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小学教学管理方面几点看法

【摘要】学校教学管理关系到全校整体发展,首先制度要完善化,教师道德和素质关系到教学质量,开展活动对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真抓实管,切实有效尤为重要。

【关键词】管理 学校 发展

学校教学要想有序且高效的发展,就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管理方法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管理制度要完善化

首先要抓好常规教学,制度的制定必须具备目标性。学校教学常规是规范教学要求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学常规管理能促进日常教学、教研的开展。所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明确的目标,同时目标要具体具体而且可操作,讲求实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调动教师管理的积极性,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

其次,要确保所有工作有序前进,达到所制定的目标,就必须要求制度切实可行。这样学校要结合本校情况现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且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检查制度安全制度等。尤其是常规教学检查制度、考勤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以促进教学教研的发展。

第三,尊重教师,人性化管理。抓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注重这个核心主体。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原则,尊重教师和关怀教师,随时听取教师的意见,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大集体的温暖。认真的学习和工作以配合学校的工作。执行过程中做到让教师参与常规检查,调动大家共同遵守学校制度,且注重让学生参与管理。

第四,我们重视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研讨活动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认识、探讨共同问题,能开启全新的教学视野。举行练兵课是开展研讨、探索的重要形式形式。较高层次的公开课,请层层推举的教师担任,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目的是展示创造特色和教改成果,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树立榜样以此来指导更高效的课堂。这类课每学期每教学组都举行。由教研组教导处,担任,专题研究解决本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对这类课要求是,要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对课堂教学要进行同课异构,集体反思各抒己见。课堂教学研究的群众化,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前沿中来。每次练兵课后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形成了公开课的模式,每学期全校多次举行练兵课使其推进整体的教学活动,从而改变全校的教学质量。

二、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1.抓教师业务水平最重要

教学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使命,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采取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使教师专业方面的成长。抓教师培训工作做好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增强,只有新的教育理念下才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加强教学培训工作,才会提高教学质量。

2.不断累积教学经验

每节课结束,都可能有教学经验要积累,并且对教学很有帮助。也可能出于某种情况,没有达到教学预设目标,总之对课堂教学收获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的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教学体验记录下来,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为将来积累教学经验。

3.重视教研

教研活动注重实效性,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讨论,把集体智慧集中起来,因为个人的思维与能力是有局的,教研活动能凝聚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保障教学工作有目的地进行。让老师们从集体备课中获得收益,式教学工作更积极。

4.加强教师团队与外界的交流

要想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以此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定期和拉手校互通有无,实行听课评课等有效教研活动。

三、为教师发展创设平台

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教师的理论学习,扩大教师的信息空间,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平时进修、“自培自练自练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基本功上抓起,推行练兵课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达到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定期学习。通过学术专题与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加强展示平台的应用。学校根据教师个人成长与特长,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展示,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的能量。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让校与校之间的教师进行竞争发展,增强个人素质,并通过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学校要以科研为抓手,足够重视课堂教学,主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壮大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徒弟、作榜样。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从而达到模范带头的目的。

四、 掌控教学质量

备好课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做好备课的管理是上好课前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融合,备课做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度相统一。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达到性,力求发展性。利用好网络,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师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带进学生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安排备课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等进行检查,引导教师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后反思,进行自我诊断,以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质量检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

五、教师形象引领教学

学校师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校重视学校的培训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常规工作中,不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对教师有教育和改变意义的电影片,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定期开展活动树立先进的教师形象。是教师能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师、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会带出高素质的学生有了崇高师德的教师群体,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打造出思想、业务素质双过硬的教师队伍来。

总之,教学管理要考虑,目标明确并且真抓实管的讲求实效可行性,摆脱纸上谈兵。教学管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提高才能不断加强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析从哪几个方面抓高中教学管理

摘 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西藏地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管理比较涣散。随着教育的改革,藏区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案。结合藏区特点,挑选几个角度对怎样搞好高中教学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教学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最终实现“习于智长,优于心成”的教育目标的保障。我国西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在长期的教学揣摩之下我提出几方面的高中教学管理工作建议,愿与各位共享。

一、从计划管理方面,抓好高中教学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要做好计划是年级组长管理工作的关键。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计划应该针对年级教师进行详细周密的设计,不应该单纯地沿袭以往的教育教学计划,只是稍作时间改动,这是不负责任的计划内容,也无法发挥教学年级计划的真正作用。高中教学工作一共分为三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的情况都不同。很多地区的教学工作没有涉及长期、短期的工作计划内容,例如,我国西藏地区地处偏远,教学计划往往分学期制订,其实可以设计更为具体的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年级组长所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要保障让每一位高中教师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得以实现和提高,这就需要了解、掌握所在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所在教研组教师的基本情况,关注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协助年级组、教研组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组长针对本学期教育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初步统一认识,明确本学期教育教学的目标。规模大的学校年级班子要尽能一带三年不调整,在带班中培养中层骨干,形成大循环的格局,确保年级组长参加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一切工作会议与大型活动。

二、创设和谐氛围,抓好教学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要重视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抓好高中教学工作,提升西藏地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年级组管理者要重视创设和谐的氛围,及时化解矛盾。要做到这点,年级组长要设计不同的消息传递通道,一方面收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等,便于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另一方面,收集教师的矛盾问题,及时上传下达,反映大家的合理诉求,做好信息反馈及宣传、解释、督促工作,及时处理协调同事之间的关系,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情绪,避免因为同事之间的不合引起教学矛盾,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要实现和谐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年级组长要实现文化管理,不能单纯地依靠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而是要通过实施文化引导策略,营造浓烈的育人氛围,这更易于年级组师生接受。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实现柔性管理,抓住教师内在激励的有利时机,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成就感打造平台。另一方面确保制度执行的力度,这样年级组内的所有人都会积极工作,努力表现,形成共同奋进的良好格局。

三、重视质量管理,抓好高中教学

高中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的管理,任何脱离教学质量的管理行为都是形式主义,因此,高中教学管理要重视质量的提升。首先,年级管理人员要重视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特点包括:课堂时效高,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课堂知识普及率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教育观,迎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教学任务。要做到这几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年级组长可以狠抓教师的集体备课,要求各备课组定期研讨教材重点难点,研讨试题的讲课思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氛围。抓住教学联系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和教研组进行调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跟踪研究。合理调配教研力量,健全教研体系,有效的教研体系必须要依靠一些名优教师的带领。对于西藏地区而言,很多学校的名优教师数量极少,为了发挥优势,可以形成多校联合的格局,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或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为数不多的名优教师的优势带领作用,让西藏地区高中各学科名优教师共同构建研究讨论的平台,获得更大的教学质量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管理无定式,事事皆学问”,高中教学管理工作要立足计划设计,构建更为和谐的管理氛围,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中教学管理的实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确保藏区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从学生方面研究学生观在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 要: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既担任教学工作,还要担任管理教育学生的工作,从学生的特点上来说,班主任具有学生观,可以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

关键词:学生观;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

与非班主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不同,班主任除了负责组织、管理班级的工作之外,还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班里既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学生的工作,尤其是小学生刚刚处于性格养成的阶段。学生观,是指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兴趣等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的学生观表现为班主任要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要有基本认识、基本观点和态度。

一、小学生有主动性

首先,小学生具有主动性。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往往认为小学生年龄小,没有自己明确的想法,需要大人给予严格的管教,因而班主任很少给学生提供主动的机会,总是代替学生学习、思考等。其次,小学生有自主表达性。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二、小学生有发展性

首先,小学生身心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需求。班主任的学生观要求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学生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其次,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可塑性,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潜能是很大的,班主任的学生观可以对学生的可塑性进行适当地引导、开发,以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可塑性,使学生成长为有用的人。,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班主任的学生观可以帮助班主任充分认识这些障碍,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

三、小学生有独特性

无论是从小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首先,学生的个性要得到保护。既然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班主任具有学生观,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其次,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同时,班主任具有学生观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各自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学生观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独特性,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手段来鼓励学生学好语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及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一个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堂;作业设计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巧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影视片段来辅助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建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

二、合理科学地安排作业设计

语文的作业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但是传统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显然,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变传统语文作业观意义重大:(1)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富于鲜活性。(2)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富于多样性。作业本身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操作的,但是传统作业多为文字形式出现,局限于书面答题,形式单一。

三、利用图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1)为学生精选可读性强的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利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培养个性化学生,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

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特定的知识,更在于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事个性化的理性思考。

五、恰当使用激励教育

激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语言激励就是通过教师的话语,如,好、对、了不起、你很会思考、你真会读书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肯定、支持等态度。诸多名师也认为语言激励是教育的法宝。榜样激励,就是通过榜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学习的经验,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上越有趣,也越有效,我们的学生才会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真知。

(作者单位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顺场小学)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中小学校长对教学管理方面的认识

摘 要:教学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当今的中小学教学管理,不仅需要应付应试选拔还需要背负过于功利性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校长要重视对教学管理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教师

作为学校,它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因此,抓好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教师,是具有着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

因此,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抓住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

一、中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校长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在中小学,校长首当其冲的是一名的教师,只有深入教学一线的校长才能与教师们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与教师同甘共苦;只有在教学上能高人一筹的校长,才能在教学管理方面具有性的发言权。作为一校之长应深刻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因此,需要校长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自己的教学管理就将大打折扣。

2、校长是一名的管家

学校和家庭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这个家庭中,教职工是成员,校长是管家。校长对学校的所有资源(人力与物力)只有管理使用的权利而不具备处分权。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要经过管家,学校大大小小的支出也要经过校长,因此,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管家。

3、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校长应熟知课程标准、教育理论、教材教法、教改动态。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校长,要组织教师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倡导人人参与教学研究,并对教师的研究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

二、中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即以教师为主体,校长通过帮助老师们转变教育思想,进而使他们能够在课程改中,明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

2、依法治校的原则

这里的“法”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相孛的规章制度。中小学校长不能以情代法、以言代法,相反必须严格的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所有教师一视同仁。否则,将会后患无穷。

3、浓厚人情的原则

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林至深则无鸟、人至廉则无友。因此,中小学校长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原则下,应充分的理解、关心照顾教职工,不能时时刻刻摆出一副领导高高在上的样子。

总之,中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用严格的制度管人,用浓厚的人情味管心。

三、中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的一些方法

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教学管理说到底就是管教师,不论是从管理的过程还是管理的对象来讲,它都是围绕着教师来进行的,要想细致的了解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交流、访问、考核外,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作为中小学校长需要多听课,对教师的每一节课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只有这样才能够详细的了解教师,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2、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

作为校长,要想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要把教师当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还要从生活上,最重要的是工作上去关心爱会他们。

(1)对于教师要多给予肯定;

(2)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教师。

3、要有宽阔的心胸

作为校长,不能遇事斤斤计较,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的教师,相反必须要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此外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在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职工,不能因曾经反对过你或者正在反对你而置之不理,该关心的必须要关心,恩与怨要分明。

总之,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这既需要校长的不懈努力,还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小学校长要认清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角色、把握好基本原则,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对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分析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部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 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实验教学用房紧缺问题。随着三峡大学跨越式的建设与发展,医学院近几年的医学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不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办出了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现有的实验室用房极度紧缺,一个实验小组原本只有4-5人,现在不得不变成7-8人。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逐渐解决的困难。我们相信在国家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大氛围里,大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能够按照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完成实验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最终成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教导主任实施教学管理的重点及工作思路

教导主任实施教学管理的重点及工作思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间的竞争加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学校怎么办?这是教导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教导主任是在校长领导下,协助校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体负责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是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抓好体育、卫生工作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四是掌握教师的基本情况,抓好教师的进修;五是抓好教务工作等。上述教导主任的管理职责中,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导主任的首要职责、头等大事。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加强。教学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从调查了解来看,当前学校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教学思想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的管理,三是教学质量的管理,四是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抓好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能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台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一、教学思想的管理

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障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课堂封闭,教师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只粉笔,一张嘴就上讲台,较为普遍的是一讲到底,满堂灌。所以,教导主任要把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现代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具体来说:一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标志、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二是组织教师到县内和外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邀请知名教师到学校讲学。三是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情况。通过督促和加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等的学习,促使教师实现“六个转变”,树立现代教学思想,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教学理念由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设计。

