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石油经济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石油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经济论文

1、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

1.1总量传导机制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具有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推进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要能源输出国的双边、多边合作,要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寻求稳定的支点,在援助与合作的非洲地区实现双赢,进一步深化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抓住加拿大、拉美地区的战略合作机遇。

作者:王胜奇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石油开发建设服务局

石油经济论文:国际石油管理下中国经济论文

1、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

1.1总量传导机制

1.1.1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传导。石油作为基础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所有以石油或石油产品为生产资料的产业都会因其价格波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而受到影响。国内价格总水平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传导,影响国内石油的价格,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到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实行联动,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升了国内石油价格。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上涨的石油价格使炼油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增加。非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交通运输、物流、纺织服装等的生产成本会提升。

1.1.2对国内总产出水平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供给冲击降低了真实工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结构被改变了,市场需求低迷,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使市场需求低迷,并增加了企业原材料、劳动投入等生产成本,导致产业效益下降;石油价格上涨使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受到阻碍,使产业结构和市场消费需求结构都发生变化,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经济增长。

1.1.3对国际收支水平的传导。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具有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加强。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推进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要能源输出国的双边、多边合作,要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寻求稳定的支点,在援助与合作的非洲地区实现双赢,进一步深化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抓住加拿大、拉美地区的战略合作机遇。

作者:王胜奇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石油开发建设服务局

石油经济论文:高硫石油焦气化研究和技术经济论文

1高硫石油焦的用途及存在的问题

高硫石油焦中硫含量较高,一般只能用作工业燃料,如水泥窑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但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x、NOx等污染性气体,进而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环保成本。将高硫石油焦用作烧制水泥的燃料时,当石油焦中硫的含量超过一定值时,生产出水泥的强度会受到影响,缩短水泥的使用寿命。且此种方法只能用于立式窑,技术性能差,规模小。目前解决高硫石油焦出路的主要方案是将其应用于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等,通过添加大量的石灰石来处理高硫石油焦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产生了大量CaSO4废渣,增大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投资成本。因此,寻找一种更为高效、清洁的高硫石油焦利用方式迫在眉睫。

2高硫石油焦气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增加环保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同时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热值高和价格低等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制取合成气是解决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硫石油焦气化是将其在气化炉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与气化剂反应生产合成气(主要成分CO和H2),通过高温气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过克劳斯工艺进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纯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属则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气化炉,几乎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因此,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是一项清洁、高效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石化企业开始重视高硫石油焦的应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远远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对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响其气化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结构、比表面积、气化剂、气化温度等,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针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应活性,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其反应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等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但是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因素,采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过渡金属盐等作为石油焦气化的催化剂是难以实施的,且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而可弃催化剂的利用则存在着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气化还处在研究阶段。鉴于石油焦的催化气化难以实施,大量研究转向了高硫石油焦与生物质或煤的共气化。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质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还处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又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气化技术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逐年增多,通过在煤中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制取合成气将是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的较佳方案之一。

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展了石油焦气化的工业试验与应用。其中主要有以湿法进料的GE、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及干煤粉进料的Shell气化技术。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炼油厂建立了一个气化单元,用来气化石油焦和其他炼油废料。2003年美国Wabash电厂和Tampa电力公司利用联合循环发电(IGCC)设施将煤炭气化更换成为石油焦气化。我国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其中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运行部水煤浆气化装置采用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以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用于制取氢气,其中石油焦的掺配量达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浆气化技术的温度相对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应活性差导致运行结果并不理想[40]。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石化)、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贵州瓮福集团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气化装置分别于2011—2013年期间进行了气化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的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对于Shell粉煤气化技术而言,原料煤中掺烧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入炉煤的质量,降低入炉煤灰分。与掺烧高硫焦前气化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气产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气化炉渣中碳含量增大、滤饼的产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制取合成

气的模拟计算与技术经济比较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高硫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比较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高硫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焦气化的实际运行结果作了比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模拟计算以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制取合成气工艺为例,该单位采用的干煤粉气化方案为:A(煤):B(煤)=1:1+4%石灰石(即两种煤按照质量比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剂),记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记为方案2。利用Aspenplus软件对方案1和方案2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两种方案的经济性。样品的基础分析数据及气化工艺条件分别如表7和表8所示。结合元素质量守恒和能量平衡两个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案的气化模拟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气化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气中CO、H2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了4.38%。总体来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要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而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合成气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表10计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变化对生产合成气成本的影响。其中氧气的成本按0.50元/m3进行计算。由表1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煤炭价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不超过1000元/t时,当煤炭价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低于1100元/t时,以及当煤炭价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在700~1200元/t波动时,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全都优于干煤粉气化。且随着高硫石油焦价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越明显。

3.2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运行结果分析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表11为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工业试验前后主要气化指标对比。与掺烧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每生产1000m3的有效气体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拟计算是偏向于理想情况,与工业试验的运行结果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一致。即Shell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不仅技术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领域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随着我国原油消耗量的急剧增加及世界原油的劣质化。石油焦尤其是高硫石油焦的产量逐年增加,我国将面临着高硫石油焦生产过剩且难以高效利用的局面。大量的研究表明,制约石油焦在气化工业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其气化反应活性较差,通过添加气化催化剂、与生物质或煤共气化的方式都可有效地改善其气化反应活性,但添加催化剂或与生物质共气化存在许多问题。而工业试验证明,将高硫石油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能够实现高硫石油焦清洁、高效的利用,拓宽气化装置的原料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不同焦化工艺条件下高硫石油焦的性质差异较大,建议加大高硫石油焦基础性质的研究,包括碳的微晶结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可磨性指数、粒度分布、粉体综合特性以及不同气化介质下的反应性等基础性质,对不同性质的高硫石油焦进行总结分类,建立高硫石油焦气化性能评价体系,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中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3)建议深入开展不同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适应性研究,研究煤中掺配不同比例高硫石油焦可磨性、粒度分布特性、粉体综合特性、气化反应性及气化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不同种类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方案。4)在高硫石油焦基础性质及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气化装置的用煤指标,建立适用于煤气化装置的高硫石油焦气化指标。5)针对不同煤种和高硫石油焦开展的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宜的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工艺操作条件,为工业上大规模掺烧高硫石油焦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6)由于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制取合成气技术并未广泛的应用,且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因此,应对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制取合成气的技术所涉及的磨煤输送单元、气化单元以及净化单元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技术经济评价,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的操作条件,使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具有经济性。

