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

跟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将课文内容分解成段、句、词、字等一些基本知识点,按照“学生字,给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这四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抄和背,抄生字、背词语、背段落;解释每段的段落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差异,而学生总是处于“要我学”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是“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死记硬背成了农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扼杀了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小学因为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经费紧缺,许多小学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的水平,另外,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这里的学生除了学习那几节短暂而枯燥的语文课以外,其课外资源更是匮乏。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要问题是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合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长处,并为现有师资力量的作用发挥极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加大对语文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语文任课教师素质和技能,其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语文教师基础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较大功效;二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培训;三是对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师对教材有更深、更精掌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合理使用,应为教学法虽然可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其他问题可能又不适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对象、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思考为什么孔子要组织“游赏泗水”?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去。

2、运用新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对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如在教学《滴水石穿的启示》时,先和学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营造学习氛围,然后以“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何方呢?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索前进的方向吧。”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思考“我要怎样才可以实现理想呢?”,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建构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学法指导、启发方式、教会学习、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景,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核心,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虽然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如城市,但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如在讲述四年级下学期《大自然的启示》中的《人类的老师》时,教师可以讲学生带到田园、河流、森林当中,去感受自然的丰裕,并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课文。只有真挚的感情才可以让学生被真正的感染。

三、结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种过程,其目标是让学生习得知识。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义务教育论文

1改变模式,创新教育体制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最原始的僵硬的教学模式剔除,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要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确立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一个环境,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提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能够将知识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吸收、消化。课堂上,不仅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要让学生主动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确立小学素质教育新目标,将素质教育充分开展,有效进行。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意方式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要把素质教育有关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下述的“三主”、“三自”、“三有”等特点上。“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做到“教”为“学”服务。“三自”:即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质疑、自己析疑、自己解疑。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三有”:即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而通过争论,学生就会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论,借以去发现、去创新。语文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分享体会。在作文点评课中,教师可建立“议、改、评”三结合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分组对习作进行阅读质疑、评议、修改、交流。小组经评议推荐出优、劣习作各一篇让全班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只在开始和结束时起点拨和总结作用。这样,学生学得高兴而有实效。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任务,只要我们从观念上、意识上牢牢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就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4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对学校的新要求

①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新体制,建立其素质教育教学模式;②引进年轻、专业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教师,对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彻底应用,能够最快的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开展;③学校应该开展课外活动,作文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辩论会等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还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素质,为素质教育的进行提供了宝贵的基础;④开展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的素质教学模式,进行按期培训,让教师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5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要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育时学生学习的基础,它整合了各个学科的内容将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能够充分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革新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人才。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完整的结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不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一味的将语文知识塞给学生,使学生学习僵硬化;而应该在课前充分准备,用疑问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要进行良好的互动,自主发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下,教师应该与学生友好相处,和学生成为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想事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结语

学校要完善教体系,带动教师发展素质教育,充分将素质教育灌输给每一位教师,做好培训工作,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不仅能够快速将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还会快速了解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其带给学生;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改变;切实将素质教育带到课堂上、课下;使学生学习环境有所改变;努力学习学校培训的专业知识,将其进行自主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进行素质教育;学生应该积极接收学校、教师对于自己素质教育的培育,重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主学习性等;努力配合教师将水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丽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及时实验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蒙学思想启示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许多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教育的发展。历代的教育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锤炼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历史不断向前,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不妨回头看看,从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寻找一些启示。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蕴藏巨大潜能,可塑性强。成长阶段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周易•蒙卦》中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古人将启蒙教育视为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可见古代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古代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学教育方法,其中散见着不少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1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1.1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1.2注重朗读与背诵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主张多读书,注重读者的自我体验。古代蒙学教育也是如此,主张儿童多读书。与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略有不同,蒙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蒙学教材选文对仗工整、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儿童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夫子不但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从而培养童蒙的语感以及自学能力。音乐性较强的蒙学教材利于儿童的背诵。如:《三字经》、《弟子规》都是整齐划一的三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相较于深入分析课文,夫子更加注重童蒙的自我阅读体验,往往在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与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参悟课文的内涵。

