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传统文化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1.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种形式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容易受到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有些高校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高校却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较大化,盲目夸大社会功利,而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意识。

2.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发展规模的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00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实际数量有750余万人。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培养等原因分不开。当前高校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甚至出现对就业缺乏信心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衔接,更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获取的途径。网络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在教学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负面作用。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便利性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养成了对网络依赖的习惯,导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辨,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有些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影响,改变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结果。

4.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全国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一方面,虽然学分制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要求,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忽视,对实践知识的忽略,而只是片面追求理论和学分,进而走上社会之后会出现政治意识不强的现象,不愿意承担一些社会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下每个学生选择的学分和课时不同,上课时间和地点也不相同,传统的教室和班级的概念被打破了,导致学生流动性增加,班级集体意识却逐渐淡化。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诚信友爱、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传统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从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勇于现身祖国的博大情怀。

2.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教育大学生要首先提高个人内在思想道德和修养,进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和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从而正确处理好自个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也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的角度去从制度和课程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

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更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中。

2.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

俗话说,一个好的领导,不如一套好的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好的教育方式,高校的制度是一种隐性的文化软实力,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有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中,制度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制度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作为高校制度的内容。比如,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奖学金选定标准中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比重。在高校制度建设中,提倡道德及时,既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

实践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有效途径,是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价值观的重要桥梁。我们可以设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使广大学生在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再如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礼仪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

四、总结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寻找切入点,在学校制度建设和理论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徐凯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论文:初中生逆商心理教育论文

成绩、家境优越的温室花朵,大多还是独生子女,都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所在,几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人生坎坷,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稍遇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就会在内心引起很大的波澜,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是非常的棘手,尤其是一些生的成长遇到了难题,不能够及时解决的话影响的就是一代人的问题。

一、当下初中学生逆商现状

所谓逆商是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简称AQ,一般指面对挫折、摆脱困境、战胜困难的能力。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日益优化,初中学生在除了成绩之外的遇挫、解决问题能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就目前来说整体逆商相对较低,具体主要有下列几点表现:

(一)心理素质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家境优越、独生女子,在家是全家人的宝贝;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学子。这种环境自然而然的就让其产生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一旦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出现,就显得不知所措,心情大大低落,甚至悲观厌世。比如说明天就是月考了,而今天恰好这个学生的QQ号码被盗了,就这一件小事就会使得这个学生情绪非常低落,还会直接影响到其第二天的考试,考的非常差或者不想参加考试了,这也就是在逆境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经不起风雨,也就很难见彩虹了。

(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难以融入社会群体。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同一个场合中不可能有多个中心,在交往中难免会出现更多的不应有的摩擦,摩擦多了也就渐渐导致彼此的不交往,不交往的话每个人还可以成为核心,这本身就成了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实际生活中这些生往往喜欢独处,回到家也不愿出门,对其以后融入社会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二、多措并举,多方位入手提升生逆商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首先需要从学生心理入手,摆正学生心态。初中生正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时期,心理方面明显欠缺,正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的时候,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1、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长辈对孩子正确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是一味的溺爱,不能只表扬不批评。父母在给孩子关爱的同时也要显示出家长的威严,上下学没必要亲自接送,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块上下学,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又可以建立伙伴关系;饭桌上要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礼俗,将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其实就是惯孩子,应该让孩子学会替长辈着想,可以时不时的给家长盛饭,帮家长洗碗等;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外婆家,让孩子陪老人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假期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运动,和邻居家的小孩一块踢足球、打篮球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每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方法要得当,不仅考虑当前,更多的还要考虑长远。

2、学校在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要更多的注重心理教育。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多,而且更多的教育是来自学校,需要学校对这些成绩的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首先要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心理引导教育课程,心理教育不能泛泛而论,要具有针对性,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多做观察,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讨论自身的认识,教师再加上自己平时的观察结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心理引导;其次平时的任课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关心其成绩,也要关心其平时生活,和学生进行内心交流,表面上也许学生不愿多说,但可以通过网络,网络交流是时下初中生的最爱,拉远了距离却拉近了内心,可以建一个班级的Q群,学生在群里发言就自由多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也就能更好的知道该怎么去引导。

(二)实践出真知,从实践出发培养生逆商。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实际实践活动,能够更直观的给学生以感触,使其在面对挫折、逆境时不再手忙脚乱、心浮气躁,能够坦然面对。

1、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种在野外尤其是在山区进行的主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使其明白“没有的个人,只有的团队”的理念。这种拓展训练都是由专业机构组织的,通过爬山比赛、分组合作完成指定项目、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明白很多东西,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做好笔记,写下自己的感触,拓展训练那两天是短暂的,但在脑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拓展训练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这需要学校与家长做好协商工作,自愿参加,家长一般都会支持的。

