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融合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融合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融合教育论文

融合教育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融合教育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的探究,应该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入手。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向前发展的。如果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大的集合,那么校园文化则是组成这个集合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和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存在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和谐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文化对象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营造的是和谐文明的全局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辅助,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局文化氛围。要营造出和谐文明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全局氛围,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灌输到每个对象中去。

(二)从文化内容上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详细地划分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包括了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制度、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学风校风、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内容和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的物化形态内容。大学精神必须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各个大学的校园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直接反映出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志,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的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透过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学的精神。这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在传承校园传统和特色的同时,也要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三)从文化目的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坚持“以文教化”的本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通过对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思想的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1.校园文化中每一个成员的爱国教育不能放松。

校园文化的构成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大学生的爱国教育的任务不能全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大学仅靠大一大二的四门相关思政课来灌输爱国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学生们只是带着修满必要的学分的目的,参与到这些课程以及最终的考试中去。所以,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现在许多大学成立的国旗班,都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成效。但是,这些国旗班人才的选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绩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制定一个合理国旗班的轮次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统一和成绩的高要求。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爱国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其次,作为教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爱国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教职工开展有关爱国内容的座谈会或者演讲比赛。现在的大学里,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些教师或者学校工作人员的爱国意识还不如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不爱国的负能量,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们的意识判断能力。

2.提高教职人员的敬业修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一定要进行的岗前培训工作,这一定是不容忽视的。要建立详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考察系统,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当然,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寻求更好的出路,是他们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工作,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这就需要良好的敬业品质。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所要强化的品质。在学生担任学校的一些职务或者社团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敬业态度。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自己担任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维持学校的社团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3.把诚信、友善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纪。

诚信乃立身之本,许多高校开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这也就硬性的制约了学生们的不诚信的行为。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作弊行为,高校不可以纵容。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友善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谐的交际氛围的营造。友善的培养还可以从校园的公益事业中进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只是去某个单位或某个社区走个过场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在助人、奉献中亲身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从行动上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1.我们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园。

国外的很多大学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较。美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各种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美国校园的暴力、吸毒等案件发生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说,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自由是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的。在各所大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定期对这些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不仅仅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强化学习校纪校规,平时的抽查性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园群体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

如果学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又该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每一个专业的态度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和学生相关的“平等、公正”莫过于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干部的选拨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并保障过程的透明化和结果的公开化。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必须在工作和教学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就需要对老师的教职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环节,确保教师在整个校园中的先进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秩序。

当今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网络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了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一词,必然也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对于校园中的信息平台的信息,要有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融汇到一系列具体的网上教育活动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借助现在的微信、人人网站建设心理咨询平台,能够及时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学校的主页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管理建议信箱等形式,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随时提出自己对学校各项工作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师生中得到内化。

(三)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方面,大学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共同目标

1.大学精神紧密和“中国梦”联系起来。

大学校园里涌动着都是社会上近期鲜、最活力的血液,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和提出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大学精神的不断灌输下,可以寻求校园里的“青春榜样”。从校园里身边的榜样人物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青春榜样”的推行,可以从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班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院后院系之间相互学习,就有利于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凝聚。坚持把“青春榜样”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全力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的“青春榜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当然,校园里的“青春榜样”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最美现象”一起在校园文化中推行,从校园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校园群体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而且,不能单单只是认为这些朋辈教育只是针对于校园主体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的教职工人员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总体目标,才能保障主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

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教化和熏陶学生的一种无声的工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校园建筑物的建设、宿舍文化的开展活动,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主题。通过各种外在设施,如宣传画廊、校史陈列馆、名人塑像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物质文化,让学生在环境优雅、功能齐备的硬件环境中可以感悟出大学精神,进而得到思想认识和人生境界的升华。要坚信校园文化在坚持“以文教化”的文化本义下,在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依旧能保持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生动性的特点。

作者:王琪 秦亚杰 眭国荣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融合教育论文:电子技术虚实融合教育思索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多媒体教学方面,除了普通的利用PPT进行教学以外,还制作了大量的Flash动画,通过直观、形象和交互性的演示,使得电力电子技术当中晦涩难懂的电路拓扑结构变换和波形变得简单易懂。另一方面,注重与工程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进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在介绍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之前先将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调光台灯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就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调光,怎么调光?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始终紧扣相关问题,增加其对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解。笔者认为,传统教学给学生和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对一些基本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过程中,传统教学仍然是基本手段。另一方便,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虚实结合”的理论与实验教学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课堂教学加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院校都仅用挂件结构或实验箱来完成实验,几乎所有的电路和系统都是封闭式的。这种常规的实验过程,学生几乎是在老师或实验指导书的指导下机械式连线、读取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只要在连线正确、实验仪器完好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实验。但是,只要设备稍有问题或连线稍有问题,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甚至出现异常现象,学生就不假思索地询问老师,而不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4]。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计算机仿真辅助教学[5]。虽然目前能够进行电力电子仿真的专业软件很多,如Mat-lab/Simulink、Pspice等,但它们都需要系统地学习之后才能够灵活地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可能需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才能够应用。复杂的操作和编程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为了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而去专门学习一款专业软件,因此,这些软件在电力电子教学中不但不能成为辅助的教学工具,反而会成为拦路虎。波形分析法是“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解释工作原理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常常会花大量的时间画电路和波形,而且波形绘制不是很,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同时在实际分析和运用中,由于电路类型多,晶闸管触发控制角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波形变化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波形复杂,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而利用本实验系统,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参数设置,即可得到较为直观的动态效果。

仍以上述调光灯用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为例,学生只需选择菜单中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实验,即弹出实验界面如图3所示。在该实验界面中可以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也可采用默认值。设置完参数后点击运行,稍等片刻,即可获得如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随意更改参数,重复进行实验,其它实验与此过程类似。若设置的仿真参数超出正常范围,软件将会给出提示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了“8+8”的实验教学模式,即8课时的电力电子仿真实验加8课时的实际电路实验。在此过程中,仿真实验与实际电路实验相对应。例如在进行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实验时,先安排2个学时的仿真实验,此过程中,学生要熟悉相关电路并对相关参数的设置以及相应的输出波形进行分析。之后,安排2个学时的实际电路实验,此时,由于学生具备了仿真实验的基础,对相关内容已经较为清楚,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只会照猫画虎的缺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虚实结合”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将课本上枯燥的原理图变为相应的仿真运行曲线。课本上大篇幅的过程描述与复杂的运行曲线用仿真波形表现出来,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的考核方式

传统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使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因此,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够体现学生平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状态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其能够更加公平、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论考核成绩与实践考核成绩各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实践考核既可以选择仿真实验也可以选择实际电路实验,以考察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反应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时所表现的状态,包括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查阅资料的广泛性等。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来,就能改变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防止考前突击的行为。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甚佳。

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和支撑性很强的技术,其广泛的应用造就其重要的地位。不断探讨课程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文从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的探讨,以其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做出一点贡献。笔者将继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如矩阵式交一交变换器、电网谐波抑制技术和功率因数改善技术等内容,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6-7]。同时,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本文作者:邢绍邦 罗印升 朱成喜 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融合教育论文:学前融合教育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转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多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参与人员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作了概述,旨在为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融合教育论文:英国学前融合教育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参与人员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作了概述,旨在为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多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融合教育论文:物理与德育融合教育探析

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了通过一些班团活动进行之外,主要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师在日常课堂授课中进行。那么,物理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认为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达到水乳相融的地步,并明确德育教育的范畴和原则,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教书育人的教学实践。下面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以供同行参考。

