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

随着小班化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我们对导学稿的设计越来越关注。导学稿的设计,我们把两个学习内容前置(问题前置、作业前置),把新知设为问题,前置为课前预习;把课后作业(这个课后作业重点指的是《课堂作业》)前置当堂检测,减轻课后作业量。没有品质的导学稿,就没有更好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展开。为此,要重视导学稿的编制与使用,成熟使用导学稿,提倡教案、学案一体化,不断提高教案、学案的实用性,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平时的讨论、交流中许多老师都谈到导学稿的编制很困难,重点把握不好,可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却发现,很多老师在精心备课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语文课后习题的钻研,认为这些已经摆在那的问题如果再放入导学稿中就显得多余,或者还会让人误认为是不动脑筋的表现。

其实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针。如果我们去认真关注和分析课后习题,去发现学习的重难点,去感悟课文内容,去领会学习的方法,并以之统整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课后习题中都有或明或暗的指示。关注、把握和有效利用课后练习,既有利于优化语文学科教学,同时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教研组在对课后习题的梳理和解读中,我们发现只要很好的利用和落实课后习题的主旨,对于老师导学稿设计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对于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会是有很大的帮助。

在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这样几类的内容很容易与我们的导学稿相结合起来设计使用:

1、有关理解内容关注写法的。

这一类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等。如人教版三年上册《爬天都峰》“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又如四年上册《白鹅》“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再如五年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再如五年上册《开国大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与感知的同时,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与情感,再经反复回味咀嚼,分析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组织表达。这样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有关语言揣摩进行说写运用的。

这一类练习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所在,并亲自参与课堂,动口动手进行表达训练,把知识变为能力。这类练习主要是讨论、比较、找类似的词句、仿写、续写、缩写等。如二年上册《从现在开始》读读写写“神气极了,可怕极了,_极了;荡来荡去,跑来跑去,_来_去;立刻喊起来,立刻欢呼起来,立刻_。”;又如三年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再如四年上册《幸福是什么》“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再如四年上册《小木偶的故事》“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再如五年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学生亲自参与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这部分练习的设计立足课文,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训练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

3、有关联想拓展注重诗词积累的。

这一类练习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延伸、熟读背诵,巩固、扩展学习成果,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提出教科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四年上册《观潮》“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又如五年上册《古诗词三首》“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编辑:圆圆)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问题和清除烦恼,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小学生对某一个学科的喜好,由于年龄认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师生之间做到了心相通、情相连,学生的心扉就自然地向老师敞开了。在这种师生关系下进行教学,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汇报收集的材料,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在上课前几分钟,我脸带微笑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学生讲述后给予表扬与肯定,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接着让学生介绍图片,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由此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纷纷议论学校的环境卫生做得不够好:校园内学生乱扔废纸、食品袋 ,走廊、教室的墙壁乱涂乱画,有部分学生把垃圾倒在垃圾池外。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便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号召全班学生见到垃圾主动拾起,见到不良的行为大胆指正。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存在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虽说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养。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为例: 语文第二组《詹天佑》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有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包含了三个学习主题:(1)不能忘记的屈辱;(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3)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詹天佑》的历史概念促进了对《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历史学习的理解,《詹天佑》一文用具体的人物事迹印证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人们所做的努力。同时,詹天佑作为首批留洋儿童之一,作为日后成长起来的工程师而非政治人物的角色和行为,也丰富了品德与社会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发展地理解和认识社会。可见,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精彩,更圆润,更智慧。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良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

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上六年级下册《男生和女生》这一课中,时时教育学生如何和女生交往,男生如何对待女生,男生要处处树立美的男子汉形象。男女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学生身上形成。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这些乡村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以实际行动去参与;只要我们自我实践、自我突破;只要我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小学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点滴谈

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小学教学论文:原创小学课堂教学论文

____年我校开始尝试“小班额”课堂教学课题实验工作,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尝试的过程中虽然有困惑、有苦恼,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和成功。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班额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首先,美化教室环境。小班额班级人数少,学生活动、使用的空间就会增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动学生人人参与美化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块天地,有“每天日记”,有“摘星、争星”竞赛专栏,有“学生作品轮流展览馆”……每块专栏定时更换,激励每位学生评价,使展示动态化,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其次,改变教室格局。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随时将课桌椅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如在上《圆明园》一课时,按照圆明园的布局将桌椅摆成“众星拱月”形,课上学生根据桌椅的摆放轻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又如我在进行“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把桌椅摆成“U”形,便于学生展示交流。我也走下高高的讲台,来到学生小组中间,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成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参与者之一。教室不再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而是一个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这样更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融入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小班额教学使我的语文课堂再也不是老师与几位“课堂明星”的表演的舞台,而是成为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平台。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多方位的和谐互动。如在《走进田园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有学生个人的收集积累,有两三人的整理归纳,有小组的合作表演,有全班的展示交流。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交流、互查、互评、辩论、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针对班级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处的现状,将关系较好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共分五组,其目的是让每组的同学都能全神贯注的关注好友的表演。在角色扮演中,好友之间互帮互助,学困生程志远在好友俞家辉的帮助指导下,记住了课文内容,并把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情感变化表演得绘声绘色,教学难点在同学们扮演和体验中不经意的被有效突破了。

