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宫春艳 王磊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镇郊小学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与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未达到中国政府的预定目标,尤为教育方面。而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中国才能真正进步,其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故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中国农村小学的设施、教师、经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国家提出浅薄之见,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占全国总人数60%左右,此外,农村人口的素质多数偏低,故农村成为中国重点发展对象之一,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卡耐基基金会教学促进委员会主席ErnestL.Boyer曾说过:“儿童早年的经历有着超常的重要意义,若国家想获得最终发展,必须先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并确认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只有促进完善小学基础教育才能使农村、社会、国家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同时在中国较为落后的农村更需得到政府对其小学基础教育的关注度。

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中国农村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因中国领域过大、农村数量较多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其困境如下:

(一)农村小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短缺

农村小学是为农村孩子们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地方,但因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处相对偏僻,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缺失严重,许多的教材尚未齐全,学生上课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也存在一定的空缺,尤为农村小学必不可少的体育、音乐及美术等的设施设备。譬如在农村小学,因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学校的体育场地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

一、质量较差,甚至于活动设施不配套[1],故使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农村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实现可能性较小,因在农村图书馆的书籍数量贫乏,或部分农村小学因资金或场地问题无法建设图书馆,使农村小学生在缺少部分图书情况下得到的知识较其他非农村学生少。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知识水平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主体之一,为学生传授小学基础知识,扮演着为农村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艰苦使命,是以其重要性不可小觑,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却仍值得商榷。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中国规定的小学教师标准中并未达到其应有的标准,同时其相应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创新,在教学上较为呆板。其次,因农村地处偏僻、教师获益颇少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兼职或短期代课现象。此外,农村小学教师易因忙碌无法兼顾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正如李洪修所说:“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都较低,这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而在农村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和非标准化的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本身是中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其发展进度及改革难度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对其实施的方针政策,其中农村经费投入是中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江西省领导曾提出:“要以对人民群众身后的感情抓好农村教育,用更大的经历、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依赖财力物力的投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所需的经费远大于政府所给予的,致使农村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导致农村小学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未能得到较好改进及其设施设备未能在数量上增加,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因工资不足、农村条件过差而锐减。

二、“民工潮”下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经商、打工,因工作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在农村的学生中,一般情况下的抚养人分为:①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中抚养②留儿女一人在农村或寄宿在校③由祖辈抚养儿女④由亲属近亲抚养儿女。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缺失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并且在没有父母监管下,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出现打架辍学的现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民工潮下”小学基础教育易受学生家庭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易出现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受到阻碍,不利于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对策

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任重而道远”一词:责任重大道路很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故针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需“对症下药”。对此,本文将给予相应对策以期形成相关理论协助相关教育部门改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加大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关注点之一,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政府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并不满足农村教育其实际所需费用,使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匮乏,教师素质及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故实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健全和保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发展好促进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进步空间。故为了更好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中国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毕业生下乡深入农村教书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对于农村小学教师应给予一定政策机制上的鼓励,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同时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在农村小学设置多个科目的教师并增添相应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的发展,为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工作负担,同时给予农村教师适当时间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力量,巩固其教师队伍建设。

(三)“民工潮”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在“民工潮”下,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程度不高,因此,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力帮助农村小学生进行疏导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其中,农村小学教师需发挥其重要辅助作用,使农村小学生即使在无父母照料情况下也能在学校与教师指引和教育下走向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民工潮”下的父母,作为学校应多帮助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距离再远也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在有意义的日子应回农村看一看孩子,不让孩子因无父母的陪伴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歧途;此外,校方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了解小学基础教育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性,及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儿女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其许多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故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意识,不要因追求物质化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结论

因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条艰巨的道路: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尚待完善,农村小学的硬件水平偏低,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相对落后等[6],将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影响我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影响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前进道路,故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改善及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以上是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及水平有限,研究深度不够,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欠缺,如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指点。

作者:胡思思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生课业负担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

文章从考试形式、考试层次、试卷评分标准、传统考试“一纸定终身”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并对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改革方向进行了探索,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丰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既要联系实际,也要考虑城乡差异性;评分标准弹性化,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

关键词:

小学生;考试制度;课业负担

小学生课业负担与考试制度的关系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之中,一直被提及、关注,也一直在不断改革。在关于《中共中央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严禁各地设重点学校或实验班,切实改善“择校难”的现象,积极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的呼吁下,各地方政府、教育局也实行了不同的改革措施。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生是否切实地受益于新课改,减轻了课业负担;如何通过变革传统考试制度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值得我们思考。

