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营与管理论文:种子经营与市场管理论文
1农业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品质服务。
1.2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3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使用者素质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结语
种子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它对现代化市场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除了要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做好种子应用与调查工作,还必须整合市场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措施,落实市场监管,推动农业发展与建设。
作者:缪钟程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与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1根据资产经营分类实行档案资料分类管理
分别建立《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和《资产委托经营协议》档案。对于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或拆迁、处置等重大事项,现行管理单位要整理、存档与事件相关的资料。重大事项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组织实施,相关资料原件由现行管理单位存档,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可根据需要保留复印件一份。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的固定资产检查、保养、维护、维修等记录要存档3年,并接受现行管理单位检查。现行管理单位应该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效率和效果。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日常管理。由于企业存续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其日常管理主要采用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协议约定进行直接管理、现行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方式。现行管理单位要对资产实物进行不定期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实物状况、使用情况、有关管理记录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等情况。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按照资产《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或《资产委托经营协议》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其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现行管理单位掌握资产实物状况并报告;在规定权限内正确使用资产,对资产进行检查、保养、维护、维修;负责资产的安全管理;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对既有资产进行新建、大修、改造、装修的实施管理;接受委托负责资产拆迁、处置、转租等。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状况,确保资产实物正常安全使用,并按照制度规定较大限度盘活利用资产。
(2)固定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管理。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实际情况需对固定资产进行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时,应向现行管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现行管理单位负责审查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所提申请事项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现行管理单位的审批意见实施。实施事项完成后,现行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对、检验,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负责按规定到地方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其中新建、扩建房屋还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同时,现行管理单位及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均应就重大事项建立相关档案。
3固定资产的分类处置利用
根据使用性质,可以将存续的固定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承租方签订《资产委托经营协议》,确立租赁关系;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资产管理受托方签订《资产使用管理协议》,确立委托管理关系。
3.1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一是经过有效完善整合后,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转入现行管理单位;二是对权属瑕疵暂时完善有困难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应租赁给现行管理单位及其下属公司使用。租金本着市场公允原则,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确定;三是有经营利用价值、现行管理单位不自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四是对于其他较为分散的闲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序进行有偿转让、股权投资、资产置换、抵偿债务等;五是对于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要求实施报损、报废。应当鼓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通过转让、移交等方式处置与现行管理单位主营业务关系不紧密、且不宜长期持有的资产,转让可采用公开挂牌、拍卖和招标或协议转让的方式。
3.2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转移及产权核销行为。根据资产特性,相关资产处置行为包括:房改售房、房屋拆迁、房屋置换、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住宅房屋固定资产公开拍卖,以及部分无使用价值房产和危旧设施的报废、报损与核销等。按照现行管理模式及《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对房屋固定资产处置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研究、审议房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提出处置意见与工作要求,负责受理与房屋固定资产处置有关具体事项,编制可行性报告,拟定相关协议文件、组织资产评估、对相关资产处置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按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与资产管理台账,对房屋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价值管理。资产受托管理单位作为房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单位,负责根据政策及资产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并按现行管理单位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
3.2.1房改售房。受托管理单位应按现行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资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本人意愿,将申请人情况与审核意见报现行管理单位批准。受托管理单位应出具房改申请人结清房租、供暖与物业等费用的证明,并与申请人签订房改售房后供暖与物业费自理的协议。房改售房后,受托管理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现行管理单位备案。
3.2.2房屋(土地)拆迁、危改(棚改)。凡涉及房屋(土地)固定资产政府征地与房屋拆迁等事项,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拆迁公告及时向现行管理单位通报情况,报告政府拆迁与安置补偿方案,并按企业要求与现行管理单位的授权委托事项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现行管理单位会同资产受托管理单位,按照企业的划转文件及房屋(土地)权属证明与实际情况,对拟拆迁资产进行清点、核对与清查,并将结果登记造册。应对被拆迁资产组织资产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拆迁补偿依据,被拆迁资产的评估价格应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一致。凡属于现行管理单位国有产权的拆迁补偿方案,应优先选择实物或产权调换方式。
3.2.3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为推动住宅管理社会化,可以鼓励受托管理单位将符合条件的住宅大产权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相关移交工作按“资产无偿划转”原则办理。在住宅大产权移交过程中,受托管理单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房屋大产权移交报告及移交协议的编制工作,按地方政府与企业要求将住宅大产权及管理责任全部移交。
3.2.4报废处理。凡不具备使用功能、超过使用年限、长期闲置、损毁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修复或没有修复价值的房屋及配套设施等,应进行报废处理。报废房屋固定资产应组织技术鉴定,鉴定小组参照相关标准出具鉴定意见,报废拆除的房屋固定资产(配套设施、设备)应及时按公开程序进行处置,残值交由现行管理单位财务点收入账。向非系统内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应按国有产权管理程序组织资产评估及进场挂牌转让。在固定资产处置中,受托管理单位必须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现行管理单位,现行管理单位根据处置结果,及时履行报备与核销手续。总之,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通过对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及合理处置利用,对划转的瑕疵资产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清理、优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的良性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作者:张丽
经营与管理论文:物业企业成本化经营与管理论文
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衡和理性的后期,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日渐成熟。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进行成本化经营与管理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究。
一、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
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由会计信息系统、成本分配系统、服务成本计划等部分组成。
(一)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相互关联的组织部分、流程、产出等。会计信息系统有两个子系统:一是财务信息系统;二是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管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共分为六部分:业户服务系统、小区绿化系统、设备维修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后勤支持系统。
(二)成本分配系统。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用于业户服务的成本可以细分出用于满足业户一般需求的成本,其成本的用途是满足于业户对服务的基本需求,即满意度成本。而另一方面的成本是企业致力于追求业户与企业间忠诚关系的建立,即忠诚度成本。不同的成本用于不同的服务目的,从短期和长期来看,效益固然有所不同,成本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三)服务成本计划。依照物业管理服务的流程,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企业的经济业绩进行监控,一个生产流程既可以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或许相似,或许是独特的,生产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建立一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方法。
服务与产品不同有四个方面是最显著的,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无形性是指服务没有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服务来说产品与消费是不可分割。异质性是指服务的成果与产品的质量相比变化的可能性更大。易逝性是指服务无法保存,而必须在提供时被消费。这些区别影响着与服务成果相关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所需信息的类型。
二、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分配
物管企业应该将部门划为一线服务部门和二线管理支持部门。一线服务部门如各个“客户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向物业小区的业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为了保障一线服务品质高效、及时、,物管企业还有相应的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这些部门人员以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二线的服务支持与管理性质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计算出二线服务部门的各项成本,并分配到公司的一线生产(服务)部门即各个“客户服务中心”,再计算出整个企业的总成本。
物管企业成本的复杂性需要会计人员将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直接分配到各种成本对象,如分支机构,二线服务支持系统等。简单地说,分配就是要划分成本库,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多个具体层级单位,成本分配不会对成本总额产生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成本总金额可能受分配程序的影响。因为成本分配会影响报价、服务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行为等,所以,成本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或产品的产出使用相同的资源时,所发生的共同受益的成本,我们都可以视为共同成本。这些共同成本可能与服务期间,个人的责任,客户阶层等有关。如一个物业小区安防员的薪酬是该小区提供给业户所有服务成本中的共同成本。因为,小区所有业户都需要安全防范和服务。但是,将安全防范成本分配到每个业户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也就是说,服务需要公共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当分工配到这些成本对象上,这是很清楚的,但是常常不清楚如何着手最合理的成本分配。通常,共同成本的分配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分配程序来完成。
成本分配的及时步是确定成本对象是什么?成本对象是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后台部门)。物管企业的生产部门是直接提供服务给小区的业户,包括环境卫生、绿化、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等。我们通称为一线服务部门。辅助部门是为生产部门或一线服务部门提供必要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与企业的服务产品没有直接联系。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
一旦确认了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每个部门发生的间接费用就可以确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将成本追溯到部门而不是成本分配,因为,这些成本是直接与单个部门相关的成本。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较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较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成本与正常和实际成本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而控制能力是它的显著特点。标准成本制度可随时提供有助于价格决策的单位成本信息。这对于那些需要投标取得物业小区经营服务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那些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物业管理服务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物管企业推广标准化成本管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思路与物流管理论文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及时,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及时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经验丰富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及时,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及时,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障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2.物流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物流的利润潜力和在经营中的作用已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据有关人士介绍,1999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约为3万多亿元,资本周转速度为1.2次,国有商业企业资本周转速度为2.3次,而国外的资本周转速度是我们的7—10倍。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的账面比例达40%,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物流水平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物流愈发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些国家把发展物流作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促进利润率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各国的企业才越来越重视物流,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巾寻找出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家熟知的海尔集团,有人称其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及时人”,2001年10月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因为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子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除海尔外,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今后,物流“热”在我国的企业中将持续升温,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物流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物流的“热浪”中来。
经营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
[摘要]城市功能的优化是城市土地经营的前提。城市政府必须以经营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范式来配置稀缺的城市土地。城市土地经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方面的配套和协同。城市规划和功能的优化是提升城市土地经营效率的基础,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阶段和区位控制制度是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交易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条件,构建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蓄水池。
[关键词]城市功能土地经营若干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功能发挥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使具备一定规划条件的城市土地变得更加稀缺。为此,城市政府在促进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过程中,必须以经营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范式来配置稀缺的城市土地。这正在和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城市政府的共识。然而,城市土地经营不是“炒地皮”,而是为产业集聚提供空间载体;在“优地优用”的土地资源配置中使土地收益较大化。因此,在城市土地经营过程中,把土地资源转变成为土地资本,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和协同。
一、城市功能的优化是城市土地经营的前提
