚至很多课程学分还停留在单向认定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生,大家对学分互认的认知依然欠缺,一系列深层、细致的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对策
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是我国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两类较为特殊的教育类型,能够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提供样板和案例。结合“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需重点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1.深化学分互认的理论探索
对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来说,教与学过程的相对分离导致其课程的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以及学分衡量与认定方式等均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已有学分互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讨适合远程教育的课程学分互认标准及规则,能够有效指导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学分互认实践。
2.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比西方及日本、韩国等,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远程教育,我国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的建设等方面等都相对落后。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衔接各类教育,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进程。由于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教育体制的复杂性,目前多数的探索并未突破地区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先期引领并切实推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可为我国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3.构建学分互认的操作规程
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学分互认得以在实践中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学分互认能够持续、稳定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中,需要转变目前单一、个别化的校际实践思路,探索开展学分互认的稳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包括学分认证标准开发流程、学习者业务办理流程、认证单位业务办理流程等。
4.建立学分互认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衡,目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从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对于开展学分互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主观建立学分互认壁垒和障碍的情况。从教育长远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视角来看,学分互认势必有利于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削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社会发展巨大差异。对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来说,亟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个院校、学习者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推动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学分互认的科学发展。
作者:王丽娜 郭青春 黄传慧 田素霞 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网络教育论文:移动设备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教育与移动设备
1.什么是网络教育
过去的网络教育一般指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类似在线教育、远程课堂、网络培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校园网的逐步成形,在传统课堂中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也逐步归入网络教学的范畴中来。网络教育有基础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网络职业认证培训、网络教育服务、网络企业培训等多个类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有资源利用率高、不受时空拘束、教育管理自动化、教育模式丰富等诸多优势。在我国,高等网络教育群落正在逐步成型,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2.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
移动设备也被称为行动装置,比较典型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移动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功能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功能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存储、记忆、获取和传播资源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并一定会有更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二、移动设备与网络教育的互惠互赢
1.移动设备的交互特点有利于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
当今移动设备平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多少种移动设备平台的存在,人机交互、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不会改变。如今,移动设备的触摸性、互动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一目了然的视图模式,简而易见的视图样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手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愈加丰富的程序填充在移动设备中,成为了人机互动的枢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利用移动设备的这种特点,才能使网络教育获得了更好的互动平台,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人机互动使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原本生涩的教育因为加入了人的互动参与而变的有趣,这不仅对于基础的面向儿童的网络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也同样使高等网络教育摆脱了桎梏;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进行展开,网络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程序载体来达到教化目的,丰富了网络教育的受众。不仅如此,网络教育的资源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分享与传播。
2.移动设备的便利性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开展与传播
移动设备与之前的固定电子设备,如电视、台式电脑相比有更加良好的移动性、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不谋而合。移动设备基于强大的网络架构,加上当今移动产品的强大的功能可以取代陈旧的固定电子设备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阅读、学习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的开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持了网络教育的传播,人们不再像以前需要在电脑前进行学习,更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在车上、地铁上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便利也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突破了人群的限制,人们不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只需抽出零星的空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这样支持了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教育当中来,也为更多希望学习却没有完整的时间的人提供了帮助。
3.网络教育的文化价值增加移动设备产品附加值
网络教育与移动设备一样是基于网络而衍生出的,但是网络教育的教化性、文化性可以帮助移动产品增加附加值。很多企业在移动产品上大做文章,包装外观或者大打产品文化牌其实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树立好企业文化、产品文化这杆大旗,反而逐渐迷失。苹果公司却与之相反,他们在了新款iPad后提出,美国的iPad用户如果在购买iPad2后,愿意将原来的iPad捐出,可以到苹果在美国的各专卖店进行捐赠,用户捐献的iPad将全部用于TeachforAmerica项目。TeachforAmerica是美国的一个支教项目,该项目将接受过良好培训的老师送到美国39个偏远地区教授家庭经济困难和后进学生,该项目的志愿者需要在这些低收入地区工作两年,苹果会将用户捐献的iPad用于帮助教师们在这些地区的课堂教学。此举不仅树立了苹果公司的良好形象,更加展现了移动设备对于网络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一举双得,大大增加了iPad这一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影响,使其脱离了一般的电子产品的概念,大大增加了文化附加值。
作者:全荃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网络教育论文:中小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教育论文
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教育形势的客观要求
国外目前已有一些教育方面的应用,但我们还不能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我国也十分重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特成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专家组,以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1.2教师教学的需要
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合理运用恰当丰富的课件逐步呈现所授知识点。但自制全部课件工作量非常大,更主要是个人想法见解有局限性。
1.3学生学习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学生已从原来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很多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面对网络更多的是浏览新闻、聊天,甚至沉迷于游戏。造成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有关,同时网络学习资源匮乏也是重要的原因。
2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
2.1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1技术困难
每所中小学基本上只配备二三名计算机教师,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网络维护等。而网络教育资源库建立则需要很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网站开发经验。
2.1.2经济困难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前期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器、主机等硬件设备,需要申请域名、软件开发等费用;后期使用中还会产生软件维护和更新等费用。这些对任一所中小学来说,困难都是很大的。
2.1.3思想观念守旧
一些习惯了粉笔、黑板、教案的教师会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往往不愿意接触使用网络,即使使用也是应付工作,不会深层思考,这样根本达不到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目的。
2.1.4缺乏统一标准
如果中小学各自独立开发,必将造成多重标准、资源使用局限、功能重复单一、大量重复劳动、劳民伤财等问题。
