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制造业工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制造业工业论文:现代工业制造业中成本会计体系建设的探究
一、工业制造业领域成本会计的基本概述
(一)成本会计的含义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
工业制造业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现代成本会计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我国目前的成本会计管理的内容基本如下:
原材料的成本对于工业制造业而言非常重要,盲目的计算成本值可能会成为工业制造业的隐患,成本数据对工业制造业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必须能真实、、充分地反应生产部门中材料费用、加工费用、运输费用等。如果成本数据有所差异,那么企业的审核、评估结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首先根据市场中的价格波动评估运输费用和原材料费用等,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成本会计才能在工业制造中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真正提高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其次,优化成本的决策,企业需要通过计算成本统计获得的数据,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所需要的成本以及控制变量,以达到低的成本目标,优化成本的设计方案。企业的成本会计内容中,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成本意识,有效控制各环节的成本因素,管理者需执行成本控制策略,以身作则,节约各项成本的使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培训和奖惩措施,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成本意识,实现企业从高层到底层的改善,让成本会计在这方面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则是加强成本责任,通过在成本方面的职责所作的规定,提高员工的自我监督意识、自我责任感,把这种成本责任分摊到各个职工和管理人身上,有效地促进员工的成本意识的养成,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成本会计在现代工业制造业中的发展现状
(一)工业制造业领域对成本会计管理的需求
无论什么企业,成本会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工业制造业,大部分信息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企业从内到外,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与成本的控制、核算、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本会计不仅能提供产品、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资料,还能为企业决策者在对某个计划、控制方面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竟争日趋激烈,现代成本会计较传统的成本会计而言,不再是单一地对成本信息进行确定,而是有了新的角色,以整合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时代在进步,成本会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最终都离不开原始的成本核算,因为没有的成本核算,就谈不上企业管理与控制。核算的性,取决于思路,如何来培养成本核算的思路,这是我们会计实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成本会计管理在工业制造业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物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对传统成本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实务造成了严重冲击,传统成本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
其一,由于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材料成本也在大幅度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对产品的差异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如果工业企业仍然一味追求成本的节约,就有可能会牺牲产品的品质及与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不但不能带来利润增长,反而会给工业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成本管控方面在科学技术创新与经验引进方面并未着重投入资源,再加上一些工业企业闭关自守,与同行隔绝,不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方法,这就意味着当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时,制造产品成本就会远远高于同行企业,本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其二,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实际操作中,成本管理的范围以及参与人员层级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管理手段,管理目标不明确等,相对来说,国内工业制造业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对于大部分企业,他们把成本管理局限在一个可见的范围以及一个虚拟抽象浮动范围的局面,无法地评估成本,导致单件产品的成本较高,工业制造业在行业内竞争优势不明显。企业成本管理应该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样才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工业制造业。但在成本管理手段方面,很多企业手段相对单一,无法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在成本管理目标方面,企业管理层以企业获取较大的利润为主要目的,并无多方位考虑,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是在明显的降低。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本会计核算范畴过窄,不能适应企业成本多样化的要求;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丞待改善。
三、现代工业制造业领域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只有改变传统观念,采取先进的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 现代成本会计有别于传统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是继承了传统成本会计基础的新型会计理论,在物价变动环境下对传统成本会计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将生产经营和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可随市场经济的改变而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一)了解企业,确立目标成本
进行基本的成本预测是了解现代工业制造业领域成本现状、制定成本计划必不可少的基础,目标成本是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水平体现,会计职能部门应积极完善成本会计预测体系,对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成本的客观因素,测算制造企业的成本水平以及预见成本变化趋势,明确目标成本,为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会计管理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成本目标为中心,优化和完善成本计划方案设计,立足于市场价格变动环境,选择合适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注重成本管理的实效性,编制科学的成本会计方案,促进生产经营活动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发展。
相关财务会计职能部门制定和完善成本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在强化经济业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特别是原材料、能耗物料、存货等采购及产品销售各项业务环节的财务成本及费用的有效管控。
(三)强化现代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
新时期,面对物价不稳定的市场环境,相关会计主管部门应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为计价原则,制定严格的会计核算机制和程序,把质量成本核算纳入责任会计体系,简化低值易耗品摊销办法,结合成本、变动成本和责任成本核算,实行坏账准备金制度,发掘成本管理潜能,以强化风险意识,分散经营风险。对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找到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制定成本体系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完善成本会计审核机制,强化会计报表管理
现代成本会计管理,需要合理完善的监管机制加以监督和保障,成本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及各项成本费用管理标准,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会计监管机制,加强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的审核,强化成本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管理,严格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及报送程序,保障成本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杜绝人为会计弊端,规避会计风险,提高成本会计实效性。
现代工业制造业要通过对制造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实施特定的会计报表标准,提高成本会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国内的工业制造业需要把企业自身的标准和其他同行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制造业之间建立合理的标准,促进国内的工业制造行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构建和完善企业成本会计体系,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合理的控制成本,制定相应标准。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完善情报体系,确立目标成本,优化成本计划方案设计,加强成本控制,强化成本核算计算程序分析,完善成本会计审核机制与报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机的成本管理体系,是提高国内工业制造业的成本会计的实务工作基本路径。
制造业工业论文:未来5年工业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确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等官员近日透露,2010年以前,国家将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联合开发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在电力、石化、钢铁等一批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些重点、难点领域将以国家扶持的方式,选择性地进行国产化示范工程,研制并加以逐步推广。
多种大型设备发展将获扶持
据了解,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PS、PTA聚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坯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大型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都入选此次发改委确定的重点、难点扶持领域。
今后5年,我国将建设和改造120座矿井。为此,国家将通过技术攻关制造大型综采、提升与洗选设备及薄煤层采掘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方面,将重点发展大型混装船、车客滚装船和高速重型集装箱船,提升柴油机曲轴、大型船用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其他装载和办公导航系统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大型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方面,急需掌握大断面岩石掘进机及大型施工机械的关键制造技术。
电力发展侧重清洁高效装备
在发电设备方面,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装备,大型水电机组及蓄能电站机组、大型风冷电站机组将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发展项目。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装备包括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每年将开工2~3套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因而核电设备市场广阔。而近来天然气价格猛涨,给发展燃气轮机带来瓶颈,因此燃气煤气联合循环机组将成为新的发展重点。同时,国家将继续组织推进大型水电、燃气电站、大型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大力推广风冷发电代替水冷发电,加快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制,加大大型蓄能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和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
输变电领域将重点研究为450千伏、1000千伏高压交流和正负500千伏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并将尽快对自主发展1000千伏和直流800千伏输变电设备进行可行性论证,启动示范工程。
此外,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测量仪器、新型纺织机械、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几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产业,也被纳入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
制造业工业论文:关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设计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化指标体系方案和国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现状,利用属性层次分析法导出企业适度发展信息化的步骤,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将有助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
论文关键词:属性层次分析法;信息化;指标体系
1引言
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宏观上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测,企业自行制定发展信息化对策.这样造成的盲目性,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不能使信息化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本文借助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利用属性层次法的球赛模型对企业重要的信息化指标进行比较,提出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2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设计
2.1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改变传统老工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特征,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尤其是挖掘相对竞争对手而言企业独特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仍具有其一定程度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优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能力较差,产品增值服务较弱,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能力.振兴东北迫切需要尽快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的推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客户拉动式产品生产方式.
针对东北制造业企业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现况,企业应以综合信息化为发展目标,其特征是以核心业务信息化为目标,把焦点集中在核心价值上,向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延伸和扩展,强调信息化与业务类型匹配,与自身业务发展阶段匹配,与企业的管理基础、企业资源匹配.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实现整体.
