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刍议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

刍议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及时,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其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采取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为其教学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文理知识、课本内容和社会生活,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高中语文教育

【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及时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障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而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教育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中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渗透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学生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1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扬,儒家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都具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可以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下,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进而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2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杜甫、白居易以及李白等诗人更是家喻户晓,唐诗宋词影响了我国每代人,并且一代又一代的进行传颂和阅读。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在感受诗文魅力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文化渲染,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2.1对传统文化渗透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应试内容的传授,没有主动渗透传统文化,虽然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种文化充斥于网络中,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兴趣,而这种漠视的风气也逐渐蔓延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群体中。2.2教师缺乏个人文化素养: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教师在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人气质,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文化传授毫无朝气、死气沉沉,而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匮乏,直接导致传统文化难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3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3.1通过诗词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古代诗词时代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古代文人通过散文以及古诗表达内心的愤慨、无奈、雄心等情感。同时,通过古代诗文,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以及诗人的创作心境,并且与之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同时,学生通过古代诗文还可以感受到各地风俗带来的魅力。教师要通过古代诗文向学生渗透我国传统文化,诗文中所出现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都是我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深度挖掘诗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文表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同时,教师还要在诗文的字词以及语言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渗透,例如,通过作者的遭遇变故以及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层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望春》一诗中,作者通过诗文表达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悲痛,体现了杜甫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根据诗人描述的场景,让学生直观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与诗文融为一体,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3.2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课堂是开展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最直接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感悟文章、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进而主动将实际生活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的从陌生到熟悉。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以下几方面:及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掌握高中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并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第二,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要具备细心和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气氛下感悟以及获取传统文化;第三,教师要通过多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氛。3.3通过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要在课下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当前,很多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而对课外教学的价值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将道德实践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并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效弘扬以及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4结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渗透与高中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学习环境,实现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分析

摘要: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和有效渗透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中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一、通过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编排并为语文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质与美,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教师就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探寻和分析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对讲课的重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移,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教材当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观念、底蕴和内涵,使得高中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教育,更为主要的是文化教育,有效突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民族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通过带领学生对教材当中文章的传统文化视点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入的挖掘和感受其中的蕴含的文化特质。例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和了解到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从这篇文章当中的疑问处着手,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提炼,让学生感受到在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再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来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通过了解作者情况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育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沃土,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题。在解读文学作品当中,为了把握其中的中心思想和正确方向,首先必须要了解文章的作者,了解作者整个的生命历程,了解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分析作者在完成一篇文学作品时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这样作者的情感也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更好的表现。因此,了解作者的情况也是帮助学生把握作品当中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者情况的介绍和引导学生对作者情况进行分析和查阅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清照的词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李清照的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她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和情感情况以及在作品创作中的变化,接下来再感受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内容。知人论世正是基于了解作者情况的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想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三、通过突出汉语思维渗透传统文化

汉语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中不仅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同时也突出了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成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并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张渚高中语文教育当中古典文学的精华和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语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可以通过突出汉语思维方式的形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将这一内容贯穿到语文教育不同环节当中。例如,苏洵的《六国论》在文章的首尾部分都突出了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揭示六国灭亡的原因,即弊在赂秦。通过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一种传统的汉语思维方式,强调首尾呼应,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汉语思维,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思维方式的特征。再如,在古代诗词当中运用大量的对偶句式,能够体现出传统思维当中的均衡和对称思想。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学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进行领会和感悟,指导学生站在传统文化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素质。

作者:吴华珍 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探究

摘要: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强化探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了一些选择性的学习。然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语文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他们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或者其他事物上,久而久之,语文课程也就在高中教育的系统中受到了冷落,最终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在现如今的教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进退两难。鉴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使高中语文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一)激发高中生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要想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只有高中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有兴趣可言,他们才会有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针对高中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因为上课而上课,而要采用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如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长期接受文化魅力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再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进行分角色扮演,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涵养。

(二)改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繁琐问题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而在现有的情况下,高中生使用的教材方面都太过繁琐、复杂,较为枯燥乏味,使得高中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所以,编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尽量做到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要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从多角度入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方向及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高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随着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反而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适当的努力和改变,尽量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时候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文方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承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的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积累,再将这些知识去进行探索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经验,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要地分析、探讨了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大致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关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解决措施。相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作者:陈晓燕 单位:江西省铅山职业高中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与实践

