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论文: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一、超文本阅读的概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关学者及时次提出超文本这一基本概念来时算起,超文本的发展历史已经长达三十四年,日益呈现出一种分布式、超媒体、智能化与开放性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超文本阅读的误区与问题
1.认知过载
认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属于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内心活动,是对于外在各种阅读信息的一种感知。在开展超文本阅读的活动当中,阅读者要对于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另外,阅读者不仅要对于所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搜寻、学习和始终保持种种主题信息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且又要能够抑制住来自无关信息的不利干扰,在认知过程中的负荷特别重。当认知的负荷超出了个体学习者在认知上的限度,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性阅读活动的展开,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时候认知的过载就出现了。认知的过载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对于各类相关信息的应有注意力,而且也对于信息的加工与意义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知过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特征、信息量过于庞大、无关信息的干扰等。
2.“迷路”或者“迷航”
所说的迷路亦或迷航,指的是学习者在阅读网络信息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自己置身于何地,怎样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亦或在浏览的时候由于出现多次跳转的情况而偏离了学习的基本主题。迷航情况是和超文本阅读形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的,非线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方面也比较适合人类在认知活动中的灵活性特征与联想思维的基本特征,另外却致使阅读者对于超文本阅读形式在空间结构上的基本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迷失,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了阅读与信息检索的实际效率。高中语文阅读提供阅读者的时间比较有限,在课内进行阅读的时间相对而言更加有限,这种迷路情况极大地浪费了阅读者太多的时间,所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放弃选用超文本阅读形式而最终选用了文本阅读方式。
3.弱化深度意义构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超文本阅读的信息不仅仅局限在了文本类信息,而且已经逐渐延伸扩展到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与视频等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然而阅读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意义,高中语文阅读依然是以对于文本意义的正确性把握当作建构意义的前提条件,构建阅读理解的主要意义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并不能够停留于信息的表面。然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强烈刺激之下并不会实现强化,更有甚者会慢慢步入弱化,这样就从反面帮助了阅读惰性的养成。语文阅读的教学特殊性强调阅读过程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应该大体都是文本类信息,并且是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和线性形式的文本类信息,然而太过于多的跳转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于文本信息整体性的感知,这样就使得篇章的整体性结构非常容易受到破坏。
4.过于迷恋网络环境
超文本阅读以一种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呈现给广大阅读者,它是一类虚构的基本学习环境,这种阅读形式在一种虚构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为众多学习者朋友展示出了极其丰富的阅读内容,给予了一种互动平等式网络学习的平台,已经远远超越了物理技术的有效边界。众多学习者被超文本阅读形式那种优美的学习环境所迷恋,从而过分地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非常容易形成比较狭隘的阅读思想,内心认为超文本阅读形式已经无所不包,然而文本阅读没有一点用处,贪图扩展自己的信息量然而忽视了现代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字的领悟与鉴赏能力的实际要求。
三、解决超文本阅读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定要树立起科学的阅读理念,是开展超文本阅读的前提条件。广大学习者大都是先开始接触到文本类阅读形式,然后才逐渐接触到超文本的阅读方式,由于阅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学习者能够首先从心理上与观念上实现良好的转变。超文本阅读的环境具有着平等、开放、互动的诸多优点,这就强调学习者能够抱着一种去积极开发的良好心态,能够积极投入于阅读的活动中来,和文本乃至于和作者以及其他的阅读者实现互动性交流。例如,我教学《游褒禅山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习作过的游记,谈写法。很多学生都表示游记比较难写,语言的贫乏似乎使美不胜收的风景变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我们趁势“共游褒禅山”,看到了王安石的记游之笔。我告诉学生你们都是“王安石”,你们共同经历了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旅行,你们从中可以想到些什么,感悟到些什么?并要求形成观点和有几个例子佐证。用你们的笔写下来。结果出来,很多学生写到了要坚持己见,要有毅力,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等等,并有充分的论据,言之成文。接下来再学习下半部分,很多学生都会感叹王安石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深思。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生活会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对文本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理解。
2.优化超文本的结构设计
超文本的环境纵然非常容易给众多学习者带来一种认知过载与迷路的现象,然而这并非是一定的,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于设计出比较完善的基本结构,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适度的安排,可以降低以至于彻底消除学生在认知上的过载与迷路状况。给予导航的辅助是现阶段处理迷路问题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方式,导航技术通常情况下能够划分成为结构的导航与概念的导航这两种类型,结构的导航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主结点、回溯以及地图等技术,然而概念的导航技术又包括有分层结构化法、文档分析方法以及以查询的搜索为基础的方法等等。不管最终选用的是何种导航技术,都必须要能够为学生给予比较明确的空间背景与时间背景的相关信息。现在网页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于这种结构进行的优化,所有结点的基本信息量要按照阅读的基本类型,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以及认知的方式等安排信息量,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够获取比较好的效果。
3.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适当使用多媒体信息
高中语文阅读和其它学科的阅读形式不同,它比较看重的是对于文本本身的理解与合理表达,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果胡乱使用多媒体信息的话,将会极大地弱化思维与想象的基本能力,在阅读想象层面逐渐养成一种依赖性与惰性,这样的话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很难于造就。高中语文阅读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要包括字、词、句、语法、篇章、修辞、文体、逻辑、作者以及背景等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内容,能够把它划分成为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与对于文本以外内容的了解和把握这两个具体方面,对于前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少用甚至是几乎不用多媒体的信息,然而对于后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信息,以弥补介绍文本的基本内容,强化对于文本信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充分选择利用好的音像资源,将会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实现超文本。如我在教学《邶风•静女》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那动人的一幕。很多学生写得都非常好,一个痴情的男子和一个俏皮的女子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描写跃然纸上。一篇篇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学生作品既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王维缓 单位:河北献县及时中学
语文论文: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虽然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少教师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排斥研究性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培养,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让教师参入研究性学习的高效课堂体验中去,通过亲身观摩体验,以及教师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还有的语文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削弱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抓住学习的目的要求,踏踏实实的研究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学也将更游刃有余,从而尝试新的创新模式,逐渐改进总结经验。其次,要注意把握学生特点,多和学生沟通,注意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反馈,认真聆听反思学生意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泗阳县众兴中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较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渠道。学习汉语的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4结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品质的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们的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近期国家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到对语文的重视,中小学既然如此,大学也不能对语文有所忽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好大学语文课程与本专业及文化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投入。
