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数量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量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货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货币政策传导的目的,在于揭示货币政策从开始实施到影响宏观经济传导过程的规律性,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效果,寻求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是货币政策启动、操作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挥作用或影响力的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即有效性问题。因此,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自然成为研究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效力的关键。
关键词:内部传导;外部传导;计量模型;数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及时,改变了调控方式。1998年我国取消了信贷规模的限制,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进入了间接调控时代。
第二,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可见,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它不仅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各种货币政策变量相关,而且也联系着企业、社会公众。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自然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启动、操作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挥作用或影响力的过程,是保障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在于定量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客观评价市场机制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效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发挥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计量模型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模型
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变量的关系是互为因果且存在滞后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关于互动问题我们作为后续问题处理,因此,我们仅建立以中介目标为因变量、货币政策工具为自变量的内部传导模型和以最终目标为因变量、以中介目标为自变量的外部传导模型。我们构建的理论模型为结构非经典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t=α+ pi=oβixt-i+μt由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知道,在内、外部传导中因变量是多个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一般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正,构建的理论模型为多元分布滞后模型:yt=α+ ki=1 pj=oβit-jxit-j+μt其中:常数项,
βit-j滞后j期第i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xit-j滞后j期的第i个自变量(i=1, 2……k, j=0, 1,……p)。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对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时,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①滞后期的确定方法。②参数估计的方法。③共线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1·滞后期的确定方法。滞后期的确定问题是分布滞后模型确定的关键,我们已经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了granger检验,已经明确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滞后期。所以,我们以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确定模型中各自变量的滞后期。
2·参数估计方法。我们的模型是建立在对变量进行了adf的平稳性检验基础上,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因此,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模型中各参数。
3·共线性问题的处理。从我们构建的理论模型来看,解释变量之间显然存在着共线性,模型自变量中存在共线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量失去意义。我们采用向后剔除逐步回归方法保留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大的重要自变量,而剔除那些对因变量贡献率小、没有显著影响、与重要自变量存在共线性的自变量。即:从包含全部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根据检验的结果,每次剔除一个对y影响不显著的变量,直到无法剔除为止。
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以ols方法估计参数,采用向后剔除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和外部传导的模型,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统计检验。下边主要介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构建内部传导模型时因变量为m2增长率,自变量包括10个变量,即:当期及滞后1、2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当期及滞后3期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增量,当期及滞后1期的再贴现率增量,当期及滞后1期的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增量,当期再贷款利率增长量(没有考虑滞后9期的再贷款指标是因为:①观测值少,样本缺乏代表性;②即使考虑其显著性很低)。以1996年第1季度~2005年第4季度为样本。
(0·099)模型4-1告诉我们:①判定系数r2=0·8165,说明该模型揭示了m2增长率变动的81·65%的原因。当期和滞后1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和滞后3期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增长量是m2增长率的主要解释变量,其他自变量对m2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②外汇占款对m2增长率的影响较大,表现在:及时,在只涉及3个变量的模型中就有2个是外汇占款;第二,从回归系数的值(均为率的增减,可以直接比较)来看,当期外汇占款增长率的回归系数较大;第三,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当期外汇占款的判定系数较大。
③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最猛烈的货币政策传导的工具”的效应较低,表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对m2增长率的弹性仅为-0·1536,明显低于当期外汇占款的0·5217。
④再贴现工具利用的不足。表现在:其一,在模型中被剔除(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共线性);其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显著性水平为17·3%时,滞后1期再贴现增量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仅为4·4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及评价
经过了变量的选取、因果关系的统计检验和模型的建立三个环节,我们已经分别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和外部传导数量关系的多元滞后分布模型。
本章的目的在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
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传导的效应本身,二是传导效应发生所需要的时间———时滞的长短。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时滞的原因,是由于从中央银行需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行动到该政策行动最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下面,我们就结合发生效应的大小和效应发生所需时间来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
多元滞后分布模型包含了外生变量及其滞后量对内生变量的数量关系、granger检验反映的是双变量之间一个变量滞后期与另一个变量当期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就结合granger检验结果和多元分布滞后模型参数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我们主要从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
中央银行设置中介目标的意义在于,通过监测中介目标相机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因此,在内部传导阶段,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关系就体现在:①监测中介指标以判断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
②根据中介指标的变化相机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在这个环节的时滞是由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后,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反应到行动的变化结果的时间差。通过granger检验和传导模型的构建过程,我们发现:(1)外汇占款对m2的影响较大。理由:①外汇占款对m2的时滞最短。当期的外汇占款就对m2就有显著的影响。滞后1期外汇占款的增长率是m2增长率的显著原因,②在内部传导模型中,系数较大的是当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0·5217),说明滞后4期外汇占款每增长1个百分点使m2增长率增长0·5217个百分点。
(2)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m2增长速度的影响排在第二位。理由:滞后3期存款准备金率增量的系数为-0·1356,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每向下调整1个百分点使m2增长率增加0·1356个百分点。
(3)再贴现率和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滞后期短但作用不显著。表现在:①滞后1期二者均为m2增长率变动的显著原因。②模型中没有体现这两个指标的作用效果,剔除的原因分别为再贴现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共线性, 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性低。③其它因素不变时,滞后1期的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4·44%的性为82·7%;滞后1期的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1·82%的性为52%以下。
(4)再贷款利率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滞后期长,作用不显著。理由:①滞后9期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对m2的增长率才有显著的因果关系。②模型中没有体现变量的理由是:如果考虑它,样本的代表性较低;即使采用滞后9期的数据作为样本,由于它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共线性模型中也不能体现它。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滞后9期的再贷款利率的增量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1·15%的性仅为43%。
2·货币供应量变化向政策工具的反馈效应。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相机调整政策工具,以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做出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出m2变化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滞后效应,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外汇占款对m2的变动最敏感。滞后1、2、4、5期m2变化均引起外汇占款增长率显著变化。(2)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和调整时滞和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对m2变动的敏感度,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m2增长率发生变化6个月(滞后2期)后,再贷款利率显著进行调整(性为87·8%); m2的增长率变化后, 12个月显著引起再贴现率的变化(性为90%); m2增长率变化18个月后显著引起再贴现率的变化(性为83%)。(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敏感度排在一位。m2增长率发生变化21~27个月(滞后7、8、9期)后,存款准备金率均有显著调整(性均在90%以上)。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数量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效果的度量,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有了重要的认识。据此,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效果做出评价。
首先,中央银行综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效果明显,表现在:①公开市场业务(外汇占款替代)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6·15%。
③滞后1期的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拟合优度为4·44%。④再贷款、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是货币供应量的显著granger原因。
其次,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选择工具的顺序依次为: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基准利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再者,在内部传导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在: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对被动。外汇占款规模不断增大,在稳定汇率的原则下,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表现出其被动性。②再贴现工具利用不足。中央银行选择调整再贴现滞后于再贷款和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仅在76%的性下滞后1期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拟合优度仅为4·44%。③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度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每向下调整1个百分点m2增长率仅增加0·1356个百分点,与“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货币供应量巨大的波动”不符。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多元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及时,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明显,实现了“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第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间接调控。第三,多种传导渠道共同发挥作用。货币供应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业拆借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第四,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对被动;再贴现工具使用的效果不佳。
货币政策传导是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用高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货币政策传导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
数量经济论文: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分析
摘要:学科素养不仅包含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掌握,还包括对未来职场思维、态度和技能的训练,学科素养成为衡量一个学科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年学科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学科范围广,数理性强,有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其学科素养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的内涵,并指出目前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二者基础上给出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未来培育方向。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学科素养,能反映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某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积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所受到的基本技能、知识、思考方式和能力的训练,并将影响到他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操守,以及以后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学科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通过几本书或几门课程能够提高的。这是通过与每位教师的接触,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通过深深感受大学的精神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正好是目前大学所缺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大学是靠名师支撑的,学生所学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下培养一些必备的学科素养和对事物的批判能力。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研究各经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而硕士研究生处于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硕士生的学科素养在考虑到培养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上,还要重视对学科前沿的知识的了解,重视未来职业道路上发展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具有敏锐的专业嗅觉和果断的判断力。因此,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包含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育,其中要以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素养的培育为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素养的培养为辅。对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而本文尝试通过建立数量经济学学科内涵给出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学科素养,通过指出目前数量经济学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学科素养培育方向,以期对数量经济学学科建设有所帮助。
二、学科素养含义
(一)素养含义
在我国《辞海》中是“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等”,认为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育的。英语中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有文化跟大众有关。从“素养”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们都持动态发展的观点,都有相似的内涵。素养与能力不同,比能力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可以认知的和不可认知的部分。素养也与素质不同,素养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而素质是先天拥有和后天积累的共同“结晶”,素质包含素养的内容,但素质比素养更加复杂,难以测量。关于素养的研究更多的是分别到具体的领域或范畴,如: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等。
(二)学科素养含义