1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客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理课正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首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推理,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例如,对单摆的研究,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观察在细线下的摆球的来回摆动,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把它看作一个质点在无质量细线下组成的单摆,进而研究在小摆角条件下谐振的规律,得出周期公式,再应用到实际的摆钟中去。这种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其次,物理教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无论是力的相互作用还是力的瞬时和积累效应,无论是电磁的相互作用还是各种能量的转化,都显示出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应当指出,在物理课教学中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方法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前者的目标更深远,因为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而且注重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使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牢固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挖掘爱国主义的物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物理学的内容涉及到祖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成就、建设新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教材。物理上谈古论今,可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力学、电磁力、光学等方面的成就,如在讲《磁场》一章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的认识和贡献以及指南针的发明、磁偏角的发现等,都大大超前同时期的外国。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前半叶。翻开中学物理课本,多数是外国人名,我们应当正视现实,告诉学生,封建时代以及旧中国压抑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而解放后,我国的科学事业突飞猛进,举世瞩目。如在航天技术、晶体学、超导等方面名已列世界行列。作为物理教师,正是要通过介绍我国近代科技的落后,激起学生优国优民的意识,使学生立志奋发图强,报效祖国,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点睛之笔。另外,我们也应该介绍国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如在《原子和原子核》一章中,讲到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尽千辛万苦,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的事迹。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把新元素命名为“钋”和“镭”,这是多么祟高的爱国情操。

3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

物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每一环节都包含了对学生科学道德品质的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逐步推理,从而得到结论,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科学道德品质教育。又如让学生做实验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爱护仪器,仔细操作,更要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知难而进,处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另外,物理学史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资料。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所指出的:“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及时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在物理课中对学生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与政治课上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致的。

4 介绍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最牵引人心,也最能引发学生激情的是那些献身科学的动人事业。不论是伽利略、第谷几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研究,还是富兰克林等人探索雷电;不论是“挑战者”号爆炸失事,还是人类在月球上踩出及时个脚印,从他们身上,让学生看到科学家在选定了科学道路之后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点点滴滴地渗透他们的事迹。如讲到《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一章时,可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概况:在我国西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方,有一批中华民族的儿女,默默长期奋战在条件特别艰苦的这些地方,他们是一大批军人、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他们在这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沙漠奉献一生,获得一次次成功,终于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屹立于世界前列。这是多么感人的事迹啊!与当前社会上胸无大志、碌碌无为、追求实惠的风气相比,他们的精神显得多么可贵。当然,物理课进行的献身科学的教育与政治课进行的奉献精神的教育并不矛盾,而前者正是在物理教学中以加渗透、结合当前的实际出发进行这种教育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物理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深入细致的教育工程,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地思考,并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这个课题。

融合教育论文: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研究德育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渗透,形象感染、感情陶冶,潜移默化,循环往复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我们的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互助互爱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分析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小石潭记》、《苏州园林》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情感熏陶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教学《——你在哪里》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用几盆郁郁葱葱的盆景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用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对总理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语文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日记是“道德长跑”,只要每天坚持,就能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实施语文德育的方法

1、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开辟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有的放矢

实施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教学论文

“读好”的关键一方面在于老师的教,一方面在于给他们以掌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给予重新学习的机会。设计一个影响智力发展的环境,让听力或言语残疾生与正常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从伙伴和搭档那里得到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的欲望。这样看来,融合教育教学中,成立“帮带、协作”小组,让伙伴和搭档所形成的集体力量去感染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就十分重要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力或言语残疾生融合教育教学,其潜在的智力开发和发展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学生个体智力的自身提高;二是群体智力的相互补偿。因此,强调听力或言语残疾生融合教育教学中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个作用要充分反映在学习、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是使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在群体中得到教育、康复、补偿、提高的重要措施。

伙伴与搭档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创建不同类型的伙伴和搭档协作小组,可以帮助他们参加更多的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师的格外关照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里拿出五六分钟来,针对随班就读生进行指导,已经是做出了较大的努力,而伙伴的搭档却有相当多的时间和其相处。听力或言语残疾生从他们那里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学习指导。而且,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心理总是与正常生有差异的,往往在与老师的合作上,产生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与伙伴的搭档在一起,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相近,他们会随便得多。无论是外界环境条件,还是心理境界,都适于进行较大限度地掌握和学习知识。这种情况下的伙伴帮助,要比教师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对其指导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随班就读的听力或言语残疾生最有效的支持,莫过于让他们和正常生做伙伴和搭档,建立一种真诚、关心、友谊及支持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对听力或言语残疾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使听力或言语残疾生从心理愿意留在学校学习和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在融合教育教学中就要有计划、长期不懈地对听力或言语残疾生进行有效地帮助,协作活动,组建伙伴和搭档协作小组,关心他们,接近他们。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帮助他们,在游戏中主动找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参加,在让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学着正常儿童说日常用语。安排优生和他们同桌,在课堂上让听力或言语残疾生学着优生读生字、词,回答简单的问题。课外活动让好学生做他们的伙伴,时时矫正他们的语言和行动,等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同伴的帮带作用,不但使全班同学不另眼看待他,他自己也不会觉得不如别人,而是更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了。

反之,如果没有伙伴、搭档的帮带作用,学生嘲笑,那么只靠老师一个人去改变他们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发挥伙伴和搭档的帮带作用,对听力或言语残疾生要真正从心底里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进步,奉献一片爱心和诚心,给其营造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意的集体环境,使其生活学习中处处、时时得到伙伴和搭档的帮助和关心。这样,才能为听力或言语残疾生适应社会打好心理基础。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使他们将来真正成为能够独立生活、平等参与社会、融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刘刚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特殊教育学校

融合教育论文:学前教育专业体育与手工制作课融合教学思考

在同一专业计划中,任何存在的课程有着同样的课程目标即共同实现专业人才目标。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的,或多或少都与同专业或其它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培养学生幼儿玩、教具的制作创设能力。体育课程锻炼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幼儿体育活动创设、体育活动器材的制作创设能力。研究试通过各课程的特性、共性的分析,进行各科课程共性的融合教学,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资源,探索开发适合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1.课程资源融合教学效果分析

1.1课程的融合使体育课从枯燥乏味变得“有趣、有味”

体育项目本身大多数是枯燥难练的,并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尤其是跑、跳、投等一些基本活动技能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点,试着加入一些手工制作课程的元素。如,在进行“土豆蹲”的游戏中,每个小团体根据自己所代表的水果或者动物,在头上加上自己用彩色卡纸制作的水果头饰(动物头饰);把一些存在危险又枯燥的体育技能结合手工技能进行改编,如把投掷铅球、垒球等换成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实践结果发现,这些简单手工道具的设计与利用,让体育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增添体育活动的乐趣。

1.2课程的融合是对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指导

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做,做中学”。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课程,主要培养幼儿玩(教)具、体育教具等制作能力。单方面地进行体育玩教具的制作,容易出现所做道具与实际的体育活动需求不符等情况,空忙一场。在手工制作课堂时,融入相关学前体育活动的特点要求进行教学制作,学生根据学前体育的要求进行体育玩、教具的制作。同时,与在实际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进行运用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课程融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幼儿园教学的教师。根据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际的工作职业技能需求,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须具备较为的各种专业技能。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同时兼上多个领域的幼儿课程教学。其中,幼儿各种操类的创编、晨锻活动的设计、道具的制作及户外区域活动的组织等几乎是每个幼儿园老师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另外,在幼儿园教学评估标准上明确规定,各个幼儿园的玩、教具数量中,自制玩教具的比例至少要占到总数的10%。具备这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前提是要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并且能融会贯通,相互融合、灵活利用。在掌握幼儿各种身体活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具有灵活的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环境条件等开发设计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各个课程技能的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岗位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融合教学的条件