其三,为每个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由于班级人数少,我在每堂课上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读、写、说、演,并定期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在课堂互动中、在质疑问难中、在登台展示中……在这些愉快的互动交流课堂中,学生拥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学生的学习、思维、归纳、表达等各方面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由于小班额课堂学生人数少,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思维水平、认知基础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讨采用适合于不同学生发展的方法,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首先,同一篇课文面向不同的学生教学时,就设计梯度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选择完成。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对于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求他们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对于中等生,要让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对于优等生在掌握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知道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体会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把作业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不作硬性要求。比如在《草虫的村落》一课设计作业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中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及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题是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喜欢写作的同学,通过本文的学习写一写你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差异,能让尖子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中等生学习起来能扬眉吐气,后进生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提升。这样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上升不少。

首先,课堂反馈,了解学习状况。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A、B、C组),每组中选一位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当组长。每组的学生都编上号分别为A1至Ax、B1至Bx和C1至Cx。有了特定的座位安排,由于同一编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学反馈时就很方便,如每组的4号都处于中等水平,请他们回答问题,就能看出班内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怎样。

其次,面批面改作业、个别单独辅导。小班额课堂人数少,学生接受教师个别指导的机会就增多了。课堂作业因有快慢差异,就能实现面向全体的面批面改。在学生有事做的情况下,我依次走到学生座位旁为他们批改和辅导,指出错误的地方,并说出错在哪儿,再让学生纠正。通过面批作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某个问题或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可以在全班再讲授一遍,要是只有少数,就可以个别辅导,给其他学生布置新的任务。这样的反馈十分及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课堂上当堂完成、当:请记住我站域名堂纠错,课后少留甚至不留作业,又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课后有更多时间阅读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尝试,我所教的学生在小班额课堂教学课题实验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进了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由传统的“束缚”到如今的“开放”,阅读教学在变革中逐步走向成熟。本文立足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近中含英咀华,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发现自我。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亲近文本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得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做”的过程,任何缺乏了自主体验的课堂无论如何精彩,都只不过是矫揉造作的秀场。只有在文本间最朴实的行走,最简单的捡拾,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真实,发现自我,真正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布鲁纳说:“学习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自主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教师打课改的旗号,将多媒体、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毫无遗漏的应用于阅读课堂,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然而,经历后才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高耗低效,不能从文本角度出发的课堂又怎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审视新课改的本质,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反复的字词推敲品味中刺激学生的感官,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阅读教学中,教师由辨析词语,积淀语感出发,让学生感受真语文的性情。师:请同学朗读及时段,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多媒体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学生经过思考,生1:我认为“悬”指太阳与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表示太阳已经接触到海平面。两者比较,用“悬”更生动,表明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却无比静美。生2:我来比较“下沉”与“下落”,“下沉”是慢慢的靠近,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而“下落”不仅速度快,而且漫无目的,在这里形容夕阳西下是不的……师:同学们体验太精妙了,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边读边想象词语蕴含的意象,就会发现落日风景就在眼前,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一次三亚之旅,好不好?“好!”学生响亮的回答。在接下来平平仄仄的朗读中,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收获语文之韵……此时,学生阅读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文字深处的风景;激发的不仅有兴趣,更有心灵的渴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学生感受,珍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成长。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喊着“个性发展”的口号进行着“专制统治”,看似开放的课堂依然是学生思想的禁地。因此,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去掉那些响亮的口号和华丽的形式,遵从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主成长。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学生读到“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语调上扬,语气干脆,咄咄逼人。此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生:我感觉那个“围观”的人可以是刚才同学朗读的青年人人,也可能是一个老者,如果是老者就不能这样读了。教师乘机追问,师:那要怎样读?你来试试。只见同学手缕胡须,以缓慢而沉稳的语调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语气中分明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智慧。师:太棒了,你的解读标新立异!教师的表扬引来了更多同学的参与,有模仿少年的,语言中带着稚气未脱的敏锐;也有模仿中年人的,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犹如一块石头掠过平静的湖面,整个课堂顿时兴奋起来,没有了恹恹欲睡,也没有了交头接耳,一个个小宇宙都在高速运转着,学生在充满自主与激情的朗读中思考与交流,表达与倾听,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闪烁思维的灵性,擦出智慧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除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还要辅之以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质量,赢得阅读效率。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学段,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姿势》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批注法亲近文本,在圈圈点点中实现生本对话。阅读前教师布置了阅读要求:1、请同学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在旁边批注透过描写你领悟到什么?2、圈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仔细朗读语句,批注出环境描写在文字的作用?3、精读一段,寻找相关语句,谈一谈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4、通读全文,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含义?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批注阅读,既有自主发挥的平台,又有文本阅读的经脉,此时,课堂上看不到热闹的场面,但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跳跃;看不到教师的指指点点,但能感受到学生的自主探索。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走进作者的内心,挖掘文本的内涵,在深层次对话中生发最朴素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情感,这种体验的获得是老师任何讲解都不能达到的,只有与文本间的思维对话,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

总之,关注生本,发现自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的游弋,既要潜心钻研教材,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又要稳住阵脚,扶本固正。尤其要抛却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过场,摒弃为了整合而整合的作秀,让学生亲近文本,含英咀华,在思想与情感的交织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论文