作者:赵锦波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论文

一、净现值(NPV)

1)它没能直接反应出投资的规模,只是用资金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资金有是企业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取得应有的效用并不能直接反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都采用增量投资分析或者净现值指数的方式解决实际中的优先问题。

2)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时,如果采用NPV,由于折现因子的存在,使得油田越早投产NPV值就越大,就会在一些类型的油气开采中,由于想获得较好或者较高的收益而加快开发的现象。进而导致了破坏性开采的情况增多,而使得油田的最终收益降低。因而,政府需要运用科学完善的石油开采制度,如稳产期的增加税收,在开采中后期减免税收的办法,以促使石油开采企业合理高效利用地下资源,较大限度地保障油田的开发。

二、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也是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中也最为常用。它主要是针对NPV=0的情况。内部收益率能直接反应出投资者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认为是盈利率或者回报收益率。这种评价方式被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缺陷主要有两个:

1)只有一个解的情况,针对净现金流量来说,为序列正负号只变化一次的项目。即使序列正负号多次改变,也是只有一个解的情况,如果出现两个以上解的情况,就不是内部收益率计算范畴。之所以会出现正负号的改变,是由于投资过程的不连续,而石油的勘探开采涉及的投资量很大,如果只对一次投资进行考虑,就不能客观地反应被评价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对多次的投资都予以考虑则内部收益率的结果可能很多,但就真实的内部收益率来说,其结果都不是正确的。

2)在对内部收益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含着一个假定情况,即由此项目获得的纯收益可以用来继续投资,继续投资的收益率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相等。在油田寿命枯竭,项目停止开发时,按照内部收益率来计算,就是投资未来值的累加等于收益未来值的累加,由于条件的制约,收回来的投资不可能在进行同样地理条件的含油气项目的投资中,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评价指标中,内部收益率评价方式并不适合,只能作为辅助性指标来参与评价。

三、基准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对于投资所获得的低回报率。由于在企业间存在的风险以及目标不同,折现率也会多种多样。由于项目的不同,在风险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对不同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采用的基准折现率也会不同。

四、指标计算问题

各种经济评价的指标,都是在项目寿命时间内对现金流进行计算得到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决定了经济评价的正确与客观。因为是种预测,因此,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特别在对现金流的描述中。因此,更应该尽较大可能减少预测中的偏差,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五、结语

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对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决策水平,也关系到投资成本以及收益情况。因此,做好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是优化投资,提升投资效益的必经之路。

作者:刘东旭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业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我国以山东、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份为主的“癌症村”现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长期以来的高碳经济对环境造成的损坏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修复,这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远远不能补偿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石油行业的高碳经济模式,我们应当及时调整方向,及时发展低碳经济。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方法对石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估算,2008年,石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8629万吨,其中,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69%。我国低碳经济下,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以及寻找替代能源来实现石油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政策引导发展低碳石油经济

政府作为引导石油企业发展的主体,应当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引导发展低碳石油经济。提高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积极推动石油企业的高能效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耗能工艺技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巨头进行技术交流借鉴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深化能效改革,提高能源利用率。政府应当针对石油企业制定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规范要求石油企业高效利用能源,生产高效清洁的能源。

2.加强石油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应当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石油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的炼油生产的能耗和物好比值等指标已经显着下降,炼油平均能耗从每吨79kg标准油下降到每吨60kg标准油。

3.加强石油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生产制造是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企业的必要途径。我国石油企业应当开展科技攻关,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对石油生产中的芳烃、合成氨等技术还应当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和用水,并充分利用高科技提高原油的利用率。对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要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隐患治理,减少石油加工生产和原油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完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应当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发展之路,优化能源结构,通过技术研发、加工生产、和绿色能源推广,形成完整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服务链。石油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天然气、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我国中国石化集团近年来积极开发利用煤气层、页岩气层开发和生物柴油开发项目是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4.结语

总之,石油企业应当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积极推进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提高理念,不断探索石油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石油经济论文: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去年起,中国石油所属大庆、辽河、大港、吉林、华北等老油田钻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老油田”伴随现代钻井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是柳暗花明。

毫无疑问,钻井工程这篇“大文章”能够渐入佳境,既是地质家创新思维的结果,也有赖于钻井新技术集成这一“引擎”。同时,更有一种力量虽无形,但却力拔千钧,那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HSE理念的支撑力。

20__年,自主研发的CGDS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获得成功、气体钻井技术应用在四川取得重大突破,等等,昭示着中国石油在国内钻井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经验丰富地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已凝结成独特的钻井文化,保障了钻井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钻井工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钻井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施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是中国石油既定的安全环保长远目标,也是钻井工程行业的不懈追求。实现本质安全,人的因素是及时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建立HSE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将其与石油工业积淀的传统文化融合,确立了“安全及时、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珠联璧合,推动着钻井生产方式由粗放管理转向科学发展。

安全文化正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在中国石油各钻井工程企业渗透、普及。去年盛夏,记者到新疆钻井40628队施工的T85285井场采访,看到轮岗的安全监理叶尔兰正在认真填写“HSE监理指令”表格。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安全及时”理念已贯穿到井队的每个人、生产的每个环节。

提高钻井速度是钻井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20__年的磨溪速度、庆深速度,20__年的长庆速度以及龙岗1井示范工程,都是中国石油依靠先进的钻井技术提高效率和速度的典型实例。3月29日,大港油田集团及时钻井工程公司领导到50523钻井队现场办公,明确提出钻井提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设计和参考临井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安全的进尺一米不打,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这也是中国石油整个钻井工程行业的答案。

“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是钻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走进辽河石油勘探局任何一个井场,干净的地面、昂首的井架,与珍禽翻飞、绿波荡漾的世界及时大苇海交相辉映,让人领略到现代石油工业的风采。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肩负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中国石油加快了勘探开发步伐。“决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换取所谓增长,而要以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是钻井工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恪守“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庄严保障,企业决策层在制定钻井开发战略时,确定“多做物探少打井”,“多打少占地、少污染的水平井,少打直井”。“少井高效”,是中国石油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的突出体现。

