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监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监测论文:计算机技术下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的论文
1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4结语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创新运用,结合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方式能提升整个监测系统的优化,确保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能收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论文
1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技术
1.1对象
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气体、水质、土质、光热能和声音等,并使用现代的化学学科、地质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知识对这些对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监测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定;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开展严格的科学实验,计算出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以及该成分在污染物中的比重,实行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还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发展;根据当前区域环境情况,需要监测对象包括:气体环境、水质环境、土质环境、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声音和光的检测等,并使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进行检测,判定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
1.2技术
开展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的检测技术,首先要对环境监测的区域开展标本的采集工作,根据不同对象采用相应的样本,得出检测数据结果后,与原来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出影响到该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保障数据分析结果具备科学性,要求监测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验操作技术;同时还需要监测人员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运用较高的物理学科知识、地质学科知识和生物学科知识等进行工作,环境监测收集的数据分析需要结合这些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对数据进行的分析,进而对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判定,其中包括污染涉及范围的测定和污染造成危害的评估。
2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目的
进行环境监测过程需要落实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质量变化走向的分析、考核环境管理的结果和环境综合质量的措施等工作,并选用能够代表整体环境治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定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分布的区域和地点;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走向,充分做好防范措施;实行环境监测过程还要对污染物给该区域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判定,根据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观察,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监测得出的检测数据进行前后比较,结合当下的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条例。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任务主要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该区域存在的环境污染,对污染对象进行标本的采集,通过标本的传递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性防治措施。而监测环境工作开展的目的则是为环境治理工作带来充足的理论依据,通过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平衡、稳定发展。
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不仅能提升环境治理技术,还能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3.1监测的针对性
在实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存在的不同问题实行不同的监测方式,只有应用合理的监测方式才能保障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即利用分类的方式对环境进行监测,能对环境的治理起到促进的作用。3.2分区域对待性对环境的监测主要分为厂区环境和区域环境两种,因为不同的区域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同,污染源也应区分对待,因此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区域对待性十分必要。通过不同区域的分别监测,可以根据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实行针对性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环境防治水平,提升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然而监测过程还会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监测人员分清工作的轻重点和难易点,重点对危害性较强的污染源进行监测,才能有效提高环境防治水平,进而实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措施。
3.3合理开展监测工作
在实行环境监测工作前,需要制定出严密的监测方案,并要求监测工作按照一定步骤实行,因此,合理、有序的开展监测工作,才能保障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有序性,进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3.4重点监测人为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人为污染,主要指的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有些工厂为获取更多利益,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胡乱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还有污水处理厂的日检能力较低,无法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无节制,养殖废水未经过处理便随意排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造成污染。
4结语
总之,为了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治理和防治,需要实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制定出完善的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
作者:张爱春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下环境治理论文
一、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及时、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就必须要及时了解近期的环境检测变化,只有的掌握环境检测工作,才能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做出及时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安全。通过环境检测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才能、及时、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晶 单位: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计量环保处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
一、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专业仪器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测定,通过各项测定的检测值来确定测量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及时、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就必须要及时了解近期的环境检测变化,只有的掌握环境检测工作,才能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做出及时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安全。通过环境检测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才能、及时、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晶 单位: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计量环保处
环境监测论文:水环境监测论文
1我国水环境监测发展
为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我国水资源监测通过建立对大江、大河、湖泊等水环境的一系列的监测控点,把握水环境的大致方向,通过科学的技术支持,在水体的采样、运输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支持。目前,我国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共建设达到2860多个水质量监测站点,大多站点可以长期运行。
2我国当前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各种人为因素和天然因素都影响着水质量监测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水质监测通过不断发展,我国在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多方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水环境监测的方案、取样、质控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成绩。其中,我国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种类包括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酚类、农药类、氰化物、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钛酸酯类、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1)质量监测管理部门繁复错杂。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长期处在多个部门对一个水环境进行管理或一个部门对多个水环境进行管理的情况下。例如,我国地表水监测由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管理,而水利部门除了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外,还要对地下水和供水系统进行监测。在地下水的水质监测中,既有国土资源部门的介入,又有水利部门的介入,还有环保部门的介入。没有清晰、明确的权利、职责划分,水质监测的方案得不到好的解决。2)水质量监测部门标准不统一。我国水质量监测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各部门对所需水质量的监测要求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水质量监测标准。例如对地表水水体的监测就包括了各大运河、渠道、湖泊、水库等的监测,这些监控点处于更自然的水体中,其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水体监测的标准,但其监测标准却不足以用来监测饮用水的环境,饮用水环境需要更加细致的符合人体需要的监测标准。3)水质量监测方法与实际水环境不配套。各国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不一。在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的数量控制在98项污染物上,其中包括有机质、微量元素、微生物、重金属、无机物等。我国虽已建立了系统的水质量监测系统,但因其水质量监测方法太过简单或复杂,监测速度慢,监测设备无法充分满足水质量监测手法,使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实际效益低下。在国家重点控制的8项污染物监测中,无法进行快速、简易的监测。4)水质量监测预警措施不严格。水环境质量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部分水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水环境各个相关领域监测的信息整合,对水体监测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可能性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备。预警措施不严格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还不成熟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不能保障预警的及时展开。主观因素有:各部分分工合作,使有限的资源得到较大限度的使用,保障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顺利开展。但我国现水环境质量监测错综复杂,涉及部门杂多,监测手续反复,各地方水质量监测信息沟通不及时,使水环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预警。
