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音乐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音乐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多元评价在音乐课堂中的激励作用

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采用多元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音乐课堂中,我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大力提倡同伴互评,适时进行教师点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扮演着演员、观众和评委的三重身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在音乐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设置不同的聆听要求,如听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音乐风格、歌词内容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听边思考,在思考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对歌曲旋律的熟悉程度。然后要求学生聆听歌曲旋律,随歌曲节奏张口默唱歌曲。经过反复的聆听之后,学生基本能把握住歌曲的旋律及节奏了,再让学生随录音小声演唱。及时轮试唱之后,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实际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学生可以评价在演唱过程中唱的不对或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难于掌握的部分,这样促使每个学生在认真参与演唱的同时,更要聆听录音的范唱,才能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出学习中的疑难。另外在小组合作展示之后,也鼓励小组长及组员针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的参与情况、合作态度、合作效果等,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邀请其他小组给予补充评价和指正。这种评价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时刻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力提倡同伴互评。同伴互评在音乐课堂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可进行个人评价;针对小组合作之后的展示可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是对其观念的补充修正,也可是对其出色表现的肯定和鼓励,还可是对其问题的挖掘和纠正。例如在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时,我采用小组接龙演唱或是PK赛的方法,让学生先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展示效果进行点评,要求每人至少能发现表演者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或是充当“小小纠错员”帮其找出演唱中的错误,并通过正确的示范帮其纠正;或是对其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向表演者公开挑战,进行再次PK。通过多种形式的同伴互评,形成了学生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提高了个人或小组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实现了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的目的。

三、适时进行教师点评。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激励性的言语,也可以是鼓励性的眼神和手势,还可以采用PK栏积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出公正的、极富激励性的评价。音乐课堂中,我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外,正尝试着PK栏积分评价法,为我的课堂增色不少。我在讲台前的黑板上开辟了一块“PK评价”专用栏,上面记录着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后根据不同环节和内容,针对各组的具体表现,用星星、月亮和太阳记录着各组的成绩。如回答一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每次记一颗星,累积达到三颗星就升为一个月亮。帮助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充当“小老师”引导同学学习的,每次记一个月亮,累积达到三个月亮就升为一个太阳。能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或展示的,且表演非常出色的就奖励一个太阳,累积达到三个太阳就奖励一面小红旗。采用这种积分评价法,24小时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得到红旗最多的小组即为优胜小组,将被优先推荐为学校表彰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种短期与长期兼顾的评价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可见,评价的作用犹如杠杆的作用,只要我们使用好这根指挥棒,课堂教学中就能挥洒自如,使学生积极主动、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编辑:圆圆)

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艺术来源于生活,取决于生活。”这决定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只有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才能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创编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式的音乐实践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小白船》歌曲,3/4拍的节奏,动律感强,我抓住乐曲强弱弱规律,引导学生用身体律动、走三步舞曲步子、划三拍指挥手势来感受乐曲的动律感,三次体验活动下来,学生基本熟悉了乐曲旋律,再和学生一起跟着琴声小声唱歌词。在这过程当中,我没有教唱一句,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们在参与式自主学习活动中轻松地学会了歌曲, 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又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歌曲时,我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拍出乐曲2/4节奏,顺着学生的节奏,我及时弹出乐曲的旋律,钢琴流淌出来的旋律已初步进入学生心田;接着请学生模仿拍打傣族乐器---象脚鼓来给乐曲伴奏,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在凳子上模拟拍打,整齐的节奏响彻在教室;当我用葫芦丝吹奏出舒缓的乐曲时,学生们禁不住模仿我吹奏动作,嘴里还发出模仿葫芦丝的音乐声。几遍聆听体验,学生们已熟悉了乐曲旋律,之后很快的学会了歌曲。在学习体验中,学生们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时也要及时,“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延伸,对老师的依赖也相应的越来越少了。所以我觉得教师上课之前预设的活动非常重要,而且活动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通过采取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体验,通过体验交流,丰富孩子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如欣赏舞曲时,首先让学生学会和同桌一起跳舞,要求合上音乐节拍。在欣赏摇篮曲时,学生选择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来表演摇篮和宝宝。在欣赏有故事情节的音乐时,如《三只小猪》,要求学生能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分不同角色来合作表演:老大、老二、老三、农夫、猪妈妈、大灰狼等角色,分别让学生来担任,并负责表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们练习时,教师要巡回了解学生合作情况,并积极地指导。合作表演时,要求学生表演情绪到位,合作默契。在欣赏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引导学生积极合作,用沙锤、响铃、响板、拍手等声音来表现马蹄声、马铃声、马鞭声、观众的喝彩声。先分小组练习,然后在老师指挥下四组进行合作表演。通过聆听和亲身实践感受赛马场欢快而激烈场景。

当学生合作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积极评价学生的表情、表演技能、合作中的默契、富有想象的表演等,在表现好的小组成员的书本上贴上星星或富有童趣的评价,进一步鼓励、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基本上能与同桌或其他同学合作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欣赏水平从中也得到了提高。

探究性学习能较大限度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发挥自由空间,它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延伸探究。

1、给歌曲设计不同演唱的形式。比如在二年级音乐课《两只老虎》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歌词之后,我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于是有独唱的、分角色对唱的、领唱齐唱的、还有轮唱的,我都一一满足,直到下课学生仍兴高采烈的,一直唱着走出教室。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好奇心得到满足,唱歌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探究不同的声音节奏表现歌曲。如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让孩子创编春天下雨的场面。有的组抖动塑料袋,编创了风吹动树叶的声音,2/4哗啦 哗啦∣哗啦 哗啦∣……;有的组搓揉大白纸,编创了下雨声,2/4沙沙 沙∣沙沙 沙∣……;有的组用手指甲轻叩桌子,编创了雨滴声,2/4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等等,个组看教师指挥合作表演,组成春天下雨的大自然景象。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给歌曲编创舞蹈动作。《金孔雀轻轻跳》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整首歌曲的舞蹈动作设计,一组设计一个动作,再整合动作集体表演。学生通过小组探讨设计了孔雀鹤立、展翅开屏、孔雀河边照镜子等动作来表现歌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歌学习前,我还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如查找歌曲的背景资料;曲作者生平的创作;演奏乐器的结构和发音原理;民族地方戏的发源地等等实践活动,将探究延伸到课外。只要老师用心对待学生就能发现很多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爱上音乐课!