1.3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立人的事均无小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童蒙的教育就应从点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久积累而成的。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儿童的成长,是儿童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童蒙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分别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这五个部分对童蒙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1.4内容丰富的蒙学教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着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探索,古代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向儿童展示着大千世界,扩展童蒙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童蒙教材还引入大量贴近生活的故事,对儿童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这些故事让童蒙在寓教于乐中学有所得。

2蒙学教育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回顾过去,吸取蒙学教育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滋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基。在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带来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崔峦先生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怎样简单而又扎实的教语文呢?我想我们可以从蒙学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启示。

2.1注重读与写的训练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新生一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为基本功训练,朗读与书写就是语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两项。通过朗读能较快的将学生引入教材选文特定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去积累字词、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特级名师于永正认为:“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要把孩子教聪明,就得好好朗读,朗读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文以及教学目标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技性较强的选文,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切忌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选文,则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对于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艺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过多的分析会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蒙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应提倡学生多读,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还能揣摩教师的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除了提倡朗读教学外,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的选文,这些的选文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这样的选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帮助学生将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该注重书写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使用的普及,下笔写字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的书写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义结合于一身,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正确工整的书写祖国文字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遵循书写规律,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2培养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古代蒙学教育主张童蒙多读书,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书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思索问题的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教师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的书籍,在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重要。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推荐他们阅读的书籍,在需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有望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能让他终生受益。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元教材教材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儿童的注意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注意的稳定性不好。课堂上除了需要教师时常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外,教材的选文也很重要。过于艰深枯燥的内容不易引起儿童的注意,相比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选文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启蒙阶段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认为:“学习的较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关系密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育,为教育开拓了崭新的视野。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有着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在传统的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设计多元教材,增进教材的趣味性和音乐性。多元化的教材能让学生在读准课文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语言趣味性的一面,开阔视野,培养语文兴趣,为今后深入的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提供可能。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不容忽视。的语文课堂不在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方式,而在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教学方式终究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充满挑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踏踏实实的走好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 魏巍 王秀霞 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整合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对照这五个方面的特点,翻看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小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记忆、理解字、词、段落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还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当此重任。

二、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整合的可行性

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传统的语文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这种语文课堂没法和心理健康结合。但是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语文课堂上却随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影子,因为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创设民主、和谐、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语文作品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是教师从业者的必修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的整合,则只需要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和学习来得以提升,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思想贯穿在语文课中。

三、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课整合的示范课

福田区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为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先天环境,使得这样的示范课越来越多。在下沙小学,严闯林老师示范了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合。他应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常规语文课文,讲述了“幸福是什么”这一心理学命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它写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悲剧,可是在严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却学会了幸福。严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五个词概括了小女孩的生活状态,又引导学生找到了“温暖、满足、安宁、关爱、快乐”与之相对的词描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所有渴求。抓住一段,对比质疑:小女孩的遭遇明明是悲惨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严老师在此基础上出示作者安徒生自己对“幸福”的解读:“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严老师结合板书,告诫学生要对生活永存一颗隐忍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对幸福的渴望,懂得在“寒冷”中感受“温暖”,懂得在“饥饿”中感受“满足”,懂得在“恐惧”中感受“安宁”,懂得在“孤独”中感受“关爱”,懂得在“痛苦”中感受“快乐”,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拓展补充哲理性美文《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感受自己心中的幸福,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辩证思维的窗户。在荔轩小学,李彩平老师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绘本教学<我妈妈>》,指导学生读绘本,说绘本,根据图片信息造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学科性。同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感受,感受父母之爱子,感受原来爱是相互的,感受爱是给予后的回报,感受“她爱我,我也爱她”的感情。这本是一节学词造句课,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但是李老师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应用绘本这一独特载体,选题与生活贴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自己的妈妈。在课堂结尾处,李老师让学生写写、画画自己的妈妈,从绘本拉回生活,画龙点睛,不仅是一节的语文课,还是一节非常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堂的结尾处,学生因为自己图画能力不强,画不出美丽的妈妈而伤心地流了眼泪,这是最真的情感,也是最美的情感。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因其先天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乘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东风,必将成为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完成这样的整合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育人”视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使语文学科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铭勇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乡镇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学会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语文教师应多进行课例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专业发展为目的,采取互助备课、互助观摩教学、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进行教学反思等方式,解决问题、消除困惑、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平时多读书,读好书。