一、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目前小学阶段存在的统一考试主要有每学期一次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及小学毕业时的小学升初中的市级统一考试。统一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选拔的公平性,但是存在诸多弊端。及时,考试形式单一,无法反映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考试方式均为书面填写试卷。此种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综合实践类的内容无法从试卷中得到反映。以小学语文为例,小学语文中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内容,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单一的书面测试无法反映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传统书面性的考试还会造成教师、家长只注重书面作业,盲目增加习题量,间接性地增加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考试层次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之间城市、农村差距较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般而言,城区小学教育资源优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而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等各项教育资源欠缺,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统一考试不能满足地区性差异。以小学英语为例,南京市某年小学英语小升初统一考试作文话题为电脑,电脑对城区或者发达地区学生而言非常熟悉,甚至是生活必备品,但是对于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而言,鼠标对他们来说都很陌生,有些学生甚至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统一的考试内容往往无法照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异。第三,试卷评分标准单一,限制学生思维。据访谈,在批改统考试卷时,一般按照教育局统一的标准答案按点给分。虽然有些主观题答案设计有一定弹性,但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一缺陷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阅读理解《小草与松树》为例,在回答文章所歌颂的品质一题,根据标准答案,文章反映了松树坚韧不拔的气节。有些学生回答了文章反映出小草积极乐观的品质,经过仔细推敲也是言之有理的,但是依据标准答案,这样的回答不得分。这就体现了试卷评分标准的单一性,欠缺人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直接导致了“死读书”、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间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第四,传统考试“一纸定终身”,增加学生心理压力。目前,期中、期末考试和小升初考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中所占分量很重。期末考试成绩将会记录到学生的电子学籍卡上,伴随学生的一生,也影响着学生的“三好学生”等各类荣誉称号的评定,似乎一次考试决定了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况,这无疑给学生造成了莫大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有少数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恐惧等“考试综合症”的心理症状,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传统考试选拔制度亟需改革。

二、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的探索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考试制度改革作为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基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在此提出几点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及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丰富考试形式。现行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考试均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只有英语考试中有部分听力测试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可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在小学语文的考试中,可增设口试部分,考核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期中测试,可结合小学语文交际和习作内容中的节日话题,让小学生说一说春节会有哪些传统习俗。教师可给出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老师是你的阿姨或者叔叔,在春节期间来到你家,你会怎样问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这种考核方式既能体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能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改善传统考试重视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灵活运用的弊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考试内容既要联系实际,也要考虑城乡差异性。新课改一再要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但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差异性。因此,在考试命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如前文提到的英语作文《电脑》,如果改成《我喜爱的家用电器》或者《我家的生活小助手》等,就可以给所有学生发挥的空间,不会因城乡差异而造成部分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第三,评分标准弹性化,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在统考后试卷批改前,教师可以通过对试卷进行抽样批改的方式对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想法,再据此修订试卷的评分标准。另外,试卷批阅组可由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师组成专家组,对疑卷进行分析。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小草与松树》一文中,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领会文章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松树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是,少数学生另辟蹊径,也能发现小草身上同样存在积极乐观的品质。教师此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评分标准,酌情给分,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杜绝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现象,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第四,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传统“一纸定终身”的考试单一地注重考试结果,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不能单看考试成绩,应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如对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考试时可设定卷面分和平时分两部分,按一定比例分配。一来可以弥补单一的书面考试的片面性,二来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考查,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学生的考试压力。

三、结语

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的改革,可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改进不足之处。学校、家长、社会应结合彼此之间的力量,为学生构建一个更自由的学习、成长空间,从而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作者:竺暄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

《中国青年》开展“我们应该怎样成长?”的讨论,切中时弊,抓得好!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严重地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有人说这是教育危机,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再过几年就会变成“癌症”了。

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个老兵,还没有进城就担任了太原市教育局的及时任局长,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在文教机关工作。要说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那是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国民基础教育是指所有的公民,无论干哪项工作的劳动者,都应该受到的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普及教育。当然,普及教育的程度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普及教育就要有相应的发展水平。目前全国各地生产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应随之有差别。即使普及了高中,也还是国民基础教育。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样双重的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面向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

我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的人道理明白,做起来糊涂,再碰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这股“龙卷风”,就顶不住了。近几年,在不少学校严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重毕业班,轻非毕业班;重快班,轻慢班;重高中,轻初中;重理科,轻文科;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甚至有些学校不等毕业就把学习差的学生推出学校,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样下去,势必背离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原则,把人们引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追求上大学,把这当成“铁饭碗”。还有人把考大学比喻成“登龙门”,考中专、技校是“跳农门”。农村流传一种说法,“一登龙门、三代幸福”,顷刻身价百倍,说亲盈门,更助长了一些青年不安心农村。

“”粉碎以后,邓副主席提出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目前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忽视培养智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们在突击教学、题海战术的驱使下,掌握的知识不是理解了的知识,消化了的知识,更不是巩固了的知识。有个大学为了摸一摸入学新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学半月后,再拿“高考”题对他们进行了考试,结果很多学生的考分同高考录取分相差甚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的智育抓得论文联盟//很不得法。智育是要育“智”的,“育智”,就是让人聪明起来。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识别能力、观察事物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目前一些学生离这些要求差距大。有的大学反映,近两届学生中“高分低能”的多。