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教育界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身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怎么教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教育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是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格素质是人最关键的素质。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不仅对自身多方位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进步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界里长期不衰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最要步骤。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里面最能传达人格教育方面知识的科目,是因为不仅语文学科是具有文学性的学科,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格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格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人格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1.人格教育与目的概述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情色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

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传授,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外活动中实践人格教育的真谛,把课堂上学习到抽象的理念得以实践,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思想上得到良好教育,进而逐渐养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老师应当多运用一些课外活动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老师可以在进行戏剧作品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作品中意味。又例如,老师在进行《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车夫老王生活贫穷凄苦,但是他虽然穷苦卑微,但是却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会关心别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会如何善待他人,不卑不亢,关心别人,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把人格教育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清楚明白教育对他们不仅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和心灵的熏陶,更是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知识的海洋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让其健康成长,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意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努力打造自身人格魅力,并帮助学生让其拥有高尚人格。语文老师应当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格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作者:尹霞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现象,还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现象,这些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失去了最终的教育意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其容纳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名人、名事,是我国重点教学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情感非常丰富,而许多情感大多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地理解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利用吸引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我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最终实现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但是,若是按照简单的课程教学来进行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我国是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付出了多少汗水才得以实现这个梦想的,也难以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当中的情感与思想,教师可在课程开展前,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查找关于我国研发及时架飞机的视频或图像资料,并将每一代新研发的飞机形象图片根据研发时间进行顺序排放,将资料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与衔接,并在课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正式教学前,将1909年9月21日我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冯如所制造的飞机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及时架飞机的真实形象,再播放一系列不同年代的飞机变化与发展状况,通过真实的情境播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文章时了解作者字里行间中充满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够更容易地感受到文章中作者对我国的爱国情怀,感受到文章中每个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与特点,使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得到有效应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态,拓展思维,提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增强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例如,教师在根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马克思生前的种种贡献,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将其中一部分的课件制作工作交给一小组的学生,学生小组的选择为了公平起见根据每组轮流而来,教师将课件的制作工作交给学生后,可指引学生上网去搜查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以及种种事迹,然后再将搜查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整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合理的整合能够将马克思生平对历史、科学、无产阶级所作出的贡献一一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以及种种事件,从而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以及文章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互动与合作的形式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教师能够摆脱以往严肃的形象,使高中语文课程更容易地施展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课程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还要加强学生对隐藏含义的理解,隐藏含义是在语文课文中时常出现的隐喻表达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看懂字里行间中真正的含义,只能看懂字表面的浅层含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含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功能,将语文短句进行提炼,再根据语文短句提出课程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一段看似普通但实际具有隐喻的短句进行反复的研究与分析。例如,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教师可将这段文字作为问题题目,并让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出这篇文章的人象征着什么?强象征着什么?然后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思考得出:这篇文章中的人代表着老渔夫的不幸,强代表着老渔夫勇于挑战,勇不屈服的精神。通过课程问题的提出,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每个应用途径都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关乎着教学的改革以及发展方向,也关乎着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提出课程问题,开发学生思维,使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得到有效应用。

作者:金海婷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及时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1.1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及时单元《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篇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景,对《沁园春•长沙》的印象较为模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笔下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壮阔之景直观呈现,在学生观看“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多媒体景象之后,就会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站在当时写下《沁园春•长沙》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内容,感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心态和志愿,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教师黑板上书写内容所浪费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高中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劝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一些有关《劝学》这篇内容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劝学》这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声像、图片、动画等一体的手段,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这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PPT等软件,将《赤壁赋》的文字输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和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以往词赋学习所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和练习,提升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总结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氛围,使高中学生能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

作者:陈海霞 单位:江苏阜宁中学左涤江校区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格素养培养

一、认识具备人格行为起码标准

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外在表现,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智能、意志、感情和品格等方面的特质。具备基本的人格素养,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国敬业的精神,追求的志向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现代人类所共同崇尚的价值伦理。通过每一个人发扬敬业精神,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履践爱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自己的志向。屈原、文天祥之所以为后人称道,意义就在于此,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是如此。