3精心备课,将学生情感引入意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一般故事简短,语言表达易懂,但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难以无误的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候把握,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冬天你也不带帽子,不穿鞋子在路上走是什么感觉?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外思想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4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的个体差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敏锐的感知学生间的差异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例如,基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章节,不一定要求所有同学在规定时间都背诵完,因为有一些学生记忆力好,背诵快,而有一些学生记忆力稍弱,背诵速度慢,应该给予适当的调节时间。在农村小学,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先天的身体缺陷,要教导学生互相尊重与帮助。

5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小学生阶段已经具备了眼、手、口、脑并用的基本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利用这些能力来进行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且这些能力训练要与生活实践联系,让学生们主动的将身边见、闻、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例如,鼓励学生每周写一篇日志,并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其他同学也可发表意见。

6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督促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农村小学的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家务繁忙,则把孩子交给学校,缺乏和老师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联系,鼓励他们督促孩子学习,尽量配合学校老师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育中,字词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之外需要家长适当监督孩子学习,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教师不但要关心他的学习,而且要多关注他的生活便且与其家长多沟通。

7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鸟的天堂》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什么叫天堂?在你的心目中天堂是什么样的?然后放录像片;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让学生预习课文。其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学当小导游、小售货员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者:彭光福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探究

一、个性的涵义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因受特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性格特性。一般个性分为两部分,即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异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倾向性包含欲望、兴趣、动机、志向、信仰等,与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被个性倾向性牵引而表现出某特定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共同制约着人的个性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行探讨。

2.1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舞台

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时常意欲展现自己个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死板教条的授课,经常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自己去领悟知识,然后加以引导修正,对则表扬,错则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选个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结果,加以修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不受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

2.2教学气氛要温和

课堂气氛不要严肃,在传统的教育中,语文老师言辞威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让学生上课心怯,感想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发威,问及问题,也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套话和空话频现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束缚,难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消磨殆尽。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气氛,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自信在温和的气氛中唤回,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敢想敢说,爱上语文课堂,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挖掘才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要建立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学生才敢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板起面孔,应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老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到这点,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老师要奖罚分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沉默是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敢说话,总是沉默,不可能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只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沉默中消磨,成为一个死板教条的产品。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错不罚,对必夸,这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让学生萌发好奇心

兴趣是好的老师,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被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萌生好奇心理是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会把学生带进语文美丽的世界,而平庸的教学方式足让学生上课味同嚼蜡,除了背诵就是写作,没有丝毫乐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巧妙性,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去探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要简单背背完事,要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仿写,并提供指点,学生在写诗对句中争强好胜,兴趣自然就有了。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笔记,积极培养学生个性。

2.4 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课堂上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老师要知道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包容学生奇怪的答案,不是批评而是引导,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孩子个性体现在思维的不同,而创新思维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老师在发现学生的求异点时,不是直接棒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去接近答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总是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偏离标准,其实语文题本来就没答案,就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描述,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2.5寻找平衡,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为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应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早期的教育总是重视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个体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落后时代,如今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寻求平衡,培养个性,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下面两点:及时,个性化与规范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不是说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忽视学生的普遍教育,毕竟小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都是相似的,普遍规律与应有的规范性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障。第二,个性发展与基本素养的发展要平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 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一、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近期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发挥电教优势,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发挥电教优势,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展望未来,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景物描写等内容,有利于教师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听觉形象,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掌握和发现自然规路的有效途经。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长此以往,思维发展受到了阻碍。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此,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就要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创设激起学生思维的情景,情景的系统性促进思维的条理化。 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一上课,教师播放一幅幅“四个讲究”的画面,以便于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脑海中留下了园林的轮廓,文章的条理也会一清二楚,再学苏州园林的特点及说明方法就是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月光曲》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月光曲》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边读课文“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录音,使学生感受到了每一句文字与每一段音乐的联系,文学内容的起伏变化正反映了音乐的高低不同。这段文字内容反映了乐曲中蕴涵的思想意境,如果不是亲耳所听,决不会凭空想象出任何美妙的音乐。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创新思维。