由此看到,坚持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这一教育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坚持这一教育原则,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从我们山西看,目前师资队伍较弱。现在有一些地方是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工农兵学员教大学。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和巩固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能眼看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论文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完成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以上任务呢?这里,结合自己近来年来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就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能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写作,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发情感的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例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长辈、同伴、亲人、朋友,甚至虚拟的人物,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甚至玩具。学生的习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唐僧,我想对你说……》,为孙悟空抱不平,让人觉得可笑又有趣。第二方面,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改革作文评价机制,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文如其人,千人千面,不能主观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一要着力找到学生作文中最富个性的那一点,肯定他,让他尝到甜头,让他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二要改变评价方式,变单纯的教师评为师评、自评及学生互评相结合。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表机会(如向刊物投稿、办班级作文小报、开设学习园地、出学习习作板报等)。这也是一种评价,而且是更具激励作用的评价。另外,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的好,也没有的差,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给予好成绩。习作训练后要及时评阅,评阅中要根据孩子习作水平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多激励、多称赞、多建议,多挖掘“闪光点”,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丰收果实”,这样便能持续激励孩子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24小时天爱上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五多”,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习作训练,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一是多读书: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也才能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的语言表达,只一味地感叹“好美呵”或“真美呵”,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二是多观察: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有鉴于此,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只有多观察,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并反映在习作中。三是多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四是多练笔: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因而,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哪怕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五是多修改: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改错别字,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的句子。既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总之,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生活中学会习作。如: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佳作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表春情,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有话可写,充满生活气息。

四、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以往,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结尾。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并非不要形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力求习作构思“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内容,轻形式”理念的生动体现。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张扬独特个性。学生动笔之前,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成为习作的主人。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小学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将学生为教学主体,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学,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局限,所以不能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应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接受学习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和调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比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没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保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教师的主导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服务。而没有教师的教学,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有的效率,主动学和自主状态的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主动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发挥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教师确定方向,负责选择内容,积极教给方法,有教师教,有规范,有指导,才是新课改的改革核心。

2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包括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是一种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选择和决定教育的理论。这样就决定了学生客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健康发展。而我们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的主人。在这中理念的支配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会自动形成培养学生发展的局面,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同时在高度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美好明天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形式,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

3让学生发展

(1)教师应该重视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学的及时天,学生都是满怀信心和兴趣来学习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却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泯灭了。教学和教育的不得法,是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教学质量真正的提高,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少数学生的拔尖不是真正的质量。

(2)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包括的和相对落后的学生,提携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教师的心里要装着全体学生,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该覆盖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思考和提问等机会是均等的,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就感,享受成长的快乐。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道理,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分层次的,在班级学生中,学的经验丰富的、一般的、靠后的都存在,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不同措施,比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提优辅差”要有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制定措施,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切实的措施。以激励为主,不是说不要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实施多元评价,看到每一颗幼苗的优点,使其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在逐渐完善中,培养他们的品格。小学阶段的教学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效果。

二、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枵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传授它们,让学生通过听课、观察、感知.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世界观教育。如在讲解约分和通分时.笔者就让学生观察约分和通分前后的分数单位变了,但是分数的大小没变,促使学生感觉到“变”与“不变”矛盾的双方同处一个整体之中,两者即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数学内容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成就,还可以与同时代的外国数学家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操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的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的认识,逐步形成而确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掌握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补多补少,探寻平均数的求法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的乐趣,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

2、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因为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越强,对复杂问题的反应越快。解决问题的速度越迅速,能力就越强,智力水平就越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笔者的做法是顺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人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到见解。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给学生造成发挥创造力的情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得到成长壮大。如在讲解“圆面积的计算”时,指导学生将圆剪成一个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与圆等面积的类似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一步一步操作、分析、思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智力素质.也达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和效果。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我校通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现将我校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作如下汇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前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不能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时代呼唤着我们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呼唤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着力构建现代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势在必行。

二、评价目的

1、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树立学生素质评价理念,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3、探索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策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原则

1、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产生被评价的需要,对评价产生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2、因材性原则。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3、发展性原则。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

4、性原则。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切实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

5、民主性原则。在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以及的评定,均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指标公开化,评价过程民主化,以保障评价的公正合理。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6、时代性原则。评价的项目和指标直接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以确保本评价体系的时代性。

四、评价方法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知识评价系列、能力评价系列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学科考试考核为例)

(1)单一的教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4)课内表现与课外活动相结合:(5)评价结果科学化

五、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落实三项举措。

1、运用成长记录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以成长记录袋为雏形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它具体体现以下特点:①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②评价内容的多维性。③评价形式的生动性。④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2、构建与素质评价相适应的考试考核模式

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①考试方法:分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②考试内容:书本、课堂与课外相结合。③、考试方式。本着“快乐考试”“享受考试”的理念,开发了多种考试形式,考试花样不断创新。让游戏进考场,让家长进考场,边玩边考。

3、关于作业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即,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上,要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如:对学习努力,由于其他原因(如转学,知识有缺漏)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的,教师也要不吝对其表扬鼓励;图形设计中,有的学生创意好,绘图不够美观、有的有创意,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赋予适当评语,指出他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教师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从作业中发掘学生不同领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好品质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使作业评价更好地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的制约和困难:

及时,实施小学生评价在小班化中易行,在大班额中难以操作,学生评价的实施步骤工作量甚大。我校生均60人的大班,教师会出现畏难情绪,或有时敷衍了事。例如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17项,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组织班级同学、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参加,并要做好日常中观察、谈话、访问、调查、测验、收集成长记录等信息,班主任工作量很繁重。

第二,评价要求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要求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三、成长记录有待改进。我们在实验中推广的成长记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成长记录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相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的容器。另外,一些成长记录中学生给自己的评价连续几次都是“我要好好学习”,同学的评价也多是空洞的语言,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好。

