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经济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
一、回顾:教育大众化时代经济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
2002年4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了《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向所在学校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条件和要求。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遵循“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基本原则,《通知》要求进一步理顺国家、高校、银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还贷年限、贷款利息、信贷审批程序等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系、完善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还款约束机制,以及强化高校和银行在助学贷款发放中的管理责任的目标要求。2005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措施和办法。2006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落实党和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贯彻执行,扩大了我国大学生教育资助的范围,提高了大学生教育资助的额度,拓展了学生教育资助的途径和方式。从“免费+助学金”到“收费+贷学金”的政策架构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学生经济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尽管在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随着资助工作的内容、措施、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我国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整体上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合法性和政策实施效果。
二、分层: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特点
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必须坚持“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资助理念,贯彻“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的指导思想,遵循“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要求。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已经建立了由补偿到引导、由普遍优惠到分层实施的资助机制,实现了由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价值目标转型。[3]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贷学金和奖学金的形式区分。与全国大学生一样,奖学金、贷学金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资助的主要形式,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是教育资助的辅助形式。奖学金是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个人、社会机构为表彰和鼓励学业的大学生而提供的一种助学资金。贷学金作为一种推迟的付费性资助方式,是由政府的财政渠道给于贷款或提供贷款担保,由政府或学校共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由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给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或接受高等教育。助学金则是无偿地“赠予”在校的大学生,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使他们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奖优”与“助困”的标准划分。成绩是否、经济状况如何是执行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依据。2002年,我国的国家奖学金对资助对象明确为“在校期间学习品学兼优或参加统一高考成绩、家庭经济困难。”考虑到各类人群的起点不同,我国在原有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标准分别为“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或参加统一高考成绩、家庭经济困难”、“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朴素”。“奖优”与“助困”的标准更加明确,国家奖学金只奖励,不考虑家庭经济方面的情况;国家助学金助困,但受助者必须“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国家励志奖学金坚持奖优与助困相结合,要求资助对象必须是“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方法结合。总体上,贫困生在获得各种资助时心理体验往往是积极的,尤其是对于努力学习与辛勤劳动付出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在获得资助时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因资助的不均和失衡等原因产生压力或自卑感。针对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执行给贫困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教育管理者需要注意教育资助的方式方法,合理地疏导部分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尤其要不断探索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关注贫困生的心理体验,建立动态的贫困测定和资助评价模型,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完善,提高心理援助的实效。绿色通道与勤工助学的路径组合。“绿色通道”指在资助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专事专办、特事特办、专人专办的方针政策。“绿色通道”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资助和生活关怀的权利的优先确认,是加快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经济资助政策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的一把绿钥匙。“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过程中,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体现了“教育成本分担”的办学理念,扩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选择的机会,有利于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和机制,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教育资助方式。
三、和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的走向
强化责任,直面现实,树立多元并存理念,通过建立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经费审批等工作制度,整合资助方式,优化资助模式,不断完善资助政策的实施载体和保障体系,实现“解决经济困难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问题”的统一,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和合走向。硬性帮扶与软性支持的统一。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各种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金、银行贷款、代偿制度,并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的学生实施适当倾斜的经济资助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的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问题,在打破贫困循环的同时提高资助对象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为了克服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产生的自卑、敏感、多疑、孤僻、敌视等消极心理,需要建立经济资助和生活关怀相辅相成的心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扶贫与人格塑造的交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贫困求学中存在的特殊心理特点,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学业困境,引导他们调整不良的社会心态,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视学业中面临的困难,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走出贫困的阴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精神扶贫与人格塑造的交融,突出体现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和精神脱贫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合法报酬,克服经济资助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实现由被助到自助,由自助到助人的超越发展。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的渗透。大学生经济资助的目的不在“济困”而在“育人”,奖助学金政策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也是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社会条件。经济资助政策的效果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思想方法。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结合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挖掘经济资助活动蕴含的“兼济天下”、“福恩后人”的文化因子,在管理服务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共同进步。
作者:祁琼邓纯余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社会大学生经济论文
一、“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现状,探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实现的方法与途径,我们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笔谈和访谈为辅。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河北省内抽取了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六所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所做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各个年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性别比例、政治面貌比例等情况。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数量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回收率95%,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总共分为两大部分,及时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类别、政治面貌、年级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涉及经济价值观取向、诚信观、竞争观、金钱观、消费观五个方面内容,每方面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同、基本赞同、不赞同三个答案,如表2所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经济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理想模糊化在对待金钱和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分别有51.56%、69.41%、58.81%的大学生反对“一切向钱看,理想是次要的”“改善经济状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经济条件的优劣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些观点,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分别有48.44%、30.59%、41.19%的大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这些观点。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2.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言必信,行必果”“宁可失钱,不可失信”问题的回答中,有89.36%、93.78%、88.29%的大学生给予了赞同或者基本赞同的回答,有10.64%、6.22%、11.71%的大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3.竞争观念不断增强在对“在竞争中求生存”“实现经济目标的好方式就是竞争”问题的回答中,有98.33%、77.75%的大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仍有1.67%、22.25%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在回答“公平是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一问题时,99.03%学生持赞同或基本赞同的态度,0.9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说明“90后”大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竞争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4.金钱观趋于理性对“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的回答上,有96.07%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只有3.93%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这对于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努力寻找各种赚钱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回答,77.87%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看法,22.13%的学生持不赞同观点,说明在如何采用合理和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经济利益,很多学生认识不清。在“收入水平体现个人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23%的学生给出了赞同和基本赞同的观点,15.77%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收入看成了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可能导致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平衡。5.消费观念多元化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追求时尚和名牌消费”问题的回答中,72.34%和84.76%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观点,27.66%和15.24%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攀比、享乐思想严重。在对“毕业后考虑贷款买车、买房”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76%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15.24%的学生给出了不赞同的答案。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已经充分的认识了社会现实,并做好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准备。