2.创新开拓的意志,崇尚科学的态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健全人格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色彩。在这里创新不仅是指具体的行为层面,从根本上说,其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包括人的观念形态、知识准备、品格意志和价值追求是否体现创新的特质。

3.不畏挫折的品质,讲究实际的性格

现代社会充满机会,为每一个人赢得成功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但拥有机会,必然也有可能丧失机会,有人成功,必然也会有人遭受挫折。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挫折可能难以避免,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是不畏挫折的品质与人生,不仅是人格的一种修养,更是我们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启迪我们,挫折或苦难可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

4.维护公正的勇气,关怀弱者的爱心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崇尚竞争,拉开差距,增加社会活力是明显的,但不公正的情况也体现在社会的一些方面和环节中。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鄙视和远离这些消极的东西,应该在维护和实现社会理想和公正中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同社会融合在一起,勇于自觉地同一切妨害社会公正和健康的现象和事物做斗争。如,苏教必修四“底层的光辉”专题学习,我们就能感受、体悟人性之美,获得关爱、关注他人之心。另外,还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情怀、终身学习的观念、慎独自律的功夫等。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建设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格素养培养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思索着我的学生,思索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思索着如何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

1.和谐平等,教育的及时生命线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蒙恩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已基本解决。那么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紧接着的是爱的需要和尊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他们爱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朋友似的平等探讨与争论。如在苏教必修五《报任安书》《渔父》学习中,一个择生,一个向死,我们都要强调他们的选择的价值,但是学生可能不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掌握背景中,来发现他们忍辱苟活与舍生赴死的价值。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与尊严、生存与理想等问题。

2.对话体悟,从文本走向心灵和生命

一个学生,哪怕对语文再感兴趣,如果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愉悦感,那么兴趣最终都会消失。成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指语文学习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走向社会的人才,应该是眼界宽广、心理健康,而不能成为学问、技术高超的精神病人。对话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推动他们的人格自由发展。语文课堂的对话围绕文本的对话。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从文本角度来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体悟其中的情感。围绕文本我们展开多维的追问,如双基的训练、语句的涵品、景色的风韵、构思的巧妙、作者在特定时代的情感。这些是语文对话的基础。我在教《听听那冷雨》时,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有雨景的解析、雨文化的体悟、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的时空交错,学生从发现到对话,对话到争论,争论到发现,到感悟总结,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在他们无法解决时,我才出面指导。看着他们开心的交流,甚至连上次课前演讲时站了三分钟说不出一个字的女学生都能侃侃而谈时,我心头一热。

但是文本的对话,还不能进入较高思维的感悟。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从基础走向对话,产生思维火花,进而反观自我的过程。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思维,体验式生命的成长,以及自我人格和生命的提升。

作者:徐敏丹 单位:江苏海门市麒麟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实践浅谈

摘 要:高中语文教育,不仅注重学习课本中的阅读、古文古诗等一系列在考试中考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格知识的培养,因此要进行人格教育实践,这使高中语文教育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人格教育实践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克服难题,才可以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和一个更加的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实践;人格教育

高中人格教育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教育问题,健全的人格很可能成就学生一个成功的人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培养自己的意识,而且要对学生适时地进行人格教育实践,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格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己人格的培养。

一、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1.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保障在人生的轨道上不出现大的偏差。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在生活中基本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他们现阶段的目标只是高考,所以人格培养更加重要,这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冷静思考,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有太大的偏差。人格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人格已经有了初步的定义,也有了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所以在高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好不过的。在高中语文课上,学生学习的环境相对轻松,而且内容均属于语言类的学习和练习,因此在高中语文课上进行人格教育最适合不过。高中语文课上的人格教育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讲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

3.人格教育实践

高中生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性格,所以在人格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在课堂上也要有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自己人格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方式进行调整等,也有利于学生成绩的进步。

4.赋予人格不同的定义

对于人格的定义并不只有一个,具体要看学生怎样理解。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人格,让学生更加地了解人格,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赋予人格不同的定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人格有不同的选择,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也会有更好的帮助。

二、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方法

1.明确人格含义

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人格的含义,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认识到人格的魅力所在,从而对此充满好奇,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努力学习的目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学习劲头,加强班级的班风建设,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人格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

