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保经济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保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保经济论文

环保经济论文:公民节能环保背景下低碳经济论文

1低碳经济概述

1.1低碳经济概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大量开采矿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单独概念,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上,提倡未来社会构建低碳经济社会。

1.2低碳生活

根据相关专家表明,低碳经济包含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两种,在生产方面,并非要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引导公众对能源浪费与污染增排的恶习进行反思、改进,以挖掘节能减排、消费服务的环保潜力。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加需要低碳生活,方可实现真实节能减排。人们生活方式如何,决定了怎样的经济。对于现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是一种人为问题。

1.3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低碳经济,必须提倡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社会低碳发展。随着低碳经济不断发展,我们注重低碳社会构建,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属于社会性、系统性工程,与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相关。处于这些环节中,人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公众,能否主动树立节能意识,参与环保行动,扩展参与深度、宽度,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影响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能否实现。可以说,低碳环保属于公共性事务,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是社会成员的重要责任,提倡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发展渠道。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策分析

2.1提高节能宣传力度

随着公众舆论、传播力度加大,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何事,必须加强宣传。为发展低碳经济,打造节能减排工程,是全社会的大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社会公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能源、环境问题,公民还没有养成节能习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中,营造一个参与节能减排、环保行动的积氛围,进而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促使公民树立健康发展观念,主动实践低碳生活、低碳生产。同时,借助各媒体的导向作用。随着网络、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极为重视媒体宣传教育作用。例如“,节约用水”广告“、文明出行”广告等。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低碳经济内涵、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让公民了解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公民重视节能环保重要性,尽可能缩短节能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节能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特殊节日,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2.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必须提倡绿色、节能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根据目前状况,我国公民低碳意识不够,尚未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公民生活方式如何,对于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极为重要。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我国公民如果还不重视低碳生活,必然加剧全球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提倡低碳消费方式

自从二战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主义十分流行,进而对我国具有一定负面影响。若消费主义比正常消费严重超出,社会处于一种资源透支状况,在社会中,存在诸多奢侈与面子消费,进而导致大量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自然。所依,必须转变消费主义错误观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我们必须优化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树立和谐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树立科学消费观与理性消费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4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自发组织了许多环保社团,参与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保团体的教育作用,对环保活动大力支持,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口,无论何种数字,与14相乘均非常巨大。而社会环保团体,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信息载体,对人们消费观进行优化,使低碳理念向人们日常生活之间渗透。例如,环保社团通过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影展与宣传板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气候恶化、能源严峻的状况,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知识、环境政策,为社会公众传递一切有关节能环保的知识,进而对公民起着重要教育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节能环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当下,我们必须提高节能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消费方式,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进而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涛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环保局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的绿色环保会计

一、实行绿色环保会计的关键因素

(一)绿色资产因素

“绿色”在绿色环保会计中就是一种资产,这也是绿色环保会计与普通会计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色资源都当做成绿色资产的。绿色资产是从特定的个体角度来说的,并且是对发生事项的控制,也就是其能够以货币来进行计量与预算。因此,绿色资源要成为绿色资产,企业必须要能够对其具有所有权,并给能够具有经济效益。

(二)绿色负债因素

所谓的绿色负债,就是指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需要企业为此来承担相应的赔偿义务。

(三)绿色费用因素

所谓的绿色费用,就是指会计计算的过程中,因为一些活动的出现所造成对绿色资产的消耗,并将其转化了形式。通常绿色费用越少,社会损害的费用也就越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环境所造成的费用是比较难以计算的,因此一般都会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二、低碳时代使用绿色环保会计的相关讨论

(一)提高全社会的绿色会计理念

就绿色环保会计来说,其在实行的时候,主张对社会生产过程中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反映在会计模式中去,另外还需要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支出、消耗及收益进行计算,因此在给企业的短期效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做到对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做到提升,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对绿色环保会计的宣传与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媒体与杂志、报纸的形式,在进行宣传。另外,要使其能够深入人心,就需要从教育做起,需要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增设相关的环保课程,另外还需要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展相关的专业课,做好对绿色环保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基金的形式,在做到对环保工作的积极推进。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做到对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企业应该建立相关的绿色环保会计制度

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损耗问题,许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污染物产生。作为会计的一部分,绿色环保会计在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原有的观念进行改变,要积极引进相关绿色环保会计的人才。另外企业的领导还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对绿色环保会计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做到对此工作的积极开展。绿色环保会计的实施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并涉及到各个领域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求环境技术及会计人员做到共同参与进来。另外,在实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奖罚分明,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