(二)“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率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自发性和逐利性的特点。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强调每一个经济主体的价值和独立性,这就为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重视自我、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宏观角度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已经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深、更广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公平意识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它为每一个经济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每一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能够使经济主体的效率尽可能发挥到较大。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本质要求为“90后”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个人平等的享有抓住机遇的权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体制模式存在很多限制自由竞争的因素,比如原有的国有企业垄断带来的行业间的资源占有、员工收入差距等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使“90后”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发生了扭曲。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党、评奖过程中寻找各种捷径。2.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失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反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平、竞争等相关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缺乏增加师生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不能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不能够独立的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考核方法上,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突击的方式过关,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较为活跃,敢于创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个性化差异都会导致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如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金钱观等等。从青少年思想形成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注重学习生活的独立性、追求自我、要求公平竞争,这是他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但是崇尚独立、追求自我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背道而驰,只有不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很多弱点。进入大学校园,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的不协调。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经济价值观的对策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是比较健康成熟的,但也存在着官本位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好金钱、权力与理想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培养经济自控能力,强调获得财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手段。
(一)加强信仰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理想模糊的现状,高校应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统一,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网络等手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主体的需要。
(二)转变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变化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适度消费,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处理公平和竞争的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体系。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河北大学开展的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可以将考核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拓宽高校进行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助于宿舍文化建设、学校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经济价值观教育,加强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采用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将学者、知名企业家请入校园,以亲身经历讲述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加强市场经济意识。“走出去”即走出校园,深入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感受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引导自我教育,挖掘受教育者的内在潜力
“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也具有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但他们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还不成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应积极引导,以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可以组织相关经济论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专题征文等活动,让大学生自己寻找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多样化的经济价值观将影响人们未来对学习、择业、婚恋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校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的经济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研究他们的经济价值观的变化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经济事物,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明确自己的经济价值目标,掌握正确的实现经济价值目标的经济价值行为,对完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仉媛边丽颖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网络交易平台生态经济论文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构大学生网络交易平台,这一平台的主要栏目为:首页、全部分类。其中,我们依赖电子商务的B2C模式来建构二手之大卖场。所谓B2C主要指第三方与换物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二货专场中产品包括:二手书本、二手电子产品、二手自行车、二手电瓶车、二手其他物品。系统采用阿里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不但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调整运行的配置,而且还可极大地降低运营的成本。运行环境使用linux+php5.4+mysql(数据库),这套运行环境也是当下流行的Php网站的配置,具有速度快、架构灵活、低成本等优点。系统主要由4大模块组成:用户购物模块、商家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WAP模块。在交易过程中,先由商家向后台管理方提供物品并标明物品种类、属性;后台管理方在看到信息后与商家协商,评估物品并确定物品的购买价值,把物品贴到网站上供用户浏览;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所需物品的相关信息,并与商家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方式;商家卖出成功后再与后台管理方联系,抽取相应佣金;,由用户对物品进行评价。
2“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
“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由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承担。运维主要包括两大块工作:一是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二是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系统方案设计,提出运维建议,完成运维方案的制定及应急故障演练等相关工作;负责网络交易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对网络交易平台系统的性能、状况等进行监控和报警;对交易业务数据及其它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保管;负责金融交易系统日常运行检查、应急操作、系统和网络监控及相关操作文档确定工作等。在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上,平台以绍兴市某外语院校为基础,在稳定运营后在绍兴各大高校推广,然后进一步从绍兴各大高校推广至全浙江省各大高校,利用本平台为大学生商品交易以及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宣传推广上我们采用了品牌推广、口碑营销和新媒体推广三种方式。
(1)品牌推广。即在校园内通过海报宣传、座谈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二货网”这一校园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它。网络交易平台以最品质的服务和惠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建立校园交易平台独有的品牌。
(2)口碑营销。校园平台可以通过以个人账号前一个月免费上传自己的二手物品和新物品的方式,让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易,让他们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使物品得到更好的利用。体验过后的消费者会相互转告传播,从而使我们的校园交易平台有一个良好的口碑。
3)新媒体推广。在日趋网络化的时代,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广,能够增加效益。而且,已经构建了二货网的手机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平台,所以推广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3结语
“二货网”交易平台自2014年10月顺利上线以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各类交易200项,涉及金额3985元,以独特的方式为循环经济、为校园生态经济的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作者:陆梦蝶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探析
教学是教师讲解传授和学生接受学习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交流、交往、反馈、互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要践行教与学互动,必然要求变填鸭式课堂为探究式课堂。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简称为“幼师大学生”)因其专业原因,学习的经济学课程很少,本科开设的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大专主要开一些专题式的经济学选修课。因此,经济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幼师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交流性、互动性。
1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过去的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上课只专注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基本理论和重要原理,教师的职责是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接受。似乎只有教师才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与此相反,教育新形势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客观要求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交流、反馈,师生要互动感想、互传信息、彼此启发、你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认识、体验和智慧,交流你我的经验、思想与情感,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共想、共疑、共究、共赢、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升。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其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可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二是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他们会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
2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此本人展示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2.1环节型探究教学实践
按照以往的课堂模式,讲授《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先直接讲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然后分析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再讲解生活必需品和品质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强调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识记这些理论,拿经济生活中的交易事实来验证理论,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他的结论。而探究式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突出探究探索和互动交流。因此,笔者在设计这次课堂教学时,就给了大学生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一个简短材料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知识。材料与问题如下: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在商品的使用期高峰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问题一:在你的消费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在旺季购买的,哪些是在淡季购买的?为什么?问题二:常言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实中是不是真有“物美价廉”的商品?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使用高峰期过后再买,购买者能在价格上得到实惠”;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序幕,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列举有关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例;在组织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做了简要点拨,使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有关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一般规律。
2.2专题综合探究教学实践
大学经济学教学通常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综合探究活动。笔者在此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为例,谈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和谐统一的。
2.2.1本探究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2.2.2探究活动策略
分两组分别收集提高效率的表现与促进公平的表现;分两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与促进公平的意义;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学会剖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
2.2.3探究路径实例展示
呈现实例一。有一家生产电气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够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报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明显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及时问: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第二问: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展示实例二。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三四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于是,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自己的劳动贡献被低估了。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及时问: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问: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3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幼师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实效明显增强。
3.1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经济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学生变得大胆大方,爱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爱与老师谈论人生和生活,学生将学习、做人和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3.2实施探究式教学后,课堂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只强调学生思想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同或相似,不同认识都一概否决,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现在鼓励学生畅谈不同观点,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答案往往不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3幼师大学生探究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