我们__*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是采用投影、录音、录像的方式与课堂教学。到了九十年代起,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校的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所谓“兴趣是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懒洋洋”一词,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没看到画面之前会说“很懒”“懒得很”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看过画面之后,再让他们去说,他们会说“躺在地上什么也不干”“躺在地上,跷着腿,摇着尾巴,什么也不干”等等。他们会用更丰富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理解的词意,再让学生去演一演,他们会学着画面上的小狮子,跷着腿,哼着调,把小小狮子的懒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更好的语言和动作,他边摇头晃脑边说:“嗯!今天天气真好呀,晒晒太阳多舒服呀。”就这样,他们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那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学生尽情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肯定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既能、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而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具备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显示出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以前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以前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将几科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其软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并在教学中频频使用。

相对于在职业教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是由于职业教育当中不少专业科目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学生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实质,这就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了阻碍作用。例如《机械制图》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来表现各种零件及部件的形体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同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讲解不够的,需要有图和实物来进行说明。

因此,教师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在课堂中绘制各种模型的视图。而画图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但要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教师也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但在课堂小结时,却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此外,教师在绘图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很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对一些立体结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而这种模式有很多局限性:教材是不断变化的,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而且可供选用的模型有限,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不利于学生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另外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讲解时可选造型有限;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但是利用了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木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因为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另外,教师在autocad、3dmax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在教学中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表述现实中的各种零件及装配体,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抽象空间立体投影与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认识。[论-文-网]

再例如《机械基础》当中,对一些运动机构的讲解,必要的演示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平面图上学生很难观察到机构运动的特点,但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从动的角度来反映出来,将动态和静态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豁然开朗。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此时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将运动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每一步的运动,一步步地演示出来,这样有了直观性,起到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如图我们可看一下齿轮机构:

这个图充分反映出了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那么同学们在看到这个图后,就很明确的知道了,以后在机器中遇到这样的两个齿轮的啮合形式就是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当然,教师还可以用动画效果来更为明确的进行说明。

上面是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重大帮助。它进一步反映出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在职业学校数控机械加工专业中,学校现在的实习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些仿真技术就发挥了作用。数控切削仿真系统,模拟了数控切削加工的每一道工艺和程序,并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也含盖进去了。那么同学们在使用这个仿真系统时,就能够感觉像是在数控切削机床上操作,就可以根据所加工零件的要求,进行编程操作并模拟,演示出来加工后的成品的样子来。同时如果同学们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误操作,那么仿真系统也给出了相应的障碍,将学生从而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为学生再进一点实际操作数控切削机床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际相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又例如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对于孔、轴的较大间隙、最小间隙、配合公差的计算,用屏幕显示具体计算过程及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相当机械、呆板。如果只用计算机来“代劳”教师的板书,教师编制的课件实际上是“黑板翻版”型课件,固然可省下原来的板书时间而使教学节奏加快,但学生看不到教师作图解题的示范,难以理解与消化教师讲题的过程,不得不囫囵吞枣,尤其是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授课,应根据所讲内容而定,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充分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这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不少好处。它有助于能力培养:

(1)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地进行观察,启发积极思考。

(2)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思维活动有许多的特点,概括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概括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自然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

由于科技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而知识又是在不断地更新,多媒体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向前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的知识修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起到它所应该起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的宏伟目标。从而,为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总之,随着国家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那么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前进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及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创造了环境。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生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情境 优化问题 质疑能力 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状态。

1.创设悬念情境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要保障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例如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作或改编出不同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师编了一个“红角和蓝角比大小”的故事:有一对兄弟名字叫红角和蓝角,看,他们在吵架呢!红角说:“我比你大!”蓝角说:“我比你大!”正当他们吵得厉害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来了,他们马上请小朋友们帮忙当裁判。这样的故事情境深深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红角和蓝角边的长短,并进行重叠比较,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对探究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优化教师提问策略

1.设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已经基本学会找规律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会找规律了,大家想不想创造一些规律?①在“60”的前面和后面再写一些数,使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②请你设计一行或几行有规律的数列。学生通过创造规律,并将所创造的规律提供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思考。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主评价,同时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还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与幸福。

2.发问的策略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发问时机应与教学需要并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精华处、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

(2)掌握提问的方法。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提问方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高质疑能力策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

1.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兴趣是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对数学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把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捕捉每个机会,引导学生想象、探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提问的热情。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学习情景: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大胆尝试,勇于指出自己的表示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想到“半个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学民主,让学生敢问

学生能够敢提问题,前提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

主氛围。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对提问的恐惧以及怕斥责、讥笑的担忧,从而为学生提问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学生上课时才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状态,并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基本会区分几和第几后,挑选几个小组到讲台前表演,对表演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激励那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孩子也上台演一演、说一说。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害怕、害羞心理就得到克服,其思维显得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讲台前有几个小朋友?从右数起小明排第几?从左数起小明排第几?几和第几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班共有几个小组?我坐在第几小组?……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问题”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是创造的起点,“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跳板,“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碰撞—放出绚烂的火花”。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将是决定能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想要实施有效的探究活动,科学教学活动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层次和坡度,帮助和引导他们亲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反馈,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真正达到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

情境 层次 坡度 探究 有效

《新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那么,什么是探究?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将是决定能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有效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智力、非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实现有效探究的前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

教师在预设探究活动时,应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心理特征,精心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不但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焦虑感,还能让他们主动发展,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一般的情境创设要考虑以下几点:

(1)现实性:是指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经常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这样学生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针对性: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不仅要考虑创设的情境能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还应该考虑创设的情境是为了提出问题,抓住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才有它的价值。