2.2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造东北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从微观推进综合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具体做法就是以整体的价值链信息化为发展路线,以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做为重点,然后向上游集成研发过程信息化,向下游延伸到市场,在集成和优化的思想指导下,去实现基础信息化.在实现基础信息化的同时,部分地选择有用的集成和优化的应用,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老工业基地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选取的指标如下: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2)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
3)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指标适用离散加工制造型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的评价.
4)网络化程度及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指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5)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据龚炳峥方案改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用户集成.
6)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面及质量水平.
7)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反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状况,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整合水平.
8)产品和服务信息附加值指标指是否系统地确定了顾客需要或将从中获益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灵捷审计).
9)erp应用覆盖率指erp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总业务量的百分比,erp覆盖率是指企业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总量的百分比.
10)新技术信息吸收能力(董景荣方案).
3运用属性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排序
3.1方法的选择
1997年,程乾生教授创立了属性数学,在属性测度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判断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的方法——属性层次模型ahm.与saaty在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相比,ahm既不需要计算特征向量,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算量小,科学性强,是简便有效的决策方法,两种决策方法皆分3个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方案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以进行决策.用比赛模型刻画这2种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当于举重模型,而属性层次模型方法相当于球赛模型,2种方法皆是合理的.用例子说明属性层次模型相比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更简单有效.
3.2建立属性层次模型
1)建立现阶段东北企业信息化层次结构(只考虑及时层),如图1所示.
2)以下的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相对属性权
由标度定义ahm的判断矩阵元素应满足以下条件:
由以上的排序得出:w6>w8>w5>w10>w4>w9>w7>w3>w2>w1.其中:w6代表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8代表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权重;w5代表集成化程度的权重;w10代表新技术吸收能力的权重;w4代表网络化程度的权重;w9代表erp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7代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3代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的权重;w2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1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这些权重说明,老工业基地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提高自己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着重提供产品服务信息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体现了企业要以市场为重心,注重顾客的需求,使企业的特征由原来的生产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适应市场变化.
4结语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信息化工作初见规模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信息化重点放在适度提高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上,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企业的改造和虚拟企业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核心业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注重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市场反映速度;
3)企业信息化要均衡发展,信息化发展应由过去只注重点效率向注重线效率发展,以线带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4)企业的信息化不应该只强调覆盖率,应沿着企业的供应链来进行信息化建设,注重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
5)企业的信息化一定要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不能为了信息化而发展信息化,所以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要根据战略需求来调整信息化的重点和规模.
制造业工业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摘要]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 工业 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只要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关键词]工业基地 制造业群 竞争优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下称“基地”) 历史 积累的矛盾和改革 发展 中的新问题日益明显,已不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要求。但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基地 自然 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
一、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基地的经济、产品和 企业 组织结构都未能相应地进行调整,技术水平未得到提升,使其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作为迈入却走出计划经济的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经济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改革开放20多年,人们的观念还保守落后。虽然向往改革,但“等、靠、要”思想较重,市场经济观念淡薄,适应市场能力差,产业创新能力弱,障碍了基地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
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社会资源配置,都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辽宁在内地省份中排第10位,吉林18位,黑龙江2l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辽宁排第15位,吉林 20位,黑龙江27位。近些年,投资、年度工业产值,政府指令干预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在东北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3.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比重高且涉及领域广。截止2001年,东三省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394家,其中大型企业709家,其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分别占东北工业总体的85%、 76.64%、 73.57%。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工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东北重工业体系的核心。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分别为.78.2%、86.2%、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2.3个百分点;据2002年统计,基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较高的黑龙江为89.3%,低的辽宁为62.7%,均远高于全国52.8%的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致使基地的产业发展无力。基地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很少,外资企业不多。
4.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未得到系统改造。如“六五”以来,沈阳市只有1/10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3.4%,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9.2%。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这样的技术装备很难生产出 现代 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振兴基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是体制、机制和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在市场 经济 实践中如何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东北基础好,人素质高,不需要从零开始,重要的是转型,在国家的支持下,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1.振兴基地的目标是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基地目前陷于困境中,如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排序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是第18、21、26位,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因此,振兴基地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基地摆脱困境。新一届中央政府将“振兴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强调前者是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交互分析
1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交互现状
1.1工业设计产业初具规模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开始有了初步发展。目前已经在全国已经有了12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设计机构,这些专业设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涉及视觉传达、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领域。
1.2工业设计产业平台构建迅速
近十年,我国各地尤其是在各省省会等大城市纷纷依托自己的区位、人才及资源等优势,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兴起了迅速构建工业设计产业的热潮。到如今,我国已有了近30个专业工业设计园。
1.3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初显效果
近年来随着工业设计产业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许多大集团纷纷设立属于本企业的工业设计机构。根据统计,中国大企业集团中已经有了200多家工业设计机构,比如仅海尔一个企业就有6个研发设计中心。这些研发设计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以便于产品的销售。
2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交互不足的原因
2.1对于工业设计产业的不够重视
我国受到传统工业模式的影响,一直是“重制造,轻设计”。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注重能短期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对于见效慢的工业设计产业则缺乏热情。对工业设计产业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趋势认识不足。二是大多数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外形包装上,缺乏利用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结构和附加值的认识。
2.2造业对于工业设计服务的需求不足
我国自制造业兴起到今天,一直没有摆脱对工业设计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受生产方式等影响而产生的。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过度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对于产品的制造往往是根据名牌产品进行改进和仿造或者说单纯的进行品牌产品的加工,这些都证明了长久以来我国的加工业对工业设计行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3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交互策略
3.1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要积极贯彻《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联合的实际需要,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力度。国家要在宏观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可以设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互动组织框架;可以设立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专项基金,对实现产业互动的措施及行为进行补贴和奖励;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咨询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热情。
3.2搭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搭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合作。构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技术教育市场,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让的效率,以使得设计成果能更快的服务于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战略联盟达到知识共享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比赛及展会的目的激发设计创新与联动的目的。
3.3培养高素质的互动人才
对于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而言,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关键。因此,相关行业及部门要有人才意识,要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的方式,建立一种高素质的互动人才队伍,使其能够为产业互动提供智力支持。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也要有这种人才培养意识,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人才基地,加强设计专业与制造专业的沟通交流,培养既能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又拥有工业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双向人才。初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互动经验,吸引国外或者外企的高素质人才,以加快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进程。
3.4大力发展设计金融服务
对于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及商业银行投资的方式成立地方设计金融部门,为产业互动提高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开拓新的服务业务,比如设计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计专项贷款资金。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发展潜力大的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上市融资,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独立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3.5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良好的互动环境是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宣传的方式在全国各地举办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的交流互动活动,比如交流会,展览会等,以此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要加强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的互动,还要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协会、制造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同时通过交流互动,可以让制造业更加了解与重视工业设计的作用与功能,注重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而工业设计产业也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制造业的沟通,以此使工业设计行业有更强的实用性。