以往,学生在上经济学课时,或被动听教师讲解或干脆不听,而现在学生的探究意识普遍增强,常常主动交流讨论,好多理论和结论是学生探究出来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会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分析经济现象的意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作者:杜高奇 张高良 腊永红 单位:平凉师范学校 陇东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低碳经济问题探究
1低碳经济及校园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近期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较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5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是十分必要性的,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必然会成为今后全球经济模式的主导,理应由大学生肩负起其开拓和发展的重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研究如何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对于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经济头脑培养
1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超前消费
个人的消费支出必须同个人的实际收入相适应,这是科学消费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追求高消费的势头,即不顾个人家庭的实际收入,一味追求消费品的品质次、新产品、高价格、名牌货。当自己的经济能力支撑不了急速膨胀的消费时,就走进了赤字消费的误区。
(2)炫耀消费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人收入较高,或家庭殷实富有,他们一掷千金,比阔斗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派;另有一种是有炫耀之心而缺炫耀之力,用压低基本生活费用支撑着时髦的穿戴。大学生的这种攀比行为,错误之处在于把富有等同于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富有。这种面子至上的炫耀之风,不仅污染了校风,还将会腐蚀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人情消费
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礼尚往来成为中国人推崇和仿效的君子风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古老的人情观与现时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联姻,人情消费早已突破昔日止于近邻的范畴,从维系情感的单一目的演变到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大学生社会群体,尽管生活学习在校园中,也深受此观念的影响。
(4)攀比消费
大学生谁也不输给谁的好胜心理在物质生活消费上的表现就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在形形色色的攀比后面,是高得惊人的消费,造成恶性循环。
2
树立经济头脑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大学生的经济观念与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单一型逐渐变得多元化、社会化。存在着追求品质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化娱乐场所,配备品质通讯设备,外出上街经常乘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以及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比较普遍。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消费行为导向,培养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在消费方面的价值倾向,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影响。某些人口袋里鼓胀时,就滋生了畸形的消费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讲讲排场、显显派头。作为他们的孩子,以父母为榜样,也就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盲目攀比的习惯。家庭影响在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些大学生自身体会也说明了这一点。广告是传媒机构与生产者、商家利益结合的产物。为了让大众接受该商品,消费该商品,一些广告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采取夸大、虚假的手段,把消费与地位、形象、品味、成功等联系起来进行大势的鼓噪宣传,制造各种虚假需求,对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
(3)同辈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在寻求脱离家庭的独立性时,非常注重同伴关系。他们通过经常地与同伴群体相联系和培养自己对服装、语言和音乐的爱好,从而逐渐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情感上的独立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较大的是同寝室室友间的影响,其次是班上的同学,主要是玩得好的同学、或者学兄姐弟妹。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就会形成类似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价值观,于是做出类似的消费选择。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既有教师课堂教学,也包括学校环境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大学课堂上直接讲消费的时间少了,甚至根本就没有讲,但是,身在大学校园里,这种影响又无处不在。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一物都具有教育作用,虽然不像教师上课那样直接,它们是潜在的、隐蔽的,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会受到影响,有些物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语言,一种教育因素,不断地强化一种观念、一种思想。隐性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些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受到学校的影响不是来自学校教师的上课,而是校园中各种环境因素导致的。
4解决对策
(1)消费观念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是消费观念教育的起点。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消费观念基本已经达到稳定状态,要加以改进并不容易。但是消费观念是消费技能学习和行为矫正的基础,因此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客观需要教育工作者迎难而上,耐心引导。大学生诸多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教育工作主要从主观方面入手,正如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一样。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海报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在传媒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专题和校园广播加以宣传引导。
(2)消费常识与消费史教育
消费教育的目的虽然是指导实践,但是在大学生消费教育当中,也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消费教育不只是操作经验层面的传授,由于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求知欲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好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也要强调理论内容。
(3)消费决策教育
消费决策广义上说就是关于购买和消费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买什么、上哪买、什么时候买、怎么买四个方面。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这部分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分析自己的消费行为,明确每一项消费目的和意义,避免不理智消费动机和行为。在决策之前,如何识别和分析网络、口传、广告等方面信息,往往是消费中的盲点。
5结束语
消费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很少,国内消费教育研究也非常薄弱,但是我相信有着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孜孜以求,消费教育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教师们和学生们的重视。
摘要:大学生的经济头脑与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些弊端和成因,阐述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头脑消费观念
大学生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那么,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现在校的大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一、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相同。首先,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而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大学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对理工科的了解,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一片模糊,学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对文学、历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美学、心理学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认为教师只要有效地传授了书本知识,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质量就有了保障,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分数,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信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则受到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忽视冷落了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培育。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现代大学应该是为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持别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即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要明确面对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继承、传授知识,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等。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改革教育思想,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特点和规律上来;同时,也要吸引学生参加讨论。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也存在着某些误区,有待于澄清是非,提高认识。
误区之一,是把学校特色教育当成是素质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性特征,只是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书法讲座、音乐、体育竞赛等;片面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只讲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等。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开展素质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果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形式主义的搞一些花架子,把它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就会事与愿违,走向它的反面。
误区之二,就是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免试教育。一些人认为考试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那种降低考评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误区之三,是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的历史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凡此种种都说明: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也是全校各部处以及党政工团妇的事,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才能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行。
世纪之交,我们欣逢盛世,只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发展,才能为大学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自由空间,使之展翅翱翔于祖国21世纪的天空。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宗教信仰经济性特征研究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高校甚至有“闻虎色变”之态。文章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经济性特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指出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应在态度及方法上做适度转变。
[关键词]宗教信仰;经济性特征;思政工作
《简明大英百科》指出,“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以保障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1]为信仰状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成为有无一种信仰的标志,而这种接受或敬仰又是无条件的。虽然这种区分略显粗浅,但在对于信仰的众多模糊解释中,也不失为立竿见影的方法。“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系统。”[2]信仰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可想而知,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也是如此。“据调查,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5.5%。”[3]在数量调查之外,研究也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阐述。本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案的访谈,从而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经济性特征的表现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其自身的特点。
1.传教学生在宗教活动中的经济诉求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个案,他在信教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经济诉求。在访谈中,这个学生提到他一般在周围的社区中进行传教,高校一般监管太严,而且学生一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唯物主义立场较坚定,传教难度较大。他谈到,他其实对于宗教也不是全信,只是觉得有些教义有益无害。此外,某些教会会对发展新教友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是他从事传教的直接动力。这样的个案反映了在大学生宗教信仰中,学生从事传教的经济功利性特点,这样的学生群体自身对宗教并不信仰,只是看重传教活动的经济利益,这与真正的传教士有着本质的区别。
2.参教学生对宗教活动经济资助的关注
访谈中发现,许多自称对宗教比较感兴趣或将来有可能信教的学生认为,宗教组织一般得到的资助较大,经济实力较雄厚,他们在参与宗教活动的过程中,也曾得到过宗教组织的资助,他们大多也比较喜欢参加有资助的集体宗教活动,如果将来有可能他们希望有机会进入教会组织工作。此外,这样一群学生在参加教会活动时,往往对于教会组织的教义或者历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比较关注教会组织活动场所建筑物的华丽状况。而且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教会活动场所,常常是哪里有资助性活动就到哪里活动。这样的学生群体参加宗教组织的活动,看似信仰宗教,实则他们的这种宗教参与活动具有偶发性。他们有时会参与多家宗教组织活动,这主要取决于宗教活动本身的利益刺激和有趣性,这样的参教入教行为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与真正的教徒有一定的区别。
3.带有原始迷信色彩的宗教经济祈佑现象
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信教的初衷就是为了祈佑升官发财,这样的学生集中于杭州一带及偏远山区,他们的家庭或是以商为业,以信仰佛教为主;或是带着人类最为原始的财富欲望,信仰各地区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宗教。这部分学生在信教的选择上受到家庭及当地文化的影响较深,虽然多是带着经济的目的信仰宗教,但是对于宗教的信仰程度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宗教印记。对于这样的学生信教群体,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往往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所以这种行为常局限于信教学生个人,对于其他学生群体影响不大。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经济性特征的原因分析
