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地理环保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环保论文:学生环保意识中地理教学论文
1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度不够
现今的地理教学虽已关注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但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地理考试成绩上,单纯以考评成绩作为衡量地理学科教学效果或者环保意识培养效果的工具,并不客观。学生只是从理论上了解环保确实重要,了解的途径又只限于教材、报刊或网络,离环保教育的总体目标差距仍然很大,不容乐观。再加上行为缺乏主动性,参与度较低,单纯理论教学无法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也是推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
1.2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脱节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按时按量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是地理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往往在知识点的记忆和做题技巧方面大量下功夫,重视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环境知识的讲演而忽略现实不良习惯与环境困境的关系,使得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相脱节。
1.3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往往是培养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甚至可能是途径,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得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理论过多实践太少,参与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2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环保教育缺乏空间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地理教学作为非重点课程,本来课时量就不多,再加上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环保意识的教育缺乏空间,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环保、实践环保。甚至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的成绩,挤占地理、历史等科目的上课时间或复习时间,环保教育更无空间可言。
2.2环保教育主体地位不明确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线索,知识点以宇宙、地形、气候、水域、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发展、交通、城市、能源等社会要素构成,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以个别章节呈现,篇幅较少,使得学生对其了解不多,甚至直接略过不学,这都说明了环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2.3师资不足
本文前面也提到地理本身属于学生或学校关注度略低的学科,学校或教师往往以完成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目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地理教学仔细研究,重视度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环保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投入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在地理学科方面依旧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机制,重视度不够。
2.4形式大于实际
正是这种应试体制使得高中生在面对高考压力的情况下,又要搞好学习成绩,又要分散注意力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同时搞好学科教学和环保实践活动,其实是需要各部门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成绩,不然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实际的困境。
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3.1培养教师能力
教师是地理教学的主体,培养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一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输地理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地理知识的再培训再教育问题,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改进,从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视觉素养教育理念引入地理教学中,由传统的知识点灌输变为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利用PPT教学、动画教学、影视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主去学,而非单方面的“被学习”。
3.2深入研究教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知识,举一些典型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身边人口、资源和环境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关心周边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使环保意识时刻穿透于学生自己的周边,而不是觉得距离遥远,无关自己,从而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3优化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是学生接触环保领域的最为直接的及时形式,那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步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将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基础的地理知识学习中,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强化环保意识。
3.4重视课外活动
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环保教育流于形式主义,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展一定的相关课外活动,重视课外实践。可以考虑开设环保知识主题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定期向学生讲解当前环保工作出现的问题,并把环保的新理念、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投入,多组织环保方面的报刊杂志的课外阅读和交流活动,既能丰富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
3.5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师生一起植树,“节水日”组织学生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同一个地球”的宣传工作,或者配合相关环保部门,联合组织环保活动,发现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劝阻和制止,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环保知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环保习惯,自觉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4结束语
环保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它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与重视。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不仅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推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要改变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从中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积极践行“同一个地球”的理念,推动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仇君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的环保知识,才能较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环保意识地理教学论文
一、把现实环境事例引进课堂,唤醒学生环境忧患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环境事故层出不穷。例如2013年末2014年初,全国有五分之一国土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霾天盖地,灰暗蒙蒙,一向城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前三的我们福州市,也饱受雾霾袭扰。给人们出行与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可展示雾霾天气肆虐的图片,引入雾霾天气的新闻背景,要求学生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分析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让他们懂得工业污染、燃煤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乃至做饭的油烟、街头的烧烤等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雾霾频发的元凶。又如去冬今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100年一遇的旱灾。在讲述该事件探其原因时,告诉学生诚然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该地区去冬今春降水偏少,是这次西南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但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的能力下降;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水体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加剧了旱灾的发生。又如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世界192个国家领导共同协商减少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虽未能达成一个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遗憾收场,但它让低碳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在教学中讲述该事件,让学生讨论全球变暖,地球将会怎样?控制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归纳让学生知道:如果地球气温继续上升,届时电影《2012》中的景象或将真的出现,人类也将遭受灭顶之灾。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行为却能为减轻全球变暖做出贡献。如:使用节能照明;少寄纸质贺卡,改发电子贺卡;多乘座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将空调温度调高2-3度等。再如我们居住的福州市环境问题也不少。福州中心城区有42条内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与城市不断扩张,每天上百万吨的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内河,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河水清澈,波光粼粼,绿树映碧波”的福州内河景象已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内河“脏、臭、堵”,水质低于国家环境低标准五类水标准,严重影响着福州的国际形象与居住环境,也污染了地下水,导致福州名扬天下的地热资源———温泉也受到小程度的污染。另据2013年暑期新闻报道显示:全国最近10年高温天数(气温超过35℃)排名中,福州以10年累计375个高温天名列榜首,已成全国新“四大火炉”之首。福州“城市热岛”明显,曾经因“绿荫满城,暑不张盖”闻名全国的“榕城”,如何成长为全四新“四大火炉”之首?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以及这些身边的乡土环境问题,适时地引入地理课堂,并加以引导分析,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能唤醒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分析使用环境数据,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数据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说服力。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把环境数据引入课堂,并通过分析比较或绘制相应图表,能使有关环境问题更加直观突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已的生存权利。地理教师应在日常收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数据,如世界资源研究所《让选择继续下去》研究报告指出:今天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已经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在今后的20年内,每10年将丧失全球物种的10%,也就是说,地球上每天将有近150个物种永远地消失……又如中科院96年的一份国情研究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再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每5年公布一份全球林业统计报告。近期一份统计报告说,全世界森林面积每年都会减少1300万公顷,平均每天有3.56万公顷森林消失;因毁林毁草全球有15%的陆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每年估计有600-700万公顷农用地因受到侵蚀而无法再使用,每年因土壤退化造成的损失达420亿美元。上述数据比比皆是,加以应用能使师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紧迫感,