2、多组织文体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平时的学习让学生、师生之间缺少了交流,文艺活动可以让这些学生表现自己除了学习方面之外的才艺,让每位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更多的了解彼此,也可以相互学习才艺。体育活动诸如长跑很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长跑距离,让学生坚持跑完,使其感受挫折,也能使其战胜困难;篮球、足球运动,更是需要不断的配合,在挫折配合中提升逆商。

结语:

适应逆境的能力培养是当下学子的必备之需,理论实践两方面同时入手,提升初中生的逆商,使其不仅在学习方面,在处理逆境中的问题时也从容不迫,健康成长。

教育论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1.家国情怀教育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清爱国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重要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时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正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目标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操,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做中国梦的践行者,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实际,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敢地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重任。

2.社会关爱教育

传统伦理思想十分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仁爱共济,提倡“推己及人”,立己达人,关心他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在人与人相处中,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孟子则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彰显了博爱精神。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也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表述。要引导大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尊重自然、尊老爱幼、扶残济困等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推崇“仁爱”,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心怀慈善,重视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主张亲仁善邻、团结互助,提倡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3.人格修养教育

传统文化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历来十分注重“明辨是非、正心笃志、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崇德弘毅、奋发向上”的品格,注重完善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感悟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品味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体味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观点;思考荀子“仁者自爱”和墨子“察色修身”“以身戴行”的名言。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使之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高“慎独”“修身”的功夫,涵养出知荣辱、守诚信的健康人格。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并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的认知。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清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认清中国处于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促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其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也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离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将丧失话语权并无立足之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造就千千万万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龙的传人,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再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传播迅猛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冲击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道德行为的影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的接班人。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能够抵制精神污染,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育中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着力掌握其核心理念,积极探寻民族传统文化与课程的汇通点,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要运用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知行统一、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精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操守,外化为其行为。一是要编好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普读本。在高校统一推广使用“中国文化概论”等名家编写的教材,鼓励术业有专攻的教师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编写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组织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和讲座。二是要鼓励教师开设传统文化鉴赏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书法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三是要在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成分。在理工科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适时介绍数学史、物理史、化学史、建筑史知识。如数学教师可以介绍世界上及时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到7位小数的祖冲之,用经验丰富外国至少上千年的事实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四是文、史、哲等文科专业要走出教育部总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怪圈,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解析,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报效祖国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先义后利”、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作用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受到直观、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经典民族乐曲和戏剧,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故居旧址、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使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导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境况,开展民俗采风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感受民间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协助文化管理部门整理文化典籍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其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积淀,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深化;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团支部,开展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理论研讨、读书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3.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育人作用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着力发挥环境的熏陶育人功能。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景观建设,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如用古代圣贤的名言警句装扮校园,用名人优美诗词美化环境,用绘画雕刻点缀教室等,使大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升旗日、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开展缅怀英烈和尊老助老等民俗民风教育活动,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网络教育平台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载体,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积极营造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的作品鼓舞人”;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校园视频网等推动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可以借助党委宣传部和校园电视台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拓宽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文化线上教育平台。高校打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环境里受到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影响,随时随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者:张阳单位: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研究

摘要: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及时,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及时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及时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多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论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教育论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

摘要:本文将中华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专业上的职业教育向融合,通过文献、调查及个案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解决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较大化的利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息技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共通性、继承性、共享性和支持学生个性化成人成才的共同属性,立德树人是整个社会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着力点,历史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都对当下社会有表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大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较大化的利用是当今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一)国家提高软实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

“软实力”一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文化软实力是表现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认可、传承的程度,是展示民族特色与魅力,得到其他国家认可的重要方面。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014年曾经讲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经走向正规。中华传统文化是从古至今都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传统文化与教育共同完成着学习者的道德养成、行为标准、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启发和规范。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这笔财富需要传承。高等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何引入传统文化并于现代学生的价值观相融合是一道难题,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信息时代结合在一起是研究的重点,如何以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底蕴去影响和启迪大学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热点。[3,4]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挥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研究

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着力点,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自强自立的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把这一概念提出。它是社会群体在形成的道德规范、政治要求和思考习惯上进行的对其组织成员施加的管理和约束,并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脱离本身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管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认为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会更具特色。

二、中华传统文化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全球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的文化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个性、刺激,但是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熏陶,过多过杂的信息让学生缺乏主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动力,的传统文化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遇。目前,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攻击下,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大学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自骄自负、道德观意识浅、诚信异样等现象。既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又限制了自身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点