(3)艺术性:是指创设的情境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情境必须通过教师的适当处理,它是对生活中问题一种的提炼。

(4)有效性: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探索、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尽量做到简洁。

二、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探究活动的层次和坡度

因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心理特点都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不能进行统一的安排。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过程。探究活动的难度需要有层次,那样能够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只适合少数学生。问题的出示也要有坡度,从易到难,具有挑战性。整个探究活动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样才能保障学习有效性的真正落实。

比如:《怎样搭配食物》这课教学,我先出示了“小企鹅”和“瘦竹竿”的照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他们的饮食习惯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个问题的难度就比较低,目的在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举手,做出自己的回答。

接下来,我设计了第二个探究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家某天24小时的食谱,互相评论一下饮食搭配的是否合理?为什么?这个问题就带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不会像刚才那样轻易的作出结论了。当学生都在犹豫不敢肯定自己的结论时,我的第三个活动安排出示了:观看录像——营养学家介绍食物正确搭配方法。这时,所有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活,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观看营养学家介绍的食物金字塔。当看完了录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从录像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这是个难度适中的问题,能让所有学生把录像中的信息在脑中再重新过一遍,抓住重点,加深印象。在大部分学生梳理出录像中的重要信息的时候,我接着让学生开始用学到的“食物金字塔”的知识,修改昨天的食谱。学以致用,这又是一次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和掌握。

在这节课的,我布置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食物金字塔”的搭配原则为自己这个小组,设计一份食谱,通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考察学生今天学习的有效性。整个探究活动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同程度的经历了头脑的风暴,知识和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问题出示的层次性,活动难度的坡度化,让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学习起来和谐、宽松。

三、实现有效探究的保障——教师的适时帮助和学生的反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今的教师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的知识探索者,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亲身试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能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方案。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于那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适时的帮助,这种帮助是一种启发,一种点拨,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保障学生求知欲望,这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扶”到底,不肯放手;也不能看到学生的困难视而不见,失去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及时单元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时,我让学生研究“使木尺平衡的方法”时,有不少学生对探究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方法不太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用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从而理解和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必要性。

新课标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还要求老师必须重视反馈,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反馈。反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反馈时机则没有固定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反馈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反馈的方式也是

多种的,对班上的尖子生的反馈可以是一个微笑,对后进生的反馈可能是一次谈话,一次表扬,甚至要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的分析等。总之,实现有效的探究活动,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层次,帮助和引导他们亲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反馈,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真正达到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一年级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就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我,回想刚接触这群孩子们时的手足无措,心中不免有些欣慰他们现在的表现。同时,我更深刻感受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地熏陶。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然而又如何做到和学生们共同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在不断地摸索着,并坚信陶行知的名言“教育无他,爱和榜样而已”,因为爱的教育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公平,更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称赞。“以身作则”则是一种带领他们一起成长的“榜样”。下面就这一年来班主任工作谈谈以下几点: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懵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们,他们的习惯正在养成,可塑性强。同时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认知能力,亟待教师的正确引导。刚开学时,我就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接手班级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课前做好预习,熟读课文并且给生字注音组词。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眼睛平视对方。当其他同学发言时,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也很注重自己的朗读、书写姿势,一笔一画地写板书,读准每个字音,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等。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其次,朗读一直以来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点,学生喜欢拖音,读错字、漏字和多字,更有甚者读破句。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更应注重,每节课前我都精心准备,认真研听课文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着力培养小助手,安排带读“小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科·达勒维耶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严格要求训练学习习惯的同时,我还注重正激励,即为表扬。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闹,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有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

我常用表扬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更在班级布置中设置了一面“荣誉墙”,对于学生的各项进步给予及时的实质奖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张贴画,一句表扬,但却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一个个榜样、一个个目标。同学们都看到了你我的优缺点,都来争当及时,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后进的学生,对于这些孩子要给予特别的关爱,更需要激励和表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课上多提问、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单独批改他们的本子,当面指导,几乎每天午饭和晚饭后的时间都要把他们找来补习功课,辅导作业。学生因病误了24小时的课,我用休息时间给他们一一补上……用爱来感化帮助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身教的重要性。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品德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学校在举行卫生评比活动,我在班会上强调不能乱扔垃圾,看到地上的垃圾要捡到簸箕里。言之凿凿,但收效甚微。这天,刚进教室上课就发现讲台地面上有张废纸,我什么也没说,就立刻捡起来放进了簸箕里。下课的时候就看见班上几个孩子在说着什么,不一会卫生区的垃圾就被捡光了。

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每次打扫除都是我擦好了,才叫学生来帮助,凡是脏活、难活都是我去做。一次,班上的一个学生大便拉在身上,学生不愿去靠近,家里人又不在家,我当时毫不犹豫带学生去厕所脱掉满是污物的裤子,然后带回家帮忙洗净,换上干净的裤子。回到班级,班上孩子们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敬佩。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

