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力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建筑力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力学论文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一、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基本的力学题目也不会做,对稍难一点的,稍灵活一点的题目,情况则更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忧心。经分析研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读高中时,学物理就很吃力,而建筑力学基本上是以高中物理静力学部分为基础,进行具体和深化研究。因此,他们学起建筑力学来肯定感到很吃力,并且必然会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其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并不成熟。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材不合理,部分教师正在努力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再次,教师队伍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都较短,并且,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往往要讲授几门课,从而花费在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最终导致经验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改革应该针对它们展开,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未来职业生涯知识需求,合理确定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对于建筑力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公式,以及与后续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内力?什么是外力?什么是约束?以及常见静定结构在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一点的应力状态等,学生必须掌握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足发展;对于那些较抽象、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的知识,比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则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但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定性分析,例如:超静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同时必须能用常用软件进行计算,例如: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同时又不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由于需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少了,学生就能够用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同时与后续课程的知识衔接也会相对容易。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我们不能按照现有建筑力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应该根据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并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结合图片说明建筑力学中常用的结构构件——梁、柱、索、膜、拱、扳、壳和桁架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同时,调入结构计算简图,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的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计算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应该将力、力偶、约束、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等基本概念详细讲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尽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在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首先,详细介绍拉压、弯扭等基本内力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系统讲授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等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这部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构件的应力和强度部分,要将抽象的应力状态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要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构件的强度计算放在一起讲解,同时,给予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压杆的稳定计算、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能够用清华大学袁驷教授编写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总之,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必须够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好建筑力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力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培养的方式很多,比如同时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有关老师可以建立建筑力学课程组,大家经常以座谈会的形式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讲授每一堂课;或者建立老带新制度,有多年建筑力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的课,然后给新教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新教师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等。最终,将建筑力学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为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提供保障。

三、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合、教师经验不足。同时指出了切实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改善。

作者:刘中辉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统一教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及时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较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及时,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窑居建筑力学构造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三门峡等地的生土窑洞进行实地调查,介绍了生土窑居的营造技术,以研究其结构和力学原理。

1生土窑居概述

生土窑居是世界上少有的,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在原始土中经人工挖凿而形成的穴居居住形式,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居住在窑居中[1]。生土窑居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性强等特点;深藏于土层之中,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储能、调解洞室小气候的功能,符合生态原则,是天然的节能建筑[2]。

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所选窑址的土质特征和力学性质没有经过理论分析;对窑居没有进行正规设计;窑居力学结构性能更是缺乏科学计算。但却能够居住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不坍塌,即使在地震多发区(我国在役窑居大多分布于地震多发地带,45%的窑居区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建造年代百年以上窑居也很普遍。其建造经验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

1•2窑居面临的问题生土窑居也存在一些弱点如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缺少;窑居室内通风不良、自然采光不足、潮湿阴暗;缺乏整体抗震措施,部分窑居存在安全隐患等。因此,近期很少建造,窑居营造工艺濒临失传。

1•3生土窑居的分类

1)靠崖式位于山坡、土塬沟崖地带,平伸挖掘形成窑洞。从侧面看,呈靠背椅的形式。窑门在山崖边,窑身在崖里,前面有较开阔的平地。窑洞依山势随等高线布置;也有随台梯层层后退布置几层窑洞,下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的前厅。

2)下沉式也称为地坑院式窑洞或天井式窑洞。利用黄土的边坡稳定性,就地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地坑,形成四面封闭的地下四合院,再沿四壁向里挖横穴。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

3)独立式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常见的有土基土坯拱窑洞和土基砖拱窑洞。主要材料仍为黄土,类似于国外的半地下掩土建筑。在土崖高度不够的情况下,保留原状土作窑腿和拱券模胎,砌半砖厚砖拱后,四周夯筑土墙,窑顶再分层夯土1~1•5m厚。也称为人造土堡式窑洞。

2生土地坑窑居建造的几个关键问题开挖窑洞十分讲究,从开挖到建成,大致要经定方位、挖界沟、整窑脸、画窑券、挖窑、修窑、上窑间子、装修等过程。

2•1窑院的方位建窑之前,要请当地擅长天文地理的先生根据八卦上的方位依“风水流脉”来确定窑院主方向的朝向。根据每个院落周围区域的地形高度和地貌特征来确定院落的方位。2•2窑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正窑的对面为下正窑;背对主窑,左手位置的角部部位为进出口通道,右手位置的角窑为卫生间。出入通道要包抄着院子,只要不存在通道路线“翘尾巴”、“甩尾”现象,走向可以自由布置。窑院的通道是在窑洞成型后由下向上开挖的。窑院通过渗井排水,渗井直径1m左右,根据经验,深度和地坑院的深度相等。例如,6m深的地坑院渗井打6•5m深,多出的0•5m用煤渣铺底,这样可以加速地坑院的污水雨水渗漏,获得较好的渗水效果。

2•3窑居的构筑尺寸常见的窑院深度一般为6m,院坑平面尺寸为12m×12m及8m×12m,其中前者窑坑内可挖12孔窑洞,后者挖10孔或8孔窑洞。正窑比其他窑洞要宽大,洞口高3•2m,宽3•5m;后部高3m,宽3•2m;其他窑洞口高2•8m,后部约2•6m;洞口宽3•0m,后部2•8m。窑洞的深度一般7~8m,可根据需要和宅基大小确定。窑腿尺寸的大小受窑院大小(宅基地)影响。窑腿尺寸和窑脸的关系:3m窑脸,窑腿最小2•5m;3•5m窑脸,窑腿最小3m。窑背厚度≥3m,厚度太小的话,则不能承受上面的车辆荷载。最小厚度为2•7~2•8m。太厚也不好,窑洞可能比较潮湿,通风、采光会存在问题。相邻两孔窑自洞口窑脸开始向两侧倾斜,使得窑腿的宽度沿进深方向越来越大,这样有利于受力。

3窑居的开挖过程建造前,按照道家阴阳平衡原理选方位、定座向、下线桩,择吉日奠基之后动工。

3•1挖院坑开挖时,比预先定好的院坑稍小一点的尺寸开始往下开挖。院子的其中一边要留成斜坡,以便往外运土。在挖到4m深之前都是用人挑土从坡道往上运土;挖至4m以下时,在院坑边支起一个绞车装置向上提土。对于较小的院坑,可整体开挖,边开挖边整理,对于较大的院坑,从安全和缩短工期方面考虑,在院面上划好院坑范围后,可分次开挖,先沿边开挖3m宽的深槽,直到所需深度,然后修整外侧土壁,开挖中心环岛。院坑大致挖成后,开始进行表面修理平整。

