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生活经济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活经济学论文:对非财经经济学教导与生活探索
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让这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知识,必须让其更好地融入生活。与经济生活融合,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经济学知识比较枯燥,理论内容较多,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简单地通过看书、看图来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而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接触的生活常识入手,从中体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经济学知识的人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范围日益在扩大,但是目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存在其缺陷,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1.改革现有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市场上有关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着名经济学家的着作,但是这些教材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枯燥、理论化。因为对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学习经济学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其时间不可能多于专业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真正读懂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做到以“应知、够用”为原则,使理论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现在高职教育中提出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法,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通过项目化来完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本身就是强调经济与生活的融合,课时只有36学时,不可能——去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了几个基础的项目让学生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我们设置了项目:如果去饭堂买饭时,你会站在哪一个队伍上?为了让学生了解供求理论,我们设置了项目:请你对“十一”期间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我们设置了项目: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世界末日吗?等等。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浅显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2.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校在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主要>:请记住我站域名/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介绍所了解的本周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新闻,同时结合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介绍完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方法对非财经类学生非常有用,因为他们本身平时就少接触经济类课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有一个可和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市场调查法,这一方法在财经类的很多课程中有采用,但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针对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又比如针对春运问题,让学生到汽车或火车站去调查了解,究竟春运期间各地的运力和车票价格有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法传统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闭卷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财经类学生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应更注重过程考核。考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口试,比如分组进行演讲、辩论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试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写小论文等。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经济学不是单纯的一门研究理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可以用人类一般思维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借助经济生活案例,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就会事半而功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及时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及时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较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较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较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生活经济学论文: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较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障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较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较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7 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且应该回归于生活
有的人认为,经济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用来举例说明的例子。经济学从她产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她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完善。因此,她也可以而且应该回归于现实生活,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只要我们好好的想一想,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例子可以说明它。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而且要用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转贴于论文联盟 //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分析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种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生活经济学论文:经济教导论文:非财经经济学教导与生活探索
作者:陈苡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让这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知识,必须让其更好地融入生活。与经济生活融合,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经济学知识比较枯燥,理论内容较多,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简单地通过看书、看图来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而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接触的生活常识入手,从中体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经济学知识的人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范围日益在扩大,但是目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存在其缺陷,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1.改革现有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市场上有关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但是这些教材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枯燥、理论化。因为对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学习经济学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其时间不可能多于专业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真正读懂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做到以“应知、够用”为原则,使理论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现在高职教育中提出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法,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通过项目化来完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本身就是强调经济与生活的融合,课时只有36学时,不可能——去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了几个基础的项目让学生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我们设置了项目:如果去饭堂买饭时,你会站在哪一个队伍上?为了让学生了解供求理论,我们设置了项目:请你对“十一”期间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我们设置了项目: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世界末日吗?等等。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浅显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2.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校在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主要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只选取书本上已有的一些案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选取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时,可以结合我国的春晚现象。我国的春晚举办了三十年了,每年的节目都差不多,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的怪圈,这是为什么呢?而今年2012年的龙年春晚一改往年的风格,立体感更强,而且首次实行“零广告”,这让人们感觉到了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讨论的一个问题,真实而又现实。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介绍所了解的本周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新闻,同时结合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介绍完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方法对非财经类学生非常有用,因为他们本身平时就少接触经济类课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有一个可和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市场调查法,这一方法在财经类的很多课程中有采用,但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针对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又比如针对春运问题,让学生到汽车或火车站去调查了解,究竟春运期间各地的运力和车票价格有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法传统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闭卷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财经类学生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应更注重过程考核。考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口试,比如分组进行演讲、辩论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试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写小论文等。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经济学不是单纯的一门研究理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可以用人类一般思维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借助经济生活案例,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就会事半而功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经济学论文:用经济学眼光看生活中的大小事
饮料瓶为什么是圆柱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饭店为什么有些菜不收钱免费赠送……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审视,背后却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秘密。
为什么许多酒吧水要收钱,花生却免费供应?
有些酒吧五百CC的瓶装水索价高达四美元,可是却任你随手从满满的容器抓起一把免费的坚果。坚果的价钱可比水高得多,反其道而行不是比较合理吗?
要了解这项惯例,就得知道酒吧对于水与坚果的供应模式,着眼于两者对酒吧核心商品也就是酒类的需求会产生什么作用。坚果与酒类可相互搭配,坚果吃得越多,就想多喝啤酒或其它饮品。由于坚果比起高利润的酒类饮品相对较便宜,因此免费供应通常可增加酒吧的获利。
反之,水和酒类有代替性。客人水喝得越多,酒就点得越少。因此就算水的成本相对偏低,酒吧还是希望设定一个高价,以降低客人的消费意愿。
为什么牛奶多以长方形容器出售,而一般饮料容器则为圆柱形?
各类饮料的容器不论为铝质或玻璃,几乎都是圆柱形,不过牛奶的容器却几乎都是方形。方形的容器占用的货架空间较为经济,为什么一般饮料厂商不采用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饮料通常直接就着容器饮用,圆柱形握在手里比较舒服,因此厂商愿意承担额外的存放成本。但鲜奶通常是倒入杯中饮用,因此没有这样的顾虑。
不过就算大多数人直接由容器喝鲜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厂商还是不太可能使用圆柱形容器。虽然不管里面装的饮料是什么,方形容器都能节省货架空间,但牛奶能节省的货架空间更值钱,因为超市通常把大部分饮料陈列于开放型货架,这项设备成本低廉,也没有额外营运成本;而鲜奶必须存放于冷藏柜,不但设备成本高,还有电费开销,所以冷藏柜内的货架空间成本偏高,从而使鲜奶方形包装的效益随之提高。
为什么报纸自动贩卖机让顾客有机会拿走多份报纸。而饮料贩卖机则否?
如果你把四个两毛五美元的铜板放入饮料贩卖机的投币孔,然后按下“可口可乐”键,一罐冰凉的十二盎斯可口可乐会落到槽内。如果想买第二罐,你得再投四个铜板。但是如果你投四个硬币到报纸自动贩卖机,整片遮板会开启,你可以一举拿走里头所有的《纽约时报》。当然,你理应只拿一份,而绝大多数人也的确遵守这项规矩。可是为什么报纸自动贩卖机的安全标准设计这么低?
这种设计的明显优点在于成本节省得多,不须装置只容一份报纸落下的孔道。硬币投下之后,就会松开一个简单的杠杆,开启机器前方的遮板。如果饮料贩卖机采用相同的设计,制造成本也会比较便宜。因此两种贩卖机的设计不同,关键应该在于效益面。
两项产品的主要差别在于,多拿几罐饮料的顾客可以得到好处,但多拿几份一样的报纸,你也看不到更多的内容。
为何最畅销的书籍与CD折扣反而高于销路差的,但电影票的情形却刚好相反?
鲍伯・迪伦的CD《摩登时代》(ModernTimes)标价18.99美元,但二00六年八月发片时,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售价为8.72美元,折扣超过五成。相较之下,知名度差一截的乐手所灌录的CD,折扣反而比较小。例如,Par-isCombo的《母题》(Motifs)标价17.98美元,亚马逊售价14.99美元,折价不到17%。书市也有类似情形,博德书店(Borders)畅销书打七五折,但其它书籍大都按出版社定价出售。
电影票的情况恰好相反。虽然一家戏院同时放映的各片通常票价一致,不过戏院老板对卖座的影片比较不愿意提供折价券。为什么戏院会利用顾客愿意为热门商品多付钱的心理,出版与CD业者却不会?
每本书、每部电影、每张CD都是的,因为竞争对手无法提供能替代的产品,因此市场并非竞争。在这样的市场里,最受买方青睐的产品与服务价格通常较高,而根据前面的说明,电影就符合这种模式。
至于书籍与CD市场为何不符此种模式?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商品的成本状况与戏院大不相同。对戏院老板来说,对定价有决定性影响的稀有资源是戏院的座位,而不是影片。一旦戏院满座,不论票价如何,也没法多塞进一个观众。因此以正规票价都能卖到满座的热门影片,戏院老板自然吝于提供任何优惠。
不过对出售书籍或CD的店家而言,却不致因为对畅销商品提供折扣,而挤掉一些顾客。业者通常都能预测哪些商品会热卖,而准备充裕的库存,由于这类品项流通快速,每单位的货架空间成本相当有限;相对而言,较不畅销的书籍或CD可能几个月才卖掉一本或一张,因此货架空间的收益较低,存货成本也就偏高。
几乎所有店家都备有最畅销书籍与CD的存货,至于比较冷门的书籍与CD,各家的存货就未必相同。正因如此,各零售通路在畅销商品上反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消费者觉得某家唱片行迪伦的CD卖得太贵,大可以去别家看看。可是ParisCombo的近期CD就不一样了,你对这家价格不满意,到别家却未必找得到。
为什么出租车司机下雨天会提早收班?
在多数大城市,天气好的时候很容易在街头拦到出租车,可是一碰到下雨,车子就难叫得多。有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好天气时很多人不介意走一段路,但下雨时就比较想搭车。因此在出租车数量不变下,雨天的载客率本来就比较高,可是这时候还有些司机提前收班,使得空车数变得更少,为什么?