在解决重点、难点过程中,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愤悱”状态下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形成思维的升华。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机运用多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展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

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与渔夫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儿女是怎样生活的?而后用四副投影片展示四中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学生在题为《续编“穷人”》的作文里,竟写出了十多种结局,实现了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了创新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本文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具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以及部分教师本身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写应试文和做基础题,其余教学内容不予重视的情况非常普遍,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母语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将具有灵性、具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反复训练之中,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到其生活基础中去,复归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品质与价值。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多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文秘站:)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写信、辩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极大地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的事情上感到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活运用语文的“本能”与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

三、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主要途径

1.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开展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

语文教育要走向生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开展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能力走向生活,使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研读,把让学生自我阅读看作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权利。要相信语文本身的魅力,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控制教师讲解的时间。正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描述的那样: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由之路

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走向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必要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在一切有语文的地方均可运用。如搞社会调查,出现错别字频率较高的有哪些字;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助社区出板报。写通知、告示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一定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转变思维,抓好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些新的理念,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也将转变思维,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喜欢上语文,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笔者结合基层小学语文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 注重师德建设,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习

近来“虐童”事件不断,师德建设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首先是个德育问题,尊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渴望被尊重。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老师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孩子们也最可爱。冰心老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他们都有最美的一面。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孩子们的优点、亮点都是他们最美丽的一面。在基础教育中,孩子们的可爱不仅仅是在分数方面,老师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尊重他的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诱导他们的方法,鼓励他们的特长。着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强调,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待学生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多鼓励,加强心理认同,强化心灵沟通。例如:你很聪明,你很棒,你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孩子们可能由此喜欢上这位老师,喜欢上语文,也就喜欢上中华传统文化。有时喜欢某个学科是从喜欢某位老师开始的。

2 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一点上,孩子们的表现尤其突出。其实一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老师要做到两个善于:一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点;二是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力求把教材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兴致盎然;兴趣点出现后,迅速抓住兴趣点教授知识点,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课堂氛围其乐融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奇石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出示奇石的图片,学生立刻就被惟妙惟肖的石头所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比起照本宣科更能诱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3 紧抓语文要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雪晴》(元 贡奎)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古人不叫上学,叫“读”书,可见语文教学“读”的重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能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品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甚至熟能成诵,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孩子们可能一时无法体味语境的美妙,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但总有24小时他们会理解的,读多自然融会贯通,用时下笔如有神。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们感到读书最苦的一点,古人形容为“寒窗”,这不仅是智力的展现,更是毅力的体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读书会、背诵会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能提升其自信心。在朗诵过程中,积词累句,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其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 放飞课堂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恩格斯说:“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孩子们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天真无邪,思想活跃,有时近乎滑稽,这正是他们最可爱的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大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老师要掌握全局,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知识储备等发言,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思考、学习。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奇石真奇怪,很想去黄山去看看。可有的学生却回答的不同,说:黄山不仅有奇石好玩,还有松树和云彩好看。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黄山展开了探索之旅,农村的孩子大都没去过黄山(可能在电视中看到过),他们就根据学校后面的龟山进行猜想。,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的总结,使他们对祖国锦绣山河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

5 调动多种器官,让学生在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能只是教师,这也是新课标改革重点推介的部分。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学生只能读死书、死读书。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更要突出强调引导思路,诱导方法,激发潜能,鼓励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