新课标实施三年来,本人一直尝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浓了,歌唱水平、欣赏水平、编创能力等均有了提高。

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学论文幼儿教学心得体会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及时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他们不模仿别人编的,也不满足自己编的,这种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鼓励培养和发展。

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唱唱、跳跳、玩玩了,而是要紧紧地与“培养人”联系起来!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教学心得体会》

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的歌曲。当代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的地方,我们战斗在及时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近期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歌曲的数量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障,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具有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全体国民都真真切切的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务实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的途径和方法。

音乐教学论文:高校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一、 现代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就融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形式,短短五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各高校声乐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就先后走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张也、阎维文、德德玛、吴雁泽等各具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的国内外知名的音乐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专业化较强、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曲目更是具有较强的可选性,这些优势带动了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但是,发展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那么曲折,我们在看到各高校声乐教学不断进步的同时,不能不认真审视一下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缺陷与不足。虽然学术界对我国声乐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众多的歌手在接受了多年来形成的统一的、固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后,从高校走出了一大批唱法统一的歌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内较为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看出其统一的特性,很多观众都反映在民族唱法中歌手几乎是千人一声。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与指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究竟怎么了?我们在借鉴西洋唱法的同时,中国民族传统韵味如何体现?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思,如何才能突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1.盲目崇拜西洋唱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鲜事物,中国人为了不断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转身去迎接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在某些朝代我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初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史与血泪史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带着对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唱法。虽然大部分声乐教育家只想借鉴西洋唱法来发扬并传承与改进中国民族唱法,但是,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民族唱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是一种落后的唱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转变,很多人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一个极端的空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歌手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大,但是风格却趋于统一。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味,以公平的态度与心理对待中西方唱法的不同与融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

2.缺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还无法脱离学校这一有形的载体,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基本采取的都是“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也基本是从这一模式中走出来的,由于受西方音乐教学与西洋唱法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先学习西方的演唱方法、音乐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在这种体制怪圈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一部分声乐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民族音乐,于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并未走出校园、没有走进民间、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到各民族中去采风、感悟、体验,并且他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声乐理论并不了解,这种没有想法、没有体验的方式就形成了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对隔离的状态。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曲剧、戏曲的演员,经历了长期的传统艺术、民族音乐的熏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备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民族唱法,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声乐教师的心中,他们培养出的声乐歌手都是十分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为代表的学院派新生民族唱法中不仅蕴含了西洋唱法的圆润与通畅,更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唱法中的明亮与细腻。这种新兴的唱法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唱法使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失去了民族音乐的唯美韵味。

3.严重忽视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造成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期以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上,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难度的乐曲作品上,并对其进行模仿演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情感处理的正确引导。虽然有的学生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些感情上的处理,但是这也仅仅局限在对歌唱名家、艺术家的声调、语音、润腔的简单模仿。大学学习四年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能力。

4.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声乐课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类的艺术。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生理课。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性能、构造等有个多方位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才能够有目的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器官的技能并促进自己歌唱的进步。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乐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还是根据小说改变而成的,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的在歌唱中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很多高校中,从未开设过语文或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如果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又如何使观众真正了解呢?

二、 高校声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合的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地域环境,因此也就孕育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为建设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1.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精通声乐、熟悉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这是基本条件。一个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知识技能,并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上能够充分的、深刻的进行运用与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声乐教师。

2.积极组织学生到各民族采风

声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各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刻体会并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为今后的歌唱事业积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各种艺术形态带给人们的震撼。

3.努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或本校所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整体优化步伐、突出本校特色,优化课程特色,努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校的发展与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框架与局限。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情的不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音乐应该成为我国高等高校中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是声乐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在借鉴与吸收西方音乐教学风格与唱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将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渗透、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民族作品更具有系统性、特殊性、专业性。全国各地的高校应根据本地区特色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在声乐教育中进行渗透与融合,使中国民族音乐立足东方走向世界,在世界音乐中绽放出美丽的中华民族音乐之花。我们坚信,在所有声乐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能够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定会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再创辉煌。

作者:魏菲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音乐教学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与钢琴教学论文

1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有错误认识

很多高职院校在钢琴教学中并没有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分析其原因,很多教师认为奥尔夫教育法更加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钢琴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钢琴水平的提高。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来开展高职学生的钢琴教育。这是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错误认识,奥尔夫教学法重视的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舒展,并不区分幼儿和成人。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这一优势,导致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并不普及。

1.2教材不匹配

除了上述认识的不足,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缺失也是阻碍学生钢琴技术进步的原因。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的方法也应当不断更新,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学生准备一套系统的教材,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因此,也更谈不上很好地运用该教学方法。因此教材的不匹配也是阻碍学生钢琴学习的原因。

2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具体应用对策

2.1增强学生对教育模式的认识

要想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在高职学生的钢琴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使高职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有一个的认识,理解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开展方式。使其抛开原先对奥尔夫音域教育的错误认识,即该教育思想并不仅是一种思想或者方法,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得该体系能够完整地被应用到钢琴教学当中,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对钢琴有一个更具体、更的认识,使其在学习中不断熟练动作,掌握弹奏的技巧。

