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业行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业行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行业论文

工业行业论文:轻工行业论文:小议当今轻工业外贸发展模式

作者:刘向军 单位: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

2011年,我国轻工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实现的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27.4%,一般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值的60%,较201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从轻工行业不同出口企业类型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中所占比重的情况看,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有主要份额;内资企业在一般贸易中占有主要份额。一般贸易方式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表明内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同时,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与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贸发展方式的变化。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四个优化”的工作目标符合轻工行业的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为了更好地落实《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梳理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对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做出安排。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需要认真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稳出口是当前对外贸易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国内出口贸易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从轻工行业情况看,今年一季度,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053.5亿元,同比增长7.2%,比去年同期下降21.5个百分点,形势比较严峻。轻工行业是国内出口传统优势产业,对稳定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把稳出口作为当前对外贸易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促进外贸发展措施,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扩大出口,为实现国际贸易平衡做出贡献。———加快区域合作是优化市场布局的重要手段优化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布局,在巩固传统市场、培育周边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力度是巩固国际市场地位、均衡区域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指导意见》强调,要综合考虑资源储量、人口规模、市场份额、战略地位等因素,选择若干个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重点开拓,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同时,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扩大自贸区伙伴市场规模;加强政府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与服务;鼓励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发展,营造良好外贸发展环境。从轻工面对的外贸市场环境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很大,今年一季度我国轻工商品对东盟、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双边贸易关系紧密,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开拓。

———贸易载体现代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加强贸易服务平台建设是扩大对外交流、实现商品交易手段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贸易平台,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部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个内外贸结合、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平台,培育若干个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若干个特色功能强、服务优化的进口促进平台;加快建设国际营销网络,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一批品牌推广效果好的展示中心、区域辐射半径大的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市场渗透能力强的品牌专卖店等零售网点。长期以来,轻工行业一直把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专业展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培育了一批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同时,在推进“两化融合”中,注重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总结出一套成功的发展思路,取得了积极得成果。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加大工作力度,结合行业实际,寻求政策的对接点,争取更多的产业政策的支持。要运用“物联”技术网改造传统的市场业态,提升贸易服务现代化水平。今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开展轻工行业十强企业、全行业百强企业的评定和工作,通过优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手段,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凝聚行业品牌企业的力量。———提升商品品牌与质量是稳出口的重要保障鼓励出口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品牌、技术产品贸易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有效方法。《指导意见》强调,要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建立国家出口产品质量风险动态监测体系,运用技术性措施引导和促进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诚信自律;完善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深化出口产品分类管理工作和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鼓励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品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从轻工行业情况看,目前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与世界轻工大国地位很不相称,运用贸易规则的能力还不强,水平也不够高。在这些方面,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在更加广泛、更深的层面努力实现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实现与国家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对接,通过强化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创新,加强行业监管,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增强转变贸易方式的内在动力。

———加快中西部外贸发展是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是落实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产业竞争力必然途径。《指导意见》强调,要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工业基础、交通区位等因素,重点支持部分中西部省(市、区),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转移;加快重点边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及承接转移示范地,引导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从轻工行业推进产业转移的工作实践看,就全行业而言,走在了前列,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是一条重要的原则。要落实有序和有效的要求,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和四个基本要件。三个基本条件是:资源环境条件、市场能力和保障条件、企业准入条件;四个基本要件是: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自主、资本助力。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就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工业行业论文:烟草行业工业建筑论文

1改进的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在权重系统建立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构造判断矩阵,而单个专家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对某个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对每个专家赋予一定权值,故改进后的AHP法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某指标,本层次与之相关的子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引入矩阵判断标度。

2改进的TOPSIS法

TOPSIS(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离散型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其原理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方案和最劣方案构成一个空间,待评方案可视为空间上的一点,据此获得该点与方案和劣方案的距离,从而得到该方案与方案的接近度,改进后的TOPSIS针对一种方案进行评价,引入各指标权重系数,从而更加符合实际的综合评价需要。具体评价步骤如下:1)构造决策矩阵A。设有n个评价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的决策目标值以《烟草行业绿色工房评价标准》为依据来进行打分,定性指标的决策目标值结合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数值。两者均使用9分制:满足100%得9分,满足80%得7分,满足70%得5分,满足60%得3分,满足50%以下及不满足得1分,8,6,4,2的打分值则对应于各级别中间取值。

3实例分析

现以延安市卷烟厂为评价对象,应用上述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1)案例指标层次模型应用图1所示指标体系。2)经实际调研,选取20份问卷调查表。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得到每个专家所得各指标权重及专家权重,由于篇幅问题,现只列举出两个专家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上机结果。由式(8)(9)(10)通过Excel对上机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5所示。3)根据延安卷烟厂实地调研并结合延安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与问卷调查法,构造决策矩阵A及确定f+和f-值。

作者:古洁于军琪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工业行业论文:橱柜行业工业设计论文

1工业设计推进橱柜行业转型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橱柜制造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多为OEM型,能够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OSM类型企业并不多。而对于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来说,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升级,还能够从市场需求与创新资源的整合中来优化企业发展规划,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橱柜业作为高利润的新兴行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中整体橱柜的拥有率仅为6.9%,约有30%的城市居民表示计划在3~5年内有购买整体橱柜的计划。而当前我国的橱柜企业有上万家,在品牌建设上有实力的企业500多家,面对行业需求的膨胀与行业竞争的加剧,对于橱柜企业的发展来说,如何从市场投入、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上较大化的整合资源,增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特别是在供货期限与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来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2工业设计引领橱柜行业企业创新的发展路径

(1)企业创新理论。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动力,经济学家熊彼得将其定义为“对企业生产要素或生产手段的重新组合”,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创新来赋予企业产品新的特性。二是通过程序来改进新的生产方法。三是通过创新来开辟新的市场;四是通过创新来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制品的供应;五是通过创新来构建新的工业组织。

(2)工业设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探讨。

橱柜市场是建立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特别是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对于橱柜的设计与装修风格也提出新的要求,过去做好橱柜展示已经难以满足顾客需求,而依据顾客需求,融入体验式服务,甚至“主材自购”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橱柜消费的主流。工业设计作为承载企业橱柜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橱柜设计、效果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无疑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手段。工业设计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是相携共生的,最初的工业设计,主要从产品的机械加工方式及美观实用等方面来优化制造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并从企业资源的整合与流通中来降低能耗,增强利益,以推进整个企业效益的获得。而随着工业设计理论与企业的成长,对于设计创新在推进企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来说,不再是对企业产品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从过去以“技术”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向工业“艺术造型或装饰”方向的转变,特别是融入市场化以来,工业设计逐渐担负起“支撑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使命,由此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推进工业设计战略的实施步骤。

工业设计战略理论的成熟为橱柜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对于工业设计战略来说,作为一项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是促进企业资源有效整合的主导力量,更是挖掘企业自身潜力,推进企业优势业务做精、做实、做优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橱柜行业中的工业设计,需要从设计战略上来导入,并从橱柜企业的整个架构来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品种类型,分类定位循序渐进的渗透。一方面从企业“生产资源管理”上来整合创新,对生产全过程融入设计评价与优化机制,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借助于工业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增值目标;另一方面从自身传统业务优势上,嵌入设计战略,重点从高能耗、高成本上来优化流程;再者对于橱柜企业在追求工业设计创新中,要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从设计初始阶段,结合自身研发优势来融入客户需求,增强自身品牌建设。,对于企业设计战略的谋划,要从行业市场发展及环境竞争中,借助于从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构架,科学的建立企业产品创新与研发机制,特别是从企业自身资源的整合上把握差异性和独特性,导入企业设计战略思想与文化理念,积极从企业产品发展前景、企业产品质量与设计形象上来合理定位,积极探索整合性产品设计开发程序,推进企业设计战略的优化与管理。

3结语

工业设计是橱柜产业价值链中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工业设计”这一新鲜血液的引入与开发,将其融入橱柜企业的整体运营中,并从企业设计战略的实践中,积极从模仿抄袭走向“研发创新”,以真正推进橱柜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升级。

作者:胡绍松单位:宁波欧琳厨具有限公司

工业行业论文: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行业协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观念上的原因、立法上的原因、明确自身职能、加快行业协会立法、建立科学的自律运行机制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它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行业协会在行业技术开发、转移政府职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行业协会发展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建设行业协会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性任务,必须解决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创新的环境,这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1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经历和经济地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行,为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东北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1创新型。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活跃于社会,能不断适应环境新的变化,捕捉机会,调整自我,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使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组织的生命,创新意味着不断打破旧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1.1.2维持型。维持型协会活动开展正常,但较少考虑新的发展方向,总是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这类协会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在转型期潜藏着被社会淘汰的危机。

1.1.3冬眠型。冬眠型协会较少开展活动,或是因长官意志应景而设,或是负责人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或是组织涣散,无人过问,使工作长期陷于停顿,实际上已经起不到社团应有的作用。

1.1.4问题型。问题型协会是指那些偏离了协会正确发展方向的少数协会。这类协会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坏。

从总体上来看,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运行质量不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社会广泛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2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协会职能定位不清,出现企业化倾向。

行业协会大都强调它们的宗旨是为会员企业“维权”、“服务”。但不少行业协会对到底如何维权、如何服务,却没有具体的办法,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去做,来赢得会员和社会的肯定,为自己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出现企业化倾向是指行业协会与企业组织形成利益集团,双方各取所需,而社团组织则从企业那里获取不正当的资金来源,寻租设租,导致社团组织的自身腐败,最终形成了“双重俘获”的恶性局面。

1.2.2与政府关系不明确,出现政府化倾向。

行业协会应是民间组织,但目前仍带有较浓的官方色彩,有的被称为“二政府”,政府希望通过行业协会部分转移政府职能,使自己对行业管理的权力得到“合法”延伸,则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实际仍由政府所把持,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权力。

1.2.3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不明。

目前,从事营利性活动是行业协会发展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行收取中介费,谋取小团体利益。二是自立项目标准乱收费,私设小金库。三是费用很少纳入正规的财务管理,有的私设小金库,有的滥发私分。四是有些行业协会利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工作机制尚不规范的空子,通过所谓的“服务”,来为机构本身谋取经济利益。