2.2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2.2.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学校教师开发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由于都是校内教师,便于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协调更改,能够充分保障需求的性。资源库的建设依照任课教师、使用教材、学生要求量身订做,适用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应用阶段成果,检验资源库建设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但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支撑,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开发人员有限,也使开发的周期过长,当遇到教材版本变化等需求变更问题,更新不及时。另外,学校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库在思想视野上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小型的单科网络教育资源库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2.2.2校-企联合开发
是指学校通过招标等方式联合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专业的软件公司有专门的调研组负责收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采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先进的开发软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每一过程都会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以备日后查阅。学校方面,各科任课教师主要负责的描述需求,使用阶段成果,反馈信息。计算机教师要担任变更需求的描述职责,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开发公司共同承担资源库交付使用后的培训工作及后期使用中的简单维护。这种方式使资源库建设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开发的产品功能强大,综合性强、可扩充性、兼容性等考虑,开发的周期和质量能得到保障。开发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需求描述、多沟通。再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大的经济投入,除了开发的费用,后期还涉及相应的维护、更新升级等费用。
2.2.3校-校联合开发
校-校联合可以分为中小学的联合和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两种。中小学的联合开发包括:小学与小学的联合,中学与中学的联合,中学与小学的联合。合作的学校共同探讨,制定统一的标准,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框架,然后分工协作,每个学校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部分模块,比如按学科建设分工等。这类联合可以获得互相支持、减少工作量,共同协商、拓宽思路,分工协作、共享建设成果的好处。经济上共同承担,可以减小压力。但核心技术难题没能解决,限制了网络教育资源库向高精的深层次发展。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高校(科研所)致力于科学研究,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拥有很多尚未投入市场的新成果,技术上十分过硬。高校(科研所)为非盈利单位,这样经济上的压力会减轻许多。另外,高校(科研所)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就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更容易理解用户需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中小学的联合减轻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再与高校(科研所)合作解决技术和经济难题,这样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2.2.4校-校-政府联合开发
校-校-政府联合更推荐的是中小学、高校(科研所)和政府的联合。政府通过相关文件,成立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强调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扫清人为障碍,使其从制度上得以保障。有了政府的支持,各方人员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更加畅通,开发建设效率会大大提升。虽然在协调三方、信息沟通方面会花费一些工作量,但从资源库整体建设来看,都是值得的。而且通过这种联合开发可以带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的教师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和使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带动新教师和软件人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平台工具的选择
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平台工具有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Sakai等,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性能特点、维护成本、中小学课程情况及教师学生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推荐选用Claroline平台工具。Claroline提供的功能可以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操作相对简单,更易于教师、学生掌握,对系统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搭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3.2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资金得以保障,而且各方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门的参与,更能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以点带面,掀起广大教师参与建设、学生乐于使用资源网的热潮,也因此真正实现建设资源网的目的。
3.3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方便教师工作,因此一定要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调研阶段,要真正深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状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切实走到教师和学生中掌握及时手资料,切忌不能凭经验下结论。在需求分析阶段,认真分析需求层次。在资源平台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操作需要和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特点,不宜片面追求功能先进、,却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不宜片面追求界面美观、炫丽,却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首要的教学功能。另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发者都要与教师及学生代表保持联系,探讨阶段方案,及时交换意见,避免后期可能返工将造成的损失。
4结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本身没有好与坏,关键看人们怎么应用,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有责任为学生建立高质量的学习互动平台。
作者:张娜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教育论文:大学体育网络教育论文
一、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区别开来,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也不够理想。同时,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效果方面,不是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使得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2.网络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体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过于粗糙,没有划分课程的章节内容,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缺乏连贯性。同时,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叠,二者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此外,网络教学中需要视频,这在网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视频开通状况也不够理想,视频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
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措施
1.注重观察总结体育网络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网络化水平。
虽然现在大学体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资料详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与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方面,制作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需要观察总结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建设需要根据现代的教育思想,注重遵循体育网络教学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规律,开发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大学网络体育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更为科学化与合理化,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网络体育教学课程更为连贯和系统,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使用率,发挥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由于体育教学具有需要身体练习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合理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努力发掘网络教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注重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拓宽网络体育教学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使网络体育教学成为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
2.丰富和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涉及到体育学的很多学科,体育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网络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体育网络教学的质量。例如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多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并注重视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练习指导。在丰富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学体育网络教学还需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灵活多样和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体系,创新网络教学的资源,既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又要及时对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时刻保持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性和系统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3.采取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发展。
虽然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并不同于社会网络办学的教育形式,仍然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的模式,将网络教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练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方法应用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总之,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完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持续发展。
作者:侯涛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农业信息网络教育论文
一、宝应县农村农动力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