3我国水环境监测问题的相应对策
3.1细化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加强完善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是我国解决水质量监测的重要一步。水环境监测是以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为重点的。完善水质量监测的责任细分,使水质量监测资源得到较大力度的使用,节约不必要的重复的监测,减少重复的职能作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不仅节约了水质量监测资源,使资源投入到其他更需要的工作中,还使水资源监测工作更加条例清晰,个部门协同合作,分工明确保障了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完善水质量监测质量标准
吸收更加安全、、的高新技术,整合信息通讯、网络、数据存储、传感器等新型技术,使水环境监测结果更加。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和方法,实现自动化无人监管监测,高效率的完成水质量监测工作,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各地方部门信息畅通,避免水质量监测重复,出现错误。结合现已有的水质量监测标准,通过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对比,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细化水质监测的项目,不断检测新的监测方案,达到各个部门全部通过的监测标准。
3.3提高水质量监测实践,创新技术方案
创新水质量技术方案需要不断提高水质量监测实践。通过大量的水质量监测项目实践、数据、对比,分析指出不同水体质量监测的行动措施,配合具体项目实践中的手法、设备、监测远离,通过动态实时监控,删剪具体水质量监测的不必要过程,借用相似水环境监测手法,弥补其它水环境监测的不足。虽然新的技术方案的产生需要大量的实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这种实践不仅可以为水质监测人员提供经验,避免在基本问题上出错,还可以为新的技术方案的产生提供了目标。加强水质监测相关书籍的出版,重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从国内外引进、培养得以胜任的人员才能使水质监测不断创新。
3.4提高信息优化,保障信息畅通
通过互联网等新型资源,及时传递各地方、各部门在天气、水利、开发等领域的信息,开发创建信息一体化,在短时间内使用云资源整合因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而出现的情况,快速开发出适用于一套适用的方案。通过信息整合,水质量监测部门还可借鉴其他部门的措施或与其它部门合作,共同解决因信息不调和而产生的分歧与意见。这种通过软、硬件合作,多种信息一体化,既免于信息的重复调查,节省了人员劳动力,又节约了水质监测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正确性与安全性,共同推动水质监测的新思想,为创造新的水质监测的未来提供了借鉴意义。
4结束语
尽管我国已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水资源质量监测行动,但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分布差异性较大,仍是我国亟需面对的问题。建立、健全水质量监测系统,合理配置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创新水资源监测方法,自习分析水资源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抽查水质量监测结果,借鉴国外先进水质量监测技术,各国之间互相交流,对发展我国水质量监测体系,保障国民健康,促进我国环境的稳定,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袁柯君 单位:城固县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论文
1环境监测程序、特点和分类
1.1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是参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一地区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监督管理,收集本底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其监测程序为:实地调研优化布点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提出方案评审确认上报材料,整个监测过程应以环保体系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为指导,保障最终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提交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样品,目前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来检测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及结构,前者以理化方法为基础,对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测定;后者主要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容量分析法对水中酸碱度进行测定。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就环境监测的对象而言,主要包括气体、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客体,采用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理化方法来对其进行监测和综合分析,以此来阐述样品数据的内涵,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象及其相关项进行长期监测,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等特点。环境监测的介质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按照监测目的、专业部门、区域等对其进行分类,为突出环境监测的系统性,通常会将监测内容分为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三种类型,其中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项目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监测,并对污染状况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服务于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前者是对污染事故进行仲裁监测、咨询服务以及考核验证,后者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能够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
2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应用这三种技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噪声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其中采样技术是对各种环境物质进行采样,对样品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期间需对环境状况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时监控,为环境质量测试提供有效的样本数据;测试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测试环境样本,对污染物质成分和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确保数据结果的性;数据处理技术是环境监测的环节,其任务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确保数据的性,为监测结果的最终确定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新监测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已经得以广泛推广,由于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监测技术的自动化以及分析方法的标准化,ICP-MS、GC-MS、GC-AAS等联合仪的应用和大范围监测网络的研究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2.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人工采样、理化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常规分析方法开始朝着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表现特征的环境监测方向发展;二是环境监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的多方位环境监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环境监测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监测的实时性和性也得到提高;四是依托科技创新的监测仪器正朝着多功能、高质量、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仪器性能的综合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开始朝着物理、化学、生物、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尖端领域发展。以生物监测技术为例,这是一种将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各种反映信息作为环境质量评估依据的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表现症状和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对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来对污染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运送和保存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性,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尤为必要。
3.1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环境样本取样和管理的质量控制,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来看,工业废物和农业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采样过程中,应以国家制定的环境指标为基础,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科学布置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次和时间,正确应用采样技术及相关仪器,充分考虑到采样相关注意事项,如采样器摆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采样管安装是否正确、吸附剂是否有效等,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立即送达实验室,期间要加强对样品保存和运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送至实验室的样品不被污染,保持原有的稳定性。