作者:滕颖 赵玉辉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语文论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目前国际上学习汉语、汉文化的国家和个人越来越多,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例,“从2004年3个国家3所孔子学院起步,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好最妙的文化产品。’”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留学生同样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编排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古代经典为重头戏。教材中,中国传统典籍分类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载体,体现着典型的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渐领略、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他们走出国门后,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感情。”爱国主义一词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产生了。《战国策•西周策》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判断,《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每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学中,爱国主义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秦风•岂曰无衣》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全国人民昂扬的斗志和共同抵御外侮的团结战斗精神;《民劳》《十月之交》《正月》等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作品更是难以胜数。屈原、曹操、杜甫、岑参、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以他们的爱国主义作品感染着后人。鸦片战争后,外邦的入侵激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这使得爱国主义作品呈现出崭新的内容。今天世界形势纷繁复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2013年10月21日,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恳切希望留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出国后,面对国外的种种诱惑和种种复杂环境,怎样保持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无国界,人是有祖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的重任。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是以走出国门为学习目的的,走出国门的大学生,表面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体形象,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十分重要,而大学语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的途径。首先,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崇高的人格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崇高人格等。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还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修养教育的责任。中华民族乃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不仅为亚洲各国人民所崇尚,也早已为西方世界侧目。遗憾的是,近当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大潮的到来,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国人追求的目标,社会越来越浮躁,道德水平严重倒退,礼仪文明抛之脑后。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因此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修养素质,发扬传承传统的礼乐文化,是炎黄子孙的义务,更是海外学子义不容辞的重责。即将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来说,必须上好礼仪修养这一课。在这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无疑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作者:刘宝春 王文睿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语文论文:板书中美术元素小学语文论文
一、为激发兴趣而用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重点写了安徽广德太极洞的一个奇观,并引出作者的观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题的下面画了一幅简笔画:一个正在下落的水滴,水滴下面是一块被滴穿的顽石。旁边则写上“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这样的板书实现了图文的有机糅合,简单的几个汉字在配上相应的“画”,它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课文自身的特点;它用简笔画这样质朴的美术元素替换了“静止”的文字,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们觉得新颖、美观、想看、乐看,有益于他们感知、理解和领悟课文。实际上,这时的带有美术元素的板书已经悄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求知欲的有效策略。
二、为创设情境而用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与文本匹配的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事实上,教师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都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为了增强情境创设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在创设时充分利用美术元素再现情境。《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三方面的内容。而第二部分:端详变色龙又重点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外形特点、捕食特点、变色快而多。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品读外形特点时,我先出示文本,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知变色龙的怪和凶。紧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变色龙的图片。通过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感知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板书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突破重难点而用
课文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进行的教学环节,是一堂语文课必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更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教学的重难点,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的认知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务实地分析、研判这个落差,努力探寻并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这也是教学技能和艺术的体现。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文字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板书时合理、地使用美术元素,便可化抽象为形象、变繁杂为简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领悟能力。这正是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式之一。《金蝉脱壳》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重点讲了金蝉脱壳的过程。课文重点部分是第二部分,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这样的顺序来写。在板书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在脱壳时后面写上:背→头→脚→尾。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又学习了课文的叙述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变色后,写上这样的板书:翅膀、颜色。学生通过板书就知道脱壳后重点讲的是这两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板书,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就会想象到金蝉脱壳那奇特动人的情景。这种内涵美术元素的板书,给学生以一目了然之感,对他们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能起到有效的辅助、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板书设计,使“冰冷”的变得“灵动”,化繁杂的情节为直观、简约、有序,再巧妙加上美术元素,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锦上添花。
作者:袁寿芳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语文论文:新课程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一、活动创意,抓住一个“趣”
众所周知,“纠正错别字”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中往往费时多、收效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作文学习方面刚刚起步,而习作中用到的词句往往有一些字不能正确写出。认真的学生或许还能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教师把它写正确,而粗心的学生就会急中生“字”,用同音字、形近字取而代之。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纠正错别字并非短期工程,而正面进行教育又收效甚微,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带领全班同学到大街上寻找错别字。学生在平时经常会出现这种错误,那就是自己会把某个字写错,但是自己却找不出来,而这个字如果别人写错了,他的“火眼金睛”就会马上找出来。到大街小巷开展“消灭错别字”的活动使学生对“发现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有了极浓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果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错别字,诸如“录‘响’厅”“肉麦‘并’”“油‘柒’店”等。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和出现这些错别字的单位、个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改正店名和广告。大部分店主、业主都非常配合,有的当场改正,有的答应日后重新做广告牌和店牌。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纠正错别字的热情极其高涨,回校之后又把这些错别字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立志要当一个消灭错别字的小能手。在学生以后的习作中错别字的出现率大大降低了。在中年级学生中笔者开展了广告语阅读活动,也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首先,笔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各类广告语,并在语文活动课中对收集到的广告语进行归类,让学生了解这些广告语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有的是“开门见山”,有的是“悬念迭起”,也有的是“谐音双关”。有了这些广告语的阅读基础之后,笔者马上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在执教《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等学生学完课文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江湾人的自豪之情,笔者让学生为江湾的秋白梨做广告,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说:“江湾的秋白梨价格便宜量又足。”有的学生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秋白梨。”更让笔者意外的是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这样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日啖‘白梨’三百颗,不辞长做江苏人。”笔者真心为学生的精彩广告而自豪,但更让笔者感触深刻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为语文课堂、为笔者自己带来的惊人变化,以及学生更加地热爱语文学习。以上活动创意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较大限度的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二、目标定位,把握两个“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与学双边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长期以来,制定教学目标常常被教师忽视,以“抄”目标取而代之。殊不知参考书意为参考,参考书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或许是高级教师的精心佳作,但它只是代表了一个定向,一个典型的目标,其他教师任教的学生水平不同,起点也不相当,因而学生需求也不相当,目标也就不能同一而论。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目标定位下尤其要把握“整合度”。教师在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时,尤其要注意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与协调发展,使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学《太阳》一课时,笔者立足教参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①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②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③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④学会通过网络、书报等各种途径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⑤学会在合作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以上教学目标中①与②偏重知识性,③④⑤偏重综合性,学生在每堂语文课中不只是学知识、学语文,更重要的是学本领、学方法。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时,目标定位要把握的第二个“度”就是“灵活度”。因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侧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对部分(如知识性内容)内容的学习在短时间内的达成速度有相应的影响。但在操作中教师理应灵活把握,要有长远的目光,只有这样方能使语文学习真正为学生的一生服务。