在当今环境下,宗教自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更是呈现了复杂的特点,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了经济性特征。
1.思想多元及宗教信仰自由的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各种思想相互交汇和碰撞,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让人们每天接触到难以计数的信息,思想更是呈现出多元的状态。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更多的以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形态来影响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环境里,宗教以其独特的人生关怀和神秘色彩,吸引了一定人群的皈依。我国早在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1982年后,更是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保留。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一方面是多元的思想交汇,另一方面是宽松的宗教信仰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群体产生宗教现象的客观环境,也是大学生能够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进行宗教选择的客观因素。
2.宗教的世俗化
宗教世俗化作为一场世界性的宗教变革,对于其产生的历史和原因,众多学者也做了很多的论证,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宗教世俗化现象比比皆是确是不争的事实。首先,宗教的教义解释呈现出逐渐现实化的趋势,从几大宗教的历次教义修改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不断与现实贴近的现象;其次,宗教场所逐渐失去神圣的光环,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和教堂,不但常人可以进入参观,而且也成为旅游观光及举办各类仪式来收取费用的场所,其原来的神圣性大大降低。作为宗教信仰者的教徒也存在与传统教义相违背的行为,比如明显的世俗化的经济行为,本身的腐化问题,等等;再次,宗教仪式的规范化、程序化逐渐向简约化发展,原先宗教通过复杂的程序来显示和规约其神圣性,而现在日益凸显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消费主义对大学生影响
在现今世界的商业化、资本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影响下,金钱至上及消费主义的观念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许多的不良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带有消费主义的印记。在信仰的选择方面往往也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有着经济利益刺激的宗教活动也吸引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宗教信仰上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经济性的印记。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经济性特征给
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启示在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所有调查中,都会提到大学生信仰宗教状况不容乐观,给出的数据也足以惊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有500多万,即使按信教的低比例4%计算,也有20万人,而按较高比例20%计算,则高达100万人,这无疑不是一个小数目,其数量不容忽视。”[4]这也是目前高校在校生宗教现象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于量所反映的质,我们也需要仔细地分析,同样是信教,但在质上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找出差距,进行分类别的引导,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宗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承认信仰宗教;明确信仰何种宗教;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5]参照这样的标准,高校大学生信教数最起码会降低一半。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也好,还是现今西方宗教也好,老百姓多取其功用性的一面来加以改造和崇拜,所以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中,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崇拜是少之又少的,加上时代环境的影响,宗教信仰也呈现出了经济性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对于宗教本身来讲,可能是其神圣性降低的标志,足以引起宗教界的重视,但对于教育界来说,却应该是对待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做适当的改变。鲁迅曾经讲过一个黑屋子的典型隐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6]这样的情形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又何其不是相像的。当我们怀着启蒙者的心态去唤醒笃信宗教的学生时,我们能否消除其内心的痛苦,唤醒的人能否从此就有道路可走,这也是我们在宗教信仰教育过程中所纠结的。到底人性的关怀才是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对于这一类因经历人生痛苦而笃信宗教求得解脱的学生来说,不要过多干预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此外,对于抱着各种功利性目的徘徊在宗教边缘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要过多担心,因为青年学生本身的兴趣点是广泛而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点变弱,有的学生就自然而然丧失了对于宗教的兴趣。对于上文所提到的带着经济目的来信仰宗教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度实际上是比较低的,经济的诱因一旦消失,对于宗教的兴趣往往也随之消失。高校在校生相对来说经济上都存在不宽裕的情况,都希望能够得到资助,这也需要学校的资助工作要做在宗教组织的前面,能够关注学生生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做好准备,解除学生信仰宗教的经济诱因。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说,由于消费主义的影响,欲望就会不断地生成,如何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才是解决经济性宗教信仰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当代高校成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作弊现象严重。因为成教生缺乏学习动力,基础差,所以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成人学生就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来,所以学风不正,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现象严重。这批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作弊现象很多,诸如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直接抄袭别人的毕业论文等,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学校的考试只是迈向社会的及时步,可是有的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2.故意拖欠学费。因为成人高校要求入学门槛比较低,有的学生快毕业时才发现工作不好找,或者感觉成人学校毕业证含金量不高,所以放弃毕业证,同时也拖欠学费。有的学生见他人不缴纳学费,存在侥幸心理而恶意拖欠或者挪为他用。
3.在就业方面,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推荐材料作假,修改考试成绩单,篡改就业协议甚至制造假证书来夸大自己的能力来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这种工具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4.大学生的言行、交往方面,表现在:课桌、厕所文化泛滥;部分大学生轻率浮躁,言语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学校里偷盗,斗殴,辱骂现象严重。
二、成人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措施
造成目前成人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有诸多因素:1.社会因素。政治生活腐败,经济竞争不正当,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很多成教学生急功近利,追求个人价值而导致诚信缺失。2.家庭因素。家长是子女的及时任老师,其言谈举止与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学校因素。教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没有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人学校教育没有及时的定位,也没有做到与当前的经济与教育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当前的学生教育滞后。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培养成教学生,让他们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应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提高到与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按照学分制度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切实提高成教生诚信素质。同时高校要改革德育教育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诚信,加大对学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之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
其次,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培育学校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个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维持现代社会健康运转的必要因素,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顺利发展的迫切需要。环境虽然不是改变人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发展。如果一个环境默许甚至纵容一个人的不诚信,或者个人不诚信后并没有得到相应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很快抛弃他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为此,要培植诚信土壤,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一方面要在学校努力营造一个诚实守信者受到应有肯定与尊重,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则受到道德鞭挞、舆论谴责的氛围。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导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讲诚信的意识。
,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唯物主义哲学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成人学生的诚信建设,还需要从学生自身做起。当今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着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让他们明辨是非,积极开展诚信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沟通,而且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作者:刘会凤 单位:廊坊广播电视大学
大学生经济论文:谈大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其思想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新途径,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标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这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怎么样采取适当的方式规范网络言行,怎么样巧妙运用网络对在校大学生们进行正确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传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网络阵地,传播社会正能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观建设的要求。也为大学生在面对个人、集体、国家关系时;处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问题时,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尺度。而在网络中抵制负面情绪,传播正能量,正是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每天涉足网络的大学生来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需要利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能够担负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的时代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心中扎根发芽,凝聚更多的青春正能量。托举哥、最美司机吴斌等社会正能量楷模,也正是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的传播,被大家所熟知。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港湾
1、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每个人的性格都带有家庭的印记,家庭对于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从而使其在面对他人和社会时,也充满着友善和暖意。2、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文明、友善、抗挫折意识。家长要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要从孝敬老人、文明用语、遵守交通规则等小事上给孩子做出榜样。针对独生子女,家长在要多鼓励孩子友善与人相处,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要勇于担当,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建设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1、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学习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育,也要让大学生自己自觉主动的学习,这才能达到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传播的目的。而学校作为施教的主体,要积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仁、义、礼、智、信传统观念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2、开展灵活多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不佳。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近期的网络知识,以案例图片、视频及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共鸣,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协作精神及爱家爱国的情怀。3、课堂、校道、广播、网络多渠道传播正能量。首先,学校、教师要作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要多向学生传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正面内容,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家庭矛盾带到课堂,更要坚守爱党爱国的原则底线。要创建利用公共平台与学生互动,减少学生负面情绪积累,形成良好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正能量。
(三)加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引导
1、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把社会主义价值核心关宣传到位,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知识认同感,使得人人皆知。刘云山同志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积极把中国好人郭明义等弘扬中华美德、爱岗敬业的模范事迹展现给社会。2、做好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督引导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的,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总之,在当前环境下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掌握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方式,建设充满正能量网络环境,是推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正如主席所讲“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人类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探讨
诚信它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诚实另一个就是守信,这两种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也都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中坚人才,他们的诚信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在今天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诚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砝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诚信的概念