3.2实验室监测的质量控制
对于小型监测而言,实验室质量控制集中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人员自我控制的过程,监测质量体现在监测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对监测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型监测而言,除了要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外,实验室质量控制还涉及到多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由于不同实验室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障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应提供统一侧样品,采用空白平行等方法加以确证。
3.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依托于相应的管理体系,并需要借助具体的技术文件和质量管理手段加以完善,在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对监测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开展;其次是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对管理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对各项监测制度进行强化,解决监测质量控制不平衡的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为解决现实及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国内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正在持续升高,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环境监测技术,备受重视,对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权伟 张敏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环境监测中心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1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将特异性DN段在体外合成方法,也是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PCR技术,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病原菌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监测PCR扩增产物、PCR扩增靶序列、提取模板核酸等。不仅如此,环境中的特异性种群也都可以通过PCR进行监测,甚至基因表达都可以以之来测定。同时,PCR也可以用来对环境中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跟踪监测。
2生物发光监测技术
大自然非常神奇,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而在其中有些昆虫会发出亮光,比如萤火虫。其实不止萤火虫等昆虫,包括真菌、细菌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都可以发出亮光。这些细菌天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敏感,会根据重金属的多少而发出强弱程度不同的光。只需要通过判断其放射荧光的强度便可以对其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完成监测。较之常规监测方法,生物发光监测技术具有监测方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3生物酶技术
3.1处理功效高
生物酶技术利用微生物和酶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其处理污染的效率,较之通常的化学和生物方法,生物酶技术可对有机物进行快速降解,速度得到极大提升,是传统方法的百倍。将生物酶技术应用到污染物之后,可迅速祛除污染物的臭味,同时也能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甚而降低COD、BOD5、氨、氮等的含量。这也是有些洗衣粉品牌在广告语中强调酶含量的原因所在。
3.2适应性更广
生物酶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酶的结合,大幅度增加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微生物可以在多种生存条件下得以生存并逐渐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如此一来,微生物便可以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3.3更有针对性
生物酶技术现在拥有多个研究配方,甚至多达四十多种。可在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中广泛使用;即使碰上处理不了的,也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具效力的配方。
3.4治理成本低
生物酶技术产品投入资本小,但治理效果却十分显著。无需花高价购买地皮建厂,也不必购置大型仪器,在综合治理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非常值得采用。
3.5纯绿色环保
当今环保意识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们的心中,绿色产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生物酶技术产品由纯天然菌种和酶复合后生成,在它的成分内既无转基因,也不包含任何的化学物质,也自不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上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环测方法。
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起源于速测试试条发明后的次年,亦即1995年,通过这项技术,数以万计的基因的表达情形都可以被自动且迅速地监测出来。依照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种类的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以及组织芯片等。近日,国外的一个博学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可提供更多基因信息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较之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可提供的信息更为庞杂,对于环境监测而言更为有用。因此许多环境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强大,并将之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基因学研究的新趋向便是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环境基因学。作为科学技术稍显落后的我国,在生物芯片研究上成果并不那么突出。好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与科技部都对这项新兴技术予以大力支持,并将之列入了前沿课题项目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物芯片技术也会取得非常成就。
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的持续发力,使得生物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获得人们的逐渐认可。它的特点在于高度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能够快而有效地帮助环境监测进行有害物质分析。不仅常被用于环境监测,在食品工业与生物医药领域也都应用广泛。生物传感器通常由转换器和敏感材料(分子识别单元)俩个部分构成,其特点为:测定速度快、成本低、且操作简便。相信在未来会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去,会大有所为。
6结语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逐步增多,尽管受限于其方法和生物材料的来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会在未来逐一被解决。笔者坚信现代生物技术在未来将对环境监测以及其他应用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给我国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作者:李菁华 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环境保护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论文
1现场采样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良好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取得的分析数据,但对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现场质量管理没体现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大多数单位都认为采样是环境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但采样误差往往是较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因此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控制建议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流动性大、条件复杂、时间跨度长、任务要求紧、偶然因素多,对严格执行监测技术规范有难度,所以要获得科学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现场采样测试阶段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完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和样品保存运输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2.1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性。要保障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现场采样测试业务培训和交流,邀请现场采样测试经验丰富的同志授课或邀请现场测试仪器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通过组织持证上岗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组织技术比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2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每次环境监测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制定详细现场监测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场监测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监测任务书,明确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总体工作内容,列出项目所涉及的采样容器、测试仪器、设备、吸收液、滤膜、滤筒、固定剂和显色剂等清单。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妥善保管好样品,并附现场监测点位图或流程图,保障溯源性。
2.3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种类和台数较多,易产生混乱,每台监测用仪器与设备均应设立档案,粘贴性标识。现场采样人员要制定现场采样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校准操作规程,科学使用、维护、保养仪器。现场采样仪器每次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废气的仪器采样结束后在现场就须空抽,用空气清洗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气体残留在管道、气路、传感器中,影响下次监测数据,也避免高浓度气体腐蚀仪器零部件。现场采样人员应熟悉仪器构造,具备小故障的排除能力,及时排除现场仪器故障,不能排除的应及时在仪器箱体上贴标签并注明故障情况,联系仪器厂家尽快维修、保养,并认真填写维修记录,确保所有仪器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4采样的质量控制