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与城市功能的优劣呈正相关:城市功能越是优化,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越大;反之则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直接取决于城市功能的经营,而城市综合竞争力集中体现在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城区功能集中优化的结果。都市经济的核心是城区经济。城区集聚程度(包括人口、资本、消费、基础设施)高,社会分工发达,科学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捷,其活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扩散性、商品性、高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城区是创造力的中心,财富的中心,也是企业竞争的中心。[1]因此,培养整个城区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城区经济增长级,增加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优化城区功能。城市要加快发展,须围绕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以合理的功能分工,实现城乡经济的交融。按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优化城区分工。比如,将城区内的某些区位发展成为中心城区内主要的工业区;某些区位为科学文化区,重点发展科研、教育、文化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某些区位为以风景旅游和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重点完善休闲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某些区位为对外交通、仓储及商贸功能为主等等。同时,以扩大城市中心区辐射为依托,扩张城区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范围,调整区域分工格局,优化城区功能,构筑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体系,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所以,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要在优化城市功能上下功夫。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要适当疏散中心城区密度。针对城市各级机关团体绝大多数拥挤在城区核心范围的情况,着手规划疏散中心城区密度。要积极建设和完善高新区,坚持城市向非耕地和耕地利用率不高区域发展的原则,建设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的建筑容积率不能过高,这也是这次SARS在一些地区流行给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的新课题。
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要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对各区(市)县的辐射能力。按辐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卫星城建设和发展。城市“环状加放射”的地面网络已基本形成。着重抓好地铁项目,母城中心区走地下,向外辐射走地上,既方便市区交通,又带动卫星城建设和发展。搞好城市管网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在城市周边形成一批二、三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使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除保留中央商务区、中心金融区等几个中心功能区外,大量的都可外迁、疏散。同时,要增强各区(市)县承接辐射的能力,主动要靠近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努力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要根据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枢纽的功能定位,聚集城市科技、金融、商贸、交通、通讯等功能,力争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城区在特大城市经济中的吸引和辐射力,巩固和发展城区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促进城市更加繁荣。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县域城区功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大中心城市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区(市)县经济。这说明区县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的支撑,也是城市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搞好县域城区建设,培育县域城区主导功能,造就经济增长带头区域,带动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将其建设成为实力较强的县域经济中心。努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重点抓好体制创新、工业强县和特色经济,促进区县经济快速发展。以强市富民、农民增收为目标,冲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城乡一盘棋,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城市县域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城镇管理体制,保障人、财、物、信息的合理流动,增强城镇的聚集功能,树立城镇品牌,提升城镇形象,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
二、城市规划和功能的优化是提升城市土地经营效率的基础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城市土地价格受其区位的直接影响:“及时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这里所指的“区位”不是简单的城市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而是经济地理位置。因此,区位的内涵包括了城市规划、功能、品牌、产业、市场、商机、人气等在内的精髓。根据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笔者以为,城市规划和功能的优化,是城市级差地租和级差地价形成的条件,从而是提升城市土地经营效率的基础。
笔者以为,城市规划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注重的是城市内涵型发展,而不是外延型扩张。城市建设不是单纯的建广场、辟街或扩地开道,做简单的“加减法”和“摊大饼”式地向外围地带和城郊延伸。千城一面、单纯追求“量变”的建设已经违背了城市建设作为一门科学的特性。如在不少城市的新城区的入口处,大都会有一个大的圆形雕塑广场,在新盖的城市政府大楼前都有一块巨大的草坪地,靠河的地段都会开辟一条景观路,旧房扒掉后都一式盖相同层楼、格调相似的新房。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驱使下,一些城市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项功能区分不尽合理。在建筑风格上,许多地方没有任何特点,临街建筑以及“火柴盒式”的“钢筋加水泥”的“灰色森林”,成了许多地方城市的建筑模式。诚然,建设新城区不是不要广场、草坪,但是必须是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要实用。城市街道两边的房屋并不是整齐、同一式样就气派。
论文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来自
目前,我们不仅要关注产业同构性问题,而且要防止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中的同构性问题。城市功能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可以说是经营城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它的产业经济特色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筑风格的同构性只会使其显得呆板死沉。即使在一个城市的街道两旁,其建筑物也应风格各异,其建筑物可以有进有退,有高有低,色调有冷有暖,突出层次和色调的和谐。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大,只会浪费财力资源、土地资源,更浪费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许多城市的迷人魅力,不是它的高楼大厦,而是它历史赋予的浓厚的文化底蕴。另外,有的城市在建设和改造中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扩地建路、盖房造屋后,却将城市应该必备的配套设备,如给排水、供电等设施给淡化了。刚修好的路,不久又被挖开;建好的绿化带又推倒重来;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因缺少排水系统,要么蓄在一地形成水洼,要么直接排入河流,与饮水源混杂,以致造成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笔者以为,在城市建设中除了量的变化外,最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要让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文明进步,如城市化的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其它内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
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与城市土地的地租、地价和土地贡献率呈正相关。坚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把经营城市的思路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产业与市场运作的全过程,树立城市形象,营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档次,从而使城市土地在价值上不断增值。所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的优化上,城市政府应该把软硬环境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人为本,绿化、美化、亮化城市,优化和深化城市功能;以产业、市场和人气的营造为核心,增强城市的内需力;以建设标志性建筑为亮点,增添新的人文景观,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着力打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府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以此造商机、造人气,带动城市土地增值。
三、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阶段和区位控制制度是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
城市土地的供求关系是城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基础性关系。城市土地的价格高低与城市土地的供地总量密切相关。根据城市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价格由城市土地的供应总量制导:城市土地的供应量愈大,其单位面积的城市地价就愈低;反之则反。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稳健提升的阶段,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不仅是加强用地管理的基础条件,也是经营城市土地和提高城市土地经营效率的关键。那种在城市土地供应总量上不顾市场需求和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敞开口子、相互攀比的做法,不是解放思想的表现,而是不懂经济规律、竭泽而渔的蛮干。
为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控制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同时,要根据土地供应总量与地价之间互动机理,来有序安排土地的供应数量、供应时间、供应区位。土地主管部门要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作为城市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切实负起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职责。土地管理部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不能随意改变,每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计划,不得随意突破。有关部门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各项建设的实际需要,模拟财政预算管理硬约束制度安排来供应城市土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在城市土地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建设用地总供应量实行严格控制,严禁单位和个人乱占滥用土地,以保障城市土地得到合理和优化的配置。
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
城市土地在供应上不仅要注重控制总量,而且要把握好供地的时间阶段和区位安排。供地的时间阶段和区位安排,要根据用地性质、城市功能、市场需要、资金来源、建设时间、配套条件等等来进行抉择。从而才能确保城市土地经营,运用土地供求和价值规律打好“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而使城市土地经营的成本低,产生的效率较大。
城市政府要高度垄断和统一建设用地特别是经营性用地的供地渠道,对新增建设用地,要采取统一征用、统一提供的方式。同时,要坚持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实行省市对县区土地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禁止开发商与城市郊区的村镇直接签订用地项目,禁止直接租用农地进行非农建设项目的开发。不允许各种各样的“园、区”行使土地管理的政府职能,对以各种各样名目另立“园、区”开发房地产项目和以所谓的“生态项目”实为囤积城市土地、待价而沽的圈地作法,甚至炒卖土地谋利的行为,一定要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舆论的手段,加以制止和制裁。
四、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交易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条件
在推进城市土地经营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城市土地上市节奏、开发程度和质量的同时,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土地交易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要切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经营性用地的招标、拍卖或实行挂牌公告方式交易的运作机制。属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和其他具有竞争性项目用地的交易,应该采用招标、拍卖方式进行;其他类型的用地应挂牌公告,如在规定期限内有多个用地申请者的,亦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交易。为了规范城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机制。在进行城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活动时,事前应制定详细的招标、拍卖文件和投标、竞买规则,并招标、拍卖公告;城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时,参与竞投或竞买的人员应达到规定的人数,有的地块还应设立低保护价。未达到规定人数和低保护价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交易机构重新作出安排;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招标应设立评标小组,评标工作由委托招标人或交易机构主持。除主持人外,其余成员在开标前24小时从评标专家库中随机选定。要明确城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范围、程序、组织办法,认证一批具有国有土地招标拍卖资格的主持人。在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挂牌交易中,其公示内容应包括报价期限、地块位置、土地级别、土地面积、土地用途、使用年限、规划条件、交易底价、当前报价等。城市土地使用权挂牌交易的报价期限,应根据城市土地市场供求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应少于10个工作日。要严格城市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制度,出让土地成交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保障地价款足额到位。同时,在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过程中,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交易费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其次,要积极推行城市土地交易许可制度和城市土地交易申报制度。城市土地使用权有形市场是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市场秩序的重要平台。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有形市场,促进城市土地使用权依法公开的交易。要积极推行城市土地交易许可制度和土地交易申报制度。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或改变原土地使用条件的交易,应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按相应的规则入市交易。对此,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确认地价评估结果并核定应补交的出让金,明确缴纳办法。出让土地的首次交易,经交易机构对出让合同履行情况初审后,必须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达到转让的条件后方可进场交易。涉及集体建设用地的交易,要首先取得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再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依法流转。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进入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禁止通过隐形市场私下交易。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以便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地价信息,实施城市土地优先购买权。
再次,要实施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城市土地市场信息的公开程度和交易信息的对称性是衡量城市地产市场是否规范的重要指标。目前,由于地价管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城市土地市场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普遍较低。地价以及建设用地信息、土地登记信息等内容仍掌握在一些部门的少数人手里,土地信息不公开,或公开的信息不、不完整,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信息的披露制度,公开公布供地信息、地价信息,为社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土地交易管理的程序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定期公布和提供土地供求信息,收集、储存、土地交易行情、交易结果,提供有关土地政策法规、城市土地市场管理规则、土地利用投资方向咨询等。要实行土地登记的可查询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土地登记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土地登记在市场监管和产权保障中的作用。除涉及国家保密要求外,土地登记结果要接受社会公开查询,做到查询资料、查证及时、签证。
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
第四,要加强和完善城市地价管理制度。城市地价管理是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核心,城市地价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价评估的高与低,关系到土地收益的再分配等问题,从而关系到城市土地经营的效率。基准地价作为地价体系中属控制性地价,是城市政府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制定地价管理政策、指导土地交易、征收土地税费的重要依据,也是地价管理的重要基础。尽管有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城市基准地价应定期修订和公布,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有部分地方把基准地价作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资料,严格保密,影响了基准地价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基准地价的修订、公布的程序、方法、内容以及法律效力等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及具体的操作规则。为了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秩序,必须严格执行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土地定级规程和土地估价规程,科学地开展基准地价更新与土地定级的修订工作。要把基准地价以及标定地价的定期修订和公布,作为地价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在基准地价以及标定地价评估、更新完成后,应及时报请城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作为城市政府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地价,引导市场的依据。要规范基准地价以及标定地价公布的方式、内容、时间等要求,建立地价可查询制度。要实行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和地价定期检查制度,组织力量对各地土地招标拍卖底价和土地收购补偿价格的确定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是否进行了地价的评估、其土地招标拍卖底价和土地收购补偿价格是否是集体决策,以从制度上杜绝暗箱操作而引发的寻租行为。
第五,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的执业制度。目前,仍有不少土地评估机构以及相关的中介组织,依仗自己过去的政府背景或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执业行为很不规范。“中介不中”对城市地价的管理,对培育和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政府机构与土地市场中介组织必须彻底脱钩,以推动房地产中介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土地市场中介组织应该围绕完善管理、创新经营的要求,对现有的财务、劳动、人事、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以及内部经济责任制进行的梳理和修订,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竞争机制、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上岗机制,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和以审计为中心的监控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土地估价人员的资格管理,加强土地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加强评估技术标准的管理和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对违规机构要加强处罚力度,真正保障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业。