三、教学设计,立足三个“点”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使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烦琐的教学规律化。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成效主要也是通过教学设计体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更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呢?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以下三点:一是教材的重难点,二是学生的起点,三是教师的特点。在五年级学生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学习方案。这个方案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习作上也是如此。那么,习作中的创新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呢?应该从词的创新、句的创新、选材的创新等方面思考。因此,笔者决定从词汇的创新打开学生的创意之门。为了使学生了解谐音双关在习作中带来的妙用,笔者把自己的说课稿中的标题是怎样一次次修改出来的过程向学生作了专门的介绍。教学设计:欲“情”故纵,“读”来“读”往。教学实施:“课”随主“变”。教学效果:“语”味无穷。学生听了笔者的介绍之后,马上就对谐音双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笔者再让学生联系电视或周围环境中关于谐音双关的例子,引导他们也学着创作出几句广告语。学生热情高涨,作品丰富,有的为快餐店想出了“天‘肠’地‘酒’”,有的为制衣店想出了“‘衣衣’不舍”。尽管学生写的东西并不,但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谐音双关的作用已从陌生到熟悉,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也迈出了及时步,对人们常说的创新两字也有了深刻体会。这些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应该立足以上三个“点”,方能事半功倍,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服务。
四、课堂实施,实现四个“化”
1.角色综合化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得到了更合理的定位。由以前的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了互动式教育,改变了师生关系本质区别。让学生更爱老师也让老师更尊重学生。老师除了是学生的授业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朋友、合作探究者。因此,在课堂授业的过程中教师会更注重与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使得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
2.教法生活化
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语文学习内容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超越文本,使之生活化。
3.学法系统化
歌德说:“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这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法训练的有意性,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整个知识学成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规律、摸索方法,这方法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而成的,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合作而成的,更可以是学生独立操作而成的。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探索,旨在从小就使学生养成一种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并在一个阶段后把学生悟出来的学法进行归纳分类,使之变零碎为系统,从而使学生通过六年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能获取一定量的知识、一定的技能,更能掌握一套受用终身的好方法,才是语文教学留给学生的较大财富。在边学边教的过程,教师应及时将涉及的学法进行归类总结。实践证明,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一个好师傅,综合性学习尤其能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多方位培养。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自学,有的学生三四年级就可以完成小学六年的语文课程,因为这时候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当然事半功倍。
4.评价个性化
任何的评价都将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的评价则将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更加应该注意利用个性化的评价,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明确努力方向,对学生进行学生独特的表扬。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在教学中是切实可行,也是行之有效的。今后,笔者将继续一如既往地摸索探究,相信小学语文教学定能更好地弘扬特色,回归本色。
作者:刘斌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茆圩中心小学
语文论文: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一、自主探究处,“小火”慢炖
当学生进入了语文学习情景时,重点不是教师为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学生自己融会贯通多少。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见解,语文学习才算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适宜的探究环境,搭建合适的探究平台,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程自助参与,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在上一个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确立了自己的学习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展开思考,对课文进行理解从而有自己见解,然后教师在进行是层次的点拨,使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精神上的升华,感受思考的力量。
二、适时指导时,“口味”
语文教学倡导的是“授之以渔”,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最为忌讳的是老师全盘的指导灌输,而缺乏点拨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或是教学重点时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方向的正确性。这个知道更多的是为学生的知识自我构建与自我成长服务。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老师先从“捞”这个字切入,老师做了一个动作问这是“捞”么?学生说不是,这应该是“拿”。老师又从讲台上拿了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是“捡”,也不能说是“捞”。于是老师问,那么什么才是“捞”呢。学生说只有:从水里取东西时才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两字,经过这种引导,学生就会发现问题,那么在天上的月亮怎么会在水里呢。通过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且努力解决问题
三、“教学时间”要精心分配,追求价值较大化
传统的语文课大多吧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导入达到价值较大化,学文,巩固总结。现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讲一节课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把课堂上尽量多的世家留给学生思考提问以及师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抓住注意力的黄金时期才能够将课堂知识好好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在普遍学生连续注意力时间里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时间做巩固,展开拓展练习或者小结评价。
1.预备“交流时间”,从交流中发现问题。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学习能够更加深入有效的前提,从交流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发现问题,并由此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语文的学习不是单方面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展开有效的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展开恰当的提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2.留足“思考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在课堂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满堂灌”与“一言堂”现象,每堂课为学生留足时间独立思考,是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知识要成功的转移为自己的知识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依赖于教师,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是知识与艺术的结合。如果教师教学时没有教学艺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来枯燥的知识传授,是一种僵化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以说是虚度了光阴。
作者:田亚波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郊中心小学校
语文论文: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抓住物象,在情感中感知意象
由于学生对作者“意”的深切体悟是通过诗词中“象”的理解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寻找古诗词中出现的具体物象,并对“象”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其中出现的“象”的意蕴:首句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寒蝉”“长亭”“骤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雨霖铃》在开端就奠定了全词的低沉的情感基调,至于后面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别情离绪,词人那种漂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都蕴含在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体验,在共鸣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意象
在诵读中体验意象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途径,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否则,那些谐音或者同音的字所表现的意象就不能地展示出来。可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是体验诗词意象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时,一定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如诵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一定让学生在诵读中既要领悟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原因,又要感知“春、江、花、夜”只是烘托的背景,“明月”才是诗人刻意渲染的意象。明月洒落银光,不仅引发游子思妇的相思想念之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索。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分析,让他们在物象中感知意象,在角色中感悟意象,在情境中体会意象,在诵读中体验意象。通过意象理解诗词的内涵,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得到升华,这才是古诗词教学所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作者:王梅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语文论文:自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当前高中语文自主教学误区分析
1.过度相信学生,教学过程“放得过多”
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似乎只要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教学就会“无所不能”,对学生能力过高估计,教学中一味地“放”,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显然操之过急,一味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反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障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障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4.坚持灵活机动,务求信息反馈实效
