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个素质结构中的统帅,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方向和动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堪为学生的楷模。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于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生兄妹。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教书育人,要有严格的要求,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语文教学大纲为规矩,不能凭主观臆造。“爱”是“严”的基础,爱是对事业的忠诚,是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有了爱满天下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严”要严在“理”上。“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就会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对所教的学科同样要满腔热情满腔爱。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达情意。要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必须对学科倾注极大的爱心。对祖国语言文字有深切的爱,对语言文字宝库中无数瑰丽璀璨的名著佳作心向往之,才会有钻劲,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也才会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甘甜。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高大与否成正比,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堂堂正正,温文尔雅,学生就崇敬,就信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任何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智慧和指导。一个班级语文教师再出色,也离不开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具备尊重别人,善于与别人团结协作的道德。
要善于团结教研组里的语文同行,共同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要善于团结班级教学中的各学科任科教师,互相支持,齐心协力搞好工作。要做到团结协作,提高教育质量,须明确奋斗目标,尊重别人,以诚相待。要善于联系学生家长,与他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教育学生成长。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福清第三中学 王钦法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 网络环境 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好。7、能认识信息对 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 自 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
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多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 、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作者简介] 王钦法,男,1953年10月出生,福清三中中学高级教师、校长。著有《福清第三中学校志》(1892-1992)。在福州市级以上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浅论学校管理的内耗和对策》,《关于管理育人的思考与实践》,《从校容校纪校风的建设论德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论体罚》,《试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从高中语文教材中两首宋词的比较看古典文学风格》,《发掘语文教学美育内容,优化学科教学整体功能》,《试论宽容》,《语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五法》,《关于品德教育的思考》,《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试探》,《开启智慧的创造之门》等。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研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及时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
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及时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 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及时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
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③语言能力 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
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人教长城多媒体教育平台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毁誉参半的教改实验
“朋友们都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说我就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我把南墙撞倒了,我为什么要回头?” 说这话的人叫王泽钊,今年44岁,山东青岛市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 令王泽钊屡屡撞南墙的起因是:从18年前成为教师的那天起,王泽钊就嫌语文统编教材“课文没几篇有人文价值的”,而有的“简直就是在说谎!”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鸟枪换炮”,他自编的这套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他教的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学生视他为“最难忘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甚至有学生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但他从教18年换了4所公办学校,在一所公办学校组织的考核中因得票太低险些下岗,被领导“出于保护”降格使用。 王泽钊却不领情,毅然辞去了公职。目前在私立学校兼职的王泽钊说,他的理想是办一所“让学生永远怀念的学校”,这所学校可以没有游泳池,却一定要有好的图书馆———“不是说游泳池不重要,而是很多学校只是把它当个摆设,从来不用。” 鲁迅的散文诗、卡夫卡的小说和崔健的摇滚歌词都收进了他编的教材里 王泽钊的这套教材出版者最初命名为《新语文———决胜高考》。王泽钊很不满意,要求把“决胜高考”4个字给去掉:“决胜高考,太狭隘了!”他反对把高考当做学习的惟一目标,认为“高考不过是雕虫小技”。 王泽钊的学生、青岛早报记者刘承智回忆说,高三时,王老师曾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给他们讲弗洛伊德:“你们如果要问我,高考考不考这方面内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不会考。你们如果要问我有没有用,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没用,将来可能会有用。” 王泽钊的《新语文》拿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打开来看,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现代中外文学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都能从中找到,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梁小斌的《中国,我把你的钥匙丢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北岛的《雨夜》等等。此外,还有往届学生的作文,甚至还有崔健的摇滚歌词《一无所有》和《一块红布》———“因为学生喜欢”。 王泽钊说:“有报道说我是挑战现行教材,其实我没有挑战它的意思,我只是让它成为我的教材中的一部分。统编教材20多篇课文,很多学生拿到新书一个星期就翻完了,却要用一个学期来学,不是很可笑吗?”统一发下来的新课本到手后,他往往只选择他认为好的篇目让学生读,时间大约是三周,之后便束之高阁。 有人担心:功课最为繁重的高中学生要学150万字的《新语文》,会不会压力太大?王泽钊认为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基础上的,其实学生能量巨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的兴趣。他的很多学生就在高三时读完了《庄子》、《史记》、《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 也有人对王泽钊的学生不读“书”(教材)却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感到不可思议。王泽钊感到这种想法很奇怪:“素质提高了,不可能分低呀!”他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矛和盾的关系:“谁说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新闻系在校学生邵夷贝这样写道:“王老师好,王老师好,王老师的班里学生地位高;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立功劳。