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本上还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文化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换言之,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课简简单单变成文化传授课,更不能仅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略过,避免发生两极教学。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底蕴互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抢救、展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行动总去,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大批具有喜爱传统文化研究、熟悉传统文化的教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教育管理者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重要影响,要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师要有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正确认知,要宣传、展示、继承和创新“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支撑现实生产的强大动力,教会学生正确吸收和判断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造,促进一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一)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促进道德观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网络爆炸式的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不成熟、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对学生世界观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的冲击,这些都需要在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判断能力,为学生成人成才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指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环境育人的效果,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对学校有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大学生在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收到的影响因素过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引导和感染的重要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与校园环境在文化认同上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汲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对中华传统文化要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甄别、展示、继承和挖掘,整个过程要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契机,可以让丰富、多样、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让传统文化吸引住学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碰撞,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四、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源泉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悠久文明需要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学生理解、践行、甄别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市场认同、就业需求、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个体思想活动的适应性、独立性、扩展性、变通性和自主性等正在增强,人们有自己的独立需求,这种精神上的需求需要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需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的牵引才能健康成长。

(二)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践行的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导向。

(三)中华传统文化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培养更的综合素质人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感情内在文化,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品格,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独特魅力健康成长。

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能深刻地影响国人的思考及行为方式。本文详细论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分布广阔,源远流长,涵盖着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1]。作为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需要根据时展的新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强有力的华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传统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延续中发展。有关研究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看法是积极的,但对于目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的看法却比较消极,因此,如何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也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2]。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身体力行的文化传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二)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思想、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华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但是,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理想的困惑,没有或者无法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把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形成的时期,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和追求物质利益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加之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部分人空有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但不免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以至于只知夸夸其谈、争口舌之能。针对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迷茫和困惑,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精神、重义轻利、先人后己的义利观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来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踏实肯干的态度和作风。(四)是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家庭的娇宠及升学作为生活目标的重心,使他们在人格形成上出现了困境,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部分同学的宿舍、班级内关系紧张,彼此之间相互猜忌,是己而非人;面对竞争,只知突显个人,缺乏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先人后己”的思想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五)是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片面的重智轻德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比如有些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不爱护公物,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对父母不孝顺,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学术上的抄袭,不偿还助学贷款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恭礼让、尊师孝亲、重诚守信、崇尚节俭,明礼诚信的优良道德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一是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所需经费的投入,用于传统文化的宣传、科研和活动的开展。二是相关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疏理和研究,将传统文化提炼、整理,编写出介绍传统文化的读物和教材;三是利用各种社会舆论,加强引导和宣传,如利用相关的影视、戏剧、音乐等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营造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走向的良好社会氛围。(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高校育人义不容辞,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不断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考评机制,保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运行。一是精心安排课程和内容。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民族经典文化的内容要形成体系。二是配备的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四是明确规定掌握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要有具体的学习量化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考核。(三)高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广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拓宽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阵地,如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在学生中开展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讨论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校园活动,鼓励他们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四)高校应切实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要切实发挥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收藏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料,经过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为学校培育人才提供文献资源保障。要在藏书建设方面优化馆藏结构,不能只注重专业特色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成果的书刊,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书刊。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主题电子阅览室和读书论坛,在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五)高校要着力强化中华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教化和感召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年代久远且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传统美德的民族心理,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的表现。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西方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传统节日却被轻描淡写。学校要相应地开展各种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适应现代生活,吸引青年大学生,让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社团,鼓励他们开展活动,研究和宣传民俗文化,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中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基本动因,也是大学生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教育论文:大力推进书法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追求内涵发展,提高人素质的新阶段。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了教育的重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及时出台具有重要意义:1.拯救汉字的书写危机。电脑时代,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的书写能力已大为削弱,通过书法教育提高学生书写能力与审美水平显得十分重要。2.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识字写字即是学习的开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如观察力及想象力。手写对于人的智力、记忆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加强书法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标志。黑格尔所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是民族的血脉,是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具有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凝聚力与创造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领会《纲要》精神,把握四个关键点

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此后又相继出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育的若干意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识字写字的重要性,主要对于学生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书写技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新颁布的《纲要》规定“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同时又增加了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原先的写字教学只是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详细规定,如对书写习惯培养,书写质量、书写技能与姿势等都提出了要求。随着书法教育的开展,写字教学被提升到了书法教育的层次,并明确了书法教育的原则:“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中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依然是书法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已经大大推进了一步。写字是书法的基础,在写字之上则蕴含着审美、文化等因素,应注重学生的情操陶冶与素质培养。书法包括汉字书写规则、正确的书写态度、书写的技法和书法的文化艺术。《纲要》的基本精神首先是写字的规范、端正、流利、整洁,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美观。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求写好字,还有一个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延伸、拓展、提升成为书法教育的重要标志。