2.以兴趣教学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教学是“兵不厌诈”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格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以前注意力的重心不在此,会对人格的学习缺乏兴趣,这会使课堂进展缓慢,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首先要用兴趣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人格培养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增强趣味性,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3.在实践中注重人格教育

生活处处皆课堂。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强人格的概念和体会,对人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学也有许多方法,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带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缅怀那些逝去的英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树立自己的人格意识。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书面感想,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感悟。这是在实践中的人格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格,并为之努力。

4.以榜样法进行人格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很流行“追星”,他们称之为“追星一族”。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教师可以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人格的含义。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来唤醒学生的人格意识。比如可以观看《感动中国》,这是介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经历及他们获奖的原因。这些获奖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品德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品行。相信以榜样的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

人格教育是重中之重,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塑造了人格才能进一步塑造人生、塑造成功。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再适合不过的。只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也许人格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么重的担子,这么艰巨的任务,没有使教师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们有信心,不畏强敌,使学生拥有更崇高的人格。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析现代人思维方式与高中语文教育的关系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思想和物质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一时间实现现代化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口号。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改变后,也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现代人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教育 关系 影响

面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在不断地持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对其未来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应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一、现代人思维方式概述

(一)思维方式的内涵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线性思维,即形式逻辑,二是非线性思维,即对称逻辑。简而言之,可以将思维方式定义为某个时期的人们看待某些事物的方式、角度和理念含义,这种思维方式直接且影响着人们在某个场景下的言行举止,但它受到当时的环境、文化以及物质条件的影响。比如,在互联网未普及之前,人们习惯通过阅读、查阅书籍获取知识,并通过思考,对当前的某个社会舆论热点进行书面性评论。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们不再局限于书籍,而是更多地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并实现信息交流。

(二)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改变

现代人思维方式正在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之间的现实距离通过虚拟空间大大缩短,这一改变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改变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某些事、某些物的认识。比如,互联网刚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网络上的信息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但当虚假信息越来越多,官方信息介入越来越深时,人们面对某些信息不再像过去一样凭直觉进行判断,而是能够通过思考,提出疑问,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客观公正地分析某些事,避免受到某些不安好心之人的影响。

二、现代人思维方式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联系

(一)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

高中语文教育与现代人思维方式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前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世界百态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后者则是反映了某个时期某种环境下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思考方式。虽然两者相互独立,但由于高中语文教育是基于现代人思维方式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加上高中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开始逐步介入社会,已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影响,因此,现代人思维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语文教育。同时,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体(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即间接影响着现代人思维方式。

(二)互相矛盾却又紧密相关

高中语文教育由于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也不同,这是因为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环境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与语文教学是互相矛盾的。但思维方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课程,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理念和方式,能够促进思维方式的提高和发展。

三、现代人思维方式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现代化

现代人思维方式是现代化的,而这也有力促进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思想,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更是教育目的、意义的重要体现。因此,应结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对高中语文教育理念进行丰富完善,确定教学原则、目的和意义。现代人认为,“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达成共识的基本认识,而对于教学理念而言,则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糟粕,将课堂和课下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方式现代化

现代人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而这也影响了现代人的思维,这种思维也在促进教学方式现代化。传统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是“黑板、粉笔和课桌的简单结合体”,缺少颜色,更缺乏活力,但现代人讲究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青春、靓丽、活泼和生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则应当结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视频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实现教学方式现代化。

(三)教学内容现代化

现代人对某些事的认识在不断发生改变,个人英雄主义及个人观点对现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现代人在思考事情、认识事物方面,个人意识明显增强,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更加清醒。现代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某些事某些物只是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才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树立辩证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实现个人思想道德的升华。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吹响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进一步与现代人思维靠拢,通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教育发展现代化。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须重传承求创新

【摘 要】着眼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融合等维度,提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传承创新文化的措施,以提高高中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涵养。

【关键词】边境地区 少数民族 高中语文 民族文化 价值观念 语言特点

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必须基于传承民族文化基础,再创新、再提升、再拓展;必须坚持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语言和语文教育高度融合、创新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为切入点,凸显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特色。