现场负责人经现场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样品和交换与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人员应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查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在采集样品的同进,采样人员应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2.5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采样时,不同项目样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采样前或采样后运输过程中采样管不可倾倒,采样管之间应用软体物隔离,以防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使用时用不锈钢镊子取放,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液体样品采集后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4℃冰箱里。
3结语
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需要我们用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来执行。现场采样是整个环境监测活动的开始,现场采样的成败决定了监测活动的成败。只有将现场采样环节中的质量管理认真执行,才能从源头上保障最终监测结果的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地对环境监测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作者: 单位:重庆市渝中区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项目教学水环境监测论文
一水环境监测技术项目教学法的步骤与教学设计
1教学项目确定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学项目确定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水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中,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饮用水等监测方法原理、仪器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为此,在水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将水环境监测工作过程转变成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对水环境监测进行设计。以地表水监测为例:地表水监测与分析项目方案如下:
(1)在制定监测方案前,对监测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流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等资料。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整理获取的资料,并且在课堂中予以阐述。
(2)在选定河流区域设置监测断面与采样点,保障河流监测断面、采样点、采样垂线的合理,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河流采样点的确定,合理布置采样点。
(3)采集河流水样,并且对河流流速、水温、流量等进行测定。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采样瓶,并且进行的水样采集。
(4)保存与预处理水样,进行现场采样与实验室采样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保存容器与方法。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保存与预处理的原理,并且了解不同保存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保存方法。
(5)水样水质指标检测,主要就是对pH值、COD、BOD、浊度、色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主要有酸式滴定法、碱式滴定法。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并且正确使用浊度仪、分光光度计等实验仪器,对水样水质指标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对水样水质指标检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校准曲线。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的处理。
(7)综合评价,根据测定结果对水样进行评价,进而了解河流的水质情况。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标准进行查询,进而对监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综合评价。
2设立小组,制定计划
在完成项目制定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般每组4人。在分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并且予以分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形式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先集中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之后分散学生,让其以小组形式单独完成任务,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集中评价,完成教学内容。比如,在选定河流实地考察任务中,可以先集中布置课堂任务:
(1)对监测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流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等资料;
(2)了解选定河流沿途的工业企业;
(3)了解选定河流周边的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
(4)了解选定河流接纳污水的情况:等等。之后分散学生,让其以小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予以阐述,,由教师与其他小组对其展示进行评价与总结。
3计划实施
在实施计划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对河流水样进行采集,并且对水样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得到相关的实验数据,之后对得到的实验数据的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实验结果对水样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明确自身分工之后,按照计划执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组进度进行有效的掌控,对遇到问题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并且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项目完成评估
在计划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都具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要开展学生互评。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均有独立完成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主动,展开积极学习;在完成学习之后,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的评价,对项目成果与工作方法展开有效的评价。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还包括考试方法的改革,即口试、笔试、实验操作三者的结合评价。除此之外,在考核过程中,应该加入企业方的职业能力考核,主要就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考评,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经验总结
在水环境监测技术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与效果。从反馈情况,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针对具体情况,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与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主要优势有:一是,充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水环境监测技术项目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模式的运用,以项目为核心,构建了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如地表水监测,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对河流的勘察与监测,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主要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二是,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期,提高了学生就业率。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从课堂组织形式而言,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合作奉献的精神,这正是企业所需员工的基本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是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进而实现预期的工作效果。为此,在水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研究,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保障。
作者:罗妮娜谭盈盈吴清盛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监测论文:质量控制下大气环境监测论文
一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1现场采样
大气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包括监测点位设置、样品采集和样品保存运输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及时步就是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关系着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性,能否将当地实际的大气环境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监测点位的布置会受到天气状况、周边环境、排污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监测点位的设置偏差,就会造成采样误差。样品采集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有以下两点:①采样的频率和时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采样频率过低,或者没有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时间,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降低。②气象条件。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会受到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两个点位都处于同一断面时,更容易出现采样误差。另外,样品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材质、气密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采样质量。
2分析测试
在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测试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例如实验时的环境因素、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度、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等。
3人为因素
大气环境监测对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就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与此同时,监测结果的质量还受到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态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对策
1严格监督