石油企业传统文化在钻井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钻井队伍勇于吃苦、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精神支撑。20__年,中国石油水平井数、累计进尺数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国脉”西气东输的气源井克拉2-3井、克拉2-7井,是克拉2气田首轮开发井中开钻的两口井。当年,塔里木三勘70156等两个钻井队以石油“铁军”的风范,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顶风冒雪长距离搬迁安装,准时开钻,按时完钻,为西气东输工程按期供气提供了保障。

如今,“杠杠服穿在外,狗皮帽子男女戴”的钻工形象,生产中“人拉肩扛”的火热场面等,都只能出现在老照片中。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钻井队伍,正逐步用国内外经验丰富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自己。作为新疆钻井公司的“当家人”,田富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要观看壳牌、埃克森、斯伦贝谢等国际石油公司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光盘,仔细揣摩学习。为了加快向海外市场的挺进步伐,铁人王进喜带过的大庆1205钻井队,常年组织职工学习外语、涉外工程承包知识和特殊工艺井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全队职工先后完成丛式定向井、取心井、小井眼井等特殊工艺井型的施工,实现了向多功能钻井队的重大转变。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钻井增长方式转变中,文化的力量即我们的“软实力”,虽是无形之手,却是动力之源。

文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钻井工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在企业中一旦形成强势,必将持续推动企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每种结果都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或力量。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建立等等,都是钻井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和必备条件。但是,观念、技术、体制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掌控的。也就是说,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量不但有物质的,而且有非物质的,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文化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同感,使员工个人信念、情感、行为习惯与企业的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文化合力,推动着中国石油钻井生产方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钻井工程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都产生着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全员素质,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了基础。正是在员工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和深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钻井企业文化。

石油经济论文:国有经济在石油与化工行业该何进何退

继国家统计局提出国有经济应退出146个行业的政策建议后,日前,石油和化工界的一批专家学者率先对我国石化行业内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并对9个主要领域内国有经济何处该进何处该退进行了系统的圈定。他们认为,像国防化工、石油开采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经济应该垄断,石油化工、化肥、化学矿山等重要领域应控股,精细化工、加工工业等的大部分应该放开。

根据这些专家的意见,石化行业主要领域中的国有经济应进行如下调整:

国防化工和为国防化工配套的化工原材料工业,属国家安全性领域,应由国有经济垄断。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涉及国家安全而且是战略资源领域,要保障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但同时应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合作勘探开发局部油气资源,以分散国有经济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

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投资大,技术来源复杂多样。该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吸引外资来实现调整,其中炼油厂和乙烯装置国家必须进行控股;另一方面,其下游产品装置可由国家参股,甚至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并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基础原材料化工领域需要规模经济、大型化,并且该领域对整个石化工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当部分产品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其中生产某些重要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家控股。

化肥领域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家进行大量投入,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该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领域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应是国家对大型企业进行控股,形成若干个特大型化肥企业集团,或组成大型化肥企业为上游资源部门控股的子公司,其他中小化肥企业可适当放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控制全国总产量的60%~70%以上。

化学矿山领域在石化行业中虽然产值比重很低,但该领域是化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其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有经济控股,其他企业可放开发展。

精细化工领域既有传统精细化工(农药、涂料、染料等),也有新型精细化工(表面活性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造纸和皮革化学品等),该领域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品种多,一般建设投资不大,建设周期短,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且是石化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进入较早的领域。因此,应加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力引进外资,并允许其控股或独资。

化工加工工业涉及的门类较多,像塑料加工、化纤和橡胶加工以及化工设备的机械加工等,其中凡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性的领域,如橡胶加工业,国有经济要控制,甚至垄断。一般或绝大部分的加工业可以放开。

高新技术及专用化学品领域是一个国家石化工业水平和竞争力的标志,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耗资巨大,具有高风险性。因此,该领域可以采取积极吸引非国有经济,包括有效地吸收国外资本进入,允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国有经济只要控股其中重要骨干企业即可。

石油经济论文:谈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不仅对国家意义重大,而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它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

一、中国石油分布状况及油量储存现状

石油又称原油,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来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主要的产油区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等等。

根据新一轮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亚洲及时位。

二、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渠道

尽管中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73吨的1/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中国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2010年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7.5%,达到了创纪录的479万桶的日进口量。

石油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为此,中国涉及石油经营的企业积极投资海外业务,在中东市场,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在中亚,中石油除了投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外,还正在投资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和管线建设。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投资海外业务以外,中化集团、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

在2009年,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石油能源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而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占能源消费的25.2%。中国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会给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带来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石油产品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另外,从石油中可提取几百种有用物质,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可以说石油的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由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并且中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中国经济运行和论文联盟//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还会加剧通胀压力。

(二)与石油关联产业众多

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他们加在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很大比重。如果减少或失去了石油供应,就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对主要产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也对主要消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而言,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它们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影响极广,发挥着重要作用。石油产业链绵长,各个环节相互依赖、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所以要保障各环节有序进行,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元化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石油的价格经常伴随其供应的短缺或过剩发生大幅度的波动。石油价格的暴涨或暴跌,都是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外汇支出增加、加大外汇平衡压力。2010年,由于国内经济较快复苏以及汽车销量大增,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幅较大。前十个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累计达到1.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6%;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20%。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外汇支出增加,给中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二是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中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三是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 。四是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品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另外,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也会增加中国经济走向的变数,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困难。同时还会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

四、中国应采取的石油能源策略

(一)有效的保护本国石油能源、合理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能源消费量也是巨大的。为了提高中国油气供应的保障程度,建立健全的石油安全体系势在必行。要在继续保持国内石油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满足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是多数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中国油气安全供应的必然选择。利用海外油气资源一般是通过发展石油贸易和积极参与海外石油开发两种途径实现的。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甚至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强化海权意识,为中国海外石油竞争和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提供的保障手段。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其跨国经营的国际环境,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具体策略。

(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中国石油利用效率低,这种高能耗、高投入、高资本积累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方式必须转变。石油是中国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紧缺资源,必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节约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使国内基础供应得以保障。要加大勘探投入,增加储量,夯实发展的资源基础,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非常重要。政府企业应坚持“加快西部、深化东部、发展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寻找新资源,利用先进技术,更好的获得石油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改变中国能源消耗结构,逐步降低国际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三)石油安全战略