根据一项调查,许多司机在每天收入达到目标水准后就收班。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得多花些时间穿梭于街头才能赚到这个金额,可是到了下雨天,大多数时候都能载到客人,所以很快就能达到目标。
出租车司机雨天提早收班之举,恰好与他们的经济利益背道而驰,因为雨天提早收班的机会成本远比晴天要高。如果他们把收入目标的期限拉长,像是一个月,而希望在这一期间内以最短的工时赚到一定的金额,那么就该在雨天开长一点时间,而等天气好时多休息。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
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有点脏。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可是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这纯粹是浪费时间,这些信息会伴随着早餐的结束而被消化掉。但是,我们似乎又不能放弃这种徒劳的努力,因为阅读新闻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确立自己存在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方式,我们怕睁眼醒来突然已被这个发疯了的前进的世界遗忘。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自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
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于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徐 洪摘自《青年文摘》)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经济学
【摘要】“经济学”不是学术论著中的一个抽象名词,也不是只有教授学者才能企及的高深理论。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只是很少被人察觉。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常见的小例子来介绍生活中的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学 边际成本 价格歧视
在字典中,“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很多人由于专业选择没有接触过经济学,一提起经济学,总以为是一门高深而虚无缥缈的学科,不像工科理科那样具体。实际上,经济学不是悬在天上遥不可及的明月,恰恰相反,经济学如同空气一般弥漫在我们周围。生活中不乏有些常见却不易理解的现象,通过经济学一解读,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在很多网站上买到半价甚至更低折扣的特价飞机票。而我们知道飞机飞行一次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时候,分摊在每个乘客身上的平均成本明显高于特价机票的价格,那么航空公司为什么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机票呢?航空公司的定价行为看似难以理解,但如果运用边际成本法进行分析,就能理解打折机票之中的奥秘。
实际上,航空公司的飞行成本绝大部分是固定成本,只有小部分是与乘客数量有关的变动成本,包括给每个乘客提供的食物,座椅的清洁费等。因而增加一位乘客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成本MC是非常低的,在很多情况下也低于每位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MR是增加一个乘客带来的收益,即票价,那么一次飞行中增加一位乘客带来的利润等于(MR-MC),所以只要MR> 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次飞行的利润就是增加的。而且飞机的座位数是固定的,飞机一旦起飞,空着的位置就一文不值了。因而在飞机有空座的情况下,只要票价大于边际成本,都是可以卖的,这就是航空公司经常以超低折扣出售机票的奥秘所在。
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学现象确实很有趣。笔者曾去一家服装店里买衣服,标价是60元,试着跟老板砍价,结果老板说不讲价的,由于嫌麻烦就没有砍价直接买了下来。然而没过几天,笔者的同学去了同一家店,买了同样一件衣服,标价仍是60元,但他只花了55元便买走了衣服,另外一个同学砍价能力更强,只花了50元。一般来说,大的商家都是在成本之上加上适当的利润明码标价。那么为何服装店老板会愿意接受比标价更低的报价呢?
分析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个价格歧视问题。首先卖衣服的店很多,但是店里面的产品却不相同,因而该店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如图所示,该店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决策曲线为MC和MR,当MC=MR时,有使利润较大化的销售量Q2,此时对应的售价应为P2。若平均成本为AC,则此时的利润π1=P2*Q2-AC*Q2,但是店家却把标价定的高于均衡价格,即P1,表面上看,此时利润π2=P1*Q1-AC*Q1π1,店家将得到更多的利润。但是标价也不能标的太高,否则会因为愿意砍价的顾客太少而导致总收益减少。这就是价格歧视,即企业以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一样的。在上述情境中,从剩余来看,若店家无价格歧视,实行单一价格P2,消费者和店家的总剩余没有达到较大,会产生无谓损失,而实行歧视定价,总剩余会达到较大,但是消费者的剩余却减少了,生产者的剩余大大增加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太有利的。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店家怎么根据人群来定不同的价,这就是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店家通过与客人议价,从而确定客人的消费偏好。
那我们也许还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大的店家是明码标价的呢?这是因为议价是有交易成本的,一般的小店由于客流量较少,店家与店员有时间和精力去议价,而一般的超级市场,客流量大,产品繁多,如果每样东西都要通过议价的话,那交易成本会大的惊人,比如需要增加大量店员。当店家采用议价的方式定价带来的多的收入不能覆盖交易成本时,店家就会选择采用明码标价的定r方法。另外对于很多连锁店,统一的价格也有利于保持其品牌定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些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行为近乎于商业欺诈,因而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会规定并大力推广明码标价,以保护消费者的福利,同时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一门学科都是源于生活,解释生活,并用来改善生活的,经济学也不例外。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学习经济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更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生活中处处都能看见经济学的影子,处处都能发现经济学的魅力。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研究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
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N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生活经济学论文:基于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经济学探讨
摘 要:吉芬商品F象是一种经济学专用的名词。吉芬商品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于该商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反之,当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时,人们也会随之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这种现象相比于生活中正常的商品边际效益是相反的,商品的需求不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反而是顺应着价格的上涨增加需求。文章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吉芬商品现象进行研究,剖析吉芬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的经济学原因,结合吉芬商品现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
关键词:吉芬商品现象 经济原因分析 特征 消费建议
引言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习惯的不同,可以把日常消费的产品分为大致三类,正常品、奢侈品、劣质品,而吉芬商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吉芬现象”是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格与需求变动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相反与正常商品的边际需求,表现为与商品价格的变化成正向变动关系。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案例的分析,探索吉芬商品现象的真相。
一、吉芬商品的含义
在了解吉芬商品含义时,先对收入与价格的变动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解,即首先对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解。收入效应指的是,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能够提高消费对于商品的使用效率;替代效应是,随着一种商品在近期内商品价格的上升,人们会选择消费其替代品来代替该商品性能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商品的替代效应会小于收入效应。并且,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商品的需求都会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进而总效应与价格呈现出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对于劣质品来说,替代效益与价格呈现反方面变动,收入效益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替代效益的作用会大于收入效益。这就会导致总效益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情形。而对于吉芬商品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它的收入效应很大,会在很大程度上超过替代效应,从而导致总效益与需求产生同方向的变化趋势,即商品的需求会随着消费品价格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二、“吉芬现象”具体案例以及经济原因分析
(一)“吉芬现象”具体案例分析
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灾荒,在这个时期,土豆的价格发生上涨,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一现象当时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土豆现象”,也称“吉芬现象”。吉芬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消费者的消费重点会从高端奢侈品转向中低端生活耐用品,这就会导致中低档生活耐用品的消费量大幅度上涨,就会反作用于中低档生活耐用品的价格,导致其价格不断上升。这个时期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但是对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却无法大幅度减少,就形成了较高的恩格尔系数,这是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土豆为低等的生活必需品,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相对减少,但商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不会放弃对土豆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购买欲望,这就导致了在土豆的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价格的上涨产生了比价大幅度上升,进而又一次促进土豆价格的上涨。
(二)“吉芬现象”所揭示的经济学情况
社会中的商品大致分为奢侈品、正常品和劣质品。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的习惯进行的定义。想要具体了解原理,首先需要了解需求的弹性水平和收入消费曲线。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周期中,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消费者的收入变动情况对消费者商品购买数量的影响程度。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们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手中掌握着资金或者确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预期收入会增加,就会选择对资金进行利用。所以,人们对于消费需求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购买力,而购买力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手中所掌握的货币水平。当人们手中的货币较少,人们会选择消费生活必需品;而当收入或者收入预期上涨时,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们的需求层次,人们的消费倾向便会从生活必需品转而消费奢侈品。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同时会增加对于商品的需求,这是收入对于消费的正常作用。而对于土豆这种特殊的生活必须商品,为什么会出现土豆的价格上涨但是人们却没有减少对其的消费水平呢?就要从收入消费曲线来分析。
收入―消费曲线指的是在假定其他经济元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数量的变化只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人们收入水平上升时,对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的;而当收入水平下降了,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减少。这就导致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正常商品在收入较平稳的时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量;而当收入上涨到一定程度,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便会减少,人们会转向奢侈品的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土豆作为一种正常的生活必须品,其需求量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涨而增加,反之,若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便会减少。但是,当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时,高收入人群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收入会花费到奢侈品的购买上。这时作为土豆同类的生活必需品便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因此,在这时无论土豆的价格多便宜,人们对其消费量的促进作用也不再明显。上述情况都是在社会经济运行正常条件下,生活必需品所展现出来的特性。而当一国的经济水平出现波动,商品的特性便不会以正常的态势发展。对于类似于土豆的生活必需品便会演变成劣质品,具有劣质品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大萧条期间的土豆的发展特点则是这种特殊的劣质品―“吉芬商品”的发展特性。
而当人们收入消费较低的情况下,土豆的消费量反而会增加,价格也会随之上升,这种现象就要引入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前文已经提到过,简单的来说,收入效应是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替代效应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商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收入水平降低时,需求量会随之减少;替代效应也是同样的道理,与需求量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而劣质品的需求量是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意思是需求量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多而减少。这种产品的替代效应往往会大于收益作用,导致总效益会与价格呈现发现变动的关系。而当某些劣质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便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劣质品现象,即“吉芬物品”。在灾荒时期的爱尔兰,土豆作为一种低端的消费品。单独看土豆的价格上涨方面,土豆价格的上涨,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人们的收入变低,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想要买肉的欲望低于买土豆的欲望。而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土豆的费用增多,使消费者需要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在两种作用相互制衡的条件下,作为土豆这种劣质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力会远远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最终的结果便是消费者的消费结果是增加土豆的需求量而减少肉的购买量。
三、吉芬商品的特征及a生的经济学现象
(一)吉芬商品的特征
吉芬商品便是在爱尔兰饥荒年间,根据社会出现的现象,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命名为“吉芬商品”。在这个时期,土豆依然是大多数家庭重点消费类的生活必需品,因此,这就造成了土豆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土豆的消费量不会随着土豆的价格增多而减少其消费量,这就导致了很大的收入效应,其发展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不仅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反而会愈发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吉芬商品的最重要特性就是,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多,其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
(二)吉芬商品包含的经济学原理
下面来解释外部性问题的概念。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上市一段时间后便会呈现出需求减少的现象。具体的含义是指人们做出的一定行为方式,会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市场所反映。外部性具有正外部性以及负外部性之分。正外部性是指这些具体的行为,会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正面的影响。负外部性则相反,表示行为的主导者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的是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消费者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有好坏之分。正外部性更具体的来说就是,人们的具体行为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的一定正面影响。但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于其他人的行为在产生有利影响的情况下,却给自己的效益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可以在另一种方面说明了吉芬现象所产生的经济现象。
再扩展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吉芬现象。就拿旅游景点来做比喻,逢年过节时,住宿费以及景点门票的价格都会大幅度增长,但是前往景区的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但是消费者从中却不能得到更大的效益;而若放在景点游览的淡季,不管住宿费以及景点门票便宜程度有多高,都不会吸引大部分游客光顾。在这些经济现象的引导下,我们便可以对自己的旅行计划做出合理的规划,可以选择避开旅游的高峰期进行游玩,不要全部挤在年节的时间段进行消费,这样只会对消费者的旅行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吉芬现象”的出现不只是在一国经济萧条时才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比如上面所述旅游景点的现象。这就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出一定的建议,给我们的理性消费思想提供一定的来源。事物的发展都是存在边际效应的,并不是好的事物越多越好,事物的发展在边际效应的接受范围内时,会充分发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该产品带来的价值;而当超过了边际效应的较大值,就会出现递减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掌握好事情发展的“度”,不宜评价的过高或者过低。对自己亦然。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能低估或者高估,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才能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生活经济学论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一书的作者戴维・弗里德曼,虽然只是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本身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但凭借其渊博的经济学知识先后在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圣克拉克大学讲授经济学教程。这个被斯蒂夫。兰兹伯格认为是“能够对纷乱芜杂的想法进行缜密思考,不仅能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且能够用清晰、睿智的语言把他的想法确切地表达出来的思想家”,把更多具有现场感的语言和活学活用的素质式思维投入至0经济学的阐述中并形成文字。《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可以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的导读书籍。本刊摘选其中一部分。应用经济学:一种对付不说话学生的简单技术
讲课讲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停下来问学生,看是否每个人都听懂了我所讲的内容。结果,没有―个人应答,我只好又继续讲课。但到期末考评成绩时,我会发现自己犯了错误。
这也是个人与团体发生理性冲突的例子,这种情况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他们能大胆诚实地回答:根本就没听懂我的课。如果我还继续讲课的话,那么,我不仅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害怕心理:担心如果承认自己什么也没弄明白,会被别人认为很愚蠢,也会在我和他的同学们面前显得自己很无知。
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尽管我还没有说服自己所在的大学将其推广。这个做法就是在每个座位的前方地面上加装一个按钮,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引起其他人注意的情况下用脚按下该按钮。在教室的后方,装有―个很大的指示牌,可以显示出有多少人正在按下按钮。当我注意到下面听课学生开始目光发呆时,我就停一会儿,让听懂我课的同学按一下按钮。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是2,于是,我就把上课的内容再重复一遍。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什么、何时才会出现相等的情形?