我不是傻乎乎的只会唱赞歌,我是在高考作文拿了满分后才明白的,只有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和高考语文有得一拼,而我只是一个快乐的受益者罢了。” 刘承智大学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他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就是在高三那年,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直到今天,每看到一本好书,他还会打电话与王老师“分享”。 “你知道什么叫爆笑吗?去上王老师的课就知道了!” 王泽钊的许多学生回忆上他的及时课都记忆犹新。王泽钊走进教室,随着班长一声“起立!”数十名学生齐刷刷的站了起来。王泽钊连连摆手:“以后不要起立了。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尊敬我,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要尊敬你们。我们是平等的。” 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像艺术家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拘一格:他带着学生去崂山风景区的水库上过课,暴风雨来临时他招呼学生站到窗户边看乌云怎样翻滚,“看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有没有胡说”。 有时候,语文课成了辩论赛:“中国到底要不要发展男子足球”;有时候语文课又成了表演课:“家长会后”,学生们自由组合,有的扮演一家三口,有的表演祖孙三代。王泽钊说,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作文不说假话。 “你知道什么叫爆笑吗?”王泽钊的学生刘承智告诉记者,“去上王老师的课就知道了!”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如果哪间教室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闻声找去,只见一条大汉坐在教室中间的课桌上,一群傻小子和傻妹围在四周只顾咧着嘴傻乐,不用问,那准是王泽钊老师在上课。 “听王老师上课一连上两三个小时都不觉得累!”“王老师上课经常拖堂,常常是他忘了下课,我们也不愿意让他下课。” 王泽钊的学生、青岛阳光新事业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同鑫回忆:“上高三时,哪天我要是看到课程表上有语文课,就特别高兴———今天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 正在加拿大留学的侯晓红说:“我从未遇到像他这样的老师。其他老师讲课平淡,所讲的课本上都有,可不听他的又不行。而王老师不用课本,信手拈来,既幽默又有感染力。每天上完课,同学们都忍不住重复讲述老师讲课的内容,他讲课的内容甚至也成为我家餐桌上聊天的内容,以至于哪天我不讲连爸爸妈妈吃饭都不香。” 王泽钊在《新语文》的序言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用统编教材:因为学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需要有情趣的文章。他认为“寓教于乐”
有三层含义:及时应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受到美的熏陶;第二,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作品,有趣的作品当然吸引人;第三,多给学生介绍好玩的作品,好玩的作品可以说人人喜欢。 18年中,他换了4所学校。“每一次走的时候,我都想着可以离开这鬼地方了,没想到新的地方也差不多。” “做语文老师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说起讲台上的故事,王泽钊总是一副心醉神迷的样子。 “博学”,是很多学生对王泽钊的评价。目前正在攻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刘同鑫说:“我觉得王老师可以去北大上课。” 他的语文课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印象中的模样,音乐、美学、艺术、摄影、时事、对人生的看法都可以在课堂上开讲。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也是形容他上课风格用得最多的词藻。 但若是有学生要问王泽钊生字,准得不到回答。他会说:“自己去查字典。” 按王泽钊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学习已经足够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在学了顾城的《一代人》后,王泽钊班里的学生学会了用它来抚慰自己沉重的高三生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王泽钊编写的教材里,课文后面的“问题和思考”设计得很简洁,答案也大多不是惟一的。在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问题与思考”是: 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所写发生在19世纪,危难之时,哈尔威船长下令让“妇女先走”,“哪个男人先走,你就开枪打死他!”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灾中,却有人喊:“同学们,让领导先走!”后来,许多领导逃走了,许多学生却在大火中死去。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你有什么感想? “上课时,我经常挑起战争!”王泽钊说。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仅体现在王泽钊的教材里,也体现在王泽钊的授课过程中。 王泽钊曾供职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领导在一次教务会上说:“哪怕今天我们把一个学生送进大学,明天这个学生就死了,我们的教育也是成功的!”赢得众老师热烈的掌声。惟独王泽钊没有鼓掌。“生命都没有了,还上什么大学?”过后,王泽钊写了篇杂文《我不鼓掌》,在他的语文课上讲给同学们听。从那以后,他的学生也再不随便鼓掌了。 侯晓红说:“十八九岁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是王老师启发了我们的思想。过去我们只注重课本知识,不注意外部世界,不注意思考。受他的启蒙,我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是他引入了那么多的社会知识,引入了那么多的思想,大大激发了我们自己去思考。他经常说,不要随大流,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她说:“人们可能有一种误会,认为他不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其实,他是把基础知识作为整体知识中的一粒粒珠子,到了关键处一点拨,看似不经意,让同学们在很愉快的状态下就接受了这些信息。而许多老师,把一盘散珠逐个地讲,所学的知识如同一盘散沙,串不起来,很难记住。” 但王泽钊也说:“做语文老师很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语文老师的。”王泽钊的许多学生也是在很多年后才明白,他在课堂上的潇洒和举重若轻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达到的境界。 刘同鑫说:“我是王老师的学生,也是他多年的朋友。如果你曾经做过王老师的学生,我想你终生也不会忘记他。因为首先他是一个好人,其次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再次他是一个思想超前与众不同的人。如果你想了解他,那就和他聊聊天,听听他的课,看看他写的书。如果你有幸成为他的朋友,你可以去参观参观他硕大无比的书房,看看他彻夜不眠的灯光。” 18年中,王泽钊换了4所公办学校。“前三次我都是哼着歌走的,一次除外。”他说:“每一次走的时候,我都想着可以离开这鬼地方了,没想到新的地方也差不多。” “很多人都认为,不过就是大家观念不一样罢了,但观念不一样是可以杀人的!”他说。 在踏上教坛之初,王泽钊任教的学校只有一套铁笔、钢板,他自嘲自己“常常厚着脸皮霸着”。每每发现有短而精的作品,就等同事们都下了班,连夜刻写。进入90年代后,学校有了胶印机,条件有了好转,只是苦于“审批”不容易通过———印复习资料再多也很容易通过,印他和学生精选的文学作品则不太容易。学校领导说:“就你特别,人家都用上边发的教材,你为什么不用?” 2000年7月,王泽钊供职的一所公办学校实行竞争上岗,由老师之间相互投票,王泽钊得票很低。虽仍然担任高三的语文教师,但降格使用,每月扣奖金20元。“为了人的尊严”,王泽钊愤然辞职。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让学生参与投票?“如果让学生投票,我的票数肯定是无与伦比的。” “做了18年老师,我从来没有评过先进,没有得到过任何荣誉。”王泽钊说,记忆中因为教学好,只得过一次50元的奖励,还没什么说法。 学校为了鼓励老师们写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规定写一篇奖6角钱。王泽钊不理解:“很多老师为了多拿钱,就抄课本,抄参考书,多领了不少钱。”王泽钊就是不写,少领钱也不写。被领导硬劝着写上一篇,写完后连连叹气:“写一篇又浪费了10分钟的生命!” “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这是王泽钊从学校领导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最初,他会奋起反驳:“我为什么要像别人那样?哪有先进向落后学习的道理?我做得比他们好,应该他们向我学习!”后来,他多半保持沉默,但依旧我行我素。 王泽钊任职的一所公办学校青岛二中,是当地公认好的一所中学。该校党委书记王淑霞婉拒记者到校采访,说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但她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王泽钊确实很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教学思路比较新,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在二中任教期间,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确实是位好老师!” 既然是位好老师,为何险些下岗?王书记的解释是:因为他的教学改革尚在探索中,加上个性比较强,平时与人一般的交往和沟通不足,个别老师不能接受他、不认可他。