学科素养是指个体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通过系统专业的教育与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专业的品格和重要的能力,包括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能力,例如专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与反思能力等,和综合性素养,例如学科思想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学科由于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不尽相同,例如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学科要求的素养也不尽相同,对于具体的学科具体分析。百度中对“学科基本素养”的解释是: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除上述“四基”之外,学科素养还应包含“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研究现状
学科素养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很难界定、量化和评价,所以国内关于学科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科素养概念的厘定、学科素养指标的选择与建立模型对学科素养进行量化和学科素养效果的评价这三方面上。目前国内有关学科素养的研究较多,仅在知网上以关键词分类检索“学科素养”就得到2447条结果,大部分是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其中2016年有501篇论文,可见学科素养的研究正在不断得到重视。岳辉和和学新(2016)就学科素养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在指出了未来学科素养研究应该的走方向。他给出了素养的含义以及素养与能力和素质的不同之处,基于素养的概念界定了学科素养的概念,认为学科素养应包含宏观层面学科素养和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评价作为学科素养研究的难点,学科素养评价要重点解决情感、态度和思维等内隐因素的评价问题,他介绍了国外的评价方法,例如PISA、TIMASS、NAEP和Kassel等国外的方法。另外,他也指出目前学科素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认为国内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专门研究匮乏,在关于学科素养的论文中,很少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学科素养的;(2)学科分布不均衡;(3)研究深度不够;(4)研究方法单一。,他给出了未来学科素养研究的方向:(1)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2)加强对弱势领域的研究;(3)拓宽研究思路;(4)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国内部分学者学习国外学科素养建设的成果,介绍了国外学科素养模型,强调借鉴国外经验用于中国,同时要注意本土化。邵朝友(2016)指出了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和逻辑起点,他认为在国际上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学科素养是学科目标的体现;(2)学科素养是统领性的素养;(3)学科素养是可学可教的;(4)学科素养是有机整体。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核心素养,要发挥核心素养在融合各学科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他介绍了目前国外存在的五大类型学科素养模型:及时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构成,如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NCTM)1989年提出的数学模型;第二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构成,如德国教育标准研制者2003年描述的物理素养模型;第三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表现水平构成,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学素养模型(1997);第四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问题情境构成,如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科学测评框架(2005);第五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问题情境构成,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他根据国际经验给出我国建设学科素养的建议:在借鉴国外学科素养模型时要构建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国内也有学者将学科素养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认为在知识碎片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深度学习是学科素养培育中的一部分。康舒敏(2016)认为学科素养的培育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即需要学习者进行思考、探究、推理、反思等深度学习过程,但传统教育方式形成的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和数字化时代流于表面的阅读,带来了学习缺乏深度的问题。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习的现实诉求是创生性学习,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基于境脉的价值考量与研判,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和知识构建。他从认知角度、情感维度、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角度给出了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同时阐释了深度学习的价值取向:(1)强调学习的高投入性;(2)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整合利用;(3)促进学习结果发生质变。,作者主要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深度学习素养的培育:(1)培育主动进取的学习品质;(2)培育敏锐的专业阅读能力;(3)强化专业思想表达;(4)注重思辨能力培养;(5)养成自我反思习惯。
四、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内涵
在上述学科素养内涵中阐述了“四基”和“四能”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给出了学科素养构建的标准。另外,深度学习在知识经济化的今天是各个领域的现实要求,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学科素养的一部分。而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四基”和“四能”具有其学科固有特点,下面以“四基”、“四能为原则,阐释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内涵。”
(一)专业知识
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素质。系统的学科知识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建构系统,影响着学生思维形成的方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具有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方法化,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数量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具有其学科专有知识,这种专有知识不同于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各学科专业知识,他们是相关联而又是相互独立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建模方法。而通过数量经济学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是形成利用数量经济学思维方式、方法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途径。
(二)综合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本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使自己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数量经济学研究生不仅要关注学科内的知识和方法,更要作为社会中的人关注社会去发现探索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寻找相关证据、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名对社会负责的青年。
(三)相关学科知识网络
数量经济学涉及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其中以计算机、数学为工具,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硕士应具备综合的知识网络,才能使本学科的科学性、实用性落到实处。“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的知识网络要求主要有:了解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方法,了解个学科知识之间的依存关系。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哲学、科学人文、历史、文学等。
(四)职场素养
职场素养不仅包括通过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处理本领域内职场问题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思维方式和养成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同的学科对应不同领域的职业,而作为学科灵魂的老师及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起着标杆作用,学科老师及导师的职业道德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同时老师及导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对学生的教导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学生职业道德观。另外,职场不同于学校,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与残酷激烈的竞争都要求学生改变在学校里养成的思维方式,以适应职场生活,所以在数量经济学学科开设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经过为期几个月的实习经历,对其对职场经验与职业技能的初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五)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研究生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职场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深度学习应该作为学科素养中的一部分受到重视。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偏数理的复杂学科,不同于普通经济学学科,其要求更深的数理知识与更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思想,数量经济学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所以数量经济学总与一些前沿的理论相关。只有依赖于深度学习的思维学生才会去探索最前沿的内容,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五、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培育方向
(一)数量经济学学科现状
数量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开设的院校也不多,由于其课程特点本科生并不开设此专业。数量经济学其理科性极强,本学科内的大部分老师是学习数学出身,对于经济学并不十分精通,而一部分老师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数理能力较差,只有一小部分老师既有经济学背景又有数学背景。相比于国外,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实力较弱,大部分院校愿意招收海龟或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主,涉及少量的数学与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例如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学,然而开设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非常少,主要以一些统计及计量软件的介绍为主。学科课程的课堂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另外大部分课程考试仅以论文的形式,由于论文选题广泛,所以大部分课程内容并未在论文中出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得到考察。
(二)培育方向
根据上述对数量经济学现状的介绍,可以发现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教师队伍不平衡,具有文理科双重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2)课程设置不合理,关于计算机类课程少甚至没有;(3)授课方式单一并未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考察简单,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和学科思维方式。结合前面对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含义的阐述和数量经济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在现有数量经济学培育方式的基础上给出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中应该重视的方面:(1)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接触,这不仅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也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2)增加课程考核难度与多样性,引导学生更多地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构架和学科思维方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3)多样化授课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建立学科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数量经济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数量经济学的应用
摘要:如今,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经济,其应用涵盖了各门各类。大数据所拥有的强大能力,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转变直接引起了一波商业变革,所有行业、企业都可利用大数据更加直观地找出问题、预测未来。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利用数据面对变化的世界经济,而数量经济学的优势刚好在于,通过数量关系揭示经济变化规律,利用海量的数据可更好地应用于改进和完善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作出预测和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量经济学;大数据经济学
引言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量的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量和面将会不断地扩大。数据面的扩大导致数据的多样,而数据量的扩大则导致了数据的规模庞大。面对庞大的数据,许多大公司首先就考虑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透过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化地利用了数据,并没有更加好地利用数据。相反,由于过去计算能力的有限,数据收集困难,在经济研究上许多研究人员不得不选用过去的数据,抽样后进行模型化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缺点是无法地反映现实,计算的结果往往和实际有些距离。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在数据处理上拥有更强的力量,在数据获取上能更及时地得到,而在数据积累上,拥有更庞大的资源。这对经济分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时代,经济学者可利用大数据,对经济进行最及时、最科学、最贴近现实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开始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将会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而如何让其作用发挥得更好,是需要各方学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对数据如何进行分析以及对数据如何加以利用,将是未来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而数量经济学在其中必然会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数量经济学,揭示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是未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献概述
1.大数据经济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数据经济的研究不多,主要如:李文莲等提出,大数据拥有庞大而且实时的特点,很多行业对大数据进行了结合,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看法会颠覆,很多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大数据为寻找统一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提供了基础。[1]俞立平认为,大数据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挑战,使传统的、寻找经济的因果关系,扩展到对于经济发展潜在规律的探究上。利用大数据的大和大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可颠覆传统的经济学假设办法,可更加直接实时地通过经济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内在的变化规律。[2]赵春雷等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无法回避,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共同作用,商业组织和政府机构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大众的时代。[3]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提出,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由于数据的庞大又有及时性,大数据可很快地得出当前的变化趋势。[4]
2.关于挖掘数据的价值、更好地利用数据的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并更好地利用它,是掌控未来的关键,需要从数据的因果关系中把握潜在关系、释放价值,才能在这场数据竞赛中获胜。蔚赵春等提出,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运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银行可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加强自身竞争力、拓宽银行业务、提升管理和业务水平。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庞大数据的多样化和及时性。[5]赵玉晗认为,经济数据需要对数量统计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数据内在的规律变化,这样才能把握住数量经济的关键,这种数据分析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而这样反映出经济变化间的规律,在经济预测上更加和科学。[6]关红玉提出,数量经济学,是通过数学的办法,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学科。数量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工具,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关于经济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对这一领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数量经济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求。[7]李贤平介绍了数量经济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包括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他在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中提到,经济数据可通过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为经济预测和研究提供帮助。[8]何垚指出,数量经济学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揭示实际经济的一般规律,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利用。数量经济学利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数量关系,然后把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方案、措施、建议,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之间的纽带、桥梁、媒介物、转化剂。数量经济学在研究中,由于数据的选取常常导致无法获得正确结果。[9]李振新提出,数量经济学可较为地反映经济过程,揭示经济规律。[10]陈星星认为,数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是关键,并提出了模型的估计方法、函数选择和模型设计改进的问题,并认为数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和实验经济学中有重要的作用。[11]
大数据时代和数量经济的研究