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政府应付大规模战争和进口来源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石油库存,关系到能源安全和战略地位,是能源消费国应对石油危机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还要建立石油价格机制和石油风险采购机制,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策略

1延伸石油产业链条,培育石油产业集群

有学者研究得出西部地区石油产业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平均为48.13,而石油产业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为51.63。显然石油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明显大于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石油资源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要高于石油资源开采业。现阶段,陕西石油勘探和开采业已具有比较明显的集群效应,而石油深加工则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现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推进石油加工业向各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工业园区为依托,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高度重视向石油下游产业延伸与深化,增加附加值;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

2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首先,通过技术转移、横向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从而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其次,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石油企业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为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实现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共享。而对于陕西省来说,要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这种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产业内部各开发主体之间的设施设备共享;另一方面则是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实现生产要素共享。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土地使用,保障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正常用地;形成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实现区域内人才智力资源的共享。

3石油开发各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

陕北石油开发中形成的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资源所在地的市县政府、中央石油企业(长庆油田)和地方石油企业(延长石油集团)等五类目标各异的利益主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经济实体的利益之争,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我国特殊的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在于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冲突。只要石油资源仍然坚持一级所有、一级开采的矿业体制,就会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排除其他利益主体对石油资源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影响到资源地的经济利益;只要集体地权仍然是一种权能残缺的“不所有权”,在现行征地制度和两级地权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凭借对土地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际控制阻碍矿业权的行使,导致生产和交易的低效率。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创新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建立国有资产两级出资人制度,实行石油资源一级所有二级开采的矿业体制,使地方政府不再作为人,而是直接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享有投资、受益、经营者;二是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废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三是完善矿业用地制度,规范矿业用地取得、补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石油资源矿权转移制度,改变过去石油资源矿权无偿转让的状态,使矿权收益清晰化、货币化。

4石油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生产与环保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全社会形成“谁污染谁治理”和“减少污染、加强环保”的良好意识与氛围;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法力度,逐步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意识,确保陕西石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明确环保责任,加强环保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石油资源矿区的环保责任得到了明确和加强,提高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从而彻底扭转石油矿区内水源和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和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现状;四是建立健全石油矿区生态修复补偿机制,规范生态治理和补偿标准,切实解决陕北地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五是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

5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石油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机制,包括石油产业合理化政策,石油产业竞争秩序政策等,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引导,在陕西应实现区域内石油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化,培育区域内有效核心优势,促进石油产业成长;二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体制平台,包括完善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和强化油地结合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战略性规划体系,形成事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都应提交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机制;三是构建协调发展的政策平台,包括国家宏观支持政策、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民间资本进入政策等。

6结论

石油产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性强。然而,长期以来,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未能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想局面。为此,本文从石油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石油开发利益主体关系、石油矿区生态环境以及油地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并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石油经济论文:国有经济在石油和化工行业该何进何退

继国家统计局提出国有经济应退出146个行业的政策建议后,日前,石油和化工界的一批专家学者率先对我国石化行业内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并对9个主要领域内国有经济何处该进何处该退进行了系统的圈定。他们认为,像国防化工、石油开采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经济应该垄断,石油化工、化肥、化学矿山等重要领域应控股,精细化工、加工工业等的大部分应该放开。

根据这些专家的意见,石化行业主要领域中的国有经济应进行如下调整:

国防化工和为国防化工配套的化工原材料工业,属国家安全性领域,应由国有经济垄断。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涉及国家安全而且是战略资源领域,要保障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但同时应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合作勘探开发局部油气资源,以分散国有经济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

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投资大,技术来源复杂多样。该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吸引外资来实现调整,其中炼油厂和乙烯装置国家必须进行控股;另一方面,其下游产品装置可由国家参股,甚至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并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基础原材料化工领域需要规模经济、大型化,并且该领域对整个石化工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当部分产品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其中生产某些重要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家控股。

化肥领域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家进行大量投入,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该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领域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应是国家对大型企业进行控股,形成若干个特大型化肥企业集团,或组成大型化肥企业为上游资源部门控股的子公司,其他中小化肥企业可适当放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控制全国总产量的60%~70%以上。

化学矿山领域在石化行业中虽然产值比重很低,但该领域是化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其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有经济控股,其他企业可放开发展。

精细化工领域既有传统精细化工(农药、涂料、染料等),也有新型精细化工(表面活性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造纸和皮革化学品等),该领域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品种多,一般建设投资不大,建设周期短,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且是石化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进入较早的领域。因此,应加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力引进外资,并允许其控股或独资。

化工加工工业涉及的门类较多,像塑料加工、化纤和橡胶加工以及化工设备的机械加工等,其中凡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性的领域,如橡胶加工业,国有经济要控制,甚至垄断。一般或绝大部分的加工业可以放开。

高新技术及专用化学品领域是一个国家石化工业水平和竞争力的标志,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耗资巨大,具有高风险性。因此,该领域可以采取积极吸引非国有经济,包括有效地吸收国外资本进入,允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国有经济只要控股其中重要骨干企业即可。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企业在经济危机环境下的经济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企业,结构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石油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石油企业供应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而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石油企业在国家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对石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力相对要大,其主要产品原油和天然气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所以企业在注重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把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为产品服务的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

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大规模重组上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并通过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企业管理水平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列。但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方面来看,仍然要把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作提供企业利润的两大源泉和管理的重点。但当资源成本大幅度增加、现有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急剧增长时,石油企业就不能单纯追求本企业的利益较大化。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世界,对石油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原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需求不足。那么怎么才能保障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企业负面影响最小呢?寻求整体效益的供应链鲁棒性变得更加必要而紧迫。

鲁棒性问题研究概述

近年来,鲁棒性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关注。鲁棒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伴随不确定性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所处供应链系统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比如供应商、核心企业、营销网络的运作或合作的偶然性等,这些企业所处的宏观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突发应急事件的不确定性,都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作用下,鲁棒性成为能否确保供应链的收益和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因素。

供应链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系统,供应链的构造方法有很多。如何建设一个高效、能够抵御风险的供应链是所有企业都应重视的问题。因此供应链的鲁棒性问题对于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战略意义。供应链鲁棒性研究是供应链理论的前沿问题。