在高中语文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中,当堂检测是必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但是在形式安排上不能呆板,要注意灵活性。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书面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一旦教学中出现了意外情况,导致教学探究过程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书面检测,教师应当以满足探究教学过程为主,的检测环节可以采取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然后结合课后检测进行综合反馈。当堂教学信息反馈环节的灵活性要与教学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不拘形式,务求实效。高中语文自主教学应当将科学高效凸显出来,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避免形式主义和呆板现象,真正发挥出这一教改模式的促进效应。
作者:张锦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语文论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扩大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显著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良好养成。
作者:郑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语文论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1960年出版的《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亲自发现的实践,可使人们按照一种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老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以完成学习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传授和灌输,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通过主动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自主分析,并对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和实现最终验证。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如老师)共同完成的,是以“自我协商”(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和“相互协商”(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学习目标。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合作学习则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突出特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正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流程的设计,在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的基础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的地位,通过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营造了“倾听—交流—促进—共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在这种情境下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可增加学生学习中参与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方式,对话、交流和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问题探究中,同学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可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探究式学习可以搜集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学习目标,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实施的原则和步骤
1.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设计突出探究性。问题提出要创设情境,问题设计要有研究的空间,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与信息,强化自我思考研究,鼓励质疑、研讨和超越,学会协作学习。2)过程突出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要明晰学生学习的权利,老师有责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的提升。3)研讨突出合作性。要尊重“先小组、再老师,把同学看作资源,不过分依赖老师,通过互相帮助,学生实现合作这一社会准则”。4)生成突出互动性。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师生与生生互动生成,以相互间的联系、能动、交流、影响和不断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2.一般步骤
1)设定学习小组。先将所有的学生按比例平均分成人数基本相同的小组。然后,确定小组组长、协调人、信息搜集人、组织监督人、发言人和外联人等成员;确定组织学习原则。分组时可以自由选择,但教师要适当进行控制,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相互搭配,让各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2)设定学习内容。教师可对文本或者学习内容及预习作明确要求,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也可由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提出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在全部问题提出之后,共同筛选和整合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控制问题的个数与问题的难度,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还要让问题尽可能符合本阶段或者本单元学习或复习的重点。3)研读研讨探究。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生生合作搜集资料信息,生生和师生平等对话,开展课堂讨论,在研讨探究中对感兴趣的问题得出相应的学习意见或结论,形成小组一致意见。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学习小组的成员,教师还可以担当全体学习小组研讨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4)成果展示。学习小组从研讨探究中获取的信息结论,可以以个人陈述的方式展示,也可以以小论文的方式发表,还可以以结题报告的方式集中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理解情况,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料进行正确的解读或把握分析探究的论据,要能实现对重点内容的掌握这一学习目的。5)教师评价总结。教师要适时点评和肯定学生思维见解的闪光点,明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学生不能关注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深入钻研学习的文本,广泛占有课内外信息资料,及时把握学习探究的方向。教学评价要及时、恰当和,总结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落实情况。6)学习成果测评。对于学习的内容,不能只作过程性的评价,还要通过适当的测评考试进行结果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强化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实施方法可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课题研究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研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该类型以学生分小组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以合作研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某种文学样式为学习内容,以掌握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和提交结题报告。例如,在高二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学习课题,如提出“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和军事等的关系”的母课题,让学生就此母课题分组提出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或老师为学生列出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方向。如:选择4-6位诗人进行对比探究的“诗从心头起”子课题;以高适的《燕歌行》为引子,结合高中五册必修课中的唐代边塞诗进行“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的子课题,探究边塞诗情感类别;由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学习,让学生进行“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的某个具体诗人的诗歌的创作探究的子课题;依托《氓》《采薇》进行“从《诗经》中的劳动人民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看当时社会面貌”的子课题;从选修教材及时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鲍照和阮籍的诗作来探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看当时作者心态的子课题;“清朝社会政局的变动对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影响”的子课题;“赏陆游诗,感爱国情”“风风雨雨受谪人”及“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观”等诗歌写作前后背景探究的子课题;等等。这种探究是基于对课本相关诗歌学习基础之上的对作品的进一步研读与分析,是对作家的生活写作背景的再认识,是对相关历史时期的同类作品情感的再推测与生发。这样做对学生学习组织的要求较高,但也是最容易组织的一种语文探究式的学习类型,要求学生以论文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现成果。
2.专题阅读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教师设定高中语文教学中某一专题学习内容、以个体探索型阅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个人阅读理解为主的理解性的探究学习活动。理解性的探究是一种常规性的个体探究活动,是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由此看来,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类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方面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探究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美。如:语言的搭配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语意的修辞美,如“婷婷的舞女的裙”“有零星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语言的错位美,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语言的情境美,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语言的动态美,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语言的对比美,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等。再比如,讲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可以探究诗歌创作手法。“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的运用有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让学生探究作品形象创作的意义,“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可笑之人,还是可恨之人、可怜之人、可悲之人?请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阐述你的观点”。在讲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以“月亮”作为载体进行月文化的专题阅读探究,通过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曲赋、歇后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典故、对联和歌词来撰写有关月亮的意象及象征意义的论文。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以探究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探究中,学生能够积累、体验和感悟语言,能够内化、迁移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够形成和转化语文学习态度和品质。在探究阅读的同时,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性。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能让语文学习由知识学习变成能力和方法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3.课堂阅读教学类型