2.1师资的共享是课程融合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促进教师共享意识的达成,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与学习课程有关联的知识与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教师注重布艺娃娃、插花等装饰性物品的教学和制作,对于作品的实际运用的强调较少,特别是对体育教具的制作方面,在教学中一般只做简单的介绍,而对于它的制作方法、实际的运用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前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很少提及,更没用进行实践教学示范。各课程教学处于平行状态,缺乏共享意识,都没用对相关性进行教学引导,课程间的技能信息没有进行良好的运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体育课堂的教具也可以用手工方式来制作改编,以为只是进行一些幼儿园装饰物制作。所以,课程的资源共享前提是各课程的教师自身应该树立起相关课程资源共享教学的意识,要熟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关性。

2.2注重课程间的实践运用与技能的迁移

我们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的一些体育器械,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的作用,大小、规格不符、器械形式与内容不符等。学生单独完成某一手工的设计制作能力较好,但是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体育活动要求进行相应体育教具的设计与制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课程资源融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引导学生对各课程资源的灵活利用与共享,形成知识技能的正迁移。结语体育与手工制作课程的融合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活动能力、增强了体育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手工创设制作能力等。

作者:张玉娟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融合教育论文:社区教育与新居民子女融合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社会的发展,人口随之多方流动,相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新居民数量也就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教育的新热点。为了能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新居民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新居民子女日益增多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成了每个地区教育亟需解决的任务。在众多的对策中,苍南县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与实践,特别在如何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和“融合教育”的结合上,都有一些可贵的做法,在实际中弥补了新居民子女在教育问题上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社区教育;新居民子女;融合教育

一、苍南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现状

截止2015年6月底,苍南县新居民数量为170633人,占全县人口的13.73%,新居民作为苍南县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对苍南地区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事实上,他们已成为苍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从户籍来看,江西、安徽、河南、云南、贵州、湖南等是苍南县新居民的重要来源,且其原有收入水平极低;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偏低是其明显特点。据保守统计,初中毕业学历的占57.85%,还有22.4%仅小学学历。根据以上两方面,苍南的广大新居民家庭明@有着提升子女教育水平与改变经济收入现状的强烈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借助教育,能够促使新居民家庭改变其现有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对新居民家庭来说,如何引导子女成才、健康成长将是决定新居民家庭发展的关键点。

1.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有效缓解,但不同质教育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在教育这一块,苍南县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探索,在立足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新居民子女教育体系的创建上,形成了适宜新居民子女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体系,并落实了能令新居民接受的子女教育管理办法,最终在操作层面上也完成了模式的构建。这些做法,不仅巩固了新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也在“人人享受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把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正式纳入本地的教育管理与督导范围,同时还扩建了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提升教育内涵质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接纳新居民子女各学段的公办学校共有58所,这个数字在客观上缓解了新居民子女教育的供需矛盾,但由于群体性、地域性的差异悬殊,特别是在特教上的相对滞后这一现实问题上,新居民子女的教育要达到与本地城镇居民子女相同的教育成果,仍然是问题重重,亟待解决。

2.新居民子女品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衔接的滞后性日益突出。目前,新居民子女的各种就学渠道中,最主要的是当地公立学校的接纳与创办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两种方式。而在这二者中,创办民工子弟学校是流入地最现实的选择。从苍南教育系统公布的58所公办学校来看,大多数属于苍南县二到三流农村学校,虽然能够适当满足新居民子女教育需求,但是难以满足一些新居民家庭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不少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从而导致其对这些学校望而却步。于是不均衡的教育水平加剧了新居民家庭子女不均衡的教育问题。同时,新居民子女由于过去长期接受的是农村教育,与城镇学生相比,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学校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等带来了复杂而繁多的问题,并且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

3.新居民子女难以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问题明显。公共教育资源是相对于学校而言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一种教育形式。通常这类教育服务由校外教育机构、本地社会组织会在现实教育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一定的补充与拓展,而且这也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与提升。它使得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机会享受到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服务机会,在对学生的个性品质、整体素养与思想完善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必要的教育有机组成。据调查,大部分新居民子女很少或几乎不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上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同时,在苍南全县各类培训学校及各类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内,新居民子女参与学习的比率不足5%。

4.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居家环境普遍低下。新居民子女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源于家庭教育。从教育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长期以来,社会都聚焦于未成年的教育而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此外,因为流动,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也相对不稳定,同时居住环境混乱、不安稳,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的经济收入低下,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必须正视的一点是,因为收入的低下,新居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具有极不稳定的变数,也难以在客观上承担起教育所需的投入需求。再加上家长缺少与学校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往往导致家校的联运成为了空白地。

二、社区教育开展新居民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

教育通常有融合的需求。这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心理、文化等方面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去。这便是社区教育中融合教育的要义所在。正是因为社区是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个社区,不仅提供了生活所需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其服务于社区的同时,在人的归属感、认同感等方面,以软性的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而这些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达成的。对于新居民子女,这种教育尤显重要。在新居民子女教育中,社区教育平台的功能发挥,引导新居民子女接受社区教育、提供教育养成、矫正环境不良影响习性等均有着不可低估的效用。可以这样说,有效发挥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稳步推进,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必要而充分的渠道。

1.针对性举办学业衔接教育培训,弥合区域教育的水平差异。通常在教育中,有着补偿教育的做法。这最早由欧洲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它是指针对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到应当享受的全部教育内容而进行的教育补偿。从这个概念来观照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明显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最主要的是新居民子女适应新地区的学业预备与衔接教育,接受新知的常识教育,还有不同理念的教育教育方法的适应教育等。在苍南县的社区教育中,经过多年的探索,比较成功的补偿教育做法主要有学业衔接教育培训班的创办,这为新居民子女提供了入学前的教育帮扶;有学业结对帮扶队,搭建起新居在子女与本地品质学生的沟通桥梁。

2.发挥社区家长学校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的差距是新居民子女教育差距的最重要一环。新居民家庭家长的常态是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生活的艰辛,劳作的疲惫,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方式方法的缺失等,使得新居民家长在家庭教育这个重要教育环节上发挥不了作用。为此,对新居民成人开展必要的教育,是社区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苍南社区教育在立足自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将新居民成人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在社区管理与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中,完成了家庭教育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苍南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完善了苍南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机制,营造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空间。作为苍南社区教育家长学校的基地,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新居民家长学校,通过这一平台发掘出典型,树立起模范,通过家长互动与交流等形式,让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家长以交流的方式,现身说法地展示如何对自己孩子进行自信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怎样做个好家长等生动的家庭教育经验。

3.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辅导。新居民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未成熟性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属于双重弱势群体。他们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今天对他们的教育质量决定了他们明天的素质,而他们明天的素质又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少不了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的研究工作。社区教育要针对新居民子女的双重弱势特点,对其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辅导活动,以心理辅导课的活动方式,切合孩子的实际,诸如认知、思维,生理与心理等,并结合孩子的实践技能等特点,有的放矢地对新居民学生开展心理一对一的辅导或心理沙龙活动。

4.丰富各类流动儿童公益活动,营造平等参与的成长氛围。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立人,在于增强作为人的自信与尊严。社区教育在新居民子女_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其实也正在于此。故此,提高新居民女子的能力,通过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与家长顺畅交流,最终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就是社区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社区教育机构应该创设条件,长期地开展系列性的集体活动,比如亲子家庭文化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在这一过程,社区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到强化与帮扶工作,要明晰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要及时肯定其出彩的方面。在不断纠正与强化的过程中,发展新居民子女及其家长的尊严意识。

