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语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用出示两张新闻照片,介绍英雄儿女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将从电视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语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较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人类正阔步进入信息化社会,教育也正掀起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历史的必然。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本着早起步、早受益、高标准、高效益的指导思想,自1997年开始,就努力探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的实施策略是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理念,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载体,以现代管理方略为动力,力求高效率、低能耗的使用,让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校园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智慧,形成人格。建——创造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平台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点投入。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场学习上的革命。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教学方式,显然已与当今现代化教育大相径庭。只有在装备好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创构新的教育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才能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使学校立于学校之林。为此,我们这几年都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建设学校的突破口,确立了发展目标,多方筹措经费,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使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在学校还有很多教师没有住房、食无定所的情况下,我们从学校大局考虑,尽量保障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具体经历了三步走的过程:1、准备阶段(1997—1999年)。在这三年中,我们边规划边建设,首先购买了相应设备,这时主要以PⅡ为主要使用机型,重点为电教教师、学校骨干教师、行政管理提供服务,同时为大规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奠定基础。2、硬件设备添置阶段(1999—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以购置设备为主。同时分步建立学校校园网,通过在全校各教室安装多媒体电脑,使电脑从学校管理和少数人使用向课堂教学和大多数使用延伸,迄今为止,全校43个班级和15个年级处室都配备了由清华同方电脑公司提供了相应品牌电脑。学校同时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昌电视台,使之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建起两个宽敞的电脑网络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按当时较先进标准规格装备了机房。目前,学校共配备计算机188台,购买了电视机62台,投影器5台,摄像机2台,多功能视频展示仪9台,教学演示、控制系统各一套,全数码采编设备一套。使学生有了学习电脑、摄入信息的场所,也使教师和学生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和教学。3、软件提高阶段(2001—2003年)。学校聘请华中科大附属专业公司为学校建立千兆以太网,将各教室、各办公室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多媒体网络,为教师提供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服务器的集中、存储、检查、编辑和演示,形成教师课件、存储资料教学演示的支持系统,辅助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联网,通过中国电信的Internet连接,构建信息化校园,建立校园虚拟网,定期及时更新网上内容,使网上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系统来辅助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和界面,实现教师、学生,国内外资源共享。建立学校图书馆多媒体网络,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电子阅读的多媒体环境,并实现包括图书编目、流通、检索在内的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提高图书信息的流通量和利用率,为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更上一个台阶提供服务。管——寻求信息化校园的高质量一、落实分层管理责任。为了抓好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订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制定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工作、借还登记等有关制度,收集整理现代教育信息资料,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各个班级、处室的教师和负责人,负责各班和处室电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形成设备损失与工作绩效挂钩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学校电教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扎实培训,建好人才库。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学设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在教师。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教师现代素质范畴,并在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作重点提出,在1999—2002三年间,我们请市电教馆和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讲课,使全体教师都接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派遣骨干教师赴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学习观摩电教课,去年暑期我们派出了十多名教师赴荆州参加CAI课件短期培训,今年,我们又派去了两名教师赴武汉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晚上和各个假期组织了三期教学多媒体技术集中培训,内容从最初的电脑认识到一般维护,从authoware课件、Flash动画制作到Frontpage网页制作,各学科近40名教师初步掌握设计编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术,他们放弃寒暑假休息时间,完成了首批课件制作工作,学校青年教师陈贤君、马敏等在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常常一学就是十几个钟头,他们不懂就问、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极大地带动了其它教师的学习热情,在培训期间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蔚然成风。今年,学校对这些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了评比,并在网上公布了考试成绩。2002—2003学年度,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我们在校内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鼓励教师自制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对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学校每期都要开展一次电化教学评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电教品质课,写一篇电化教学论文,设计制作一件CAI课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为督促教师坚持使用好各种电教媒体,学校还将电教媒体使用情况与教学工作考核挂钩,奖优罚劣。三、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我们在其管理上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首先成立了信息技术课题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学习初制订教学计划,期中检查计划落实,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其次,合理安排课表,合理使用计算机室,力争学生上课就能上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要上机时间和动手机会。,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达到学以致用。四、课题研究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经验成长。自1999年我校开展“互动—生成”课题实验研究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一直是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关键是课件。针对市场上现有的课件还不太适应课堂教学和学校各科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采取由执教老师谈教学设想,由专长教师制作;利用已开发的课件,改进使之成熟;全校性课题研讨会,带动执教教师课件开发热情等。目前,我校已建起了自制的课件加库,由20多位教师自制的30多个课件极大的丰富了学校课件资源库。五、寻求技术支持。为了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含量,至2001年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寻求,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司、大专院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持,经过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多次接触、交流,在华师教授、领导认真反复的考察之后,我校正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每年,他们都将派谴多名研究生、专家和教授来我校进行信息工作的指导。今年,我校又成为中央教科所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些都无疑将为我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腾飞提供绝佳的契机。用——追求信息化校园的高效益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我们感到在学校工作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提高管理效益。在学校校园网内,学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务、财务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料和学生各种资料共享,教师和职工开始逐步摆脱繁琐的手工劳动式的操作,工作效率也大大得到了提升。2、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室和办公室都已安装电脑和多媒体显示仪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在备好课后,只要将有关资料设置共享,不管走到哪个年级或处室都可以随时调用,教师无纸化办公、备课和学生无纸化学习已成为趋势,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学生的左脑、右脑同步发展,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3、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据不统计,全校1600多名上机学生中,有40%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和Word、excel等软件,不少五、六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ICQ号,能自如的收、发电子邮件和阅读网上资料。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带来了信息化学习的革命,知识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可随时自由阅读、选择信息,主动地获取各类知识。同时,网络的更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网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不仅利用电教手段创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诸多“乐趣”,还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师和学生自制处室、班级和个人网页,现在处室、个人网页已初见成效,由于其图文声音并茂,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我们觉得这也是校园文化新的形式,我们将加以引导和发展。5、畅通信息渠道。随着教育网、科技网等开通,网上信息资源日见丰富,教师能够从网上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学生也能从网上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在各级电教主管部门的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齐心协力,使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电化教学先进单位、市示范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二年来,教师采用电教手段的公开课有一节在荆州市获奖,有3节在市级获奖。教师参加电教论文评比中先后有4人获省、地、市一、二等奖。教师制作的各科CAI课件也分别获得省二等奖、地级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个开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师资自培,努力创造出一支精良的教师群体队伍,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的需要。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之下,借助丰富的现代教育资源,我们构建信息化校园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性