这种类型尝试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手段”与问题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堂主动性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的有效整合,实现师生共建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类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专题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分析性的和评判性的探究,是透过现象深入地探讨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联系的探究活动,是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作法、解答、方法和资料等做出的判断活动”。此外,在探究式学习模式实施中应首先注意问题的选择要适当和明确,要制定明确适度的研究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并争取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目标的实施中来。目标要有不同层次,要有宽度和梯度,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化思考的空间。其次,引入学习类型的时机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要适用于探究式学习。再次,要强化教师的调控与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是不等价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因准备的时间及知识储备的关系,不可能那么完备和充分,无论在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阶段,还是探究获得知识结论的阶段,教师都应给予恰当的指导点评和引导帮助。,要做好教学反馈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的控制者,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独特性,不能仅注重过程评价,还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作者:张苑勋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论文:医学类高职学生大学语文论文
一、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
(一)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的品质是企业用人首先要考虑的品质,也是最基本的品质。
(二)发展潜力
文凭只是企业的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看进入企业以后的发展潜力,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的贡献才是较大的。例如,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这种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做法目的就是让员工的潜力较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目前一些发展好的正规的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这块,这些企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员工愿意学习,希望有所提升都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大大提高作用。
(四)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很多企业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员工个人能力再突出也比不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受欢迎。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服从企业的管理,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竞争力量。
(五)融合程度
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看重毕业生是否认同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只有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奉献力量。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招聘时会选择那些认同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应聘者,也就是认同“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价值观。
(六)创新精神
在能够胜任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这两者中,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后者。比如,微软公司在用人上面宁愿选择那些曾经创新失败的人,也不愿意选择那些处事谨慎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因为微软公司看重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才使得微软成为计算机中的“巨人”企业。
二、医学类高职学生非专业因素的主要方面
及时,是满足学生就业必须的专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是就业谋生的必需。第二,是合格的医学类高职毕业生所要掌握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三,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上为其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三、大学语文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型的人才是企业招聘的重要对象。为了面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为了让医学类高职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用武之地,还必须学习好语文这门工具,从而能在企业工作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企业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想法需要说服上级从而让自己的意图得以实施,这就需要好的口才;又如,工作上有什么报告或者成绩需要总结,这些都是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能言善辩是要好的语文功底的,总的来说需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及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并且发音比较标准。第二,面对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不同熟悉程度以及不同谈话目的的人都需要掌握一套得体合理的谈话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发言的场合,因此,要具有一定的发言能力。第四,企业有时候会举办一些活动或者比赛,会邀请一些演讲水平比较高和辩论能力比较强的人去做,因此具备一定的演讲和辩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五,企业办公常常会有一些书面的写作工作,这时就要求掌握一定的写作一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的能力。第六,面对企业推出的一项新产品,为了将其在社会上推广为众人所知,则需要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描述和介绍,而这些介绍一般属于应用文的范畴,所以说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也非常必要。第七,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综合述评的写作能力。
作者:王红亮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论文:专业特色项目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项目设定体现专业特色
项目设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兴趣也不同,需要先进行教学对象区分,再设计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驱动项目。若不区分专业,全校均采取同一本教材、同一课件、同一项目进行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应用能力中,师范教育、旅游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园林、模具类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介绍、说明等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希望强化写作、朗读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本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项目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诗经•蒹葭》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集中在:(1)诗歌内容的理解;(2)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3)诗歌意境与意蕴的赏析。本期大学语文合大班上课,学生共175人,分别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与音乐教育等专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特点所设定的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负责修改老师课件,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内容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本诗翻译为白话儿歌;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及时段翻译为英文或在网上查找英文译版,熟练朗读原版与英译版,比较语感,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请为本诗课景选择两首背景音乐,并说明原因,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意境的赏析。根据专业设定项目,把教学目标潜藏在项目中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
四、小结
“大学语文”项目式教学在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一定要高于中学语文,而不是中学语文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将具体的项目与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融汇。如《孟子》篇,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作者介绍、作品介绍、文本翻译、主意提炼、总结,即使有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环节,依然难以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采用“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设定明确的目标———开展一次主题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辩论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全部由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讨论,课堂上学生联系当代社会热点现象阐述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既激发学习兴趣,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项目设计为配乐诗歌朗诵会,非常受欢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情,并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熏陶氛围。在讲述外国小说名篇时,常有老师选择相关的电影赏析,如《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等,单纯在课堂上播放影片所起到的效果甚微,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领略原文精髓,如果选择原文片断排演小话剧,会让学生自己有动力去阅读原作,至少是相关章节,从而领略作品的魅力。设计的这些项目再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相关的切入点,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特长,才能收到实效。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不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没有给学生启发、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纯属形式主义,既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面向差异化的专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
作者:江朝辉 彭华姣 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论文: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1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包括诸如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名胜古迹、人物自传、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物质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文化。五溪文化是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之一。如五溪文化离不开五溪独特的地理位置,“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30多个县市。所谓五溪文化,指的是以汉、苗、侗、瑶、土家族为主的五溪地区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自始至终适时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感受有如下重要意义:
1.1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已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以历代作家作品为载体,《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阅读与分析上,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某些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重复,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技能至上”、“专业至上”、“功利主义”等多种影响,对《大学语文》并不感兴趣,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如何使学生对《大学语文》感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所就读的学院所在的地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化遗迹、民间艺术、风俗文化等。学生长期生活在此地,地域文化会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精神、性格、个性,让他们对地域文化产生亲近感,引起学生好奇心。因此,对生活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将五溪文化中的部分适当地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1.2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拘囿于作家常识、文学知识、文学作品、写作知识。以地域文化资源来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由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文化寻根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增加文化的底蕴,从中发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而言,可以依托五溪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把大量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语文教育资源,比如可以将五溪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现象、人文景观、爱国英雄、名人事迹、风俗由来、民间传说、文化遗址、名胜古迹、节庆文化、五溪文学等内容融入教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3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地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于地处五溪地区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这所高职院校而言,将五溪文化融入《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用五溪人物的历史事迹及其经历故事激励大学生,用五溪文学的经典篇章感染大学生,用五溪的风俗民情陶冶大学生情操,用五溪的人文环境熏陶感染大学生,用五溪文化精神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
2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地域文化要发挥其积极影响,实现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就需按一定原则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2.1“去粗取精”的原则
地域文化,本身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融入过程中首先应该“披沙拣金、去粗取精”,摒弃迷信的、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选择的文化内容,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以保障教材的质量和文化的传承,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于学院而言,将本地五溪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要引入丰富而的五溪文化资源,比如民俗文化、隆平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和平文化等资源中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其人文素质。以“隆平文化”为例,让学生动手搜集各种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提炼,理解其丰富内涵,融入到大脑里,落实到行动中,以此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2.2“兼容并蓄”的原则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同支流和主流,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域文化的学习,应该持“兼容并蓄”的原则,既要吸取地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接受和容纳地方文化,更要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学习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下展开教学。比如学习五溪文化中的端午等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通道会议转兵旧址、芷江受降纪念坊、或粟裕、滕代远、向警予等人物的自传都可以联系其他民族节庆文化、风俗习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二战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领略五溪文化独特的魅力,又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学习民族文化的知识,防止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地域文化不见民族文化。两者须结合,才能使五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相融。
2.3“同一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补充和融入,可以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好地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但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遵循“同一性”原则,与大学语文教材的目标与功能要保持同步,具有“同一性”。比如:五溪文化的教学要向《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功能看齐,要进行母语文学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无论是民俗文化、五溪人物、五溪文学的教学,还是纪念场馆、名胜古迹的教学,所有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和功能实现,使五溪文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熏陶感化作用。
2.4“适度”原则
地域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更爱学大学语文。但地域文化只能作为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文学阅读部分处在平等位置,不能一味强调地域文化而忽略了对其它文学作品的学习,应该与其它文学作品更好地融入,共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比如,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融入五溪文化的部分内容外,还以文学史线索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诗词、现代文,涵盖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文学作品,单元知识讲座中还补充了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使五溪文化和其他经典阅读相结合。因此在地域文化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可而止”的原则,切不可因为地域文化的引入而忽视其他内容的学习。
3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举措
地域文化的融入不仅要遵守以上基本原则,而且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对于我院而言,我们在教材、教学、教研、活动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为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语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3.1挖掘品质资源,开发《大学语文》校本教材
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传统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提出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自愿、自主、独立或与个人合作的方式,应该在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浓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区蕴含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即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素材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包括自然景观、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渊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址等,以突出学校的地方特色,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对我院来说,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整理、挖掘、研究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了大量资料,遵循《大学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的目标,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把五溪文化的民俗风情、文化遗址、纪念场馆、人文古迹、五溪文学、五溪人物等内容编入了《大学语文》教材,这些内容的引进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又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更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吸引力,有助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3.2加强实践,创新《大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述多,学生动手少,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活动空间。我们尝试加强实践教学,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引下,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觉应用语文能力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地域文化模块的教学,主要通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外实地观察、调查、收集书面和口头资料、图片、音响资料,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反思,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展播ppt、开展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这样,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质疑能力,突出在学生的实地考察学习中主动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锻炼其思维能力和方法能力。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布置调查任务,组织学生参观安江农校纪念园,激发学生对名人的好奇心,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袁隆平院士的书籍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了解人物艰辛的科研历程,先进的思想理念和隆平精神,分组进行讨论、质疑,以调查报告、论文或制作ppt课件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出者。在这一实地参观、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在课堂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学习袁隆平先进感人的事迹,领会隆平精神的实质,并以隆平精神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3.3进行地域文化研究,促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的特殊功能在于把教育和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传统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利用、研究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申报地域文化方面的院级和省级课题,并推广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深化地域文化的保护、认识,又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怀化,围绕五溪文化老师们开展了“隆平特色人文教育研究、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目标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带着研究课题走访名家,深入了解二酉藏书洞、沅陵盘古洞、大唐龙兴讲寺等文化遗址;了解大小端午习俗、侗族人的传统节日芦笙节等风俗民情;了解黔阳古城、芷江龙津风雨桥等人文胜迹;了解芷江受降纪念坊、陈纳德飞虎队纪念馆、湘西剿匪纪念碑等纪念场馆;了解袁隆平、熊希龄、黄永玉、沈从文等五溪人物;了解《涉江》(屈原)、《五溪深行》(马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竞渡曲》(刘禹锡)、《临江仙》(王庭)、《走近袁隆平》(姚昆仑)等五溪文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五溪地域文化理念,并通过举办五溪文化专题讲座之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隆平文化等讲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让学生更加理解五溪文化的丰富内涵,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真正促进《大学语文》的教学。