2行业协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上的原因。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有其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中介,其具有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功能。但是行业协会服务于二者的功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主要宗旨和职能是为企业,也就是其会员服务,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仅仅是服务于行业并最终使构成行业的企业受益。

2.2立法上的原因。

目前,我国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直接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和有序运作,关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业协会的组建、登记、运营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也不完善,而且缺乏监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违规违法现象不断。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行业协会管理规范外,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

2.3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行业协会体制上的障碍主要涉及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不正常关系。一是管理体制的弊端。首先,我国社团受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成立社团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三次实质性审查,会员、财产、发起人及负责人、接受捐助都需要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客观上赋予管理部门过分大的权力,使行业协会自主性受到很大约束。其次,行业协会的划分标准通常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保留着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

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

3.1明确自身职能。

行业协会明确自身的职能,首先必须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行业协会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会员企业谋利益,满足成员的需要,为了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行业协会需要进行行业内部的价格协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会员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次,行业协会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能,即是一定的服务职能,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作为行业协会成员的企业实现利益的较大化。

3.2加快行业协会立法。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行业协会的专门法。政府和民间虽然都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立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加紧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变由政府依靠权力管理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

3.3建立科学的自律运行机制。

根据东北地区特点,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中作用,突破体制性障碍,打破地域、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活动体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用制度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东北改造,以此加快对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

工业行业论文:地区行业工业公司改革初探

地区行业工业公司是地区工业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下的产物。两年多来,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地区工业公司发挥了一定的长处,起到了原单个街道工业所不能起到的一些积极作用。然而,当初极大多数地区工业公司的建立,毕竟主要是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通过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将所在地区的街道工厂进行裁并组建而成的,因此,从公司建立的及时天它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行政性质的色彩。

一、地区行业工业公司必须进行改革

地区工业公司的行政性质决定了它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必定要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否定自身,按客观经济规律变革成为名符其实的企业性专业公司。

目前,地区工业企业大部分是手工操作生产,仅有的部分设备也未能成龙配套,公司内部各企业无叻确分工和严密的劳动协作。综观行政性地区工业公司现状,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由于企业一般不依赖于公司,而公司的全局性意图往往与部分企业的自身利益有冲突,敌公司统一指挥是失灵的,只能起到一定的行政协调作用。(2)公司各级管理水平偏低(管理幅度大于管理能力),要管理十几个、仍至二、三十个内含多种不稳定因素的隶属企业,加上无多大经济意义的行政性上传下达、请示汇报,造成公司经理室与职能部门终日忙于处理、甚至应付日常事务,成为“救火队”式的被动管理。(3)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意识不强,各自为政的小生产意识和“小而全”的生产组织形式难以消除和瓦解,公司内部同行业企业之间不仅专业化分工协作形不成,相反出现为争同一批非计划渠道原材料,企业间相互轮番抬高买价二又为争同一批加工业务,企业间相互轮番主动压低应得工缴等这类“异常竞争”,更不正常的是公司内部同行业中两个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一个因任务过满,不得不采取强行加班措施,另一个又因任务不足,大批职工被动员拿7折工资回家待工。(幻公司以行政方法管理多种行业混杂的各类企业,必然带来的是管得多、管得粗、管不好的状况,因为,公司属下产品种类繁多、品种更是复杂,各类产品(品种)的工艺差异极大,不可能同时掌握几十种、上百种商品市场的变化,产品销售、仓库管理、技术质量、财务成本等方面公司也根本无法管好。(5)近年来,公司千方百计培养出的一小批各类专业大学生、技术人员和中级技工被分散到各小企业内搞单打一,很难发挥作用,造成了公司有限的技术力量”化整为零”,以至地区工业公司的产品多年来陈旧老化、低水准,呈淘汰趋势,无市场竞争能力。

以上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地区工业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地区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地区工业公司由行政性向企业性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企业性工业公司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切任何脱离和超越的做法都会得到失败的结果。因此,对于地区工业公司改革,既不能单纯从主观“良好”愿望出发,试图在短时期内再“一哄而起”地地向企业化转变,又必须克服听其自然、消极等待的思想。我们需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探求地区工业公司改革的切实可行措施和途径。

二、地区行业工业公司首先应改革现行的组织机构形式

地区各工业公司,显然应该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自个性特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如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股份制和租赁制,实施聘用制等。然而,在目前的条件下,对各地区工业公司有普遍现实作用的有效而迫切的改革,是把原来的直线—职能制改为事业部制。因为,地区士业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是否合理,是关系到推动还是阻碍地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问题。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地区工业公司在行政性质墓础上再普遍采用了直线一职能制的组织机构形式是很不合理的,正所谓:“先天本不足,后天又失调”。其弊端是:(l)直线—职能制本身要求在企业专业分工基础上以加强专业管理,而地区工业公司则是多行业混杂的,根本未实现专业化,因此也带来了公司专业管理的复杂化,难以统筹兼顾。(2)直线—职能制重要特点是生产经营指挥权应集中在公司经理室,而实际现状恰是公司领导忙于各项行政事务的协调,无法强化经营指押。(3)直线—职能制各种纵向请示、汇报多,上传下达繁锁,而横向沟通差,以至公司内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和按制能力,造成决策迟缓,办事效率低。

直线一职能制一般是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品种较简单、工艺比较稳定,市场销售情况容易掌握的情况下采用,才能够显示其优点。而地区工业公司一般规模虽不很大,但行业多、产品品种杂、产品间工艺差异极大,市场条件变化多,销协难以把握,要求适应性较强。如此强烈反差,可以断言地区工业公司普遍采用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形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它阻碍了地区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地区工业公司由行政性向企业性变革的内部条件的成熟。

而若根据地区工业公司性质特点和现状,采用事业部制组织机构形式,并相应加强公司的决策控制能力,则能扬长避短,弥补行政性公司之不足,促进联合体的有机化,推动生产力发展,并为向企业性公司变革起到积极作用。因为,事业部制是根据工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行业、地区)的不同,以利润为中心而建立的。各部在公司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对内部生产经营拥有集中指挥的权力。它是使公司建立“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的原则之上,它十分适用予地区工业公司的现有特点。

所以,行政性地区工业公司采用事业部制,首先,能把工业公司徒有虚名的统一经营指挥权切实下放到各经营事业部,把销、供、产形成一条龙,强化各部的统一指挥,合理安排调度,尽可能消除部内厂间生产任务饥、饱、涨的不协调现象,以提高事业部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其次,公司可认真抓好几个部,做到管得少、管得细、管得好,经理室能摆脱日常事务,真正搞好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的指导、控制。再次,能促使各事业部从整体观点来合理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业务,克服“小生产”观念,瓦解“小而全”生产组织形式,加强分工协作,避免公司内同行业厂间“异常竞争”,造成经济损失气效益下降。,对于原来“化整为零”的一批技术骨干可相对集中起来,形成“化零为整”的儿支专业技术队伍,进行有效的企业技术改造、行业产品开发等,为地区工业技术进步发挥各自才能和显示集体智慧。总之,地区工业公司的进一步体制改革必须下决心先从改革内部组织机构着手。

三、地区行业工业公司采用事业部脚后如何进行管理

地区工业公司采用事业部制后其管理可从以下儿方面人手:(1)在组织结构与,将公司的各谷层企业按产品(行业)归类,集合成儿个经营事业部,使各部相对集中单个行业和同类产品、技术工艺,在公司指导、控制下形成集中统一生产经货指挥的经济实体。从部内销、供、产到人、财、物、技术、信息,从同行业、产品间合理分工协作到配套生产,从部属的企业发展到生产协作单位,努力实现企业化,专业化。(2)在人事安排上,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向中间集中,即将公司各部门中贵任性强,知识面广的职能干部下放,同时,选拔有全局观点,对于生产经营问题思路广、办法多、有开拓精神的基层厂长,组成事业部领导班子,对各部只要求按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部门,使事业部首先改变目前‘有事无人管,有人无事千,的现象,并尽可能使这一管理层成为知生产、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高效指挥机构。(3)在贵、权、利结合上,公司对事业部应委以明确的经济资任和授以相应的权力,在日常管理中,公司一般不能越级指挥,基层厂也不能越级请示.同时,依据各部条件优劣和经济责任大小,分别制订工资总额和奖金率等有关规定或条例,保障各经营事业部真正做到责、权、利三者结合。同时,随着事业部制的形成,公司领导层不能再以“老面孔.来做“新婆婆”,必须在加强经营管理规划和决策工作上下功夫。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对公司必将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合理的规划,有效的决策,完善的协调控制。因此,地区工业公司还应设置对全公司的经营规划、新产品开发、信息情报、投资方向等进行探索、决策的组织,这些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综合研究外部环境,弄消当前和将来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把握本公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运用科学方法,经过认真分析得出切合实际的有效结论,作出相应的决策。

四、应该注愈的几个问题

由于地区工业公司底子薄,起点低,旧观念有相当市场,所以,为努力适应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区工业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一步改革,必须行得坚定,行得稳当。为此,我们务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要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使组织机构改革调整,在生产稳步发展和观念不断更新中进行和落实,进免广大干部和职工不必要的思想情绪波动,以至影响生产和改革的顺利进行。(2)在改革调整后的各项经营事业部内气伞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切忌“一刀切”,不能搞变相“平均主义”而挫伤先进企业积极性,原则上以企业原有水平为基础,加以适当调整,主要还是靠在材料、资金、按术、生产业务等方面统一经营指挥,合理分工协作,在共同提高效益下达到“富”一帮“穷”。(3)各事业部在结合实际设置必要机构时,所调集管理、技术干部必须考虑到所属企业应有的力最,不能过分强调加强事业部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技术力量。(4)对于那些没有自行改造能力的企业,工业公司不能向事业部一推了之,撤手不管。而应花一定力盘配合事业部,加以扶持、指导。

综上所述,地区工业公司的这一组织机构的改革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分权管理和集中协调控制的原则。“好的管理,就是在协调控制下的分散(管理)。只有分散(管理)才能增加各级负贵人的贵任心和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决策,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只有协调、控制,才能取得好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果。”(见《中国工业企业管理学》因而,这种体现“好的管理”的合理组织机构,必将有力地推动地区工业(公司)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为地区工业公司向企亚专业公司的更进一步改革,努力创造成熟的内部条件。