学校对他是比较保护的,按那次评议结果,王泽钊本来是要下岗的,学校做了调整,只是降格使用,仍然让他教高三。 王泽钊辞职后,他所带的高二学生和家长多次找到学校,要求把王老师请回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有32个学生每逢星期天下午,就背着书包到王泽钊兼职的私立学校去补课,追随他整整一年。 因评语改革而闻名、被中央教科所授予“科研型校长”称号的曹潇泉老师,曾与王泽钊在一所私立学校共事。她说,在认识王泽钊之前,就听说他是个“怪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听了王泽钊的课后,她建议其他老师们都去听听———“太不一样了!” 曹潇泉老师说,王泽钊上课已经不是通常说的“老师是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的概念了,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活水的源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王泽钊都做到了。他最可贵的是这种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意识,值得学习和好好研究。不过,他认为,王泽钊 编写的教材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能力驾驭的,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语文老师。 有关王泽钊的报道在当地新闻网上发出后,许多网友。有人说:“这么好的一个老师,为什么在全市的中学连续工作时间没有超过三年?是天妒其才,还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总不可能青岛和他共过事的老师们都嫉妒他,他工作过的学校都压制他吧?”但很快遭到众多驳斥,其中一个帖子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好坏,最清楚的究竟是谁?是校长吗?他究竟能听教师的几节课?是他的同行吗?他们有多少机会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更何况还有‘同行是冤家’一说。那里是否存在着片面与偏见?我相信,学生对王老师的看法也不能是一致的,但应该看多数学生的评价。……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如何对待这样有叛逆精神的人,如何对待他的改革精神,包括他为人处世的缺点?人无完人,大家都那么合时宜,都那么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有希望吗?我们中国的改革还有希望吗?”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福清第三中学王钦法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__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__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多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 Netmeeting(网络寻呼 聊天室)、(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
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探索
反思性教学既强调教师自己的认知与体验,也关注教师教学决策的过程及其对教学结果的潜在影响,也强调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从教学方法而言,反思性教学注重对教学经验的不断超越,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而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因此,反思性教学是对传统的主张讲授的经验型教师的超越。
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是在对教育的反思和反思性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相比较而言的。反思型教师强调教师自己的认知与发展,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的超越(杨明全,2002)。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相比,反思型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决策和教学方法上均有了突破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在教学理论方面,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对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能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思考,并善于接受新思想。与此相反,经验型教师很少对教育理论表示怀疑,也很难对相关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既关注教学的结果,同时又极为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型教师善于发现新问题,捕捉新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既定的教学决策。而经验型教师固步自封,固守传统,一味地按决策行事,缺少变通与灵活。
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发现,倡导探究性学习,把教学和反思性研究结合起来,理性教学,教学相长。而经验型教师不善于以研究者的姿态从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也局限于讲授与指导,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激情与创新。
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
从现实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还主要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型教学,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大多是经验型教师。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教师只是一名传授经验的教书匠,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亦受到极大的抑制。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推行反思性教学,不断提高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呢?借鉴相关研究结论林碧英(2004)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的反思活动。
写反思日记。在一节课或一段教学工作结束后,语文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必要的反思,写下教学心得体会,找出并反思当日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其对策。
观摩与学习。语文教师应抓住一切机遇,观摩名师名家的课,积极学习,虚心求教。在观摩活动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名师的课堂设计进行对比与思考,了解他们的教学设计,弄清他们的教学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找出区别与差距。在观摩课之后,还要注意收集素材,撰写典型案例,总结观摩心得,并着力于借鉴经验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参与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敏锐地捕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教学日记、听课与观察、教师评价等方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理论素养。除了反思平时的教学实践之外,中学语文教师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反思的理论素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反思实践。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经常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积极参加相应的教师教育培训,还要注意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地通过日记、听课、开展行动研究、参加教师教育以及自学等方式和途径观察、内省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作反思型教师。
结语
