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形势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一、估计美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们一度认为美国经济在年中将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情况发展并不是这样。除增长速度不如人意外,失业率、企业投资等情况也远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宫宣称,2002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650亿美元,大大超过不久前估计的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4114亿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贸易逆差可达4980亿美元。

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常常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从增长的角度,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美国无疑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种状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大(注:美国商务部不久前调整了1999年以来的GDP数据。按环比折年率计算,2001年GDP季度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衰退。商务部将2001年美国GDP增长率由先前的1.2%调整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鲜明对照。)。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带有突发性质,因而使其影响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防范。“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大致已经过去了,但它对人们心理等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国许多公众认为,“9·11”事件是在美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美国对恐怖袭击作了这么多的防备,如果再发生比较大的袭击事件,它对美国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刚刚过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账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那样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闻刚刚略为平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可能性又因为美国国会同意对伊动武而日益增长,世界油价随之进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业周刊》的文章说,据Goldman,美国一家企业经济研究机构的估计,如果有50%的可能战争不会发生,美国经济下一年度预计增长2.4%;如果有30%的可能对伊拉克动武成功,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3%;如果战争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产油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有15%,美国经济可能只有1%的增长。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增长,也给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它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对于这二者,我们应当同样地予以重视。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不但需要增长与发展,还需要健康与稳定;不但需要带动增长的火车头,也需要能够促进稳定发展的因素。21世纪的世界经济应当是繁荣和相对稳定的世界经济。这些,都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二、欧盟和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143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无一个经济体能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消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决定了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不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归因于美国,但在21世纪世界经济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中,美国是其中较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经济体,他们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平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这些经济体中,欧盟和中国的情况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欧的经济规模实际上是大体相当的。起码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国GDP为101432亿美元,欧盟为78828亿美元。同1996年比较,2001年欧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亿美元,但在此期间,欧盟经济是以1.3%~3.4%的速度增长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汇率的变化。如果按1995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001年的美国GDP不应当是101432亿美元,而是90835亿美元;欧盟GDP不是78828亿美元,而是99417亿美元,反而比美国多8579亿美元。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衡。最近十来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2002年头9个月,欧元区的贸易顺差达233亿欧元,和上年同期的62亿欧元比较,有较大幅度增加。失业率虽然较高,但近年内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欧盟经济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21世纪,欧洲是促使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并无充分根据。

其次是中国。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贡献,其程度超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的份额。这种情况引人思考一个问题: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影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但“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程度”只是决定这个国家国际影响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一个国家如果能在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以一定的经济力量为依托,采取正确的政策,常常能够发挥比其经济所占份额更大的作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所起的作用,其重要性超过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一个例子。

三、欧洲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它将对2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多年来,欧洲经济的规模虽然和美国不相上下(注:2001年,欧盟进出口总额为46250亿美元,远远超过同期美国的进出口总额19114亿美元,但欧盟进出口总额中60%以上(约28380亿美元)为欧盟区内贸易。见WTO:2002AnnualReport,page22.),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为解决一体化问题,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欧洲一直在为建设一个单一的内部市场而努力奋斗,但欧洲单一市场的建设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1993年1月1日欧洲宣布单一的内部市场建成时,只是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实际上的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建立。据欧盟有关机构的统计,在欧盟1339条所谓“单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尚未成为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作出的保障,欧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05年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除此之外,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也远未统一。

近年来,欧盟为完善单一的内部市场采取了许多措施。2002年上半年,一个最突出的举措就是欧元如期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和本国货币“双币”流通的时间还从原来规定的半年缩短到了两个月,有的国家甚至提前完成了货币的兑换工作。如法国法郎2002年2月17日便已停止使用。6月下旬,笔者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考察时,欧元已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流通中的合法货币。市场非常平静,没有因为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任何风波。欧元进入流通领域确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欧元问世反过来又必将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有的公众说:欧元问世首先是促进了欧洲人对欧洲的认同感。

除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外,2002年欧盟还为金融一体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方便公司在全欧洲范围内融资的议案。该议案建议,只要公司制作一份文件或发行证券说明书,便能够在整个欧盟区进行融资。该文件将为公司的潜在投资者提供详细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管理及筹资方式。人们认为,上述议案是欧盟在2003年协调其15个成员国的法律差异,建立一个单一的证券市场的关键。它应于2002年9月份提交。

如果说,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期欧洲取得的较大成绩,那么一体化作用范围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中东欧国家都已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的第五轮扩盟可望于2004年完成。目前欧盟正就东扩问题同波兰等国家进行谈判。一般估计,在今后10~15年内,欧盟将会拥有27~28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已经提出加盟申请的中东欧和南欧12国在内,土地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有5亿多人口,GDP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欧洲的政治版图,但它也将给欧洲一体化带来新的问题。

四、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强趋势

2002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加强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其中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区域合作进展最为明显。

2002年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过去一直停留在争论阶段,现正在实践中向前推进。2001年11月5~6日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底,"10+1"领导人会议将签署《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有关各方正为此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2003年初将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启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现在,有关国家都已同意,开发湄公河不应以牺牲下游国家利益为代价。另一方面,经过十年的准备,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东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此之外,7月23日在墨西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发表的《宣言》强调,该组织成员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而加强合作。,令人注意的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目前有新的起色。2002年底召开的"10+1"领导人会议除了讨论地区经济合作外,还将讨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问题。现在看来,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地区内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地区内安全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都是重要的因素。

受世界经济形势等的影响,目前南美国家的经济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都遭受经济衰退的干扰,有些国家经济危机还在深化,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则分别陷于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内战之中。为了摆脱目前遇到的困难,拉美国家正在加快地区合作的步伐。2002年7月26~27日在厄瓜多尔港口城市瓜亚基尔举行了第二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与会领导人共同签署了《瓜亚基尔关于一体化、安全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共识》的声明。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和能源合作在振兴地区经济中的战略作用。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会议为南美地区的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从200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世界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目前的特点是,贫困和失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在失业问题中,半失业和隐形失业更加凸显。秘鲁国家信息和统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秘鲁目前的失业率为11%,半失业率则高达57.7%,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54%,其中27%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东亚金融危机后,有的亚洲国家的失业人口一直在增加。印尼目前的失业人数已达3800万。此外,还有“至少5000万人是依靠临时做工养家糊口。”(注:翟景升.失业——印尼的沉重话题.经济参考报.2002.08.07.)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方法,印尼日均生活费用不到2美元的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以上。

2002年,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劳工部10月4日宣布,美国9月份的失业率为5.6%,比8月份的失业率(5.7%)略有下降。但美国几家大企业近日的近期裁员计划,却为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受美国可能对伊拉克动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多数公司目前不愿意大规模增加员工。美劳工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雇主不愿增加新人,失业者的平均失业周期在延长,目前达17.8周,是1994年以来的较高记录。美国目前约160万名失业者的失业时间超过了半年。美国失业人群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受教育少的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雇员受经济衰退的打击最严重。最近的统计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白领阶层和白种人的失业问题,这次更为严重。(注:白卫涛.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参考报.2002.10.15)德国联邦劳工局近期公布的报告说,德国东部地区2002年的失业人数将达140万人,2002年将成为德国统一12年来东部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整个德国的失业率5月份为9.7%,6月份为9.8%。日本的情况也令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失业率翻一番的十年,失业率从1991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4.7%。到2002年3月31日为止的近期财政年度,日本的失业人口已经连续12个月上升,2002年3月份达到397万人,失业率(5.2%)创历史较高纪录。如果加上隐性失业人数,日本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欧盟。贫困和失业人群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解决贫困问题增添了新的困难。

六、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今年以来,源自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做出决定,对被指控为倾销和进行补贴的外国钢铁企业进行调查。2002年3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钢材征收额外关税,受到欧盟、日本和俄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

2.美国在欧洲重要港口派驻海关人员以检查输美货物的集装箱。欧盟担心,此举有可能“使欧洲其他港口的对美运输业务受到排挤。”

3.2002年5月,布什签署了一项新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决定在今后十年里,美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拨款将达1900亿美元,比旧农业法规定的开支增加了80%。

美国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国产品保护的力度,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利用美国目前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优势,迫使其他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7月27日,美国众院通过一项提案,给予布什总统同别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更大授权。几乎同时,7月26日,美国农业部长维尼曼在五方农业会议上提出,要求将全球家农品关税从目前的62%降低到25%以下,并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在五年内将农业补贴减少到该国农业总产值的5%以内。该提案还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增加所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幅度为20%。提案一出,欧、日坚决反对,认为美国要求其他国家降低农产品关税的幅度远远大于美国自己的降税幅度,因而严重脱离了平衡性原则。加拿大则表示,加“对提案的内容非常赞同,但我们现在更关心美国如何使其新农业法和提案相一致。因为美国在新农业法中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做法说明,他们所宣扬的政策和实际行动并不相符。”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新唐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五代后晋国王庄公,英勇善战,成绩辉煌,后因“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安豫可以亡身。”孟子亦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贞观政要》中说:“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则安,乐以忘忧则危。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如此,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也如此。

当前,举国上下一片欢呼我国经济的大好形势!的确,经济形势是大好。在改革开放前2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以近乎9.3%的速度增长。如以1978年到2003年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特别是去年及时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9.9%的增长;同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下降到6.7%,同年上半年,仍保持8.2%的增长;第三季度,“非典”过后,又上升到9.1%。前三季度合计增长8.5%。据官方预计2003年全年GDP增长可达8.5%。这是—个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如果放眼世界,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又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无疑中国是世界及时。从较长一点时间考察,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26年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今天的11多万亿人民币,增长了20多倍。按长规的增长曲线,基数越大,增长越慢,但在中国似乎出现了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实行工业化。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最为便宜;特别是大批农民陆续进城,将会使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缓慢上升,但较长时期仍维持或压缩在较低程度上。还有外资的大量涌进,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的“列车”仍在快车道上迅速奔驰。中国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棉花、水产品、水果等,均居世界及时。目前中国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钢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别达到欧、美、日的总和。在建筑业方面,每年的开工和竣工量都已超过欧、美、日的总和。越来越多的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风景这边独好”!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还有人说:“这只是恢复性地增长”。较多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增长周期,这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官方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香港《商报》2003年11月6日发表社评说:“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谈不上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充其量只是为今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只是刚刚开始。”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还有外国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对于以上一些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形势越是大好,头脑越要冷静。不客气地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头脑已经发热,但还没到发烫的程度。虽然说这些话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是出于好意,但认识上比较浅薄,为表面现象所障目,对形势缺少理性分析。我认为,作为领导者,作为学者、经济学家,要有良知,要说实话,千万不能跟随媒体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头脑发热。大好形势是事实,经济增长逼近10%,确实喜人,应当充分肯定,但不能陶醉其中,忘乎所以!形势越是大好,越要冷静,越要认真理性思索在大好形势背后,是否还隐藏有某种或某些隐患、风险甚至危机的因素?

在我看来,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及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的,如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等,通常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稳定,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仅靠这种方法取得的经济高增长和高速度是很难持久的,而且会引发出种种后患。因为:(1)政府原本职能,对市场而言,在于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充当市场主体,更不能代替市场力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主体,不利于市场及其内生机制的形成,从而也不利于市场化及其发展。(2)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应当是收支大体平衡,略有节余,而不是财政赤字,更不能扩大财政赤字,意图借助财政赤字支持经济增长,是—种十分危险的做法。`当前,财政赤字是比较大的,接近或逼近警戒线,要当心!西方有一学者说过:“过量的财政赤字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内含许多难以预测的怪圈。”(3)一国的经济增长如果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支撑,一国的经济平衡主要靠政府配置资源而不是市场调节来实现,该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可能认为是正常的、平稳的;和谐的和健康的。(4)更重要的;如主要靠高投入和高产出所形成的高速度,会人为地造成经济过热,相应地会产生许多无效资本,如重复建设,扩大社会成本,造成生产力过剩,产品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跌,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目前,仅就国有资本而言,大约有30%的无效资本。同时,过剩产品也是高得惊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如起基础作用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第二,客观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永远保持高速度。恐怕中国也不能例外。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中国现在的速度来断定未来。中国今天的速度,只不过是在历史上曾在许多国家多次发生过的速度的重复,如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的速度,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度,大都在10%左右的速度增长,持续均在22年之久,当时世人称之为“东亚奇迹”。审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速度,像我们今天一样,都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心,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赤字,再加上外资的大量涌进。再往前看,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速度,20世纪初美国的速度,都高得惊人!可是后来怎样呢,不是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而先后不同程度地跌落下来吗?中国古词中说:“高处不胜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亚,伴随经济迅速增长,这些国家的优势逐步丧失。早在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断言“所谓的东南亚奇迹,是以高投入、低地价、低工资来保持的,由于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稀少性’,优势将逐渐丧失,那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将会难以为继。”此话—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议论纷纷,赞许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后来事实证明克鲁格曼的话是对的。前车之辙,不可不鉴。

还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化,随之制造业逐步向低工资、低地价、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而使经济增速逐步降了下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潜力较大,转移的速度可能较慢一些,但转移还是必然的。

“风水轮流转”,“30年河东30年河西”,似乎是一种定规。按照我们的设想,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36万亿人民币,在把人口增长约束在约14亿之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3000美元,每年经济增长率要保持7.18%-7.2%水平。虽然作为计划安排是可以的,但恕我直言,这种设想多少带有一点简单推论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因为在这长达16-17年的时间里,除上述一些因素都在起作用外,还涵盖了许多未知或不确定的变数,如天灾、人祸等,因此,我们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个未定数?

更何况,小康是一个复合指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公平、公正、道德等,都要达到—个新的水平或高度。小康的实现,既是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的变革,而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

第三,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的历史经验,经济下滑甚至经济危机,大都是在经济繁荣或极为繁荣时期突然爆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这个理论有三个要点:(1)任何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2)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周期过程中是分阶段进行的;(3)经济衰退或危机大都是在繁荣昌盛时期爆发的。经济发展通常是好和坏相伴而行,繁荣时期既容易掩盖矛盾,也容易产生并激化矛盾。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看好的一面,而不去看或忘却坏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诸如,三农问题、大量失业和待业问题、国企改革问题、金融风险问题、两极分化问题、政治腐败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等。这次三中全会讲了10个方面的问题。江苏是—个富省,人们很难想象,就在离南京不远的苏北的一些地方(我的故里),到目前为止还很穷,农村教师发不出工资,-校舍倒塌无钱修建,孩子上不起学等。还有的县、市,因为穷把保育院、小学当作商品卖掉。中国人有—个很坏的毛病,就是“狂热症”,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可能发展到忘乎所以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是健忘的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仍余音在耳!现在又有人口出“狂言”,多少年赶超日本,又多少年赶超美国,似乎又摆出当年“超英赶美”的架势!我非常赞成成思危的观点:中国人要慎言“赶超”!任何事物的弹性都是有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比较而言,目前我国还很穷,按官方规定600元以下为贫困线来计算,我国还有近3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是中国的标准。如果按联合国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来计算,我国未脱贫的大约有1亿多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民是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有时会“地动山摇”!