现场采样的质量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首先要保障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而采样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采样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立足于现场调查,严格核实相关资料,以具体情况为基础,确定采样周期、采样频次、采样断面和采样点位,以保障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制订出适应现场实际情况、符合相关规范的科学的监测方案。对于重要的工业污染源,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对污染源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要适当提高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以及次重点污染源的采样频次。同时还要加强对样品容器的标志、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的保存条件、采样设备和样品存放容器等因素的控制。
2积极使用先进方法和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法、仪器都不断改进,灵敏度和精度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应积极研究和倡导新方法和新仪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以突破现有方法和仪器的技术瓶颈,让监测数据更为、及时,数据分析更加、完善。
3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都会对监测质量造成影响,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是减少监测误差、保障数据性和真实性、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操作能力测试、业务深造等方式,可以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
4落实和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实验室认可制度指的是由机构通过一定的考察,认定某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某一类型的校准或检测,并对其进行正式认可。实验室认可制度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体系认证。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应安排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监督其监测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要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仅要关注监测结果,还要控制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样品分析、现场采样等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
三结束语
大气环境监测能够真实、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使人们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不断提高大学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预防和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一步提出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措施,使我国的大气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孔繁国麦明焯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监测技术应用下环境监测论文
一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手段,也是制定环境保护的决策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质量保障是监测中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是整个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其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1监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够
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环境监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监测部门忽视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监督,监测制度没有起到强制性和约束力。监测人员违反制度规定,不加以批评和处罚,人性化,顾及个人感情,以不触犯自己利益为前提,使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投入资金不足,无法对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更有效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无法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
3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
影响监测队伍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某些非专业的监测人员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对工作要求不严格,监测意识不到位,盲目完成某项任务,不求细节,不认真研究,缺乏竞争力。
二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相关的政策
支持出台环境监测法规条例,增加环保系统环境监测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规范监测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与处罚,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性,从大局出发,做到铁面无私。
2扩大监测指标,调整环境监测体系功能
原有的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随着污染物种类的增加,已经无法评估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要更好地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价功能,使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更加有效,真实,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在人员配备上,要拓宽进人渠道,选拔一些热爱环境监测工作,熟知有关环境管理的标准和规定,正确掌握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业务知识。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学习氛围,增添单位的新鲜“血液”,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业务深造,跨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来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监测工作
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承担监测工作和报告数据者都应具有上岗的合格证,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营造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监测队伍。
三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手段,也是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只有取得真实、符合实际的环境质量资料,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污染防治措施。监测数据的真实,是环境监测质量关键,只有推进合理的环境监测体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资金、技术、人才作为建设保障,提高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作者:杜强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监测论文: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论文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环
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可比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虽然国家环保部门加强了对环境监测的重视力度,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必要的经验等原因,使得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还差强人意。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它能够给环境管理执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还能够提升监测站监测能力及监测技术水平。所以,作为环境监测的地方机构,我们要想提高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就要深入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仅从思想上要有的认识,而且还要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才能够促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因素
在具体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因素,严重的制约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下笔者就究其主要因素进行探讨:首先,是否有健全和完善且有效运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其次,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关系到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再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人的因素,环境监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此外,日常的质量控制和保障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4.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环境监测日常工作规范化各级监测站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全程序质量体系并不断完善,形成满足各级监测部门工作要求的全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转。同时各监测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通过具体质量目标的提升,逐步建立可自我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4.2加强重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对于环境监测结果至关重要,因此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各个环境监测站应该加强重视力度,将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抓紧抓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作为环境监测站的领导层应该更新质量管理观念,加强重视,参与质量手册的制定和修改,从而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政治保障;其次,要不断地培训和宣传,促使全体职工理解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为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氛围。
4.3必须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环境监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为了更好地完成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除了重视还不够,还需要有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要想开展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他们的素质。为此,首先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讲座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完善各种奖励和激励机制,调动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