与学生相处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充实,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带推荐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摘 要] 当前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如何利用简朴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和深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 简单;有效;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理性反思,作秀的教风受到人们唾弃,而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师追棒。如何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充盈浓浓的数学味,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每每听名师的课,总会被其幽默睿智的课前谈话所折服。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亲切地调侃,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地启发,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巧妙地引导,不着痕迹地铺垫课文;精当地点拨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分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翻谈话: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喜欢数学吗?很简短的两句话却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莫名的产生一种亲切感。然后她又和学生玩了一个猜数学谜语:考试成绩(分数),再见了妈妈(分母),再见了儿子(分子),七上八下(7/8)。简单的四个谜语不但与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某教师创设了一个趣味的故事导入:有24小时,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一个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吗?”孙悟空答应了,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3吧。”猪八戒一听,急了:“不行,不行! 太少了!”孙悟空乐了,就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5吧!”“太好了,太好了!”猪八戒拍手大笑。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星期天小红和同学约好7点钟去电影院看电影,可小红早上七点来到电影院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课我们就明白了。

用材要“单而丰”。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没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在名师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

当然,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的素材,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劲的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进行精心的预设,对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的处理,一个情境的设计,也许要想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潜心钻研,潜下去,潜下去,“十年磨一剑”,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雏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样,反复推敲,仔细精磨。

“单而丰”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即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既保障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某老师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牌,先提出从两张扑克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再追问从三张扑克中任意摸到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从四张扑克呢?五张扑克呢?要使摸到的可能性是1/6刻怎么办……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学习活动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大有裨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有些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浪费精力。例如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

听课教师),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返朴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但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

如某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数学,丰满境界。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当“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达到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我们终将实现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超越,到达数学本色课堂理性回归的美丽彼岸。

小学教学论文:近期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近期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较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24小时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小学教学论文:原创小学教学论文

为了更好使用班班通资源,打造高效课堂,12月13日____小学全体数学教师赴____区____中心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听了该校骨干教师____老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一节课,收获不少。

新课之前,屏幕上就出现活的鸡和动的兔 ,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学生的兴致高涨,有的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有的说“鸡有一个头,两只翅膀;兔子也有一个头,但是没有翅膀”,有的说“兔子的耳朵长长的”。教师及时纠正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出现鸡兔腿的口答题:5只鸡有几条腿?5只兔有几条腿?3只鸡和2只兔一共有几条腿?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然后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新课开始就用课件出示了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的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说说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化繁为简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领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等多种解题方法,并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假设法作为解决鸡兔同笼的一般方法,它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重点中的难点,徐老师在突破这一难点方面处理得非常好。先假设全是鸡时,徐老师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学习,并加以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解题模式。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加以课件动态演示。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构建解题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教师组织同桌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假设全是鸡时,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时,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让学生明白假设全是鸡时,“假设的比实际少了6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每只鸡少算了兔的两条腿”。课件演示,把少的腿每两条两条给补上就变成了一只只兔,所以先求出兔的只数。同样的道理假设全是兔时,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一次次课件演示,搭建了一座座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同时也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

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来于生活,但它又高与生活,徐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采用鸡兔同笼问题基本解题思路的模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同类题。生活应用1: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生活应用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小船各租几条?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此类问题是广泛存在的。

本节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有: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徐老师大胆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处理。轻描淡写列表法,重点学习假设法,一笔带过方程法。假设法它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重点中的难点,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当你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关系时,假设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想一想,将心比心,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不正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习数学的价值吗?

小学教学论文:中心小学教学论文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时教材中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比如加工零件、工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教学乘法:一个粮店24小时售出面粉8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比较远,与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利用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为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来。开始我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的流掉多少千克水?同学们一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于是兴致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猜测20千克的。一个漏水的龙头24小时流掉10千克,一个月(30天)会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300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不觉吃惊:这么多呀!这道题来源于生活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从学生熟悉的400米接力赛引入课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便被调动起来了。接着, 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学生始终被故事牵引着。又如在教学较大公因数时,我将抽象的“较大公因数”这一概念生活化,创设了“帮学校买地砖,该买怎样的地砖,铺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同时又实惠。”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使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作用的。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家庭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封闭单一,内容是课堂作业的重复,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把家庭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影响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改变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把家庭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家庭作业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例如,当学习了“统计”后,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调查全校各班人数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学习完表面积的概念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长方体物体,把他们的表面积或用料算出来,明天汇报,看谁完成得出色!”第二天,学生纷纷把自己的作业呈现在大家面前:

生1:我想知道家中的冰箱的表面积。通过测量我发现我们家冰箱的上面和下面是正方形的,还有另外四个面也就是前、后、左、右的面积都相等。

生2:我想知道我家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用料,其实只要求五个面的面积就行了。

课后,我与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觉得让我们实际去查查、量量、算算,既动了手,又动了脑。”“老师,我现在更喜欢数学了,因为我觉得它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有意义的家庭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大全

关键词:阅读;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地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侧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强调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文本“写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怎么写”,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将两者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两者交相辉映,让习作指导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

在第三学段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五个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把“感悟内容”与“习作选材”巧妙融合

“习作选材”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他们不懂选择习作素材,不知道要写什么,可以写些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融进作者的选材意识──从哪个角度来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素材来写?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画面的同时,有意识地辅以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老舍先生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按时间顺序,从过小年到正月十五一路写下来)。并着重引导对老舍先生素材选择技巧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对所描写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略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先生特别详细介绍的三大节庆习俗:除夕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通过这三大节庆习俗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老北京过年的年味儿。