(三)对环境成本的有效确定

绿色环保会计的实施过程中,对环境成本进行确定是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大的企业对此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就在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量化的选择上出现了困难。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处理方式来说,其在使用的时候,会对企业的税务、报表及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不同种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关于环境保护的成本确定方法就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利益问题,另外也会也股东活得利益的多少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处理方法,可能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及报表带来巨大的差异,因此环境成本的确立是绿色环保会计的关键因素,它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需要在确定的时候,做到将各个因素都进行考虑进去。

三、结束语

绿色环保会计的实行,符合我国当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也是对低碳时代的相应,能够给经济发展及绿色环境保护带来积极有效的作用。对于绿色环保会计工作来说,其有别与普通形式的会计,虽然所涉及到的会计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绿色环保会计还需要对保护工作的了解,并需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从绿色资源及成本的角度上来出发,做到对绿色环保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展开。

作者:郑晓霞单位: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乡村环保与生态经济综述

作者:杨鑫明 单位:河南省辉县市环境保护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已势在必行。

一、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经济。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障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

二、生态经济的特征

生态与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两大环节,其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一)协调性特征

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障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二)系统性特征

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及时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三)循环性特征

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生态经济的主要模式

从生态经济的特征可以探索出农村生态经济可以以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态物的效率和氮资源转化为高蛋白的效率,加强能源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从而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⑴生态规模化模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如粮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品基地,规模经营,形成批量。

⑵生态整治模式。对低产田、低洼地、丘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浇灌方便,旱涝保收。

⑶生态改善模式。开展退耕还林,四旁植树,在田地、路边、渠堤、沟坡合理栽植树木,做到林水田结合,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青结合,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结合,建成农林成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阴化,村庄园林化,多树种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小气候,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⑷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形成饲草、饲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粪便制作沼气,沼液养鱼,沼渣还田的生态良性循环。

⑸生态种植模式。一是实行林、果、粮、药、菜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纵向空间阳光的较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实行套种复种,充分利用作物的季节性差异达到能源和土地使用较大化。

⑹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在农村规划建设上推广一庭两院生态结构住宅,前院饲养家畜、家禽,发展沼气,后院住宅种花种草,栽植果树,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热、水、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仅净化、美化、香化环境,而且增加经济收入。⑺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在农村一家一户可以操作的循环经济模式“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池→鱼”和“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果(粮食)”模式。四、结语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推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环保经济论文:浅议林业与环保经济

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较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关键词:林业;环保;经济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较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三、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深加工节能减排的作用

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 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此外,利用灌木和林业剩物发电以及种植油料能源林发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汇,又减少排放,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环保经济论文: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作用和发展思路

摘 要:生态环保型经济能够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现阶段各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林业生态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有效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论述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作用,并提出正确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发展思路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森林是林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林业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时,应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并据此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使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从而促进地区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

1 案例分析

选取洞口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对其展开案例分析。本林区总面积为3600hm2,建筑面积为1200m2。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生态林建设面积为3600hm2。在生态林中引入各种兼具生态效用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包括食用菌类、中草药等多种作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型鱼类养殖基地和生态型加工厂。该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于2012年7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分析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态效益水平。至2013年7月,本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增幅为14.63%,由于林业生态工程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量的43%;森林覆盖率也从53.75%上升至57.03%,空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本地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洞口县生态经济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极大贡献。由此可见,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对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作用分析

2.1 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生态保障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可在当地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不仅能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和小气候环境,还能很好地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该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上述案例中,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后,本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气候条件更加宜人,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能,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气候条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一事实表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够为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顺利构建提供生态保障。

2.2 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资源供体

林业生态保护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重要经济来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木材资源、多种生态经济作物、动物养殖基地等资源,共同构成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重要资源基础。木材资源在我国的各项生产事业中应用广泛,在铁路建设、交通事业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工程的有效建设不仅能为该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还能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木材来源。在上述林业生态工程案例中,林业工程中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均具有充足储备。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多种高经济效益植物和动物资源,不仅能大幅提升当地的农林经济收益,还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真正形成生态环保型经济。此外,政府还可以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挖掘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经济潜力,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更有效提升。

2.3 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环境基础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和发展环境。绿化面积的不断增多,能够促进植物更好地发挥其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噪吸尘等多方面功能,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上述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运行,本地区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氮氧化物水平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绿化面积的增多,也对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规划起到积极作用,使该地区呈现出良好的环境风貌。品质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能促进品质生态环境的形成,进而为生态环保型经济