三、广泛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实效
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起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树立起环保责任意识,单靠45分钟课堂教学是永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环保课外活动。例如由学校出面邀请环境保护专家或大学生到校做报告,介绍、宣传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近期动态。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已有知识结构,组织不同特色的环保活动。对于初中生立足校内,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环保材料,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还可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演讲主题班会活动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高中生,教师可结合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选择诸如××乡镇水污染现状、××乡镇固体垃圾污染现状、白色垃圾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等等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查明研究对象的历史情况,现在情况,陈述危害,分析原因,鼓励大胆提出解决措施,写出调查报告等。此外,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环保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的环保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才能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教育开展得既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总之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运用丰富详实的地理素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唤起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作者:范建 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保的方式建设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环境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已经升级为了全球问题。环境的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抓起,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想要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就要从年轻一代入手,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环保
目前,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淡薄,对于环境价值观念认识不足,使得人与环境的发展难以和谐。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加强环保的意识,加强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要从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地理作为一门与环境最为贴近的学科,必须要承担起来这份责任[1]。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当前环境的恶劣性,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严重后果,使学生逐渐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把自己与环保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程度。在高中众多学科中,地理与环境的关联程度是较大的,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融合一些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把课堂的教育与社会的事实焦点有效的结合再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2.1将环境形势融入到课堂
很多的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息息相关,环境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地理角度来考虑分析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在的环境状况做以简单的接受,然后在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讲解。近年,大气层的破坏日益严重,地震等灾难也是接连发生,雾霾天气更是久居不散,这些事实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全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了空气严重的污染,让学生注重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2.2注重课本知识
学生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学校学习的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堂的教育和学校的生活是影响学生事物看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能够从中反应出很多的环境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到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无限的开发,就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终究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出发点就是课本[3]。
2.3采用问题式教学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关于地质地貌、国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设置与环境相关的情景,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国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地震灾难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地质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好要把周围的环境作为课本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4]。
2.4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课本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很多知识不能被学生深刻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的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让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树木和草的不同之处,经过实际的参观,在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其次,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业区去考察,让学生观察相关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污染物处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可以清晰的了解治理污染物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知识。
三、通过环保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的让学生写一些环保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环保的真正含义以及加强学生对于环保课题研究的接触,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的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老师在选择课题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能力,让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书籍或者网络的途径搜集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在环保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误区和不当之处,并给予修改的意见,以便学生顺利完成。通过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科学的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充分的重视到环境的问题,建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提高自身的素质。相应的环境教育和实践学习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自我约束日常的行为习惯,以便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通过课外的相关学习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环境问题,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究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把时事的环境问题结合在教学中,调动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更加的生动、多样。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本质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
地理环保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九台市第六中学 侯登凯)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 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 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
及时、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 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 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 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 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 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 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 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 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 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诸如 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省城长春的情况。根据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 伊通河公路上的垃及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 。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至63.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 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 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第三、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 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 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我省西部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 和降水变化情况等。
城镇中学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监测站,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如用噪声监测 仪测得附近工厂或工程场地的噪声严重超标,就应建议对方采取消防措施;水泥厂或石泥矿附近烟尘、粉末较 多,学校可使用除尘器来清洁空气;水质被污染,可用净水器,使污浊的水源变得洁净起来。
第四、对环境保护事业和工作,深入校园,广为宣传。可由学校请当地环保战线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做报告 ;也可师生动手,利用幻灯、黑板报、图片展、风光纪录电影、说唱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政府关于环保方 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近期动态等。如此众多的 形式都是因地而异地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法。