第四,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之所以这样快,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特别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的,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财政赤字外主要是公债。现在滚动性发行公债、卖公债,经济得到喜人的发展。人们想过没有,当将来用发行公债来买回公债时,即还债高峰到来时,经济将受到怎样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公债的效应是逐步递减的,在发公债的初期,效益较高(因为不存在还债问题),等到发新债还旧债时效益就降低了,而且越发越多,效益越来越低,以致财政不堪重负,银行年年忙于发债、还债。我以为,国债的发行应当有个“度”,不能认为越多越好。目前,我国的公债负荷已相当沉重!材料显示,至2002年6月,国债公司托管公债总量(指额)已逾21000忆人民币,其中国债12000亿,政策债、金融债近9000亿。另外还有企业债400亿。另据资料表明,2001年和2002年,各发行量1500亿。2003年又发行1600亿。这里还要说明两点:(1)在12000亿国债中,长期国债有6600亿。(2)企业债为400亿,这种公债都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债券、铁路建设债券,说到底这些工程都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撑的,债券级别是和国债一样,实质是国债。我们决不能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今天活得痛快,就不管明天和后天的洪水漫天。更不能只要这届政府的高速度,而不顾下届或下下届政府的高速度。我总以为,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虽然是必要的,但靠不住,只有消费拉动才是靠得住的。所以增发公债,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内,不如增发工资。个人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

第五,目前我国除公债外,其他债务负荷也很重。如2002年年底,居民储蓄余额高达8.5万亿人民币,2003年底,已超过1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蓄到2003年10月,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8200多亿人民币)。还有外债约2009亿美元(相当16000多亿人民币)。这几项债务加总大约有14.5万亿人民币。这是—种非同小可的财政负重。居民储蓄是硬债务,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个子也不能少,少了人民不答应。过去人们曾一度把居民储蓄看成是“笼中虎”,它曾虎视眈眈一阵子,现在老实多了!但千万不要以为,“笼中虎”永远不会“出笼”,成了“死老虎”、“纸老虎”!其实,它没有死,野性难改,弄得不好,“出笼”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防范。

第六,我国金融系统问题比较复杂和严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矛盾的加深以及金融领域中的问题逐渐暴露才逐步认识到的。目前,在金融业中矛盾重重:一方面,10多亿的居民储蓄,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好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又千方百计大量地从国外引资;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一些无效的国有企业;一方面,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片萧条等等。这都是反常现象,值得注意。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有银行不转轨也不转制。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基本上还都是独资经营,管理方法陈旧,机制不灵,观念落后。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大轰大嗡已经多年了,但至今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从而决定它无生命活力,更无抗风险能力。

2.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严重。保守地估计,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资产是无效的。政府三令五申下达指标让银行来完成,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银行为了对付政府,加大贷款基数,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长期贷款数额,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有采取票据空转来增加贷款规模,真是花样百出。目前银行系统总资产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10万多亿。也就是说,要补偿银行系统这个大窟窿,要动用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0%。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不到7%多一点。这个7%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明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观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3.金融资本流通不畅。金融的生命在于资本流动。资本只有在C,--W--G的加速循环和周转中,才能发挥出资本的本,隆——带来价值增殖。可是,目前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少,资本的运行方向不甚明朗,相当规模的钱沉淀在银行里,成为“死钱”,几年积累下来,上千亿的利息拿什么来还?这样下去,银行作为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

4.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起步,到2003年,整整13年牛。在这13年中,虽然也出现过几度如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的“牛市”,但总的倾向不是“牛市”而是“熊市”。1997年5月,曾一度反弹,但一晃而过。1997年下半年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未能摆脱困境,直至现在,中间虽有起伏,个别板块或企业也时有跳高和利好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低迷状态。有些长期被套住的股民哀叹:“股海茫茫,何处是我们的归宿?”所以从总体上说,2003年以前的中国股市基本上是个“大熊市”。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其根源何在呢?虽然细说起来,原因很多,如整个大气候不理想,前几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近几年来也不景气,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但主要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些作为股市的主体——上市公司“转轨不转制”和股市本身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错位;国有股和法人股不上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控股公司组建过多;新、老三会并存;证监会越权和权力过于膨胀;政府对公司领导人仍保留旧体制留下的任免和奖惩体制;公司法人及其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大部分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特别是小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股市信息的度和透明度不高等。

5,存在一定程度的“掏空现象”。不久前,香港大学郎咸平先生写了一篇《掏空》的文章,引起了国际上广泛注视,其中主要讲的是亚洲一些家族企业如何利用“掏空”的方法来剥夺中小股东。这种掏空现象目前在我国广泛而又严重地存在着。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近期还会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暴露出来。掏空的方法很多,在我国原先由国有企业转换而来的股份公司中,有一个重大的特色,即分拆或局部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这种上市方式,最容易发生资本和利润的转移,很多作为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明里暗里被母公司所掏空。例如,猴王集团是个大公司,其中一小部分ct猴王上市,但二者“三不分”。猴王集团把ct猴王看成是一块肥肉,先后从中套用3亿元。另外,c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3亿元担保。结果把ct猴王掏空了。前—阵子,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把减持转换来的货币资金,退出股市,挪作它用,或进入国家财政,或划作社保基金,这也是掏空的表现。此外,一些大公司,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让利润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财产。

第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一些经济领域已经产生一定的泡沫。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用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据部门统计,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高达32%,施工面积增幅在28%以上,销售面积增长近30%,销售金额增长高达37%;而截至2002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在1.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过1年以上的超过50%,占压资金超过2900亿元。我们看到,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等)的周围别墅林立,占用大片、大片土地。这种状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市场风险。更可怕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括北京和上海,一些腐败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与开发商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乱批地皮,乱搞开发,盲目扩张,其结果,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强。

第八,贪大求洋、大干快上之风有所抬头。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锐势不减。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大搞超前建设,预期工程,无度的消耗地方和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目前我们看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一股追求高、大、洋的不良风气。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建和准备上马的地铁项目有20多个,总投资将超出2500亿元。近期,我在报上看到3条令人惊讶的消息:第1条是《招商引资变“让利竞赛”》(2003年11月10日)。该消息说,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指标,致使地区之间招商引资变成了低水平的拼地价、拼税收减免的让利竞赛,有些地方出现“零地价”或“买一送一”。一些政府把招商引资当作“及时要务”,称为“一把手工程”,甚至将机关干部的工资与招商引资联系起来。第2条是《“长三角”上的“机场战”》(2003年12月11日)。该消息说,长三角地区正在上演新一轮的机场建设大战,机场密度已超过美国,这一地区拥有的民航机场将达到48个。第3条是《统计作假年逾万件》(2003年12月9日)。该消息说,近几年来,各级统计部门,每年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都在1万件以上,2002年,全国共立案1.83万件,结案1.56万件。还有,开发区的开发泛滥成灾。有些地方,造桥要造最长的,修路要修好的,盖楼要盖较高的,等等。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之风,似乎又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兴起!此风不刹,后患无穷。

第九,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把地区协调发展与缩小地区差别等同起来;又把缩小地区差别与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差别等同起来。因此在这些地方,无论是省、市级行政区,还是市、县甚至乡,无论是生态脆弱区,还是经济贫困区,几乎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在本区内实现经济定期翻番或翻两番的任务,实现工业化,赶超先进地区。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要搞大机场,建造高速公路。有的建成后,因利用率不高,月月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越背越沉。绵阳机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大摘“三线建设”,花了几千亿元,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后来就因为后续工程跟不上,缺水少电,交通也跟不上,接着—个—个几乎都泡汤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摘无效工程,这种工程浪费资源,坑害了国家,也坑害了当地的黎民百姓,会引起人民广泛的不满。

当然,有些大工程兴建是必要的,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的治理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格尔木到拉萨铁路的修建,塔里木河以及相关河谷的治理,三峡工程等,都是跨世纪工程,潜力很大,功能无限。但也要看到,这些工程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后续工程跟上为条件的。如果这些必要的后续工程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或者不能很好、很快地跟上,上述工程很难发挥作用,甚至有的有报废的可能。

第十,一部分人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表示不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经济增长是单纯的数量型的增加,经济发展含概更多的内容,如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多,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上升,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等。现今讲的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而社会资本保持稳定的保值和增值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经济增长更不等于社会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和质量,不能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不能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是—钱不值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眼前的“喜人的增长”。

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GDP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甚至下降。这使得一些人感受不到GDP快速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除上述由于国内一些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外,还有可能来自国外的一些因素,如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军事的因素等可能引发的风险。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这样一个煮青蛙的故事: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缓慢而来的致命威胁视而不察。这如同把青蛙放进开水中,它会拼命的跳出;但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一动不动的死去。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青蛙内感器官迟钝,已经感觉不到生存的威胁,感觉不到外在的环境变化,只好安稳地接受死亡的降临!公司如此,国家也如此。如果或决策者,总是自我始终感觉良好,觉察不到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变化,这就预示危机将可能到来。

总的说来:任何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如何去避免风险,并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千万不能乐以忘忧,乐极可能生悲!

当然,我也十分相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胜利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想尽一切方法去解决,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十大隐患,很值得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论文

1月5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的“2005年世界经济与全球政治形势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了“2004~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课题报告。

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较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及时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及时。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及时,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97~1998年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exchange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及时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较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会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报告指出,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正如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样,我们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也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这是毋庸讳言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世界经济形势分析管理论文

1月5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的“2005年世界经济与全球政治形势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了“2004~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课题报告。

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较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及时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及时。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及时,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97~1998年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exchange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及时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较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会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报告指出,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正如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样,我们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也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这是毋庸讳言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1月5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的“2005年世界经济与全球政治形势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了“2004~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课题报告。

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较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及时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及时。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及时,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97~1998年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exchange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及时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较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会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报告指出,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正如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样,我们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也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这是毋庸讳言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实体危机,进而演变为社会危机,再而演变成政治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但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无论金融危机如何演变、猛烈、严重,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然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经济基本面和发展趋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我们县来说,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反映在:

1、在股市上,20__年股市波动率达到了65%,给每个股民造成的损失平均是38万元。

2、房地产业出现了调头向下的趋势。十一五规划中将我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07年时房地产的总体发展趋势较好,地产商投入了大量的开发建设资金,08年下半年受危机影响,大批房地产商拆出开发建设资金,使得房地产业市场不景气、低糜、萧条。

3、石油价格起落大。一是国际经济衰退使得大量的企业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是倒闭,交通停运等,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二是大量的“炒家”退出石油市场,一些国内外的石油“炒家”在原材料高涨时大量吸进,受危机影响,为使其资本受损尽量减少,只有降价销售。使石油价格从较高的140美元/桶降至38美元/桶。

4、我国的外贸受到严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外贸、投资和消费,其正常比值为20:20:60。因为我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所以就只有依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去年我国外贸占gdp的68%,外汇储蓄丰厚。受危机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受阻,带来了几大风险:一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二是大量的工人失业;三是外贸受阻,大量的产品转内销,冲击国内市场,从而影响到内向型企业。

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劳务经济收入减少,使得农村农民的收入降低。目前全国农民工有1亿3千万,回乡的大约20__-3000万,还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陆续、有待返乡。

6、有限的出口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在今年1月份提出了“美国人只能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势头,这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也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二、国家化解危机的主要措施

面对海啸般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我国gdp增长率“保八争九”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不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保八”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测算,我国gdp少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600万人找不到工作。今年我国有611万的应届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再加上前两年非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就将近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找工作。另一方面,“保八”是保民生的需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投资和消费。而扩大内需就要起动消费、拉动内需就要让百姓敢于“花钱”,使百姓怯于消费的原因是民生保障力度还不够,就医难、入学难等仍是城乡居民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从可能性来看,一是我国有质量良好的、总资产超过61万亿的银行资本,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冲击很小;二是我国有相当充裕的、高达20万亿的居民储蓄,金融危机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三是我国有巨大的、层次不同的城乡消费市场(即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启动内需潜力巨大。

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这些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出手快、出拳重”,有超强的预见性。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较大问题是经济紧缩。08年7月份以前,经济主要以“双防”为主,即防过热、防通胀,7月份之后,转为“一保一控”,即全力以赴保增长、控物价,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2、实行双扩张力度大。采取财政政策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理论上4000亿赤字的财政政策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率约2个百分点,使得gdp增长可以保持在8%左右。通过双扩张政策,即便中央财政出现9500亿的“赤”字,也要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3、扩大投资强调“两只手”出力(即政府和企业)。带动地方投资与民间投资,企业储蓄加居民储蓄共41万亿,中央财政用4万亿撬动,能带来民间大规模的投资,兴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只有创业和就业的人多,待业和失业的人才少。

4、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相结合。20__-20__年间,我国煤炭增长8%,发电量增长141%,水泥增长130%,焦炭增长170%,平板玻璃增长180%,化学

纤维增长240%,小汽车增长320%,但人口仅增长4.2%。说明我国的产能相当大,而国内消费需求量小。现在政府对购房进行补贴,家电下乡、电脑下乡补贴13%,汽车下乡补贴等投资措施,目的就是扩大消费,确保企业正常生产。5、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基本取向。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过去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低附加值的产业都要调整过来。例如:珠三角地区,一些旧的企业、产品、落后的管理理念等,该淘汰的就淘汰,推旧出新。

6、出台十大产业规划,进一步推动经济在20__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三、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县内无外向型的企业,没有出口的产品,所以危机(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而机遇倒是特别大。这是因为,及时,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县上瑞高速的通车,杭长昆高速铁路和松从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交通“瓶颈”将会突破,交通区位将极大改善,由原来一个相对偏僻的县城,变成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湘黔边界交通枢纽。(有高速铁路、公路、还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航空港)。第二,我县以前的经济条件受限、不发达,留下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没有被破坏的资源,而在这个节点上,又迎来了中国经济要强力突围,要逆势而上的难得机遇。所以,我县的发展机会远远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

1、扶持政策将更加优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支持非竞争性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面临千载难逢机遇全力争取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基础项目建设,就能破解突破发展瓶颈,奠定率先突破发展基础。同时,国家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直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低收入群体优抚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等,这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投资拉动力度更大。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提供难得的融资机遇。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额度有所提高,并降低存贷款利息,中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带来发展生机。

3、产业发展面临新机。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东部加工出口型产业向内需和中西部转移。充分挖掘__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利用好内地中心区位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宽松的产业政策,加大引进、利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良好机遇。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困境,这就迫使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转型,以获取更大地生存空间,这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机遇。另外,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对于今年农业产业特别是烟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为依托县内资源和优势创业赢得了条件。

4、生态环境建设更有保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本次扩大投资重点支持的方向,这为推进__环保设施建设和流域治理、森林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立县”战略实施将提供更多地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5、城镇化建设机遇良好。国家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采取扶持政策,扩大支持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小城镇基础建设,将为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对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我县发展的建议

在当前经济出现“大拐弯”,全国上下提出经济要“弯道超车”,比技术、比胆略、比眼光的时候,对于__来说较大的机会就是政策的机会,是__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大干快上,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时候。中央给了我们好的政策机遇,我们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是否熟练掌握“弯道超车”技术,将直接影响__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我们建议: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在大力实行产业扩张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及周边地区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增加产业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竞争能力。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矿产工业方面:继续实施钡盐产品精深开发工程,建设钡盐精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食品工业方面:继续实施肉牛产业化建设项目,扩大嘉信、老蔡、小肥牛等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壮大肉牛食品加工基地。医药工业方面:扩大右旋龙脑原料林基地,开展天然冰片精加工,发展生物制药,推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电力工业方面:实施平溪河梯级电站开发工程,投资5000万元建设杉木塘水电站,实施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抓好鱼市前锋循环经济工业园、柏树林食品工业小区和酒店塘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入园发展,引导现有企业向园区集中,加速产业和要素集聚,促进完整产业链条的形成。发挥好核心项目的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行战略招商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举,多渠道筹措优势产业发展资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核心、以园区为基地,以工业招商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些战略投资者投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抓好经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设诚信社会,加强银企合作,增加工业投入,解决发展瓶颈,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企双赢。

2、实行积极的投资政策,加大项目工作力度

项目是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有项目才有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千方百计抢抓国家加大投资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好项目工作,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力争我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研究国家投资政策,争取投资项目。及时掌握国家投资信息,按照国家投资导向和投资重点,开发一批符合国家投资要求的重大项目,抓好和上级部门的对口衔接,把项目挤进上级投资笼子,纳入国家投资盘子,争取更多投资项目落户我县。

利用国家投资政策,建好投资项目。交通方面:全力协助抓好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和杭长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__段建设各项工作。完成鱼市至艾家垄公路建设、沪昆高速公路县城连接线建设、天堂坡隧道建设工程,实施凉伞至玉屏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构筑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能源方面:实施前锋110kv输变电工程、杨柳坪至凉伞35kv线路改造工程、城网改造二期工程、狮子岩水电站改造一期工程项目,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城建方面:实施县城防洪堤四水治理二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二期建设、龙滩坪新区开发、城东新区综合开发、梅林春天二期建设、鸿森嘉苑、金橘佳苑商住楼建设、河滨花园建设、廉租房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抓好县城扩容提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水利方面:完成朝阳水库、姑召水库、鱼市水库、杨家坳水库、刘坪水库、半溪水库、大田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把握国家投资政策,管好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行阳光工程和合理定价抽签法,实行重大项目全部公开招标。严格项目管理,做到对开工项目抓进度,保障项目如期投产;对未开工项目抓督查,推进项目早开工;对意向性项目抓跟踪,使项目早落实,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良好局面。