1.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来临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大前提,而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源源不断地出现。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变得可以用数据来衡量,量变引起质变,伴随电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处理和存储技术的出现,处理和存储大量数据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大数据时代就到来了。
2.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的特点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及,比较统一的定义是“4V”的特点:(1)海量的数据(Volume)。由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出现,数据的保存容量得到次方级的扩大,如今的大数据已经可以达到ZB的程度,几乎把所有可以得到的数据存储下来。(2)多样化的数据(Variety)。大数据由于数据多,获得的渠道也多,数据格式多变,而且数据的内容也复杂多变,几乎涵盖了经济的方方面面。(3)实时的数据(Velocity)。大数据一般是随着产生立刻就被拿来计算,数据基本和时间同步,可以说价值也与时间同步。(4)高价值的数据(Value)。大量的实时数据,只要进行挖掘地分析,就可以加深企业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拓展拓宽业务的范围。可以说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
3.数量经济学的研究
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古诺的研究,他在一篇研究市场均衡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数学模型来分析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数量经济学很早就被应用于经济研究,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学,数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活跃在各个方面。而且在各期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中,仅仅从事数量经济研究的,或者在数量经济方向有贡献研究的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在国外,数量经济一直作为重要的学科,被研究者们重视。在经济生活中,数量经济的地位也同样重要。现代的生产环境复杂,而且一大特点是规模化产出,都属于大量的生产,内部联系复杂。而数量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数据的数量关系,可地观测到经济的规律,为经济生活提供方法支持,通过优化决策、管理和预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4.数量经济学的定义
对于数量经济学的定义,概略的说是集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通过数学的办法,对统计的数据建立模型,再加以计量验证,为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资料,作为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依据。虽然数量经济学大部分工作在于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但是其目的终究是预测和决策,其核心是模型的建立。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依靠数量经济学来决策国家的经济方案。
大数据与数量经济学的结合
大数据的出现,让传统的经济研究变得意义渺小,在超强的实时大数据预测的环境下,传统的、依靠过时的数据,来预测经济的方法无法与它抗衡。俞立平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经济研究已不适合了,比起研究经济的因果关系,大数据更加关注数据的相互关系。[2]事实上,在大数据分析中,模型依旧是关键。例如,在谷歌2009年预测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案例中,除了使用的大量的数据,还采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据统计高达4.5亿个。可见,在数据分析上,模型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模型的设计和建立的目标,都是探究各种因素的内部规律,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
1.在大数据时代,研究各种因果关系更加重要施春来认为,大数据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就在于数据的深度不足。[12]数据的深度必须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中,核心是模型的建立,这一点可很好地补足大数据。同时,数量经济学在研究经济数量上一直通过假设,减少因素干扰来发现微小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同时,经济有时候容易受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在受到利用或环境影响情况下,影响扩大以至于经济走向一个无法控制的方向。这个时候,再好的经济模型也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这时就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很快发现事情的真相,节约大量的时间。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人认为应关注经济的相互联系,但是这样的研究过分依赖计算机。认为大数据可即时预测,传统数量经济模型这种长远的预测和计划无法适应如今快速地时代。如今,信息传递迅速,在这个变化如此快速地时代,制定长远的计划更加重要,不应局限于短期。既然在如此强大能力之下,应利用大数据,对经济进行掌控,如同各种生产技术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数量经济学在这当中需要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当今时代,各研究机构更要建立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力量,研究数量经济学。
2.大数据与数量经济学的结合数量经济学也应进行改变。在结合中首先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入经济领域,分析各种经济模型,取出其中共性的影响因素,建立通用的计算模型,或建立阶段性、分段函数形式的经济模型。在大数据时代,数量经济学可做的事情更多,数量经济学可利用计算机的力量。以往研究中,其因素选取基本上未能超过几百这个数量级,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办到。通过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行代码编辑,上百种因素通过数据爬虫的手段,建立因素的数据库。随后再输入模型,可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里就可得到模型结果。同时在模型上,通过对各种模型分解进行大胆预测。未来很可能需要一种人才,即模型分解的专业人才,是专门通过分析分解模型,来适应计算机运算的人才。毫无疑问,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未来的经济模型不再是如今这种小型的数学模型,很可能是经济模型会呈现一个很复杂的态势,或则极其简单的公式,同时,夹杂计算机代码都不奇怪。对经济学来说,出现各种经济数学公理都是可能的。同时,由于大数据的实时特点,经济数据模型可通过计算机,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进行专门分析后,建立专供型的模型。数量经济学通过利用大数据,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在经济规律研究上的突破会更快。但是这并不表示传统的研究没有必要,相反这更加重要。大数据数量经济学必须建立在传统数量经济学模型之上,如同谷歌的4.5模型一样,需要不断地建立新的模型来分析,最终使模型细分到可让机器学习的阶段,通过机器的自我学习,让经济模型的研究和发现更加迅速。
结论
1.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因果更加重要在大数据时代,不应采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处理经济学的问题,不能只关注数据的联系,数据因果更加重要。在处理经济问题上,需要大数据的实时、快速能力,但是在经济规划等方面,更加需要数量经济学的分析。但数量经济学也有其缺点,如对现实贴合度不高,受到各种假设的约束,而大数据可解决这一难点。2.数量经济学与大数据结合是必然趋势今后,数量经济学与大数据结合是其必然的趋势,大数据数量经济学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大数据需要结合数量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各自有其需要的部分。但是在结合后也必须看到,今后发展数量经济学和大数据的融合上需要更多的人才。在数量经济上,需要更多的研究,不仅仅在经济学,还需要更多数学和计算机的人才,通过分析各种经济模型,分解处理取出模型中共通部分。同时,要在经济因素添加中考虑模型的可用性,根据情况选择模型等。复杂度不仅仅在计算机的设计中,更多在于模型的设计,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探究,会越来越深入。
数量经济论文:数量经济学探讨
摘要: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领域中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不长,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论述了数量经济学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及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内涵;发展
数量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通过与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
一、浅析数量经济学
1.数量经济学的内涵
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在一些经济学科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故而我们认为数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解决经济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当其他它经济学科在实际研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数量经济学可以从量化研究问题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高效可行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数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抽象但又具体的关系[2]。
2.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数量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就是把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学中,在具体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刻画,再通过具体的方程以及方程组进行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的表述。在现阶段的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产品、资本、劳动、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列方程、解方程以及进行相关解的讨论问题等,逐步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二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借助基本的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学定量方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研究的经济计量方法的一个统称;三是模拟经济学。在数量经济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模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经济学,即通过智能模拟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技术。这种模拟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具有随机性、动态性、非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问题,可以利用电脑有效的把各种方案进行整合[3]。
3.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领域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的分歧较为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内容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尽相同,这也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体系或者学说。所以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本质上研究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所得到结论的应用方面。
二、数量经济学发展研究
我国现阶段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进行开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和前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数量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框架下的一个数理科学。从宏观层面上说,数量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研究方向:及时,要根据西方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经验,通过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函数形式以及基本的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用工学信号分析中的小波理论、数学上混沌分析理论、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线性、非均衡以及非稳态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具体的完善;要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定义、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具体环节中要不断的协调理论与方法,要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结构向量自回归、非限定性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等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分位数回归是当较前沿的领域,这里关键在于对回归方程随机误差项的设定,即误差项服从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ALD)。笔者正在研究用非对称指数幂分布[4](AEPD)替代ALD,预计会取得更好的统计性质。第二,要拓展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有效的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应用手段;通过在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五个基本领域来进行,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性行为、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的应用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在数理经济学方面,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博弈均衡理论的基本研究;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方面,要把博弈模型中具体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研究目标;,在模拟经济学中,要根据模拟微观主体的具体对策,的完善阐释宏观经济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基本现象。第三,要适应我国经济学发展进程和现阶段实际经济的客观需要,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和建立具体研究工具。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进行全新的研究,概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这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中的每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基本任务;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断的条理化、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新原则以及新理论;,要充分的运用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把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以及具体的决策规划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现阶段的数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一个的了解,还要根据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一些具体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自身的创造,要的发展数量经济学,要在数量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数量经济学的发展适合本土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锡 单位:宁波大学
数量经济论文:大数据时代数量经济学研究
摘要:如今,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经济,其应用涵盖了各门各类。大数据所拥有的强大能力,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转变直接引起了一波商业变革,所有行业、企业都可利用大数据更加直观地找出问题、预测未来。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利用数据面对变化的世界经济,而数量经济学的优势刚好在于,通过数量关系揭示经济变化规律,利用海量的数据可更好地应用于改进和完善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作出预测和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量经济学;大数据经济学
一、引言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量的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量和面将会不断地扩大。数据面的扩大导致数据的多样,而数据量的扩大则导致了数据的规模庞大。面对庞大的数据,许多大公司首先就考虑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透过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化地利用了数据,并没有更加好地利用数据。相反,由于过去计算能力的有限,数据收集困难,在经济研究上许多研究人员不得不选用过去的数据,抽样后进行模型化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缺点是无法地反映现实,计算的结果往往和实际有些距离。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在数据处理上拥有更强的力量,在数据获取上能更及时地得到,而在数据积累上,拥有更庞大的资源。这对经济分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时代,经济学者可利用大数据,对经济进行最及时、最科学、最贴近现实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开始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将会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而如何让其作用发挥得更好,是需要各方学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对数据如何进行分析以及对数据如何加以利用,将是未来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而数量经济学在其中必然会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数量经济学,揭示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是未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概述
1.大数据经济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数据经济的研究不多,主要如:李文莲等提出,大数据拥有庞大而且实时的特点,很多行业对大数据进行了结合,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看法会颠覆,很多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大数据为寻找统一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提供了基础。[1]俞立平认为,大数据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挑战,使传统的、寻找经济的因果关系,扩展到对于经济发展潜在规律的探究上。利用大数据的大和大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可颠覆传统的经济学假设办法,可更加直接实时地通过经济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内在的变化规律。[2]赵春雷等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无法回避,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共同作用,商业组织和政府机构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大众的时代。[3]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提出,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由于数据的庞大又有及时性,大数据可很快地得出当前的变化趋势。[4]
