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及时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及时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公务员之家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公务员之家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较大,从而使理解更、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激情式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不自觉地进入其中美妙的境界。例如,我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放上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慢慢走近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享受优美的音乐带给人心灵的愉悦,进而感受诗文独特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又如:我上李煜的《虞美人》这篇课文,先用演唱的形式导课。师生共同哼唱这首词,一起感受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鲜优美的意境之中。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同时,我还引用与课文有关的、新奇或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导课。例:我教必修一散文两篇中的《窗》时,我另外讲了一篇与窗有关的故事,让学生讨论,比较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设计精讲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找出本文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再让学生认真朗读并赏析写景语段,掌握全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明朗起来,学生就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又如:讲授《氓》时,我先给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诗的情节和情感线索,让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揣摩女主人公的心态,分析她的形象。接着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激起学生产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欲望;通过提供拓展练习的资料,打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眼界,教给学生探究诗作意旨的方法,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的预定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要设计好能激活学生学习激情的思考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见解,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互相启发、思考,寻求言之有理的答案。例: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者笔下壮丽的祖国河山,领略一代伟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我特地设计了如下问题:1.作者在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2.文章下片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出示思考题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老师点拨。这样既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书本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如: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给学生出了一条讨论题:主人公刘兰芝是怎样的人?这种人能否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讨论就会得出答案:刘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人,但面对封建家长制不去积极反抗,而是消极地以死抗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各抒自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要利用电教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帮助教学,可加大信息容量,扩大知识面,吸引学生,调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把它制成课件,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过程如下:1.新颖的导课:大家知道吗?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而且是“末代诗人”是谁?(徐志摩)他可以把对乡土的难离、故人的难舍写成一首首含着泪、带着笑的离别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2.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及出示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营造抒情的氛围。同时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诗,从而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3.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放录音,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4.出示设计好的思考题,师生一起鉴赏诗歌,激发共鸣。①请同学们找出本文表意象的词,并讨论它们有什么作用?②找出本文的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回答后,我在屏幕上出示诗中意象所组成的美丽画面。这样图文并茂让学生耳目一新,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诗在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瞑》时,我用上幻灯片,生动再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等等。公务员之家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设计了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我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例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仿《荷塘月色》借景抒情的写法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又如在学完诗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要求学生再与她写的另一首词《武陵春》进行比较赏析。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再如在讲授完《氓》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条作业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赏析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评说具体……。以上的做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总之,语文教学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只要我们教者用心,就能带动学者用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创新,寻找更有活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成人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应该根据学员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色彩风格的培养,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并建立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关键词:色彩个性化材料技法评价
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成人学员,其教学也更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重复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从事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能力,实践各种色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者色彩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较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较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
三、引入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对于成人美术教育学员的色彩作品评价,相对较为理性和成熟,应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体验,在具体的色彩训练中拓宽自己色彩的经验和感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为培养学员色彩评价能力,促进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加强学员的色彩评价能力培养,能提高学员的色彩意识,还能培养学员的色彩审美敏感性,发展其感受力和思维力。在色彩作品评价中,可采用学员自评、互评、讨论、阶段性的色彩作品汇报展览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系统。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员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专业基础、工作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员努力的过程就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员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员学习表现色彩的热情,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学员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色彩创造力,保护学员的个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员画的色彩关系对不对,把眼光总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的评价才能使学员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升色彩创作能力。
其实,学员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个人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好,也可能是学员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每个学员的角度上,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员。在色彩呈现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平等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员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员创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通过培养学员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改进色彩教学方法,使学员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培养建立学员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职建筑艺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一、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内涵