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较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及时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较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多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较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性

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较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及时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较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多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较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师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在开展技术活动中,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既充分地肯定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作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我校于98年12月进行全国电化实验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的优化,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学生资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生理心理、审美等多种素质形式提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CAI课件,满足教学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提高新一代教师的教学水平;

5、建立系统,加强与全国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以下对课题4,就本校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

教师是实施上述内容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为内容的岗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实施

1、学习与准备阶段

我校重视现代教学的学习,下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和多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亲自参加全国和省的电教培训及会议,多次带领电教教师赴广东、上海、及本省的厦门、晋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出电教、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班,形成了小规模的骨干青年教师队伍。98年10月,学校新建了多媒体综合教室,配有多媒体机、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VCD红外同步听力系统等电教器材;备课室配有5台实达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了62台联想双子恒星电脑的网络教室,学校还制定了奖励政策,资助教师购买电脑,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阶段

教师的培训采用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和用教学光盘软件自学的三种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期的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Foxbase数据库"、"Windows95操作系统"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有90人通过考试,其中获的教师有45%。随着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成,我们编写了多媒体综合教室使用指南和开设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0年的5~6月份,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在培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三期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的计算机培训,高级班培训的内容为"Authorware5.0多媒体工具软件"和"Photoshop5.0图象处理软件";初级班培训的内容为"Windows98操作系统"、"Wps2000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80%会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都会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有30多个中青年教师会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2001年3~4月份,我们又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除电教组的教师讲课外,我们还邀请各学科的教师将制作小课件的经验介绍给老师,另外除分期分批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电教组老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电子备课室进行排班值日,保障电子备课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对全体老师开放,教师们可随时在电子备课室制作课件,遇有技术性的,值班老师都能热心地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某些课件,由学科教师提供脚本,与电教老师合作制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亦提高了学科教师的制作课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以"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为主题的每次为期2周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共开设50多节品质课供校内外老师观摩、讨论(其中多媒体教学课有40多节)。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公开课交流活动,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吸引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老师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创意,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跨校、跨学科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各县市(区)学校听课老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检验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各学科都有2~3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利用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独立开发小课件教学软件的骨干教师队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能较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如我校的林峰老师,在2000年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思想品质课评比中,参赛的课题是高一常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及时名;所授的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被评委会确认为模式课向全国推荐交流。数学张建梅老师和电教组邱旭华老师合作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的说课课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徐辉老师获省物理说课一等奖。二年来,有几十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获市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张俊老师制作的《晶体结构》化学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邱旭华老师和张俊老师制用的《常用有机反应类型》化学课件获市一等奖。通过实践获得收益,并不断地出经验,积极地探索,我校教师共撰写了20多篇有关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认识和今后的设想