我校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现在仍在建设之中,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将继续探索,以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逐渐取代单一的考试制度。转贴于论文联盟 //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 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及时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 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 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 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总之,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 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四、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及时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 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 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 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总之,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浅谈00后的性格特点与小学基础教育对策

【摘要】教育是个面向未来的职业,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只有保持一个学习,思考,调整的心态,才能适应这个职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关键词】00后;性格特点;小学基础教育

2010年左右,随着00后走进小学校园,小学基础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换代,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小学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我想从小学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做一个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00后“独二代”独特的“6+1”家庭生活环境。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00后成为“独二代”!不难算出,作为“独二代”,一般能得到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两代六个人的“6+1”呵护!万千宠在一身!尤其是如今的年轻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教育讲究科学性,但却缺乏一点耐性,更有甚者,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或离异,对于孩子,不管不顾,喜欢依赖上一辈来带孩子。祖辈对孙子的溺爱,其实更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孤僻、专横的性格。不少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显得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霸道,但其实内心胆小,因此容易感觉受委屈而回家里撒娇“告状”。这些现象在“00后”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王璐,10年进入我们班,这个孩子刚插入我们班时性格较孤僻,平时很少说话,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有说有笑,他也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和同学们接触,放学时,也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也找他谈话,谈了几次,可是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到他家进行家访,在与奶奶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来自一个失去双亲的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母亲从此远走高飞,他的父亲由于自责也随之而去,而那年他才9岁,他是靠着爷爷打些零工来维持生计读小学,由于失去双亲的无助,使得年幼的他心里无法承受,自小他便躲着别人,不愿与他人交流,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是自卑与愤怒,他渴望与别人交流,却始终无法得到与别人交流的机会。

对策1:针对00后孤僻的性格弱点,我们可以适,当的多组织一些诸如班会,春游,读书等兴趣爱好小组,培养00后的团队意识。此外,课堂是学生成才的主阵地,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引导他回答问题,只要稍微有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其自信心。

对策2:针对00后专横的性格弱点,我们要利用课堂课外一切机会,甚至可以组织一些角色互换游戏,诸如,“今天我当班长”,“我是小交警”,“今天我值日”,“如果是你”,“当24小时爸爸”等活动,引导他们理解别人,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感受!

其次,00后生活在一个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时代!有人说,“网络成长于‘80后’、‘90后’一代,但它最终会属于‘00后’。”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看,现在不少的孩子还没学会走路,就被家长抱着在电脑前看动画、玩游戏。“80后”家长不论工作,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电脑。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从小就熟悉电脑和网络。不少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学会用电脑后,宁愿呆在家玩电脑游戏都不愿出去玩。还有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才上小学就懂得开博客,写文章,写心情了,真的是一代比一代早熟。

在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介的当今,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处于这种虚拟语境之下,使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小朋友过早的沉迷电脑和虚拟世界,则会使得他们疏于与人的沟通,容易变得冷漠和过分自我。

对策:我们可以结合家长,组织“网络知识技能大赛”,“课堂知识的网络延伸”,“博客竞赛”,“编辑班主页空间”等活动,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在网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和开阔他们的眼界。发挥网络的正能量,避免他们过分沉溺于网络和网络游戏!

第三,00后自主意识强,不喜欢受约束,有民主观念,喜欢参与规则的制定,但抵抗强制规定的条条框框。

对策: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开拓视野,主动参阅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在教中学习;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制定班规;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老师在幕后,他们在前台面对各种困难和情况。

第四,00后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接受的知识信息早而全,所以,00后是聪明的一代;从另一方面讲,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00后”从小就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已经发展到孩子出生几个月就开始接受早教。或为开发潜能,或为寻找玩伴,很多有条件的家庭都选择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学习,而形形色色的少儿培训班,更是假期里最火热的少儿活动点。

从传统的音乐舞蹈,到新潮的说唱街舞;从平民化的游泳、篮球,到贵族的击剑、马术。如果谁家的孩子假期里没上个培训班,也许还会被笑说不入流呢!

由于这些,00后这一代智力比以往的孩子上了一个等次,“00后”显得特别聪明、特别灵活,语言表达能力也特别好。

对策:我们的教学课堂也要紧跟学生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加强教学改革,教学课堂要灵活有趣,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教学方式要弱化教的方式,强化学的作用,适当的加强互动交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总之,教育是个面向未来的职业,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只有保持一个学习,思考,调整的心态,才能适应这个职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过程因素与策略分析

摘要:小学篮球训练的加强不仅会保障篮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给我国篮球的振兴提供前提条件。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小学篮球课程模式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参与的小学篮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小学篮球课程存在的不足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小学篮球;篮球教育;教学过程

1.前言

目前北京市小学的篮球发展氛围高涨,多数小学都会设置篮球课程,在全社会都积极推广篮球运动的同时,人数也逐渐增多,却没有欧美国家一样的篮球水平,这个问题就要归于教育的因素,所以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进小学篮球教育教学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小学篮球训练的加强不仅会保障篮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给我国篮球的振兴提供前提条件。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小学篮球基础教育给与的分析,在一些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意见与建议,其价值在于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进行透彻的分析,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篮球基础教育,完善教育系统,为中国学校体育中篮球的教学提供帮助,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2.小学篮球教学过程要素现状分析