2.关于挖掘数据的价值、更好地利用数据的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并更好地利用它,是掌控未来的关键,需要从数据的因果关系中把握潜在关系、释放价值,才能在这场数据竞赛中获胜。蔚赵春等提出,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运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银行可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加强自身竞争力、拓宽银行业务、提升管理和业务水平。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庞大数据的多样化和及时性。[5]赵玉晗认为,经济数据需要对数量统计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数据内在的规律变化,这样才能把握住数量经济的关键,这种数据分析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而这样反映出经济变化间的规律,在经济预测上更加和科学。[6]关红玉提出,数量经济学,是通过数学的办法,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学科。数量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工具,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关于经济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对这一领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数量经济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求。[7]李贤平介绍了数量经济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包括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他在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中提到,经济数据可通过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为经济预测和研究提供帮助。[8]何垚指出,数量经济学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揭示实际经济的一般规律,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利用。数量经济学利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数量关系,然后把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方案、措施、建议,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之间的纽带、桥梁、媒介物、转化剂。数量经济学在研究中,由于数据的选取常常导致无法获得正确结果。[9]李振新提出,数量经济学可较为地反映经济过程,揭示经济规律。[10]陈星星认为,数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是关键,并提出了模型的估计方法、函数选择和模型设计改进的问题,并认为数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和实验经济学中有重要的作用。[11]。
三、大数据时代和数量经济的研究
1.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来临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大前提,而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源源不断地出现。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变得可以用数据来衡量,量变引起质变,伴随电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处理和存储技术的出现,处理和存储大量数据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大数据时代就到来了。
2.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的特点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及,比较统一的定义是“4V”的特点:(1)海量的数据(Volume)。由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出现,数据的保存容量得到次方级的扩大,如今的大数据已经可以达到ZB的程度,几乎把所有可以得到的数据存储下来。(2)多样化的数据(Variety)。大数据由于数据多,获得的渠道也多,数据格式多变,而且数据的内容也复杂多变,几乎涵盖了经济的方方面面。(3)实时的数据(Velocity)。大数据一般是随着产生立刻就被拿来计算,数据基本和时间同步,可以说价值也与时间同步。(4)高价值的数据(Value)。大量的实时数据,只要进行挖掘地分析,就可以加深企业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拓展拓宽业务的范围。可以说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
3.数量经济学的研究
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古诺的研究,他在一篇研究市场均衡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数学模型来分析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数量经济学很早就被应用于经济研究,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学,数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活跃在各个方面。而且在各期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中,仅仅从事数量经济研究的,或者在数量经济方向有贡献研究的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在国外,数量经济一直作为重要的学科,被研究者们重视。在经济生活中,数量经济的地位也同样重要。现代的生产环境复杂,而且一大特点是规模化产出,都属于大量的生产,内部联系复杂。而数量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数据的数量关系,可地观测到经济的规律,为经济生活提供方法支持,通过优化决策、管理和预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4.数量经济学的定义
对于数量经济学的定义,概略的说是集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通过数学的办法,对统计的数据建立模型,再加以计量验证,为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资料,作为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依据。虽然数量经济学大部分工作在于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但是其目的终究是预测和决策,其核心是模型的建立。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依靠数量经济学来决策国家的经济方案。
四、大数据与数量经济学的结合
大数据的出现,让传统的经济研究变得意义渺小,在超强的实时大数据预测的环境下,传统的、依靠过时的数据,来预测经济的方法无法与它抗衡。俞立平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经济研究已不适合了,比起研究经济的因果关系,大数据更加关注数据的相互关系。[2]事实上,在大数据分析中,模型依旧是关键。例如,在谷歌2009年预测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案例中,除了使用的大量的数据,还采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据统计高达4.5亿个。可见,在数据分析上,模型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模型的设计和建立的目标,都是探究各种因素的内部规律,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
1.在大数据时代,研究各种因果关系更加重要
施春来认为,大数据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就在于数据的深度不足。[12]数据的深度必须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中,核心是模型的建立,这一点可很好地补足大数据。同时,数量经济学在研究经济数量上一直通过假设,减少因素干扰来发现微小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同时,经济有时候容易受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在受到利用或环境影响情况下,影响扩大以至于经济走向一个无法控制的方向。这个时候,再好的经济模型也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这时就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很快发现事情的真相,节约大量的时间。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人认为应关注经济的相互联系,但是这样的研究过分依赖计算机。认为大数据可即时预测,传统数量经济模型这种长远的预测和计划无法适应如今快速地时代。如今,信息传递迅速,在这个变化如此快速地时代,制定长远的计划更加重要,不应局限于短期。既然在如此强大能力之下,应利用大数据,对经济进行掌控,如同各种生产技术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数量经济学在这当中需要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当今时代,各研究机构更要建立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力量,研究数量经济学。
2.大数据与数量经济学的结合
数量经济学也应进行改变。在结合中首先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入经济领域,分析各种经济模型,取出其中共性的影响因素,建立通用的计算模型,或建立阶段性、分段函数形式的经济模型。在大数据时代,数量经济学可做的事情更多,数量经济学可利用计算机的力量。以往研究中,其因素选取基本上未能超过几百这个数量级,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办到。通过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行代码编辑,上百种因素通过数据爬虫的手段,建立因素的数据库。随后再输入模型,可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里就可得到模型结果。同时在模型上,通过对各种模型分解进行大胆预测。未来很可能需要一种人才,即模型分解的专业人才,是专门通过分析分解模型,来适应计算机运算的人才。毫无疑问,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未来的经济模型不再是如今这种小型的数学模型,很可能是经济模型会呈现一个很复杂的态势,或则极其简单的公式,同时,夹杂计算机代码都不奇怪。对经济学来说,出现各种经济数学公理都是可能的。同时,由于大数据的实时特点,经济数据模型可通过计算机,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进行专门分析后,建立专供型的模型。数量经济学通过利用大数据,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在经济规律研究上的突破会更快。但是这并不表示传统的研究没有必要,相反这更加重要。大数据数量经济学必须建立在传统数量经济学模型之上,如同谷歌的4.5模型一样,需要不断地建立新的模型来分析,最终使模型细分到可让机器学习的阶段,通过机器的自我学习,让经济模型的研究和发现更加迅速。
五、结论
1.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因果更加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不应采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处理经济学的问题,不能只关注数据的联系,数据因果更加重要。在处理经济问题上,需要大数据的实时、快速能力,但是在经济规划等方面,更加需要数量经济学的分析。但数量经济学也有其缺点,如对现实贴合度不高,受到各种假设的约束,而大数据可解决这一难点。
,如对现实贴合度不高,受到各种假设的约束,而大数据可解决这一难点。
2.数量经济学与大数据结合是必然趋势
今后,数量经济学与大数据结合是其必然的趋势,大数据数量经济学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大数据需要结合数量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各自有其需要的部分。但是在结合后也必须看到,今后发展数量经济学和大数据的融合上需要更多的人才。在数量经济上,需要更多的研究,不仅仅在经济学,还需要更多数学和计算机的人才,通过分析各种经济模型,分解处理取出模型中共通部分。同时,要在经济因素添加中考虑模型的可用性,根据情况选择模型等。复杂度不仅仅在计算机的设计中,更多在于模型的设计,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探究,会越来越深入。
数量经济论文: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实证分析
摘要:建国以来,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一直有着理论上的必然联系,也有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过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将宁波作为研究的对象还是首次,文章以宁波为研究重点展开分析,以期丰富前人理论,并能为宁波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数量实证分析;宁波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及现状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以年均约16%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l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 4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4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如此大幅度快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界的热点。对于这两者之间的讨论大致可分为几种,一种是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的增长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种是认可进出口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讨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本文的研究属于后者。
(二)相关文献回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中就涉及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大的标志,市场范围制约着分工程度,而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因此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剩余产品出口,是利用国内所闲置的生产资源生产出国外需要的产品,在无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在国内经济活动不受到影响的同时又因出口而换回更多国内需要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变动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新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海尔勃曼则认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是由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那么,有人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对沿海一带的港口城市是否适合呢?港口城市的外贸行业势必比内陆要发达得多?当地政府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呢?
(三)宁波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现实意义
带着上面提到问题,本文以港口城市宁波为研究的窗口,并对宁波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先来了解宁波经济的情况。
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宁波港目前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200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名列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达 185.5万标准箱。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紧逼5000美元。高于国内平均水平80%。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另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都快速发展的宁波,如今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中外贸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宁波作为一个较发达的港口城市,对外开放作为对经济腾飞的强大推动器,究竟对宁波经济增长发挥多大作用,下面就对外贸易对宁波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一些定量分析。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选择的基本考虑以及各项变量的确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出口的角度评价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从净出口的角度来评价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宁波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模型框架
本文将采用增长量为研究角度,经过计算各年度指标的增长率计算得到(文中数据的选取均来自《宁波统计年鉴2006》)。
通过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线形分析,具体:以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出口增长率EX和进口增长率IM、进出口总额增长率TA为自变量构造三元线形回归模型,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计算得到F=4.484745,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3,8)=4.07,其中解释变量数目为3,样本容量为12。则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t检验的临界值t(8)=2.306,不通过检验。
值得引起注意的有,首先可以看到表中1997年那一栏全部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国整个地区的进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宁波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进出口额的下降。1998年也是受到其中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2000年净出口增长率历年来较大的,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此时都得到了复苏的结果。
下面我们对1994~2005年的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分别回归分析,以求发现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三)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分别回归分析
1.首先对宁波1994~2005年度的进出口总额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用N1表示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并为解释变量;用GDP1表示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当置信水平在95%的情况下,P值小于0.025,回归系数通过检验。F计算得到F=14.22111>F(1,10)=4.96。则通过检验。其中解释变量数目为1,样本容量为12。则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T的临界值是在样本容量为12下,则有t>t(10)=2.228,通过检验,这表明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356503,这也就说明了N1每增加1%,GDP1就会相应的增加0.356503%,从而表明对外贸易增长对GDP1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由于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将进出口增长率再分解为出口和进口增长率两种因素。
2.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1994~2005年度的出口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用EX1表示出口总额增长率,并为解释变量;用GDP1表示GDP增长率,并为被解释变量。在95%置信水平的情况下,P值F(1,10)=4.96。则通过检验。其中解释变量数目为1,样本容量为12。则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T的临界值是在样本容量为12下,则有t>t(10)=2.228,通过检验,这表明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347224,这也就说明了EX1每增加1%,GDP1就会相应的增加0.347224%。
3.下面我们对1994~2005年度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用IM1表示进口增长率,为解释变量;用GDP1表示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置信水平在95%的情况下,P值F(1,10)=4.96。通过检验。其中解释变量数目为1,样本容量为12。则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T的临界值是在样本容量为12下,则有t>t(10)=2.228,通过检验,这表明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350800,这也就说明了IM1每增加l%,GDP1就会相应的增加0.35080%.
