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民经济论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着,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3.安徽还有很多的旅游资源,比如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等,政府应当出资,好好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比如为相关的旅游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为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宣传省内的旅游景点等等,让旅游业成为带动省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循环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民经济论文:商业银行改革国民经济论文
一、商业银行改革是国民经济需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缺乏资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用尽量少的资金办效益较大的事,是资金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专业银行资金配置有效率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生存危机与发展动力,银行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满足中难以持续提升收益,这对于银行微观与宏观经济都是不利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经过商业化改革,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信用主要形式为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其发展都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奉行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资金的化配置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户的价值较大化,而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基本理念。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仅涉及到银行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收益风险。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约束是非对称的,资产对客户的约束是软约束,受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着国家金融风险的程度,对安全性影响明显。而对客户的负债是硬约束,必须偿还。要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基于稳定的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损失,并且保障充足的盈利,极力消除金融风险。传统的专业银行的经营往往不求盈利、不计成本,无法承担防范国家金融风险的责任,因而从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关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银行理性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需求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纽带,用户(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获取收益时以更小的资金使用量为追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种金融的需求不断涌现。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线业务员配置偏低,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分支结构、管理机构过滥、过多,大部分营业以客户的结算和存取为基础,产品缺乏开发的深度和经营的广度,与国民经济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除储蓄之外的金融资产形式过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够健全,国民金融需求过于压抑,无法使金融发展多元化,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这种银行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推进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消除功能单一、低效的储蓄所等结构,转而发展全功能的营业结构,在最广大的程度上实现银行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金融压抑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银行商业改革为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在银行的微观经营上,可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宏观上,集约化和扁平化管理将促进银行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实现金融对经济的良性协助,化解当前储蓄额过高的风险,储蓄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有利于直接融资比例和内需的扩大。因而,从微观和宏观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满足国民及中小企业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作为稀缺资源,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因而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资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的配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过分关注大公司、上市企业和大项目上,但对国民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低,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以上,但其获得银行的资金配置的比例却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欠缺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制约,只能向非法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提升了成本,并且风险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理性的服务和指导,而这种纠正也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当前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迫于业绩压力,利润虚高,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发展的质量并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广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发展的效率;其二,虽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免债空间大,反而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资金配置的有效率会更高;其三,随着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时,并不依赖于企业的规模,而中小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风险控制并不弱于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要降低经营的风险,就不能经营过于单一,在资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对称性,银行与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共赢;其五,我国的储蓄额过高,风险大,资金过剩、流动性差也会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利用率,提升其发展的质量。
3.提升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需求。
传统的银行过于保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着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会促使中国金融业的借贷压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资金的配置率来应对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经营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加强,必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在市场中只有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商业银行在与国外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同时,也会借鉴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是国民经济需求增长的内在要求。
三、结语
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更复杂,因而要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发展,研究其与商业银行的必然联系十分必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国民经济论文:计量国民经济论文
1计量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
计量是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伟大科学家门捷列夫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在无限广阔的宇宙里,从天河到构成原子的最小粒子;从太阳与热核反应的高温到液氮装置的低温;从人们利用的电磁波到相距数千万光年的光源射向地球的波,都离不开测量。在这些科学研究中,人们使用各种计量仪器去测量物体的长短、质量的轻重、温度的高低、时间的久暂、光亮的明暗、电磁量的大小、电离辐射的强弱等。而其测量数据是否,则取决于所用的计量器具是否,量值是否统一。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是搞高能物理的,它从30年代后期开始搞这项工作,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才发现在30年代的后期和40年代初期这个时间段内所做的高能物理测量工作,统统报废,究其原因就是高压的计量不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需要的计量器具,同时更需要量限宽、精度高的计量器具,否则就会拖科学研究的后腿。先进的计量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计量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2计量在国防现代化中的作用
计量在国防尖端技术系统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从武器的研究、设计、实验到定型生产都离不开计量。以人造卫星来说,卫星上天需要火箭载送,火箭的结构设计和制造离不开长度计量;原材料质量需要强度和硬度计量;燃料分析必须化学计量;运行方向和速度必须力学和时间频率计量;特别是重力加速度和振动计量尤为重要。有的关键部位的计量测试只要“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另外,有些参数还要求进行动态测定,如果测试不准,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据资料介绍,美国在研制某航天系统时,由于高频率电压测试不准,导致连续四次发射失败,找到原因,加以校准,才获得了成功。尖端武器系统庞大、复杂、分工细、零部件多,因此,现代化的国防不仅要求计量的度高,同时更要求量值的统一。不如此,就不能保障武器系统衔接一致,协同动作。
3计量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靠什么指示降落;军舰在大海中航行,凭什么确定它的方位;钢水在高炉中沸腾,用什么测量它的温度高低;工业产品生产出来,用什么检验它的质量优劣……在这些领域内,人们就是使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进行控制。过去,人们把计量称为“工业生产的眼睛”,现在,计量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中枢”。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对计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1)保障产品质量。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分工细,协作面广。例如一辆汽车就有上千个零件,是由许多家企业协作而成。因此,如果没有一致的计量器具来保障,产品就实现不了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产品组装时就会出现因尺寸不一而“敲、打、锉、磨”,这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又影响了产品质量。在企业生产中,计量工作是质量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2)增产节约,降低成本。