诚信如果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两个独立的概念,一个是“诚”另一个便是“信”,诚指的就是诚实,它是指人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真实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美德。而信则是守信的缩写,它指的是人们坚守保障。诚信这一项传统美德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保障。随着诚信关在我国历史中的不断积淀和完善,诚信在当前已经有了新的内容,不过它也继承了传统诚信所特有的求真、求善以及求知等特点。现代诚信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诚信所讲求的求真、求实以及求善之外,其余最主要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及时就是要把诚信由原来的感性转变为理性的诚信,不能说因为人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诚信是否履行;第二就是诚信的范围变大,由熟人之间的诚信转变成为了全社会人之间的诚信,努力让诚信成为了我国全社会民众所遵循的准则。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诚信是大学生的基础和条件。大学生是我国重点培育的人才,他们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相应的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当前不仅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大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恪守诚信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样只有良好道德素质的高素质大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上文中我们了解到诚信是诚实和守信的统称,它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运作离不开信誉的支撑,如果人缺乏相应的诚信就会导致市场运行出现失信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2.诚信教育是培养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诚实守信就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工作当中,始终秉承着诚实守信的待人处事原则就会能够赢得更多人的信赖,在生活中也就会得到更多的朋友或者是合作者。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是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却缺乏道德素质,其最终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大学生平时不论是学习还是交际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进行,要始终把诚信作为自己人生的基点。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全国各地高校也在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做出了不断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人们的解决。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交际中诚信缺失较为严重。我国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时候,也极大的改变了大学生的一些生活习惯。由于网络本身属于虚拟的世界,在里面进行交际的时候缺少法律制度的管制,使得诚信方面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再加上大学生是接触网络人数最多的群体,网络中缺乏诚信的情况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不利于培养诚信等优良品质。2.为了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而出现的诚信缺失。随着国家政府对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各地高校的资助力度,为高校提供了很多申请贫困生补助以及国家奖学金的机会。但是很多的学生为了获得贫困生的资助名额,经常会谎报自己的家庭信息,甚至编出一些事故来显得自己家庭更加的贫困从而获得贫困生名额。同时还有很多的学生在助学贷款到期后迟迟不还款,严重缺乏诚信。3.在学习上严重缺乏诚信。在高校,考试依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评定学生的重要依据,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的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在考试的时候绞尽脑汁的作弊,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是丧失诚信的表现。同时在上课纪律方面,很多的学生认为上课没有什么作用还不如自学,经常会逃课或让别人答到,这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全国各处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宣传诚信的优势,形成一种重视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在高校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把诚实守信渗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打好基础。高校可以把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渗入到校园广播里面去,并且还可以通过播报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诚实守信的案例来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2.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课的作用,提高诚信教育的时效性。在我国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要想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需要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赋予诚信在新时代的具体要求,在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诚信理念。具体要做到,首先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对诚信要求的相互结合;其次要改善进行诚信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力丰富隐性教育的形式;需要做的就是提升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对教师道德的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道德水平。3.加强学生诚信激励体系建设,大力构建诚信评价体系。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可以把大学生平时的诚信行为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诚信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诚信度的评价内容、诚信教育具体规划、诚信教育评价标准以及诚信行为的奖惩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把它他们的诚信情况进行科学定位之后,加入到对大学生的成绩评价当中去,激励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进而确保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依然是很严重的,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诚信优良品质依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对症下药,要适应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且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作者:陈晓梅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经济管制素质的培育
国外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和日本,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却非常少,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样学生课堂上接受的知识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而学校所开设的有限的经理类课程也很难到达理想的效益。
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形式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第二专业的形式。大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本身不重视,选择时较为盲目。而作为第二专业进行教育时,很多学生及时专业的课程任务就很大,再加上第二专业的课程任务,学生很难同时把握好两项专业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大学生选择或学习课程时,存在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例如,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对经管类课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行课程学习时兴致较低。要转变学生这种观念,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此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经管类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在进行该科目课程讲授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经管类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重要性以及与本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实际出发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课程内容和结构合理安排。
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课程教育时,要把课程按照一定的层次化划分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适时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产生与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在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例如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经管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经济管理教育环境的营造,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是分不开的。
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能够获得很多实践应用知识。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在高校进行演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同时开展各类竞赛获得,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经管知识结合起来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也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袁静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大学生经济论文:微观经济理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嵌入式应用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16年第0期
摘要:因大多数传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未能阐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背后的原理与规律,而使学生对创业学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局促,对未来走入社会创业难以做到纵深开展。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嵌入创业教育的课堂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5个主体内容出发,分别阐释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产品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均衡理论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与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和自然嵌入。两门课程的互相嵌入,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一些原则性把握。
关键词:微观经济理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嵌入式
0引言
2017年3月,在“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双创”的重要性,提出国家要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国家和社会需要创业者,而创业者必须经过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这是保障国民经济具有强大活力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此之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被充分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者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线,既担任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同时也是长沙市SYB企业(StartYour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尽管社会和高校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培训和教育,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学习,但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比较片面,且真正有成果转化的案例也不多见。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创业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局促。例如给学生讲到企业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时,如果仅用案例法辅助说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就比较片面,但如果引用微观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这一现象进行追根溯源,则发现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如讲到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该如何采取对策?如果仅用4P理论讲述,则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时如果引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思想,则既提升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对这一领域的视野;宏观经济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政府政策脉络,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这一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创业的真谛,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能做得更加深入。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地把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适当地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中,既具理论意义更具实践价值。
1相关理论与课程概述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教材有很多,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国外的有萨缪尔森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等,国内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等。综览各类教科书,虽然在章节的表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部分(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和消费者选择)、供给部分(包括生产函数与成本)、产品市场的均衡(包括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均衡(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包括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5个部分。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没有通用的教材,以教师自编或一些培训机构采用的教材为主。但从创业计划书的结构来看,基本上还是相似的,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构思、市场计划、人员组织、企业法律形态、企业法律责任、创业资金需求、利润计划等几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部分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2微观经济理论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根据上述微观经济学的5个部分,分别阐述其如何嵌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课堂中去。
