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滨河生态新吴忠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敢于解放思想、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历史发展大机遇,立足本职岗位,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强。所以当前我们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也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及时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要提高广大人员的科技认识和科学素养,发挥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是载体。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尚不发达的市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全民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协助企业成立创新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要尽快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的结合。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开展创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目前,我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我们要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一批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立足现实,集中力量,有所侧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三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产品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要尽快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结构,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农业园区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科技示范园区的改选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使农业经济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工业重点围绕乳品深加工、机械、化工等优势行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四是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联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中介机构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建立起企业的技术依托,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立企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围绕提升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引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避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帮助企业引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应用,以企业信息化提升地方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要注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大批高科技项目、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吴忠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工作要发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用,把企业与创新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使科技资源加速向经济领域流动,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大的冲击下,自治州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露,石油天然气工业首当其冲,产量分别下降15万吨和91.69万吨,导致当年自治州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下降17.8和5个百分点。传统工业下滑促成了全州上下抓住机遇求发展的意识普遍得到增强,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科技创新环境还不理想,表现在:鼓励创新的政策尚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创新的人才政策、缺乏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对源头创新的有力投入支撑、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尤其是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强等。因此当前急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解决创新环境建设问题,特别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区域文化环境,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区域科技合作环境,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科技投入环境等。
一、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着不适应性
巴州虽然资源丰富,有煤、石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影响,科技潜力难以发挥出来,科技竞争力等重要指标在全疆不突出,更没法跟全国比。科技与经济与全国更存在着脱节。全州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少(科技人才一般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较多),这些人才跟企业联系少,产业研发合作机制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科技潜力得不到发挥。
二、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十二五”期间,巴州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加快。但当前巴州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白己的核心创新力,主导产业做强问题仍有待解决。表现其一是主导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重点产品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其二是主导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石化产业精细化率只有27.7%。其三是主导产业成套能力差,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作为低端产品流向区外。因此全州工业经济当前急需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尽快使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解决主导产业做强问题。
三、促进巴州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加快发展的对策
使巴州工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确保巴州“十二五”期间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巴州未来实现更大发展。
(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国企振兴要求科研机构同高校合作,引进核心单元技术进行重大创新,取得技术突破,不仅能占有着全疆的市场份额,还可以占领国内大市场的份额。可见产学研结合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对企业的成功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大力促进企业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三方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促互进的高新技术开发机制。加快培育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调动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高校智力密集和智力源头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形成完善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通过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间联合研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竟争力。
(三)改变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模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十一五”期间,巴州工业基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自治州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607亿元,年均增长17%的增速带动了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总体上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尚处在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巴州当前急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企业学习能力,改变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主体地位。
(四)实现在西部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决定一国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化是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工业压力加大。相对于全疆其它城市,巴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历史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也需要巴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全国相比,巴州的工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全州经济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还没改变;通过工业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
(五)实施人才工程,提升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及技术创新能力全州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一方面成立了专家顾问团,利用专家大力推动巴州科技的发展,召集专家顾问,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式,并结合巴州本地特点,提出来建设性的意见。对一些新项目,经过专家顾问团的充分论证,即保障了项目的科学性又使政府决策进入了合理化、民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全州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为企业技术顾问,邀请他们进行企业相关活动的同时,也为一些企业提供技术帮助,推动共同推动巴州经济的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机构,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组织保障科技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支撑,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只有加强企业的科技开发机构,才能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要发展壮大原有的科研机构,重点培养和扶持新生的研发机构,给予这些企业机构一定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培育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认真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创出品牌,使企业能够常胜不衰。
作者:刘旭红单位:新疆巴州科学技术局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水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情况研究
水产品精深加工也经历从最初的简单分拣,到粗制品加工,再到半成品加工,再到精细加工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以精深加工为主,产品遍布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医药用品等领域,精细化、自动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链条。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是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基础,以“973”“863”等国家大型科研资助项目为依托,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国家“973”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开发培育出了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并进行了普及推广,和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一起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三大优良品种。开发培育了“蓬莱红”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种等新品系,为我国扇贝养殖和增殖放流提供良种。国家“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东海、黄海生态系统研究为切入口,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并促成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则首次对我国大规模有毒赤潮的毒性、来源,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威胁进行了研究,建议建立我国近海有害赤潮预测预防机制,对我国近海海水增养殖灾害预防与防治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在海水增养殖良种培育技术方面,已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提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以及对虾、牡蛎、扇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培育成功“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以及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品种;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方面,最早在国际上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开发了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制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明显提高了养殖对虾的存活率,发现了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在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方面,“黄海1号”中国对虾已在河北、江苏大面积推广养殖,“大连一号”杂交鲍从黄海北部扩展到我国南方,“中科红”海湾扇贝目前已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000hm2,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繁育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海优一号”珍珠贝新品种在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耐高温高产“荣福”海带在山东、福建和广东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捕捞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适应本国渔船生产特点的大型拖网渔具扎制方法并被广泛应用,研制的渔用高强度聚乙烯材料也在狭鳕拖网渔具中得到应用;成功选育了耐海水蔬菜“海芦笋”和“海英菜”,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00hm2以上,实现了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