三、社区教育开展融合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及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社区教育应该是一个网络体系。通常情况下,县一级的社区学院,是以中心镇、居民社区为点,连结县、镇、居民区为一体的教育构架体系。在这样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应该设定与之相关的科学规制,有一整套社区教育的发展计划与实施方案,而评价这些的立足点就是本地区新居民子女教育的需求与实效。这就要求社区教育机构要了解本社区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现状,整合并统筹现有的教育资源,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为新居民子女接受教育做出科学的规划,从而为社区的教育提供厚实的保障,并促进新居民子女的健康成长,最终为稳定社会尽一份力。

2.夯实制度和队伍建设,保障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整的教育离不开坚实的师资队伍。社区教育机构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队伍,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不仅从师资的引进、教育场地的建设,还要从文化活动策划、教育教学的评估反馈和本地流动儿童教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做出严谨的规划。其中,社区师资建设以“适宜”为原则,应当建设一支适宜本地需求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义务志愿员为主体的,兼顾多方发展,技能与知识并重的具有社区教育特色的社区教育队伍。以苍南社区为例,就具备了以上特点。除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师外,苍南社区还通过多方联系聘请了社区内的专家、技术人员等,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的活动,应该是统筹性的。只有立足现有的资源,发挥各自的特点,才能把有限的社区教育活动做到效率的较大化。具体而言,有效的做法是:(1)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开办联谊会、教育开放日等为新居民提供教育咨询服务;(2)主动联络社区内企业、科教单位,在各示范园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新居民子女融入到本地生活中来;(3)有效利用或建设社区文娱设施,在教育实践基地单位开展新居民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一定的公共教育资源;(4)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积极吸纳新居民生活内涵,结合新居民生活的特点,使社区教育与新居民生活整合,较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

总之,丰富、实用、提升、实效,这是社区教育对于新居民的意义。除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外,家长教育子女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新居民家长所必须做的,这同时也是社区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如果实现了对新居民家长的这些现实需求,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成效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合教育论文: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分析

摘 要:为了解和分析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地市区内小学班主任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存在着胆怯、畏缩心理,导致融合教育实施并不顺利。所以,教育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与讲解,使小学班主任了解并接受融合教育理。提高小学班主任教育组织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感,加快融合教育实施进度,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三方共同完善融合教育体系的建设,保障融合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融合教育;态度;分析

1融合教育研究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特殊教育正常化这一理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融合教育是针对特殊教育正常化发展的制定的重要措施。融合教育具有降低特殊学生教育成本、引导教育体制积极方向的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特殊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推动社会特殊学生教育观念的进步等意义。但是特殊学生教育的要求极高,使得普通教育很难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国内融合教育的建设难以顺利进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开展与效果。所以,为了了解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及融合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查报告研究。

2融合教育研究对象和内容

2.1融合教育研究对象

为了保障研究报告数据且具有代表性,我们从某地市区内抽取了九所小学校作为样本,对这九所学校小学班主任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供分析。问卷总共发放120份,收回110份。审核统计后有效问卷共100份,有效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三。详细统计分类显示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男班主任有34人,女性班主任有66人。被调研人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6~55岁,被调研人员的及时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

2.2融合教育问卷设计内容

融合教育问卷调研内容主要由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两部分组成。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人资料、受教育程度、教龄以及婚姻情况等;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主要包括班主任对于融合教育理解程度、对融合教育持有的观点、以及融合教育落实方面的建议等。通过问卷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真实的反应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信息更可以体现出对融合教育认知水平是否相关联。

2.3融合教育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某地市区内九所小学班主任进行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半数以上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了解程度较低或者根本不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三十六的小学班主任相对了解融合教育,百分之二十一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并不了解,百分之二十七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不了解,而仅有百分之十六的小学班主任支持且赞同融合教育理念。总体而言,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接受和认知还相差甚远,没有正确认识到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落实保持观望的观点。

2.4融合教育问卷结果分析

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认知实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主要体现在行为与心理的接受或者不接受。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情感倾向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在小学课堂实施的接受程度较低,数据中一半的班主任反对在小学开展融合教育,保持观望的小学班主任占据百分之二十四,支持在小学课堂开展融合教育的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并且提出要根据特殊学生的情况与类型来决定是否融入到小学课堂。

2.5融合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与融合教育实施措施

小学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着班主任接受难度大、小学师资水平、小学生家长接受程度、基础设施配置、小学监管机构和制度以及小学校园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小学教育实施融合首先要解决小学基础设施配置和班主任的观念转变。

在社会舆论、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仍存在着抵触心理。特殊学生的课堂安置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数据显示了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安置意见统计,百分之六十五的小学班主任不能接受特殊学生融入到普通板机接受教育,认为特殊班级就能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班主任认为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特殊学生教育板块不应该由普通班主任来承担。总体来看,将近百分之七十一的小学班主任持有特殊教师可以更有效教育特殊儿童这一观念,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小学班主任认为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由普通班主任与特殊教师共同展开教育活动。问卷数据表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接受度较低,实施融合教育形式极为严峻。

3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融合教育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得出的真实结论是:半数以上小学班主任反对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课堂教育中;再次,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班主任责任心和耐心不足,不能因为特殊学生的弱势而积极改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不能主动去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管理理念等;,三分之二的小学班主任人为融合教育落实到小学课堂教育极为困难,更建议由特殊学校或机构来教育特殊学生。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存在着强烈抵触心理,对具体实施也非常消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教育引导者,他们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实施效果。这要求学校与相关教育机构要加强对融合教育宣传讲解力度,引导小学班主任了解和接受融合教育理念。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主动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实施融合教育能力。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融合教育管理体系,严格管理实施进度与质量,保障特殊学生能够在学校接受教育,帮助特殊学生健康成长。

融合教育论文:关于推进融合教育的思考

(广州市花都区智能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 发展融合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融合教育,让不管是学习障碍还是残疾的孩子都能快乐学习。

关键词: 融合教育 个别教育 《地球上的星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男孩和寄宿学校美术老师的故事,主人公伊桑学习成绩差,每次考试考零分,他因学习成绩差而多次受到罚站、罚跪的惩罚,校长责令其退学,同样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亲除了打耳光、谩骂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在新的寄宿学校与父母的分离让他更加闷闷不乐,所幸伊桑遇到了美术老师尼克,他走进伊桑的生活,与他的父母沟通,弄清了伊桑学习差的原因。伊桑存在严重的阅读障碍,同时发现伊桑身上的闪光点,他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术老师告诉伊桑: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小时候同样有阅读障碍,以此培养伊桑的自信心,利用伊桑对色彩和绘画的优势,以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伊桑各门功课成绩均得到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并在全校绘画比赛中获得及时名,伊桑脸上又露出灿烂的笑容。

伊桑存在读写障碍,是一位有着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者对他产生了非常不同的教育影响。每个学校总有个“伊桑”,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存在障碍,是让他转学到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继续“随班混读”,如何让“伊桑”这类有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必须推行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7年1月11日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让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级现场活动中产生良性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进步。重点强调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开展一种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强调多元价值,建立一种教育能普及所有的学生,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孩子不管是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都能快乐学习,不因为学生成绩差、自身残疾而遭受排斥,不像前期的伊桑一样受到惩罚,不得以转学。让特殊需要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如何推动融合教育

1.创造融合教育的环境条件。

融合教育更倾向于“儿童中心论”,即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及特点,设法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即学校适应学生。

