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高级经济师论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环境制约因素及措施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01 年 3 月至 4 月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

1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1.1的市场营销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人才几乎全部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发展。这对于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的黑龙江省经济而言并非一个利好消息。同时,留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匹配衔接上也存在巨大问题。由于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数量较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并不能在省内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给全省的区域经济改革在各行业的推进带来较大的冲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生产的壁垒逐渐降低,而市场的开发与维系则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市场营销人才外流及不足,会造成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营销人才流失归根结底在于市场未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这就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企业缺人,另一方面人才外流。在发展起步已经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对行业的健康构建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整个就业环境中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比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较少需求,基层的市场人员需求在黑龙江省内却存在巨大缺口。各大企业对基层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主要由于:一方面黑龙江省经济正在朝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营销人员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基础岗位,整个社会对市场营销人员有着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和学历门槛较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面对众多激烈的竞争。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处于的劣势,巨大的需求却对应着难以就业的尴尬。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从事基础销售行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基础营销岗位在市场营销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也与整体就业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有着相同趋势。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者难觅合适岗位与招聘企业难觅合适员工同时存在。改变当前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使此类人才能够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力量需要该区域内的各大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措施与建议

2.1黑龙江省高校对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应在思路和课堂上进行双向的改革,在保障人才数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质量。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动整个专业向理论结合实际、技术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课堂教育方面,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成果难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造成了整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考虑将部分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比如,通过加强教学投入,购置软件设备,可以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训练,在改变实践机会匮乏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率的可见性。此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继续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入学后对未来择业就开始茫然与担忧,这种状态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工科院校时更加突出。因为工科院校都有优势和主打专业,营销专业是这类学校的边缘专业,因此学生的被歧视被忽视心理更严重。突破与相关就业的心理障碍,使营销专业的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愿意从基层做起,使得高就业意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2不协调状况的改善需要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急需企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但由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东南沿海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能够为黑龙江省内高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人才提升竞争力,但对人才的培养却投入不足。同时,新入职的营销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向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基础营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保障市场营销人才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给予基层营销人员不断晋升的机会,以此降低市场营销人员的离职率。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使营销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市场营销工作本身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熟知生产流程,还要了解产品结构;不仅需要了解自身企业,还要谙熟竞争对手;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环境,还要揣摩服务对象,因此营销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复合性特点,要求企业能够为其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工艺、了解市场、了解顾客、了解对手的机会与平台。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工作信心,更能提高工作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营销人员与企业内其他各部门的人才相互学习,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从属意愿,以帮助企业营销新员工尽快消除新环境陌生与不适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离职率,保障企业运营顺畅。

2.3政府对于众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

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依靠省内培养和省外吸引来的人才仍需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但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就市场营销人才而言,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营销人员的上岗认证制度,这是提升营销人员就业认知率,控制营销人员就业良莠不均现象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要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市场营销人才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职业晋升方向,适时调整职业心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当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状态。总体而言,整个区域经济对于此类人才有着较为旺盛的需求,但相关人才培训机构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与整个区域经济市场出现脱节。由于整个区域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因此,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相比当前呈现出的矛盾现象要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营销行业的发展情况是整个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整个销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就业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关系。高等院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之外,还需要认清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使整个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节奏相适应。同时政府部门也根据区域经济的具体情况,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作为营销人员,应积极搜集并了解当前的区域经济形势,树立不断学习的全新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的关系是大环境下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个缩影。使人才的培养能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经济的发展能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需要多方的不断协调和不懈的努力。

作者:杨东红 李丽萍 王艳秋 徐畅 薛红艳 安亚娜 尹志红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一、文化、经济与外语之间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语言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语言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外语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入,通过学习外语来消除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需求。同时,语言也成为一种职业,通过语言传输获得回报。因此,文化服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其发展迅速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就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与国际需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继续教育是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效途径。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主要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是经济建设的灵魂,而外语是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继续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扩建,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继续教育资源充足,社会成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和近期最全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等优势;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外语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地区的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学员知识需求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英语不可避免成为当今国际间所通用的流行性的语言。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听不懂和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产业的英语继续教学现状,把信息技术引入外语课堂,对提高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三、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4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9.9个百分点。

四、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文化服务产业中外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育作为走出国门的必要途径,促进文化的建设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外语服务市场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为外语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外语教育在促进文化和经济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的规范制度却没有跟上,导致外语教育市场混乱,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有关机构应该彻底清查和取缔无资质教育机构,确保学习者在外语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外语服务市场的制度。

(二)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语言的表达,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增加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专业外语人才将文化服务产业推向国外,并将国外文化带回国内,通过这种彼此的相互沟通,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因此,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发挥文化服务产业的利剑,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策略,鼓励人们外语教育深造和进修,增强国际合作,为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身价值平台,为东北文化服务产业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外语作为连接国际的纽带,扩大文化服务产业的影响范围