篮球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篮球教学的决定性因素。相互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现阶段的小学学生的整体身体形态与素质与90年代相比有比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身体素质上体现的越加明显。北京市的部分学校会在体育课上教授篮球的基础知识、正确的姿势与规则。但是课后会去练习与娱乐活动的基本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参与篮球运动的人数不多。受控于孩子们的生长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的篮球水平只仅限于基础的运球与篮下的投篮。整体的篮球水平可以说是启蒙阶段,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打好基础。

篮球教学也是根据体育教学的原则与一般规律,结合篮球运动所体现的规律特点,为完成篮球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由于集体性、对抗性和综合性是篮球运动的基础特点,所以技术与战术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3.小学篮球基础教育的总体策略

3.1教学中对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对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去参加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个因素,但是在起步阶段枯燥的基础训练反而让学生的兴趣逐步减弱,如何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可以组建篮球队来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目前北京市的篮球比赛机会非常的多,这更加促进了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通过篮球比赛这个平台可以让队员积攒更多的篮球比赛经验,也可以让队员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

3.2小学篮球基础教育中对篮球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小学篮球的基础知识教学还是很薄弱的,每个学期学校可能都不会在室内让学生学习篮球知识,必要的篮球基础知识的学习会对篮球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也会增加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篮球基础知识包括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篮球的规则、篮球的技术动作解析等。让学生在学习篮球前了解篮球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学习、凭感觉练习等弯路。小学篮球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篮球,了解世界的篮球,了解中国的篮球,给学生一个宽广的视野,也会带给学生一个学习篮球的目标,一种信仰。

3.3小学篮球基础教育中对篮球团队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篮球教学中团队的意识的教学尤其重要,良好的团队意识不仅会给队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挥与提高的平台,更会增加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增加学生对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在篮球教学中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及团队效能感的提升,为了研究以上7个维度对学生团队意识影响的重要性。

4.总结

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小学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较高,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过少。体育教师的配置相对不够完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整体执教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北京市各小学在教学环境方面的条件上是非常优越的。学校能够完成教育部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技术教育而忽视认知教育。教学方法比较系统,能够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少部分学校考虑到男女生的生理特点采取了性别分开方式教学,有助于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的提高。大多数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与知识认知的评价。

能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兴趣培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中来。在学生技术教学中使用“五步教学法”,系统的教授学生篮球的技术动作,达到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高度统一,较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根据教师对知识的认知与情感方面的不足,增加一些在室内课堂开展的篮球相关知识的教学,不仅会满足学生对篮球知识的好奇心,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篮球相关练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运动损伤或者技术错误。小学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阶段增加团队意识的培养,会让学生有一定的大局观,会增加学生们所处团队的战斗力,对篮球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研究

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重点探讨了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旨在说明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期为小学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新课改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小学生处于思想教育启蒙阶段,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标改革推行以来,冲击了传统的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关键。

1.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贯穿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始终。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表述了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从小学英语教学看中国基础教育的负向功能

摘 要:小学阶段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在此阶段进行英语教学,其教育有什么负向功能。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教育负向功能的概念及表现,并分析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负向功能,同时通过访谈家长,进而提出建议,对是否取消小学英语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 负向功能 基础教育 小学英语课程

近日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每日一呼”: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小学英语成为近日一个热门话题,前不久,台湾地区也新规:英语、珠心算、作文、速读班等,未来都不能招收6岁以下幼儿,违者较高可罚50万元(新台币)、且可连续罚。如果补习班招收未满6岁的幼儿,只能教“身体律动”、“艺术才能”等。

教育部在近期的小学生“减负十条”征求意见稿里,也把小学英语划出了学校统考之外。

那么究竟小学阶段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本文试通过教育的负向功能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概念

根据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产生的消极作用。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

教育负向功能在现实中的表现为: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

2.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西方民族以其技术的先进和物质的富裕使得他们感到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智慧认为他们才真正优越,特定的政治集团和独立的民族国家则固执地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毫无疑问,各个国家都在适时地利用教育的正向功能,然而在教育的这一正向功能充分地发生作用时,它的负向功能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种族中心主义倾向。

二、分析

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我国教育部2001年要求全国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设立英语课,但现在的小学普遍在一年级就设立英语课。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效率处在不均衡的状态。以前的低效是受教材的局限,基本上是哑巴英语。教材改革以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注重了听说,但不认识英语,成为了文盲英语。而校与校、地区与地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也呈现两极分化,因此对于英语的教学,出现了两种态度,有人说要取消,有人说要加强。这样的语言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

谈及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这样的第二语言教学,就应该从应用语言学的科学角度来看问题。第二语言的发展规律不同于母语,它不像母语那样自幼在环境中自然习得、它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它的学习过程中所依赖的及时利器是学习者已经建立的母语体系和通过母语获得的知识面、世界观以及学习方法。从跟踪研究的数据看,早学外语并不能提高最终达到的水平或是缩短学习年头,从对比研究的数据看,等到母语系统以及相关的知识面、世界观、学习方法完善后再开始学外语,速度和效率都明显要高很多。

接受访谈的其中三位学生家长表示:“先把母语学好再学英语,学英语可在上初中后学,教书育人不能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快乐童年,学习负担不能太重啊!”、“现在小学英语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当年初二所学相当。二年级时,孩子的课文中就有时态的学习、人称的学习。如果把英语的考核做得人性化、不苛刻,以游戏、儿歌、诗歌等轻松活泼的方式来做,情况会好得多。”、“我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一个星期后就对我说:爸爸,怎么(汉语拼音)a、b、c又读成(英语字母)A、B、C真是搞不懂。我只能与他说前面是汉语的读音,后面是英语的读音,他又说:我汉语还没学会,干吗要学英语呀。我无言,是呀,我们汉语还没学会学英语干吗?”