首先要消除认知偏见,强调多元价值,创造开放多元的学校环境,为融合教育创造条件,如配备师资、资源教室、无障碍环境等。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平等、充分地参与所有学校活动,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从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例如当一个视力障碍学童进入普通班级,在教室环境、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改变,首先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教室环境,他们的书桌靠近黑板,教室的光线适当,清除容易磕碰的障碍物;普通教师和资源室教师协同合作,为视障学生准备盲文教材、课文录音、作业录音和测试录音,为弱视儿童提供放大的印刷物或者辅助器械,在课堂中多使用实物或可触摸的模型便于他们理解。在教学中多使用口头语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完成测验,可以采用口头或录音测验。同时为视力障碍儿童增设日常生活技能、动作训练、方位训练等技能教学。

其次加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级教育中将特教、普教并轨督导,通过普教深化改革接受特教理念,高等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科研与一线发展需要相结合。让普校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送教上门、资源教师等从根本上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2.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个别化。

将融合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中,老师和学生尊重特殊学生,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比较正常、比较愉快,跟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地提高或者逐步提高。

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安置、课程开发管理、教育评估、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体现个别化和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力发展到较大值。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简称IEP)又译为“个别化教育方案”,是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订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一份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2]。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时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必须经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后方能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学生目前的成果表现、课堂测试、作业表现、父母老师和相关服务的个别测试评估结果;学年学习目标可以分为多个短期目标,包括W习、社会、行为等,目标必须是课测量;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包括需要的辅助器材教具和服务,学校及有关专业任务为他们训练及发展对普通教育所做的修改和变动;普通学生的活动,如不参加可以在计划中加以解释;区域性的测试,如不适宜参加测试加以解释或何种测试可以代替;日期和时间,必须陈述训练开始到结束日期,训练的频率和地点。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为他们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实行个别化教育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目前“走班制”或“一生一表”的教育模式即融合教育的不同尝试形式。

影片中尼克老师针对伊桑的阅读障碍,利用伊桑优势能力,通过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活动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弥补和发展伊桑阅读方面的弱势,让小男孩伊桑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同时发掘他在美术方面的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童真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伊桑的脸上。

3.坚持“医教结合”和“康教结合”。

对安置在普通学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和需求进行综合的、全程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开设康复课程和服务项目,同时可以接受特殊医疗团队服务。通过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个别化支持,无论学生个人能力如何,都让他融入学校,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较大化提升。

4.加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

据报道某个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家长联名致信学校,为避免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要求学校拒收一名自闭症学生。这是家校合作不成功的典型例子,深刻说明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教育中接受教育、推广融合教育,需要所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鼎力支持。加强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社会的尊重和接纳才能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优势,一方面为更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给每一名学生带来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更深层次的变化树立了学校融合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多元参与,吸引包括教育界、社会名流、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学校融合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助力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和谐、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是一种关怀、接纳,它适用于所有儿童,如学业困难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让普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让融合教育观念对全校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教育,而且让教职员工的观念和教育态度发生变化,普通教师从融合教育中受益。推行融合教育,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消融,当普通教育真正告别应试教育,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时候;当特殊教育真正告别“特殊”,与身边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教育就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自闭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每个特殊的孩子都像特别的星星,让我们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教育、康复,让每颗小星都能融合在学校、家庭、社会广袤的天空中,让其放出璀璨的光芒。

融合教育论文:家校融合教育: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摘 要 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着力推进“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借助家长的智慧和力量来发展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 家校融合教育 家长志愿者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习管理的制度”,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发的《综合行动纲领》中倡导,“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应该采取措施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因此,墓际社会和国家层面上来看,家校融合教育已列入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外,按照现论――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家校融合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通过家校融合教育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

反观当下,普遍存在着家校融合教育的不良现象: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项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鉴于此,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以“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活动为载体,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家校融合的一个新视角,对家校融合教育进行校本化实施和探索,对家校融合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路径。

为什么要实施“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活动呢?“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今天,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日益深入人心,这都急需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作出回应。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重要桥梁,这样才能合力推动孩子迈入健康成长的‘快车道’,这是我们实施“家长志愿者”进校园举措的出发点”。对此,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以“办有品质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育有品格的新人”为办学追求,按着“创新制度、家校互动、促进发展”的思路,提出并有效进行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评价制度,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既让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中感到自己的重要,又使家长在监督评价学校中得到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架设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桥梁,保障了家校的联系与沟通,实现了家校互动求和谐、家长参与促发展的目的。

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之下,部分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学生家长,自愿组成了学生家长志愿者协会。“家长志愿者”进校园的主要任务是随机参与教师的课堂听课,督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跟踪学生课间体育活动,检查学生晚自修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等,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借家长的眼光进行及时整改并解决问题。同时,学校还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来校讲课,开辟各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资源,如指导学生开展剪纸、舞蹈、棋类等校本课程,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家长志愿者进校园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校引入了的活动课程师资,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现在,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征求家长意见,然后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家长进学校当志愿者。按照学校安排,家长可以进课堂旁听、在校门口站岗、陪同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期末测评等,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专长为学生讲课。丰富有趣的专业课程、接地气的职业技能,让孩子们接受了更为广阔的生活教育,同时也给学校的老师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家长所表现的组织能力让我们都很钦佩。”德育处李老师说道。

“通过‘家长志愿者’进校园,一些原本比较棘手、敏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班主任方老师最深切的感受。“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促进了家校观念的融合。“坦白说,以前我对学校和老师是有挺多抱怨的,觉得辅导孩子功课就应该是老师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家长回家以后再监督、讲解呢?”学生家长王女士说。但是,自从她去年加入“家长志愿者”队伍后,观念上有了彻底的转变。因为参与学校管理,让她有了更多的机会体验孩子、老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慢慢她就和老师成了朋友。自从双方参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之后,取得了教育孩子的一致看法。他们在信中说:“为教育孩子产生矛盾就是因为缺乏知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研究不但使我们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为我家化解了一场感情危机。”通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了解到教师工作的辛苦,班主任工作的繁杂劳累。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五年级一位家长读到这个情况时感叹道:“和你们的接触使我们了解了教育工作的艰辛,老师们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我一定配合学校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以此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他后来定期来校,为学校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像这样发生转变的家长还有很多。

“家长志愿者”进校园,较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一位班主任说道:班上有一个学生刚入学时性格特别内向,不爱和同学交流,她了解情况后,主动邀请学生妈妈抽空来校参加“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活动,在妈妈和老师的陪伴鼓励下,这个学生现在变得自信多了。八年级的刘老师说:“家长进课堂听课后,学生立即变了样,不仅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而且作业也变得认真了!”通过家长的密切配合,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成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视角下的德育策略浅议

摘 要

随班就读是当今普特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普特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应注意心理接纳、同伴作用、自助教育三个策略。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德育策略

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把S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在普特共班的班级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策略实施有效德育。

一、心理接纳策略

观察发现,随班就读班级中往往存在按成绩好坏划分“等次”的现象,因此随班就读生常受忽视与排斥,他们就像没有取得“正式”身份的临时学员,并随时存在退学的风险。教师、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相互不接纳,甚至常处于对峙状态,关系十分紧张。为此,我们首先要设法引导老师、普生与特生之间相互接纳。

1.加强培训交流,建立正确观念

通过推送特殊学生的教育资源,举办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及心理教育讲座,邀请校外特教老师和校内外心理咨询教师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更新他们观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所需,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普特融合教育价值观,树立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信念,从心底里接纳特殊学生。事实证明,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是师生双向接纳的前提,而不管哪类学生,都不会拒绝爱的拥抱。

2.开展丰富活动,引导相互接纳

活动是好的育人途径,为了引导普特生相互接纳、尊重,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如助残日前夕,我们在国旗下讲话中呼吁同学们关爱残障同学;世界残奥会期间,我们的“百师讲坛”特地邀请了两届残奥会冠军周国华来校作“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励志报告。她身残志不残、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重,而她的乐观善良、阳光向上更是感染和鼓舞了每位师生。