我校虽然在培训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心大楼刚刚启用,校园网也于2001年的9月10号才开通,跟其它兄弟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训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分期培训,由于新老教师年龄的差距,出现了老教师听不懂,新教师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的情况,了教师的效果。现在,随着我校现代教学中心大楼的启用,大楼内的龙岩一中校园网、课件制作中心及教师备课室、视听阅览室、机教室、各学科多媒体综合教室等都将建成,信息点已进入每个校内教工家庭,教师在家中可共享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此先进的教学设施,坚持校本培训,抓骨干带全体,分层推进的,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新颖和富有活力。利用网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素养,培养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2、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网络环境,让师生共同使用计算机,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进来。我们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在网上举行各种展览,办报、制作班级和个人主页等。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的课件等等,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潜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4、加强与名校的交流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各地名校间,甚至是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与合作,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共同迈进新的世纪。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阶段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借鉴管理学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架构,探讨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近期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较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问题,并不是只集中在其中一个元素上,具体到教育技术管理而言,要处理组织文化、教育决策、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适当的激励和工具来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文化较大挑战是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特别是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达到知识共享,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个体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这样会使自己的优势变得不明显或者没有,因此教育技术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相应制度,倡导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气氛,摈弃自我竞争观念,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的环境,是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的关键。促使教育技术组织内部各成员及组织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技术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总之,管理从来就不是书斋中的纯学术问题,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与影响的结果。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因其涉及的领域与因素众多,又因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模糊与杂乱而显得异常艰难。本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浅析教育技术管理十年回顾与反思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管理 现状分析 学科建设

【论文摘要】对2000年至2009年,教育技术5种主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统计结果表明,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文章数仅占1.85%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与观念混乱、教育技术管理的独特性有关。而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更新观念,端正认识,确立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以有效指导教育技术管理实践;认真分析教育技术新特点,借鉴新理论、把握新动态、确定新任务,重新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的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界定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五类,而近期的aect’04定义则给出了三个:创设、使用、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技术领的主要研究范畴。在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电化教育专业建立初期,《电化教育管理》即被作为主干课程,其理论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技术各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障,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技术管理在该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那么,教育技术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主要几种教育技术专业学术期刊2000年一2009年10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展开探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教育技术管理近10年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该范畴研究与实践、乃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探求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旨在对特定研究对象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量化,进而对量化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着重开展特征分析与比较分析。

2数据来源

为了把握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现状与特征,本研究遴选教育技术学科内5种主要学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作为数据源,从中筛选出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

3类目划分

传统的电化教育管理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器材管理、电教教材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电教用房管理、电教评估等。而 aect" 94定义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界定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在科技不断进步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明显,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鉴于此,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本文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划分为本体理论研究、软件资源管理研究、硬件环境管理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其它管理研究等7个方面,作为分析的类目。其中,本体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管理学科自身的研究,如: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任务、本质、性质、过程、原理、方法、模式等理论研究。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教育技术的信息管理接近,一经出现,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单独列为一类。其它研究类包括较多方面,有项目管理、网校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

4获取数据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首先,用篇名=“教育技术管理”,匹配方式:“”,在整个库中检索,得到20条记录,其中出于上文所述5种期刊的只有6篇。看来这种方法不能获得的数据,因为大多数相关文章不一定在篇名中完整包含“教育技术管理”。于是,我们扩大搜索范围,用诸如篇名=“管理”and刊名=“中国电化教育”、时间为2000年到2009年、匹配方式为“”来检索,并逐一检查,剔除其中的公告、资讯等文章,最终得到以下结果:《中国电化教育》69篇、《电化教育研究》57篇、《中国远程教育》70篇、《现代教育技术》24篇、《开放教育研究》25篇(参见表1),再按照年份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如表2所示的研究文章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其次,对搜索结果按照上文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并统计,结果如表3。