假如你站在超市付款处一排排长队的边,怀中抱着所购商品。你是应该步履艰难地在一排排长队中寻找其中最短的队,还是找一个离你最近的队来排?
及时种也是最简单的答案是,所有的队都会一样长,因此,不值得费劲寻找更短的队。为什么?
购物者只要看到两个不同长度的队,自然就会排进看上去较短的队中。这样一来,原来比较短的队也会随之变长,该过程一直持续到两队同样长短为止。这种情形发生在两两相邻的队,以此类推,所有的队都会差不多一样长短。因此,不值得付出很大代价去寻找短一点的队。
上述情形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地看出哪个队更短。但是,相对长度并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如果及时个队的10个人都只购买一点点商品,而第二个队8位购物者都推着购物车、满载着商品,人们肯定愿意排及时个队。估计排哪个队能使际更快地离开商店是需要动一番脑子的。如果收费系统工作得很顺利,以至于所有的队都是同一长度(从时间上讲),那么,就不值得费脑筋去想着该排哪个队。因此,空间上也就无法使各队保持同样长短。平均来看,排不同的队所用时间长短的区别,只是对弄清排哪个队用时更短的一个回报。如果这个队比另一个队所用时间更长,那么,每个人都会去找最短的队来排,结果所有的队就变成了一样长短。如果这个队比另一个队更短,也就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队。
假设购物者各不相同,只有少数人知道3号台的收款员收款速度比其他人快两倍,有经验的人就会去排3号台的队。虽然3号台的队现在比其他队都长,但仍然会更快。而那些没有经验的人却直到3号台的队与其他队同样长时才会排进来。有经验的人(还有一些排在3号台的队中没有经验的走运者)比其他人的速度快两倍。
消息传开,有经验的人数也会增加。最终,有相当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一行列。由于人数还在不断增加,3号台的队开始变长。当3号台的队是其他队长度的3倍时,有经验的人本应得到的益处就会消失,这个队也就不会再有人加进来了。
在本例中,还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购物者都想尽快地从商店里出来。假设商店(如威斯特伍德个体摊贩市场)实际上也是当地的社交中心,人们排在长长的队里,与亲朋好友谈论着家长里短,同时还结交一些新朋友,此种情形下,由于人们并不想立刻离去,因此,他们也不会尽力去寻找最短的队来排。可见,前述论点在此就讲不通了。
更重要的应用
医生能挣很多钱,一名医生在当医学院学生和实夫期间要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学习,这两件事其实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不同职业的报酬与排队购物和改变行车道的过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择职业时,要问清什么职业报酬较高是不够的。事实上,某个职业的报酬更好,往往在其他方面明显也会不太称心如意,如更具风险性、不舒适性,或者是进入该行业就得要投入更多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涌向这个职业,从而使该职业的报酬变低。正确的提法应是,与其他作类似选择的人相比,你特别适合干哪一个职业。这就好比是按照自己汽车的车况来决定是否改变行车道,或者根据你所买商品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寻找更短的队。
与排长队、变换行车道同样的情形还有股票市场。股市中有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假设: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关于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如果买人明显有利,那么谁又会卖呢),因此,你也许能省下一笔雇用投资分析人士的费用,并通过玩飞镖游戏就能在《华尔街日报》(WallStreetJoumal)上挑选股票(指当股市牛气冲天时,股民通过投飞镖随便购买股票都能赚钱一泽者注)。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一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而在某种程度上却是错误的。如果这一假设正确,那么,投资人就会忽视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也就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市场保持效率。股票的实际价格必须要恰到好处地偏离其应有的价值,使人们感觉值得花时间计算出股票应有的价值,并根据情况进行交易。
在高速公路改变行车道的人可能车已经被撞凹,保持市场高效的人必然知道内部信息,或者在大笔交易方面有很多经验。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么就请别参与飞镖游戏。
这些例子(经济均衡)的逻辑结构将会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一旦你清楚地理解了超市的队伍什么时候、为什么是同样长短,理解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的各个车道行车速度都一样快,理解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情况不是上述那样,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添加了一些新内容,即经济学中的一些最有用的概念。如果你显然是及时次阅读经济学的知识(或者即使是第二次)就能有这样的理解,那么,在职业选择中,你应该认真考虑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可能性。
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犯罪经济学
许多年前,我住在离哥伦比亚大学较近的曼哈顿。当时,我需要晚上外出,于是我牵了一条狗作伴。我的朋友欧内斯特・范登・哈格认为此举十分危险。他说,抢劫的人会把我带狗散步的行为当成对他们的某种挑衅,也许会因此而围攻 我。我回答说,劫匪跟商人一样,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牵狗外出散步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打算袭击我的坏人的行动成本(如果我反抗),而且是一种警告,说明我十分小心,随时准备反击抢劫行为。他们肯定会作出理智的选择,寻找那些更容易攻击的对象下手。
我从没被抢过,这一事实多少证明我的观点的正确性,而一些被抢劫者的经历更加证明了这一点。除非抢劫者想显示一下威风,他们决不会去抢橄榄球运动员。虽然抢劫瘦小老太太的钱是不光彩的事情,但是抢劫犯不是傻瓜,他们跟理智的商人一样,愿意以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抢劫老太太的钱无疑是最明智的举动。因此,老太太(以及其他失去基本防卫能力的人)就成为了受害者,橄榄球运动员不会成为受害者。据说,有人曾经问过当时很有名的江洋大盗威利・萨顿,为什么要抢银行?他的回答是“因为钱都放在那里”。
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犯罪心理有一个简单的假设前提:罪犯是理智的。盗窃犯入室行窃的原因与我教经济学的原因一样一因为他喜欢干这个工作。因此,结论很明确,减少盗窃的方法就是提高从事盗窃活动的成本或减少其收益。无论作为立法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按此行事。
正是出于以上的经济学分析,在曼哈顿晚间散步时,我才决定牵一条狗。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有关枪支管制的问题。反对实施枪支管制的人认为,虽然枪支管制的实施可以使危险分子得不到武器,但是同时也妨碍了人们利用枪支进行自卫的权利。支持实施枪支管制的人则认为,即使普通人拥有枪支,在与武装歹徒较量的过程中也不太可能占到便宜。在使用枪支方面,歹徒无疑更有经验。因此,不如实施管制,从而较大程度地减少受伤害的程度。这种看法也许反映了实际情况,但是与本章的讨论无关。
设想一下,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在晚上10点出门,随身携带了一支手枪。在受到歹徒袭击的情况下,她开枪自卫,歹徒也开了枪,混乱当中,可能例下的是抢劫犯而不是老太太,但也很有可能老太太慌乱中一枪打中了自己的脚。一般来讲,持枪歹徒在遭遇战中更有可能获胜。但是,一般来说,每100名歹徒中会有1名歹徒被老太太打死。按照这样的比例,拦路抢劫并不是有利可图的买卖。有一点不可忽视,晚上带钱出门的老太太并不很多,冒着1%的危险而进行的抢劫很可能一无所获,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歹徒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被杀,而是因为他们作出了理智的选择,改行从事别的事情去了。
在孩童时代,我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动物。我们曾经想象,这些动物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凶猛的动物必然可以吃掉比它们弱小的动物。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狮子肯定可以打败豹,狼肯定可以打败狐狸,但是一头经常与豹搏斗的狮子肯定活不长久。因为豹也是十分凶猛的动物,狮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豹杀死。即便每次获胜,也免不了伤痕累累。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狮子不会把豹作为捕食对象。这就是它选择捕食斑马的原因。
在动物之间、罪犯与受害者之间、公司之间、国家之间,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抗。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公司之间的胜衰存亡,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殊死搏斗,我们会自然而然认为,所有的对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形式的对抗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极少数。在前面假设的例子中,抢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的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
非法市场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市场都是公开的,并且受到社会承认的机构,例如股票市场、小麦市场或超市。但是这个概念远不止于此。还有政治市场,比如在俄罗斯,在华盛顿。还有非法交易市场、销赃市场。还有性交易市场,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
应用经济学原理既可以对合法市场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对非法市场进行解释。当一种产品停止生产,市场上马上会出现该产品的替代品,人们就会购买。由于是非法市场,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就无法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像“声誉”这样的产品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诚实政治家的传统定义就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在非法市场上,信息的处理成本很高。你需要了解自己雇员的详细情况,以便确定将来怎么对待他们,而这些信息对于检察官(的调查)同样是非常有用的,以便决定将来如何对付你。我想这也就是黑手党的档案如此神秘莫测的原因,就好像等级森严的大公司一样,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上传下达的过程。因此,大多数犯罪活动更像是个人或小公司所为,而有组织的犯罪也不像大公司所为,更像出自非法市场的所谓商会或老道企业机构之手。
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或者在国会听证会上听到这种解释。在批判这种论调之前,请先考虑一下出现这种说法的动因。报纸希望增加销量,而政治家希望能够连任,所以有组织的犯罪不可能被他们轻描淡写地带过。其实他们的信息来源于执法人员,执法人员试图证明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权力来打击有组织犯罪。而罪犯则希望自己的证词能够换取减刑待遇,因此他们往往会提供逮捕他们的执法人员所希望听到的证词。阅读这些黑手党的案件卷宗时,你可以比较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黑手党黑势力和重要性的描述,另一部分则是他们如何真正经营犯罪企业――他们更像是独立的企业家,而不像是犯罪集团的雇员。比较这两部分内容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对犯罪市场进行专门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的一些难题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出现过。尽管如此,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学术的角度,它们为我的结论提供了一些证据。纽约进行的一项关于非法赌博的研究颇能说明问题。警方提供了录音窃听证据,研究发现下赌注者是小型的独立操作者,他们不仅无法对竞争者采取暴力行动,甚至在推动承包者履行事先签订的利润分配协议时都困难重重。
内幕,或者所谓的内幕,为调查有组织犯罪提供了更有意思的信息来源。影片《幸运的卢西亚诺的遗嘱》(THe LastTestamenfofLuckyLuciano)中就描述了一件很能说明问题的事情。在黑手党各帮派之间为争夺领导权进行了一场混战之后,新教父――黑手党领袖,将全国各地所有的黑社会领导人召集到一起,然后宣布:
所有的一切都要按同一规则组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大家记住,一切都要按规矩办,马兰托诺不止一次地强调铁的纪律,而他本人则是一切争端的最终裁决者,因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纪律……必须严格执行。
在讲完这番话后不到5个月,他就死于非命。
对此,我的推测是,黑手党实际上(至少部分地)成了政府法律系统之外的执法机构,其主要功能就是使犯罪团体的暴力行为有章可循。假设你参加了一个犯罪团伙,你的一个 同伙私吞了你应得的赃款,那么你的及时反应就是杀了他――谋杀就是你所从事行业的内容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同伙被杀,而知情者都知道与你有关,那么非法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将不再愿意与你进行交易。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市场中找一个有信誉的组织,请它出面主持公道。你向“法庭”出示有关你的同伙罪行的证据,也请你的同伙为他自己辩护,请法庭判定你的同伙违法。如果法庭确实判定对方违法,而他拒绝赔偿,那么你可以雇用杀手杀掉他。由于大家都清楚他是犯错的一方,因此不会对你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而不敢跟你进行交易的只会是那些打算欺骗你的人。
私人执法还是政府执法?