4.基本结论和回归分析评价。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得出:从增长率角度来看,在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因素中,进口增长和出口增长都对宁波的经济发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出口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且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时,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口持续扩张,带动相关产业的增产,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应持续的调整。同时,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是从增加供给的角度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扩大进口也能促进经济增长。结合宁波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进口产品能够填补国内供给空缺,从而可以增加民间投资和消费,提升其结构,通过进口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想结合,使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2)通过进口,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减少资源的浪费,所以这种技术的引进带来明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进口可以加剧国内的竞争,能够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尽管增加进口的政策会限制国内产品的市场,但却带来了相应的高技术,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宁波的对外贸易对宁波的经济增长有很大带动作用。因此,作为宁波来说,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注意适度的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引进和分享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结果,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推动出口产品的创新,促使制成品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制成品的出口就将实现由低效型到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宁波出口的商品也将实现向高科技、高资本含量产品为主的方向跨越。这样,宁波的出口贸易增长才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数量经济论文: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分析
摘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1066个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从整体、东中西部以及11省市不同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县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之外,各个级别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均按照由东部、中部至西部逐渐增多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都以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且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长江经济带
1 引言
自然保护区作为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工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存自然历史产物,改善人类环境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均有重要的意义[1]。
国外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多个维度进行分析[2]。国内则主要集中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和面积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3,4]。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密集的人口分布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对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越来越大[5,6]。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对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数据特征进行分析是促进研究区自然保护管理与建设的基础,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较大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 省市,总面积约205 万km2。2014年底人口达5.84 亿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8.47 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066个,总面积达1855.47万hm2,其中部级115个,省级260个,市级147个,县级544个。
3 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
按照经济区划概念标准,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中部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西部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由表1可知,从各级别自然保护区数量来看,除县级数量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之外,各个级别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均按照由东部、中部至西部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表1可知,长江经济带一半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共有516个,面积达1377.34万hm2,占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面积的12.14%;中部地区次之,共484个,面积为392.53万hm2,占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面积的3.90%;东部地区分布最少,仅有66个,面积为85.60万hm2,占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面积的9.44%。
除县级自然保护区在中部地区分布数量最多外,部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均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数量分别为54个、131个、105个,面积分别为471.81万hm2、432.58万hm2、198.93万hm2;各个级别自然保护区在西部地区的分布面积都最广,在东部地区分布面积最小。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省市数量以及面积不同,因此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单位面积上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从表2可知中部地区单位面积上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为0.086个,其次为西部地区,为0.045个,东部地区最少,仅为0.024个;但就单位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方面,西部地区单位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占的比例较大,为12.14%,其次为东部地区,为9.44%,中部地区最小,仅为3.90%。
从研究区11省市来看(表3),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为四川(25个)、湖南(18个)和云南(17个);省级排名前三的为四川(67个)、云南(42个)和江西(34个);市级排名前三的为云南(60个)、四川(28个)、湖北(24个);县级排名前三的为江西(150个)、贵州(101个)、安徽(64个),从中可看出数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均分布在西部和中部。
从保护区面积与省市面积比值(面积比)来看(表3),部级排名前三的为四川、云南和江苏,依次为5.81%、3.70%、3.14%;省级排名前三的为四川、重庆和安徽,依次为6.43%、3.35%、2.77%;市级排名前三的为四川、贵州和云南,依次为2.72%、1.22%、1.16%;县级排名前三的为重庆、江西和四川,依次为4.27%、3.79%、3.57%。综合可看出,除江苏外,其余省市均分布在西部和中部。
4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
按照以主要保护对象为保护类型的原则,我国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生态系统、野生植物生态系统、古生物遗迹、地质遗迹、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9种类型。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除没有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外,其他8种类型均有分布。
由表4可知,东中西部地区都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在中部地区分布最广,数量为338个,占整个中部地区的69.83%,面积为199.86万hm2;西部地区次之,共有281个,面积大599.47万hm2。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在西部地区分布最多,共有120个,数量比为23.26%,面积比为34.5%。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共有47个,面积达229.94万hm2。自然保护区在东中西部地区数量分布最少的类型为草原草甸自然保护区,其次为海洋海岸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布最少的为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其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无草原草甸自然保护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无海洋海岸自然保护区。
从研究区11省市来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云南省和贵州省三个省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个省市数量分布最少,仅有20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在四川省分布最多,共有85个,占总数的43%,其次为江西省,共有30个,占总数的15%。草原草甸自然保护区只在四川省分布有2个,面积也仅为10.95万hm2;海洋海岸自然保护区只分布在浙江省和江苏省两个省份,面积为8.52万hm2。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虽然在四川、贵州、湖北、江苏省都有分布,数量为7个,但面积是8种保护区类型中最少的,仅有1.53万hm2。
数量经济论文:浅议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稳步增长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通过分析数量经济学和数据挖掘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两者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 数据挖掘 区别 联系
一、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一)数量经济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转越来越离不开数学,例如就当前惨淡的股票市场来说,数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应用到经济学中,经济学领域内产生了数量经济学。在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1979年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成立为标志,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数量经济学是在对理论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更新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对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其经济事实背后的规律,其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对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是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当前数量经济学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模糊不清,其既是一门方法论,又是一门计量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组织管理科学。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数量经济学是将理论经济学的抽象固化的理论概念进行外在的定量分析,使得经济事件背后的经验公式得以在实际生产生活实际中被有效利用,进行转化为措施、方案等,显然数量经济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e Mining),其是多学科的综合产物,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当下信息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挖掘简单来讲,便是将大量不完整嘈杂的数据中整理分析出客户所感兴趣的信息,数据挖掘包括数据库准备、数据有效开采、结论表示和解释三个层面。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由数理统计、人工智能以及数据库技术作为支撑,其主要功能有分类、发现关联规则以及序列模式、聚类、预测以及偏差预测等。当前关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统计方法的复杂数据挖掘、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据挖掘、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等。
二、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
(一)应用数学作为研究基础
就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来说,首先两者均将应用数学作为其研究的基础:在数量经济学中,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形式将外在客观的经济事件间隐藏的相互联系进行定量分析,而在数据挖掘中应用数学为其提供了普适性的方法论,例如数据挖掘的方法中的统计学方法,其可以简单分为回归分析、非判断分析等均需要通过大量的数学分析来实现。
(二)反映客观规律与联系
总体上来说,无论是数量经济学还是数据挖掘技术均是为了服务人们更好的进行生产实践来服务的,均是用来分析和判断事实背后的客观规律和相互联系。数据挖掘的目的便是为了深层次的挖掘数据中所隐藏的“知识”,例如在股票市场,先进的交易软件能够更快的处理和分析当前的股票市场,能够短期内进行市场预测,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数据库分析和处理技术展现出来。数量经济学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其可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以及电子计算数据模拟等。
(三)数据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毫无疑问的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数据库技术作为存取信息的最为高效的模式在数量经济学和数据挖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数据挖掘其通过对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大量繁冗嘈杂的信息进行组合分解等方法获得有用的信息,数量经济学虽然仅仅是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显然其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支撑,为此数据库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数量经济学和数据挖掘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区别500
(一)理论基础各异
数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理论经济,数量经济学是将理论经济的理论概念进行外在的具象化,从外在的经济事实背后的数据分析得出经验公式与模型,其显然属于经济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来说,其经验公式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数据挖掘技术其理论基础为单纯的应用数学,具有适用对象的普适性、大众性。
(二)实现机理各异
数量经济学其实现机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在已有经济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外在客观经济事实的分析,其主要需要通过大量的人力分析来完成,无法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新的数据模型;数据挖掘技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对数据库中大量不完整的信息的推理关联分析,其能够发现存在在整个数据库中的事实未曾发现的模式,例如在每日的天气预报中,对每日天气的预测分析中将包含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大量的数据库分析。
(三)对象领域各异
数量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为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经济数学模型也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数据挖掘技术其理论基础为普适性的应用数学,范围实用性更广。
四、数量经济学与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
(一)数量经济学应用
数量经济学是量化了的经济学,其包含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量经济学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法面面,例如老龄化经济效应数理分析模型用来分析人口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成长潜力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灰色预测与模糊评价用来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机遇进行预测分析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所要处理的问题更广,显然其能够应用到的涉及面更大。例如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被用在商业领域,尤其是在银行以及保险销售领域,例如在客户群体划分、客户流失分析以及客户信用记录分析等方面,其次在市场营销方面,数据挖掘技术更是大放异彩,例如著名的Bass Export利用IBM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客户分析。
数量经济论文:出租车业数量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当前,社会各界对出租车业是否有必要加强数量管制持不同态度,但是从本质上看都在于对出租车业固有特质中不同侧面的考虑和强调。文章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科学的决策思路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强调应充分权衡各方利弊,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谨慎、科学地做出决策,实行最有利于社会福利较大化的政策。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数量管制;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各地出租车业的司机集体罢运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2008年11月3日,重庆出租车司机全城罢工,“份钱”过高、起步价低以及黑车猖獗等问题引发出租车停运事件;2011年8月1日,杭州发生大规模出租车停运事件,抗议补贴力度不足、高油价、交通拥堵、“份子钱”被盘剥过重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专车的兴起,出租车行业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罢运风波也愈演愈烈,2015年1月4日沈阳千余出租车罢工,抗议相关部门对黑出租、套牌出租整治力度不够,以及对“滴滴”“快的”等专车蚕食行业“蛋糕”表达不满,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武汉、济南等诸多城市。