2.2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材的完备

除了使学生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老师也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在钢琴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发挥很大的作用,其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个性追求、心理等各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其教学的内容要能够给学生今后的工作带来帮助,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师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和具体的应用。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学生安排一套较高水准的教材,使学生能够通过书本的学习提高自己对该教育体系的认识。

3高职钢琴教学中奥尔夫体音乐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因为其入学时候的钢琴水平有高有低,只有在日后的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教育法才能够使其不断趋于一致,一起提高。该教育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3.1琴谱的学习

在演奏钢琴之前,首先要学会读钢琴谱。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就显得十分枯燥无聊。同时,在钢琴谱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将琴谱背诵下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但如果老师运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琴谱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通过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3.2节奏的掌握

钢琴的弹奏离不开节奏,因此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能够加强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节奏,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拍手的方式,跟着老师的钢琴节奏一起完成对一首乐曲节奏的学习,加强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强化了其对节奏的认识。

3.3技能的提高

在钢琴学习中,技能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枯燥的一部分,如何将枯燥的技能教学有趣化,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在师生之间开展律动游戏,比如在开展“跳音”技能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将篮球当做钢琴,通过拍打篮球感受手部和手腕的力量,并且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应用到钢琴的弹奏当中,使得抽象的技能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4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于此同时,艺术教育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在高职钢琴教学中,需要加大对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应用范围,认识该种教育思想,并且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培养、审美能力、日后的工作等各方面因素,来开展教学工作。

作者:陈旭 单位:内蒙古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一、彝族地区乡村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彝族乡村孩子的审美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文化课轻艺术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音乐技能的培养,致使教育内容乏味;加之物质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属于副科,不在考试范围内,学了反而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学好文化课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可能会迫于上级部门的监督,而开设音乐课,但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停留在“听—学”这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上,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重技能传授,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关注对音乐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学生的兴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解读也是如此。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音乐传递的情感与内蕴,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用心揣摩与回味才能真正领悟,否则审美教育难以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三)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民族性

当前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经典歌曲为主。经典歌曲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内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对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不足,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彝族具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利用好这些民族音乐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四)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因此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完善。大多数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甚至没有可供上课的音乐器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更是遥不可及。多元化的教学因素难以融入音乐教学,致使教学手段单一、机械,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求,不利于彝族地区小学生的发展,限制了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二、彝族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路径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通过乐谱的巧妙组合表现出来的。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因素,其审美教育是通过师生共同品味、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基于彝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音乐审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要提高彝族地区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彻底转变传统观念,需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出发。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按照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安排文化课与艺术课的比例,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来规划课程体系,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家长和学生中间进行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广泛宣传,转变他们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识,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音乐审美教育创造得以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从音乐教学硬件方面看,物质条件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标准化、规范化音乐教育的建立以及先进音乐教学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在提高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音乐教育设施,优化教学环境,让乡村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感受音乐之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即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彝族地区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不足,音乐教师的匮乏限制了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吸引专业人才,需要提高专职音乐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生活条件,从而使更多的专业音乐教师能够扎根农村,为彝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对音乐教师要进行轮流培训,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保障乡村音乐教师能紧跟时代教育步伐。

(三)精选教学内容,传承民族文化

结合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彝族地区独特的音乐教学资源,积极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规避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之美。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辅相成,少数民族音乐是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少不了音乐教育,要通过教育这个载体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学生通过调动审美想象,将民族声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在民族音乐中获得审美欣赏。

(四)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促进学生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方式是否适当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纯的唱歌技能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影响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丰富音乐教学形式,结合彝族当地乡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上的作用,提高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感受音乐之美,不仅靠听觉,更需要多感官的配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由“境”到“形”,由“形”触“情”。这样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符合小学生心理及思维特点,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去体会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情境的创设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选择。彝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无法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情境创设。我们发现大自然是一种最原始纯净的音乐情境,可以通过自然回归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自然氛围中,感受音乐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进行音乐鉴赏学习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实现音乐与美术双学科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自己感悟到的画面付诸笔端,形成作品,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小结

音乐课不是简单的歌唱教学,更应将其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塑造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虽不容乐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学的政策倾斜,音乐教育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涂伟 单位: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小学

音乐教学论文:高职医学院音乐教学论文

1高职医学院音乐教学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1.1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主要面向三年制的一年级各专业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主要选择以下几类公共课程:偏“实用性”课程:主要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类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类课程、与“专转本”课程相关的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偏向学分高的课程:根据相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前需修满10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因而部分学生容易偏向于选择学分高、课程时间短、较容易通过考核的科目;偏向课堂氛围轻松的课程:如影视欣赏、摄影艺术等。选择音乐欣赏等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别无可选而被迫选择”,真正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的学生只占少数。其实,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喜爱音乐的,但真正喜爱古典音乐和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人数远远少于喜爱流行音乐的人数。因此,当学生发现音乐课上所接触的音乐“不接地气”时,对此类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在欣赏经典的器乐作品(如《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时,学生往往表示“听过、很熟悉,但不知道曲名”;在声乐作品欣赏中,学生对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也不熟悉。在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做医学专业课作业、绣十字绣、织围巾、用手机观看娱乐节目等现象。

1.2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时期音乐课程不受重视。在当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情况下,艺术类课程大多不被重视,初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不仅课时较少且经常被应试、升学类课程占用,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2)高职医学院音乐课程不受重视,且师资匮乏。作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往往不受重视,音乐专业师资匮乏,多数院校不会专门设置此类招聘岗位,而是在学生管理岗位(如辅导员岗)引入相关人才。因此,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差。