产品和原材料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计量其重量,检查其质量。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生产中人们常利用计量器具或计量器具的改进,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钢厂冶炼合金钢的电炉车间,过去将一炉钢水炼好倒入钢包浇铸前,由于没有采用计量器具进行衡量,常出现因钢水过多而浪费,或因钢水不足而短锭报废,一年要浪费余钢或短锭1000多吨。后来该厂安装了行车电子秤后,当钢水倒入钢包时,行车大梁就显示出钢水的质量,这样每年既可节约电力,又能增产1000多吨合金钢。
(3)保障安全生产。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计量仪器仪表与否,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而且有的计量仪器失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压力表被称为锅炉的眼睛,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但要保障锅炉安全生产就必须正确使用压力表,并按照检定周期检查其正确性,否则就会产生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计量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事业中,计量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对于提高交通工业产品质量和保障车船修造质量、车船装卸运输中的经济核算和节能的顺利开展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货运量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需要在港口配备必要的先进计量测试设备和科技人员,对港口的进出口货物进行质量把关和计量把关,从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5计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今天,科学种田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要真正做到科学种田,计量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要达到“高产、稳产、高效率、低消耗”4个指标,就必须开展计量测试工作。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科学种田首先要掌握的因素。对土壤的酸碱度、盐分、水分、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等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搞好土壤普查,进行有关的计量测试工作,通过对土壤性能的测试,掌握其特性,实施农田改造,做到科学种田。
6计量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劳动者的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工农业生产中,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计量测试工作。否则就有可能会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害,使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7计量在保障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计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更密切的关系。生病到医院去就诊,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各种计量测试仪器,用以对临床数据进行测试。例如,医生诊断疾病时需要用体温计来测量体温、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做心电图、脑电图和各种化验检查,然后才能对病症做出判断。在药物治疗上计量器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用药量的控制都是十分严格的。药量过多或过少都达不到目的,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药物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都要用计量器具对其进行分组测定,以进行药理检查,在确定质量范围、服用方法、用药量大小及注意事项(如禁忌、副作用等)后,才能给病人对症下药。由于药物的质量关系着千百万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计量工作就更加显得重要。综上所述,计量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点,更好的抓好计量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杨丽华 单位:陕西省扶风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所
国民经济论文:智能电网建设国民经济论文
1.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开始由单纯的输电线路逐渐转变为调整具有资源配置、引导生产以及布局等多种功能的服务系统。大力加强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有具体以下几点作用:
1.1优化现有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由于我国人均煤炭数量以及人均传统能源数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传统能源数量。所以大量清洁能源的需求应该是我国能源发展重点。介于我国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产区与用电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能够保障长距离输电,安全高效的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
1.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1.4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改进用户体验与电力系统服务质量
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坚强智能电网可以保障电能质量与电力运用的安全性。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也可以加强供电方与用电方的积极互动,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使服务更加多元化。通过运用智能电网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户方便地接入退出,可以极大地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电力投入与产出研究
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对投入以及产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具体得到影响投入及产出的具体几点因素:
2.1新兴技术的发明以及创造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新技术新发明被创造并投产,例如电动汽车等行业逐渐成为主流。由于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兴盛,大量电能被消耗,而能源问题特别是电力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可以增加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2新型能源结构的逐渐架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显现,大量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取决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大型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传统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战略调整。可以在环境问题如此严峻的今天仍然可以保障较大的产出。所以加大智能电网的投入可以保障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
3.智能电网对国民经济影响研究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仍需将近10年左右。十年间电网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本文通过对文献查阅并通过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
3.1运用影响力系数的分析
通过运用影响力分析对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分析我们得到07年以来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系数低于1。这说明07年以来,我国电网建设投入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小,但通过对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影响较小,但是每年增幅较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也通过数据显示在2020年左右具体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在2020年左右可以在国民经济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3.2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
通过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网建设在感应度系数一直大于2。也就是说我国电网建设的投入一旦有较大变动便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地影响。特别是在这两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电荒的现象,可以明确地看到只有加大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投入方可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并通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对我国能源战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与高耗能产业分布的问题。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在电力调度上产生巨大的优势。智能电网也可以改善用户体验并促进互动,提升电力产业互动。
(2)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可以在保障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更加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可以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得到了几点影响电网投入对国民经济促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新技术的发明及创造以及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保障。
(4)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一旦投入下降便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胡汴生 单位:国网河南开封供电公司
国民经济论文: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著,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3.安徽还有很多的旅游资源,比如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等,政府应当出资,好好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比如为相关的旅游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为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宣传省内的旅游景点等等,让旅游业成为带动省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循环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永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
国民经济论文:基于文献分析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国民经济动员文献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较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及时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及时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将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8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157篇,占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136篇,占文献总数的17%。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118篇,占文献总数的14.8%。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116篇,占文献总数的14.5%。另外,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二、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八大研究内容涵盖了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陈德第(2003)从16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苗野(2008)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