地理环保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 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 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 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 在教学高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地理教学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摘要: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教育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把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环保意识。对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健康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三废”排放量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由此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与作共同发展的主要内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一般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环保意识,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健康和谐。
一、教育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现行的地理教材,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财富而不合理的利用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如近年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人的生活都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就以此现象为主题,来讨论这24小时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分析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来感受环境问题时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促进我们的生活和谐每个人要树立起“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地理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必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大家族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动物,植物一样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教给有关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如在讲述水与环境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且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逐步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和途径,使学生们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从而让学生树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三、把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树立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如近年内蒙古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我们在教学中就以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地下河沟、乡村生活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恶臭的死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环境意识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 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以环境保护内容为主的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使学生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一些环保工作比较差的和比较好的单位,工厂等。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不仅要教给教材中所涉及的一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知识的真正目的是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进行关注,特别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问题引起每个人的注意。在教学中只有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把环保意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才能使每个人更好的保护环境,建设美丽而温馨的家园。
地理环保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 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 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 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 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 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 发展核电站。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 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 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形成和发展”一节时,结合成立不久的台州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立台 州市?”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 计,得出台州市的成立是台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 为台州市的成立象“摊大饼”破坏了大量品质的耕地,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就很紧张的台州来说,台州市的设立 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 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 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 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 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 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 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 带领学生到椒江外沙工业区考察,参观海门制药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去年高一年级四个班到金清、黄琅春游,我就 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小普陀”旅游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造金 清新闸的实际意义,为什么政府要花这样多的资金造这个庞然大物等等。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前年下半年开始的 修筑标准海塘堤坝,是台州市政府的及时位重点工程,范围广、规模大。我们发动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修筑标 准海塘堤坝?”学生们有了前年11号台风海潮造成的惨痛教训,对此问题深有感受,思考得特别深,不但宣传 了该项工程的意义,而且对有关的水文、气候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5.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 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高一年级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经问卷调查, 由于环保教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对有关环保内容特别注意的占97.1%;对环保认识有较大提高的占80%;在 环保情感态度方面,有68.6%的学生更加关心环保,31.4%的学生开始关心环保;在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 有94.3%的学生表现有进步。我校参加“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获得组织奖,高一(7)班曹喜凤同学 荣获全国三等奖,高一(7)班冯巧珍、高一(9)班应婷婷同学在“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作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有许多的调查报告、环保论文被选入论文集,被推荐到市环保局;高一(6)班编辑刊出的环保板报在学校 组织的环保板报比赛中获及时名;高一(8)班的朱燕燕同学在环保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她在演讲中大声疾呼: “请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诚心和双手,还地球一湖碧水,给人类一句忠告:为了生命,请珍惜水! ”台州有线电视台、台州日报、椒江经济报对我校的环境教育作了报道。鉴于我校在环保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 及取得的成绩,台州市环境保护局特将本校命名为“台州市环境教育基地”。
地理环保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九台市第六中学 侯登凯)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 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 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
及时、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 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 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 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 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 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 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 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 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 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诸如 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省城长春的情况。根据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 伊通河公路上的垃及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 。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至63.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 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 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第三、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 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 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我省西部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 和降水变化情况等。
城镇中学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监测站,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如用噪声监测 仪测得附近工厂或工程场地的噪声严重超标,就应建议对方采取消防措施;水泥厂或石泥矿附近烟尘、粉末较 多,学校可使用除尘器来清洁空气;水质被污染,可用净水器,使污浊的水源变得洁净起来。
第四、对环境保护事业和工作,深入校园,广为宣传。可由学校请当地环保战线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做报告 ;也可师生动手,利用幻灯、黑板报、图片展、风光纪录电影、说唱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政府关于环保方 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近期动态等。如此众多的 形式都是因地而异地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法。
地理环保论文:地理教学与学生环保意识探究
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具体做法