反思性教学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而争作反思型教师则是中学语文教师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育质量的主体途径和根本保障。只有推行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现状,推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吴刚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初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探求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语言的表达流畅性与连贯性,确保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首先,课堂教学语言需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需要注重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控,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程短短的45分钟之内,运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教会学生相关的课程知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巩固学生日常所学。另外,还需要进行分析的则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语言的美感,拥有美感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并且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效果。其次,则是语言的科学性,需要确保课堂教学语言的流畅性、精练简洁并且规范科学,确保每一个教学的重点都可以通过美妙的语言进行精准的表达,教师在此教学环节之中也需要做到语句精练、字正腔圆,提升语言表达的透彻性,使得学生可以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语言需要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对学生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分析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优化和改良,首先,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逐步地强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以及培养的观念,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了传道授业,所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语言之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不可以忽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其次,广大教师还需要广泛地积累一些语言的素材,逐步达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和效果,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实践的学习过程之中,不仅要学习本科目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一些课外的常识,讲授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准。诸如在讲授《花木兰》这一节内容之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女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并且通过自身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和素材,教会学生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可以起到极佳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另外,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因为思维是产生语言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强思维品质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其次,则是提自身思维的敏捷性,提升表达的连贯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水准;,广大语文教师还需要掌握标准、规范化的普通话,注重发音的饱满,确保语言的字正腔圆,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将会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魅力与语言的色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培养策略以及提升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促进现代化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提升教学的水准,确保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课程所学的知识。
作者:韩涛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城郊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探讨
一、善于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提升授课的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中,若一直运用较为严肃的讲授方式,不但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艺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中较难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学道理更加清晰化,将原本生涩难懂的道理更加简明化,同时能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情绪,调动其学习热情。据相关调查统计,有超过98%的学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课程上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幽默性的教学语言的功效,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语、成语等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化,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外,老师还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交流为课堂主题,忽视了知识的讲解与回馈,则也是无效的幽默艺术。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落实,传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同样,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适度地将难点进行有效点拨,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导入课程思考中,同时针对较难的理解性语文知识,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将关键思路予以启发点拨,帮助学生逾越思维障碍,使之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具有其强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恰当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扬学生的课堂作用,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示,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对其给予肯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重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虑方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答题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运用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功能,通过从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及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出发,去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全部学习热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姜平单位:四平市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培养浅析
一、知识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其实就是现在被广为谈及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建设。新课改中,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要成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参是可以用一点的,但那只是教学参考书了,绝不可把它当成自己教学的教案,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实录,也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班。
我经常要求青年教师要丢掉教参自己备课,与我指导的青年教师一起议课、备课,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主张由教师自己先对照课本画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从中体会贾府的不凡气势,这样你才能心里有底气给学生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了。要学生会的教师要先会,要教给学生的,教师必定要先学、先体会、先领悟。