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水产品冷冻以及冷冻品、干制品、鱼糜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鱼油、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水产加工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也不断提高,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正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精深加工水产品比例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行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现状从产品上看,主要应用于烤鳗加工、冷冻鱼虾加工、鱼粉加工、鱼糜加工和紫菜加工业等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体现在不少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上,如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及鱼片加工生产线、烤鳗生产线、紫菜精加工生产线、干制品生产线、盐滞海带及裙带菜生产线等。同时许多企业也逐渐参与产品质量管理、卫生标准制定等方面,完善生产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工程序等,确保产品的卫生与安全。此外,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突破,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提取河豚素、DHA、EPA、DPA、鲨鱼软骨素、壳聚糖、壳寡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应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进行了工业化的生产,并且成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领域。从技术上看,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攻克了一批海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如海参精深加工技术、海带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大宗海洋捕捞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技术等;在滩涂植物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耐海水蔬菜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耐海水蔬菜深加工技术、耐海水植物新品种筛育及滩涂栽培技术等都取得进展。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海洋生物酶开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均有突破,已经筛选到多种具有较强特殊生物活性的酶类,克隆获得了一批新颖海洋生物酶基因。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晚,总体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在海洋药物研究方面,主要是建立了海洋生物活性筛选、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构优化及活性评价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方面,已经积累大量海洋生物基因数据,建立了多种海洋动植物基因库,展开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研究,克隆了大量与海洋生物发育、疾病、免疫等相关的功能基因。海洋药物开发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应用较高的领域,并且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5种海洋药物、10余种海洋保健品获国家批准上市。一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和化工制品开发成效显著,海洋生物碱性蛋白酶应用目前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04型创伤急救包”和“99型急救烧伤敷料”海洋抗菌止血复合材料已投入应用,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海洋微生物农药、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等均实现了产业化,在养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已开发出多种海参制品,在保健品行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新型海带综合利用系统为基础,研究开发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等新型海带产品,实现了高附加值的海带加工产业。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是海洋资源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沿海省份之一,所辖的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业一直是山东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拓展了海洋渔业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机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山东省还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是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拥有国家驻山东及省属副县级以上涉海科研、教学单位40个,科研院所3所。其中涉及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及时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建有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山东具有资源和科技两大优势,发展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
1山东省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业从20世纪70年代大养海带,80年代掀起养虾热潮,90年代起扇贝筏式养殖发展迅猛,到近年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浪潮,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各养殖品种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产量上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随着“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战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山东省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沿海地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渔业增收增效的主要途径,海水养殖业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发显现。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海水产品总量664.4万t,同比增长2.8%,其中海水养殖413.5万t,同比增长4.3%[1],占海水产品总量的62.2%。增殖方面,投放苗种43.2亿单位,增长54.3%,建设人工鱼礁区43处,新建渔业资源保护区7处,新改造开发老旧鱼塘4300hm2余[2]。目前,山东省海水养殖产业涵盖了我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海珍品、藻类等主要优势产业品种,并在山东省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突出、集约化程度高、特色分明、带动性强、影响力大、助飞经济发展的海水养殖产业特色,其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包括:大菱鲆、牙鲆、鲈鱼、鲽鱼、对虾、梭蟹、牡蛎、贻贝、扇贝、蛤、蛏、鲍、海参、海胆、海带和紫菜等。科技一直是山东渔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山东省一直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山东省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在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山东省已建立海洋药物、水产饲料、生物制品、海藻良种、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部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近20年来,山东省共获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近30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良种培育、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逐渐兴起,绿色无公害养殖正成为目前海水增养殖的发展主流。
2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水产品加工业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延续,在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增值、增加就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初级加工品多,精深加工品少、保鲜保活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以产品增值为目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不断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山东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科技成果应用较为广泛的行业,其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省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两大计划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项目设立和资金倾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水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开发出了海参胶囊、即食海参、牡蛎沙司等一大批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水产品加工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冷冻品、干制品、盐渍品,向目前多品种、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方便、风味、健康食品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已经不再局限于食品行业,而是在附加值更高的医药和保健品行业崭露头角。如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建洲和宫庆礼利用D201大孔树脂层析、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假晴东方的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河豚素(TTX)晶体,得率为81.1%[3]。提取的高纯度河豚毒素结晶,目前已获得美国HAD认可并进入了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另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在青岛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为中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沿海地区中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与沿海海洋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特别是与国际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础性研究薄弱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调查研究随机性比较强,没有建立周期性调查机制,致使基础数据积累缺乏连贯性和完善性,因缺乏长期的观测和资料积累,无法满足沿海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仍存在比较大的不足,针对山东省近海生态资源衰退、生物关键种的资源变动、赤潮的产生与消失等重要生态过程缺乏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海洋微生物种质保藏研究和种质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保护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深海生物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统一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
受工业基础、工艺条件、配套能力、原材料等条件制约,仪器设备的整体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新的重要海洋有机污染物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海水中营养盐和无机污染物监测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要改进完善,缺乏大面积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品种监测能力;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在海洋环境的立体化监测技术、数据同化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不足,海洋观测能力还不能满足海水增养殖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养殖生物免疫基因研究目前仅达到猜测或初步理解相关功能基因的水平;海水养殖病害疫苗开发滞后,缺少统一的候选疫苗效力评价标准化实验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候选疫苗安全性评价标准规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几率较低。海洋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设备落后,质量差,速度慢;海洋生物基因的获取手段落后,尤其是深海生物资源的采集技术落后;海洋生物酶应用技术研究滞后,应用领域较窄。酶制剂技术落后,颗粒酶、液体酶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海水产品加工研究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3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缺乏良好的研发基础,创新资源建设滞后,创新投入低,自主创新能力差,具有高技术含量、能够创造高附加值产品且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涉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山东省大多数涉海企业还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效果差等问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由于发展时间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尚不成熟、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等,导致为数不多的成果也未能实现产业化。此外,缺乏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财税政策不完善及激励和分配机制不到位等因素,也对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制约。
作者:孟庆武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依托科技创新发挥生态优势加快食品工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工业、农业和流通领域的大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西是绿色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生态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偏低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客观上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积极提高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无疑抓住了我省经济发展的症结之所在。食品工业与农业关系密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江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是食品开发的宝库,品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江西把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以来,我省已有13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对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年底,全省共有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共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29亿元,比*年增长165.5%;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年增长114.3%;实现利润11.93亿元,比*年增长115.3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
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品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造了独特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人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以现代科技为纽带,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以绿色为优势的食品工业。江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至*年底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经验丰富优势更加突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确认的法定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今后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绿色江西”的品牌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
三、科技创新,是加快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先进的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西食品工业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省内高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我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膨化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余项,其中有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新产品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强化我省农业综合力的战略高度,重点解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把强化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产业技术结构配置、研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同时,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调整优化食品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强化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参与,实现优势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和科研队伍。
“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与农业关联度的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江西将继续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创新创业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以绿色为切入点,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食品工业既快又好发展。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路线图探究
1乳品加工业市场分析
1.1乳品加工业品类分析
我国现阶段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乳品大类品种为:液态奶(包括常温奶和鲜奶)、酸奶及配方奶粉,下面对各类别分别进行分析。