3•2打窑打窑的过程由打窑、剔窑和泥窑3部分组成。1)打窑窑院挖好土壁晾干后,便可打窑,所谓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窑匠先在坑壁上起券,券的形状有抛物线形、半圆形、尖券形,还有方、圆结合形,是由当地窑匠根据窑址的土质条件根据经验确定的。打窑时,窑匠先挖一个样板,深约50cm左右,接着由主家沿着窑匠起好的券形往里挖,开挖的洞口只能比券形小,不能大,但不必整齐。当挖到2~3m后停下,将洞晾一段时间,使洞壁新土风干坚硬。晾干之后,再继续往深处挖2~3m,再晾。重复2~3次,直到窑洞尺寸接近预定深度。打窑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洞壁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2)剔窑依照窑券小尺寸开挖,窑洞粗挖完成后,洞壁凹凸不平,且略小于窑匠最初画的券形,这时还要请窑匠来,从窑顶开始进行修削剔出券形,然后把窑帮刮光,使内壁平整。这个过程叫做“剔窑”或“铣窑”。3)泥窑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3•3安门窗、扎山墙窑洞的多数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窑口的前脸称窑脸,窑口的门、窗及窗下土坯槛墙统称为窑间子,起封护窑洞的作用;窑洞深处称窑底,窑洞之上的黄土崖体称窑背,窑背厚度通常≥3m。1)修窑脸打窑完成后,首先砌窑洞的前墙———窑脸。通常窑脸用一层砖包砌,上面还挑出一层砖或形成的线脚等。墙面用砖拼成图案,清晰美观。由于窑脸略向后倾斜,砖面很稳定,拼砌砖花也要由专业窑匠做才能平整美观。2)安门窗窑脸的窗下墙建起后,安装门窗抱框、门槛、中槛等,然后装上门和窗。窗多以木条订成几何形窗棂,或镶玻璃,或以纸糊窗花。门多为木框板门无任何雕饰;还有实板门、上部为透空的窗格式的门,门的上部有做成实板横批,也有做成格栅的横批,并与窗连成一体;有的窑洞对门墙稍作处理。3)扎山墙由于地坑院较深,考虑到安全方面以及防止雨水流向地坑院内,窑顶上沿崖壁边缘筑有80cm高的护墙,称之为拦马墙。拦马墙有实墙,也有镂空花的。一般情况下,主窑的拦马墙要比其他四面墙体高出一皮砖左右,并且墙上有起装饰作用的圆形构造,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快速判定主窑的位置及宅院的类型。

4生土窑居的维护(以地坑窑为例)窑居建成后,需要经常维护。维护得好,可住上一二百年,维护不好,住上十几年就废了。

4•1窑背的维护黄土窑洞最怕水患和潮湿,因为黄土多为垂直肌理,在此肌理下,水的渗透能力比水平渗透力要大50倍,因此对水患要慎之又慎。通常的做法是使窑背上面与窑洞进深相同的宽度内不再种树、耕作;窑洞顶部需要经常或定期用石磙碾压,不能有杂草生长,尤其是在雨季;且使窑背向窑外方向有所倾斜,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麦收前碾压2~3次,用做晒场;每下一次雨就碾压一次,并且及时清理上面的杂草。公务员之家

4•2裂缝的处理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窑脸平行方向(垂直于进深方向)的裂缝,这种裂缝相当危险,它使土体有向院内倒塌的倾向,可能堵塞出口,因而危险性较大。采用类似于基坑支护的方法来约束土体的移动,限制裂缝的发展。用若干短槽钢焊接在一长槽钢两侧,分别在窑洞前面拱顶土层的中间部位以及窑洞后部的相应位置开槽,再用钻打洞,穿入钢筋。钢筋两端过丝,一端和槽钢相连,另一端和窑洞后部埋入土体中的锚固构件相连,拧紧螺栓使土体夹紧,同时给土体施加预应力,再对开槽、洞位置作相应技术处理即可。

4•3局部发生坍塌的处理如果只是洞口部位或者洞内局部倒塌,则可以通过修复解决。具体方法:清理后先用大约40cm长、26•67cm宽,3•33cm厚的土胚,用掺加秸杆的泥做浆体砌筑出窑腿,上部弧段用楔形土坯做出拱顶,然后用掺加秸杆的泥拱顶表面涂抹一层,再往上面加层土以便使砌好的拱圈均匀受力,再往上面加土,逐层夯实。到窑顶标高附近时,采用上面叙述过的方法处理窑顶。再对窑洞内部进行美化处理即可。对于大面积坍塌的窑洞,可以整体填平后,恢复为耕地。此外,窑洞的小修年年有,如鼠、虫都爱在黄土中打洞,造成向窑内注水的孔道,因此需及时补豁、堵洞,补砌土坯,重新抹面。

5结语

生土窑居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营造合理、构筑巧妙、存在自然、居住和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更是一种生态精神。虽然它的存在受制于当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且受到当今城镇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但是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和宝贵的建筑经验,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却具有长久的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模式重构

【摘 要】以我校工程监理专业建筑力学教学为试点,将传统建筑力学按照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顺序教学的方式改变为按照结构分析、反力求解、内力与位移计算、构件应力与应变计算和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中力学的运用过程相一致,并在练习和考核阶段注重联系工程实践,突出概念,避开繁琐计算,为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探索新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建筑力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考评改革

一、前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可以说,没有力学就没有建筑工程专业。

但是,目前的高职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太小,前后联系不强,部分内容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现有建筑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仍然延续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大力学教学内容与顺序,即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过程,重新组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比如在后面学“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这两门课程时,将涉及到单杆、连续梁、刚架、桁架等结构形式,需要运用荷载计算、结构简图、杆件平衡、内力计算、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里,需要用到荷载计算、轴力计算、应力计算、强度理论、变形计算等力学知识。可以看到,在后续课程中运用力学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应用,二是运用力学知识结合本课程特点分析相关问题。此时,对建筑力学的运用不再按照力学教学的顺序进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离体、计算反力、计算内力、验算强度或计算截面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选用所学力学知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够按照先计算反力,再计算内力,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顺序进行力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力学解决问题,提供莫大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课程中顺利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课题组按照反力计算、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顺序重新构建了教学顺序,并编写了相关教程,整个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1)力系平衡;2)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3)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5)杆件的强度条件;6)杆件的刚度条件;7)压杆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与传统教学安排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契合现场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力学教学“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重复的知识或公式的推导部分,比如关于结构位移计算,就将材料力学中的公式法去掉,全书的位移计算只使用图乘法。针对高职土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几乎没有的特点,在列举实例时,突出了施工现场的例题背景,以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与新的教学顺序相匹配,并突显高职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单导学法

任务单导学法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实施时,首先要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讲解重点在于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上。其次是布置任务,比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然后是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评价。