通过外语教育,将文化服务产业对外发展,拓展国外市场,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东北文化服务产业,促进东北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语专业人才在海外市场上宣传,增加我们的文化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对增强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进入市场,其经济价值日益突显,外语继续教育在文化服务产业中起着“引进来、走出去”的纽带作用,外语继续教育在文化服务产业中的推广对东北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松 陈刚 徐平 张宏娟 王鑫佳 孙瑜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布朗首相于2007年11月阐述英国的主张是,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于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由碳资源变成碳危害主要是通过化学变化过程实现的,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大洗牌、大调整,都会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和企业,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不少产业和企业已经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牺牲品,世界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和前进的。这次经济危机留下的主要成果和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引擎也许就是低碳经济,与此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将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弄潮儿和主导者。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当前的形式下,发展应对气候恶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还有利于化解因气候恶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浙江省永康市工业发展现状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是永康工匠走南闯北、出外谋生的真实写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康五金业不断突破,实力不断壮大:24小时生产15万台滑板车,在世界上无人能及;电动工具与日本、德国并称“全球三强”……可以说,永康把小五金做成了巨大的市场“蛋糕”。

永康市作为全国性五金产品制造、销售中心的地位己基本确立。五金工业和五金市场成为永康的两大支柱,并显现旺盛发展的势头,其手扶拖拉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50%以上,出口创汇连续九年名列全国手拖行业及时;永康是南方较大的防盗门生产基地,全国较大的农用变型运输车生产基地;永康虽没有铜矿,却是较大的铜材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没有铅矿,却是全国较大的铅锭生产供应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近年来永康的市场秩序、集群中介、政府行业服务组织等取得了显著发展,如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业得到极大发展,为永康“小五金”向“大五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形成了较强的自组织与自适应能力,集群自身的适应能力与竞争力得到加强。如今在永康,摩托车和电动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嵌入式电子元器件,以钻合金、钦合金和镶合金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等一批蕴涵自主创新内容的新行业、新品种,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三、浙江省永康市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低碳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说到低碳经济给浙江永康的“五金”行业带来的,主要是因为在唯GDP的时代背景下,永康的有些企业淡化了节能和环保意识;一些企业本身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大多与金属特别是“五金”的企业有关;有色金属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尽快调整结构和产业布局,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压力和潜力很大。浙江的“五金”工业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在新技术包括低碳经济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够高度重视,急起直追,那么与发达国家已经缩小的差距将会再次拉大,在后危机时代失去话语权。

2、小规模作坊造成产业集群内的恶性竞争

目前永康市的产业集群有8大五金行业,比如电动工具、小家电及厨房用具、不锈钢产品、电动自行车、汽车摩托车配件等。但是目前永康市的集群产业发展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水平比较低,一些农民通过模仿、学习,就以2-3人组成了家庭工厂开始了生产制作的过程,形成了金属制品的专业镇、专业村。随着发展形成了上下游产品及各类配件齐全的产业集群,但是由于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内生产企业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产品的挤压、积压,再加之土地、原料的短缺,造成了目前几圈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使得永康市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威胁。

3、产品同质化

由于创新投资风险较大,且创新产品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假冒而侵占,创新成本则由企业承担。因此,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作为理性企业人通常不会选择自主创新,而希望成为创新产品的“免费搭车者”。如果,集群内部企业都选择模仿的话,就会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使集群丧失创新的活力,产品质量趋同,恶性的价格战将会难以避免。永康市的有些企业只在价格上竞争,价格竞争转为成本竞争,成本竞争迫使企业只聘廉价的外地民工,使用的生产原料,导致集群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在功能、外观、品种、等级、花色以及于售后服务上同质化严重,最终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

四、借力低碳经济加快永康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

在新的形式下,浙江永康市必须要思考: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领域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以求新形势的健康发展。这一章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层面

(1)、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制度与环境建设

地方制度是各种关系不同的组织形式,既可以包括一些正式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文化制度,而后者是具有不易模仿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而成为区域竞争的根本性优势。具有发展动力的产业集群通常需要以现有的社会文化准则为基础的集体制度安排,以此来克服市场的失效,对浙江永康市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①推进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建设。

在产业集群中,相互信任与产业氛围,这两个因素对产业区内的企业来说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信任能使得产业区内新技术的引进更加快速、便捷,而信任是企业间交流和合作的共赢机制,能减少交易成本。在氛围与信任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能使用最有效的时间实现较大的利润,创造更多的价值。永康市政府应该在园区内建立企业资信认证评估工作,采用宣传、教育、示范等的宣传形式,提高园区内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实现统一性。