据报道:全国从事农业的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44.4%,江苏从事农业的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7.6%,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8.2岁,其中女性占64%。而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58.5%,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都已超过55岁,而且以女性居多。30岁以上50岁以下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一年龄结构的失衡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县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仍然普遍较低。以2012年为例,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70%,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2%,高中文化程度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农村劳动力11%和3.2%。近两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进一步加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现有劳动力呈现出两极趋势:一是年龄大、二是文化低。对此,如何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留守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是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较大的障碍。从我县目前现有农村农动力状况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受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信息因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的精神文化因素在他们意识中的根深蒂固,因而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他们总是喜欢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实,不愿意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从而难以改变现有贫穷落后的现状。
(四)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对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在乡返乡农村青年等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进行有关农业信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早在2005年,我校就已开始组织实施由江苏省农林厅、财政厅、致公党江苏省委倡导发起的“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的“致福工程”培训,后来从2012起改为农业信息技能培训。截止2012年,我校累计共培训学员4000多人。此外,我校还结合涉农中专教育,为初中毕业分流的一部分农村学生,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的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涌现了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参加培训的人仍很少,受教育的面并不广。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网络培训中,由于受到讲课教师的数量、培训经费的多少、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了培训的范围、效果和力度,从而导致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二、农民亟需转变观念,普及科技知识,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农民不仅对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需求量大,而且涉及面广,需要从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入手,不断强化。对此笔者认为,要想搞好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农民亟需转换观念
在我国,由于时代的变迁,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农业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的挑战。然而,农民因为受生活环境、信息因素、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思想意识中的根深蒂固,这些对农民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从而导致农民很难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对此,笔者认为要想使农民转换观念,首先必须要从思想根源入手,让农民看到经过培训之后,现实的效果和既得的利益。只有这样,农民才有可能认识到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其次,在各个乡镇,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戗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朋友知道政府部门开展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的事实,同时能够了解这项培训对促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义。再次,要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实,感受到培训所带来的变化。从而转换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二)农民亟需普及科技知识
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推广应用,我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相对于过去而言,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从我县的整体状况来看,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到年龄因素、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科技文化水平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比较弱后,亟需普及相关科技知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首先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集中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从而使广大农民对科技常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形式向广大农民集中宣传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知识,让广大农民看到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价值。再次,可以邀请有关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
(三)农民亟需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我们不仅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普及科技知识,更需要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突出教育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强调形式的多样性。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注重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当具有广泛性
当前,从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涉农中专学生和来自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等。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并不广,因此需要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特别是那些在农村有一定种植规模、养殖规模的大户,此外还应当包括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户,以及那些现在或者即将从事农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在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年龄偏大、文化较低,但他们同样有教育和培训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作为当地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对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仍然应当将他们纳入培训的对象。另外,对于其他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农技学堂的形式,组织当地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创业致富的典型来进行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
2、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务实,注重实效
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应当从学员现有文化水平状况出发,同时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另外,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强调针对性,突出实用性,确保学员能够学得会,用得上。此外,在教育培训的对象上,应当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分别安排相应的培训。其中,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年龄较小的农村学员,可以通过中专学历教育的形式,在农业信息网络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且在农村有一定种植、养殖规模的农户、基层农技人员、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另外,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区分。对于中专学历教育的对象应当侧重于互联网的认识和运用,电子邮件的收发、聊天工具的运用、下载以及如何通过网络获取网上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的网上交易等等。而对于分阶段培训的学员,应当首先强调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其次应当结合各地不同的产业状况,通过现场培训、视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员如何通过上网获得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以及如何开通网上视频同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防治农业病虫害、进行农产品网上销售等等。
3、教育培训的力度应当加大
对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而言,在力度上应当加大。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统一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力度。此外,还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以此确保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作出早期规划。不仅在教育培训的人数、规模上要有所扩大,而且在教育培训的质量上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再次,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需要根据教育培训的对象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安排。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来说,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方面需要增加课时,特别是在实践操作上,应该使广大中专学员能够学得会,其次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能够用得上,从而为农业生产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而对于接受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学员来说,由于他们并不像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一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日制的系统学习,而只能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培训。因此,要想在信息网络培训方面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次数上,要给予适当增加。此外,在时间上也应当有所保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培训。
4、教育培训的形式应当寻求多样化