3、努力扩大内部需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以夜郎特色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县生态、历史、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夜郎大峡谷生态景区建设、夜郎寨二期建设和八江口温泉生态景区建设等工程,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档次。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旅游合作,开辟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无障碍旅游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以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工程,结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商业街、大型商场和仓储式超市,推进物流便捷化、现代化,逐步把我县建成湘黔边界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

以房产消费为重点,大力启动社会消费。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我县启动内需的重点来抓,大力支持实施梅林春天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鼓励人民群众购买房产,改善住房条件,提高消费水平。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行家用电器、农机具和汽车下乡补贴。积极推进超市、连锁商业网点向农村市场延伸,进一步刺激假日消费、休闲消费,大力推进本地化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4、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快速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联系我县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养殖、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兴农水平。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强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的机遇,实施移民后扶资金项目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泰格林纸工业原料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程、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通畅通达工程,结合农村建整扶贫工作,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努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利用我县职业中专、党校、农广校等阵地,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拓宽农民第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努力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经济形势分析、展望与建议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1.在合理区间运行,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实现目标,但面临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GDP实现63.65万亿元,增长7.4%,符合年初增长7.5%左右的政策目标。但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过快,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回落趋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由工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合成的指数整体回落,全年累计同比为5.83%,增速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低位徘徊,出现轻微通货紧缩。2014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2.49%下跌至12月的2.0%,2015年1月,C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0.8%。全部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2015年1月,P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4.30%。物价下跌原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二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这两个方面都是利好;三是产能过剩,四是需求不足。因此,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既要适度放松货币,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

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面临结构性问题。201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22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9%。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7亿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岗位人数增多,成为保障就业的有利因素。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将下降,但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跨境资本流出快速增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0.08%下跌,已连续四年低于3%。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244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累计值为2%。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2014年四季度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为912亿美元,表明跨境资本流动由流入转向了流出。

2.增长动力趋缓,结构出现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2014年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50.20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3.6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5.4%,增速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一产投资完成额累计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二产投资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6.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特别是餐饮业收入增长疲弱,2012年餐饮业平均增速为14%,2013年徘徊在8%―9%,2014年恢复到9%―10%。但是,网络零售保持旺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56.2%,通讯器材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2.7%,增速同比加快12.3个百分点。

外贸形势疲弱,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2014年,进出口总值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增长47.7%。相比2013年,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下降4.15、1.72和6.84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金融业数据)。新增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

经济结构优化。供给方面,2014年第4季度,一产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1%,对GDP增长贡献为5.2%;二产增加值增长7.3%,对GDP增长贡献为43.2%;三产增加值增长为8.1%,对GDP增长贡献为51.6%。需求方面,2014年第4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2%,增速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2014年,资本形成对GDP贡献下降,净出口对GDP贡献波动较大。

3.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财政收支。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03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4490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75860亿元,同比增长9.9%。全国财政支出累计15166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22570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财政支出129092亿元,同比增长7.8%。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趋于改善。2014年9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1%、9.3%和9.7%,都超过了当期GDP增速。

货币金融。2014年,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中性,呈温和下跌趋势,从2013年底的13.6%下跌到2014年底的12.2%。狭义货币M1增速下跌较快,从2013年底的9.3%下跌到2014年底的3.2%。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6.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萎缩4.8%。截至2014年底,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4年2季度以来,稳健货币政策逐步朝宽松方向微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成为重要任务。总体看,货币供应增长平稳,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结构和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从“流入”转向“流出”;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同业及理财等表外业务监管加强;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势头趋缓;存贷利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信用风险增大,不良风险暴露增多;资金“脱媒”趋势增加。金融调控剑指“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房地产市场。2014年底,房地产

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0.5%,增速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下滑24.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3%,增速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逐月下跌。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4.3%,同比下跌13.5个百分点;12月,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3.9%,同比下跌9.1个百分点。2014年4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12月,50个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在相对10至11月高位水平上,环比出现7%以上增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20%。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楼市供求关系从过去供不应求转变为整体平衡和局部过剩,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持续性暴涨。

4.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新变化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左右,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下降到3∶1以下;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但是,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补贴也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农业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9.4%,高于采矿业的4.5%。在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较高的行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及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占大多数,显示产业结构优化。但是企业经营困难增加。2014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同比回落8.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亏损达4.3万家,累计同比增加12.2%,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亏损金额累计同比增加22.5%,同比上升27.9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同比增长7.0%,增速同比下滑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同比增长9.7%,增速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同比增长6.2%,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业累计同比增长9.1%,增速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累计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累计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

中西部经济发展快于东部。2014年12月,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7.1%、8.1%、10.6%,表现为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但与2013年底相比都有所下降,增速同比分别下降1.8、2.4和0.7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宏观政策给予中西部支持,内陆省份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加大了公路铁路、城镇化等基础建设投资。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增强了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运行。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7.1%左右,CPI涨幅保持在1.8%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万个;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中略降,预计增长14%左右,回落至本世纪以来低点;消费保持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出口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4%左右,全年外贸顺差略有扩大,占GDP

比重保持稳定。

2015年的经济发展存在四个有利

条件。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比2014年提高0.2%。但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弱,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2014年中央出台的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年底实施的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执行。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内需增长有很大潜力。供给方面,劳动力人口减少、储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消费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项目建设进度将加快,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国地缘辽阔,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可以创造巨大投资需求。改革红利显现。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

2015年经济发展也面临四个不利

因素。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

中国出口。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失业

率稳步下降。欧盟经济止跌企稳。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回升,但回升势头较弱。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受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难以走出低迷,制约了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投资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不多。企业经营困难。PPI持续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加之经济处在下行通道,受资产负债表收缩影响,企业债务杠杆率将加大。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存在加重企业负担现象。环保指标约束,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2015年的宏观调控,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继续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注重改革释放活力,为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和“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2015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到1.7―1.9万亿元、扩大赤字率至2.5%―2.7%。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围绕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采取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方式,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加大对首次购房者信贷与税收优惠,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缩小品质消费品境内外价差,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促进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落实好社会政策“兜底”要求。财政支出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完善转移支付功能。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扩大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降低进口环节关税,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调整税制结构,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理顺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规范发行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券,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注重政策的松紧适度、定向调控和改革创新。M2增长维持在13%―14%,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左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万亿元左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金融环境。适时对金融机构降准2―3次;下调基准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企业债务重组,避免风险扩散。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冲销规定,将企业担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共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基础上相对稳定。利用各地自由贸易实验区,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丰富企业外汇避险品种,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内金融稳定。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上半年全区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区经信系统坚定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攻坚克难,综合施策,使全区工业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与1-5月持平,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高于全国和周边省区,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局面。

重点监测的39种主要产品中,74.4%的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六大支柱产业增长呈“二升四落”,冶金建材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分别提升了2.6、8.5个百分点;能源、化学、农畜、装备四大行业增加值增速较去年回落,分别回落2.2、9.2、0.9和3.1个百分点。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920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亿元。

(三)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截至6月底,预计全区市场主体162万户,同比增长15%。新登记企业2.6万户,同比增长28%。全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4%。

(四)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平稳

上半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5%,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4.6个百分点;安全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13。

二、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继续实施电力综合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我区陆续出台了电力补贴、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电、自备电厂、光伏、云计算等6项电力扶持政策,大工业电价除新疆外我区低;电解铝行业电价我区0.45元/千瓦时,全国0.55元/千瓦时;通过实施电力综合扶持政策我区重点行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又降低了6分钱;同时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成本0.30元/千瓦时左右,我区低电价优势凸显。今年上半年,电力综合扶持政策总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4.2亿元。

(二)抓好项目调度,推动供需对接

重点跟踪调度亿元以上项目,督促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早日竣工、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上半年,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920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5%;10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244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6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8%。深化就地采购政策的落实,搭建了网上供需对接平台,部分盟市也召开了供需对接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因企施策,促进停产企业恢复生产、竣工项目投产

年初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和峻工项目进行排查调度,逐户分析原因,采取“一企一策”措施,陆续投产一批亿元以上峻工项目和恢复一批停产企业。截至目前,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73个,新增产值 320亿元;停产企业复工生产224户,产值超过200亿元。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年初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八条措施》,着力构建了中小微企业工作、政策、融资、服务“四大体系”。截至目前,陆续完成了11个盟市“窗口”服务平台、4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和1个中小企业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基础建设,建成并投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推进“助保贷”融资服务扩大到37个旗县市区,建立4.6亿元风险保障金池,8家银行授信56.2亿元,累计为387家企业发放贷款20.1亿元,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的平均放大倍数达到1:4以上;带动贷款企业新增营业收入的放大倍数达到1:8以上。

(五)加大工作力度,减轻企业负担

在去年清费减负的基础上,今年了《内蒙古自治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权益保护规定》。4月下旬至5月上旬,自治区人大、政府、政协等组织20个部门联合组成6个督查组,对各盟市企业减负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巩固了去年取消45项收费降费减税220亿元的成果。

(六)综合施策,切实做好煤炭控产稳价工作

以控产稳价为目标,推进电煤长期合作协议、取消铁路运输户头,建立区域产量、价格和政策协商机制,落实了中国煤协控产5%的任务。西部煤价开始上涨5元/吨。1-6月全区煤炭产量同比下降7.3%,完成国家控产任务。按照自治区煤炭生产企业重组政策,推动神华国能集团、内蒙古京能锡林发电有限公司等重组工作取得进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盈利润下降、亏损面、亏损额增长,经营压力加大

前5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334.7亿元,下降28%;亏损企业 1193户,亏损面27.8%;亏损企业亏损额193.2亿元,同比增长24.6%。

(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金融机构慎贷、惜贷、抽贷现象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存,承兑汇票大量使用,企业现金流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季节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三高”企业尤为严重。前5个月,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应收帐款1735.5亿元,同比增长1.8%。

(三)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审批难、周期长没有根本改变

企业投资方向不明,意愿不强,储备项目数减少,投资大的项目不多;工业重大项目国家核准程序多、周期长、难度大,2013年至今,国家发改委给我区核准或“路条”77个工业大项目,其中41个项目已过一年多了仍未核准;招商引资力度、效果仍需加强改进。

四、下半年主要措施

从我区当前工业运行走势分析,下半年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稳增长的难度、困难仍然很大,仍需持续用力,更加主动地落实好自治区各项稳增长措施,更加强调细化措施,抓扎实、抓具体,既解决共性问题,又解决重要个性问题。

(一)进一步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

特别是要抓好自治区内政发〔2015〕62号文件的落实,要求各盟市经信委定期向自治区经信委上报。落实好电力六项扶持政策,对自治区重点跟踪调度的全区45户有望复产和新投产企业,实行分级负责,盟市具体负责研究具体的可行办法,争取七月份能够启动80%;自治区重点督办东方希望铝业40万吨PVC、霍林河50万吨电解铝、乌海发电与用户联动等重要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尽快启动,为下半年稳增长奠定基础。继续贯彻企业保护权益、清费、规范执法、实事求是执法,合格合理执法,对环保、安全、消防重在解决问题,既严格执法又要支持企业生产。

(二)继续实行煤炭控产稳价,加大电力外送

贯彻好国家控产稳价系列政策,配合铁路部门积极落实货源,商谈铁路运输降费方案,着力推动煤电长协、重组,组织好东西部煤炭订货会,争取煤价回升。积极向国家电网汇报情况,争取优化调度,增加外送电量。

(三)加快推动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贯彻落实好自治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大会精神,重点抓好今年计划新开工的和拟竣工投产的工业项目,盟市要加大对新开工、新投产项目的跟踪服务,保开工、保进度、保投产,自治区重点解决已给路条未核准的41个项目核准,盟市每月报送关键制约因素、进展情况,及时向自治区汇报需要上级服务解决事项,争取早核准。已核准的36个项目(今年核准9个)要跟踪解决施工的关键制约因素,督促企业实质性的开工。对其它项目也实行跟踪服务制、问责制,清理中间评审、建立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审查验收,为企业创造条件。

(四)落实小微企业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各盟市要对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八条措施》进行自查,自治区要出台对厅局、盟市的考核办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自治区调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主要用于建立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重中之重是扩大“助保贷”资金池规模。天津市仅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个问题上,就拿出财政资金60亿元建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向中小微企业发放首笔贷款和信用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给予50%补偿,各区县再酌情补偿20%--30%。此项措施有效调动了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今年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倍,有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自治区和盟市要联手抓好这个关键环节。

(五)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工作

推进已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 “互联网+”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落实,在已经确定发展的八个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并开展好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支撑力量。经委系统重点抓好铁合金、电石、化工等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清洁生产改造、在线监测,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区实际,抓紧制定我区实施方案,推进我区制造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在煤化工设备、电力辅机设备制造等领域争取有所突破。

(六)抓好工业领域“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十三五”规划中,坚持做大工业总量的目标不放松,继续推动工业“四大基地”建设,通过高标准的增量项目建设来调整工业结构;坚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初级产品转化率和向终端产品迈进;坚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多晶硅、蓝宝石、稀土、电动汽车、煤化工设备、电力配套设备、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寻求突破,做大做强,我们重点和有关盟市共同争取国家出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政策,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政策,新型煤化工产业延伸发展规划等;坚持按照集中集约、效益优先原则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6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低,南非的失业率较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措施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较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6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6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2015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总体形势,表现为整体复苏情况较为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明显,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欧洲经济温和复苏,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其次,分析了2015年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包括TPP协议的达成以及人民币纳入SDR等。文章还总结了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包括: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思想、过渡经济学理论等。,对2016年世界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世界经济 TPP 供给侧改革 SDR 过渡经济学

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依旧艰难曲折。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好于2015年,但不确定因素增多。整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较复杂局面。

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全球经济运行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复苏情况较为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较为明显,全球经济三轨运行: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开始引导加息;欧洲经济筑底改善,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受美元升值和全球需求趋弱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低位运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0月近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全球经济2015年将增长3.1%,比2014年低0.3个百分点,比2015年7月的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2015年11月近期的《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预计2015年二十国集团GDP增长率为2.6%。

在大宗商品和全球贸易方面,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并呈现进一步下跌的态势,大部分石油产出国如沙特、伊朗、俄罗斯都没有选择减产保价。全球国际贸易也是不断萎缩,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BDI)低位徘徊且不断刷新新低,通缩阴影弥漫在全球。

在美国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经济体中,目前只有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已经开始进入收紧政策、恢复常态下经济政策的阶段,美联储年内会否加息成为热门话题。IMF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期在不断下调,唯独对美国的经济预期是上调的。2015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美元指数在2015年3月和12月两度突破100大关,随后虽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美国经济的走强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及时大经济体,长期来看,受全球整体经济环境的拖累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美国经济脱离全球总体环境“一枝独秀”的格局难以长期持续。

欧洲央行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QE(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期19个月,欧洲经济在2015年温和复苏,经济景气指数在前11个月内稳定上升,制造业PMI指数一直保持在51以上,总体趋势基本企稳。年初实施QE以来,欧元汇率一度快速贬值,提振欧元区出口,但二季度以来欧元汇率逐步企稳,QE政策的边际效用减弱,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整体来看,三季度欧元区仍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随着QE政策效应的减弱,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放缓迹象。另一方面,希腊债务危机反复、中东战乱导致大量难民涌向欧洲、ISIS恐怖袭击阴影等不利因素会影响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目前,欧元区扩大QE的预期升温,欧洲央行正在考虑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或者将QE延长到2017年,以防止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日本方面,安倍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新三支箭”的目标和方针(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增长至600万亿日元;平均生育率达到1.8;杜绝因家庭护理而放弃工作的现象发生等)。与“旧三支箭”通过日元贬值和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相比,“新三支箭”更致力于从社会层面出发改善影响日本长期增长的结构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目前“新三支箭”的政策效果如何尚不明朗,但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的“低生育陷阱”很难摆脱。日本央行从2013年起开始推行超级QE,不仅购买日本国债与企业债,同时还购买日本股票,但总体效果并不及预期。近期标普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使日本国债面临巨大抛售压力。日本逐渐陷入经济滞涨的局面,安倍政府挽救日本经济的能力存在不足,日本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实现经济复苏的困难重重。