4.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障
活动日常的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障活动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一方面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5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障,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当前各级环境监测站最首要和根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的科学依据。
作者:司丽娟谢菡单位:环境保护局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保护视角下环境监测论文
一环境检测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环境检测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环境检测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对现阶段某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缺乏基础数据,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步步维艰。例如,针对某一化工厂的污水是否存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论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和表面观察去确定,而是需要对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环境检测目前被广泛的用于企业环评、污染事件调查等工作,但从依法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环境检测行为还缺乏依法行政的资质。例如,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检测依法开展、数据合法有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还缺乏完善。在相当一部分工作中,环境监测沦为例行公事和被迫调查,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反应灵敏度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手段。
2提高环境检测基础设施投入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针对一些检测要求严格的区域内,即要求数据的丰富性,有要求数据的性。因此,需要装备大量高精端检测仪器,提高整个基础队伍的战斗力,将现在的环境检测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目前我国在市级以下的环境检测站中,只有常规的水样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显得十分落后;而日益进步的现代工业排弃物种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并不能实现检测,或者检测的更加充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成分,需要更为高科技的仪器和方法。因此,各地各部门的环境检测机构,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科学的装备运用计划。
3加快环境检测网络联动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保护,自然生态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自然因素的蔓延会逐渐扩大。因此,针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地的区域性行政功能,而应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体系来加以确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检测网络,而环境监测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节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的分析整合,即可获得完整的环境检测网络,这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近年来我国针对长江、淮河等大型流域建立起来的专门性检测网络,用来监督河流的水质情况。参考这一模式,可以将更多的数据放在一个网络之中,基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目的,设置出判断参数阀值,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立即通过特定的算法给出蔓延的速度,以及受到影响的区域。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而检测人员是最为基础的构成着。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上岗,因此需要大力吸收高学历人才,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推行环境检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最关键的一点,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与其他职业相比,环境检测工作缺乏吸引力,同时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也更多。
二结语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一项的方针政策,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通过多项措施实现环境检测工作的提升。只有基础工作做好,环境保护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侃单位:北京科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监测论文:离子色谱法环境监测论文
一离子色谱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离子色谱法主要用于测定各种离子的含量,能够有效检测有机阴离子、碱金属、碱土金属、重金属、稀土离子和有机酸等离子。不仅可以进行常量和微量分析,还可以与富集技术结合进行痕量甚至超痕量分析,具有高灵活性、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多个特点,已成为环境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水体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工作当中。
1离子色谱法在水体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在我国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中,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和复杂化,了解水质状况是进行水污染防治的首要条件,离子色谱法作为一种比较简便的水质检测方法,特别适于测定水溶液中低浓度的阴离子,相较以住传统的检测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以检测水体中硫酸盐为例,传统的检测方法为重量法,这种检测方法虽然度极高,但是其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并且检测所需要消耗的时间过长。在检测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检测结果的性,还需要先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去除,然后再进行检测。而利用离子色谱法进行检测,对样品的处理很简单,即使水样的基体可能很复杂,离子色谱法也可以测定其中的痕量和超痕量组分。其进行普通的水体检测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左右,速度极快,对于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物质的检测也十分,达到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检测工作中检测仪器和色谱柱的安全,需要对检测样品进行预处理操作,保障样品中不含有较大直径的物质。
2离子色谱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生产、机动车等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显尖锐。离子色谱法,可以测定环境空气(如SOx、NOx)、气溶胶、灰尘(包括吸附在飞灰或灰尘上的非挥发盐和无机离子)等空气污染物。在检测分析前,需利用吸收液对大气污染物吸收溶解,再通过相应的分离柱进行分离切换,能分析出大气中各污染物质成分,能对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离子色谱法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现今,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突显,对土壤的测定中,离子色谱法主要应用于无机阴离子(氯离子、硫酸根、溴离子、碘离子)和有机酸(草酸、丁酸)的测定。环境的测定与水体环境具有着相同的原理,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先将土壤提取物利用消解液进行反应,保障土壤样品中不含有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固定相分析方式,对土壤中的各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其方法与水体检测方法相同。
二离子色谱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离子色谱仪具有着高精密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为了保障分离柱的通畅,并防止流动项内产生气泡,可以每隔一周利用淋洗液对色谱柱进行清洗,并且为了检测色谱柱的工作效果,可以利用空白样品对其进行检测。同时,在进行相关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样品都经过清洁和处理,避免在检测的过程中对仪器造成损伤。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其结果出现了重叠峰等情况,则说明分离柱已经受到了污染,要按照相关清洁标准对分离柱进行清洁。另外,还需要专业的质控工作人员定期对仪器的度进行校准,确保其检测结果的性。
三结束语
现今,离子色谱法硬件成熟、检测手段多、具备高度和高精密度,作为标准分析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化工、电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子色谱法将会有更新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作者:廖国沂单位:郁南县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论文
1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1环境管理要求更高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扩大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立足环境监测数据有效、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加大污染源排放及抽查力度,强化污染防控的主动性。加强风险源管理,提供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性,提高数据综合评价能力,突出环境监测服务公共性。
1.2环境监测任务更重
环境监测工作要对水、气、声进行精准监测,而且要对土壤、生物、振动、辐射等进行深度监测。以衡东为例,重点污染源监测频次提高到半年1次、每季度1次;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增加了定期对比监测要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点位在原有洣水城关断面、湘江大浦断面的基础上,新增了湘江石湾断面、新塘断面,洣水杨林、高湖断面、永乐江草市断面和白莲水库等。
1.3环境监测法规要求更严新