小学教育不仅是项基础教育,也是项系统工程。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石头是奇石。课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奇形怪状的砖瓦石块,让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让学生在多方位参与中学习。

总之,要创新教育思维,从小就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语文教学神采飞扬。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王娜炯 单位:浙江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摘要:部分语文课堂存在教学模式落后、教育方法单一和师生缺少互动的问题,转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尝试自主学习教学,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培养,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造就时代需要的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学生个性培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举措予以应对。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不足之处

(一)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

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对沉重的升学考试压力,教师必须采取信息量大的填鸭式教学。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迅速将自己总结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技巧和写作方法塞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就足以在考试中获得一个合格的分数。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个性培养难以进行。

(二)单一教育方法,学生易形成固定思维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只需要对汉字进行反复抄写、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以抄写和朗读为主的单一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贾平凹《风筝》这篇课文,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美好事物的追忆,既有伤感,又有快乐,所以,朗读时要分两种情感,时而语调高扬,时而低沉抑郁。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年纪小,可能会走入朗读的误区,以为本单元《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这几篇课文也可以这样朗读。

(三)师生缺少互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小学语文课堂还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互动的问题,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个不停,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堂课上下来,教师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学生却没有听进去多少。教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上的知识,所以,总希望多为学生讲一点知识、多传授一些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被剥夺,个性培养从何谈起?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改进对策

(一)鼓励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带有思索性的话题,鼓励学生就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问题展开自主分析,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水罐变化的段落,想一想水罐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对课文展开自主分析可以发现:水罐之所以变成银的、金的,是因为小姑娘美好的品质。

(二)忘记标准答案,解放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个性,先要解放学生个性,让他们一扫标准应试答案的阴霾,敢于对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语文学科是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在对于一些理解性问题上,我们并不倡导一味追求所谓“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可以对问题做出价值取向正确、言之有理的答案,都应当给予鼓励。在《南辕北辙》寓言故事中,以往的语文课本一直强调对于那位去楚国的人方向的错误之处进行关注,希望学生可以明白做事情要符合客观规律的道理。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地球是圆的,往反方向就一定到达不了目的地吗?《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中,学生能不能就两座大山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让愚公一家搬家是不是更好呢?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作文好、有的学生阅读好,还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在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小学语文实现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对学生个性化表达欲望的满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在课堂表达个性看法的机会。小学语文课教学在实现学生个性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小学生个性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创造个性展示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是活泼爱动、天真烂漫的学生群体,相比初中生高中生而言,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比如,在教学语文《群鸟学艺》中,可以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角色的飞禽去表演。比如,猫头鹰、老鹰、乌鸦和麻雀等。老师可以扮演凤凰,在与学生一起互动表演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通过我们一起互动表演,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呀?”这时候,学生一定会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所提到的见解也不同。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应该虚心学习,只有耐心坚持到底,才能把真本事学到手。但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凤凰老师没有教好,吸引到学生才让鸟们飞走了。针对这些发言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不限制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性的指导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蕴含的深刻意义。

作者:侯有辉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龙都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分析

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贯穿于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当中,儿童文学也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中。有效开展并指导儿童文学阅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现状

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话题。儿童文学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现行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约有80%是儿童文学作品,如有童话《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凡卡》等,有寓言《我要的是葫芦》等,有儿童散文《秋天》《北京》等,有儿童故事《爷爷和小树》《兰兰过桥》等,有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的脚步》等。今年,甘肃省教科所和省小语会组织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现场课竞赛活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是为了引导教师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内外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深,大多限于对其结构、段落大意、主题、字词的理解分析,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的真正含义(包括外延书籍)。

2.教师的文学素养缺乏,忙于应试,不能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3.社会上普遍的快餐文化也直接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和质量。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之需求,浮躁与功利也体现在一些作品中。