1.1.1液态奶在液态奶方面,普通品类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于是近年来,大型乳品企业纷纷开始推出高端奶产品,且竞争趋激烈。“枸杞奶”、“白金木糖”、“植物甾醇”等健康概念相关高端奶的推出,说明人们已越来越注重养生,而消费者也逐渐熟知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重要性,因而生产出更多养生类的功能性液态奶制品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1.1.2酸奶原味型酸奶甜度不够,水果型及调配型酸奶通过丰富口味及增加甜度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在健康方面,也可与谷物、水果、蔬菜、矿物质、维生素进行组合,使酸奶品种更丰富多样。此外,还可以发展新品种,如易保存的脱乳清酸奶、与冰淇淋口味相似的冷冻酸奶、粉末形式生产的酸奶粉等。对于目前各国都还在继续研究的生物酸奶,豆奶酸奶等,我国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及推广。在菌种方面,各国研发人员正致力于研发出能在人体肠道内存活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菌种,以及一些特殊的,如产香性能的菌种。
1.1.3奶粉奶粉方面,最重要的是质量安全问题。在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产生了怀疑,导致一些洋品牌奶粉在我国销量直线上升。2011年奶粉全年进口量达到44.95万t,同比增长8.57%,进口额达16.45亿美元,同比增加18.54%[3]。因而现在对于婴幼儿奶粉产品,我国企业首先要做的是保障产品质量,重塑消费者信心,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其他品种。对于中老年配方奶粉,应加大宣传以加强消费者对其认识程度,添加和强化日常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使其更适合中老年人身体健康要求。
1.1.4其他乳制品对于其他乳制品的品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我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而一直没有被重视的奶酪制品;另一类是特殊乳制品,如针对肥胖者的特殊乳制品,针对运动员的乳制品,或其他乳清类、免疫乳制品等。奶酪的营养很丰富,蛋白质含量达到25%左右,钙可达1.2%,但由于受我国消费习惯的影响一直没有被消费者重视。乳清是生产奶酪中产生的副产品,其含有的成分乳糖、乳清蛋白及其他微量等,非常有营养价值。乳清蛋白是目前市场上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产品,可以帮助运动员迅速的恢复体力,也可以调节婴儿奶粉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使其更接近母乳。从乳品品类长远发展来看,在发展奶酪制品基础上,应对其副产物乳清同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创新出更多的品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要求。免疫乳是指哺乳动物选择性地接种一些外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分泌特异性的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进入乳中[4]。国外研究机构对乳牛接种细菌抗原,制成含有大量的抗体和抗炎症因子乳粉。
1.2乳品消费区域分析
根据2012年《中国奶业年鉴》的数据[2],2009~2011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对奶及奶制品的支出费用及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三年始终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北京、西藏、安徽。上海、北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生活水平高,因而对乳制品的消费水平也高。西藏地区奶牛的养殖业较发达,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偏向食用奶油等乳制品,因此对乳品的消费量也大。安徽省的现代牧业集团是蒙牛奶源最重要的供应地之一,因而该地的消费乳品支出排在前面也是合理的。消费量较低的地区主要是黑龙江、湖南、吉林、云南等地,因而在进行区域发展的规划时,应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有意识的向这些省份开拓市场。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即为,对原来消费量较高的地区,因其经济水平也相对较好,因而可以发展高端奶,并丰富产品品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稳固并逐步增加其销量;对于中等消费地区,重点应加大宣传,进一步提高消费量;对消费量较低的地区,按当地文化消费习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三方面划分归类,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路线图的设计。如对于湖南等在消费习惯上不适应乳制品的地区,企业应加大对乳品作用的宣传,可先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多进行宣传,以不同口味、独特的包装吸引青年消费者,以此逐渐打开市场。黑龙江、吉林等东北地区,由于与主产品生产地的距离较远,导致外地乳品进入较难。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可采取与当地小型乳品企业合作,逐渐找开该地的消费市场。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云南,乳品企业可有针对性的改变包装大小,进行小包装低价格的方式来扩大销售量。
1.3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分析
乳制品生产加工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原料乳的检测、杀菌、浓缩、干燥等,下面结合国内外情况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对于检测技术,因对乳品加工行业来讲,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命脉,故乳品行业要求十分严格。但对原料乳中一些含量极少、但影响大的物质检测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我国应进一步引进并研究生物传感器、超声波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等,以提高检测水平。
2)对于杀菌技术,我国目前采用是热杀菌,主要是巴氏杀菌和超高温杀菌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在生产领域的冷杀菌技术,既可保持乳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也能很好的保持乳中色、香、味,具体有高压杀菌技术、超声波杀菌技术、微波杀菌、电场杀菌、磁力杀菌、辐射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等。高压杀菌技术独特新颖,而且简单而易操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杀菌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微波杀菌相对于传统加热方式而言,引起营养物质损失程度较少,对食物的风味影响也较小。但如果加热时间不充足、温度不均匀,可能导致杀菌不彻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的。电场杀菌现用于延长面包、牛奶、橙汁、啤酒等产品的保质期,但其对微生物作用机理还没有十分明确,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还没有进入到商业应用阶段。我国乳品企业应不断探索引进新型杀菌技术,以更好的保存乳制品营养成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更高要求。
3)对于浓缩技术,现在普遍使用真空浓缩。真空浓缩的设备方面有缺陷:单效式浓缩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生产能力大,但管子较长,清洗不太方便;双效式浓缩设备由于二次蒸汽能够加以利用,降低了能耗,但其设备结构较复杂,要求较高操作和管理水平。现在发展的浓缩新技术有超滤反渗透技技术、冷冻浓缩技术等。超滤可以从溶液中分离高分子和微粒,反渗透可以除水,冷冻浓缩是基于冰与水溶液之间的固液平衡原理将水以固态方式从溶液中去除。这两种方法的耗能比真空浓缩蒸发少。但设备成本和保养费较高且不易操作。我国乳品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并开发浓缩新技术,兼顾能耗和可操作性。
4)对于干燥技术,目前国内乳粉生产普遍采用加热干燥法,即喷雾干燥法。但喷雾干燥法所需空间大,一次性投资大,热效率低,喷雾干燥塔内壁粘有的乳粉,时间长会影响成品的溶解性能,而且清除困难。冷冻干燥因蛋白质不会受到损害,对乳粉质量更加有利,但因其能耗太高而未被广泛应用。对于已有方法的缺陷及新方法的不足,都是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切实解决乳品加工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5)应用于生产特定的乳品品种的其他一些先进技术。如膜分离技术中的反渗析技术应用于浓缩乳清,超滤技术应用于蛋白质浓缩、分离以及提纯等,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应用于生产免疫乳,微胶囊技术应用于生产功能性乳品等。其中膜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成功地应用于乳品生产中,用来浓缩牛奶、分离乳清固型物等。微胶囊技术是将物料包埋或封存在微型胶囊中,使其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使被包裹的物料与外界环境隔绝,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较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和生物活性[5]。我国乳品企业需要引入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推进特定乳制品的生产。
1.4乳品加工设备分析
先进的设备不仅能够生产品质的乳品、节约能源、降低劳动强度,而且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6]。我国乳品加工流程中原料乳预处理、杀菌、浓缩、干燥及包装等诸多关键环节的设备大多还是依赖于进口,这增加了乳品企业的负担。
1)在原料乳检测设备方面,我国自动检测仪器、乳制品在线检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快速检测设备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应用受限。
2)在原料乳净化设备方面,目前多采用分体设备分别完成对乳的分离、净乳、标准化,但这耗费时间较长,因而应研究生产出性能稳定的一体化处理设备,提高生产率。
3)在原料乳预处理的均质机设备方面,我国均质机种类较多,也被大多乳品企业广泛使用,但设备稳定性方面与国外的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提高。4)在高温杀菌设备方面,因为常温奶是我国乳品消费的主要品种,因而对于高温杀菌设备需求量也相对较大。但在这方面,我国乳品企业基本上都是引进外国整套的生产线。虽然国内企业也研发无菌生产设备,但质量和性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5)在乳粉生产所需浓缩设备方面,真空浓缩设备的形式较多,按加热蒸汽被利用的次数有单效浓缩设备、多效浓缩备、带热泵的浓缩设备等。蒸发器效数多,可节约蒸汽,降低能耗。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真空浓缩所使用的蒸发器的效数已可达到七效,近期研发的闪蒸设备更是可以更大程度的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但目前在我国多采用的是多为单效和双效的蒸发器。
6)在乳粉生产过程中干燥环节所需喷雾设备方面,国产一段干燥设备较多,但二次干燥设备和速溶喷雾设备,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作为以后研发重点。
7)在奶酪加工生产设备方面,由于我国奶酪生产很少,所以相关国产设备基本还是空白,加快奶酪设备的研究对生产奶酪制品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8)在乳制品的包装设备方面,主要是采用真空充氮的袋装和罐装。袋装体积小,材料便宜;灌装密封性能好,但材料较贵。目前我国包装设备较多还是从国外进口,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总体而言,对于设备方面,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已有乳品加工设备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对引进国外设备与技术进行消化利用,应掌握其核心技术,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先进设备。在设备生产方面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逐步脱离依赖国外生产设备的状况。
2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目标分析
综合前文对乳品加工业市场需求的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及企业高层意见,可归纳产业目标如下:
1)乳品加工产品品类方面:应生产更多的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并向国际前沿的功能性乳品品种靠拢。
2)乳品消费区域方面:应平衡区域消费差距,企业也可借此扩大自己的销售区域,增加新的利润来源地区,也可避免高消费区域价格战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
3)乳品加工技术方面: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技术水平还较低,需要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并对于已引进的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开发新技术。
4)乳品加工设备方面:我国的加工设备在稳定性和节能性方面都有待提高,对于引进的设备,不仅要懂得其如何操作,还需要对其设计原理进行研究,使其能转化为我国的核心技术。
3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壁垒分析
综合相关专家人员的意见,得出我国乳品加工业主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可归纳对于我国生产量较少的奶酪产品,其技术壁垒是由于我国基本不生产,所以相应的技术都比较陌生,我国需要从发达国家一些奶酪技术成熟的企业学习,尽快打开中国的奶酪市场。
4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需求项目的优先性及研发模式分析
从乳品加工业产品品类、乳品消费区域、乳品加工技术、乳品加工设备四方面总结科技创新需求项目,并依次编号,1~4号为品类方面需求项目,5~7号为消费区域方面需求项目,8~14号为加工技术方面需求项目,15~20号为加工设备方面需求项目。把研究需求项目的优先级分为顶级、高级和中级,按研究需要的时间长短节点分为近期(0~3年)、中期(3~10年)、长期(大于10年),分别用N,M和L表示,由此得出研究项目优先性分类。项目研发的模式可分为:自主研发,即企业内研发;技术合作,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技术引进,即从行业之外或国外引进。按照此分类,结合研发需求项目的内容以及对项目的编号,制定乳品加工技术发展模式路线图。
5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综合路线图的绘制
结合对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以及研发需求的分析基础上,绘制乳品加工业综合路线图。企业可以此为参考,从战略的高度对以后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进军国际水平,引领国际乳品加工业。
作者:李瑞红 高宏巍 王南 单位: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及科技创新
一、原因分析
1.1市场问题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企业家的问卷调研,49.7%样本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22%样本企业反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内外销为主的企业,占七成以上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1国际市场需求下滑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7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31%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26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15525.36亿日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78%。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1206.85亿日元,同比下降0.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9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72.18%,较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据欧盟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欧盟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29.84亿欧元,同比下降6.8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76个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59.9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7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23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35.36%,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1.1.2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缓,产品价格提升乏力
2012年1月~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46%,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7月份专业市场内服装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6.71%。我国纺织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据调研数据分析,43%样本企业的主要产品平均价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83.7%的化纤企业、52.8%的棉纺企业、52.9%的长丝企业、56.5%的麻纺企业、46.7%的针织企业等产品平均售价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1.2原料问题
1.2.1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数据来看,328棉花价格与国际1%关税后的棉价差已经达5000多元/吨,再度冲破了5000元/吨的高价差线。持续大幅度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美国从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5.50%,而从印度、越南、孟加拉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仅下降了4.36%、3.46%和2.05%。其中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了1.39%,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却大幅提升了20.50%和23.44%。
1.2.2化纤产品价格走低
2011年以来,我国涤纶短纤、粘胶纤维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处于振荡下行态势,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激烈。虽然目前有的行业采取了限产方式,使得价格得以稳定,但总体来看,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产品的价格仍较上年有大幅走低之势。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7月我国粘胶短纤价格平均为14870元/吨,同比下降17.08%;同期涤纶短纤价格平均为10300元/吨,同比下降18.53%。2012年以来,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呈现价格振荡走低的态势。一方面与市场需求疲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年同期的价格基数密切有关。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暴涨带来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暴涨,也带动化纤类产品价格高企。2011年下半年以来,化纤类产品价格随棉花价格回调,也一路走低。也正是由于其价格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化纤行业利润降低较快。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企业家调研问卷数据结果,74.4%的化纤企业表示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居于各分行业之首。