1.面向全体,兼顾特长。这是书法教学大纲明确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开展书法教育时必须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书法教育的普及性与基础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关照特长生,但首先应该保障全体学生书法基础水平的提升,反对只关注特长生,而忽视全体,将书法要求拔高拔难。作为书法教学应把握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并在规范中把字写得优美。这与校外书法辅导班、书法等级考试训练、书法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开来。

2.硬笔与毛笔兼顾,实用与审美相辅。在社会上,对于书法概念有不同定位,不少书家将硬笔与毛笔割裂开来,认为硬笔不是书法。其实,对于硬笔与毛笔的关系不能作简单理解。《纲要》认为两者并不存在矛盾,书法既包括硬笔,也包括毛笔。硬笔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在实际运用中求美。毛笔倾向艺术,但也要关注实用功能——毛笔实用书写性目前也在逐步加强。基于中小学生书写具有实用功能,书法教育不排斥硬笔书法,并对硬笔书法有具体要求,对此应作的认识与理解。

3.在书写规范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性体验。书法书写的法则需要规范,包括笔法、字法、执笔要领及书写姿势、用笔用墨等。书写技法方面要充分地尊重优良书写传统,但在此基础上允许创新,但字要符合规范,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尤其是硬笔书写,实用书写要规范,要符合书写的规律。不能写错字别字、淘汰的异体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毛笔书法教材以临习碑帖为范本,学生在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练习、创作书法作品时,可以允许使用繁体或异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运用要注意把握。

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起笔、行笔、收笔方法,遵循笔顺基础。掌握好正确的笔法、字法、章法,

在书写规范的基础上,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由于学生身心正在发育阶段,在书写时,可能表现得不成熟,如字东倒西歪,或有些幼稚,这些方面只要符合书写规律就行教师逐渐引导,不必过于硬性要求。

4.在书法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著名的文豪、书法家苏东坡就曾强调读书修养的重要性。书读多了才能体现内涵,书法教育强调教师在教授学生书写技能训练基础上,把握文化修养这个大的方向。书法的书写技巧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书写训练应该是不断体会、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书写技法训练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文化的渗透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接受能力,不宜要求过于复杂艰深、繁难,要适度,应采用一些生动的讲解,化繁为简,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法美与个人的感受——但是这样的感受必需适度。由此可见,书法教师只有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有利于书法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研究与交流,推动书法教育深入发展

1.注重书法教学的趣味,增强育人效果

书法教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门乏味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深入地学习书法,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学生初学书法,特别是毛笔书法具有新鲜感,但新鲜感便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写字热情与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巧妙科学地指导学生有效训练相当关键,要扭转过去的一种错误教学观念,即书法教学就是拿一本字帖练习,把书法当成机械式的模仿,让学生“麻木练习”与简单的模仿。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心、脑、口、手并用,在兴趣盎然中综合开发了智力,才是书法学习的关键。如小学阶段教师可多运用一些形象思维比喻来分析字形与笔画,启发学生想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书法课固然以练习为主,但一堂好的书法课,必须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力、模仿力、创造力、语言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书法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坚持书写培养毅力,通过临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原帖字与自己临习的字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足,并不断修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强调教学趣味性。不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对于幽默风趣的课堂是十分欢迎的,因为激发了兴趣就能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计编排一些有趣的书法内容,如让学生在临习某个字之后,将字帖中该字的一个笔画空去,让学生不看字帖,根据自己理解与记忆去补足其中的一画。对于初学儿童,可以采用编儿歌等形式,使书法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中国每个汉字的造字都是一个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深入理解与热爱,如甲骨文的“凶”字象人的头上着火的样子,由火和人组成,用以表示凶险,后来演变就省略了人形,变化了火。进行有趣的文字探源,实行情感迁移,增加了书写汉字的文化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书写欲望。

其次,学校与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培养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开拓进取精神。有了成功的快感,学生就有了提升书法水平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教师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注与鼓励;将学生的作业张贴上墙,布置学生节日写春联,开展书法交流,举办一些书法展览等等,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增加与书法的亲近感,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达到增强书法育人的功能。

2.选取书法范本立足实用,教师科学引导是关键

对于学生临习字帖最初应学哪一种楷书经典字体,这也成为广大书法教育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历史长河筛选出来的楷书经典学习范本流传至今,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笔者以为关键还在于教师对该字体书法的理解,以及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

笔者曾组织对福建省参加书法培训的150位教师对于学生入门学习打基础应该从哪本楷书字帖入手,(包括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其他,共5个选项),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赞同入门临习颜体的83人,欧体的41人,柳体7人,赵体6人,认为其他也可作为临习的7人,认为几种字帖均可的6人。可见对于颜、欧作为入门级的范本更为基层一线教师教学认可与接受,选取欧体与颜体进行