以上各类事件的背后存在一个争议,即“数量管制”――严厉的出租车牌照管制导致车标成为稀缺资源,出租车司机几乎没有议价能力,一边是出租车行业取得了高额垄断利润,另一边则是底层司机艰难处境,从而导致出租车司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生罢运等事件,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政策。
学术界对出租车业数量管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数量管制依据、方式和效应分析,一部分学者认为数量管制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因而是合理的,其他人则认为数量管制阻止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缺乏效率,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1数量管制的经济学依据
寻求数量管制的经济学依据之前首先要对出租车行业性质进行分析。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对物品进行分类,出租车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接近一种私人物品,然而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其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出租车占用城市公共道路资源,造成交通拥挤,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此外出租车还会排放尾气会污染空气,由燃油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显而易见,自由市场无法对具有外部性的物品资源进行有效率的配置,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不考虑外部成本从而使市场上生产的量大于最有效率的量,下图说明了出租车业这一情形。由于自由市场在消除负外部性上的无效率,因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出租车业负外部性分析[1]
2数量管制的收益――成本分析
以上说明了出租车业政府干预以控制出租车数量的必要性,然而政府干预可以有很多政策,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呢?如果要实行数量管制,那么,对其进行收益――成本权衡则成为必要,因为只有当其收益――成本权衡还不错时,数量管制才是可取的。
2.1收益分析
(1)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及减小出租车空驶率。对于交通拥挤外部性的考虑,从来都是对出租车行业数量管制的一个重要理由,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更是如此。由于出租车占城市交通流量的比例较高,对出租车业进行数量管制从而改善城市交通的作用不容忽视。
(2)防止过度竞争,促进资本合理流动,引导消费。出租车业是一个进入门槛低的行业,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也不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允许经营者自由进入这一行业,很容易造成过度供给,促使司机之间打价格战,影响出租车服务质量,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政府如果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数量管制,而大力发展公交、轨道等公共交通,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减少污染和环保。
2.2成本分析
(1)数量管制对自由竞争的限制必然导致出租车行业的高额利润。处于弱势地位的司机在支付了高昂的风险抵押金和“份子钱”之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透支自己的生命。相反,没有任何经营贡献的公司却凭着特许经营权瓜分了行业大部分收入。基于数量管制的特许经营权的存在,无论是在公司化的模式下,还是在个体化的模式下,都造成了掌握经营权的公司或车主不劳而获的局面,而千辛万苦经营出租车的司机却收入甚微,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和效率原则。
(2)数量管制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管制会产生各种租金,从而引发人们对租金的竞争,寻租通过各种非法途径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在出租车业,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用管制手段发放给出租车公司,有可能导致公司寻租,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社会福利达不到帕雷托。而要防止非法的寻租行为发生,就必然要发生监督成本。
(3)数量管制必然导致出租车业经营和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行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取决于竞争,数量管制保护了出租车行业的高利润,出租车公司没有动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也不可能提高。因为缺乏竞争,出租车公司没有动力去改善管理,以节约成本。
3数量管制的可行性分析
数量管制的可行性集中表现在管制的数量能不能低成本地确定,使供给量较大限度地接近最适需求量。因此,如何确定数量成为决定供需均衡的关键,也是判断管制政策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志之一。目前“黑车”泛滥,说明政府没有投入最合适的出租车数量造成市场供给短缺,表明管制政策没有达到有效目标。
实际上,政府往往通过经验观察得出近似的出租车需求量,具体方法有[2]:每千人拥有出租车数量的比例、等车时间、有效载客率和呼叫回应时间等。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出租车管制数量,供给过少或过多,也是导致目前数量管制政策引起诸多矛盾与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市场研究,通过引进一些科学合理的数量评估机制,得出合理的出租车数量需求,才能达到既定的管制目标,有效缓解出租车行业矛盾。
4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出租车业提供的服务产品既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外部效应。对私人物品特性的强调,主张取消现行的管制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根据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打破行业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体现社会公平。而对负外部性的强调,则支持数量管制政策。收益――成本权衡观点认为现行数量管制政策的代价较高,但结合数量管制政策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分析,这一政策确有可待改进之处,而且改良后的数量管制政策有助于改善当前出租车行业困境。相关建议有:
(1)加快转变出租车业的服务方式,促进从巡游揽客为主的服务方式向以电话叫客、网络约客为主的服务方式转变,这可以有效降低空驶率,缓解交通拥挤状况。
(2)构建科学合理的数量评估机制,结合使用几种经验观察方法,反复调研,制定合理的管制数量,平衡供给与需求,有效解决供给不足而导致的“黑车”泛滥的情况,同时也缓解行业其他矛盾与问题,降低数量管制政策的代价,增加收益。
(3)改革数量管制的实现方式,改以发放特许经营权的方式为资格考试的方式,强化行业服务质量管理。
(4)规范引导专车市场发展。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整合闲置运营资源,把社会车辆通过交管备案、考核等审核机制,引入到约租车体系服务中,成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或重要补充,提供安全、品质、受欢迎的出行服务,满足民众多样化、差异性需求。
数量经济论文: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提出基于系统科学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价值原理的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理论,并系统阐述了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关键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价值管理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经验丰富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及时、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较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及时、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数量经济论文:通过有效减少贫困农户数量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张掖市是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经济发展也主要依靠农业。但一些县区部分农民经济条件差,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农业生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有效帮扶,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问题,帮助他们发展高效农业,不但可以使得这些农户最终脱贫致富,还能提升当地的整体农业水平,发展当地农业经济。本文以张掖市为例来研究“双联”和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联 精准扶贫 农业经济
一、张掖市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近年来,张掖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双联”和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等工作,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以内,在脱贫致富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落后地区或山区,这就给扶贫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张掖市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又是农民,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进而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没有好的收入又导致他们的经济来源更加薄弱,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大量农户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开展农业种植和生产。如果地方政府能出台好的政策和措施,给予这些贫困农户一定的帮扶,在使他们脱贫的同时,使他们更有能力开展相关农业生产,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就是对这一部分贫困农户的有效帮助,不管是从资金上,知识技术支持上,还是开展相关培训上等,都能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三、张掖市“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张掖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实现了甘州、肃南、山丹、民乐、高台五个插花型贫困县整体脱贫。但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导致扶贫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许多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由于许多贫困农户本身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较少,因此,他们无法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农业的新知识和技术。再加上这些地方由于基础设施、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跟外界交流较少,更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其次,如何有效解决贫困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将足够的资金投放到农业上。长期以来,农村普遍存在“银行不敢贷、农民贷不起”的“钱难”问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问题,成为扶贫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扶贫的效果如何监管,也是考察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监管力度不够,不但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而且还会滋生许多腐败贪污现象。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强化监管考核也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四、解决贫困农户现状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自从张掖市的“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实施到村到户的个性化帮扶措施,不断推进了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的深度融合。但就在帮扶贫困农户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工作方法和政策上还缺少一些创新,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还应该不断提出和设计出更多具有地方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强化金融支持
我国的商业银行网点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或是中小城市,在农村或偏远地区设立的营业网点相对较少,考虑到风险因素,这些机构能提供的业务也比较单一,最终导致了农村普遍存在的“银行不敢贷、农民贷不起”的“钱难”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各个金融机构多推出一些能够帮助农户解决资金融通的业务,为他们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拓展了这些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量和客户群体。
(二)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销路
由于各个地方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有时会限制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本身就欠发达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情况对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电子商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各地方政府应该将电子商务和农业有效融合的模式介绍给农民,教授他们如何用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来发展农业。
(三) 加强对贫困农户现代化农业技能的培训
大部分贫困农户由于本身文化水平程度低,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依旧用一些老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地方在进行“双联”和精准扶贫的时候应该多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或是请相关专家给农户讲解和指导,让他们体会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并逐渐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数量经济论文:企业数量、规模与经济增长
摘要:长期以来,企业数量与规模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产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越是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企业与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研究还为理解地方政府与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的冲突提供了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关键词:工业企业;数量;规模;区域经济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劳动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投入,通常情况下,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与劳动力、资本的投入量和增长速度正相关,而且根据新增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存在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1999)。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大的企业数量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总量。但企业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平均意义下企业规模的下降,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通常管理学研究企业规模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对其市场竞争力与经营绩效的影响。经济学中对企业规模与数量的研究主要归属于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不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整体,关注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产业经营绩效与发展阶段(钱德勒,1999)。管理学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区域层面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企业数量,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对企业空间集聚效应的研究。以后产业集聚的研究得到较多的关注,成为区域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区域经济学很少关注企业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从企业与产业层面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区域层面?举例说,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呢,还是推动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经济更重要?根据管理学的研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数量与规模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投入期与成长期的企业需要重视量的扩张;对进入成熟期与衰退期的企业,深入挖掘其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黄修权、顾银宽,2004)。那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差异确实存在,是否有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有相关性、又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区域经济的?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文章结构如下:在提出问题后,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四部分将全国作为一个区域,分析企业数量、规模对经济的影响;第五部分对全国31个省级单位企业数量、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之所以分省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汇总数据可能会损失个体信息;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面板数据的分析可能揭示出企业数量、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数量经济论文: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利用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广州市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越小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中小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分析广州市中小企业存在问题后,建议政府在给予政策发展空间后,有意识地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投入,孵化和培育中小企业。
关键词:企业数量;经济增长;中小企业