(二)课程大作业法。

类似课程设计,是综合利用本门课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检验。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力学的考核模式单一,考试偏向大量的计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中的地位,最终的课程成绩没有体现运用力学概念的过程。此外,考试内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为了修正传统评价方法的缺点,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紧贴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试题,形成题库,与网络相结合,学生平时就可以在网上抽题练习,提交后,后台自动给出分数,算作平时成绩,考试也采用标准化试题,大部分题目为基本概念的运用,几乎没有繁琐的计算。同时,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六、结 语

本课题组将前述教学架构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我校11级监理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进行实践,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成绩的提升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经常出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筑力学论文:任务驱动下的建筑力学课程项目法考核探析

任务驱动下的建筑力学课程项目法考核探析

建筑力学是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支撑课程。该课程不仅涉及较多数学、物理等综合识,而且与生活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对于文化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缺乏生活常识和工程实际感性知识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很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愿意发表见解和喜欢亲自动手体验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改革,我在期末考核中摒弃了传统的试卷法,采用了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名词释义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源自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围绕若干个具体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将任务驱动引入考核,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工作任务(考核项目),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索应用学习资源,最终完成既定任务。

(二)项目法考核

项目法考核源自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现代汉语辞典》对“项目”的解释是“对事物分成的门类”。一般认为,项目是计划好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件事情或一项任务。教学中的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一件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给出的考核题目应该是一个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的工作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问题提炼、情境设置,实际结构到力学模型的简化以及查找资料等全部过程,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二、实施过程简述

(一)项目设计

课程考核共设计了十个小项目,全部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分别围绕课桌、椅子、单杠和以固定端形式安装于墙上的拖布杆设计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能力包括静力学、弯曲和轴向拉压等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预设情境下完成构件的截面设计、荷载确定或安全校核中的某一项内容。如一个围绕单杠的工作任务为“某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如10名同学欲同时均匀排列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练习,每位同学的体重可近似看作60kg,请帮助体育教师判断这样做可以吗?(提示:因同学数量较多且均匀排列,可视为均布荷载)”看似简单有趣的题目包含了将实际受力的单杠简化为计算简图(支座、荷载简化等)、结构实际尺寸测量、判断构件材料并查找材料许可应力(立柱、横杠)、计算支座反力、轴向拉压杆强度校核、弯曲强度校核等多项内容,要求团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学习与应用能力等等。

(二)组织过程

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每组5人,由学生自愿结成若干个小组,自主确定项目负责人——组长。教师组织组长抽签确定选题顺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教师预先拟定的十个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然后从中选取本组同学感兴趣的项目。项目完成时间为一周,首次安排2学时集中辅导讨论时间,其余为课余时间由项目支持人组织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随时予以答疑。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通过答辩评定。答辩采用组长主述,一名同学补充叙述,其他同学答辩的方式进行。全部同学的考核成绩均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小组加分、个人加分和小组基础分三个部分。其中,小组加分为10—2分(各组自主选择答辩顺序,按答辩顺序依次加分)。个人加分分别为完成主要叙述的组长加15—5分,补充叙述的同学加15—2分,答辩同学加15—0分。小组基础分为80—0分,待答辩结束后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得出基础分。

三、考核效果分析

上述考核方式目前只在一个班级实行了一个学期,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从目前的效果看,教学双方均反映良好。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十个备选的考核题目全部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考核题目的性、趣味性,没有试卷以及组成团队方能参加考试等不同于以往考试的要求,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随着问题的展开,他们很快感受到考核题目不同于教材中的习题,原本应该是已知的荷载、许用应力、甚至约束类型和计算简图都要他们自己计算、查找、判断和简化,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自己打开层层问号。而每完成一个步骤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下一部分的工作。尤其对于平时学习较为抵触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同学作用更为明显。前者懒于学习,老师喂的知识听进去就不错了,“左耳听右耳冒”是常态,甚至还会捣捣乱影响别人学习,而在问题引领下找到“出口”的办法是学习和研讨,一旦找到出口,本门课程即告轻松通过,并且题目很小,完成的难度并不大,所以痛苦的“要我学”在这里转变成了愉快的“我要学”。后者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项目考核大部分需要课下时间一组同学在研究中完成,大家都是参与者,没有观众,而且可以通过咨询教师克服学习的不足,并且前所未有地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获得高分,所以沉重的“要我学”转变成了相对轻松的“我要学”。考核中几处细节令我非常意外,但充分证明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是同学们很快就自由组合成了小组并把桌椅搬到一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二是答辩环节为先答辩几个组长都高高举手互不相让,三是很多同学不但完成了自己的题目,还悄悄尝试解答其他组的题目,甚至提出解题思路和我探讨。

(二)考核需要多项能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以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为载体,围绕着完成项目这一中心,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协商解决各种问题,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苦与乐,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组学生共同的进步与提高。这一过程需要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实地测量、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提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些素质也正是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几个有趣的小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是某小组算不出课桌腿的面积,原因是课桌腿为正方形薄壁钢管,学生觉得实在测不出空心部分的边长,争论之后才明白可以先量壁厚再计算;二是某小组测量得到的单杠直径太大明显不符常规,换两位同学再测,发现测的是周长,忘记了换算;三是某小组中途更换了组长,因为他们发现在小组进行的模拟答辩中一位同学陈述的更好。

(三)融“学”于“做”,提升了总体教学效果

考核的项目都很小,甚至可以用微项目来形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项目穿起的知识能力链条哪一环断掉都进行不下去,因此同学们要不断地通过向教师咨询、翻阅教材和笔记自学或者同学间开展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做与学的统一。在完成项目的动手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技能逐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尤其是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际项目的直接体验,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教学从抽象、单调变得具体、丰富,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所学知识,进而实现学懂、会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归纳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找什么”,在这种模式下,“学”与“做”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是把基础知识融和到实践技能中去,客观上让学生体验了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参加考试的同学中,90分以上的同学占30%,80—90分的同学占53.3%。除一名同学外,其他同学均获得了个人答辩加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较考核之前得到明显提升。

四、几点思考

(一)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丰富了考试的功能

传统考试的功能是对一学期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新的考核方式将复习和考试有机地融进了项目,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和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可以是有趣的、平易近人的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法考核的实践证明,能够实现上述效果的工作任务都可以成为项目教学法的载体,不必追求项目的完整性和职业性,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项目教学变得有趣和平易近人。

建筑力学论文:中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反思

摘要: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阐述自己对《建筑力学》教学的一些反思,以达到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学情反思 教法反思 情感教育 教学手段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学好建筑力学可为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学生总感觉学习起来枯燥无味,难度大,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与班级的学风有关,也可能与这门课本身的内容有关。反思10多年的力学教学体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是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筑力学教学状况