三、结论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学校教育教育以正向功能为目的,但随之产生的负向功能又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端正思想,更新理念,改革创新,竭尽可能地减少负向功能。

英语教育应进行体制改革,或者说弱化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使其回归语言教育本位。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是要降低小学英语在学校课程设置上的比重,不必对这门课程进行常规考试、考核,鼓励孩子在轻松阅读中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学英语是必要的,却不是必需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想让孩子尽早掌握英语,不妨通过校外教育进行自由选择。因此,小学英语课的去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给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教学的机构必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在深入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等,从而实现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学校和老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措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开放式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学生后期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基础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三大主科”之一,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中特别的群体,其思想、年龄、身心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新鲜、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英语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二、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标理解不透彻

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指出学校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式等,从而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在新课标下,部分英语老师对其理解不透彻,不能合理地运用英语教材,只是片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教”和学生“学”往往会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小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情绪,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主体不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数老师主体地位不明确,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3.不重视全体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的英语老师总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忽视了与成绩稍微落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英语课堂提问时,往往不会顾及成绩不好的学生,只喜欢抽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不尊重课堂纪律、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加剧了两极分化,对学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英语教学措施分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存在一些问。与此密切相关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师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英语教学论”课程是培养未来英语小学或者中学老师从事英语基础教育工作及研究为宗旨的必修课程。在小学英语教学观念、模式、内容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学论”的教学必须顺应其改革要求,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英语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1.多样化教学模式

1.1老师讲授。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了领导地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无法感受到课堂的乐趣性,久而久之会产生枯燥之感,甚至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精简老师讲授的内容,缩短讲授课时,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听英文歌曲等,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1.2学生讲授。“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业较少,但由于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理解存在困难,若要真正学好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英语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授中,为了备课往往会主动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和资料,为考虑讲课的仪表仪态,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课程的能力。

1.3多媒体教学。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英语教学论”教学中,老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英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不同形式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2.1课前小讲台。在每堂课前,老师将前10分钟单独提出来,组成一节小课,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轮流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本质,从而更加适应老师角色。由于每堂小课的组织者不同,那么教学风格、内容、思路、观点也不尽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假期实践。目前,由于高师学生见习学校不稳定、见习时间短、缺乏有效指导等,导致假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将假期见习分散到大学的一、二、三年级的假期进行,并严格考虑实践报告、教育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时间,使其更加熟悉老师、学生、家庭的调查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四、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加重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弊端,创新英语教学思想、模式以及内容,面向全体教学,并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以八里庄小学为例浅谈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摘 要】本文依据赴河北省阜平县八里庄地区暑假社会实践支教团队实地走访调查,从目前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河北省阜平县八里庄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考察,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背景、所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调研情况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贫困地区 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 策略

一、引言

目前,中国教育改革遍及全国,但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本文以河北省阜平县八里庄小学为例,论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相关对策。

二、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综述

八里庄小学由1996年希望工程捐资50万所建造,学校有一间厨房,一间微机室,一间器材室,一间图书馆(图书馆有1000余册图书)。但是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主要因为设备陈旧而不能使用,或疏于管理而闲置,因此这些设备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学校由于场地和教学、教师资源的限制,学校没有操场,没有体育、实验、音乐等艺术课程。八里庄小学共有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共7个班186名学生,其中教师10名,大多数老师直接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其中部分老教师只有高中水平。而且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很难吸引到的人才。

我社会实践团队对八里庄地区300余名家长的文化水平进行了随机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没上过学的家长占13.13%,小学文化水平的家长占48.85%,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25.17%,高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6.72%,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长仅占3.13%。造成当地教育水平落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学历水平有限,难以辅导学生们的课后作业,同时家长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关注不够,还有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跟随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有限,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辅导学生的功课。为此我社会实践团队还深入走访调研了八里庄小学、西刘庄小学、龙泉关小学、龙泉关初中、阜平县中学,对各个村庄进行相应的考证,并根据阜平县教育局所提供的资料,对于各个年纪阶段学生的辍学率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

三、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的师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教案缺乏个性和质量,多数是“以抄代之”。教学观念陈旧,模式化严重,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够。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式粗暴,尤其是在乡镇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有部分老师只是临时工转正,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21世纪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家长观念陈旧,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县城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视,为了自己的孩子选择好学校,他们甚至将孩子送去外地读书,但这仅是少数家庭。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在山区,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接近70%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教育学生就是学校的责任,这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小的阻碍作用。从家访中得知,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好,还不如到社会上去赚钱。因此并不支持学生去学校读书。乡村的学生们放学回家,家里的和田地里的活都需要他们去干,学习时间很少。