,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监察管理体制。当前,城市土地交易和经营中还存在不少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例如:划拨土地转为经营性用地未按法律规定,向政府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出让金;出让国有土地已按有关程序确定价格后,有关部门又擅自减免地价;改变城市土地用途,需补交地价而不补交地价款;未达到现行国家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投资开发条件,擅自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将批租土地化整为零,逃避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土地挂牌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假挂牌等虚假行为;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运行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等。要进一步整顿城市土地市场秩序,首先必须重点整顿清理城市土地市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强划拨土地使用权使用、转让、出租、抵押管理,规范已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转让、出租、抵押管理,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包括投资、入股、出租、抵押、转让等在内的土地流转管理。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土地市场监督力度,坚决纠正土地资产管理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严肃查处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要重点防止化整为零批租土地的行为,对同一主体在相邻地块累加批租土地要严加管理。要按照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权力制衡的要求,建立健全集体决策制度,可参考有关城市在出让土地中实行的“四步会审制”(即专业队伍评估、地价办公室初审、地价评议委员会审核、局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形成出让招标方案),对涉及建设用地审批、土地资产处置、地价确定等土地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一律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实施集体决策。时间内保障地价款足额到位。同时,在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过程中,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交易费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完善,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应该实现土地利用管理为主向土地市场管理为主的转化。当前,要根据WTO的游戏规则,进一步强化土地监察执法手段,维护土地市场正常秩序。可以考虑建立土地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体制,以减少来自“块块管理”的约束,并进一步探索土地管理执法机构的人事管理新体制。同时,要加强土地监察执法队伍建设,以确保土地监察执行人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国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使得土地资源的供求信息不透明,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为政府实施土地监察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将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公开土地供应计划、需求状况等相关信息,随时对城郊结合部地带的土地进行监测,并可实现土地政务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增加土地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参与到土地审批过程中去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使土地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得到一定的规范和制衡,从而有利于消除土地行政中的腐败现象。
城市土地经营的解析与新思考
五、构建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蓄水池
为了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经营,必须构建城市土地经营的蓄水池。笔者以为,城市土地经营的蓄水池就是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管理部门或机构集中对土地征购、整理、储备、供应和开发的体制安排,它是城市政府主导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土地储备的运行机制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来运作。在此基础上,对列入土地供应计划的土地,可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需要和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等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分区规划的制订,即对用地(包括增量和存量土地)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再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设方案的设计。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需统一开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征用工作,有计划地集中和积累建设用地。其土地来源包括征用农用地、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机制,从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中收回土地使用权等。然后,政府再将进入储备体系的土地进行拆迁、平整、归并、整理,从宏观上进行平衡,进行城市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储备土地成为可供出让和出租的建设用地(熟地)。为此,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基金,以确保土地收购制度的实施。在建立城市土地储备体系的前提下,政府应将城郊结合的土地纳入城市土地储备体系,在其尚未整理为建设用地时,将这些土地视为同质化的土地储备范围,将来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调控房地产周期的需要(主要是地价水平),通过调节土地的供求量达到宏观调控地产市场的目的。目前,要把市地和农地结合地带作为重点监控区。任何农地转为市地必须经过政府征用的法定程序,由政府垄断供应土地资源的源头。目前,可以考虑把城郊结合部作为城市城镇发展“特区”,在城市或城镇规划指导下适当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其具体建议是:对近期城市的空间拓展,政府可根据城市规划成片征为国有土地,作为城市土地储备。对中期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有条件的可以先征用,然后租赁给农民在保持原用途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政府需要时随时收回。对中长期规划区内的土地,政府未作征用处理的,也应将之纳入城市土地储备计划,允许集体或农民个人在法律和城市规划许可的范围加以利用,并保护其权益。对于现在已经进入“市地”的农村集体土地、但不符合城市规划的,予以清退,并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对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应补齐有关手续,使之依法转为国有土地。通过把城郊结合的集体农用地纳入城市土地储备体系,可以避免土地供给和用地结构安排的盲目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控进入一级土地市场的土地、供应数量、用途结构及布局的合理性,进而促进土地利用管理水平的提升。
旧有的城市土地供应方式即是一种城市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出让等方式,由原土地使用人手中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城市土地进入市场的速度快,程序简单,政府不必或极少在城市土地上进行开发投资,因而也没有任何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在城市土地的出让中获得一部分级差收益。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容易因追求短期内的城市土地收益而造成城市土地供应总量上的失控。因此,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优化的角度看,深化改革可以从以下措施切入:
(1)吸收国外土地银行运作模式的优点,通过土地收回、收购、置换、征用与整理等方式,将出让和年租土地纳入政府土地供应总量控制的范畴。
(2)改变城市土地从原使用者手中直接进入城市土地市场的作法。通过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将纳入储备的城市土地进行开发或再开发,使生地、毛地变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再逐步将其推向城市土地市场。
(3)采用灵活多样的城市土地储备形式,尽可能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根据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努力建立和形成一个分层次、多形式的城市土地储备体系。[2]“分层次”,是指在城市政府统一的土地储备总量计划之下,按照目前各大城市“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市、区两级,以市为主的城市土地储备网。“多形式”,是指在城市土地的储备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包括规划储备、计划储备和通过收购地块后的直接储备。“规划储备”,是指运用规划的手段,对列入城市规划中需改造或需调整结构的地块进行开发时间、开发进度上的控制。“计划储备”,指对“九五”、“十五”期间已批准征用的大批土地,按照其规划状况、市政配套等条件,编制计划,控制其开发进度。“直接的地块储备”,是指市区两级政府,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整理”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后的直接储备。通过这一体系,有助于使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度等实行多方位的有效调控。
筹集购地资金是征购土地的关键所在。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通常伴随着资金的运行,要进行大量的土地收购储备活动,并将生地变为熟地,需要巨额资金。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并通过专业机构对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进行运作,从而实现土地“征购、储备、出让”在土地资产和资金上的双向良性循环运动。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资金的运动,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便成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重要财力保障。建立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基金的可能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政府拨款,目前各个试点城市政府都划拨一定数量的款项作为启动资金。二是政府贷款,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运行,必然带来较为可观的运行收入。因而,用于城市土地储备的政府贷款可以说是一种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贷款。在初期启动阶段,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可以用贷款方式建立土地储备基金。三是政府预划拨部分城市土地给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这相当于政府以土地资产实物的形式投入到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之中。四是土地收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实施多年,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引入,已经为政府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土地收益,这些收益一部分已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剩余部分可列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五是城市土地储备收益。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一段时期后,将会产生土地储备收益,这些收益也可列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滚动使用。六是由城市土地储备机构发行土地债券。土地债券通过城市土地储备收益来还本付息。七是其他资金,包括各种按有关规定可以进入土地储备基金的公共基金、社会基金,如各种保险基金、离退休基金、养老基金等等。
另外,还要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的运作主体。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来实际运作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作为城市土地基金运作主体,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的职能是受城市政府委托,承担土地征用、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和回收以及存量土地的收购;组织城市土地供应、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资产的管理等公共事务工作。运作土地基金,既要接受政府计划指导,又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高效运作,确保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较大化。
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架构,必然涉及到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供应机制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层面的创新;同时,还直接受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与城市土地资产管理、土地收购与储备、土地资本化运营和土地证券化等方面的关系,并着重研究和解决好建立城市土地基金与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应性问题。城市政府通过征购方式,集中进行城市土地储备和供应,现行法律中有一些依据,但不尽明确和完善。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该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可见,我国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土地所有权,用地单位只拥有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对土地的较高处置权,国家对土地的处置权利应当包括回购土地的权利,但是,现行法律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和第六十五条仅作了如下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或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的改建,可以依法收回或调整使用的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收回或调整土地的,对原土地使用人给予适当补偿。上述规定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很不充分,覆盖范围太小。关于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建设,可以借鉴国外赋予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的作法,根据我国土地基本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保障问题。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如规定政府对土地拥有优先购买权(或征用权)以及对政府拥有的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土地,可以出租给农场主和森林主等等。[3]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不仅要在继续完善国家对农地征用权的基础上,赋予城市政府对土地的优先购买权,而且应从法律上明确城市土地储备的范围。根据我国城市用地的复杂性,可以将以下十类土地纳入储备范围:市区范围内的无主地;为政府代征的土地;土地使用期限已满被依法收回的土地;被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依法没收的土地;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因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整理,市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土地使用人申请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的土地;其他需要进行储备的国有土地。另外,还应当从法律上规定对政府拥有的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土地,可以依法实行年租或短租,并将租赁收益纳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当对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运作主体及相应的监督机制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经营与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企业教育化经营与员工学习化生存
公共管理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商品经营中的市场竞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剧烈。而中国加入WTO的脚步又日益临近,更使得国内许多企业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局势,如何增强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与狼共舞",这是摆在国内广大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在特区企业拚搏的经历,结合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企业教育化经营和员工学习化生存"的新理念,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行各业的市场空白都
特别多,无论什么生意,谁先做谁就赚钱。加上政府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许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护、或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创造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获取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始积累才可得到的"及时桶金",不少人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一去不复返了。尤其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较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经验丰富、管理机制经验丰富、市场营销经验丰富和服务水平经验丰富,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较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经验丰富,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
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现代企业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
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quot;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较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水平。
4、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检验员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在教育化经营的企业中,则是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教育培训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意味着培训成绩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对员工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拚搏的动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动"员工学习化生存"
我们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员工个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同时,又提出了"员工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述对象的主体不同罢了。那么,怎样理解"员工学习化生存"概念和推动员工的积极参与呢?