接着,我顺水推舟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他们的文章跟《北京的春节》一样,都是以春节为题材,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记录了童年过年的情景,但是写作的角度,选取的素材又各有不同。梁实秋不喜欢过年,他选取了年头年尾一些琐碎小事,如守岁、拿压岁钱、吃杂拌儿、吃剩饭菜等来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欢过年,她描绘了闽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当天和除夕围炉忙碌的场景,喜庆又热闹。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将你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习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去搜集素材。如不少学生选择以“服饰”为切入点,介绍各个民族的特点,但构思却五花八门。有的专门介绍某个民族男女老少服饰的特点;有的对比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特点;有的则专门介绍民族服饰的工艺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习作梯度就降低了,既不会无从入手,习作思路也大大得到了拓宽。

二、把“学习语言”与“积累表达”巧妙融合

学习语言就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常用的句式开始。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触发点,有意识地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1.读后仿写。

细读我们的文本,会有意外的发现,文章的构段和文本的表达常有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模仿,去创编,不断积累,慢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用了鲜明的句式“……的时候,日子……”具体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在这里结合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句式再写一写,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

2.读后续写。

续写是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的一种练笔小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挑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情节续写或故事补全。在续写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参照和回顾原文,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法,减少表达的障碍。同时,读后续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强化语言表达和文本之间的协同,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学生建构情境模式,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会自主建构语言。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的教学中,以问题:“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如果收到信,会来接他吗?”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文章中,并没有详细交代事情的结尾,只是写凡卡将信寄给爷爷后,梦见爷爷收到了他的信。学生能根据文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加以分析,创编故事,且情节曲折又合情理。在学生的练笔中再现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小凡卡的同情,体现了对小凡卡艰难处境无可奈何的感叹。

三、把“习得写法”与“实践运用”巧妙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这是一篇散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丛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虫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将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侠”;又将一群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少女”;还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虫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赋予他们人的生活形态,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同时借鉴法布尔《昆虫记》写实描写的风格,再结合自己观察后的独特感受,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完成课后小练笔:“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中都能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

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四、把“分析结构”与“谋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在渗透文本谋篇布局优点的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理解、吸收这类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还可以拿文体相同而谋篇布局不同的阅读教学文本,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自主去揣摩它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特点,再引导学生练习写同文体同题材而谋篇布局不同的作文,从而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不同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都属于回忆性叙事文体。《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采用及时人称倒叙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24小时”为切入点,首尾照应。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灯光》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对往事进行回忆,不同的是以天安门广场上观灯者的一句赞叹“多好啊!”作为切入点,引出对那年那人的回忆。在第十自然段中又加入了一段插叙,交代郝副营长牺牲的原因,结构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忆录,以一夜工作的时间顺序记叙下来,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三篇文章同为回忆录,写作思路却不尽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清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写作的思路,融会贯通,在习作中学会合理建构与布局。

五、把“专题回顾”与“习作指导”巧妙融合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以先阅读后习作的框架组织教学。这种结构既明确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也为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个专题都安排了《回顾·拓展》环节,对每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复习回顾的同时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与创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掌握表达方法,积累拓宽语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应充分明确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每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服务。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刻画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正面的、反面的等。作者运用了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妨将这部分内容往前挪,先上《回顾·拓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习作”指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实践,使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习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用读为写服务,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讲出新意,讲出精彩,讲出实效。

一、“原阅读”的提出

时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研究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课堂上环环相扣,层层讲练,句句提及,老师们最担心的是文本中的哪个点掉了,哪个点没做闪亮。这些想法自然没错,但老师们却很少去考虑我们的学生是否有兴趣。反复讲练的课堂上,文本容易支离破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消失殆尽。这种阅读教学着力点在教师,关键点在讲练。

基于此,“原阅读”进行了方向性的改变。原为“源”的古字,本义就是“源泉”。学生阅读的源泉为文本,学生阅读的根基为自身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的原点从学生起,终点还是至学生终。“原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学生,关键点在自主习得。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了“翻转课堂”,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原阅读”正好似“翻转阅读”,它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前阅读,同时将所获展现于课堂,老师抓住学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兴趣点、关键点、延展点进行阅读指导,助力学生终身阅读。

二、“原阅读”的特点与构成

教学是教与学协同发展的过程。原阅读打破传统阅读只重课堂,只重教师的不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从自主阅读时就已经进入了教学的及时步。