2.1需求理论的嵌入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部分内容既有需求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供给理论,是供求理论的综合。而消费者选择理论主要与需求理论相关。其中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有:1)供求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在创业教育中,当讲述到价格的制定时,可以融入该部分原理:产品的低定价受成本控制,较高价格则取决于供求关系。特别是竞争市场,一旦市场形成了均衡价格,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只需被动接受既定价格,高于或低于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均衡价格是消费者与企业长期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状态,刻意去改变只会起到反作用。2)需求弹性分析有助于创业者确定是否采取降价促销活动。创业过程中,产品的促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降价又是促销的一种最常见手段,但并非所有产品都适合降价促销。根据需求弹性理论,对于弹性很小的商品(<1),降价促销只会减少收益;反之才会增加收益。了解这条理论对创业者而言非常重要,只有首先了解自己产品的性质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降价促销,否则盲目采取降价促销只会导致越卖越亏,这也是导致初创型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3)蛛网模型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创业者确定市场产量。蛛网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其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供给量取决于上期的价格,而本期需求量则取决于当期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供需错配,要么出现供不应求,要么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在创业行为中,假定以养猪为例,养殖户今年养猪数目会以去年的生猪价格为判断依据,假如去年生猪价格很低,养殖户认为养猪不赚钱,因此减少了养猪头数或者干脆不养,而此时市面上的猪肉供给减少导致价格大幅上涨,但养殖户却没有了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供给。因此作为理性创业者要在上期价格与预期价格中做出理性判断,相对地评估市场需求量,以此做出合理的供给决策。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体现创业者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这条理论告诉创业者,再好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消费热情是逐步消退的,因此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实现产品的创新,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否则只会被市场淘汰。如市面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吃,因为在口味及品种上不思创新,红极一时又黯然消退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深谙此理论。5)消费者剩余有助于创业者获取更多的有效客户。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较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作为创业者,努力为顾客创造消费者剩余,让其感觉物超所值,如提升品牌价值、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等,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有效客户。
2.2供给理论的嵌入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产量和成本两个关键词,也是与创业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重要因素。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助于创业者判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生产决策区间。该理论认为,在技术既定情况下,当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或资本),当这种投入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一旦超过这个值,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该理论告诉创业者,生产要素的投入并非越多越好,要控制在一定规模内,使其实现规模产量。而这种规模具体在哪个位置呢?该理论又认为,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等到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是创业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这个阶段既可以得到因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到带来不利影响的区间。2)机会成本概念有助于创业者在投资决策中做出理性的判断。机会成本是创业者所放弃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较高收入。此概念对于创业者而言有2方面的启示:一是创业者自己也是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当面临是否创业的决策时,可以运用机会成本进行判断。如自己不创业而选择就业,一年的收入会有多少?创业后一年的收益又是多少?如果就业收入大于创业收益,那创业的机会成本太大,不如选择就业,反之亦然。二是当创业者面临投资决策时,机会成本也可以为此做出合理判断。一笔资金是投入商业地产还是用作厂房建设或另作他用,根据机会成本原理,挑选一种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才是理性选择。3)“干中学”有助于创业者降低长期成本。“干中学”是工人或管理人员从经验中获得生产技能和知识,从而降低长期生产成本。即产品累计生产的数量越多,工人的熟练程度越高,技术人员也会因此不断改进工艺设计,管理者也学会更有效地组织协调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长期成本降下来。对于创业者的启示就是,在管理企业过程中,要注重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虽然它投入大,且起效慢,但它是一种长期人力资本的培养,给企业未来带来的效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2.3产品市场均衡理论的嵌入
产品市场均衡主要论述了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和垄断市场4类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一般教材根据4类市场的竞争程度,把市场分为竞争市场,后3类归为不竞争市场。1)厂商利润较大化条件有助于创业者在成本与收益间做出理性判断。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利润较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创业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等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由于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在此过程中,创业者所制定的不同价格水平,会产生不同的收益:赢利点、收支相抵点、亏损但仍可继续生产点、停止营业点和停止生产点。作为创业者,理性的选择就是把价格制定在P=AVC(平均可变成本),即停止营业点之上。而此时的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SMC)中的P>AVC部分,因为在边际成本曲线上都对应着MR=MC,是厂商供给量。创业者沿着这条SMC曲线确定供给量是最合理的。2)价格歧视对于垄断型的创业者而言可以增加利润。所谓价格歧视就是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歧视价格包括一级歧视、二级歧视和三级歧视。通过价格歧视,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创业者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只要各市场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创业者可以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销量的调整获得更大利益;同时,创业者还应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只要两者不相等,创业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收益。3)垄断竞争厂商之间的非价格竞争提醒创业者要实现差异化竞争。价格竞争它能使一部分创业者得到好处,但长期而言,价格竞争只会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甚至形成恶性竞争,最终创业者与竞争者一同出局。因此,非价格竞争便成为创业者普遍采用的一种竞争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专”。如创业者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和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以此实现差异化竞争。
2.4要素市场均衡理论的嵌入
因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分配”理论。该部分主要讨论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3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相对而言,该部分与创业学的交集不多,其中劳动供给曲线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有一定的启示。该曲线与一般的供给曲线略有不同,它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劳动时间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劳动时间反而会减少。因此它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然后“向后弯曲”的曲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劳动者的时间是既定的,这既定的时间主要分配给劳动和闲暇。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增加劳动供给。但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越某个临界点,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升反降,劳动者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对于创业者而言,在给企业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制定薪酬政策时,要注意这个临界值的把握,一旦触及到这个值,创业者要设计其他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职位晋升等,鼓励劳动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企业中。
2.5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相关理论的嵌入
该部分理论包含了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的初步知识、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业者要牢牢把握这一政策要点,对市场的相关概念了解清楚。1)博弈论理论有助于创业者做出理性的市场决策。博弈论就是要让企业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静态博弈(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和信息动态博弈。由于该部分内容内容相对复杂,在创业学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把相关的数学公式进行推理,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以及与创业者市场决策的关联性一定要阐述清楚。以性质的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为例,在阐述信息静态博弈的相关原理后,举出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引出假如创业者在与竞争对手在做广告这一博弈行为中该如何决策等。博弈论有专门的课程来阐述,可以鼓励学生选修或自学,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将来创业时能理性做出市场决策。2)信息不和激励机制。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委托—关系,如雇主和雇员、股东和经理等。委托人委托人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务,并支付相应报酬,但由于人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相悖,因此对于委托人而言,如何确保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当中就涉及到信息不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问题。对于创业者如果熟悉了相关理论,那在诸如股票期权计划、工资报酬计划等激励机制设计中就能很好地解决委托-矛盾。
3微观经济理论嵌入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原则尽管微观经济理论的嵌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有好的辅助作用,但毕竟是两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在嵌入过程中如果不把握一些原则,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3.1严格区分两门课程的差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更强调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阐释和推演,并且理论体系相对复杂。创业学更加强调实践性,更强调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要分配更多的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多的阐述经济学原理,把创业学上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二是忽略经济学原理的嵌入,对创业学的知识也浅尝辄止,使创业学的课程缺乏理论的支撑,忽略其内在规律的解释,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行为中很难以深入开展。
3.2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需要变革
正如上述所言,经济学更偏重理论性,教学手段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和课堂讨论式,形式上稍显单一,内容上相对枯燥。而创业学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国际劳工部组织编写的SYB教材(教师用书)中,除传统的讲授式方法外,还提倡采用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所以在经济学理论的嵌入过程中,如何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以及经济原理阐述时间上“度”的把握是教师要灵活把握的。
3.3教学资源上要体现两者的融合
如果要嵌入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则对之前所采用的创业学教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做相应变化,要体现两门课程的无缝对接,而不要给人一种强行嵌入、牵强附会的感觉。本课题组除了完成这篇教改文章外,下一步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改革,希望能完整地体现出“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门课程融入经济学原理以后的鲜明特色。
大学生经济论文:现行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摘要: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放缓。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朝气蓬勃的年青人通过创业实现精神追求及自身价值。诚然,当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自然成了新兴现象,这些青年人充满激情,有知识有能力,初生牛犊不怕虎,具有创业的素质。所以谈谈现行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关键词:
中国经济;大学生创业;近况;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青年创业者的主要近况
(1)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现今,大学生创业已经变成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刚入社会的我们,很希望通过付出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校创业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是让青年创业者头疼的一个问题。凡是有因必有果,从学校角度来看,没有着重开展青年创业的原因有:一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成功率30%还是相差甚远。二是热情有余、行动不足。大多数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兴致很高,但真正有计划、有恒心实施的却很少,能真正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美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0%而中国仅有0.3%。三是没有足够的胆识,眼界不够宽。创业的过程是对于创业者的胆识、智慧、能力的考验。而如今的大学生忙于学业,没有太多锻炼能力的机会,突然进入社会接触真正的市场,不免迷茫,不敢尝试,再加上视野不够,空有雄心壮志。
(2)创业教育缺少实践。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没有承担失败的勇气,见好就收,不敢把梦做大是最普遍的心里。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两个月前,黄金市场低迷我跟风决心炒金,我的母亲从事金融行业,她劝我用一万元钱练练手,但我是及时次投资黄金,不知风险有多大还是有所顾虑,只买了10克不到的现货黄金。197.28买入一个月后黄金价格持续上涨较高涨到了241,对于及时次投资就小赚一笔,我受到的鼓励不小,但高兴之余同时后悔自己真应该放开手脚。回想,当时自己初入黄金市场,小心谨慎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否太过小心也是一种对市场经济发展现况的不了解呢?