《环保法》对环境监测内容、过程、结果和评价等方面都有着明确规定,既要求监测单位要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保障监测数据真实,还明确了单位和个人的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连带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质量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要依照相关法规,监管第三方监测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提高技术资质,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监测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须有合法人员身份和相关技术资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环保法规规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都可依法合规监督单位及其人员的监测行为。
1.4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更多
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2月出台《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更是吹响了监测服务体系改革的号角。在环境保护领域日益扩大、环境监测站任务快速增加和环境管理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监测社会服务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必然。
2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待提升
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化验分析为主要手段的传统监测技术,数据程度受采样人、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实验室化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对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目前只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其余排污企业仍以人工监测为主,不利于实时对排污企业监管。对于县城几万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没有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只靠人工监测,不能及时反应水质变化。另外应急监测仪器缺乏,对于突发污染事故反应能力差,不能及时提供有效数据,不利于科学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
2.2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以衡东县的环境监测站为例,通过了市、县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和复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由于实际中未按要求层层落实到位,采样点位不具代表性,采样频次不符要求,实验室化验分析未按规范,有时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与同期在线监测数据相差较远,与人们的真实感受相差较远。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其他原因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质量意识不强、质量内控制度未有效运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未建立等等。
2.3监测服务市场化有待加强
现在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仍以环保系统监测站为主承担。但是基层环保监测站地位不高,经费保障不畅,需要依靠服务性监测创收保障职工待遇,维持运转,依靠政府提供监测服务的思想还未转变。所以对社会化监测服务的进入还持观望态度。但基层环保监测站存在技术装备不足,人员能力薄弱,监测经费短缺的问题。技术装备、人员能力与资金保障这
3方面因素相互影响
加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系统化,使得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难以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
3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对策
3.1提高基层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站的地位
保障运行只有提升基层环保系统监测站的地位,保障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才能改变基层环保系统监测站以服务性监测业务创收为主的工作局面,才有可能引进更多的社会监测服务机构进入监测主战场;才能吸引本科甚至研究生更高层次的环保专业人才进入基层环保监测系统,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激发基层人员钻研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和综合分析水平,推动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的形成。
3.2厘清基层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和社会监测服务机构的职责定位
对于服务性、公益性监测可探索有序放开,但监督性监测绝不放松。这有利于使环境监测机构逐渐摆脱行政干预,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增强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为政府提供更品质的环境监测服务。这更有利于基层环保系统监测机构从繁重的服务性监测事务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承担履行政府部门监督性监测职能,为打击实企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等违法行为提供有力证据,发挥好环境执法尖兵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3.3加强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
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平台衡东县虽已建成有县城污水处理厂、红狮水泥炉窑烟气、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等在线监控系统。但在线监控系统安装的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比如涉及到生态补偿的地表水断面监测、县城镇居民饮用水源安全的取水口断面、存在重大污染和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排污口断面等都要安装。同时要将这些个体自动化数据引入到环境监管信息平台,进行统一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根据中央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符合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要求,可以从排污费中、排污权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在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与预警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相关培训等方面进行补助,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测网络系统运行保障。
3.4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
严格环境监测行为在自身的管理上,基层环境监测站一要对技术人员加强法规教育,提升守法工作意识,自律个人的环境监测行为,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的行为。对于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环保部门可以采取定时、不定时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举措,对市场主体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公众监督,确保环境监测承担者行为合法合规,对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违法相关规定、出现差错事故的,基层环保部门依照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向上级环保部门举报相关违法行为,提出吊销监测资质、清退出环境监测市场的建议,维护基层环境监测市场有序、规范。
4结语
2015年3月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环境监测大会,对2015年和十三五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部署。面对环境监测的新形势、新任务,基层环境监测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环境监测上新台阶。
作者:周小英单位:衡东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监测论文:化验室环境监测论文
1水环境监测化验室废液处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无害无毒的废液,或者是有毒性但浓度极低的废液经过稀释后方可将其排放。对于浓度比较高、毒性较大或者是具有防腐性的化验室废液应进行分类收集,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回收处理。废液处理过程中所用到的药品试剂应遵循无毒或是毒性极低的严则,并且尽可能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有毒废液所产生的沉淀物需进行集中收集,并将其深埋在指点的位置,以更好的降低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2]。
2水环境监测化验室废液处理的有效方法
2.1化验室废液的合理收集
基于水环境监测过程产生废液的复杂性、高浓度性特征,在收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分类收集处理,并兼顾回收的基本原则。化验室的废液主要有金属离子类、剧毒类、有机溶剂类以及综合类。将其分类收集好之后,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同时化验室中所收集到的废液应该密闭储存,以避免有害有毒气体散出或者是易挥发性液体挥发。此外收集液要注意注明收集时间及废液种类,以避免延迟废液处理时间。再者要注意废液所存储的环境条件,通常应将废液储存于阴凉避光的环境下,避开热、电、光等危险条件。然而对于含氰的废液,则需要将其保存于碱性环境中[3]。
2.2有机溶剂的处理与回收
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溶剂通常毒性都比较大,并且处理过程较为困难,因此其回收与无机废液的回收方法并不相同。回收有机溶剂时,需要先通过漏斗过滤洗涤,再使用无水氯化钙进行过滤脱水,然后利用蒸馏的手段进行处理。在有机溶剂的回收处理过程中毒性较强,因此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处理。另外,蒸馏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温度,且要保障操作过程严密谨慎,避免应操作不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2.3综合废液的有效处理
基于综合废液成分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处理过程的难度,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通常是通过委托专门的处理机构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应处理不而造成严重的人体或是环境危害。总而言之,在水环境监测化验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废液大都是有害有毒的,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环境都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处理章程,加强安全处理及废液储存监督工作,努力降低其对人体以及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贡献[4]。
3结语
水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并且密切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问题,故其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然而监测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工作是极为复杂的,时常存在有害有毒性、腐蚀性、还有可能是致癌性物质,时刻都有可能对人体或是环境造成威胁。所以正确处理好化验室废液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应该引起相关人员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认真负责、严密谨慎的态度对待废液处理,确保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得以科学有效的处理。