今天的教育,不应再是筛选适应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与开拓者;教育的成功不能以功利性的教育为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要以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较高价值尺度,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较高标准。

(二)教学模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

1、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要积极主动把课堂延伸,树立以学校为中心,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教育观。这样,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

3、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改变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开放过程。因此要打破以问题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

(三)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向“学后教”。

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要先看一看,先想一想,先议一议,先问一问,先试一试,从而发现问题,产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多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学生的成功、失败与困惑等,有意识地为全体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教学活动由以教师活动为主转向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教学手段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化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约80%来自视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有关测试认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课堂教学效率提高30%以上。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在运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六)教学评价由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

二、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把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在实处。如个别学校虽然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了许多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检查落实差,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后来学校领导重视了此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管理工作比较扎实,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教导主任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掌握及时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因此,听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规定的20节,应做到: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新、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专题听和随堂听相结合;集中听和分散听相结合。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了解情况的听课。(2)解决问题的听课。(3)总结经验的听课。(4)提高师资的听课。听课后要及时和老师交换意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少指责,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

2、制定执行教学常规的具体规定,检查工作落实。

(1)学校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考试、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如备课:应按教研室印发的教案本的要求,超前备课2至4节;上课:提前2分钟到教室,按现代课堂教学的五个/:请记住我站域名/标志实施教学;听课:至少每周一节,认真作好记载,作一定的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明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点抓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2)加强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检查。

①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

②数量检查和质量检查相结合。

③克服流于形式的检查,要从检查中总结做得好的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办法,及时在教师会上进行总结。

④每次检查要认真作好记载,并和学月或期末考核挂钩。

三、教学质量的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要特别注重课堂监控、单元检测、学月测评、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把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过程和结果各自所占的比例要适当,克服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倾向。二是学科等同原则,做到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同等对待。其次是严肃考凤考纪,认真组织每一次考试,提高考试信度。第三是考核评价实事求是,认真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保考核的和公正。

四、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要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人,管理者是广大教师的勤务员。一切管理、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因此,教导主任应做到:

1、尊重教师,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吸收、消化、及时传递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教改信息,发挥引导作用。

3、关心教师,热心为教师服务。

教导主任教学管理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就把握了教学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管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管理手段。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引进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的详细描述,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为北京联合大学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多校区;独立法人学院;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散

办学;集中管理

作者简介:刘波(1982-),女,山西长治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骆吕俊子(1980-),女,新疆沙湾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点。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三级管理(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因此,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诸多现象,桎梏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历任领导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试图引进一套比较先进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从制度上规范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水平及效率,并最终实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从2000年以来,引进并使用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一、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1.校本部发展时期

2000年,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方论证,与金安桥公司合作引进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C/S+Linux的开发模式,经过多方面的实验论证,首先在校本部小营校区和白家庄校区试运行,首次实现了公共选修课的网上选课功能,这在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校本部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学院)于2004年实现了网上排课,教师、学生基本告别了过去那种通过纸质课表了解自己上课信息的方式,信息化手段开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05年,校本部四学院开始进行教师网上远程录入成绩,学生均可通过互联网络查询自己的课程成绩。同时也基本实现了通过系统进行学籍管理。2005年进一步实现了通过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毕业生资审工作。至此,校本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较大比重均通过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初步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2.各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时期

2006年,学校开始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向其他独立法人学院进行推广,力图能够从形式上实现全校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合理配置。但该项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鉴于各法人学院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强行统一管理难度极大,甚至会破坏校本部业已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因此在各学院安装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均采用每个校区独立设置服务器的方式,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但包括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生物化工学院(自建)均开始使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这也为后续引进新的系统、推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对于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评价

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我校及时次引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校本部范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负担,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使每一个人认识到信息化替代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各独立法人学院充分认识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模式是北京联合大学今后健康发展的办学形式。

但是,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首先,金安桥公司本身的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实力较弱,很难开展高难度的技术升级改造;其次,金安桥公司对于我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了解不深,对于基本的教学规律认识不透彻,无法应对我校不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在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多年运行中,始终没有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排课”这一基本的教学运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我校同名专业、专业方向 繁多,教学计划模块始终没有正 式使用,测试工作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排课教师只能从纸质教学任务书中人工提取数据进行排课;考试模块经过多年努力也无法使用;学籍管理模块的稳定性极差,丢失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选课模块虽然使用多年,但问题并未解决,数据处理出错的频度较高。同时必须承认,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计划不成功,全校资

源共享的初衷未能实现。

因此,经过近10年的运行,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北京联合大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引进新的具备强大功能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1.校本部试运行阶段

2009年,为满足新形势下北京联合大学“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我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长时间酝酿与论证,最终决定引进杭州正方电子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取代已经运行多年的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同金安桥系统比较具备技术水平高、数据处理能力强、运行稳定等多方面的优势。

2009~2010学年及时学期,首先在校本部四学院试运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旧有的运行模式,按照教学管理的运行规律设计。及时次实现了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系统管理,保障了“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排课—考试管理”的科学的教学运行模式。 在保障基本运行的同时,成绩管理、选课管理模块也稳定运行,提升了校本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为进一步向全校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迅速制订了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规定、相关文件。

2.全校推广阶段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迅速进行,包括平谷学院(现已撤销)在内的全校11个校区的13个学院全部被统一纳入到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在我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由于我校特殊的办学体制,各校区、各法人学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拥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手段。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行打破了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基本确立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宗旨。

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及时次在技术上实现了全校范围的教学资源统一配置、教学工作统一管理。截至2011年12月,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承担了我校自2007级本科开始五个年级的全部教学管理工作。在保障全校教学运行秩序稳定进行的同时,首次实现了全校范围的大规模跨校区选课,首次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的毕业资审工作,承担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网上报名、毕业设计网上选题辅导、教学质量网上测评等诸多工作,对于全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进一步开发阶段

目前,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包括了教学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已经在我校推广、稳定运行。并且,我校进一步通过与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接口对接的方式,开发了教学信息查询打印一体机系统、家长促学系统及教学决策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我校正在极力推进与学工系统的对接,积极开发短信平台系统、学科竞赛管理模块等新的功能,希望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

4.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3年的运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北京联合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但是,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仍然是正方系统必须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校新修订的2011版培养方案的实施导致系统内数据的管理规则发生变化:一部分依据2007版培养方案进行管理,另一部分依据2011版培养方案管理,大大降低了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例如:通识教育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并存的问题。

其次,由于校区分散、法人学院的独立地位等原因,导致我校个别学院存在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进步伐。

再次,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问题。例如:我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由于事前缺乏沟通,事后缺少协调,在制订2011版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时分别遵循了不同的编码规则,这对于信息化管理是无法接受的,不同规则的数据在同一个系统内运行必然导致不利的后果。

,各教学部门、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不能顺畅运行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部分管理人员不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业务素质差,个别管理人员甚至不了解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异同,教学计划的录入工作找其他无关人员替代完成,极大地制约了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要进一步完善不仅仅需要系统本身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系统软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较大程度地发挥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及时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也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活动层层推进,多种形式,为教师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抓实教学五个环节,具体地说,要严把“五个”关口。一是要严把集体备课关,理顺集体备课的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二是要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讲评关,作业选择要精,批改要细,讲评要到位;四是要严把辅导关;五是要严把测试关。在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各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聚焦课堂,聚焦有效”,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能持续提高的基本要求。

升学率、合格率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体现,因此,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要实现高考升学率的持续进步,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抓好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要想方设法提高基础年级的教学质量。教在基础年级,想到毕业班;宁愿低年级学得辛苦一点,要让毕业班学得相对轻松一点,这些工作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果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没搞好,寄希望于毕业班一年搞突击,那是很难奏效的,即使高考成绩能上去,那也要付出多于平常几倍的劳动代价,这样就很难达到和谐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这对于指导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对于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是比较大的,有些教师有一种被迫的、被监督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教学常规对于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管理的力度不能减小,但管理的方式可以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常规检查中要更多的关注质量,多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多鼓励教师创新,用发展性的观点来评价教师,这样可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是一个和谐的境界。

尽管升学率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它并不是学校工作的全部。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除了成绩之外,还要看学生竞赛成绩,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教学工作的和谐,就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抓这项工作。既要抓好日常教学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抓好竞赛辅导工作,培养拔尖学生;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也要抓好课外活动;既要抓好课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总之,要统筹安排,使教学的各方面工作能协调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就要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1、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试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检验的标准。

2、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首先是学生,同时也包括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师要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不仅要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从一个教师成长为教育行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要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如果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这样的教师难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用科学发展观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以人为本,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对照检查当前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学生发展目标,目标常常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人为地制造了学习困难,使大批学生感到知识难学甚至厌学。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讲深、讲透、追求“、系统”,其实这种教学是非常不科学的,学生初次学习这些高深的理论,怎么能学深学透?知识的学习、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反复循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不可能一步到位。

2、重理论、轻实验

有些学科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很难开齐开足,更难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开展了。为此建议要加大仪器、设备的配置力度。当前在微机、网络建设方面舍得投入,认为微机室、校园网建好了学校就现代化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够。其实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演示实验能省就省,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一个概念的提出,有一个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如果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抓住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建立概念。实验的作用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到了,需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3.重教师教,轻学生学

当前我们比较重视教学研究活动,甚至一周开展一 次集体备课。教师也比较重视教的研究,而很少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一个知识点,既要考虑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还要了解、预测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思维障碍在哪里。据了解,很多学生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新概念,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往往会用自己的理解去强加给学生,一个知识点对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对学生而言可能就很难理解。广大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理解问题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

4、重视横向比较而不是纵向评价

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看重考试成绩和名次,而不少管理者、教师、家长过于看重学生考试名次、分数,却忽视了考试的激励功能。考试分数和名次,不应成为学生学业的评价依据,评价一个学生还应当看到他过去的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评价,看到学生的进步,评价出学生学习的信心来而不是加重学生的无助心理,还要与学生一道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看到希望和努力的方向,让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这样才算达到了考试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收到激励不断学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化常规过程,在本质工作中找问题、找差距、找出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在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上下功夫,让教学管理工作稳步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原创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现有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与教学形式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中小学所面临的现状——生源减少,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小班教育!,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关爱。”所以它不但需要更多的品质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与之相适应。为此,教师学些教育学、心理学,掌握一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认识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趋利避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优化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很有帮助。

一、利用“首应效应”,扭转管理模式。“首应效应“是指首次感知到的食物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即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现象就叫首应效应,也叫及时印象效应。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在一个试验中得到了证明。德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式、放任式和民主式三种。专制式和放任式是管理方式的两个极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多采用专制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追求一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管理者们一致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管理者们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让首应效应发挥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像学校管理一样,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而且要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及时个违反制度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你的规章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你的首应效应也就发挥不了正面的作用。在这方面,全国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做得很好,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他本人样样都做到。

二、巧用“南风效应”,走进学生心灵。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与南风比威风的故事,看谁有办法让行人先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一阵凛冽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行人暖意渐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关系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没有人不希望被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师爱。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从学习到生活再到个性的了解,把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会在老师对他的尊重与爱护中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愿意与老师做朋友,在双方共同构建的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心交心,以情传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善于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让南风效应永存。学生盼望赏识、渴求关爱,如枯萎的禾苗盼望甘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就好像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学生会永远沐浴着一片阳光。学会运用南风效应,它会助你走进学生的心灵,助你的教育教学管理如虎添翼。

三、运用“门坎效应”,帮助树立信心。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高层次的要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子目标,而一旦一个个子目标得以落实,迈过一道道门坎,老师就要给以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最终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老师就给出高的标准和要求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硬逼着他们去写,只会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说不定还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时不凡运用门坎效应,把作文教学分阶段进行。先让他们从片段作文写起,有计划地训练指导。对写得好的,老师不但要给予表扬,还要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幸福、自豪和快乐,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兴趣引发出高涨的写作热情。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帮助,而不是讽刺、挖苦、打消他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他的感觉就好像农民经过漫长的夏季劳作,终于有了秋季的丰收,那他对作文的感情便会“爱你没商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若能采取分层管理、分层教学的话,学生会一步步走过来并未感觉到特别的难,相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新鲜有趣,青春活力迸溅。他们就好像一路游山玩水,好不费力,而作文的本领好比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了。

