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学校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校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融合学校教育论文

一、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还要承担弥补特殊家庭教育缺失任务,当今进城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诸多事实上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隔代教育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注重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父母与“留守学生”的亲子关系维系较为松散,“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受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为做好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意识,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要把“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融合进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承担父母的部分教育职责,例如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亲情式的帮助,处理突发情况等。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的教育双主体,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家校应该齐心协力,共架教育桥梁,实现有效合作。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侧重于基础教育与养成教育,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相互配合,有效融合,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完成艰巨的育人任务,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志贤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港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歌唱教学学校教育论文

一、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

歌唱教学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歌曲的修养

1.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2.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性的理解和表现歌曲。

3.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和爱好。

4.采用适合大学生的歌唱教材和教学方法。

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歌唱的表现力

歌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因材施教,这是达到歌唱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歌唱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歌唱姿势。

2.恰当的运用呼吸。

3.科学的发声。

4.清晰的咬字、吐字。

5.多声部合唱的技能。

6.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立如松坐如钟。

二、课堂歌唱教学的方法

(一)听唱法和视唱法

听唱法是很重要的,就是由教师带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进行模唱的歌唱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以听录音的形式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感染。但是,也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模唱,这样学生会觉得很乏味和枯燥,造成“鹦鹉学舌”,歌曲虽然很快学会了,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反而阻滞了他们对唱歌的兴趣。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较复杂曲目的学习,特别是合唱曲目的学习。视唱法是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在钢琴或是其他乐器的辅助下能独立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但要掌握一定的歌唱基础,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努力。

(二)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新歌没有简便方法。学生首先要在钢琴上弹奏所要学习的曲目,然后随着钢琴进行模唱学习,直至熟练。在音乐教学中,首先从发声练习开始,使学生的声音能够打开。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所学的作品。其次,演唱作品,使学生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对所演唱作品进行讨论。

三、歌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歌唱的艺术素养、艺术判断力和语言能力

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是歌唱教学的目的。音乐的素养不仅表现在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像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就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速度、强弱、乐句等方面进行的艺术处理,使歌曲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就不会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艺术的判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作品的判断力不够,就会导致所演唱曲目内容的变化。本来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就有可能演唱成节奏欢快的歌曲。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的判断能力都能达到一定程度时,歌唱的语言能力也要提高。

(二)重视多声部合唱教学

现在学生的歌唱学习,大多处在自己演唱歌曲的阶段,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配合,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差。我们学习歌唱不仅要有立演唱歌曲的能力,还要注重二声部重唱和多声部合唱的能力。演唱重唱与合唱曲目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更难加强学生的听辨能力。

(三)注意对歌唱弱势学生的教学

在教学中,不仅存在歌唱能力和悟性高的学生,歌唱能力和悟性较弱的学生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歌唱能力与悟性较弱的学生,我们不能进行忽略,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引导并启发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很多的关心与指导。音乐艺术的教育和歌唱的培养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艺术教育活动是一种轻松自然的活动,而歌唱则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运动形式。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歌者扣人心弦的声音,使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歌唱教育更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歌唱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理性的观念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愉快、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接受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对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歌唱教育的过程也是音乐艺术教育的运用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多种思维方式参与的过程。

作者:卢园园

学校教育论文:信息化建设下学校教育论文

一、有效性资源库建设尤为重要

有效性资源库的建设非常重要。学校要大力倡导电子备课,把教师从很多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个别辅导、作业批改、思想工作、进修提高上。笔者认为有效性资源库建设学校应高度重视,特别是领导要彻底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学校有效性资源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检查、考核、奖励要落到实处。各年级各学科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争通过三至六年的建设使本校有效性资源库初具规模并逐步更新完善。欲使学校有效性资源库建设落实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般来说:

(1)各学科必须通过教学研讨确定本学科内容中确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内容。

(2)通过分工协作进行电子备课,老教师撰写教学设计,青年教师技术过硬主要查找资源及整合制作课件。

(3)学校要结合教材版本有针对性地购买一定量的资源,方便教师查找筛选有效资源。

(4)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海量教学资源的优势,多方位整合有效信息资源。

(5)充分发挥专网教育资源。

(6)责成专人做好平时各学科有效性资源的收集建库工作。总之,学校要发挥群体智慧和力量,收集和研发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有效性资源,服务于广大师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轻教师负担,真正发挥品质资源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必须深思的几个问题