架的顺利构建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

3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发展思路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心指导思想,也是实现生态环保型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发展思路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建设相结合,使2者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整体经济效益。该地区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逐步扩大生态环境建设的范围,为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建立起品质的林业资源管理保护体系,真正实现环境、经济、资源及社会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2 实现产品分类经营

当地政府在利用林业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时,可将林业产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为不同类别,例如可按照经营目的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现状,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并根据前期的经营结果规划不同产品的种植面积,使林业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在产品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可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经济体系的有机结合,使2个林业体系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在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的有效提升。

3.3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应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工作效率。为此,要从林木良种选育入手,通过科学造林、科学营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来增强森林的生态能力,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应鼓励工作人员将先进科技应用到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逐步提高科技技术在林业经济效益增长过程中的地位,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

3.4 加强林业工程管理

良好的管理机制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地方政府在进行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时,应做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落实工作,例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有关工作人员应以相关法律为立足点,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现状,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工作,使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效用得到更好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工作效率,为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构建工作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是各地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使林业生态工程在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按照湖南林业发展新思路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推进“健康森林”建设,打造出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绿色城市,进一步促进生态环保型经济框架的形成,从而实现当地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

环保经济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资源环保型经济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源环保型经济。通过学习研究,本文将对此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内涵与特征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品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较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及时,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__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__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

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__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__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及时,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__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__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

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先进的环保理念。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更需要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力量和财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其他任何治理环境的措施都难以奏效。加强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的治本措施,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工作。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宣传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等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才能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要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市建设的科普知识。要加强媒体舆论监督,表扬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先进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要根本转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第五,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要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有利时机,围绕循环经济、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多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多渠道利用外资,积极争取国外各类投资。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今年7月1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运作下,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型投资企业——香港财富集团,与我市共同建设的__财富产业园正式开园,揭开了__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纪元。该工业园的规划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方向和要求,即将引进五个以上高品质项目都属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项目。先期引进的“中国药谷”、特种消防车、世界第三代光源等三个项目。该园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与香港财富集团的合作,对于快速提升__经济和对外开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加速__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__在国际、国内的形象。

环保经济论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源环保型经济。通过学习研究,本文将对此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内涵与特征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品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较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及时,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__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__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

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__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__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及时,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__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__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

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先进的环保理念。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更需要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力量和财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其他任何治理环境的措施都难以奏效。加强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的治本措施,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工作。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宣传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等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才能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要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市建设的科普知识。要加强媒体舆论监督,表扬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先进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要根本转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第五,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要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有利时机,围绕循环经济、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多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多渠道利用外资,积极争取国外各类投资。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今年7月1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运作下,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型投资企业——香港财富集团,与我市共同建设的__财富产业园正式开园,揭开了__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纪元。该工业园的规划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方向和要求,即将引进五个以上高品质项目都属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项目。先期引进的“中国药谷”、特种消防车、世界第三代光源等三个项目。该园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与香港财富集团的合作,对于快速提升__经济和对外开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加速__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__在国际、国内的形象。

环保经济论文: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监管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我市工业经济相对薄弱,跨越发展必须发展工业,为此,市委、政府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但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企业效益下滑,实施工业强市面临严峻挑战。科学发展观及时要务是发展。环保部门作为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保护环境责无旁贷,促进经济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我市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防治,淘汰关闭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建成了一批污染治理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保投入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工业污染防治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是:一是造纸、化工、冶金、乳品等资源消耗型行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结构性污染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高,超出环境容量,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效益不高,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保增长与污染治理的矛盾突出;四是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不高,偷排偷放超标污染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在服务和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监管,强化服务,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坚决不批。特别是严格限止“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以严格审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全程监管,从源头控制新污染产生。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市委、政府实施的“两大任务”,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凡是市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特事特办,快事急办,难事巧办,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对属自治区审批的项目,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加快审批速度;对有污染且有成熟治理技术的项目,主动提供技术服务,促进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

二、加快推进污染减排,腾出发展空间。围绕“十一五”减排目标,认真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削减排污总量,腾出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昊盛、宇华碱回收装置、大坝电厂燃煤机组脱硫、金昱元自备电厂烟气脱硫,盐池、同心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依靠大工程、大整治削减排污总量。针对企业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抓住国家加大环保投入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同时,加大市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对积极治理且效果明显的企业,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企业污染治理。