②建立促进集群内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创新机制。

目前,众多企业对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共同发展,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阻碍或限制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或者不愿意增加职业培训的投入。这实质上严重制约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政府应该建立起既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又有利于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重庆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③加强行业协会组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培育,逐步建立、健全行业组织,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递、技术交流、专业培训、企业融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作用。这些行业协会组织能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很好沟通与协调。

(2)为极高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力,政府需采取的措施

为了不断提高集群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企业集群,永康市政府应考虑以下措施:及时,努力构建公共商务平台、打造地方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的治理,促进行业内企业沟通与交流,润滑企业之间的交易。第二,力加强法制与市场监管,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3)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对于永康市而言,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五金工业的工艺生产水平,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永康市也应该建立这样的专门部门或服务机构,加强对清洁发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有关政府官员、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训,出台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清洁发展项目的政策,促进更多的企业进入清洁发展市场。

2、企业层面

(1)、完善有色金属的回收体系

规范五金也就是有色金属回收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回收渠道;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预处理、熔炼、自动配比、快速检测、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建设一篇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工程,并样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治理,提高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再生金属政策法规体系及标准化建设。

(2)、加强五金行业的全区建设和管理

从国家和行业的角度分析,永康市应该大力提倡推动“五金”行业的拆解和冶炼加工企业进入园区实行圈区管理的制度,这是针对行业存在的企业小、多、散现状,必须要加强管理,解决环境保护,统一解决污水治理,不可分解的废弃物要坚决处理掉,为企业创造园区内报关、商检、放射性检测便利条件,提高效率和保障物料安全的好办法。

(3)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永康市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在整个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通过适当扩大大城市的区划空间,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实现高度城市化与高度现代化相结合,且城市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经济创造了规模效益。永康市应该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永康市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同时,2010年每县启动一条示范沟域建设,全区重点推进3条低碳经济示范区域建设。

五、结语

永康市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可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是因为对当前永康市来说产能结构落后、污染治理还不足够,而机遇是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脊下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永康市产业特别是“五金”工业的时候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产业的发展,永康以此为契机寻找到一条节能减排、有效治理污染、创新五金行业的康庄大道,从经济大市走向经济强市。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论文

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产业间的互补性,为化解创城乡二元经济困局提供新思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问题交缠为一体,并归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战略,有助于化解旅游目的地的农民隐性失业问题,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转移。农业人口向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利于提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增进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在部分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已然崛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并为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在有效增进农村居民个人收益的同时,亦将促使农民将部分旅游产业收益向农业领域转移支付,从而有力的夯实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给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显著的宏微观经济效益。与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风景区项目建设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固定资产基础是农村地区丰沛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所需投资资金相对较少,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平较低。因此,从宏观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且基本无前期投资资金偿债压力,故而可以为项目实施方企业和农村居户创造较高价值,有效促进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逐步跃升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效增进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三,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外延的方式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进区域旅游时市场所能获得的价值增值。通过将旅游业与及时产业农业相结合,可拉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向产品深化和价值链增值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农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经济活动。此种小农经济形态固然凭借其乡土气息来吸引众多的乡村生态游的游客,但是其经营组织形式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型组织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现为家户式分散经营。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难以从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线开发等较为宏大的视野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对粗旷而缺乏精细化市场开拓能力,经营方法的原生态特点有余而现代性不足。故此,在小农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扩张潜力,从而制约其获取必要的规模效益来增进自身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小农形态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阶段。

2.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能动性。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经营市场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各地经营者采取各自为政策略,缺乏以产业链整合为动力来达成企业间合作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的能力。与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相比,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的投资收益比相对较高。但当前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开发和浅层次的农业生产体验经济开发层面,缺乏以农村地区独特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基点来深挖农业生态旅游的增值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以产业链为轴心来成系列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必要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丰沛性与开发资金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多以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明为原材料实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的重要卖点,农业自然与生态资源及附着其上的乡土文化都与农户的分散型生产与生活习性相关。但是,将分散型农户系统地组织为可提供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与设备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规模的农村基建投资,该问题实质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问题,单靠旅游运营机构的经济实力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优化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以创造社会效益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知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其一,立法机构应当制定健全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机构应当加快《旅游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以有效落实《宪法》第九条关于“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免遭旅游开发机构或个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坏,从而保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秩序。虽生态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健,但其环境自净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应紧抓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生态景观布局设计和少量旅游建筑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总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态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背离景区规划的项目建设。

2.开拓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以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持续产品创新,有助于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注入发展动力,进而激发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村传统乡间民俗和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通过在城市近郊乡村地带开发特种农产品种植园,引入本地居民较少见识的农产品种植业的方式,来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参观游览。其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开发者可以农业生态科技为依托,将农业生态科技与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向旅游者呈现高效农业的技术魅力。其三,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体验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通常还肩负着生态农业参与者的使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应当充分考虑游客的身份特殊性,从增强游客体验水平的角度来开发新旅游产品。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可在旅游目的地开辟特色蔬果园,并由当地农民指导游客动手参与浇水、施肥、修枝和采摘果蔬等农业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