作者:王燕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关联
作者:王志华 陈圻 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实证研究指标选择与计量研究设计
国外设计产业实证研究一般采用从业人员或机构等投入数据[4]。然而国内对设计的统计研究依然处于萌芽阶段。由于政府统计数据的缺乏,至今还未见对工业设计发展状况的计量研究。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规模仅有个别年度的估计数,且不同估计相差悬殊①,该方面的统计研究成为急需填补的空白。“指导意见”已经明确要求“健全信息统计工作。完善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分类”;但其实施和数据积累还须等待,因此,目前只能另外寻找可用的替代指标。
1.1工业设计的产出指标选择
工业设计是将技术与市场结合的低成本手段,是技术物质化和实现批量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据霍金斯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开发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专利是设计产业开发的最主要的知识产权②,是设计活动除了设计方案以外的一项重要产出,专利数量能够代表该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5]。斋藤优认为甚至小的创新也会有显著经济绩效[6],因此,创新影响着设计产业的营业能力,而专利数量一定程度上与该机构潜在的创新能力和营业能力相关。Laakso等认为专利数量可以作为设计产出的测度指标,但他们未进行此类实证研究[7]。本文采用可获得的专利数据。考虑专利的有效性,采用专利授权数(而不是申请数)作为设计产业创新产出(即具有创新性的产出量)的指标,而没有包含非创新性的产出。更为有效的创新产出指标应是社会已实施专利数量,然而国内缺乏完整可信的相关统计数据[8],也没有按申请人统计的专利技术实施合同数据[9],因而只能采用专利授权数指标。
1.2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专利类型选择
专利数据历来被当作研究开发或创新的一项产出,用于相关领域的定量研究。我国的三类专利相互有明显的区别,代表着不同的创造性成果,各类专利的数据也常常被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事实上,在从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乃至商品的市场化流程中,各类专利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说来,发明专利与研究开发有较强的相关性,注重技术可实现性,有明显的技术导向,与工业设计没有明显相关;而实用新型专利与研究开发、技术性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都明显相关,难以排除工业设计以外的特征。多数文献更看重发明专利并用以代表技术创新成果,而文献提示,外观设计专利与商品化设计有较强的相关性,有明显的市场导向,从工业设计角度需要重视外观设计专利[10]。总的来说,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一部分不属于工业设计业务的研究开发成果所申请的专利,本文没有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计入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对外观设计的定义是: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定义中提出“适于工业应用”原则,一般被解释为可复制性,这使它不仅包括工业,还可以包括建筑环境设等[11]。在“指导意见”中将工业设计的应用领域归结为“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但是一方面国际国内工业设计的实际应用行业与之相比要广大的多③,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外延在国际上并不统一,按照美国的定义,以及我国的工业设计协会和学会组织的现状,工业设计不包含纺织和服装设计等行业及其从业和研究人员。由于我国没有对工业设计外延界定的国家标准,本着尊重行业习惯的原则,本文未将纺织、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纳入工业设计的范围。本文用适当剔除不属于工业产品设计项目后的外观设计专利作为代表工业设计的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国际外观设计的《洛迦诺分类表》第9版[12]并结合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分类,从外观设计中剔除掉不属于工业设计范畴的10个分类项(主要是纺织、服装、印刷、建筑、医药等)④,即为工业设计的专利授权数;由于检索发现剔除的专利数很少,本文直接采用江苏省全部外观设计专利表征工业设计的产出。在具体分析时,用百万人口拥有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来表征工业设计的发展水平。
1.3制造业发展的指标选择
一般而言,表征产业发展水平用的是人均产出指标。基于此,本文用劳动生产率(增加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征制造业发展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开的统计资料中记载的是当年价格的制造业增加值,而本文需要的是不变价格增加值。为此,可利用下式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获得不变价格增加值数据:Yt=(pt/p0)×Y0,(1)式中:Yt—第t年制造业的增加值;Y0—基准年制造业的增加值;pt—第t年制造业增加值指数;p0—基准年制造业增加值指数。利用2001-2011年度的江苏统计年鉴,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人口、制造业增加值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经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到百万人口拥有的外观设计专利数和2000年不变价格条件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1.4计量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依次运用时间序列的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及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工业设计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级序相关检验,平稳性检验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采用是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必要时对时间序列差分后检验,直到获得单整序列为止。接着运用双对数模型对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增加值和结构之间关系建立二元回归模型,求出两个弹性系数;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江苏省工业设计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
2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比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江苏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从1996件增加到了90011件,年均增长率为46.36%;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由2356.34亿元增加到了9669.2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16%。计算发现这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8,经检验在0.0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1.000,在0.01的水平上也是显著的。表明在所考查的时段内,江苏设计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分页标题#e#
3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产生,首先对两组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用单位根检验平稳性。若该序列存在单位根,则说明其是非平稳的。比较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DF,AugentedDick-ey-FullerTest)法。存在单位根就是原假设H0,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的值,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备选假设H(1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否则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当序列为非平稳,则进行差分后再行检验,直到差分序列平稳为止。如果用SJt、ZZt分别表示第t年江苏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它们作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检验结果来看,SJt、ZZt两个序列ADF检验值的值分别都小于5%水平临界值的值,表明它们在5%水平上是非平稳的。但经过对两个序列一阶差分后检验,两个序列的ADF值的值分别均大于5%水平临界值,表明一阶差分后两个序列变得平稳了,并且这两个序列是一阶单整的。为此就需要对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4协整检验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来说,如果它们具有同阶单整的,就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它们作线性回归。协整检验可以用乔安森(Johansen)和朱斯利叶斯(Juselius)提出的极大似然法来进行。SJt和ZZ之间关系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SJt和ZZt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及时个极大似然率为49.5259,大于显著性水平1%和5%时的临界值15.41和20.04,所以在这两个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认为两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同时,第二个极大似然率为3.6333,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和5%时的临界值3.76和6.55,所以在这两个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先的零假设,认为两个序列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以上检验表明,这两个序列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5回归分析
该模型F检验的值为26.197,整个方程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1%;常数项和LnZZt回归参数的t检验值分别为-4.762和5.118,显著性水平也超过了1%;判定系数R2、R2的值分为0.863和0.744。这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由模型估计得到的参数可以有这样的结论:从2000到2010年,江苏工业设计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弹性系数为6.148,即表征工业设计发展水平的百万人拥有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就会增加5.118个百分点。这个弹性系数远大于1,表明江苏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推动明显。
6因果检验
在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基础上,运用格兰杰(Granger)检验法,进一步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SJt和ZZt之间关系作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的P值为概率值,利用它也可以来判断假设检验的显著性。由表中的检验数据可以看出,SJt是ZZt的原因,同时ZZt也是SJt的原因,即江苏设计产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反过来制造业的增长也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见在江苏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互动性是明显的。
7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系统对某一变量扰动的一个新信息所做出的动态反应,并从动态反应中判断变量间的时滞关系。对SJt和ZZt之间关系作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图1、2中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对冲击的响应程度。由图1可以看出,SJt在受到ZZt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后,开始并没有产生响应,在t=7时才真正出现了响应。此后响应逐步增大,而且是正负交替的变动状态。由图2可以看出,ZZt在受到SJt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后也没有立刻产生响应,在t=6时响应才出现,并且其变化与SJt在受到的ZZt的冲击非常类似。这说明,设计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增长有着互动效应,一方的变动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
8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的分量冲击。因此,方差分解能给出对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如果有限序列之和的方差贡献度大时,意味着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大,反之则影响小。图3、4中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变量冲击的贡献度。由图3看出,ZZt对SJt的方差贡献呈现较为规律的波动趋势,贡献度在某些时点上几乎接近于0,在某些峰值处,其值也没有超过10%。通过观察图4可以发现,SJt对ZZt的贡献在初始状态就立刻出现,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贡献度迅速增大,到t=4时,其贡献度就超过了90%。这说明,设计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增长互有贡献,制造业增长对设计产业发展的贡献要小于设计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
9结论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苏省设计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数量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综合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制造业增长在一定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这表明工业设计的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制造业的增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反过来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制造业带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政策措施。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
我国的工业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尤其在制造业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
工业工程;制造业;趋势
1工业工程的起源和定义
泰勒(FrederickW.Taylor)和吉尔布雷斯(FrankB.Gilbreth)被认为是工业工程(IE)的创始人。19世纪80年代,泰勒主要研究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人为研究对象,管理学史上称之为“科学管理学之父”。吉尔布雷斯主要从事作业过程中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其中,动作研究是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以使作业达到高效、省力和标准化的方法,管理学史上称之为“动作研究之父”。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开创了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研究的先河。工业工程发展已有100多年,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工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学者、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在诸多解释和定义中,美国工业工程协会提出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其表述如下:“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字、物理学、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2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应用