而在墙报与走道上,我们则有意识地张贴普生撑扶残疾生、普生教特殊学生做实验、普特生共上体育课等互助互爱的照片;张贴普特生双向接纳活动中的作文、绘画、科学小制作等作品;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中播放普特互助的动人故事等。此外,我们还争取家庭的介入配合,通过有关培训,引导家长从心理上接纳残疾群体。

这些普特融合活动,加深了普特生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发现了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接纳并尊重这种差异,甚至懂得了欣赏这种差异。

二、同伴作用策略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同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为此,我尝试采用同伴作用策略解决普特生的交往障碍和老师精力不足问题。所谓同伴作用,即年龄相仿的儿童间通过一定形式的交往,在行为、态度和学业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普特教育中决定着融合的质量。

我从班里挑选了一些责任心强、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沟通且情绪稳定的同学,与残障儿童组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合作小组,各组员一起生活、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为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我事先对同伴指导者进行了培训,过程中也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这样就使同伴指导者能在生活、学业、社交、心理等方面多方位地给予残障学生合理的指导。另外,我们创设了“7+1”和“5+1”住宿模式,以更好地帮扶残障生的日常生活,如提醒洗头洗澡、参与打扫宿舍等等。

我曾经担心合作小组的普生们是否会因为要帮扶而耽误学习,进而厌烦这样的安排与活动,但调查结果表明,我是多虑了。参与帮扶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参加帮扶活动前,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现在能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并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给他人辅导学业后,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好了,表达能力和耐心也进步了很多。”

实践表明,同伴作用策略能促进普特学生在学业成绩、自信心、自尊心、自助力等方面获得明显提高,进而加深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实现德性发展。

三、自助教育策略

自助教育是全国特教专家张洁华老师的团队提出的特教理念。意即通过为残疾儿童提供他助环境、自助课程,通过个别化训练,增强他们的自助力,从而减少这些特殊少年儿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实践中,我们努力给残障生创设自助的环境(如肢体残疾同学需要的电梯、盲人道等),并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化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生活自理课程、交往课程等等)来加强对他们的各种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正常社会。而对普通学生,我们则大力推送接纳课程(如爱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辅助技能等课程),提升他们辅助残障生的能力、自助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这样,残障生和普通生对老师、学校及家庭的依赖都逐渐减少,残障生能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普通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实效明显提高。

融合教育论文:实施融合教育 推动学校发展

摘 要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龄前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成立随读中心”等,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之路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融合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残障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我国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明确规定:应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见,融合教育是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广州市启聪学校从校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学龄前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关注随读指导,发挥枢纽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道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

一、实行“健聋合一” ,学龄前融合

学龄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早为聋儿提供融合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2] 早期融合,对于聋儿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体系的开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广州市启聪学校附设幼儿园,是国内及时所“健聋合一”幼儿园,办学成绩显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纳和认可,可以说既是全国首创,也是范例。

学校地处广州核心地段,拥有品质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康复设施,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设置,能保障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得到适合的发展需要。经过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由当初的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聋生,发展到现在在园儿童300名,其中正常儿童达到240名的规模,实现了学龄前阶段的融合,也推动着广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不仅将“健聋合一”这一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中,还向社会广为传播,促进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长抛弃隔阂、偏见与怀疑,增进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在融合过程中,正常孩子与听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获得了共同进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特殊伙伴,他们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进而增强了爱心和责任感;而聋人孩子则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语与沟通能力,增强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体现“融合同美”,学龄段主动融合

学龄阶段,学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办学道路,为进一步延伸和推进融合教育做积极的准备。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阳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学校德育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精神。为此,学校努力营造融合的教育生态,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鼓励师生走出校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之美,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也打开大门拥抱社会,与主流群体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使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并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普研特,推动教学研究。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学普研特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学普研特,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普校先进教育理念和聋校传统经验相结合,探究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此,学校请进省、市、区各级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课题指导、课例研讨等活动。同时,也通过跟岗学习、交换教师、翻转课堂、技能比赛等途径,鼓励老师们走进普校,一方面更新观念,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风采,培育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的融合教育打下基础。

以美启聪,提高综合素质。所谓以美启聪,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态中,以文化之美、社会之美、智慧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生活之美等来感染熏陶学生、启发感动学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聪性慧,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基。在“以美启聪”办学理念的熏陶与影响下,校园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面貌日益积极自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素质的孩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启聪学校的孩子们也与正常孩子同台献艺,同台竞技,既美且聪,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风貌。

三、成立随读中心,实现区域辐射

“随班就读”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除了在特殊学校的聋生,还有部分听障孩子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关注这部分孩子的生态与发展,同样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阶段,成立随读中心,发挥枢纽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动出击、需求突破,实现融合的方式,也是学校实现区域辐射,资源输出,服务更多聋生的需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 广州市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启聪学校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运作,承担广州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评估、巡回指导、辅导、培训等任务。

成立专家组,搭建专业化支持平台。中心聘请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残联、医院听力专科、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行业骨干等,成立专家组,整合各方面资源组成联动平台,在随读学生的评估督导、康复训练、教育安置、学业建议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和科学建议。

完善工作网络,实现点面结合。中心根据随读学生的分布选取试点学校,形成工作网络,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辅导档案,选派骨干教师承担试点指导任务。现阶段重点安排了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广州市第86中学等作为听障学生的巡回指导实验校,定期提供指导,实现合作。

开展随读指导,帮助学生成长。中心通过个别辅导、团队互动、亲子沟通、同伴交往辅导、融合教育主题活动等辅导干预形式,帮助随读学生成长。例如:与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随读生所在班级,联合开展了“科技体验”“品味经典”等团队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互帮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长的价值观念;对随读家长先后开展了“听觉障碍学生的言语评估”“听障学生家长亲子全沟通培训”等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从关注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到注重“潜能开发”,从强调“早期干预”到期待“融合”,实现了从尝试突破到追赶提升的重大转变。

融合教育论文:初中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从法制教育的角度考虑其如何能够与初中的政治教育相融合,并从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出发,进一步研究法制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于各项资料的研究整理得出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可行性,期待能够帮助初中学校在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当中给与充分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法治;融合教学

一、前言

初中的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初中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并行,学校积极开展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当法制观念在政治的课堂上被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保障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能够理解社会上什么事情是可以接触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触碰的。

二、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法制代表的是国家对于法律的制度,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内涵上讲,法制是小层面的人民群众可以接触的且必须遵从的制度,而法治则是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层面。

三、法制教育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初中的政治教育凡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都会被忽略。这不仅仅是初中政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不理解,还代表了其对于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教科书当中既然被补充了法律的知识,那自然代表着初中生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但由于教育的忽略,导致学生错失了对于该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可能就因为不懂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今社会很多的少年犯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自己冲动行事,进而触犯了法律条例。可见,其实在初中的政治教育当中,法律部分的教育是应该被重视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本身就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初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为了帮助其树立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法律是一项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初中生更好的接触法律,懂得法律,使其在遭受侵害时,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

四、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1)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面对学校与教师对于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要在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下及时更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在充实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使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对于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利用板报、讲座等多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引起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学生也就能够欣然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初中政治教育当中自然也要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托,从而帮助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结合。法律与政治的知识都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初中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其不会愿意接受这些知识,为了改变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视频图片等带有画面感的知识,教师利用视频等趣味性的东西来改善政治教育园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来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意义,利用法制教育的宣传片等从侧面向学生表明法律的真正含义。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堂实践。教师将生活当中真是存在的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一讲解,并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说出自己对于事件的真实看法,从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了解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法律知识运用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思想观点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法律,又能够在教授其做人的同时教授其法律,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初中学校通过将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帮助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也帮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五、结论