在新兴市场国家方面,受全球市场需求回落与资本流出困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回落,面临经济减速和滞胀的压力。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基础较为脆弱、依赖资源出口型的新兴经济体更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冲击。2015年以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经济遭受重大挫折。具体来说:

巴西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下降4.5%,连续第6个季度同比下降,失业率升至7.9%,通胀率也自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10%,巴西央行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巴西经济正陷入“滞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一拉美较大经济体正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未来经济增长前景黯淡。

俄罗斯2015年三季度经济同比萎缩4.1%,IMF预估俄罗斯2015全年GDP将萎缩3.8%,全年的通胀率将达15%,2016年的通胀水平约为8.6%。由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俄罗斯经济负增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南非2015年三季度GPD增长仅为0.7%,同时失业率高达25.5%。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制造业的萎缩将长期制约其经济发展。而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首次跌破7%。

在新兴经济体中,例外的是印度,目前处于领跑“金砖国家”的位置,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印度2015年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4%,超过了二季度的7%。目前通胀率约为5%,并有进一步改善之势。在通胀稳中趋降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制造业方面,印度制造业2015年三季度增速达到9.3%。

2015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

TPP协定的达成。历经5年谈判,2015年10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2个国家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这12个创始成员国的GDP总额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使得TPP成为继WTO之后规模较大的贸易协定,其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而作为全球较大贸易国之一的中国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TPP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强化了北美与亚洲经济之间的联系,TPP不仅具有国际经济方面的意义,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全球及时与第三大经济体,这是美国与日本之间首次缔结区域内的贸易合约。对于美国而言,尽管贸易壁垒的减少将有助于刺激潜在的经济增长,但正如市场所担忧的那样,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可能对其本土就业形成冲击。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农产品关税的显著下调实质上属于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将施压于日本农业部门。

对于越南、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来说,加入TPP将有助于其改善出口以及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虽然TPP所强制要求的各项高标准(如成立独立工会、限制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保护知识产权及保护环境资源等)在短期内将限制各国政策的灵活性,但长期来看,将本国制度构架更新至国际标准将有益于各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

对于中国的影响方面,由于中国未被纳入TPP协议,长期来看,中国在争夺出口市场份额及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会受到负面影响。短期影响方面,由于TPP目前仅仅是部长级的协定,正式生效还需要成员国国会通过。按照民主国家的决策程序,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这给予中国政府和企业时间予以应对。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TPP,首先,中国应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国际贸易存在的本质是源于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很快,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其次,长期来看,应提高环保标准、劳工权益保护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强化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减少国有企业的政府支持力度,倒逼国企改革。第三,在未来中国或可以考虑发起成立另一竞争性贸易协议作为应对。打破国际贸易的制度障碍和地理障碍,如“一带一路”战略正是推进与有关国家加深国际经贸合作的重大契机。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1月底宣布将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被纳入SDR,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货币体系将产生长期的深远影响。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及时,对于稳定SDR 的币值波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却与经济规模不相称。人民币加入SDR,能够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与经济实力相称的货币大国。而对于全球货币体系而言,在全球主要货币展开竞争性贬值的背景下,将人民币纳入到SDR 篮子货币,有利于降低SDR货币篮子的波动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依据自身内部情况,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这也使得全球货币体系的波动性不断扩大。但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维护了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稳定,这也使得人民币成为后危机时代少数币值较稳定的货币之一。

第二,各国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增加,将会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积极影响。按照IMF对SDR货币两个基本条件的要求,将人民币纳入SDR即是对中国贸易地位和人民币使用便利度的认可,一方面将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使用范围和结算规模,推动跨境消费与投资,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刺激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全球金融机构对人民币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结合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连续出台政策大力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预计中国债券市场将率先受益。

与此同时,也应理性看待人民币加入SDR,经济实力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决定因素。虽然加入SDR货币篮子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归根结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最终是经济实力的体现。首先,应看到SDR在国际储备中占比很低(仅约2.4%),因此加入SDR本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直接影响有限。其次,以日本为例,虽然日元在1980年就被纳入到SDR货币篮子,但由于其经济自90 年代以来的长期不景气,日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再次,SDR的全球货币地位并非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发展,SDR篮子货币所属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其由1995 年的占比全球经济的71.1%,下降到2014 年的49.6%。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原因在于,建立与全球经济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人民币纳入SDR带来的短期增量资金有限,但这给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树立了国际认可标准,给更多全球主权国家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储备货币奠定了基础。人民币资产的受青睐程度,最终取决于其交易便利、保值增值等功能,最终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在中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人民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对这一现实的确认。

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2015年,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重视,成为全球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首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为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成就,在2015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迪顿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及时,迪顿和米尔鲍尔共同提出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用于分析消费在不同商品之间的选择和分配,此模型适用性和有效性较强,能够匡算出个人收入和多种商品的价格对商品需求的影响。此模型和之后的完善版本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实际政策评估的重要工具。

第二,迪顿发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实际关系,即“迪顿悖论”。迪顿注意到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总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实际关系,而基于理论所推出的居民根据个人收入调整对应消费的行为特征与实际调查数据所呈现的变化有很大的出入,这被称为“迪顿悖论”。这说明,对个体数据的分析是解开总体数据之谜的关键,这推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进步。

第三,迪顿对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迪顿使用家庭调查数据来测量贫困和生活标准,以及影响贫困和生活标准的因素。他认为使用支出数据来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相比收入数据更能够真实地反映贫困地区人们的福利状况。利用这些调查数据,他开展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家庭内部重男轻女现象的研究、收入与营养状态关系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朱玲等人也因为在贫困与社会公平政策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较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朱玲等人的著作《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角度,探索了连结经济自由与社会均衡的路径,探讨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和增长过程的社会和解,阐明了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思想的复兴。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等扩张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空间越来越小,各国政府纷纷转向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供给学派经济学思想被重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政府从2015年10月开始大力倡导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向供给侧改革转移,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将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方面。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下转235页)( 上接31页)的变化。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蒙代尔、阿瑟・拉弗、芒德尔、万尼斯基、吉尔德、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主张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强调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货币,反对货币滥发。供给学派经济学思想的应用和供给侧改革,在20世纪就曾经大有作为过,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供给侧改革措施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

2015年,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发达国家和各新兴经济体对供给侧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含义,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包括的内容有:降低过剩产能,释放不具有发展潜力的过剩产能占据的大量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采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行业竞争的手段来激发垄断行业企业活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交易、优化体制;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精致生产的方向发展,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方向提升等。

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渡经济学是伴随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世界计划经济的消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这一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过渡经济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联系比较紧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加尔布雷思及张五常等人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好的舞台。以往,过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有不少闪光点,但整体上呈现比较零散、碎片化的态势,没有成为一种主流的、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而在2015年,“过渡经济学理论”被授予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林毅夫、蔡P、李周、张军、樊纲等人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人,接受了此奖项。这对提升过度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和国内外影响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过渡经济学理论囊括了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过渡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不同方式或路径对改革成本和绩效的影响,如何能够选择低成本的改革方式或路径,以及改革引发的利益矛盾和收益分配等问题,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面对的重大问题。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对促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平稳过渡,减少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本,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2016年,全球经济或将持续温和复苏,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前景依然不均衡。相比2015年,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将略有加快,美国、欧元区国家有望持续温和成长。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较严峻的增长形势,经济增速放缓的局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减弱。在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在供给面减产不足,需求依旧疲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会加剧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石油价格在2016年预计将继续低位运行。

2016年,预计全球各国经济政策将越来越出现分歧,美联储将进入紧缩周期,欧元区和日本可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各自情况差别较大。具体来说:

及时,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非农就业形势逐渐向好,美国成为经济复苏的标志性国家,美联储加息窗口何时将开启备受关注,预计美国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欧洲经济复苏预计在2016年仍不十分稳固。穆迪预测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1.5%,意大利和法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约为1%左右。英国退出欧盟的风险也将增加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欧洲央行在2016年或将延续宽松政策,加大QE力度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日本方面,随着日本老龄化问题加剧以及日本国内对安倍政府改革措施报以较悲观态度,日本的消费以及制造业的好转将受到较大限制,日本仍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预计在2016年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

第四,新兴经济体方面,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减少、新兴市场货币面临压力以及金融波动加剧的环境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具体来说,鉴于经济的下行压力,预计俄罗斯在2016年会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巴西更会考虑其通胀问题而采取加息的紧缩政策。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压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行,这些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体将在2016年面临更艰难的局面。由于外贸对其经济影响极大,其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印度在2015年虽然已有4次降息,尽管其CPI升至约5%,但是外部环境的严峻也加大了其对宽松政策的需求,预计印度在2016年仍有降息的空间。

责编 /王坤娜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委内瑞拉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启示

由于国际油价暴跌,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遭受了剧烈的打击,经济陷入泥沼。本文首先介绍委内瑞拉在国际油价暴跌背景下的经济形势;其次对委内瑞拉经济出现危机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探究;,简要地阐述了对委内瑞拉经济崩溃得到的启示。

委内瑞拉经济形势原因启示

一、委内瑞拉经济形势

2015年到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化,风险隐现”的特征十分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聚集的拉美地区,遭遇了经济下滑,多国陷入滞胀、货币严重贬值、资本加速外逃的经济困局。其中,委内瑞拉的经济形势尤为引人担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GDP连续出现负增长,国民经济萎缩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委内瑞拉在2012年曾获得经济恢复后的较高增长率5. 6%,但此后便一路陷入经济断崖式下跌中,2013年的GDP增长率为1.3%,从201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2014年到201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9%、-5.7%,IMF预测2016年委内瑞拉的GDP的增长率为-8%,国民经济的萎缩程度可想而知。

2、外汇储备的失控

委内瑞拉的流通货币是玻利瓦尔,外汇储备货币是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继2015年下降24%之后,委内瑞拉的黄金储备在2016年及时季度又下降了16%,创下8年来全球央行减持黄金储备的新纪录。因为受外汇储备大量减少的影响,很多工厂因缺乏外汇无力进口原材料而纷纷关闭。

3、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水平飙升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委内瑞拉年通胀率高达180%,但是私营部门预测的数值更高,达到330%。委内瑞拉的货币大幅贬值,在黑市交易中,部分委内瑞拉的货币玻利瓦尔兑美元汇率为1125。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与预测,2013年到2015年仅仅两年的时间,通货膨胀率增长了234%,而2015年到2016年预测的增长为345%。通胀的严重恶化导致了物价的飙升,甚至出现了一个星期物价就上涨10倍的情况。

4、对外负债剧增,基本失去偿还能力

委内瑞拉目前的财政赤字规模上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0%,外债总额超过1100美元,其中2015年到期的债务连本带息为120亿美元。近期数据显示,委债信用违约互换(CDS)升至59个基点,高居全球榜首,也预示着五年内违约几率高达93%。委内瑞拉国债已经沦落为新兴市场表现最糟糕的国债,同时也是全球风险较高的主嗾。

5、失业率迅速上升,产业衰落严重且结构畸形

2013年委内瑞拉的失业率为7.8%,2014年偶有回落,但仍然超过7%,达到7.2%,2015年的失业率为7.4%,2016年上半年达到了17.4%,预计2017年将会达到20.7%,失业率稳居世界前列。同时,因为对石油产业的过度依赖,委内瑞拉的历届政府对基础建设和对及产业结构的忽视,并且大量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委内瑞拉近90%以上的食品和日用商品依赖进口),持续的高油价让委内瑞拉满足于暂时的好日子中,并未借此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也极其薄弱。

二、委内瑞拉出现危机的原因探究

1、过度依赖石油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石油给委内瑞拉带来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使该国难逃“资源诅咒”的厄运,罹患“荷兰病”,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其国内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届政府将发展重心放在了获利丰厚的石油行业,除石油业外,其他经济门类发展滞后,自然禀赋未被充分利用。其实,委国具有发展热带水果种植等农业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加工业落后,反而需大量从国外进口食品。由于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投入和兴趣不大,导致该国产业单一,大量出口初级石油产品,但国内所需的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和基本食品都依赖于进口。这就使得委内瑞拉极易受到世界石油市场变动的影响。能源价格的急速下跌,对委内瑞拉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2、高油价支撑下的高福利制度

在全球油价处于高水平的时候,委内瑞拉政府倚仗高油价带来的巨额收入,以国家干预主义为主要手段,实行超出其国力与财力的高福利。自2003年起,该国就推出“深入贫民区计划”、“食品商场计划”、“住房计划”等名目繁多社会福利,2015年底前已经免费给穷人交付了第100万套住房。为了满足委内瑞拉人享受廉价的住房、免费的公共医疗和教育,以及各种工作保险和福利,政府甚至以石油为担保大量举债。这种畸形的高福利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方面高福利消耗大量石油赚取的财富,外汇储备不足甚至欠下巨额外债;另一方面,高福利造成低效率,抑制冲击其它行业发展。这些福利政策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负担,使得出口石油获得的“油元”无法被大量地投入到生产发展的领域。

3、政府缺乏有效的的经济管理政策

从财政政策看,主要偏重于社会支出。尽管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贬值人为增加“石油美元”换来的本币收入以应对政府日常和社会开支,但是石油生产停滞、正规部门就业下降以及私人公司盈利下降导致的低税收使财政收入增长受限。为弥补财政缺口,通过发行国债和国家石油公司公司债积累了国内外债务,造成公共财政处于脆弱地位。而货币政策在委内瑞拉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迫于政府的压力,央行将利率保持在较低位,因此它控制通胀的能力受限,并且为支撑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毫无节制地印钞,导致严重通胀。于是,居民不信任本币,疯狂兑换美元,政府开始外汇管制,企业必须把外汇上交央行。企业没有外汇就无法进口商品,而委内瑞拉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又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减少必然造成商品供应短缺。即使有的企业通过黑市搞到外汇进口商品,但通胀也把贸易利润给吃掉,没人会冒险从事无利可图的国际贸易。进口商品稀缺又推高了物价,造成恶性循环。从汇率政策来看,长期高估的汇率政策导致经济结构扭曲,不仅降低了非石油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助长了通货膨胀的飙升。

三、启示

1、国家经济不能过度依赖一个或者有限几个产业

委内瑞拉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产业的单一化。所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产业都不可避免受到周期率的约束,随着世界市场供给变化而上下波动。作为全球市场供应链的一部分,一个国家拥有的行业门类越多经济相对越稳定。可以用微观经济农副业类比分析,有的年份猪肉高而鸡肉价低迷,有的年份鸡肉价高而猪肉低迷,同时养猪养鸡相对单一饲养适应供求波动能力更强,收入也更稳定。对国家而言,优势行业越多意味着获得赢利的手段越多,此消彼长不会因为某一行业的过度低迷而陷入窘境。

2、高福利必须建筑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否则将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社会的高福利与经济的高效率需要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健康持久。这个效率是国家所有行业综合效率而不是单指某一行业。过度透支就难免陷入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与欧洲国家的过度高福利,与美国人的过度高消费关系紧密。委内瑞拉经济过度依赖石油,虽然石油行业效率高,但放到国民经济体系中考量,整体效率并不高,这意味着看似庞大的石油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其实行的全民高福利,不具备实力而盲目实施的高福利制度,结果就是透支财富,造成严重的负担。

3、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应适当,充分激发经济活力

实践证明,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在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引导和干预经济是必要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政府的干预要审时度势,应当注意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程度,遵循市场规律。政府要重视规范自身的行为,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充分调动市场e极性,增强市场活力。同时,国家在实行经济管理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实行的可行性,评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否明显有效。委内瑞拉政府推行大规模企业直接国有化,对经济的直接管制,都未真正的遵循市场规律,打击了投资者积极性,经济活力严重下降,并且加大的腐败贪污的机率,并且委内瑞拉政府施行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加剧了经济崩溃。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形势鸟瞰

世界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一些经济体有较高的增长,而另一些经济体则停滞不前。无论对哪个经济体来说,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都需要认真面对。