三、强化环境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排污申报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加强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约束和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二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实施清水沟、南干沟综合整治规划,督促万胜生物、富荣化肥加快治污步伐,提高重点流域的水体水质;以牛首山镁合金工业园区、青铜峡新材料基地等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对工业炉窑的治理力度,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围绕“三城联创”,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环境监管,确保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标准化处理。大力整治城镇餐饮油烟污染,严格城市噪声环境管理,着力解决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环境质量,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提供良好环境。

环保经济论文:环保--强化整改落实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__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 曹光辉

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关键是整改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市环保局在深入查找环保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既注重加压、又适度松绑,既注重长远、又兼顾当前,既注重全局、又重点突破,认真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限要求,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及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环境保护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是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整改落实中,为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局紧扣“促增长、惠民生和保稳定”,转变观念,统筹谋划,主动与企业“抱团作战”共同度过“寒冬”。如创新审批机制,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和涉及民生的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包括国家确定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减免行政及事业收费,在监测、评估、放射性废物收贮等收费方面普遍下浮10-25%,并对进入城市管网的中小餐饮等服务业一年内免征排污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做好库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服务工作。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环境执法上做到“三个较大化”,即支持企业发展较大化、维护环境安全较大化和保障民生较大化。

第二,增添环保四大行动新举措,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竞争力,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们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紧密围绕“健康__”、“宜居__”建设,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对环保“四大行动”增添新举措。比如,初步建立空气质量分析预警机制,对重点区域和时段的空气污染问题进行周报告和月分析,通过特征污染物数据的时段变化来查找、整治燃煤和扬尘污染源,并加大案件移送和问题整改力度;进一步完善沟通、联动、督查督办机制,建立部门月例会制度、市区季例会制度,推进相关重点工作的落实;对施工扬尘实施电子眼监控,确保环保“四大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完成。20__年,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297天,占全年比例首次突破80%,为我市20__年开展环境质量日报监测以来好水平。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后,库区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第三,积极维护社会公众环境权益,促进全市环境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我们把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实行局长接待日和首问首办负责制,静心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解决群众诉求。如,联合经委和监察等九部门共同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饮用水源、挂牌督办案件、造纸行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后督察;开展重点流域汛期水污染防治、污染企业专项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对铜梁县和大足县启动了区域限批制度,妥善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20__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0万人次,检查企业4.5万余家,依法关停企业300多家,刑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嫌疑人10名,全年12369中心共受理群众投诉27124件,均得到了妥善处理。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市环保局对相关区县群众长期投诉的38件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督办,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第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强环境保护机制创新,不仅是各项工作协调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也是取信于民、优化环境、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针对当前环保工作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开展了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工作机制研究、环境质量改善长效机制研究等10个方面的课题调研,从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开展排污交易等方面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委统一安排,认真起草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意见,拟从四个方面实现环保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健全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健全环境保护参与经济发展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参与经济发展的服务、论证和决策;三是健全环境保护激励引导机制,完善环境保护奖励政策和举措;四是健全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保障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时代所趋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对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重大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低碳减排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政策导向上转移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上来,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新模式的工业体系已摆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发展新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鼓励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新技术、培育绿色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其历史性的里程碑作用不可估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开创性选择。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就是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找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经济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次新的产业革命将带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要想保障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当务之急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首先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在总体规划上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其次,在国家已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各级政府的用能等级划分、节能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和各类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定额。再者,深入研究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衡量各级政府的低碳经济绩效水平。

(二)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

加大调整三大产业格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各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水平,实现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指导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枯竭性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迈进。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力求达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充分结合,深入挖掘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包装工艺、运输设施设备、仓促管理、消费环节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生产与消费中能源的整体使用效率。

(三)学习和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世界各国在低碳领域和低碳技术中仍处于摸索和研究中,但也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在社会和企业中使用,并取得一定的突破,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光伏产业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初步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在产能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科研成果已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使用,并实现了出口。另外,积极加强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及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支持社会组织和团体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的合作,注重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推广的成本和效益关系。

(四)加强社会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观念的引导与宣传

低碳经济要求从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要为此目标而共同努力。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与低碳密切相关。每个公众的生活中都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中构建和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以此带动和督促低碳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倡导低碳生活观念,加强对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深入理解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深远意义,增强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作者:李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经济环保的减排审核评估探析