我国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一直是参考高等学校建筑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所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仅仅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其局部的优化并未带来高职建筑教育的整体优化;近年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建筑教育体系仍未改变。封闭的格局、呆板、僵化的体制,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的惰性状态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不重视实践、缺少交流机会、缺少协作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多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多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2)社会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实行"2E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组建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室,形成由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士生、本科生等合理配置的团体,综合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样由设计院的工程师担任设计课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他们把工程设计的体会、经验融人到教学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种由建筑设计院统一组织安排,提供场所和项目,由具有“双师型”特征的团体人员共同指导,面向社会实际工程的实践,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锻炼。
(3)教学硬、软件的支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教学设施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发展中介的教学和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教师队伍这一“软件”建设成为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又一重要支撑。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按比例外聘的专业人才和教师任教,优化教师队伍职称构成,建立以老带新体制,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过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水平,逐步建立每位教师以一两门专业教学研究方向为主,多方向拓展的一专多能”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架,充分利用与节约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及时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及时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是优化现代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组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转变小学教育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思维方式作为小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立足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学习兴趣,拓展小学教学内容和丰富小学教学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与多样化互动,促使小学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如此,方能较大限度的提升小学教育的综合质量。
一、做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综合管理能力
(一)构建学生动态学情资料库,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诉求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构建起学生的动态学情资料库。不仅需要掌握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着的思维困点以及方法短板;同时还应该结合每一节课程来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到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实现对学生动态化学生能力以及学习实际效率的熟悉,进而为教师安排具体的教学辅导计划以及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教学依据。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与引导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组织管理是影响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将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对此不仅需要提高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细节化与片段化的分析与拓展,还应该强化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掌握与灵活性实践,促使教师不仅掌握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合理选择教育教学形式。
(三)加强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研讨,收集并整理多样化的小学学科教学辅助资源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构建学生基本的学科意识以及基础性学科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基础性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技巧具有一定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分析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解构以及教学研讨,保障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局性认知与管控;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促使小学教学资源丰富化与多样化,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深度与知识厚度。
二、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与小学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小学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教育出发点
为了构建好小学高效教学课堂,首先就应该转变小学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思维能力,进而保障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科基础能力与学科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学科思想作为教学拓展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学科思想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进而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小学教育方法,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在组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需要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激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学科游戏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利用其中的教学逻辑以及教学思想来进行小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创新,进而拓展小学学科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教学的综合教学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构建新型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模式,促使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心理障碍,教师还应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并制作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四)加大预习教学活动设计力度,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效联系与针对化互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教师还应该加强预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力度,尤其是应该根据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来制定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性的认知与理解,尤其是找出其中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上存在困难的部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教学与拓展,保障小学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辅导性,进而构建有效果、有侧重、有方向的教学过程。为了构建起小学高效教育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立足于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以及思维难度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之间的对接与融合,保障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思想,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高效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刘广伟 单位:德惠市实验小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得到了重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兴趣的培养;而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深化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健康教育;方法
体育这门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后,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联,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1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立足于理论与实践、过程与形式、情感与价值3方面作为教学目标。而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式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规划过程中突破传统、双向教学,引导学生多样化发展,进而展开教学设计、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1.1教学内容规划
在设计体育教学时,教师结合新课程教育内容要求,将提纲教材作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提升上,注重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某些体育项目历史发展阶段、成就、今后发展形势等,甚至延伸至其他学科内容中;在过程与形式上,教师将体育与健康项目研究作用、方法、途径、问题解决思路等列入体育教学中;在情感与价值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倡导和谐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竞赛等,健康发展,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1.2教学活动规划