(一)学情反思。近几年普高热方兴未衰,普高大规模的扩招,致使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这样就加剧了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对于基本的像“正弦”、“矢量”、“位移”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畏难情绪,学起来吃力,甚至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课程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要求较高,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法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反思精神,认为老师只需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环节就行。许多教师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被动传授应付,这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无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反思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对专业技能应该倍感兴趣,其实不然,我认为职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分析就业形式,典型事例引导,毕业生回访作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到“我能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二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兴趣,不如实践训练,我们不妨适当增加实践课,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学生记忆,多让学生见习已建或在建建筑物,以实践课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适当进行心理辅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知识的指导、心理心智的培养,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一是将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渴望老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二是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建筑力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时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础练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注意:低起点、高要求、打好基础、先慢后快;教学有步骤;练习有目标;考核训练有层次。

三是要加强实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力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用厚纸板让学生亲自体验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板的承载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梁的内力图时,如果不懂梁的内力分布,就会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的折断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应用,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建筑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直梁弯曲、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应以构件分析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验,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学”。例如:在约束的简化、常见梁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建立过程中,结合桥梁等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梁弯曲课题中,通过对特定梁的内力图的讨论,分析梁的内力图的规律,总结应用该规律简捷绘制一般梁的内力图的方法,促进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养成。

教无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建筑力学论文:浅析建筑力学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 《建筑力学》 课程考核 改革

论文摘要: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针对建筑力学课程传统考核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探索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等,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学生最早接受工程观点和工程知识的课程,与工程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力学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学生通过力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走向工程[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将严重地制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2]。因此,课程的考核亦需要改革,我们需要改变考试观念、更新考试方式,注重知识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手段,对教学具有调节、评价作用。同时考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多采用一次性的闭卷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试观念陈旧

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考查手段;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文凭。这些错误的观点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又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了解[4]。

2.考试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总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作业(占30%),主要表现为总结性考试、闭卷、笔试。这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质量怎么样,教师却无从真正了解。而且学生在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手段获得高分,总结性考试缺乏阶段性考核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3.考试内容片面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内容不够,多局限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二、考核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否则,便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将制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讲授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的学习整合为几大模块,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设计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协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

要想改变“平时不学、考试突击”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总结性考试方式,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平时考核采用模块化学习任务、发现提问、小组讨论、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3.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障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针对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对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性,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例。

三、结语

针对传统《建筑力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应当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艰巨,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建筑力学论文:关于高职 建筑力学 教法探析

论文摘要:针对《建筑力学》理论性强、高职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难度大的现状,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和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学习内容前后呼应,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答案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障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联系题型应多样化,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好项目。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自主学习。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4.完成项目。完成项目阶段可以是一个由完成“分任务”再到“总任务”的过程。由于此阶段是一个由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学生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师应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

5.项目评价。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互评,教师评价。通过评估,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然后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多鼓励,少批评。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着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掘了创造潜能。

建筑力学论文:试谈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单导学法实施步骤

1.1讲解新内容

在进行任务布置前,教师要首先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尤其需注意在解决任务单布置问题时所涉及的知识点,应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其他内容的讲解要简明扼要,严谨拖沓。

1.2布置设计任务

布置任务,是任务单导学法实施的关键。任务单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好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新旧知识以任务单为媒介,紧紧地串联在一起。所以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基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遇到难度比较大的任务单时,我们可以视情况将其分为一级任务单,二级任务单,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便于学生完成任务。以《建筑力学》为例: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这章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这样,每个任务都具体明确,范围也不会太大,一次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适用。

1.3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的完成,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后,运用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服务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秩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说敢想。必要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完成拱结构计算的任务单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多媒体动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会利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建造了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石拱桥。这样,学生在惊叹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完成特定任务。

1.4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是任务导向导学法的一个环节。我们在这一环节中,应多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和竞赛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力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动感的因素。

2任务单导学法的特点

2.1任务单导学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采用任务单导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特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单引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交流互动。根据任务单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2.2任务单导学法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

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部不只是单单在学习知识,也是在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能力的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比以前更加活跃,所起到的效果也就更好。

3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1任务单的设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材料拉伸与压缩性能介绍时,可以事先提出任务:农村低层自建房,受压柱可采用哪些材料,其中哪些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做到既安全又经济?再如在学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时,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绘制静定受力构件的内力图,那么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就要让学生明确: 绘制静定受力构件的内力图在工程实际中有什么作用? 工程实际中又如何来使用该知识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像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因为,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在一起,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了。

3.2以任务完成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界定

例如,在计算梁的正应力强度时,要提高梁的抗弯强度,教师可以以梁的截面形式选择、正应力分布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此问题主要是设计和选用合理的截面,什么样形状的截面才是梁的合理截面是矩形、工字形、槽形还是圆形? 分析截面形状的合理性,可以从正应力分布来说明。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规律分布,梁弯曲时,距中性轴越远的地方正应力越大。

3.3启发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在进行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时,在给出任务单前,教师应该给出变形强度计算的过程:

正截面的应力计算、斜截面的应力计算、和材料的许用应力比较。还要重点讲解应力、应变、胡克定律,形心、静矩、惯性矩等内容,让学生知道,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在解决这一任务时会涉及到哪些知识,通过复习其中的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然后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交予的任务单因为任务单的完成,往往会涉及到比较多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个知识点,也不是一两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集体协作,相互帮扶,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正是目前社会中年轻人所欠缺的。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情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将理论知识变成一个个任务,可以将枯燥的课堂讲座变成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便是任务单教学法的实质。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地完成“任务”,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发展,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3.5落实自主学习是前提

“任务单导学”建筑力学课堂追求生动活泼、真实高效的境界,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也有不少课堂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比如学生讨论必须要站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尚未有所得,就忙着交流、讨论,忙着思考展示的形式,表演的成分较浓。精彩的回答往往来自众多的教辅材料。这样虚假的繁华课堂,让学生的心态浮躁,学会作假,学会演戏,注重形式,忽视实质,“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学生的素养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显然,教者对“任务”理解有误。“任务单导学”是指以“任务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任务”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任务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是任务的起点,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何来合作探究?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心中有了疑问,处于“愤”“悱”状态之下,合作探究才有其价值和必要。所以课堂的热闹不是声音的热闹,气氛的闹哄哄,而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跃,释疑解惑之心雀跃,展示自我的欲望强烈。因此,设计活动必须落实自主学习环节,这是任务取得实效的前提。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建筑力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以下任务单为导向,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建筑力学是面向工程的需要,为研究、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而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的学科。它的分析、计算对象是模型化的结构构件,因此,研究对象的模型化处理,即如何将实际构件、结构转化成合理的力学模型,是建筑力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例如:起重机主梁、桥梁、建筑结构很多是桁架结构,杆件之问是通过焊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的,在节点尺寸远小于各杆长度的情况下,各杆受力通过节点中心,可将节点简化为光滑铰链。忽略各杆重力情况下,外力都作用在节点上,各杆都是二力杆。在讲到提高梁弯曲强度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机械和工程中的受弯构件常设计成鱼腹式梁(变截面梁)?在讲授剪切变形时,举例计算冲压某种厚度钢板的冲压力,使学生看到建筑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将理论知识变成一个个任务,可以将枯燥的课堂讲座变成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便是任务单教学法的实质。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地完成“任务”,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发展,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建筑力学论文:提升《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思考