工业行业论文:简析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导医疗行业管理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提升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医疗行业管理引进工业工程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利用和合理整合医疗行业资源,才能较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尽管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工业工程引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但仍然没有取得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可行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机制,真正发挥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医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工业行业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贡献率;增长速度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研究的现状。推导了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方程,测度了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并给予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人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研究问盈的提出

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人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人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人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年建立了侧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weill进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Theophanis Stratopoulos , Bruce Defi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司Christopher Gust, Jaime 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Peter E. D. Love , Zahir Irani对126个建筑机构做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人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人产出关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对1980-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发展落后。马生全等基于R. M. 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对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做了解析。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汪斌、余冬绮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程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

(3)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人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人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间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及时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时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 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

(3)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给予定量的评价。

为了保障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 -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 - 2004年。具体计算及分析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可见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人量),L(劳动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术因素。然后,(2)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为行业增加值,L为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并排序,见表3(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可见,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

3 中国工业行业倍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

3.1方程推导

对(3)式求导数:

从而得到产出增长型速度方程(离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

这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度的一种分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较地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适用于信息化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3. 2信息化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测度

用式(5)计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1996-2003年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见,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4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1结论及分析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_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现行体制有一种赶“时髦”的冲动,企业信息化申请国家贷款,投资没商量,信息化特别是国有企业信息化中成本计算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进程等都存在差异,影响着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贡献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 2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设定的指标体系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但存在着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的缺陷。同时,纵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及来源不可比,影响实证结果的性。

(2)虽用岭回归方法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仍然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进一步解决,这对实证研究的性至关重要。

(3)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只是阶段性的,还需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此外,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大量文献和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去揭示。

工业行业论文:关于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

论文摘要:用岭回归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进行测定和分析。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的差异较大,且在总体上超过了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

论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经济增长;贡献率

按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这些物质、能源是有限的,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共享的。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为经济增长的潜力而担忧。信息是同物质、能源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与新能源的开发,而是有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全球范围的信息化使信息基础结构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以互联网为物理基础建立起来的电象空间成为人类的一种新型生存空间。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文献回顾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副总统戈尔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由此引发了美国经济持续1O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为了给美国政府较高宏观决策提供数量分析依据,美国商务部从1998年4月1513起,定期《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其中对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总结性描述,报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着决定作用。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Weill(1992)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1。Yosri(1992)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0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2。GeraldR.Moody(1997)研究了食品存储业信息技术1980到1990年应用后的经济绩效3。Mahmood等(1998)分析了I1r投资对公司生产力的影响4。DewanandKraemer(2000)就生产函数中IT对GDP的影响问题,用36个国家1985到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关联度分析5。TheophanisStratopoulos,BruceDehning(2000)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6。PeterE.D.Love,ZahirIrani(2004)对126个建筑机构作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7。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朱幼平(1996)对1980一一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8。袁正(2003)认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9。常永华(2003)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水平落后10。

二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如:陶长琪(2001)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11。尹海洁(2002)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12。汪斌、余冬筠(2004)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13。

三是,从企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如:王志江、郭东强(2001)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问题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4)推出了及时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时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2对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在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具体来讲:

一是,现有研究过分宏观或过分微观。如: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影响、企业信息化的效益等。缺泛行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工业行业各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领域缺少研究。

二是,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三是,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如:陶长琪11(2OO1)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再次是及时产业”,而汪斌、余冬筠l3(2004)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其次是及时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比较弱”等。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为了保障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y用行业增加值,用行业人数,是行业信息化水平(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作者论文)。

3对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

3.1时间序列数据的一般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按式(3)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R均接近l,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比较好,即该模型的回归效果较好。F检验均通过,说明y与K、L、,四个变量对数的线性关系成立。

但有较多的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且有较多的VIF值大于10,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3.2时间序列数据的岭回归分析

3.2.1岭回归分析(以H3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例)。图1为不同k值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连成的曲线,该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岭迹。可见,当k到达0.1附近时,三条岭迹都开始变的平稳。本研究k取0.1。

岭回归输出如表2:(注:B列是各变量的系数,Beta列标准化后各变量的系数。)

岭回归分析与一般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系数的标准误比较,表3。可见,岭回归分析中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均比一般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小。

3.2.2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的差异。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均作岭回归分析,并对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由低到高排序,如表4。

通俗地说,在该时期内,中国工业行业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位,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指数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尽管上述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信息化对工业内部各分行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非是同步。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相关。其中作为国家的基础工业和装备工业,信息化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H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H4)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尤其值得关注。

4对横截面数据的分析

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岭回归分析,取信息化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标准化后的系数作图,图2。

可见,信息化贡献率大于资本贡献率,而资本贡献率又大于劳动力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信息化贡献率的变化趋势均趋于平缓。

5结论

中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信息化、资本及劳动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经济的增长是由信息、资本、劳动三种要素决定的。其中,信息要素的作用为较大,应该把信息化作为促进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即通过增加工业经济建设中信息要素的比重为原动力来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注意解决某些行业信息化贡献率低的问题。

工业行业论文:湖南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所谓产业集中,是指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范围内,大企业积聚和组织生产要素在整个工业部门全部经济资源中所占比例增大的现象,也就是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量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的现象。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集中是决定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有关产业集中及由此出现的大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首先概要分析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大企业的独特作用及其产业分布规律,然后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90年代以来湖南工业行业集中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揭示大企业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并试图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省市的对比,总结和剖析湖南在企业规模结构与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探讨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水平,研究进一步优化湖南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低,本报告的近期数据以1999年的为主,从分析工业集中度的中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对研究结论并无大的影响。

一、大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大企业的兴起是二战之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般地说,大企业是指那些规模巨大,销售额和资产额等经济指标在一定区域内名列前茅的企业。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序,向来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也是全球企业的大比武,入选企业无一不是实力雄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因而入选500强又被形象地称为加入“富人俱乐部”。由于其规模庞大,这些企业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综观这些企业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

1、大企业是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力量。因为企业规模庞大,其销售额和资产额远高于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带动作用。据统计,1994年全球500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10.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40.6%;美国151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2.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4.2%;日本149家大企业销售总额相当于GDP的82.9%。许多大公司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一些中等发展中国家的GDP。因此,大企业是工业化的主力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

2、大企业是其所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支柱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大企业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整体经济影响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现代产业部门的经济质量。如汽车工业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而美国汽车生产高度集中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公司。韩国70年代推行重化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其重化工业化进程基本由现代、三星、大宇、乐喜等大财团完成,而这些企业也在工业化进程中迅速崛起。

3、大企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生产者和推动工业化加速的技术创新集中地。大企业为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利用本身资本雄厚、设备齐全和人才众多等优势,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大企业中产生,许多新产品也由大企业生产出来。例如,作为大企业主力的全球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专利技术的80%左右。目前,世界500强占有国际技术转让约62%的份额,而且在全球每年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中,约71%以上为世界500强所拥有。世界500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创新的实力,从其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也可见一斑。据不统计,世界500强的R&D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从趋势上看,500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一般在5%一10%之间。又如,美国杜邦公司在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学纤维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

4、大企业是各国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国各地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先进的科技、全球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的管理,努力将触角伸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本国本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和工业化竞争的领头者。例如,1999年全球拥有6.3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着世界贸易的60%和直接投资的70%。

发达国家工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有很多因素,其中重要一点是企业卡特尔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如果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产生出一批具有影响的国际性大公司,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而且在国际经济领域内也缺乏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当今世界各经济强国政府大都在工业化过程中,有意识地扶持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及品牌。

二、世界大企业的行业结构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

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大企业具有何种行业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通过分析世界500强的交替变化,对此可窥见一斑。了解世界500强所代表的主导产业和行业结构,对于我们在培育部级和国际级大企业时选择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启发意义。追溯世界500强的演变,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结构特征,其主体构成:

一类是工业产业,包括石油、钢铁、化工、汽车及机械制造等。就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各行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二战以来,冶金、采矿、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在500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冶金类公司1975年在世界工业500强中尚有50家,但进入全球综合500强的仅14家。纺织和采矿类公司日趋衰落,在500强中仅剩3家和1家。另一方面,石油提炼、汽车、电子等现代工业部门仍然在世界综合500强中占有较高地位,1996年这3个行业分别有31家、27家和26家进入世界500强。

另一类是工业化成熟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产业,包括金融、贸易、通讯等。从1994年到1996年,世界500强中服务业公司逐渐增多,从289家、295家扩大到301家,超过了工业公司的比重。按服务行业来分,1994年至1996年,世界500强中,商业银行从59家增加到69家,保险公司从52家增加到57家,批发零售公司从57家减少到55家,通讯邮政从28家增加到30家,贸易保持22家不变,综合金融、证券、储蓄从11家减少为9家,娱乐和酒店从3家增加到8家。随着经济发展对现代化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业公司将继续保持高于工业公司的速度增长,在世界500强中的比重还会有所提高。

从区域来看,大企业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欧洲是19世纪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中心,战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因而欧洲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基本维持在150至170家之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兴起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北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不断上升,从1971年的55家增加到1996年的151家,而北美地位相对下降,大企业数也随之减少。具体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在世界500强中企业数最多,到1962年仍有301家,超过其他国家之和。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等东亚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企业数显著增加。从1962年到1990年,日本500强企业数由31家增加到111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大企业也迅速崛起,在500强中从无到有,1976年进入第1家,到1996年已达13家。同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500强中的大企业数也逐渐减少。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明显好于日本和西欧,其在世界500强中企业数逐渐有所回升,从1995年到1998年,企业数分别达到153家、162家、175家、185家;日本则从141家、126家、112家降至100家。

三、湖南工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化进程中湖南大企业的发展情况,必须计算和分析湖南工业集中度及其变化。集中度即集中的程度,一般用市场中较大的企业、消费者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大小来表示,集中总是针对特定产业或市场而言,从它所反映的市场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工业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前者是整个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时的集中度,后者是指工业中某个具体行业的集中度。按照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很多指标可以衡量工业和行业集中度的大小,如集中率CRn、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大中型企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等,本报告拟采用后者来表示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大小。