引言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大的企业数量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总量,但企业数量的增长同时意味着平均意义下企业规模的下降,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那么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推动企业数量增长引起的经济总量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损失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孰轻孰重?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利用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广州市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规模越小,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中小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在分析广州市中小企业存在问题后,建议政府在给予政策发展空间后,有意识地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投入,孵化和培育中小企业,不但有利于培育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也有利于现期的产出增长。
一、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本节从两个层面对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研究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其次,考虑企业规模因素对企业数量的产出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检验。第二个层面的分析研究以及时个层面的研究为前提和基础。
(一)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计量模型。本文研究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Y= ALaK1-a,式中Y、L、K分别代表产量、劳动和资本,A、a为常数,基于区域内所有企业根据较大成本收益率行动假设前提下,研究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建立指数函数回归模型,两边取对数,整理得:
log(yit)=c0+cklog(xkit)+εit(方程1)
其中,yit为区域i在t期的产出,xit为区域i在t期的要素投入,k为投入的种类,k=1,2,3,分别代表劳动、资本与企业数量,εit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区域个体成员与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
对上式进一步展开,得:
log(yit)=c0+cLlog(Lit)+cKlog(Kit)+cQlog(Qit)+εit
其中,Lit为区域i在t期的劳动力投入,Kit为区域i在t期的劳动力投入,Qit为区域i在t期企业数量,cL、cK、cQ就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根据以上模型,可以分别采用不变系数、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方式,研究广州市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数据为时间序列从2000年至2008年共九年,样本截面数据为全市12个区、县级市区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全市企业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92%,所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全部法人单位为对象作定量分析。
因变量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平减,自变量资本投入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按197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平减,劳动力投入以年末从业人员数计量。
3.实证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作分析是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假设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
首先进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单方程回归。考虑到产出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引入自回归AR(p)模型进行估计。
结果分析: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逐渐增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全市范围看,将企业数量也作为一种经济投入要素,相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要素,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这里也可以回答引言提出的问题,即企业数量增加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远远大于规模经济的损失,长期来看,推动了广州市区域产出的增加。
(二)考虑规模因素的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的检验工作及相关结果,继续分析和检验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下对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的影响。
1.计量模型。由初始模型: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ε
引入虚拟变量: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c′Qlog(Q)+ε
根据虚拟变量的取值不同,该模型可以写成如下两种不同的形式:
log(y)=c0+cLlog(L)+cKlog(K)+cQlog(Q)+ε (1)log(y)=c0+cLlog(L)+cKlog(K)+(cQl+c′Q)log(Q)+ε (2)
此时,可以通过检验企业数量的系数cQ与(cQ+c′Q)是否发生显著性变化来确定两组数据对产出的弹性是否相同,进而确定分组数据所依据的指标是否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对(2)式的回归判断虚拟变量所在项的估计系数c′Q是否显著,从而确定有关因素是否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如果c′Q显著不为零,则表明两个组中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分组所依据的指标会对产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两组中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分别为cQ与c′Q;如果c′Q不显著非零,则表明对产出不产生显著影响,并可以认定分组所依据的指标对对产出产生没有显著影响。
2.实证分析。以第二、三产业所有行业门类2008年数据为原始数据,将企业规模的考察重点放在资产规模、劳动力规模、收入规模三个主要方面考虑。
(1)资产规模。以年末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资产规模的衡量标准,并以此对相关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并依照排序结果将数据平均分成两组,依照模型进行回归。
资产规模高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
log(y)= 1.48+0.486 log(L)+0.672log(K)+0.282log(Q)
t (3.150)(2.674) (5.276) (2.241)
R2=0.964Adjust R2=0.988 D.W.=2.05
资产规模低的一组回归结果如下表:
log(y)= 1.293 +0.553log(L)+0.611log(K)+0.465log(Q)
t (2.043)(8.188)(2.336) (2.383)
R2=0.969Adjust R2=0.990 D.W.=2.06
回归结果表明,两组行业的企业数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D的系数为 0.183,显著不为零。在资产规模较低的一组中,系数为0.465;在资产规模较高的一组中,系数为0.282 。即从广州全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资产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较大,增加资产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更有利于促进产出的增加。
(2)劳动力规模。以年末从业人员作为企业劳动力规模的衡量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并依照排序结果将数据平均分成两组,依照模型进行回归。
二、基本结论
根据以上两个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递增的。二是从广州全市角度分析,在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从劳动力规模、收入规模看,规模较低的企业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可以说,从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出发,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突破点在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重视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孵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将有利于培育经济的长期增长力。
三、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分析
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广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并正视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中小企业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州市中小企业在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无论是在数量、经济效益,还是对全市经济的推动方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经济实力不容忽视。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中小企业为128 305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3%;中小企业资产总额为20 245.28亿元,占66.12%;营业收入为11 758.64亿元,占58.52%,实现利润总额7 231.82亿元,占59.37%,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中,中小企业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是广州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从每亿元营业收入所吸纳的劳动力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69人、324人。从每亿元营业收入所需投入的资本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1.72亿元,1.25亿元。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从生产同样的物质财富,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投入相对较少的资本角度看,中小企业是推动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符合广州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的。
3.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为381.56万人,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7.56%,比2004年中小企业就业人员数增加162.62万人,即中小企业近四年来以每年新增就业40.65万人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9人。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广州市的中小企业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作用。
4.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第二产业中小企业33 770个,第三产业中小企业94 535个;第二产业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8.45亿元,第三产业6 763.36亿元;第二产业中小企业全年营业收入5 012.29亿元,第三产业6 746.35亿元。因此广州市中小企业广泛的分布于第三产业,正是因为广州市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又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所以中小企业通常习惯于在国家非垄断行业内寻找合适的成长点,如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大量生存繁衍。这些行业大都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投入成本较少,进入门槛较低。
(二)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企业寿命偏短。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则指生产同量的劳动成果需要更多的劳动耗费。2008年广州市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比全市水平高5.15个百分点,表明广州市中小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仍较低,行业竞争力仍较弱。
中小企业寿命普遍偏短,全市中小企业中婴儿企业占10.2%,一至二年历史的企业占28.69%,二至三年历史的企业占10.03%,三至五年历史的企业占16.63%,全市一至五年的企业占65.56%,五年以上的企业仅占34.44%。虽然存在新注册企业享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的客观原因,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弱。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行业创新能力弱。在广州市中小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层次低,面临着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创新能力非常薄弱。2008年末,在全市39个规模以下工业大类行业中,企业数量居及时位的行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达3 427家;居第三位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达1 716家,还有为数不少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企业。在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产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或产品创新,产品更新换代能力滞后,老产品多,新产品少。
3.专业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缺乏。广州市中小企业普遍欠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统计,从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中小企业占73.02%,大企业占61.64%,中小企业比大企业高出11.38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中小企业占10.57%,大企业占17.47%,大企业比中小企业高出6.9个百分点。从从业人员技术等级情况来看,高级工及以上的比重中小企业为47.31%,而大企业比重为60.24%,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低12.93个百分点。中级工的比重中小企业为52.09%,比大企业的39.76%高出12.33个百分点。总体说来,无论从学历情况还是技术等级情况来看,广州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层次偏低。
4.电子商务应用少,信息化水平低。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统计,全市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占全市中小企业的78.9%,但拥有网站的企业只占9.95%,发生电子商务采购的企业占1.09%,发生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0.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配备了电子信息设备,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进行获取和信息,并没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商务活动,信息化程度不高。
5.发展资金不足,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据2005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广州市逾30万家中小企业约需1 000多亿元的担保贷款需求,而广州市注册登记的6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中,具有一定规模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并在市经贸委登记备案的只有21家,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只有114.06亿元,仅占企业需求的1/10;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户数,只占企业需求的不足1%。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实现广州市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途径和突破口在于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生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持中小企业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保障广州市中小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国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经验值得借鉴:许多国家都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扶助;制定颁布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用经济立法形式扶助中小企业;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扶持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接受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咨询,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市场信息,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服务等。
政府目前对中小企业的态度是“放小”,“放小”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在宽松环境的基础上“扶小”,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投入。
(一)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近年来,广州市在产业结构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必须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这一调整过程。首先,引导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并在风险投资引入、技术、融资、科研队伍建设和专利申请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其次,引导他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资和经营,参与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事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进入垄断行业。
(二)优化中小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一是放宽中小企业准入限制,各行业主管部门修订现行的产业进入标准,简化中小企业设立审批程序,对中小企业注册登记实行“无门槛”制。二是鼓励各种创业活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部门咨询和协助办理各种手续的服务。培训机构对初次创业者进行培训应形成制度,同时不定期邀请各类专家、企业家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在职工作人员创办创新性企业。
(三)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
及时,制订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广州市应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尽快制订专门的法律和计划,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第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技术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及金融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第三,制定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如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各种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相联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等。