(三)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资源严重欠缺。相比教育发达地区,八里庄地区教学条件仍较为艰苦,尤其是在乡村的一些学校,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许多出色的教师不愿意一直埋没在那里,而留下的教师很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教师。学生的学习范围仅限于书本知识,教师的授课范围也仅来自于课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提供给教师来进行个性教学,为此学生的文化生活单调,学习生活不够丰富,从而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水平。

四、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对策

(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大量的本科、研究生人才。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这些财力物力绝大多数分流到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学生的补贴上,而对教师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里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让教师安心并乐于教书育人,减少教师的流失。同时要注重教师的梯队建设,吸引大量的本科、研究生双语人才来从事教师职业,这样可以给学校带来活力和新鲜血液。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合理投入培训资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经常举行学校之间、乡村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会,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唤醒部分教师为人师表的觉悟。利用寒暑假时间,让教师走出去,到高等学校或专门的教育机构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同时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鼓励和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三)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面对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的好处,从内心全力支持学生上学。做这一件事,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落后思想作斗争。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多数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没有吃早餐的习惯。现在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此下去他们的健康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也将会受到影响。

五、结论

本文以河北支教的调研情况为依据,详细的论述了如今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对应策略。对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湖南及时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是一所有着百年优良师范教育传统的学校,作为湖南省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本科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在小学教师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公费定向培养小学教师,一师承担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的培养任务。2008年,一师承担了湖南省启动的“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教育”(以下简称“四年制”)。2010年,在总结小学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师又承担了湖南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六年制”),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公费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多科型小学教师,此项工作开全国之先河,是湖南为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而实行的重大创举,是全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大创新。从2006年至今,已有3700多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目前在校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9000余名。多年来,一师在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上积极改革探索,既遵循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基本特点,又立足为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从基本制度、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创新。

一、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

1. 创新学制与学历

四年制的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学历层次为本科。六年制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六年,学历层次为本科,采用学籍管理“二・四分段”、培养过程“六年一贯”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两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四年,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计划。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转入相应专业跟班学习三年后,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从2012年起,一师已先后组织了2010级、2011级、2012级全部六年制学生进行了学籍转换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从中职到本科的学籍转换,正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2. 创新招生标准与程序

招生标准要求考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四年制的高考成绩不低于二本线,六年制的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过程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特别是为确保六年制生源质量,还专设了综合测试,在学生初中毕业会考基础上,进一步考查选拔,将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基础,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教师职业发展潜质和专业发展潜质,确保了选拔录取乐教适学的学生,从源头上把好了生源质量关。

3. 创新教育与就业政策

按需培养和公费教育。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现有教师的补充和课程建设需要,提出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据此编制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县市区每年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录取入学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定向就业和定期服务。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转学、转专业,在毕业前和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以下农村学校一定期限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四年制不少于6年,六年制不少于8年),由定向培养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实现定岗到校,优化农村教师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近年来,历年公费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均已按协议到岗执教。

(二)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1.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一师对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定位是: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我们针对小学教师职业具有多元性及实践性等特征,特别是针对培养服务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师资的需要,明确了培养综合性、多科型的师资人才。在四年制与六年制的培养上,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面向小学,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注重能力;发展特长,倡导创新”为指导思想,采取“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培养模式。

首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显著特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依法执教能力,使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具有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实行主辅修制。如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招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在此基础上分设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和体育教育九个专业方向,实现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在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在主修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辅修其他1~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师范毕业生具备承担2~3门小学课程教学的能力。

2.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科学设置各学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将高等教育共性、高师教育个性、小学教育特性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为一体,使课程体系能较好地适应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力求凸显如下特点:

(1)注重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强化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从小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应具备哪些素养等来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依照各阶段培养目标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体系。例如,不仅将基础课程靠前安排,而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艺体综合素质可塑性强的特点,一些需要可塑性强的课程尽量靠前,如声乐、琴法、形体舞蹈、美术、书法、普通话训练等;高年级则主要侧重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不仅注重学生各科基本素养的培养,而且为适应农村小学教学及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设置与小学课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模块供学生选修,使课程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了空间。

(2)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要求,突出师范教育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未来的教育教学骨干、小学各学科带头人的要求:一是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懂得小学教育规律,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二是强化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充分借鉴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丰富经验,通过专设教师技能课程的有形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无形渗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如“三字一话(画)”(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师口语、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等。三是强化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课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达到25%左右,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力求创新,如在教育见习实习上,改变了通常的见习与实习接在一起,次数少、时间短的做法,将见习从实习中分离出来,并尽早进行安排,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短时与长时相结合,使教育实践形成一个多层次、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此培养师范生面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教育智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

(3)关注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着眼学生职业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小学教育当前的需要,而且关注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作为小学教师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而且关注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不断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在职业、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如课程设置中设有教育专题研究,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若干专题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设置的有儿童心理调查研究、小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新时期小学教师素养研究等。通过教育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坚定学生的专业信仰和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注重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教育信息化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快速缩小城乡差距、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师通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培养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师范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掌握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网络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通过开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第二课堂活动,让师范生在校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掌握理论、方法、思路,便于走上岗位后能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引领所在学校、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3. 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师范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形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大量采取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仿真教学等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广泛开辟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大量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对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职前培训和实习,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起“培养学校―实习基地―生源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近年来,一师已在全省38个县(市、区)建立了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177所小学成为师范生顶岗实习学校,其中有5所小学被评为省级实习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保障机制