现代工业工程讲究系统优化,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对企业的生产系统和管理进行优化,以供应链管理和运筹学为主要理论,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工业工程的重点是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效益是其最终追求,亦即提高效率,减少浪费[2]。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企业开始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计算机集成技术融入到了现代工业工程中。制造业是工业工程(IE)应用的及时个产业,至今已过去100多年,在这期间,工业工程(IE)扩展到了各个工程服务相关领域,其中包括建筑、煤炭、服务、餐饮、旅游等领域。虽然,现代工业工程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制造业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3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是两个“M”(Manufacturing与Management)联姻,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MT)的一个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3]。在这种背景下,如精益生产(LP)、标准化管理(SM)、全员生产维护(TPM)、物料需求计划(MRP)等应运而生。在全球化贸易形势下,制造业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一个有力途径,是把工业工程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着各个学科相关知识,是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的。同时,工业工程也注重人的因素,在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把人的需求放在及时位。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制造业应加强对外界市场的感应能力,深化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改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落后于世界知名制造业如西门子,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主要原因是起步时间晚,理论体系不成熟,认识程度低,企业应用尚需研究与开发、标志性成果少,制造业员工素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如下:(1)自主拥有核心技术不成熟,创新技术能力差,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少,制造企业多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也就是工业2.0时代,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产业。(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装配制造占制造业中的比重(2017年)仅为30.4%,落后于日、美、韩、欧等发达国家。(3)中小制造业企业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4)企业缺少系统理论的营销战略,仅靠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优势同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竞争。
4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4.1计算机集成技术与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水平,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思想(MRP、MRPⅡ、ERP)解决计划需求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及时进行多方位生产,加快供应链流通速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响应能力。
4.2强化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企业首先将设立工业工程(IE)部门和岗位作为强化方式,逐步扩展工业工程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推动国内工业工程的较快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跨职能团队的运行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业工程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真正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融通,通过这种跨职能团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强化工作授权,直接由部门经理领导,为制造企业管理层制定策略奠定重要的前提。
4.3产学研结合提高工业工程的研发和学科创新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交流,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建立咨询公司,强化工业工程的交流和应用。
4.4充分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寻找产品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
制造业的成本行为及其相对成本地位产生于制造业在一个产业里竞争时所从事的价值活动[5]。结合工业工程的价值分析,制造业企业分析制造过程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根源,根据价值链观点对制造业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获得成本优势。
5结语
工业工程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主要探讨了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的工业工程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毫无疑问,工业工程的发展应用,可以作为我国制造业在危机环境下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制造业的财务管理研究
最近几年所推出的零基预算较为科学,但是却很难落到实处。不少工业制造业企业经常不按照部门人员情况与业务发展情况为基础进行收支总体水平预算。却习惯将以往的基础数据拿来引用,以收入水平来确定效益增长率,结果同样会造成理论与实际不符,难以依照预算执行。工业制造业预算管理用价值管理作为发展主线,用战略管理当作发展方向,非常注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市场动态控制。可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普遍存在管理导向模糊、预算编制做得好执行不力的情况。结果出现预算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即预算与执行分别应用两套数据,使预算失去了其应该有的约束性。
一、推动工业制造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
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展要以的制造业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测评结果,用预算的形式给企业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经济活动与生产活动规划的整体安排布局。一般情况下,市场风险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呈正相关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关注当前的生产情况,也要对企业发展远景倾注更多的精力,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用预算的化管理,组织企业生产制造活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威胁。且使企业可以在面临重大政策与经营方向调整时,能够科学地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目标。实行长效的预算管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明确目标与责任主体。把企业内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划清。将年度范围内的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班组、个人那里。通过关注分解预算指标、执行预算过程、追踪完成结果等过程,实现权责统一,为工业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现实管理基础,这也是企业资信得到保障的有力基础。
企业的资源有限,可是长期目标无限。财务资源属于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长效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内的财务资源同硬件如机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综合统筹应用。并且可以对应用过程实行科学的监控与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动作,可以更加方便企业各生产加工环节的协调沟通,加强成本管理,将企业资源与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产出与投入比例的较大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不但会使企业总体生产决策受到积极影响,也是企业在管理控制上得到进步的重要体现标准。的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让财务信息与非财务预算得到整合系统发展,另一方面标准的财务预算体系也会对各生产环节与各员工的行动方案产生规范效应,能让企业动止有依、经营有据。同时,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也会让企业部门与成员的业绩评价更为方便,改善企业业绩管理控制指标,帮助企业整体加工制造经营业绩。
二、加强工业制造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
长效的财务预算机制属于一项较为理想的经济管理状态,在朝向其努力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不少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为了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达到总的规划目标,预算在批准实施之后,还应当建立对应的预算监控制度,以方便对于预算执行的管理。可在很多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监控制度不足或者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做好弹性预算与固定预算的良性结合。所谓固定预算,其特点是适用于生产能力较为平衡的环节。弹性预算则适用于生产需要经费数额变化较大的环节。让财务预算管理与各具体生产部门进行结合,确定出哪些属于固定预算,哪些属于弹性预算,对于费用固定或者变化特征不明显的管理费用与折旧费用等,采取固定预算,其他的收支采取弹性预算。预算执行应当符合刚性原则。预算是企业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基本准则,一量确定下来,便产生了企业中的“法律功效”,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制造流程结构上的变化对于预算产生的正影响或者负影响。且须依据严格的变更程序进行预算的调整。坚决防止违规操作,确保预算的与预算执行的正规。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工作系统,对于预算执行的每一步情况,都要进行信息反馈。方便财务工作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发现预算执行与标准的差异。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里,企业应当不断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依照信息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决策,继而确保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始终处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位置。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与预算执行的相互配合,确立风险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非正常的企业活动,并及时解决或者改变。为加工制造业减少可能的损失。加强预算监督机制,执行预算与监督预算执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保障预算执行的力度。要加强加工制造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使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不但可以审计监督会计财务业绩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也能审计监督预算执行的细节情况。加强企业的事前规范与事中管理,让企业生产制造各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处处事事受到制度的约束。
三、结束语
加工制造业制定规范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于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办法,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性、性与科学性,可以更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帮助,让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作者:陈惠萍单位:广东世荣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制造业工业论文: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发展定位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上海制造业表现持续低迷,已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文章通过对上海自身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合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近期趋势,论证了制造业在后工业化时代依然占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并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4个方向为上海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工业化;上海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近年来,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不振、全国产能过剩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制造业表现持续低迷,2016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下滑至26%,距离“十三五”规划纲要中25%的“底线”仅一步之遥。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制造”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在上海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后工业化时代,上海的制造业究竟何去何从?“上海制造”应该如何重新崛起?本研究将通过对上海自身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合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近期趋势,就这些问题给出答案和建议。
一、制造业是上海未来五年发展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1.从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看,制造业是防止经济波动的“稳定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相对于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不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干扰。因此,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是应对经济波动、稳定城市就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稳定剂”。以上海近10年的数据为例[1],相较于金融和房地产业而言,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明显较小(见图1)。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上海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制造业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2010年数据为例,当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8.1%,但当年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6.6%,“稳定剂”的作用可见一斑。
2.从对标国际城市看,在人均GDP2万美元以上阶段保持25%的制造业比重是必要的从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来看,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在人均GDP为2万美元左右的后工业化阶段,保持25%左右的制造业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以新加坡为例,从1990年至2005年,新加坡人均GDP从1万美元提升至3万美元的15年间,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23%以上,特别是在与上海近期人均GDP相近的1990~1995年这5年期间,其制造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25%左右(见图2)。即使是到2014年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美元的时期,新加坡的制造业比重仍保持在18%的水平(见图3)。由此可见,在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的后工业时期,保持25%左右的制造业比重是相当必要的。
3.从上海自身发展实际看,广阔的郊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本身就存在着内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郊区和中心城区的资源情况和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上海整体上来看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但在广阔的郊区,仍存在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此外,相较于中心城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状而言,郊区还处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五年仍应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一方面,从大都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律来看,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产业、制造业等四大产业布局总体呈现“3、8、12、15”的特征,制造业通常分布在距市中心15公里范围之外,即上海的郊区。由此可见广阔的郊区是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郊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以商办楼宇的数据为例,原静安区的商办楼宇空置率一直控制在5%以内,而奉贤全区48栋商务楼宇中,空置率超过50%。因此,依据目前上海产业空间布局集聚规律和土地资源情况,未来五年,上海的郊区非常适合也必须依靠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仍有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业的必要。