三、现状分析

1发展趋势分析

用表2中“合计”栏数值建立折线图(参见图1),借此可反映近10年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文章数量的变化情况。总体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一直处于低位上下波动、停滞不前的状况,2007年到2009年文章数又重新呈上升趋势。仔细分析得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文章数的波动十分相似,均是在2007年形成低谷;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十分相近,分别是28.16%, 23.27%和28.57% 。《开放教育研究》则一直比较平稳,但是占比较低,只有10.2%这是由于它是双月刊的缘故。而《现代教育技术》自2007年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管理研究起,发表该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虽然占比只有9.8%,但这只是三年的贡献值,可见,相对而言其对教育技术管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

其实,虽然图1真实地反映出了2000-2009年间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关注度变化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中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状况。我们初步统计发现2000-2009年间上述5种期刊总的学术论文数(剔除了广告、通知等)分别为《中国电化教育》3161篇、《电化教育研究》2739篇、《中国远程教育》4628篇、《现代教育技术》1575篇、《开发教育研究》1119篇,而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18%, 2.08%, 1.51%. 1.52%. 2.23%,总平均占1.85%。可见,总体来说近10年中教育技术管理的被关注度是非常低的,这也与孙祯祥的研究结论吻合。

2子领域研究状况分析

就教育技术管理子领域研究的情况,我们透过表3即可看出存在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及时,对教育技术管理本身的研究(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章数最少,只有8篇,占比为3.3%,说明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基础研究缺乏热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尚待开垦的荒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观念问题外,与教育技术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管理是普通管理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的层面又特别广泛,因此研究的范围就显得十分繁杂。大的维度方面包括理论研究、要素研究、过程研究、应用研究;要素方面包括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的研究;具体方面包括研究组织、人员、事务、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教务、项目、知识管理及评估等等。这就要求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必须具有与其他教育技术人员“不一样”的学术背景,而且还特别要有广泛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

第二,信息化教与学的管理、教务管理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文章共66篇,占27%,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其中多数是针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模式、质量、评价等管理研究,及其学籍、考试、身份认证等管理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在这方面的贡献值较大,共29篇文章。

第三,文章数排名第二的是其它类研究,这也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与常理不合),这与前文曾提到的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庞杂有关。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学项目管理占据较大比例,此外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政策、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服务管理等等。

第四,知识管理及其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统计显示自黎加厚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 (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 9期)和张屹、祝智庭的《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3期)的陆续发表,很快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实际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知识管理己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管理的范围,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类型、产生、表达、传递、创新等机制、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知识管理的各种应用,如应用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五,对软件资源建设与开发管理的研究重视不够。人们常说,教育技术就是“拍片子、做课件”的,虽然失之偏颇,但也反映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其中如果缺乏管理、缺乏管理研究是很不正常的,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教育技术实际的考察,我们认为,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清,观念混乱。在教育技术行业内,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属于实践应用范畴,理论性不高:也有一些人认为,管理的道理非常浅显,没有多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领导者关心的事,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诸如此类的偏见导致了教育技术管理没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实际工作疏于管理,理论研究忽视管理,这是一种十分令人不安的状况。二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对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指导。上述的文章数统计结果表明,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很贫乏的,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数量上,而且更表现在研究内容与质量上。如何将普通管理学的近期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技术,并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三是重新奇,轻基础。这几乎是在教育技术整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勇于创新、追求新颖固然必要,但轻视基础研究也不可取。