国内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但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了绩效审计工作,国家公开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财政部2004年颁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建设工期指标等10个绩效指标,覆盖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2006年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社会纯收入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06年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也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如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三方面指标;张士则(2009)认为增加新的耗能评价指标,完善企业能耗评价体系,包括增加可比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宋马林(2008)基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结合视角,对国内各个地区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进行评价,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探讨社会协同地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龙成凤,李淑清(2006)采取平衡积分卡方法建立公司四套绩效测评指标;乔引华(2006)等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三者职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差异;袁广达(2006)提出环境保护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效益指标、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指标和社会效益综合评议指标等。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主体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是政府为主导,部分大型企业参与环境审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审计实际工作掌握程度分析,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够保障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运行合理有效,评价工作也不能够和客观。笔者建议,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体包括三方面: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客观、综合地评价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二)评价客体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具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合规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

(三)评价标准(1)系统性。系统性即要求构建的节能减排审计体系时应当注重系统整体角度,不遗漏任何一项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可以相互配合,、系统地体现被审计主体节能减排项目开展执行情况。(2)科学逻辑性。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复杂,企业对经济活动多样,决定在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具有逻辑性,可以多个不同层面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考核,如何财务层面、社会公众层面和内部机构运营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相互联系,每个层面考核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自行设置。(3)简明实效性。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考虑设定考核指标合理、。可以依据企业具体项目设定指标,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以体现为货币单位核实,如果确实不能通过货币进行核算,可以考虑采用分级设置“优”、“良”“、中”“、差”等多阶段标准。(4)成本效益原则。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仅可能使企业构建评价体系发生的成本支出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考核标准尽量简化,保障高质量的评价指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相关便于考核指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5)量化可比性。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中不同考核指标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考核内容在总体目标相同时,比较具体评价项目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评价考核标准可以用量化反映出来,运用相对数、平均数和比例数等数学计量方法进行考核比较。

(四)评价指标(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根据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内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有三个取得来源:一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政策进行指标设定,包括财务收支、节能减排投入、企业文化、政策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二是企业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对企业进行设计和研发,不断注入节能减排理念,从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关注节能减排;三是节约思想的贯彻,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应当考虑能源的节约,鼓励和考核新能源的使用。及时、宏观规划指标:包括绿色产品比例、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等。 第二、运营效益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所获收益进行评判,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节能收益净额,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等。节能减排项目收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其成本支出当期发生,有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企业应当从长远观点考虑,设定相应指标进行考核。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该设施带来的收益-该设施投入支出总额节能收益净额=节能金额-投入金额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节能减排节约额一节能减排投入金额(节能减排节约额包括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金减少额、能源节约金额、资源回收再利用节约额)第三、投资效率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过程中收益相对总收益比例进行考核,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以及节能投入收益率等相对指标。和之前的运营效益指标相比,其侧重相对数评价。将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指标拓展到能源消耗指标,主要选取电能、燃料和原煤等产值系统,其他相关能源可以参考此指标设定。排放的废水是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到外部的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对外排放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生产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等;排放的废气是指企业燃烧燃料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空气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2)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的设置。评议指标是指在定量指标设定的基础上,主要涉及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定量指标中没有考虑的范畴和预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潜在因素,设定相应的定性指标,更完善地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效果。通过评议指标从广泛范围评价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制度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评议指标的设置可以从定性指标角度考虑,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综合地考察企业节能减排审计业绩。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可以考虑设定:企业管理层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和规定情况、企业节能减排人员综合素质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情况、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效果、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六项指标。

(五)评价方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划分为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和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本文此处主要将方法主要过程予以说明,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可以进一步在以后研究中详细阐述。(1)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及时、审阅法,审计人员根据书面资料,审查和阅读,查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节能减排的合理、合法和有效程度;第二、访谈法,通过询问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和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情况;第三、观察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生活经营活动进行实地勘察;第四、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节能减排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异常变动的项目。(2)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方法包括:及时、目标导向法,针对被审计单位涉及节能减排审计的项目分解多个目标,依照一定审计标准,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第二、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取得较大的收益,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直接市场价值评价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第三、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果分析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费用与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方案比较的经济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效果法和最小费用法。

(六)评价报告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披露信息应当注重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监督检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具体包括:(1)节能减排法规执行情况信息,如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污染情况和排污收费缴纳情况,国家地方法规行业标准要求其他事项;(2)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三废排放数量、环境有害物品保管和使用情况;(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治理培训职工参与情况,企业环保法规规范制定情况。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格式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节能减排审计报告目标是披露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会计报告的审计状况,注重审计会计报告的合法、真实性,可以采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类型的审计报告,格式也可以类比参照。如果节能减排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项目的效果,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搜集的相关审计证据,科学分析,出具节能减排审计建议书。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一)充分认识设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在国家能源消耗大企业和重要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节能减排审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高耗能、污染大的煤炭、化工、建筑等行业中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颁布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法律规范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法律规范,也没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2011年5月,审计署所公布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已有6个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并制定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规章制度,8个省取消企业违规占用国家资源的政策。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颁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开发水能、风能等清洁资源利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评价低碳审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法律法规。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业务能力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扩宽知识领域,学习和节能减排相关的环境法学、发展经济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提供自身综合知识能力,以便具备足够能力适应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班和研修课程,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环境会计审计知识,从而满足企业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的要求。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定期讨论、网络视频学习等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审计文化传授,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责任感,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