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上,应当寻求形式多样化,而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教师讲课的方式而言,应当根据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应当根据教师上课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讲课。而对于接受短期培训的学员来说,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课。比如说:教师除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演示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此外,可采用学员集中评比的方式,来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信息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地点的选择上,也可以寻求多样化。其中对于参加中专学习的学员来说,应当集中在我校进行学习。而对于分批次、分阶段接受培训的学员而言,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大,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因此在地点的选择上也就不同于接受中专教育的学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需求,采用集中授课,村镇办班的形式,以此满足不同学员对上课地点多样化的需求。再次,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除了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可以邀请部分成功人士讲授他们通过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广大学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县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关键,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个乡镇主导产业的不同情况,将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内容贯穿其中,同时引导广大农民学员通过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最终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要想取得实际效果,达到最终目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广大农民朋友要想增收致富,就离不开市场。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取得竞争优势,就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而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的前提就是要获得市场信息。而市场信息的获得仅仅靠市场调查、中间商来收集信息、政府管理部门信息、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收集信息,判断真伪。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工具,让广大农民学员掌握QQ、微信、手机飞信等聊天软件、以及网上搜索信息、网上视频、网上购物、网上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信息等等,让他们坐在家中就可以沟通国内、国际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为增收致富赢得先机。
(二)以产业为主导,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它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就我县各乡镇主导产业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经营业。对此,如何获得发展,树立品牌特色,笔者认为除了掌握有效的市场信息,充分挖掘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外,还需要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从地方产业特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包括如何从网上寻找相应的特色产业的门户网站,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产品、农副产品的包装宣传、供货渠道、销售、售后服务等等。此外,还包括人员的招聘、营销方案的选择、内部策划管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平台来完成。因此,对于各乡镇集体企业负责人以及现在或即将从事加工业、农副产品经营的人员等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乡镇产业特色来进行教育和培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创业为契机,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村劳动者,我们不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对此,除了需要在农业创业方面,对他们进行有关国家减免优惠政策的宣传外,还要不断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以及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使他们掌握创业的技能,懂得经营管理的理念,同时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农业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规避农业创业所带来的风险,让他们尽可能的体验到农业创业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最终使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四)以致富为目标,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教育和培训转化为农民现实的利益,这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方面:首先,应当不断强化,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其次,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入手,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转变致富观念,打开市场,从而为农民创业致富开辟广阔的天地。再次,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的信息,的保障,进而尽可能的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方面原因所造成的损失,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艰巨而复杂,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给予强化。在这里,只要你有创业致富的胆识,并且是有志于从事创业致富的农民朋友,我们将为你提供广阔的舞台,帮你练就过硬的本领,让你在宽广的农村大地上自由驰骋,早日实现致富的梦想。
作者:芮如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网络教育论文:学习支持服务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背景
我国最早引入学习支持服务概念的丁兴富教授指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信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200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杨亭亭教授进一步指出:“学习支持服务是指教育机构以学生为本,向学生提供的有助于其持续学习,减少其在远程学习中的孤独感,保障其达到学习目标的各项必要措施。”
(二)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就是远程教育机构及其人员为促进和保障网络学生个别化、协作化、探究化学习的顺利进行而提供的资源、技术、设施、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涵盖了教学与教务信息、考务信息、各类学习资源、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的服务。我国著名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人际交互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是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成分。”可见,高质量的交互是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构建的重要因素。学习支持服务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技术的支撑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通过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得以实现,所以需要加大力度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建设,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提供优良教学服务,从而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健全的能满足网络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我调节监控学习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构建终身学习的迫切需求,也是现代网络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设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和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发展、总结经验,逐步构建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推动远程教育的不断进步。
(一)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
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教师与学生。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了解学生和教师需求,不断深化支持服务的目标,在各项服务中使师生、学生间的交互更加便捷,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2.服务原则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涉及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的支持,还包括与教学相关联的各项管理服务。如教务、考务、学务的支持服务,建构智能的学习系统、灵活的沟通系统、高效率的教学“物流”服务系统等都是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内容。
(二)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标准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标准,学院将优化落实学习支持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对具体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细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标准。首先,撰写服务流程图。从服务提供者角度及服务接受者角度出发,确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效约定、服务获得方式及渠道,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此项工作不仅规范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更向学生以及学习中心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有序的服务内容及步骤。其次,制定具体工作的服务准则。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将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仪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进行规范,更好地为学生和学习中心服务。具体标准如下:一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二是确保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避免流于形式;三是促进技术支持的灵活性、协调性,增强技术支持的多方位服务;四是加强服务标准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标准化使各项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和统一,保障了支持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学习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
1.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教学及服务质量
整合支持服务工作人员的结构。从宏观上发挥系统优化配置的功能,优化部门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与岗位监督,实现专人专办归口服务。服务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类: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资源建设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服务组织及服务平台中发挥宏观的协调组织功能、教学管理功能、教务功能及学务功能,保障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教师除了授课外,还要承担课程辅导,实验、实践指导,论文指导等工作;资源建设人员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条件、环境等,并对平时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加强辅导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要严格选拔辅导教师,通过多方考核进行聘用,之后对辅导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精通业务,保障辅导质量。每个辅导老师辅导30~50个学生,保障每个学生每门课程都至少要有一名辅导老师,提供答疑、指导及学习监控服务。辅导教师的支持服务工作为保障学习质量起到了突出作用,达到了远程教育优化师资、节约资源、方便教学的目的。