1.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放眼世界的自然环境,具备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觉悟,自觉学习,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地理与环境、地理与生产、地理与生活、地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已实现了新课改,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各种学科都已意识到了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作为专门了解地球环境的地理,更要把自然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通过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里面都渗透着环境问题,而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这些问题现象化、生活化。例如,在学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这章书时,有一节主要是分析“保护大气环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人类倍加关注的问题。目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类:及时,是温室效应的危害,它会导致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第二,是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科学家指出,随着大气臭氧越来越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将会带来以下危害: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50%以上的陆生植物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第三,是酸雨的危害。危害水生系统,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对土壤和植物及人体也会产生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等等。造成大气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工厂、交通、家电等都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破坏的危害和原因,从而提出防治大气环境破坏的措施,提出希望,这样进行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教师应把握这一机会,向学生传授环境道德观念,使学生知道“环境保护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污染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常识和道理。
3.依纲靠本,联系教材,把握机会,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培养。例如,在学习“巴西的热带雨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扩展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热带雨林原本是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是全球最重要的森林植被,产生了全球约1/2的新鲜氧气,对环境所起的重要性可见非一般。而今天,世界的热带雨林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全球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影响水循环,地力衰退,物种减灭,燃料不足,洪水爆发等,可以说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近年来,关于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已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世界环保组织明确提出了要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作为当代中学生,对全球的环保问题形成一定的忧患意识,认清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自觉参与、支持、推动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日后参与环保工作打下基础。
4.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环保问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优劣与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住在城镇的主要针对城市的交通、家用电器、工厂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工业的“三废”,生活垃圾污染等存在的危害。郊区或农村的学生可以对周围耕地的土壤、水质、农作物等进行调查,了解化肥、农药的影响。针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而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问题,想办法去保护环境。然后在课堂上搞一次发言活动,主要针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及解决的方法,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居民等提出环境保护,主要措施如下:政府官员:应该合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等。工厂老板:工厂对空气、水源污染较为严重,应合理选择工厂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农民: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壤的酸碱化,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居民:为了保护大气环境,不吸烟,不使用含有破坏臭氧层气体的物品,减少小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洁净能源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意义。为保护当地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少开空调,节约用电,建议周围的人使用无氟冰箱,爱护树木和草地,参加义务种树,不燃放烟花爆竹等。
二、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地理教学
这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转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是相互制约的,学生有兴趣听课,教师更有兴趣讲课。这种“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得当,环保教学与地理教学还能够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通过上述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叶惠秀单位:广东省龙川县及时中学初中部
地理环保论文:地理教学在环保意识培养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特别偏重于发展大脑的左半球功能,因而学生接受知识也主要是抽象的和理性的左半球主宰的思维活动。而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合理开展环保渗透教育,重视及时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配合,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及时手信息,对于开发和发展人脑发散思维活动很有好处。
有利于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环保渗透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项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它的机制的建立、模式的形成、内容的创新都是新的试尝,它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影响和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
利用“及时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及时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理、了解世界环境的重要,从而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品质现在初级中学普遍实施课堂改革,学校丰富的图书、开放的网络资源、电视资源等都可成为我们地理教学的天然资源库。地理教师利用这些资源,有创意地设计课下研讨内容,效果会格外明显。比如我在讲述法国一节时,布置的周末作业是:做一个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法国的旅游资源。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两个组都写成项目报告了,课堂讨论中学生得出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法国浪漫和现代的经济王国的结论。其他像埃及、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等每到一个地区或国家学生都主动去搜集整理资料,每个人都有厚厚一本,有时候我开玩笑地说,地理没学好,旅游资源一大把。学生就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得到欣赏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环境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积淀了他们热爱地球关爱环境的情操。
不断研究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环境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1)注意采用互动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学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时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2)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在学生学懂弄通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上升为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如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可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3)加强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愉快”自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努力用生动有趣的“学习”或“讨论”来替代单调枯燥的“说教”。在本人的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环境保护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世纪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是当前人类生存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密切注视着,中国也不例外。在未来的世界里,必须树立全民族的环保意识,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每个公民都具备有环保的知识。因此环保教育是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全人类的环境素质,是地理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作者:武庆波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益华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高中地理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一、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发,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使公民具有环保意识,才能将环保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进行社会文明建设。
二、为何通过高中地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地理学科可提供大量环境知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之间关系的学科,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因此,地理中包含很多环境知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超过一半标题与地理知识相关,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涉入地理知识当中。所以在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培养学生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并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地理教育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通过地理课堂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到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问题,并且可以认识到整个地球及全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例如,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让他们逐渐认识到毁林开荒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通过大气层及南北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地球的巨大影响。