1.定位问题

多媒体对教育教学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要认真讨论教材内容,对非用不可的必须想方设法用,没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切忌依赖媒体,满堂信息化;该让学生书写的重、难点一定要让学生书写;该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该练习的一定要让学生练习,不能用屏幕替代,该用传统方法的还要用传统方法。

2.整合问题

资源整合不是媒体堆砌,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做指导,达到有机融合才是较高境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提倡“拿来主义”,但切忌不做取舍,硬性照搬盲目使用。

3.应用问题

追求课堂效果达到自觉应用而不是硬性规定。必须认真思考合理运用,切忌信息量太大造成视觉疲劳,使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切忌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替代真实操作,学生缺乏动手操作不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也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作者:肖科隆 单位:陕西省西乡县第五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学校教育融合家庭教育论文

一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还要承担弥补特殊家庭教育缺失任务,当今进城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诸多事实上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隔代教育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注重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父母与“留守学生”的亲子关系维系较为松散,“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受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为做好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意识,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要把“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融合进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承担父母的部分教育职责,例如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亲情式的帮助,处理突发情况等。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的教育双主体,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家校应该齐心协力,共架教育桥梁,实现有效合作。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侧重于基础教育与养成教育,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相互配合,有效融合,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完成艰巨的育人任务,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志贤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港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论文

一、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需要转变哪些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师角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材观等。本人认为,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高校发展,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名至实归,需重点转变以下四种教育观念:

(一)教育目的观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同。

1989年6月公布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中指出:“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能再用以上中师阶段的目标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和教师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文件,并且知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具体实施。

(二)教师角色观教育目的的转变,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求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

要求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名中专教师,而是一名高校教师。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要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过去的“教”变成“导”,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大量的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拓展教学资源,“引进国际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3]2)某一学科的研究者、反思者。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科,并有自己的体系和观点,同时要学会反思;3)学生的榜样和价值观引导者。汉代学者杨雄说到:“师者,人之模范也。”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因一些负面新闻而备受关注,例如,2014年7月一篇网文揭露了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长期猥亵“诱奸”女生,并用学术经费开房,有的女生曾为此割腕自杀……另外,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都提出要“师德为先”。因此,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更要加强师德建设,做学生的榜样和价值观引导者。“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学生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由师生共同完成。

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思考学生观的转变: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于什么样的地位?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

(四)教材观教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载体和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

过去,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多数为教育部规划的、专门为中师学生而编写的教材;实行“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二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后,五年制(3+2)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分两部分:前三年所用的教材多数为高中三年的教材,后两年专科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各个学校不太相同,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过于保守。因此需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表现为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根据学生情况,补充调整教材、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可自己编写教材等。

二、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路径

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蹉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人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努力学校的升格是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升格成功和更名后的相当时间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任何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因此,升格后的教师要有转变教育观念的意识,并且努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首先,要加强教育观念方面的理论学习。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学习,教师会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和之前中师教育观念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其次,要尝试将新的教育观念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例如尝试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尝试着做科研,尝试着对知识的处理更加灵活,创新教学模式,尝试着自编教材等。只有教师的全力参与,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落到实处,事半功倍。

(二)学校的引领学校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载体。

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在教育观念转变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学校的管理者要成为教育观念转变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成为“学习者”。通过学习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本领和思想素质;通过广泛学习相关理论,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新的哲学思考;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其次,组织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讲座等,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教育观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并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和领悟到的理念大胆实践,不断积淀,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建立相关制度。奖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升格对于学校所在地来说也是件大喜事,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离不开当地社会的支持。首先,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办一所大专和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不同,需要给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尤其是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帮助解决学校教育观念转变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增加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培训费用等。其次,需要兄弟院校的帮助。近几年来,全国有很多所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成功,时间先后不一。先升格的学校在这些年的办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作为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主动与这些学校联系,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兄弟院校要慷慨地分享经验,帮助学校少走弯路。第三,社会上其他因素的支持,包括学生家长的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由最初的“有学上”变成“上好学”。高中生毕业后在报考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时,会多方打听学校的办学资质等信息,更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家长对学校不熟悉,不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样孩子选择此学校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学生家长也要认识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不同,只有他们在心理上接受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才会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总结