(四)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国际问题。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确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相互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节能减排审计组织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组织的节能减排成果与经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开展,保障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在低碳经济日益凸显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设定及相关工作的发展变化,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注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收益性、运营效益性、实施效果性,并针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报告,尽可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环境。

作者:时军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矿业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保的融合

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较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1998—2010年唐山市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呈现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军印秦延芬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环保生态经济增长方式探索

西藏环境保护新形势下发展生态经济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1.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西藏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开展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部署了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二是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西藏高原的全球生态战略地位,贯彻落实“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整体推进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成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合力。三是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部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0.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有效保护了西藏的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①四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为有效保护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西藏自治区积极开展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部级1个)、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部级2个),16个风景名胜区(部级3个)。②五是加大对资源开发区的强制性保护力度。六是稳步推进生态补偿研究和试点工作。完成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其它公益林的界定,启动了及时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形成了《西藏生态补偿研究报告》,落实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政策,2011年度落实资金规模达到了349114万元。

2.资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特别是优势资源,是实现西藏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藏高原具有利用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而这些正是资源产业用武之地。西藏太阳能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全国尤为突出,在世界上也具一定影响。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的科研项目:“西藏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已获得国家星火二等奖;“太阳能金属相变蓄热炉”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通过太阳能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西藏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目前,全区形成了覆盖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5个地(市)的西藏中部电网和昌都、阿里2个地区独立电网,以及农村小水电供电的众多独立小电网和分散的户用系统,构成了大电网供电和分散独立电源供电相结合,多能互补的供电格局。在开发水能资源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西藏水电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落实好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指导方针,并把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了低程度。

以上西藏环境保护与资源产业发展的实践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其实离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遥远,笔者认为经济发展也是生态发展的一部分。西藏“十二五”规划中环境保护依然是重要部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利用,做到资源利用化,节能减排等成为西藏环保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为更进一步达到新形势下中央关于西藏环境保护的新要求,结合西藏自身发展实际条件,在现有成绩基础上丰富、发展资源产业内涵,提升生态经济总效益成为机遇和挑战。

西藏生态经济模式构建探析

1.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西藏资源、生态与经济的三者关系在结构中可以引入生态观概念,生态观即生态哲学,是人类、社会、自然关系的一种理论认识,尤其是人类及其生态关系的综合认识,包括了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生态神学等内容。由于人类似乎永无极限的发展与追逐眼前利益的较大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影响了自然与生态。因此,生态观关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由片面发展而致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片面发展而导致三者关系的畸形化、分裂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应建立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依赖、联系和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谐十分重要。

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要从环境中索取利益,获取资源。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必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又统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将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结果会导致互相制约,互相抵触,产生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西藏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的生态经济势在必行。

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将会使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经济良好发展,就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物资;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仅仅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而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既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又能创造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物质条件,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设计范畴

①更新经济发展观点。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的西藏经济发展应走工业化的道路的观点与新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产生偏离,以牺牲农牧业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早已经被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是并不明智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国家提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藏要实现现代化,同时又避免走通过高能耗、过度资源浪费来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以及先污染环境再寻求治理等的弯路,就必须走一条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这条道路就是生态经济(Eco-economy)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即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分裂,同时又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类内在的自然目的。这一发展模式建立于生态观与经济学联姻的重要范畴—生态经济,有其合理的哲学、发展理论、经济学基础。

②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相关规划、产业政策、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功能区划及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应严格审批,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③促进产业升级,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西藏区域内企业规模小、分散广,应加大矿产、建材、藏药等资源开发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行业整合力度。推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配套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目标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聚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发展新型工业,突出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统一配置、污染集中治理。