4.从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看,制造业是建设科创中心必须依靠的扶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战略任务,不仅关乎上海的未来,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是打造“盆景”,而是做成“苗圃”,要培育成“森林”。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要求中就重点强调了“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如果过快地实行“去工业化”,上海就失去了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就无法为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中试和产业化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也就无法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任务自然也就难以完成。由此可见,制造业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须依靠的扶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留适当比例的制造业是上海完成国家战略要求的必要基础。
二、后工业化时代上海制造中心崛起必须坚持“三个体现”和围绕“四个方面”
未来五年,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应坚持“三个体现”的原则,即“体现国家战略、体现支持城市功能和体现推动转型升级”。同时,还要结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紧紧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这“四个方面”下功夫,争取早日实现“上海制造”的重新崛起。
1.高端化:打造占据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上海制造”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任务来看,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必须是技术含量处于全球经验丰富地位、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占据创新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如极限制造、石墨烯材料、卫星应用及位置服务相关设备制造、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制造等。从上海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使命来看,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应着力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切实抓住全球产业链中“微笑曲线”两端,努力提升上海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时刻警惕高端产业低端化,避免重复以往“两头在外”的低端制造模式。从上海资源约束和综合成本高企的自身条件来看,未来应重点发展的必须是附加值更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和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等。2.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发展随着以机器人、3D打印和数字制造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变的趋势日益凸显。上海制造业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就必须牢牢把握这样的变化趋势,在未来五年应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融入新型的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深化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提升制造业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发展。
3.绿色化:加快淘汰和转移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相对劣势产能“十三五”期间,上海整体发展受到土地、能耗、人口、环境等多重底线约束,“上海制造”要实现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就必须快速提升要素投入生产效率。因此,上海必须要在未来五年加快淘汰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相对劣势产能”,从而为附加值和效率更高的新兴产业腾出更多环境和资源空间。一方面,上海应在钢铁等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重化工业方面“深度挖潜”,争取淘汰更多相对劣势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其平均单位产值能耗远远超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2013年上海市钢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单位产值能耗为整个工业平均值的5.25倍)[3]。同时,由图4可知,和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钢铁业占比依然偏高(近年来东京、纽约的钢铁业占制造业比重长期维持在2%左右,而2015年上海钢铁产业占工业比重为3.49%,相比而言明显偏高)。另一方面,上海还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二次转移”。2014年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是纽约、东京的约1/6和1/4,因此必须尽快淘汰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以提升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加工制造业曾在上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成本上升和要素供给条件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市已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近年来,尽管广达、昌硕、“四英”等代工型企业加速向市外转移,但退出进程不如预期,仍有空间。未来五年,上海应把握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整体布局调整的契机,充分利用“东西联动”效应,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向市外的“二次转移”。
4.服务化:加快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推进传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消费型制造转变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近期趋势表明,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向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移,与服务业和消费市场高度融合的“软性制造”开始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因此,为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上海必须在未来牢牢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与服务端、消费端的融合,推进传统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消费型制造转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商务咨询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会,通过“互联网+”连接产品制造端和消费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消费型制造转变。
作者:郑睿 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工业工程是二十世纪产生的一门学科,对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变的异常激烈,对于一个制造业而言,单纯的依靠其传统发展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引入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组织工作系统的不断优化,真正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引入工业工程的设想,进而为我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应用发展
一、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
1、何为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学科最早产生在美国,它指的是对设备、物料、人员、信息、能源相互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改善、设计和优化的一门学科。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利用社会科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借助于工业设计原理和工程技术分析,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预测和确定,进而为制造业的有效运行、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源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工程,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工厂运行的效率和节约生产的成本,随着新技术的日益推进和发展,工业工程逐步强化了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运筹学的融合,逐步形成了解决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完整工程技术体系。
2、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看,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体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与美英日等国家来比差距还挺大,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还不足,所以加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势在必行。首先,核心制造技术缺乏。在我国制造业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缺乏一定的核心制造技术,缺乏自己的专利产品,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实力弱,结构偏轻,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三分之一,远远低于德国、美国和日本,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附加值和比重非常低;再次,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在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源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不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还处于一种地段的状态,生产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四,我国制造业生产能耗强度较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是世界及时大粗钢生产国,但在生产中缺乏主要的技术生产指标,很多时候都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于上述问题,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在职能和基本要求,加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二、加强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经过二十多年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发展,我国已有上百家企业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工业工程技术,获得显著效果的有近50家,涉及到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家电、建材、咨询等十几个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的融合
借助于工业设计原理和工程技术分析,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预测和确定,进而为制造业的有效运行、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在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ERP、MRP等作为先进管理模式的载体,通过有效的动态反馈功能和有效的计划管理实现生产平衡,能够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制造能力与计划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且能够即使找出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进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外购和外包的需要,实现制造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融合和融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2、强化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工程生产的目标和定位,逐步扩展工业工程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国内工业工程的发展能够实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跨职能团队的运行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业工程部门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去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融通,通过这种跨职能团队项目,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强化工作授权,为制造企业管理层制定策略奠定重要的前提。
3、强化工业工程服务管理
在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加强工业工程的服务管理尤为重要。在发展过程中,服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工业工程在服务系统的一些相关服务问题、服务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作业、服务管理等,必须强化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结合网络发展的优势,优化新的管理服务系统,不断实现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业工程的融合,进而优化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而为我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制造业工业论文:试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 要】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工业工程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虽然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在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就需要合理科学地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首先阐述了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应用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探索了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模式及发展趋势。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增添诸多助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应用发展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使得制造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制造业逐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而有机地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越来越明显化,使得用户对制造品的质量、品种、交货期、服务及数量等需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促使了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开始逐渐发生改变,生产模式也需要经历一个升级转型的过程。所以,如何有效地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1.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工业工程最初产生于美国,主要是一项应用于研究如何有效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及综合效益的工程技术。它可以为目前各个产业的组织系统运转提供相应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以及优化控制,进而有效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组织效率,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化[1]。信息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工业工程逐渐吸收了系统科学理论、运筹学及信息学等技术与理论。并综合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工业工程技术体系,从而有效提升了制造业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工业工程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制造企业将提高生产质量、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时应用发展起来的。在二十世纪之初,福特与泰勒等一些早期的工业工程专家便开始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以后,以日本大野耐一为代表的丰田生产模式是移植、发展及创新工业工程的典范。大野耐一曾经毫不忌讳地说:“丰田生产模式的成功就是丰田式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的成功”[2]。所以说,外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工程的创新应用而实现的。等到了二十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以质量、效率、成本为核心的制造业逐渐转向了人才、资源及知识等方面。