1、阐明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内部人才机制的"三公"原则。所谓"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在企业内部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职务调整方面坚决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容易激发员工的正义性和积极性,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潜能激发较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因而能够实现综合效果较大化。同时,建立了这样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就给员工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要想在企业出人头地有成就感,较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量和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不要指望其它门路,如找人情关系、请客送礼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你是千里马就不用担心没有伯乐,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2、人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业在提拔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考核、选拔过程,依据的条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会过多地参杂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关系、个人情感、主观好恶等,从而保障落实人才激励机制的"三公"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有真正具备条件的人,才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参与竞争的人才个人所具备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3、提高个人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创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常胜将军,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东西,这是提高个人素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项修练》中所说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个人要想保持持久的优势,的办法那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员工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个?quot;学习化生存"的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4、营造学习化生存环境,组建的人才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外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带来
很大影响,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还要善于在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从领导做起,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把日常工作看成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改
善员工学习的物质环境,如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多订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报刊;第三,制定有利于员工学习的相关政策,如在一定条件下鼓励员工根据工作需要不脱产进修;第四,兴办内部期刊,鼓励员工发表文章或给企业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无论在物质奖励方面还是在精神鼓励方面,都明显地向积极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员工倾斜,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做出积极贡献的员工,企业不仅大张旗鼓地表彰,还要给予物质上的重奖,从而营造一种讲学习、促创新的企业内部风气。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学习是一个团队的概念,我们大力倡导的是在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积极学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与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建立的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念,有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的团队?学习型组织"。
经营与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公共管理论文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及时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障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3)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行政权利过程中,也应坚持经济原则,不给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额外负担。
符合以上原则的政企关系,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企业与政府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机会重振雄风,非国有经济才能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经营与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探春改革与经营政府及其他
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目前中国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然过多地参与竞争性盈利性行业的投入,误把交通设施、邮政、电信、铁路、航空、教育等许多私人物品或者混合物品当作不能市场化的“公共物品”,拒绝以“民营化”或民间资本参股、控股为主要方向的改制重组,与民争利,这一状况亟需改变。当前,政府应该逐渐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要把消灭贫困、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等全社会关心的事情放到重要地位。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要放到为发展经济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稳健的宏观调控上来。对此,名著《红楼梦》中的部分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其中“探春改革”一章较为典型。]
[关键词:改革政府职能公共物品红楼梦点评]
有人问了许多关于《红楼梦》中经济管理改革的问题,并要我一一评述,其意颇有些以古鉴今的味道。但在我看来,大观园里这样的行动虽然很多,却少有可资借鉴的地方。一则曹雪芹本意并不在此,这些内容既琐碎不成体系,又往往有始无终难以确考;二则《红楼梦》中改革的发起者多半既没有明确的战略和阶段性目标,在路径的选择上也显得毫无章法,因而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丝毫未能延阻贾氏家族大厦的倾覆。独有第五十六回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改革,对今天的管理当局仍有许多启示,对一个现代政府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政府在很多时候恰恰是由众多成员——自然人和法人——组成的放大了的家庭)。所以,我就将从前阅读此段所作的评注稍加整理,权作回答。
有一点需要强调,尽管通过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诠释,《红楼梦》可以向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但它的意义也仅止于此。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时,我们应当比300年前的古人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胆魄。
探春……因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
平儿笑道:“……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
探春李纨都笑道:“你也留心看出来了。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就用这二两银子,另叫别人的奶妈子的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了来才使得。若使了官中的人,依然是那一样的。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
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了为是……”
按:探春的及时项改革是有关大观园的福利问题:取消原来小姐丫头们每月置办头油脂粉的二两银子。她的理由,一是该项支出已包含在她们每月的月钱之内,为此再立科目与之重复;二是原先的统一采购发放与使用者各自的需要严重脱节,产品质量的低劣使她们“依然得现买”,已直接导致显而易见的浪费。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头油脂粉设专项支出是否必要,而在于后者。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实物分配是天然不经济的。这不仅因为统一“买办”增加了寻租的可能性,更因为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早已决定了其不可实现性。而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将所分得的“使不得”的头油脂粉之类(价值较低。如果是钻石就不一样了)出售以换购“正经货”的做法同样是不经济的(这就是尽管有“福利”分配,自己拿现钱去买的仍然“竟有一半”的原因)。因此,除了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落后而且不存在商品经济,只能采用实物这种落后的分配方式),任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者(贾府、政府或企业)在满足成员的需求(头油脂粉、大米、节能灯或近期的古典辣妹CD)时,提供的不应该是商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可以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一般等价物(银子或人民币)。为成员安排生活永远是一个由美好愿望铺成的陷阱。知道了这点就不难明白,大观园里福利分配“钱费两起”的问题并不是哪个买办者的错,而是这一做法本身造成的。
对于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现在的管理者是明白的——各级机关早已将西瓜换成高温费就是明证。但想想河南某村迄今仍顽强地实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并以之为荣耀、所有村民分到的房子朝向、面积、材质、每件家具甚至墙上每幅画的摆设都一样时,不禁拍案惊奇。
探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探春因又接说道:“……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李纨笑道:“……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又共同斟酌出几人来,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用笔圈出。
一面探春与李纨明示诸人:某人管某处,按四季除家中定例用多少外,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帐。
平儿笑道:“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的下四百两银子。”
宝钗笑道:“却又来,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了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
按:这里描述的是一次对花木香草园圃不的发包承包事件。若单就其行为本身来说,很难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可言(何况主持者对承包人的选择还明显有偏私)。因为从奴隶社会末期开始至《红楼梦》所述的年代,承包这种经营方式早已存在1000余年了,它是佃农——地主这对基本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社会经济最主要的组织形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点。首先是“公共物品悲剧”。大观园花草树木的所有人是贾府,平时收拾料理的成本(人工和物料)也是贾府全额投资的,而它的使用(感官欣赏)者是这个园内的所有人。因此,它是由贾府向所有人提供的典型的“公共物品”。这样的属性注定了在改革前虽然有足够多的人看护(从前后文来看,人力资源大大超出需要),却总难令人满意。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具有经济理性,当滥竽充数可以和勤勉工作取得近乎相同的收入(包括薪金、荣誉和对花木之美的欣赏与使用)时,由于投入越少,收益趋向较大化,理性就会促使人必须懒惰(这与人的道德品行毫无关系)。所以,通过承包最终使花木“一年好似一年”,核心原因并非明确了责任人(最原始的管理模式都会强调明确的分工。事实上,这些花木原本就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看护),而在于把它从公共物品变成了“私人”物品,责任人的付出与其所得开始明显正相关(而不再是从前的非相关),正如李纨说的那样,“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由此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公共物品可以市场化运营吗?改革前大观园的花木管理是非市场的:贾府投资并支付管理者工资(月钱和其他),产品(花木)向所有成员免费提供,但结果却造成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探春的做法则将其从事业化改为企业化管理:①贾府是的出资人和所有者,享受所有者权益(承包者每年的“孝敬”);②所有员工(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资不再由财政(贾府)拨款,而改为由经营权的拥有者(承包的老妈妈们)支付;③承包者自负盈亏,除了履行对前两者的义务外,“年终算帐”时可以“任凭取利”。探春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成功,那些花草树木从财政的负担轻而易举地成了利润的来源(一年通共算了,也省的下四百两银子)。
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经营政府的案例。在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盈利性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上,政府从来都是无效率的。所以,本应该将它们交给市场去安排。从前我们的政府向社会提供了从小笼包子到导弹发射井在内的一切物品,结果只能是拖累自身并最终拖累全体成员。现在的人思想终于转变过来,连电信、电力、航空这些巨型的“花木香草”都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市场化改革,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进步。但这种改革仍应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比如,在我长年从事的旅游项目开发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政府仍控制着大量的资源并以园文局、旅游局的名义进行着效率低下的管理,结果每年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财政巨额补贴(真像探春所说的“白辜负了东西”)。而且他们至今仍千方百计地阻挠其他资本的进入。理由无非是说,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失灵的时候;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它进入以后必然会竭泽而渔,从而造成资源的破坏,等等。其实,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已清醒地看到,通常情况下,政府失灵远比市场失灵的时候多得多,而大观园里的老妈妈们承包以后显然也并不会把毛竹全部砍了当成笋干卖掉。
“(接上)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一年竟除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
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各各欢喜异常,……那不得管地的听了每年终又无故得分钱,也都喜欢起来……。
按:薛宝钗的话体现了改革设计者对实现公平所作的制度安排。由于任何改革的实质都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少数承包者显然是这项改革较大的受益者。作为“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她们与未获承包权的大多数人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大观园的改革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作出了让未承包者也共同分享改革红利的决定,使众婆子“各各欢喜异常”,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推进改革过程中激化潜在的阻力和不稳定因素。
这段话之所以引起我的重视,是因为它地指出了管理者尤其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确保社会公平。在将实现效率的任务交还给市场之后,维护公平无疑是政府最主要的使命之一。因为市场在实现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同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均匀分配,它不但不会自动导向公平,反而是以锄弱扶强为常态(马太效应)的。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只有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加以纠正,否则改革最终也不会成功和持久。对此,我们这些正处在改革中的人恐怕应给予高度的警惕。
经营与管理论文:才谈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逐步迈向稳定的发展阶段。既然房地产行业的热量已经冷却下来了,房地产企业就要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下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经营与管理体制。整合所有的资源,制定稳定的发展计划完成平稳的过渡。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的对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从最初的鼓励到了现在的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没有继续膨胀下去。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到来之前应该调整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下面我们就关于在新的形式下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1 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进行大力的整顿与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履步维艰、面临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显而易见,房地产公司的经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和研究。