(3)对市场概念了解甚少,盲目入市。
市场是体现供给与需求方之间的统一体,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我国现在经济在不改断革和大力发展中,GDP增速逐季回落的同时,价格总水平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现今的大学生里还有很多对市场经济了解不多的人,他们对股票、债券、黄金、期货等等一知半解,有的连k线图都不知道却轻易拿出钱来,盲目凭感觉炒股,在我看来这不是投资而是碰运气。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缺少对经济规律的了解,抓不住现在经济的主流也就缺少了发现创新的机遇,必然容易失败。
二、青年创业者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放稳心态,不可急于求成。
现今的大学生创业急于看到成效,失去了很多机会,又或者急于得到资金,贱卖创意和技术,给小钱让大股,这样的做的后果会在资本市场上失去信誉,让投资者失望。创业不仅是实现梦理想的过程,更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实现共赢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2)市场营销手段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独到企业营销策略。就拿我们学校周边的小店来说,这些小店的类型都差不多,无非是奶茶店,早点铺,面包店等。为了加大客流量,赚回头率,这些店铺多数加入淘点点、美团等网络外卖平台并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合作,提供了消费满5减3,满20减5的优惠活动,自然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每天消费。商家抓住了现在年轻人习惯于手机支付和喜欢网上购物的两种心理,这样的营销形式很适合在学校周边实施。
(3)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进行理论学习。
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正如国家的兴亡往往取决于其是否有正确的领导思想。掌握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创业十分重要,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拥有理论性的技术等于用智力换资本。但仅有理论技术是不够的,我最初在创业投资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经济资讯都看不懂,对于有的专业名词一知半解,例如:银行点差,积存金,柜台记账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入市场之前应该了解的经济常识。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应该储备相关的知识包括经济法律、国家政策等,而不应只专注于技术。
(4)做好市场调研,制定完善的计划。
创业之前需要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掌握当地流行风向等诸多因素。因此,创业之前的市场调研尤为重要,要进行宏观经济层面及微观经济层面多围度的研究以及行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行业竞争程度、消费者需求以及自己核心竞争力方面更需要进行差异分析,分析判断。
三、创业成功的解决方法
(1)解决资金问题是关键。
资金问题是所有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扶持优惠政策,国家的贷款和补贴只能解决一时,想获得长期的资金支持需要融资。创业融资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确定融资方案之前要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包括以后的发展空间、无形的价值和现在有形的价值。融资前要确定投资人能带给自己增值服务,不能随意和融资企业绑在一起,资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随意接受融资会为之后的发展带来很多麻烦。二是增加实践操练是保障。学校应该给大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了解创业在实际中可能会遇到问题,提高胆识和经验。学校应该进一步制定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计划,为校内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导,让创业大学生熟知相关的扶持政策。三是培养强大的内心,明确自己承受边界。创业中的困难和不如意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对市场抱太多期望,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四是如果初创成功应考虑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措施,多方学习算好投入产出账,做好公司利润测算。
(2)充分利用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及时步。主要的优惠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册资本金额的降低及到位时间的延长;二是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三是政府收费的优惠政策;四是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也不同,创业者应做好政策方面的研究,根据需要用足用好国家政策。
总之,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重要的任务,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及业界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发展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现在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缺乏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人才创新的制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培养;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需要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而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及时要务,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多方位部署,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1]。
1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创新广义理解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合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也就是说创新是一个多维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实现的特定空间。然而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传统教育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的思想陈旧,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执行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或者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评价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高分为目的,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造成学生只寻找标准答案或答案的习惯,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遏止。
1.2缺乏创新观念和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但他们缺少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去创新,不去用探索的勇气和发展的眼光去改变现状,日积月累就缺少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毅力。也有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专业上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知识面不宽且所学知识没能与时俱进。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片面性,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要想有创新必须有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但往往是虎头蛇尾,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创新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现在学生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
1.3缺乏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是在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加上较强的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变通能力,基于一定的创新平台,在创新兴趣的正确的激励,孜孜不倦、不怕困难而实现的。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创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较少,并且在学校里能够进行时实践活动也比较少。在课堂上依靠老师讲解,课后不去主动地复习和巩固,很多同学只学习本专业知识,不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就不善于把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的僵化和知识的无力化。有的学校没有学生的创新平台,没有经费的支持,没有具有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要想取得创新显得无能为力[2]。
2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2.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高校要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强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价值观方向转变,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察、学生评价这些最需要改变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3]。要改变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向师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转变;从原来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教学观念转变;要改革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的人才,教学上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因材施教的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发展,开设选修课是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墨尔本大学为代表,建立了六大新本科课程,学生至少主修一门学科,并选择25%比例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我们国家的大学教学也应该学习墨尔本大学的教学经验,要求学生选择除本专业以外一定比例的其他专业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充不同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创新的主动性。
2.3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制度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要使制度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从内部、外部和激励政策三个角度,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内部激励主要是针对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首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通过网络或媒体让学生了解的、成功的创新典范,讲解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然后学校要搭建好创新平台,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创新、创业规划,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修改;外部激励起到的是一种鼓励的作用,是激发创新的前提条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设计科学公平的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激励。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发挥作用的基础,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这样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自然而然的激发创新的兴趣[2]。
2.4从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途径带领着他们进行创新尝试。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实时关注各种创新论坛,了解专业前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其次,通过设立社团活动基金或活动奖励基金,把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和相关评优措施挂钩,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积极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创业市场,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使学生有场地、有平台、有经费进行大胆地创新,真正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产、学、研、创相结合[4]。
2.5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自古以来,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为学生讲解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的创新性[5]。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及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业;创新;建议
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了创业。创业、创新被赋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1]。创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激发创新和创造工作机遇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开发利用创业机会,组织并配置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在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理念近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创业的动力强。大学生创业是指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优势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寻找机会整合可用资源,自主独立创办新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最终实现创业的过程。
2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自1980年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中,80%是新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0万,2012年达到680万,2013年达到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人数首次突破了700万,达到了727万,2015年的毕业人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攀升,达到了749万,2016年可能还要提高,数量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就增加[2]。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速率的调低,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萎缩、就业空间狭窄,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题。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建造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多渠道多模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2 大学生创业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创业活动越活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下行,2010年GDP增速是10.6,2011年是9.5,2014年是7.4,2015年中央的要求是7左右[3]。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加剧,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制造新的需求,比如计算机和手机,这些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它们会带来这么大的市场。由此可见,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2.3 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业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创业上拥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大学生创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能够给予系统的支持,并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还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一定的动力,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相比过去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小,创业的水平差距较大。
3.1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较低
大学生是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业的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能体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虽然我国下了大力气,在资金支持、贷款配套服务等方面都给大学生政策倾斜,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多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显示:2007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08届为1%,2009届为1.2%,2010届为1.5%,2011届为1.6%,2012届为2.0%,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9%,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大学生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仍然是极少一部分,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一般为20%-30%。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3.2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条新兴之路。在逐渐高升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高但实际成功率却不如人意。据相关的问卷与实地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创业激情下,大约80%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实际的创业结果却不如预想的一样成功。据不统计,非大学生创业者失败率近7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8%,远远高于一般创业者,能够持续经营并自主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仅占2%。这样的低成功率现象让人诧异,更值得我们思考。
3.3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资金严重缺乏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注册企业、寻找场地、开拓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处处需要钱。没有多少积蓄的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感到缺的就是钱,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现在较大的感受就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创业资金的缺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70%左右的创业大学生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宣告创业失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简化反担保手续、延长担保责任期限等资金支持政策,用来缓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缺乏问题。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自己及身边的同学们很少有去申请的。例如:在2012届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是由“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而来,他们充当了“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资助的比例约为1%。这说明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政府发挥的资金扶持力度还很微弱。
据调查:导致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难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资产质押,故从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成功经验,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拥有项目的创业大学生与拥有资金的投资者之间缺少较好的对接平台。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一拖再拖。缺乏资金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助力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积极、无障碍地对接。