一、科学构建基于教学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

于漪老师20世纪90年代秉承“文道结合”、“文以载道”思想,坚持以道为先,以文祭道。他的所谓“人文”,就是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应在教育理念上凸显人文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彰显人文价值、在教学方式上涵养人文情怀”,高中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繁荣发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结合起来,贯穿在高中语文全过程,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和代表。笔者结合广西有关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素养培育。建立高中语文综合素养架构,强化高中语文学习教材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对话、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与情感体验,体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高度匹配。以防城港市为例,该市建设有京族小学、中学,并把保护喃字和京族独弦琴、京族哈节、京族歌圩等传统文化作为京族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一项内容,把民族文化素养的培育点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二)续传少数民族经典常态化。把文化经典引进高中校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体现特色,突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区域特点。不定期邀请本地乡土民族文化传承人到校园讲学,比如邀请少数民族根雕工艺传承人、京族独弦琴传承人、北部湾民间采茶文化传承人、大板瑶民族文化传承人深入高中校园,分别开设专题培训和交流讲学活动,引导少数民族高中学生记住乡愁、记住文化根脉。并适时组织高中生到少数民族地区(瑶族居住区、京族居住区、壮族居住区)参观学习,体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引导高中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形成常态化。

(三)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题攻关。广西百色把“畅享民歌”延伸到高中校园的工作经验,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标杆,值得借鉴学习。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研讨活动,就是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每年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题,邀请相关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辅助开展课题研究,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目前,广西防城港市、崇左市、河池市、桂林市等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维系民族根苗的可行途径。

二、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和高中语文教育高度融合

当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语言障碍”问题。所谓“语言障碍”,是指民族地区学生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因受非先天性条件限制而不能很好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各地很多教育研究领域从理论上提出一些措施。诚然,法有其域,法有其限。对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就要有不同的语言教育教学方式。笔者立足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实际,从三个方面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和高中语文教育高度融合。

(一)破除语言地域界线。少数民族语言的共同特点,就是吸收了一些汉语词汇,这是少数民族语言和现代汉语互为渗透、互为融合的显著特征,为少数民族语言和高中语文教学高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中校园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体现到课堂经典赏析、生活自然交流、出版少数民族研究专著上,从本质上确立少数民族语言和现代汉语的平等地位,让民族语言在语言世界中保留应有的语言“气场”。在防城港市,市语委把提升少数民族语言融合能力作为一项举措落实到上思中学、东兴中学、防城港实验高级中学等高中校园语文语言教学中,持续保留少数民族语言底气和地位,对增强瑶族语言、京族语言、壮族语言生存能力和适应度,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决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因地施教创设情景。在高中阶段,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又要顾及少数民族的今后发展,更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语言课堂教学中提高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时代性。在广西边境地区,针对产生“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要根据各班级京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性别、接受程度等因素,开设课外学习室,请少数民族领域专业语文教师开“小灶”,补课补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以朗诵教材名篇名作为主,强化早读、晚读阅读质量,让阅读环境改善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问题。同时,对于古典诗歌诗词教育,要对诗歌诗词背景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核,并创设讨论环节。同时,不定期专题讲座演讲辅助。不定期开设少数民族语文讲座,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语言演讲和代汉语演讲,并就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专题讲解。校园内要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读书角”,激发民族学生自豪感,培养其他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三、大力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要做好传承,也要抓好创新,进一步迸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广西曾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壮汉双语教育”,面向广大壮族群众,不仅为壮族文字的推广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壮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培养了大量懂技术的基层干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应立足少数民族学生未来发展,以科研为推手,以先进经验为蓝本,以创新为主要手段,不断创新少数民族语言。

(一)继续推行“双语教育”。推行“双语教育”,在现有教学条件基础上,并不是单一地在课堂上使用双语,这样只会降低教学质量。而应是逐步地实现高中校园的“双语教育”氛围,在校园内各种语言文字场合,增加双语标识。录制少数民族语言歌曲、演讲等节目,制作专题视频,组织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互学互通,增进双语互动。还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和资金引进双语人才进入高中校园,培育少数民族语文“标兵”、“能手”,力求做到培育一批、表彰一批、带动一批。

(二)开展民族语言研究。开展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教学研究,为推进高中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目前,相关研究机构还很少,研究成果不多,可行性层面研究成熟度尚低,对此,应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高中校园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研究团队,邀请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加盟高中语文教育,通过社会力量赞助,确立创新民族语言课题,出版研究专著,从科研中获取少数民族语言高中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形成高校帮助、高中主力、社会为辅的科研通道。