1.学生层面: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从上图可以看出,“原阅读”注重让学生走过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识能力的累积过程,注重完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师层面: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以上环节让我们看到,在“原阅读”教学中,教师实施行为是与学生一一对应的,教师“搭建平台”“构建环节”“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布置指导”“组织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检查督促,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论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阅读”同样是基于学生积极思考后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老师的扶助激励下,自主爱上阅读,创造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体验。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的自学、互学、展学;这个过程中学习是起点,也是归宿点,它将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从而达到乐读、能读、会读。三、“原阅读”的实施策略(一)先读为本策略据调查,在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95%的学生已读过该文本。原阅读要做的是不只是读,而是重点地读、有指导地读、有成效地读,要让学生从能读走向会读。1.能读的准备。当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及对文本的理解力,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阅读,单元集中识词是一种较好的辅助先读方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单元的字词及日积月累的教学,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必备条件。老师可以落实了五个确定。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字词,确定点;在课堂上读词正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多种方式理解,确定义;用词造句或说话,确定用;听写词语,确定形。2.会读的扶助。一是注意时间的把控。在实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阅读时间为四十分钟,宜在校内并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待学生养成自我阅读习惯以后,逐步将自我阅读放在家里完成。二是注意内容的把控。原阅读与其他阅读不同在于不是“你今天读了多少遍”,而是读后的收获要让学生呈现出来。我们确定了自主阅读的六个方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六方面内容是:文题作者、文本主旨、好词积累、佳句理解、我会质疑、我会创编。其中“好词积累”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可以写一遍,也可以多写几遍;“我会创编”更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可以仿写、续写、写剧本、写读后感、写诗,可以选词造句,甚至可以画画,只要能表达阅读所得,皆可。当看到“我会创编”中的那些创新火花,我们时有“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三是注意质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实了内容,才能让学生实施真正的阅读。老师对孩子们这一过程的把控在于及时评价、及时展示。老师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收录作品,特别是与学生一道进行作品展示与鉴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二)以读定教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基于此,以文本为载体的原阅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读的程度开始。教师在对学生自主阅读成果的检视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及成功之处。教师将这些因素植入课堂,作为教学重点与突破点,阅读教学才真正有效。以读定教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必花过多时间去条缕分析,费时、费力、费心。以读定教,更多的在于关注学生自读后的收获与疑惑,将收获与疑惑作为课堂的起点,在课堂中呈现收获解决疑惑。(三)专题阅读策略“原阅读”不支持阅读教学指导只停留于教材。“原阅读”的始是自主阅读,终同样是自主阅读。专题阅读是学生文本阅读后的自然延伸,其内容一定是名家经典或适合儿童心智的文章或书籍,也可以是对教材中选编文本的拓展阅读。如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后,让孩子们读《呼兰河传》。孩子们既有了阅读兴趣,又有了较深刻的感悟。专题阅读贵在“专”,一是要做好阅读内容的专门推介,二是要在学生自主主阅读后开展专门的阅读交流。老师可以将语文课上节约的时间改设为专门的读写课,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读收获的平台,或者创建相应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内容,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四、“原阅 读”课堂高效的三个度如何去管理好四十分钟的课堂,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原阅读”课堂,应该把握一些什么度,课才精彩呢?1.课堂的能见度要高。“原阅读”的课堂追求秋高气爽,追求云淡风轻,能见度一定要高。具体体现是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能见度的把控在于教师。教师要捋清教学材料,让它们能有序有效呈现;要确定课堂画面主体,以主体吸引学生眼球。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已有阅读基础上拨云见日,抓住重点,设计出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其中取舍能力是老师实施“原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能力。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取新颖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来探讨学习。至于学生早就能明白的知识,坚决不纳入教学环节。2.学生的参与度要强。在“原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讨论、拓展,让学生自主发现,获得阅读成功体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想,同时要为学生搭建展现自主阅读收获的平台,在宣讲、体悟、借鉴中互助提高。3.阅读的延展度要适中。我们认为,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从文本中走出去,我们可以看见书本里面很精彩,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借助文本议辩和理解文本创编都是较好的方法。如教学《白杨》时设计辩点:边疆建设者有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是同意这种观点还是认为这观点有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思辨的效果很好。延展度要适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文本的了解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激发学生后期创编热情,才能对文本深入学习,从而反作用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五、实施“原阅读”教学的认识与体会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它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原阅读”的实施,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教师在“原阅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与差异,老师要区别对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问,相互启发和鼓舞;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励孩子,给予阅读写作的成就感。“原阅读”的实施,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别是让家庭参与进来,成为督导孩子阅读的推动力。总之,“原阅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认知体系中,建立了新的自主阅读意识与方法。这种新的认知结构,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激发和爱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也将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写到:“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做一个点灯的人,照亮孩子的阅读方向,让他们在阅读中润泽生命茁壮成长,让他们在我们的目光里展翅飞翔。摘要:现在的教育,新理念层出不穷,需要农村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低”下身子跟他们谈心,关爱他们,了解他们,因材施教。近几年发现,孩子越来越聪明,可是他们越来越不想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困惑了,于是组织部分教师对本乡的兄弟学校及邻近乡镇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找到了存在相类似的问题:语文学习比较随意,没有形成良好的读、说、写的习惯,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读、说、写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最终让学生在读、说、写方面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读中感悟,说中拓展,写中积累”

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接触和接受,现在的课堂伴着信息技术元素的添加,不时闪烁着新理念亮丽的火花。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自然生成,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这几年,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品质课,积极与我们一线教师交流,发现新课标思潮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拘于形式,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跟着学生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答案错的教师也没有及时纠正,美其名曰:“别伤自尊!”教师该指导的没有,该纠正的没有,含蓄委婉地说:“把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发挥!”即使是高水平的品质课,也是在专家的精心辅导下磨出来给大家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我们农村的教师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我们农村一线老师根本不可能每一节都上这样的课。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好信息资源,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继承好的传统,发挥新元素的作用,扬长避短,在“读、说、写”上狠下苦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十几年来,历经“应试教育”“愉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的洗礼,如今又出现“翻转课堂”。不同机会的培训、学习,给我的启示非常深刻,尤其是与市普教室的胡和春大师的多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胡老师温馨的微笑,温和的话语,温暖的教导,仿佛春风拂面,清脑醒目,贯穿心耳,久久回味。他曾经语重深长地对我说:“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这四个“会’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用心琢磨,细心体会,真心实践,根据自身条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连续担任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的教学十多年,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课外阅读,更喜欢沉迷网络游戏或“悦读”网,甚者变成“低头族”,一放学玩起手机;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愿与同学交流,说话结结巴巴,语序颠三倒四;习作时,懒得动脑,随手仿抄作文选,即使没有仿写,内容也空洞无物。老师习作指导时,他们总心不在焉。今天,我们的农村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有必要“老调重弹”,尤其是在“读、说、写”指导与养成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