提升《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思考

一、引言

《建筑力学》是针对非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力学基础。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提升课堂吸引力,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和关键性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困境

力学类课程,长期以来都是较难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与学生沟通以及同行间的交流,归纳总结出目前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困境。

1.教学内容方面。《建筑力学》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内容,并且三大力学自成体系,系统性差。如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组织,按照三大力学组织教学,则不能解决教学内容复杂繁多,前后知识跳跃性大的问题,教学效果差也是必然的。

2.教材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按新思路编写的教材。新教材从组织结构上避免了三大力学中交叉重复的内容,但大部分仍然是三大力学内容的叠加,只有少数教材在内容取舍与组合上有较大突破。目前还没有真正体现不同专业力学教学特点的教材,这也为非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力学教学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

3.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一般更注重抽象模型推导、分析和计算,而没有将高度抽象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实际结构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疑惑,挫伤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追求解题结果的正确性,而没有注重去引导学生认识和总结力学规律,而这种定性分析的能力对于非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又是本质的要求。

4.学生因素方面。该课程安排在低年级,学生还未进行生产实习,对很多工程现象和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另外,课程中很多内容涉及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知识,学生看到大堆微积分公式和受力分析图例,主观上就觉得枯燥抽象,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专业背景也会有影响,如建筑学专业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而学习严谨的理科学科时会觉得不适应。

三、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措施

1.设计课堂切入点。课堂教学起点是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语就像磁石,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具体方法如:(1)以旧知识导入。在复习旧知识点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既明确了与已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又比较自然。例如,学习“提高梁的强度的主要措施”时,首先复习旧知识点,依次提出:“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是什么?计算步骤是什么?工字形和矩形截面哪个更合理?”等问题,再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何合理设计梁,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用得较多,运用时必须充分挖掘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2)以故事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事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拱结构”时,可从赵州桥的传说讲起,然后过渡到赵州桥的结构设计,如采用圆弧拱、敝肩和单洞设计等,并简单介绍其中包含的力学规律,从而引出课程主题。这种导入方法,较大的特点是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但往往占用时间多,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

2.设置情景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与体验。通过学生分析、研究、探讨而得出问题答案。具体方法如:(1)静态情景。把视频,音频材料,图片等融会到教学中。例如绪论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现建筑史上学生熟知的代表性建筑,分析其受力和结构造型特点,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是这些建筑成功的原因之一。此外,可通过图片、视频分析一些工程事故,指出这些事故是由于设计或施工人员不懂力学知识而造成,这也能唤起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2)过程情景。利用现场演示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际情景中。例如讲解“约束类型”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窗合页,引出圆柱形铰链这一约束类型,并要求学生通过开拉门窗体会约束反力的作用,从而讲清该约束的结构及反力特点;讲授“力矩”时,可在教室门上预设不同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让学生按照预设要求进行开关门的体验,并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总结,从而讲清力矩的概念、要素、作用效果等内容。

进行情境创设要注意所展示的情景不能过于复杂,注意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到困惑,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3.开展游戏教学。采用游戏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例如讲解“内力”概念时,可以邀请10名左右学生在讲台上手挽手站成一排扮演“绳索”,再邀请4或6名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在“绳索”一端进行拔河游戏,直到“绳索”在某个环节断开,游戏结束。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要求扮演“绳索”的同学说说感受,学生回答感觉两边同学都在拉自己。教师再引导台下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是两端拔河引起的。同样,游戏停止后“绳索”部分学生受拉感受消失,台下学生回答是因为两端没有拉力了。教师总结:由外力引起的杆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力;内力由外力引起,外力消失则内力消失。再问“绳索”断开位置的同学的感受,学生回答被拉得不行了以至于断开。教师总结:内力不能随外力无限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增大到杆件不能承受时,杆件会破坏。至此,内力的概念学生已能理解,并且与内力相关的知识也通过游戏被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来。

游戏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保障教学目标实现,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因迎合学生心理而降低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

4.加强直观教学。该课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因此往往感到建筑力学抽象,故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具体方法如:(1)多媒体教学。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生动的模拟。例如:动画模拟各种几何体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构件的组成,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动画演示铰支座工作状态、梁的弯曲变形等,可将板书无法表示的空间物体及状态改变的过程进行生动再现。(2)利用教具教学。例如讲解“压杆稳定”时,以两根材质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木质杆件为教具,一根尺寸较短,另一根尺寸较长。两杆件一端用相同的方式固定,另一端分别施加相同的压力。演示过程中,较长杆件在外力增加大一定程度时,发生了明显弯曲变形,随后折断。较短杆件即使是更大的外力也没有发生破坏。实物的演示很好展示了“细长压杆”的破坏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其中原理并概括出“稳定”的含义。

在多媒体教学和教具教学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制作课件或邀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制作教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四、结语

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方法并非以上几种,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不管选用什么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控制好课堂节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

建筑力学论文: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教育模式,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及时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如何适应这个要求,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作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直是难点课程之一。主要原因是该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由三大力学和两大结构课程整合而成,既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知识,又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组织起来,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学习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引入该种教学方法,直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二、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项目教学的设计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在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逻辑应遵循工作逻辑,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解决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设计和校核,以及建筑体系及结构构件的构造和施工图读识等内容。由于实际工作中岗位不同、分工不同,所需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所以教学安排中,在明确总项目的基础上,又可按不同岗位设计各子任务,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归档几个方面。下面就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首先,确定项目任务。项目的制定与选取是否合理直接决定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选择的项目在行业内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应该包括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选择项目必须以职业定位为基础进行充分的行业调研,通过对行业生产或服务情况的了解,包括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形式、工作中使用的工具或设备、工作质量要求、工作职业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工作者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在繁多的工作任务中选出形成该行业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对技术要求作出明确的定位,以此确定典型的工作项目。同时所选项目应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障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另外项目容量不能太大,完成项目所用时间要短,避免使学生造成畏难的心理,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实施。本课程可设置建筑材料认识、结构体系结构构件静力计算模型确定、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受压构件设计、受弯构件设计、平面桁架设计和砌体结构设计等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包括若干个子任务。