鲁棒性简单理解就是强健的意思。鲁棒性是一个系统,即使面临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也能够维持其功能的能力。系统的不确定性是研究其鲁棒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不确定性和危机出现的情况下,鲁棒性已经成为系统能否生存的关键。供应链是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直到顾客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作的网络系统。供应链的鲁棒性,是系统在受到内部运作和外部突发应急事件等不确定性干扰下,仍然能保持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整体运行平稳功能的能力。由于供应链系统是一个人工设计的网络系统,因此,当一个供应链系统在不确定性扰动作用下,缺乏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即鲁棒性较弱时,则可进行供应链鲁棒管理。鲁棒性是系统自身具有的属性,而鲁棒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石油企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具体关系是,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上游企业,在相关储运、销售企业的辅助下,为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的企业提供原油及天然气,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产业供应链(见图1)。

石油企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外部存在着广泛的错综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资金的交换,这些交换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个网络也必然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干扰或攻击,这种干扰或攻击,从危害性角度来说,小则影响系统的运行和效率,大则沿整个供应链系统扩散,导致供应链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系统崩溃)。因此研究石油企业供应链鲁棒性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石油企业供应链不确定性的表现有哪些。

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无序的、或然的、模糊的、近似的属性。任何一个组织必须与它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由于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组织必须能够把握不确定因素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迅速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做出正确的反应,采取相应对策。milliken指出,理解不确定性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确定了三类不确定性:状态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和响应不确定性。其他关于不确定性的区别,包括不确定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两类:宏观环境和企业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运作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讲,我国的石油企业大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完备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内部的不确定性表现相对较弱。对我国石油企业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外部,因此供应链外部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要比内部运作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更大。

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供应链外部的不确定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前世界原油市场表现是强盛的,原油价格一路飚升,但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市场主要表现是供大于求,需求动力不足,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积压,原油价格大幅度下降,石油企业利益受到极大影响。这些因素对石油企业供应链上各节点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供应商的影响,供应链上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大多是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石油企业是这些供应商的一个重要的客户,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原油市场疲软,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必然进行调整,那么石油企业必须相应调整战略计划,压缩石油产量,相应的供应商订货量必然有一定的不确定,供应商经济压力过大,生产动力不足,供应延迟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对核心企业即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的影响表现为执行生产计划的偏差等。石油企业客户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市场购买力的波动。金融危机下消费者由于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购买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因素又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对消费市场的预测工作此时更为重要。如果整个供应链对消费者的需求预测偏差过大,那么这个信息在供应链网络传播中失真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石油企业供应链的鲁棒管理

任何一个供应链的模型都可以简化为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构建供应链时,尽可能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为弹性较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供应链角度考虑,对于供应链网络的鲁棒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供应链上物流运行的鲁棒管理

由于石油企业供应链上的流体带有石油行业的特殊性,物流量大,物流技术要求较高,

物流载体本身占有很大的固定成本,物流的流向带有很大的计划性。金融危机下,供应链上的物流量首先会减少,流体本身带给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减少,这其中包括价格因素。而物流载体的成本大部分是固定成本,那么就应该提高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物流服务,同时降低物流服务成本,以达到整个供应链整体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这个特殊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企业要进行物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时吸引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对物流活动进行专门管理。物流系统内部,物流功能间合作要进一步协调一致,整体运行成本低,系统运营达到整体,并且应逐步把石油供应链上的物流管理当做提高供应链总体效益的一个最有利的途径,进而提升供应链上每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二)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鲁棒运作

供应链上及时个节点企业是供应商。由于石油企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它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除生产设备外,大多是生产辅助性的材料。包括生产设备在内,这些材料都带有行业的特殊性,在国内可供选择的供应商相对数量较少,这些供应商所拥有的技术、服务等资源也是一些小企业所不具备的,所以在供应商管理策略中,一般工业企业多供应商策略不是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买方一般不会在不同供应商之间进行转移,为了刺激供应商合作诚意和积极性,买方应寻求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办法,使用供应商管理更有效率和弹性的鲁棒策略。买方和卖方如果结成利益共同体,那么供应链的鲁棒效应就比较明显。可以考虑买方与卖方合作初期,以合同的形式的把双方的利益和风险的承担关系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约束供应链上合作双方的行为,这是石油企业供应链的及时个鲁棒管理。

供应链上的第二个节点是生产企业,在石油行业里就是勘探开发企业。金融危机下原油价格的走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石油进口国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有利。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石油企业可以发挥自己成熟的现代企业和管理模式和强大的资源优势,参与其他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当世界石油市场恢复时,又可以把这部分资源投入到企业自身的建设中去。

供应链上的第三个节点是客户。石油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它的客户千差万别。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客户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也在减少。石油企业应该分担客户的一定风险,除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石油产品价格外,还应该分担客户退货的部分损失,以便使客户保存实力,在经济情况好转情况下,保障这个稳定的供应链能及时进行运作,这是石油企业供应链的第三个鲁棒管理。

另外,供应链能够有效协调运作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没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供应链的运作是不可能的。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利用互联网,使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能快速、的反映到每个节点企业。

综上,本文对石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了简单概括,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和网络的鲁棒性管理进行了分析。但石油企业供应链的鲁棒性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宏观战略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在构建石油企业供应链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给出一个定量考核标准。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成为战略武器 美推动价格上涨伤害中国经济

前段时间略有“退烧”的国际油价日前又从63美元一桶重上68美元的高位,油价重新反弹让缺油的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有些担心。

在昨天中国能源战略发展投资峰会上,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就此指出,近7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是一个泡沫,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徐锭明大声疾呼,中国希望石油价格能够保持平稳合理。

作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对油价十分关切,这也成了他发言的主题。他语气严厉地强调,当前的高油价已经不是风险问题,而是一个泡沫。徐锭明称,供需是石油价格形成的基础,但目前的炒作投机是油价不正常的主要原因。

徐锭明讲道,石油目前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武器。他表示,从高油价中获利最多的是美国和产油国,而高油价则给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有美国政府官员宣称美国可以承受100美元一桶的油价,徐锭明称,这样表态的目的就是推动石油价格上涨。

徐锭明直言,高油价增加了中国的生产成本,现在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加紧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改革。

徐锭明说,目前高油价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将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确保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国防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