入门教学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由于颜体毛笔楷书在用笔上虽然有些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体相对其他字体更为宽松,便于儿童更快掌握特点,在教学时,见效快,一般一个多月就能写出颜体的趣味,这是不少教师支持颜体的关键原因。但学习颜体同时也存在着如何转化为硬笔的问题,实验表明,不少学习了颜体的学生,将毛笔运用的结体转化为硬笔字时,难度较大,多数学生硬笔书写呈现结构松散的问题。欧体笔画多以侧锋为主,用笔的复杂性较颜体少些,但结构安排很紧密。学生书写的自由度较低,在教学成效较颜体慢一些,但欧体转化为硬笔优势明显,学习欧体的学生一般结字较为严整,用欧体结构书写硬笔时较为美观,长期进行欧体训练则硬笔优势明显,欧体学习在硬笔与毛笔楷书书写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此外,赵体较少为教学者所关注,因为赵体书法用笔灵活,线条优美流畅,其中有不少行书的笔意,如练习不善,字易于偏软,学生容易对其书理解产生偏差。赵体书法虽然很受欢迎,但在教学上却不受青睐。其实,赵体的小楷很符合学生练习,既接近硬笔的结构,同时又有毛笔的趣味与用笔方法,对于学生日常硬笔书写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过渡到行书十分方便。加上赵孟?书法作品存世量墨迹本较多,楷书、行书体系都很完备,也很适合学生的临习。鉴于赵体上述优点以及很强的实用性,今后可能会成为基础教学的重点教材。柳体教学目前并不受教师青睐,原因是柳体笔画运行较为复杂,且结构严谨,由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认识能力的差距,多数学生练习了较长的时间后,效果仍不明显,容易将字写板。这样的教学难度较大,对教师教学方法要求更高,对学生书写也更为严格——当然也不排除柳体书写的学生。

能否运用以上四种字体之外其他的方法进行书写呢?笔者在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研员培训中,发现不少参加国培的教师对此也有不同见解,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从经典的楷书入手,进行书法教学;另一种观点是可以采用篆书、隶书、魏碑,甚至甲骨文、金文引入教学。为此在场的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不少教师同意学生学习楷书,认为可以先从魏碑隶书开始,甚至篆书开始,理由是楷书法度过于森严,对于一个初学者太难,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引入篆书或是金文、石鼓或是一些具有图画性质的,更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事实上,人类早期具有图画性质的字,适合儿童学习,对于学生右脑图式的开发的确很有帮助,这也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事实。持后一种观点进行教学的理由也较为充分。

笔者认为,《大纲》的要求首先具有普及性质,以全体学生日常书写美观的训练,写一手漂亮的实用书法为基础目标。只有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后,才可以谈金文、石鼓文等训练。因为,这些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运用基础,难以直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可以训练其他字体,但前提是实用书法要写好。至于古文字刺激大脑的图式理论,可另行开发课程,或者对有一定书写基础,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单独训练。以达到“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大纲精神。反之,则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初衷。

书法字帖的选取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依据教师对字帖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同时还应考虑书法学习的字体好能软硬兼施,互相促进,而不是硬笔与毛笔学习不相干,书法与实用脱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书法学习而且会牵扯学生更多的精力,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与《大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3.在技能训练基础上,着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在书法练习中必须让学生在性灵、情感、认知、意趣等诸多方面得到美的熏陶。对一堂好的书法教学课评价虽然没有明确标准,但与语文等其他学科一样,应包括有思想目标、能力培养、审美训练、情感渗透等。如学习书法家刻苦与勤奋的精神以及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否达到对学生自学、分析、观察、临摹、评价、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在书法练习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感觉是否得到训练;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是否获得情感愉悦等。

对于书法教学中能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由于学生初学书法基础尚未巩固,因此在书写中寻求突破是不现实的,学生在书法临习阶段仍然以继承、临习为主。但并不排除在书写以外的一些形式上的新意,在书写训练教学之外,教师可以从书法

史中选取一些大书法家的故事,他们在练习前人基础上如何突破自成一家,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渗透。还可让学生自己选定座右铭并进行书法创作,引导学生观察纸张与款式的选择,墨色调配,篇章布局的分析,并自我尝试设计书写格式等。 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将书法与现代技术结合,如传播形式:在个人的班级博客发表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个人邮件、微信发表作品与好友分享自己的成果等,以此鼓励他们学习,激发创作欲望。