在新课改理念下,奉献一份爱心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多一份自信,昂首望远方;恭送一份尊重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挺胸看世界。教师多学些心理学用于教育,就能给学生一支火炬点燃智慧;多学些方法点缀教学,就能给学生一份激情,展翅翱翔。多一点牺牲精神、求实精神、创新意识、人文关怀,相信我们的教育教

学管理,定能取得成功。(编辑:华华)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探索新课程教学管理的点滴体会

与时俱进 管理创新

——探索新课程教学管理的点滴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扑面,新的课程理念冲击着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三级课程管理形式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管理权限。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管理?石家河中学探索出了教师管理抓校本(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教学管理抓理念、抓章程、抓评价的教学管理运行新模式。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管理

1、抓好校本培训,让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资源。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人有密切的关系。能否有效的建设一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成为课改队伍的生力军。为此,学校制定了校本培养计划,把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纳入了重要的常规工作中,要求校本培训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并在培训内容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开展每月一次的新课程理论讲座,教师论文交流。通过校本培训活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师角色模式。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2)继续积极开展“学洋思”活动;利用好县教研室设立的课改咨询电话,帮助教师及时解决课改中的问题。(3)推出专题研究,举办“新课程教研日”、“教学开放周”,以备课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用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感染、熏陶教师。(4)进行青年教师的帮扶活动。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拜师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实施“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和“名师带动工程”,努力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

本学期我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品质课观摩、课件制作培训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力争使青年教师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实验。

2、开发校本教材,让教师尝试专家探索之趣。20__年秋,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主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还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认识。进行了《追寻石家河乡的人文古迹》、《我为石中写校歌》等9个研究性课题的尝试。这些课题,适于学生开展,适于学生走上社会。学生写下了许多精美的调研文章。和音乐老师合作的《石中之歌》,“青青的楠竹园露珠闪莹光,美丽的校园书声琅琅”,每天在校园传唱。当学生唱着自己的歌曲,怎不倍增自豪之情呢?通过试行,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开始在学生身上扎根。这给我校实施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增添了开发好教材的信心。20__年秋,学校正式实施校本课程。对去年的校本教材加以完善,确立了《家乡特产》、《石家河乡地名探究》、《山区植物分类》三个专题,制定了方案与实施要求,力争在课程纲要上进一步规范。现在,已基本明确了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在教学思想上,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同行者。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的办学方式有了乡土特色;教师的教学思想,打上平等民主的烙印;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始了质的飞跃;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教师的心田。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推行新课程实验,已是水到渠成之势。

3、推行校本教研,让教师体验教学相长之乐。加强备课组的课题研究,力争把备课组建设成为备课的智囊团,出经验的主渠道。备课组的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小课题”为原则,大力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备课组的课题研究不是要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做专门的宏大理论研究,而是从新课程的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留心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管理

1、用新课程的理念修订教学常规。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的当务之急。学校结合课改实验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修订:(1)、修订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2)积极探索对师生的评价,改革考试制度,使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按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从实施的一段时间来看,课堂教学整体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实施新课程后,很多教师反映只是少部分学生活跃,还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支撑。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不仅仅在教室,教材不仅仅是课本。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于有效组织起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在形成,用支持、宽容的课堂氛围接纳学生的多元思想,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喜悦,与学生共同合作,一起寻找知识的真谛。只要突破“授一受”学习的模式,让学习方式多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进入课堂。按这一理解,一切受学生欢迎的方式都可以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将课堂学习方式是否转变,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3、探索三级课程的管理模式。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本着发展性、人文性原 则制定出科学的方案制定出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对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课题的申报与审议、《教材纲要》的撰写、课程的教学环节、工作量的计算、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均作了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了细致的探索。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可撰写论文,可进行展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成长中的需求。

三、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

主要是探索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按照县教研室《课堂教学评价》,充实符合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内容,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的教学。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教学工作时,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重要位置;探索由教师、学校行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对学生予考试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具体工作为:

(1)课堂教学评价。在县教研室《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符合新课程观和新教材观的要求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导引课堂教学过程优化。

(2)教学质量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努力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技能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质性评价,试点“成长记录袋”评定,探索取代量化评定的评价方式。

(3)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不断提高教师的评价制度。总之,就是要做到:A、发展性的评价教师。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职员)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核与评价。使评价制度和条例更能体现科学性、激励性、竞争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B、动态性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应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动态性的评价。

当然,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相信这些也是带有共性的问题:1、课程资源严重缺乏。这是目前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障碍。2、教师培训缺乏实践性。虽然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实验的推进,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3、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如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措施落实的程度。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克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要: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树立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使实验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构建多元实验模块;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实验管理 探究实验 模拟实验 双微实验 网络管理 实验室开放

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观念、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学实验室原有那套“中药铺”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本文结合自已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粗浅的看法。以示抛砖引玉。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转变生物实验可有可无的观念,树立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灵魂的观念,树立研究性学习的观念,真正认识到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明白新课改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目的和意图,重新定位生物学实验的内涵和地位,了解新课改后生物实验教学在各个方面的变化,把握新课改后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从思想上,观念上重视实验教学。

二、加强软件建设,使实验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营造实验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搞好生物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是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验室的走廊俩傍摆放各种生机盎然的常绿植物。实验室内,宽大的窗台上分别建立“动物角”和“植物角”养上小鱼、小虾、小泥锹、小蝌蚪之类的动物,含羞草、芦苇、吊兰、文竹之类的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能减轻实验室有害气体的污染,还能为生物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墙上悬挂科学家画像、实验指导语、各项规章制度等。功能实验室的门上贴上相应的标签牌,例如:显微镜实验室门上标签显微镜图案;网络实验室门上标签网络图案。实验室清洁整齐的环境,摆放有序的仪器药品,使学生进入实验室有一种科学家在实验的神圣感觉,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作风。

实验室的后墙上创建一个实验园地,由师生共同主办,栏目有:实验报告、实验心得、小论文、有文有答、调社报告、生物沿前知识等。实验楼的大厅把它布置成一个大展厅,周围一圈常绿植物,中间多功能展柜,分别展示生物标本、动物模型、人体器官模型、DNA双螺旋结构;动、植物亚细微结构模型、显微镜发展史等。定期展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制作的标本、模型、教具以及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厅的走廊傍设立“我为实验室进一言”的进言箱或建议箱,让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可从中采纳一些有益的建议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参预意识。

(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这是管理好实验室的基本保障。

(三)、实验室管理规范化:①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②仪器、药品存放有序化;③准备实验程序化;④维护仪器经常化。

三、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构建多元实验模块

(一)、建“自主-—探究”实验模块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应当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支持,这就需要建立“自主—探究”的实验模块,实验室的座位可布置“讨论式”几个学生一组,共同围着一张多边形桌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室内设置橱柜,放置常用器材和药品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探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方案,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学生设计的方案做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指导。实验室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培养皿、园形滤纸、微型实验器、蚕豆叶、小白菜叶、冬青树叶等。把28组分成6(8人一组)大组,2人一小组,每小组做一种材料,用自已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自已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评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有哪些心得和体会等等。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探究的技能。

管理好探究实验的关健在于:①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②对学生做设计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的指导;③加强多元实验技术的研究和指导。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网络实验模块

我们在传统生物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工处理传波技术,将生物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起网络实验模块。生物网络实验模块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网络实验模块具有以下优点:①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重要 的作用。②网络实验室建成生物实验课件和课件库,安装仿真生物实验室,与现代远程生物实验网站、生物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给实验教学本身以更大的自由度。③在网络实验模块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录象、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实现网上实验预约。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双微整合”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双微整合是微机辅助教学和微型化学实验(M。)两种先进教学手段共同使用,相辅相成,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微型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仪器微型化、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环保等特点。微机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师之所想,教材之所需,充分体现出来,与教材和实践完整地结合,它具有文字编辑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文组合处理功能,以及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多样化功能的特点。这两种方法有机整合用于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中,利用6孔井穴板,每人一组开展实验。实验所用的洋葱根尖只有2—3mm长,放在培养皿中几乎很难找到,而6孔井穴板每孔容积为5ml,只要用1ml 10%稀盐酸解离即可。井穴板的其他几孔可分别用于解离—漂洗—染色等过程,既方便实验,又节约器材、药品。接着用制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有丝分裂的动画描述过程,并在每一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加以“定格”动画显示分裂期与分裂间期限的时间关系。显示有丝分裂细胞变化的照片。学生结合实际事例,参照动画描述,对有丝分裂这一重点概念自然而然地深深印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了什么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每个阶段的特点等知识重点。

再如: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球。用透明可乐瓶、玻璃瓶等装上水和少量泥沙、水草等“生产者”和小鱼、小虾、小螺蛳等“消费者”。分别放在不同的无机环境中作对照实验。教师则用微机辅助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圈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实物图。动画展示生态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微型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充实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的“面”;而微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双微整合从根本上充实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时空。

(二)、重视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的理论,先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去实验和研究原型的性质和规律性,这种间接的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又称为模拟方法。

同直接实验相比,模拟实验具有如下特点:①模拟实验直接作用于模型而非实际的研究对象(原型)。②模拟实验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也是极为相似的。③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生物学中的模拟实验大致分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一种虚拟实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解决问题。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茵体侵染细菌实验、米勒实验、人体内稳态的维持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模型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原理替代的思想或通过小品的形式,借助某种模型实体来模拟一些生物学中的复杂现象。例如: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小虫形状作为“模型”,随机地分撒到一片草地中,以代表生存在绿地中的不同颜色的昆虫等“原型”,然后让学生们作为鸟的“模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草地中找回这些小虫,统计那一种颜色的小虫找回的多,从而说明保护色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这一生物学原理。

模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重视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观点;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理论作出科学的解释。模拟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建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些实验室应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模型并利用身边的细小物品进行自制教具,开足开好模拟实验。

(三)、开放实验室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实验室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尽可能为学生提共实验探究的条件和环境。

实验室在保质保量完成教材要求的全部实验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建立实验导学园地:

实验基本操作区: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常用药品的配制等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仅靠实验课的时间达到实验目的是不可能的。为此,基本操作这项内容对全体学生全年开放,随到随做,实验室随时提供显微镜、现成装片、药品以及实验所需仪器。

必修实验补做区:课本上的必修实验,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补做或提高。可在下一周补做,学生可以按照上课时方法步骤做实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方法对必修实验重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自主实验设计区、小制作区:学生有了自已的设计思路,提出申请,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审核它的可行性,然后进实验室完成自已设计的实验。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研究性学习和实习区: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活动的区域。这一区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是校园、社区、动、植物园、愽物馆等场所。

整个活动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实验员只是学生实验过程的启发者、指导者和知识总结的升华者。开放实验室可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灵活、科学的自由空间。学生到实验室开展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科学素质的培养过程。

综上所述,探索生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搞好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管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网上创业与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也相应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批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却没有受到翘首以待的企业的充分肯定,而是备受冷落,突显出学校在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经过不断走访、调查研究、问卷分析和资料收集,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距离;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能解决以上问题最实际、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是网上创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轻松实现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途径!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网上创业?怎样通过这种创业项目来牵引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外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先行者的创业教育经验,根据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展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基本要点。

一、在校期间网上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网上创业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国就业形势严峻,“不就业,先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浙江、天津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直接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学院— —“创业学院”,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他们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分析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有关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二、网上创业可初步尝试国内外已经开始出现专门的创业大学,成立完整的网上创业教育学院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积累,所以对很多高等院校而言,开设电子商务创业班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初步尝试,并能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体的进一步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课堂教学与网上创业配套开展,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找到答案,课堂教学引用的项目案例本身就是学生网上创业过程中的实际过程。创业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指导创业,创业是教学实践148盔圈环节。

四、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和过程监控创业会有资金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风险教育,这对于失败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另外,对大学生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也必须成为一种常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网上创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与创业教育一致。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将知识转化为价值,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六、网上创业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创业会面对客户公关与事物性的处理,所以,课堂教学管理应与学生网上创业的实践相结合。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一种探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当成交流互动的机会,而不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和观点。