3.强化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主题建设以创造生态效益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应当确立以返璞归真和回归自然的主题开发游客体验价值,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到乡村现代化的成果,更多享受来自田间地头的快乐,并从中得到瞬间的精神放松。通过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可将自然生态保护观渗透到游客的旅游全程,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增进社会效益。其二,农业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监管系统。通过制定并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监管标准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场所在运营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压力水平,从而将旅游产业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控制在易于修复的可接受水平。其三,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应合力打造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内外旅游资源配置,促成上下游企业间旅游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内部应当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系统,将农业生态旅游的运营者、旅游资源供给者和旅游产品消费者的力量整合为一体。通过完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组织功能,农业生态旅游消费过程中所生成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可通过农业生态旅游自循环体系,最终使得其生态效益转化为企业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东祥董丽媛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具有非常沃腴的地皮,然而最近几年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采取掠取式的开发及利用,严重破坏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加剧了区域内土壤沙化、盐碱化,导致土地产生退化性的演替,土地中有机物大幅度减少,其结果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致使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环境严重失衡。导致个别区域水量加剧构成洪灾,然而部分区域由于水资源亏欠却影响着经济成长,甚至有个别区域为了寻求经济迅速发展,任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个别水域的污水大批量排放,使得农牧业也受到其污染,影响发展。因为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该区域草原面积急剧缩小,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致使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加剧恶化。

二、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制和机制

在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建造的过程当中,应该首要以国家及黑龙江省的工业政策作为建造的根据。要在吻合政策的前提下,冲破不合理定性思维及经济结构,要对不同的市场进行生产力因素配置,并且以区域内资源的特征、优势和发展潜力等要素作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构成全新的生产力模式。尽管宏观上来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重要工业都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尽管有比较大的合作环境,却依然是存在着一部分产业重复建造。所以区域经济计划过程当中务必注重反复建造的问题,尽可能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只有在不断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造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展开。一体化就必须进行统一的计划及安排,尤其是在面临对大型基础设施建造的时候,必需要严格根据协调发展、统一计划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及反复建造等问题的发生。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区域市场,惟有加速工业进级步调,增强区域工业自身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完成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协调发展。经过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联合改进轨制及高新科技,并且将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有机联合起来,集成产业优势,构成优势产业群,经过拓展市场、优化结构等增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有机联动式的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构成拥有特色杰出、鲜明优势的工业群,使得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打造出拥有鲜明特性的工业局面。

(二)增强外资利用率,改善进出口体系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相当,而且交通十分方便,应该大力提升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科技、经济合作范畴及程度。应当创建高效率、高层次、专业化的项目评价系统及中介部门,这样就能够增强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使得对经济汇集区内的配备制造业、现代工业等供应需要的相关技术的改进及支持。同时为了增强对外资的利用率。务必要对经济汇集区内的投资环境进行改进。因为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的局限,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造必须加大对其投入力度,而且要完善公共便民服务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城乡基本医疗条件及居民的居住条件。唯有基础条件完善,才能更好吸引外资。趁着东北亚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有重心、有目标、有选择性地吸引国际资本及高新技术,要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合作形式,优化目前的产业格局。激励外资介入重点的优势产业和企业改革,积极地运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东北亚地区的功用。加大对外出口生产体制,是调整区域经济商业构造的最重要措施,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应根据国家政策多方位施行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进出口产业,继而建造进出口的产业基地。

(三)全力发展低能耗产业,改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按照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发展计划,使得各市县找准自身的定位,通过全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对低能耗高新技术的产业赋予政策及支持,同时创建和完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并且推广环境污染问责轨制,增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及管理。将保护环境作为市场运行体制之中的首要步骤,创建市场化政策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及管理,并且构成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入轨制,制订区域经济内相关的政策,并且对政府的责任进行加强,通过严格监督化工企业及工业企业等的对外排放污染物,同时全力宣传模范企业先进的排污经验,并且保障在区域内总体筹划的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污染及破坏,保障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协调发展。

作者:初凤荣 王威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下公路运输论文

一、公路运输的特征

首先,公路运输具有反应灵活的特征。对比其他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中车辆的运输具有随时、任意性。不像火车以及轮船等运输方式需要固定的时间表,公路运输可以灵活的安排运输时间。同时,公路运输能够将不同地域连接起来,节省时间。其次,公路运输具有速度优势的特征。速度优势是运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中、短途运输过程中,公路运输担当着主力军。公路运输中货物不需要中途中转,并能够保持较快的运输速度。再次,公路运输具有资金优势。公路运输的运营成本较低,无需专门的设施即可以完成运输任务。并且公路运输的投资周期较短,能够较快回收资金。这在国家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公路运输的优势显现出来。