2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音乐教育的国家,远在先秦时期,音乐就在国民教育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人耳听到乐音后产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听觉艺术。当人们听到某种音乐(如《梁祝》、《赛马》、《黄河大合唱》)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思想意识等产生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学习音乐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审美体验,还可以让聆听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最终通过影响个人行为而对社会产生影响。此外,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一个人的创作灵感,对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例如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甚至认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对科学的贡献还要大。因此,音乐的教育、审美、实用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大学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体验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医学院音乐课程教学的探索

(1)在肢体活动中体验。节奏常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进行《拉得斯基进行曲》音乐节奏的讲解时,在学生掌握了节奏的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拍节奏”的练习,即同一小组成员进行左右手不同节拍的节奏练习、不同小组之间进行组合拍子的练习等,让学生通过肢体活动的体验感知不同节奏之间的区别。

(2)在旋律哼唱中体验。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可教学生唱旋律,并以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古曲进行编排,再配合对王维诗句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加深对古曲的理解。

(3)在想像中体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像欣赏一幅画那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避免地要对音乐进行想像。贝多芬曾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总是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由此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天鹅》时,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想像,随后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物狂欢节》,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大胆想像,讨论大家想像中的动物形象。

(4)在舞台表演中体验。如果说肢体的参与和对音乐的想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热情,那么舞台展示则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把自己在声乐、乐器学习方面的成果向大家展示,既可以培养学生当众展示自己的勇气,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课程考核时,可以将学生的舞台展示纳入到综合成绩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将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音乐之美,进一步唤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作者:何江阳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高职音乐教学论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而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很明显,这是一种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它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和知识技能的承载者。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音乐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知识技能储备,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音乐课程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这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储备。但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必须要把握好“度”,毕竟在高职学校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有所差异。另外,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得考虑学生单向性的或单元性的知识准备。例如,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乐器的技能基础和声音识别分辨的能力,如果某方面还有所缺乏,就有必要作一些知识技能的铺垫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放课堂组织结构,给创新思维留下空间

现阶段,绝大数高职学校音乐课堂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老套路。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提高——课堂小结这样五项。然而这个传统模式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成果不理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变化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合作、自编自导、即兴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而且也能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首先,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评价学生,尤其是面对高职学校学生。如何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同时,要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组建音乐社团,定期举办音乐竞赛、歌唱比赛、举办文艺汇演等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这样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乐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醒其音乐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努力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自己演奏或者演唱自己的作品,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

音乐思维需要创新,创新思维可促进音乐创造的发展,有助于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音乐教学效果和音乐创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巧妙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展开幻想的翅膀,促使学生爆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我们还要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思维中的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破除单一思路,用想象、联想的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只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就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

作者:钱云红 单位:江苏省南京财经学校

音乐教学论文:新时期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论文

1巧用图谱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时期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为:自控力较弱,对直观、形象内容表现一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直观的教学手段与方式,特别是对于抽象的音乐学习。教师在导入部分就要巧妙利用图谱,努力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与氛围,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对歌曲的兴趣。传统歌唱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看歌词跟老师模唱。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识字不多的低年段学生而言,歌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体会意境也就无从谈起。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歌唱,就得巧用图谱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如在引导歌唱乐曲《大树妈妈》的学习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书中的图谱,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意境与内容。当学生看到模拟人的手的大树妈妈托着小鸟睡觉的图像,就明白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用怎样的声音进行歌唱。让学生立刻联想到生活中的情景,这比教师具体讲述的效果好过多倍。

2妙用图谱展示,解决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能力

2.1在解决欣赏难点中有效运用图谱

新时期,音乐本身很抽象,让学生对抽象内容进行欣赏学习,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欣赏音乐。为让学生处在视、听交融的一个音乐环境中,教师需妙用图谱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听乐曲、所见图谱进行乐曲学习。例如欣赏曲《铁匠波尔卡》,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曲,低年段学生对于铁匠这一名词比较陌生。根据乐曲的特点,笔者将书本中打铁图片与打铁的音乐同时展现。扇风音乐与图片相结合出现,一向对打铁没印象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内容。欣赏教学中运用图谱,孩子们脑海里不再是一片混乱模糊的音响,而是结构清晰、有对比变化的美妙音乐。

2.2在解决歌唱难点中有效运用图谱

歌唱乐曲中会碰到旋律相似、节奏变化的乐句。这些相似的乐句、变化的节奏,往往会改变学生一贯的歌唱惯式,导致学生节奏混淆,旋律唱错。新时期小学低年段是培养乐感,建立音高的关键时期,在课堂中如果传授太多的理论知识必然会扼杀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要将一首歌曲唱好、唱准,又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作支撑。所以,在低年段歌唱课堂中,我们需要借助图形谱来帮助孩子们唱好、唱准,如苏教版一年级歌曲《勤快人与懒惰人》,由于歌曲结尾处出现了相似的乐句,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唱混。面对该情况,笔者通过图谱,把易混淆的两处音符用高低位置区分出来,让学生看图谱歌唱。图谱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感知通道,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2.3在解决器乐伴奏难点中有效运用图谱

图谱作为器乐伴奏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以音乐为主线,对解决伴奏教学的难点能起到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同时更好的表现音乐。如在《萤火虫》器乐伴奏中,及时拍是碰铃,二三两拍是连贯的手串铃,表现了忽明忽暗的萤火虫。如果通过语言的讲述,及时拍碰铃演奏,二三拍手串铃演奏,学生会觉得很模糊。图谱的运用一下子解决了讲述不明确的难点。学生通过看书上的图谱,很快就明白及时个格敲碰铃,二三格手串铃演奏,在歌唱“萤火”时碰铃出现,在歌唱“虫”时,长拍的手串铃演奏。在没有乐器的伴奏时,乐曲表现的很平淡。当乐器伴奏出现,学生表现的萤火虫突然有了生命,灵活起来。在这边唱、边奏、边看中,手、眼、脑并用,发展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徐玲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音乐教学论文:地方师院民间音乐钢琴教学论文