2反思与建议

鉴于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以期扭转目前不良局面。

及时,更新观念,端正认识,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不被重视,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至少从下面两个方面得以看出,一是2002年新一轮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规定的8门主干课程不再包括《教育技术管理学》;二是上文所述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章只占总数的1.85%。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教育技术管理真的不那么重要?实际上,不论是从aect’ 94定义与04定义都将管理界定为教育技术的重要范畴,还是我国教育技术实际工作多性质、多层面的复杂性使然,管理都毋庸置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科技时代”的今天更加明显,正所谓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鉴于此,首先应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学》主干课程的地位,当然这不一定非要自上而下发通知/文件来规定(当然这样做更好),更主要的是各院校教育技术系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自觉地将教育技术管理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本单位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推动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其次,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要给予大力支持,增设管理栏目,增加管理类文章的录用数量。,在业内各种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论文征集等活动中给教育技术管理的论题以一定的空间,关注并促进其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新动态、新特点,确定新任务,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先前的《电化教育管理》等教材虽然在特定时期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增加了新内容,呈现出新特点,客观上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目前该课程建设严重落后,教材出版举步维艰,数量寥寥无几。因此,应尽快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革旧增新,重新厘定课程内容,组织撰写新版的《教育技术管理学》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应系统地增加以下内容:国内外管理思想与理论、项目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软件资源管理、硬件与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同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结合教育技术特点来阐释管理原理、方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管理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改革,但改革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改革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可见,加强对教育技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方法、政策法规、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模式等的研究,不仅是建构科学、系统的管理学科体系的前提,更是顺利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兼顾,突出重点,有效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硬件环境的利用率偏低,软件资源开发周期偏长、软件产品实效性、适应性低,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等等。解决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要加强管理,在充分落实常规管理任务(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等)的同时,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立法和制度化建设;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与使用管理:研究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系统运行特点与规律,探索管理新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业内交流,促进外部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提高教育技术工作实效。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不过,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理论研究的状况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尤其在2000-2007年之间,其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课程建设的被冷落,是让人担心的。然而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起已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逐年增多,呈现逐渐被同仁们关注、重视的可喜局面。作为既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教育技术整体工作质量与水平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基础范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育技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管理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也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探析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障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幼儿园教育技术管理工作

一、虚心请教,建立常规

(1)建立幼儿园、班级网页,注重日常管理,建构活动展示平台。首先,我们利用园内专业资源自行设计、设置校园FTP校园网络和园所、班级网站。开发初期我们搭建大的框架,权限分层明显,设置到位,配合专业的杀毒与维护,基本建立通畅的校园网络与对外网页。在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为班级活动内容展示服务,我们细化网站管理的内容与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技主任根据检查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并督促各班整改到位。在相互提醒与努力下,各班班级网页内容丰富多样,向家长展示了幼儿多方面的活动情况,展现了班级活动的特色,较好地建构了我园班级活动、日常教育等展示平台。

(2)各班论坛互动有效,搭建家园的沟通桥梁。在班级网页呈现活动情况的同时,各位教师都能较好地利用班级论坛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沟通。老师和家长根据需要提出讨论话题,分享育儿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探讨家园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展现幼儿生活中的快乐,沟通家长与老师的情感,为各班家园互动搭建畅通的桥梁。

(3)电教设备状态正常,保障学期工作的有序开展。每月我们会检查班级、多功能室等各类电教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全园和对外活动的有序开展。本学期我园组织了教研六片百节好课的评选活动、市百节好课展示活动、市学术带头人研讨活动,还接受了苏州市品质幼儿园的验收考核。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对各类设备做认真检查与提前的调试,为保障本学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出了绵薄之力。

(4)专用室活动丰富,记录完整,发挥专用室应有的效用。学期初各年龄阶段制订切实可行且各具特色的多功能室活动计划,各班教室能够按照计划认真组织专用室活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较好地发挥各专用室应有的效用。通过细化管理要求,实现检查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全都能参与到管理与工作改进中,最终使得我园教技工作逐渐常态化、有效化。

二、掌握需求,对症下药

新开办的幼儿园迎来的是众多年轻新教师,新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电教设备的操作等没有经验,教学技术相关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教技工作的重点。在培训工作方面,我分步进行:首先,通过集体培训确保日常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方面的主要培训内容有视频转换仪、电脑连接展示器材、投影仪使用、电子白板使用等。其次,结合教师各自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自助式内部培训。通过组内的动态效果制作需要汇总,发现青年教师对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透视镜”,对PPT中的标注、自定义播放和视频、照片自动播放和FLASH课件的基本知识需求比较大。针对教师的需求,电子白板和PPT课件我们请较好地掌握这些操作的老师进行内部的相互培训与指导。通过教师间的内容培训,各种实际制作需求得到满足,全体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所提高。,在各项教技工作常态化以后,我们在FLASH课件的制作上下工夫。新老师对于FLASH课件制作没有经验,由个别自学参赛的情况发现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无法获得显著效果,应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的目标,我们接下来在教技培训方面的重点为FLASH课件制作,希望能在有序常态的教技工作中寻求突破。