二、公路运输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公路运输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能够帮助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公路运输帮助增强经济发展的流动性。不同省市、不同区域的资源在公路运输的支持下,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将获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路运输的需求。公路运输建设成果突出,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各种便利条件,继而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另外,公路运输将带动我国其他不同产业的深度发展。例如,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汽车制造业不断适应公路运输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汽车安全性、创新性的相关研究,提高了汽车制造业的质量,使该产业得到更高端的发展机会。

三、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不通过国家所致力于发展的内容之一。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公路运输的要求逐步提升。公路运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公路运输拉动相应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公路运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带来发展的新鲜动力。不仅改善了公路周边的人口结构,还重新分配了相关的产业布局。公路运输的顺利推进改变了一个区域内封闭、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其次,公路运输促进相关地区的就业活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区域内人口的就业方式上。公路运输需要良好的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在此情形下,公路建设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随之,相关地区的人员参与到公路建设当中来,增加了人口的就业率,从而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再次,公路运输能够优化区域经济的布局。公路建设通车后,能够使相关地区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调节好传统的产业结构,带来新鲜的产业结构,丰富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例如,在公路运输沿途开设相关的旅游、商业区域,将大大改善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发展方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区域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公路运输发展起来后,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活方式将得到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一定的提高。公路运输发展起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公路运输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能是一时的发展结果,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区域经济持续、长久的发展。公路运输为区域经济带来实时的、动态的资源,能够确保区域内资源的对外输出,同时,还有利于外部资源的流入。动态的资源互动交流模式,将大大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四、公路运输建设的策略探析首先,确保公路运输建设发展的资金保障。资金是公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在财政紧缺有限的情形下,对公路运输应有一定的倾斜。这样在基础上确保了公路运输相关设施建设的费用。同时,政府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到公路运输建设当中。多种力量的融合,将大大加强公路运输建设。其次,完善公路运输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策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紧制定适应公路运输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应是连续的、科学的、实用的一个体系。有了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公路运输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再次,加强公路运输创新性的发展。公路运输发展在我国时间已经较长,需要更加科学的、创新性的方式发展下去。应调动不同学科、专业的力量,加强对公路运输发展的研究,使公路运输得到更好的发展。先进理念以及创新性的公路运输建设,将大大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加强相关监督与检查。公路运输发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也较为复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公路运输发展提供及时的监督。避免公路运输发展过程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出现。

四、总结

公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部可缺少的一部分,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国应加强公路运输的研究,确保其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慧君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绿色经济论文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1.1自然条件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占据着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区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导致该地区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较封闭,而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气候等条件也比较差,离经济中心的距离也比较远,尽管其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这些原因,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导致生产力无法实现。

1.2历史因素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情况下,而且,历史上也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进行扩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于比较缓慢。西部地区地貌比较复杂,交通比较闭塞,而且信息传递比较缓慢,导致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1.3环境影响

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数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资源都处在环境比较险恶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平原比较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受阻现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是,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给予了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速发现现象。政策倾斜导致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有计划的开发西部。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的对策

2.1国家的政策干预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这项国策的实施非常成功,而且,为了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政府在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控制,对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更好的投资,并且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了扶持,希望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2.2加强东西部的合作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东西部之间的优势进行了互补,企业行为的自主选择是政策效应必然形成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在经济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十分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利益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占据一定的有利空间,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在经济方面却比较薄弱,这样会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西部在竞争中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2.3突出地区优势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策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大。对东部发展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提高、对经济差距进行缩小。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1)市场优势:东部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金融优势:现代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东部地区的人们金融意识比较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资金也比较充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3)人才与技术优势: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发展动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个,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应用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经费远远超过西部,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因此,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现代化建设也以后了明显的改善。西部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要对地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予重视,只有保障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经济发展,对东部发展经验也要进行借鉴。

3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问题,人们生活质量等因素进行了重视,这样在发展经济时才能避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我国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革,因此,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非常明显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地区差距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作者:崔晓莉 单位:黑龙江建三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一、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