在理论与实践上,根据体育概念中的内在联系与动作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学生当下学习情况,科学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中。过程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可以小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同学间相互改正错误;在交流、互动中掌握动作技能。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体育教学,谈一谈怎样自主学习;在情感与价值上,以学生兴趣激发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体育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自己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创新、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和思想意识;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机会。例如,到社区内普及体育知识、服务群众、宣传体育精神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凸显新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协调性。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活动与三个目标相连接。因为,三个目标包涵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基于中学学生角度看,完善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完善的人格是一项综合体。但如果中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不可行的,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作为一名的教师,应立足于三个目标与教学融合,科学规划进而实现学生发展。
2实现教学创新
2.1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学生就被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一些观点认为: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主要由于自身天赋的不同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同,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力是微弱的。在这样的观点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也只能根据正态划分,取班级平均成绩为标准,进而展开体育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将学生个体差异抛之脑后,将考试内容中的知识灌输至学生脑中,与新课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成长阶段所需要素,进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开展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原有能力上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它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点,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特点,挖掘潜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将学生潜在力量挖掘出来得到能力的提升,健康发展、协调发展。
2.2创新教学评价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中通常将日常测试、模拟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教学评价,应该考虑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综合性;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考试内容主要对学生体育概念、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但是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发展状态。对此,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指出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健康发展、技能提升的意义,要求学校不要只立足于理论知识,也对从三个目标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等,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保障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公平性,使之能够推动学生发展。
3发挥多媒体优势
3.1立足于学生培养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对人具有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根据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势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动作技能等一些实践性的提升缺少融入,进而让学生感到体育教学缺少趣味性、枯燥单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消除这一弊端,发挥多媒体特点,结合动画、影音、图形等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运用声音特点形成听觉刺激,进而营造轻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学好动作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3.2突破体育知识难点
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想要掌握动作要领具有一定难度。而我国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多动作技术,如跳高、跨栏、跳远中助跑、起跳、落地等动作要领。在教学中这些动作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否则他们在脑海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结构动作,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完成连贯动作,这已成为中学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展示,将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进而让学生在短时间中形成连贯的动作想象,稍加练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得到技能提升。
3.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体育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而能够充分研究动作技巧,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多听学生建议,让学生各抒己见,掌握学生思想特点而有针对性教学,这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进行任务研究等,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4结语
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人格、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帮助性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影响深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教学活动、创新形式等方面,促进学生发展。对此,笔者分别从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实现教学创新、发挥多媒体优势3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师范院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有效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素养以及水平,为他们今后教书育人做足准备。
[关键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相较于初、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内容更加深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深度和缜密度;加之,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校的上课模式同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如:课堂时长由40分钟变为近2个小时、上课时间以及教室不固定……使得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现一时难以适应的情况。这时,我们数学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借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课堂学习中,让他们从根本上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还需要践行数学教学本质,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的思想、方法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真正从实质上掌握数学知识,并促使其实现灵活应用。
一、巧用数学史料,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
数学史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数学家都喜欢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如:国内有名的专家李文林编著的《数学史概论》、梁宗巨的《世界数学史简编》,国外的则有WilliamDunham编写的《JourneythroughGenius:TheGreatTheoremsofMathematics》(中文译名:天才引导的历程:数学中的伟大定理)。这些人不仅从历史角度讲述每一项数学定理的猜想、证明过程,而且还从专业的角度剖析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遇到的问题,对后人研究数学知识以及避免出现前人的错误提供了参考。既然能从数学史料研究中获取如此之多的好处,那么,作为一名大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们引入一些相关内容。这样一来,首先,能够转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长时间紧张的听课状态中得到短暂休息;其次,能让学生从众多数学家的身上学习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坚韧品质;,通过“文”与“数”的结合,更容易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数学之美。如:我曾给学生介绍过波恩哈德•黎曼的故事,学生不但从中认识了什么是黎曼几何,即椭圆几何,而且通过了解黎曼研究椭圆的方法和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体会到了数学的方法美以及思想美。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享受数学之趣
“多元化”意即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等,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所提出的教学理念。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教学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跟随,还需要根据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大学数学课堂很多时候是以大班的形式面向近百位学生进行授课,一些理工类的学校甚至人数更多,因此,多数教师便一直采用“讲述式”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减少了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阻止了“教”与“学”的有效沟通、交流,而且学生更容易产生疲劳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相应下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大学教师应该适宜地采用一些多元化的授课手段,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对它有足够的热情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面向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更加需要让他们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其今后参加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例如:我在课堂上增设讨论环节,列举一些函数实例让学生讨论它们的连续性和间断点,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并锻炼大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逻辑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我发现学生比之前更爱交流,对一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渐感受到了数学课堂带给自身的乐趣,同时这对学生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三、融入数学思想,让学生领会数学之本