三、个性发展,各司其职

我园虽为新开办的幼儿园,但是规模不小,相关教技方面的各类工作很多。面对现状,我尝试将园各项常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操作与运用尝试分类实行专项专管责任制度。也就是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特长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与分类的管理。培训后,每个年级组都有小部分教师分项掌握系统安装、打印机设置、音像设备连接调试、校园广播系统调试播放、刻字机使用等能力。这部分教师在承担分管工作的同时还肩负培训同组老师的任务,将各类教育技术运用渗透在日常操作运用中。通过专项工作责任制,在负责教师有特长发展的同时,全体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都普遍提高。

四、积极尝试,积累成绩

我园在这两年中虽然各方面的教技人才和资源比较缺乏,但是我们勇于尝试,积极参与各类片、市级的教技相关评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多次片电子白板课评优一等奖,两次市电子白板课二等奖,两次市校园门户网站三等奖,多篇教技论文获市二、三等奖,多个课件获片一、二等奖。两件教具获得市二、三等奖。青年教师在活动的准备、参与中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通过两年的尝试,我园教技工作渐入佳境,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必将努力创新,形成有翰林特色的教育技术工作。

作者:平燕玉 单位: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课程教育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笔者从三个方面比较李老师和何老师的观点以达到和各位网友交流讨论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李:①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何: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内涵)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何: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李:四点要求、七种策略及相关模式四点要求: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求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七种策略: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电子商务资料库+6)+''''7/0&&5/:%,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信息加工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起点和路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示例

方式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模式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作为事例,以加深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情境-探究"模式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网页创作-远程协商"模式

"虚拟社区-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共同指导思想和原则①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③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设计。④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⑤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上是两位老师观点比较,我个人认为李老师主要从技术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了整合的技术性要求。何老师则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其整合的理论及思想要求。二者皆有长处。欢迎各位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

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异同?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至于它们的不同点,是指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体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不是很广泛,学校体育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仅仅只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录像等。笔者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而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多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翻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此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一些原理、如何健身等健康知识,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大容量的知识可以部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查询答案,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询,这一过程就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

目前各个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会,而校运会的编排、准备工作对体育教师而言工作量都非常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运动会的编排,可以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每年的体育达标、期末考试体育教师都要进行成绩换算、统计,用ACCESS数据库制作了一个学校体育教学系统,里面内容包括教研组管理、教师备课系统、学生体育达标、体育课成绩管理、运动队管理、体育器材管理等,例如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只要输入体育单项的成绩,与其对应的分数、总分、是否达标、平均分等全部算出来了,这样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1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建议措施

1.1加强管理机构的改革

首先职业学校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明确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所在。而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品质服务。其次,职业学校要针对教育技术中心制定出有效的管理体制。职业学校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中心以及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合并,并针对合并后的中心指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然后将职业学校中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资源都划入合并后的教育技术中心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中心运行的规范管理以及各个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职业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和职业学校教务处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教育技术中心一般都是从职业学校的教务处分离出来的,而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的主要职责都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品质的服务,并且都是以推广教育技术以及实现信息化教育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加强建立与职业学校教务处的良好协作关系,同心协力的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1.2加强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涉及理论和实践。关于理论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讲座,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关于实践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师的使用。其次,培训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化和灵活性。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课余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其中包括面对面的培训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通过开设网络培训课程可以使教师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理念和能力。

1.3加强建设的教育技术人员队伍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教育技术人员能够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并积极配合职业学校的各个部门,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品质的服务。作为教育技术人员,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谦和。职业学校在分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如果在不影响其本质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安排教育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教育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此外,由于教育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服务和管理,而且难以进行量化,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这一实际差异为教育技术人员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并在对教育技术人员的考核和晋升过程中充分分析教育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业绩以及贡献,不能只注重的数量以及科学研究项目。