(一)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首先,专业发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未调研地方经济实况,缺乏对本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在专业设置上难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全省范围来看,高职院校的财经管理类、文化教育类这些办学经费投入相对少的专业设置过剩,导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大,而在汽车制造类、道路土建类、农林牧渔等专业在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其次,专业设置不稳定以及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专业的申报上而忽略了后期专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专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周密详细的规划。某些专业建设没有内在稳定性,已开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对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可能被淘汰的专业也未及时调整。此外,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的学校同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术素质差异较大,致使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境遇。,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然而从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缺少一些与产业能够紧密相连、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特色专业,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性人才在专业性与特色性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要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较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社会实践的课时数要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从该层面上讲,离开了生产实践这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解决好怎么样教学,在“哪里”教学的问题,要把企业和课堂共同作为教学的手段,把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职业教育的最终出路应该是与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但部分高职院校因根深蒂固的“象牙塔”办学理念,严重缺乏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的动力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主动性,在宣传方面力度不足,知名度不够,没有积极主动搭建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而是坐等企业上门,期待企业主动走进。即使实行校企互动模式的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实践环节中都强调实习实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设置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但是真正实行起实习实训来并不顺利,往往都是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积极性不够。有些实习实训场地学生们进去后只能参观不能动手,这样的场地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实践,学生除了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外学不到专业技能,不能称之为实习实训场地。还有的企业虽然和院校签订实习协议,答应提供实习场所,但仅仅是形式上的保障,院校和企业并没有实际操作,原因是企业在短时期内看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性得不到反馈,积极性同时也会受到打击。

二、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湖南高职教育应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教育规划。专业设置和现有专业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没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1)保持长株潭地区的中心地位,办品牌高职教育。长沙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株洲是湖南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湘潭在工业和农业等方面又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都属于湖南省的优先发展地带,该区域发展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所以,为了对接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努力办好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品牌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提高长株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2)发展洞庭湖环区高职教育,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洞庭湖环区包括岳阳、益阳和常德。该区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是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限,缺少农林、外贸类学校,所以,可在该地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

(3)因地制宜,在湘西地区发展旅游、电力类专业。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该地区是湖南省与渝、鄂、黔、桂等省(区、市)交界之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可以考虑在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市重点发展旅游类高职院校,在水力资源充足的吉首市建立电力类高职院校。这样,有利于就地取材,更好、更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4)保持湘南地区的合理布局。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该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

(二)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湖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为此,当前高职在培养师资方面首先要把准入口关,在引入新任教师方面,要结合实际需要和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考查,在没有国家统一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情况下,区域内也应该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和评判标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要求应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的要求。而提高“双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培训。高职院校要建立健会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可以依托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对任课教师进行技能操作的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及时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掌握近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及时交流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培训部分骨干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念。

作者:汪华丽 田双喜 田艳媚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论文

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合理分配资金:

(1)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国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较大受益者,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财政投入应当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2)鼓励社会和企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满足了企业招工需要,社会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也应当承担起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

(3)引导家庭和个人资金投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国家和个人承担,就我国国情来说,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家庭和个人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和个人对于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仅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助力我国经济增长,更有利于提高家庭和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对于我国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于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技术人才地位,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体系,主要是成立由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行业认证机构、证书机构及鉴定站组成的认证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形成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体系;

(2)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管理。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来源复杂,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性。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颁发及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化和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教考分离,考评的组织实施由政府授权的考试中心负责,建立公正公开的第三方认证规则;

(3)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严把生产操作流程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市场经济劳务用工的规范作用,就必须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于无证上岗的现象,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打击劳务用工乱象。

(三)完善教育衔接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完善教育衔接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保障。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完善教育衔接机制,提高办学层次。一方面,我们应该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机制,使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更高层次深造;另一方面,应选取有条件的地区试点,率先开办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的职教专业,逐渐形成职教系列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职教人才的高质量需求;

(2)促进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机会。一方面,政府应当制订相关鼓励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合作,帮助有办学能力的大企业办好本企业的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另一方面,要引入学徒制思想,建立校企共赢的利益链,实行弹性学制,合理分配在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组织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在行业、企业的推动下,使职业院校不断深入市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保障就业,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

保障就业,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保障就业,提高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职业学校应合理设置专业,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使学生具备上手快的就业优势;同时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招聘需求信息,通过签订协议班等方式保障学生就业;在就业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户籍、档案、职称评定以及创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对职教生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同等的关注和重视;

(2)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劳务用工行为,优化劳动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级劳动和人事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咨询指导,增强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带头重视技术工作,重视技能人才,重视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经济作用,从而提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

二、总结与讨论

总之,上述实证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各不相同,要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在各地区采取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

(1)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及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而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努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3)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给予职业技术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

作者:于普选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论文

1、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要求

一是抓住新机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应对新挑战。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突出反映在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不紧,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师队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等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掌握高技能的人才,必然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的变化、经济增长的速度等诸多变化,加速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紧扣地方经济脉搏,着眼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2、以深度对接为主线,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深度对接为主线,以“五个对接”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互惠共赢,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是理顺高职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关系。根据产业发展体系的新要求,建立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使得职业教育布局必须与产业布局有机结合,满足社区功能完善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规划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一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培养规模,建立动态高职教育发展机制。