让学生正确认识并掌握数学思想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精髓以及本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岗位后多数以教师的身份为中小学生们进行教学,他们只有对所学专业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才能更好的培育下一代学生,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相关思想的教学。例如:在讲授“数列的极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数列一般项xn=1/(n+1)为例,让学生讨论当数列的项趋向于无穷时(即:n→∞)对应项的值是否能够无限接近于某一个确定的数,他们很快得出这个趋近值为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项是无穷、无限的,而的趋近值为0,又是有穷、有限的,从而帮助其自身理解有穷与无穷、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总而言之,师范类大学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学的乐趣,提升其专业素养,还要让大学生们从中体会到教学质量和水平对学生学科学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所担负的育人、育才使命。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强大发展的推动力,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如何对广大农村人口进行教育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着非常多困难,这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短缺,这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下面就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师资源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学校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当地的及经济较为落后,使得山区农村小学的规模非常小,有的学校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较分散,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偏少,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此外,多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条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教育部门对于辖区内的农村小学关注程度也不够,相对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不堪,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音美教学用的设备与题材,教学环境的不足也影响了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
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学校教学设备的短缺,加上学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够进行创新,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者根本没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这也是严重制约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力度跟城镇小学相比还是非常薄弱。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自身的教学设施的落后,学生们都不愿意在农村小学上学,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来,会使得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力量薄弱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原因的影响,导致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进行任教的教师非常少,一般来说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主要以当地的中老年教师为主,这就导致在教学的方式上与城市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原始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和传统,这与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中大多数以都还是最早的高中文凭,虽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师拿到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但那也与正规的师范毕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师从农村小学中调走,而且一些学校没有新分配的教师进行教学,使教师资源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这无疑更加重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压力。
(四)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不便,为一些去山区教学的教师生活上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很多教师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这样造成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没有进行工作的热情。同时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现阶段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条件依旧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师宿舍、食堂等一些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设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边远农村进行教学的老师要步行或骑自行车才能到达学校进行上课。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统筹社会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对于国家一些关于扶持边远山区教育的政策,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要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则,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均分,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首先,对学校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其次,对于山区中一些贫困户应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
(二)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大部分边远山区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进行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加强与城市重点小学的沟通交流,搭建一个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平台,通过这种创新教学的模式,实现农村教师走出去,城镇教师带进来的教学活动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镇小学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体验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努力促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改革。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我们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须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使农村小学生接触到近期的社会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
在进行农村教学编制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实际的农村小学的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对于那些不能够坚持在岗的职工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另外,教育部门要不断规范农村小学的管理,从而使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不断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进行一些实质性改变,例如对教师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投入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去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加强艺术课程建设开展 艺术教育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
论文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
长期以来,河南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因基础相对薄弱,借鉴国内艺术教育试点院校的经验很有必要。实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其具体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艺术课程,二是举办艺术讲座,三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开设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成为我们河南乃至全国许多普通高校开展艺术课程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艺术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全国试点院校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多种形式,但它们仍有这样的总体特征:及时是结合本校的实际,包括在校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要求方面的实际,也包括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方面的实际。第二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布局尽量合理并有侧重点,兼顾艺术教育中的认识与创造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实践都能获得提高。第三是保障所有本科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较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艺术课程的机会。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艺术课程执行相对应的成绩考核与学分管理,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这些试点院校除了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已逐步设置了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一点与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是一致的。是开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课程体系。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样包含着基础、应用或实践,创造与拓展等相关联的层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艺术的门类很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等。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艺术理论教学、艺术欣赏教学、艺术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了练习与作业,有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集体排练与合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表现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使各教学单位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的难题。如艺术教育归口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部门不健全,尚缺少有效的规划和领导,艺术课程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