(一)整体的经济形势及其未来展望

根据IMF预测,2016年第三季度的全球产出增长率估计约为3%(折年率),相比前两个季度基本没有变化。虽然平均增长率保持稳定,但不同组国家的情况存在差异。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回升强于预期,主要原因是库存的拖累作用减小,制造业产出有所恢复。相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增长减缓,主要是由特定因素造成的。多数地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前瞻性指标在第四季度仍然强劲。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经济活动在经历了2016年上半年的疲软之后强力反弹,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在欧元区)的产出仍低于潜在水平。在西班牙和英国等经济体,国内需求在英国退欧投票之后的情况好于预期,因此,第三季度增长率初步数据比之前的预测强一些。在日本,历史增长率的修订显示,2016年和之前年份的增长率表现好于之前的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依然存在显著得多的差异。在持续政策刺激的支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略强于预期。但在阿根廷和巴西等目前处于衰退之中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旅游收入急剧收缩的土耳其,经济活动弱于预期。俄罗斯的经济活动略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价格的回升。

展望2017年,2017年-2018年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的经济活动预计都将加快,IMF预测这两年的全球增长率预计将分别达到3.4%和3.6%。目前IMF预测预计发达经济体2017年增长1.9%,2018年增长2.0%。鉴于美国新政府政策态势的可能变化,对于美国的预测尤其不确定。德国、日本、西班牙和英国的增长预测也已上调,主要是因为2016年下半年经济表现强于预期。对这些国家增长预测的上调超过了对意大利和韩国增长预测的下调。

2017年-2018年全球前景增强的主要支撑因素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预期加快。目前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6年增长4.1%,预计2017年的增长率将达到4.5%,2018年的增长预计将进一步加快到4.8%。

IMF预测中国2017的增长上升至6.5%,因为预计中国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同时配合推出促进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如果继续依赖政策刺激措施,同时信贷快速扩张,在解决企业债务问题、特别是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方面进展缓慢,那么,经济更急剧减缓或出现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将增大。资本外流压力可能加剧这种风险,特别是在外部环境较为动荡的情况下。

IMF对尼日利亚的增长预测也做了上调,主要是因为安全局势改善促使石油产量提高。

但IMF对其他几个地区的2017年增长预测进行了下调。

在印度,本财年(2016年-2017年)和下一财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最近的纸钞回收和兑换措施造成现金短缺和支付中断,从而对消费造成暂时的负面冲击。

在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印度尼西亚的增长预测下调,原因是私人投资弱于预期;泰国增长预测也已下调,原因是消费和旅游业增速减缓。

拉丁美洲增长率的下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下因素:阿根廷和巴西在2016年下半年增长表现弱于预期之后,短期复苏预期减弱;墨西哥金融环境收紧,来自美国相关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加剧,以及委内瑞拉形势继续恶化。

在中东,沙特阿拉伯2017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弱于早先的预期,原因是石油产量因石油输出国组织近期达成的协议而被削减,同时,在其他一些国家,国内冲突继续对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步伐持续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好,2016年呈恢复增长态势,全年GDP增速为1.6%,消费支出稳步提高。通胀水平有所上行,2016年9月以来CPI保持在1.5%以上且持续走高。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改善,2016年11月失业率降至4.6%,为2007年8月以来低,但12月略回升至4.7%,同时新增非农就业等部分短期数据仍有一定波动。受内需和出口回升拉动,欧元区经济复苏略有改善,通缩压力持续缓解,2016年12月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长1.1%,创2013年9月以来新高。劳动力市场缓慢改善,12月失业率降至9.6%,为2009年5月以来低。日本在2016年推出了一系列宽松刺激措施,但经济增长仍较缓慢,四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速为1.0%,CPI在连续6个月处于负区间后略有回升。尽管日本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但家庭消费持续负增长,出口与投资仍^低迷。英国自2016年6月23日公投脱欧后,经济增长、物价与失业等数据均较为稳定,但英国脱欧安排的后续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有所企稳,结构调整与转型压力依然存在。印度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均保持在7%以上,但面临银行坏账率较高、私人投资疲软、产能利用率低等挑战。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俄罗斯和巴西经济逐步企稳,通胀也得到一定控制。在全球总需求增长缓慢和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仍面临外需疲弱与跨境资本流动等潜在风险,自身也存在经济调整与转型压力。

(三)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美元指数上升,日元对美元升值,欧元和英镑对美元贬值,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汇率升贬不一。土耳其里拉和墨西哥比索贬值,而几个大宗商品出口国特别是俄罗斯的货币升值。

截至2016年末,美元指数为102.38,较上年末上涨3.74%;受基本面、避险及套利因素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为116.87日元/美元,较上年末升值2.93%;欧元对美元汇率为1.0513美元/欧元,较上年末贬值3.2%;受英国公投脱欧冲击,英镑对美元汇率为1.2336美元/英镑,较上年末贬值16.30%。同期,少数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升值,其中巴西里亚尔、俄罗斯卢布、南非兰特对美元汇率升幅较大,分别为21.7%、19.08%和12.60%。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贬值。其中,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2.57%;受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影响,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17.11%;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土耳其里拉对美元贬值17.30%。受美国经济数据向好、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小幅上升,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继续走低。截至2016年12月30日,1年期Libor为1.6857%,较上年末上升51个基点;1年期Euribor为-0.082%,较上年末下降14个基点。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继续分化。2016年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2.432%,较上年末上涨16个基点。日、德、法、英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0.049%、0.207%、0.682%和1.24%,较上年末分别下跌22个、43个、31个和72个基点。新兴市场经济体方面,2016年末,印度、俄罗斯和巴西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24个、136个和503个基点;墨西哥、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分别上升118个和62个基点。主要经济体股市普遍回升。截至2016年末,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较上年末分别上涨了13.42%、0.42%、0.70%、6.87%和14.43%。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印尼、巴西和俄罗斯股市分别较上年末上涨1.95%、15.32%、38.93%和52.22%。大宗商品市场有所回暖,主要商品价格波动上行。受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16年11月达成限产协议影响,原油价格涨幅较大。截至2016年末,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56.82美元/桶和53.72美元/桶,较上年末分别上涨52.41%与45.03%。国际金价震荡上涨,2016年末黄金现货价格为1150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上涨8.46%。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由于经济复苏情况不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5%-0.75%,同时仍预计宏观经济复苏状态将使加息以渐进方式进行。美联储还上调了美国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并上调2017年加息预期次数至三次。

为刺激经济和提振通胀,欧央行于2016年3月10日加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将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下调5个、5个和10个基点至0%、0.25%和-0.40%,自2016年4月起扩大月度资产购买规模至800亿欧元,同时将资产购买范围扩大至欧元区非银行公司发行的欧元计价的投资级债券,自2016年6月22日起实施新一轮四年期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II)。2016年12月8日,欧央行宣布延长资产购买计划(APP)至2017年12月,从2017年4月至12月每月购买资产规模为600亿欧元。

日本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日本央行于2016年1月29日超预期实施负利率政策,引入三级利率体系,将金融机构存放在日本央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之前的0.1%降至-0.1%,以鼓励金融机构借出更多资金。2016年7月29日,日本银行决定将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ETFs)的年度购买规模从3.3万亿日元扩大至6万亿日元,将美元借贷项目规模扩大一倍至240亿美元,并设立一个新的借贷便利C制,将日本国债借给金融机构作为美元资金供给操作的抵押品。2016年9月21日,日本银行决定引入“配合收益率曲线管理的量化质化宽松政策”,通过对金融机构存放的准备金实施负利率以及购买日本政府债券等方式管理短期和长期利率,保障继续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直至通胀率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之上。

英格兰银行在2016年上半年例会上均决定维持0.5%的基准利率和37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英国公投脱欧造成英镑贬值和经济前景趋弱,为促进经济增长、逐步实现通胀目标,英格兰银行在2016年8月3日的例会上决定实施一揽子刺激措施: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25%;启动一项新的长期融资计划(TFS),推动利率下调政策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购买100亿英镑的英国公司债券;新增600亿英镑的英国政府债券购买规模,从而将资产购买计划的存量规模增加至4350亿英镑。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分化,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增加导致政策制定难度进一步加大。多个经济体为提振经济、缓解外部冲击继续放宽货币政策。俄罗斯、印度、巴西、乌克兰、土耳其、匈牙利和印尼央行均连续多次调低指标利率;韩国央行于2016年6月9日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创历史新低。另一方面,部分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国内通胀压力,减少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冲击,减轻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哥伦比亚央行连续上调指标利率共200个基点至7.75%,南非储备银行2次上调政策利率共75个基点至7%,埃及央行3次上调550个基点至14.75%,墨西哥央行5次上调基准利率共250个基点至5.75%。此外,埃及、尼日利亚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灵活汇率制度等措施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五)国际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大风险之一。近期的国际政治变化和部分经济体实施的内顾型政策导致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一旦保护主义情绪进一步加剧,必将放缓甚至逆转国际政策协调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阻碍贸易自由化、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并可能拖累全球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加剧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新政府的经贸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普遍预计新政府将采取“减税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可能有助于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并提振全球总需求,但若融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与债务负担可能加剧。

(2)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推升通胀水平,加大美联储加息预期,一些外债规模较大、经济脆弱性较高、政策空间有限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与资本外流压力可能增加。欧洲银行业风险犹存,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等国银行业问题仍然突出。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攀升至18%,欧洲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德意志银行因不当销售住房抵押证券产品行为面临美司法部72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与民事赔偿,对其资本金与未来经营造成压力。

(3)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加速累积。大国政治博弈使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更趋复杂。欧洲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威胁、韩国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后的权力真空等可能造成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进一步累积。

(4)在资产负债表依然受损的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长期不足以及改革(包括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进展不充分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长期下降,对债务动态造成不利影响。

(5)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风险之外,其他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依然存在潜在脆弱性。企业债务高企,利润下降,银行资产负债表薄弱,政策缓冲单薄,这些因素意味着,这些经济体仍易受到全球金融环境收紧、资本流动逆转以及货币大幅贬值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影响。在许多低收入经济体,大宗商品价格低落和扩张性政策侵蚀了财政缓冲,在一些国家还造成经济形势不稳定,加剧了对进一步的外部冲击的脆弱性。

(6)从上行风险看,美国或中国政策刺激对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可能大于当前预测反映的水平,这也会促使其贸易伙伴的经济活动更强劲地回升,除非正向溢出效应受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抑制。上行风险还包括,如果对全球需求复苏的信心增强(正如一些金融市场指标所显示的),投资将扩大。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展望

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缓中趋稳,贸易顺差收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好转。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4.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7%、6.7%、6.7%和6.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进出口顺差为3.3万亿元人民币。

(一)消费、投资较快增长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为3275元,比上年增长6.6%。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和消费信心提升。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1.9%,为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较高值;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1%,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较高水平。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8.6万亿元,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7万亿元,增长10.9%。网络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网上零售额为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消费结构呈现升级特征,通信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较上年低3.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自2016年9月份以后有所回升,2016年分别增长4.2%和3.2%。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东北地区投资下半年以来降幅收窄。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9.1%、12%和12.2%;东北地区下降23.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进出口逐季回稳,降幅收窄。2016年全年进出口总值为24.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百分点。其中出口13.8万亿元,下降2%;进口10.5万亿元,增长0.6%;进出口相抵,累计贸易顺差3.3万亿元。第四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8.7%和0.3%,均实现正增长。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为3.68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8%。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较快。从企业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及时大出口主体,占比46.1%,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0.9%,占进出口总值的5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为出口主力,分别占出口总值的57.7%和20.8%。铁矿石、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延续向高端产业聚集的态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16年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13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3%,占外资总量的70.3%;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55.6亿元人民币,增长86.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98.1亿元人民币,增长2.5%。2016年,境内投资者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制造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1%上升为18.3%;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4.9%上升为12.0%。

(二)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

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万亿元、29.6万亿元和38.4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6.1%和7.8%,占GDP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提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制造业增长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财务费用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8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务费用同比下降5.8%,利息支出同比下降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7%。第四季度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回升,盈利好转。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为52.6%,连续两个季度高于50%;企业盈利指数为57.1%,连续三个季度回升。国内和出口订单指数有所回升,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7.4个和1.9个百分点。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者价格指数由降转升

2016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年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2.1%、2.1%、1.7%和2.2%。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4.6%,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活跃,带动服务价格上涨,全年服务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0.8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由负转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快速上升。2016年,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年缩小3.8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4.8%、-2.9%、-0.8%和3.3%。PPI自2016年9月份结束54个月连续同比下降,转为上升,涨幅逐月扩大,12月份为5.5%。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相对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快速上升。12月份生活资料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和7.2%,比9月份分别上升0.8个和7.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自2016年10月开始同比涨幅由负转正,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上涨较快。全年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年缩小4.1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5.8%、-3.9%、-1.6%和3.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年缩小0.3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3.4%,涨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比上年下降1.6%。各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5.9%、-3.7%、-1.1%和4.4%。初级产品价格回升较快,投资品价格回升幅度大于消费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涨影响,进口价格涨幅由负转正。2016年各季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21.2%、33.6%、-0.1%和8.7%,累计上涨14.3%;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累计上涨7.9%,铝累计上涨14.5%。2016年,进口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年缩小8.5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上涨-11.4%、-4.0%、-0.9%和4.4%;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3.6%、2.7%、2.0%和0.4%。GDP平减指数涨幅扩大。2016年GDP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同比上涨1.2%,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一是推进电力价格改革。输配电价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基本电价执行方式,推动电力双边直接交易。二是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新机制,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放开化肥用气价格,在福建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明确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四是推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将高铁动车组票价、普通旅客列车软座软卧票价交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法自主制定,放开800公里以下航线及800公里以上高铁动车组列车平行航线民航旅客票价。

(四)财政收支增长放缓

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支出1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上年低6.8个百分点。收支相抵,财政支大于收2.8万亿元,比上年多0.5万亿元。财政收入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性减收较多;二是经济下行产生的滞后影响;三是金融业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2015年的基数较高。从收入结构看,非税收入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税收收入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6.3%和17.1%,国内增值税增长30.9%,营业税和国内消费税分别下降40.4%和3.1%,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51%,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2%。从支出结构看,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有城乡社区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7.1%、13.3%、12%和10%。

(五)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比三季度末低0.02个百分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98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为1.13,比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均上升0.03。与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均呈下降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金融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与上季度相比,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长。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与2015年同期相比,对高级技师、高级技能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对其他各类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六)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继续呈现“一顺一逆”的格局

初步统计,2016年经常项目顺差2104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1.9%,继续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其中,货物贸易顺差4852亿美元,虽较2015年历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2014年度及以前各年度水平,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服务贸易逆差2423亿美元,增长33%,主要是旅行项下逆差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470亿美元。截至2016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01万亿美元。外债总规模小幅扩大,偿债风险可控。截至2016年9月末,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4320亿美元,较6月末上涨3.1%。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8944亿美元,较6月末上涨3.1%,占外债余额的62%。

(七)房地产行业分析

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较大,带动全年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总体平稳增长,较2015年明显回暖。第四季度,受多城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主要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收窄,全国商品房销售量维持高位但增速出现显著下降,房地产投资总体保持平稳,房地产贷款增长势头趋缓。房价环比上涨城市减少,涨幅收窄。201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46个,比9月份减少17个,其中53个城市涨幅较9月份收窄或跌幅扩大;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比9月份增加1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45个,比9月份减少15个,其中48个城市涨幅较9月份收窄或跌幅扩大;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1个,比9月份增加4个。商品房销售量维持高位,增速出现回落。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5%,增速较1-9月降低4.4个百分点,其中10、11、12月销售面积分别为1.51亿、1.55亿和2.15亿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6.4%、7.9%和11.8%。商品房销售额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较1-9月降低6.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7.4%和8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平稳。201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1-9月上升1.1个百分点,较上年回升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开发投资额6.9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1-9月上升1.3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6.7亿平方米,同比上升8.1%,增速较1-9月扩大1.3个百分点。全国房屋施工面积75.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与1-9月持平。全国房屋竣工面积1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增速较1-9月低6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长较快,四季度以来增量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8.1%,第四季度各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均低于2016年9月;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较9月末扩大3.7百分点,主要由保障房开发贷款增长所致;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同比减少4.9%,增速较9月末低5.8个百分点。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4.8%。保障房信贷支持力度仍较大。截至2016年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38.3%,增速较9月末高2.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6972.2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113.5%,较1-9月提高3个百分点。此外,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末,已有85个城市的373个保障房建设项目通过贷款审批,并按进度发放862.1亿元,收回贷款本金736亿元。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走势判断