2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信息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并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使教育技术中心与职业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品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宏浩 单位:宿迁市淮海技师学院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采取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队伍建设等措施,以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大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使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1]。为此,如何更有效、更广泛、更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据此给出自己的认识,请予指正。

1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

为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促其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而应抓好管理。同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管理和考核制度,帮助教师切实抓落实,以真正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2选拔和培养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给予专职待遇

2.1选好计算机管理员,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计算机管理员的选拔很关键,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因此,学校一方面应给予计算机管理员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另一方面也应组织一些活动以培养其兴趣。

2.2计算机管理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

学校所选拔的管理人员不一定非要是计算机专业的,但要有虚心好学的精神。因管理员的工作涉及“电脑”各类硬件的安装,各种软硬故障的分析、判定、排除,软件系统的安装,校园网络的架设,病毒的有效防范等,这就要求管理员除参加必要的培训班外,更要向书本与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方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方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3计算机管理员应为专职岗位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管理员都是兼职岗位,往往担负着学校升学必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做好管理工作。而计算机管理员要做的事却相当多,如培训学校教职工,上好信息技术课,管理与维护学校机房、远教系统及校园网络等。为解决这一矛盾,农村中小学应该设立专职计算机管理员岗位,合理计算其工作量,并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任课教师一样,以便解决其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

为确保培训实效,笔者建议实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考核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参照全国计算机应用考试的做法实施。特别是,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采取与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相同的一票否决制。为节约培训开支,可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而考核方式以集中考核为宜。其培训内容应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的使用、“班班通”的应用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4加大活动开展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为了让现代教育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学校要注重加强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观摩课活动,使全校教师得到锻炼;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课件的制作方法,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或总结,定期举办应用资源的品质课评选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和网络资源的应用效益。总之,只有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计算机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的质量。作者:乐严明 单位:崇仁县孙坊小学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浅谈如何构建中职教育技术管理模式

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而中职教育技术则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思想、方法、技术和管理,对中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它的性质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中职教育的手段,用技术手段来提高中职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整体上使中职教育更加有效。因此,它具有高效性、信息化、综合性、应用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使得中职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并由此产生了高效、综合、开放和先进等新特点。

中职教育技术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提升素质,整合优化资源,强化应用,注重效益,促进发展”。

一、以人为本

教育技术管理的具体对象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人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是管理中极为特殊的对象。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的积极性。它的精神实质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较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这就是管理的“以人为本”原理,是实现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二、提升素质

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中被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具有开发、掌握、应用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教学硬件上的素质,指的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以及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含量。教育技术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升人和物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管理者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并善于运用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理论及方法,具有创造力、洞察力、自信心、自制力及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法治意识等现代意识,以及按现代意识自觉行动;二是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上,包括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素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三是学生的素质,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最终目标。物的素质最终要通过人的素质才能充分表达。

三、整合、优化资源

在中职教学中,教育技术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中职教育,它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方法和技术,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经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并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更加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过程。它是按教育技术规律的原理和要求,在操作上把硬件与软件、显性与隐性、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起来,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

四、强化应用

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将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的。这种转化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学中的科学技术仅停留在理论的描述上,重理论、轻动手一直是中职教育的特点,结果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首先具有将科学技术实践于教学的能力,其次具有把知识形态的东西转化为技术形态的能力。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强化应用,不仅是由中职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中职教育要提高教育效益的要求所决定的。

五、注重效益

现代管理是注重效益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是效益的综合体现。在中职教育技术管理中,效率体现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收入就是高效益;效果是管理活动中有没有结果、结果怎样。从效率与效果的关系上看,我们追求的是正比关系,以达到好的效益。

六、促进发展

以上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中职教育体制的较大改革,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而给公立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职业教育只有直面市场经济,直面社会,才能在众多的职校中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因此,竞争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职校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其生存需求决定了它只有走有特色的道路,才能提高效益。因此,职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发展并促进发展的模式,是在关注人的大前提下,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并运用管理手段提高教育效益的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和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管理组织和方法,按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有效组织和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较大效益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技术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在分析事物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基本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中职教育技术管理是中职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既具有一般教育管理的共性,又具有与大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相区别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构建中职教育技术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的历史演进与内涵辨析