1999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已完成了发动与试点阶段。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13号),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2006年教育部特制订了公共艺术《课程方案》,可以说从此进入了走向规范化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各高校有或没有艺术教育的问题,而是艺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对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三个层次”的探讨,不仅涉及一般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先修或后续、基础与拓展等共性问题,更关系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定位问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上,同时使特长生有发展的空间。基于这个认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做法是为大一学生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保障了大学生能在低年级就普遍地接受必要的艺术基础教育。清华大学等院校还为各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门类的任意性选修课,使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思维与艺术技能进一步拓展。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为特长生开设艺术辅修专业,使本校艺术课程形成完整的层次体系,更是走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前列。这就是“三个层次”的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门类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是否合理,存在着需求与条件、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是回避矛盾还是解决矛盾,对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部门是个考验。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倾向。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学习欲望关系到教学资源是否具备。对于教学规模较小的院校,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有的院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方面要求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并为他们拓展教学范围提供学习进修和教学观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教学场地的建设上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院校合作,资源共享”是一个更积极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北京服装学院附近的几所高等学校,实行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后艺术课程由艺术师资与设施相对集中的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也保障了教学质量。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院校则倾向于在本校内形成合理的、门类相对齐全的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七大艺术门类设置,已经做到了艺术门类相对齐全。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让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接受艺术教育,使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门类布局向更宽广的方向发展。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美术、舞蹈仍是最基础的,必修课程的需求是合乎情理的。还有一种形式被国内许多院校所认同,这就是在解决基础必修课的同时,有规划地开设系列的艺术讲座。由于考虑了课程体系,除了反映动态的专题讲座外,“约题讲座”成为这个艺术讲座的重要部分。这些讲座满足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发挥了支撑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作用。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授课类型问题是清华大学开展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教学按授课类型分为理论型欣赏课、实践型技巧课、合作型排练课。这就是“三个类型”的模式。尽管各校侧重点不同,但这种探索说明高等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组建已深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课程划分成类型是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这对我们河南各高校在构筑各自的艺术课程体系时具有参照意义。
参加过2000年和200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的许多同志,在巡回检查中都深感到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河南省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比课堂教学更活跃些,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艺术任选课的院校比开设艺术必修课的院校要多,艺术教学的研究课题中针对专门课程的比较多,针对建设完整课程体系的极少,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如不及时扭转,会导致方向性的失误。各高校工作深度上存在着差异,重要的尺度还是艺术课程建设问题,这项工作能够健康发展,才能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尽早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这个良好时机,使我们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个新飞跃。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智慧的结晶,能够指导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方向。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的一般特征。,分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随之兴起和发展。到了时期,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停止、倒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高校才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一定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之处。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能引领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在哲学教育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及过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核心。1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势在必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规则作用的东西。”2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要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
教科书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里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但我们单从辩证法和唯物法的角度很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因此实践性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要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人类的现实生活,解决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问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经过,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哲学应从现实出发,理解“人的现实”,提供“现实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解人们生活现实基本问题,引领社会进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其一是说人的发展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二是说人通过实践改造社会,社会发展最终为了人的解放、促进人自由发展。这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和人的发展,高度关注人类生存价值。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科学性的特征。
三、高等教育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策略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科学特征,其教会人类要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性,人类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人类能够通过实践变革和改造这个社会,从而创作更加美好的明天。高校指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教会学生如何将书本的知识付诸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目前,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理论化,学生学起来乏味枯燥;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有效开展,这将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努力培养学生哲学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具有知识化的倾向,教师一味的将前人总结好的理论结果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会觉得乏味无趣。要改变这种知识化倾向。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建立自己的哲学素养,在课堂上多提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收获了成功,就会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承,同时受到教育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3灌输式教学方法又称“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将书本的知识用讲授的形式填充在学生脑海中,这极大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耐心。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即使有很多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对其否定。教师对学生知识传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特征,教师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时,可先选择讨论法,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运用讲授法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将独立思考问题的结构与科学理论知识相碰撞,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的热情。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科学合理的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渴望获取真理,收获新知。