新升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重而道远。升格是学校发展新的起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张凌艳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

除了黄磊,在这五位爸爸中,还有一位的教育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吴镇宇。吴镇宇的教育方式在五位爸爸中可以说是最严格的,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爱与教育要并存。而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外面受了伤,不要怕被骂,要及时时间回家。吴镇宇的孩子费曼是个内向、不爱说话、内心却十分坚强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玩,不小心落水导致眼角受伤,他害怕被爸爸责骂,于是不敢回家。而此时的吴镇宇却在一旁偷偷地看,他想借此机会告诉他的孩子:受了伤,不要害怕,要学会回家寻求帮助。看到这,我不禁想到,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也应该学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吗?记得不久前,班上的小林和小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动起了手,经过我的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小林嘲笑小程考试成绩不好,于是小程气不过,就打了小林一下,于是两人发生了矛盾。当时,我是这样教育小程的,如果你刚才没有动手,而是来告诉我,那么这件事就是小林的错,可是你没有告诉我,而是动手了,那么即使你受到了伤害,你也变成了有错的一方。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他们明白,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草率行事。遇到事情,要学会及时时间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帮助他们,教会他们一些做事的方法。当然,走出了学校,也要学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就像如果与人发生严重的争执或摩擦,要学会向警察寻求帮助,而不是大打出手,因为在这个和平年代,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会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爱与秩序。

二、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当然,其他几位爸爸身上也有着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在这三类教育中,也有不少相通之处。虽说《爸爸去哪儿2》展现给我们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教育又何尝不可以借鉴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呢?所以,在各位爸爸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会将其中一些好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教育中去。这就是我由《爸爸去哪儿》想到的。

作者 :李燕 单位:无锡市新区硕放南星苑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

一、瑶族民歌艺术人才的培养

人是瑶族民歌的发明者、传播者,人在瑶族民歌创新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瑶族人民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前瑶歌就是大家交流、抒发情感的重要纽带。瑶族民歌通过“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形式得以发展,承载着瑶族文化的传承。其一,保护常宁瑶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为民歌传承人进行民歌文化传承培育好根基。文化生态包括文化生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历史根基。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是鱼儿与水的关系,没有合适的生态背景,当地的民族文化将不再成为特有文化。其二,提高民歌歌手的社会地位。历史以来的民歌歌手都处以一种民间的、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在发展封闭的原始经济和相对封闭的封建经济时期,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对民歌的影响不太大,祖祖辈辈,父传儿、儿传子,仍会被延续下来。但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强调对外开放,这种民歌手的“自然状态”就存在很大的危机,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唱瑶歌很土,跟不上时代,他们紧密的跟随着流行音乐的步伐,认为这是潮流。其三,建立民歌文化传承人补贴制度,让他们衣食无忧地从事传承活动,解决绝大多数民歌手处于经济贫困、生活困顿、年事已高的艰难境地。制度极大地促动歌手们的积极性,利于民歌的传承。

二、学校教育中瑶族民歌的传承

瑶族音乐的传承要把以前“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有其它单位、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在瑶族地区中小学、大专院校开设瑶族音乐、瑶族文化课程。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瑶族音乐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到瑶族文化,感受到瑶族音乐的形式,培养对瑶歌的兴趣爱好。瑶歌风格古朴、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有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文化深层内涵,对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编写瑶族文化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幵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瑶族祖先在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教师在瑶歌进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素养和声音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在瑶歌的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瑶歌的演唱特征和瑶族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大困难。为此,要多向民间有经验有成就的民间艺人学习,培养热爱瑶族音乐、会唱瑶族民歌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定时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最纯正的瑶族民歌,让同学们现场感受瑶歌,提高学生对瑶族民歌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以及瑶族歌舞团专业演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瑶歌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少数民族班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大山深处,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缓慢,多处于贫困山区,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长期处于贫瘠的土壤中。可以说常宁塔山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外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瑶族少年上高中、上大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地方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在考生毕业升学考试分数的基础上,加少数民族优待分,总分录取。可因为基础薄弱进学校后的学习还是有诸多的差强人意,如果学校在招生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开设少数民族班,可以解决瑶族学生基础薄弱和同学差距大的难题,在少数民族班增设瑶语课程对瑶族语言的传播和瑶歌传承人的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提高生活水平,对瑶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的做贡献。