三、形成合力,促进书法教育向高水平发展

当前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薄弱,书法教育人才缺少,书法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针对客观实际情况《大纲》制定了比较务实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教师队伍建设会逐步完善起来。如何让多数书法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1.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首先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入领会《大纲》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进修院校需大力推动教师的研训工作,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如福建教育学院在《大纲》颁布之后,及时地进行了全省书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丰富,如带领参训教师观摩学习成绩显著的书法特色校建设、请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家进行书法技能训练授课、举办学员书法创作作品展览、举办学员书法教学论坛、邀请专家解读《大纲》等活动,使参训教师更好地领会精神,提升书写水平与认识水平,增进书法教育交流,开拓视野。目前,福建教育学院已率先培训全省书法教师近500名,有力地推动全省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笔者参与了这项组织工作,发现参加书法培训的书法教师中,部级的书法家协会会员有4人,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20人,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30人,多数教师的书写有一定的功底,只有少数教师的书法水平较低,小学教师总体水平优于中学教师。这与小学教师在师范就读时联系三笔字有关。从书法教师书写能力的总体状况来看,还是能胜任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的,当然,教师自身的书法水平与见识还有待于不断提升。书写能力并不等于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水平的提升应当成为教师培训的关键。

书法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尤为重要。在《大纲》未出台前,许多学校采用市场上的书法材料,少数自编教材,这些都缺乏系统性,多数只具有字帖的功能。教育部书法教材审定工作即将开始,有了《大纲》再加上教材,教师的书法教学就有了抓手,使得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能遵循大纲的思路,以书法教学为内容,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素质,依托教材,教师自身的书法教学水平也得以提升。

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应该是在每一所基层学校。学校应当创设良好氛围促进书法教师队伍的成长。《大纲》指出,“目前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因此,在学校开展教师书法训练尤为重要。如福安韩城一小,将学校建设成书法特色校,并成立了书法教研组,全校教师每周都必须教一份书法作业,将教师的书法作业制作成档案全部保存,成为教师的成长记录袋。教师书法作品与学生作品定期在校园粘贴。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很好地促进了全校师生的书法水平提升,有利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开展了书法笔迹学的研究,邀请专家针对制定了学生笔迹看心理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书法来调试学生心理,以达到学生书写优美字迹的同时,达到矫正心理的功能。该校将书法与教育心理学进行了融合,无疑是书法教学的另一种开拓。

2.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为书法教育水平提升创造好平台。各级教育部门将大大推动当地书法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如福州晋安区全区开展写字教育,并在全区的各校之间展开书法教学示范与交流,对全区书法教师开展培训,并成立了写字教学名师工作室,树立了重点示范校福州晋安新店中心小学,由于全区重视,学生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成为全区教育工作亮点之一。

笔者曾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格,先后随机抽取100位福建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学70人,中学30人。通过问卷的整理,笔者可喜地看到,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约有45%的学校建设有专门的书法活动室。过去由于条件所限,学校书法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的,

这虽然便于学生的日常书写,但也会影响到书法课的效果。拥有书法活动室有利于推动学校的书法教学:一是书法教室多半都布置有国学内容,如墙上黏贴古典文学内容,学生训练的书法桌一般多采用古典风格,无疑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安静下来,培养雅趣。三是有利于教室的卫生,过去不少学校不爱开设书法课,一节几十分钟的课程,光是倒墨汁以及准备工作就花去了不少的时间,有些学校班级生数过多,桌面狭小,有时还可能出现字未落在纸上,却污了衣物和周围的环境等。当然,有些学校也存在着书法教室空置或使用率不高的问题。调查表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开设硬笔书法课,多数学校1-6年级均有,少数只训练至1-3年级。学校开设有毛笔书法兴趣小组的比例占调查的64%。可见当前书法普及教育在中小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教育部制定的书法教材出炉之前,已经编辑或正在编辑的书法校本教材的校占20%。不少教师对于教材需求迫切,因为缺少教材与教学研究,很多教师的书法教学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着选一本字帖简单临摹的教学方式也并不满意,也认识到只是简单作坊式地临习字帖并不是书法教学,要更加规范系统地教学生学习书法,以达到书法育人功能,需要一套教材。

在调查中发现100所学校中,书法教师以语文教师兼职居多,部分是美术教师,还有少数是其他科教师兼职。专职书法教师只有2人,校外聘请专职书法教师1人。在目前多数地区尚未设置中小学书法职称体系的状态下,对于书法专职教师的职称评聘,建议应该纳入语文教师或是其他系列。兼职的语文教师撰写的书法教育科研论文也应纳入语文职称的体系,同样的美术教师兼职也纳入美术体系。应出台提高书法教师的待遇等政策来提高书法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

此外,《大纲》精神是否能得到贯彻落实,深入开展,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制定切实可行的书法教学实施方案,从整体推进书法教育,以及学校对于书法教育课的重视程度也密切相关。我们可喜地看到,书法教育的开展除了得到教育部门的强力推进外,也得到了家长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也大力支持。对书法教育的未来,笔者充满信心。

