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管理体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环境作为基础的,良好旅游环境的构建与维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战略转型的着力点。本文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所出现的问题,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深入分析,构建了适合半岛城市群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对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障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保障;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障。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北京久仟企业标准公司
自从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其他几个相关标准以来,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和关注。从1996年至2001年1月据不统计获得ISO14001认证企业的数量获得认证数量已达到23721家。专家分析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最近几年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潮流中,众多的国际知名大企业走在了最前列。例如:通用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三菱,埃克森,通用电气和丰田公司等。在中国已获得认证的企业已达500余家中(华夏审核中心认证的占50%左右),其中知名的大型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占绝大部分。已通过华夏审核中心认证的例如:上海宝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联想、海尔、康佳、科龙等,以及国外的松下、三洋、SONY、NEC、ABB、LUCENT等公司在华的合资、独资企业。
当今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实施ISO14001认证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我国加入在即,如何使我国企业能适应加入WTO后的新的竞争形势,与国际接轨,是摆在各企业家面前的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五个方面说明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一、提高企业形象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污染了环境,就意味着污染了人类共同的家园,就越来越会受到公众的拒绝。
企业获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证书标志着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标志着企业已经实施了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机制,对有关环境、资源等问题进行着有效的管理,特别是表明企业已经严格遵守了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和其他相关要求。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代表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国内市场的条件,因此有人把14001证书称为绿色通行证。很多获得认证的企业在广告宣传中以此来表明本企业对环境的贡献,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市场的准入程度
ISO14001标准中规定,实施认证的组织要对自己的相关方施加影响。即获得认证的企业要求相关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现在已经有一些获得认证企业已开始对自己的供货方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要求所有供应商必须在2002年12月31日前获得14001证书;我国认证的企业中有的也提出了类似要求,例如:1997年11月上海大众认证时,对其供货厂中的三家提出了ISO14001认证的要求。98年又对另外8家供货商提出了认证要求。这样ISO14001认证便形成了一个链式效应,使各级的供货方、相关方加入到认证行列中来,迅速扩展企业的数量。否则便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由此可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已经或正在成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
三、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环境管理体系从体系的高度强调了污染预防,明确规定在企业的环境方针中必须对污染预防作出保障。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时,要审核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选用、设备运行、废物处置等以及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否实现了方针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各企业在上述不同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绩效。
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在ISO14001标准中,不仅要求识别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环境因素,而且还要识别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环境因素。因此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应对本企业的能源消耗和主要材料的消耗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提高能源或资源的利用水平。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实践表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在节能降耗方面可以取得很明显的效果。1998年我们统计了15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实际效果,这些企业在体系运行大约一年期间内,其节能降耗效益,总计高达4.9亿元。
例如:
·大连华录松下公司在体系实施中,不断改进空压机、中央空调的运行方案,并改进了照明系统,使每万元产值的能源费从1997年的347.8元降低到1998年的292.4元,1999年又进一步降低到175.1元。三年共降低近50%。
2、认真对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首先是采取措施降低工艺过程中的废物产生量,包括降低废品率,减少边角余料等工艺废料的产生量。另外对产生的废物,要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很多企业通过体系的建立,废弃物排放量降低的幅度很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
·厦门松下音响公司每月重复使用的包装纸箱就达到160吨。
·北京松下彩管采用多种措施,使每百万元产值的废弃物量降低37%。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过程是对企业的环境影响状况,资源、能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一次地、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的过程。要通过这一工作,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评价,找出重要的环境因素加以控制或管理。例如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消耗量,原材料利用率,各工序的废品损失,由于计划、采购、运输、储存以及生产调度等不当造成的损失,由于工艺或设备落后造成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这些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环境管理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通过体系加以管理。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消耗的控制,优化本身的成本管理,减少不合理的消耗,实现低成本的控制,因而可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环境作为基础的,良好旅游环境的构建与维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战略转型的着力点。本文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所出现的问题,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深入分析,构建了适合半岛城市群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对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障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着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保障;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障。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聚类分析评价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对企业环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差异性的形成原因。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系;聚类分析方法;运行效益;评价
0 引 言
近年来环境管理体系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复杂、实施比较复杂等因素,企业的运行效益呈现了不同的状况。而鉴于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在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作用,想要提高其运行效益,需要从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环境绩效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做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的评价。