其次,制定计划。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中每一个项目包含较多的子任务,每个项目所需学时,每个子任务所需学时,都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做出计划。项目的计划不仅包含学时的计划,还包括项目组织的计划,预计学生分组情况、组员的搭配情况、组长的确定、组员的分工、方案设计、搜集信息和资料、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估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教师都需提前有一定的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再次,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就是开展项目教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至关重要,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新知识的讲解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也为学生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由学生完成设计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动手为主,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项目,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项目完成情况的检查和归档。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包括:收集信息的质量、计划的可行性、完成任务的质量、工作的态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汇报材料的制作和表达、合作能力、在小组中协调的能力等。每个小组将项目结果进行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指出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改正错误,同时可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每组成果可以先由该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各小组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小组之中成员的成绩也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方法形成,充分肯定和鼓励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教材、小组人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及时,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寻找到适合的、适用于教学的项目,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操作技能和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双师型”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理想模型,一名专业教师需要真正做到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

第二,因课时有限,学生时间有限,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较紧,好要有配套的项目教材。编制项目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节省寻找资料的时间。

第三,项目教学过程中,有些项目适合个体完成,有些项目适合小组完成,无论是哪种情况,每组人员都不宜过多,这就要求我们班级人数规模较小,可我们目前的班容量一般较大,对有效组织项目教学形成较大阻力。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一、结合工程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导课

教师在讲授该课程之初,应介绍一些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工程实例,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可试问:(1)相同截面的矩形梁,为何要竖放而不横放?(2)现浇的梁板模板下部都有钢管支撑,应如何计算?当钢管截面积相同时,为何钢管中部加设横杆以后,其承载力大大提高?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利用力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在每次上课时,也要注意导入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颖、巧妙、恰当地导入,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恰当地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将所要教授的新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知识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自然过渡。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力学包括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为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需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事实上,建筑力学的课程内容中存在着一些重叠。这不仅不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也不利于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精华。为此,本人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做到内容够用、衔接自然,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重视力学问题的分析,降低计算难度,突出工程应用。

(1)把《结构力学》中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内容提前至静力学部分。在讲授物体的受力分析时,学生们还未知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律,因此学生在画物体受力图时,有时会遗漏或多画约束反力,在掌握了几何组成规律后 ,学生们可以结合体系的组成特点画受力图,正确率明显提高。

(2)在《材料力学》中,拉(压)、弯、扭几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方法相同,即都为 “截面法”。故可不用传统的分章讲述,直接归纳在一个章节讲解,以便于学生通过比较掌握几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加深理解,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同样,也可将这几种变形的应力计算并入一章,因其应力公式都是根据变形的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及静力平衡关系建立的。

(3)在讲授《材料力学》的作梁的内力图时,加入《结构力学》的多跨静定梁和静定刚架内力计算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弯曲内力的进一步拓展。

(4)《材料力学》中梁的变形(位移)计算和《结构力学》中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可以合并讲解,避免重复。

根据高职教育理论课时少的特点,对教材中涉及的大量的公式推导,注重公式推导的思路和基本原理,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关键是掌握计算公式的应用及理解其物理意义。

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讲授时内容的融汇贯通,也有利于节约课堂的讲授时间,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讲解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及整本教材的重点、难点。譬如,在及时章“静力学基础”中,重点和难点是作物体的受力图。我们知道物体的受力图贯穿于建筑力学始终,如果初学时不能作出物体的受力图,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约束反力、内力、应力、变形的计算。因此,教师课前应认真备课,搜集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课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图的方法和要点之后,布置一些课外练习加以巩固,有问题及时更正,确保能熟练作出物体的受力图。又如,“弯曲变形”这章,知识点非常多,而且非常重要,是学习《结构力学》,乃至一些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开始感到无比困惑。但仔细看来,这章的重点非常明确,即梁的内力、应力及变形计算;难点是作梁的内力图。明确了这章的重点难点,教学就能有的放矢。

(2)善于总结,掌握规律

建筑力学课中各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前面章节基础不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每讲一章之前,都要让学生明确本章节的要求、重点、难点,每次课总结,每章总结。这样学生就对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非常清晰,而不是感到杂乱无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规律,再用规律去指导学习,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作梁的内力图时,会按“计算支座反力——确定控制截面——计算控制截面内力——确定梁段的形状”步骤作图,作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应用总结的作内力图的规律作图,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建筑力学作为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理论课,内容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我们每一个力学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讲练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非常有效。

讲练法是讲授和练习的结合。作为一门以计算为主的课程,讲练法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讲练结合,先讲后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又能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筑力学中的计算公式繁杂,运用比较法将计算公式罗列后进行比较,可起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比如,我们可将材料力学中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几种基本变形的应力计算公式一一列出,进行比较。由于力学习题的解题方法多样,解题技巧灵活,运用比较法将不同解题方法加以比较,选择最简捷的方法计算。比如,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解题方法相当灵活,这就需要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思考,寻求最简捷的解题方法。比较法是建筑力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力法和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时,我们可将两种方法的典型方程写出,从方程形式上、方程的物理意义及每个字母的物理意义一一进行比较,这样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比较法,能起到触类旁通 、化难为易的作用,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学习兴趣。

(4)重视安排习题课,注重答疑、个别辅导

习题课是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授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后,要及时上习题课。教师精选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发现解题中的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一起讲评;如是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同时,在做题过程中,学生也可随时提出问题,教师答疑。习题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让教师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将录像、图形、文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用图片展示工程实例,或者动画展示演示实验,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其理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取代板书教学。讲解例题或者上习题课时则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讲课更生动。这样,取长补短,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由于《建筑力学》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性,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以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现笔者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就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 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课程的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学生生源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应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2“2+1”教学模式是指一种两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一年顶岗就业实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也进一步减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

1.3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较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材的编写较为粗糙。

1.4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普遍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烦琐,学生学习难度大应用少。

二、 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方式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教材的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 的部分知识,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知识较零碎,教授难度大。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都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对学科的理论体系考虑较多,过分强调了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主要强调对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的需求,后续课程的关联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致使许多学生都认为建筑力学只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这无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部分教材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合并与删减,教材缺少整体的联系,甚至各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种内容过于粗略的教材不但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教师教学也诸多不便。

专科院校的力学与本科的力学教授内容和方向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材的选择应该着重于理论及公式的应用,这就需要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要求的方向性、针对性精选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删减不当破坏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忽略了学生基础差的特点。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考虑结合国内教材组织相关教师根据专业需要自行编制适用的教材。或者广泛选择教材,教师在授课时精选需要的部分着重讲授。

2.2实验室的改革

配备与课程配套的力学实验室是课程改革的必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巩固所学之外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操作中结合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以充分的将抽象的力学知识化为感性的认知,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师生的交流,便于学生巩固所学。

2.3师生交流的改革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会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较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在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掌握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种传统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要强调因材施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为教学宗旨。因此,教师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的推导,加强理论及公式的应用,并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去掉重复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简单重复,多讲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此时的主要作用是辅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开放性探究学习氛围的团体中,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共勉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时时交换彼此的观点,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从而达到双赢目的。