我国的工业工程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真正将其应用在制造业中的时间却不足三十年。质量、效率与成本依然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能源、环保、知识与人才等也开始逐渐成为提高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高层次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基于这种背景下,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还要探索适合我国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发展中的新模式。
2.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起步较晚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因此使得在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时也比较晚。虽然我国目前的制造企业大多都已经引进了工业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发展效果。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比较晚,基础较为薄弱[3]。因此在产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缺乏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我国目前的高耗能产业比较多,许多粗放型产业都不能进行转型升级。进而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很多时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是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
2.2相关理论研究及指导力度不够
我国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看来,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工业工程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应用成果主要集中在了合资、外资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中,应用面还不够广泛,许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些具有说服力并值得应用推广的标志性发展模式。我国当前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还只限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与模仿,还没有研究与开发出适合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工业工程新理论与新模式[4]。很多专家学者对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力度不够,进而导致他们在解读这些制造业发展模式时表现出能力太差,甚至还有的学者直接解读偏了,不能有效地给制造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3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匮乏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呈现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由于我国制造企业接触工业工程的时间还比较短,一些员工的工业工程理念与规范制度意识还比较差。从而使得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执行力较差,运行不顺畅,无法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贯彻工业工程理念等等。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在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像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育教学系统相对落后、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使得在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发展。
3.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模式及发展趋势
3.1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模式
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应用与发展工业工程,像丰田生产模式及精益生产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逐渐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并没有设置工业工程学科,信息化主要设置于计算机及自动化专业中。进而使得在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时,产生的一些技术问题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内的制造企业还没有形成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得其生产效率不高,生产质量不太理想。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形成,可以有效监控企业的生产工程,特别是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基础进行改进、系统设计、流程再造与系统规划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3.2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发展趋势
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相结合带来了发展契机。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应用到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工业工程对提升我国制造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再次,需要建设应用示范工程,促进标志性成果的诞生。是将产业、学科与研究三者融合在一起,不断研究工业工程在制造业应用发展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与得出的新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实力与创新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制造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契机,并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研究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方法与新途径,进而促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增添助力。
制造业工业论文:嘉兴市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提要] 本文在研究嘉兴市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掣肘因素基础上,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筑政策保障体系、搭建创意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创意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推动嘉兴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创意产业;制造业;融合发展
一、引言
“工业创意产业”是指围绕着工业整条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开展创造性活动的一系列创意行业,属于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交叉部分,是创意产业中与制造业结合度较高、提升附加值能力最强的部分。目前,嘉兴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工业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尤为明显。因此,近年来嘉兴市通过编制出台规划及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工业创意产业,积极促进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以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园在全市加快布局,以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不断涌现。
但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嘉兴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很多不足,产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同时,作为产业发展主体和主力的工业企业、工业创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作为对接桥梁的中介等机构,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继而既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阻碍了嘉兴市工业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深入探索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功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嘉兴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二、嘉兴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嘉兴制造业发展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91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1,460.76亿元,年均增长19%(按当年价格计算)。特别是2003年以来,嘉兴市先后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三大倍增计划”等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工业增加值由424.4亿元增至1,460.76亿元。
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嘉兴市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业适度重型化趋势已经逐步显现。据统计,2002~2012年嘉兴市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轻工业,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约8个百分点,使其比重不断提高,发展后劲大幅增强,使嘉兴市工业结构偏轻的局面得以改变,重工业开始取代轻工业成为嘉兴市工业结构的主体。
嘉兴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主导产业的更替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经济效益的好坏会引导工业结构变动的速度和优化升级的方向。嘉兴市各类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也不断增强。另外,各类制造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金属制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都超过了20%,表明嘉兴市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二)嘉兴工业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嘉兴市通过编制出台规划及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了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力度,积极促进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态势较好,成效已初步显现。
嘉兴市委市政府从2000年起逐步加大了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比如,2010年3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2011年1月起,嘉兴市及其各县(市、区)都逐渐建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督促创意产业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同时,也出台了各类相关政策。2010年在《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创意产业列为嘉兴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之一。2012年则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
目前,嘉兴市五县两区的创意产业园区都渐成规模,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市本级的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嘉兴现代文化产业园、创意创新(软件)园等三大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已列入浙江省集聚发展的3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形成环南湖创意产业带。
三、嘉兴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掣肘因素
(一)工业创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较弱。嘉兴的工业创意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基础、科技含量较低的领域。制造业产前、产后的创意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与制造业融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制造业对创意产业的有效需求,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还处在较低层次。一是产业规模偏小。嘉兴市工业创意产业体系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且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二是产业创新不足。整个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导致产品核心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经营模式也过于陈旧老套;三是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一些工业创意行业的发展仍处在单打独斗、低端发展的模式,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其中的各个环节也未能有效衔接,影响了创意品牌的塑造和深入挖掘。
(二)工业创意产业行业环境仍需完善。一是服务平台的缺失。制造企业内部自设的工业创意部门能力不强,其创意内容往往仅限于满足企业内部需求,不利于工业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而外部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化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二是产业内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阻碍工业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三是金融体系不完善,难以为工业创意产业提供支持。工业创意企业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实物资产缺乏,在现有的金融制度下,工业创意企业往往面临贷款难和上市融资难等问题。
(三)工业创意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不充分。一是缺乏专项规划。嘉兴市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但仍然缺少市级层面的专项产业发展规划,缺少产业发展重点、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全市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二是政策保障不完善。扶持工业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多、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目前还没有针对工业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对知识产权、信息集散、人才培训、成果转化、评估交易、风险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与周边城市相比,嘉兴不仅在人才总量储备上较少,而且在人才结构上也不合理,尤其是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的缺乏;四是管理职能薄弱。创意产业的行业领域非常宽泛,涉及宣传、发改、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技、工商、信息、城建等众多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对比于杭州、苏州,嘉兴尚无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管理。
四、嘉兴市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借鉴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有益做法,以嘉兴市区为创意产业的中心,同时其他县区结合独有的区域特色,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计划,对工业企业加以“指导、引导和规范”。同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嘉兴工业创意产业领导小组,针对性研究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的协调督办工作。嘉兴市政府也可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采用资助、贴息等资金投入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减免税收、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等多种手段,对工业创意产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二)创设创意成果转化平台。针对制造企业与工业创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创意成果转化平台,能节省工业创意产业发展成本,为工业创意行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为政府的产业规划提供信息支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工业创意产业专业组织机构建立创意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创意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对接、合作与互动;建立创意成果交易市场,进行供需双方间创意成果的交易和转让,促进创意成果快速转化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建立产业互动融合的联盟,以便工业创意企业与制造企业共享近期信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等,在研发设计、制作生产及市场营销各环节对接、合作,实现双赢。