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5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军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军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政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
围绕市场经济、军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军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同时也是军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李连宏(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军地各领域学者围绕国民经济动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进展、有效指导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988年以来30余年间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的556篇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论文为统计数据,同时考虑到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收集非公开发行刊物《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242篇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献进行补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文献的数量、期刊类型、作者的分布、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四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具有借鉴意义。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以服务战争为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未来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应当紧跟实践的发展,抓住时代变化特征,跳出单一视角,以更高层次和更宽视野,从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以保障国家综合利益较大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功能和定位,构建独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增强定量研究比重。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研究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低水平重复研究工作较多,缺乏细致的调研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量化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评价体系等领域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作者:王灵恩 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
国民经济论文:基于生物特性的国民经济论文
1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
水稻适应性强。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不论酸性、碱性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一般都可以种植水稻。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虽然与品种的遗传性、外界环境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有关,但最本质的原因是品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1.1感光性
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为感光性。根据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稻茎顶端生长点的质变是在光周期诱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对花器形成起诱导作用的主要是长暗期的作用,必须在超过某一临界期的情况下,才能使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延迟分化;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暗期的作用和温度又有密切关系,较高的温度,则减慢光周期诱导,所以感谢光性品种都感温,而感温的品种一定感光。
1.2感温性
水稻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水稻每完成一个阶段发育,需要一个低的总热量。这种总热量通常用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或总积温来表示。水稻生长的下限温度大致为10℃,故常将大于10℃的日平均温度的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中高出下限温度的部分则称有效温度。在水稻生育期中,各日活动温度之和称为活动积温,各日有效温度之和为有效积温,而各日实际温度之和为总积温。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积温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有相当的稳定性。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全生育期天数变动很大,活动积温则比较稳定,有效积温更稳定。由于水稻各生育期要求的积温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满足积温所要求的时间便相对而言变少,生育期便缩短;温度降低,满足积温所需要的时间多,生育期就延长。
1.3基本营养生长性
在最适于水稻发育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水稻也要经过一个必不可少的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期,开始初穗分化。这个不受短日照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因品种而不同,水稻的这种特性称为品种的基本生长性。凡基本营养生长性大的品种,其感温、感光性均小,相反,基本营养生长性小的品种,则各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中等,而感温、感光性均小的品种,一般适应性比较大。
2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通常指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的全过程。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器官形成的特点和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营养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殖生长3个阶段,以及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结实期4个时期。幼苗期是从种子萌动起到3叶期为止的一段生育期。干燥的稻种必须吸收本身干重25%~30%的水分才能开始萌动。发芽的低温度,籼稻为12℃,粳稻为10℃,最适温度为30~32℃,较高温度为40~42℃。种子萌动时进行着强烈呼吸作用,需要一定的氧气,萌动时若氧气不足,则进行无氧呼吸,将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会使种萌发受阻。幼苗生长迅速,但苗高与干重比下降。分蘖期是从幼苗第4片叶起到分蘖终止的一段生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分蘖,为决定有效分蘖数多少的关键时期。同时,大部分叶片与根系也在这个时期生长,因此也是为穗分化奠定物质基础的主要时期。长穗期是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前的一段生育时期。这一时期既分化幼穗,形成生殖器官,又完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的时期。应采取适宜措施,争取长大穗。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至成熟的一段生育时期,即转入以长粒为主的生殖生长阶段。稻株的3片叶特别是顶叶的功能,对灌浆结实起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张弘 宋洪彬 刘向宏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省镇赉县国土资源局莫莫格土地所 吉林省镇赉县种子管理站
国民经济论文:基于发展规划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概括
(一)研究主体
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而且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宏观视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单位多为综合型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政策研究单位。从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专业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机构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多为官办机构,缺乏中介机构,不利于提高评估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研究对象
国家发改委对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要求,不仅是推动发展规划评价研究的最主要的动力,而且也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而忽视价值体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政府的中期评估,而忽视了日常监测机制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规划文本与实施目标的一致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科学性。总而言之,在研究对象方面,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层次不够宽广,需要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规划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以胡鞍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方法论层面,在理论方面建树不多;局限于部级发展规划评价层面,在省级及以下政府发展规划评价方面鲜有涉及。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跨越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发展规划评价这一指挥棒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但是,总体上看,学术界关于发展规划评价研究不能支撑政府的迫切需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划实施评价实证研究
由于历史原因,“二五”至“五五”计划文本未曾正式公布,这给文献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这段时期发生了“”、“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五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受到较大影响。董志凯(2003)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决策的形成与修订缺乏广泛参与的民主基础,以及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干扰等因素,导致决策科学化难度很大,也使五年计划估价不。比如说,“二五”计划主要指标人民日报曾宣布提前3年完成。但经核实1962年核实数仍低于公报数。计划实施结果估价的不性,直接影响到中央做出下一步科学决策。总体来说,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差异很大,但是完成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王亚华(2007)通过逐一考察的方式,得出结论:“一五”、“六五”、“八五”、“九五”完成较好。从计划制定的科学程度来看,“二五”、“七五”、“八五”较差。鄢一龙(2012)从目标完成率、偏离度、计划期发展情况等纬度构建了五年计划绩效指数,首次对我国已经实施的11个五年计划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杨竺松(2013)基于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九五”科学发展指数为60.79,“十五”为62.52,“十一五”为67.86,“十二五”中期为72.04。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规划评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对单个规划评价的研究成果。王亚华等(2007)从目标一致性角度对“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能源与环境等方面出现偏差。社科院经济学部课题组(2009)研究报告表明,“十一五”规划运行三年以来,实施总体进展顺利。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胡鞍钢等(2008)按照一致性评估方法,对“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在总体进展良好的同时,存在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转变、资源环境制约硬化等方面的挑战。祝宝良等(2013)认为,预计“十二五”规划期末指标完成率将接近90%,创造我国五年计划(规划)较高记录。