随后发言的中化集团总地质师曾兴球指出,中国受高油价影响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外石油勘探投资规模太小,无论油价高低都只能依靠单一的石油贸易。他表示,要规避高油价的冲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进行跨国寻油投资是必由之路。

有着几十年勘探经验的曾兴球称,短时间内世界不会面临油荒。他告诉记者,目前世界剩余探明开采储量石油为1750亿吨,天然气为171万亿立方米,按照目前世界的石油、天然气消耗速度,石油还可以开采40年,天然气可以开采60年。而且世界上还有至少4000亿吨的重油、沥青砂等非常规能源没有开采。

曾兴球介绍,目前中国石油领域状况是引进来多,走出去少,去年中国石油领域对外投资只有67亿美元,不到世界0.5%。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的份额油每年只有1700万吨。相对于中国去年1.2亿吨的石油进口数量,这个份额油数量显然太少。

如何进行海外突破成为摆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寻油之路面前的重要问题。曾兴球认为尽管国际巨头控制了国际市场,但是他们还是留下了发展空间。他对中国石油企业提出了建议,首先要明确目标好长远规划。目前要巩固中东、发展周边、开拓非洲、扩大美洲。其次是要选准重点富油区域谋求突破。他特别指出,俄罗斯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应该重点突破的领域,目前要尽快解决俄罗斯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问题。

曾兴球告诉记者,目前中东、非洲等地区产油国正在积极寻求外资希望多国进入,以降低美国一个超级大国控制带来的风险。这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世界石油资源重新分配提供了机会。

石油经济论文:试谈非洲石油经济依附性发展与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

[论文关键词]非洲石油经济;依附性发展;非洲石油市场;开拓

[论文摘要]当今非洲产油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依附性发展,西方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石油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这就加剧了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难度。因此,中国在非洲开拓石油市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致力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另一方面要正视并尊重非洲产油国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和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起伏不定的形势下,非洲产油国保持了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据非洲发展银行2006年统计数据,2002~2005年,非洲国家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4.6%、5.2%和4.9%,连续三年超过4.5%。与之相比,非洲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要高得多。2004年和2005年,阿尔及利亚、苏丹、安哥拉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5.2%和5.3%、5.2%和7.9%、11.2%和20.6%。可以预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将持续,同时不排除少数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的可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非洲产油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它既没有改变经济的整体落后性,也没有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非洲产油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越深,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对处于这一体系核心地位国家的经济依附性也越强。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和各国对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21世纪,对非洲石油经济依附性发展特征有一个的认识,既有利于非洲产油国对依附性经济结构的彻底改造,又能为我国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提供某些参考。

一、非洲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特征

1956年首先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发现石油后,非洲单一矿产经济由开采与出口贵金属和煤炭为主,转变为以石油为主,非洲产油国石油依附性经济结构逐渐形成。当今,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制成品进口则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非洲产油国炼油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和2004年,非洲产油总量分别为372.40Mt、405.66Mt,而同期的炼油能力仅为161.118Mt/a和161.518Mt/a,只占当年全球炼油总能力(4,102.728Mt/a)的3.9%和(4,120.445Mt/a)3.92%。因此,非洲各产油国的石油主要供出口。2001年非洲石油出口量为260Mt,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8%;2004年出口量为330Mt,三年增长了26.9%,年均增长率为8%。2005年,非洲出口到美国的石油达到9.21亿桶,占其进口总量的18.7%,超过了同期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占总产量17%的8.39亿桶。据能源专家预计,到2015年,非洲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总输入的25%甚至是35%,从而超过整个波斯湾地区。石油出口是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尼日利亚政府财政收入的近80%、安哥拉政府财政收入的90%(即GDP的40%)、加蓬政府财政收入的60%(即GDP的40%),都来源于石油出口。单一的石油出口经济结构,决定了非洲至今没有摆脱“加工和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传统生产贸易格局。2001的统计资料表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额占总进口额的比例仍分别高达65.2%、88.2%、63.6%,表现出了明显的依附性。

其次,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2000年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暴涨使埃及、尼日利亚、加蓬等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平均增长达到4.7%,但2001年受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处于低迷状态,年底曾一度跌至每桶17美元。对非洲来讲,国际石油价格每下跌1美元,一年内非洲石油收入就要减少60亿美元。结果,2001年许多非洲国家因石油出口收入锐减,出现财政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2年油价上涨后,非洲产油国的实际GDP开始逐年增长。由此可见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之一斑。

,非洲产油国经济在财政上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附性。沉重的债务一直是困扰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债务的不断增长,他们日益走向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非洲及时大产油国尼日利亚也是非洲较大的债务国,截止到2000年底,所欠外债总额已高达307亿美元,仅偿还利息每年就要支付30亿美元。同年,非洲其他产油大国,如安哥拉、刚果、苏丹、喀麦隆的外债总额与GNP的比重分别为280%、280%、172%和100%,债务负担都位居非洲前列。非洲产油国外债大部分由官方提供,而债权国又主要是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发达国家,要想继续举债或者减免债务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保障和实际行动,从而加强了非洲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非洲产油国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还表现在对这些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依附上。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为发挥石油资源优势、加快石油工业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的对外政策,以改善投资环境。如尼日利亚为鼓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海上油气田,放弃了过去一直坚持的外国石油公司只能以合资方式进人石油领域的做法,开始引入产量分成合同方式。喀麦隆重新修订了与外国公司联合开采油气的有关条款,允许外国合伙人拿走高达40%的产量,在国外销售并把所得收益保留在国外。赤道几内亚实施了新的《石油开采法》,以原油偿还外商投资。所有这些石油开采的优惠政策都使得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对非洲石油开采趋之若骛,一时促进了非洲石油产业的繁荣。但这种开发的另一后果,必然是非洲产油国的对外财政投资依附进一步加强。

二、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争夺

鉴于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石油经济发展的依附性,以及长期以来由于海湾地区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军事打击等对石油市场产生的难以预料的影响,西方国家展开了对非洲石油资源的激烈争夺,以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在西方大国的非洲石油争夺战中,美国抢占了先机。目前,美国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这一地区的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乍得、喀麦隆、加蓬和安哥拉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石油日产量估计高达450万桶以上,超过伊朗、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石油日产量的总和。美国从安哥拉的石油进口因埃索、埃克森一美孚等大石油公司在该国石油领域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而不断增加,2002年,安哥拉出产原油的一半出口美国,成为美国第九大石油进口国;据预测,随着美国企业对尼日利亚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到2008年美国从尼日利亚的石油进口量将增至180万桶。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美国还将不断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投资,以巩固和发展在非洲石油争夺战中的优势地位。