(三)正确的高中地理教育可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阐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各种案例使学生深切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形成环保意识,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投入环保行动之中。例如,教师可通过雾霾现象告诫学生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
三、挖掘地理教材,培养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综合各种实际问题,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智能教育方面。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篇幅讲解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些篇幅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阐述不同环境问题的出现的原因、现状及解决方案等,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种了解问题的思维,并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问题的总结,揭示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经验与教学,并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二)道德教育方面。高中地理教材中讲述过能源问题,我们知道人类正在使用的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并同时认识到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会危害整个人类社会,破坏整个地球。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明确学生责任和义务,使学生树立一种“保护环境者光荣,破坏环境者可耻”的道德荣辱观,通过正确的荣辱观约束学生保护环境,逐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行为教育方面。教师可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自然的管理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节约人类共同的资源,收集废弃电池等具有污染性的垃圾进行统一处理,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爱护自身的生活环境,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投入环保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自身行为的控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一)重视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利用一些不局限于课本的开放性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师德指导下,学生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亲自调查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得的结论各有不同,教师应该根据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并共同讨论不同结论的合理性。目前,我们面对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并不,这时允许学生结论的差异化,只要结论合理即可。这种开放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设计争议性话题,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每个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它们对人类的发展可能有益,也可能具有潜在危害。同样,环境问题往往存在多面性,它的作用受到多种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同一个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其也会有不同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争议性话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使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由此提高学生自身环保意识。
(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教导,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并注意如下几点。
1.将地理知识与周围环境紧密关联。例如,在学习了“地球的大气层”一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分析影响当地环境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不同原因都会导致怎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会对人类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应尽量认清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做事,趋利避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参观访问,深化学生感触。例如,在学习完工业的“三废”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工业区进行考察,参观不同企业的废气、废水处理设备,了解不同企业的废物处理方法,在参观中学习相应环保技能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结合政府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环保动机,如退耕还林、工厂远迁等相应政策。总之,通过正确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出具环保意识的高中生,因此,教师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和多种不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丁成功 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浅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尤其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成为国际发展的重大议题。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承受者,将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从小培养他们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那么如何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在地理课堂中培养环保意识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但是无论是从生活,还是课堂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越来越大的南极上空臭氧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墨西哥湾因漏油事件而导致满身油污的海鸟,原本处于湿润地区的云南出现土地龟裂现象,植被破坏造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每年地球上物种的减少数目……等等。通过这些环境现状,让学生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危机感,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校园里,地理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打开地理书,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的知识,时时刻刻渗透环保意识。以下几个例子是我在实际课堂中的一些尝试。
在教学中有一个关于水资源的内容――黄河。我引导学生:黄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而她现在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出示图片),我们正用我们的双手亲手扼杀我们的母亲!然后我让大家说一说哪些事情是在扼杀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感受特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来。特别是说到水污染时,同学们更是绘声绘色地把那不堪入目的情况讲得让人毛骨悚然,更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在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课时,由于其知识点相对较少,也无特别的难点,我针对文中的几个点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知道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吗?”“炭火烧烤的几宗罪”“低碳生活,支持还是漠视”,学生的兴趣极高,在各种正确或是错误的观点中,教师加以引导或点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雨林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除了在课堂培养外,也可以通过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我还安排学生观看介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影片《后天》,阅读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书籍――《寂静的春天》。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当重要的节日,如世界水日(3.22)、地球日(4.22)、世界环境日(6.5),还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对水资源的浪费、生活垃圾、小区绿化等情况进行调查,以漫画、演讲、摄像、小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时,由于校园周边环境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时,我就适时地开展了一期以“垃圾处理”为主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调查垃圾的处理、分类等情况外,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小药瓶做成了色彩斑斓的风铃,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废物再利用。不仅如此,学生还自导自演小品《谁是可怜人》,效果甚好。
为了更加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还引进了“中英气候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珍惜环境、杜绝浪费的好习惯”。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既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保护意识。
三、走进生活,联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成为大自然的管理员。
“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中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450亿双。如果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中国的消耗量至少需要450万棵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国的森林采伐大都是采用‘一采光’式的砍伐方式,应该说这是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一种毁灭性的采伐。由于后续植树工作乏力,原本是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就变成了一次性资源。这对我国的林业资源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劣质木筷并不干净,只是给人一种卫生的错觉。”通过简单的介绍,我提出问题:“当我们再次进入餐馆时,究竟该如何做呢?”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做宣传画,倡议大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同时还进入餐馆实地采访、拍摄,利用媒体的力量呼吁大家行动起来。这样,不再是在课堂中喊口号,而是真正地走进生活,实践于生活。
当我实施了这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后,发现学生不仅巩固了环境知识,还提高环境保护的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名学生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我们无法阻止人们砍伐日渐减少的树木,但我们要节约每一张纸;我们无法阻止工厂、城市生活废水污染江河湖海,但我们可以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每一滴水;我们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们可以提菜篮买菜,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我们可以把用过的电池收集起来送到收集点,把家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无论在哪里都不乱扔废弃物。”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真正地从内心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了。尤其是走进生活,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深受教育,还把环保意识宣扬开去,扩大环境教育的影响面。
通过地理课这一渠道,不断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引导,让这些理论真正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切实在行动中加以运用。《寂静的春天》有这样一句话:爱护我们生存环境就是爱我们自己。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学习者也就是未来的建设者。让建设地球的行动从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干起来!