(二)发展规划评价机制建设
发展规划评估机制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学者们针对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评估机制改进优化的建议和意见。刘春雨(2012)针对当前规划监测评估缺少推动机制、监测手段和考核办法等问题,分别从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年度考核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郝彦菲(2013)认为,要建立规范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人大对中期评估的监督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评估机制,与时俱进创新评估方式与方法,建立人员结构合理的规划评估专家委员会。高辉清(2013)认为,要建立节能减排指标地区间合理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面向各级规划的评估体系和节能环保监测网络,多管齐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对于构建规划评估机制来讲,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性与可评价性非常关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规划编制脱胎于“五年计划”,起步于“十一五”,缺乏经验,存在着不少问题。贾川(2012)认为,当前评估工作导向多元表述含糊、指标设置偏于保守等自身缺陷导致难以评估,平行级规划协调不足、上下级规划衔接不够等体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公众参与程度仍需提高。因此,要完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边界,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考核评估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吴殿廷等(2012)认为,“十一五”规划是系统、严谨、科学的发展规划,但规划中的经济目标偏低,社会和资源环境目标个别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性。因此,要求必须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监测和及时调整。鄢一龙(2009)提出了“规划蓝图—实施情况”一致性评估办法。但是,该方法对规划本身合理性不能作出评价,这使得对规划深度评估较为困难。
(三)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是构成五年计划(规划)的核心部分,也是规划评估的重要依据,其调整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2011)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3个预期性指标,以及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3个约束性指标,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述评。王永瑜(2010)研究了改革开放后六个五年规划以及31个省级政府“十一五”规划,从纵横两个方面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1.指标数量逐期减少;2.指标结构由经济性向非经济性转变;3.指标类型由具体向综合转变。胡鞍钢等(2010)认为,“十二五”规划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彰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主线。“十二五”规划反映了我国政府由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公共服务的转型。指标的合理设置与规划评估直接相关,对于提高规划评估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些专家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指标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胡铁雯、顾海兵(2012)对“八五”至“十一五”计划(规划)主要指标变化和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建议指标体系应保持稳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代明、江思莹(2013)通过研究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应用层次分析法编制了规划实施成效量表,提出了九项要素层指标和二十六项具体指标,并还利用量表对国家“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李方正(2014)认为,长期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带动经济的增长,金融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认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中长期规划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指标在规划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科技、环境、资源、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等指标重要性更加突出。在这一指导原则下,对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规划决策理念与机制
虽然西方国家也通过规划工具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但由于国情历史、政治制度的差异,其决策的理念与机制与我国大相径庭。胡鞍钢(2012)从决策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五年计划的独特性,并得出中国计划决策哲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王亚华(2009)发现,转轨和市场经济时期的计划制定普遍保守,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目标制定普遍偏高。因此前者完成情况大大好于后者,但前者的预期性和完成的同步性下降。在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计划(规划)决策模式也经历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王亚华(2007)根据历次计划制定的制度化程度,将10个五年计划分为5个时期:“一五”———制度化建立时期;“二五”———制度化破坏时期;“三五”、“四五”———非制度化时期;“五五”、“六五”———制度化重建时期;“七五”至“十五”:制度化深化时期。鄢一龙等(2011)认为,从决策模式来看,中国制定五年计划经历了以下阶段:内部集体决策模式;“一言堂”决策模式;内部集体决策模式的重建;咨询决策模式;集思广益决策模式。胡鞍钢(2011)提出,“十二五”规划编制历经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等11个步骤,是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好案例。这说明了我国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公共决策机制,未来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付出了环境和资源的巨大代价。李强(2013)通过对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中期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情况和趋势开展了评估,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张雪花(2005)等认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中应体现资源与环境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影响,并探讨了在区域“十一五”规划中体现资源价值与环境成本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与工作程序。唐忠辉(2009)提出,目前,开展国民经济规划环评的法制、政策和技术等条件已初步具备。应按照预先评价、整体评价和评价审查三个阶段,由不同主体组织实施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并统筹考虑与其他类型环评之间的协调关系。赵书新(2010)提出,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没有体现性原则,没有满足动态考评的需求,考评方法单一。因此,重新界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提出要定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重视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口分析;注意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周敬宣(2010)提出,基于目前战略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区域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环境评价作为突破口。要建立区域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导则,将“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作为评价对象,分别从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我国发展规划评价下一步研究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发展规划评价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应在以下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一)优化研究主体结构
当前,我国从事发展规划评价的研究主体官方背景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客观性。政府应落实行政职能转移的有关精神,利用政策工具等手段,积极引导具有实力的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发展规划评价工作,建立常态化研究机制,持续对发展规划进行跟踪研究,切实提高评价研究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推动发展规划真正落地。
(二)拓宽研究对象范围
针对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范围较窄的情况,建议应在进一步做好中期评估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监测机制的研究,努力将研究视野拓宽到整个评价体系。在进一步做深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指标体系背后的价值体系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在做好对中央层面发展规划评价支撑的同时,加大对省级和以下政府层面发展规划评价的支持,以促进我国发展规划评价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丰富研究成果深度
发展规划评价学术研究应走在实践的前面,为该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研究方法论的同时,学术界更多地要结合实践,坚持理论先行的思路,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和工程项目后评价等成熟方法,尽快建立指导具体工作的理论框架,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为丰富研究成果提供厚实的基础。
作者:顾春光 王少永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
国民经济论文: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
一、物联网技术对国民经济核算规则和实践的影响
物联网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较大共性是感知流量。但物联网条件下的流量记录无所不在,其所记录的信息也更为。因此,物联网发展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多方位的影响,一些难以辨识、无法细分或无法定位的经济流量的记录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应的核算方法也将随之调整。