(三)课堂教学凸显民族个性

在瑶族民歌的课堂教学中要凸显瑶族音乐的民族个性。在声音训练方法上要与“学院派”的唱法区别开来,充分保留瑶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保留瑶族音乐最本质的感情基调,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的进行教学互动。可分组进行二声部的演唱训练,也可分男生、女生的对唱,在模拟和示范中穿插讲述发声方法和文化背景。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瑶族民歌。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增设瑶文化课程的同时,也要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瑶族歌瑶大赛,瑶族舞蹈大赛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把瑶族的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使学生有更好的锻炼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并设置一定的奖项和鼓励办法,以提高学生对瑶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发现、选拔有音乐爱好和特长的瑶族音乐传承人。

作者:邝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教育合力学校教育论文

1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及形成条件

1.1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形成教育合力,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合作、协调一致,较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的从业人员,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方位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因材施教。社会教育具有信息量大、形式灵活等特点,且具有时空的延展性。只有三者优势互补,才能较大限度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从时空上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生活空间相对固定。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主要通过与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以及网络的形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以良好的教育活动占据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能使学生始终处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2教育合力形成的条件

要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要坚持正面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首先,学校教育要坚强有力。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学校教育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严密、内容科学,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教师,这些都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力地教育和引导。其次,家庭教育要科学合理。家庭教育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虽然每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但家庭教育毕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科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生主导教育方式的原因之一。,社会教育要积极健康。社会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学生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教育要注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

2学校教育在教育合力中主导作用的形成

2.1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其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学校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认识,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学校在各科教学中均渗透思想教育,寓教于各门课程之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另外,学校教育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正确的教育方向,能对复杂的社会影响作出分析和判断,抵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2.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2.2.1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三维的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流文化占据学生的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为此,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宣传。

2.2.2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一般而言,父母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但同时,家庭教育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对孩子过分苛求、片面的人才观导致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微信群、举办观摩活动、电话访问等。

2.2.3学校要重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所学校,往往就是一个社区的文化中心。学校要通过广播、标语、各项活动积极向社区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学校还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如同街道、周边图书馆、电影院、教育机关、文化团体以及各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了解社会不同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因素,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抵制不良环境影响。

作者:赵祎 单位:沈阳大学

学校教育论文: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及时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而选择,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地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得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学生得到而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建文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上庄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一、学校教育转型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哪些挑战?

当前,为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北京市实施了“名校带多校”策略,学校的办学规模得以迅速扩展。以北京市及时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一中学”)为例,学校现在的工作半径是:往北55公里,往西10公里,往南还有5公里;学校有132个班、6000名学生。以前我们强调,中小学校长要尽可能多地认识学生,那么按现在这个规模就很难做到。此外,文化冲突现象在所难免,而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和讨论。一一中学有68年的历史,它的精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追求的是。然而,学校的新校区、分校却刚刚起步。地域的特点、生源的差距、校区的境界都会带来文化冲突,工作起来感觉压力倍增,而这些问题单靠一所学校很难解决。而这些所谓“被带”的学校,笔者个人觉得其自身都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在笔者主持的海淀区校长基地中,一一中学所带的五六所学校确实相对比较薄弱,但实际上,这些学校中的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办学经验都值得学习,都应当贡献出来。因此,学校的办学规模到底应该多大才合适确实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实中,教师工作的边界在无节制地扩大,而学校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目前,学校执行的绩效工资方案的参照标准即教师的工作量还是2000年北京市规定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太多,比如,要教授两个班的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然后要承担各种选修课,而且选修课还是动态变化的;承担研学、承担社会实践;各种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竞赛指导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到底是多少?工作量大幅增加了,而工资却没有变化。教师的工作边界扩大了,就需要有激励机制,但学校在职称上似乎无法激励。现在中小学开始评正高职称,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应该跟大学一样。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五年自然应该就可以评中级职称,但目前所限定的75%的中高级职称比例使得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工作七八年都评不上中级职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哪儿来?这些都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问题。转型最怕注意力分散,顶层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顶层设计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政府把改变一所学校的重任全部交给校长,学校的压力感就会非常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对改革方向的把握、配套机制的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基层学校靠一己热情和能力能办到的。因此,政府应该把该做的、该管的事情做好和管好。教育转型对治理能力的挑战,不能只落到学校。如果顶层设计不科学的话,就势必会带来混乱。比如考试改革,它起着导向作用,要科学稳妥、慎之又慎。如2014年的中考,有四五千个学生物理考满分,高中还怎么选拔学生?高中的定位怎么体现?又如,2014年的中考语文考连环画,这种形式是不是适合于初中这个学段?这想要传达怎样的改革信号?笔者认为,顶层设计应当关注更宏观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专业问题上管得过多、过细,难免会误入官僚主义的歧途。如果顶层设计出现偏差和混乱,那么,改革和发展就会遭受损失。