欧洲大国不甘落后,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战。由于特定地理条件和特殊历史渊源,欧洲大国与非洲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对于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大多依赖进口的欧洲大国来说,非洲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进口地。自1956年现法国埃尔夫(EIF)公司的前身法国石油自治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石油后,便开始了欧洲在非洲的石油事业。之后,英国BP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法国埃尔夫公司和道达尔公司、意大利阿吉普公司也纷至沓来。几内亚湾国家多属前法国殖民地,长期以来法国石油公司几乎独占了除尼日利亚外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开采权,后来在美法石油公司的较量中,虽有不小损失,但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依然在刚果(布)的石油资源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除法国石油公司外,西方其他大国的石油公司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手段拓展非洲石油市场,如游说政府从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给非洲以支持与援助,包括加大财政支持,派遣高官出访非洲,尽可能保持与其良好关系;加大勘探力度,不断寻找新油田;加大对非洲的石油投资,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资本联合开发等。结果,西方大国在非洲获得了石油资源的巨大支配权:利比亚日产原油超过130万桶,其中120万桶出口,约90%出口到欧洲国家。在对非洲石油资源的争夺过程中,西方大国进一步巩固了对非洲石油生产权和销售权的控制,产油国所得份额相对缩小。在尼日利亚,本国国营石油公司原油产量仅占原油总产量的5%~6%;在刚果(布),国营公司只能支配原油1/3的销售权,其余为西方石油公司按风险勘探协议获取的份额油;在赤道几内亚,政府获得的分成油仅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5。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在非洲的石油博弈,一方面在加强对非洲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同时,加深了非洲产油国石油经济的发展依附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难度。

三、中国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加。据美国政府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天至少要消费1,280万桶石油。但中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石油产量增长跟不上石油需求增长。在过去10年中,中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8%,大大低于5%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导致了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持续上升。1998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为18.76%,2000年为30%,2001年上升到34%,2004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17Mt,进口依存度接近41%,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超过60%。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度对外依存,决定了中国在以“节能”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的同时,还要通过诸多途径“开源”,其中,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无疑是“开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西方石油大国早已捷足先登,在非洲产油国建立了稳固的石油开发基地,并进而使产油国石油经济发展对其有高度的依附性。因此,中国在非洲开拓石油市场必须同时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非洲产油国的关系;二是与西方大国的石油开发竞争关系。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基础。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时,非洲国家即给予了巨大支持。近年来,中非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中非贸易额为124亿美元;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拉动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幅度,2006年,中国正式对原产自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中国对非投资近年来也迅速增长。2003年末,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总额达到9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额达62.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7亿美元”。另外,今后三年内,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型机电设备、建立生产性企业等。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经贸优惠政策和无私援助,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此非洲有关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洲摆脱全球化世界体系中“边缘化”地位的进程,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中非间石油开发的“双赢”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中非交往中,中国应该继续和深入贯彻现有的对非政策,以赢得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主动权。

避免掠夺式开发,坚持平等合作,是中国与西方大国竞争,进一步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必由之路。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不甘心自己在全球化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石油作为经济振兴的杠杆,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并逐渐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在新一轮的石油资源开发中,产油国开始以环境保护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未来石油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如利比亚在即将实施的第四版勘探和产量分成协议中明文规定,外国公司必须承担油田遗弃和场地恢复成本的50%;尼日利亚对石油开发中燃烧天然气的做法予以罚款,并将消除燃烧天然气的期限从2008年提前至2004年;安哥拉把油田租给美国、葡萄牙等石油公司后,除向外国石油公司收取油田使用费、税收等外,还专门征收一笔社会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并尊重非洲国家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从而与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并尊重非洲国家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从而与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预测

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3年预测

一、2012年行业运行情况及特点

2012年,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产值12.24万亿元,增长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万亿元,增长23.1%;实现进出口总额6375.94亿美元,增长5.1%。1—11月,全行业利润总额7111.22亿元,同比下降3.3%;主营收入10.94万亿元,增长10.4%;从业人数695.86万,增长2.4%。

(一)经济运行克服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

全年实现总产值1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6.1%,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15.3%。同时,行业效益也呈现明显回升态势。一季度同比下降15.0%,二季度降幅15.8%,三季度降幅收窄至5.5%,四季度实现正增长25.6%,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油气产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原油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9%;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增长6.7%;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增长3.7%;农药(折)、化肥产量(折纯)分别达到354.9万吨和743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0%、10.9%。2012年,主要化学品总产量达4.59亿吨,同比增长8.0%。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发展更趋协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天然气开采业产值增速高出石油开采业8.5个百分点,产值比重达到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9.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分别达到18.2%和16.3%,比上年同期提高1.6和1.1个百分点;轮胎子午化率达到87.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离子膜烧碱占烧碱产量比重85.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地区发展更趋协调。2012年,东、中、西部产值分别增长11.7%、11.8%、14.4%。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宁夏、广西和内蒙产值增速分别达到62.0%、31.1%和20.0%;中西部地区产值占比继续上升,达38.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从投资看,中西部地区占比继续保持经验丰富,2012年达51.6%,与上年同期持平。地区发展更趋协调。

(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速,结构进一步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12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76亿元,同比增长23.1%,与上年基本持平,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5个百分点。

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大幅增长。2012年,合成材料投资增长54.5%,其中其它合成材料增幅高达256.4%;有机化学原料增长60.1%,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增幅49.6%,均远高于化工行业27.9%的投资平均增幅。2012年,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7.5%,高出全行业投资增速34.4个百分点。

民营投资增速加快。2012年,民营投资增幅达46.3%,比重为25.4%,较上年分别提高17个和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活力继续增强。

(四)价格走势缓中趋稳,部分产品降幅较大

从2012年来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价格走势看,涨势总体上呈现趋缓态势,但缓中趋稳。进入第四季度后,价格有走暖迹象,但一些大宗品种如基础无机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等市场均价降幅仍较大。