假如你的胳膊被人打断了,你一定会叫警察,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打破了你的窗户,或是违反了你们之间的合同,你会叫律师。这两种情况中,前一种情况由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执法,后一种情况由受害人及其人出面。在美国社会,政府执法和私人执法之间的区别基本类似于刑法和民法之间的区别。形式上有诸多差别,但是实质是相似的。两种情况都指出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无论是人身惩罚还是损失赔偿。
两种执法形式都各有利弊。如果起诉一个没有钱赔偿的人,私人执法的缺点就显露无疑――缺乏动力。当你清楚对手没有钱时,你不会再花钱请律师。政府执法的不利之处则可以通过以下这个例子说明。
假设你是一名警官,你已经掌握了对我十分不利的证据,这个证据足以将我定罪。我能够承担20000美元的罚款。而惩罚的方式可能是20000美元的罚款,也可能是一段时间的监禁。假设是后者,我愿意付20000美元避免坐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及时种方式。
把我缉拿归案会提高你的职业声望,有利于你将来的升迁。这意味着你未来的收入将增加1000美元。如果从法律角度看,故事很简单,你逮捕了我,我被定罪。如果从本书的观点出发,结果同样清楚。你手里握有证据-足以将我送进监狱的证据。这个证据对你的价值是1000美元,对我的价值20000美元。因此我们之间可能存在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例如,我给你5000美元,而你销毁证据。
这是我们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但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执法疗式。从这方面看,政府执法体系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体系要产生作用,就要求你这个警察将我这个罪犯绳之以法,而事实上它却使你采取了另外的利己行动。当然,政府的执法体系能够也正在努力控制上述问题。例如,惩罚收受贿赂的警官。问题在于,政府必须从抓捕罪犯的有限资源中抽出一部分来查处收受贿赂的警官,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即不用周薪的方式支付警察的工资,而把他抓获罪犯的罚款总额作为他的收人。这样,销毁证据会让你损失20000美元,因此就算我想贿赂你,最少也要支付20000美元。而我如果被定罪,最多也就是被罚款20000美元,所以我当然不会再向你贿赂,除非我想要节省时间和法庭辩护费用。如果我贿赂你,双方的收益没有任何改变。我仍然交了20000美元,你也只得到20000美元,只不过减少了中间人的手续。
这听起来像一种奇怪而腐败的体系,但现在的民法体系就是这么运作的。在刑法中,我们称之为行贿。而在民法中,我们称之为庭外和解。我的草案只要再加上一点就可以相当于民法通则:事先宣布抓获罪犯者将获得受害者支付的报酬。因此,警察(现在不如说他是私人企业雇员而不是政府雇员)就会对罪犯穷追不舍。
生活经济学论文:奢侈品生活经济学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开始尝试着创造新的东西,可这对于他们而言究竟是好是坏,一时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看似有些遥远的奢侈品们,以后和我们生活的交集会越来越多。
不得已的转型
其实奢侈品的跨界行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惊讶的地方。首先,这并不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事物,顶级奢侈品设计师们为了寻找灵感或者提升影响力,经常会进行一些跨界合作。譬如和超跑、相机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甚至是为名人提供定制服务。退一步来说,即便不考虑之前的历史因素,这次的大范围转型也早就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如我们所知,去年和前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冬。仅仅是去年,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规模就下跌了1150亿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最显著最直接的,就是规模空前的反腐任务。举几个更具体的例子,香奈儿在3月份宣布全线降价,专柜里的产品降价幅度能达20%左右。而Gucci 5月份的折扣季有四成产品参与了五折促销,整个活动持续了2个月左右。其他一些奢侈品也嗅到了危险讯号,烧钱不眨眼的中国人在消费时变得更理性、谨慎了,奢侈品的标签甚至已经成了之前老主顾们敬而远之的东西。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方向,显然,坐地圈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开始了自己的跨界修行,而且多是一些跳跃性很大的陌生领域。譬如Gucci在上海开了全球及时家Gucci餐厅,而路易威登所在的集团也收购了中餐集团“翡翠拉面小笼”。其实在国外,奢侈品和餐饮的跨界非常流行。甜品店、咖啡店、酒吧、餐厅,都是最容易吸引到奢侈品注资的领域。为什么他们对吃如此感兴趣?反观那些和“奢侈品”三个字契合度更高的服装、腕表、珠宝行业,倒鲜有跨界合作的动向。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餐饮行业是奢侈品真空地带,所以来到这里极少会遇到阻力,甚至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但如果是在其他自己并不擅长的奢侈品领域进行跨界,那很可能会让计划在起步阶段就搁浅掉。试想一下,如果雅克德罗推出了男装,怎么可能卖得比HUGO BOSS好呢?同样的道理,连锁花店也是奢侈品喜欢进行合作的对象。
关乎生死的革命
奢侈品跨界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往上跨和往下跨。所谓往上跨,就是仍然围绕着富人生活展开的跨界活动,譬如范思哲就曾联手澳门博彩公司,在澳门建立了Palazzo Versace五星级酒店,而兰博基尼也在中国开设了至少四家托尼洛・兰博基尼酒店,阿玛尼更是在北京朝阳公园南侧圈了一块黄金地段,准备在2017年建成一栋阿玛尼豪华公寓。他们的目的是树立起更为完善的富豪生态圈,甚至有让品牌用户只用自家产品的野心。开我的车,住我的房,吃我的饭,睡我的床……这种跨界对我们而言似乎并不太重要,相较之下,我们还是关心那些往下跨的举动。
这次在国内兴起的奢侈品跨界热潮,成功吸引到了国外媒体们的注意。不过这并非世界上的首次奢侈品集体跨界,在国外这早就成了一种特别的扩张方式。例如去年,路易威登所在的LVMH集团就成功击败了Prada,收购了米兰的知名咖啡小店Cova。对咖啡馆历史有研究的朋友,也许知道这家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小店。它曾出现在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里,同时也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在此获得创作灵感。
LVMH的这个动作这并非个案,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品牌都会考虑往亲民跨界上走,只是全球性经济疲软外加中国反腐高压的打击,使得他们的计划不得不加速提前。在进行跨界时很多品牌会收购一些比自己还年长的品牌,来增加自己的历史厚重感,同时这种有年份的店向来不必担心影响力的问题。譬如有102年历史的Prada就收购了有着200年历史的米兰甜品店Pasticceria Marchesi,股份占比达到了80%。
但并不是所有的奢侈品跨界都能以成功收尾,如果跨界动作没能精准地拿捏到消费者的喜好,甚至是触及到了他们抵触的情绪,那结局肯定不会乐观。美国曾做过一项很有意思的调研,在美国人抽烟越来越少的时候,Zippo打火机的销量反而24小时高过24小时。原因在于其已经成了一种身份品位和美国文化的象征,一枚珍藏版可以卖出数万美元价格,一旦卖光了,二手转让价还能再翻一倍。也许现在我们看Zippo算不上奢侈品,但在过去不是这幅光景。因为对自己的产品界定不清,Zippo在本世纪初做了一系列相当愚蠢的决定。限量版和珍藏版越来越少,开始合作服装店,主张多元化跨界。可当人们能用一枚Zippo打火机的价钱购置好一身Zippo服装的时候,这个品牌的价值就已经大幅缩水了。
低姿态高格调
其实奢侈品进行跨界的风险并不多,最显著的就是,有可能引起过去消费者的反感。所以哪怕是从顶级男装跨界到了小餐厅,也必须保持足够高的格调。否则一旦这种廉价的气场晕染开来,对整个品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这种不可控制的局面发生,在进行跨界时一定要树立好足够高的格调。说得更直白一点,要让消费者在另一个领域感受到奢侈品所特有的生活格调。说来简单,可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
既然有人愿意花25元喝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为什么他们不会花150元去Gucci餐厅点一份下午茶?对于真正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而言,这种想法显然没有任何问题。可Gucci餐厅面对的绝不是那些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奢侈品消费者,他们想连那些一般的小资消费者也一并拉过来。可消费者们思考的则是,花这么多钱吃Gucci我能得到什么?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奢侈品跨界之后也许并不能带给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在做甜品和食物时,也许口味无法和那些专业的连锁餐饮店媲美。论性价比,他们是没有任何优势。不过往深层次看的话你会发现,奢侈品跨界的转变不仅仅是经营范围,连经营方式也有了质的改变。之前他们卖的是产品,现在卖的则是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情怀。一桌人花千儿八百,在这些地方也许根本吃不饱,但却可以让店长给你讲一下每一道菜和Gucci的联系,或者是从哪一件冬季新款中获得的灵感。拍照留念,接受一份带有“双G”Logo的纪念品,这才是消费这些跨界奢侈品的真正意义。
这种态度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那些放低身段的跑车品牌,譬如开发了Macan的保时捷,再譬如开发了Ghibli的玛莎拉蒂。但这些走亲民路线的举动,无疑会直接拉低跑车品牌的身价,而一系列的影响也正在慢慢凸显。譬如Macan销量占保时捷总销量的比重越来越重,如果人们认可了Macan可以代表保时捷,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做些文章,情况也许会好很多,譬如宾利法利纳就多次尝试过厨房、无人机的跨界合作,做工也许不及超跑的十分之一,但口碑却很赞,因为在对应领域,它们是最精英的作品。
只开拓,不变节
如果自己所精专的东西已经不再炙手可热,那不妨放手一搏,去那些充满挑战的区域探索一番。最初的时候,我们看奢侈品跨界会下意识认为,这才是那些高层执行者们的真实想法。毕竟如果说在进行这般有风险的大动作时他们就已经猜到了会大获成功,这实在是让人无法信服。
可事实上,奢侈品们并没有进行重心转移,他们对“奢侈品”三个字的认识也从未有过改变。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品牌文化和潜在价值进行,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比如爱马仕最喜欢进行的跨界合作就是家居设计,除了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多的合作伙伴以外,还在于爱马仕本身的定位就是时尚奢华的生活品质。而室内家居也有着同样的价值诉求,当爱马仕把自己的灵感元素移步到家具上面时,会发现虽然看起来有些生硬,但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来说,诱惑力简直高到了极限。
而值得他们担心的是,要控制住自己在这些跨界领域投入的精力不要太多,收获的反响不要太好。这似乎是个悖论:我们努力开拓的新市场,为何不希望它变得更好?因为当人们的关注点发生转移时,对品牌可能造成无法控制的影响。这也是为何许多奢侈品跨界日趋火热的时候,却突然被总部刹住了拓展计划。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上百年来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优良口碑或众多拥趸,而是在这个领域的泰斗地位。
美国公益品牌TOMS最主要的经营业务是休闲鞋、太阳镜一类的商品,而他们推出的许多公益模式也成了界内争相模仿的对象,譬如大名鼎鼎的“买一捐一”(ONE FOR ONE)计划。和大部分玩公益慈善的品牌一样,这家的产品定价都比较高,也算是迈进了奢侈品的圈子。去年他们创立了自家的咖啡品牌,一袋咖啡粉的标价是12.99美元。虽然贵,但你每买一袋,TOMS就会给缺水地区的某个人捐去能喝一周的洁净饮用水。这个计划曾经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后来TOMS慢慢刻意去冷却它的热度。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发现,人们提到TOMS时聊的不再是衣服和眼镜,而是咖啡。
师夷长技
在对新文化新潮流的追逐方面,国内总是慢了国外一拍。百度、淘宝、腾讯、微博……这些东西都可以在欧美国家找到原型。包括特斯拉Model S电动超跑的兴起,也催生了国内一大批的电动汽车新品。既然如此,这次的奢侈品转型大潮,能否成为国内品牌的教科书案例?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国内品牌而言,实在是太难回答了。因为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品牌。所谓奢侈品品牌,不光是卖得贵,有历史,还必须是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的非快消品。
但如果把目光从锁定的奢侈品三个字上移开,把那些在“中国特色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的本土品牌都算上,那可以入选的还真不少。譬如茅台酒、红旗轿车,再譬如以“上海滩”旗袍为代表的国产奢侈品服饰品牌,都可以参照着国外的奢侈品跨界风潮,寻找一下自己的新出路。但要想在这个方向上获得好的效果,首先得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毕竟“奢侈品”二字不是用嘴说的,如果认可度很低,又贸然进入其他领域,会给人一种正在垂死挣扎的错觉。更何况,去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跨界,甚至是并购一些很有年头的品牌,钞票也要砸进去不少。对于影响力较低的品牌而言,这个负担可能是它们的“不可承受之重”。
而即便达到了这个要求,有财力和口碑的支撑,那在选择跨界方向时,也必须拿捏到位。新领域和自己所处的行业要有一种微妙的协同关系,既没有特别明显的重叠,也不会呈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譬如Gucci化妆品跨界腕表,再譬如香奈儿跨界餐厅,推理过来茅台可以考虑跨界男装,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成功男性比较关注的。而如果跨界酒店就不太合适了,首先可能会引起女性的反感,再者餐厅和酒的合作太过紧密,喜欢喝五粮液的人就不会选择这里,因为他们不觉得茅台酒店里会卖其他品牌的白酒。
当奢侈品走上了跨界的道路,并不意味着它要经营另一种生意了。也许他们已经把奢侈品的概念引到了一些给人感觉和奢侈二字不搭界的领域,但这并不代表一道分水岭。相反,他们只是用另一种角度来体验之前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角度可能会因为更易于被接受,帮奢侈品揽到更多的支持者。但凡是奢侈品,就有让人心驰神往的卖点,可能是做工,也可能是历史,也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进行跨界时,仍旧保留住这个最耀眼的品牌标签,那这场跨界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生活经济学论文:以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为基础的经济学研究
摘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消费现象,那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虽然在不断的上涨,但是消费者对于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却在不断的提升;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不断的下降时,消费者对于此商品的需求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我们看到或者是遇到消费者市场出现的此种现象时,我们是否这种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是否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感到好奇。对此,本文以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种被称为“吉芬商品”的现象为立足点,对此种经济学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吉芬商品现象;经济学;研究
引言
首先,本文以“洋葱”问题出发,通过利用经济学理论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来找出吉芬商品现象中存在的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农村洋葱在收获时的价格普遍不是很高,并且,这种蔬菜储存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即便是其价格上涨,农民将其为过冬的蔬菜而买上几十斤。但是,这种存储洋葱的现象在现代这种洋葱价格偏低的社会中却不是十分的多见了,那么导致农民产生此种洋葱消费行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一、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从简单的角度来讲,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品主要可以被分为劣质品、正常品与奢侈品三大种类,通过字面意思并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对三种商品有一个基本意义上的了解,但我们要掌握这三种商品的具体定义,则需要从弹性需求与收入的消费曲线这两方面入手。所谓的弹性价格需求,其主要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产生的需求量变动,会影响其对该商品发生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通常看来,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虽然消费者对于物价的变动十分的敏感,但是实际影响其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收入水平的弹性变动[1]。当消费者的收收入增加时,其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其自身某一方面的需求。这一现象的存在,正是前文提到的洋葱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当人们收入水平提升时,其对洋葱的需求量却减少了。对此笔者从观看收入消费曲线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直白的来讲,所谓的收入消费曲线,其主要是指在其他方面的条件不发生变化,只有消费者自身的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人们消费商品的数量就会伴随其收入产生的变化曲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即当消费者收入提升时,其对于商品的需求总量便会提升;其收入下降时,对部分商品的消费量也会下降。说到此处,笔者便开始为大家讲解一下“洋葱问题”: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的位置时,其花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比重相对较大,而洋葱作为生活必须品,销售量也必然会随着消费者需求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加;但是,当消费者收入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线时,其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便会下降,此时,洋葱便成为了“劣质品”,所以即使其价格十分的便宜,消费者的购买量也不会很高[2]。