(一)生产范围有望突破
SNA的生产范围不包括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性服务生产。之所以把住户内部生产和消费的不付酬家庭或个人服务排除在外,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活动与市场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对其价值进行具有经济意义的估价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将生产范围扩大到包括了住户服务在内的自给性生产,则失业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在物联网情况下,家庭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记录的,而那些与市场相对分离和独立的服务生产活动也可借助物联网与市场性服务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甚至,这些服务可以借助物联网在市场上传递。同时,家庭服务生产时间也可得到计量,家务劳动的标准化测度和质量调整也不再难以进行,这将导致人口和劳动投入的统计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范围和就业范围的扩展问题。进一步地,生产范围的变化还将导致收入、消费、资产等概念的扩展,而经济生产概念中“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的意义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二)从基层单位、机构单位到“物联网单位”
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单元的确定方法,SNA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机构单位,一种是基层单位。其中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以自己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实体;而基层单位是指具有单独的场所,只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者其重要生产活动在其全部增加值中占有较大部分的单位,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不难看出,SNA的主体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有数据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物联网条件下,所有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都将得到相应的编码,并在有关核算中被识别。但与SNA不同,物联网的编码技术要细致得多。以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为例,EPC用一组编号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其标识容量的上限为全球2.68亿家公司,每家公司出产1600万种产品,每种产品生产680亿个,如此大的信息容量甚至足以为全球每粒沙子提供一个的代码。这样,不仅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所有住户成员、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等都将拥有一个的电子“户口”。在此条件下,SNA可根据研究需要自由确定生成数据的基本单元,而不是受限于现有的分类模式。而准公司、控股公司、虚拟子公司、专属金融机构、联营公司以及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等也可基于物联网单位重新界定,并且可为之单独设立账户,研究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显然,由于基于物联网单位的经济活动拥有更为同质和的流量数据,这将使得有关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等的核算主体和核算技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常住性标准的客观化
经济总体是由其全部常住单位组成的,常住性决定了哪些单位是常住单位。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是指它与其所在的经济领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判断联系的紧密程度却并不容易。对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采用了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即事实上或意向上住在(设在)当地的时间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但这种确定方法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单位会与两个或两上以上经济体产生密切联系,存在频繁移动或跨越多个经济领土运行的个人和设备或者学生和病人等例外情况,一些特殊目的实体等很难明确其常住性归属等。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提供位置和对外联系信息,因此通过物联网数据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到底该单位与哪个经济体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为确定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信息,从而能更为客观地判断单位机构的常住性。即使在存在多利益中心的情况下,也不必硬性选择一个利益中心,而可以根据物联网数据使有关指标在多利益中心之间合理分配。
(四)多方位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核算是指在经济价值发生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时记录各种流量。在物联网条件下,服务何时被提供、产出何时被创造、中间消耗何时被使用、所有权何时被转移等信息都会被自动记录。而至于跨核算期产出、存货变化、持有损益、国际交易等复杂问题也可根据实时数据处理。此外,SNA2008还提出了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即哪一个单位承担了产品(或资产)的经济风险和收益,哪一个单位就拥有其经济所有权。而只有在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情况下,转移中的相应经济流量才被记录。比如,根据经济所有权原则,海外加工货物中委托方拥有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经济所有权,而加工方只提供加工货物的服务,这样,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既不记录为货物所有国的出口,也不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进口。而同样地,货物在加工后,也不会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出口和原来货物所有国的进口。经济所有权不同于法律所有权,它需要从经济角度记录有关风险、回报、权利和义务的相应变化,相对而言,经济所有权的权责关系更难以判断。而物联网数据能为判断经济所有权是否变更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因为只有拥有经济所有权的所有者才与有关资产和货物发生最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物联网情况下,权责发生制得到了的落实,经济流量的记录也更加趋近真实。
(五)四式记账增强为“云记账”
复式记账是国民账户的基础,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来源(或负债和资产净值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由于现实中大部分交易是涉及两个交易者的,因此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又都要进行复式记账,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四式记账显然有助于保障账户的平衡与一致。在物联网状态下,四式记账进一步增强为“云记账”,一方面,除了交易双方,交易的其他相关者也会以不同的角度记录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有关数据是实时采集的,并且将集中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这样,四式记账就变成了“云记账”。其记录信息不仅可用于交易当事双方,还可广泛用于其他被许可的使用者,而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在云平台上相互强化和补充,也使账户的平衡性和真实性得到了较大限度的保障。
(六)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化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大多是货币化的经济流量。这使得在很多时候,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价格和物量变化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不利于反映价格和物量的各自变化。而为了解决价格不可比的问题,SNA又不得不专门记录价格变化。而在物联网条件下,物量记录是最根本的信息,而价格信息则可通过交易系统另外获得。也就是说,物联网时代自然形成了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立格局,有关物量核算和价格核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对于每一类商品来说,其物量增长和价格增长的数据能被分别提供,这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和政策分析的性;而对于资产来说,连续形成的价格和物量信息也为进行资产重估价和折旧估算提供了更为严谨的依据。
(七)便捷的地区核算和时期核算
物联网条件下核算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时空边界非常明确,有关核算数据将真正实现“扁平化”。地区核算只是整体核算工作的一部分,各不同层级地区的核算数据可独立汇总,其同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流量不存在不可测量或重复计算的问题,地区核算的精度将大大提高。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国际经济核算。从核算频度上看,物联网提供的是实时数据,包括年度数据以外的各种季度、月度、本周、当日甚至分时的核算数据,曾经束缚国民经济核算的时滞问题将不复存在,国民经济核算将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八)社会核算网络将取代社会核算矩阵
与传统的T形账户相比,社会核算矩阵能提供更为完整、详细和一致的信息,可揭示整个经济中各种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为经济建模提供分析的框架和基础数据。以供给使用表为例,它可以给出各种产品是被哪些产业部门生产(或以何种方式进口而来),而又是被哪些产业部门作为中间消耗(或被哪些部门用于最终消费,或者以哪些形式变成资本形成总额)。在供给和使用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产品部门工艺假设或产品销售份额固定假定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投入产出矩阵。进一步地,社会核算矩阵可将SNA账户序列以矩阵的形成展示出来,其对称性、等和性、定格放大功能等特点使社会核算矩阵逐渐成为当前组织和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强大工具。但社会核算矩阵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利用社会核算矩阵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哪个企业生产的何种产品被哪个企业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其经济流量的空间流向和规模如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如何消除产品部门工艺假定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核算矩阵所提供的信息仍然有限。物联网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物联网条件下,各社会单元间的联系不再只是一个二维结构,有关生产信息、位置信息、物流信息与价值信息将组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联网时代的社会核算矩阵最终将发展成社会核算网络,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的详细核算信息将会有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应用。
(九)未观测经济将成为历史
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核算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难点。其中未观测经济是指那些“隐形”或“地下”的经济活动,而非正规经济是指那些由非正规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二者相互联系,也有所区别。SNA2008建议把非正规部门作为住户非法人企业的一个子部门处理,它被定义为:基于创造有关人群就业及收入这一主要目标而从事货物和服务生产的单位集合。这些单位通常组织程度很低,很少或没有区分生产要素中的劳动与资本,并且规模很小,其劳动关系(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基于临时雇佣、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合同安排来保障。物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核算。在物联网环境下,只要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与可观测经济或正规经济体发生了信息交换,则这些经济活动就几乎无处隐藏。而即便这些活动在某一个环节被遗漏掉了,也会在云记账平台中被间接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条件下不会有未观测经济,只会有可观测非正规经济,而非正规经济这一名词也只是在经济意义上存在。