2.建立智能的学习系统
建立以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学习系统,让网络学习内容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在智能学习系统中,通过测试对学生的个性化属性进行分析,从而建立接近其真实特质及认知水平的个性化认知模型,学生以此为依据,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系统进行相应的学习推荐服务及个性化学习服务,在学习期间,学生通过与系统交互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监控、调节和监督,以达到效果。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建立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进行实践学习。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各种实验课程提供了逼真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操作,还可自主设计实验,可与教师实时交互,获得科学的指导和积极的反馈。虚拟实验室不受时空限制,完善了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3.建立品质的学习资源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供品质学习资源的关键,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邀请东北大学名师授课,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系统的教学大纲,撰写高质量的教材,录制内容系统、领域前沿的电子课件,教材及资源会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课前导学资料、知识重难点说明及同步的模拟练习;另外考虑到少数偏远地区学生无法使用网络资源,还将课件及资料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学生使用。为了拓展知识的宽度与广度,学生还可以从电子图书馆获得各种学习资源。
4.高质量的师生交互服务
首先是论坛非实时答疑。为了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术性问题和非学术性问题),学院搭建了交流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相应课程的论坛随时向教师咨询,教师在24小时内予以答复。教师在论坛中可发挥版主的作用,在论坛上本课程的知识精要及重点问题,重要的教务及学务通知等。同时平台可以对学生和教师的论坛行为进行追踪和监督,以了解了学生及教师某段时间的行为,进而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和监督。其次是实时交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对知识交流的渴望,同时弥补学生远程教育中的情感缺失,还增设了实时答疑环节。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师生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实时交流,设有教师答疑、讲授重点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实时交互根据课程难度和进度由主讲教师自行安排,一般每月两次,在指定时间段进行。同时,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课程,安排适量面授,随后将面授内容整理并上传至平台,方便进一步学习研究。
5.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在确保教学物资安全的条件下,严格制定物流运输标准,开发智能的物流追踪系统,实现教育物资的快速、安全、抵达。教材、光盘、试卷的邮寄和归档,实行电子扫描,网络追踪,及时签收,实现了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管理,为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6.为学习中心及学生提供的咨询服务
首先,撰写“教学服务指南”,“操作指南”及“学生手册”,方便学习中心教师和学生查看教学规范和制度;利用电话、论坛、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及公共微信平台进行教学通知的及问题咨询,方便使用不同媒体的学生进行查询和交流。其次,为了加强学习中心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教务部门为学习中心定期进行教学、教务及考试事务培训;在QQ群中,学院相关业务人员就学习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7.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远程学习期间,师生、生生均处于准长期性分离状态,很容易引起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情感支持是专门针对远程学习情感缺失而提供的,包括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创设学习社区、开展知识竞赛、提供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孤独感、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对于提高远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未来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探究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有力推进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稳定运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过程中,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探究:及时,深入理解和领会终身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发,以现代智能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应用为支撑,构建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支持服务体系,创新拓展,特色发展。第二,组建一站式服务团队。一站式服务团队的建立将原来分散于相对独立部门的责任和角色进行整合,对不同的层次和专业总体进行教务、辅导、咨询、考核服务。这样就更能保障支持服务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第三,整合多种教学模式,并配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势,协调配合,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更加优化的方式自主学习,推动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继续探索与研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陈国秋 宋菲菲 江晨光 姜帆 单位: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不足
网络教育教与学的时空分离,造就了教学过程的相对松散性,同时,网络技术支持和网络资源质量等硬件技术能力同样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尽管我国网络教育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在现阶段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现行的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监控措施有很多不足之处。
1.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监控。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开展的前提所在。由于我国目前对教学资源的监控比较缺乏,办学高校也承受着资源建设的经济压力,致使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网络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的网络课件主要存在制作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不佳、内容陈旧,缺乏定期更新等问题上。
2.忽视自主学习的过程监控。
网络学习以个人学习为主,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若不对学习过程适当加以指引、监控,容易引起网络学习障碍,降低学习效率。人机对话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封闭的环境加剧了学习枯燥感,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再者,学生学习过程缺乏监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与不学无人问津,容易滋生混文凭的念头。
3.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不足。
现代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教学”变为“导学”,从“面授”变为“远距离”教学。“师生分离”降低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和控制程度,淡化了教师角色,难以及时获知学生情况并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在“导”学上下的功夫深与浅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二、质量监控的原则和内容
网络教育开放性和师生分离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漏洞,如难以直面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学习效果,难以及时解决学生问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控和督促。教学质量监控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坚持动态管理与定期检查的原则,做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的三结合。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检测和纠正与教学质量目标的偏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监控是根本,指办学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监控管理。过程监控是重点,指从教学行为、学习行为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有关因素进行监控管理。结果监控是关键,应从学习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监控管理。
三、完善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措施
1.建立校内两级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网络远程教育是高校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资源分配与使用、师资聘任、考核制度等,都应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建立起从学校到院系的双重监管体系:一是建立校级宏观监控机构,如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业主任等,负责完成主要教学环节的监控工作,包括研讨教学改革制度,审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院级教学过程监控,对教学工作实行多方位、具体的监控与督促,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议等。
2.实施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措施。