语文教师只有在“德、才、学、识”上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造就学生,别无他法。因此,我以为,知识素养在于自身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学生解释种种社会弊端。我给学生谈社会问题时就告诉孩子们,你们眼里的大小贪官哪个不认得“贪”字?汉字里的“贪”字,在书写上就明白告诉了人们“贪”得的只能是今天的宝贝,可还是有许多相当级别的官员执迷不悟啊!而且,知识素养在于对各种知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有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可能让你在教学实践中如鱼得水。俗话说,艺不压身,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专业知识素养就有了根。
二、能力素养文以载道
中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更具有陶冶人们性灵,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世代沿袭,而世代沿袭的民族精神又要借助民族文化来传承,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学习、涉猎各种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比较多的“杂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让自己成为时代的一份子,学习与语文科目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给自己的理念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提供条件和支持。我听了一节生物课,课题是遗传变异。
当我给学生讲《药》时,我的思维图也如变异现象一支支一脉脉伸展开来。谁都能理解华老栓为救自己的儿子华小栓去买人血馒头这种亲情,但作品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主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也应创新性地引导启发学生知晓,我的教学为学生涉猎其他文章提供了思路上的参考。许多年后学生聚会,还有不少学生忆起当年我这节课的精彩片段。
平时,我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积累本,看到好的词语、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想到精妙的语言或文章构思记录下来,俗话说,勤笔头,胜过懒脑袋,天长日久,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肯定受益!创新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提升的标志啊。
三、总结
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不仅仅是情感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这三个方面,但我以为它们是最重要的几点。
作者:鲁金才 单位:新疆昌吉州回民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师教研改革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促进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教研模式的改革方法,使得教研模式更加具有操作性,同时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思想的一种更新,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加有利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师;教研模式改革
一、前言
自新课改提出后,国家教育部越来越严格要求教师的教育工作,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新课改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教研模式的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目前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积极探索如何来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快速成长。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学校组织开展了通过将课堂教学作为载体的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课堂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来提高其专业化。
二、学生是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研究探索者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只是扮演者一个教书者的角色,他们的工具也只有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足矣,完成教材指定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师主要的工作任务[1]。然而所谓的研究者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具有研究某种东西的权利与义务。但是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却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权利与义务,充其量也只是一名参与者。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积极主动研究与反思在新课改中遇到的难题;对于课程、教学以及教材等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下,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三、积极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师成为知识的培养者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改下,要积极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其兴趣,要采取奖励等有效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给予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博览群书,慢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辩论赛、课外知识阅读比赛等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为其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2]。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自愿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阅读方法,慢慢找到适合自身的合理的阅读方法。在学生进行浏览阅读时,只有掌握了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时,要督促学生培养边读边标注与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采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的良好的阅读方法。
四、增加课外活动的开放
新课改体制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外活动的开放。学生适当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增加与老师之间的亲和力,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实行新课改体制后,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增加课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师教学的真正目标所在。通过对课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积极思考,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打破单一备课模式,进行集体备课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独自一人完成备课的,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匮乏的。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应该提倡合作精神,互相支持帮助,分享各自的经验,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切磋与探讨,共同学习与成长。教师之间的互相合作,不仅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也是其灵魂所在。所以,新课改体制下,应该积极开展开放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即根据年级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经过年级组商量后,由每位教师来选择教材中的不同内容给予授课。在教师主讲过程中,一定要清楚新课程的标准,新课程的新改变以及学生的领悟能力,并且一定要讲明白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设计思路以及对于教学方法和作业是如何设计的。并且,要规定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必须有一位教师对全校进行公开授课,鼓励其他各科各年级的教师积极进行听课,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开交流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及时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与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打开教师之间交流的大门,减少封闭现象的存在,充分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中学语文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与合作,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教研氛围与教研文化环境。