(十)卫星账户大发展
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显然不仅可用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相反,与SNA各种功能分析和卫星账户设置的初衷非常接近,物联网为揭示更为具体的或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有所抵触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在功能分类方面,物联网几乎能提供可以想到的所有分类,它不仅能回答一笔支出为什么要发生,而且能把这些信息与人口信息、位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有关经济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再比如,如果想对某些关键部门或特定部门进行扩展研究,则可按照该部门的特殊特点扩展或重设数据采集的规模,这将使农业及能源等重要产业分析、政府非市场产出研究、非营利机构核算等核算问题变得相当快捷和容易。对于那些需要另设生产和资产概念的卫星账户而言,物联网不仅可以提供及时手数据,而且将在国民经济核算核心账户与卫星账户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账户间信息含量的不同和转换方法。进一步地,物联网对某些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条件。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将为环境核算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环境数据,而物联网在医院等医疗体系中的广泛应用也将极大地改善卫生卫星账户的数据基础。
二、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变革
显然,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们要明确一些问题,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走向消亡
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集层面和网络层面。在这些领域,物联网数据通常是非排他的,这意味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诸多数据用户对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有关用户甚至可根据其需要通过云计算平台设置自己的专属功能分析账户,而由企业开发和的各种数据产品将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逐渐走向消亡?答案是否定的。正如SNA2008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按照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的标准建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统计学领域的一种映射,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要反映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符合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国民经济核算中设置了很多涉及交易的重新安排、改变交易流程、分割交易等技术环节,而一些特殊的经济流量也被根据其经济理论赋予特定的含义,比如SNA2008就根据其经济属性将研究与开发纳入到资产边界之内,这些工作只有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进行,不管物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替代。显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不是通过简单汇总有关微观数据而生产宏观数据,而是要根据经济理论对微观数据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工作需要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支持。因此,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会消亡,它将更加依托经济学的发展,其重心将逐渐转到如何根据近期经济理论设计一套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本质的核算规则和账户框架,并使有关核算方法能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达成较大程度的共识。
(二)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类似于移动通讯领域的数据协议和标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数据协议和标准都是公共产品,比如目前的3G标准就存在不同版本,并且有关用户还要为此付费。因此,未来物联网时代也可能存在大量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协议和标准,它们未必以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提供。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其他数据协议和标准,其根本职能在于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球普适的统计指导”,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仍将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首先,政府失去了有关核算信息的控制权,物联网将逐步替代现有的调查体系和填报系统,政府将逐渐不再直接承担市场数据的采集和工作,当然,对于那些要通过法律授权才能采集和的数据,政府部门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的主体将多元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其他市场生产者提供这项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机构和获得认证的市场公司将更多地承担起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指标的核算工作,官方统计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数将大幅减少,相应地,其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将大大提升;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接近于普查数据级别的核算产品的成本迅速降低,而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国民经济核算产品,甚至个人定制的国民核算产品也将广泛出现;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必然走向全球化。正如互联网把全球联系在一起一样,物联网将把全球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民经济核算产品本身也将被接入物联网,其应用将更加广泛,自动化程度会更高。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圆形监狱”模型
物联网的海量信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人用“圆形监狱”的设计理念比喻了这一变化:系统的四周是一圈环型建筑,被分隔成很多小的囚室,而正中是一座瞭望塔。塔顶有一圈落地窗,通过这些窗户,监视者可以看到每个囚室中的一切,而囚室中的人却看不到塔里的情况。每个囚室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外面,一个对着瞭望塔。在此情境中,即使塔中没人看守,囚室中的人也会感觉到被监视的压力。当然,圆形监狱也要接受外来的巡视,以确保监视者也是被监视的。通过圆形监狱,监视者除了监督犯人的行为,还可以研究其行为,并通过研究提高相应的监管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使现代社会具有了圆形监狱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亦是如此。首先,物联网使国民经济核算入住了“圆形监狱”的“瞭望塔”,可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测;第二,处在瞭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监督中学习,进而不断创造、革新和进步;第三,瞭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也相当于住在一个囚室中,外部的监视者可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国民经济核算自身的运行状态。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出现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其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但反过来,如果国民经济核算对物联网听之任之,则有可能产生危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更丰富了,创新条件更优越了,但国民经济核算相对于其他主体的信息优势也不复存在,而且如何确保信息共享、避免信息滥用、加强信息权力保护的任务更重了。
(四)从国民经济核算到国民大核算
物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除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这些海量的数据还有助于我们更为地理解各个领域发展的复杂问题。十多年前,有学者提出了国民大核算的构想,建议把经济核算扩展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在当时看来,由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不兼容,其概念方法各异,很难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国民大核算的设想很有些乌托邦的意味。但现在情况不同,物联网的出现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深刻影响外,物联网技术还推动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等领域的革新与进步,并且已经在环境监测、教育技术、社会管理等方面有着的表现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显然,物联网在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密切结合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在内的人类发展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为国民大核算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将走向国民大核算。
三、结语
在SNA1993推出之后不久,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SNA1993的设计者们不会想到,在短短十几年间,人与人通过互联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当SNA2008推出之后,人类社会又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我们很难预测,十几年后物联网技术究竟会达到何种高度,但我们相信,十几年后物联网对SNA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对SNA的影响,国民经济核算规则与方法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试图阐释物联网发展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潜在影响。我们认为,物联网技术将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核算规则、核算框架和核算产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然,本文所做的研究还是基于现有的物联网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框架进行的,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变化会在何时发生,也不能保障其他新的问题不会出现。但无论如何,研究物联网技术对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影响是当前统计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促进新兴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应对大数据对统计科学的挑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宋旭光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院
国民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2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较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改善这个问题上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的提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变成必然。
作者:周杨 单位:河北省中共无极县委办公室