开展监控工作的措施包括:(1)督导监控,聘请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提出建议,参与面授课听课或实时视频答疑,抽查学生作业,参与论坛讨论,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工作,收集教师和学生有关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学院能进一步了解实际办学情况;(2)校外专家监控,聘请其他高校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相同行业的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社会评审组,对专业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以获取社会人才需求的近期动态,使专业学习更贴近社会工作需要;(3)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末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师评教活动,制定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热情和重视程度;(4)建立检查制度,每学期由学院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和督导员前往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教学检查和考试巡考,学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运行和学生服务情况,学期末主要检查考场的考风考纪情况,定期检查有利于规范和督促校外中心的办学行为,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落实学习过程自控和外控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为达到远程学习的预期目标,学习过程需要自控和外控的有机结合。自控来自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外控则是通过一定方式或手段达到激发和促进学习的目的。戈登(T.Gordon)在和谐沟通理论中曾提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监控来源于学习者个人内心的自制,如果教师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和谐沟通中,就能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自己寻求答案来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网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自觉上网学习的习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使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以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和快乐。其次,优化网络课件设计,嵌入外部监控功能,完善教学平台和课件模块功能。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功能,记录网上学习时长,监控学习进度及状态。实行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课程责任制,以便教师全程及时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再次,适当增加面授辅助教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美国远距离教育专家More认为,“网络教育已与面授教育并称为‘教育活动的两个家庭’,两者的优势和问题决定了二者的整合”。传统面授教学仍是我国被广泛认可和期待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可采取课堂集中上课或网络视频同步教学形式进行,面授教学应集中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重点讲解方式进行辅导。
4.建立网络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
网络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价的指引,对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因素进行判断,及时查找问题,纠正偏差。网络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传统教学系统的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即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对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遵循网络教育的教学规律,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进行,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监控。结合我国目前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本文从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效果评价和支持服务四方面进行评价。质量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追求网络教育规模的强大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锻造,我们需要打造质量有保障的网络高等教育。正因为网络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变革,赋予了学习者相当大的学习自由度,因此,对其质量的监控和研究显得特别重要,也是实施网络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动力。各办学高校要从内部质量监控做起,针对网络教学环节的特点,从监控组织体系、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四方面对网络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与国家和社会密切配合,达到内外监控手段的相互作用、有效兼顾。
作者:刘丽莹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学习者移动学习网络教育论文
1调研设计、内容与实施
1.1调研设计
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前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网络教育教师与学习者面对面、电话或在线讨论方式确定研究主题与调查问卷框架,设计相关问题,再经反复推敲完成问卷的整体内容;然后在学习者中进行小范围的初步调查,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并正式使用。
1.2调研内容
该次调查内容除了解学习者基本信息之外,主要从当前拥有移动设备及对其使用情况、网络学习状况、移动学习现状与意向,以及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整个问卷由28个问题构成,题型包括多选与单选。基本信息:包括“您的性别、年龄、专业及职业”等问题。拥有移动设备及使用情况:笔者从“您拥有哪些移动设备;您所拥有的移动设备其操作系统类型;您的移动设备常用于哪些功能;是什么原因导致您未使用设备的学习娱乐等功能”等方面设置了四个问题,以便了解学习者拥有与使用移动设备的状况。网络学习状况:包括“您上班地点固定与否、使用台式电脑上网是否方便;通常在什么场所完成网上学习;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长;喜欢哪些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通常在网络教室获取哪些资源;除了作业与考试,哪些资源浏览较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您目前的学习需要;现有资源不满足您学习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反映学习者对现有网络学习的态度。移动学习现状与意向:包括“当前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的频率;通常在何时何地进行移动学习;如想访问移动学习资源,每月用于移动学习的花费;是否愿意通过移动学习辅助您完成课程学习;您将关注移动学习哪些方面”的设计,以期分析学习者当前使用移动学习的情况及意向。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问卷设计了“您期望学院提供哪些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期望获取课程中哪些学习资源;希望提供什么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您喜欢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哪些;除了浏览静态资源之外,是否期望通过移动设备完成在线作业以及查询成绩等学习活动;影响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1.3调研实施
该研究兼顾了不同专业、年龄、性别、地区、职业等网络教育学习者,选择来自重庆、河北、湖南、贵州、江苏五个不同省份共200名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布在医院、教育、企业、铁路、建筑、政府等不同行业,就读于护理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铁道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不同专业,年龄跨度大。该次调研一方面通过中南大学2014年6月份学习者集中笔试的机会,向学习者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80%。所有有效问卷数据主要采用“二分法”录入,并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习者拥有移动设备及其使用情况
对于移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移动设备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在此,笔者在问卷中将移动设备归类为:普通手机、3G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SP、Ipod/mp3/mp4、电子书阅读器、手提电脑,等,以便于问卷的填写与统计。
2.2对当前网络学习状况及对现有学习资源的满意情况
2.2.1当前使用电脑学习情况
通过电脑进行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来说,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对于网络教学而言,由于其学习对象都是在职人员,学习过程中工学矛盾不可避免,仍然身受时空的束缚。他们没有在校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与固定的学习地点,调查数据表明,每天能学习2h以上的学习者不到10%,75%以上的学习者上班时候不方便使用电脑,尤其对于一些上班地点不固定的学习者,如铁路维护、建筑施工等一线当班的学习者确实很难通过电脑体验网络学习过程,甚至难以一次性完成课程考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移动学习,可以为网络教育学习者所接受。
2.2.2对当前学习资源的满意程度
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主要有Web课件、流媒体课件(高清大视频与三分屏)。其中,Web课件包括课程导学,课程内容、案例、辅助资源、实验、在线练习/作业,等。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学习资源中浏览最多的是教师授课视频,其次是Web课件;同时,学习资源基本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但仍有超过20%的学习者认为当前学习资源形式单一,没有提供移动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2.3进行移动学习的现状与意向
移动学习发展至今,多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移动学习以其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延伸了网络学习的优势,同时也为实现人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此次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一半以上的学习者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尝试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经常进行移动学习的学习者占到24%以上。尽管当前他们的这种移动学习只局限于查阅辞典、浏览网页课件、查看通知公告,等,因缺乏适合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交互的移动平台,等,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但足够说明学习者逐渐喜爱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调查还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习者只考虑每月10元以下的资费用于移动学习,只有7.5%的学习者能接受每月25元以上的费用;但庆幸的是,绝大多数学习者有兴趣尝试手机移动学习,尤其是他们最关注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易操作性,而不是学习费用。因为,这些学习者拥有或将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希望能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符合他们的工作特点与工作环境,辅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实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
2.4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搭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总是整个学习中最基本的条件。移动学习中,移动设备、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及相关软件是移动学习中的组成部分,而移动学习资源与平台则是手机移动学习的核心,关系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对移动学习的期望调查,我们发现:期待开发专业性课程与英语类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者比例基本持平;期望提供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更新快。对于移动学习方式,他们不满足于通过即时上网浏览页面获取这些资源或直接下载资源;还希望通过平台完成平时的在线作业、能查询成绩等交互学习活动,混合网络学习,辅助学习以最终达到他们想要的学习效果。对于资源媒体呈现形式的期望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学习者选择集文字、图片、Flash、视音频于一体的电子书,方便下载观看。同时,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学习者延续网络学习的部分学习习惯,他们对课程教学视频仍然青睐有加;由于理性考虑了视频的流量及手机资费问题,对音频的选择相对较多。在对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顾虑调查中,学习者认为首要的是学习资源质量问题,其次才是移动设备费用、通信费用、资源格式,等。他们期望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而不是PC学习资源简单的移植;他们期望开发者考虑移动学习资源文件格式、大小,等,在不影响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为文件“量身”、“瘦身”,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传输速度。毋庸置疑,这些期望与顾虑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媒体的设计以及平台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开发适用的学习资源,突出移动学习的优势,吸引学习者注意;另一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便于学习者学习,并能即时引导学习者真实学习。