二、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再思考
中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正确的。纺织工业提出要提高科技贡献率,在《2020年纺织强国纲要》中将纺织科技强国列为重要内容,对未来纺织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纺织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民对健康、安全、环保、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更加关心,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下,只有加大开发,加大投入研发力度,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要。在未来纺织产品的开发创新上,笔者结合新形势补充以下几点:其一要以最终产品为龙头,进行上下游合作开发,这样才能使开发成本低,效益好;其二除特殊用途的纺织产品外,纺织品要向功能化方向发展,从原料和整理几个方面共同考虑,具有不同功能的纺织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其三大众产品不是低档次、低质量的代名词。所以纺织产品开发的方向,不应一味追求品质次、高价位,而是用新功能、科技手段使新产品成本降低,成为大众产品;其四较少的纤维用量、较多的功能体现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克服原料资源制约的重要途径。
作者:杨纪朝 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张家港市作为典型的传统重化工业城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依托科技创新,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文章旨在分析研究张家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特点,找准问题所在,为政府正确引导扶持企业创新发展,顺利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创新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特征
1.1研发投入总量不断增长
2015年,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436家,占38.7%;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下同)经费投入达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3%;R&D投入强度有所增加(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人员合计为19938人,增长6.1%;R&D项目数达1677项,增长12.9%;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85家,增长3.2%。
1.2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凸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这不仅体现在R&D经费投入、R&D项目总量以及R&D人员已具相当规模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还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最重要标志,到2015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365件,比上年增加502件,增长27%;通过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达631万元,增长66.1%。同时,企业在行业中的标杆地位不断增强,到2015年年底,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76项,比上年增加15项,增长24.6%。
1.3大型企业依然是科技创新主力
全市36家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2%。从研发投入看,大型工业企业R&D人员9744人,占48.9%;R&D经费投入39.3亿元,占64.0%,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R&D经费投入占50.2%。从研发产出看,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6.7%,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69.7%;专利申请827件,占33.7%,其中发明专利400件,占37.3%。1.4冶金行业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2015年,冶金行业依然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近年来,冶金行业面临着国内钢材产能过剩的生产压力,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主动谋求转型升级。2015年,冶金行业R&D经费共投入21.0亿元,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总额34.2%;R&D人员2757人,增长25.4%,占13.8%。纺织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R&D经费及人员投入均有大幅度增长。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益有所下降
多年来,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增幅在苏州五县市(区)中保持前列。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2454件,同比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1071件,同比减少33.9%;新产品销售收入650.1亿元,同比减少35.1%。对比企业有效发明专利26.9%的增幅和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54.1%的增长,我们或许可以把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减少,部分归咎于———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技术而不是自主研发;冶金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占比达64.1%的体量和45%的减少幅度,拉动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减少29.1%,由此可以部分解释新产品销售减少的原因。总的来说,R&D投入和产出的不均衡发展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2.2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从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看,2015年,中小型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400家,同比增长13.0%;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48家;R&D人员合计10194人,占51.1%;R&D经费投入22.1亿元,占36.0%;专利申请1625件,占66.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2%,比大型企业少7.9个百分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小型企业在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盈利水平的状态下,研发投入和产出不仅体量小,而且效益低。
2.3企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
2015年,在巨大的经济运行压力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有所下滑,企业重当前、轻长远,重生产、轻开发的发展模式更加明显,科技创新更注重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开发。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减少33.9%。而与此同时,企业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增长54.1%,但对引进境外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大幅削减,减少80.5%。长期来看,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达17.8亿元,增长34.5%。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其效果更为直接地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改善、花色品种的增加或者产品的升级换代等方面,并最终体现为新产品数量的扩张及销售收入的增加,但对专利产出等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影响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利产出水平,原因在于技术改造延长了现有技术的生命周期并减缓了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张家港市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下降或许与快速增长的技改经费支出存在一定关系。
3提升张家港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注重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资企业出于对核心技术保护的考虑,往往会把其核心技术研发力量留在本国。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支出仅增长2.1%,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停摆状态,研发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由此可见,外资企业不管在研发投入总量还是在研发技术溢出效应上,都不能成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要依靠本土企业。首先,本土企业要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地引进国外技术或国内技术容易导致“技术依赖”,企业因为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经验而难以打破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路径。其次,必要的技术引进要尽量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实现二次创新,较大化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提升专利技术产出水平和新产品经济效益。
3.2平衡大型企业带动与中小型企业崛起
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具有资源优势,雄厚的资金投入和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机构都是中小型企业所不能匹敌的,大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头羊作用不能忽视。同时,中小型企业拥有庞大的数量群体,也是最有经济活力、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很难获得外部资源的青睐。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分担企业创新风险,激活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中小型企业崛起,在促进大型企业创新带动和提升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平衡。
3.3平衡短期生产效益保障与长期自主创新发展
保障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充裕的物资基础,因此鼓励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但不能因为追求技术改造获得的短期效益而放松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要平衡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作用和效益,也要密切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动态,跟踪产业技术前沿。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依托科技创新发挥生态优势加快食品工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工业、农业和流通领域的大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西是绿色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生态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偏低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客观上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积极提高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无疑抓住了我省经济发展的症结之所在。食品工业与农业关系密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江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是食品开发的宝库,品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江西把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以来,我省已有13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对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年底,全省共有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共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29亿元,比*年增长165.5%;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年增长114.3%;实现利润11.93亿元,比*年增长115.3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
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品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造了独特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人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以现代科技为纽带,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以绿色为优势的食品工业。江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至*年底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经验丰富优势更加突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确认的法定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今后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绿色江西”的品牌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
三、科技创新,是加快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先进的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西食品工业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省内高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我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膨化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余项,其中有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新产品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强化我省农业综合力的战略高度,重点解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把强化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产业技术结构配置、研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同时,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调整优化食品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强化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参与,实现优势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和科研队伍。
“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与农业关联度的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江西将继续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创新创业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以绿色为切入点,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食品工业既快又好发展。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促进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 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以天津为代表的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的区域特大型城市的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本文在了解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技术领域、路径研究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榇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天津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业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健(功能)食品、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点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38.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24个百分点[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1.45倍,占全行业的85.74%。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为2010年的3倍。“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8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1.92%;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最集中地区,汇聚了众多强势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9.35%[3]。