二、教育转型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要建立立足于校本改革方案的思维方式。当前,基础教育变革越来越趋向于学校,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决策和主动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两点。首先,我们是具体的实践者,设计任何方案都不能流于表面。现在是三山五岳的概念、五湖四海的观点,我们在其中穿越,任何一种观点对我们都可能有影响。其次,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靠别人给我们提供标准。我们不能看新树了谁的典型,然后就都去学习,就照着人家的模式去做。我们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感悟、去设计。因此,我们倡导主动创新、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外部环境变了,学校是不是就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向别人学习,但对方的手法是不是能学得到,怎么学习?前者说的是战略,战略很重要,是做自己;后者讲的是策略,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策略,而且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像一零一中学,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科目都要实行走班教学;从我们的现实出发,四万平方米、四千学生,我们的大班额没法走班。所以,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贪吃冒进,更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谈论改革,我们就需要思考: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但从目前来看,新的形势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值。现在,高中招生大幅度的名额分配和高考科目改革的现状,需要我们掌握一点辩证法,弄清楚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看到需要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必须坚持的东西。改革是一种完善,是要改掉不好的做法和行为模式,而好的原则和目标则要保持住,要守住根本。笔者的体会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不立不破,首先要立,不能上来先破,破了以后立什么呢?立的思路是基层真实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看到,教育界有很多的新举措,那么这些举措是进步、是发展,还是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变化?这些举措是不是有价值?有的时候,我们容易为一些旧问题反复折腾,而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断。

三、一一中学如何开展教育创新?

及时,我们秉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守正,守的是理想、规律、传统和现实,出新就是讲特色。理想和基本的理念不能动摇,特别是要按规律办事。教育的规律不能丢,人才成长的规律、教师成长的规律不能丢,学校的教育传统也不能丢。一一中学有非常好的历史传统,也积淀了许多很好的教学和德育工作经验,这些传统和文化还要发扬光大。此外,学校的现实资源不容忽视,一一中学坐落于文物遗址旁,不能扩建;作为海淀区所属的大校,学生人数众多,小班授课的实验根本不可能。现实条件要求我们必须设计自己的改革方案。于是,学校就把创新的重点放在观念出新上。我们提出,学校的特色在于理念的特色,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特色项目,用理念的特色来带动特色的教学、特色的培训和特色的管理,形成特殊的、成熟的学校的文化。第二,提出“自我教育”理念。这不是我们的创造,黑格尔、哈贝马斯都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等。学校提出要举起自我教育的旗帜,让学生过而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基,培养未来的担当人才。过去,教育界一般提“自主”,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自主”主要是指在实践领域当中那些具有工具性的一种实践;“自我”是从“我自己”出发,回馈到“我本人”,而“自主”有可能是别人的东西让你来实践。自我教育的理念比较符合我们对未来人才结构的一个理解。第三,在“自我教育”理念之下,独创教师培训的“链式项目”。这个项目不是用教科书单纯地去讲授,而是由专家引领名师,名师再带青年教师,他们形成一个链条,就一个主题不断地进行研讨,以提升其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让这些教师学到文本上学不到的智慧与思想。“链式”项目的周期比较长,大约需要两至三年。第四,学生工作的创新,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我们对学生应该有一个认识、整体认识和具体认识。实际上,学生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那么,在不同的世界里,学生会产生各种价值碰撞。我们首先要理清学生的问题,是代际的问题还是时代的问题?否则,德育工作就没有针对性。目前,学校坚持实行一人班主任制,有年级组,也有班级。我们认为,一一中学并没有因为班级的存在而限制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培养途径、手段和方法。然而,一人班主任制如何凸显自主发展的教学意义?怎样让学生主动地成就自己?学校主要依靠学生自治,即支持学生建立健全各级学生会、各类社团组织,学生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这一做法与过去学校那种自上而下的说教全然不同,实施起来效果却格外的好,因为那些社团组织都是学生真正喜欢、真实体验和真心认同的。第五,教学方面强调微创新。首先是教学的管理模式创新,我们实施“年级加书院”模式。年级和班级的作用是基础学习和主题教育,书院作用是个性化的培养,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纵横交织、同时存在。其次,就是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学校的课程建设,建立学校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进入一所学校之后,就必须将其改造为学校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学校课程,没有抽象的国家和地方课程。学校根据“培养未来担当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自我教育理念,搭建了一个自己的课程体系,试图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善并完成。再次,就是将校本课程定位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及时位的,而彰显学校特色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对于一个学校的关注不应是仅看其开出多少门课、这些课有多新奇独到,而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及教师教育能力、境界是否得到提升。,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依据自我教育的理念,开展不同层级的导学研究,探索了问题导学、学案导学、自我导学等教学模式,期望最终实现智慧的课堂。学校正在朝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作者:郭涵