教育论文: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民间艺术

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民间艺术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是学校艺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民间艺术,形成自身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传统文化。针对此,中小学校应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民间艺术,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之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形成自身特色。

的民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欣赏观摩、参与其中,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效贴近生活体验和感受,加强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因此,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是广大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二、学校艺术教育渗透民间艺术的途径

课堂上注重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学大环境也应充满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因为学校的整个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学校应利用教学楼墙壁及文化长廊展示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亲身体会的民间艺术。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

因而,弘扬民间艺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艺术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而且代表着本地方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更使教学生活化、趣味性。艺术教师可结合专业优势,有侧重地选择本地民间艺术精华,灵活用于课堂。如美术类,可侧重挖掘农民画、社火脸谱、刺绣香包、编织、彩绘泥塑、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音乐类,可挖掘地方民歌、秦腔、小曲、民间舞蹈、皮影、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较大限度地运用于课堂,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校园环境创建中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

在学校文化长廊的墙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本地民间艺术的主题框架,它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由来——主题网络图——主题资料(师生教学活动的照片、学生作品、本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主题总结。其次,也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编制作品、陶艺作品等,经过装饰、装裱后展示出来。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校园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自我认同,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参与民间艺术,加强艺术教育。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较大平台,艺术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欣赏元宵节的舞龙、舞狮子、跑旱船、跑纸马、蜡花舞、踩高脚高台、打花鼓、耍灯笼等20多种民间艺术汇演,并且动员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演艺方式进行表演;领略“五月十八”、“四月八”庙会时节唱地方戏曲的深意,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了解;带领同学们参观民间艺术家的木雕、泥塑、葫芦雕刻、面塑、草编、刺绣、剪纸、绳艺串珠、手编等20种民间手工艺作品,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美的热爱,使其体验到主动探索与合作的乐趣,使得当地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从而使学校艺术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就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作为教学内容,更应该拓展学校展示民间艺术的空间,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改进并作创新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教育论文: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传统及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特色,提出借鉴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传统,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教育,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建议、命题及其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教育论文: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民间艺术

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民间艺术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是学校艺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民间艺术,形成自身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传统文化。针对此,中小学校应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民间艺术,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之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形成自身特色。

的民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欣赏观摩、参与其中,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效贴近生活体验和感受,加强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因此,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是广大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二、学校艺术教育渗透民间艺术的途径

课堂上注重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学大环境也应充满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因为学校的整个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学校应利用教学楼墙壁及文化长廊展示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亲身体会的民间艺术。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

因而,弘扬民间艺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艺术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而且代表着本地方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更使教学生活化、趣味性。艺术教师可结合专业优势,有侧重地选择本地民间艺术精华,灵活用于课堂。如美术类,可侧重挖掘农民画、社火脸谱、刺绣香包、编织、彩绘泥塑、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音乐类,可挖掘地方民歌、秦腔、小曲、民间舞蹈、皮影、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较大限度地运用于课堂,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校园环境创建中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

在学校文化长廊的墙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本地民间艺术的主题框架,它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由来——主题网络图——主题资料(师生教学活动的照片、学生作品、本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主题总结。其次,也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编制作品、陶艺作品等,经过装饰、装裱后展示出来。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校园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自我认同,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参与民间艺术,加强艺术教育。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较大平台,艺术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欣赏元宵节的舞龙、舞狮子、跑旱船、跑纸马、蜡花舞、踩高脚高台、打花鼓、耍灯笼等20多种民间艺术汇演,并且动员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演艺方式进行表演;领略“五月十八”、“四月八”庙会时节唱地方戏曲的深意,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了解;带领同学们参观民间艺术家的木雕、泥塑、葫芦雕刻、面塑、草编、刺绣、剪纸、绳艺串珠、手编等20种民间手工艺作品,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美的热爱,使其体验到主动探索与合作的乐趣,使得当地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从而使学校艺术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就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作为教学内容,更应该拓展学校展示民间艺术的空间,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改进并作创新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教育论文: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文化

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文化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质量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发展 养质量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

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

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

1.以幼儿为本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

2.以教师为本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师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

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博学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外围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几年来的国学教育研究,使幼儿变得更加懂事礼貌,教师的工作进取心更强,同事间更加和谐……这一系列成效不仅得到家长赞扬,也得到社会认可和领导激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以及厦门市潘世建副市长,厦门市思明区、局各界领导莅临我园慰问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这说明每一件新生事物的起源,每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有待于时间和成效的验证。我们将以辨证客观的态度,持续地追踪调查受过国学教育的幼儿和教师的成长状态,不断地总结、研究、探索国学教育的新路子,求证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教育论文: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摘 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精神遗产。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科学理性地定位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创新教育形式,使其彰显现代价值,能够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博大精深、别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作为提升人的思想素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导向功能,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道德、文化的思想精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政治思想、品德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运用、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彰显现代价值,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丰富博大的有机构成体系。”[2]伦理、人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特别重视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品格完善。比如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践履知行式实学精神等。