二是理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建立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引进企业管理者担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高职院校要坚守“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新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组成由学校、行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机构。

三是理顺高职院校与市场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以区域劳动力市场指挥棒,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多方位对接,高职教育要充分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四是理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五是理顺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改革的关系。将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区域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优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积极发挥示范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鼓励示范院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优先支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等建设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投入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鼓励行业(协会)开办高职教育,组成高职教育集团,促进高职教育资源与行业的共享。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创新,完善产学研的合作对话,打造产业技术技能校企共享平台,推动校企共享技术技能,联合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情报中心等机构。

作者:赵玲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河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通过订单培养服务企业人才需求

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近些年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通过这种模式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进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订单培养能够让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为例,2014年招生方面的新举措不仅表现为专业的调整,还表现为对订单班的重视。新增了文秘网络营销订单班、移动通讯技术订单班、航空服务订单班和数控技术订单班。学生入校前,有些企业已经参与到学生的招生工作当中,例如航空服务订单班学生的面试工作就由校方和企业主管人员组成评委团,既对学生的外在形象提出一定要求,也考察学生有没有从事该行业的特质,比如沟通能力与亲和力等等。学生入校后,企业和高职学院一起进行课程设置,并且由企业派生产或工作一线的有经验的专家能手来给学生上课。例如,文秘网络营销订单班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由企业专家给学生上课,并且这些课程大多是专业主干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

(二)通过志愿者服务和对口支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对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志愿者服务和对口支援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仍然以我们此次重点考察的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当地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助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是河北省的四大品牌展会之一,领域涉及服装纺织、家居建材用品、五金机电产品、汽车用品、茶具茶产品等,是集会展、商贸、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性盛会。自2008年及时届正博会开始,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就开始参与到正博会的志愿者队伍当中来,一直到2014年连续七届参与其中,受到参展企业的好评。该院还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启动“情暖夕阳”敬老爱老宣传和服务,引起了社会的持续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院的志愿者协会因此也获得了“2011年度、2012年度石家庄市青年志愿者”组织奖。在对口支援方面,该院美术系师生为元氏县槐阳镇方中村绘制96幅墙面宣传画,推动了农村面貌提升。2013年该院还委派中层干部与骨干教师到正定县东邢家庄村开展驻村帮扶,研究并制定了“十件实事”方案并全力推动实施,获得村民好评。驻村工作组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燕赵晚报、石家庄日报、河北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二、河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有待于加强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近年来,河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订单培养、志愿服务与对口支援等方面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和南方发达省份的职业院校相比,思想仍然不够解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少高职院校是“被动应战”而非“主动进取”,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措施。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教育,习惯了封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企业行业的接触较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况且很少有学院建立相关的制度以及奖励考核机制支持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有待于加强。

(二)专业设置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时时关注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对一些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舍不得抛弃;对一些传统专业如文秘、会计专业等的升级改造工作还没有做好;对一些新兴产业的调研把握不够,未能及时为这些新兴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以石家庄正定县为例,该县在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这四大产业,考察该县区域内的一所国办高职院校,仅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材料成型专业勉强沾边,并没有与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其次,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在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与增删,但新专业的开设往往面临着师资匮乏与实训设备不能及时跟进的困境,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于提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受到企业的欢迎。但是目前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学校“一头热”的情况,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投入人力物力与高职合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学生实习、员工培训等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高职目前比较欠缺的就是在技术领域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霍蓉光 任丽娟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公路运输论文

1宁夏公路运输现状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区道路客货运输经营业户共计84374户,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业户7420户。全区营业性运输车辆161356辆,其中营运载货汽车135748辆,营运载客汽车25608辆。对于宁夏交通运输结构而言,区域内中、短距离的交通运输需求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在宁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宁夏是一个内陆多山的地区,公路建设成本相对其他交通建设成本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宁夏公路交通所占据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运输业,而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宁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弥补了宁夏区内铁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运力不足的缺憾。2013年宁夏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及增长速度。

2宁夏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公路运输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区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278138人,比上年增长4.18%,其中道路旅客运输从业人员14469人,占总数的5.20%;公交从业人员10848人,占总数的3.90%;出租车从业人员27746人,占总数的9.98%;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94305人,占总数的69.86%;站场从业人员2174人,占总数的0.78%;机动车维修检测从业人员22255人,占总数的8.00%;驾驶员培训从业人员3952人,占总数的1.42%;其他相关业务从业人员2389人,占总数的0.86%。与去年相比,道路运输全行业净增从业人员11155人,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要想富,先修路”这句通俗的谚语充分说明了公路运输对经济的带动,以公路运输来推动宁夏地方经济的发展。