(三)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建立少数民族高中生数据库,定期跟踪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走出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社会、融入现代的特点和规律,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语文教育提供宝贵资料。特别是通过收集少数民族学生突破自身、创业致富获得成功的案例,进一步推广,形成强大数据链,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创新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综上所述,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要坚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校园,一手抓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学的氛围,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争取支持,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在目前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人们也越来越加大对其的重视度。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语文教学一直被传承至今。但是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不能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需要了,我们应该学会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况,对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与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1. 高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教育被高中语文教学体系逐渐锐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直用各种措施来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因为长期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高。现在,人们认为传统文化生涩难懂,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甚至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家长不重视、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的情况。我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几千年的底蕴,是现代文化无法替代的。例如,孔子的《论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它的教育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2. 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讲授方面存在不足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化功底,是充满文人气息的。但是现在的教师极大地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讲授传统文化时,就一味地照搬课本教材,有时自己都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在这样的教课情况下,学生也不可能去很好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中语文教育的传授方法和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文化渗透的方式

1. 课堂教学

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课堂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自如。现代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高手段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单纯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豪迈气势,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影像展示给学生。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把传统文化渗透有效地融合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2. 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例如,我们在学习《木兰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进行角色演习,这样可以很好地记住熟悉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从而有自己的理解认识。此外,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文人故居参观学习,进而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经历,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品行。与课内教学不同,课外实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多层次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学校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的课程有所区别,只有学校和教师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诗会、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塑造人的思想,学校可以鼓励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活动值得推广。

4. 学生自主研究和品赏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像大海一样广阔,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籍也特别多,我们不应该让这些的古籍安静地冷落在一边,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研读。古籍不像现代书籍一样,里面有一些生涩难懂的地方,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我们可以向教师进行咨询。因为是自主研读,不能依靠教师,只要把不明白的地方让教师讲清楚就可以。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代表了其文化底蕴的积淀程度。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大国,同时在我国的文化主体中占据不可衡量的作用与地位。尤其是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地位超然。若传统文化能够很有效地融入并渗透到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中,能够充分教育好学生并且传承我国历史优良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可以归为如下三方面:

1. 抵制现代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世界,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抑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诗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形式相对于生硬的口号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3.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的在校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高中阶段也是树立自己人生观的阶段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引导作用。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去阅读和体会更多的传统文化著作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保持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四中学 341400)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提倡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中在涉及传统文化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日益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点滴过程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浅谈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种有效手段,希望可以推进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原则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德育教育逐渐走进了高中语文教育中,并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程度及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历史使命,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素质好坏能够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将思想品德艺术巧妙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如何将德育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分享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德育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高中生大部分为十六岁到十九岁,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有积极的认识,德育教育对其有重要作用。然而,要想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学会利用语文课堂上的有间,加强德育教育。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综合体,他们相互引导、相互作用。每一个都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辅相成。在语文课文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人物的道德观和生活哲理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灵魂,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民族情感。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认知世界,培养自身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二、加强高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是未来学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风向标。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丰富的人文文章,无论是诗歌、古文、散文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老师做到正确地引导,学生用心地品读内容,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德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广大学生拥有“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关爱同学、与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现在的年轻人最缺少的就是真诚,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已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生活理念,对家人、朋友都缺乏真诚。而通过语文学习中德育的熏陶,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也懂得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实质上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的文章内容中培养自立自强、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高尚品质,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语文与德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文学知识层面和道德素养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适时地与现实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语文课文中关于思想道德的语句并不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课文中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在和一名故意旷课的学生沟通时,直接对话总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讲到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四字时,笔者发现这位学生突然很有精神,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笔者乘机引导:若想鹰击长空必须有鹰击长空的能力,必须像飞鹰一样具备魄力和勇气。这位学生之后再未旷过课,并且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灵魂”四个字让很多学生诧异和不解,笔者就“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了艾青人格上的伟大进而思考自己的作为,这样也达到了德育的功效。对于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探索,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四、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无数先贤圣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外国的经典作品,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将成为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当然,在现阶段,各种书籍充斥着网络和市场,有好有坏、有高有下,提高学生的甄别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去读经典,有意识的远离糟粕,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则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我们教师要时时有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方不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五、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教师要抓住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抓住教育的机遇,进行适时的引导,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对语文学科结构的完善、语文学科地位的重塑、大语文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使命,而语文教师则是这一使命的直接实行者,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做好学生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民俗文化自身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究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简要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积极教育价值。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教育