一、湖北民间音乐传承的机遇

(一)传承民间音乐是地方师院办学特色的体现。

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个性化是当代高校办学的一个特点。所谓“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一所大学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主要由“物质形态、组织形态、观念(精神)形态三部分构成。观念形态的部分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等。

(二)传承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优势。

地处湖北地方师院的学生们,从小受环境、家庭的影响,对方言十分熟悉,对歌词及民间音乐语言语调更为亲切,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湖北民间音乐。《钢琴》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受众最广的课程之一。

二、地方师院师钢琴教学中的传承规划

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民间音乐的应用实践活动,即把民间音乐应用在某个平台或某个载体上,通过此平台或载体使其存活、延续和发展。笔者大胆设想,湖北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一个的平台,向外界广泛的传播。

(一)湖北民间音乐钢琴作品创作的传承。

就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湖北钢琴音乐的创作不是很多,仅有民歌改编曲《崔咚崔》、崔维的《洪湖赤卫队幻想曲》、叶露生的《三峡素描》、韩民秀《洪湖水》、王建中《洪湖水浪打浪》,何思润《武汉组曲》,韩民秀《洪湖水》、邱刚强《龙船调》、孙以强《洪湖水浪打浪》等。

(二)湖北钢琴教学的传承。

在教学中,要加重对湖北音乐钢琴作品的布置与教授。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对象,使学生在钢琴作品中,通过哼唱、弹奏,学习不同演奏手法、技巧、将风格、调式、演奏技巧凸显鲜明的湖北特色。

(三)湖北钢琴音乐的传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这种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播就是一个把信息从信源传递给受者的过程。”如今,网络传播在中国是一种大众传媒的重要方式,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湖北民间音乐在网络上运用非常少,仅有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连相关的器乐音频、视频文件资源都稀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师院作为教育平台,在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着特别的优势,要调整钢琴课程设置,加强湖北民间音乐在高师课堂中的比重,将湖北民间音乐艺术发扬光大。

作者:刘月芳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民间音乐钢琴教学论文

一、中国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修养

高校钢琴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钢琴教育,担任着钢琴教学的重要工作,其自身行为举止对学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提高民族修养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精华以及中国钢琴音乐的先进部分,来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同时,还要求高校钢琴教师在教育钢琴学习好坏程度不同的学生时,都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帮助他们强化民族意识,从而加强他们对民间感情音乐的热爱。

(二)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结构

相较于外国的钢琴音乐教材,中国钢琴音乐教材数量十分稀少,教材结构也不完备。中国钢琴音乐教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的进程。所以,在笔者看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分类形式、等级制度来分配中国现有的钢琴音乐作品,使中国的钢琴音乐教材趋于系统化、一体化,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高校的钢琴教学课程中去。并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中国的钢琴作曲家进行关于民间音乐的创作,创作出更多的民间钢琴音乐作品,从而不断完善高校钢琴音乐教材体系。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体系使得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大多是参照西方的钢琴音乐作品。而如果要体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作用,就要在教材的选取中体现出来,增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例如,可以多开设一些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课程,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民间钢琴音乐作品的魅力;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创造过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钢琴演奏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每一学习都必须要演奏出固定量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成绩。同时,要注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质量,教师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教学力度,较大限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作品创作的意义所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使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也存在很积极的作用。学生缺乏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没有理解作为前提条件,学生自然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中国现有的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是以民间音乐为题材进行改编得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原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历程,激发学生对改编后的钢琴作品的好奇心;或是选取一些模仿民族音乐器材的钢琴歌曲,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不同音乐器材的演奏效果,引导学生如何用感情进行模仿,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演奏的技巧,更要求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因此,在学习中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还要能体现民间音乐的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利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激发钢琴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作用,让中国民间音乐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陆晨曦 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新时期幼师音乐教学论文

一、让幼儿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新时期如何才能让使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反复思考后我感觉到,以往的音乐活动中幼师是主体,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是主体呢?于是我大胆的尝试着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小主人。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听音乐”,融入到音乐中来。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幼儿在听音乐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

如何才能吸引孩子,使他们做到“主动地听”呢?以往在准备音乐活动时,幼师会费很多心思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幼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课堂的“小主人”,问题根源找到后,我就在选择教材时让孩子也参与进来,与孩子充分沟通,共同选择喜爱的音乐。所以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才是让幼儿享受快乐音乐的前提!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变“幼师为主”为“幼儿为主”,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同样也是我设计课程时所遵循的准则。在课程活动中引导孩子参与课堂讨论,并不断鼓励、表扬孩子,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音乐的兴趣外,我还在每天的生活中安排倾听来自自然和生活中声音(雨声、雷声、马路上各种车辆的行进声、风声、小动物叫声……)。

二、增强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快乐是幼儿学习、探究和尝试的原动力,所以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幼师应当制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引导孩子快乐的学习。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幼师应当以自然而然的、轻松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要以和音乐做朋友的方式进行。幼儿的本性活泼好动,将音乐活动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音乐教学的情境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是幼师的教学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