作者:蓝红波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交流输变电工程环境监测论文
1监测仪器
交流输变电工程工频电磁场的监测应使用专用的探头或工频电磁场监测仪器。工频电磁场监测仪器的探头分为一维(HI3604低频电磁分析仪)或三维(EFA300低频电磁分析仪、NBM550工频电磁辐射分析仪等)。测量仪器的尺寸应满足当仪表介入到电场中测量时,测量探头放入区域的电场应均匀或近似均匀。测量用塑料三脚架(起码是塑料竖杆且拉至最长)。测量仪器应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其证书有效内使用;测量仪器每次现场测量前后均应进行检查,确保测量结果在仪器正常工作状态下获得。监测所用仪器必须与所测对象在量程、频率、响应时间等方面相符合,以便保障获得真实的监测结果。使用有方向性探头时,应调整探头方向以测量其较大值,必要时分别测量其垂直分量及水平分量。同时,监测仪器应定期参加比对,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比性,测量仪器应采用均方根检波方式。
2监测方法
2.1一般要求
测量地点应选在地势平坦、远离树木和高大的灌木、没有其他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广播线路的空地上;测量仪器可架设在地面上1m~2m的位置,一般情况下选1.5m,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于其他高度测量,并在测量报告中应标明。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工频电场极易受到外界物体的影响而发生畸变,因此,工频电场监测时,测量人员应离测量仪器的探头足够远(使用远距读出器,用光纤连接探头与远距读出器),一般情况下至少为2.5m,避免在仪器处产生较大的电场畸变;测量仪器与固定物体的距离应该不小于1m,使得固定物体对测量值的影响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工频电场强度的测量时,可忽略电介质和弱、非磁性导体的临近效应,测量可由测量人员手持电介质手柄支撑探头进行。
2.2测量工况
由于工频电场与电压相关,工频磁场与电流相关,因此在对输变电进行监测时,必须记录其运行工况,尤其是进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时,对运行工况有严格要求。《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0]38号)规定,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保障的验收监测工况条件为:试生产阶段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由于输变电项目的特殊性,运行工况可能低于75%,这就要求完整详细记录监测时的运行工况。
3监测布点
一般环境监测布点一般环境工频电磁场监测的布点,宜采用网格布点,网格可视情况划分,小至10m×10m,大至100m×100m,甚至更大。在网格中心监测,部分没有监测条件的点可适当调整,但要进行说明。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监测布点场界监测布点:应在距离四周围墙外5m处均匀布点,高压侧或距带电构架较近的围墙外侧适当增加测量点位,监测点应远离进出线,一般在围墙外设置6~10个测量点。如在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与围墙或高压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断面监测布点:在围墙周围的较大测量值(避开进出线20m以上)选择一条测量路径,垂直于围墙方向并以距离围墙5m处为起点进行衰减断面监测,监测点间距为5m,顺序测至距离围墙50m处为止。在实际监测时,监测起点应避开进出线,测点间距可以根据需求变小或增大,监测距离只需要测至环境背景值即可。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断面监测布点架空线路:选择在导线档距中央弧垂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上。单回输电线路应以弧垂低位置中相导线对地投影点为起点,同塔多回线路应以档距中央弧垂低位置处、对应两铁塔中央连线对地投影为起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边相导线两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对于挂线方式对称排列的输电线路,测点只需在杆塔一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布置。监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常用5m,在测量较大值时,相邻监测点的距离应不大于1m,顺序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为止或环境背景值即可。也可在线路其他位置监测,应用测距设备测量监测点位与输电线路水平距离和输电线路在监测点位处的对地高度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地下电缆:测量点选择在垂直于电缆的方向上,测量时两相邻测量点间的距离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常用1m,顺序测至电缆管廊两侧边缘各外延5m处为止,测量探头距地高度可不仅限于1.5m。也可在线路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与输电线路的水平距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敏感点监测布点一般要求在建筑物内或阳台、平台监测时,各测量点位应设置在距离墙壁和其他固定物体1.5m外的区域。如不能满足上述距离要求,则取测量点位处的空间平面中心作为测量点位,并说明测量点位与周边固定物体的距离情况。在建筑物外监测,应选择在靠近输变电工程的一侧,且距建筑物不小于1m处布点。监测布点变电站敏感点监测布点:在变电站监测评价范围内,若仅有一栋敏感建筑,将其作为敏感目标进行布点监测,若附近有多栋敏感建筑,则选取每侧距变电站最近的敏感建筑分别进行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当敏感点位于输电线路与变电站之间时应在敏感点靠近变电站和线路方向用仪器巡测,找出两侧的较大值各布设一个监测点位。架空线路敏感点监测布点:在变电站监测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若仅有1栋敏感建筑,将其作为敏感目标进行布点监测;若为多栋敏感建筑,则选取其中离线路最近的建筑进行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选取的监测点敏感目标若为楼房,应有人员较高可达处的监测数据,如平顶房楼顶或2层阳台的监测数据等,若选取的监测点敏感目标室内无人,应在相邻的房屋,净空高度相对低的进行补测。当敏感点位于两条输电线路之间时应在敏感点靠近两侧线路方向用仪器巡测,找出两侧的较大值各布设一个监测点位。
4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获取与处理每个点位至少测量5个数值。当仪器示值稳定时可以直接读取稳定数值,原则上每个数值读取间隔不低于15秒;当仪器示值波动较大时,读数时间应延长,可1分钟读一个数(在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的数值范围内读取)。数据处理时,分别对n个工频电场强度和n个工频磁感应强度读数进行算术平均和计算标准偏差,得出该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异常数据判断首先对测量数据应有大体认识,不能偏差太远;现场负责人应对每个测量数据及时复核,对异常数据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记录下原因。导致数据异常可能的因素包括:项目工况是否正常、仪器正常否、天气合适否、周围有无其他辐射源影响、人员位置是否恰当,仪器设置、操作是否正确等;对于非仪器造成的,应严格按照规范重新测量;对不明原因造成,应择日重新测量。相关记录测量线路时,应记录测点或测量路径所在处导线的线路参数,如线路名称、挂高、对地高度、线间距离、架设型式、分裂数和运行电压、电流;测量档距两端的杆塔编号、线路走向、路回路数、排列方式、塔型图、线路布置图。测量变电站时,应记录测量点的具体位置、设备名称、容量、布置方式以及母线电压和电流等。同时,应记录测点位地形地貌、周边电气设施情况、气象条件(天气、风、温、湿等)、测量时间等数据。
5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必须、清晰、有针对性地记录每一个与监测结果有关的信息,并参照《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技术规范》(HJ/T24-1998)中推荐的公众限值得出监测结论。监测报告应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6结语
本文简要阐述了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障。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应按照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的要求,不断的加强质量保障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辐射监测的眼睛、支撑、依托“三大作用”,切实做到“三个说清”,即说清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为辐射环境管理服务。
作者:王鑫 邹伟 孙冶 单位: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论文:一体化系统环境监测论文
1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
分布式环境监测与照明一体化系统主要是针对农业自动化中大范围内的环境监测而设计的。为此该系统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环境的测量。2.稳定地通信。3.局部环境的照明控制。4.在线的环境监控。基于以上的系统功能,本文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分布式在线监测和照明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上位机,主站和子站三部分组成。子站主要用于局部环境的监测和照明控制。主站主要用于对各个子站进行管理,收集各个子站上传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存储和转发。上位机界面主要用于实时显示各个局部环境的测量值和挂接在各子站上的照明灯的状态,并当测量值超过一定阈值时进行相应的报警。整个系统采用DC12V进行供电,照明灯板挂接在各个子站上,用于各个子站的局部照明。采用工业上常用的RS-485总线进行通信,由于RS-485总线信号采用差分方式传输,因此有很强的抗共模干扰能力。通信采用Modbus通信格式(RTU)和CRC16校验方式,同时在软件中采用超时重发等机制,保障了通信的稳定[9-11]。
2硬件实现
2.1通信的硬件实现
本文采用低功耗电平转换芯片MAX485作为收发器,该芯片的接收器输入具有失效保护特性,当输入开路时,可以确保逻辑高电平输出,因此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RO,RE,DE,DI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相应管脚,R1,R2,R3为上拉电阻,用于确保单片机在输出高电平时MAX485芯片能接收到正确的高电平。R4为线路的匹配电阻,用于消除线路中的传输信号的反射。为了保障总线上的其他分站的通信不受本分站硬件故障的影响,在485信号的输出端串接了两个电阻R5和R6。采用稳压管D1和D2组成吸收电路,可以避免总线中的瞬时高压,从而对MAX485芯片进行保护,保障了通信的性。
2.2照明灯板的硬件实现
本文采用高亮度LED灯珠5630来制作照明灯板。由于照明灯板挂接在子站上,而子站是由12V供电的,所以采用3路4个LED灯珠的串并联来实现。
3系统软件实现
3.1程序流程
主站根据上位机下发的命令对其下面的各个子站进行相应的管理,读取各个子站的实时数据和对各个子站进行配置。主站的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子站的作用主要是响应主站的命令,发送实时数据和配置其自身的状态
3.2通信协议
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Modbus通信格式(RTU)来实现,这种通信格式有确定的数据长度,从站可以从接收的数据长度来分析主站是否发送数据完毕,从而不会造成总线时序上的混乱,保障了通信的性。同时采用CRC16的校验方式,可以使通信错误位数在1bit以内,校验率较高,从而保障了通信的性[12-13]。
3.3通信过程
由于RS-485是主从方式通信的,所以在通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接收和发送的时序,否则会造成总线上通信的混乱。主机发送命令后延时一段时间T,若从机没有响应,则主机重发命令;若收到从机响应,校验正确则返回确认包,一次通信完成。根据主机发送命令的时间,从机响应命令的时间并留有充分余量的基础上来确定延时时间T。上位机发命令时,上位机作为主机,主站作为从机;主站发命令时,主站作为主机,从站作为从机。
4系统实现
实际系统采用每个主站挂接7个子站的监测方式,为实验方便以一个主站挂接3个子站为例。实验时的实际系统如图7所示。经试验系统能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通信比较稳定,性较强。本系统上位机采用MicrosoftVisualBasic6.0编程,实验时的上位机界面如图8所示。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环境监测与照明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能较好的监测整个大环境中各个局部环境的温湿度值,并且具有照明功能。整个系统成本低,性强,便于实现,易于推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者:陈薇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