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政治课堂上进行观念的灌输再合适不过了。同样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只不过一方面关乎了道德,一方面关乎了法律。但在社会上就是这样,一旦在道德的底线上越界,就是触碰了法律,所以法律是在道德的层面之上对人好的约束手段。在初中生当中不但要树立道德观念更好树立法制观念,使其能够在社会当中做更好的自己。

融合教育论文: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无论是需要特殊对待的幼儿,还是正常的幼儿,都应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如今学前融合教育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学前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融合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它不仅可以促进正常幼儿的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特殊幼儿的认知水平。本文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学前融合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师资力量

学前融合教育指的是让一些需要特殊对待的幼儿和一般的幼儿一起进入普通的幼儿园,并且在普通幼儿园内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权利公约》是由联合国颁布的,它提出应该将残疾幼儿融入到正常幼儿的队伍当中,让残疾幼儿享受融合教育。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学前融合教育,并将其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希望能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概述

1.1 对学前融合教育理念进行探析

部分学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它不仅需要通过残联、教育以及卫生等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事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融合教育。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普通幼师与特殊幼师需要对每一个幼儿都给予足够的尊重,并深入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让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都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还有人表示要开展融合教育,就需要安排配套服务和教育实践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作用。

1.2 对相关人员的态度进行分析

(1)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地区的大多数幼儿教师比较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新疆地区大部分普通幼师会存在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对特殊幼儿进行教育,并且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态度比较消极,上海很多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也存在很多疑惑,并缺乏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由此可知,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使得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融合教育,因此态度上会比较消极。

(2)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家长对融合教师持怎样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和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一般的幼儿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与经验,对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并且对于将特殊幼儿安排在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这种做法,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与普通幼儿的家长相比,特殊幼儿的家长更能够理解融合教育,并且也更加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

1.3 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进行调查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与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如今,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心理上不太愿意接受特殊幼儿,部分幼儿教师还会认为接收特殊幼儿之后会导致教学质量不断降低。还有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接触过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胜任融合教育的教学工作。因此,相关学者表示,应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将特殊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学前教育当中,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幼儿教师掌握专业的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2学前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的理解不深刻

对于特殊幼儿的教学,大部分幼儿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需要降低教学标准。只有小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接受融合教育是特殊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造成幼儿特殊的原因有很多种,大部分幼儿教师比较容易接受在智力、肢体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程度比较轻的幼儿,对于一些在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容易被幼儿教师所排斥。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到特殊幼儿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耐心。由此可知,关于特殊幼儿,幼儿教师了解得太少,接纳程度比较低。

2.2 幼儿教师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目前,我国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我国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其中大部分幼儿教师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只有少部分人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从整体上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对于国家所制定的随班就读政策也缺乏足够的认知。高质量的特殊幼儿教师比较缺乏,难以满足所有特殊幼儿的学习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学前教育课程中没有设置特殊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缺少学习特殊教育的意识和途径。并且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接受过与特殊教育有关的培训,因此难以胜任融合教育的工作。

2.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缺少社会、法律和相关人员的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遭到了一些特殊幼儿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待在普通幼儿园内,会被其他正常的幼儿欺负,在特殊幼儿园则可以为特殊幼儿创建一个充满平等、自信的环境,让特殊幼儿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普通家长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大多为中立,但其中也有部分普通家长反对。从学前融合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来看,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幼儿园内配置专业的物理、语言、作业等各个方面的治疗师。让他们与幼儿教师共同合作,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另外,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完善,使得融合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

3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观念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所以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顺利开展下去,就需要从观念入手,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正确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对于普通幼儿来说,学前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学理念传递给社会群众,让人们可以了解融合教育的价值,从而消除对特殊幼儿、对融合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

3.2 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无法顺利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国家和学校应对此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我国目前不少学校内会设置学前特殊教育的模块,但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院校应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学习到正确客观的对待特殊教育的思想观念,掌握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特殊幼儿,学会与特殊幼儿进行沟通。

3.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为特殊幼儿的教育权利提供保障,但在学前融合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外不少国家做得比较好,例如美国在1965年所颁布的《经济机会法》中就规定,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国家应给予相应帮助,让这些家庭里3-4岁的幼儿可以免费享受学前教育、保健和营养等服务,这是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最早法律。《有能力缺陷的个体教育法案》中也提出无论是具有怎样的缺陷,只要在3到21岁之间,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德国的不来梅州制定了两个法案来从法律层面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确保学前融合教育可以顺利开展。

3.4 加强团队合作与支持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他们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应加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合作,让普通的幼儿教师可以学习特殊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特殊幼儿教师也可以了解对待一般幼儿的经验,在学习彼此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自身的劣势,共同努力为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另外,国家还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将幼儿园、医疗、家庭、社区以及高校等机构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来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从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培养普通幼儿乐于助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还可以提高特殊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水平,因此,国家和社会群体应充分认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积极转变自身的错误观念,通过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合作等方式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更好发展。

融合教育论文: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摘 要】融合教育的提出给听力障碍的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听障生融合教育着手,分析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及各相关服务成员的角色与作用,针对相关服务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相关服务团队合作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听障学生 融合教育 团队合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促进教育与经济、政治多元文化的良好互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围绕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来进行,维护每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某一层面上说,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将有助于特殊儿童开发特殊教育潜能,回归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一、听障学生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国际融合教育拉开序幕以来,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的家长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提倡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将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融合教育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较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于听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听障学生要求接受融合教育的愿望越发强烈,是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公平、补偿聋校义务教育及听障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听障学生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多个相关服务专业共同合作,才能较大限度开发听障学生的潜能,才能使他们以程度地融入社会。

二、听障学生融合教育服务团队的成员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融合,还包括学校的融合、家庭的融合和社区的融合。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相关服务团队成员的选择要根据听障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特点来加以选择:

及时,普通教育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是实现融合教育的主体,包括各级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特殊教师一般就是具有聋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师,对听障学生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学校教辅人员。这里的教辅人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和学校辅导教师。

第四,语言康复师。在语言学习方面,听障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需要专业的语言康复才能赶上一般的学生。

第五,心理治疗师。由于听力的缺失或损伤,听障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听力,导致听障学生认知局限,甚至会认知偏差,造成心理问题。所以,听障学生的教育更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参与。

三、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团队合作

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学校教辅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中,一直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的角色,承担诊断、康复治疗、设计和实施教育计划等重要责任。

(一)普通教育教师。普通教育教师是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个案管理者的备选人员。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即聋生教师是个案管理者的人选,在团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起着整合专业服务,将相关专业服务融入教学的作用。

(三)学校教辅人员。掌握并传达相关政策文件,协调并安排专业人员到位服务,建立并管理学生资料,提供行政支援,规划与调整专业服务资源,是团队顺利运作必不可少的角色。

(四)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心理治疗师、听力治疗师、社会工作人员和职业康复人员)。他们熟悉学校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明确服务目的与团队运作方式,协助教师和家长落实专业建议,提供相关专业的咨询服务,协助听障学生转接其他专业。

(五)家长。父母是听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养育者,因此,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父母是不应忽视或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总之,在听障学生的教育中,融合教育能让学生更早接触普通人群,参与社区活动,接受教育,为将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过有品质的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各相关专业的服务人员要以听障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的知识技能为听障学生服务,以宽阔的胸襟接纳其他专业人员,促进听障学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教学相长。