无论是寓教于乐,还是寓乐于教,都要将这两个者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幼儿在音乐的游戏过程中获得美妙的探索乐趣与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音乐知识。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告别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除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些游戏活动外,我还在课余的一些时间中穿插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在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者旋律做优美的律动,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协作能力,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三、在游戏培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游戏的趣味性恰恰能满足孩子的特点,在游戏中可以将幼儿的天性较大程度的释放出来。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和体验所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幼师可以将一些音乐教育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趣味游戏不仅能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和表现的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及良好社会性的培养。在活动中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通过幼儿与幼儿间的合作、个体与整体的配合以及师幼间良好的应答和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培养,在下雨天让幼儿穿上雨靴和雨衣,撑起雨伞,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们都很兴奋,有的在雨中慢步,有的围着操场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整个操场充满了欢声笑语。这“啪啪啪”的声音不就是音乐中的节奏吗?于是,我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提议用小雨靴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使孩子们懂得音乐并不是刻意的,音乐充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音乐,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创造的快乐。

四、结语

新时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师只是主导,幼儿才是主体,要鼓励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在实施活动时,根据幼儿的需要,幼师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兴趣是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因此,幼师要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大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新时期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协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乐于创造,热爱生活的人。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经验借鉴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作者:魏金平 单位:内蒙古根河市满归镇幼儿园

音乐教学论文:藏族民族音乐教学论文

一、掌握藏族音乐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

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学生在学习藏族文化音乐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背后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及恐惧感。西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地方,它的地域位置与民族独特的宗教传统文化决定了藏族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性。藏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创造了很多灿烂的音乐。他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热情奔放,而所唱的歌曲更是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高亢嘹亮、曲调悠扬,将该地区独有的高原蓝天辽阔的景象淋漓尽致地通过音乐形式展示给听者,让听者感受到浓厚的高原文化。而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藏族音乐的独特性,其不断地渗透到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一些国家的音乐当中。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不少汉族和西方音乐中已经融入了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

如韩红的《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将音乐中通俗的唱腔与藏族音乐中的民间歌唱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新的处理模式更加展现了藏族音乐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满磁性的歌唱声音及其独特的藏族音乐文化气质,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首歌曲的训练不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乐素养。在正规戏剧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乐的展现方式,如,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这是一部将藏族民族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歌剧,通过这台歌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藏族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乐的灵魂。

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

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仍比较单一,对最基本的音乐常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而体会到人文情怀及音乐的发展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对音乐的广义理解。对藏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学唱教材上零星的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获得,这明显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增加藏族音乐教学资源,学生不应该只是单学习课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其他可行途径了解和学习藏族音乐。及时,充分发掘学生资源实施模块教学。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学生都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长处。比如,一些班上的同学掌握一些教师所不了解的藏族音乐,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课堂表演,以点带面。第二,利用区域音乐教师的资源。我校聘请一些校外的教师来进行授课,有条件的话,聘请一些藏族的音乐教师,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藏族音乐的原汁原味。第三,利用社会资源。社会上会有一些藏族音乐社团或者演出,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来进行演出,让学生进行观摩。第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设施,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到藏族音乐的魅力。

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为学生创作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加容易地学好藏族音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养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铸就了他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的良好习惯及生活态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乐,这个将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仿佛是在验证着一句话“:越苦难的民族其歌声越美。”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著作,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藏族音乐的学习环境,摆脱外界的干扰,注重学生在具体唱歌、舞蹈及乐器方面的训练,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及《母亲》,让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演绎感受到藏族民族人们坚韧的性格及不屈的个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学习藏族音乐中那种独特而又的民族音乐风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他们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很强的音质,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见的,了解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歌手的演绎,提升自己本身音乐演绎能力及水平。

四、增加藏族音乐展示交流活动

音乐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够源远流长,成为世界的主流音乐。所以要积极扩展和增加藏族音乐展示和交流渠道,应该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的区级或更高级别的平台,增加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更高级别的展示或比赛活动,不仅可以推进教学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音乐交流活动可以把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各自学校的课堂教学或艺术活动中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藏族音乐指明道路和方向。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藏族音乐的与时俱进藏族音乐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所以其古老性的特色长久以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当代音乐舞台上,藏族音乐多以灵活多样且独具特色的特点闪耀,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藏族民族舞蹈、藏族民族乐器、当代乐器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训练,将藏族民族的特性及时代性巧妙地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其他音乐模式的训练,避免学生学习的单一化、枯燥化。其次,及时地吸收、整合外来音乐文化的部分,融入现代西方音乐的成果。藏族音乐中不乏高亢嘹亮的旋律,却也多了一丝平缓的通俗音乐。还有藏族摇滚歌曲,用新的音乐手法、新的器乐和新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藏族歌曲,典型的有“唐古拉风暴系列”风靡雪域高原,而且传唱于大街小巷。最近用新科技产生的电子音乐演绎藏族宗教音乐,用超代音的混音处理,使原本单调的祈祷表达得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丰富多彩的藏族音乐为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汇总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色彩。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换代迅速,使得一些旧有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知识受到了冲击及挑战。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就因此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我们要在世界潮流中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保护,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增加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竞争力,让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民族音乐能够保留下来,让具有空旷灵性的藏族音乐依旧保持其原有的神性,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藏族民族音乐背景文化知识继续进行传扬,在旧有的音乐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及改革,让藏族音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徐绍贵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音乐教学论文:歌谣文化与音乐教学论文

一、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刘三姐歌谣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

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刘三姐歌谣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掌握歌谣的基本规律以及基础表现手法、技巧,并能够对歌谣的一些经典曲调有所认识,懂得山歌的竟唱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刘三姐歌谣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有一个的把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歌谣编写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口头创作能力。

在经过歌谣的相关学习后,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的要求:学会利用多种方式对歌谣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学会用基本的调查方法提高自身报告撰写能力,以及充分挖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演唱能力等。教师将刘三姐歌谣引入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激起其自觉承担家乡建设的责任感。教师将刘三姐歌谣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带入课堂,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会本土文化留下更多的人才,以此维持地方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桂中地区民间艺术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唱与情的高度统一