地理环保论文:高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高中地理教材倡导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理念,即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在客观上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地理教材中的基本地理知识是学生理解环保问题的知识基础。
一、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环保意识培养的可行性
之所以要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因为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知识都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地理知识的课程体系有所改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更多地包含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比如说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重要的是在地理知识中重视传递人地关系和谐的理念,而不再单单强调要学习地理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为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教材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在人文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智育内容,这些智育内容比如经济、能源、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德育内容,在涉及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相关知识时,教材中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当前资源和能源危机已然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承受能力存在一定限制,如果自然环境不能够承受这个压力就会给人类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样的德育内容就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行为习惯上体现环保意识。
二、高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需要重新选择有效的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环保内容,这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尤其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丰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质内容。这样,在教材与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有可能会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比如在学习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再介绍地球特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能够给人类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要珍惜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生活环境,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2.适当选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的讲授,它需要教师克服教材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以提高效果。比如可以进行案例教学,把生活中有关环境的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好是能够找到对比性强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环保观念和方式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是不同的,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树立全新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知识拓展等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这些自然灾害的常见现象如何?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我们该采取何种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也就会自主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3.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还会找到这种行为的意义,从而推动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些环保实践活动。
当前,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来看,环保问题已经不单单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威胁到我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全球倡导环保的新时代,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积极践行环保行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地理环保论文: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环保理念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是学生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在这门学科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更富可贵的是,通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树立一种大环境理念,并为当今令人堪忧的环境污染尽一份力。
关键词:环保;污染;责任
有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亚马逊雨林里一只蝴蝶偶尔煽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这种效应虽然属于动力系统,但他从侧面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即我们要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大环境理念,为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学会从大局出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一、结合现实,将环保理念深入学生内心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是学生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在这门学科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更富可贵的是,通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树立一种大环境理念,并为当今令人堪忧的环境污染尽一份力。
在大气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特点。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通过这一知识,我让学生试着理解为什么现在北京等多地出现雾霾,而且不易消散。学生们开始讨论。他们首先分析造成雾霾的的原因,他们认为这首先是工业污染,以首钢搬到唐山为例,因为首钢这一重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唐山的大气极受污染,很少能看到湛蓝的天空。那么,北京也是这样,同时,冬天的取暖,燃放大量的煤炭,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继而得出结论,这些被污染的空气,久久停留在城市上空,无法散去,是因为城市高楼林立,无法形成空气的对流层,而是形成平流层,空气以水准运动,自然就无法消散。再加上林立的高楼,平流运动便持续存在,污染也就持续。
地理环保论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 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使得人类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所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空气质量差、水资源遭受污染、沙尘天气多等。但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危害了环境。所以说,人们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不会自然形成,而总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基础上。而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初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可谓不知“世态炎凉”,所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开头篇中,有一则资料――“泥沙掩埋了古文明”讲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他们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创立了数学、天文和历法,铺设了有路面的街道等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垦殖,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最终,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洪水横流,田园荒芜,古巴比伦被掩埋在泥沙之下。通过这一历史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破坏环境足以导致丧家亡国。再如,我国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看上去千沟万壑,满目疮痍,情景凄凉。然而在历史上,它曾是“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长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还有现在常常危害我们的扬沙天气、酸雨等,这一切都是人类破坏环境而得到大自然的“回赠”。通过这一个个历史的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后果,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保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学习《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明确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护田,吸烟滞尘,改变大气质量等环境作用。因而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推测,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这一方面是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危害。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环保意识。又如,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进而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如教材中所列举的,我国黄河出现的“断流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说,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和义务,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道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爱护校园环境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用过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灯开关等),保护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折枝,不乱踏草坪等;讲究环境卫生,不乱扔废弃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杯子等,过节日时尽量不使用贺卡,多用语言表达祝贺之情;平时见到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与制止,或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人人都要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