(三)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集聚。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工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嘉兴市应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等,形成一支贯穿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整条产业链的工业创意产业大军。一是畅通工业创意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如嘉兴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与海外相关组织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创意教育和研究人才;二是加强人才的培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院校与企业、产业园区、培训机构建设人才培训基地,以制造企业的需求为参照设置专业和完善教学,加快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借鉴广东省的成功经验,健全创意人才的职称评定和技能评价体系,为工业创意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扶持有一定影响力和潜力的设计师、研究人员,创立专业的工作室与研究院,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创意金融服务。嘉兴市政府要引导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共同投资设立地方工业创意银行或创意金融部门,为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一是开辟工业创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推动工业创意企业迅速发展;二是商业银行要推进金融业务的改革创新,结合地方工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设立工业创意产业专项授信额度;三是县区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设立工业创意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的政府共担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工业创意领域;四是建立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引导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注入工业创意企业。
(五)营造积极良好的市场环境。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开展工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引导工业制造企业关注和应用工业创意产业的创意成果。同时,充分发挥工业创意产业、制造业专业协会等机构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科学、自律的管理,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工业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增强工业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使用和维护的能力,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制造业工业论文: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工业设计策略研究
摘 要 湖北省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目前省内大量装备制造型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在此阶段,工业设计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通过研究湖北典型装备制造型企业――脉辉叉车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就服务模式、品牌定位以及产品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设计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业设计能有效提升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装备制造 设计策略 叉车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与效率型转变,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要求为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①2011年,湖北省经信委以〔2011〕346号印发的“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件中指出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密集型、加工型和价值链低端产品多,技术密集型的重大成套设备少,高技术产品比重较少。”同时,文件提出的措施中包含“发展市场调查、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中介服务公司,提高服务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该措施表明政府认可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工业设计能够为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产品“脉辉叉车”的工业设计为例,论述了装备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工业设计策略。
1 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的“脉辉叉车”概况
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脉辉叉车”,是一家典型湖北省装备制造型企业,其原名湖北金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最早生产中小型液压起重、搬运、装卸车辆的厂家,公司早年生产“金茂”牌系列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液压叉车、电动叉车、可倾式油桶叉车、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等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它们是仓库、码头、工厂、车间、超市等场地理想的搬运工具。其中,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是该公司首创,同时《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行业标准也是由该公司主创。②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虽然起步早,也曾引领行业潮流,但近十年来,由于地处内陆县城,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产品设计落伍,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省市的竞品相比竞争力较差,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2014年,公司开始研发“脉辉”牌系列叉车,以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 脉辉叉车的工业设计策略
笔者所在设计团队在负责“脉辉”牌系列叉车工业设计之前,详细研读了国务院以2014年国发〔2014〕10号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其中提到“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塑造制造业的新优势。”在此意见的指导下,团队从工业设计的服务模式、品牌定位、产品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给出以下策略。
2.1 针对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设计服务模式
关于工业设计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袁和法与丁伟提出了传统设计服务模式的四个层次:形式、形象、需求和体验,③他们首先将企业分为追随型、品牌型、创新型以及领导型四个层次,指出追随型中小企业一般对工业设计认知不足,针对这类企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仅仅是“形式的供应商”,虽然这样的设计层次不高,但对这类中小企业而言却十分奏效。品牌型企业需要一系列产品的成功来烘托和提升产品形象,为这类企业提供的工业设计服务需强调产品形象,设计师要理解品牌诉求,注重产品与品牌和企业发展策略的结合,而不是孤立地设计产品。第三层次的企业是创新型企业,为这类企业做设计需要不断研究用户需求,洞察消费者内心,为创新企业找到价值点,引导正确方向。第四层次的企业不仅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的产品设计,为其提供的设计需要注重用户的体验,设计需要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多个情感体验阶段。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曾经是行业的引领者,但今天其“金茂”品牌已经没落,新生的“脉辉”品牌还需靠成功的产品来塑造产品形象。从表面来看,该企业属于品牌型企业。然而在接触中发现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工业设计的认知较为有限,依旧认为工业设计仅仅是做造型的美化工作。在深入访谈后,就服务模式提出了以下两个不同阶段的策略:
(1)形式设计阶段的服务模式。团队为企业设计几款不同风格的形式,并配合企业做出样机,然后在展会上,对客户进行调研,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方案筛选和深入设计。在此阶段,设计团队与企业建立互信,通过合作提升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企业为设计团队提供行业资讯,使设计师的工作有的放矢,提升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2)战略合作阶段的服务模式。有了前期的合作,设计机构可以与企业进入战略合作阶段,该阶段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设计机构为企业普及工业设计知识,导入品牌形象识别、产品规划、产品定位、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从产品开发的源头开始塑造产品形象。二是建立设计团队,可以帮助企业考核、培训并逐步建立设计团队,对于产品更新较慢不适合建立自主设计团队的装备类企业,可以以兼职的形式向企业输出设计团队,该兼职团队长期关注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定期驻厂,并建立轮换机制,这样能保持对设计的敏锐和新鲜感。
2.2 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的品牌形象定位策略
该企业新创的“脉辉”品牌在业界基本没有影响力,业界较为出名的科朗、林德(Linde)、合力、三菱、诺力、Still、永恒力等企业都有着鲜明的形象(如图1)。④比如科朗是业界翘楚,产品总是柔和的曲面配以品质的浅色系;永恒力的造型简约时尚而且体块分明,色彩以黄色和深灰搭配;三菱的产品一般造型硬朗,颜色偏冷青色;林德产品较为时尚;诺力系列化做的十分优异,而Still采用了一种独特的钢板原色与橙黄色搭配,风格也十分特别。对比可看出,脉辉的产品显得比较低端,其造型缺乏特征,做工十分粗糙,而且采用了两种纯度和明度都很高的红色和黄色,而且两个颜色的配比没有主次之分,因此显得混乱,另外辅助色绿色的明度和纯度也很高,没有起到辅助的效果。相比之下,其他知名厂家产品的配色设计就十分合理,它们基本都是采用一种纯色作为主色,而采用中性黑白灰色作为辅助色。
据以上分析,给脉辉品牌进行形象定位时,考虑到脉辉目前的行业地位,认为其更适合以追随者的姿态进入市场,因此选择了市场销量大的科朗、永恒力和林德作为参考对象,而在与脉辉多次接触后发现科朗的产品对制造工艺的要求很高,目前的脉辉并不具备这样的加工精度。因此一方面借鉴了永恒力和林德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期望有独特的个性,因此提出了“体块分明”、“时尚感”和“差异化”作为造型设计方向。
2.3 湖北脉辉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设计策略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脉辉半电动叉车进行改良。为营造“体块分明”、“时尚感”和“差异化”的设计形象,设计主要采用几何体组合或分割的造型语言来该设计形象(如图2)。
图3 脉辉半电动叉车初步方案图
在深入设计阶段(如图3),就造型方面而言,放置操控手柄的部分设计有一个凸起的错层面,加强了设计的体块感;V型造型具有向下的力量感,使产品更显稳重;门架顶部做了加厚处理;门架、叉脚与机体外罩部分进行了整体配色设计。在色彩设计方面,选择黄色为主色,并调配出一种与其他厂家有所区别的明黄色,以深灰色为辅助色,以浅灰和镀铬亮条作为点缀。而且其中脉辉的LOGO采用了镀铬的亮面效果。
3 结论
脉辉是较为典型的湖北装备制造型企业,本团队针对脉辉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给出的策略和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与脉辉合作的过程中,笔者所在设计团队提出了从形式设计到战略合作阶段,从品牌定位到具体产品设计的一系列策略和设计方案。从厂家反馈的意见来看,这些策略和方案不仅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设计意识、品牌意识,也直接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工业论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以2008~2013年江苏省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Malmquist生产指数法,以R&D投入和综合能源消耗为投入指标,工业总产值为产出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创新效率表现出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创新效率;Malmquist指数法
一、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变革,以新型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革命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引发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相结合,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挑战,粗放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做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2013年,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及时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本文通过搜集2008~2013年江苏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江苏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和建议。
二、实证分析
表1 从横向角度来看,2008年烟草制品、家具制造业两个行业的DEA有效,表明它们的投入产出表现为高效率,但是江苏省其他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大量的投资却没有有效地提高综合效率,这与江苏省产业和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的使用率有着莫大的关联。2009年有三个行业的DEA值为1.000,表明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这三个行业为DEA有效,这三个行业和江苏省其他行业相比效率达到相对较高效率状态。2010年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行业表现为DEA有效,2011年江苏省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三个行业为DEA有效,2012年和2013年仅仅烟草制造业DEA值为1.000,说明只有烟草制造业投入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其他行业综合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有效性评价,代表各个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发挥效率的水平,从表2中有江苏省有四个行业连续六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000,说明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技术有效的,它们管理和技术发挥达到效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从2008-2011年连续四年纯技术效率为DEA有效,而2012年却为DEA无效,影响其DEA无效的原因是规模有效性没有达到DEA有效的状态,从而导致管理水平和技术发挥效率下降,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于江苏省其他行业纯技术效率较低,说明江苏省这四个行业R&D投入与能源投入没能够充分利用,投入与产出不平衡,需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的资源共享和研发合作。
三、政策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R&D效率,建立效率导向的产业创新资源分配体制。从定量分析的结果可知江苏制造业各行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效率变动不平衡,整个制造业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要建立效率导向的产业创新资源分配体制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提高R&D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大力扶持。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和市场,通过制定政府与产学研联合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保障创新的效率。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江苏制造业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江苏制造业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保障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已成为发展制造业、提高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的迫切任务。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摘 要]从工业工程的角度来看,国内制造业之所以无法取得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其在工业工程的应用方面存在着缺乏实践积累、重技术轻管理和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工业工程在国内制造业的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发展趋势展开了研究,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应用;发展