六、结语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体制的实行不断使这些问题得以发现并得到不断优化与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了不断创新,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去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中学生真正的课堂魅力。然而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应用到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中去,从而为我国的教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刘纯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师进修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中学语文论文
一、要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储备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长流水。面对知识更新极其迅速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不仅是这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文学气质,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文化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文化素养。现在好多语文教师自己不爱读书学习,不愿拿起笔来写作。最终,老师写得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老师答的试卷不如学生。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应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是必要的。语文教材中又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需具有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外,还要博览群书,做知识富有的人。
二、具有审美情感和个人魅力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特性
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使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之中,是情感与意志有机的统一。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借助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中学语文教师还应体现出新时代应有的良好气质。如潇洒的风度,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写得一笔好字,写得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使得学生佩服不已。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教师就像公众人物,他的表情、动作、眼神、言谈、声调、仪表、教态无不体现其个人素质。语文教师还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深刻的思考力,以及强烈的情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性格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品质,教师才有可能担当教书育人这一重任,并深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敞口的容器,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答案以及思维的结果,代替了学生的思维锻炼,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动机。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教法改进时要考虑:首先要考虑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其次,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再次,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师生观,具备豁达的个人魅力,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作者:张晓妹单位:河北省清苑县清苑镇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发展内涵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并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专业发展
“卓培计划”的提出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为初级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探讨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特点,为教育部门及师资培训部门提供依据,从而根据中学语文教师发展的特点对教师进行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培养培训。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已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对教师生涯发展的进一步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表明认可教师应是专业而非职业的发展;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本人的发展意识为根本,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而发展的动态过程。国内外也曾讨论了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目前大致包括三种:及时种是以伯林纳(D.Berliner)为代表的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取向所关注的是“哪种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第二种是通过实践活动之后的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是“教师真正懂些什么”和“应该怎样使教师明白他们真正懂些什么”;第三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是生态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协作的方式。当前,大多从两个层面来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时,教师在其生涯当中的专业知识、能力、精神与智慧是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通常也把教师专业发展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成长”表明了当教师专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时拥有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其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还包括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技能成熟,还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其专业特质,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一种反思与合作精神。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表明,教师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是一个从非专业人员到专业人员的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知识,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唯有语文教师拥有渊博的语文学科知识,而且教师将这些知识建构为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知识教学方面得到益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唯有致力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先生,才能培养出乐于学习的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乐在其中。”而专业知识又分为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为本体性知识提供支撑的理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在不断地教学积累之后所获得的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指文化功能,其前提条件是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二)专业能力