3.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除了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之外,还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似的熏陶和渗透,因此,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画展活动、专题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对于学院来说,可以围绕五溪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开展五溪文化主题的班会活动,举办五溪名诗文的书画展、五溪摄影作品展、五溪文化特色小品比赛、隆平精神主题的演讲比赛、五溪文化手工艺品展、隆平文化艺术节、五溪文化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五溪文化和校园文化水乳交融,使《大学语文》在校园文化平台得以拓展,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形成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热爱生命和生活、崇尚实践的良好精神风貌,使高职生在地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求知、实践、创新。从而达到以课外活动促进课内内容的学习,以校园文化氛围感化高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对地方五溪文化的热爱和对自身专业学习的热爱,实现以大学语文促进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最终目标。
4结语
总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材到教法,从课堂内外到校园内外,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进行尝试,深入探索有效途径。从而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实现真正提高职业人文素质的目标。
作者:郑明娥 梁迎春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论文:高职课程标准大学语文论文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建设的背景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团队在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本课程的性质,即“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二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三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了正确的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等等方面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解表达、思考辨析、综合应用三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程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的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能力训练。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汉语言表达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阅读基本方法;③掌握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②能够地解读话意、文意;③能够欣赏、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④能够较为、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⑤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3.情感目标
①养成良好的汉语言听说读写习惯;②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培养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这一模块教学内容是“以语文要素为经,以听说读写为纬”,建议学时为26。安排了“提炼主题、设计结构、选择风格、锤炼词句、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论述观点”等语文要素,构成7个教学单元。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专业必修①主题观点(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够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章时,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题;在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②结构层次(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在写作时,能做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③词汇语句(4学时):在阅读文章时,能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区分措辞用语的优劣;在写作文章时,能恰切地遣词造句。④应用语体风格及写作(10学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体、规范的格式较为熟练地进行专业常用应用文写作。(2)专业任选①事件叙述(4学时):要求学生能迅速把握对方讲述的事件要点,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把握所叙事件的基本状况;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性文章时,能明晰地叙事。②事物说明(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阅读文章时,能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写作文章时,能、简明地说明事物。③观点论述(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论述的观点,能恰当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把握中心;在写作时,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2.综合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1)专业必修读书沙龙(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撰写策划书、读书心得、读书交流会总结等;能够用口语较为、清晰、流畅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在开展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协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2)专业任选①专业学习简报制作(8学时):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能够编辑“专业学习简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广泛搜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②演讲比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有效信息;能够脱稿演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③辩论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与辩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辩论过程中进行运用;在辩论中能够阐明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同时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一道完成任务。④调查报告(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调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查问卷;能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能够形成分析报告,并且在项目实施中,能够协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实施建议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大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倡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调过程性考核,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方式开展能力训练;
2.注意在课内根据单项能力的要求,灵活机动地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能力训练;
3.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4.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个人训练、小组训练、班级训练。
(四)教学评价
1.考核评价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淡化终结评价的原则。在学习进程中,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纠正偏差。②可操作原则。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③能力导向原则。考核方式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测评。④师生共评原则。采取三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2.考核评价
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100分平时成绩基础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活动协作、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以专业必选项目读书沙龙作为评分依据。
3.期末成绩
主要以专业任选项目的活动成果为依据进行测评,教师可根据评价要素及班级特点灵活设计具体评分细则。
四、特点与实施效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设计理念和思路、教学目标等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界定,其核心基点在于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基础综合素质。它改变了长期以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单纯的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或人文教育的线性思维形式,打破了原有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改革与创新。它在教学内容上是语文基础理论与综合实践项目相结合,教学活动形式从传统课堂教育延展至更为阔大而含蕴丰富的现实生活空间,对学习实效的评价则引入了多元评价机制,实施过程性考核,这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重大改革。同时,它还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实效。
作者:何惠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语文论文:新教材阅读个性化教学的尝试和思考语文论文
形象地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次“福利”——为我们每一个敢于改革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近三年来,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心理,并进行了个性化教学尝试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方法,。事实上,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依靠学生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以此来达到阅读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关注文本个性特色、方法指导灵活多样、目标要求因人而异;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由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构成的主观知识和经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一、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首先,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应与每篇文章特定的思想、情感和基调想吻合。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中就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散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抒发感情。一篇好的散文,我们反复朗读就会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流淌,心灵的震荡,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和现今生活的拷问。学习这类文章时,就不能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凭学生自己的想法去读课文、回答问题。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感情主线,从而深刻理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章基调,而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猜想。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了每篇文本的特点,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朗读和理解每类文章的方法,这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