七、校企深度合作及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一方面学生网上创业,另一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转换观念,摆脱小富则安的心理,形成大智慧、大商业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互惠互利、互相补充,促进自身提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八、学生网上创业的社会引导与社会影响分析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我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此过程的探索,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沟通,相应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依据国内外现有的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不断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网上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都备受媒体聚焦,也引起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关注。做好网上创业教育尝试不仅仅关系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更代表着推行网上创业的高职院校的软实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探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的教学管理状况还是相对较为乐观的,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已经在各级小学初步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等等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都得到了提高,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与新课改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学术、学生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上还比较欠缺,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另外还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以上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仍然受到传统影响教育观念的影响,主要还是以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唯成绩论的思想观念仍然非常严重,成绩好就好,成绩不好就被否定,考试成绩仍然是主要评价学生的标准。

(3)教师缺乏对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具体研究和分析,虽然遵循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教条行和盲目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只是根据教学研究去做教学设置。

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我们了解了新课改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意义,也清楚了当前小学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践经验参考新课改的要求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就是建立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具有过硬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确保小学教学工作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保障。当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品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一项必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为了让学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全体管理人员应该为全体师生集中精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由于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条件,所以,还要对原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改善,配备必须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班级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好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学生积极向上,反之,如果一个班级缺乏良好的环境,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都应该重视保持课堂纪律,重视教室的合理布置,重视班级风气等方面的管理,我们要加强教学环境的构建,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教师应该深刻的理解并认真的学习,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要求自己,接受并落实新课改的观念,摒弃陈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发展,指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和人品,其中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部素质。此外,教师不能只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要根据新课改的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合学生的考评体系和评价标准。

(4)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智的发展特点,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符合小学阶段的具体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遵循以学定教的教育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测与调节,制定教学的相关内容体系,并精心备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要按照科学的手段、方法以及步骤进行课堂教学。

三、总结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新课改是改善其教学管理的一个契机。因此,对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情况我们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总结,用心思考对策,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金宝林 单位:辽河农垦管理区双辽农场中心小学)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试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教学管理存在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选课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现行学制缺乏弹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学制安排上应突出弹性和灵活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完善考试制度和学业评价机制。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弹性学制 高职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没有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而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转专业、休学等诸多方面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文件,但也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2.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逐年上升,学校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与学生人数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在固定的院系、班级进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再局限于每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段,一周七天都可以安排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设施等硬件资源作保障,而且还要优化教学硬件设施结构,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以缓解各种学习场地不足和设备使用的严重冲突等矛盾。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

3.选课资源不足,且缺乏科学的指导

首先,从美国学分制的发展轨迹来看,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前提,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实施学分制就要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哈佛大学仅一个文学院就开设了3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麻省理工学院也有80%左右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选修资源明显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选课制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判断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喜好来选择课程,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有的学生避重就轻、趋易避难,有的则是选修管理不严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了过分职业化的倾向,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样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背离了学分制设立的初衷。

4.现行学制缺乏弹性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是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总学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录取、学籍的管理以及毕业证书发放等诸多方面都受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国家教育部的直接控制,致使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缺乏应有的弹性。笔者了解到,目前推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几乎都把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平均分配在各学年或学期之内,学生只能在这样一个指定的基本框架内进行“必修”或者“选修”,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学期或每学年都会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因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发放工作尚未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进行有效接轨,使少数特别学生即使提前修满学分也不能及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也因住宿、学籍管理等教育成本问题无法继续留在学校,学校规定全部学生(包括领取结业证的学生)要在统一时间离校,学生可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回校参加补修或重修考试等,经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5.师资力量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要求减少必修课学时,而且相对要增加基础课、选修课的比例。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研究,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学校开设的某些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的机制,个别学校甚至还规定专任教师必须上够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后才允许其开设选修课。

二、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增加设备经费投入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其次,要完善诸如《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细则》《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重修、选课管理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相关教学运行管理文件,使学分制的实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我国从2002年开始在高校实行导师制,2009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完善学分制和导师制。目前的情况是,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学生的监控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应建立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选课、教书育人等方面的作用。首先,要严格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学术水平高、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导师必须在课程选择、课程学习乃至生活辅导等方面给予学生的指导或帮助。其次,在考核导师时,应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和导师互评相结合,构建多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考评的导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校要提供充足的课程以便于学生进行选择。因此,各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指导思想,构建目标明确、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逐步扩大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做到“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多而新”。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多开课程、开好课程,并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的课内总学时,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4.学制安排上应突出弹性和灵活性

弹性学制是指弹性的修业年限。弹性学制的建立应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出发,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目前,我国实行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修业年限一般规定为2~5年。为了把弹性学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允许修满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同时应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长学习年限,即学生因个人或工作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和学籍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手续后,可以暂停学业。暂停学业的学生在具备正常学习条件后,在允许的复学期限内,经学校相关部门同意并办理手续后可以复学。学校还应该允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灵活选择或更改自己的专业领域,只要完成专业方向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毕业。此外,学校应实行双学位制或者主辅修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竞争与激励的机制

学校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协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走专兼结合的道路,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或科研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分配制度,如可以制定一系列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的激励政策,也可以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等。此外,对开设同类选修课的教师可实行挂牌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以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

6.完善考试制度和学业评价机制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业预警机制。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都应参加考核,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考核及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所有的课程考核都实行教考分离,必修课程要建立符合要求的试题库,以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其次,应实施学业评价绩点制,建立学习竞争机制。为此我们可借鉴美国大学的绩点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对应相应的绩点,通过绩点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学生的绩点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拿到学分,是否能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学位证书以及能否有资格被保送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学习等。

,要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目前,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集中在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鉴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我们应尽快建立一套可以量化和通用的学分互任体系,打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壁垒,实施学分互认制度,并在适当的时机与国外高校建立学分转换系统。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摘 要: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如何更好的把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好是高校管理者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中心系统。进入新的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英才教育阶段逐渐转变成普及大众教育阶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一所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必须需要有一套完善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所支撑。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就无法真正管理好高校的教学过程,管理不好教学过程,就无法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无法提高。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转模式都有了很大改变,教学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而管理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教管理部门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教学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者劳动负担,各所高校都把新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及实施作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中来,对提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者劳动负担,提升管理质量有显著效果。高等学校作为新技术研究和发展的前沿阵地,信息技术很早就被引入和普及到高校管理当中,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应用也最为广泛。但在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广和应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与缺陷。在信息时代下,我们该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在教学管理中建设和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层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所一直再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也是本文所要集中探讨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全国范围内的院校合并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原先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教学管理方面,除了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发生改变,更多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入到管理中来。由原先的手工劳动,逐步转移到计算机中操作,由单纯的文本处理提升到对教学管理中产生数据的集中处理,由单独机器的单人管理逐步扩展为多人多机的网络化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日趋规范,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和劳动强度也有所降低,管理者由过去的单纯的事务性劳动更多的过渡到宏观的管理和监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管理的理念和想法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

二、如何更有效的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教务管理软件,教学管理过程中也都能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管理。但很多高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软件一买了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乏宏观的管理和更有针对性的应用,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所应有的功效。对于教务管理部门,工作依然很繁重,管理依然显得不规范和无序。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领导是关键,工作必须由学校领导来抓

任何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实施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校领导者的决策是否果断和正确。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管理的投入如何,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真正实施情况如何,最终都是要通过领导来决定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来购置管理软件和设备。有了软件和设备后,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各部门和教师的配合和协调。只依靠某个部门是无法真正做好的,必须是全校统筹的管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只能通过学校领导来协调和解决。领导是否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是否正真理解和支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决定了此项工作实施和推进的顺利与否。

2.建立适合本校校情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完善本校的管理手段

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性,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会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有着个性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由微观的操作转变成宏观的把控。着重在管理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审核。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学校在引入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时,切忌盲目投入,一哄而上,必须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定制符合本校校情的管理平台。教学管理流程中一届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会产生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变更信息,如学籍的异动,学期成绩的输入,教学过程的监控等等。而这些管理具体到每所学校都有所不同,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各所高校都基本有其自己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模式,这就要求教学信息平台必需要符合和适应本校的管理体系,这样才便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专门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优化系统,从教学管理需求出发,为教学管理服务。

3.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和网络资源,把管理分解,任务细化,降低管理者的劳动强度

搭建好合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后,还需要充分的使用,真正把先进的技术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原先教学管理部门除了管理,更多的是要应付教学管理过程中大量的事务性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量非常大。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更是不堪重负。而在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一个统筹的管理者和任务下达者,具体的分解执行和操作是需要分解到下层单位和个人来完成的。把全校性的工作分解成系院、教师个人和学生本人的管理,最终做到被管理者个人管理个人事物和信息,而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起到宏观监控和最终审核的作用。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利用现有的教学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终端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把管理实施的任务和细节交给具体操作的人去办理,打破传统的点对点布局,形成点对面管理的格局。这样以来就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减轻教学管理部门的劳动压力,从而使管理者能真正抽出身来去研究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4.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直接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和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设的成效高。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在日常管理中使用,尤其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在减轻管理者劳动强度的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技术素养。教学管理人员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计算机技术,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处理教学管理事物。一个好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好的素质,还需要有创新精神,能积极完善和提高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能充分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来提出更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和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通过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之后才能达到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一批具备高素质,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学管理人才,一个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须的。如果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的化,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而新管理人员一时无法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这样就阻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5.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部门更多扮演的是宏观的监控者职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多的事务性的管理最终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本人来完成的,如学生成绩的评定输入,学生对教师的评教统计,学生个人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等等,都不是传统的由教务管理部门来操作,而是直接交给教师和学生自己通过网络终端来操作和管理,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起到监督的职能。因此教师和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信息化推行的效果和成效。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师和学生培训,强化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到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论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管理思考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公选课;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公共艺术选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理工科院校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目前,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机构设置、师资力量,特别是教学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必须要进一步探索新的管理思路与途径,从而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质量,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开展。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学生修完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方可毕业,并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各个高校都据此加强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力度,但是由于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大部分高校在此之前并没有大面积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工作管理经验,加之选课人数越来越多,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运行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缺乏

(1)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根据笔者对河南省部分高校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虽设有机构,名下也有很多教师,但只有1-2位是专职教师,有的还不是艺术专业出身。其他的大都是来自美术系和音乐系的兼职教师,还有少量是来自社会的外聘教师。有些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还只是临时挂靠在如校团委等与艺术教育关系不大的行政机构之下。

(2)师资普遍存在不足。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教师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理工科院校还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放到足够重视的程度。原因之二是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各个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艺术教师队伍本身就比较吃紧,绝大多数管理者普遍认为在专业艺术课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还谈不上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原因之三是现在社会上艺术培训班盛行,一些教师在校外办班收入明显高于上选修课的收入,任课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为了不影响校外培训班的教学时间,对开设公选课因此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逃避承担授课任务。

2、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程序化

由于艺术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尤其是美术、音乐专业特点明显,即使是音乐教学,各个科目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存在很大区别,每位教师开课前的工作准备也不一样。这都难以保障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进行。任课教师对选修课学生的要求、管理,也不像专业课那么严格。因此目前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程序来保障其教学质量。

3、部分学生选课是为了凑学分

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各个高校在选修课的管理上,普遍实行学分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定量的公选课。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并非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笔者长期以来开设有《古典音乐欣赏》选修课,在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听过古典音乐,问其原因是不喜欢听,只喜欢流行歌手。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报这门课,有的回答是同学帮忙报的,有的说别的都报满了,有的说听名字感觉不错。由于学习目的不端正,因而对选修课的学习也不重视,流于应付。

二、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设置和管理原则

1、明确公共艺术选修课在学校的定位

目前,各理工科高校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而明确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定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初衷来看,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提出跨学科、专业选修,以艺术之长来补充理工科之短,克服了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过分专业化、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等弊端。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理工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艺术大都是作为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来接受艺术。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在其严谨、严肃的学习生活中,营造活泼、活跃的艺术氛围,开阔思路,提高创造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思维严谨、平时接触艺术作品较少的理科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好欣赏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鼓励“接触性”教学,例如让学生接触各类乐器,试吹试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讲,还应使学生了解艺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起的积极意义,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哪些交叉和互补,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在思想上、精神上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东西等。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管理的几点措施

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高数量优化结构

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开设的增长速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远远低于学校的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由于现代网络的发展,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设置的要求随着视野的开阔不断提高,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只有不断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学校内外公开高薪征聘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尤其是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和社会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让更多学生扩大视野,得到启发。另外,也可购买全国教学课件或名师讲座、授课光盘,引进品质课程,改造和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做到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结合。