当教师具备了完整、系统、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之后,其寻求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特点之所在。语文教师的能力(即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着教师的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等与语文知识和审美能力有关的高深知识)、语文教学能力(即语文教学的整个环节,如课前教案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课间的课堂活动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课后指导学生的巩固、复习和检测、语文辅导作业、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或JCT教学的手段等)、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这主要指本学科教师具有的研究能力,教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选课题、查资料、进行分析再比较、试验、总结等能力)和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此外,在新课改后,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专业品质
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品质大致包括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一个教师从学徒期的专业知识到初任教师、在职教师、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换需要一个中介,即就是具有情意倾向的信念。所谓“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体现了人们对目标的看法,是教师持有的某种坚定的观点,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激励作用。相应地,教师信念是教师本人内心所崇拜的有关人文与教学等方面的想法,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内心倾向,反映了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学生学习基本情况持有的看法的稳定状态。总之,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品质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专业品质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动态的发展过程
从教师的生涯发展过程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一种由单一到繁杂、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并呈现出坎坷、过程性等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教师从学徒期到师范类的见习、实习,再到师范教师的在职等这样一个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当然,一个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过不断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才能发展而来,甚至有些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挫折期或者厌倦期等现象。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在其专业发展阶段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譬如,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专业品质、较强的反思能力、科研精神、研究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辅助自己的专业发展,如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等。
(二)具有阶段性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目前,对于教师的阶段论众说纷纭,各方面都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比如,年龄取向模式、教学年资取向模式、关注取向模式、教师发展需求取向模式、多维取向模式、自我更新取向模式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一个视角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每一种分类取向或模式都有其共同的侧重点,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历程阶段论关注了一个教师的终身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正符合当前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习,教师集教导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角色于一身,也需要学习,所以,一个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其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将语文教师的阶段论划分为六个阶段。及时,职前阶段(即实习阶段),主要是教师教育前的发展。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那么,学生在师范教育阶段就开始寻找关于语文教师的兼职或培训班,事实上,这为其后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师范生通过阅读有关本专业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兼职、家教或培训班等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第二,入职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师范生到中学语文教师的转变。入职阶段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因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需要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这一阶段主要培养教师适应环境的能力、交际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该阶段内,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上。第三,在职积极阶段。适应入职阶段之后,除了少数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外,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并逐渐接受新的环境,热爱教育事业。我国的教师试用期一般为一年,一年后成为正式教师。这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增强,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请教的教师、自我反思、学生反馈等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当教师看到学生的成绩或课堂表现有一定的成果时,教师本人也会间接地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第四,相对停滞阶段(高职阶段)。对于教师来说,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陷入发展的相对缓慢或停滞阶段,这是中国教师职业倦怠的阶段,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高原。校本培训(校长)在此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自我更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靠教师本人,目标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不再考虑外界因素的各方面评价或职业升迁的干扰,此时,教师已经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可以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并且教师已经习惯性地将其专业发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师已习惯性地更新自己专业发展的各方面。第六,离开教师职业阶段(即退休阶段)。大概处于从教后的三十到四十年。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当我们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地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具有强烈的自主性
由于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因人而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发展自主性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特征,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的本质综合性决定的。语文学科在内容上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地理、历史等方面,在知识上涉及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在能力上涉及阅读运用等。从这可以看出,一个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发展而且综合性强”,即所谓的“一专多能”。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我发展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要有意识地去发展,接下来只需要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即可。