[摘 要] 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无论在“学术共识”还是在“实践需求”上,人们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可从未消减过。在长达90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着有关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了领域内对管理的需求后,以AECT历年定义中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界定为线索,展示了教育技术管理的历史发展;接下来,本文以AECT2005定义中关于“管理”的讨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对面向“项目”、“资源”、“人员绩效”和“规划”的管理内涵进行了辨析;,本文剖析了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研究中所存在的“专业特质模糊”、“课程目标错位”、“深入应用欠缺”、“领域特有方法尚待成熟”等问题。

[关键词] 教育技术管理; 项目管理; 应用研究;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教育技术这一领域自其诞生之日起,管理问题就如影相随。[1]然而与教育技术领域其他范畴,如“设计”范畴相比,“管理”这一研究范畴在教育技术界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2]

那么,什么是教育技术管理呢?如果译成英文,是“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呢,还是“Management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或是“Educational Management with Technology”呢?确实,这一术语对于领域外人士来讲难以见名知义,对很多教育技术专业人士而言也存在解释上的困扰。

教育技术管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曾经分别以“电化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信息化教育管理”的术语出现。我国学者对这些术语也给出了相应的定义,追溯这些定义将有助于我们厘清“什么是教育技术管理”:

电化教育管理就是对电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

电化教育管理是电化教育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调度所有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途径的探索,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工作计划的实施,应用组织机构的指挥、控制、激励等手段,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并促进其相互配合、协调,发挥其好的效果和较大效益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方法。[5]

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6]

综合前人的定义,简而言之,教育技术管理即是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2005年定义的说法,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是“管理”的对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技术正在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成效。所以说,教育技术管理是“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with Technology”正应是我们这个领域的管理优势之一。

一、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需求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管理”作支持,而作为一个尚待成熟的新学科,一个往往涉及大量资金投入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对“管理”的需求似乎更迫切。

(一)从研究角度来讲:新学科的“易变”特质对管理的需求

在教育技术领域,教与学理论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其产生影响。正因为教育技术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媒体与新手段有太多的“追随”,因而“易变”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基因”。以AECT为例,这一业界的学术机构在1963、1971、1977、1994和2005年都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定义,不但定义的内容变化很大,单是领域的名称也从“视听传播”(AECT1963)到“教学技术”(AECT1971),再到“教育技术”(AECT1977),又回到“教学技术”(AECT1994),再回到“教育技术”(AECT2005)。这一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这个领域的“易变”特质。而且,即使被很多业界同行奉为,AECT历次定义的推出都伴随着质疑之声,英国专家质疑它过于“以美国为中心”了,我国学者黎加厚也在文章《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中介绍了美国本土学者和我国教育技术学人士对新定义的质疑。[7]在2006年出版的书籍《教育传播技术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第三版的一章《未来的基础》中,该书的编者们提出“我们这个领域未来五年中可能更重要的不是固守我们所了解的东西,而是创新研究,甚至要对我们所固守的东西进行‘质疑’和‘证伪’”。[8]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教育技术领域被普遍认可、广泛接受的理论与根基并不多见。当然,“易变”并不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专利。事实上,很多新兴学科都有这种特点,这与传统学科是迥然不同的。面对“新”的冲击,研究者最重要的是掌握“变”中之“不变”,其中既包括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有效的、可操作的策略方法。“管理”可以称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从实践角度来讲:对成本效益的追求迫切需要科学的管理

AECT2005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正如这个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是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实验场,教育技术的项目或工程总是涉及巨额的资金和多方面的参与人员,因而成本效益格外受到关注。仅以教育部启动的信息化教育工程为例,从1997年我国开展1000个试点校园网计划开始,到后来的基教资源库建设、“校校通”计划、“农远”工程,直至近两年开展的“班班通”、国家的开放课程建设、国培计划中的“远程培训”、“教育云”计划——这些工程均以规模大、投入多、影响广著称,并往往由教育技术界人士主持或担当重要专家。省、市一级开展教育技术相关项目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在这些项目中,追求成本效益是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领域知识中“管理”链条的缺失,管理人员往往是置企业界已有的成熟管理方法于不顾,“摸着石头过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是否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闲置的精品课程、缺乏人气的教育网站、质量受到质疑的远程培训等,也是经常被人诟病的话题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