1、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根据生产规模大小,通常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具体划分中,各个国家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以产品产量为标准,有的以销售额为标准,有的以职工人数为标准,也有的以固定资产价值为标准。我国现行企业规模分类主要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两个标准来确定。①凡是产品比较单一的行业,以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标准;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以其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来划分。②凡产品种类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些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则往往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标准。

大中型企业在我省工业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9年,大中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的68.4%, 从资产倍率的变动来看,大中型企业的平均资产大约是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平均资产的 535.3% 。从利税总额看,大中型企业占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81.1%,其平均利税额是全部企业平均利税额的 638.0% 。这说明大中型企业在我省工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数据同时也表明,它们是我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用大中型企业在独立核算企业中的比重的有关指标,作为衡量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现状和变化程度的标准是合适的,通过对大中型企业有关指标的测定,能较好地反映工业集中现象及对湖南工业化水平的影响。

2、湖南工业整体集中度的变化分析。分析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态势,有助于了解工业组织的基本状况及其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本报告主要采用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职人数在工业中的比重等指标来考察90年代以来我省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这里的工业集中度=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指标/全省工业相应经济指标。

3、湖南工业内部各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90年代以来我省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集中,但轻重工业内部各行业以工业总产值计算的集中度的变化则不尽一致。

①采掘工业集中度下降。除了煤炭采选业从89年的34.1%上升到52.34%以外,其它行业如有色金属矿采业、黑色金属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其它矿采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的集中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黑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集中度下降幅度较大。

②部分加工工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上升幅度较大。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集中度分别从1989年的97.30%、46.40%、52.1o%上升到1999年的99.26%、61.35%、56.08%。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中度则从1989年的19.3%(1992年)、11.2%、92.3%、26.2%、1.2%上升为31.1%、53.3%、99.8%、41.6%、16.2%(1996年)。

③部分传统工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化纤、塑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冶金、有色冶金业的集中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1989年的78.2%、13.5%、27.8%、81.8%、78.1%、56.8%下降为1999年的67.7%(1997年)、10.9%(1997年)、25.9%、81.5%、62.2%、56.2%。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纤维业、木材加工及竹材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业的集中度也呈下降态势。从工业大类行业来分析,具有较高生产集中度(以1999年工业总产值集中度为标准)的工业行业依次为:烟草加工业(99.5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99.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4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5.33%)、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2.90%)、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6.70%)、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61.35%)、橡胶制造业(59 .05%)。而基本上没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或者说工业生产分散度较高的工业行业也较多,主要是:黑金属矿采选业、其它金属矿采选业、皮革及其制品业、服装及纤维业、木材加工及做藤业、家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品业、其它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

四、集中度变迁过程中的结构转换分析

1、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在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省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生产要素正向非国有企业倾斜和转移,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湖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90年,全省独立核算企业中,有大中型企业509家,其中国有企业488家,占95.9%;集体企业18家,占3.5%;其它类型企业仅2家,占0.4%。到了1999年,大中型企业的数目达到612家,增加了20.2%。在这612家大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下降为457家,占74.7%;集体企业增加到40家,占6.5% ;股份制企业 146家,占23.9%;外商投资企业10家,占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单一国有企业在大中型企业中的数量在减少,而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却大幅度上升。特别是股份制企业上升达20%,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发行新股、配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济实力和在大中型企业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强。

2、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我省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工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到世纪之交这种结构转换特征更加突出。1990年重工业中大中型企业的集中度(以工业增加值为标准)为57.3%,1999年提高到61.08%,1990年大中型重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40.8%,而1999年上升到52.72%。1990年轻工业的集中度为57.4%,1999年上升到68.30%,大中型轻工业企业中职工人数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则由1990年26.1%提高到1999年的40.88%。这和湖南工业集中度的变化基本吻合。在大中型企业中,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1999年大中型重工业企业达到了417家,在612家大中型企业中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68.1%和67.2%,而轻工业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仅占31.9%和32.8%。从大中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的地位来看,1999年,全省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独立核算重工业企业的7.0%,但这些大中型重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全部资金及利税总额,分别为全部独立核算重工业企业的58.4%、64.2%、52.8%、68.4%、81.1%。大中型轻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独立核算企业的3.0%,但这些轻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全部资金及利税总额,分别为全部独立核算轻工企业的 14.2%、10.4%、7.1%。

3、分析我省大中型企业市场竞争结构的类型可以看到,我省80.5%的行业处于低集中度竞争型和非集中竞争型两种结构形态,只有不到20%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集中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通过对工业行业集中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考察各个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行业集中度的大小和各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数目,大致可以将我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四种市场类型:即极高寡占型、高中寡占型、低集中竞争型、非集中竞争型。(1)极高寡占型主要指集中程度高,所在行业大中型企业较少的行业,我省只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属于这种行业。(2)高中寡占型主要指集中度高,所在行业大中型企业数目也较多的行业,我省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属于这种类型。(3)低集中度竞争型,这类行业集中度低,但大中型企业数目较多。我省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等9个行业属于这种类型。(4)非集中竞争型,这类行业集中度低,而且大中型企业数目较少。我省木材加工及竹滕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等近20个行业属于这种类型。

五、湖南工业企业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及部分省市的比较

对于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的湖南来说,将湖南的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显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湖南大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时期,不可比因素太多。五百强评选主要标准是营业额大小,但是真正要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世界之强,不能光看营业额,还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湖南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是多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三是国际竞争力普遍低下。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企业也表现为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分散,专业化分工不明显,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企业竞争力较弱,这是当前湖南产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业集中度比较

从工业集中度水平来看,1997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数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的5.11%,而湖南只有3.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以大中型企业数衡量的工业集中度在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区中排第17位,比周边的湖北、安徽分别低1.73和0.66个百分点,仅高出江西和西藏两省区。全国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7.2%,而湖南只有4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排第16位,仅分别比西藏、安徽、江西高40.3、0.6、0.1个百分点。从其中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湖南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在中西部排第15位。

2、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比较

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是衡量地区工业规模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在地区工业行业结构和专业化水平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越大,说明该地区工业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将湖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到,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平均规模为1459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规模为423万元,资本金平均规模为5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平均规模为849万元,实现利税平均规模为123万元,而湖南的相应指标为759万元、249万元、259万元、479万元及66万元,分别仅为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52.02%、58.87%、44.27%、56.42%、53.66%。湖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本金、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及实现利税指标的平均规模在全国分别排第28、29、30、30、25位,这些都说明我省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仅为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大、中、小型企业分类角度,对全国各省市区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99年,湖南省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排全国第13、14、13位,但企业平均产值规模分别仅排第26、29、20位,说明我省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小。事实上,湖南大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75.1%,中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54.6%,小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全国平均规模水平的62.9%。

六、关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理性思考

工业集中是伴随工业化过程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和必然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工矿企业中,资产在10亿以上的巨型企业,1901年只有美国钢铁公司1家,1948年已经有12家,1960年增至29家,1970年已经达到109家,1987年为206家,1982年已经增加到257家。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工业总规模的增长速度。60年代,美国制造业出现资产达百亿的大公司,1980年已经达到19家,近年来又出现了上千亿的大公司。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存在集中的趋势以及必须向集中化方向发展。因此,从实证角度来探讨工业行业集中的合理程度显得尤其重要。

1、从全国工业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关系来看,大中型企业比重越大,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经济效益与其生产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石油开采及加工、钢铁、电力、汽车制造、化工、电子及通讯设备、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尤为明显。即使是在一些轻纺和建材行业,如棉纺、啤酒、水泥等,也往往存在着最小合理经济规模。

湖南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税率都呈大高、中低、小中的格局,即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高于中型企业。这是受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和工业制度创新双重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所有制改造明显加快,其经济活力得到了较大的发挥。相反,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在所有制改造方面,中型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区市工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在全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西藏)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大中型企业比重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小型企业比重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大中型企业比重越大,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亦真。企业亏损率和资金利税率则与工业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具有统计意义的线性相关关系。

通过计算可知,在现有条件下,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工业资金利税率和企业亏损率则影响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了,目前我省大型企业大多是一些“大而全”的国有企业,其经济活力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而不单纯是企业总体规模的大小。

2、从湖南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相关关系来分析,总体上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工业总产值计算的湖南工业集中度和以产值利税率计算的利润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计算,得知90年代以来湖南省工业集中度(工业总产值)与利润率(产值利税率)的相关系数是0.732,显著相关。因此,粗约地讲,提高我省工业集中度将有利于提高利润水平。尽管由于统计口径的限制和样本取值的不同,大企业的衡量标准和工业集中度率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条件,但这一结果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与工业集中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全国比较来看,湖南只有31个行业有大中型企业,在这31个大类行业中,湖南有一半以上的行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以全国39个大类行业平均水平作为标准,则我省大部分行业的集中度都有待提高。按工业总产值计算,1999年我省仅有14个行业生产集中度高于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均低于全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普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自来水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我省没有企业外,其余24个行业我省要么没有大中型企业,要么大中型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我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集中度都亟需提高。

4、从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性来探讨,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的集中度要高于轻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集中度要高于原材料工业和采掘业。行业集中度合理标准的确定比较复杂,不是每个行业的集中度都越高越好,有的行业集中度高,有的行业却需维持在较低水平才能保持其良好的竞争性和灵活的市场适应性。一般说来决定行业集中度合理与否最主要的因素,是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市场的结构和总体规模。规模经济性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大而带来的产品成本(平均长期成本)降低的经济性,市场结构主要指卖方结构或者供给结构。

合理的工业行业集中度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整体集中度即工业集中度选择的合理标准和具体每个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标准。如果工业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垄断从而影响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过低又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目的。行业集中度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行业本身常如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市场的总容量、产品差异化、进入障碍等因素,具体的行业有相应的合理化标准,分散与集中的均衡取决于行业本身的特点。

根据有关学者对产业集中度合理标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省的产业状况可以看到:我省工业整体集中度偏低,和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集中度的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工业集中度仍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国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大企业将成为行业的主要成长点,行业的成长速度将逐步低于大企业增长速度,从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将不断上升(上升的幅度不同行业将有所不同)并稳定在一定水平。

而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与工业集中度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性,即集中和工业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考察不难发现:集中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集中度的高低又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快慢。所以,湖南省从工业化的中期向高级阶段和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种必然的政策取向,即通过扶持一批特大型工业企业,给予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工业集中度,促进工业化加速。当然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也是提高工业行业集中度的重要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地位的下降,这种方式应该逐步成为以间接方式为主要经济调控手段的政府的主流政策选择模式。