2、大力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公共艺术选修课也要像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听课、检查授课计划、教案、批改作业、试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采取开课系自查与学校检查通报相结合,让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第二,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并据此建立一套开放性的课程管理体制。一门课程能否开设,不是由一个什么既定的计划说了算,而是由审定课程的专家和选择课程的学生来决定。同样,一门已经开设的课程能否继续开设,也是如此。专家衡量的主要是学科水平标准,学生选择的依据主要是适应性和现实需求。这两方面是一门课程能否开设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第三,学校组织专家加强对公共艺术选修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随时监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质量。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一般在24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多,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网络教学为例,只要建立起一套基于校园网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只是除了文字这种表现形式以外,还将以声音、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出现,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并通过QQ、MSN、Blog或E-mail进行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互动,课程答疑等。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得到完整的实现。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探讨

论文摘 要: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优势,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实现方案与对策。

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越发显现。互联网技术拉近了地球上能够上网的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了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空间。教学管理者可以在更高的视野下,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实现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教学管理与高等教育的创新。

1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优势

随着PC机的广泛普及,特别是中国网民数量的何数激增,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优点也不断呈现。互联网是一个创新活跃的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永无止境,互联网的发展也远没有结束。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1 互联网技术让教学管理变得更加便捷

互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不受时间所限,随时完成相关教学与管理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数据的海量存储功能,实现教师授课内容的再现,有利于解决教师课堂授课速度快,部分学生不易记好笔记的问题,学生随着可以调阅相关教学课件、讲义、教案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以减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询问,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和备课。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教学重点、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等内容上挂到网络上,便于学生及时掌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调整与安排。互联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直观的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通过QQ、MSN、E-mail、BBS等方式,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了交流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1.2 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多元化教学的实现

在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中引入网络技术,可以改变以往那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上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一刀切”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赶不上”的困境,学生除了课堂上统一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开展学习。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菜单的方式上传至网站,学生可以进行“菜单式”选择学习,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作为参考,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3 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突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使每一名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中,便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不得不主动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接,以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的安排与部署,从而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探讨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创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模式,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上层次、上台阶,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2.1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

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采取开放的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正是顺应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拓展了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空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与管理,着眼于教学与管理,分模块进行设计,实现在线教学、在线管理与教学管理服务支持功能。设置教师、学生、管理员等通道,教师可以通过相应通道登录系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和维护,可以实现课件、教案、讲稿等内容的更新与维护;管理员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员通道登录系统后,可以对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更新与维护,并可以实现对教师和学生分系统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学生通道登录系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和下载,实现高效学习。

2.2 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功能实现的重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完成学习任务。系统中设置有资料数据库,众多多媒体课件、知识资源、视频教学资料,是教师切磋教学技能、交流教学经验,学生时时参与教学的重要平台。教师、管理员、学生通过自己各自的登录通道,可以在线观看其权限范围内为其提供的教学视频文件、教练教学课程等。非注册用户可借助此系统观看系统中免费开放的部分视频文件片段。同时,教师和管理员可以进行教学课件推荐、学生在线观看视频课件、非本高校的未注册用户只能观看部分免费教学视频片段。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在线答疑模块提交相关老师,老师通过系统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协同教学管理

进行协调教学管理是基于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实现:即时的点对点通讯,为交流的双方提供文字、音视频交流方式,能够设定个人资料等,是单点对单点交流的便捷工具。网络IP电话:通过网络实现,除了实现点对点的免费可视网络电话外,还可以实现电脑-电话模式的电话呼叫,有效节约学校运营成本。同步协作工作模式:基于网络,支持以多种方式在双方电脑之间实现共同浏览操作同一对象、进行某项工作流程,使得交流双方能够基于网络轻松进行工作讨论、文件传输、业务指导、项目设计与更改、公文处理等工作。模拟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开展基于网络教学管理和交流过程,提高教学管理和交流效率。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析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务管理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利用不当会降低教学效果,产生无效或负效的结果。适时、适度、适当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切实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激励机制,以制度建设来引导多媒体教学健康发展;利用行政资源加强监控力度,建设硬件资源,开发软件资源,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增强教务管理队伍服务能力是实现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深人,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多媒体教学有优势,但利用不当会产生无效或负效的结果,浪费多媒体硬件资源。近几年关于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大量反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最应该强调的是有效利用,而不是形式上的利用。

虽然各校早已发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多年来仍未得到根本的解决。除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仍未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缺乏主动性,未能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本质、规律,优缺点、应用原则以及硬件方面有一个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务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制定多媒体教学使用规范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监控机制,管理人员本身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引导作用不充分、管理不到位也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教务管理部门可通过行政资源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巨大的优势,但制作出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一些教师或者不愿意使用或者仅制作一些简单、粗糙的课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不加任何修改就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致使现代化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影响了他们所任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对此,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典型带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比如教学比武、观摩学习等,从中发现并树立典型,使广大教师领略现代化设施的优越性,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此促进、激励教师积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2.政策倾斜。建立多媒体教研基金(可与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开展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立项及经费资助;对于课件制作水平高,高质量完成多媒体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以制度建设来引导多媒体教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可以说对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改进意见等方面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现已到了该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时候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来规范、引导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目前一些高校管理部门已开始重视并积极制定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

1.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如制定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学准人制度、多媒体教学实施制度、多媒体教学评价制度和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等。需指出的是,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完善这些制度时,应有科学依据,做到具体规范、切实可行,各制度之间连贯一致、不重复不矛盾。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交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总结,是保障教学系统成功运行的重要环节。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究竟如何,主要通过教学评价结果来衡量。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针对多媒体教学的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利用行政资源加强监控力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促进多媒体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严把准人关,教务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组对首次采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课程或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审查,防止粗制滥造的课件进人课堂;对于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要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课件质量差和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要限期整改或取消多媒体授课。

其次,要对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进行监控。可建立校、院(系)两级组织监控体系。院(系)一级主要负责监控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件的设计是否符合教育理论,是否科学合理,并负责日常的多媒体教学的检查。学校一级由教务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领导、同行和学校督导员、教务管理人员,采用定期、专项或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监控与评价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职业道德等情况。同时教务管理部门可利用学生教学信息员组织,对日常多媒体教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及学生评教工作,广泛了解和听取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意见,及时反馈相关教学质量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四、合理建设,使用硬件资源

虽然多媒体硬件资源的配置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具体操作,但教务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与之沟通协调,根据师生的反馈意见,在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根据教学需要提出多媒体教室建设数量;投影幕布放置的位置;工作台高度及放置位置、配备的黑板大小等,便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1.加大投人,改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实施多媒体教学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要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满足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同时通过改进硬件设施,简化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程序,以方便教师使用;同时积极促进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以便于实现远程教学。另外,可建设一定数量的教学录播系统教室,便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2.建立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合理调度,提高使用效率。首先,要进行归口管理,努力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教务管理人员要对多媒体的使用范围有足够的了解,充分考虑课程差异和教师个体差异,做到供给和需求在有效的状态上趋于平衡,注重使用效率与效果。

3.加强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一般较高,上课教师不停地更换,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类故障,如常见的投影模糊、音响效果差、设备损坏等,若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对多媒体教学造成直接影响。为此应,建立教室监控体系和对多媒体教室故障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建立日查制度,做好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预防故障发生。及时更换损坏的和老化的部件,减少推诱、扯皮,保障软硬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正常化。

随着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加,为了提高效率,减轻维修服务人员一间间教室地往来奔波。可逐步采用多媒体教室群控管理系统,如远程设备遥控、广播通话、系统维护等先进功能,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五、加强多媒体软件资源的开发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平台,减轻教师重复收集制作工作量。如利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建立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其内容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象)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通过对这个信息资源库的共享,教师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材料,促进课件制作效率的提高。

可采取多种途径逐步完善资源库建设。(1)根据实际需要,购买一些课程的CAI课件;(2)鼓励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制作教学课件;(3)广泛宣传、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搜集提供素材资源;(4)教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校际间课件交流,网上下载收集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方面的课件等。

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

1.加强对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先导。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能力和素质,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件进行精心设计。

2.提高师资培训的针对性。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教学效果的不多,许多是为了省力,变成了懒汉的工具。因此,对青年教师应重点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克服偷懒思想,引导其投人更多的精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培训,从教态,板书、教学语言及教材处理等方面培养其教学基本功,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中老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操作方法。

七、提高教务管理队伍服务能力

教务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落实,关系到多媒体资源的优化利用。因此,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应积极主动研究多媒体教学及资源配置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总结不同类型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效果,明确多媒体的使用范围。另外,鼓励教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国内一些大学和学术团体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及时了解国内外近期的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引进、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为师生提供更便利的应用平台,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与服务保障。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初探

论文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北京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培养模式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3个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是各方面齐抓共管,解决生源问题;二是“合理成本”的教学模式特色;三是科学的教学计划。强调了实训和实习的实践性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生源质量;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性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一贯制高职或五年制大专。它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教学不同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也不同于中专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型教育类型,暂时没有一种可以套用的模式。在教学管理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加快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教学管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生源全部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教师承担着一部分应由家长承担的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责任。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保护的不利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通过行政命令划分学生,造成条件好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反而招了很多学生;二是职业学校门槛偏低。近几年,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一批普通中专升格为独立的高职学校。其中一些基础薄弱,甚至不具备职业教育基本条件的学校,也参与生源分割,挤压了生源市场;三是市场化办学带来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争夺生源,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造成职业教育市场的混乱。

2.培养模式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感到现有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是按照通才型,甚至理论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且过分注重考证教学而忽视素质培养。

职业教育中提倡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每一项“资格认证”都代表一项能力。目前全国的大专院校都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将来毕业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甚至有些学校明文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只有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后才能准予毕业。学生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2个目的,一是为了学到相关专业的技能操作,二是拿一个证书为今后的毕业准备“筹码”,但由于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多、时间短、课时少,导致培训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证,以致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的目的。

目前大量的考证教学代替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考证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最多可以拿到10多张证明自身能力的证书,而这些证书相当一部分是既无又无用处。教育者应该深思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拿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而连英语日常对话都听不懂的学生不在少数。当今世界是一个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其发展趋势是不断向以道德水准为前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能力社会,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建立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才有意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理应都放在最基本、最基础的学习与训练上,证书教学应与专业课程合二为一。

3.教学设计问题

从理论上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数量越多,越系统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越有帮助,但高等职业教育“时间短、任务重”的性质要求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就要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理论只能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而我院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没有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中独立出来,大部分仍然采用“三段式”教学,即及时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技能课。在这类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较大的不足是把一些专业技能课程放到第三学年,而这一学年又是学生最不安心学习的一年。由于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大三及时学期就开始写简历,找地方实习,到第二学期时已把全部精力放到求职上,根本无暇顾及功课,以致一些任课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程时,经常是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只来了三五个学生上课,这被戏称为高职特有的“导师带博士、硕士”的毕业班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时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这给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无形的巨大浪费。

二、解决高职教育中问题的方法

1.各方面齐抓共管,解决生源问题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应该给予关怀、重视和培养,关键是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其特长的同时帮助其完善人格、提高综合能力,领导层应对相关的师生锲而不舍地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施以恰当地管理和指导。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充分做到与学生做朋友,给予学生关怀、理解和帮助,这样更能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在管理上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大。任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守教学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学习情况,坚持教书育人,给学生真诚的关怀帮助,当然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总结改革,因材施教。总之,领导层、班主任或生活教师、任课教师若能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会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水平有一个迅速地提高,从而达到使学生多方位成长的目的。

2.“合理成本”的教学模式特色

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的高职教学特色模式应遵循以下5条基本原则:

(1)文化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并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体。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3)高职院校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真谛是:专业课教学必须彻底放弃学科知识体系,以工作和劳动过程的行为、动作顺序为体系,按行为与动作环节、要领、规范、技巧授技术、教能力。

(4)与企业联合办学,有其优越的一面,但学校不能失去独立性。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是有限度的,双方只可能在人才适用性上合作、在教育投资上探新路.在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上解难题。

(5)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要从专业技能建设入手。高职的“专业”,是职业与岗位技能组合的专有名词(不是学科方向的称谓)。一方面,学校投入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以技能项目的熟练要求为取舍标准。另一方面,学校的实习、实验永远不可能实现与社会的对接,所以,需要社会实践来补充。