2.2公路运输影响区域工业化进程

由于宁夏特殊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宁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然而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运输化,宁夏公路运输作为最廉价的运输方式,它作为一种便捷的经济过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随着宁夏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货物运输中的大宗货物、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继续下降,尤其是既有铁路复线的建设和银川—西安铁路的修建,铁路的货运强度将呈逐步降低趋势,但对公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依然有更高的要求。工业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接近原材料的生产地,从而使产品运输的距离缩短,成本下降,公路运输就是联系原料地与生产加工之间最便捷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宁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都分布在公路沿线,宁夏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兴起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例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周边地区能源资源丰沛,坚持煤炭就地转化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措施。加快完善和优化对外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提高公路运输的通达性、便捷性和性,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2.3公路运输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宁夏提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加快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些重大规划和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快区域间的公路交通运输通道和公路内部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及时、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和各产业比例关系的反映,产业结构比例的不同可以反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交通运输条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区域产业布局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宁夏公路运输的重点是提升“三纵九横”干线公路网现代化水平,形成与产业布局和经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公路运输体系。

2.4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和动力设施等因素是决定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因子。作为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反映以区域贸易为主的区域经济联系。而作为交通运输组成的公路运输以其灵活机动、渗透性强的优势,比轮船、火车等运输方式具有更高的可达性。这就使得公路运输可以通过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的数量。参与周边经济体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提升公路交通运输通道承载能力和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金三角”的开发建设,宁夏各地区之间和宁夏与周边省区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随着“中阿经贸论坛”影响力逐步扩大,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公路交通运输需求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对宁夏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和对外公路运输通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语

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的一种形式,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公路运输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又相互促进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公路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又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

作者:马郁 单位:宁夏公路管理局银川分局银川路政大队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走势与趋向分析论文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

我国是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各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选择,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实践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内涵

1956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为核心的及时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新思路,其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思想在“二五”计划和中央有关经济方针政策中得以体现。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论十大关系》所蕴含的宝贵思想,认为“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建国后,为了冷战时期备战的需要,国家曾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多项数据都表明了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

总结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均衡发展政策,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他认为搞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空想,其结果只能造成共同贫穷。因此他再三强调:“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按照经济学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区域二元结构是市场不完善和市场机制失灵的反映。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市场力量的自由运转将使要素收益均等化。因此,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差异将连同“核心�边缘”结构一同消失。1965年,美国人Williamson利用24个国家1940—1961年间的有关统计数据,计算了7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区际不平等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际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由扩大到缩小的倒“U”型变化。因此,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扩大,但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倾向于均衡和趋同。这与小平同志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就是倡导一种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适度倾斜的发展战略。适度倾斜是指从全国总体布局考虑,把投资和生产布局向沿海适当的倾斜。因为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易受海外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起步快、阵痛小,较易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新兴的经济带。但适度倾斜要求处理好重点开发区域与非重点开发区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均衡布局,也不是简单的扶持东部,而是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开放体系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从总体上讲,既要有重点地推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以追求投资的高回报率和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区域间经济关系,协调主导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工格局,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倾斜经济发展战略,在强调经济效益目标中,忽视了平衡目标,投资重心与政策优惠一味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造成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和区域利益关系严重扭曲。我国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选择时,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矫枉过正,另走极端,偏重地区效率,牺牲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为代价。在设计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复杂和独特的区域问题,以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目前对我国应该实行何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它要求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项基本指导方针,从“九五”计划期间开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色,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多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发展各区域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高起点上向前发展。

二是多极增长发展战略

就是在中西部地区选择几个省、市或地区或流域(如长江流域),像过去扶助东部沿海增长极那样,培养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沿江经济带以互助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以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先导,把“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协调与发展灌溉农业和发展高能耗、高水耗、大运量工业体系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促进资源利用的互补与协作;一般产业协调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建立沿江经济带市场联合体,协调区域市场,协调金融市场,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考虑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的客观事实,也认识到制定发展战略应当从全局出发,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上,同时十分关注我国区域发展中公平与效率问题,试图在三者的统一中寻找的区域发展模式,因而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另外,国民经济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要保持协调。这就要求国家实行的倾斜政策必须适度,必须以保持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就成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公务员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市场现代物流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表现了很强的抗御危机能力,这使人们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又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区域物流的弱点,概括起来就是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等。目前,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在发展中向规模化、社会化过渡,这些实践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物流对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及时,经济全球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间全球范围的重新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与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间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中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使得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及时、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人才众多,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及时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的。

第三,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视,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已为管理者所认同。由于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这一“购—销”模式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较高为32%。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入WTO,开放分销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因此,扩大开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及时,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讯。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较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保障,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低限度。

第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在此意义上讲,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属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提出的“极化区域”。现代物流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及时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公务员之家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较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