(三)教师树立“尊重教育,以学生为本”新理念
“尊重教育”要先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但要解决人们政治层面的问题,还应有助于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真正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自由而发展的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应当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回归。4对学校教育而言,“尊重教育”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学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的树立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互动功能优化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电子书包的互动功能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生活化,使得学习这件事让学生做主成为现实。其衍射而来的“浸染式”的教学模式,从预习设置、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到课后作业布置等环节,深得师生的喜爱。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书包;互动课堂
自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首倡“互联网+”概念以来,互联网概念以更快的速度卷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方面,通过电子书包等新型互联网学习工具真正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生活化,使得学习这件事让学生做主成为现实。电子书包等学习工具的悄然兴起,凭借着其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教育企业对用户体验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其“浸染式”的教学模式,深受师生的喜爱。现以九年级数学《相似图形》一章教学为例叙述在使用过程中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它所具有的优势。
一、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
传统教学中,一般通过导学单等手段引导学生预习课题,学生上交预习作业,教师批改。常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只能小组内有限互动,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电子书包互动课堂中,方法手段多样化,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图形的课前活动,并用电子书包上的拍照功能拍照上传。优势:在此过程中延伸师生的互动环节,并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学生也能迅速地得到教师评价反馈,教师能在班级互动中,将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分享,学生进行评价和追问。使得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校和在课堂上,让教育活动延伸了学生生活。在互动过程中又给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灵感。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电子书包能更快地接收新生事物,提升自己眼界,增加了动眼动脑以及动手能力,同时分享到了的作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发散了自己的思维。
二、教学过程中环节的设计
(1)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呈现了学生预习作业中的典型图片得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并进行定义的反馈练习如图1所示。设计意图:展示中有了学生自己的作品,增加了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整个课堂参与度。在概念的检测反馈环节中,借助电子书包平台,快速地进行率的显示,并且呈现每个有错误的学生的选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扫除了教学中的盲区,迫使学生主动高度参与课堂活动,无法在课堂中做到鱼目混珠,减少学生的掉队现象。可是如果在常规课堂中,要从课堂反馈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答题状况,并且做出科学统计,这是不能当堂完成的,这样就无法做到追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无法落实。(2)再次借助学生作品,主动设疑,进行知识的提升。师:观察这些图片是否相似(如图2所示)。设计意图:有了疑惑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困惑,这是我们自己拍摄的相似图片,难道他们不相似吗?带着疑惑静听教师的分析。教师从图片中抽象出一组矩形,学生仍然很疑惑,于是教师借助了平台的动画功能进行拖动演示,学生专注地观察等待有什么奇迹发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发现小的矩形放大后并不能与大的矩形重合,得出两个看似相似的图形并不是相似的。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如图3所示)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有了直接的体会眼见不一定为实,数学上的学习更需要严谨。同时也体会到用图形相同来判断相似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知识遇上了空白,新的知识点在需求下产生,使得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在传统课堂中,对于图形的翻转拖动的演示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形象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很难有效的理解拖动或翻转后的情况,教师也不太容易解释清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习和思维上的障碍,但是在电子书包互动课堂上,这一切就迎刃而解了。(3)学生亲手运用电子书包探究形似多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探究的结果给出形似多边形的定义。并得出定义作为判定的几何语言和作为性质的几何语言。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知识在学生内在的形成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观察总结,使得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提高。(4)学以致用环节: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平台动手尝试:①将图形缩小为原来的(如图4所示)。②四边形ABCD和EFGH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的长度x(如图5所示)。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平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动手的过程中有学生的思考,有了知识形成生成,同时利用了数形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思维,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运用定义求角、求边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形成梯度,符合初中学生侧重直观思维的心理特征,同时对逻辑推理进行了渗透。通过这样的平台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地完成,学生有了在“玩中学”“学中乐”的精神状态。(5)小组活动环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①两个边长分别为2和3的正方形相似吗?为什么?②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镶在外围的木质边框宽10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③根据这两个问题,你还能联想到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对于第三个问题,小组以题板的形式提交(如图6所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升华,思考中有独立的个人智慧,交流中有小组内思想碰撞的提升,过程内人人都有所收获,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以提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人人学对自己有用的数学的要求。在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上传环节,利用电子书包平台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效率,使得每个人提出的问题都能得以展示,并被大家共同解决,充分地展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地位。如果是在传统课堂上,作业的提交和交流只能在小范围进行,容量小、效率低,学生之间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度。(6)回顾到课堂开头的困惑:学生拍的这两组图片他们形似吗?学生很容易得出及时幅图不相似。第二幅图,教师也带着疑惑,搜索了一下,B5:176×250;A5:148×210,计算得,对应边不成比例,所以不相似。第三幅图,50元人民币:70×150;100元人民币:77×155,计算得,因此他们也是不相似的。再次体会眼见不一定为实。设计意图:师者为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再次回顾困惑并顺利解决之,感受学习数学需要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到理性的探究。这也是学生上传的相似图片给教师带来的灵感,学生预习作业中的图片贯穿整节课堂,使这节课更加完善。也使学生体会到有困惑就有学习探究,有学习就有解惑的结果。如果没有电子书包,学生上传作业的途径受到了限制,缺少学生自己上传的图片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但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课堂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不能进一步调动起学生展开拓展思维的积极性。(7)课堂小结:师生互相补充,共同形成课堂思维导图(如图8所示)。
作者:朱爱平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新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现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疆;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技能人才将成为推动新疆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责任重大,社会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疆未来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1.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由多民族组成,虽然生活习惯、风俗各不相同,但对新疆特殊战略地位的认识是明确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今天,新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维护稳定是每一个新疆人的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绝大多数学生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是非观。2.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消极被动。2.1纪律性差,社会责任感不强。高职学生在大是大非方面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可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甚至显得被动。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上好每一堂课,甚至一学期做到全勤都很难,有些学生身体稍有不适或者有点事就请假,认为自己的事远比上课重要。这种思想认识逐渐成为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种不严谨、怕吃苦,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2.2同学间交流减少,不善与人沟通。因为互联网与手机这一新兴媒体的结合,使得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而且都能上网。快捷便利的特点使手机迅速征服学生,甚至战胜了我们的老师。有些学生24小时除了睡觉不看手机,其他时间都是手机不离手。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只要没事就看手机。而在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世。