4.有些儿童读物过多地强调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教育,忽视了儿童对贫穷苦难挫折之认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之影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年后走向社会不能很快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育”,重点是为儿童向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格健全、价值取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6~11岁,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及所接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喜欢,儿童文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识字习文的基础教学,还应加强精神层面、良好习惯、知识和兴趣、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1.精神层面之引导

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精神层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美学观通过读物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流进在儿童心田滋润发芽。真正做到将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为“育”的重点。此类经典作品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代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韦伶的《寻找的女孩》《神秘信物》等。同时也要选择描述苦难挫折、愈挫愈勇的儿童读物,如讲述贫困农村孩子成长历程的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等,培养孩子人文情怀和敢于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烦恼的勇气,给小读者以道义之力量和智慧之启迪。在美育的同时为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精神层面的基础。

2.良好习惯之养成

少年儿童阶段是其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形成的黄金时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感染,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从而得到心灵的陶冶。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少年儿童在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上要远好于他们的父辈,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当下《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剧都是颇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将现代生活需遵循的社会公德和秩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作品的一大特点,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在学校守秩序、有公德、讲礼貌,而且回到家庭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3.知识和兴趣之萌芽

现在知识类、科幻类的儿童读物非常多,既有国内作品也有国外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基础常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逻辑思维类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读本,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广泛阅读学习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的兴趣萌芽培养有重要作用。

4.综合素质之培养

全社会都在讲素质教育,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的教育,忽视“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因此,从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读物到课外阅读的选择,教师要有自己的眼光,因人施教、有教无类,只要教师“走心”,就一定会有成效。

作者:滕铭娟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及时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被教育部门列为重中之重,改革成效亦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浅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素质教育以其宏远的社会意义得到广泛重视,它不局限于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同时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实践标准。素质教育是许多学科教育的综合,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则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分别从以下几点概述。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或改革在推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关键条件,即前提。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好动贪玩。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稳固学生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较为熟悉,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只有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挖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育界、教学教研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相关策略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教师自身应该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公告栏、班级的黑板报以及班会等集体活动中宣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意识。

(一)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关于“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栽培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7章节《世界多美呀》中,在指导学生识字读音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作品无疑是作者的所见所想。该文的作者一定有一双热爱大自然的眼睛,鼓励学生发现美,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沉香救母》,为学生挖掘沉香救母神话故事的起源,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沉香”这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侧面印证母爱的伟大。为学生树立“孝”的标杆,也为学生点明“爱”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人文素养的栽培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避免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

(二)小学语文道德素质的栽培

道德区别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界定。道德是一个人为自己树立的准则。针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为学生树立严格的标准,明确区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中,文中的二小放牛郎为了村庄的乡亲,其引申意义是为了中国同胞,欺骗了敌人而丢掉了性命,这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歌颂。语文教师在以爱国主义精神为起点的道德上的情感教育,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正面人物的道德素质,对于反面人物的低劣道德行为应该明确表达不满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三)小学语文心理素质的栽培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该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就像破了一个角的水桶,留不住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许并不高,但是就目前中高考现况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现况而言,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会正确的减压方法都是有意义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为例,文中的勾践在会稽一战中一败涂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默默积蓄力量。终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战胜了吴国。看似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正是当代人需要继承的。以各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学生为例,告诫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关于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并不能操之过急,心理本身是以不外露的形式影响一个人,有意识地点明课文中积极地处理问题应该有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已经很长远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很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精神内涵的。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价值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是所有学科当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教学学科,是集人文、实践及道德修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标准。新课改实施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学校方面要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培养。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详细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教育;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较大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良好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成为学校教育良好的辅助力量。由于家长没有经验,很多方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多少有些盲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献计献策,为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素养,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传递,一代代相传下去,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衡量标准。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仅仅通过简短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很好地传达,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加上有很多知识看上去是比较抽象化的,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其重要知识。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家庭教育为此成为重要载体,为学生还原更真实的课堂知识内容,使生活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效的结合。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家庭的家风、家规,父母以及长辈们的为人处世、勤俭持家、道德情操都会成为小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小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尤其是社会各界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开始逐渐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阅读不仅使家长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力量,影响小学生认识阅读学习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要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同时,家长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正所谓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小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使学习成为一个家庭的良好风气,指引着每个家庭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2.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比如,语言、历史、文学、建筑、美学、音乐、科学等各种领域应有尽有。新课改标准实施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衡量标准,单靠教师的一臂之力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要结合各方力量,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作出贡献。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思想和行为不太容易受到自己的控制,可能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而且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比如,周末、寒暑假等。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培养学生某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游乐园、看电影等活动,然后针对24小时的活动进行感受的描述,这就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避免了小学生出现无从说起的情况。同时,也使得小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讲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