1. 组织领导保障

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招生录取和学生培养由一师负责具体实施。一师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项目初期,学校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党委、行政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制定六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考试政策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党政领导、教职员工全体、全程参与,举全校之力担当起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招考的命题、制卷、组考和录取工作;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入学后,又定期组织召开市州教育局负责人座谈会和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研讨会,听取对招生、考试、录取和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生源和培养质量。

2. 招生计划保障

一师每年四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计划为500人,六年制招生计划为1500人(五年制招生于2010年停止)。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本县市区每年四年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建议计划和全省公费定向培养招生总计划,统筹安排下达各市州、县市区招生来源计划,使每年的招生计划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障。从2006年至2014年,一师实际招生录取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828人,四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694人,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7248人,顺利完成了每年的招生计划。

3. 经费投入保障

省财政每年按生均6000元(从2012年起,每年按生均6600元)标准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六年制师范生的招生、考试、录取,以及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军训费、教材费和助学金、奖学金等,如2013年省财政投入了3960万元资金用于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

二、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的基本经验

1. 严把生源质量关

生源质量对能否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获取品质生源,省教育厅明确规定:报考四年制的定向培养计划的考生,成绩必须在二本以上;报考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的考生,其中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示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六年制的还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潜质测试和音体美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对考生的综合测试排名实行公示,培养学校必须按考生的综合测试成绩排名从高到低进行录取,以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从源头上把好了生源质量关。

2. 强化专业情意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独立自主性差,在学校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对教师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因此,必须强化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养成教育。一师通过充分发掘一师“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教育传统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教师气质与人格精神的生成以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陶铸;通过观摩、演讲、校外辅导员、三下乡、义务家教、教书育人楷模进课堂、一线教师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扎实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深植“服务农村,扎根小学”的人生信念,如将一师的毕业生――十八大代表兰朝红、全国首届最美乡村教师吴金成等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效强化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儿童、热爱小学的专业情意养成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其养成了浓厚的专业情意。

3. 强化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一是充分利用初中毕业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及时、二年级重点强化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养成教育和小学教师“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测试认证制度,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不得毕业。二是充分利用学习期所提供的培养时间和空间,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大量由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构成的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安排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顶岗实习,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程顶岗,经历完整的小学教育教学环节,以强化提高其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三是适应农村小学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实施主辅修制,由学生在其主修专业方向之外,任选另一专业方向模块进行辅修,以进一步增强其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4. 构建确保毕业生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体系

建立促使公费定向培养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并确保其毕业后能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是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建立培养计划协调机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会商同级财政、编办等部门并报政府办公会研究决定后,向省教育厅申报,以确保定向培养的毕业生有编有岗。二是实施合同管理。在考生被录取入学前,由考生及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协议,协议中明确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对定向培养期间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予以留级或退学;非正当原因退学者、毕业后不定向就业或定向就业时间不足者必须按协议缴纳违约金。

5. 建立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要把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实现培养一大批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有仁爱之心的农村小学教师的目标,还必须建立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高校需凸显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政府需强化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小学需提升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一师正是从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养过程、实践培训等环节入手,强化与地方政府、小学的深度合作、有效互动,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了“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

6. 构建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机制

一师积极探索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小学教师终身教育机制。一是承担“国培”“省培”项目,创新培训平台。自2009年以来,一师累计培训全国各地在职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及小学校长5500余名。二是开展为农村小学送教活动,定期组织培训专家团队送教到县以下小学及一师的小学学科研究基地,开展教学交流、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探索“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机制。让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全程、多方位地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同时接收置换出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职前、职后的良性互动,有效推进了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7. 加强小学教师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一师创建了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基础教育学科研究基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协同研发,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心理发展状况及规律、小学教育教学品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等系列问题,加强了小学教师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为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三、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并在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传统的优势,现已建成全国较大规模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全国较大规模的公费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高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二是为湖南省农村小学输送了一大批品质师资。自2006年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模式以来,就吸引了一大批高初中毕业生报考,显著提高了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学校共培养合格毕业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3709人,毕业生全部回到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是定向培养,针对性强,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提供了稳定的品质师资补充渠道,有利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队伍,对于促进湖南的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高。由于教育培养到位,绝大多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思想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也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知识基础,毕业后热爱小学教育工作,很多已成为教学骨干,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如在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一师2007届毕业生吴金成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成为我国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一师2011届毕业生蒲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潜心扎根基层,勤奋努力,乐于奉献,于2013年提升为学校教导主任,先后被新晃县评为“辅导老师”“教导主任”“通讯员”“乡镇教师”等,2015年3月19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亲自为其颁奖,等等。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普遍反映,一师毕业的学生好用、管用、可以放心用。

四是较好地解决了品质师资难以深入农村小学的难题,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模式,特别是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作为我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重大创举,2010年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又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系全国16个部级示范项目之一,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该培养模式不仅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不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众多兄弟院校纷纷来校考察交流,学习借鉴并付诸实践。2014年,一师在此培养模式基础上申报的“公费定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以全国第四名跻身20个“国家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成为全国一所入围该计划项目的新升格本科院校。在中国科技评价中心进行的全国166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排序中,名列第四,迈入小学教育专业全国行列。

(作者单位:湖南及时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