二、吉芬商品的概念
首先,我们对收入与替代效应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当一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产生变动时,其在消费者群体中会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升,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改变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量,以便达到较高的效用水平,这种情况就被成为收入效应;另一种是商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提升,当此种变化发生时,消费者就会自然而然的增加对其替代品的消费量,这就属于替代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正常商品来讲,无论是替代还是收入效应,其都是同商品的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但是,在这个变动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例如,上文讲到的“洋葱问题”。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对于商品价格的作用是低于替代效应的,但是,对于某些低档品来讲,其收入效应往往会大于替代效应,这样就会出现违反正常需求曲线走向,并呈现出向右下方倾斜的情况,我们往往将这类型的物品称为吉芬商品[3]。
三、吉芬商品的特点与产生的经济学现象
1.吉芬商品的特点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爱尔兰发生了一起灾荒,在发生灾荒的这断时间内,尽管土豆的价格在爱尔兰不断的飙升,但是人们对于土豆的需求量却一直都是只增不减,此时,英国一名叫做吉芬的学者便发现了这种消费现象中存在的经济学问题,并且,这一现象还被欧洲人称之为“吉芬难题”。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吉芬商品具有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此类型商品的收入效应要远远的大于其替代效应,这一特点的存在,就使得消费者对于此类型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一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形态。其实,我们如果通过认真的思考分析可以发现,吉芬商品并不属于一种固定存在的商品形态,其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2.吉芬商品现象包含的经济学理念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一般来讲,好的东西往往会上上市一段时间后便会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就将经济学中的正外部性问题展现了出来。所谓的外部性,其主要是指影响消费者或者是其他生产者的一种消费或者是生产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不会透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消费者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响。所谓的正外部性,就是消费者或者是生产者的一种行为为其他人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而吉芬商品现象就属于为生产者带来的正面影响[4]。通俗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在做一家事情时,将这件事的好处也分给了其他人,但是这种分给其他人的行为,却导致自己的实际收益有所降低,这就是吉芬商品现象产生的经济学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扩展一下自己的思路,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难以理解的消费现象都可以用吉芬商品的角度和原理来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例如,每当节假日的时候,各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调,但是,各旅游线的客流量却不断的提升,这就是一种常见的吉芬商品现象。因此,作为消费者,需要采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不同的事物,凡事一定要有“度”。
生活经济学论文:网络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人类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状态,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正在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一场生产技术革命。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领域,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与经济学有机结合。文章作者以网络经济学领域为研究主题,论述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不可否认,网络的出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代替的积极促进作用。网络在经济、社会生产中随处可见,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推销产品服务,实行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我们应该因此树立起信心,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相信在未来网络将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变化,为改变我们的现实生活发动不可抗拒,向前快速驰骋的引擎。下面作者从网络经济学角度出发,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有哪些特点,在改变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体现。
网络经济学概述
网络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承载经济学知识理论的一门学科领域。它由网络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专门研究各种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科学[1]。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呈现网状运行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狭义上来讲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群体[2]。
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从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来看,其产生必然与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是其产生的技术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它离不开经济学理论发展,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物。在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分配制度体现平均主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时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技术,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信息密集型技术。网络承载了高容量的信息数据,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
网络经济学的内涵。网络经济学是运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效,把网络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网络与经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它是相同技术的企业行业构筑的一条产业链,经济性财产所有者在经济交易中体现出来的外部性。不同性质的企业通过混合机制作为一种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之间的团结合作。利用网络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关系像网状般连接起来,能够使社会合作长期维持下去。网络像一个三维结构的织网,在交易主体在进行两个交易中,具有跨越性,在交易中形成外部性的特征[3]。
网络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改革创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其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是一种无形的营销方式,即可以不需要消费者与销售方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资金的流转,间接通过快递等物流运输方式实现产品服务的转换。
在网络经济学一个鲜明的实例首屈一指先提到淘宝,淘宝是国内著名的电商,是商品销售行业的佼佼者。它通过网络销售实现了销售者与消费者在网络上实现资金的流转,特别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节假日期间淘宝都会采取优惠措施,在网络上优惠信息,通过支付宝实现资金的流转,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网络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与过去传统有着一定的差异,它是产品销量的增加,消费者、销售商的消费行为不断增加。简要理解就是产品的销量与消费行为成正比,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数量越多,产品销售数量就越多,其效用也同步增加。
拿国内的通信行业为例,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通信企业在同24小时实行了短信定价调整,在过去只有相同用户之间发送短信价格低廉,经过差异定义的调整,三个用户之间相互短信的费用是一条一角钱,从短期来看,会使三家公司利益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三者之间相互发送短信的价格较之以前降低了,价格的降低,会使消费者发送短信的行为增加,消费者的增加,发送短信的数量就增加,发送短信的数量越多,通信公司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正反馈打破了传统经济学里面的市场均衡理论,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形成适者生存的机制。就好像声音一样,使用工具敲打桌面,振动频率越频繁,其声音强度就越大。
以京东商城,经过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其并不陌生。它是我国较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它是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之一。它是如何做到实力如此雄厚,从其公司发展史来看,京东商城只是其网络营销渠道,1998年京东公司在北京中关村正式挂牌成立,几年后进军上海,开创了京东产品博客系统,是国内及时家以产品为主体对象的专业博客系统,2007年在改版后京东多媒体网改名为京东商城,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三大物流体系,又开始发展平板电视,开通全国上门取件服务,先后有多家公司合作,建立分公司。
摩尔定律与拥抱标准。摩尔定律的出现,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加强了提高竞争力的能力,使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位置。Internet与网络电话的出现又为经济贸易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通过上述对网络经济学的论述可知,网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各种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科学。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主要体现了对传统经济的改革创新,运用了摩尔定律与拥抱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甘肃省临洮县百货公司家属楼 电话17709321422
刘俊含 要2本杂志 邮寄地址改为这个 老师您备注下吧 浙江省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景湖校区) 王满英收 电话13157598656
生活经济学论文:浅谈女大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经济学效益
【摘 要】大学生同寝室的女孩子总是喜欢一起起床,一起用餐,一起上课,一起就寝......几乎在一起做每一件事情。显然,女孩子不喜欢承受寂寞,从心理的角度讲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无疑是有失效用较大化的,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偏好;帕累托;效用
朋友在一起学生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及时,每个个体的偏好是不同的。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不同,对于每件事情的时间分配一定是有所不同。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在早上的时候背书,对于书本的理解程度能达到,并且在此时能达到较大效用;然而另一个人(暂且认为是前一个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能只是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候才能进入24小时中好的学习状态。但是为了两个人每天都能一起约定去图书馆,则至少会有一个人的状态无法达到,达不到帕累托,或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偏好。
第二,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的效率是不同的。可能那个喜欢在早上看书的人,倾向于较大化的利用早上的时间,习惯了早上吃饭的快节奏,而晚上吃饭会相对慢一点,因为晚上的时间对于他来讲不适合学习;而另一个人全然相反。但是,为了两人能一起吃饭,一起上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无论早饭还是晚饭都会以吃饭慢的人时间为基准,也就是演变成了第三种情况,早饭和晚饭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浪费了双重时间,无疑这是最不佳的结果。
第三,每个人在不同时间阶段所能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同。今天这个人可能异常的热衷于学习,想尽可能的呆在图书馆学习24小时甚至一个晚上,不料,他的好朋友可能刚刚和男朋友吵架完,心情无比糟糕,就想去逛街消费,为我国的GDP做贡献。根据博弈支付矩阵分析可知,心情不好的同学去逛街,他的同伴去学习是选择。无疑,对于心情不好的朋友,他自己去逛街以排解自己的苦闷情绪;对于心情平静的朋友,尚且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达到自己的效益。然而事实上,总会以弱者的选择为优先,他们必然会去逛街,去疯狂的购物。此后,心情平静的孩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可能由于朋友的影响而心情变得郁闷起来;而想逛街的孩子也未能排解自己的忧郁心情,只是购买了很多并无多大用途的东西,事后可能会很是悔恨。直到男朋友对此次争吵道歉认错,心情一下子好起来,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消费行为。然而最终才发现,两个好朋友都做了最不明智的选择。如果他们当初选择不必非在一起做每一件事情,那么至少有一个人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可能那个吵架的孩子也会因为自己一个人去逛街而未将自己的负能量传递出去,自己慢慢的缓解。亦或者不去逛街变为和男朋友再大闹一番,虽然男朋友受了点苦,但是至少不会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中囊中羞涩,情绪上如此的后悔。