(四)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一方面,建立必要的技术、管理培训与服务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主要经营者、财会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在企业诊断、法律顾问、信息采集与交流、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监测、资金融通、市场开拓、产品展览、营销广告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时下,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而且企业中的员工也有不安心工作的境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企业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而且社会地位低。必须迅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克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五)加强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建设
要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器功能,营造催生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良好环境。抓紧建设广州市国际企业孵化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和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和科技园区建立区域性企业孵化器,支持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的多层次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六)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广州市要创造适合的软硬环境,从企业创新平台到展销、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检测、物流配送和公共品牌建设等方面构建整个价值链服务系统,统筹功能布局,筑巢引凤。每年定期研究广州市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适时规划各类产业集聚区,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及时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数量经济论文: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出租车数量管制分析
摘要:出租车行业竞争性很强,对该行业进行的数量管制必然以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代价,主要表现在:数量管制造成人为的垄断,给社会带来无谓的损失并形成高额的垄断租金;数量管制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对管制租金的争夺又导致出租车司机和管制主体之间的冲突;数量管制不能克服城市拥堵问题。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可以避免由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增加社会就业,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视角;出租车;数量管制;社会福利
2008年,我国暴发了多起出租车罢运事件,这说明针对出租车的管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有的文献对出租车的监管方法和必要性的论述相对较多,但对于出租车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却少有论及,出租车管制是否增进了社会福利?考虑到社会的总体福利,出租车管制应该如何进行?本文将利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出租车数量管制应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
公共管制应该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信息的不对称,管制部门往往被管制对象所俘虏,或者管制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较大化而进行管制,从而偏离了社会福利较大化的目标。对出租车的管制属于典型的公共管制,自然应该以追求社会福利的较大化为目标。
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一般有三种:价格管制,数量管制,标准管制。这三种管制都涉及到消费者和司机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影响。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支出,价格越高,消费者的支出也越多;数量管制会影响社会潜在的就业数量和就业机会,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当出租车数量少,准入条件非常严格的时候,社会的供给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因此受到剥夺。支持管制的理由之一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挤,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大城市的拥挤主要是由出租车引起的。也有论者认为出租车是准公共物品,所以要进行数量管制。大多数支持管制的观点对于管制是否真的能增进社会福利、克服市场失灵都没有详细的考查和分析。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的情况,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管制”的结果,却是出现了大量的罢运事件,矛盾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越来越尖锐。因此,认识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帕累托标准是福利经济学中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出租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关键是要考察数量管制之前和数量管制之后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认为市场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并用“市场总剩余”来分析衡量社会福利的状况。
从市场总剩余的角度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如图1所示,d为出租车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价格和出租车数量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此时的价格为P1,数量为Q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异,在图中由三角形AP1E表示;生产者剩余与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由三角形BP1E表示。如图1所示,没有管制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消费者获得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厂商获得所有的生产者剩余,社会的福利没有任何损失,此时的社会福利实现了帕累托,若要改善消费者的福利(降低价格)则厂商(出租车司机)就会亏损,若要改善厂商的福利(提高价格)则消费者的支出就会增加。也就是说不可能让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改善而没有任何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当存在政府的数量管制时,市场里的出租车数量必然小于Q1,因为大于Q1的数量管制对市场不会有任何意义。假设政府的管制数量为Qg,相应的管制价格为Pe,这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制形成垄断,形成供给不足和价格提高的局面,从而损害社会福利。在我国占多数的出租车经营模式都是公司经营,公司经营事实上就是公司垄断出租车的经营权。当市场被垄断之后,就会造成分配性的低效率,体现为在三角形CDE之内的社会福利将损失,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将受损,同时,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福利会因此而改善。CDE通常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Tfiangle)。在CDE(阴影部分所示)内的任何一点,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低于管制价格Pc,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Pf,在该区域的交易是司机和消费者者双方都愿意的。但是由于数量管制,这样的交易不能达成,这意味着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了无谓的损失。之所以是无谓的损失是因为在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的同时,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会因此而改善。只要有数量管制,就一定有无谓的损失,数量管制越严格,则无谓的损失就越多。
垄断除了导致无谓的损失之外,还导致福利的转移,表现为原来属于消费者剩余的四边形PcPtPc被生产者占有,这就是福利经济学所说的塔洛克四边形(FuHock quadrangle)。在出租车行业中,占有消费者剩余的并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垄断的出租车公司及各个管制部门。事实上真正的生产者即司机得到的只是Pf的收入,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为Pf,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c,这之间的差距就是管制租金。出租车经营权高额的转让费就是这种管制租金存在的证明。由于管制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收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来瓜分管制租金,而出租车公司则通过份钱押金等形式来参与管制租金的分配,并用以弥补购买垄断经营权所花费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管制者必然要求管制租金的较大化,也就必然要求消费者付出较高价Pc,同时只分配给司机愿意接受的低值Pf,两者之间的差距由管制者和出租车公司占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对管制租金的瓜分实际上就是第三方主体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占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状况由此变得更差。这些管制租金事实上也是管制部门资金的重要来源,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和拍卖费。这些被管制部门占有的管制租金,在信息不公开、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最终会被管制部门所耗散。由于租金和管制者的利益正相关,因此可以预见这样的低效率的管制并不会自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另外,由于管制形成的垄断给出租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为了保持这种利润,出租车公司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垄断地位,有可能造成寻租腐败,更进一步损害社会的福利。
其次,管制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行为能力,同时减少了就业岗位。福利经济学家森认为社会福利提高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这种自由指的是实质的自由,称为可行能力。可行能力既不是人们实际获得的效用,也不是物品,而是人们有可能实现的、各种有价值并值得去做的活动,包括初级的需要如营养和安全,也包括社会交往
和自尊等高级的社会需求。考虑到可行能力,人的福利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二是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难易程度。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提高了出租车服务的价格,降低了人们的收入,而且,数量的限制也增加了人们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困难。人们虽然有足够的收入乘坐出租车,但因为数量管制,乘客需要更多的等待,或者会遭到拒载,就相当于由于年老、生病、残疾等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一样,消费者虽然有收入,但并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无疑是一种福利的巨大损失。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本来应该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相当于本来是要人们节食以提高生活质量,但事实上却导致了人们被迫挨饿。另外,数量的限制必然导致营运者的减少,从而损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改善福利和实现自身潜力的机会,人为地制造服务短缺,增加失业率,这也是社会福利损失的重要方面。
再次,管制引发社会冲突,这直接有悖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社会问题的控制程度是影响社会福利的要素之一,社会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社区和社会,冲突解决得比较好的社会或社区会比其他地区有更低的犯罪与暴力,会更加安全,因而能够将冲突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社会所拥有社会福利就比较高。但是,出租车的数量管制不但没有解决社会存在的冲突,反而激化矛盾,引发罢运事件。管制是引起出租行业罢运的根本原因,管制形成管制租金,但由于缺乏一个分配管制租金的统一规则,各利益集团在对管制租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使出租车司机处于利益链条的最薄弱环节。管制部门以各种税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参与租金的分配,而出租车公司则以份钱和租金的形式来占有管制租金,这些份钱和租金都要由出租车司机来承担。司机工作辛苦收入却很少,在管制体系的内部又没有一种办法来平衡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只能采用罢运这种极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引发社会冲突。不仅如此,管制还可能导致腐败,因为管制对出租车公司而言是有利的,既打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并形成垄断,也维持了较高的价格。因此,出租车公司很有可能为了寻求管制而对管制官员行贿,如1930年美国纽约市市长吉米・沃克(Jimmy Walker)就大力鼓吹数量管制,事后人们才知道,沃克市长暗中接受了出租车公司的贿赂,包括两家出租车公司的股份,作为回报,使沃克市长允诺推动建立出租车数量管制。
,管制并不能克服机动车的外部性,缓解城市拥堵。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原则,社会福利的条件之一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由于机动车具有负的外部性,包括造成交通拥挤、污染空气、造成交通事故等。考虑到这些外在成本,机动车的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这就会造成市场的供给数量多于社会的供给数量从而形成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对出租车的数量进行管制,试图减少出租车的市场供应数量,减少社会的福利损失,但这一目标并不能实现,因为所有的机动车都具有外部性,出租车只占机动车的一个较小比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机动车的总的外部性的克服效果非常有限;同时,当出租车减少时,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这可能会导致人们购买私人汽车进行替代,从而增加了总的机动车数量,导致更为严重的拥堵。事实上,拥堵都是由于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而导致的,依靠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来限制城市机动车的外部性,是无效的。
三、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会增进社会福利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放松对出租车数量管制已经是一个趋势,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都纷纷取消了数量管制。英国人口最为密集的伦敦市是最早对出租马车数量进行管制的城市之一,其管制的目的是治理道路拥挤。1833年后,由于道路设施改善,数量管制被取消,从此,再也没有实施过数量管制,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司机和车辆均可获得牌照,不设定数量上限。爱尔兰自2000年开始放松出租车管制,到2004年底,爱尔兰出租车数量增加了两倍,并没有引发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率上升,乡村出租车短缺、车况和服务恶化等负面效果。“公众对放松管制给予了令人瞩目的积极评价。”
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福利,原因如下。
首先,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由垄断带给整个社会的低效率,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取消数量管制,必然会使大量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使市场的结构由垄断变为竞争,哈伯格三角形内部的潜在交易将得以实行。在这个三角形内部任何一点的价格和数量上,消费者和司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的福利会受到损害,因此这种交易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由于价格下降,塔洛克四边形会自动消失,由其所引起的租金耗散也不复存在。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价格下降,垄断租金自动消失,自然也不会有相关利益主体为争夺管制租金而进行博弈,由出租车利益争夺而形成的社会冲突就不复存在。
其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就业数量,实现机会平等。数量管制政策在事实上只允许有限的经营者从事出租车行业,而剥夺了其他所有可能具有同等能力的人的从业机会,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而且对于潜在的从业者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取消数量管制可以促进竞争,增加供给,也使更多的人面临公平的机会。
再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行为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数量管制造成人为短缺,降低消费者的行为能力,是对消费者福利的剥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都是以增加人们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范围大大的拓宽,从而使个人变得更加自由。而出租车数量管制限制了人们的正常选择,制造人为短缺,使少数利益群体受益,必然损害社会的福利。显然,数量管制与出租车业的公共服务目标相矛盾,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这样的福利损失。
取消数量管制之后,人们可能会担心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这可以通过加强标准和准入条件的管制来避免。这些标准包括汽车的标准和司机标准。汽车的标准如车况和车型,保养与维护等;而司机的标准则主要关注其驾驶水平和经验,并且要对车辆和司机的服务水平定期进行检查。这些工作不一定要由政府直接干预,可以由出租车司机组成的行业协会来进行监督。因为政府的直接干预极有可能形成新的腐败,而行业协会比政府官员更加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由行业协会进行的监督效果可能更好。根据英国的经验,取消管制的地方消费者对出租车不足的抱怨大量减少,直接的服务和安全标准管制被认为是提高服务和安全水平的更为的办法。
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可能是取消数量管制之后,出租车数量增加,会形成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城市拥堵都跟过多的私家车数量有关系。凡是治理拥堵成功的城市,都必然是限制私家车的使用,而不是限制出租车,相反,在众多的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制的城市中,也存在大量道路拥堵的情况,这本身就说明,出租车的数量管制并不能缓解城市拥堵。新加坡治理拥堵就采用了限制私车和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的方法,严格限制私车的拥有数量,同时对出租车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到2006年底,出租车数量增加了20%。相对于私家车而言,出租车的利用率要高得多,出租车增加会使人们减少对私家车的使用。随着出租车数量的增加,其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必然因为竞争而下降,其数量并不会无限的增加,这也就是像伦敦这种特大型的城市也能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的原因。
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那么价格的管制也就没有必要,竞争的市场会形成买方和卖方都接受的价格,正如在其他的竞争性市场一样。图1所示,为了获得垄断租金,管制的价格必然高于竞争时的价格。放松数量管制之后,价格下降而供给数量增加,这就是放松管制后社会福利改善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