国民经济论文:会计作用下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一)会计可以维护我国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奉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国的所有制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公有制经济下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些国民收入又将以财政分配的形式分配到国家的各个行业,以促进国家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缴纳税收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偷税漏税或隐瞒真实收入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行业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严格的进行会计检查,将一些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情况间距揭发出来。比如一些公司或者企业只顾自身的利益,使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来增加自身收入,截留、挤占财政收入或者滥发奖金、补贴等。此时,国家应该在会计检查过程中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进行严惩,同时制定相应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如果企业或公司违反了该条例,则会依次为准绳给予其严重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会计行业维护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重要手段的职能。
(二)会计可以加强国家或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且提高其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除了国家会设立专门的会计检查部门,各个公司或企业也会设置会计财务部门。因此,我们可知,会计除了帮助国家审查一些非法公司偷税漏税的情况,还可以帮助各企业进行成本预算,经济预测,促进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我国的各企业先前对会计行业的重视不足,因此导致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资金消耗高、收益低等情况,但好在后来国家以及各企业在不断探索中了解了会计对于降低运行风险,控制成本的重要作用,开始设立会计部门,加强对其的管理。充分发挥了会计行业的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能。
二、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会计可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计划性作用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和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发展和资金投入,如果超出了规定的比例,就会为社会所不允许。在这种的计划的管理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的在发展过程中最不可能缺少的部分就是对经济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核算监督。这样的经济体制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列宁看来,要想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要做好经济的控制和安排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核算和监督控制要到每一件衣服,每一份产品,每一份粮食。将列宁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如果我们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要进行的核算和严格的控制监督。然而当前,我国已经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而采取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条件下,会计行业有了其存在的必要,会计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资金进行仔细的预算,对企业的利润成本等指标进行计算,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产量等进行调节。总的来说,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其的重要功能,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部分,会计部门应该得到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需要会计行业进行国家审计,企业也需要会计部门对公司运营情况进行计划。
(二)会计对于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贯彻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所有部门一直坚持着勤俭建国,勤俭办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为了保障和促进我国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每年话费了数以亿计的国民收入在这些方面,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国民收入都被充分的运用到了所需的地方,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放弃对国家的政策的执行,对国家发放的资金进行了挪用或是不正当使用,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国家的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国家设立的会计审计体系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审计,是监督各地方部门彻底贯彻和执行国家政策的有力手段。可以防止一切贪污、盗窃和侵吞社会主义财产的破坏活动。
(三)会计行业发展新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计行业不再是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的形式来实现工作,转而会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把整个企业联系成一个组织,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的预测和重要决策方面,如此,会计将会在企业和国家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赵航澜
国民经济论文:通信工程国民经济论文
一、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在国家安全领域,通信工程技术以卫星监测的形式实现了对我国领土、领海和领空等重点要害防区的实时监控,以监控摄像视频的形式实现了对城市主干道、重点路口、居民区、涉钱、涉密类公司等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可利用各类通信传媒进行全民通告。
(2)在航空航天领域,通信工程技术为载人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设备的成功发射升空、完成宇宙探测使命提供基础通信技术保障,监其飞行轨道和运行状态,提高各类飞行器的动作度,实时摄录飞行实况景象,采集、传输特定高度、速度、时空环境下的宇宙数据,提高我国航天科研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前景
1.通信工程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相关科研资料显示,我国通信工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将运用光通信技术、云电技术和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实现全国全城无线战略,摆脱空间距离的沟通限制,彻底改变人们的通信体验;一方面将与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降低通信工程在生产和消费上的环保成本,加大通信工程技术与生态环保科研成果的密切结合,结合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行业发展现状,设立以生态通信理念为主导的综合类通信工程技术项目,让通信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同时,也要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2.通信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人才保障
通信工程行业的综合性较强,属于服务面广、跨学科、宽口径的学科门类,因此在人才培养标准上,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术人才培养,加强对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理论的学习掌握和创新,一方面要着眼于应用人才培养,加强对通信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领域中涉及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制造和终端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学习掌握和创新。以此满足我国通信工程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2]。
三、结论
通信工程在国民经济各领域获得了技术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体验,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社会整体进步发展,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通信工程行业应以生态通信理念为指导,加大环保型通信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力度,让更好的通信技术、更多的通信人才服务当今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作者:莫铎
国民经济论文: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论文
1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1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进步,从相关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生产总值达到一个固定值的时候,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加大的推进作用,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房地产行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促进了社会经济、就业发展等等。
1.2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房地产行业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创造了前提,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获得利润和经济效益为主,因此,在社会财富积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国民经济与房产经济波动的主要经济因素
上文中已经提到,房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的波动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的运行要素中可以看出,经济支出、收入以及生产等环节是较为重要的。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组成了经济发展的体系。
2.1四种经济因素彼此紧密联系
在经济系统中的支出、收入、生产以及需求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每个不同的环节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需求因素,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可能受到消费以及投资等因素的影响。
2.2因果链中自我的转折性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积累形成的某些因素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也就是达到了某种瓶颈的状态。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比较符合这一经济发展规律。也就是扩展行为受到阻碍的问题。下面就对扩展行为造成阻碍的因素进行简单论述:
2.2.1在因果链扩张过程中会出现恶性循环现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期和初期,生产结构和资源供给情况都呈有序化发展,但在波动后期,伴随资源供给不断的恶化,导致生产结构失调,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程度加大,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资源供给恶化程度增大。从上述分析可知,因果链运行会导致经济周期基本和内在的核心波动,从而造成收缩和扩张交替进行。每次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都是不同的,通过支出、生产、需求等环节来对因果链基本波动形成影响。
2.2.2核心因果链的自身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中,因果链是由各环节发展扩张而共同形成的,各环节会彼此影响和制约,每个环节发展都会受其他环节的影响,因此这是一个合理有序的连接过程。因果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中的作用力都是根据一定比例来分配的,每个环节的自身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当此种承受力超出自身承载范围之时,便会出现逆反的情况。