尽管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75%的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原料成本、包装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呈现过剩局面,导致天津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品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
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1.1 生物资源特色营养组成与食品功能营养机制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谱-生物质谱(LC-MS)为基础,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资源营养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组分中淀粉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与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特性营养活性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创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物理活性组分数据库。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组合-营养组成与结构特征特性”关联体系关联因子,设计关联基因差异位点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体系,形成基于基因关联的特色生物资源食品营养分子评价体系,建立营养成分快速定性检测平台[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及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遵循“风险分析”、“快速检测”和“过程控制”原则,利用现代仪器分析及分子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化学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品质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食品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过程关键控制点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等研究,形成一批监测方法、技术装置、软件系统和标准规范;优化现有相关技术,形成“快速监测-控制-信息化”集成技术以及其应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虾等行业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
1.3 食品保鲜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
针对食品需要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特殊情况,从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内部水分蒸发三个角度开展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保鲜技术研究,抑制有害细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积极研发纳米保鲜技术,将通过纳米技术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装材料中,起到长久杀菌作用[5]。加快研发电子技术保鲜方法,通过利用高压负静电场产生负氧离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负责代谢作用的酶钝化,减少乙烯的生成。开展食品保鲜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剂合成调控机制和防腐保鲜机制,开发新型植物源与微生物源保鲜剂。
2 实现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1 加快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一批北京的总部项目落户或对国际食品巨头及国内外知名食品集团总部项目进行定向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6]。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营企业由“生力军”发展为“主力军”。
2.2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现有优势及目前市场需求,建设企业重点研发中心及研究院,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形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和创新核心力量[7]。鼓励、支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落实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着力加强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结合全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以武清、静海等区县为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服务[8]。
3 加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领导与支持力度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配合产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目标、多方协作、集成应用”的农业科技经费使用新模式,形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统筹互补合力支持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建立都市农业和种业领域京津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区域性都市农业和种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在津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新创业。
3.2 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成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和金融与服务机构,立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各领域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综合性企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采用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等形式,来津设立技术研发机构[9]。着力推动产业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3.3 加强创新技术组织宣传模式
根据科技惠农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标,采用政府组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广技术的供应和组织。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市县两级电视媒体、“科服网”和农技站等渠道,宣传介绍天津市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展示天津市科技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金融创新
推动行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选定个别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允许和鼓励合作银行优先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周转金”项目[11]。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专项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先导,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力度,形成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农机工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安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
摘 要:农机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前景下,农机工业当前的发展形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所以促进农机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本文阐述了农机工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必经之路,提出农机企业当前管理趋势,以此使农机工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让农机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机工业;工业化;科技创新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仍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实现工业化发展。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所以要想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要从农村入手,农民是重点,农业发展是难点,只有将三农问题给解决好,才能够使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渐实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重要的新型工业发展突破口,农业装备直接盒农民增收、农机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直接关系,所以说农机工业的重任也是非常明确的,依靠科技创新的新途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行进势在必行。
1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已经有近万家农机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大,但是但从各个农机企业的生产规模来看,规模还是较小,产品档次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且经济效益不好,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农机工业没有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要求,在我国农机企业的现有技术以及产品结构上看,主要就是技术相对落后,对低水平的大宗产品过剩生产,比如三轮农用运输车、小型拖拉机等,使得市场上供大于求,让农机工业发展一直都止步不前;再有就是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新型农机产品跟不上时展需求,特别是那些能够满足国际竞争力需求的优势农产品农机装备,在我国农机市场上多数都是无货可供,或者是供不应求。其二是农机工业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要求,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且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好的经济效益、且较低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我国农机工业现在离信息化发展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就是缺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其三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国农机工业在经济、技术、管理以及技术上都相对落后,受到过多的经济因素制约,在向全球化发展中还面临更多的挑战。鉴于此,我国农机工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让农机工业能够立足于的国际市场。
2 农机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以调整农机结构
2.1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机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前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而在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的同时,各产品科技含量也比较高,这能够有效促进新型农机工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以及科技信息网络,从农机企业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和农机企业信息不畅的现状为基础,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科技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从而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给农机企业以及农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其次,建立农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联系的信息系统,在农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工艺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以及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技术,让农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让生产成本降下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2 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型的农机技术和产品,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沿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和生产出更多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装备,培育和引领市场发展,为多方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服务。(1)榇俳作物种植结构的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区域种植特点和关键、薄弱机械化作业环节,提供先进适用的耕种植保和收获加工农机装备。(2)为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提供先进适用的饲养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种养业内部转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3)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农产品升值,增加农民收入。
2.3 注重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持农机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曾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严重污染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代价,如今他们又不得不为治理环境和降低消耗补上沉重的一课,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又适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农机工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在注重自身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低能耗、低排放的动力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节本增效的水、肥、种、药施用技术装备以及保护性耕作、生态建设机具等,尽快形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体系。
2.4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先进技术装备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的组合技术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机工业必须为农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为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与装备。同时农机制造业本身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机企业多数地处中小城市,靠近农村,更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并不是不讲科技含量、为扩大就业而迁就落后,而是强调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首先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同时兼顾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形成科技创新引导市场、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国家在农机工业的发展上的扶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在农机工业发展上不光给予更多的技术上支持,还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力求让农机工业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让我国农机工业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当然,农机工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有效创新发展,实现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推动科技创新良性循环发展。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推动核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科技创新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提高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重要课题。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例,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结合核工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 核工业 研究生教育 培养机制
一、引言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需要,高效发展核电、加强核科技创新已成必然,加强核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核工业研究生教育涉及学科属于国防特色学科,关系到国家国防建设发展,表现得更为敏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侧重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核工业研究生培养是核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现在或未来引领核工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值得探究。文章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例,分析目前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原子能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介