1.1 国家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带来的问题。
1.1.1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来房地产的“销售热”、“抢购潮”、“投资热”等等现象只能让公司的经营者深深回忆了。房地产公司与购买者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市场上的观望状态持续延期,投资者也开始理智的选择躲避风头或者转而投资其他行业。
1.1.2 融资环境的转变。以前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多为银行贷款,或者是抵押贷款。如今国家大力限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金额,提高了放款的门槛。使得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方面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1.1.3 市场对于房地产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房地产在经营中占有主导地位,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了快速建设和促进销售上。忽略了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和精品化经营。如今房地产公司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在产品的多样化和精品化上多下点功夫。
1.2 公司的内部经营为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2.1 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在房地产公司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房地产为使资金快速回笼或者是尽快的扩大经营成果往往是选择快速的买地进行开发、然后大力的销售。开发、销售是房地产公司经营的两大板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公司也将加大在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关注度。
1.2.2 公司需要对资金链进行严格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有其显着的特点。在资金的运用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项目运作或者是周转,甚至于积压。因此严格的控制资金链是公司经营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银行贷款的严格监管使得融资变得相对艰难。政府土地交易政策的转变又加大了资金的运转量。无不对公司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2.3公司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也给房地产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司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对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以及成本核算的能力,品质高效的设计团队,品质的服务团队和管理团队等等都需要房地产公司加快建设速度和加大力度。
2 关于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一些措施和方案。
鉴于以上我们对于房地产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公司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为了更好的经营发展企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应该作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案为它们的发展进行努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招揽,建立公司的经营体制。
人才是公司经营发展的根本,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等等都是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公司所迫切需要的。注重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招揽是公司为长久的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建立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作出基本的铺垫作用。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渐的向多元化、复杂化进行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的经营体制是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的。公司的经营也应该为了规避风险和扩大利益进行多元化的转变。
2.2 加强成本核算的能力和开发多方面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竞争的激烈化势必影响房地产的经营成果与经营成本,房地产公司应该加强经营成本核算的能力,很好的控制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使得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以求在竞争中的优势。银行缩紧银根,对于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中离不开融资,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融资渠道的开辟上多动头脑,不能一味的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毕竟这不符合房地产的正常运营状态的。比如说在开发中多采用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减少开发占用资金,扩大与基金、信托等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2.3 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房地产公司发展二十年来,多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但是如今骤然面临市场经济的控制,必须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不然各种风险都将对房地产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无疑是降低和规避风险好的措施,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今的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分工经营部门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都是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主要途径。通过成本核算和质量控制有效的规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开发和资本运作带来的资金风险和质量风险等等。
2.4 做好对市场动态的把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生产产品以及差异化生产战略的运用。
由
于前期房地产的火热经营状态,使得许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利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纷纷建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的好前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原本还不算厉害的竞争问题也日益突出。房地产企业就是生产房产产品经营房产产品的经营企业。房产作为商品和其他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市场的选择或者淘汰。想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就需要把握市场的动态,去探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细分。这些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这些才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
2.5 整合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资源。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各种资源经营与管理的过程,房地产企业更是大量的资源进行运作的过程。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运作有着运转周期长、运转的数量大等等特点。决定了资源的管理也是房地产公司需要高度关注的经营问题之一。前期的房地产经营形式较好,突然间的降温必定使得众多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积压,也就是商品房闲置积压的状况。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是资源的占用,对于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运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因为贷款的问题跨期越长损失也就越多。购买的土地闲置也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用的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得的整合,在以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也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工作。
总结
本文主要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与进步的一些有效的建议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旨在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来。为房地产公司及国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逐步迈向稳定的发展阶段。既然房地产行业的热量已经冷却下来了,房地产企业就要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下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经营与管理体制。整合所有的资源,制定稳定的发展计划完成平稳的过渡。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的对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从最初的鼓励到了现在的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没有继续膨胀下去。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到来之前应该调整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下面我们就关于在新的形式下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1 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进行大力的整顿与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履步维艰、面临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显而易见,房地产公司的经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和研究。
1.1 国家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带来的问题。
1.1.1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来房地产的“销售热”、“抢购潮”、“投资热”等等现象只能让公司的经营者深深回忆了。房地产公司与购买者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市场上的观望状态持续延期,投资者也开始理智的选择躲避风头或者转而投资其他行业。
1.1.2 融资环境的转变。以前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多为银行贷款,或者是抵押贷款。如今国家大力限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金额,提高了放款的门槛。使得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方面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1.1.3 市场对于房地产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房地产在经营中占有主导地位,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了快速建设和促进销售上。忽略了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和精品化经营。如今房地产公司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在产品的多样化和精品化上多下点功夫。
1.2 公司的内部经营为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2.1 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在房地产公司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房地产为使资金快速回笼或者是尽快的扩大经营成果往往是选择快速的买地进行开发、然后大力的销售。开发、销售是房地产公司经营的两大板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公司也将加大在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关注度。
1.2.2 公司需要对资金链进行严格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有其显着的特点。在资金的运用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项目运作或者是周转,甚至于积压。因此严格的控制资金链是公司经营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银行贷款的严格监管使得融资变得相对艰难。政府土地交易政策的转变又加大了资金的运转量。无不对公司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2.3公司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也给房地产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司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对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以及成本核算的能力,品质高效的设计团队,品质的服务团队和管理团队等等都需要房地产公司加快建设速度和加大力度。
2 关于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一些措施和方案。
鉴于以上我们对于房地产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公司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为了更好的经营发展企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应该作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案为它们的发展进行努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招揽,建立公司的经营体制。
人才是公司经营发展的根本,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等等都是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公司所迫切需要的。注重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招揽是公司为长久的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建立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作出基本的铺垫作用。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渐的向多元化、复杂化进行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的经营体制是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的。公司的经营也应该为了规避风险和扩大利益进行多元化的转变。
2.2 加强成本核算的能力和开发多方面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竞争的激烈化势必影响房地产的经营成果与经营成本,房地产公司应该加强经营成本核算的能力,很好的控制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使得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以求在竞争中的优势。银行缩紧银根,对于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中离不开融资,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融资渠道的开辟上多动头脑,不能一味的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毕竟这不符合房地产的正常运营状态的。比如说在开发中多采用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减少开发占用资金,扩大与基金、信托等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2.3 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房地产公司发展二十年来,多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但是如今骤然面临市场经济的控制,必须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不然各种风险都将对房地产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无疑是降低和规避风险好的措施,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今的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分工经营部门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都是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主要途径。通过成本核算和质量控制有效的规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开发和资本运作带来的资金风险和质量风险等等。
2.4 做好对市场动态的把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生产产品以及差异化生产战略的运用。