七、加快调整湖南工业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将是一个由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系。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都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市场适应性。从大企业来看,1996年世界较大100家公司销售额都在280亿美元以上,其中前10家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1995年我国前100家工业企业销售额为8206亿元,合982.7亿美元,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58.4%,而1999年湖南全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仅为1366.59亿元,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9.7%,单纯从大型企业的规模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今后,我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要通过工业制度创新和资产重组,逐步建立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规模结构体系,以改变目前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状况。为促进全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在政策上逐步加以引导。

1、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产业有效集中和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重塑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使企业具备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

??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壮大发展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总体上来讲,省级今后要围绕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属于全省主导产业中的若干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对于地市一级,应集中力量重点抓好3-5个国有大型企业,其他中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放开;对于区县一级,则尽可能不要保留纯国有企业,能改则改、能卖则卖。各地区应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和体制灵活的优势。对现有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应按产业部门和性质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放掉”。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以产权制度的改造为中心,把这些企业或者改造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转卖给私人和外商,少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

??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完善、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省虽然大中型企业比重不低,但由于这些企业分属中央和地方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现象十分普遍。为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优势,应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打破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逐步实现产权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尽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使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有效地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配置,从而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湖南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并。产权交易市场为产权的流动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平台,不管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股份制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都可通过这个平台自由地进行产权交换。目前湖南的传统产权交易成交额小,而技术产权交易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我省能以技术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带动实物资产和股权为标的的产权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产权交易将更加方便,有利于我省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2、确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大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支柱产业的集中度。过去几年,我省重点扶持了冶金、机电、石化、建材、食品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择优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的数量和增强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行业集中度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更不用说和国际比较了。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显然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建议“十五”期间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对我省产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二是要形成规范有效的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基本原则是“扶优扶强、协作互补”,即让大企业更大、更强,以实现较大限度的集中,与之协作的小企业则要更专、更多,以形成较大可能的竞争局面,通过扶持优势企业来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内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密切企业间的生产联系,提高专业化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在新建、扩建、价格、企业规模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对于规模效益显著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如石化、钢铁等,以及技术可分性强、专业化效益明显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如家电、汽车、机械等,要着重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保持相当规模,指导合理分工;对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需求量大、供求弹性高的轻纺工业如食品、造纸、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要鼓励平等竞争,同时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企业规模结构体系。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挥湖南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潜力,促进企业的集中与合并,通过兼并、联合等多种手段,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壮大和发展大型和特大型工业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生产集中度。特别是面对中国加入WTO,省内的大企业要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企业的合作,促使湖南的大企业尽快形成生产的规模。同时,政府对大企业同科研机构的合作应给予帮助,应适当提高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R&D)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应在工业生产中普遍强制采用和推行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在市场集中程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中,应加快专门化生产体制的形成,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为沿海和本省大工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优势,充分吸收剩余劳动要素,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小企业对劳动要素的吸纳偏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演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对于减轻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压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湖南小企业的人员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偏低,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强小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鼓励大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大企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小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促使它们向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加快培育湖南的部级大企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航母”。大企业崛起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会出现一批部级和国际级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湖南如何抓住机遇,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加快培育自己的部级大企业,是我省面临的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大企业发展的状况,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力争在5至10年的时间里,使我省进入“国家队”(即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大企业数达到20家以上。为此,建议省政府成立抓大领导小组,制定抓大发展战略,明确培育和发展部级大企业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培育我省的部级大企业,不同于一般的“抓大放小”,应采取特殊的战略,其核心是:

??实施重点攻坚战略。在全省200多个大企业中,根据一定条件,重点选择30家左右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在政策上多方位地给予重点扶持。入选企业一是要有一个具有现代经营思想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营班子,二是要有若干个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拳头产品,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跨省经营和跨国经营的基础,四是要具有良好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同时,每个企业要以跻身全国500强乃至全国100强为目标,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使我省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国家队”行列。对列入重点名单的企业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并建立重点企业淘汰机制和吸收机制。

??实施政府扶植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战略。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有政府的推动和扶持来促进部级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政策上就应该向其倾斜,以加快其成长壮大。但是,政府扶持政策的立足点,要从单纯的财税优惠,转到促进大企业集团竞争能力培育和改善企业集团的运营环境上来,为企业增强融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资产运作能力创造条件。大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自我扩张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实施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战略。世界大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是后起国家企业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我省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培育出一批部级大企业,必须采取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战略。一是起点要高。既要瞄准当代世界大企业的先进水平,更要动态地把握国际大企业发展的近期趋势,只有在高起点上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要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资产经营、跨国经营和集约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通过资产经营实现外部扩张,通过跨国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集约经营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把各种经营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经济航母”,开辟出一条湖南大企业后来居上、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新路。

八、湖南企业规模结构及工业集中度变化的趋势展望

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源在我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分散化的迹象。相反,1989-1999年间,我省工业整体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其中重工业、轻工业的行业集中度都略有提高,虽然采掘业、原材料工业集中度出现下降,但加工工业集中度上升趋势明显,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业的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整体规模与生产集中度均呈有效的上升趋势,而且这一趋势今后也将继续发展下去。虽然现阶段我省的工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如1979年美国仅占企业总数3.0%的大企业,创造了整个工业产值的70%,而目前我省占企业总数12.78%的大中型企业创造的产值仅占整个工业的58.43%。说明我省工业集中度提高的余地仍然很大。

一般说来,在大中小并存的企业规模结构中,各种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的层次上投入工业经济活动,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和经营实力,承担重大开发项目和建设项目,并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更新产品,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与国际国内工业发展态势相比,湖南工业企业规模水平和生产集中度仍然偏小,美日德等国在70年代初期以销售额计算的100家工业集中度已经达到30%以上,其中联邦德国甚至达到45%以上。而目前湖南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只有一个,众多大企业的规模还没有达到利用规模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水平。因此,从发展趋势来分析,在企业规模大型化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推动主要行业的大型企业进一步向特大型企业发展。而对中小工业企业而言,按照国际企业发展趋势,在工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中小企业的个数不宜过小。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其中100人以下的企业占98.1%,1人至19人的占89.3%。对于湖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讲,中小企业具备相当的数量基础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可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另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创新上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如美国科技发明的50%以上来自于中小企业。但湖南工业企业的人员素质均有待提高,如湖南大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仅占5.85%,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仅占3.22%,小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重更低。

此外,纵观90年代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工业集中度的提高。结合我省工业化的进程来分析,“九五”后期,湖南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未来10到20年内,将是我省完成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发展与结构转换任务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工业集中度向合理化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从环境因素来看,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使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人均收入水平和综合省力将大大提高。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湖南经济将会走向多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国际经济依存度将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湖南产业组织结构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必将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各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更加合理,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将更为有效,产业运作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型企业进一步扩张,且将越来越集中于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在重点发展的各个主导产业中,将会产生相当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能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间的经济、技术、资金联系将进一步强化,“小而全”现象将有可能得到明显改变。龙头核心企业会真正成为加工组装完整产品的主体,形成具有一定高度和水平的规模经济,集中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分散的中小企业则基本实现“小而专”,主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化零部件,基本形成高度系列化、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工业生产的集中度、企业的规模构成、专业化协作水平和工业经济效益都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工业行业论文:“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与钢铁行业的应对措施

必须指出的是,这次的重工业大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明显不同:这次的重工业大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的新体制背景下进行的,符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重工业较快发展的经验。而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是由政府计划强力推动的,是没有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支持的超前发展。

一、钢铁行业较快发展是“重工业化”时代的重要表现

由于钢铁行业是重工业的支柱行业,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时代必将对钢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钢铁行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正是这一时代的重要表现。

反映行业发展的核心指标是效益或行业景气指数(以销售收入为基础指标)。由于效益=产量*产品价格-要素投入*要素价格,因此效益又体现在产量、产品价格、要素投入(量)和要素价格等指标中,产量和产品价格与效益成正比,要素投入(量)和要素价格与效益成反比。其中,产量又与行业生产能力(即“产能”)成正比,而产能又与投资成正比,因此产量又可以从产能和投资两个角度得到进一步说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上升和行业效益升高,而国内生产总量或结构不能满足需求,会导致产品或要素的进出口发生变化,因而进出口也能部分反映行业发展状况。

(一)钢铁行业较快发展的表现

随着中国工业化逐步进入“重工业化”时代,钢铁行业近年来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

1.钢铁行业效益明显好转

2001年以前,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影响,钢铁行业的效益一直不甚理想。但2001年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明显好转,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1年实现利润168亿元,2002年实现利润204亿元。200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297.9亿元,同比增长44.4%,利润261.6亿元,同比增长112.5%。

2003年上半年前四个月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9公斤标准煤,节能170万吨标准煤。上半年89户重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7.258%,成本费用率7.89%,货款回收率98.13%,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上游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持续上涨(今年1~6月,54家重点企业与去年同期比较,生铁成本平均升高10.56%;普碳板坯成本升高10.52%;普线材成本升高12.18%等),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上半年实现利润增幅逐月下降,预计下半年增幅将会继续下降。

2.行业景气指数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研究显示,2002年钢铁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8两月由于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03年上半年,钢铁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攀升,并且速度进一步加快,上半年平均景气水平和二季度末景气水平均突破120点,创历史新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中国产业增长景气中短期预测模型”研究显示,2003年下半年,钢铁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稳定上升至135点后缓慢回落,并停留在120至130这一景气区间内平稳运行。

3.钢铁产量快速增长

我国钢产量1996年达到l亿吨,成为世界及时产钢大国,现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及时。2002年钢产量达到1.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2%。2003年上半年钢产量为1.03亿吨,同比增长21%;生铁产量为9512.63万吨,同比增长18%;钢材产量为10895.65 万吨,同比增长17.4%;重点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14.41%。“中国产业增长景气中短期预测模型”研究显示,2003年全年钢材产量约为2.15亿万吨,同比增长12%左右。