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唱出感情,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学生唱与情统一的培养。培养学生民族唱情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水平,又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与流传。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歌的经典,也是壮族人民真情实感的体现。“情”是刘三姐民谣的基础,演唱者所唱的都是自己所见所想,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唱的人动情,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聆听者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刘三姐歌谣中的爱情歌谣,无论是见面唱还是定情唱,这些情歌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以歌传情,使听者的心绪也随着歌声而起伏变化。这一唱与情的高度统一的方式可以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学会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唱与情结合,创作出的作品。

三、传承歌谣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西壮族人民从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唱歌,到了青年到山上对歌,老了就教后辈唱歌,这一传统在壮族人民中流传了千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歌者。这些歌者就是壮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歌者要想传承歌谣文化,首先就要做到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创造者。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传承歌谣文化的重要性纳入教学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如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利用歌会的形式为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歌谣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歌谣教学中来,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从而利用刘三姐歌谣的教育手段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本民族精神。

四、总结

总之,刘三姐歌谣是我国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其沉淀了珍格格壮族历史发展的经验,也反映了我国壮族人民生存的智慧,使我们能够通过歌谣更好的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情趣。刘三姐歌谣这种特有的文化应当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在促进高校特色教学发展的同时,丰富和扩大民族歌谣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者:丁杰 单位:河池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特点分析

1.教学主体互动参与性更强

音乐教学的主体则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样也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同其他课程不同,音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音乐达到一种互动和沟通,实现教与学的过程。教师通过新媒体,可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数字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反馈者,能够通过新媒体实现知识吸收、理解的数字化。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同时能够有效及时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形式多样的信息沟通和资源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课堂下有着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实现课程作业、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制作等多方位的互动。同时,新媒体的可复制性也为音乐教学实现重大推动作用。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均有限,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复制能够无限地再现课堂教学场景,帮助学生不断消化和理解。同时,新媒体提供了广阔的音乐素材库,能够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

2.教学客体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音乐教学的客体即为音乐本身。音乐是一场声音的艺术,本身也有着起点高和难度大的特点。在新媒体支撑下,音乐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由声音来表现。一般来说,音乐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音乐功底,但并非是所有的音乐形式都十分精通。但通过新媒体,各种表现形式的音乐,都能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更能感受到音乐多变的魅力,而不是限于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新媒体背景下,声音能够与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传播介质充分结合,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也能在多方面的信息融合中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音乐衍生领域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对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来说,相关的乐器、演奏工具缺乏实物佐证,新媒体能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作用。通过新媒体,学生也能直观感受到世界大师级的音乐盛宴。

3.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多样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多样。传统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音乐鉴赏、音乐模仿为主。一方面,学生参与感较少,另一方面,音乐本身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音乐课逐渐沦为形式课程,不太受到学生、学校甚至是音乐教师的重视,失去了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多媒体背景下,电脑、手机、PDD、MP3等多媒体信息终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现代化和便捷化的教学载体。一方面,教师不再需要通过亲自示范甚至演奏乐器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音乐感受,另一方面,学生也有着更为便捷的音乐接收方式,通过自身便携式音乐设备就能够实现音乐的再现。与此同时,学生日常生活也与音乐息息相关,学生主动形成了一定的音乐喜好,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音乐选择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加以引导、解析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相关资金与设施投入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足,音乐学科大部分为选修课程。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音乐学习程度严重不足。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投入。尤其是新媒体背景下,音乐教学对新媒体设施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学校在资金投入上的限制,直接导致音乐教学质量的下降。普通高校的重点课程是专业课与公共文化课,没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音乐作为陶冶人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内涵的重要媒介,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2.师资队伍建设欠缺,对新媒体利用不足

教师是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创造音乐教学环境。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十分欠缺。尤其是年纪稍长的音乐教师,固执地认为音乐教学主要还是依靠理论和现实中的音乐演奏,通过电子设备传出的声音难以表达音乐的灵魂。教学方法的古板、教学内容的单一,使学生很难对音乐教学产生兴趣。师资力量欠缺,教师教学方法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是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虽然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重大作用,但鉴于发展时间较短,现行的主流音乐教学模式仍相对落后,大部分音乐教师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主要实行理论式教学,对音乐发展历程、乐理知识等教授相对较多,没有充分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极少有教师利用新媒体等手段与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方面的互动,只是简单的播放音乐,附带简单的讲解。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音乐教学没有在课程设置上和课程改革上跟上脚步,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与实际发展都已严重脱节。

三、优化高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改革对策

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化对于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在现代新媒体背景下,音乐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从多方面加强音乐教学的优化与改革。

1.提高音乐教学重视程度,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

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对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学发展规划中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和分量。只有从管理层面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才能从上到下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欣赏能力。在具体实践措施上,主要是加大相关资金投入,从基础设施上保障音乐教学发展需求。尤其是对新媒体的相关设施配备,每位音乐教师都应配备相关的新媒体教学传播工具,使音乐教学更为数字化和现代化。在乐器配备、乐队组建支持等方面,都应予以资金支持和鼓励。只有校方对音乐教学大力支持,音乐教学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突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引进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音乐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高校应该根据自身音乐教学发展现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对教师队伍的数量予以满足和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通过引进新教师、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充实音乐教师队伍;二是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教学成果;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新媒体的普遍使用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3.优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师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同样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更多地结合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使音乐教学过程变单一的传输模式为多方位的师生互动模式;其次,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音乐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在教学中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声音的传输与享受,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式的音乐细胞开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后互动、音乐与生活相结合等方式,将音乐元素融于课内课外,培养一种欣赏音乐、爱好音乐,进而创作音乐的浓郁氛围,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作者:陈琛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音乐教学论文:祁剧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论文