3.4 大学生缺乏进行自主创业的经验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对企业的运营、市场的运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缺少了解,对资料没有进行的收集,更缺少相关的经验。忽然出来当“小老板”,在匆忙之间就做出选择,仓促上阵,无法应付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70.2%的受访者认为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不够也是另一个失败原因。对此,要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当中选拔一批青年创业导师。积极帮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有效积累经验。
4 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议
2015年7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要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首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得更高一点,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强一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这是大学的责任[4]。同时,政府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这也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和大背景。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议如下:
4.1 为大学生创业拓宽创业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创业工作及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小额担保贷款管理部门、微众银行、民营银行等进行的合作。探索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指导服务站,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大学生享受政策的原则,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重点培育一批有较高科技含量、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创业项目和新兴服务业项目,支持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注册“网店”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精品项目。为了满足学生创业资金需求,使想创业的在校学生拥有相应的风险保障,解除失败的后顾之忧,四川大学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校友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球校友的支持下筹划设立金额在4~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与成都市协商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
4.2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训练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高校应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将《创业基础》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并将成效折算为学分,对休学从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例如:四川大学为破解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两张皮”的难题,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衔接性,不断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在“书本”落地的同时,精准有力地提升实践质量。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将在10年时间建设1000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学术研究型课程5000门,新建、升级改建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3000门,社会实践型课程2000门。目前,川大学子每年都能选修300多门来自社会精英、行业翘楚、杰出校友等来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及实践应用型课程,旁听500余场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在“社团+创业项目”的学术型社团模式激励下,学生自发组建形成了400多个学术型社团,招募到近万名学生会员,年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000多次。不仅每周举办创业分享会,每月开展大型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论坛,还形成了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周末创业沙龙、大学生暑期创业操盘实践等品牌项目。
4.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创业实践孵化
加强实施教师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将提高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教育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创业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依托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专业实验基地、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现有条件,建设符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创业实训和创业园,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孵化成功率。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共建一批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大学生经济论文:地域经济转型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 要:本文进行了地域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联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统计调研表面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创业率低的现象。通过对成功创业案例的分析研究,可知创业成功必须要结合经济发展内在的周期性规律。在社会经济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需求提供的创业契机是不同的。结合经济需求的创业能够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需要系统性地考虑外部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需求。
关键词:创业教育;经济转型;社会需求;创业成功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的就业指导方针中,其包括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把就业这一问题提高到了民生之本的高度。报告指出“今后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创业问题,并出台政策方针为大学生创业铺平道路,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创客”概念的普及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适应性,以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补充,减少失业率,是可行的重要途径。
2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就业指导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到上世纪5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意识到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问题,在早些时候他们认为大学生为了应付毕业不得不临时去选择,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应该是一道多选题。所以创业教育的发展,就由最初的“功利性”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创业者综合能力的教育,从而加强综合实践教育。之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逐渐兴起,也顺带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于是,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迅猛发展,从一开始的教育理念,到后来成为教育实践活动,这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是最发达的。美国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目前推出IPHONE6一PLus系列产品,代表性地引领了通讯技术的创新与变革。英国2011年底了《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提出要加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能力。日本也提出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创业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学者oRbertA.aBron的研究,最近20年西方的高等教育普遍开始重视创业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素质。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大企业裁掉了六百多万个工作岗位,但是社会失业率却降到历史低水平,这主要是创业者创建新企业的结果。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数据,目前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个新企业成立。有超过一千万人是自我雇佣的,比例达到工作年龄人口比例的八分之一。
3 成功创业与经济转型的关联性
考察历史上成功的创业案例,可以发现创业成功的领域一般来说符合当时社会需求、以及当时经济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对宏观经济的一系列指标进行观察,可知经济有其规律性。一般体现出波动性或周期性。在每个时期,社会消费与生产的内在发展动力、政府宏观政策与行业发展政策、重大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各类事件的发生,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普遍周期性波动规律。
4 地域经济转型促进系统化创业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针对企业管理知识点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多项人门基础知识的整体包装,不能实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方向性。创业教育需要在考虑考察创业成功率的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创业,如何确定创业方向。在当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合互联网+的创新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分析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使得创业者避免在产能过剩行业领域内的盲目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分析又称为行业研究,是对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行业进行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行业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发展与竞争情况,对企业日常管理与战略管理提供有用的数据信息。在创业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获得外部创业基金的投资与资助。将经济分析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可以指导创业教育与创业成功,协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引人创业成功率因素之后,在教学教法方面,对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一定的挑战。这种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可以更新传统创业教育理念。将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从学生进人大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在面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强调专业知识的使用,发挥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专业创造力。一体化创业教学强调多时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解决传统教学教法潜在的“只教创业、不管结果”的问题。
5 结论
经济转型契机与创业教育相互关联的做法,需要尽可能将教学资源集中于大学生创业函需的创业领域知识,以及创业核心工作能力。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必须使得创业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细分行业领域的急迫社会需求。根据近几年的分析数据表明(见《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自主创业的时候,所涉及的领域是有集中现象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行业都适合创业取得成功。对于近3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的领域,集中在教育、培训、娱乐、体闲、广告、金融、互联网等高端服务业,而创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创新的理念、方法、思维方式、产品等等。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近3年以来取得创业成功的领域,集中在其他个人服务业、其他零售业、建筑服务业、其他食品制造业等等。201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最主要的几项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协调与理解的团队精神、学习方法、时间管理与项目管理。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解析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简单阐述网络消费的风险以及对大学生经济生活的影响,然后提出一些风险调控方法,使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能够保持适当。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经济学解析;风险调控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原理与风险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曾经提到过“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这句话用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中的解释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消费,都想通过低的价格来得到好的商品,此时,网络消费则比实体店消费要经济实惠得多,但是与此同时,商家也会存在通过低的成本来达到较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可以做出如下经济学原理解释:
1.“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网络商品主要包括虚拟商品以及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商品两种类型, 对于及时种虚拟商品,大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来购买,而对于第二种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商品,由于网络商品相比于实体店商品少了很多成本,导致商品的价格非常低,这样会吸引很多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此外,与现实生活中的商品相比,网络中的商品不仅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同时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商品吸引了大学生的兴趣。在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条件下,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意选择喜欢的商品。
2.“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家销售的新平台。若是没有政府的干预,则很容易出现黑心的网络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不平等、不成文的规定来制约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或是通过劣质的商品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这样的结果只能为大学生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困扰。面对上述情况,政府有一定的权力来控制商家多方面的行为,防止出现欺骗、敲诈等违法现象的出现。
通过上述解释可以知道,“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这一经济原理的实用性。其能够为大学生消费者带来平等的权益,保障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网络消费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很多商家都会钻法律的空子,对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带来一定弊端。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风险调控
1.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
及时,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网络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是并不能代表网络可以支配一切现实活动。大学生在选择网络消费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消费的利与弊,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消费,做到不盲目、不跟从、不攀比,将网络消费视为消费的一种途径,而不是视为消费的主要方式。
第二,提高网络消费自律能力。网络商品丰富多样,大学生很容易由于好奇心理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造成财力的损失。为了能够让消费更加贴切实际,大学生应努力提升消费自律能力,逐渐增强对网络消费的正确认识,从专业的角度衡量消费的必要性,以便能够在多样化的消费中找到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注重网络消费的文明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教育。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社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展合适的文明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工具来引导学生正确网络消费,逐渐提高学生的网络消费能力。
2.政府的有效调控
经济学认为,市场情况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干预经济活动,同时,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也需要政府来干预。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的手段进行干预,以便促进大学生理性的网络消费。经过不断的调查和统计,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宏观调控:
及时,建立完善的商家管理制度。商家管理制度,主要是对网络商家进行严格的管理,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对网络商品的研发商进行严格管理,并呼吁广大商家进行“绿色”网络商品销售,这样才能够对后续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开端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健康网络消费。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主要是对商品的供应商进行监管,从商品的质量、商品消息的宣传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假的商品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切实维护大学生消费的利益。,要建立相关的惩治法律,对违法的行为加以严惩,为大学生网络消费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二,提高相关法律的实用性。从目前的经济体制来看,相关维护权益的法律还不成熟,对于网络消费行为的规范还处在基础阶段,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的利益维护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法律的实用性,需要政府和商家共同来履行相关法律要求。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各种网络商品的产权保护,以防止在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经济纠纷事件,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而商家则需要在销售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为了能够维护大学生理性消费,必须要提高相关法律在网络消费行为中的实用性,以便保护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
三、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一定风险,但是也不能因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全盘否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清晰的意识到,在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消费现象,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网络消费不能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要不断研究相关法律,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使网络消费的模式能够健康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