第四,每个人能够提出拒方要求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可能这次,真的触碰到这个人的极限,真的不想陪这个刚吵过架的朋友去疯狂的不理智的购物,真的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去处理,可能索性直接提出拒绝的要求,进而两个人都能去重新地分配时间,达到时间分配上的效用较大化。然而,只要稍稍一经思考,就会夹杂进去很多的理性因素。比如,这个朋友就会想,如果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朋友的心情会更糟糕,进而以后没办法继续做好朋友了怎么办?如果自己以后难受了,朋友不陪着自己怎么办?如果自己换位思考一下,此时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很自私?很多的想法会告诉自己好别开口,很可能即使不开心,也会耐着性子陪着朋友去。所以,对于不假思索,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不计后果的人,相对容易掌控和朋友在一起时间,进而容易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然而,稍在乎后果的人,即使当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给出选择,考虑到事后的不适感,也会很难给出拒绝的答案。但是,只要是善于与人接触,稍微做下思考的人,就会很难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往往事半时倍,浪费的时间大于有效利用的时间。根据心理特征上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当事人,在决策时的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足以见得心里的舒适感所处于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根据心理经济学方面的分析,真正影响每个个体效率的不是一起行动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没法拒绝好朋友的请求的心理学问题。
,也是最常见的问题,每个人接收情绪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愤怒可能会表现在脸上的,也可能隐藏在心中。对于表达在脸上的人,可能情绪的发泄,直接痛快,会让身边的人直接感到不适;而隐藏在心里的人,间接深入,但是会日积月累,最终也必将会爆发。表达在脸上的人,发泄之后,可能自己的愤怒情感也会随之释然,但会给身边的人直接造成心理上的不适,于是使他人24小时的学习生活都没法达到效率较大化,和那个生气的人一样,这样便将负面情绪传播了出去。而隐藏在心里的人会越积越深,即使在情绪产生之时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但是由于越积越深,以至于哪24小时真正的开始爆发,而致使两个人的关系破灭,带来两个人学习生活中更多不利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如此看来,溢于表面的人会在情绪产生之时,直接的影响他人;而藏于内心的人,会在无法蓄积时造成更大面积的影响。那么,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只要是有为难情绪之时,都会及时或者在随后的交往中给周边的人造成心里的不适,周边越是亲近的人便越是受到更多的苦。
综上所述,心理上的舒服感,很难达到经济学上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在此事情上很难达到帕累托。不难发现,只要稍稍在不必须在一起的时候不在一起,便做到了帕累托改进,然而这种方法在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因为要考虑很多的心理因素,很难如方法那样简单。
生活经济学论文:中国城市生活用水价格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中国现阶段面对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大幅增长,供水成本增加,对水价调整改革的呼声不断。单一水价与阶梯式水价两种计量方式有优劣,在中国,整体上应沿用单一水价的计量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阶梯式水价的试点施行。另外,还应推行对弱势群体用水的政策性补贴,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体系,加强用水设施的技术规范等。
关键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单一水价计价方式;阶梯式水价计价方式
一、城市生活用水的经济学定义
水资源从经济学角度上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属于一种公共财产资源,“具有消费竞争性,却难以禁止其他消费者使用的资源。由于限制和控制其他消费者对公共财产资源使用有很大难度,所以私人很难对其进行管理,除非其他消费者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①中国虽然有一定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与法律,但是因其管理和执行不力,造成了类似于生物学家加雷特・哈丁所提出的“公地悲剧”,其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不断的增加,水体质量不断恶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由1998年的409亿t和184亿t增加到2007年的500亿吨和250亿t,分别增长了22.2%和35.9%,废污水排放总量增长了26.5%。②
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是指经供水公司对水库以及其他形式的地表水甚至是地下水进行处理之后,通过输水设施进入千家万户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有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水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享有清洁的水应属于最基本的人权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水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但水又同时具有经济属性。所谓经济属性是指水必须通过耗散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被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消费。既然是被人生产出来的,那么就应当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而要使得在经济上有效率,水价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③所以说,“城市生活用水,不是直接由市场产生的商品,这意味着他不能通过市场过程获得一个能真实反映其真实价值的价格。”④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具有使用上的公用性、生产上的垄断性和销售上的地域性等特点,不能单纯追求利润,政府必须加以价格管制。城市生活用水关系到每个家庭,其没有可替代资源,价格弹性很小,尤其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现行的水价计量方式下,呈现出供给弹性的特征。
二、中国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水资源粗放式的使用,中国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2007年比1999年降水量减少3%,地表水资源减少11%,地下水资源减少9%,水资源总量减少10.4%,总体情况严峻。而总供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也在不断攀升,2007年比1998年生活用水增长30.8%,总供水量增加6.4%。所幸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改善,其中万元GDP用水量呈现的减少,从1998年的683m3减少到2007年的229m3,减少高达66.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如图1所示)。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城市供水与缺水的现状。笔者对城市生活用水的水价格调整与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浪费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也因为不断丰富的物质消费而不断的增大,由于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普遍实行,承袭了旧有的低廉水价,使得城市居民节水意识淡薄,而且所使用的用水设施为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对于像水这样具有外部性的特殊商品而言,因为它的总成本由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共同组成,而水的消费者在其决策的时候只考虑自身的私人成本,不考虑社会成本,市场出现失调。消费者只考虑私人成本时的用水量要大于考虑了社会成本后的用水量,它们相差的部分就是被浪费的水量。这就是说市场已经不能正常地反映供需关系,水资源由于它的外部性而被大量地浪费。”⑥但是,城市生活用水是不能离开市场的,只能通过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和措施来规范。
(二)供水企业的成本问题
对于供水单位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供水单位责任重大,无论如何都需要保障居民的用水需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的水资源在不断地减少,例如:水资源污染致使其不达标准、降水量下降、干旱等,并且各种维护费用与新设备的升级换代都给供水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研究发现,“中国的水价还不够满足水务部门有效运行的需要,更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的要求。”⑦而亏损则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回补缺口,这样又造成相关企业和部门的效率低下,政府运行成本加大,反而更有利于城市高收入群体,造成福利的分配不均。
三、中国城市生活用水价格调整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价调整与改革是必然的,水价调整不是简单的定价,还要考虑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福利,而且要通过其价格机制来促进居民的节水意识,满足供水系统的利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在调整与改革问题上,调整指的是在原有水价计量方式基础上价格的上涨;而改革则是水价计量方式的变化,具体的依据为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在1998年联合颁布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还有已经在部分城市施行的阶梯式计量水价。
从城市居民和供水单位两者来看,主体在城市居民,供水单位处于被动。笔者从简单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供给模型来分别分析对比水价调整与变革,以寻找现阶段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价政策建议。
(一)单一水价计量方式下的价格变动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制定,兼顾各类城市居民利益的一种福利水价。笔者以简单的经济学需求曲线来分析,假设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曲线D1(不考虑其他因素)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见图2a)。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供给曲线S1,价格为p1,供给曲线弹性(见图2b)。
两者得出均衡需求Q1。现在需求曲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加而上升为D2,与供给曲线S1相交于点A,得出需求量Q2,包括日常生活需要的增加和大量浪费。此时就需要提高水价,以价格机制来约束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同时弥补城市供水系统运行成本的亏损。假设水价提高为p2,价格提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需求,需求曲线变为D3,与供给曲线S2相交于点B,得出需求量Q3(见图2c)。在这一点上Q3解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问题。而在价格没有变化之前,居民支出为面积P1AQ2O,而对于价格变动之后为P2BQ3O,只要P2BCP1≥CAQ2Q3,就可以使其能够多支付给供水系统一定费用,而通过价格的综合考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水系统亏损的问题。⑧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缺点是主要的,表现在:
1. 单一水价造成用水浪费,并且不断刺激扩大需求。在单一水价运行下,水资源消费越多,对社会福利的享受越多,这就鼓励了对水需求的增加,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上涨水价来约束浪费行为作用较小。
2. 城市居民用水福利分配不均。水资源消费越多也就表示对社会福利的享受越多,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人民具有一种浓厚的福利色彩。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就造成了高收入者反而更多地享受了社会福利。
3.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无法反应递增的边际供水成本。由于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水体的污染,供水成本不断增加。“从稀缺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最糟糕的一种定价方法,单一水价制使得水资源的边际成本成为0。”⑨另外,水价的变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不能够不断和随便调整,美国的“图森状况”就是很好的例子⑩,仅仅靠单一水价的上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水系统面临的困境,并且带有很大的滞后性。但是,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在中国运行时间很长,城市居民对其运作方式十分熟悉,并且操作简单,不受居民住户人数、用途的限制,灵活,福利面广。虽然有众多缺陷,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至今依然沿用这种水价计量方法,调整面临压力。
(二)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能够解决一些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弊端,是近年来中国很多专家学者所推崇的一种水价计量方式。其已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推行试点,运行效果显著。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需要首先确定一个需求量Qa,其表示能够基本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用水量。根据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无需多阶水价,仅以二阶水价为宜”{11},二阶的价格定为Pa和Pb(见图3)。
S为阶梯水价计量方式下的供给曲线。当需求量Q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如果要整体调整成为阶梯式水价,就需要从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变更为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在这里就面临在哪个点上来改变的问题(见图2c)。主要有两个点适合于改变,其一是水价上涨之后的最终的需求量Q3,另一点为需求刚刚增长的Q2。很明显,在最终的Q3这个点上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符合Qa的要求,但是当我们定在这一点上的时候,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必然会由D2继续向左移动,就会牺牲城市居民的利益,因此是不足取的。再看需求刚刚增长的Q2这一点,制定一个价格P2′,当需求量Q≥Q2时,按照上述价格收取水费;而当QQ3,也就是说制定的基础需求量要高于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这也就是表现在中国许多试点城市的Qa都要高于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原因,当然这个弊端可以在施行的过程中慢慢地改进。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在修订中删除了关于阶梯式水价的相关条款,这说明虽然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运行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很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以住户为单位,要求实行1户1表。但是对于中国的一般家庭而言,人口数量不均,比如1个5口之家与1个3口之家之间的用水量是无法相同,而我们制定的Qa就面临着是以几口之家为标准来制定这个用水量的问题,而且一户一表的改造工程需要相当大的资金和较长时间的投入,所以,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并不适应中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