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是中国核工业的“摇篮”,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核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能院现有两院院士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原子能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1956年,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2000人;现拥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拥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和应用数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涉及招生专业14个;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为50人、70人,培养类型均为学术型;现有博士生导师154人,硕士生导师226人。
原子能院研究生培养实行院所两级管理模式,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及时年为学位课程集中学习,第二、三年回各研究所、室开展学位课题研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入学后即在课题组开展学位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过程涵盖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论文双盲评阅、论文答辩、论文抽检等各个必要环节。
三、原子能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核科学与技术作为以物理学为基础发展的学科,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演算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缺乏前沿性和前瞻性,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近期发展方向和近期科研成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没有形成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研究生发散思维、思考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寓教学与科研之中”是原子能院作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之所在,也是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努力追求的培养方式。但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锻炼和培养,一是研究生开展调研的时间较晚,研究生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课题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生从事的科研任务边缘化现象较多,没有真正融入到研究课题中,研究缺乏全局性和连贯性,导致参与科研的广度不够。
3.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目前,我国对博士研究生的选拔主要通过笔试方式,原子能院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虽已兼顾初试、考核组、导师和所在单位意见四方面的情况,但是考核形式,还受制于当前考录政策的限制,未能突出考试内涵,未能有效甄别出考生的专业素养、科研潜质和逻辑思辨能力,距离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潜力人才选拔还有一定的差距。
4.导师的教导能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原子能院目前在读研究生有30%没有按照培养过程节点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究其原因,一是研究生培养实行单一的“导师负责制”,使得部分导师无法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抽出充裕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而且研究生培养过程还受科研进度、实验平台等教育服务平台的制约,导师无力协调;二是尚未建立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导师为研究生培养投入更多的责任和热情;三是导师的教导水平参差不齐,导师多为兼职,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专业训练,对研究生的指导比较随性,往往忽视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缺乏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四、完善核工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
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在核工业科技事业和核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与科研生产学科建设、学位科研与岗位科研、导师队伍与科研团队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强化大局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质量为根本,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从事务性管理到战略型管理的根本转变。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为已任,优化资源配置,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服务于核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
2.完善学位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以“十三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和核科技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现有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内涵,进一步量化各学科、专业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要求,设置符合国防特色要求和满足核工业长远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方案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分布和课程层级,调整物理学、数学等基础课程在不同学科的配置比例。建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机制,保障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以个别课程为试点,探索实行研究型、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原创力。建立学位课程评估反馈机制,提高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目标的适配度。
3.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突出创新潜质的考察
以考察专业素质和创新潜质为重点,分步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首先,进一步改革博士生初试题目的结构设计和考察重点,增加开放式试题的比重,重点考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开创性思维程度;其次,探索博士生面试考核结构化,侧重从考生已获科研成果中挖掘其科研潜力;第三,在国家硕博连读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硕、博贯通制,根据硕士生的学业表现建立“2+3”、“3+3”的硕博联动培养机制;第四,探索建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
4.严把培养过程质量关,健全创新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完善研究生使用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任务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使用制度,改变以往研一脱产学习的状态,实行入学即入研制度。积极借助导师在研项目资源平台,鼓励研究生独立担当相关课题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及其研发团队的指导作用,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提升。
(2)完善在读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一方面,对理工科不同专业学生,按照理论类和实验类进行分类,进一步严格研究生听取及做学术报告制度,并建立参加学术报告备案抽查制,增强研究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制定学术报告奖励制度,提高研究生学术报告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3)实行培养过程定期检查与结果反馈制
按照培养过程中各个培养环节的要求,定期开展培养过程检查和结果反馈工作,反馈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有针对性地督促研究生和导师积极开展学习和培养工作。
5.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教导水平
(1)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建立师生定期交流制度
确保研究生和导师每周见面一次,交流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配套相应的监督措施,依此规范导师的教导行为,增强导师育人职能。
(2)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提高导师的教导能力
根据导师的层次和类别,建立导师上岗培训、聘期培训等制度,要求导师制定个人培训需求计划书,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高导师教导水平。同时,探索建立导师培训与导师评价相挂钩制度。
(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
制定研究生导师评估制度,把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指导、学术训练和学术道德教育等纳入到对导师的评价体系中,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衡阳市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基于科技服务能力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发园区重要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就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硬件支撑,整合建设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园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专业测试和行业检测平台,着力打造全流程的投融资平台等方面,提出一些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路径;衡阳市
园区是一种发展规模工业的新兴载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心,是一种集研究、开发、生产、交换于一体的新型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合利用资源、提高产业聚集度的有效形式,同时又是推动招商引资和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企业的产业关联、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因而对发展“两型社会”和实现新型工业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衡阳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招商引资和外向经济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国沿海地区、中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换代阶段,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往中西部地区,我们衡阳地区毗邻珠江三角洲,在这次的地区扩展、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把握这一千载难遇的机会,促进衡阳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衡阳工业。虽然衡阳工业园区取得了诸多辉煌成绩,为衡阳发展作出瞩目的贡献,但是目前,衡阳工业园区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沿海城市、中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对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例如,规模相对较小、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小等等,但最为突出的是缺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加速发展。本文欲结合衡阳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探讨如何建设适合衡阳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意义及需求
创新科技平台是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工业园区企业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衡阳市工业园区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2011年,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以此为契机,高新区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对接省、市知识产权局、高校、研究所、企业,形成了官、产、学、研相互联动,互转化科研成果的良好机制,做强了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先进企业。此外,衡阳高新区还依托部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在增压器领域,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强大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制定实施5项行业标准,成为国家涡轮增压器行业标准的主导企业;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凭借其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但从总体上看,衡阳市园区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二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上是缺乏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及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没有建立多途径的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融资途径。衡阳市科技平台建设的滞后与薄弱,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许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
二、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对策
1.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硬件支撑。价格高昂、日常使用率却不高的大型品质科学仪器,往往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工业园区科技服务平台应当以“共享、共用、共建、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对园区内企业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制定灵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共建共享的办法,节约企业购置大型仪器成本,避免园区内企业重复购置大型设备,降低设备的闲置率,拓展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2.整合建设科技文献平台,提供深加工增值服务。加强文献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建设。科技文献资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建议政府加强园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扩充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与服务范围,努力使园区文献资源基本覆盖园区企业类型,建立科技综合情报咨询与信息分析支持系统,并与部级、省级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挂钩联盟,让园区内的企业低费用或免费的共享各类科技文献信息。另外园区应当根据企业科技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对口的博士后流动站,或是成立一批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及专业咨询机构将科技情报文献资料针对园区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加工,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为企业量身定制研发各类文献、专利、标准等数据,为创新创业提供腾飞“跳板”。
3.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服务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开办场地以及专业化支撑等在内的综合性企业孵化服务,提高孵化能。建立衡阳工业园区高技术创业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以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牵头成立的职教服务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4.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成果转化相关的网上交易,建立一批园区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鉴定、和认证、人才、专利服务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结合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加快科技评估机构建设,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适应科技事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投融资体制,发展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5.高起点建设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一是积极地搭建产学研联网平台,搜集并公布园区辖区及衡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及成果、产业发展导向、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等,便于供需双方及时沟通了解信息。二是建立并扩大产学研联盟,加强企业与地区内各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发课题研究,这样使得高校课题研究更有实用性,也能弥补企业因为缺乏专业科研人才在科研方面的欠缺。