2.4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由于该门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且缺乏必要感性认识的高职类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显得比较枯燥无味,再加上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觉得建筑力学是所学课程中最难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力学课堂“填鸭式”教学理念使得本身基础并不厚实的专科学生学起来更加力不从心,我校在力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通过播放动画及工程照片等方式分析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实时穿插结构破坏事故图片,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事故原因对照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力学的实际应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由于实际模型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的特点,我校大量制作各种实际模型,对于部分过于抽象的力学知识通过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力学体系,加强知识的理解。

2.5考试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只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考核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此方法过于重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严重的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校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成绩的评分标准尽量避免以往的标准答案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考核方式、方法上,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我校采用了多种考核方法,其中闭卷开卷相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相结合,注重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不作为参考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此方法能较为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而且不仅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力学中的轴心受力、弯曲变形、截面轴惯性矩等概念时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工程照片,根据照片中的构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构件进行力的分析和计算并绘制受力简图。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参观后利用所学分析所参观建筑物结构、力的传导及施工材料的影响等。

三、 总结

总之,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各高职院校力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建筑力学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现行的《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三部分的内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对于刚跨入校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的高职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就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觉得《建筑力学》是所学课程中最难学的一门课程。下面本人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学习《建筑力学》的目的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毕业后我不搞设计,只在工地上搞搞施工、监理或者预算什么的,只要能懂点建筑材料、建筑测量、施工技术,会看图、会预算就可以了,以后用不上《建筑力学》知识,学不学《建筑力学》都无所谓。的确,《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结构设计打基础的一门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能进设计院的没几个,几乎都在施工单位上,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力学知识的用途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施工的每一个安装过程必须弄懂每一构件的承载能力,至少应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的计算,这些都离不开建筑力学知识。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让大家相互介绍各自家乡引以为豪的建筑,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的古建筑,如西安的大雁塔,它建于唐代,塔身为砖石材料,一千多年来历经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能工巧匠们在古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等等,再介绍一些学长的成功事例激励他们。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不是目的,就业是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如果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和涉及本专业的知识,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建筑力学》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的建筑施工相联系起来,这样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可选一些实际的工程例子,让学生试着用力学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本来对自己的专业就很期待,当发现这门课程可以用在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上时,便能真正体会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自然就会对本课程产生好奇心,有学习的欲望了。

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可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现场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工程实例,因为只有自己理解的东西才记得最牢固,对知识点的记忆巩固才会大有帮助。例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压杆的稳定性是学生十分难理解的。笔者准备了一些积木,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比赛:将积木一个叠一个地垒起来,看谁垒得高。同样在讲到压杆平衡状态的稳定性时,我拿一个乒乓球的三种平衡状态为比拟,即把乒乓球置于脸盆底a、脸盆顶b、水平桌面c并都处于平衡状态。这三种平衡状态是有区别的。小球置于脸盆底a平衡时,用手轻轻推一下,小球在a点附近来回滚动又停留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解释出小球在脸盆底a点的平衡是稳定的。小球置于脸盆顶点b平衡时,若用手轻轻推一下,小球便滚落下去,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解释小球在脸盆顶b点的平衡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位于水平桌面c而平衡的小球,若把它推到d点,小球就停在d点,它既不会回到原处,也不会继续滚动,而是在新的位置保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临界平衡状态。这样的实验及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且概念好理解,记得牢,可以引发思维,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中扮演问题的探索者“角色”,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增强其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上课时多找学生身上的亮点,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大多数学生,因自身数学、物理成绩差,对力学存在恐惧心理,或有自卑感,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多辅导。告诉他们力学看起来枯燥死板,但是只要用心学,就会其乐无穷。

总之,《建筑力学》的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接受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但学会知识,还学会方法,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尽到本课程应尽的义务,实现学校的好学生与企业的好员工之间的零距离。

建筑力学论文:浅析改革中职学校建筑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改革中职学校建筑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中职生的特点,以及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改革,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应紧跟时代脉搏,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与中职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加强与建筑结构课程的联系

在建筑工程类新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系列教材中,《建筑力学基础》(以下简称“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基础》(以下简称“建筑结构”)均被编排在《建筑工程基础(下)》中,但是二者在教材中各成体系,关联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以增强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与结构识图、施工等课程的联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规律法绘制弯矩图时,应引入建筑结构知识,让学生通过分析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钢筋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拉力,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使学生建立常识性概念:受力筋应布置在梁的受拉区,即在梁承受正弯矩区段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下部,在梁承受负弯矩区段(通常在固定端支座或连续梁、外伸梁中间支座处)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上部(通常叫做支座负筋),为学生今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快速识读结构施工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这样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发现建筑力学理论知识对工程施工的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1.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上分层次。我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应知应会部分和理解提高部分。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结合评价体系,只要掌握了应知应会部分就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二是教学进度上分层次。具体做法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课堂教学主进度,进行统一教学;课堂练习时或课后对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对已掌握统一授课内容的学生加大练习难度或指导其超前学习。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尝试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班级学风建设有促进作用。

2.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工程实际

例如“应力集中的概念”这一节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两张材质、规格均相同的作业纸,先在其中一张纸上开个洞,然后分别沿长边方向拉拽两张纸,让同学观察总结哪张纸更容易被拉断,被拉断的那张纸是在哪里裂开的。有了这样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有孔洞的那张纸更容易拉断,靠近孔洞边缘的位置最早开裂。我因势利导,引出应力集中的概念,以及应力集中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这时再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例,学生就自然地把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应力集中现象的例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购物袋,让同学回顾一下,根据以前的经验,购物袋通常会在什么地方断开,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什么现象,然后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在结构中应如何降低应力集中对强度的影响,等等。帮助学生树立“力学并不深奥,力学就是身边的科学,力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从而乐学。

3.注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仿真模拟实验如仿真模拟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变化情况、纯弯曲梁变形情况等,可以解决由于课时、实习设备等的限制一些力学实验无法进行的难题。

三、变革评价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注重全程性

我在开学及时节课就将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公之于众:平时成绩占30%,学习态度占20%,期末成绩占50%。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学习态度的比重,引导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注重考核内容的性、考核方法的灵活性

在上述评价方法中,“平时成绩”从课堂练习、课上发言、课后作业、平时小测验、期中口试、期中笔试等方面综合评定得出;“学习态度”综合出勤统计、课堂遵守纪律情况、尊敬师长、同学互帮互学情况等确定;“期末成绩”则根据期末口试和笔试成绩确定。口试题目将从复习材料中随机抽取,口试于笔试前一次课进行,口试成绩将作为最终评价加减分的依据。笔试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中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中职教育文件,中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中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校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中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中职校工程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中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及时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而中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

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中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建筑力学论文:提高建筑力学课堂质量的探讨