摘要: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四个突出的亮点: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日益显著,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部分部门仍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沉重压力,但短期内中国经济运行基本筑底趋稳,具备实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软着陆”的良好条件。

关键词:投资下滑;去杠杆;稳增长;软着陆

一、上半年我国经济走势呈现四个突出亮点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左右的预期目标。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仍渐趋企稳,稳中向好,实属不易。概括讲,在经济增速企稳中,我国经济运行尚呈现如下四点亮色。

(一)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

从需求结构看,2015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较2014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见图1),接近美国和日本60%~70%消费驱动的增长贡献率。尽管这是投

图1 我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下降的缘故,但也意味着由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与投资和净出口的宽幅波动不同,消费需求表现比较稳定。201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较上年仅下滑了1.7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产品升级换代加速,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通信器材同比增速高达37%,而以网络销售为主的新型消费业态亮点突出,网上零售额占到零售总额的11.6%,同比增速高达39.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尚存在向境外流动的现象,但还不到国内零售总额的4%,而且随着我国在2015年6月底前开展对部分国外日用品降低关税试点和调整部分商品消费税,境外消费回流有望拉动国内零售总额提升2~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更加显著。

图2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日益显著

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至49.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见图3);上半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见图4)。这主要得益于金融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金融服务业对GDP累计贡献率接近20%,远高于2014年全年8.2%的贡献率(见图5),其中资产规模超过8万亿元的证券行业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大,仅上半年股票交易金额累计同比增长了543%,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尽管这一趋势难以持续,但可以预计的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因为包括快递物流在内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将会提供新的支撑。这些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还在延续。

(三)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

从投资需求看,投资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速降至7%的主导因素。201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4%,较2014年同期下滑了5.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为9.7%,较上年同期下滑7.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只有4.6%,较上年同期下滑9.5个百分点(见图6)。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对房地产投资高度依赖的基础上的,表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我国GDP增速走势趋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来,这种趋势尽管没有发生改变,但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正在减轻。这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要经历这一阵痛,但也必须割舍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出现可喜变化。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实际增长8.3%,快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见图7)。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3,较2014年同期缩小了0.04。要在2020年确保实现小康,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很关键的环节,这是民生改善并使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

图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投资持续下滑源自主动调整的结果

当前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主动调整使然。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尤其是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带来了去库存/产能和去杠杆两种调整过程。去库存/产能是主动优化结构的必然,而去杠杆是有效管控风险的必需。

(一)加速去库存/产能造成盈利下降和投资减少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的刺激带来产能扩张和房地产繁荣,但随着国内外有效需求增速放缓,新增库存或产能面临消化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紧张,盈利持续下降,“造血”机能失调,影响了后续再投资。

1.部分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

在房地产领域,尽管房贷新政、降准降息和公积金政策调整等系列措施刺激了房产销售回升,但也主要限定在一线城市和少数几个其他城市,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57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只有3.9%,若按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约6816元(再扣除每平方米1200元的部分建安成本),待售商品房将占用资金约3.7万亿元,再加上大量未领预售证的在建工程和土地,这一数据估计至少有7万亿元以上,这对房地产开发再投资形成极大的资金制约,后续工程面临资金断供问题。

2.部分制造企业去产能压力大

在制造业领域,受内外需求不振影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产能利用率不高,去库存压力沉重。以钢铁业为例,受供大于求的影响,钢材只能以白菜价格卖出,如螺纹钢跌到每吨1900元(每斤0.95元),2015年1―5月全国重点钢企主业亏损近165亿元,且亏损面在持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进一步的投资空间。工业企业盈利出现恶化,导致各级政府税收收入出现下滑。

3.基建投资面临资金约束压力大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和企业都想利用基础设施投资消化过剩产能,这确实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好办法之一。2015年年初,基建投资呈现高增长势头,促使一季度经济增速没有跌破7%,但4月基建投资也突然失速(见图8)。这是因为中央政府为调结构需要,适当做出“减法”,自2014年9月开始中央政府就加速消除地方政府债务杠杆,致使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抑制,再加上银行信贷出现萎缩,使更多资本流入股市或外流,基建投资缺少资金供给,从而使投资增速出现一定下滑。

图8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加速去杠杆引发债务担忧和投资失血

前期刺激政策引导下的产能扩张和信贷膨胀,致使现在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偿还债务压力加大,利息负担加重,使政府和企业再投资资金来源受限,而前期股市暴跌蒸发约14万亿元市值,促使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增持,使实业投资面临被“抽血”的尴尬境地。

1.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不减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在2015年到期量约有1.9万亿元,如果包含2013年6月以来的新增债务到期的部分,预计2015年到期债务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在中央政府加速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重的债务负担使其面临融资难问题。在缓解地方融资方面,推出的PPP模式出现“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现象,社会融资面临合作意愿偏低的问题。而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却因流动性不足、利率偏低、规模较大等问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也不高。

2.企业偿还债务压力较大

据标准普尔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达到14.2万亿美元,按1美元兑6.2元人民币计算,折合约88万亿元人民币,约是2014年GDP的1.4倍。另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负债总额约有60万亿元,几乎与2014年的GDP相当。受内外需求疲软影响,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降,再加上前期融资成本较高,企业背负的利息负担很重,债务违约风险加大。2015年以来,企业债市场出现ST湘鄂、天威保变、珠海中富三大违约案例,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默认规则。

3.股市去杠杆引发“抽血”效应

前期对股市配资的放纵,引发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致使真实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有限,高杠杆带来的泡沫风险剧增。2015年6月15日,在监管机构规范融资融券和严查场外配资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仅经历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跌幅分别达到34.8%、40.6%和42.9%。股市出现暴跌迫使中央高度关切,采取紧急措施对高杠杆的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实时监控,严厉打击恶意做空股指行为,适当补充市场流动性,促使市场回归价值投资,尽快促使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由前期的杠杆牛、融资牛转为改革牛、转型牛。

三、下半年经济运行筑底趋稳,具备实现“软着陆”的良好条件 在经历上半年的经济减速的考验之后,我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预计下半年会扭转经济下行态势,经济增速将稳中略升,可能出现小幅度的V形反弹,实现从高增速下降至中高速平稳增长的“软着陆”可能性增大。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在7.1%左右,经济结构持续得到改善。

(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逐步见效

自2014年11月进入降息周期之后,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就倾向于稳增长。由于2015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表现不及预期,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类刺激增长政策逐步加码。

1.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

其中上半年列入计划的项目,下半年将会实际投产。如财政部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加快拨付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资金、充分利用铁路发展基金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发改委提出要推出四大工程包,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加强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

2.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前期降准、降息等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使资金约束有所缓解。

3.房地产销售回暖

二季度部分地区房产销售回暖,由此带动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以及钢铁、水泥、装饰材料等产业补库存需要。

4.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提高

在地方债置换加码和支持借新还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将会被带动起来,预计下半年投资力度将加大。

5.出台了稳定外贸的政策

出台了稳定外贸的政策,降低部分商品关税和调整消费税,有望进一步提振进出口和消费回流,净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还会增大。

(二)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提出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让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力,有效支持经济增长。

1.财政存款余额仍有活用空间

据审计署抽查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截至2015年6月末,我国财政资金存款余额约有4万多亿元,各级财政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这些存量资金可以统筹盘活,用于急需的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2.政府财政赤字仍有伸缩空间

2015年计划的财政赤字规模是1.6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2.3%,尚远低于3%的安全线,加上上年未使用的预算结余和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盈余,下半年财政赤字实际可用额度为2.4万亿元左右。

3.中央政府可以继续发债核销前期债务

我国政府债务尚处在安全范围之内,目前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用广义口径来计算也不超过30%,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也仍然在60%的安全线以内,各级政府仍有发债空间实现前期债务的核销。

4.政府仍有大量的品质资产可以证券化

当前,各级政府依然有大量品质资产可以用来做抵押与信用担保,这既可以部分解决建设资金来源约束问题,也利于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三)宏观调控能力越发成熟高效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开启“双引擎”,助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在此情形下,意味着宏观调控目标将由单一增长目标转向多重目标,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个都不能少。

1.应对多重调控目标做到及时到位

当前面对出现的“跷跷板”现象,政府需要精准施策、定向调控,使调控政策跟准经济波动频率,既不过早,也不滞后,尽可能由“跷跷板”过渡到“不倒翁”的状态。

2.应对突发风险或紧急问题不能贻误先机,需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

在这次股市的“抗险救灾”中,中央政府适时采取强有力政策,通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遏制股市崩盘和风险外溢,同时表达决心,坚信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维护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这都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向积极向好的势头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能增添经济新活力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通过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向社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时通过市场准入、财税、国企、商事、要素价格等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50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现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2.有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开放型经济体建设

帮助企业寻找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优势产能、先进技术、新兴市场等的国际合作,加快推进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包括加快落实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促进进出口的平稳增长。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了2017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2017年工作要把握好的着力点,对于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在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江苏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形势研判,及时采取精准有效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1-11月,民间投资增幅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4%,省级2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物价水平、就业形势都保持了总体稳定。五大任务扎实推进。江苏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苏制定落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40条政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及时,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城乡区域更趋协调。江苏创新区域发展路径,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实施支持苏北发展的新一轮政策措施,落实沿海地区发展各项任务,苏南引领型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生态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活力增强,1-11月新登记企业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32%和40.3%,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00多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对外投资合作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推进。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有效防治污染突出问题,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江苏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

2017年是党的召开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半年度报告中上调了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并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五年来的较高水平。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总体特征尚未出现转折性变化,影响经济短期平稳运行的扰动性因素仍未消除。美国在去年底再次加息后,今年加息节奏可能加快,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及我国汇率造成冲击。美国、德国、法国等大选后政治、经济政策面临调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多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以制造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我省来说,无疑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新兴经济体对我国的替代竞争增强,产业和贸易转移的冲击仍将持续。

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我国经济将出现更多积极的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实质性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仍显乏力,消费增长面临放缓压力,全球增长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导致出口下滑,传统需求动力减弱,新消费、新需求支撑作用仍然有限,去年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车市和楼市存在不确定性。

从省内看,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万亿元台阶,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的国家、省级试点启动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发展动力和活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我省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但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中低端供给不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变化,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受营改增等因素叠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同比回落较大,苏北、苏中地区大多出现了负增长;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加,一些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增长较快。

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好2017年工作,必须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奋斗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好“僵尸企业”。坚持因城施策、分类调控,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同时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守住风险防范“底线”。认真落实降成本政策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完善补短板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继续实施5大领域55个专项工程。

二是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顺应新兴服务消费增长迅速、中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新趋势,深入落实进一步扩大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消费加快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抓住当前投资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聚焦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把更多资源投放到品质项目上。稳定民间投资预期,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计划,推行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加快服务贸易创新,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着眼增加可持续中高端技术供给,组织实施石墨烯、纳米、未来网络、大数据、3D打印等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和省科研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富集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创建一批部级企业创新载体。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机制、争先进位,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完善引才聚才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科技成果股权和科技人员股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度,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

四是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继续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新创建一批智能车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进一步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拳头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持续优化对企业的服务,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五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高效化,建设一批品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品质农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经营多元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进一步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苏锡常、徐州都市圈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抓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进一步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协调性,统筹推进沿江、沿沪宁线、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发展。加快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苏皖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

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以权责清单为核心的阳光高效审批体制,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调整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创新国有企业监管机制。认真抓好商事、价格、农村、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认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切实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积极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使江苏成为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扎实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严格落实煤炭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绿色化改造。实施新一轮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加快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苏中苏北地区生态保护网,在全省设立一批“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生态保护特区”。

九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着力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社保富民,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突出抓好去产能职工转岗安置、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按照新一轮脱贫标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较快提升。努力破解“四个焦点问题”,加快提升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城固县农业产业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 介绍了2015年陕西省城固县粮油、蔬菜、中药材、茶叶、蚕桑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及经济形式,并对2016年产业发展形式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经济形势;陕西城固

近年来,城固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以粮油、蔬菜、中药材、茶叶、蚕桑等为重点的特色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近期,通过采取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重点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田间观摩、与镇村干部群众座谈等多种方式,对2015年全县粮油、蔬菜、中药材、茶叶、蚕桑等主导产业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评估和总结,并对2016年产业发展形势作了预测和展望。

1 粮油生产形势不容乐观[1]

1.1 小麦生产喜获丰收

2015年收获面积4 026.7 hm2,平均产量4 167.0 kg/hm2,与上年相比增加24 kg/hm2,增幅0.6%,总产1.68万t。增产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一是主推品种面积大,关键技术落实到位。通过选用绵阳31等主推品种、小麦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种子包衣等配套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了技术优化配套,群体协调生长。二是播种质量较高,上年秋播期间,降雨量适中,群众整田精细,秸秆还田面积大,小麦播量适宜,确保了一播全苗,基本苗在285.0万~337.5万株/hm2之间,苗架结构合理。11―12月光照充足,气温逐步降低,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小麦分蘖生成,形成冬前壮苗[1]。三是病虫草防治指导到位,重点推广了小麦药剂拌种技术,有效控制了苗期病害。3月上中旬及时动员组织群众开展锈病预防达90%以上。由于防控措施到位,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发生面积小,危害程度较轻。

1.2 油菜生产有所下滑

油菜收获面积9 740 hm2,平均产量2 679 kg/hm2,较上年减产63 kg/hm2,减幅2.3%,总产2.61万t。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一是油菜播栽质量差。2014年9月降水量达268.3 mm,较常年(155.7 mm)偏多112.6 mm,是正常年份的1.72倍,导致油菜化苗严重,直播面积大,育苗移栽田块整田难度大,播栽质量差[2]。二是花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影响。2015年4月城固县阴雨天长达13 d之久,较常年偏多3.5 d,特别是降雨量达153.4 mm,较常年(49.7 mm)偏多103.7 mm,是正常年份的3倍。连续阴雨寡照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油菜缺荚现象增多,角粒数减少。三是油菜比较效益低,群众生产投入不足。如直播田草害、湿害严重,移栽田脱肥现象明显。

1.3 秋粮生产基础较好,喜获丰收

水稻收获16 867 hm2,平均产量8 793 kg/hm2,较上年增产199.5 kg/hm2,增幅2.32%,总产14.83万t;玉米收获4 867 hm2,平均产量7 443 kg/hm2,较上年增产21 kg/hm2,增幅0.28%,总产3.62万t;小杂粮收获1 373 hm2,总产0.52万t。增产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一是播种面积足。水稻插秧面积16 867 hm2,玉米播种4 333 hm2,其中春播玉米2 320 hm2。二是狠抓主推品种的推广,防止越界种植,奠定了稳产高产基础。三是狠抓水稻育秧技术指导,适期播种、科学管水、分期适量追肥、抓好秧母田病虫害防治等。水稻育秧1 740 hm2,秧苗充足,成秧率高,普遍达到了壮秧标准。四是大力推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合理密植、一播全苗、合理套种、病虫草综合防治,单产达7 443 kg/hm2,比上年略增。

1.4 粮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是粮油价格的“天花板”在继续下降,而农资产品价格的“地板”继续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农民的利润空间,导致种粮效益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粮油生产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甚至撂荒。今后要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公司、种田能手、专业合作社集中,从规模生产中和机械化中挖掘粮油生产效益。二是市场上水稻、油菜、玉米品种偏多,农民选择无所适从。小麦品种价格偏高,购种量较少,部分农户自留种混杂严重。农技部门今后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户选购主推品种,充分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

2 蔬菜生产形势向好,但需向高端发展

2.1 基本情况

2015年全县蔬菜复种面积1.28万hm2,总产61.6万t,产值12.75亿元,其中,露地蔬菜1.13万hm2,产量50.4万t,产值8.7亿元,设施大棚菜1 467 hm2,产量11.2万t,产值4.05亿元。推广品质山药种植333.3 hm2,地膜洋芋高产栽培4 000.0 hm2,其中大棚洋芋333.3 hm2;食用菌椴木栽培8.76万架,袋料栽培604万袋,年产各类干鲜菇总产6 005.2 t,总产值9 339.3万元,其中鲜品5 232.9 t,产值3 429.3万元,各类干品772.3 t,年产值5 910万元。