4.钢铁投资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高价位和丰厚利润的作用下,各地投资钢铁项目的积极性高涨,社会资金开始大量向钢铁行业集聚,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001年末,全国重点企业的炼钢生产能力已达1.5亿吨。2002年全国各地新上和在建炼钢项目1326个,合计投资额344亿元。2003年新上项目继续增多,仅上半年新上炼钢项目就达674个,投资额为237.8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据不统计,目前民营钢铁企业已有和在建的炼钢生产能力已超过2500万吨,已成为此轮钢铁产能扩张的主要新生力量。

5.价格逐步回升

钢材价格在经历了2001年至2002年一季度的低点后,2002年第四季度至今一直处于逐步回升和高价位稳定阶段。2003年一季度,主要钢材品种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基础上继续逐月攀升。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走势出现分化,薄板价格显下跌趋势,线材价格继续走强。预计下半年我国钢材市场价格将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全年价格水平将高于2002年。

6.钢材进口量大幅增长

2002年钢材进口量大幅增长,而出口较低迷。2003年上半年钢材进口居高不下。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进口钢材1849.77万吨,同比增长57.88%。进口钢材中,板材为1680.27万吨,占总量的90.84%,比去年同期提高5.03个百分点。今年我国很可能成为世界及时大铁矿进口国。

(二)钢铁行业较快发展的原因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与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近几年相关数据估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这一比例还可能进一步扩大。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国GDP分别增长8%、7.5%、8%,工业产值分别增长9.8%、8.7%、10%,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6.2%、37.7%、39.1%,都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2001年、2002年、2003年1~7月,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分别快5.71、1.68、6.2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28%上升到2003年7月的60.85%,其中对钢铁需求较大的汽车、建材等重工业更是保持高速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必然促进

房地产、建材、汽车等产业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钢材需求大户。所有这些都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材消费总量一直位居世界及时,但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1年我国人均消费量约为130公斤,而日本、韩国和美国分别为560.1、537.1和442.2公斤。因此,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钢材需求潜力巨大。按照十六大确定的202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GDP年均须增长7.2%,依此计算,2010年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4亿吨左右。

2.汽车工业、房产建筑业和机械工业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伴随新一轮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以汽车工业、房产建筑业和机械工业为代表的行业出现了高增长态势,而这些行业都是钢铁行业的下游行业,对钢材需求巨大。有关研究表明,在钢材消费总量中,房产建筑业用钢约占50%,机械工业约占20%,汽车工业约占4%。因此,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是推动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0~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一直在20%以上,2003年上半年增速高达34%,对建筑性钢材生产拉动作用明显。2002年机械行业用钢约905亿元,占钢铁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5%左右,是带动钢铁行业需求的重要力量。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2.3%,也带动了钢铁产品消费。2002年汽车产销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态势,全国汽车产量增长38.8%,销量增长37.5%,均创下历史新高。

3.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增加了对钢材的需求

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配套资金2.54万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2万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5至2个百分点。国债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了固定资产的增长,增加了对钢材的需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钢铁+水泥”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加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对钢材产生了强劲的需求。

4.钢铁行业供给力量的日益壮大,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的迅速成长,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前提

许多人在分析行业发展时,常常只强调需求动力,而忽视了供给方面的动力。事实上,二者是同样重要的。对一国来说,如果只有需求增加,没有供给力量的相应增加,就会出现增加的需求主要为外国企业服务、国内行业发展停滞不动的局面。供给力量一方面来自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来自经济行为主体(企业或个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行业的要素供给(如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既比较充分又提高了质量,钢铁企业的改制不断推进,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组织不断优化,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截止到2001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钢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占全国钢产量的10%;生铁产量2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生铁产量的14%;钢材产量3000万吨左右,占全国钢材产量的19%。年产50万吨以下的小钢厂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9.6%上升到2001年的13.3%,而300万吨以上的大钢厂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48.3%降低到43.8%。民营钢铁企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普钢企业,也有特钢企业,还有独立的炼铁企业和独立的轧钢企业等。

二、钢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表现

1.原材料、能源、交通瓶颈开始显现

一是焦炭和焦煤资源开始出现紧张状态,目前钢厂采购的焦炭到厂价格每吨达1000元以上,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二是今年进口矿石价格呈逐月上涨态势,4月份进口矿石平均每吨29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美元,海运费已比去年初上涨1倍。三是生铁和废钢价格在高位运行,多数企业生铁到厂价在1600元至1700元左右,比年初高200元至300元,废钢价格同比上涨约30%以上。四是铁路运输车皮有些紧张,近三年铁路货车增长量仅2%左右,低于货运量增长速度。五是电力供应趋紧,部分地区出现限电现象。六是港口的卸矿不及时,存矿数量较大,目前港口的存矿已达1500万吨。

2.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行业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部分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的冲动下,热衷于直接进行项目规划和投资,地方小钢铁企业发展较多较快。我国现有280多家炼钢企业,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只有8家。2002年小钢铁企业生产增长快于大中型钢铁企业,2003年上半年全国60户大型企业之外的中小企业产钢1336万吨,增长高达9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下降。虽然小钢铁企业发展有利于打破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垄断局面,但小钢铁企业发展应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小钢铁企业并非越多越好。

3.部分钢铁品种投资和产能增长与钢材市场需求增长不协调

在信息不完善和不对称情况下,一些企业一看到钢材需求旺盛,价格攀升,现有钢铁企业和钢铁项目效益上升,就在没有充分考虑和论证整个国际市场格局和竞争格局、没有考虑和论证中长期市场变化、没有考虑自身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盲目决策,匆匆上马,导致投资和产能在短期内过快增长。2002年冶金行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7.6%,今年1~8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25.7%,增速过快,加大了未来钢材产需失衡的风险。预计2003年仅重点钢铁企业炼铁能力将增加1694万吨,新增炼钢能力1532万吨,炼铸能力增加1818万吨。

4.技术开发投入较少,新工艺、新产品开发速度慢

虽然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钢铁企业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不清晰、产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责权利不对称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使得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开发投入偏少,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制和开发速度较慢,钢铁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分工协作不够,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工艺不仅投资大,而且要受到诸多限制。

(二)如何看待钢铁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在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必然会出现钢铁总量较快增长、民营钢铁企业和小钢铁企业增多、钢材涨价、重复建设增多、进口增加等现象。对这些现象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

1.政府有必要进行总量控制吗

有人认为,鉴于钢铁产量增长过快,政府有必要对钢铁行业进行总量控制。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总量控制应由市场来进行,当钢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价格

下降,供求会趋于均衡。由于政府掌握信息有限、不承担亏损责任,在总量控制过程中常常会损害市场机制和企业经营自主权,结果是弊大于利。因此,政府没有必要进行总量控制,“中国需要多少钢”的问题应由市场说了算。

2.有必要限制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吗

有人认为,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按国家计划进行布局、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应限制其发展。这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民营钢铁企业虽然在起步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能适应市场竞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民营钢铁企业不仅不应限制,而且要鼓励和扶持。产业集中度应从长远的动态看,随着民营钢铁企业的逐步壮大,今后产业集中度自然会逐步提高。这一点已被家电等行业的实践所证明。

3.重复建设都必须制止吗

有人认为,一些小钢铁企业或民营钢铁企业都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进行限制和打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重复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在市场经济下,一部分重复建设是必要的,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需要警惕和制止的是政府进行的重复建设。我国的国有钢铁企业凭垄断特权和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其生产率并不高,只有让机制较好、效率较高的非国有小钢铁企业搞一些与国有钢铁企业业务相同的重复建设,才能促进钢铁行业的竞争,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

4.涨价就是坏事吗

有人认为,钢材涨价使得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应限制钢材涨价。这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钢材涨价是钢材供不应求的反映,是调节钢材供求的手段,涨价后会抑制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供求逐步趋于均衡,价格自然会下跌,无须政府去限制。

三、政府和行业协会如何应对钢铁行业的发展

(一)调控方面的对策

1.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慎推出钢铁行业调控政策

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的“重工业化”时代,出现一定程度的“钢铁热”是正常的。只要钢铁行业发展是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就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政府应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态度,充分相信市场的调节力量,谨慎推出行业调控政策特别是限制性调控政策,不能再走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控制总量、硬性限产限价的老路子。

2.谨防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大炼钢铁热”

由于我国政府和政府官员权责不对称(权力大、责任小)的现象还很严重,常常不愿或不能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因此各级政府比民营企业和个人更容易产生投资冲动。由于钢铁工业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较长,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后果会比较严重。因此,对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形成的“大炼钢铁热”要保持高度警惕,应尽快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失误问责制,以控制各级政府的短期行为,并逐步减少和严格限制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权力和机会。

3.加强对钢材的进口监督和出口协调,积极进行钢材反倾销应诉,建立与国外钢铁界的对话机制

由于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国际市场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政府适当加强对进出口的管理、保护国内市场是必要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从保护我国钢铁行业的应有权益出发,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变化,向钢铁企业定期通报国际钢材市场有关情况,协调进出口行为,组织企业积极应对美国实施的“201条款”调查,积极进行钢材反倾销应诉,积极开展同国外(地区)钢铁协会之间的对话,建立与国外钢铁界的对话机制。

(二)改革方面的对策

1.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竞争,鼓励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钢铁行业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而不是加大对市场准入的监控,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钢铁行业,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国有钢铁企业。绝不能以维护现有企业权益为名,以防止重复建设为名,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具有市场前景的钢铁行业。应警惕产业内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以防止重复建设为名拒绝新的市场进入者。激烈的市场竞争只会使那些具备成本和管理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廉价、更品质产品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淘汰那些管理落后、成本偏高的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和不同大小企业的有序竞争,而不是部分国有大企业的垄断。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钢铁行业的投融资渠道

钢铁工业投资规模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需要多样的顺畅投融资渠道。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缩减政府投资,扩大民间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尽快取消对民营银行的限制,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和改组步伐,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并购重组,尽快做大做强。

3.为钢铁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创造好的制度条件

钢铁工业对专业化分工要求较高,而产业聚集是推进专业化分工的有效途径。产业聚集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而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因此,要打破地方割据,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为钢铁工业在合适区域形成产业聚集创造制度条件。

(三)服务方面的对策

1.适当增加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培养自主品牌

钢铁行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需要投资。由于一些钢铁基础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具有外部性,私人投资不合算,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钢铁工业是具有战略性的基础行业,培养自主品牌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品牌的开发。