由于前期房地产的 火热经营状态,使得许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利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纷纷建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的好前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原本还不算厉害的竞争问题也日益突出。房地产企业就是生产房产产品经营房产产品的经营企业。房产作为商品和其他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市场的选择或者淘汰。想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就需要把握市场的动态,去探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细分。这些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这些才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
2.5 整合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资源。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各种资源经营与管理的过程,房地产企业更是大量的资源进行运作的过程。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运作有着运转周期长、运转的数量大等等特点。决定了资源的管理也是房地产公司需要高度关注的经营问题之一。前期的房地产经营形式较好,突然间的降温必定使得众多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积压,也就是商品房闲置积压的状况。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是资源的占用,对于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运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因为贷款的问题跨期越长损失也就越多。购买的土地闲置也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用的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得的整合,在以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也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工作。
总结
本文主要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与进步的一些有效的建议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旨在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来。为房地产公司及国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经营与管理论文:食品经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企业,是工商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现结合××市工商局的实践,对食品经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探讨。
一、××市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现状
去年开始,××市工商局认真履行国家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求,推进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对食品销售动向的监管,确保食品销售链条的完整和追溯体系的可行性,从目前情况来看,规范经营管理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二、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仍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方面尚需磨合
_.经营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行动有待磨合。规范经营管理需要经营者主动承担大量的登记、统计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会给食品经营者带来实际的、额外的收益。经营者对规范经营管理普遍持有敷衍、侥幸的心理,惰于主动登记商品、索取票证。
_.经营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衔接有待磨合。食品的类别、批次繁多,涉及的票证、检验报告等资料众多,而目前纸制复印仍然是索证索票的主要方式,这就增加了食品生产者的工作和经营成本,生产者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客观上增加了销售者索取票证的难度。同时,一般消费者对于购买食品的票据保管并未予以重视,甚至随意丢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票据衔接也尚需进一步磨合。
_.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改善。工商部门承担监督经营者建立执行规范经营管理的职责,而经营者也应当承担起自觉履行的义务。但为了确保规范经营管理迅速取得实效,工商部门往往会将台账及索证索票的有关资料直接送到经营者手中,并进行上门指导和跟踪服务,使得经营者产生了依赖心理,甚至在部分经营者心中还形成了登记工作由工商部门来做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观念,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合理化改善。
(二)部分操作有待改进和简化
_.信息反映不能同步。实践中发现大部分食品经营者仍然没有养成及时本文来源:文秘站 //登记台账、及时索取票据的习惯,而通常采取事后补登的方式来应付工商部门的检查。票证与台账的登记内容难以实现对应,信息的反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_.信息登记量过大。食品经营者生产、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批次也很多,需要登记的信息量过大,使得食品经营者嫌麻烦,畏于登记。
_.电子化登记的条件尚不具备。除了一定规模的食品市场、超市以及部分一级批发、销售商外,绝大多数的普通经营者不具备通过电脑登记的条件,登记效率低下。
(三)制度功能实现初衷,但部分内容有待强化和改善
_.缺乏有力的查询功能。目前台账登记主要依靠手写的方式,信息查询的能力比较差,依靠人工用肉眼逐行逐项的进行排查方能找到搜索的目标,查询功能既不方便、又缺乏效率。
_.缺乏有效的链接功能。台账登记的内容与票证缺乏有效的链接,现实中台账与票证往往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开存放,造成台账登记的内容和票证核对起来比较麻烦。
_.缺乏有效的动态显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是一个购进与售出循环交替的动态过程,但现行的台账登记方式却很难反映出这个动态的过程。
三、完善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探索两个衔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向两个终端延伸。
_.探索与质监部门的无缝衔接机制,实现监管链条向生产终端的延伸。要不断探索工商部门与质监部门的衔接机制,确保监管链接从流通领域向生产终端延伸:一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质监、工商部门应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各自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与发展动态,工商部门可对查账查票过程中发现的涉及生产企业的情况及时向质监部门反馈,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数据链接系统,积极探索两部门间信息登记系统的链接方式,利用技术上的支撑,将工商部门登记的台账资料、票证资料等与质监部门掌握的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保障食品监管链条的完整性。三是建立市场联合抽检机制,工商部门可根据在查账查票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辖区内的需要监测、检验的重点、热点食品,并及时与质监部门进行沟通,制定联合的抽检计划,避免重复抽检的现象,同时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工商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从多角度、多方位监管好食品市场。
_.探索消费者的逆向监管机制,实现监管链条向消费终端的延伸。消费者也属于食品交易过程中的经济实体,不过是市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但由于消费者是食品交易的直接承受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果感受最为直观,因此要积极探索消费者的逆向监管机制,实现监管链条向消费终端的延伸:一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监管部门要定期公布辖区内查账查票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尽量提供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促使消费者能够及时掌握近期动态。二是确保消费者监管的驱动机制,由于消费者在实行逆向监管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收益,尤其是在对抗实力强大的销售企业时,所以监管部门要建立适当的驱动机制,如在发生消费争议时,规定由已建立台账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的经营者负责举证责任,使消费者愿意实行逆向监管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三是要确保消费者监管的渠道,要建立健全举报及投诉网络,正确引导消费者行使监管权力,减少消费者的监管风险和监管争议发生的概率。
(二)强化执法力度,保障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的有序运转。目前,监管对象对于规范经营管理存在敷衍心理、对工商部门存在依赖心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经营者没有意识到其不规范经营管理会给自身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因此,加大监管对象的违法责任后果,增加监管主对象的违法成本,使它在巨大经济、法律、社会成本的压力下自觉克制自身的行为。一是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关于食品经营企业未规范经营管理进行处罚的宣传力度,使经营者充分认识到不及时规范经营管理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惩处性后果。二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执法,对于未按规定规范经营管理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查处。三是利用媒体对查处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宣传声势,震慑违法分子,使经营者自觉做到及时、地做好 登记工作。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曝光,让违法行为失去生存空间,力求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经营与管理论文: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创新
引言
2008年,曾有全国人大代表谈到靠“三八、六一、九九”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认为三八、六一、九九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农村必须想办法留住人才。那么高投入、低回报、自然和市场风险高的农业,要如何留住人才呢?
农业产业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强大以及要获得与工业相当的收入和利润,使人才看到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但是,一直为大家推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它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农业发展必须强调农民是主体,而不是政府、企业家等投资管理者。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土地流转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集聚。所以,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经营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2002年,日本着名经济学家、日中经济协会首席经济顾问小岛丽逸在访问中国时指出,结合日本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教训,走农业企业化之路,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实力的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因此,农业企业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企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业企业化的定义。最早开始农业企业化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John H. Davis)和其助手戈尔德伯格(Ray A. Goldberg)(John H. Davis,1957)。他们在“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和“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这个说法,同时把它的载体称为“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业综合经营”(Agribusiness)。在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40年代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农业与工业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优势,但只要它的运输和动力等基础产业已经现代化,就说明它的农业已经“企业化”了。
2003年,李达球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企业化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一个发展策略,是根据市场经济特定的规则运行的。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于使农民从小生产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从而改变农业单一、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使其更具规范性和组织性。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对比。2007年,梁贤等经济学家对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对比,农业企业化组织程度较高,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大多都有政府的介入,它关注的是产业的联系,是由二、三产业由外向内带动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它由内向外带动企业获得整体联结的利益,即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与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农业企业化不光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替代战略,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步改革。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005年,郭振宗,杨学成指出,国际上,目前农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另一个是组织形式的企业化。而在我国,农业企业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企业化经营农户;具备一定企业特征的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
企业化经营农户。在我国,企业化经营农户在农业微观主体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大规模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只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所以根本无法与具备正规组织形式的其他企业化模式相比,只能另辟蹊径,着力于经营行为的企业化,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传统农户向企业化经营农户逐渐转变的目的。
农业准企业。第二种农业企业化形式是具备一定企业特征及组织形式的农业准企业。它包括:一是具有一定生产要素,具备一定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二是农户联合经营以及合作经营组织。这两者的基础都是家庭承包经营。其中,农户联合经营是集合多家农户,通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承包权的分离,多家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合作经营组织更为正规,它是以土地、劳力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中入股,进行生产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三是不同于合作经营组织的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它是在农业公司中,各农户进行生产要素的入股,从而结成的一种一体化组织。四是农民合作社。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办有实体,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性服务,已经成为初具企业属性的准企业模式。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类型中,一种是农业公司。指在农村地区提供农业产、加、销等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其二是家庭农场。它的基本单位虽然是单一家庭农户,但这些农户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组织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它们可以很好地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另外,目前存在的民营农庄也是农业企业的一种。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与管理创新