1 背景和方法
我国于1996年引进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但在多年实施过程中,各个企业的运行效益状况并不理想。因而对环境体系的运行效益评价,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便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效益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都是基于化原理进行的,并且这些方法都要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对于得出的结果掺入了主观性,影响了测定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本文选择聚类分析法,因为在对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的效益评价时,并没有事先的经验或一些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分类便会显得随意和主观。这时只要设定比较完善的分类变量,就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类别。本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评价法进行了如下对比:
层次分析法: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模糊评价法:评价的结果为集合、适用于定性指标的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通常具有性、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主成分分析法: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可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聚类评价法:适用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能够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并且不需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 聚类分析法
系统聚类分析,一种使用于小样本的样本聚类或指标聚类,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又可以分为凝聚的和分裂的两种方案。无论哪种方案其聚类原则都是相近的聚为一类,即距离最近或最相似的聚为一类。分类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同类样本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
设将n组样本分成k类G1,G2,…,Gk,用xit表示Gt类中的第i个样本,nt表示Gt类中样本的个数,xt表示Gt的重心,则Gt类中的样本离差平方和为
St=■(xit-■)T(xit-■)(1)
总的类中离差平方和为
St=■■(xit-■)T(xit-■)=■St(2)
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作一类,每合并一类时其离差平方和就增大,选择使S增加最小的两类进行合并,直到所有的样本归为一类[1-2]。
3 实例分析
3.1 实例
本文研究的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问题,就决策单元的选取上,考虑到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会因企业的规模大小、对环境污染程度高低而产生很大差异,因而我们收集规模相当、对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20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其中包括纺织业6家、造纸和纸制品业4家、石油加工业6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家。收集分析的数据如表1。
3.2 评价指标
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评价来说,企业的投入对应的通常有两种效益,一种为环境效益另一种为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并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和体现,所以我们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所用评价指标通常为环境成本、环境收入、环境收益。环境成本基本上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包括环保设备购买费用、环保设施建设费、环保设备维护费用、环境方面的其他支出(人员培训费用、环保监测费用和废物处理费用等等),而对环境收入来说能够定量的分析的因素包括利用“三废”加工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排污权转让收入、废弃物处理收入、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节约材料和能源而降低的成本、开展环保活动取得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入、低息及无息贷款收入[3]。在许多因素并不能用数据直接体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环境收益等于环境收入减去环境成本。本文使用的是对于20家企业搜集的数据,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本文中利用SPSS软件得到了聚类结果。
3.3 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17.0进行Q型聚类,聚类方法采用组间连接法,并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得到如下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使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国际标准的作用和实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本文简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审核程序,通过分析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核的关系,简要介绍了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清洁生产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 应用
各行各业由于ISO14001标准的提出而有了标准化的管理标准,企业也很希望通过ISO1400l标准规划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对本企业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以达到预防污染和环境持续改进的目的。清洁生产的审核,就是一种对企业现在和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系统化、程序化的分析评估手段,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必要前提,也是企业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管理规范。
一、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筹划和组织。包括上报上级领导审批、组建审核小组、制定小组工作计划、对全体员工开展宣传教育;对现状进行调研、现场考察、评价产生污染和排污情况、确定审核目标、提出和实施方案;分析产生废弃物的原因、提出方案,核定并汇总实施效果、编写审核报告;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组织的影响。
二、清洁生产审核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关系
企业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种环境管理工具清洁生产则是审核、环境管理体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托,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必要的联系。
1.本质区别 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在于生产本身,它以改进生产、减少污染产出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技术的运用;而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强调污染预防技术的采用,重点在管理。
1.1从技术内涵看,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比较广泛,包括原料和能源替代、技术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改造更新换代、控制过程的优化、产品性能的提高、废物再利用、强化生产管理、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持续性地预防污染。而环境管理系统的技术内涵主要表现在管理上,包括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它突出的是管理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建立和国际规范接轨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1.2从实施角度看,实施过程不同。已经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能就认为其通过了ISO14001的认证。同样,通过了ISO1400l认证的企业也不能认为其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二者相互依托地并轨实施,但不能相互替代。
1.3从预期目标看,清洁生产审核是以不断提出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则是通过一个有着良好运作的体系,不断对环境实行控制并将这种控制有序化,也就是说:前者强调采用具体的技术手段进行持续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后者强调建立、改善并保持完整的体系。
2.二者的内在联系
2.1同一思想。无论是清洁生产审核还是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以预防污染为主题思想,强调的是系统的程序化和管理。
2.2同一目标。无论是清洁生产审核还是环境管理体系,采取的都是源头控制战略,其目的都是帮助企业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和谐统一,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为主要目标。