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3]科学理性地认识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反对人为物累。孔子倡导“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崇高人生理想;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老子用“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拿”[4]来告诫人们;孟子推崇“舍生取义”思想。这些文化精神指向都表现为重理想、重气节、重修养和刚正不阿,内含超越世俗价值、功利价值的终极目标,充盈着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对民族、国家美好未来发展前景具有价值认同,努力发展成为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栋梁。

(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品格,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把追求人生理想的艰苦努力过程审美化,提倡以苦为乐,自强不息。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就注重“刚健奋进”、“发奋忘食”、“自强不息”方面文化精神构建,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悦,勇者不惧”[5]。《易经》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倡导刚健、自强不息的品格、拼搏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民族性格。把贫困忧患视为磨练意志、实现完善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这些思想因子,积极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不断地追求和实现自身目标,不断地超越和发展自我,做生活的强者,顺境不骄,逆境不馁。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

中又一面民族的旗帜,经过千百年的培养强化起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中,激励了无数有志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培育了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爱国志士,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之绝唱;北宋范仲淹歌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通过教育,使爱国主义的义务和责任被大学生认知并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将爱国之情内化为他们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重在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强调道德、道义对人生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建立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教育方式,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特别重视心理感化作用,提出“内省”的修养方式,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外,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注重修养实践,强调道德践履。“履,德之基也。”[5]一个人只知晓如何做人并不能算有修养,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是真正有修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育方式,就要树立道德榜样,注重心理教育作用,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观,使得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守法与违法的判断标准内化为一种思想情感,由然地追求崇高,拒绝丑恶。

三、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始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不断丰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进行关联,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采用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教育内容、方式、介质,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纳,使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升华,实现培育发展的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比重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有计划地把传统文化的内容纳入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构性缺失现状,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通识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学经典导读》等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将传统文化内容讲授给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互动式、对话式教学,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获得思想教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子浸润心田。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熏陶效应

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通过举办论坛、开设专题讲座、征文、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形式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艺术的展览、演出等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让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人文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使他们的人格品质得以提升。

(三)使用新型媒介手段,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方式

在网络“全民围观”的态势下,充分发挥现代新型媒介手段的作用,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增强民族认同感。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新阵地作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使用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型媒介,探索借助社会型网络社区等形式,实现迅速及时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达到互动交流,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形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土壤,在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推陈出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更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和教育倾向,使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具有精神支撑力和知识启迪力。

教育论文:新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摘 要: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建设的争论,京剧进课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成为法定节日等诸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热点现象给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再认识。党的十七大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如何在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自觉地融入或灌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方法对策

1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当今世界一谈到孔孟老庄、“四大发明”、京剧等,人们便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一谈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人们便对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壮美和神秘津津乐道。党的十七大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传承和发扬是当前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在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并以此为特色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所谓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具生命活力的东西。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中,都有根植于本民族肥沃土壤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成长起来、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炎黄时代至今的五千多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涵。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知道,传统文化中有其精华,有其糟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先后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纲要》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新世纪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注重修养实践,强调道德践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作为道德传统世代相承,这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在现代大学生中存在上述不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现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不知创造地重复,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而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2)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障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著,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障教学下作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

(3)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大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较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当代高等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4)明确教育思想,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群体思想和行为;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以天下为已任”。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新时期要用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荣辱观加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4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教育论文:论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语文传统教育似乎正面临 日益严重的危机,许 多教育典籍正被淡忘,优 秀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但改革注重的是“改”而不是一种颠覆 ,改革始终是在“旧”的基础上寻求 “新”的改 变。 旧与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必然存在交融点。本文就如何找到新课程理念与带有浓厚 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语 文传 统教 育的交 融点加 以探讨 。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影响的是庞大的社会群体, 加之刚性 的政府行为推动 ,已经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了新 的高潮 ,必将是一场对社会有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 、教学研究机构 、专家的强势能量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说已经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一种课程改革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 系,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 了新的活力。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也是教师与学生 、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 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 ,师生关系融洽。编辑: 。

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 目标的论述 ,其根本 的 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堂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 ,因为没有学生 自己去读 书 、感受 、理解 的过程 ,任何语文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 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 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 ,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 :①语言文字 ,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②语言文学 ,这是比较高的形态 ,关注学生 的精神 、态度 ;③语言文化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 自然学科 ,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礼仪社交 、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 《标准 》,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 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 ,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 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 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 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 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