2.大力发展为钢铁行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生产服务业

钢铁行业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较大,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较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和煤炭、电力、核电、水力等能源工业。钢铁行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因此要大力发展面向钢铁行业的物流、风险投资、租赁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

3.改进钢铁工业统计工作,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减少因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投资失误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理顺统计工作关系,改进钢铁行业统计工作,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钢材市场的调研和监测,定期市场供需信息,及时向钢铁生产企业和钢材经销商通报钢铁生产和进出口及钢材市场运行情况。

4.以科技进步推动节能降耗,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

钢铁企业的能源成本约占整个钢铁产品总成本的30%以上,一些先进企业也在21%以上。能源成本高,削弱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科技进步,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钢铁行业协会近年来开展的“对标挖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活动,要继续抓好。

工业行业论文:工业工程行业的发展论述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工业工程的及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劳动专业化分工、实践研究、动作研究、标准化等方法的出现。主要成就是在制造业中应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等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人作业效率。特点是: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具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被称作工业工程的成长阶段。最终创造并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与此同时,美国高校开始设立工业工程的专业与系,工业工程师由此诞生。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工业工程的成熟阶段。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于本时期内首次正式定义该学科。工业工程逐渐被世界的其他国家引进和发展,从欧美走向了世界,为多数国家的经济产业腾飞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现在是工业工程学科的拓展创新阶段。各项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形式的复杂使得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但同时,工业工程又发展出更多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得工业工程学科成为当今最富创造力的学科之一。

一、从中国角度看工业工程发展和应用

虽然工业工程在经济和工业较发达国家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然而在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下的企业发展和竞争一直是在追求产品与服务数量,因而对效益和效率从未产生迫切需求,使得工业工程学科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工业工程学科为国人鲜少涉及,但我国已经在工业工程学科上初具规模,已产生了一些工业工程应用实例。有关学术观点认为,在中国,主要有两类企业应用工业工程较为广泛,一是外资、合资企业,二是内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持续,很多内地企业也逐渐开始将注意力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到如何使用最少的成本的同时较大限度的提高企业产出效率,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低成本,高收益”。进而,工业工程领域的大部分专业思想和理论在内地企业开始略施拳脚。此后,工业工程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工业工程的学科优势在工业部门首先显现出来,并对工业部门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工业工程学科在我国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的进步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在这一阶段普遍面临直接介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综上,工业工程学科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仍然处于起步时期,而且再日后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建设等方面将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现阶段工业工程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世界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现代工业工程行业主要面临着包括扩展未来工业工程学术空间、重新定位工业工程、大型组织变换建模、加大工业工程师专业教育水平等一系列挑战。虽然工业工程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速度较快,取得的进步也较大,但确实还存在着管理层次繁多、职责不够明确、信息量滞后、管理较粗放、过程待优化、集成功能弱等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成为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与经营方式。由此可得,工业工程学科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视与着重培养,而工业工程行业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也将逐渐扩大和深入。在未来,工业工程将成为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推行工业工程势在必行。工业工程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对推进我国经济、工业产业发展以及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悦单位:吉林大学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

工业行业论文: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理论

一、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分类理论

传统区域工业行业结构分类理论已不适用于分析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修正。(1)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即过度重型化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因为传统重工业一般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2)根据资源集约度,循环型工业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废物”密集型工业。(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与传统工业相比趋于缩小,同时,要与再制造业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以利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4)产业功能分类的依据发生变化。整个工业系统结构可规划组织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门构成的工业生态链,三大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产业生态联系,因此,比较循环经济优势、产业生态联系成为选择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关联性产业的重要指标,再制造业成为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循环型工业的基础部门即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破坏小,主要直接或间接为区外服务、大量输出产品、承担地域分工任务的部门;区域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要根据产业生态联系协调发展。(6)根据5类生态产业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及时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五产业的部分行业组成。(7)根据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第二产业、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再制造产业组成。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理论

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理论

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即根据劳动地域分工和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区域内某些优势产业或部门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呈不断扩大的过程或趋势。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具有新特征:(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中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比较经济优势,而是比较循环经济优势(比较经济优势和比较生态环境优势)。(2)随着区域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废物”优势日益凸现,再制造业将成为朝阳产业。(3)由于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不等于区域产业“一元化”,而是专门生产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2.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

传统区域工业综合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内工业部门以合理比例关系相结合,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密切经济联系,使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除传统理由外,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的理由还包括:(1)区域循环型工业要求“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循环。(2)综合发展有利于建立复杂的生态联系网络,从而较大程度地利用“废物”,实现循环经济效益。(3)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有利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

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循环型工业部门之间,根据产业生态联系,以合理比例关系结合,以综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废物”、知识、资金,实现循环经济效益。

3.区域循环型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参照传统区域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的观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的要求,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应遵循如下三个标准:(1)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根据区域循环经济优势不断进行选择和转换,重点是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2)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之间的和谐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联系有序化和产业比例合理化,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产业、潜导产业、基础性产业与再制造产业,在质量和规模上,根据产业生态联系规律相匹配。(3)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弹性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既有吸收或减缓波动和外界干扰的素质,又有促进主导工业高级化的潜能。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理论

1.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

霍夫曼定理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可将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霍夫曼定理适用于重工业化阶段。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认为凡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300美元(1950年价格),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霍夫曼比例是稳定不变的,处于该水平以下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例将下降,然后在一定时期又趋向稳定,从总体上看,重工业比重上升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要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因此,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循环型工业中的适宜性大大减弱。

2.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理论

由于原材料工业如石油、石油化工、铝工业、钢铁工业多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加工、组装工业相比较而言,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因此,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符合循环经济规律,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理论。随着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再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比重将逐步增大。

3.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理论

一般来说,工业化进程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导3个阶段。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及信息控制程度的提高,其生产职能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调查计划、研究开发等服务性职能的比重上升。许多再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服务优先模式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促进了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服务化)。由于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及工业结构软化,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因此,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及软化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方向。

4.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产品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品,并不一定会不变地持续下去,从发展的眼光看,它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关键是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区域循环型工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和比较环境成本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动态比较费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比较成本可以转化和扶植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仍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将替代传统比较经济优势;再制造业成为扶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目标,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基本上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循环的产品不再是传统产品,而是绿色产品,并且,应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中开发的产品是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市场的开拓、“废物”利用和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为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6.同时开发模式

同时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随着技术集约化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大变革形式下,为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各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巨资,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后期发达国家与先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水平。当然,后起发达国家还必须根据本国产业特点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建设,因此,对这类产品“进口”较少,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增长,然而“出口”随着技术基础的建立和加强将有所增加。

后起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同时开发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技术性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不小,如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大,因此,高新技术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2)一般地,循环型技术集约型工业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小的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工业高级化的重要方向。

7.跳跃式发展模式

跳跃式发展模式指经济发展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某一阶段,加速产业结构转换,使本国经济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先进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结构升级任务,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

循环型工业跳跃式发展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工业循环经济技术成为后起国(区域)从先进国家(区域)移植的成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循环型工业采用跳跃式发展模式意义更大。一方面,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下,后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阶段,推广循环型工业模式属于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后起国通过移植先进国家成熟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加速工业生态化,有利于缩短追赶先进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进程。(3)适度跳跃发展。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尽管跳跃式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但跳跃幅度过大会导致区域工业结构和产业生态联系失衡,如果忽略再制造业等具有较强生态关联效应产业的发展,会导致结构断层,限制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高级化与合理化,因此,后起国(区域)发展循环型工业应采用适度跳跃发展模式。

工业行业论文:机械工业行业技术发展

(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较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障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障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一般环保机械60%以上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水平,5%~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3)发展新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200种以上。

工业行业论文: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措施研究

大规模换不来高效益

“100个品牌,100家中心,100家基地”,无论是在发展工业设计还是其他领域,这是常常产生疑惑的一个问题。大规模换不来高效益,换句话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倘若要发展这个产业,不应该大手大脚的扩张而应是反其道而行放慢发展脚步,拒绝急功近利的思想,保持冷静的头脑。因为在市场和配套建设还不明朗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才能培养品质品牌,从而培养市场。这就好比大学扩招扩建,比如媒体报道杭州某大学城市学院扩建导致负债已达82851万元,不得不以出让校区60亩地为代价来偿还贷款。在最初可能带来的是规模扩张的风光,但是从长远角度讲,只能是带来生源质量的下滑,甚至是负债缠身。

首先,发展资源是有限的。与其投入巨大的资金分别做太多的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办好其中的几件。山东省要想将工业设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仍然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不说世界著名的设计机构,仅是中国的几家领军型设计公司依傍良好的经济腹地在当今的中国发展多年才脱颖而出,在目前仍不见起色又明显缺乏设计氛围的山东省要想做好,应该以集中精力打造几个品牌和产业基地为目标。

其次,市场的接纳能力也是有限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工业设计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质量不高,交易价格低廉,如果不加限制的扩大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只会让更多的没有得到更好的专业培训的机构或人才涌入市场,而整个的市场份额虽然在扩大,但可能远远比不上工业设计产业的扩张速度,如此的万人分羹带来的只能是个别经济盈利能力的低下,同时还对设计团队和机构造成打压和不良竞争,甚至有可能把拥有设计能力但仍需发展壮大的设计团队扼杀于襁褓之中。那对于山东工业设计的发展将是莫大的损失。如果是这样,带来的将不是山东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繁荣,相反,发展将会更为艰难。