另外,可以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深化环保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环保意识融入教学中,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三中学)
地理环保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开展海洋资源\环保\法制意识的教育
【摘要】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海洋资源、环保、法制意识的教育,对于学生很有必要。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海洋资源 环境意识 教育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将开发海洋作为重要的国策。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14000公里的岛岸线,37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领海,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管辖海域,是一个海洋大国,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能和优势,海洋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受传统的“重陆轻海”的观念影响,造成了国民守土敬业、偏于内向发展的思想倾向,大多国民缺乏比较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活跃的海洋进取精神。调查数据表明,现有97.8%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管辖海域。因此,对全民、特别是对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的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海洋资源意识教育
1.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较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活动场所,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水化学、海洋矿产、海洋旅游资源。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远不及陆地直接、深入和持久。人类对其开发利用主要在渔猎和航运方面。随着陆地矿藏、耕地等 资源的减少与相对短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技术的提高和对巨大海洋资源经济潜力认识的深化,海洋逐渐成为现代化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新领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成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海洋开发除了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扩展外,还表现在以高新技术开拓陆地替代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等方面。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又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非常必要。但就我国海洋产业现状,其产值和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仍徘徊在2%~4%的低水平,不仅低于海洋发达国家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值;海洋利用单项指标,如鱼类人均消费量、商船吨位、海运和海上石油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海洋科学家人数均很低。就港口分布密集程度而言,我国为3%,日本高达32%。这与我国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有关,但真正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还是滞后的海洋意识教育。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海洋资源利用意识,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2.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虽然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石油资源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它们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更新。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一定要合理开发,坚持节约和保护原则,禁止掠夺式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海洋环保意识教育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海洋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海洋环境问题。因此,树立海洋环保意识,防止海洋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和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1.查明海洋自净能力,掌握海洋环境容量,以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海水对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有自净能力,但当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时,便会引起海洋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如目前世界每年有200万~1000万吨各种油类物质排入海洋,对海洋产生严重的石油污染,造成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导致“海洋荒漠化效应”。因而应科学地估算海域中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入海的污染物,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2.适当生产作业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止海洋生态破坏
由于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洋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特别是由于海水富营养化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数量锐减,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海洋赤潮现象,是一种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具有危害的海洋生态灾害。近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遏制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四、海洋法制意识教育
1.制定海洋法律,明确权属,依法维护海洋权益
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订并生效,把世界海洋开发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公约》将国家管辖海域划分为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内海、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部分,沿海国在不同的区域享有不同的权利,行使不同的管辖权。各国纷纷制定海洋法律法规,宣布本国拥有的管辖海域,提出自己的权益主张。面对世界海洋秩序、利益大调整的国际形势,我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海洋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6年5月15日正式批准了《公约》,之后相继制定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我国国家管辖海域的范围和权属。同时,《公约》还规定,国家管辖海域的界限因国家间海岸的相邻或相向而出现争议时,应在《公约》原则基础上协议划定。
我国在国家管辖海域的划定上,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除渤海为我国的内海外,在黄海、东海、南海,我国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在海域划定上存在着严重的争议。目前,上述国家在上述海域单方面划走了我国近100万平方公里海域,几乎相当于我国专属经济区面积的一半。其中已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已成为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实际开发区。因此,应从国家海洋战略的角度认真研究有关海洋法律制度,为制定国家海洋法律、与有关国家解决争议、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法律支持。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管护开发海洋资源
“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已(下转第2页)
(上接第91页)以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这一原则应贯彻到各个领域。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家管辖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为了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能够发挥其较大效益,必须将其开发利用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用海治海。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管护有法可依。我国已颂布了《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另一方面,使制定的法律、法规真正的实施和遵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