下面就以四年级的《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自己“读、说、写”方面的教学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及时组课文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语句表达情意的。”

及时组的《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从文本优美的语段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和灵气,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加强“读”与“说”的指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一)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充分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看,用自己敏锐、聪慧的双眼欣赏桂林美丽的风景,并与同学交流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如我们组织学生到阶梯教室上课,播放“桂林”优美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段落自由说说自己欣赏到美景时的感受。如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那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呀!”有的学生沉浸在美景中,两手划呀划:“漓江的水好凉呀,好清澈,鱼儿在身边优哉游哉!我真想变成一条鱼,游荡在漓江里呀!”再如读到桂林的山时,“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有的学生说:“去攀这样的山,肯定很刺激,很好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五彩缤纷。

(二)结合文本,“说”中拓展

学生初读课文,细细理解课文。学生自己提出疑惑的问题:(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风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这些风景跟我们家乡的风景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3)读了课文后,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理解,互动交流,把学习心得写在书上。还有疑惑的,再次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思考解答。(1)作者陈淼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拥”。(2)我们观赏了桂林优美的风景,那里山美水更美。我们的家乡山虽然绿了,可是“水”不容乐观。家家户户的污水、废水一个劲往河里流,垃圾成堆往河里倒。虽然村里有垃圾池,老一辈的还在发扬传统──垃圾顺手一扔,飞进河中央。学生结合家乡的生态环境大胆说说自己合理的整治办法,从日常宣传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名的“环保小卫士”。

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说与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激发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美丽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生活,积累素材,“写”中提高

教学完《桂林山水》,趁着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引导大家说说家乡的美丽风景:谁能用美的话语介绍自己的家乡?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最仔细、最真实?(可按桂林的“山”“水”的顺序引导,亦可以抓住一处自己认为最独特、美的地方或景点展开叙述。)大家踊跃发言,激情四射,说出了家乡许多令人惊叹的风景点。有的说古竹及时名山──南华山:山青水甜、鸟语花香、绿竹拂人、香烟袅袅、神光普照,几百座神灵错落有致,置身其中犹如天上仙境,久久不舍。有的说寨下水库“夕阳西下风景独好”:碧波荡漾,群鱼跳跃,斜阳倒映在水中,宛如长虹贯日,激起七色彩虹掩青山,微风乍起,翠竹飘摇,如仙女在灵霄宝殿翩翩起舞,唤出“彩云追月”之天籁!有的说:我们的学校很美,香樟挺拔,细榕低垂,红豆吐绿,桂花飘香,溪水伴着我们的书声,夹杂着小鸟的呼朋引伴,组成一首和谐的校园交响曲。你听,读书亭里的小夜莺在莺莺细语,仿佛告诉我们秋天季节,人们准备忙着收割庄稼;科技楼中的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倾诉着秋天里小虫子侵蚀成果,得赶紧消灭它们……

我沉迷于他们娓娓动听的描绘,陶醉得不能自拔。

“孩子们,赶紧写下自己最精彩的美景吧!”

“写完后,读一读,议一议,改一改,装进自己的文库吧!”

原来,孩子们是多么的细心,多么有洞察力。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许许多多非常美丽的东西,我们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大胆说一说、写一写。我们扼杀了他们最真最美最动人的东西。

小学课文里有很多课文是描写风景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时把自己的感受记载下来。

我想对农村的孩子们说,平时要多读书,品味其中的“髓”;平时要多同学们交流,多练写生活日记、周记。只有平时多读书,多交流,多练写,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教学论文:近期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近期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俗话说:“教无定法”,而在所有的教学方法 中,趣味性较强的方法总是能够脱颖而出的,一方面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乐地学习。数学学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我在“开展趣味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 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及时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创境入课,像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再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粘贴一个小动物,然后说在小动物的三点钟方向有一只羊,九点钟方向有一只狗……让学生试着找到羊、狗等动物的位置。相信不认识钟表的小朋友们肯定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始认识钟表了,在前面导入的铺垫下,学生对认识钟表充满好奇,急于知道几点钟方向究竟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充满活力且更加高效了。

二、新授部分的趣味性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就能提高学生兴趣,达到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时,可以准备两块同样大小的蛋糕,一个切成四块,一个切成八块。先引入几分之几的概念,然后做一个游戏,赢了的学生可以上台来选取蛋糕吃,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主挑选,但在拿蛋糕的时候说出自己选择的是几分之几蛋糕。相信先选的学生都会选择四分之一蛋糕,问他们原因,学生都会说四分之一的蛋糕比八分之一的蛋糕大很多。在这样的铺垫下,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数学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这就是情景教学法,它来源于生活,紧密结合于生活,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应用情景教学法教学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中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响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契合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身心特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当然这里提供的只是新授教学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理有趣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就真的拿出钟表让学生实操,在学习七巧板时真正带领学生制作七巧板等等,总之教师要设置合理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够达成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提高数学的趣味性,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它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它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 实践 探究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障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及时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