2. 对于供水企业来讲,由于阶梯水价两个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供水部门就有更充足的动力去提高用水大户的服务,也就是提高对用水需求量大、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的用水服务质量,而逐渐忽视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用水服务{12},这样就会拉大城市生活质量的差距,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3. 通过对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的经济分析,已经得出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难能很好解决供水成本的回收问题。对于普通的城市居民来说,同时提高两个水价也是比较难以接受,调整难度较大,很难大面积推广,仅限于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而且经济分析表明,Q2并不是的Qa,而是要高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用水量,不能很好地起到约束城市居民浪费行为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缺水不仅是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对于世界上很多地区,它已经是个严重的问题了。除非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否则情况会更糟。尽管到现在还没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13}应该说,在城市生活用水的改革上,并不存在积重难返的情况,还要在整体上沿用单一水价的计量方式,但是政策和价格上需要作出调整,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可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施行,暂不适合全国推广。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1. 推行对弱势群体用水的政策性补贴。在现阶段,主要还是施行以补贴弱势群体为主,对其依然施行水价p1,而对其他居民用户则按照图3中水价上涨后的价格p2。也就是说仍然按照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并以补贴的形式解决福利问题,这样可以解决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缓解供水系统的运行困难。
2. 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体系。积极在污水处理后的回用、海水淡化、增大集水区等手段上加大投资和促进中水使用的研究,实现水源多样化,尤其是在中国西部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地区。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些办法应该首先从东部沿海的城市逐渐铺开,并且在二级城市中发展,然后逐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推展。这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用水量大,有经济条件来实现污水处理所需要的投资。而西部严重缺水的地区,应该先从如何增加水源来着手,保障城市用水的充足,从而维持工业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3. 对城市居民用户进行一户一表的技术改造,形成用水设施的技术规范。加快一户一表技术的改造工作,只有抄表到户,才可以根据每家每户的用水量实行收费。{14}在这里所提到的应该是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对于阶梯式水价必然会进入千家万户。同时,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用具和设施的规格要求,直接对企业进行严格要求,真正做到节水、节能,禁止生产水资源消耗大的用具,从源头上扼制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 用水高峰与非高峰期之间的价格差别。“高峰时期的价格应高于非高峰时期的价格。正是高峰时期的用水给供水系统施加了压力,刺激了扩大供水能力的需求。”{15}因此,高峰时期让城市居民高价支付因其扩大供水能力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能够约束用水高峰期的用水浪费行为。这种价格的措施,在世界各国很少采用,但是对中国地域广、气候复杂的情况,很有现实意义。
5. 加强对公众环境和水资源短缺意识的培养。在实行经济调整与改革措施时,需要在措施施行的前期就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进行水资源方面的教育,并且发动社会各界学习节水节能的知识,这样伴随经济措施的实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图森状况”,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节水习惯,积极贯彻新的水价制度,关心水资源的保护。
生活经济学论文:建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相比较城市的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中国农村的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学者们对于我国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持有不同意见。通过对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进行供给面经济学分析,可以证明中国建立和完善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 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需求;供给
一、问题的提出
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低生活保障标准,然后对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多吉才让,2001)。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唐均,1998)。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道“安全网”(毕天云,2003)。
国际上并没有农村低生活保障和城市低生活保障之分,但是我国自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我国对城镇居民实行了就业与社会保障合二为一,就业者生、老、病、死全都由国家(单位、企业)包下来的国家保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成为其惟一的生活保障来源,形成了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的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政府几乎不直接承担责任。正是这种与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政府参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迟迟不介入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缘由之一。直到1994年,山西省民政厅才在阳泉市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1996年,民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试点范围扩展到256个市县(杨海波,2006)。此后数年我国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得以稳步发展。
尽管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原民政部长多吉才让(2001)认为,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一些地方和同志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立法滞后”。“三是由于财力紧张,一些地方的保障资金难以落实,实际覆盖范围小,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四是相关政策不落实,配套措施跟不上。”这些问题在6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参见表1和表2的数据)。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全国建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二、理论回顾
随着城市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政府和学术界也开始将精力和目光转向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开始得到重视,学术界对农村低保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农村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框架;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点;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与建议;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等问题(杨海波,2005)。其中,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及时种观点认为,目前到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资金不足。代表人物邹文开认为,如果按人均625元收入为标准,我国农村还有贫困人口3000万人;如果按人均865元收入为标准,则有9000万人;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计算,则有1~2亿人。因此,农村低保的人口规模将长期在3000万~1亿人之间。如把这么大的一群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按全国平均补助金额人均312元计算,3000万人需要93.6亿元,9000万则需280.8亿元。若以年人均720元为基数,3000万人则需216亿元,9000万人需要648亿元,每增加1000万人需增加72亿元。按中国的财力,每年支出这么多资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他指出,设想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仅仅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近乎“纸上谈兵”。他建议:“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宜在全国农村推行低保制度。比较好的方式是大力实施2003年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邹文开,2004)。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其他因素上说都是可行的。《中国社会报》评论员写道:“中央领导多次指出,当前,不是缺乏资金,也不是缺乏粮食,如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就一定是工作作风存在问题。”此言甚是。郑功成(2004;2003)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经济条件。“资金不足是一个表象,我们要更深入考虑的是为什么资金不足、什么样的资金不足。”这个问题的症结,他认为是责任不清。“责任清楚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需要哪些资金、需要多少,也才能知道到哪里去获得这些资金…如果责任清楚了,资金也就不是问题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看,谁都不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但又并非取决于经济发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左己,2000)。杨立雄(2003)也认为,从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看,其中7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了农村,其保障对象为全部农村人口或农民。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杨翠迎(2003)在考察各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时发现,斯里兰卡在1987年人均GDP只有368.9美元,但斯里兰卡政府却为广大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她认为,以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在农村也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问题上,现有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经济可行性上(从理论上简略的论述)以及为建立此项制度积累的经验上,但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研究我国现在农村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需要多少资金,中国政府每年有没有能力承担这部分资金的支出,因而没有说服力。据此,笔者试图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分析。
三、建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分析
我国农村需要低生活保障的人到底有多少?很多反对者立论的依据都认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太大导致低生活保障需求惊人,而事实是怎么回事呢?如表3所示:
表3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贫困人口规模下降了1 061万人,人口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下降了2 663万人,人口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在反贫困方面的成就为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 509.1万人,占贫困人口的70.26%,占低收入人口的42.51%,可以预见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可以建立覆盖全部贫困人口的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目前,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达25个。在已经建立农村低保障制度的省份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农村低保标准。一般来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年农村低保线接近1 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 000元,今年调高到1 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据此测算农村低保障的资金需求确有困难,但是根据历史数据可模拟出资金需求。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2004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33.58元,2005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18.18元,2006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182.89元,2007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81.12元(预估),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在39.28亿元(以2006年贫困人口规模和年低支出计算而来)到99.8亿元(以2006年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和年较高支出计算而来)之间,这一数据大致可以估计建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面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这已为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我国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发展农村低生活保障事业呢?如图1:
中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状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 407亿元,增长10.7%,国家财政状况基本良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与很多优惠,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国家为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超收2 500多亿元,其中有241亿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 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2 019亿元的资金总额非常可观,如果国家分配合理,保障其中适当的份额用于农村低生活保障支出,那么这一部分对于农村低生活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的题为《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指出,中国政府从1986年以来启动了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开发性扶贫计划。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2002年底的2 820万(目前按新的标准只剩下约2 300万)。剩下的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或最终需要搬迁移民的居民。其中也有相当大部分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或体弱多病失去正常劳动能力的人。对这几部分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2 820万人均年收入在627元以下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比开发扶贫投入少,而且更见效。这种建议如得到采用和实施,那么我国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面将大面积拉大。