很多学生已经被手机奴役,不善与人沟通。2.3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读书。高职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社会对其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事实上,当前有很多高职学生就连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的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反复不断才能培养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偏离学生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其他成员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要求技能型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等。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然也很重要,但对技能型人才来说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实用。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适应于高职学生,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专业特点、岗位特点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一致,不具有职业教育特点。要想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原则。思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展了思想道德的内容也应有所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时期学生思想新特点的要求。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践性的内容,授课方式仍然是灌输。教学内容中涉及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很少,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职业道德要求得重新学习。这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所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要与学生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合理安排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3.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相同,仍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状态,事实上现在的学生都渴望被重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真正纳入到教学主体中来,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点
1.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政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观念要与时俱进,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念更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观念要新,要求教师要具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观念,保障在紧扣理论的基础上讲新东西,以此来刷新学生的认识。二是思想观念要新。高职学生基本年满18周岁,已属于成人。他们的生理心理趋于成熟,而且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八零后和九零后在心理、行为特征方面又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关注的是什么,心中的疑惑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其次,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教师更应做到终身学习。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学生遇到的社会生活问题,用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2.对学生了解不够,经验置上。新疆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一个教学班往往有多个民族的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也不在一个起点。很多老师往往凭经验,而不是从学情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如,任课教师忽视学生知识层次和汉语水平不同的情况,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导致基础差,汉语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师生矛盾产生。任课老师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片面强调理想信念教育,轻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教师知识更新理念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这些问题,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体会概述
【摘要】高等教育工作是我国全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高等教育工作,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很多学生在高考完进入高校以后学习懈怠,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乐学,和谐师生关系和个体化教学三个概念,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团结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个体化因材施教为方法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责任;成功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我,虽然步入教学岗位不久,但由于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之中,所以对教育、教学工作从小就由衷的热爱。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要当好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用自己对学生们所付出的爱、对本质工作的责任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以至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及热爱使他们喜欢上你所教的课,以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喜欢那些上课用心听讲的学生,没有人去喜欢那些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然而这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他们起源于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如果老师不及时去纠正这些不良的课堂现象,长期下去,将会给学生个人及社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有如下体会。
一、培养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兴趣,注重在乐中学习
我国宋学家程颐明确主张“乐学”,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告诫教者,学生不乐意学习,应当先去检查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好学、乐学之境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做出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片,巧妙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足学习劲头,多提问,特别多提问那些课堂上不太专注听讲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严禁对学生讽刺挖苦,那样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消极而最终不学的逆反心理。
二、关注有不同困难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兴趣,注重在乐中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负担而引起额外的内心冲突,相反能发挥出较大的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验与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三、个体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生理原因…等所引起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力的“激活剂”。成功的保障可以对动力起强化作用,因为学生对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易于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并愉悦其整个身心。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并因人而异的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全体同学的学习都能获得成功。另外,允许学生出错,出现错误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该怎么改正。对他们改正以后的成功要同样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四、营造教学文化,稳定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根基
教学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当努力营造教学文化,从而稳定其发展根基。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培养现代化人才,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效的特有功能。但是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将办学重点移向科研,人才培养的功能就被逐渐弱化,营造“育人”的教学文化是中国当代对高校理性回归的呼唤。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每位教师都应当坚持本校的文化建设,树立“育人”文化的核心地位,重回大学人才培养的本源。综上,我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更要热爱我们的学生,高校的课堂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根据不同的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愿望,这正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完成好我们的教学工作,为把学生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材而作出我们的贡献。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伴随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英语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院校对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运用,因此,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教师和学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要以就业为目标导向,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就业;英语;教育教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英语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逐渐递增,英语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对写作和翻译的掌握程度非常高,但是对口语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高职院校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就要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技能,达到会说、会用的目的。
一、以就业为视角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研究