3.科学的教学计划

(1)结合专业设置,给予相应地教学指导

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其教学计划也自然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不再单一采用“学生排排坐,教师台上讲”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教学设计,吃透教材,了解哪些形成智力技能,哪些形成动作技能,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教材,并让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文体竞赛,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及特长。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教和学之前就明确了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但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教和学两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际操作比例较大的教育,因此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可以考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为评分和考核的标准,而不是单看课程分数。学院可尝试通过对实际操作成果进行考核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如制定“技能培训计划”,规定出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分阶段的进行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学院可以以学期为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期技能考核。各专业每学期制定出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学期末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如网络通信班可以在网页制作课程上,要求学生设计若干项目并加以实施,再进行评比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及表现来考核学生应该说是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发展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关键在教师。因此要特别注重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要加快从普通高教向高职教育调整、改造的转轨过程,把树立强烈的高职意识、提高双重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实际工作经验。在这里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师德教育,从师德这个根本来解决教师敬业爱岗、专心从教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通过举行教学观摩竞赛,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教师高职教育观,在教师队伍中普及有关的高职基本知识,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把握教学方向。

三、实训和实习的实践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沿袭基础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这种模式进行,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没有改变,人们缺乏了解,因而形成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种错误理解。比如说,人们认为大专教育应侧重于某一个专业,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可见,当今的教育还没有“自觉”地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就更像是一个“小本科”。比本科的学生缺少理论,比中专的学生缺少实践,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远不如中专和本科院校。这就与我们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障,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办学基本思路相矛盾。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只有扬长避短保持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才能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是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重点,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二是充分考虑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区别,着力在“培养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上下功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特别是对各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在此新形势下,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学科学术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这种市场化的人才需求。为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势在必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和地方性为特点。而教学实践恰恰就是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动口能力,通过多方途径,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是实现我们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只有抓住了这一环节,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的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实践是整个高职教育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应注重坚持用实践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密切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必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使教育更好地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既能符合我国当前的科技经济社会的需要,又能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未来性,才能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县乡党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建议

县乡党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建议

五月初,我校组成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采取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全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做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三个调研小组都就各自的调研课题写出了调研报告。现将我们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做法。

**县乡镇党校和县直机关党校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党校基本处在名存实亡的状态。20xx年,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指示宾阳县进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xx年自治区党委要求全区进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在10个县市进行了试点工作。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在20xx年5月开始启动,至今已进行了两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党委重视,加强领导,健全县乡党校体制。

县委对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非常重视,20xx年5月下发文件,成立由县委主管副书记为组长,17个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县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同时,下发了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成立党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校机制。6、7月,各乡镇都成立了党校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了党校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开展培训工作。当年,在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中,乡镇党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20xx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推进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6月,县委决定成立**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同时,由县委办下发了《**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由于县委和各级党委的重视,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拓宽培训对象,拓展教学内容。

过去的**县党校在培训对象上是党员领导干部,教学内容则是以理论培训为主,科学技术、实用技术等培训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状,**县在县乡党校改革中,着力整合社会各方有效的教学资源,拓宽培训对象,创新教学内容。

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只培训党员领导干部,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党员和农民骨干。两年来,县乡党校配合农村党员大培训,共举办15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党员和农民骨干21357人,印发学习资料和实用技术资料67700多份。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理论讲授的现象,结合县中心工作重点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科技种养、农业实用技术、法律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深受培训对象的欢迎。

(三)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性。

过去党校老师上课是传统式的"填鸭式",是传递式的"二传手",上面要求讲什么、书本上讲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泛泛而谈、照本宣科。现在我们要求党校教师从教学上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教学新理念,以需求为向导,变单向灌输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坚持理论灌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模式相结合,特别是重视探索和运用菜单选课,情况模拟、案例教学、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大培训由理论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如在再就业培训、扶贫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和农家课堂培训中,老师能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和成功的案例来辅导、引导学员,让活生生的事例说服学员,激发学员掌握提高技能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班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大胆地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在城乡清洁工程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利用"空中课堂"开设《电视评述》、《专题讲座》等栏目,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提供平台,在农村大培中,开设实践课堂,组织群众走出家门,到当地或外地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种养示范户"去实地学习实用技能,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强烈要求,如西河镇。开设"流动课堂",由镇党校带头,组织农业科技教师,到镇、村开展送技术下乡,让农村党员群众坐得住、听得懂、学得透、用得上。自觉地掀起学习科技、发展种养的热潮,享受到科技致富带来的甜头。

(四)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大培训的需要。

县乡党校教师是县乡开展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主力军。如何加强县乡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改革工作中,**县针对县乡党校原有的师资不足,特别是实用技术教师短缺的情况,采取了"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做法是:

1、重视选拔--开发师 资人才资源。经过社会挖掘、部门推荐、组织筛选的办法,着眼于"选、管、培、育"四个方面的环节,积极探索出一套"选得准、用得上、留得住"的运行机制。把政治理论高、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党校教员、领导干部充实到政治理论师资队伍中来,请他们讲理论、讲政策、讲发展;聘请自治区、市的院所专家教授来当客座老师,对某一技术或项目作专题讲座;从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中"选优",从示范户、种养大户中"物色"老师,请他们作实用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演讲,从而形成了"县党校教师+领导干部+上级专家教授+科技拔尖人才+乡土人才"的师资体系。目前,**县县乡党校在册老师共305名。

2、注重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是使各项大培训赖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全员大培训的启动,过去是那种"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灌输式"缺乏实用技术指导的培训方法,已成为大培训的"瓶颈"。因此,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仅是党校本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到老师职能能否得到发挥的问题。因此,**县在选拔教师的同时非常重视县乡党校师资结构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县乡党校教师选拔的条件和具体要求,根据**县计划的要求,重组了县乡党校师资队伍,且结构比较合理,据调研表明:**县县乡党校在册得305名老师中,县委党校专职教师10名,占3%;科技专家150名,占49%;农家课堂、示范户老师146名,占48%。

3、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为了不断提高县乡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县更重视师资的培训,再有举办各类专业的师资培训班,据统计,两年来**县选派了6名教师到上级党校培训;由县委组织部、县党校和县基层办等单位举办县乡党校师资培训5期,参加培训人数200多人次,通过培训来更新老师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总的来讲,通过充实、调整、培训和提高,**县县乡党校师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也比较高,并在大培训中发挥了作用。

(五)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三库"即:"师资库"、"教材库"和"案例库"。"一基地"即示范基地。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不仅是县乡党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环节。在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过程中,**县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了师资库。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县委党校的政治理论类师资库:一是科学术专家+县内科技拔尖人才的师资库,其中包括;聘请自治区、市的专业院所的专家教授为兼职老师,县内涉农部门专业科研人员;二是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的师资库。目前,**县共有师资总库 1个(设在县委党校),县涉农部门、乡镇也建立了师资分库。师资总库共有师资305人,其中县委党校专职教师9名;科技专家150名;农村技术能手146名。

2、建立了教材库。**县县乡党校教材库由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电教资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县乡党校、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农家课堂、阳光工程和扶贫项目等班资的重要。现共有教材 150篇,并形成了以县委党校+县涉农单位+乡镇村三级教材库网络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基本上适应了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需要。

3、建立了案例库。在案例库的建设方面,**县要求每一门课都要有1-2个教学案例。一方面收集本县实用技术的、致富的成功典型,增强大培训的乡土内涵,既使广大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远有目标、近有榜样;又使案例成为大培训的"师资"。县委党校在教学案例入库之前,严格审核、修改,使教学案例更完善,更具说服力。目前,全县入库的教学案例共50个。

4、建立了培训示范基地。**县的示范基地主要是以"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种、养殖大户"以及"种、养殖基地"为主。由于示范基地的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非常受农民党员和群众欢迎,大家说,这样的培训有实效,管用。因此,对此类课程,群众踊跃参加,听课人数常常是大超预计的人数,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培训部门不得不安排群众轮流听课。但,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常有农民群众问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参加学习。目前,**县共建立示范基地20个。

由于加强了"三库一基地"的建设,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了"三库基地"的作用,逐步实行了资源共享和"菜单式"的教学方式。

二、**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县在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县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农村党员、群众的需要

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年龄偏高,知识老化,教学实践经验欠缺。以县委党校为例,10名专兼职教师,30岁以下的2名,30-39岁的1名,40-49岁的5名,50岁以上的2名。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党校老师年龄普通较高,除了科技特派员这一部分比较年轻之外,实用技术课的老师年龄平均在45岁。相当一部份老师都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大培训的需要。由于乡镇党校的师资大多来自涉农部门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因此,难以适应当前这种开放型教学的需要。

(二)"三库"建设缓慢

虽然**县县乡党校的"三库"自20xx年开始建设,但是,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从"三库"建立的现状来看,县委党校的"师资库"建设初具规模,"教材库"和"案例库"则刚刚起步,不仅总量偏少,质量也不太理想。部分乡镇党校的"师资库"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整理资料,"教材库"和"案例库"基本没有建立。由于"三库"建设比较缓慢,信息资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

(三)资源整合办法欠缺

资源整合是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在改革的过程中,**县也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但是,由于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同,要求不同,再加上经费的问题,要想较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县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确实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复培训的事情常有发生,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培训经费的浪费。有时也出现一些部门有较好的师资,却苦于没有经费而无法开展培训工作;而有的部门有经费,却因没有较好的师资,培训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力度不够

在改革的过程中,县乡两级党校在教学内容都有所拓展,但目前仅限于理论、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多,就业技能的培训虽也开展,但因经费问题,培训面不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仍不适应。

教学方法方面,这两年有所创新,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说教方式,运用案例教学、体验式的教学、基地教学、流动课堂、专题讲座等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群众对"菜单教学"的方法比较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县县乡两级党校目前还无法进行菜单式教学。

(五)教学设施落后,培训经费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县县乡党校的教学设施落后,培训经费短缺。近年来,县委党校的办学设施得以改善,建立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培训手段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由于经费比较紧张,县委党校的教学设备还没能适应当前大培训的需要,一些原有的教学设备也开始老化。乡镇党校的教学设施更为落后,全县的乡镇党校大多只有教室和课桌椅,最近,组织部在各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解决了电教问题。至于其他设施基本没有。

培训经费问题,一直来是困扰党校的问题。目前,县委党校除了日常的办公经费外,培训经费极少,要想改变党校设施落后的问题难度大。乡镇党校在这方面困难更大。

三、几点建议

从**县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兄弟党校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全县资源,构建大党校

搞好大培训,单靠县乡两级党校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整合培训资源,靠全社会的力量办好党校。在坚持以县委党校为中心培训的同时,以乡镇党校、村级专业协会、农家课堂(党员示范中心)为补充培训,充分利用部门培训资源、社会培训资源,把党校范围拓展到部门、非公经济组织和街道、社区、村屯,把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城镇居民、农村脱贫致富人员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列入党校培训范围,在全县构建起大党校网络培训体系。整合县劳动人事、教育、科技、农业、扶贫、畜牧水产等部门资源,依托县华虹丝绸股份、新宇兔业、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以及县几所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一些示范村,依托一些示范街道社区,依托一些经济大户、致富能人等等创建一批党校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全县资源,健全培训体系,拓展党校培训面。通过整合全县资源,健全"三库",增强大培训实效性。

资源的整合,仅靠县委党校,或者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建议要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

(二)把农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大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

**县是一个农业县,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劳动力无疑是主力军,如何把庞大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把丰富的农村资源转化经济优势,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这是今后党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党校的农民教学培训要通过构建致富增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三个平台,着力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在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县乡党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网络教育资源,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依托基地、依靠学校、紧靠中心示范户,大规模、多层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成为能够利用网络、电话等数字传媒的信息化新型农民。大党校对农民的培训,应定位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经济能人的培养并带动片和面的标准上。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要遵循"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分类指导,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政府要加强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要整合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乡镇等行政部门资源,多方协作,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在培训中要侧重于实用、管用,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在创新培训方式方面,应注意做到:

1、坚持几个原则

(1)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的原则。建立实用易懂的教材库,充分利用党校电教c级站的内容,精心筛选符合本县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资料,供党校培训使用,组织党校专职教师、乡镇及县直部门的有关人员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总结,边提炼,撰写通俗易懂、学员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销售、法律法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注重跟踪教材使用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材库。