其中价格低廉是目前中国工业设计普遍面临的问题,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业人员众多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那些质量不高但仍然存在于市场中的团体抢占了团体的市场份额,扰乱了市场,同时扰乱了价格。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我想,这也是山东工业设计发展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因此,换句话说,如果要想使山东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来,指导理念不是扩大其规模,而应该是限制其规模,无论是从教育规模还是产业规模上来说,而在做强品牌之后,再以品牌为据点和中心,另图扩张。当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不能直接干预产业的发展,而应该考虑以合适的角度,如政策引导、经济扶持、互助合作、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形式,以市场的方式优化地区间工业设计产业配置和产业规模,以达到较大的市场效应。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是数字化时代,许多设计师不可避免的要借助于CAI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但关于相关软件的使用授权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笔者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盗版产品的泛滥是一个短时间无法说清的事情。在许多国际性展会上,外国厂商一看到中国人就非常警觉,我们到国外参观时常常被人拒绝拍照或面对不受欢迎的尴尬。一些国外投资商纷纷到中国来投资发展,他们与政府洽谈时依然把“知识产权的维护”提到最重要的层面,他们担心产品技术、设计等被国人克隆模仿了。盗版带来了中国很多新兴产业的繁荣,同时也是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在设计行业也是如此,如上所述,价格低廉的问题是严重的,原因也是众多的。设计工具的版权问题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很明显,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设计成本的降低必然带来交易价格的低廉。举例来说,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设计类学生,毕业之后就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而其初始资本甚至不足一万元,但是被问及开办设计公司花费多少时,他的回答说,其实不多,6000元就够了。或许,在国外,这是一个很荒唐的笑话,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对于企业者来说,他思考的只是需要租到一件房子和买到一台电脑,而忘记了他应该为使用的软件付出的成本其实远远超出了他的预算。由此带来的就是设计成本的低廉,低廉的成本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残酷的设计市场竞争中来,残酷的竞争带来的仍然是更低廉的成本,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恶性循环。试想,一个对于别人的版权都不懂的保护的人,如何让彼此之间保护设计版权,如何带来产业的盈利和优化。

不仅是在企业当中,教育领域的版权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温总理要求,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国家、省市、学校,也投入了很大资本用于工业设计发展建设,但是这些资本很少是用来购买正版软件。于是,带来的结果就是设计类学生无论是在参加设计比赛还是参与企业项目时,不得不使用了没有版权的设计工具,其实,这些学生和版权公司都是受害者。试想,如果设计和生产从业者自身都不能自觉的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又怎么可能在周边营造一个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产业环境。

山东省对于工业发展其中一项规划就是设立工业设计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每年省里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因此,各级机构应该将这部分款项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软件版权,无论是对于教育的扶持还是企业的扶持方面。而教育界和各大企业也因该与相关版权所有公司达成协议,在举办或者参与各类设计比赛的时候,使参赛者获得软件版权保护,避免维权调查,而版权所有公司也乐于因为设计比赛而扩大自身的宣传,这对于山东工业设计自身和版权所有公司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工业设计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其表率作用在中国甚至世界业界都会造成很大的媒体效应,对于提升山东省工业设计形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巨大的积极价值。

作者:宋文侯晓蕊单位: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行业论文:工业行业信息化对产品增长的贡献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研究的现状。推导了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方程,测度了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并给予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论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贡献率;增长速度

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人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研究问盈的提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人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人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人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年建立了侧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weill进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TheophanisStratopoulos,BruceDefi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司ChristopherGust,Jaime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PeterE.D.Love,ZahirIrani对126个建筑机构做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人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人产出关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对1980-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发展落后。马生全等基于R.M.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对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做了解析。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汪斌、余冬绮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程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

(3)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人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人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间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及时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时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

(3)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给予定量的评价。

为了保障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04年。具体计算及分析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可见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人量),L(劳动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术因素。然后,(2)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为行业增加值,L为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并排序,见表3(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可见,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

3中国工业行业倍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

3.1方程推导

对(3)式求导数:

从而得到产出增长型速度方程(离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

这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度的一种分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较地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适用于信息化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3.2信息化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测度

用式(5)计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1996-2003年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见,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4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结论及分析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_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现行体制有一种赶“时髦”的冲动,企业信息化申请国家贷款,投资没商量,信息化特别是国有企业信息化中成本计算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进程等都存在差异,影响着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贡献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2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设定的指标体系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但存在着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的缺陷。同时,纵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及来源不可比,影响实证结果的性。

(2)虽用岭回归方法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仍然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进一步解决,这对实证研究的性至关重要。

(3)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只是阶段性的,还需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此外,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大量文献和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去揭示。

工业行业论文:工业行业环境成本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 随着人们对环境成本认识的逐步加深,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此,文章以我国工业行业200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工业行业环境成本对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工业行业先期环境成本支出会对财务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业行业; 环境成本; 财务绩效

一、引言

2016年3月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如期进行,备受全球瞩目的“绿色发展”成为此次会议热议的话题。如今,一边是严峻的雾霾天气、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等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一边是全国人民对“APEC蓝”“生态蓝”常态化的日益期盼。对此,从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改革”,并且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认识固化为社会共识。各行各业都将出现新的绿色常态发展理念。

二、文献综述

环境会计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及时份环境信息的指南中明确了环境会计的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八大要素,并将财务绩效与环境会计进行联结一起研究[1]。相比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的探索性研究,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已初具规模,根据Jennifer et al.[2]归纳整理,在相关的51篇文献中共计出现了80种不相同的方法来衡量财务绩效。李双辰等[3]在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通过面板数据将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进行研究,为环境成本这一特殊社会责任成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在环境成本确认方面,国内学者肖序和周志方[4]以交通行业为背景来确认环境成本的原则,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并运用短期边际成本的实验方法来计算交通行业的环境成本。在环境成本分类方面,王立彦[5]从不同空间、时间范围和不同功能界定了重污染行业环境成本,认为自然资源同样具有资本特性,应该与“人工资本”并列,称为“自然资本”。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关于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大致有以下四种: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成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存在滞后性的,其表征为前期负相关,并会随着时间的递延逐渐减小甚至在某个节点变为正相关。另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因环境成本支出项目会增加企业相关的成本,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从而认为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是负相关关系。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二者之间没有特别显著的联系。另有部分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指标为数据库中资源与环境下的工业企业,以地区为准共计31个省市。选取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环境成本和财务绩效的相应指标,没有需单独剔除的值,共计310个样本,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v22.0统计软件。

(二)相关指标设计

1.财务绩效指标设计。目前对财务绩效指标的选取国内外主要从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两方面选取。这两类指标因其数据来源不同而各有其侧重点。市场指标对资本市场相对性要求较高,面对复杂的资本市场,进一步要求所在国的资本市场满足有效性条件,而且还会受到全球国际政治及经济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比之下,会计指标与其有很大不同,涵盖的范畴更广,并能以公司财务报表为依托,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另外,本文主要从样本数据的量来衡量环境成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所以选用数指标,相比会计指标更加直观。

2.环境成本指标设计。根据《环境成本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及“环保部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燃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排水工程建设、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市容环境卫生工程建设);(2)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治理项目投资);(3)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工业、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的治污设施运行费用,不包括农村污染治理设施);(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因本文研究重点是工业行业,因此本文的环境成本指标选取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项目中的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固体废弃物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噪声项目完成投资和治理其他项目完成投资作为环境成本的替代变量。本文各研究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四、研究假设及模型的构建

已有的工业行业环境成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主要基于支持和反对经济利益与环境管理行为是否相关,这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基于利润较大化理论解释工业行业环境成本支出与企业利润成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假设1。

H1:工业行业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期工业行业环境成本对当期之后的财务绩效存在影响。当期环境成本对后期的财务绩效在一定时间内仍呈负相关关系,但这种负相关呈逐渐减弱趋势,在某个时间点会逐渐转变为正影响,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呈现为正U型。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工业行业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先呈负相关然后呈正相关。

其中Yi表示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指标即企业利润总额和工业增加值,αi,t表示常数项,X1为治理废水项目投资、X2为治理废气项目投资、X3为治理固体废弃物项目投资、X4为治理噪声项目投资、X5为治理其他项目投资、ε为随机误差。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各要素的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进一步明确所选样本中各要素的大致情况和区别。所选样本公司各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310个样本中,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的极大极小值相差比较大,在治理废水投资的表现上存在一定差距,其均值为49 105.92万元,标准差为48 994.443万元,极大值为2011年山东省的295 540万元,极小值为2014年海南省的90万元,两者之间差距较大;治理废气项目的极大值为2014年山东省的1 281 351万元,而极小值为2010年海南省140万元,差距较大;治理固体废弃物和治理噪声项目极小值分别为北京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值为1万元,和极大值差距较大;被解释变量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工业增加值的极大值为2014年广东省29 144.15亿元、极小值为2005年西藏自治区17.48亿元,两者相差300多倍,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极大值为2014年江苏省9 057.17亿元,而极小值为2005年西藏自治区4.47亿元,两者相差200倍以上。

(二)相关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将环境成本作为自变量包括治理废水项目、治理废气项目、治理固体废弃物项目、治理噪声项目、治理其他项目,与财务绩效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1)当期工业行业环境成本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无论选用哪种财务业绩指标,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当期工业行业环境成本(除治理噪声项目外)都与工业增加值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541、-0.569、-0.157、-0.084,噪声项目完成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为-0.295。(3)当期工业行业环境成本(除治理噪声项目外)与当期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之间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501、-0.558、-0.149、-0.061,噪声项目完成投资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相关系数为-0.242,说明治理废水项目和治理废气项目在环境成本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也影响较高。

(三)回归检验及结果分析

为了使H2更具有可信度,本文还对样本变量进行了分年度检验测试。表4和表5分别是模型(2)分年度样本回归结果,因数据年数较多在此仅以2012―2014年为例。

从表4和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表中F值的概率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回归效果比较显著:(1)三年的模型F值显著性均得到检验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均高于0.1,表明总体上该模型是具有一定解释力的。(2)对回归方程F检验和T检验。针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F分布表及T分布表中查得回归结果可知回归方程显著,即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固体废弃物项目完成投资、治理噪声项目完成投资和治理其他项目完成投资各变量联合起来对于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3)2012―2014年三年的环境成本与公司绩效指标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利润总额大部分均正相关,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也均在0.01水平上得到验证通过。综上可以看出,在工业行业环境成本与财务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当中,无论是三年汇总多元回归还是分年度多元回归,H2都得到验证,所以工业行业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绩效是先负相关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较小,最终变为正相关。

六、结论与建议

工业行业环境成本的增加会使得企业财务绩效出现降低,环境成本支出在当期会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环境成本会更好地提高财务绩效。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加大工业行业环境成本支出,在后期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企业积极投入环境成本治理资金,不断更新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增加环保措施,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绩效的新手段。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是一种战略化的投资,这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较大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长期考虑,企业可将环境成本各项目均衡投入并将环境成本资金向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及治理废水项目投资倾斜。如短期考虑想压缩环境成本投入并尽可能减少财务绩效的影响,应主要针对废水项目投资和废气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