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其他项目也得到很大发展。2006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各项指标均提前完成。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正在落实中,中小学生学杂费用减免幅度很大,而农村养老保险,孤寡老人的“五保政策”也基本落实到实处,这些项目中很多是和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重合的,这些相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也缓解了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压力。
事实上,对于建立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供给问题,正如经济学者吴敬琏所说,从每年上万亿元的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公费出国等支出中节约一部分,“全民低保”的费用已经足够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和供求面的测算,可以预见中国建立健全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的来源问题,更多在于制度管理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要推广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合理分配城乡间低生活保障资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政策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二是健全农村低生活保障的法制,使农村低生活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三是正确处理扶贫和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系,可以以落实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方式来扩大扶贫面和增强扶贫效果,使两者形成合力;四是正确处理农村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关系,不重复浪费资金,同时促使其协调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实现“地方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农村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生活经济学论文: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与需求特点,指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供需均衡状况,提出了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法制建设 供需均衡 立法 执法
任何一种法制建设的均衡状态都可以被视为这种法制的供需均衡状态,也就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法律制度能够满足社会民众对法律制度的潜在和实际的需要。因此,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也可以进行供需分析,确定供需主体,找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理想均衡状态。
一、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能力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主体是军队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部门,他们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提供规范生活保障社会化行为的法律制度。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具有四个特点:及时,法制供给者与需求者效用函数的近似一致性。一般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利益会在供需双方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双方的利益变化。而法制的交易则由需求者占有交易利益,供给者是一个的利他主义者。
可以用下式表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市场上供需双方的效用:
Ux=f(Uy);dUx/dUy=-A(A为正常数)
其中X代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者,Y代表需求者,U代表效用。
法制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无法明确界定所有权的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无法限制他人从中获得利益。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军队为完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任务提供关于生活保障的各项法制,各项法制一旦提供出来就被所有参与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各个主体共同利用,不存在着排他性。第二,法制供给者的效用函数存在“内在性”。制度经济学家沃尔夫认为:“内在性是国家机关组织内确定的用以指导、规则和评估机构运行和组织成员行为的准则目标,与该组织的法定职能、社会公共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过程中,军队的立法部门无法避免个人价值观对立法的影响,由于立法机构独立的价值观社会公共目标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引起相关法制建设的偏移。第三,法制供给具有不确定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根本目的。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中,法制的需求方所要获得的是公平的交易、合理的市场秩序和有效的资源配置,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相关法制则并不能直接满足需求方的这些目标,只能提供促进这些目标形成的相关保障措施。第四,法制供给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尽管只是军队后勤保障领域的相关法制,但却代表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强制军地双方的保障部门必须遵守并执行。同时,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只能由军队和政府的主管部门提供,其他任何部门所制定的具体规则都要受到根本法的限制。
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意愿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主体是进行各种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的军地双方保障部门。需求主体需要用法制来捍卫自身的权利,履行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并预期在一定法律的规范下能实现的较大利益。同时,法制的需求是一种非市场需求,属于制度需求的范畴,主要具有三个特点:及时,法制需求具有赢利性。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中,需求主体对法制的需求主要来源于通过法制来获取潜在的未来的利益。如果一项法制不能给保障部门带来任何收益,即便是有关部门确立了这项法制,法制实施与否都不对保障部门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也不可能起到规范军人生活保障活动的作用。因此,军人生活保障法制是必须给需求主体带来利益的。第二,法制需求具有层次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从基层单位到总部机关都需要进行生活保障,因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在不同的级别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对军人生活保障的相关法制具有不同的“既得利益”和“潜在利益”,每个层次的需求主体对法制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第三,法制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内容和需求量是难以测量的,每个层次的法制主体都具有不同的法制需求内容,从而在整体的法制建设中形成了多方向的需求表现,形成法制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法制产品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对法制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公共选择进行表达,因而不可能像普通商品一样通过对数量的确定决定需求量,这也形成了法制需求的不确定性。
三、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求均衡状态
1、静态均衡分析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静态均衡是在某一个固定时点上,法制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情况,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纵轴代表的是法制的价格,可以表达为保障部门遵守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法制而不得不失去的未来收益。横轴代表的是法制的数量,表示的是立法的未来收益。法制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倾斜,表示立法部门提供的法制与获得的未来收益之间是正比例关系,其实际意义为,当立法部门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制时,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未来收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法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保障部门失去的未来收益与法制数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其实际意义为,当保障部门受到过多的法制的规范时,会丧失其主观能动性,为了守法而不得不放弃的未来收益越来越大。
法制的供给线S与需求线D相交于点E,E点代表的是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立法与守法成本相等的情况下,立法的数量为q0,相对应的保障部门守法的成本为P0。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法制供给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供给曲线会向右或向左移动到S1和S2;同样,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法制需求的改变(增加或减少),需求曲线会向右或向左移动到D1和D2。由供需的不同变化会引起均衡状态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供需主体对预期收入的变化。例如,立法部门主动提供相关法制,而保障部门没有改变,则均衡点就从图中的E0点移动到E1点。在E1点,保障部门由于违法而减少的预期收入将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保障部门守法行为的可能性。
2、动态均衡分析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动态均衡是在不同的时点上,由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变化轨迹,如图2所示。
由于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受到国家发展政策、方针的影响很大,容易波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的弹性大;同时,保障部门只要得到关于保障任务的相关政策指导,就不会主动要求增加相关的法制,形成的需求弹性小。图中,随着每一次均衡的形成,均衡点都远离最初的均衡点E,呈现出均衡点发散分布的特点。
四、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建议
1、立法方面的改革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立法方面,要加快后勤立法,使后勤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首先,要完善军人保障社会化的立法体制。我军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立法体制是包含在后勤立法体制中的,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仍没有形成健全的立法体制。应根据当前的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立法体制,以保障和维护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统一,在进一步健全法制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范围。其次,必须增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立法规划和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性。要使立法规划和计划具有可行性,关键是要处理好法制的供需矛盾,既考虑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实践对立法的需要,又要考虑实际,量力而行,避免贪多求全的做法。增强立法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立法的客观规律确定立法指标,安排和部署立法项目,使规划、计划所确定的立法指标体系和立法项目,与实际需要和可能相一致,与法制体系对立法发展的需要相协调。树立立法规划和计划的性,必须通过立法形式,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立法规划、计划的编制原理、编制机关、编制程序等内容,以及规划计划的执行、变更权限、违反规划计划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使立法真正按照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废止制度。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方面,相关法制经过审查批准后,要按照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予以正式公布。应该加大法制的发行量与发行面,让法制关系主体确实了解相关法制的规定。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废止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及时清理并明令废止已经失效的法制文件,保持立法的完整性和严肃性,以便于军地双方的保障部门实施。军地双方在文件废止时,要考虑和征求对方意见,只有双方意见一致时,才能废止。
2、执法方面的改革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执法方面,要把严格依法办事当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克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罚代法、赏罚不明的做法,切实贯彻执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法行为是一个权力行使过程,是否合法、合理,关系到军事后勤执法的成败,需要加以约束和控制,必须通过立法控制、行政控制与司法控制加强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的控制。
首先,依靠完善法律规范来控制执法行为,实现立法控制。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行为规范,使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由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给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增加适度的动力和压力,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合法、合理的引导和调节,形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依法执法的自觉性。
其次,要通过国家和军事行政机关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监督对执法行为进行控制,实现行政控制。可以实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专门监督和行政复议这三项措施。
,要通过军事法院对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司法控制。从司法控制的有效性来看,司法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对执法行为控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