从全县蔬菜种植情况看,2015年蔬菜生产总体形势较好,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种植春提早和秋延后蔬菜,产量和上市期与2014年持平。大棚洋芋作为城固县蔬菜产业中一项特色产业,2015年洋芋生长膨大期期受不利天气影响,产量较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开春以后,特别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正值洋芋膨大的关键时段,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导致洋芋块茎发育速度慢,与往年同期比,成熟期推迟了3~5 d,导致产量下滑。

2.2 市场销售情况

蔬菜价格受全国蔬菜销售市场影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叶菜类蔬菜价格降幅较大,大棚蔬菜价格也较上年同期下降10%~20%。其中菜花、青笋等叶菜类蔬菜价格降幅较大,大棚洋芋价格也较上年同期下降1元/kg左右。由于蔬菜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菜农损失较重。据实地调查,种植大棚洋芋较2014年少收入约3万元/hm2。

2.3 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基地调研和与干部群众座谈分析,认为导致2015年春季蔬菜种植效益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5年3―4月气候异常,阴雨寡照,导致部分蔬菜上市比历年推迟了5~7 d,形成与蔬菜生产大省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集中上市,时间出现“撞车”的局面,短时期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二是2015年云南、贵州的大棚洋芋上市早,对城固县大棚洋芋价格冲击较大。三是城固县的菜花、甘兰、青笋均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大路菜、输出菜,而低端菜对市场价格尤为敏感,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手段和能力。

2.4 对策

一是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进一步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逐步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是技术部门要广泛收集全国市场信息,为菜农提供及时的需求信息。

3 中药材生产形势稳中求进

中药材是城固县的传统优势产业[2],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表现在播种面积足、种植规范化程度高、药材合作社参与生产服务、技术部门通过成果转化在基地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元胡作为中药材产业的重中之重,2015年种植面积5 467 hm2,产值5.65亿元,在生产关键时段3月下旬至4月上旬,虽然遭遇了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的不利因素,全县元胡平均产量仍达到6 909 kg/hm2。从市场销售情况看,2015年元胡价格略有下滑,上年同期售价16~18元/kg,2015年售价13~16元/kg,下降了15%左右;附子价格降幅较大,上年同期售价20~28元/kg,2015年仅为10~14元/kg,下降50%;百合价格与上年持平。

针对2015年元胡减产原因,在秋播元胡中应做好技术总结,并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一是提出风险警示,防止盲目扩种而造成“药贱伤农”。城固县适宜发展面积严格控制在5 333 hm2左右。二是严格选种,防止含水量过大的种子和霉烂变质的种子进田。三是严格整地,田块必须“三沟”配套,做到排水及时,防止田间积水。四是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用量。五是适当增施钾、钙肥,提高光合作用,增强抗逆性,促进元胡发育良好。六是提早预防病害,促进元胡增产。

附子由于价格较上年大幅下降,约1 000 hm2;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百合面积333 hm2,与上年持平。

4 茶叶生产势头良好

4.1 生产情况

2015年全县发展茶园6 800 hm2,投产园5 200 hm2,总产达3 845 t,产值5.04亿元,其中生产汉中仙毫、汉中毛尖等名优茶540 t,产值2.49亿元,生产汉中红茶12 t,产值360万元。

4.2 产业优势[3]

一是产量和产值同增长。上半年生产春茶3 310 t,实现产值4.92亿元,其中“汉中仙毫”“城固毛尖”等名优茶540 t,产值2.4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4.79%和20.6%。二是价格稳中有升,鲜叶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仙毫鲜叶收购价120~200元/kg,毛尖和炒青鲜叶收购价20~80元/kg,比2014年同期增长10%左右;“汉中仙毫”产品价600~1 200元/kg,“汉中炒青”50~300元/kg。三是销售市场活跃。城固县茶业销售以汉中、西安市场为主,部分产品远销甘肃兰州、天水和北京、上海、青海等地。“张骞故里・城固茶叶”逐渐被市场(特别是汉中本地)认可,市场前景广阔。四是绿茶、红茶、花茶协调发展。在稳步推进绿茶生产的同时,积极研制开发红茶和桔花茶生产,茶产品不断丰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满足了各消费层次的需求。五是园区建设和综合功能不断加强。积极筹办茶事活动及各级领导来城固调研活动,宣传推介“张骞故里・城固茶叶”品牌,提高城固茶叶知名度。

4.3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茶园管理比较粗放,修剪、施肥、病虫草害综防措施不到位;二是采茶期间劳动力严重不足,鲜叶采摘成本较高。

4.4 对策

一是新建茶园管理。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3.3 hm2,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主要措施是推行地膜覆盖,及时浇水,及时补苗和除草。二是进一步做好茶叶品牌推介及产销信息传递工作,全力打造“张骞故里・城固茶叶”品牌。三是抓好茶园精细管理,改造低产茶园。探索采茶劳动力输入新机制,引进示范机械化采茶设备。

5 蚕桑产业形势持续低迷

5.1 生产情况

蚕桑产业是城固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养蚕量位居汉中市第二,曾经是蚕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但近年来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生丝价格和蚕桑比较效益持续低迷,城固县蚕桑生产和养蚕数量、蚕茧总产量逐年下降。目前,桑园面积516.7万hm2,较上年同期减少56.7 hm2,主要分布在上元观、董家营、文川等镇。2015年养蚕4 020张、产茧159 t,产值442万元;与2014年相比,减饲1 020张,减幅20%;但2015年春茧和秋茧的单张种产量分别比上年增产7.9 kg和6.5 kg,为近年的好水平。

5.2 制约因素

一是蚕桑产业比较效益的降低是造成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由于受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影响,生产成本上涨,蚕桑产业比较效益越来越低。这种不合理的投入和产出严重挫伤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先进技术得不到应用和推广。三是劳动力转移和高强度、高密度的生产投入使从业者越来越少。四是蚕桑产业链的狭窄和不完善造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产业突破不力。

5.3 对策

一是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保住蚕桑产业。对于蚕房改造用地优先审批,加强对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增加集约化养蚕技术、病虫害监测与防控、蚕种市场风险等投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对蚕农实行蚕种、售茧、新建桑园等生产资料进行合理补贴,建立风险调控机制,构建蚕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二是推广“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张骞丝绸厂虽然是汉中一家设备完善、建厂时间长、设施先进的企业,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凸显,企业反哺基地的有效机制仅停留在纸上,企业效益与基地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建议政府与金融保险公司协调,增设蚕桑保险基金,通过“保险+技术”等方式,降低蚕农养蚕风险。三是桑与蚕生物资源有效利用。城固县双福茶厂借鉴中国传统的茶叶制作技术,成功研制出桑叶茶并投放市场,拓展了蚕桑产业链条,突破了栽桑只养蚕的传统观念,为保护蚕桑产业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虽然蚕桑蚕茧量在下降,但是“丝”的“纤维皇后”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蚕桑业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丝绸家纺、丝绸床上用品、丝织服饰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城固县蚕桑产业必将走出困境、再创辉煌[4]。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三季度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判断

一、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特征

“稳”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未出现大波动,总体处合理可控区间,且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左右。2016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延续平稳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名保持全国中上行列。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排全国第12、13位,且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4个和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9.6%,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3.1个百分点缩小到1个百分点。预计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5%左右。

“缓”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于上年低位基础上持续小幅回落,低开缓走态势明显。2016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开局普遍明显偏低。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0.2个和0.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下降1.6个和1.3个百分点,降幅较为明显。主要支撑动力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见图1)。

“好”是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动力渐趋形成,经济运行质量趋于好转。

供给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规模、质量双提升。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6%,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业总收入与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3.38%和15.5%的高增长;互联网普及率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快递企业业务量和收入分别增长39%和37.1%。工业内部结构转型向好。传统产业规模继续下降,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容。1-8月,能源、化学工业同比分别增长6.4%和-0.9%,分别低于工业增速1.3个和8.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工业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7%,分别快于工业平均增长水平2.9个和2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主要表现为:消费方式渐趋多元。网购、快递、移动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渐成主流,上半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1668.6亿元,是2015年全年的1.13倍;网络零售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达197.6亿元,占交易总额的11.8%。旅游消费更趋强劲,“十一”黄金周,全区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49%和28.98%。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1-8月,服务业投资增速高达26.8%,快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1%,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区投资增长的重大支撑。以互联网服务、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投资活跃,增速分别达到20.4%和43.2%,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63个和17.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活力趋于增强。主要表现为:非公经济持续稳步增长。1-8月,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更趋活跃。上半年,全区核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18万张;8月底,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68.5万户,同比增长6.6%,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1.8%,注册资本增长54.3%。

二、主要问题及分析

前三季度,全区经济运行虽整体平稳,但回稳基础并不牢固,下行态势尚未扭转。尤其受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回调影响,下阶段,全区经济整体将延续放缓态势,完成全年7.5%的增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供需结构不均衡是我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结构单一。长期的资源型、重化型发展模式使得我区资源过多消耗在传统产业和低端低效产能上,与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偏离,并以产能过剩形式集中爆发。目前,全区煤炭、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明显低于85%左右的正常水平。规模庞大的产能出清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涉及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系列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大量的要素集聚在产业链上游,使得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向有效需求、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高端、完整产业链要素供给不足,产业链条缺失,加剧了经济波动风险。

(二)工业将延续缓慢下行态势

今年以来,我区加大煤炭、钢铁等主导行业去产能力度,煤炭价格恢复性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复苏。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5%,高于上年同期37.9个百分点。但工业效益仍处历史较低水平,短期回调不足以触发企业持续稳健的扩大再生产,下行困局更多源自于产业支撑力趋弱。一是传统产业支撑力继续弱化。一方面,市场需求萎缩致传统产业发展持续放缓,1-8月,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32.2%,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同时,今年全区计划去煤炭产能330万吨、钢铁产能291.3万吨,这些行业均为我区支柱产业,去产能带来工业投资生产压力显著增加,对全区工业后续平稳增长影响较大。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减弱迹象显现。近年来,我区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渐成我区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但2016年以来,新兴产业发展有减缓迹象,增速及投资均较2015年有明显下滑,投资形势尤为严峻。1-8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2015年大幅下滑8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跌至负增长,新兴产业后劲乏力问题开始显现(见表1)。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力“双降”趋势下,全年工业将延续缓慢下行态势。

(三)投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今年以来,我区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关键途径,1-8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59.5亿元,但序时进度与往年相比偏慢,与年初计划相差5030.5亿元。一是投资结构仍较单一。我区工业项目布局仍集中在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今年新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能源行业占比近30%,冶金行业占比近15%,而高新技术行业比重不足6%。多元支撑缺位导致工业投资增速急剧下滑,1-8月,工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5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42.9%,低于近年50%左右的平均水平。后期,受传统投资品需求不足和“去产能”双重约束,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同样,我区基础设施总体仍显不足,但从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和地方政府负债及投资能力等方面看,不具备大规模投资扩张的空间和条件,更多地依靠基础设施实现投资增长难度加大。二是投资动力和后劲有待增强。民间投资持续下滑加大投资扩容难度,受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以及鼓励民间资本政策落地难等问题影响,民间投资活力短期内难以得到激发。国有资本虽对稳投资起到了重要支撑,但因其资金多数来自于贷款,在当前金融系统风险及去杠杆力度持续加大背景下,后期持续支撑能力堪忧。

(四)消费扩容仍较为艰巨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经济持续回落,居民消费欲望开始下降,消费增长仍处历史低位,规模扩容比较困难,消费将一定阶段处于低位平稳运行态势。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对我区而言,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相关职工安置再就业压力更大。同时,由于我区就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的反应并不敏感,因此,实际的就业形势会比数据反映的更加严峻。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受制于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增收空间趋于狭窄。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和6.5%,分别持平和低于国家0.9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增速0.4个和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减缓进一步削弱了居民消费预期。三是居民不敢消费趋势抬头。1-8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CPI)虽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9个百分点,但并未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同期,全区住户存款增速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即期消费趋弱。从CPI内部结构看,猪肉、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1%和19%,而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分别上涨0.8%和3.4%。价格体现供求关系,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服务类消费价格基本平稳,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居民消费更多的是集中于基本型消费,享受型、改善型消费在压缩。

三、对策建议

四季度,围绕全年目标任务,需坚定发展信心,聚焦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全力稳增长、强工业、增投资、促消费,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夯实经济转型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快构建亲商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打造环节最少、路径最短、要件最精、收费低、自由裁量权最小的行政审批流程,在服务上做“加法”,完善首问负责、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领办代办等服务手段,探索推进“互联网+行政服务”。打通政策落地和“一公里”,及时出台改革方案配套举措,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名称核准、经营范围登记、经营场所限制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为创业创新“松绑”。创造企业“宁静经营”环境,规范监管执法,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问题。

形成多方位开放大格局。在深化与俄蒙合作基础上,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直接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引技力度,重点推进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形成双向开放新格局。加强开放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口岸经济、陆港经济、空港经济,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经济合作区。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办好各类会展交流载体,鼓励吸引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构来我区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推进务实合作。

(二)增投资与促落地并重,增强投资支撑力

精准施策增加民间资本。按民间资本类型、行业领域出台细化针对性政策。明确以放开领域民间资本进入后的权益,确保民间投资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加强财税政策对民间投资的直接扶持,设立民营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监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抓牢项目建设“生命线”。结合“十三五”规划实施,及时调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再谋划提炼一批生态环保、边疆安全建设和民生工程项目,扩大投资增长点与接续力。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收费检查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票据和债务筹集资金,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建立重点项目环境容量指标协调机制,压减过剩产能腾出的环境容量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探索通过组织交易或省市配套调剂解决环境总量指标。

(三)全力稳定企业生产,力促工业平稳运行

强化运行保障措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措施,完善电力多边交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新建电解铝项目价格联动机制;扩大特色工业园区用电试点范围,支持共用火电企业与用电企业重组。进一步减税清费,探索动态税收政策,对困难企业采取阶段性缓交或减免部分税收;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大力压缩中介服务种类和价格。

强化综合协调服务。继续采取“一企一策”等措施解决停产企业实际问题,帮助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达效。对上下游关联度高的骨干企业,鼓励开展联合重组,构建产业链优势;对有市场需求但资金流动不足的企业,协调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探索推广订单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坚持调度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行中的矛盾问题。

(四)稳就业与强保障并举,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多措并举促就业。针对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减员、待岗问题,完善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加强下岗分流职工培训,打造“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使用办法。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完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和贴息政策。

千方百计强保障。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低工资标准,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强化财税、金融扶持力度,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众创空间,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特困地区和特困行业兜底制度。

全力以赴稳物价。重点关注食品、交通等基础性消费品价格,避免因价格异常波动增加居民生活成本。积极培育农畜产品电商示范平台和电商示范旗县、示范企业,保障基本消费品供给能力。

(负责人:杨臣华;执笔:付东梅、刘军、田晓明、田洁)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土资源经济成为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为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充分挖掘国土资源经济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对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探究。旨在借助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较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近期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且具备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夏粮再获丰收,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是夏粮“十一连丰”,早稻生长形势良好。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731.9亿斤,比上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其中夏粮面积4.14亿亩,比上年增加23.2万亩;单产329.9公斤/亩,提高3.5%,增幅为近5年较大。早稻面积保持稳定,预计全国早稻播种面积8700万亩,预计早稻产量682亿斤,与上年持平略增。从全年来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预计粮食播种面积小幅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4亿亩,比上年增加约500万亩,面积增加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省区,近年来粮食面积增长较快的东北三省今年保持基本稳定。目前秋粮作物苗情长势好于上年。

二是棉花生产持续下滑,其他经济作物基本稳定。近年来,受比较效益下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影响,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预计今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约6000万亩,减少500多万亩。夏收油菜籽产量1376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5%。预计全年油料面积持平略减,其中花生比上年减少180万亩左右。去年以来食糖价格处于低位,预计今年糖料种植面积比上年略减80万亩。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市场供应充足。

三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油棉糖价格下跌。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粮食生产价格上涨1.5%。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小麦分别上涨1.6%、7.1%,玉米与上年同期持平。油料、糖料、蔬菜均有所下降,生产者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1.2%和1.2%。5月份,食糖(南宁市场)批发价格4688元/吨,同比下降14.8%;棉花销售价格17414元/吨,同比下降9.8%。