3结论
3.1绝大多数网络教育学习者具备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调查表明,拥有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学习者数量较大,且大多数学习者对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各种应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他们意识到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能快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的明显优势,因此,对移动学习方式持有较积极的态度。这预示着为学习者构建一个移动学习环境是可行的,有其价值所在。
3.2多数网络教育学习者对当前网络学习表示满意,但更愿意尝试移动学习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与发展,拥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体系完整的网络课程、较完善的教学活动组织与交流平台,等,能满足绝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但由于所有学习者是在职人员,他们受工学矛盾的影响,每天使用电脑上网学习的时间有限;有些学习者工作在一线,环境不便等造成网络学习盲区,难以发生真正的学习。因此,他们期望能够在工作闲暇之余、候车或等人的零碎时间,通过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利用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同时,学习者期望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除了专业的课程内容,他们更趋向于课程辅导资源、跟作业考试相关的资源,以及生活类的资源;资源的媒体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可以有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图片,等。除此之外,他们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使用并不是掌握得非常熟练,期望移动学习平台、资源软件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节省时间成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教育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兴趣与期盼。
3.3移动设备功能与学习资费受限、学习资源缺乏
等因素影响着学习者有效开展移动学习,给学习者增添了几分顾虑移动学习作为网络学习的一种补充与辅助,大多数网络教育学习者趋之若鹜,期望尝试移动学习。但是由于手机本身的功能特点,学习资源的缺乏以及学习资费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其一,作为学习者使用的移动学习终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虽具有持有率高、个性化、便携式、多媒体化等诸多优点,但由于目前市场手机操作系统版本较多、平台系统复杂,一般选择一两种主流操作系统,如IOS、Android进行开发,不能兼顾全部设备;且其固有的屏幕尺寸、操作、存储、文件传输量等特点直接限制了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资源的获取与使用。其二,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浏览移动学习资源,及完成学习交互等所花的GPRS资费,超过他们能承担的费用。尽管现今一般在机场、星级酒店、政府办公、学校医院、大型营业场所等都会有不错的免费Wi-Fi,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流量开支,但这仅限于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学生。而对于工作在偏远山区或室外的学习者,他们平时无法享用免费的无线上网,何况若要有效开展移动学习,购置功能完善的3G或4G手机费用不菲。其三,目前许多高校网络学院提供的移动学习平台功能不完善、实时性不强;相应的学习资源少,仅对现有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迁移或改写,达不到学习需求,影响学习效果。其实,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其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在学习者期望之余伴随一些顾虑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些顾虑促使人们对移动学习应用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针对移动设备本身这项客观的因素,学校不能控制其功能的使用及其价格设定,能做的就是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选择合适的移动学习内容与媒体呈现形式,发挥每种媒体的较大作用,考虑播放格式、文件大小、文件传输,等;优化学习资源设计,方便快捷的界面与导航设计,以及教学策略、交互设计,等,较大程度地吸引学习者并持续参与。同时,学校考虑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让学习者优惠享用移动学习服务,减轻经济负担,尽可能消减学习者顾虑。
作者:吴春华 蔡成莲 单位: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论文:无障碍网络教育论文
一、信息无障碍与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
随着“数字鸿沟”的日益加剧,社会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矛盾:残疾人对信息资源的渴望与当前的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所谓的“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不是指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短缺,而是指可被残疾人理解并利用的信息资源的短缺。为了改善“数字鸿沟”现象,“信息无障碍”理念应运而生。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主要包括电子和信息技术无障碍以及网络信息无障碍两个方面。要实现网络信息的无障碍,必须以无障碍的网络教育环境为保障。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能够提供任何学习者无障碍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环境。”即无论学习者是否存在生理缺陷(或认知缺陷),在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之下都能够平等地实现对学习资源的获取,达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取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全纳、公平的理念为支撑,以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学习者的切实需要为依归。
二、我国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现状
在我国的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一方面,残障人士渴望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具有强烈的需求。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的残疾人人数众多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在传统的教育当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针对正常学习者开发的,残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地实现课堂互动,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残疾人对无障碍网络教育的需求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能够通过网络教育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国的无障碍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目前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要。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缺乏关于信息资源无障碍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为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开发制定明确的标准、设计人员的无障碍理念缺失、对辅助科技的研发成果较少,不能满足现阶段残疾人实现无障碍学习的需求。
三、对构建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探索
面对残疾人对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需求强烈和我国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存在滞后性这一矛盾,构建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刻不容缓。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页面的无障碍、资源的无障碍、交互的无障碍和服务的无障碍。
1.页面的无障碍
网页是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呈现。因此,要实现无障碍的网络教育环境,及时步是要确保网站的页面无障碍。首先,网站的页面设计应当具有简洁性。视障人士在信息的筛选和识别上比普通学习者更为吃力,特别是对移动、闪烁元素的处理能力较差。因此,在网页的设计中应当尽量保持简洁,不在页面放置动画广告、浮动通知,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静态的元素。其次,网站的页面设计应当具有可调性。设计人员应当将网页的大小、颜色、对比度以及网页中文字的大小、间距等设置为可调。残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显示效果,较大限度地降低他们在学习中的阻碍,提高学习的舒适感。再次,网站的页面设计应当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网页的布局要清晰,有明确统一的导航设计,所有的分页面都应当参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布局。这样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不用每进入一个新的页面都要重新去了解页面的布局。
2.资源的无障碍
学习资源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包括了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文本资源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为了保障视障人群的学习效果,应当配备读屏软件作为协助,支持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图像资源因为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往往为网页设计者所青睐。但是,“如果图形、图像的设计有缺陷,将会导致图形、图像的表意功能的缺失,也将使得一部分用户难以访问到图形、图像的意涵。”因此,首先,图像资源应当具有高像素、高清晰度的特点。避免学习者因为图片分辨率低、过于模糊而无法了解图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其次,应当为图片中的内容提供一定的文本解释。对图片中某些细节的描述和补充、对图片主旨的说明等,能够提高用户对图像资源的理解。,设计人员要为图像资源创建同等解释力的替代性文本,为存在视力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学习者提供补偿性的学习资源。音频资源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教学资源之一。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下的音频资源应当选用品质的、无杂音的音频资源。其次,每段音频都应当具有简洁的标题和描述性文字,帮助学习者判断是否有访问的需要。音频的语速应当设置成可调。,每份音频资源都应当有与之对应的音频文本记录。视频资源是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于一身的多媒体资源。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视频资源应当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字幕,帮助在听力上有障碍的学习者利用文本的形式获取信息。同样地,视频资源在播放速度上也应当具有可调性,用户能够自由地对视频的播放速度进行调整。需要补充的是,由于残疾学习者生理或认知上存在障碍,他们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本来就比正常学习者少。因此,每一种学习资源的替代性资源都应当尽可能丰富。比如,对于图像资源,除了可以将其转化为描述性的文本资源传达给学习者外,还可以通过触觉的形式来增强学习者对图像的理解。文本虽然可以呈现一些信息,但是在培养学习者的空间感和结构上却存在不足,触觉体验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缺陷。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多地为残障学习者提供可替代性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感知手段掌握学习内容。
3.交互的无障碍