学校教育论文:后进生学校教育论文

一、学校教育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

1.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的教育氛围主要是指在校园里,以学生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弘扬校园精神为主的一种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一些体现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文体活动,这些课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校园的精神和风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氛围,包括校园景观、建筑物等。首先是创造美丽的自然环境,注意文化长廊的建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和健康的标语,这些自然环境不仅给予学生情感的享受,也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其次,在精神环境风貌上,对于后进生而言要教育成人,然后是教书,这就要求学校不应该只把教育与升学率挂钩,更应该与育人挂钩。再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不断完善学校传统和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也要增强初中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

一个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素质高,教学方法也就会更好。教师的专业化也在不断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如果后进生能够受到有责任感的老师的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态度,就会很有希望转化为一个好学生。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精通,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也要有一定了解,教师知识水平越丰富,在处理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上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一个教师知识渊博,也一定会是学生模仿的榜样,这些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会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教师承担着育人的工作,既要公平地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还要处理好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间的关系。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是一个热爱教学岗位、热爱学生、有责任心的人,面对学生的后进,他会主动关心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发挥班集体转化后进生的作用

(1)发挥班内任课教师的作用。任课老师要形成合力来对后进生产生影响,任课老师不仅要维护教师的形象,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还要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把班级内的后进生分配到各个任课老师身上,每个老师可以负责1~3名学生。这些任课教师可以协助班主任老师转化后进生,他们对后进生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惑进行解答和教育,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提高效率。

(2)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班级是后进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良好、团结的班集体是转化后进生的环境。初中后进生生活在和谐的班集体中,会感受到老师、同学善意的帮助和关心,这些会使后进生产生愧疚感,有助于他们对于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改正,这种无形的力量又是后进生转化的内在的力量;相反,不良的班级环境,后进生受到老师、同学的排挤和冷落,无心学习,更无法取得进步,很多后进生会开始逃学、厌学,甚至辍学。

(3)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及时,作为帮助者的生和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团结班级学生的主要力量,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同样需要教师、家长和同学。第二,通过“二帮一”来发挥作用,因为“二帮一”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大家容易了解、沟通和信任,不会给后进生造成地位上的压力,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弥补了家长和老师直接帮助的不足。第三,通过“二帮一”活动,不仅帮助后进生认识到通过同学的帮助可以转化为好学生,也加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增进班级的团结。

4.鼓励后进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活动中

后进生不仅是班级中被管理、被教育的学生,同样是班级的主人,要想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就要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活动中,在班级中找到自我价值和位置。这不仅能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热情,也能让他们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不断约束自己。根据后进生的特长,他们可以担任纪律班长、体育委员、小组长等。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管理角色,体验不同的管理制度,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多个管理岗位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结语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育中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