四是农民收入和外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实际增长9.8%,增幅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418万人,同比增加307万人,增长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长10.3%。

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耕地流转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快,近3年流转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去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初步兴起。据农业部统计,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平均经营规模200亩。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8万家,实有入社农户741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8.5%。今年以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加速发展。

二、“三农”领域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今年以来,农资价格整体平稳,化肥价格不断回落,农作物生产成本涨幅趋缓,预计2014年三种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平均每亩总成本和现金成本分别为1073.3元和475.7元,涨幅分别为4.6%和0.4%。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总体走势偏弱,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据陕西省反映,渭南市粮食亩均收益688元,瓜果蔬菜12177元,二者相差17.7倍。湖南省反映,受种粮比较效益低,镉污染大米风波等影响,散户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局部地区水稻“双改单”、“直播”等问题相对突出,影响全年农业生产。

二是生猪养殖亏损严重。今年1月中旬以来,全国生猪出场价与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的比值(即猪粮比价)一直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其中,4月30日低至4.64∶1,当月平均每头亏损达到251.2元。5月份以来,生猪出栏价格迅速反弹,5月28日猪粮比价上升为5.56∶1,但仍在盈亏平衡点以下,当月平均每头亏损降至12.70元。由于出栏价格回落,成本增加,6月份养猪继续亏损,平均每头亏损47.77元。上半年平均,全国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9.7%,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9%。由于养殖收益低,大量散养户退出,导致生猪产能明显调减。山东、四川等省均反映,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下游产业需求不旺,企业和养殖户信心普遍不足。

三是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面临挑战。近四年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由3.33:1下降至3.03:1。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高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但从全年来看,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生猪价格预计低位波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受到制约;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仍较大,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减弱。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也将可能限制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的空间。全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势头可能难以保持。

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继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目前仍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647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1700万亩。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凸显。我国目前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达3.5亿亩,其中中重度污染面积高达5000万亩,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制度等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是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领办,核心成员“一股独大”、“一票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异化为实际上的“公司+农户”模式,普通社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登记注册、法律地位等不明确,不利于健康发展。

总的看,在粮食“十连增”和农民增收“十连快”之后,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建议

为有效应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

各地要尽快把各项补贴资金落实到村、兑现到户。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地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新疆要避免棉花面积继续大幅下滑。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低收购价政策,搞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密切跟踪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信息采集系统。

(二)加强秋粮田间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

全年粮食能否增产,关键看秋粮。要下大力气抓好秋熟作物生产,搞好技术指导服务,推广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依靠科技确保增产丰收,继续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排查,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继续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排查,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变化,全力防范暴雨洪水。要进一步加强江河堤防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三)增强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保供能力

稳定蔬菜、生猪、奶业、水产品生产,加强价格监测和产供销衔接,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继续支持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加强养殖场粪污处理、圈舍标准化改造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已下达的投资计划,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重点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林业生态等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

(五)加快破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抓紧编制并推动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地表水过度开发与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推动湿地恢复与东北黑土地保护,具备条件的先行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治理模式。

(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强化政策扶持,制定新增农业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的具体办法,推动符合条件的涉农投资项目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和实施。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努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引导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对流转达到一定期限的农户,要加大政府奖励和补贴力度。与此同时,要切实防止土地经营“非粮化”倾向,合理设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准入条件,鼓励工商资本从事适合企业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区总体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牧业经济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和决策部署,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2012年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亮点。今年农牧业经济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全年粮食总产量505.7亿斤,较上年增长5.9%,首次突破500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大关,粮食总产量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强,实现“三个首次突破”。畜牧养殖业实现“八连稳”。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预计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53万吨、950万吨、13万吨和5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5%、2.1%、1.7%和2.3%。预计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2万吨,同比增长7.4%。主要畜产品实现了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是主要农畜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上升趋势。11月份,东、西部玉米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29元和2.41元,同比分别增长6.5%和12.6%;小麦价格是每公斤2.1元和2.84元,同比分别上涨13.5%和9.2%。呼伦贝尔大豆收购价是4.42元,同比上涨10.5%。牛、羊肉价格上半年同比涨幅一直在15%左右,到12月中,分别达到每公斤49.4元和53.8元,同比分别上涨了36%和21%。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运行平稳。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预计达到1780家,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94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6%左右,规模企业总量效益同步提高。目前,我区有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3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已达39个。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带动212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同时,农牧民还通过转移就业、土地、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益分配。据估算,今年全区农牧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的纯收入33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5 %左右。到今年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679个,有38家部级示范社,有330家自治区级示范社,农牧民合作社的数量在增加,组织化程度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种养大户、合作社、农牧业企业正在成为新型经营主体。

四是草原生态明显改善。今年由于全区总体水温条件较好,牧草长势普遍好于去年。据监测,33个牧业旗天然草原冷季可食牧草储量93.79亿公斤,冷季总适宜载畜量2434.42万羊单位,比上年提高了23.39%;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为4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是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过了3000元、4000元、5000元大关,2010年达到5530元,实现了连续五年农牧民收入在西部省区保持及时。今年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9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增长14.27%。

六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好水平。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出“总体平衡,逐步向好”的良好势头。蔬菜等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平均合格都在90%以上,没有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现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布病阳性率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2012年农牧业经济的好形势,不仅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更重要的是为自治区稳增长、促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一是为全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及时产业逆势上扬。粮食、肉类、牛奶、禽蛋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稳定增长,不仅提供了与人民生活水准相适应的农副产品,保障了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也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11年及时产业总产值为1306.3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2012年及时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去年。

二是及时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农牧民加大了及时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及时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9.86亿元,同比增长32.4%,比同期第二、三产业的增幅高3.2和22.4个百分点。其中,农牧民投资98.78亿元,同比增长17.4%。这些投资一方面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同时拉动了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今年在工业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预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左右,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成为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产业之一。2011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预计今年所占比例会提高,将成为自治区名副其实的支柱工业之一。

四是农牧民收入增加对扩大内需作用明显。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2元,增长20.1%。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占全部居民的48.21%,比2010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牧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5507.7元,比2010年增长了1046.9元,2011年农村牧区总人口1309万人,共增长消费支出137亿元。今年预计农牧民收入比上年增收1000多元左右,为历年来最多。收入的增加必然推动农牧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并直接推动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成功,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区农牧业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了农牧业生产高成本、高投入,农畜产品供应紧平衡、难均衡的阶段。总量平衡的脆弱性凸显,品种和区域间的传导性增强,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彰显,农牧业发展的形势将更为复杂。我区农牧业面临的经济制约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加。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水位下降严重。不仅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提高,而且会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态保护及城市生活。而保护生态的要求又制约着畜牧业发展。二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强。现在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吸收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差,不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特别是现代农牧业生产要素严重缺失,社会资本投入困难,现代金融业没有惠及农牧业,尤其是信息缺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受教育程度低问题更加严重,据统计,农牧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中老年超50%,妇女超50%以上,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超50%。三是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粮食总播面积位居全国第八位,粮食总产量居第十位,而单产却排在全国第二十五位。特别是由于农牧业科技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的总量和投入方式存在问题,致使科技研发和推广不衔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牧业科技成果不能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四是农牧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从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上看,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4%,工资性收入占近20%,这两项就占到农牧民收入的84%以上,增收点单一。从农牧民经营的项目看,以玉米、小麦等大路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对增加农牧民收入非常不利,保粮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加剧。此外,由于投入成本趋高,部分农牧业经营领域被企业及其它主体占据,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一产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4%下降到2005年的54.5%,再到2011年的47.4%,这意味着农牧民从及时产业中获得收入的难度也在增加。

保持我区农牧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还拥有许多有利条件: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农牧业发展。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种政策都在增量扩面,2013年我区仅农机购置补贴及时批资金中央就下达了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亿元。农牧业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抗灾能力。多年的基础建设,使农牧业自身有了一定的防灾抗灾能力。目前我区年均打贮草总量350亿公斤,牧区每羊单位畜均越冬棚圈达到1.1平方米;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08万亩。如果不出现极端天气,基本可以保障牲畜安全过冬度春,粮食主产区正常生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一方面由于政策因素,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单产提高,加之农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农牧民种地养畜的收益逐年提高,激发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四是今年入冬以来多次降雪,可能对缓减明年的春旱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农牧业生产。为此,明年农牧业再获丰收是有可能的。

2013年,我区农牧业的发展目标是:

――农作物总播和粮食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1亿亩和8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左右,肉类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草原植被盖度增长1-2个百分点。

根据现代农牧业“接二连三”,与二、三产业发生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基本特征,按照十八大“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明年农牧业工作在以下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是必须全力抓好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只有全力抓好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牧业增产增效,才能实现翻番的目标。从自治区经济发展总体角度讲,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从农牧业自身经济地位讲,2011年及时产业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7.9%,占据着不可忽视地位;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讲,以农牧业生产为基础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自治区支柱产业之一。从农牧民收入讲,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占我区农牧民收入的64%以上,是农牧民收入的基本面。只有保障这项收入不减少,才能保障农牧民收入增长。

二是必须加快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形成自治区经济发展新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全区101个旗县中有60多个旗县还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对于转变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现在建设现代农牧业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低。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把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作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和比较效益,才能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三是必须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保护好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十八大报告最振奋人心的一个目标,但对于我们农牧业工作者来说,却是沉甸甸的担子。我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我区的草原生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区草原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牧业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及时,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一是强化耕地管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500亿斤以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推广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种植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三是继续实施好“高产创建示范工程”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项目,建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田500万亩以上,带动推广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5000万亩,品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2%。四是加大设施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提高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和效益。五是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劳力工价5年内涨了2倍。农机需求旺盛,大拖拉机增速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生力军。

第二,大力发展建设养畜,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总体思路,兼顾草原生态保护和肉食品有效供给,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一是实施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工程。按照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标准,继续安排下达500个生态家庭牧场和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任务。配套建设暖棚、畜圈、节水饲草料基地、人畜饮水井、储草棚等基础设施,稳定解决留下了的牲畜“吃”和“住”问题。二是扎实推动畜牧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实施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国家畜禽标准化建设、“菜篮子”畜产品生产和“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等重点扶持项目的落实。

第三,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保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一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基本保护制度。结合落实国家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在牧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权属和承包确权工作;在总结半农半牧业区试点旗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基础上,推进半农半牧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持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继续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做好禁牧、草畜平衡、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同时总结好前三年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落实经验,为建立长效机制打基础。三是做好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大草原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在做好2012年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验收总结的基础上,着力抓好2013年高产品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的充实完善工作,加快现代草业发展步伐。四是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抓好乱开滥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等执法工作,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对开垦草原的查处力度,依法规范征占用草原行为。

第四,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一是推进土地草牧场规范流转。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牧业效益的土地草牧场流转办法,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牧业。加快培育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流转信息,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开展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依法设立旗县级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仲裁委员会,培训和选聘仲裁员,健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积极组织开展部级示范社建设行动的同时,继续开展自治区级示范社建设工作,扩大范围,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开展合作社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领头人和业务辅导员队伍。支持金融机构加入合作社,鼓励组建合作联社。三是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争取出台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10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5个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品牌、打市场,完善产业链,培育肉羊、马铃薯、羊绒等优势产业。四是深化农牧业投融资体系改革。利用政府性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是农牧民还是企业?规模经营的途径是“大园区、大业主”,还是“大基地、小业主”?财政投入是补业主还是补农牧或合作社?这些问题是经营体制创新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保护好农牧民的利益。

第五,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机制,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依托专业科技团队和科研基础,做好内蒙古优势品种的保种和改良工作,探索、研发适合草原生态的改良物种。二是突出抓好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自治区、盟市农牧业推广机构工作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理顺苏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合理安排各种专业人员比例,落实岗位责任制。深入推进落实 “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没有列入国家支持规划苏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畜牧业苏木乡镇机构给以覆盖,提高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三是创新农牧民培训方式。以阳光工程、农技推广示范县、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等为抓手,促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加强科技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培养职业农牧民。四是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跟进后期综合配套技术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12316“三农”服务热线坐席室坐席,完善扩充12316语音数据库信息内容,提高热线的服务能力。

第六,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将专项整治活动变成常态化的监管工作;继续加大例行抽检、专项抽检和监督抽检工作。二是抓好各类检测机构和乡镇监管机构的的建设,深化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在2012年5个盟市开展创建监管示范旗县的基础上,将监管示范旗县工作拓展到12个盟市,并逐步建立起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的监管机制。三是认真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在切实落实畜间布病防控各项措施的同时,重点开展牛羊布病免疫工作。继续完成动物疫情监测、免疫效果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各项工作。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

摘 要:后危机时代是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去后,虽然最主要的经济问题已经解决,然而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该危机依然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后危机时代的对标志和经济环境、分析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未来政策的取向。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

一、后危机时代的标志和经济环境

后危机时代是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去后,虽然最主要的经济问题已经解决,然而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该危机依然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世上较大的经济危机为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雷曼公司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全世界,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倒退,人们的购买能力收缩。虽然这场经济危机在持续一年以后已经结束,然而它依然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即形成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有两个标志,一个标志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稳定且持续增长;另一个标志为金融市场的各项指数是否已经稳定到如经济危机以前一般。从这两个标致来看,目前全球并没有从后危机时代中走出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1.国际形势

后危机时代让国外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发达国家为了稳定国家的经济形势,以大量发行货币的方式缓解危机。美国、英国、东欧国家及日本都曾以透支国家的信用,大量印钞的方式缓解危机。大量印钞的结果通常会引起通货膨胀,然而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国大量印钞的结果是将经济危机的结果转嫁给它国,由它国与美国共同承担经济危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与美国的大量印钞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中国的经济以稳健的方式发展,所以在2007年至2008年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因此减退。中国在经济危机时一枝独秀的状况让发达国家产生焦虑感,为了转嫁矛盾,发达国家将焦点转向中国,对中国采取不公平的经济政策。比如美国以中国的轮胎案、特保案为理由强行要增加关税,同时要求人民币升值。发达国家的经济策略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面的一个难题。

2.国内形势

拉动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平衡,它体现在投资过多而消费不高的状况上。中国的内需难以拉动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目前中国的福利保障欠缺,民众不敢随意消费;同时也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有关,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拉大贫富差距,使大量的民众不敢随便消费。后危机时代,我国的投资和消费问题显得更突出,它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平衡也在后危机时代显得突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依靠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为主,相对投资较少,能产出大量经济利益的第三产业还未展开,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萎缩,其它各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这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以依靠第二产业带来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两大隐患。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如果自然能源长期大量的消耗,未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将不能再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现在体现得更突出,以山西为例,山西原属于我国产煤的大省,然而现在山西部分县市已出现缺煤的现象,更有部分县市因为煤炭资源开采过度,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出现沙尘现象。北京及一些其它的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它使人民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未来政策的取向

1.构建拉动经济发展机制推动消费

投资、消费、净出口是使经济持续发展的三条途径;从2008年起,我国利用经济危机时期加强对外投资,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然而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发达国家感受到威胁,他们利用种种借口给中国对外投资设下屏障,且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经济紧缩限制了我国出口的范围。我国必须意识到一味增加对外投资,依靠对外出口并不是使经济发展的长远办法,我国需要从政治上调整贫富差距、政策上保障民众福利,用拉动内需的方法才能让我国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改变政治环境构建新的经济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的,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民的素质,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大部分劳动力的素质非常低下,他们仅仅只具备初中生的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素质问题让他们的劳动方式粗放化。一些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自然农业生产,他们甚至不能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一些农村和城镇的劳动力只能做较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最简单的工业加工劳动,他们无法从事高、精、尖端的工业生产。部分劳动力只能用家族性的方式管理企业,他们无法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劳动人口的素质使我国的及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限制,更使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受到限制。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前,需要通过改变政治环境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让高素质的劳动力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提高经济产业的发展。

3.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完成城市转换

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低下,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劳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让乡村与城市融合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将农村的土地集中起来,让土地能发挥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同时让农村的劳动力来到城镇,用城镇与国际发展接轨的优势让农村劳动力迅速适应城镇的发展,让城镇以更科学的方法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它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思路。如果我国能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那么这种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具有可操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