融合教育论文:基于融合教育理念下小学随班就读实施探究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融合了那么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缺陷,导致他们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个性也比较封闭、自卑。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常常不被师生看好。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似乎成了“另类人”,受到来自同伴、教师等多方面的冷遇,他们犹如一只只搁浅在学海沙滩上的小舟,难以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他们就成了我们口中常说到的“随班就读生”。“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我们老师的肩上颇为沉重。

一、现象与反思

2011年康纳学校与中山大学在广州市开展孤独症儿童患病调查显示,广州市每133个学龄前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儿,以此推算广州市孤独症学龄儿童有2万人之多其中,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人数为5247人,学龄孤独症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需要有效解决。(南方都市报,2014-12-25)

国家对这一部分学生,取消传统隔离的特殊教育形式,而是要让他们都能够在普通学校中共同学习并取得成功,对待他们倡导“零拒绝”的融合教育思想。

广州市及时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康纳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是大趋势,但随班就读需要建立包括主流学校接纳等专业化的支持体系,这恰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只有建立强大而专业的支持体系,才能避免深圳李孟事件和珠海阿文事件的重演。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有了这个责任需要我们在他们身上要付出比正常学生更多的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帮助,想出比常人更多的方法,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因此,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架起教育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解读“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tegration)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的正常化运动(Normali-zation)倡导下,相对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提出来的,也有称为“社会融合”、“混合教育”、“一体化”。其涵义是:“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他实现和维护他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在中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理念。正如Normali-zation所述,唯其强调普通学校在不牺牲普通儿童的原则下,主动作些改变以适应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其观点强调有意义的融合,共同成长,主动的改变(包括教师的重新教育)”。而随班就读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一种安置模式。在中国除了特殊学校外,较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而美国的安置则是多样化的,1996年3~21岁身心障碍学生的六种教育安置依序是:普通班级43.9%,资源教室27.5%,分离班级23.5%,分离学校3.75%,看护机构0.7%,居家/医院0.7%。

三、居于融合教育理念的随班就读目标

那融合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交往?让他在融合中交往更多的朋友?我认为这些都是融合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不是融合教育的根本。融合教育的根本应该是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反过来我们也要让社会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提高他们的自身的能力,二是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或者是社工也好,对外活动也好,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我们的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需要大家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大家去接纳他们。

那么作为居于融合教育理念的随班就读方式,我们想要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得到什么呢?

提高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使特殊儿童体验到结交朋友的愉悦,主动的模仿、学习基本的社交常识,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随班就读的开展,使正常儿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促使他们时刻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为特殊儿童树立学习的典范。

四、居于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因材施教策略

我校位于历史文化名镇:钟村镇,作为一所城镇小学,自XX年开展随班就读的试点工作并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团队,至今已历时XX年,工作团队先后对XX名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XX学年XX名,XX学年XX名,XX学年XX名,三年来有关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做到““教师零歧视”、“家长零投诉”、“学生零转退学”,随班就读学生行为规范逐步合群,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教师配备:管理+专业+实践。我们学校挑选的标准:事业性强,富有爱心的,热爱特教工作和特殊儿童的教师,并懂得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管理组织能力的一线教师作为团队的教师,具体由管理人员、专业指导及一线实践老师组成,具体包括里面包括: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博学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等9人,其中参加过国培计划培训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教师1人,广州市及时批百千万人才“名教师”培养对象1人,“广州市先进班主任”3人,组成一个专门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工作团队,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一种合力,以求事半功倍。

(二)规范管理模式

1.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制订了特殊儿童成长的个人发展计划。工作团队针对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分别制定好学生的发展计划,从自理、自律能力学起,一步一步按计划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这些计划的目的是促进了特殊儿童自我价值的实现。

2.成立助读流动服务小组,轮流做随班就读学生的长期合作伙伴

在随班就读学生工作做得较好的班级里,我看到了一个长效机制: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有一位长期合作小伙伴,这位小伙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给予他最妥当的照顾。还有一组贴心好组员,每次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组员们都会结合随班就读生的实际编排节目,让他拥有充分展自我的机会。友好的关系就从生活的点滴开始。

3.分层设计实现无缝对接

任课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单列,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任课教师的备课,随班就读专职教师每月检查一次。

(1)课前分层设计

①提供特殊需要的教学方案。在每篇课文的备课中,每个板块里,都有为干预对象“度身定做”的各类训练目标。

②提供特别设计的课堂练习。这些练习既有和班级同步的内容,也有专门针对干预对象的特殊练习。

③提供定期的个别辅导。每上完一篇课文,对干预对象的接受情况作一番了解,再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2)课堂无缝对接

①伙伴互助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当老师向随班就读的学生提出任务时,他可能毫无反应。这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听懂,所以就要他们的同桌伙伴对他进行提示,提示包括口头的、手势的、造型的和身体的。

②小组重复训练。随班就读学生如果对某些知识点反应比较慢或者接受的能力比较差,课堂上就给出5-10分钟,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反复的训练,可以通过问答或者选择等方式。

③教师当场激励。对于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奖励能极大地激起他学习的兴趣,使其努力争取成功。奖励有许多方式:口头表扬。尽量做到不用相同的表扬语。友善表扬。包括握手、点头、微笑、抚摸等。这些细微的动作有时心理作用是相当大的,它会使弱智的孩子感到温暖和高兴。实物奖励。如:小文具、小教具等。特别权利,如做小干事、小组长等,这些特别权利无疑是好的强化剂,能巩固训练的成果。

4.分期辅导长期跟进

(1)热身行动:行政鼓励随班就读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于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给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2)暖心行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四多,即突出四个“多”:多联系、多交流、多关心、多活动。“多联系”也就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对自己班级的随班就读生每学期至少家访四次,每周电话联系一次;“多交流”则要求任课老师对特殊学生的作业本进行面批;对特殊学生作个别辅导,每周至少3次。“多关心”则要求任课教师给特殊学生的温馨提示,如:每日有一个善意的提醒;每天与他说一句关心的话??。“多活动”则强调特殊学生平等参与班级每一次活动,并给其锻炼、成功的机会。

(3)热心行动: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做好“随班就读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

5.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听障随班就读生、残疾随班就读生、自闭症随班就读生、智障随班就读生……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得区别对待,寻求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一个班里三位随班就读生,老师却能教的得游刃有余,源于采用了正面管教、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其做法是给全班同学注射“爱心剂”,教导班上每一位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其次,在班上寻找“爱心大使”,树立学习好榜样:以爱心大使的行为感染更多的同学;,构建爱心扶助组:每天为行动不便的小华做“跟班”,帮他带书包,扶他身上下楼梯;为听障严重的小洋做翻译,使他不会因为听不清楚而落下任何一次的作业。

五、成绩与展望

1. 80%的团队教师教育情怀得到提升

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团队的目的,除了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生活外,更多是想通过这个团队,带动整个学校教师,塑造教育的情怀,具体教育的情操和教育的信念,实现“二八效应”,随班就读工作团队就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先头部队,团队教师把自己的教育经验撰写成为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以随班就读为主题的论文3篇,并撰写近30篇的教育日记和教育叙事,获得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 90%的随班就读儿童“三力”显著提升

注意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90%的随班就读学生进步是明显的,稳定的。具体表现就是任课老师反映和纪录,他们上课很逐步专心,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长了,笑容多了,说话多了,朋友多了。

3.的随班就读儿童融入正常学习生活

随班就读生成功融合于正常学生中去学习,而且在温暖的大家庭里那些随班就读生能快乐地学习,的随班就读学生成绩都有进步。家长满意,社会放心,近三年来,实现0投诉、0转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