④大力发展西藏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对打造“西藏品牌”、提升区内经济“造血”功能、解决就业、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围绕清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农畜土特产品资源、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技术优势、民族特色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及其相关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传统民族手工业、民族医药加工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业以及商贸、通讯、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充分发挥西藏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二是发挥好西藏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壮大特色旅游业,形成生态旅游格局,丰富西藏旅游内涵,多方位将西藏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利用西藏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结合独特的文化要素,打造生态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大力加强西藏文化知识产业的创造与保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实际就是文化元素的现实价值体现,是抽象概念转化为票房现金收入的最直接案例。西藏生态文化发展元素多,魅力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深入开发;四是大力发展藏药业,把藏药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规模化、品牌化,着力挖掘、推向区外市场,使西藏成为全国的藏医藏药科研、生产中心;五是在合理的产业格局、市场竞争前提下,扶持、拓展矿泉水、啤酒等市场,开发、推广具有西藏特色的系列绿色饮料产品;六是在政策允许条件下重点有序地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科学开发,使西藏的矿产业走集约型、集团化发展道路。

总结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生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项大系统工程。要有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西部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循环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西藏新形势下选择发展生态经济是实施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大有作为的。

作者:高小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环保规制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引言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向来受到重视,发展速度稳步上升。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行业的发展愈加迅速。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产业竞争力的不足等种种原因,一些工业成为能耗大、污染大的行业。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减轻国际、国内的环境压力,有必要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问题的关键是采取严格的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工业经济的增速?其影响程度又有多大?这些问题的探讨至关重要。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讨论,但结论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环境规制的加强会减缓工业经济的增速。应瑞瑶,周力(2006)运用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与工业增加值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认为二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规制对工业经济增长无负面影响。黄武(2006)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环境规制及其他控制变量对中国工业生产影响作了经验分析,认为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经济虽存在负面影响,但不显著,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二、研究模型、方法及变量

1.研究模型与方法。基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能反映我国环境规制程度的一系列单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业增加值(以下均记为IGDP)与环境规制(以下均记为REGU)的一元线性模型,即:IGDPi=α+βREGUi+ui,i=1,2,…,n然后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变量选取。本文将指标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环境规制水平变化的直接体现,包括工业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工业治理废气完成投资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值;间接指标是指那些在环境规制手段实施后,相关污染的排放与处理所体现出来的变化,包括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工业经济增长指标使用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1.主成分分析。依据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收集8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影响。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得到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因子载荷矩阵。本文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标准提取主成分。

为了获取各主成分得分,需要对数据进一步操作。首先,在SPSS中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并保存(SPSS在分析时不会自动保存标准化数据),得到标准化数列ZXi,将整个数组记为矩阵Z。然后,将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组记为数列Bi,将之除以与其相对应的主成分特征值λi的平方根,见式(1)。便得到特征向量数列Ai,记为矩阵A。

,在Excel中进行矩阵乘法运算:ZA,得到主成分得分数列Fi(i=1,2)。进一步计算各年综合得分,以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与所提取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值为权重将两个主成分相加,见式(2),便得到综合得分F,记为REGU,结果见表1。

2.工业增加值与环境规制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利用表1的数据,我们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OLS)对二者进行回归,其结果如下:其中:IGDP表示我国工业增加值,单位经换算后为万元为单位;REGU表示我国环境规制水平。从式(3)可以看到R2为0.79,表明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个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REGU系数为正,表示环境规制水平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为2514.099,表明环境规制水平每加强一个单位,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就会增加2514.099万元。

3.我国工业增加值与环境规制水平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虽然工业增加值与环境规制水平直接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二者是不是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是否是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工业增加值的上升还需要进行验证。通过对我国工业增加值与环境规制水平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设置显著性水平α=0.05,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一阶滞后的情况下,环境规制的变化不是I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93,接受原假设,表明环境规制的变化不是I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即IGDP的增加跟环境规制的加强没有关系;同理接受IGDP的变化不是环境规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表明IGDP的增加没有引起了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工业增加值与环境规制虽然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但环境规制始终不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为发挥环境规制的积极意义,实现我国工业经济低碳、可持续化发展,本文建议:

1.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措施与标准。合理的环境规制措施与标准,能刺激企业进行创新,并促进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标准不宜过高或者过低,合理的环境规制措施与标准,对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2.积极采取经济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手段相对与法律和行政手段会更加有效。如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各国制定了目标碳排放量,企业如要增加碳排放,需支付一定的碳排放费用,或通过碳排放交易中心购买一定量的碳排放权。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基于有效利用能源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新兴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诸多领域。

环保经济论文:经济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处理分析

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1、有些人特别是部分企业决策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水平还不够高,在决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就出现新上项目不执行“三同时”制度,未上处理设施即投人运行,现有企业为节约运行成本治理设施擅自停运等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致使污染事故、纠纷时有发生,环境信访案件居高不下。