引言:关于民俗文化有这么一种说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加上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逐渐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中所形成的一种物质、精神文化现象,通常包括了饮食、服饰、戏曲、舞蹈等多个方向,潜移默化的对我国中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就对教师强烈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发现身边的民俗文化,促进语文课程的深度发展。另外,在语文新课改中也将中国民俗文化纳入了选修的内容以内,可见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探究民俗文化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

1.发展并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语文教育学者提出:"民族精神的载体即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一定层次上分为了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而民俗文化是一种母性文化,代表的是一种情感及血肉。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不可分的,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民俗文化的在它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对民俗的认知,让学生在获得民族文化及语文基础的同时,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这对培育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及爱国意识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从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离骚》来说,屈原从自己的身世、抱负出发,表达了对心中的苦闷,也批评了楚王的昏庸及朝政的败坏,诗人自身却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在这一首离骚中,充分表露了楚国的民俗风情,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合的相得益彰。另外,要是能在这篇文章的讲授过程中补充一下艾草等具有代表性的楚文化风物,并融入占卜等神话故事,再加上我国端午节的一些民俗习惯。这样完整的下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离骚》这篇文章的兴趣,加深对屈原所处政治环境的理解,并培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还收录了《女娲补天》这一经典神话故事,该文所表达的强烈的地母情结及补天意识,都是先人最初认识世界的表现。中华民族的爱母情结是我们众所认同的,可以说,这些意识的形成都源于这篇神话传说。神话故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准备了强大的支撑,奠定了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

2.健全学生形成优良品德

语文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所必需的一门学科,在我国民族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人们交流及文化发展的关键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性及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我国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必修四中,有一篇鲁迅的文章《药》被收录进来,具有浓厚的民俗教育意义。该小说通过对夏瑜和华老栓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批判,指出了革命不彻底的这种错误。虽然小说中的一情节描写中拿人血当药,在当代社会中是不被认可的,但这却是与传统祭祀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鲁迅在《狂人日记》等小说中也都提到了食用动物心肝等情节,这都与我国的民间文化习俗离不开。鲁迅的作品普遍关注民间习俗,在他的小说文笔中,各种祭祀品都是一条衔接文章内涵的铁索,一把凝结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文艺道具。同时,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反面形象,像社会上的冷眼等,都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了反面的教材作用,启发学生逐步形成优良的品德。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像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都规范着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都有着积极作用。"礼仪天下"、"知行合一"、"忠孝"等传统民俗也都给学生提供了人生价值培育的风向标。

像在《读山海经》中有关于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故事,都给学生注入了深刻的百折不挠精神。另外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也给学生培育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大禹治水又教育学生只有富有浓厚的使命感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后羿射日的神话也启示学生要敢于尝试,拥有一定的胆识。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将学生带入到湘西文化的浓厚气氛中;在《骆驼祥子》中也可以尽情感受老舍为我们带来的婚姻习俗。在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如此之多表现中国民俗的经典,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引领学生尽情品味中国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鉴赏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风情万种,这就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培养了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在我国人教版教材中,收录了汪曾祺的这么一篇文章《胡同文化》,《胡同文化》对生活中烦琐的小事讲起,重现了老北京地区浓厚的胡同文化,充分表露了作者对当时生活的回味与怀念。品味民俗文化从自身出发,还需要学生有积极的接受态度,并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审视经典作品,既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又关注到其局限。像在讲授鲁迅的《祝福》一文中,要引领学生充分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祝福是旧时江南一带过年时所举行的一种文化典礼,用福礼祭拜祖先,求得保佑。祝福活动自身就带有很重的封建色彩,封建宗法思想也表现的极为深重。所以,在引领学生品味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好引路人。

结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国的民俗文化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民俗文化将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积极价值,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优良品德及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接受民俗文化熏染的同时,尽情地品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