(2)坚持"典型引路"的原则。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库,研究收集县内外先进典型案例,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县内案例,结合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需要,编写案例,为培训工作提供分析、借鉴和参考,使培训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员在培训中对一些案例通过进行分析、讨论、借鉴、深受启发。

(3)坚持可学可用的原则。建立辐射力强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的实际需要,结合本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种植、养殖基地和中心户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场所,使学员身临其境、易学易懂。

2、做到几个结合

这几个结合是: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相结合、组织调训与"菜单"选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要从**县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类别、不同层次党员和骨干的需要,办好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农家课堂。

(四)完善"三库"建设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的建设,是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优化整合培训师资,增强培训效果。当前,**县的"三库"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大培训、大党校的发展要求仍很不适应。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三库"建设。

1、进一步完善师资库。采取"内部挖潜力"合"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干部和党员培训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建立起"党校教师+领导干部+科技、拔尖人才+乡土人才"的师资库。

2、完善好教材库。通过由县委党校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力量,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利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筛选各类适用教材,制作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事迹专题片等途径,健全全县培训教材库。

3、完善案例库。要注意总结本县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将先进事例编写成案例,以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培训的关键。针对**县师资队伍的现状,要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是在县内,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要定期抓教师的培训;二是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工作要求,选派教师到外地或大专院校学习;三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县乡党校条件,促进大培训

1、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全县培训资金进行资源整合。

2、县财政要把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经费和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论高校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实现办学目的的过程中起到特殊且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各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各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教务处管理人员和教,其中,教学秘书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

(一)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学院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负责对教学计划、教师业务档案和考试试卷等文件资料的建档和保存。在学期初,收集各门课程的授课计划、教案和教学聘任书。在学期中,对学生评教意见进行反馈、总结教师评学。在学期末,对教学大纲、考试试卷、备课笔记、毕业论文及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等教学资料进行管理。

(二)教学日常工作的管理

教学秘书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下达教学任务并对所下达任务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任务聘任工作;下发排课的特殊要求通知,收集排课、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申请表,顺利完成课表的编排工作;提前完成上课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如课表、进程表、教材等材料)的下发,及时做好教师的调、停课安排,组织安排学期考试,以及学生的学籍注册,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对教师的调、停课进行统计,申报并统计教师的科研项目,做好教学会议的记录,下发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知以保障报名缴费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安排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下学期公选课的申报工作。除了这些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安排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评课等评估工作,及时进行教学情况的通报,做好考试试卷的收集及印刷工作。学期结束后,还要完成学生成绩的录入工作,以及收集和整理教师的教案、授课计划、备课笔记,整理和归档学生的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等工作。

(三)教学信息传递的管理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之一,即对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所下达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能做到及时、且完整地传达给各院系的各教研室及全体师生,为了能够快速、有效且地传递相关信息,一般都需要教学秘书建立一个信息传递体系并对其进行管理。在传递信息时,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都采用教师、学生qq群、电子邮件、飞信及纸质稿件等形式。教学秘书作为信息的管理者,必须做好信息的更新工作,并利用信息平台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

(四)教学考务工作的管理

所谓的考务工作是指学期初的补考、英语及计算机的等级考试、学期末的结课考试等考试的安排工作。在考试前,教学秘书要做好考试科目的统计,将通知下发到各个相应的班级,制定考试时间、地点的安排表,根据各个班级的具体人数确定考试的教室及监考人员,组织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的教育,审核学生的考试资格,为暂时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办理好缓考手续,随机编制学生的考试号,让每个学生在参加考试时按照考试号就座。在考试进行过程中,进行考场的巡视工作,加强考场的纪律,按要求解决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在考试结束之后,通知各任课教师及时完成试卷的批阅、学生成绩的录入工作。

(五)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秘书在平时,就要广泛地收集来自学生、教师及督导组专家等的信息,及时传达督导组专家的听课意见,及时反馈学生评教的意见给任课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的评议和科学的分析,并对评教评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反馈,对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1]

二、教学秘书应具备的能力

(一)信息处理的能力

学校的教学事务繁重而琐碎,教学秘书面对着这大量的信息、资料和文件要及时理出头绪,分清轻重缓急。虽然工作繁杂,却是有章可循的。教学秘书可以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独立完成工作协调”的原则,做到事前有计划有余地对手头上的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还应当考虑到各院系与学校整体的关系,根据实事情的紧急性、实效性的不同,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和存档,做出合理安排,并及时上报领导批准。

(二)管理能力

教学秘书可以说是教学工作最基础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日常教学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认真且果断,制定一定的工作流程,简化事情,做到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教师。教学秘书在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还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事情,加强各个环节的督促与检查,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以保障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

(三)沟通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信息的传递,在这过程中,教学秘书就该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教学秘书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人员交流信息,既要联系院系领导又要联系各个部门,同时还要联系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肩负着教学安排的重任,由于不同的教学秘书有着不同的个性,其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各个目标全体的具体情况,本着“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出不同的工作安排,既要讲究原则,又要讲究方法。[2]

(四)现代化办公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被普遍应用在工作中,使得工作变得更加快速、有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软件是作为教学秘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繁琐的教学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能有效简化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要熟练地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事务,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与教师。

三、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秘书的作用显而易见,在高职院校教学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处处都离不开教学秘书的身影。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秘书是连接上下级及各部门的桥梁

教学秘书在各院系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在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因为教学秘书既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各院系教学活动的安排、落实和检查的承担者。一个的教学秘书,应始终保持着与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单位的相关决策和专管领导的指示及时的传达给任课教师和学生,已得到及时落实。同时还要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地向主管领导反映,真正地起到一个沟通上下级的桥梁的作用,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3]

(二)教学秘书是教学各个环节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任务的下达,授课教师的确定,上课教室的分配,以及学生课表的制定等。教学任务是由教务处下达的,授课教师是由各个专业确定的,上课教室由教学秘书根据教务处统筹安排的教室进行分配的,学生的课表也是由教学秘书制定的。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小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都必须经过教学秘书的认真核实,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将会影响到真个教学过程的正常开展。[4]所以,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认真地做好各个环节的把关工作。

(三)教学秘书是教学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者

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学管理中统计报表、基本数据的整理工作、收发教学管理文件、资料的归档和保存工作、制订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记载重要的科研活动、记录并统计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总结教学工作及各项教学经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

(四)教学秘书是主管领导的助手参谋

教学秘书直接管理教学事务,所获取的信息快捷且,可以及时地纠正教学过程中任务执行的偏差,还能够及时地向院系领导和教学部门反馈相关计划的实施状况及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使教学部门的领导和教务部门能够迅速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结语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琐碎、综合性较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起到联系上下级和各院系部门的桥梁作用,保障了教学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是教学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者,同时还是主管领导的助手参谋。可见,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议教学管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浅议教学管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在高校,教学管理是学校运作的中心枢纽,教学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状况,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建设工作、教育改革等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校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较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不注重信息化综合技能的提高,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状态中。再者,近几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培育机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高校的教务部门对各种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传统的教务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管理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信息技术,摸索一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模式。

一所高校要走在管理的先进行列,首先要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就必须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涵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课表编排、学籍处理、教学评估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信息管理,形成一个严密的、有机的完整体系,能够为高校建设面向未来的、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并由此利用管理数据库将各类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大大减少了过去人工有纸化收集材料时的繁琐和遗漏。

2 教学秘书岗位与现状分析

2.1 教学秘书岗位职责

(1)上令下达,要及时。教学秘书要将学校、教务处等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传达给分院的各教研室、各位教师以及全体学生,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2)下情上报,要客观公正。教师对学校和学院各类通知的疑问,学生对任课老师讲课的意见等,教学秘书都要负责将这些信息加以收集、整理,按程序上报给学院、教务处或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备各级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应的对策,解决实际问题。(3)配合主管领导做好日常教学管理。一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着教学活动这个中心进行,从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细到停调课,既实实在在又繁重复杂,而且应根据教学进度表做到有计划地安排,不能出现遗漏和差错。(4)各种档案材料的教学档案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试卷、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材料等,既是过程性资料,反映原始状态的真实性,为各类评估做好积累,同时也为学院领导做好教学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保障教学管理顺利进行。

2.2 教学秘书队伍现状分析

2.2.1 教学秘书人员构成

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院日常教学秩序稳定。从学历上讲,以我校为例,高校教学秘书岗位学历层次主要为本科,比例约占80%,其次为专科及硕士,各占10%左右;其次,从专业上讲,教学秘书多为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对于教学秘书岗位没有专业的系统学习,缺乏理论知识;再者,从年龄上讲,我院的教学秘书队伍年轻,大多为30岁左右,占总人数的80%以上,综上所述,可见教学岗位的队伍“学历一般,专业性不强,阅历较浅,经验缺乏”。

2.2.2 教学秘书岗位存在的问题教学秘书岗位虽然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以下问题:(1)从业人员多为非教育管理专业人员,高职学校尤为明显,缺乏秘书学及教育学相应培训,导致岗位适应性不强;(2)教学秘书工作繁重,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3)教学秘书处于教学管理岗位的前线,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对教学秘书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4)教学秘书岗位职称晋升困难,工资待遇较低,队伍稳定性差,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产生影响;(5)年轻的团队虽然更有利于繁重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年轻人正处于工作、生活、学习的初始阶段,对环境压力、心理压力、人际交往的种种往往处于未成熟阶段,起伏比较大,也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整体状况。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该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3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秘书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1)教学秘书应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秘书必须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敢于坚持真理,批判错误,改变守旧的精神状态,敢于创新。

(2)教学秘书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学秘书具

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类,如语文、政治、哲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类知识;专业知识类,如计算机技术类、各类软件的应用,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其他还需要行政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运筹学、编辑学、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

(3)教学秘书应具备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秘书要求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表达简练,有条不紊,具备熟悉各类应用文的写作的文字表达能力,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的信息调研能力,能够联系上下,广交朋友,与各部门打交道的交际能力,围绕领导工作的要求培养独立处理事务的办事能力,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各类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

(4)教学秘书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秘书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心理活动,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做好教学秘书工作。

4 结语

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在与时代接轨的同时,是否能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数字化形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团队,还有许多的路要走,针对上述问题,我院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具体措施有:每年暑假进行定期开设教学秘书业务培训与提高班,提高教学秘书岗位的业务素质;在薪资方面,实行了按岗定酬,同岗同酬,避免了同岗不同酬引起的部分秘书的心理落差;学院每年争取若干个进编名额,来解决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问题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不仅激励秘书人员认真努力工作,也同时给予了希望,使得该岗位的秘书人员更加有归属感,从而能够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师生,这充分体现了学院重视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了解该岗位的枢纽作用对于高校的发展的推动。当然,教学秘书队伍的诸多问题不能在短时间里全部得以解决,还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逐一改善,共同提高。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素质的提高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素质的提高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时、高校在教学管理观念上比较陈旧。管理观念在管理主体中支配着方法策略,对管理质量的好坏很重要,决定管理目标实现的快慢。随着管理理论的进步,观念也在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如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管理观念影响了教学管理,占主导地位的是行政及经验管理,人本主义的管理观念还需努力去树立。

第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行政倾向,在现代,采用科学化管理是高校管理必须做的,而是现实中依然存在经验化和行政化管理。

第三、没有重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对教学管理的认知不够,导致学校领导把教学管理当成例行工作,主要精力用在建设新校区以及申报学位上,再者学校推行的教学管理体制牵扯了很大的精力,也造成很大的压力,没有时间与精力投入教学管理。

第四、不科学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太片面,教学工作量不,教学质量不重视,在发展环境和精神层面不够重视。

第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二、教学秘书对于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

作为教学秘书都有哪个作用呢?包括及时条协调组织,第二条参谋助手,第三条保障服务。

在一些高校,教学秘书是负责基层事务的,也是基层教学的执行与管理者。是由高校教务处及系主任领导的,主要是协助校教务处及系主任的日常工作,起着助理的作用,同时也是与其他部门及领导的联系的纽带,有上传下达的职责。教学秘书对教学相关政策比较熟悉,因为是战斗在一线的,对教学人员的各种情况也很熟悉,便于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校上级领导,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具体工作体现如下:

及时: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水平与职业精神很高,教务与教学能力很强,办公室日常教学协调到位,能协助领导做出决策。

第二、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反应能力。

第三、教学档案在促进教学改革上起很关键的作用,教学秘书要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四、各种资料的管理。