6.组建园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要创新科技成果的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完善认证、评估,公证、会计等中介服务体系,推动专利技术成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交易,使之逐步成为面向园区辖区及周边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技术交易平台。还要加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与国家专利服务等方面的对接,推动与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质押、风投、上市等多种融资活动,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
7.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专业测试和行业检测平台。结合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新材料、现代中药、食品安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在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同时,将衡阳市优势产业的标准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以衡阳科技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衡阳市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检测机构,提供系统、质量的行业检测和专业测试服务,将科技检测中心建设成为衡阳市乃至湖南省的科技检测服务窗口。
8.建立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一是建立以园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为基础,灵活多样的创业企业孵化机制和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园区也应与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建立风险投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园区内企业项目资金需求情况,为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与园区企业建立合作的桥梁。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降低其设立的门槛,鼓励其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延伸,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公司、会计、审计及法律事务所等其他中介机构,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战略同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科技中介的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园区内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体系。园区内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可以迅速为企业融资,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本身的风险,且资本将在社会监督下使用,是一种非常可取的良性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国内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园区应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企业上市的法律咨询和辅导服务工作,且为企业和证监会起到一个沟通的桥梁作用。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研究
【文章摘要】
以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为现实需求,进行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研究,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把握咸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机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针对咸阳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案,为实现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升级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其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 ,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 ,与农业依存度较大 ,与其它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
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
1 食品工业现状
近年来,咸阳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作为咸阳市传统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从总体上说,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八大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2 食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 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 档次低、 包装差,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2.2 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 生产聚集度低,产业链条短
咸阳市食品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处于食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明星企业。
2.3 食品工业技术相对薄弱,科技项目研发匮乏
咸阳市食品科技力量整体基础薄弱。从事食品工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咸阳市总科技人员的9%, 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2.4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检测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偏低,部分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的检验设备,装备落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3 促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对全市的食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品质,开发新规格新花色新包装的系列食品加工业。并且利用咸阳市果品业,畜牧业等农牧产品的优势,树立整合产业资源的新理念,推进农村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种植、养殖。,优先发展基础原料。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提供的原料,扩大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品品种系统化、专用化。
3.2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
我省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这对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是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是其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没有科技创新资源,食品工业发展只能依靠相对充足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及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难以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种类繁多的产品。
3.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首先, 应该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严格执行 《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严把产品质量关。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产业链联盟,促进资源整合
产业链联盟的目标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企业间的信任,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联盟是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产业链联盟使产业链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实现资源的相互配合、相互满足,各自的发展才有保障。
食品工业是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作为咸阳市传统产业之一,发展咸阳食品工业有着其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其规模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因此,咸阳食品工业今后的发展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现有资源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行业的规模经济,打造咸阳名牌企业,走一条适合咸阳自身特色的食品工业化道路,进而带动咸阳市经济的发展。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可持续发展引航化学工业科技创新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和过程,已经逐渐从原始的经济模式和状态,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已经逐渐成为化学工业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精髓和原则。本文试图通过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关于化学工业的科学创新领域中,各方面均比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产业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对策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化学工业 科技创新
一、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化学工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体系构建中的一系列的制度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更加系统的和更加的深刻把握好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当中存在的亟待问题的抓住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及严峻的挑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约束体制机制,属于这类化学工业的主要有发展趋势就是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应用。这些环保而节能的新材料得以推广和运用,既与国家的产业相关政策相符合,又顺应了建设环保可持续社会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使得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等各个方向的剪力实现有机的机构和形式。相对比之下,新型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的最重要的代换材料,促使世界范围之内实现一次化学工业能源构成和结构实现和发生重大的转型升级,因为化学工业中的石油消耗以及煤炭的消耗已经逐渐达到世界范围内承受的顶峰之后,可能会呈现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对于核能以及诸多的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的成果已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主体作用。对于科技创新诸多因素来说,能够有效的将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积极的推动向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前进,并且对于终端利用等领域的诸多模式和科学技术,也会采取不断变革的应对措施和手段。从交通运输的化学工业燃料的使用以及化学工业产品的依赖的角度来说,对于化学工业的石油全部使用的局面将有可能转向由石油化学工业、煤(电) 化学工业、生物质化学工业等诸多化学工业形式并存的科技创新的崭新格局。从而要求进一步的正确处理好化学工业中的有机化工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宏观布局,以及与化学工业中的节能减排中的优化等之间的有机关系,不断的提供出化学工业的诸多能量系统,以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空间范围之内,实现多个维度的化学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的催生出更多的新的化学工业内涵、外延以及潜力。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
正确认识到目前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完善标准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行业标准修订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和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已经发展成为针对目前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生产的技术管理标准体系,能够进行较为的干预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助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从发展技术上、从技术管理上,均能够实现和达到高度科学的统一标准和较为规范的广泛协调,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则是演变成为实现高度统一和综合协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的标准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安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环保、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节能、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人体健康、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规范市场等诸多的方面和领域的诸多标准,还不能够实现和达到目前现行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甚至有的仍然是采取产品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体系标准,而相应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管理型、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贸易型标准则是存在的相对比较少的。对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产品标准中更多的采取的是含量作为主要衡量的指标,而相应的以安全指标、环保指标等方面则是相对较少,相对的规定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有毒、有害等物质的限量有关规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和执行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存在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综合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基础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等相关的化学工业标准企业对此不是十分感兴趣,因此就相对缺乏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经费缺乏直接导致基础性综合性研究等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甚至是无法开展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以及技术等主要的内容更新。
三、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建议进一步的增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发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新产品,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与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生产环节以及商业化运转的有关环节和活动。努力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中的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期能够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一步提高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采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延伸手段和方式,较大限度的涵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商业运行等诸多环节,努力完成和实现由“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商品”的发展和跳跃。紧紧围绕不断巩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更加有利的市场发展地位的目标要求,注重开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型号的开发和引入,积极的着眼外部的市场环节和市场容量,采取预先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的外部市场。学习借鉴国际上的通行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做法,依托有效的专业化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公司,积极的采用和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软件开展一系列的预测,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严重多品种的方向、品质化的方向、差别化的方向、功能化的方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等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的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下游产品及时的转化和变动,将其作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的满足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用户的现实需求,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始终获取更多的市场定单。建议高度重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测试、加工、应用等环节,积极的开拓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化工产业和产品市场,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加工、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借助和利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加工等研究手段,更加直接的介入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终端消费品市场之中。