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如山东、安徽等地,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但还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笔者将针对农业企业化管理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留住人才,培养农村企业家。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基础薄弱,加上年轻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外流严重,使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准的农业企业家严重不足,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困难。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已形成的多家种田大户和正在兴起的各类农业企业,大部分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而制约其更好地 发展。经营者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否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住人才,培养的农村企业家迫在眉睫。
管理学研究表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正如拿破仑所说,领头人是狮子,他的队伍就是狮群,领头的是绵羊,其队伍就是羊群。可见,企业家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同样,农业企业家这一领头人也必须具备的经营头脑和创新意识。
农业企业家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留住和引入大学生、专科生等高素质人才,以及留住那些在外工作多年,有一定经验和市场意识的外出务工者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加强质量监督,实现“品牌”管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普遍存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问题,面对农产品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品牌效应,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山东“寿光”的蔬菜,正是因为“绿色有机”的高质量监督,才形成了目前远销国内外的品牌效应。
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来加快企业化进程。具体方法是,首先要采用国际认证体系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名牌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培育开发出高附加值、高效益优良的名牌农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营销网络管理。2011年4月,全国物价特别是蔬菜等价格飞涨,但是山东却出现了0.1元白菜无人收购,“菜农”上吊自杀的现象。强烈的对比之下,说明了农户的市场信息匮乏,农产品的营销网络有限的问题,而营销恰恰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营销网络的构建和管理是其核心和关键。
农产品作为必需的生活物品,有着广泛的刚性需求,这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作为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每个市场内部的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因此,除了要加强“品牌”管理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管理,多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利用农产品批发、集贸、期货和网络等市场来完成农产品营销的多元化发展,完善营销网络。
加强战略管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着千万人的生计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中,更要加强战略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调节产量和质量,处理好广大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土地的流转、流通和入股问题,处理好家庭承包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从而保障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经营与管理论文:三化管理与企业经营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经营是龙头,经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告诉我们:“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因此,搞好企业这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研究市场、改善经营抓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开展经营创新,这是搞好企业管理的新课题。几年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__矿从市场竞争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来开展的经营创新,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分阶段在全矿范围内推行了“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原煤产量逐年大幅递增,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全员效率提高到吨/工,矿井生产模式人员素质、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管理迈上健康高效、超常规的发展轨道。1、矿井概况
__煤矿是古交矿区一座现代化特大型矿井,于1988年8月开工建设至1997年10月31日建成试生产,20__年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井田面积71km2,储量10.48亿吨,可采储量6.4亿吨,共有可采煤层13层,主要可采煤层3层,即山西组2#煤层,太原群的8#、9#煤层,煤种以焦煤为主,肥煤次之,还有少量瘦煤、贫煤。地层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瓦斯涌出量大,全井田带压开采。矿井开拓方式为主斜、副立联合开拓,分为 750和 650两个水平,初期开采为 750水平,服务年限47.9年。
2、“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内涵及重点
2.1一项制度,即“现任法人”管理制度,就是以法人责任形式,确立矿所属各单位、各部门为责任主体,以行政一把手为责任法人代表,党委书记为责任保障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中的其他成员为其分管范围内的责任人。以落实责任为核心,层层建立以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一体的责任目标体系,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考核的管理制度。
2.2三化管理,即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
1)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就是通过企业管理机制再造,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各部门和单位工作为内部市场的经营主体,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各市场主体之间按市场的原则运行,依据统一的内部价格,进行经济往来。大市场之间的经济活动由矿市场化管理办公室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内部市场机制在全矿线与线之间、线与各基层单位之间、基层单位与各班组之间以及班组与班组之间,形成规范的有偿往来利益制约的关系,变过去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为行政隶属和经济关系的有机结合,做到以市场统一矿井管理的行为,以市场调控矿井管理的节奏,使矿井内部的管理活动与市场接轨。
2)工作标准化就是质量标准化和岗位作业标准化。这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们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中,始终把基础建设作为长线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成立专门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根据新的质量标准化评分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尤其是对于新标准中没有明确限量规定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每年坚持开展各专业的质量标准化会战,每次会战都制定出具体的达标项目、重点工程,责任到人,严格奖罚,从而推动质量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岗位标准化作业方面,本着“由理论向实践,由应知向应会转变”的原则,抓岗位培训、持证上岗,提高职工持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全矿上岗人员应知应会率达到95,规范操作率达到85以上。机关业务科室根据业务范围、工作内容对本系统内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标准进行描述,做到事事有规范,件件有标准。
3)考核制度化,就是从地面到井下,建立完善多方位的考核体系,逐级落实责任,使依法治矿和人性化管理在每个人、每个工种、每个岗位得到落实。每月由企管办牵头,对各单位的工作绩效进行检查、量化打分、奖罚兑现。全部可控的全部考核,部分可控的部分考核,不可控的不考核。
3、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出现的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价格下滑、货款回收困难的不利局面,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__矿这样一座年轻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也不例外,唯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构建科学的企业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开展经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适应市场,进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近年来,我们也曾先后认真学习邯钢、海尔、海信、兖煤、新汶等先进企业经验,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施“三条线”管理,这些学习和尝试,无疑为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积累了定贵的经验。但由于学习的往往是局部经验,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加之企业中还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管理方式,以及两个文明建设认识和发展上的不均衡,百倍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实践证明,企业要改革,要实现管理科学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尊重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管理的整体性去探索和创新,“以创新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创新求突破,靠管理求发展”,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在如何实现管理创新上,我 们认为,绝不能仅仅在形式上求改变,打破常规,而关键是在内容上要充实、要丰富、要切中要害,注重结合;在举措上要得力,力求具体、可行、有效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管理要创新就必须从企业整体的高度着眼与入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必须克服过去责任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水流到头。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企业管理“整体性”的正确认识,并抓住任何工作要在“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落实到位”这一指导思想,才确定了对矿井“两个文明建设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的“责任法人”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三化”管理工作思路。
3)内部管理主要沿用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其弊端如下:一是不能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直接发生横向经济往来。服务与被服务双方之间是行政指令的关系,不仅浪费人力,还往往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指挥。更重要的是服务与被服务单位之间不能互相制约;二是“水平法”确定的承包基数不尽合理。各单位一旦最初的承包基数不合理,以后承包便都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之上,往往形成鞭打快牛,保护落后的情况,限制了各单位降本增效的积极性;三是行政管理的较大特点是领导“说了算”,容易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领导干部自己也陷于繁杂的事务圈子和各种矛盾的漩溜之中,终日忙得不可开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企业更重要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四是容易造成制定计划目标与责、权、利脱节,有计划无责任,或者只有责任而无权无利;五是长期以来“人治大于法治”,加之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中仍比较突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变好,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变坏;六是行政管理往往使内部考核检查形式化。这些弊端,通过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可以得到有效克服。
综上所述,推行“责任法人”管理制度和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管理,是煤炭企业进入社会大市场以后,与市场接轨的必然选择。
4、“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形成过程
1997年10月31日__煤矿正式试生产后,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极其复杂的困难。一方面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遇到极大冲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遇到体制和结构两个比较大的调整,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同时,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党和国家推进国有企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战略决策,我矿直管单位西山矿务局于1998年1月依法改制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20__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抓住煤炭市场恢复性增长的历史契机,发展“大集团、大公司”的方针政策,积极打造集团煤“航母”,又由西山煤电集团、汾西矿业集团、霍洲煤电集团共同组建成立了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面对新发展机遇,__矿如何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抢抓企业改制带来的各个不同时的政策机遇,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竞争力,把分散的微弱优势凝聚成率先发展的优势,矿党政班队经过认真科学地分析了企业的内外环境后,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经营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好国有企业要改善宏观环境,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这些都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等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这一基础工作才能实现。因此,加强管理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实现依法经营,堵塞漏洞,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只有加强管理,科学技术才能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总之,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管理,成为全矿上下的一致共识。为此,从1999年起推行“责任法人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又分阶段,有重点对责任目标体系、责任考核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改进,充实和完善,按照“分线管理,分线核算,一线一制”的总原则,推进下属单位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改革。尔后,又配套提出了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三化”管理。可以说“三化”管理是“一项制度”的延伸和丰富拓展,是“一项制度”的具体保障措施,两者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5、“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
5.1责任法人制度的主要内容
责任法人制度实施方案是本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制订的。内容主要包括责任目标体系、责任考核奖罚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三个部分。在责任目标体系中,尽可能采用定量的指标,其中经济责任指标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在考核奖惩方面,坚持奖惩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责任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责任目标,①经济责任目标,主要是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效率、精减分流、销售收入、盈亏等指标,由矿根据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单位实际具体确定。②法律责任目标,即企业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责任目标,包括对外交往中的经济担保、抵押、合同管理,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等方面任务指标,根据矿井依法治企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分解落实。③社会责任目标,即当前企业所承担的全部社会责任,包括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责任等,由矿按照当地政府相关规定的目标具体分解落实。④政治责任目标,即企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责任目标。