3.二者的辩证关系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核心是:企业在ISOl400l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持续运作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协调统一的环境管理组织结构、严谨的环境管理制度等,为企业有效地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和制度基础。清洁生产审核的核心是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有毒原材料,并在废物排放前尽量使其数量和毒性减至低;为有效地衡量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运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种辨证关系为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充分运用提供了必要的有利的条件。
三、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内部环境审核的过程,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是以清洁生产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依托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二者在操作上的结合的依据,应用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并按ISO14001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在清洁生产思想的指导和体系内外监督机制的作用下,真正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预防污染的发生,不断取得环境绩效的改进。
1.初始环境评审中的应用
初始环境评审的主要内容是明确企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的规范,并以此为根据评价企业的环境行为;识别和评估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并根据法规所要求评价重要环境因素;评价企业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与ISO1400l的差距。因此,通过清洁生产审计的预评估方法,就可系统地完成环境管理体系初始环境评审工作。
2.在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中的应用
在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过程中,应确立以清洁生产思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意识,并在保障提供资源用于建立符合ISO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时,将资源优先配置于采用清洁生产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而不是优先投向末端治理,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结合起来。
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的应用
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中,把清洁生产指标的改进与否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体系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与保持,不仅在于对于体系文件不折不扣的执行,更在于环境绩效的改善,其中,组织的生产是否变得更清洁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四、结语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有效地预防污染的最有力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在进行这一工作中的重要依据,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结合,扬长避短,从而起到持续改进组织环境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中国绿色信贷新指向:完善银行风险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银监会最近了《绿色信贷指引》,旨在进一步推动银行界实施环境风险管理及支持中国产业界的调整。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银监会对银行的要求,并反映出企业环境管理在获取贷款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推动绿色信贷。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银行开始把客户的环境管理纳入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中,特别强调客户的合规行为以及减少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银监会又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说明和扩大绿色信贷范围及实施要求,主要目标是鼓励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的信贷风险。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此次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更强调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完善。该指引对银行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制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检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首先,银行需要制定绿色信贷战略,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的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目标及绿色信贷报告。事实上,董事会及理事会参与绿色信贷的决策很重要,因为绿色信贷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涉及银行与哪些行业、企业合作,并相应承担何种风险的意愿。
战略固然重要,但许多银行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做提升。在中国,较大规模的银行几乎都已将绿色信贷的理念纳入投资政策中,并以国内的环境法规或执行标准为参考。实际上,银行较大的风险来自过标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即使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或者环保局相关许可,并不代表其项目不会遇到地方居民的反对或者企业能持续开展良好的环境管理,从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或担保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信贷企业进行动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只限于“通过/不通过”的考评,而是应做风险分类。例如赤道原则建议将风险分类为高、中、低,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贷后监督管理。尽管评估标准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必须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
,银行必须考虑到整个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流程。虽然许多银行已制定了投资政策,但仍可能缺乏操作规章等具体执行流程规范,来明确审批及发放贷款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在此情况下,银行很难确保对政策的实施会有统一的标准。另外,银行可能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之下必须在合同中要求客户提升环境或社会管理效率以及如何去监督客户对于合同的遵守情况。
新的绿色信贷指引是一个支持银行制度及体系建设更趋完善的非常好的政策,虽然其主要强调风险管理,但是可持续的金融也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银行海外投资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必须做出产业结构及生产消费模式的调整,其中涉及的上万亿美元新投资及交易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中国银监会适时出台该新指引,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银行去评估自身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利于健全管理体系,管控环境风险,提升国内国际的发展竞争力。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关于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重点讲解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以及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资源保护;企业管理
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内部,尤其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第二,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风险和环境纠纷。这样可以有利于开展清洁生产,同时有利于实施各种节能降耗,另外还有利于减污增效的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
第三,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防止企业环境污染,是保护区域环境,是实现当地环境目标的需求,也是公司良性和长期发展的需求。
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本文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重点讲解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通过下表来体现:
该过程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初始环境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只有做好了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合理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企业在不断致力抓好规范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自我加压主要有以下特点: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和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1、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
要想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要将环境方针和工作方针相结合,这也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一大特点。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严格科学的管理控制对象,严格制定各种目标和计划书等等;严格控制和管理环境改善、资源保护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
另外,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控制各单位、各部门重要环境因素,较大限度预防各种污染,企业内部各部门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做到更好。
2、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结合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是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水平的另外一大特点。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此来提高能源利用率。然而,目前企业仍然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及时,各种开采工作造成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现象;第二,运输、存放、转运等不同程度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第三,区域自然生态的改变。为此,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结合环境改善工作与资源保护工作,将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实施企业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3、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实施。举例说明:在企业内部的重大项目建设中,我们要评价各种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声环境等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另外,对于企业管理来讲,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等等,这样把企业管理和环境管理结合在一块进行管理,既促进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又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由此可见,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有效的结合环境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四、总结
很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较多,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优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推行环境管理体系 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摘要:现代工业与农业的多元化推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所产生的废物污染问题也严重危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优化环境质量,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形势,需要积极探索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构建和推行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体系分析探究
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进程,由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废气、废液和排放物等毒害性物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当前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环保理念下,针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是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及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1.当前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于1996年10月将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在相关企业开始试行。1997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成立,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对我国的环境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企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落差较大,受管理经验不足以及技术水平弱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环境管理存在着诸如环境管理力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治理效果弱差、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的众多问题和弊端,导致我国很多工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滞涩不前,效率不高。当前我国环境应管理法律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环境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2.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特征分析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侧重于标准化管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集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于一体的环境管理模式,注重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属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来源于环境审计和质量管理这两个独立的管理手段,旨在指导并规范相关企业及其它组织结合其它管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落实自我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的行为标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进行实时监督,实现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组织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拟定与实施、评审和优化环境政策的组织机构、活动规划、程序过程和资源管理等方面以及相关环境方案、目标措施等管理内容,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方法。
相对于其他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来说,环境管理体系是自愿性的管理标准,对于推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
3.关于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
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在法律法规基础上注重以预防污染为主的全程控制,通过有针对性地管理相关个体环境行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着如下现实意义:3.1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实力的必然需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经济实体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当前开放的市场运行环境中,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与落实环保理念,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3.2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提高社会环境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当前经济发展的世界性接轨,打破了关税贸易壁垒的约束,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外向型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管理创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求和综合管理。
3.3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当前经济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调整优化经济资源结构,创新技术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反战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深化环保措施,提高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4.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的策略