网络学习不是单向的学习过程,它能够提供交互性的双向沟通。因此,无障碍的网络教育环境也应当具备交互无障碍的特点。交互的无障碍表现为硬件的无障碍和软件的无障碍。硬件的无障碍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无障碍地利用输入输出设备进行交互。键盘和鼠标是常用的输入设备,但是许多有肢体障碍的学习者由于生理上的限制会在使用中存在不便,应当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设计并配备不同标准和规格的键盘、鼠标,或改变大小,或调整灵敏度。在输出设备方面,主要包括屏幕、音响、打印机等。屏幕不宜过小,否则会增加有视力障碍的学习者的阅读难度;音响设备也应当能够提供较好的音质效果,同时辅以读屏软件作为帮助。此外,提供可打印盲文的打字机也是必要的。视障人群虽然可以通过读屏软件进行学习,但是音频类的学习资料必须依靠一定的播放器,不利于学习者随时进行复习。将电脑上的文字打印在纸上,可以使学习者能够重复高效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软件的无障碍指的是,要使残疾人用户能够无障碍地操作软件。在视觉类信息的显示方面,无障碍的交互软件应当能够实现字体大小、字体颜色及对比度的可调,或者辅以放大镜之类的功能,方便低视力或色盲的学习者辨认文字。同时,交互软件应配备智能语音播放文本信息的功能。听障人群在使用交互软件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无法听取他人传送来的语音信息、无法接收到软件提示音。因此,首先,应当支持将语音信息转化为文本信息的功能。其次,允许将系统的音频型提示消息(如警告音)切换成视觉型的提示消息,如显示文字、图标闪烁等。而为了消除肢障人群在操作软件时的障碍,可以支持学习者通过语音等形式进行智能操作,减少实际的肢体操作。,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学习者而言,交互软件应当保障交互界面简单清楚,操作提示明确。认知障碍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较慢,往往不能像普通用户一样实现对信息的快速反应。所以,交互软件在要求用户处理信息时不宜将结束时间设置得太短,并应当允许用户能够请求延长时间。同时,软件要允许用户能够执行撤回操作。
4.服务的无障碍
所谓服务无障碍,即要为残疾人的学习提供各种品质的支持服务。首先,要健全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评价反馈系统。残障人士学习者作为网站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最明白自己的需求,也最能够发现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中的问题。因此,要实现无障碍的网络环境,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评价反馈系统。用户将自己的使用感受和进一步需求反馈给设计人员,有助于网站的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实现对网站建设的改进,为残障学习者提供更品质的服务。其次,要及时对无障碍教育网站进行维护和更新。无障碍教育网站的制作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对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却是一项漫长且重要的工作。“然而人们往往眼睛盯在建设上,而对于后期的管理,如维护、更新和安全方面存在着管理上的缺失,从而导致很多障碍的产生,如链接的失效、更新的延迟等”。目前的许多教育网站存在内容更新缓慢、链接无法连接正确内容、网页无法访问等问题,无法长期地吸引学习用户访问。因此,无障碍教育网站一方面要及时地进行维护,解决网站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增强页面访问的友好性;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障教育网站的生命力。只有做好无障碍教育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才能够实现网站的良性发展,使其既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访问者,也有利于刺激用户学习的新鲜感,提高用户的回访率。
四、实施残疾人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更多,得到的机会却比普通人更少。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残疾人士也同样如此。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构建能够为残障人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这一过程有利于帮助残障人士增添自信心,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此外,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建构,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它能够使残疾人与正常人共同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成果,过上品质的生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障碍的网络教育环境背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公平、正义、友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者对残障受教育者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作者:王翔 梁志华 王乐莎 张凌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 复旦大学
网络教育论文:藏区发展网络教育论文
1藏区教育发展的地域特征
1.1学校办学的外部成本运行较高
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学校办学的外部成本运行较高,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藏区有很高的工资待遇但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望而却步,长此以往藏区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1.2藏区地区面积大,人烟稀少
在牧区,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无人居住,交通不便。集中式和分散式办学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学校的重点布局也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过于分散办学,虽然可以方便学生就地上学,但同时造成因为分散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办学的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办学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但由于学校辐射面积过大,从而使很多学生要离开家去学校,这就又给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3藏区教育的滞后和原有社会动力不足
一方面,看成提高知识文化主要手段的近代学校教育发展比较晚,整体水平也较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藏区学校教育在清朝末期才开始出现,基本上没有还像样的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整个教育起步晚,且起点低,发展明显滞后,与内地及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教育在藏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动力明显不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藏区社会是由农奴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通过6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整体社会面貌虽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现代化产业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牧区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还普遍存在。这种较低层次的社会经济现状,使得藏区群众对科学、人才、教育的需求从客观上来讲比较的低。除此之外,藏区落后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内容、较低的教育质量、艰难的就业局面,也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藏区群众送子女上学的愿望。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教育在藏区的发展如履薄冰。
2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
信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规格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内外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从CAI到卫星电视再到多媒体到网络教育,他们试图用各种近期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像英美等这些教育强国,都把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并予以落实。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机构都可以使用网络教育,他们的网络教育是由许多为教学服务的公司或教育部门设计建立的,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各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例如:你在本校网络平台上找不到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你就可以登录其他学校的网站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美国目前有超过100所大学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这表明,网络教学已基本成熟。中国国内是近几年才开始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引进和发展,就好像亿邮公司推出的中文版的WebCT;CERNET和黑板公司建立的由赛尔黑板公司负责的中国版的Blackboard等。同时,少许国内的大学也正在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大学的网络教育平台等。
3藏区发展网络教育的途径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不仅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在藏区实施网络教育工程,更符合现阶段藏区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因为网络教育跨越教学时空和教育资源共享等的特色和优势很好的弥补了藏区特别是藏区中小学校因地域等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上的匮乏,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但大部分网络教育系统都是汉语,对于母语为藏语的藏族学生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藏区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技术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了促进藏区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1)藏汉双语教育网络工程在藏区中小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藏区的教育水平,实现藏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藏区;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是促进藏区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2)实施藏区中小学藏汉双语网络教育工程,是提高藏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能力的需要。缩小教育差距,提高藏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根据传统的方法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快藏区教育的发展,实现发达地区品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实现藏区中小学网络教育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网络化的技术,把的教育资源、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注入到藏区,有效地解决我国藏区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匾乏等问题的不足,促进藏区教育协调的发展,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3)藏汉双语教育网络工程在藏区中小学的实施,是促进藏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许多藏区农牧村学校采用的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陈旧教学模式,这种单调、老套的教育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在藏区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在藏区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将促进藏区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会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当然,这也会在无形当中提高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的思想认识从山岭、草原领域逐步延伸到祖国和地球的两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享网络所带来的成果。
(4)实施藏区中小学藏汉双语网络教育工程,是藏区实现教育创新、科技传播、党员培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作者:张爱玲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