伴随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基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满堂灌”的方法,以考试成绩的提升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陈旧,而且单一,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导致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高职英语的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课前不沟通、课中不互动、课后不改进。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且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往往只是根据分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生源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可以分为三类:及时类,参加高考但没有被录取的学生;第二类,高中学业没有完成而辍学的学生;第三类,进入高中以后,不适应高中的生活学习节奏而选择退学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英语基础薄弱,而且对英语学习没有足够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进入主动学习英语的状态,并且难以对英语产生学习兴趣,而这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三)师资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及时种是年龄、资历都比较老的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几乎没有尝试过新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老套;第二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教师,这一类教师通常比较年轻,但在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三种是学校为了扩充师资而聘用的兼职教师。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完备的竞争机制和评价体制,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进修培训不够重视,部分教师甚至整个学年都没有进修记录;部分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甚至认为英语教学不重要,可有可无。这种培养人才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学生在与同类学生的竞争中难以显露自己的优势。
二、以就业为视角,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高职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在主观上有学习的意识,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及时,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在激励学生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教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汽车修理方面的英语词句,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些带有汽车画面的英语电影,并观察学生看电影时的反应,从中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并据此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所以即使学生在很小的问题上有了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对其进行鼓励,而不能无视学生的进步。第二,创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潜能的实现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加入英语学习的队伍。由此可见,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还能促使师生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二)教师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教材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符合市场发展要求为目标,强调教材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强调教材的性、实用性,并且能够兼顾灵活性和趣味性。高职英语教学要注重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色。例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模拟商业会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商人代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洽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采用任务模式为学生编排知识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英语知识的讨论。
(三)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英语教学离不开实践,这也是多所学校开展实习活动的原因。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为社会所用,欠缺专业素质的毕业生无法适应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实时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了英语知识后,学生就掌握了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再经过企业中的上岗实习,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另外,学校还可以创办实习基地,聘请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这样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展开交流和合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就业的英语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列举了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转变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提升学生在以的后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英语和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新农村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一、农村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环境影响
自古便有“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自古便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生长、学习的环境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首先,农村地区的家庭成员一般文化水平并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是不太在意,要么是方法不对,能真正让孩子走在正规上的家庭,真的是少之又少。因此,一般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形成一个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而且,农村地区,受到交通条件、市区距离、基础设施等限制,学生能获取的英语学习资源和培训有限,在社会客观环境上存在弱势。同时,受到学校经费的限制,学校办学条件极为有限,能配备的外教、英语实验室是少之又少,能提供给教师外出深造的机会也是寥寥无几,学生们在学习环境上也存在劣势。
(二)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的影响
对于教学材料的选择,大多数农村学校是配合地区教学大纲来选择的,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大多数教材突出创新、前沿、贴近都市生活并突出综合能力的应用,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与前沿事物接触少、远离市区生活,很多教材中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与他们的生活并不相符合,因此,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数都不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也体现不出现实的需要。同时,农村地区的学生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英语底子不太好,各种该有的良好习惯未养成,在实际的学习中非常吃力,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倍受打击,失去了学习的信念。
二、农村英语教学的切入点
(一)较大可能改善学习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居民文化水平、当地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左右环境,但可以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村英语教学应首先从改善学习环境开始。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耳濡目染的学习条件。让英语学习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加强英语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如早晚饭时间的广播、机房的电脑等设施设备,播放纯正的英语美文;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校报等传播媒介刊登美文;利用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基础知识竞赛、能力竞赛、辩论赛等开展英语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口语角、英语沙龙、英文作文写作协会等组织,让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相互成长,提高。同时,也应该争取教育局、教育厅的支持,加大多学校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语言室,进一步优化学习条件。其次,加强课后随访,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很多学生在课后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或不太重视,会放松英语学习,笔者认为,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要在学校内,同时也要延展到家庭。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多组织随访工作,定期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应该多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起来,并鼓励家长用正确的方法辅助孩子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多多交流、了解家长的和孩子的思想动态,不断跟进,加强思想转变。
(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适当增减内容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不能一味的追随。农村地区的学生,底子薄弱,接触的东西少,但很好学,因此,教学中,应选择较容易理解、上手快的教材,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增减相关内容,对于超出实际情况的内容,要适当删减,对于教材中没有,而应该体现的内容要适当增加,让学生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学到位。
(三)加强兴趣培养
兴趣是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教师要较大限度的利用兴趣。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情境,燃起学生的兴趣。如自制卡片、情境对话、游戏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较大限度地从声、景、情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给予广阔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
总之,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仅希望以自身的经验和看法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期共同探讨。
作者:刘盈杰 单位:北京昌平区成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