2.2.3因果链运行的过程便是自我积累过程作为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因果链运行也是自我放大的过程。比如,某需求扩张必然会造成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张,从而使生产也大范围扩张。而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生产扩张又是投资品扩张造成的,前两者扩张又会造成后者扩张,支出增加也会受收入增加影响,而支出增加又会造成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在扩张中,将会对经济活动活跃程度加以调节。但初始扩张会造成因果链中的积累扩展,也就是原本的初始扩张并没那么大,但在其向下传递中常常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进而扩大几个倍数。
3对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
国民经济的波动,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所以,政府各项政策全都具有一定的加强波动和抑制波动的作用。如下为政策影响及其具体对策。
3.1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时会对国家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并且在进行政策调整之时通常调整都是不规则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3.2在无价调整和市场管理以及经济结构管理和经济增长等基本问题方面
,所有政府部门的行为都是同步的。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便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只在九二年一年之内其产业增加便超过三倍。造成此种状况形成最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政府的纵向行政干预结果。中央政府不仅要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对国有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直接干预,干预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投资等所有的环节,而这当中甚至还有来自部门、行业的干预。
4结束语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府要真正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确保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并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利利 单位:邳州市房产服务中心
国民经济论文:汽车工业国民经济论文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
(一)部分汽车集团汽车销量占据主要地位
从2013年汽车销量来看,销售量排名靠前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大众、福特、通用、日产等汽车品牌,其中大众所占比例较高,汽车的产销较为集中。如表3所示。
(二)供需关系决定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后,GDP每增加1%,汽车拥有量增加1.02%~1.95%。2008年之后,中国汽车需求量急剧增长,从生产供给方面看,我国汽车生产供给量在逐年提高,并且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与消费同步。2003年仅为444.37万辆,而2013年汽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汽车供需体现出明显的“需求拉动供给”。而且自2010年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特殊事实,国内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表4所示。
二、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高增长时,汽车工业总是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每增加1万辆车,拉动GDP增长88.82亿元。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15年间,国民经济增长了36倍,汽车工业产值增长了57倍。根据表5中所示,我国的汽车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国内生产总值也在逐年增长,汽车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11年到2012年间,汽车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0个百分点,应该说是转折年。因此,汽车工业的产值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汽车的产业链较长,上游涉及到冶金、有色金属、橡胶、电子、石化、钢铁等行业,下游涉及到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广告等行业。汽车的产业链较长,汽车的工业产值每增加1各单位,相关行业至少增加:上游0.6,下游2.67个单位。比如对上游汽车电子产业的带动。2012年我国汽车电子产值2672亿元,伴随着我国整车产量和单车电子成本比例的提升,以单车电子件2-3万元的较低用量测算,国内汽车电子空间接近4000-6000亿元。以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来计算,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其中,车载电子相关子行业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这也许就是汽车工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基本带动作用。汽车产业对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很大,基本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的延伸范围很宽、延伸半径很长。
四、汽车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巨大贡献
我国汽车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逐渐攀升,利税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到4%、5%左右,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
五、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就业机会和间接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美国:17%,德国:16%,日本:11%;中国:直接就业人口:200万,间接就业人口:3000万;汽车行业每个就业岗位带动零部件附属产业7.5个就业岗位,根据汽车产业链发展的趋势,汽车行业的重心将体现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销售服务环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两类人才的短缺:一类是具有专业特长和实战研发经验的高层次的人才及团队;二是汽车服务类人才。总体来说将会造成汽车研发人才、外贸和法律人才、营销人才、保险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作者:刘清云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国民经济论文:智能电网建设影响国民经济论文
1.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1.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1.3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改进用户体验与电力系统服务质量
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坚强智能电网可以保障电能质量与电力运用的安全性。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也可以加强供电方与用电方的积极互动,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使服务更加多元化。通过运用智能电网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户方便地接入退出,可以极大地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电力投入与产出研究
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对投入以及产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具体得到影响投入及产出的具体几点因素:
2.1新兴技术的发明以及创造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新技术新发明被创造并投产,例如电动汽车等行业逐渐成为主流。由于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兴盛,大量电能被消耗,而能源问题特别是电力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可以增加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2新型能源结构的逐渐架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显现,大量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取决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大型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传统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战略调整。可以在环境问题如此严峻的今天仍然可以保障较大的产出。所以加大智能电网的投入可以保障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
3.智能电网对国民经济影响研究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仍需将近10年左右。十年间电网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本文通过对文献查阅并通过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
3.1运用影响力系数的分析
通过运用影响力分析对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分析我们得到07年以来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系数低于1。这说明07年以来,我国电网建设投入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小,但通过对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影响较小,但是每年增幅较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也通过数据显示在2020年左右具体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在2020年左右可以在国民经济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3.2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
通过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网建设在感应度系数一直大于2。也就是说我国电网建设的投入一旦有较大变动便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地影响。特别是在这两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电荒的现象,可以明确地看到只有加大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投入方可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并通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对我国能源战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与高耗能产业分布的问题。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在电力调度上产生巨大的优势。智能电网也可以改善用户体验并促进互动,提升电力产业互动。
(2)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可以在保障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更加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可以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得到了几点影响电网投入对国民经济促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新技术的发明及创造以及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保障。
(4)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一旦投入下降便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胡汴生 单位:国网河南开封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