工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 要: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科技创新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是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业由制造向设计创造升级;产业梯次转移推动传统工业向总部经济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园区循环工业促进经济低碳发展。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然需要作出不懈努力。我们的对策思路是:强化科技对传统工业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转型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淄博市作为国内较早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尤为突出。2011年淄博市工业产值达10265亿,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全国第十六个工业产值过万亿的城市,正式进入工业产值“万亿俱乐部”。淄博作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比重大,从万亿工业产值的产业构成来看,化工行业占38%,冶金建材行业占22%,机械行业占15%,轻工行业占11%,四大主导产业占86%。四大主导产业中大多数为高耗能传统产业,未来这些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压力和环境压力都非常大,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科技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淄博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1 科技创新在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1.1 科技创新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
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是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1]。从全球范围来看,走传统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
1.2 科技创新是拉长产业链 发展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
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是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2],科技创新是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强劲动力。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保障投入满足科技发展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品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
1.3 科技创新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研发投入多,循环经济发展的好的企业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较强;反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弱。
2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
2.1 以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业由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加速了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成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4],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机遇;而科技本身正在酝酿的新一轮重大突破,也为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淄博市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同时,展示了淄博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2009年淄博市以传统陶瓷产业为基础,正式申请注册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如今国窑品牌不仅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强力砝码,而且成为企业开拓高端市场的金字招牌。山东金晶集团的超白玻璃,依靠“中国名牌”,产品不仅打进了奥运会,并成功的用到了水立方等奥运标志性建筑上。品牌的力量在为企业赢得荣誉同时,更多的是为企业赢得了市场。2011年公布的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淄博迈入了前50位。
2.2 以产业梯次转移推动发展总部经济
产业梯次转移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产业梯次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5]。淄博市通过品牌运作,对现有本地中小企业进行产能整合,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引导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向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人力富余、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转移,实施对外扩张,努力抢占各类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腾出土地、环境容量和节能指标,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支撑税源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将研发、营销留在本地,将生产基地外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2.3 激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6]。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比较而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当前传统产业发展诸多瓶颈制约的重要举措。淄博市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2.4 以科技园区循环工业促进经济低碳发展
科技园区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担负着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任[7]。淄博市通过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低碳产业体系。如淄博科技工业园创业园是一个集科技研发中心、标准车间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来讲,“不置地,不建房,来了就能建工厂。”在这个园区里,创业者可以实现从研发产品到产品中试再到实现全部工业生产过程。淄博市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实现了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
3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
3.1 科技创新型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短缺
人才是事业之本,吸引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淄博市共拥有各类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130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26万,其中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6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4%。全市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试验室300多个,1700多名博士、教授为企业专兼职服务,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人才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企业现有各类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不仅人才总量偏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在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中,硕士学位人才不到1%,大学学历仅占20%,企业缺乏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措施。二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短缺。只有一部分规模以上企业有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研开发能力,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科研目标,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三是缺乏的高级技工。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反映,聘请高水平的焊工、电工、钳工等技术工人比聘请研究型人才更难,原因在于许多有一定学历的人才工作期望值过高,看不起、也不愿从事具体的技术操作工作。四是外向型人才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不但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考验。企业要适应这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有一批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淄博市26万人才中,分布在企业生产及时线,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7万余人,形成了倒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是在生产经营及时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
3.2 科技创新经费渠道需要拓宽、投入数量需要增加
淄博市围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格局,提高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但与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增加。据调查,淄博市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90%以上从政府筹集,技术型收入筹集资金占4%,其他收入占6%。说明科技筹集的金额占科技筹集经费比重低,且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从企业单位得到资金来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性研究较少,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较弱,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力量的程度较低。在县域科技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中,人员费用和科研业务费合计约占80%以上,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科技事业规模和创新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较低,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部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创新经费投入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经费投入的数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3 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科技服务体系是指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转化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科技政策、信息、资料;咨询、推广、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市场、人才队伍等。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科技服务体系初具规模。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如淄博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但科技服务体系作用发挥方面仍有一些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缺位(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错位(指科技部门和部分科技人员未能发挥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而在谋他事)和虚位(指科技部门的实际工作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二是部分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正常,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经费没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三是中介服务机构薄弱,社会化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结构单、力量弱,作用发挥不够好。
4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较大限度地发挥和创造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步伐。
4.1 明确产业转型战略重点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针对性
强化科技对传统工业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主题主线意识[8]。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产业转型战略重点: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化工、建材、冶金、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发展经济体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淄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汽车、机电装备及电子信息等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淄博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潜力巨大。应当深化老工业城市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紧紧抓住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取得实效。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9]。淄博市较早开始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从淄博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来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做到:一要把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壮大科技队伍。二要加大对新兴产业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技术和成果作价入股,带动创新创业。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各类人才在转换就业岗位和其他原因遇到生活困难时,及时给予生活救助。四要改革科技奖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要设立政府津贴、项目津贴,对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分别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五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层次高、规摸大、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人才竞争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人才资源高效、充分、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积极性。重新构筑起老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4.3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 为科技创新提供经费保障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等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争取科技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等方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争取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4.4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产学研相结合政策、项目带动政策等,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推动地区科技进步的评价体系,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科技进步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需要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10]。重点抓好以消化、吸收、革新和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创新系统,以传播科技成果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传播系统,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功能的应用系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力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的同时,着手建立以专业乡镇和以企业科技开发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淄博市已经建立起融查新、检索、项目评估、专家咨询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实现了“技术信息网络化、技术合作区域化、技术交易市场化”,成为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