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
4.1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意识,转变环境管理观念
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要切实立足于实际,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明确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性及严重性,转变环境管理的观念意识,深化环境管理职能,构建环境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措施,做好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措施,促进环境管理的有效发展。
4.2 深化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动态性管理体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优化和发展,针对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管理措施及内容,要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和完善更为高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果。
4.3 落实环境管理实践措施,加强管理技术创新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整合规划经济结构布局,倡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施生产技术革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案,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无毒害原材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的工艺新设备,强化过程管理,控制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4.4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实现环境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受经济条件制约以及观念意识的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的推行,需要合理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相关部门要在积极构建和落实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合理可行的法律制度,监督和促使环境管理的高效运行,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结束语:总之,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下,坚持管理创新理念,严格落实责任意识,优化资源结构,通过引进先进环境管理经验与模式,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管理学理论知识,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我国在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我国企业如何建立以ISO14000为核心且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关键字:ISO14000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策略
一、国外主要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用以系统管理其全部环境事物的管理系统。传统的企业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较大产出为目标,长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给自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灾难,反过来人类也自食其果,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其中具影响力的环境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
1991年,国际商会(ICC)了《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提出了环境管理的16项原则,号召全世界的工商企业按照这些原则进行环境管理,改善企业行为。这16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1)公司优先事项;(2)一体化管理;(3)改进进程;(4)员工教育;(5)先期评定;(6)产品与服务;(7)对顾客的忠告;(8)设施与运行;(9)研究;(10)预防方法;(11)承包方和供方;(12)应急准备;(13)技术流通;(14)社会贡献;(15)对关注的的开放性;(16)遵循情况和通报。
上述原则为后来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在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奠定了基础,该宪章内容比较简单,不够,仅仅从环境管理单方面进行要求,很难使企业环境管理取得重大效益。
2、英国的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英国于1992年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
BS7750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规范,用以保障和证实组织对其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遵守,还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其指导思想是:使任何组织能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取得良好的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组织接受环境审核和取得环境认可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规范遵循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同的管理体系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方针;组织与人员;环境效果,包括关于环境效果的信息交流,评价与登记,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要求与登记;环境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活动方案;环境管理手册与文件;作业控制;环境管理记录;环境管理审核;环境管理评审。
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是欧洲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规定的蓝本。该规范比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更具体,增添了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环境审核等内容。
3、欧洲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规定
1993年6月欧洲共同理事会通过《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EMAS),并定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
EMAS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两部分。其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环境方针;环境初审;环境计划;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其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审核;环境声明;环境注册;持续改进。
EMAS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公布环境声明,进行环境注册,持续改进等给企业环境管理更科学严谨,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EMAS的公布和实施,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增强了这些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进入欧洲市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企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是一个国际性、系列化的环境管理标准,是ISO即ISO9000后的又一壮举,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系列,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认识自己在环境管理方面在的问题,建立符合标准的EMS,由独立第三方审核。
二、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宁愿缴纳排污费和罚款也不治理污染;二类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节能降耗,生产绿色产品;三类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加强环境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消极的环境管理向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过渡阶段,也有一部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环境管理。总体来说,在政府和公众的环境行为作用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1、观念方面:企业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感较差,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而把环境治理当成政府和社会责任,或将满足环保法规作为环保的目标,认为只有三废排放不达标才是环境问题,因此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体制方面:及时、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国际化的标准管理体系;第二、环境审核认证有效性不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国标、行标和有关技术规范等还不够健全,环境审核认证的范围不易确定,容易导致审核认证过程中出现一些漏洞,出现审核认证机构违规认证、非法认证现象;第三、企业实行环境管理体系时机构需要调整,环境责任需要重分。目前很多企业机构调整时未能理顺环境责任。