引言: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应用工业工程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建立规范的工程技术体系,从而使企业实现生产管理效益的较大化。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以便更好的运用工业工程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 在制造业中应用工业工程的意义
作为一门工业科学,工业工程的研究目的就是提高工业生产率、利润率和效率。而从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在制造业中进行工业工程的应用,目的就是为减少生产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所以在制造业中,工业工程师的工作目标就是追求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而应用工业工程的管理思想,可以使各地的制造业结合自身优势创造产业特色,从而使制造业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1]。因此,在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率水平不高和生产方式落后等多种问题的情况下,运用工业工程可以更好的促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
2 工业工程在国内制造业的应用情况
2.1缺乏实践积累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制造业真正引进工业工程管理思想的时间较晚,所以在工业工程的应用方面比较缺乏实践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虽然使用了ERP、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生产等多个管理方式,但是却无法使企业的基础能力得到提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国内制造业出现了“怎么生产都赚钱”的现象,以至于企业忽略了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研究。而就目前来看,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企业资源配置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无论使用如何先进的ERP系统都会出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脱节的管理情况,以至于无法达成工业工程的应用效果。
2.2重技术轻管理
一直以来,技术都是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不少企业将其当成是生产力提升的充分条件,一味进行技术的改进,却忽略了为新技术配备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而在重技术轻管理的行业发展背景下,国内制造业并没有将工业工程的应用工作当成是企业的重点工作,只是一味追求新技术的引进[2]。但在面对新技术引进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时,企业又开始考虑技术升级的问题,以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陷入到了死循环状态,因此往往无法达成预期的生产管理效果。
2.3缺乏创新能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制造业比较缺乏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创新能力。就目前来看,国内制造业尚没能形成企业的集成创新机制,所以企业无法将产品、材料、设备与生产要素、环境和人的资源组合起来。因此,不少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但是却难以将技术应用在生产上,并且也难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此外,一些制造企业在转化技术创新成果时,缺少科学指导和过程管理,以至于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与专业技术创新总是无法相适应,因此也无法转化成高效的生产力。
3 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发展趋势
3.1应用模式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在工业工程的实施应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使国内出现了工业工程应用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目前,一些传统制造业开始利用CIE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该模式的应用,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得到了改进,并且为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3]。此外,物流管理系统、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和丰田生产方式等多种工业工程管理模式都在国内制造业中得到了应用,并在制造业的生产系统设计、规划和流程再造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2技术与管理一体化发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在应用工业工程方面也逐步开始向着实现技术与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造系统和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而在信息管理方面,很多制造企业也开始使用信息系统进行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并且构筑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平台,从而为平常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管理决策。此外,利用ERP技术,企业开始制定科学的计划管理制度,从而解决制造业计划需求与制造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而从采购、制造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利用ERP技术进行统筹管理,从而使企业各个机构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
3.3产学研的统一发展
近年来,制造业开始加强与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合作,以便利用产学研统一模式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而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发挥学校科研和人才功能,并且帮助企业员工更多的接触到先进技术,所以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还能使企业的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就目前来看,在产业化咨询公司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开始逐渐实现产学研的统一发展,从而使工业工程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而在工业工程的运用实效性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论:总而言之,在制造业中进行工业工程的发展应用,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所以,随着工业工程相关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发展,制造业需要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以便顺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浅析
摘 要:工业工程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不断的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工程中,出现了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工业工程的概念起源出发,对于我国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发展困境做了阐述,并且有着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工业工程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一、工业工程概念来源阐述
工业工程这个名词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实际的美国,一开始工业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工程开始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科技成果,形成了解决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完整工程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医院、政府、民航、饭店等多种产业的效率、质量和成本改善与竞争力提高,因此后来被称之为现代工业工程。
二、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必要性
我国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而且和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和改变这种差距的途径就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产品开发的效率、设计的效率、生产的效率等。
在我国,对于工业工程技术的重视较晚,从改革开放和经济政策放开之后,很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盈利的较大化,才开始重视工业工程对于制造业的巨大作用,也开始慢慢的对于工业工程的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中国的经济在进一步的面向海外市场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同时也会面临到更多的挑战,很多来自于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作为竞争资本,通过工业工程的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竞争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想要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要提供工业工程的生产和革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良好发展。
三、中国制造业中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
中国的工业工程发展历程,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考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局势,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率先成立了工业工程研究会, 这标志着中国工业工程的诞生。到了1992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据不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 166 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 66 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硕士点。另外, 作为正式教育的有益补充,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大范围的教育格局。截至目前, 我国已有8 届工业工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毕业, 近万名工业工程硕士在全国各条经济战线上发挥作用。出版了两本高水平的工业工程学术刊物, 一本是由上海交大与德国著名 Spring 出版集团合资出版的《工业工程与管理》, 另一本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广东工业大学出版的《工业工程》。在学术界的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基本成熟。中国工业工程 建立在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 并根据中国国情特别是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 已经形成四大理论体系与科学问题,这四类技术并不是独立的, 他们相互关联, 功能相互交叉。如质量也需要进行设计, 组织过程也需要控制等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发展困境
尽管目前我国对于工业工程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取得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起步晚、基础弱
美国从20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工业工程进行研究,日本在1945年以后就开始对进行研究,韩国在1953年就已经来时推行工业工程的大范围应用,但是我国对于工业工程的应用研究在近年才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也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因此存在着研究基础薄弱的现象,很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业工程都认识不够。
(二)工业工程仍然陌生
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对工业工程进行研究,但是很多的企业对于工业工程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层的研究,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工业工程内涵,尤其是很多的企业宁愿把投资金额放在企业的生产与运转上,导致了对于工业工程的不够重视。
(三)学科发展有待加强
在我国,对于工业工程的发展还不够,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工业工程的相关学科,但是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沿用其他国家使用过的教材,缺少创新性, 另外,我国的工业工程革新主要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模仿上,缺少自主性。
(四)缺少工业工程人才
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一件直观重要的事情,这能决定我国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在为制造业输送人才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才创新性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难以进行创新工作。
五、改善制造业工业工程现状对策
(一)学习经验,自主创新
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工程的发展起步较晚,要想在一时之间赶超其他国家是不可能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其他国家的有关于工业工程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拿来为我所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的研习,从而加强我国的工业工程创新能力。
(二)加强人才和科研经费投入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要进一步的对工业工程专业予以重视,要不断的增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工业工程创新积极性,要通过不断的投入科研经费确保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的培育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另外,在我国的制造业中,要充分的重视起工业工程对于制造业的作用,要将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予以正视,将其提高到与企业生产发展一样的高度上进行审视,只有企业予以重视,才能积极自主的去进行创新和学习,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工程技术发展。
(三)形成示范性和标志性成果
以国资委和发改委为领导核心,选择汽车、电子、钢铁、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石化、家电等7~ 8个行业的典型制造企业,基于企业现状与需求,面向制造效率、成本、质量改善和工程项目控制,实施典型试点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以项目管理方式设立工业工程研发与推广实施项目,获得示范性效益和标志性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后以后在行业推广。
六、总结
工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对于工业工程的创新和研习,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最快方式和途径,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工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才培养还不够到位等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工业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一些方式和手段,还是能够不断的促进工业工程的良好发展。
制造业工业论文:中国制造业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总体上比较困难。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刚刚,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同上月持平,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
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在官方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中,反映出资金紧张、市场需求减少的企业比例有所增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我国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实质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未来制造业变革的先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表示,中国的制造业还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是对工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前景的描述,而“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回应,是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提出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和解决方案,是在对制造业历史演进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