一、湖南祁剧概述

早期的时候,祁剧在表演过程当中还使用的是祁阳当地形成的官话。明朝初年,弋阳诸腔也在湖南盛行了起来,随着其的发展祁阳一带也受到了影响。祁阳人民运用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将这些腔调结合了起来,同时还形成了具有祁阳人民自身特点的高腔。这就是祁剧高腔的由来。至于昆腔的形成要追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昆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迅速在我国风靡起来,其发展势头可谓是势不可挡。当其发展到了祁阳以后,祁剧并没有丢失掉了本身的特色和特点,而是又融合了昆腔的一些特点和经典曲目,这样以来祁剧的昆腔就形成了,至今为后人所叹服。

其次,关于现代祁剧的发展现状时过境迁,现代的祁剧已经没有了往昔的光辉,并且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其生存状况都非常堪忧。这是事实我们没必要对其否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曲目失传严重,而现代剧目创造因为脱离了群众基础和民众氛围也变得十分艰难。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两百多个传统经典曲目失传,其艺术形式更是鲜有人记得,可谓是频临灭绝。还有数据显示,很多的祁剧演出团队已经解散,因为其无法生存。截止到二零零五年为止,第二湖南整个省份登记在册的专业团队还有八十九个,但在这其中已经有二十二个专业团队无法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中能够顺利演出一百场以上的团队还不够四十个。

二、祁剧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从在校学生中培养祁剧音乐文化的“推广使者”

“推广使者”是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的重要中枢和纽带,他们就像是植物的种子,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提升自身对祁剧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就是要将该文化推广、渗入到学生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纳贤招新,壮大推广使者的队伍,种子越发越大,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才能使该项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推广使者的物色或选拔,对象应是在校学生,因为单凭个别教师的力量是远不够的,还应巧妙地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同学,“他们来源于学生,还应回到学生当中去”。刚开始时,推广使者的人数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有品质保障。要选取该种民间音乐文化出处地籍贯的人,祁剧是源自于湘南地区永州、衡阳的民间音乐文化,那么,推广该项文化的推广使者就可选取籍贯是湘南地区的学生作为其推广的使者。这些推广使者好是有亲朋好友了解或接触过祁剧音乐文化的人,因为这样可避免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成立“祁剧音乐戏曲文化艺术协会”

协会是将该项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核心,只有成立协会,才能将祁剧音乐戏曲文化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广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同学加入其中。经过祁剧音乐文化推广使者的努力,该支队伍的力量和队伍不断强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那么,水到渠成,即可成立“祁剧音乐戏曲文化艺术协会”。该协会成员的构成也同样是在校学生,它的成立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

(三)祁剧音乐戏曲文化在课程教学上的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土音乐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辅之多媒体设备对本土音乐进行试听欣赏的教学法,其他的教学方法暂没有涉及。本土音乐和戏曲本身就是一项中国传统的文化,如固守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予以改变和创新的话,那么,在讲授传统音乐、戏曲文化时极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或该项文化不感兴趣,觉得乏味、老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来说,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教育传承环境,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好的老师”。那么,唯有不断地创新教法、学法,才能够真正地将同学们带入到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来,才能够推动此项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

(四)教师要有组织、计划地带推广使者到祁剧音乐文化的发源地去学习和采风

推广使者们不一定全都是专门经过祁剧音乐文化系统学习的人,但作为该项文化的推广使者,这就要求他们自身对该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负责该项工作的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或安排学生到祁剧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学习和采风。学习和采风应注意选择适时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可选取当地民俗节庆日,地点可选择到当地剧团、文化广场或专门集会的地方。因此,只有让祁剧民间音乐文化推广使者到其发源地进行学习采风,祁剧文化的传承才不会是个空架子,首先培养推广使者,再由推广使者教授其他协会成员或同学,这样才能够使祁剧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具可持续性。

作者:张天慧 李巧伟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德育与音乐教学论文

一、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教学通过对歌曲的时代背景的讲解,词曲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歌曲《走进新时代》是一首抒情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质朴简洁,朗朗上口,亲切感人;它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铿锵有力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音乐教学当中,深刻体会到祖国上下万众一心,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将自己融入祖国的大家庭当中,激发出对祖国和人民的的无限热爱,坚定了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决心。

二、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在音乐当中个体与集体要相互配合,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旋律要靠大家的协同努力。在音乐教学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德育功能,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合唱与合奏最能体现出集体主义意识,大家要相互配合,整齐划一。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歌咏比赛当中,参赛选手要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通过默契的合作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在多声部音乐表演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不断的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低音声部,及时地调整自己配合整体的表演,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在歌舞表演当中,学生有的是演唱者、有的是舞蹈者、还有演奏者,更有指挥者,学生们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更要有高度的默契,一场节目,要多次练习和彩排,大家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节目的成功与否,最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在集体表演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

三、音乐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音乐教学通过音乐的审美欣赏过程,使学生产生共鸣,音乐作品传递的审美信息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情趣的培养。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任性骄纵,通过电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教学,德育功能使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克服自私心理,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音乐教学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丰富的和声,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开发想象,拓展思维,启迪智慧,悦耳的音乐,使学生精神愉快,身心愉悦,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当中,通过音乐教学释放压力,消除疲劳,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使学生更具青春活力,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全民族的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随着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开展,“应试教育”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读书现象得到了遏制。音乐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教学当中更易于学生接受,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王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学论文: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

一、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障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障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三、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

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四、总结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发展。

作者:吕爽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