3、技术方面:企业对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我国目前环保配套服务措施与ISOl4000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缺少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尚处在学习和探索之中,缺乏实际运作示范,容易采取照搬措施。
4、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不足,使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顾不上环保问题;或把环保投入看作是一种额外而没有收益的投资,致使环保资金不能到位等等。
三、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建议
ISO14000系列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中国企业应面向国际,积极实施ISO14000规定,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绿色通行证”。以下是笔者对中国企业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提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构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应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和目标,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确定企业的文化模式。构建企业绿色文化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企业管理者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企业的环境价值观。
二、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地区不同,环境敏感点不同以及员工文化素质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且ISO14000没有量的设置,因此一定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不可照搬其他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践
摘 要: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化企业通用的一项管理体系,该体系在我国石化企业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体系的审核及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保障、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较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较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较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及时、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企业作为社会生态资源的使用者,更应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试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经营战略体系,用环境绩效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目的是使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一种自主性的内生动力,并从企业、政府、市场多个层面构建多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以避免当前政府对环境保护过多依赖罚款等行政手段治理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经营战略 环境绩效 企业价值
2015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访美,引起全球瞩目。中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白宫网站公布了“美中气候变迁联合声明”(U.S.-China Joint Presidential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中美保障两国将致力于减排和一个共同愿景――本世纪实现向低碳的全球经济转型。就中国而言,中方在声明中确认,中国计划在2017年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发电、钢铁、水泥产业。另外,中国还将拨出31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由此可见,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增长的情况下,必然要严格限制环境污染,这更需要企业界人士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的企业生存模式,重新认识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的基本关系,建立保环境、保增长,向品质环境要效益,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一、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
(一)环境污染对企业价值增长的理论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在1955年研究财富分配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 倒 U 假说,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即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拉大,之后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减少。借鉴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 U 形曲线关系,Grossman和 Krtleger(1995)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动关系的假说,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Hypothesis " r Environmenta l Kuznets Curve,EKC), 即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国际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也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多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及时、第二产业,在低端产业链的运作,造成资源消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此时企业由于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对社会自然资源破坏的代价远远超过自身对社会作出的经济贡献。在这个时期,企业不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远远超过企业的价值增长。
但是,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则情况相反,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企业能够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带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对环境的污染小,在这个时期,企业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通过自身环境管理,参与环保投资,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创新是实现新的收入的重要方式,因而,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明显低于企业的价值增长。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2014年破10万亿元,达到103 611亿美元。从经济增长总量及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却令人担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仍是发展生产经营活动,努力扩大产品的销售收入,追求自身利益的较大化,而较少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这16各行业大约涉及575家上市公司,占两市共计1947家上市公司的29.5%。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紧紧依靠政府行政手段,通过罚款等末端方式作为对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远远不够。如何发挥企业的自主性,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建设,谋求企业环境管理内生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动因分析
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动因看,可以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
(一)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为内在动因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环境的管理活动,使企业在绿色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环保成本的投资,获得比正常生产条件下更多的绿色效益的增加值。这种效益的增长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直接效益,比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出售排污权而发生的收入、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从政府获得的补贴、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等;二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间接效益,比如,排污费、诉讼费赔偿额的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从银行或环保机构取得的低息贷款、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税收优惠等。