作者:杨芳 单位:河北邢台第十九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武术文化学校教育论文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学校教育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性,没有学校教育文化就缺失了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导致很多文化可能会失传。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文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因为学校教育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由此看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武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2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从武术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2.1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很高的地位。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勤劳节俭、重义轻利、重信守诺、积极进取等美德为历代习武之人遵守和传承。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重视用传统武德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品德的形成。

2.2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的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直面竞争。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面对竞争和压力容易逃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而且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不惧辛苦。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讲解古代侠义人士在面对苦难时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让学生明白面对逆境要学会百折不饶,面对竞争和压力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解决困难,通过对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助人为乐,尊重对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3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杰出人物,他们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探索。武术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民族精神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学校教育传承武术文化的构想

3.1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如此。武术文化真正要传承发扬光大,必须把武术和武术文化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当今武术文化发展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以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还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不能再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的学习套路,而忽略武术的技击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多讲武术的技击原理,攻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传承武术文化。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文化广场、食堂等公共场合作为媒介,对武术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武侠电影,用广播宣传武术赛事介绍武术文化的历史,用艺术节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和宣传,开展与武术有关的知识问答。学校运动会、课余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体育训练队、班级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了解武术和武术文化。其中,武术协会作为武术爱好者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地方,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术协会定期进行武术训练和武术表演,可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传授武术技术,使武术在学生尤其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群体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武术比赛,不仅可以得到学习和提高,而且能加强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促进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传承武术文化,教师是关键,教师业务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能否生存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当前武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武术门派众多,却没有专门的教师去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要德艺双馨。德即师德,艺即艺德,作为教师要有师德,明确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艺德,本领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艺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为人师表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去教育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障用自己的“一桶水”传授给学生“一碗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这些方法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所蕴藏的含义。把传统武术套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南拳等代表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进行改编,使之简单易学能让学生接受,编排出符合学生实际,适应时展的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多给学生传授一些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散打、推手和各种养生功法,将这些内容组合重编成为日常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原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认识,把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阵地。

作者:赵莉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灾难教育学校教育论文

一、灾难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现状

学生的逃生避难技能多是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学到的,真正从学校学到的技能很少。尤其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基础条件较差,造成灾难教育相应教材的匮乏,学生无法通过具体有效的途径展开对逃生避难技能的学习。而农村又是灾难发生的主要地区,其灾难教育的落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事实证明,发生灾难后学生掌握一定的逃生避难技能是很有效的,因而加强学生的逃生避难技能教育是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开展灾难教育的必要性

1.灾难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人们每天都在面临突发情况,灾难发生时人们的逃生避难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各方面发展尚未完善,在遇到灾难时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更要加强灾难教育。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开展灾难教育,使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灾难教育是学生危机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来说过于安逸,造成学生群体危机意识匮乏,片面地认为灾难、危机等只发生在新闻报道或者电影小说里,从未想过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应该如何处理,因而缺乏对于灾难相应的准备。灾难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生活产生危机意识,并在灾难来临时冷静面对、沉着处理,更好地保障生命安全。

3.灾难教育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从地理位置上说,灾难发生的几率较大。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都对我国有一定影响,地震灾害频发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我国幅员辽阔,涉及灾害种类多,发生次数非常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开展灾难教育十分必要。

三、开展灾难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要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正视灾难,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端正灾难教育的态度,强化灾难教育的意识。如,可以举办展览,将近几年的重大灾难进行公示,提醒学生加强戒备;也可以发放防灾知识手册,使灾难常识得以普及。

2.丰富教育形式

农村学校对灾难教育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即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认识灾难。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进而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长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应丰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如,在课堂上讲授过灾难中逃生避难的技能之后,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灾难演习,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逃生避难的技能;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行灾难教育,可以组织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观看灾难电影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丰富关于灾难的知识,提高逃生避难技能。

3.获取家长支持

学校开展的灾难教育,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灾难不是只发生在学校内部的,因此,学校单方面进行灾难教育远远不够,还要结合学生家庭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农村的学校一定要引起家长对灾难教育的重视,因为一些学生可能属于留守儿童,家庭成员年龄差距大,发生灾难时难以合理自救,且容易轻视灾难的危害。因此,学校要注意结合家庭力量,共同进行灾难教育。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将灾难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灾难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逃生避难技能,进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作者:王守权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城区寄宿制学校教育论文