(四)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师教学工作的繁杂决定了其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的工作每天都很忙,除了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等,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体现在这些活动中。我国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方式、重点和内容也不同,即表现出了差异性。由此,教师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等要求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然后根据其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内容(因人而异)。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门特殊的职业,通过上文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专业发展,无论是通过校本培训还是独立的专业发展来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有自我意识的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当今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为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首先界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其次,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通过探究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该学科的专业发展前景,并为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有效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池燕艳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参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创新
[摘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变得更有趣味、让学生更有想象力和创新力、让学生对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有以下几点观点。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创新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大幅增加,让“得语文者得天下”成为社会和所有学校的共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新课程更为注重学生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只有锐意革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走“特色+特长”发展之路,才能在新课改大潮立于不败之地。
一、不步人后尘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习惯使用讲授法教学,其教学方法有自己中小学老师的“影子”。这些教师中不乏师范院校语文专业毕业生,由于中小学时代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大学时期接受的讲座式讲学给自己留的烙印较深,致使这些教师一踏上教学岗位,就自觉不自觉地重操了师傅的“衣钵”,难脱原有的窠臼,教学方式成人化,上课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反馈机制单一。
二、不从众同化
在农村中学,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新分配的语文教师教学理念非常先进,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课改轰轰烈烈,上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看到同事教鞭之下“出成绩”更省力省时,于是乎穿着新鞋走老路,变相体罚学生时而有之,学生课业负担愈演愈烈,自己的棱角被磨平,在教学中丢失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传统教学的忠实践行者。另一种现象是,一些学校在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磨课,一份成熟的教案产生后,由语文年级组印发给科任教师,这样一来,本年级组各班整齐划一同用一份教案、同上一节课。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规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但其缺陷也是致命的,统一的教学设计,忽视了语文科任教师、学生学情的差异,淡化了教师教学再创造的可能性,把语文教学活动规范为工厂的工艺流程,等同于车间生产产品,可以预见,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差别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不盲从教参
一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有教参依赖症,唯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分析为“华山一条道”,备课成为教参搬家,上课照本宣科,为了花哨,也重视课堂提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学生也搞到了教师用的教学用书。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怪象:教师在上面念,学生跟在下面念,有时学生还“抢跑”在了老师前头,课堂提问的问题、答案、课后巩固练习题的标准答案,学生一应知晓,教师成了教参的传声筒。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备足功课,增强文化积淀,兼容并蓄,融入自己的思考,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四、不滥用媒体
有些学校把多媒体教学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以此考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整合能力。因此,许多语文课堂不管教材实际和教学效果,动辄就上图、上视频,把唯美的文学形象、散文诗一样的意境一下子变成了直观形象,从而偏离了语言学习这一核心,削弱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别有风韵:“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乏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么美的语言,学生读后掩卷深思,林黛玉的形象就会跃然浮现于眼前。可是有的老师偏偏爱用课件再现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片段,学生一看,林黛玉原来是这样子!因此说,教学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怎么用,何时用至关重要,总的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不能把使用教学媒体仅仅当作讲赛中的一个得分点、公开课中的一个点缀。要让教师驾驭课件,而不是让课件牵着老师跑龙套,走固定流程。如果教师长期依靠教学媒体,那么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大打折扣,人格影响、教化作用就会大为逊色。
五、不照搬模式
新课改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一统天下、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现象:为了追求高效教学,语文教师将课文肢解为几大块,然后让各小组按兴趣认领一段,美其名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一番讨论之后,大白纸上墙,互动展示,分享成果,把教师的讲解变相为学生的讲解。试想,如果是一篇叙事散文,没有学习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把事件的结果割裂开来,让一个小组去探究,有可能得出教师想要的结果吗?按这样操作,如果是学习一篇议论文呢,是不是要把论点、论据、论证都分隔开来学习呢?再者,合作学习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让学生跳一跳,之后仍然不能独立解决某个问题时,小组讨论才有必要,至于学生查资料、阅读即可解决的问题不必讨论。这种走形变味的“合作学习”,衍生了课堂语言霸权、低效,学生磨蹭、学习依赖症。还有一种情况,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教师、学生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教师再精选课文的重点(或者高潮部分)精讲互动一下,展示几个课件催一下泪点,让学生拓展一下感言几句,搞个课堂小练笔巩固,一堂课就完结了。一句话,好的语文课堂就是不受既定规范约束、师生共同成长、学生个性张扬的课堂。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力避上述五种误区,正确研判当前课改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自我驱动,全力打造独特的个人文化魅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必将落到实处。
作者:杨激凤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