由此可见,企业如若通过环境管理达到节能增效的双重目标,不但能保护好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从环境保护中获得增值效益,这会极大激发企业环保投资的主动性,有效克服政府对环保工作的被动管理方式。基于此动因的存在,企业管理者就能够从环境管理战略角度出发,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境经营战略安排。
(二)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和市场的竞争为外在动因
政府对环境的管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强制性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达到环境管制的要求,否则企业就要遭受处罚。企业为避免支付处罚金,不得不对自身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规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现,利用清洁能源或环保技术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营销,不但会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而且会获得较好的业绩。从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外在动因看,要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与建设。
(三)从动因分析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图1是环境管理战略体系图,该图标明,企业环境管理内外动因是建立对企业环境管理战略体系框架的基础。
三、提升企业环境力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制定增强环境绩效的经营战略
1.构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企业只有制定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环境绩效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而环境经营战略的制定要围绕着影响企业环境力的要素展开。首先,要明确企业环境力的六大基本要素,包括环境管理能力、环境设计能力、环境学习能力、环境投资能力、环境融资能力与环境营销能力。其次,对于企业环境力的认识拓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规划,贯穿于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以及产品分销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使企业能够有效实现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依据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要求,明确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从而更加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如表1列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是企业环境管理建设的核心,通过管理层有效的环境战略安排达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目的,而环境绩效评价只是对环境战略安排效果的检验。
在环境经营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其管理的关注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产品战略,将环境保护理念整合到整个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方面,强调产品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增加产品的绿色成分,从而塑造消费者的消费习性及品牌偏好;二是环境过程战略,注重污染防治,利用原料替换、循环、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企业绩效;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都要执行积极的环境管理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环保部门,明确职能,稳定专职环保队伍。企业为实现环境经营战略目标,必须有专职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完成,所以越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越应该配有人数较多的专职环保人员,来强化日常的环境管理。在公司治理体系中,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如果董事会决策存在环境破坏或环境危害影响时,具有一票否决权。
(二)政府要完善环境立法的规则制定
1.加速制定或修订环境立法。1989年我国及时部《环境保护法》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在环境立法修订过程中应与国际接轨,在立法规则制定方面,不要仅考虑末端惩罚机制,而是在企业设立登记之时就要设立“门槛”,考虑相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取消其注册资格。
2.环境检查常态化。政府要强化环境执法,及时处理环境犯罪案件。由环保部门牵头,成立由工商、税务、卫生、安检、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联合行动调查小组,采用明查后暗访的方式,不定期、常态化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以往只由环保部门检查,而环保部门又没有对环境犯罪案件查处权利的这种尴尬局面。
(三)市场机制建设
1.建立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对于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环保设备、环保设施的投入,政府除了应当安排适当规模的财政专项基金或财政投资贷款的方式以外,还应鼓励除政府和商业银行以外的投资主体的作用,比如公募基金、众筹、社保基金等,以贷款或入股的方式投资。
对于投资公共环境设施的企业,政府可给予其运营权,在政府的许可范围内,企业可依据受益者分担制度,向各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运营、管理及维护费用。
2.增强环境保护的财税优惠政策的力度。为推行和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对能够使用清洁能源,能够利用新材料、清洁的工艺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加大对其财政的补贴收入或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清洁产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提高企业的环保效益。
3.推行环境治理的专业化运营机制。在国际上,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一般采用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即污染类企业通过付费将本企业的污染交给专业化的环保公司处理。这种模式有助于对行业污染治理进行标准化,从而实施标准管理。其可分为委托运营模式、特许经营模式、DBO模式及综合服务模式等若干方式。
4.建立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综合定价机制。鼓励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实施综合定价,促进环境资源的利用。为此,企业应估算本公司主营产品产生的预期环境收益与预期环境成本,并将估算的收益与费用,合理纳入主营产品的销售定价中。对于上市公司,应当公开其环境成本,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对环境成本的反映,只有较少的公司对环境成本有所披露,但其对环境成本的计算和分类均不。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统一的环境成本的分类和方法,并要求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披露其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
5.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采用市场手段,利用经济利益激励企业遵守环境管理规定,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我国刚刚起步试点,目前在发改委指定的7个试点省市中进行。这种交易制度的经济激励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激励,守法企业可获得经济收益的预期,降低守法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对于排污权的交易,政府的环境管理机构可以将某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设置一个上限,以保障环境质量不会恶化,然后将排放总量以指标的形式分配给各排放源。在排放总量限额内,各排放源可以自由选择减排或在市场上购买指标以满足排放需要。高效率的排放者可以选择减排,并将多余指标存入银行或在期货市场上出售给低效率者,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二是负激励,对于不守法的企业,重经济处罚。一旦企业违法超量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排放量要给予经济重罚,并且超标的部分要在下一年度的指标额度中予以相应扣减,严重违法的企业要承担一定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综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性资源投入的企业,会逐渐出现财富的弱效应。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机制和环境绩效的考评机制,改变传统的经济绩效评价模式,通过环境管理和环境投入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谢彦,女,会计学硕士,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