基础无机化学原料及合成材料价格降幅较大。2012年,除烧碱市场均价同比上涨外,纯碱(重灰)、硫酸、电石等基础无机化学原料全年市场均价分别下降25.1%、16.4%和12.3%。聚氯乙烯、聚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市场均价分别下降15.1%、7.4%和15.8%;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等合成橡胶市场均价分别下降24.5%、23.5%和17.8%;己内酰胺、丙烯腈和pta等合成纤维单体市场均价同比下降24.1%、20.6%和16.5%。

(五)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出口基本持平

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6375.9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5%。其中,进口总额4640.1亿美元,增长6.7%;出口总额1735.9亿美元,增长0.8%。累计逆差2904.2亿美元,同比扩大10.6%。

油气进口增长较快,油气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进口原油2.71亿吨,同比增长7.3%,原油对外依存度56.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进口天然气407.7亿立方米,增长29.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26.2%,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橡胶制品出口保持增长,化肥出口下降。2012年,橡胶制品出口金额438.7亿美元,同比增长7.2%,占石油和化工行业出口总额的25.3%。2012年,化肥出口1814.1万吨(实物量),同比下降3.3%。

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2012年以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一定进展,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但过剩行业仍在扩大产能,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激烈。2012年纯碱、电石、甲醇、pvc、磷肥等产品价格长期在历史低位徘徊。

据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合成氨、尿素产能(实物量)将达到6730万吨和7130万吨,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磷肥行业2012年底产能(折纯)达到2360万吨,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氯碱行业2012年烧碱新增产能达420万吨,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800万吨,全年装置利用率约70%;聚氯乙烯新增产能330万吨,总产能达到2236万吨/年,装置利用率约60%;纯碱行业新增产能190万吨,2013年还将增产能340万吨;电石行业新增产能约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76%。

值得关注的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目前产能还在继续扩张,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苗头。

(二)整体效益下降

2012年1—11月,全行业利润总额7111.2亿元,同比下降3.3%,而全国规模工业利润则是增长3.0%。其中,化学工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10%;炼油业亏损114.7亿元,已连续16个月累计亏损;合成纤维单体制造业亏损23.6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05.7亿元;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4.1%;磷肥行业下降26.2%;合成树脂制造业下降14.2%;专用化学品制造业下降21.5%。尽管第四季度利润反弹力度较大,但仍不能扭转全年下降的局面。预计201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约7950亿元,同比下降3.4%。

行业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大幅增长。1—11月,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成本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营业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业财务费用1224.1亿元,同比增长32.9%;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2%;资金周转率2.3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三)安全环保压力增大

随着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社会对安全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安全环保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造成较多的“城围化工”现象,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由于行业在国内推行“责任关怀”时间较短,石油和化工企业同周边社区居民交流不够,“谈化色变”的心理普遍存在,再加上大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益交织、诉求多元化,影响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从长远看,行业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和推进责任关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预测分析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但有利条件在逐步增加,行业经济运行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

(一)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是宏观经济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复苏加快。2013年,尽管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世界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积极变化,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战略加快推进,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增幅为3.6%,较2012年加快0.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速重返8%以上。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同比减缓之后,开始趋稳。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提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会议还具体明确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多数机构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8%以上。

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增速达27%,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较大增速。根据行业投资周期和增长特点,2013年行业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预计增幅在20%以上。近期,我国出台了对页岩气开发利用予以补贴的政策,未来页岩油、页岩气将成为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天然气“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2013年,“两高”和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将会受到更严格的控制,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继续大幅增长。

三是消费增长平稳。2013年,政府把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国内消费市场总体将继续平稳增长,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有所加快。2013年,预计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02亿吨,增长5.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90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92亿吨,增长6.2%;主要化学品表观消费量约4.6亿吨,增长8%。其中,无机化学原料增长约9%,有机化学原料增幅12%,合成材料增幅8%。在需求加快的同时,市场价格也将稳中有所上升。预计2013年全行业价格总水平涨幅约4.3%。其中,化学工业涨幅约为3.5%。

四是国际油价稳中有升。国际石油价格是影响行业经济运行最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态势,全球石油需求相应放缓,基本面对石油市场的支撑有限。全球石油供需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供给略显宽松。2012年12月,国际能源机构的石油市场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为8970万桶,2013年将达9050万桶,同比增幅约为0.9%。但是,地区局势动荡,美元走势,投机基金炒作等不确定因素将会加大油价的波动。总体看,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态势,波动幅度会较大,均价与上年持平或略有上升。预计wti现货年均价格在95—100美元/桶左右,布伦特年均价在110—115美元/桶上下,分别约增长3%和2%。国际油价保持相对平稳,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上有利。

(二)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稳中趋好”

总体判断,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但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压力,下半年“稳中趋好”。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情况和行业经济运行内在特点和趋势,初步测算,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约14.25万亿元,增长16%。其中,一季度产值约2.98万亿元,增长7.3%;二季度产值约3.62万亿元,增幅16.4%;三季度产值约3.70万亿元,增幅22.0%;四季度产值约3.95万亿元,增长17.3%。全年利润约8900亿元,增长16.5%;主营收入约14.0万亿元,增长15.5%。2013年,化学工业产值约为8.5万亿元,增幅17.5%。

主要产品产量预测。2013年,预计原油产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5%;天然气产量约1145亿立方米,增长9%;原油加工量约4.84亿吨,增幅4.5%;主要化学品产量约4.85亿吨,增长8.2%。

四、主要政策建议

(一)出台促进行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

一是对已准入条件的行业,建议采用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派出督查组进行实地核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页岩气、煤层气、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以及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配套政策,在金融、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支持政策。建议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进口关税、口岸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加快重大项目审批进度。

(二)加快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

一是加快成品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建议尽快推广实施天然气定价改革方案,在“两广”试点基础上,扩大四川、重庆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二是差别化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按照不同油田类别、不同油田成本设定不同的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三是给予部分高质量标准车用燃油消费税减免和品质优价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税收体制,按照“品质优价”或“品质优税”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国ⅳ、欧ⅴ标准汽柴油价格。

(三)相关外贸政策出台前征求行业或企业的意见

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在法检目录、危险化学品管理、产品进出口监管、关税及税则调整、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外贸政策具体措施出台前,广泛征求行业和企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