2、传统的产业结构在我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产业集中度较低,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种类不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环境成本较高,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超出其生态承载范围时,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当资源消耗超出自然再生能力时,势必影响可持续发展。

3、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县能源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过低,煤烟型污染是造成酸雨频次增高的主要原因。

4、随着我县招商引资、项目投人以及GDP增长,全县污染物总量将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将会突出,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洋口化工园区项目的投人,对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环境保护措施不跟上,将造成环境难以承受的的污染后果。

5、随着洋口港工业区建设的展开、滩涂围垦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资源环保问题不容忽视。

6、城镇规划与建设标准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少;除了县城掘港镇将有生活污水处理没施外,其它各镇均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染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人居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7、污染治理技术水平难以跟上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治理成本较大,加上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导致一些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作差强人意。

8、农田相对分散,不利于生态村建设和发展集约型生态农业。

9、农田中的土粒、氮磷、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借助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而大量地进人水体,或因畜禽养殖业的任意排污直接造成水体污染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继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以后必须面对的又一环保难题。

10、环保投人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以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要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全社会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普及生态知识,教育群众改变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消费引导,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并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曝光,对保护生态的举动给予褒扬,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2、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优化工业结构,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通过新上项目的把关、老污染源的治理、加强执法等手段,卡掉一些污染严重、难以治理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关停一批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引进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逐步形成高新产业体系。二是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实现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集中治理。三是推行清洁生产、IS0140(刃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污染的全程控制,转变企业粗放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量。四是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沿海风力发电工程和开发区集中供气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秸秆发电项目,积极探索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从而根本解决煤烟型污染间题。

3、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区域、流域的规划环评,力争增产不增污,不欠污染新帐,对重大、敏感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评项目,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提高环保审批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大工业污染源监控、治理力度,加快重点污染区域的在线监测,做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对不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行为,通过日常监理、突击检查等手段,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抓住违法事实,严格执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4、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整体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二是继续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高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无公害农业,大力推广多种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的立体农业模式,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增强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加强对农药、化肥、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积极推广有机肥、复合肥、专用肥,提高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工作,加强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我县特色生态项目。

5、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按照海洋功能区目标进行水质目标管理,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实行污染物人海总量控制,建立较完善的海洋监测和预报系统。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陆源污染,防止赤潮发生。三是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做好洋口港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分析如东海域、沿海滩涂的承载能力,控制乱围垦、破坏滩涂自然资源,控制掠夺性捕捞,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6、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营造人居环境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力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合理规划,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各镇规划并逐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断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按照清污分流的原则,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分片改造,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理;重视“两区”建设,有效开展“三产”污染防治,饮食业和娱乐场所合理布局。二是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三是治理城市垃圾污染,逐步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四是治理城市噪声,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采取设置禁鸣、禁驶路段等措施,控制交通噪声的污染。五是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建设绿色城市,突出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优化,提高城市人居适宜度。继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夜盖率,提高污染自净能力。加快生态村灌)建设,营造生态环境。六是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

7、加大环保投人,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用于环境保护的投人,每年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一是用于建立和完善全县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二是用于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提高环保队伍素质。三是用于硬件设备的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

环保经济论文:环保设施建设经济学

要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必须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有效的治理。在工业污染防治上,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即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负担治理成本。在过去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是:一是没有考虑到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这一政策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存在着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一些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曾经异常严重。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其污染排放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工业污染来源,其污染治理也无疑会成为下一阶段监管的重点。正如我国的许多改革经验来自基层的实践一样,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经验丰富的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通过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及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来破解上述难题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了对这些做法进行把握和分析总结,我们于2003年3月到浙江的杭州、嘉兴、台州、温州等地,对中小企业污染处理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成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家彬、周宏春、苏扬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周国梅、浙江省环保局韩志福),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将简要地总结这些做法的主要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有关各方参考。

一、浙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2002年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障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保障,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保障的条件下,能够保障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保障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10年,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2002年10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项目规划年处理危险废物2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采取分期投资、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服务对象为杭州的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由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建设资金等构成。目前,日处理15吨的医疗固体废弃物焚烧处

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社会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障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计算。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2001年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甪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及时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1996年关停小企业、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和2000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企业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影响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社会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4.政府作用为引导。对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政府并非“甩手掌柜”,而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起步阶段回报不高,离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保本水平时,有关政府要给予补贴。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广泛和长久意义的大事,必须由政府这样的机构加以倡导,并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发展。二是依法监督。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三、对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讨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甪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障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界定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律责任,对环保BOT项目,应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之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