第五、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现代高校教学秘书的状况

在我们国家,关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政策的改革,尤其是教学管理上提出新的要求,一些专家也提出一定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壮大,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秘书在其中也提升了一大步,尤其是大量老师、硕士毕业生的加入,对秘书这个职位整体有了提高,在此情况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还比不上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秘书队伍也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尤其是现代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要求,主要问题包括:首先不合理的队伍结构,素质不高,不管是专业还是学历,还是专业知识都不合理,其次不稳定的队伍,这个职位需要专职人员负责,才能保障管理水平,再者没有培训的机会,目前教学秘书的专业知识不够,但又没有学习的机会,工作质量意识低,没有创新思路和方法。

四、分析高校教学秘书的能力培养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大众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为能赶上时代的脚步,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做出调整,定位在应用性、地方性及综合性,并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目标,由此可见,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专职人员加入,而教学秘书在基层工作中起着的关键性作用。

高校秘书的工作具体决定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还是在独特的要求上有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的如下:及时是一般秘书的能力,第二是与高校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能力汇总如下几点:

及时点:教育观念需要有与高校同步理念。

第二点:在管理的能力上具有科学性统筹性。

第三点: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学科及教学管理性。

第四点: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就是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

第五点:非常好的与人沟通能力。

第六点: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具备是由教学秘书的岗位性质及职责角色决定的。

第七点: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八点:能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并有一定的开拓能力。

五、打造高素质教学秘书团队,加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

教学秘书这个岗位非常重要,不仅是我们理解的通信员、收发员、勤杂工,首先从意识上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有的人曾提出,教学秘书的重要性相当于半个系主任,这个说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作为一句教学秘书一定要有自信,要重视这个岗位及起到的作用,而且要主动的、积极的开展工作,把教学秘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及时点:必须具备的一种理念就是创新理念,在认识上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要加强,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也要增强。

理念的创新的真正含义是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员工,一定要打破常规突破以往长时间部分人们的偏激看法,一如既往的热爱自己本职的工作。

第二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在学习方面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努力在管理水平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提高。

教学管理有两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既含概了行政方面的管理,又是学术的管理。

第三点: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工作方法—— 创新

教学秘书要想快速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工作方法一定要科学,一个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如何也是在工作方法是否科学上体现出来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达到的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业绩是突出的。

各级学校一定要意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对此工作的作用及地位要予以肯定,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对其工作要倍加关心,比如从思想上、工作上、相关政策上都要做出关心,要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另外,不管是在职务晋升,还是奖金奖励,还是表彰先进等方面,都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并且对教学秘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让其有学习进步的机会,通过种种渠道来解决教学秘书的顾虑与问题,这样教学秘书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不管是教学质量管理中还是教学质量上,共同担负起培训综合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教学秘书在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秘书在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秘书作为高校二级学院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既是二级分院领导的得力助手,也是联系高校教务处和师生的桥梁,同时也是协调部门关系的纽带。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至关重要,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秘书的职责

如图所示,教学秘书工作从属于高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双重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对二级学院的教务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协助二级学院教学主管领导组织制定或修订院内专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和教材的征订,按时给教师和学生发放课程表和校历表;协助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领导检查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并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核实汇总教师工作量;根据学校学籍管理制度,负责学生入学登记注册以及办理试读、退学等手续;做好重修、补考学生的统计、上报和办理工作;统计学生学习成绩,严格审理每个学生的毕业和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组织各专业的期终考试工作;协助教务处组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发放等级证书工作;协助教务处组织学生进行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工作;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等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具有时间性强、任务量大、事务繁多和责任重大的特性,一旦工作不到位,二级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将难以得到保障。

二、教学秘书的地位

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地位,既是从属的地位,又处在相对独立的地位,是高校基层教学管理的重要枢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秘书这一工作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做,有的还把教学秘书等同于行政秘书,更有甚者还认为教学秘书就是打打字、收发收发文件。由于对教学秘书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因此教学秘书无论在职称、职务、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其他人员机会少,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心思动,队伍不稳。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特别是在二级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和运作中,教学秘书岗位日渐重要,它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要能较好地胜任教学秘书工作,至少应有一到两年的熟悉过程,如果频繁地更换人员,就会使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教学管理质量就很难保障。因此,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同志首先要尽心尽职,在繁重而又看似平常的工作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地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也要重视、关心这些同志,为其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三、教学秘书的作用

教学秘书的主要作用是在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领导下做好校、院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保障本院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其具体作用有:

(一)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教务处负责对日常教学管理做出各项规定,而大量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就由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具体承担。教学秘书要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作用,地领会二级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教师和学生,如停、调课通知,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知,公共选修课的通知,学籍处理的通知,其他各类考试的通知等等要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各项规章制度或决定得以顺利实施执行,使其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规范可行。同时要做好“下情上达”,把广大教师和同学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及时传递给相关领导和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

(二)沟通协调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所需,教学秘书要与教务处、学生处、各二级分院、各职能部门之间联系。教学秘书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院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借助有效的沟通手段协调本院与本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之间的关系。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任务执行的协调,如教师因病、因事等调课的协调;教学活动安排的协调等等。通过教学中及时沟通协调,才能保障教学工作达到预定目标,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提高教学质量作用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秘书,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质量意识,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积极协助院领导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进行定期的教学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四、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

教学秘书的职责、地位和作用充分说明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要使教学秘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胜任和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教学秘书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秘书必须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团结同志、协调合作、知行统一、教书育人、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品质。

(二)业务素质

掌握较为的专业知识对教学秘书来说是必需的,但不是目的,能将所获取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才是最终目的。随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由数据单项处理过渡到数据综合处理,由单机单项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特别是校园网的建立以及大量管理型软件的研制与应用,高校的教学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教学秘书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技能,才能胜任这一岗位的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优化工作次序的能力,独立协调与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管理和工作的能力。

(三)心理素质

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同志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心理品质素质。及时,优良的性格。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应变能力强。第二,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不感情用事,情绪的调适能力强。第三,坚强的意志力。能自觉地克服困难,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心理耐挫能力强。第四,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接受他人,悦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协调能力强。

(四)创新思维素质

教学秘书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教学秘书要在做好服务性、辅助性、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对工作任务、目标和方法等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有新观点、新视角,敢于突破已有思维的方框,在实际工作中尽快找到自己的工作特点与规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行政管理与初中教学管理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是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及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博学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障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中加强人本管理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很重要。由于人本理念缺失,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缺乏人本化,为此需要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实施人本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关键词] 人本管理;高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注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加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学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就是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营造优越的学习、发展平台和环境,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师生自觉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促进其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其内涵具体包括:及时,对学生和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怀,让学生和教师感受到他们的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和谐的团队。第二,为学生营造灵活柔性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发展平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管理文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教学管理缺乏人本化

1.专业设置机制不灵活,学生缺乏专业选择权,转专业困难。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在德才兼备、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高校在专业设置机制上也应满足这种需求。但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机制不灵活,各专业间泾渭分明,没有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才能自由地选择专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在现行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缺乏专业选择权,转专业面临较多的限制。比如,有的高校规定学生要通过考试,并且专业成绩要达到一定分数线才能转专业;有的高校严格规定学生转专业的时间只能在大二下学期;有的高校规定只有成绩排名在前5名或前10名的学生才能转专业;甚至有的高校规定转专业要缴纳价格较高的专业建设费。这就造成了学生转换专业困难的问题。

2.选课机制刚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虽然高校目前基本上都实行学分制,但选课机制刚性,不能真正实现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必修课的比例偏高,选修课的比例仍偏低;由于选修课程资源不足,选修课总数有限,大部分选修课都是限选课,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出,一些开设的课程又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自主选课的余地太小。

3.课堂教学管理体制呆板。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但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只强调集中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是教学形式机械。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仍实行“满堂灌”,教学形式以“填鸭式”讲授为主,缺乏学术讨论和辩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学习方式和形式缺乏选择权。高校现有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未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方式和形式的自主选择权,这使得学生要想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进度免修或免听部分课堂讲授或实行自学以加快学习进程很难实现。

(二)对教师的教学管理缺乏人本化

1.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权。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限制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权,包括决定权、参与权、选择权等,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术自由,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比如,对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案编写形式、教学进度、教材等的规定过于教条,过于强调计划性、统一性和程式化,不够灵活,遏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在其专业领域里的个性化发展。

2.对教师的管理偏于行政化。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完善的建议,但因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的观点差异、行政效能等问题,往往导致这些针对教学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解决或采纳和认可。这影响了他们的教学,也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

3.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强调量化,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很多高校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完成课时数、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次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量化指标进行,在科研方面的评价则主要是通过论文、专著、科研项目等科研成果的数量与级别这些量化指标进行,不论是教学评价还是科研评价都规定了严格、刚性的量化指标,评价方式呆板,不够科学。这些刚性的量化指标及缺乏灵活性的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表面情况及结果而忽略了教师的努力过程,只强调了监督控制和规范约束而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抑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4.对教师的教学激励机制不当。很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主要凭借行政进行硬性的管、卡、压,而教师并未充分理解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意图,主观上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会积极主动地与其合作,从而造成教学激励失灵。

(三)对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缺乏人本化

一是对教学秘书的培养提高不足。对于教学秘书这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很多高校普遍都不重视,不像对教师和科研人员那样积极为其进修和提高提供各种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这使得很多教学秘书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能力与技术,从而制约了教学秘书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压制了其工作积极性。二是对教学秘书的绩效考评往往忽略其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激励不足,导致教学秘书对其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缺乏动力,不利于他们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总体提升,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人本理念缺失是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欠缺的主要内因

(一)教育部门的教育思想观念中人本理念缺失

由于受“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教育部门往往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理想,主张教育应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并且认为教育就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而对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则不重视。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忽视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

(二)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观念中人本理念缺失

受传统的教育管理观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和强调教学管理的“刚性”和“强制性”,强调行政约束,强调严格和严厉的规章制度约束,强调教学管理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仅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管理对象和单纯的客体,而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本化”的理念。这种行政化的教学管理过于强调凭借行政管理手段来严格管理教师和学生,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指挥职能而弱化甚至于忽视了其服务教师和学生的服务职能,制定出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偏重管制与处罚,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义务,而不顾及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和权力,忽视了他们教学和学习的自由及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必将削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其创造性,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中人本理念缺失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认为在课堂上就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要规矩听话、全盘接受就可以了。这种教育思想观念下的教学教育过程导致的后果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实施人本化管理的对策

(一)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实施人本化管理

及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确保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学生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放宽转专业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高校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对学生不分专业,等到三年级时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专业,并且应放宽转专业的各种条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第三,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权。高校可充分开设充足、高质量的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课程及教师,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第四,给予学生灵活的学习方式选择权。高校可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自学或随堂听课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进行统一刚性的规定。第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比如,高校可将与学生学习和发展相关的诸如申请奖学金、参与学术活动等信息及时公布在校园网上;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等措施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让学生能有良好的心理来学习和发展;进行充分、、深入的新生入学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在大学实现自我超越和个性化发展。

(二)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实施人本化管理

1.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充分信任、尊重和关心理解教师,保障他们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教师的工作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高校教学管理者应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和学术上的自主权,实习弹性管理。比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这些都应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灵活调节,而不是进行呆板教条的限定。

3.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正和监督执行中给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时应以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为出发点,向教师征集意见和建议,并让其参与制度的监督执行,以使教学管理制度更人性化,更具备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流于表面或只注重结果,应综合教师的付出及努力情况实行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指标应具有弹性,评价方式应具有灵活性,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文氛围。

5.运用巴纳德激励理论,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1)高校应根据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个人实际需要及其个性特点,给予其适当形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2)激励手段要平衡使用。除了使用物质奖励、晋升等特定的激励手段,高校教学管理者还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情感因素,运用和重视一般性激励手段,比如给教师营造家的氛围,对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关怀和帮助,赋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提供教师发展的支持平台,形成开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学组织环境,以提高激励的效用,较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较大效用的满足和个性发展,有效实现教学管理目标。

(三)对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实施人本化管理

及时,对于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秘书这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秘书队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提高。高校应为教学秘书提供更多培训、进修及提高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进行科学化教学管理的意识,掌握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对教学秘书的绩效考评应与其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等密切联系,并通过晋升、个人发展等各种激励措施,激励他们积极努力地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