其次,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文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吴忠豪认为:语文教学的个性是学习语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充分体现语文的本质属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较大指标应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试想,这个方向对了,无论课上得怎样不尽人意,它终究还是一节语文课;若背离了这一方向,即使课上得再“艺术”’,也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本人将阅读教学的确定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言语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扩大智力背景,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近300篇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能注重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积淀无疑将得到质的飞越。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个新理念
1、对话性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条件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是对话阅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及时,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
习性效率是效率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习性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以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可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习性效率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效率课堂”研究活动中,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习性效率”方面作了深入地探究,从中获益颇多,浅谈如下:
一、提高习性效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节省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预习任务主要是认读二类生字,扩充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经过训练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然而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先在课堂上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很差,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逐渐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制定表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后,可把预习的时间挪到晚上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记作业常会忘东忘西,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用小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每一课的预习要求,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放在家里,每晚预习时拿出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这样还有利于家长进行监督,从而保障课前预习的质量。
3、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难事,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中,通过评“识字大王”“朗读小明星”或奖星等评价形式使那些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及他人的预习热情,使课前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处处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但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上课十分多钟,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
1、多进行认真倾听的训练
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主要内容;当别人朗读时我就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准备评价;有时在学生倾听之前我还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样学生会听得更仔细。
2、对走神的同学多采取正面的引导
再怎样严谨的训练也避免不了有上课走神的学生,对待这些开了小差的同学,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如看到有同学走神时可以点他的名字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说“同学们看看某同学听课多认真!”小学生都喜欢表扬,一听到老师表扬别人,自己马上也会表现得好起来。
3、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单调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设计有趣的环节。识字教学中,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我问“火车火车往哪里开?”此时所有同学都会举着手抢着说“往这开,往这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另外,还可以用“找朋友”“登山峰夺红旗”“送字回家”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
(三)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磨磨蹭蹭、拖腔带尾,势必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
1、多鼓励胆小的学生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一叫他起来便会支支吾吾,耽误时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很重要,此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尽管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从你的眼睛里老师看出你已经想好答案了,大胆地说给大家听”等。慢慢地学生有了信心,再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多提醒他说话要干脆响亮,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2、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认读生字、扩词、评价朗读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平日教学中做一些统一规定:如让学生拼读词语时,都先拼完每一个字,再直呼一遍词;评价别人时,都先指出优点,再指出不足,提出小建议等。
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字词时都会很整齐很响亮,评价别人时都会很干脆不犹豫,从而给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笔者认为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让学生干脆响亮地说话,自己就不能说话懒洋洋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总
之,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有惜时的观念,思维敏捷,说话干脆,与学生的节奏和谐一致。
2、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必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正常现象,要多谅解多鼓励,使学生坚强地与旧习惯做斗争。
3、要持之以恒
科学证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时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所以为了养成好习惯,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切不可因其它琐事把学生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要随时检查随时督促,时时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看某某同学听得多仔细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干脆真响亮!”,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地听干脆地说。
总之,提高习性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付出百倍的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才会早日养成,习性效率才会在课堂上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 对当前“开放式”教学的反思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但反观我们当前的开放式教学,颇有点矫枉过正,重新陷入新的谬误之嫌。
其一在于学科的特质明显淡化。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性课程。相对于每一学科的教学来讲,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语文特性。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开放的实质。认为所谓开放就是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一时间,语文课上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算又是画,似乎热闹得很。这就是我们语文的开放教学吗?显而易见,这只是开放教学的“形”而已,离其“神”还有相当的距离。语文有语文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其本身具有的特质,开放的过程始终不能脱离开“文本”与“人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这一条主线,好比是我们音乐中的那一条上下波动、富有弹性的主旋律,有波动,有弹性,当然也得有一个回归,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显得无比的宽泛和厚实。对此,古人就有“文灭质,博溺心”的警示。那种语文课不象语文课的开放,其实质是假开放而已。
其二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有明显的弱化趋势。大家都知道开放教学是学生自主、综合实性的学习,那么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主导,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干什么!当前某些开放式教学,教师用纯粹的放羊式教学,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学习的过程属于学生固然不错,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并不是十分强,疑惑与不解,有些学生的学习可能还游离于本课的学习要求之外,甚至组织纪律性的散漫,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都是正常的。对此,教师岂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由此可见,开放式的教学不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同于放任自流。
其三是对于开放式教学的评价有明显的滞后性。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构建了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评价平台。但从目前来看,我们很多的开放式教学在评价机制上并无建立。评价大权依然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说了算;学生学得好不好,要看结果对不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开放式教学的评价之中仍未能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仍然深远地左右着我们的教师,从而影响着我们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只求结果,不问其他。在开放式的教学上,只要我们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体制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