一布局调整后取得的成果

笔者通过对调整前后的学校对比发现:布局调整后,不仅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而且,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越。各科任教师年龄、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各科任教师专业对口,配备了专职的生活教师、保安人员、医务人员等寄宿制学校需要的后勤人员,解决了多年来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项问卷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0份,在回收的12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有82人,占69.1%,认为学校教师富余的有28人,占23.3%,认为所在学校教师短缺的有12人,占10%。

二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家校沟通困难,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城市务工是农村劳动力改变当前经济现状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爷爷、奶奶的肩上,当教师在学生面前提起他们的父母时,许多学生涕泪俱下。问其原因,无一不是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爷爷、奶奶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的问题。面对家庭隔代教育的现实,笔者认为,作为城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的实际监护人的沟通,让他们参与其中,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放弃“先智后德”的观点,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实际监护人,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2.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笔者所在的城区寄宿制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从小就伴随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读书声长大。他们的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都希望他们能从祖祖辈辈在田地里刨食的农村走出去。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送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学习,有些学生受社会上奢靡之风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宴请,盲目攀比,穿名牌、吃大餐,大有“挥金如土”的感觉。

3.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加大,教师工作繁重

低年级的寄宿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他们在情感、心理上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原先在农村中心小学就读的学生也被家长转学到城区寄宿制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大多要经过一个多月才能熟悉学校的寄宿制生活,他们的生活、学习也是教师头疼的地方。教室满了、作业多了、压力大了面对寄宿生增多的现实,对城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不仅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还要树立“保教结合”的意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取得一定荣誉、称职的班主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青年教师,却缺乏班级管理经验而不能胜任班级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学校布局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涉及教育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又涉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布局调整与“就近入学”的政策初始目标渐行渐远,农村学校由于合并,乡村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存在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只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一点一滴做起,问题就不难解决。

作者:盛鸿彪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开放式教育学校教育论文

一、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的作用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人才能够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作用,但是纯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脱轨,造成大批“高学历,低能力”学生的出现,所以说,实践教学对于高校的学生能力培养时非常有必要的。在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离开课堂,直接走到相关行业中去,在行业内部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课堂走向了实践岗位,在岗位中直接学习,对于专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实际问题来对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直接由实践经验来解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可以有较大限度的提高,当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时间,提高了新人的上岗工作效率,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的作用发挥过程中,除了开放式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场地的转变,使学生由课堂直接走向实践操作环境之外,开放式教学开可以实现社会精英人士走向课堂,开放,不只是学习场地的空间开放,自然也包括教学参与者的开放,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机会获得更多教师之外的专业人士的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总之,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二、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合作能力教育的作用

在广播电视法学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小组讨论,小组任务等以一定人数的集体形式来完成的教学作业是非常多的,这样,学生就会在一定的团体内进行活动,自然不能自顾自地完成任务,需要考虑吧不同人的想法,不同人的感受,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他人,最终,学生之间的合作就会形成,学生的合作能力自然会提高。集体学习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交代一定的任务,然后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每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是对于一个问题阐述观点,也有可能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实验操作,以小组的成绩确定每个个人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必须考虑到小组的利益,自然会加强与其它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这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开放式教学模式下除了集体学习之外,还有其它的方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比如课堂表演式教学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开放,降低了对学生学习的限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一方面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能力之外,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合作能力教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创新教育方式的作用

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教育的自由、开放,保障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形式,这也可以为高校创新教育方式所应用。比如,在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下,会有场景模拟教学,作为艺术类教学课堂,场景模拟的应用时非常普遍的,事实上,这对于高校的教育方式创新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很好地将一定的理论传达给学生,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在一定的场景下,学生会更容易进入到所学知识的环境,进而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有可能更为透彻,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更大,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下,课堂形式很有可能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比如会有教师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学生一起讨论等多种形式,这对于高校教育方式创新也是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的。

四、结束语

在今天,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改变,高校必须要调整现有的教育方式,改变人才培养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得以实现,这在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在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机会。在充分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育的创新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时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谢宁 单位:兰州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