1.语文求知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要培养的就是小学生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针对以上家庭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详细的探究。其实培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小学生年龄小的情况、思想尚未成熟,可以以故事手段作为一个良好的开门砖,将知识融入小学生特别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望。但是,家长还要考虑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引入不宜太过科学性、复杂性,好是简单、易懂的。比如,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飞机如何飞起来的、火车是如何发动跑起来的等。

2.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小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小学生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素养。家庭教育重点是对小学生学习态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家长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不可二用等教育观念,写字要工整、简洁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也要有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培养学生放学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型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任不会的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及预习水平、复习能力等。

3.家庭作文的辅导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家庭教育中好管理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家庭辅助教育中对辅导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太小的小学生写作能力主要靠口述,家长要引导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案例。大一点的小学生可以对写作的学习更加细化,对字、词的积累更多,将写作的内容一点点涉猎到文字中。再高一点的小学生家长是引导小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从书籍中找到重点思想,学会分析文章脉络,不断拓展文章内容。通过分段管理、培养,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指导提供了可能性。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家庭式教育是典型的案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后进生的转化

【摘要】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后进生主要指的是行为习惯不良好、思想品德不够高、心理不够坚强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后进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做好其转化工作的措施,以促进后进生未来有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后进生;转化工作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后进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非常普遍,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真正与后进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做好其转化工作,对于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后进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家庭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他们发挥良好模范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保持以前传统的方式,经常对着孩子大吼、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小学生,致使小学生出现反叛心理。与此同时,部分家长非常宠溺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学生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不让他们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从而降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影响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二)自身方面。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一般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够强,自控能力也比强,如果遇到难度较大一点的问题,则可能出现畏惧、逃避、不自信和美元耐心等情况,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

(三)学校方面。在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领导都会成绩较好的学生关注较多,而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关心,甚至被成绩好的学生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处于被隔离的环境,不但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还嫉妒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等,最终厌恶学习、成为后进生。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措施

(一)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作为孩子的导向标,需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加强关心、沟通和交流等,才能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惧怕感。同时,在设定期望值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析孩子的成绩,才能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要与教师、学校保持良好互动,经常询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情况等,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对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极大作用。另外,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陪伴孩子学习、识字和玩游戏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后进生自身方面的措施。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后进生之所以语文成绩不好,是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信息也不够强等,从而不敢向教师、同学询问,甚至不敢告诉父母。因此,教师在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的情况下,小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语文成绩进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缺点等,并及时找到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从而在主动寻求帮助、询问教师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同时,在上课之前,小学生应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课文等进行预习,回到家后,应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另外,家长、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掌握自我激励的各种方法,如复习一遍今天学的语文知识,才能看一集动画片;期末成绩拿到90分以上,就可以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成绩等有极大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措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应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自爱一起,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更好的完成后进生转化工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措施有:及时,采用情感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不但能拉近师生距离,还能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从而激发后进生的潜能,提高小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信心。第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布置一些比较简单的人文;针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应安排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以在层次性教学方式下,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第三,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语文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如一段春天描写景色的话,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但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教师、学校、家长等的联系,并充分了解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心理情况等,才能真正促进后进生语文成绩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价值的渗透

摘要:

重视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更是时展和人才培养的要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有效人文价值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值得教师思考和努力研究实践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

学生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