【摘 要】建筑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由于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再加上建筑力学这门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多,因此很多学生深感这门课程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搞好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一线力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力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中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对建筑力学的感性认识极少,仅凭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每个学期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下工地锻炼,多接触工程实际,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二是采取电化教学。在课程开课初始安排一次电教片,通过摄像机镜头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使学生如临其境,耳闻目睹那些由于构件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构件破坏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等,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其责任感,进而对本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师要善于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过程应该是一个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考越深入,产生的疑问越深刻,解疑后取得的效果越明显。要使学生生疑,教师要善于设疑。设疑的难度要适当,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能解疑。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激发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建筑力学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工程中最基本的力学问题,而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单靠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很难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书本上静止不动的各种机构、工程实例通过屏幕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上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有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建筑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而达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比如一张幻灯片显示的内容有限,一堂课所讲的内容需多张幻灯片展示,导致课件内容保留时间短,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理鳃知识,更没有时间记笔记,以至复习时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粉笔+黑板)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一些重点、难点和典型例题,教师应亲自在黑板上边讲边写,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然后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情感环境有助于提高建筑力学课的教学质量。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同尊重教师的劳动、知识、人格等连接在一起。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抱着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的态度,情真辞切地吸引学生喜欢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在授课中应语气亲切,视生为友,流露出对学生信任热爱的情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四.多中教学方法相结合

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内容多,知识面广,教师应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等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问题作为解决概念难以理解的难关,围绕问题层层深入,启发中有互动,互动中有启发,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克服学生长时间观看幻灯片引起的视觉疲劳,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讨论式教学一般用于阶段性复习,如在绘制受力图时,可先让学生讨论错误图有哪些错误,然后由一个学生向大家讲述,由教师总结绘制受力图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讨论式教学方法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密切了师生关系,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五.强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t

(一)习题课,精选例题

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安排一定学时的习题课。习题课应以“讨论”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基本概念和习题训练并重。教师对例题要精选,要选典型的、学生易出错的、综合性强的题目。讲解时,重点讲分析过程、解决办法,讨论一题多变的求解方法,辐射出更多有关的知识点,并加以小结。通过习题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规范化做作业

教师上完课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严格要求学生做题时书写格式和解题步骤要规范化,绘图要正规化。另外光布置不行,教师一定要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时,不光是在作业上画钩、画叉,还要纠正错误,要有批语。只有这样严格训练,学生到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才会思路清晰、计算、书写工整,绘图质量才会高。

(三)教师自我完善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从他们提出的意见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欠缺并认真思考,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多学习和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建筑力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论联系实际,多举实例

对建筑力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可联系生活实例加以解释,使学生觉得力学并不难学。如讲力偶时,可以汽车方向盘和拧衣服为例;讲光滑接触面约束时,可以讲台上的粉笔盒为例;讲力对轴之矩时,可以教室的门进行演示;讲疲劳极,可以反复折铁丝使铁丝断裂为例。通过这些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建筑力学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从事建筑力学教育的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过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积极工作。

建筑力学论文: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中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探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力学 项目教学法 应用

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学科,是进一步探究其他学科、从事技术性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力学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学科要求与实际联系极其紧密。掌握这门课程既需要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建筑力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十分抽象、死板,再加上建筑力学理论性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学起来会更加难以理解。鉴于这种现象,我们对建筑力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教学法,尝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依托,通过将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科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力学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价值。

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作为主轴线,教师作为主要引导,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项目教学法不再以将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目的,也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去完成老师部署的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亲自去认识项目、分析项目,并且领会项目的主要目的,达到可以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信息整合、计划设计、选择方案以及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得到成果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学生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既可以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体会到项目实践中创新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还能提高项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向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或者指导,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由此可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建筑力学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

建筑力学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工科类学科的基础,因其学科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科学革新教学方式,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力学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教学法通过将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用工作项目联系起来,教师同学生一起完成相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实际行动为指导方向、实际生产作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提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的体会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建筑力学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直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项目的合理设计是前提,设计的水平关系到项目教学应用有效与否。项目是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载体,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覆盖教学任务规定的所有专业知识内容,并且需要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设计的选择就是来源于实际工程中。对于建筑力学这门学科,因其作为专业基础学科,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到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项目设计应考虑工作岗位的要求;其次,项目设计要考虑为后续学科打下基础,满足后续学科的需求。例如,某专业对于建筑力学教学设计了三个项目:两个课内项目和一个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为某学校办公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和某工厂厂房框架结构施工图校核,课外项目为某学校宿舍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其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内项目,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咨询的作用,课外项目由学生自主独立开展。三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涉及知识点广泛,涵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专业知识点,并且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流程

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是将有代表性的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流程时,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一定要经过合理协调,设计可以按照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制定教学工作的逻辑顺序。建筑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具体结构的分析与校核以及如何解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工作岗位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所需知识面也不尽相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一定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设计各项分任务,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完成。

项目教学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明确项目目的、设计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任务归档。下面就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明确项目目的。项目设计开始前,一定要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选取的项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完整的教学项目应该由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小任务组成。选取项目前一定要以教学为核心进行调研工作,通过收集建筑相关行业状况的资料,如工作任务的岗位、环境、技能、形式等重要内容,在数量众多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合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明确不同岗位对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此确定教学项目。选取项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障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内容。此外,项目工程量不宜过大,项目时间应适宜,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开展教学不利。建筑力学的项目设计可以从分析建筑材料、主要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分析校核等几个重要方面取材,合理部署任务。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在设计项目时应保障含有一系列典型性的分任务,完整项目所需课时以及分任务课时占比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制定出课时表。组织项目开展也需要安排课时,对学生分组、成员搭配、组长选定、分工合作等任务进行明确,另外也需要安排时间进行项目问题集中解决。教师应安排时间进行项目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及时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成功。

(三)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计划的实施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要保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咨询作用,要讲解新知识以及知识在项目实施时的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好结合简单易懂的实际例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最终完成项目。在学生开展项目工作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亲自操作为主要方式,信息收集、筛选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要组织各小组定期进行项目交流,教师应根据整体学生的情况,对项目进行科学调整。教师将书面指导交给各个小组,小组独立确定项目具体步骤、安排工作分工。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项目情况,对学生进行细心考察,互动交流既要保障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在项目完成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归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学生收集项目资料的内容质量、计划设计的可行性、项目完成的质量、学生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等。并且还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另外各小组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对小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促进各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分析各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指导教师根据评估结果,纠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加深学生对该项目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的评估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各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完成自我评估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估,总结完成后统一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归档。各小组以及教师应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及时,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指导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同时善于分析整合,筛选出合适的教学项目,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第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项目的时间跨度要合适,既要保障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切记不要形式化教学,应该突出理论结合实践,以项目的进展带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创新。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既能够保障学生学习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质量,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交流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