责任考核奖惩体系责任指标的考核奖惩,主要与工资分配直接挂钩,与各种精神奖励相联系。经济责任指标的考核原则上奖罚对等,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考核原则上只罚不奖。对各 “责任法人”单位经济责任指标的考核,根据盈亏、安全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按月考核。根据超利(减亏)、减利(超亏)幅度大小,采取不同的奖扣档次,与工资奖金分配直接挂钩。另外,经济责任指标中将盈亏、安全等作为指令性指标,其它一些质量、工作指标作为指导性指标,执行不同的考核奖扣标准。法律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的考核,按相关规定分系统分别考核,汇总考核结果。对完不成指标任务的,经予经济处罚,还要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法律处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考核奖惩体系除对单位的考核规定外,还专门针对“责任法人”单位主要领导制订了考核管理措施,将责任目标、权力、考核奖励办法以签订《责任法人综合目标责任书》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对其党政正职,在盈亏、安全等主要指标上采取风险抵押形式,按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奖罚。特别对完不成半年盈亏责任指标的单位,给党政一把手黄牌警告;对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经营性亏损、完不成全年盈亏(费用)指标的单位,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通过落实责任,大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调动了各方面工作积极性。
实施监督体系矿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成立了“责任法人”综合考核领导组,负责制订监督管理细则,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工作。矿长与下属单位科(队)长签订《责任法人综合目标责任书》。各“责任法人”单位对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每个区队、班组、岗位和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在整个矿井范围内形成一个网络状“责任法人制”实施监督体系。由企管办组织对各责任法人单位进行季度检查、半年巡检、年终审计考核,法律和社会等责任指标由各专业系统进行考核,由“责任法人”综合考核办公室汇总、审查考核结果,提出综合考核奖罚意见,经矿批准后执行。年终总评时,兼顾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各类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克服以往轻重不一,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对一些指令性指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另外对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的考核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结合起来,对责任落实不好、工作效果差的,实行末尾淘汰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还把各单位的综合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的评模、评先进结合起来,对综合考核结果差的单位,规定不得参加省、市和集团公司模范单位、先进集体的评比。这些措施和办法既激发了各单位完成各项责任目标的内在动力,又增强了各单位创优争先的工作积极性。
5.2推行“三化”管理的做法和步骤
a、确立分级市场,构建内部市场结算主体
根据现有的组织机构,全矿分为二级市场结算主体。一级市场结算主体为煤炭生产线的各队、供应公司、机电公司、及各科室;后勤服务线,多经三产线及其它直属单位。二级市场主体为煤炭生产线各队内部各班组,后勤服务线、多经三产线下属的各运行点或厂点。通过市场主体的细化和延伸,使全矿每个单位都成为内部市场竞争主体。
1)采、掘、开单位。矿井模拟以质论价收购制。以生产的原煤或进尺为商品,吨煤或延米成本为单价,当月产量或进尺与内部售价的乘积为总收入,原煤生产过程中自身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即:工资、材料、配件、电力、设备租金、供风以及辅助、服务单位所提供的维修、维护、运输费用为总支出。各单位作为供方与矿井结算。总收入减总支出为各单位结算内部利润。内部利润为正数时可按利润额的50提奖,其中人均100元以内可全额发放,人均100—200元时征收50的调节费,人均200元以上时征收100的调节费。当内部利润率为负数时,100用工资抵补。
2)辅助服务单位。对采掘单位提供的服务全部量化,按所定价实行有偿服务,按劳取酬,总收入为服务量×服务单价,由被服务单位支付。
3)机关各科室。按测定的费用,实行定额费用承包,动态管理和考核,节超按规定比例奖罚。
4)后勤公司:按所提供的各类服务数量、质量乘内部市场价格,计算出服务总额;向被服务单位进行结算,由接受服务的单位列支;凡是后勤公司单位之间的结算,直接由后勤公司考核办理结转手续;凡是需要向其他一级市场主体结算的,由后勤公司考核办负责向矿结算中心结转。
5)多经公司:实行“四自经营”,为矿提价产品、劳务、加工服务等,并按协议价格通过矿内进行结算。
一级市场主体负责各二级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管理,对其下属单位进行收支核算。这样各市场主体为了提高效益增加工资收入,只有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成本。形成了完不成各项经济指标受罚,完成好了增加收入的激励机制。
b、测算制定内部价格体系
价格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建立价格体系是内部市场规范动作的前提。为此,矿成立了9个价格测算业务组,测定核实对价格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价值量,包括工资单价、材料消耗定额及单价、机电设备维修配件加工单价、电力消耗定额及单价、各类设备、支护用品租赁单价及其他支出和各类工作量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价格进行汇总,按独立核算单位所构成的成本要素进行合成。
如20__年综采一队年产量100万t。主材0.2元/t、辅助材料0.53元/t、工资2.02元/t、电力0.66元/t、配件1.20元/t、租赁费12.05元/t其它支出(运输费用、办公费等)2.74元/t。汇总合成后综采一队综合单价为19.4元/t。
对于个别服务单位,如各排水点、变电所供电等不好计量,也不好考核,根据岗位人数、工资及材料消耗水平,只要完成任务,不致影响生产,每月确定一定的固定收入。
价格测算的主要依据是,当年利润指标、集团公司各类定额手册和计划价格、历史资料、实际水平,《__矿内部价格管理办法》。
通过各种因素汇总合成,全矿制定了包括工资单价、物资供应、物业管理、修理加工、煤炭生产、工程造价和其他支出等10大类计2580余个价格。生产经营、后勤服务、多经三产所有项目都有价可计,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价格体系。
内部市场价格在执行过程中,矿价格委员会要时刻掌握其运行情况,对价格进行调整和修订。把市场信息传递到矿井内部,同时也把市场压力变为各单位和广大职工适应市场的动力。
在工作标准化中,矿制定下发了各专业和各地面单位的工作标准,在落实各级责任的同时推行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矿对各科队、各专业进行目标考核;科队对个人和岗位进行岗位作业标准考核。逐步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考核一级,一级激励一级,一级追究一级,一级要求一级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日清日高的制度化管理。
在考核制度化中,结合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我们在现场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理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共制订管理制度35项,经营管理制度15项,生产技术管理制度15项的管理体系,形成了适合新形势、新情况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按有关制度和标准进行考核,包括旬检月验和日常检查,考核打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补充制定预防措施,形成闭路循环考核机制。
c、制定结算办法
矿设立结算中心,模拟社会商业 银行的结算、信贷、核算等职能,确定各类商品交换和有偿服务的结算凭证和依据,包括各类考核表、材料单据、发票、报销单、内部结算单据等。
一级市场主体分别地矿结算中心设立单独的帐户,相互之间及与矿之间的经济往来通过矿结算中心相互结转。二通讯市场主体分别在各自的经营办公室设立帐户,进行相互划转。
一级市场主体旨算方法有3种:一是考核结算表。主要是各一级市场主体各项指标完成结果;二是材料、配件单据(主要是从供应站领取的材料、配件单据)。三是外单位发票等。
产品、劳务、创造、单项工程及各在素费用的具体结算手续按矿《内部市场结算办法》执行。为加快结算进度,提高效率,全矿主要科室实行联网,加快了管理信息化进程,对生产、经营、服务单位推行“日清日结”,方便快捷地反映各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果,促使共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使每个市场主体每24小时都知道经营成果,随时询查自己的投入产出情况,增强职工当家理财意识。
d、监督调控
为了有效地解决在市场化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各市场主体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规定的责任,获得适当的利益,使各核算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间经济分配比例合理,进而保障全矿的总体利益的实现,矿采取四种手段进行调控:一是行政手段,以正式文件下发给各单位的各种管理办法、严格内部市场化的各项制度等。矿井先后下发了《内部市场化管理办法》、《内部市场化管理实施方案》、《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办法》、《内部市场价格目录》、《内部市场化结算办法》、《__矿结算中心管理办法》、《__矿计量管理办法》、《__矿单项工程管理办法》和《__矿指标分解方案》等;二是价格手段,明确规定各类结算必须以既定价格为基础;三是分配手段,规定各单位月底结算工资时超过部分要交调节费,如前所述内部利润人均超过100元以上时要按比例交调节费。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经济分配合理,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四是仲裁手段。成立由矿长任组长,各分管矿领导为成员的仲裁委员会,各单位之间发生经济纠纷,协商解决不了时,由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6、推行“一项制度”和“三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推行“一项制度”和“三化”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还要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一是转变观念。要使内部市场化管理顺利实施,首先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否则,一切措施如同虚设,发挥不了效应;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矿成立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领导组,矿长、书记任组长,各分管矿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领导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安排“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有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各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矛盾,及时协调不合理价格,同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平衡各单位的收入情况。市场化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加强领导,确保内部市场化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三是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抓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作业,完善计量考核手段,健全定额和台帐,加强班组建设和现场管理。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适应内部市场化要求的各项科学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管理;四是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从而保障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五是引入赛马机制,把市场经济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给了每个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在开展绩效考核时,把压力层层传递给每一名员工,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任由全员分担,使每一名员工都动起来,聚集出企业的整体活力。
几年来,__煤矿通过实施“一项制度”、“三化”管理,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使人人心中有压力,人人肩上有担子,“责任与失误共负,奖励与处罚同享”,各级干部按照责任要求,主动深入基层找问题、抓管理、送服务,与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把管理职能和任务落到了实处。同时,克服了“两张皮”、“一手软、一手硬”、顾此失彼的老问题,保障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实践证明,各系统的工作不仅没有削弱、紊乱,反而得到加强、协调发展。正是通过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矿区稳定工作等,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经济指标的完成又保障了其它工作的正常开展。
——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管理措施,振奋了职工精神。新机制带来了观念上、工作上的改革创新,使职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和未来。职工在实践中感到,现在工作干好干坏不一样,关键看自己的工作实绩,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到企业发展,同时也体现着自身价值。过去煤矿是以生产为中心、以产量论英雄、以销量评功绩,不管市场是否接受、货款是否收回,职工只讲投入,不问产出。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以来,成本观念、效益意识深入人心,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每个工作日下来,投入产出情况一目了然,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也不断强化。
——加强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单位都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完善了工人岗位责任制、操作标准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基本上达到了“全、细、严”的要求,对于克服职责不清和无人负责的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所谓“全”,就是工人的标准有七项内容,即:产量、质量指标、技术操作标准、事故控制标准、设备使用维护标准、文明生产标准、限额耗材定额和劳动纪律规定。干部办事细则必须有四个方面,即:分管指标必须完成;分管的基础工作必须健全;专业分析必须及时、;业务工作必须取得成绩。所谓“细”,就是按工人岗位确定标准,每个岗位都要订出几条标准;每一个干部都要把所承担业务,一项一项地订出办事程序,协作关系,时限和完成程度。所谓“严”,就是制定岗位标准和办事细则,不能迁就现状,而且要按创水平的要求制订。不仅有“定向”要求,而且有明确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求,能够据以考核。如综一队将安监处下发的岗位作业标准下发到职工手中,加强培训教育,不定时进行抽考,督促职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熟练掌握岗位技能,让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综采三队每天由队长、书记主持班前会,总体把握当天值班情况及井下现场情况并安排生产任务。班长具体分工,各工种人员必须说出其岗位工作标准、注意事项、出现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等方可上岗。这样以来,班前会明显由过去传统的被动教育变成了主动学习,推动了全队的标准化工作。机电科修订了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供用电系统管理制度、机电事故管理制度、分配方案、考勤制度等,真正做到事事有规范,件件有标准。
——降低了成本费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进行管理,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费用相对不变,超了就要减少收入,材料费用支出减少,工资就会增加。有了这种制约机制,每个单位、每个职工自觉地节支降耗,努力减少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逐年 降低,去年全矿原煤单位成本比1999年降低,后勤服务线实行物业管理后,各种漏洞大大减少,全矿每年可减少后勤支出元。
__煤矿在推行责任法人制度和“三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足,如目前形成的煤炭生产、后勤服务、多经三产、内部资金和内部物资市场都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等还不发育。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内部市场更加科学、规范,才能使我矿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经营与管理论文:农发行经营绩效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2005年以来,我行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行管理要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力促进了我行扩大收入、控制成本、依法合规经营。
一、具体做法
一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我行制定了以新老划断、分组考评、指标调整、绩效挂钩为核心的经营绩效考评体系。
1、新老划断。一是对表外欠息的划断。针对少数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表外欠息的情况,对消化收回这部分表外欠息所产生的收入及利润,不纳入绩效管理的综合考评测算和超额利润测算,而实行计划指标管理,对应由地方财政补贴的欠息下达收回指标,超额或未完成指标的行在综合考评的总得分上进行加、减分处理。二是对呆账贷款的划断。针对少数行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呆账,将经总行认定尚未核销的呆账贷款从不良贷款的相关考评指标中剔除,并对呆账贷款产生的系统内借款利息造成的利润减少,在测算利润相关指标和超额利润时给予返还。三是对冲减欠息的划断。针对2005年是将2000年度表内欠息分五年冲减当年贷款利息收入的一年,为避免2006年个别行利润“自然增长”而造成指标“进步分”成绩失真,对2005年的收入、利润等数据进行调整,剔除冲减表内欠息因素。
2、分组考评。根据我行业务分布情况,采取了将贷款比重和利润比重占分行系统90%左右的分行营业部与其他10个基层行分组考评的办法。并对分行营业部专门采取综合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从而有效解决了业务分布不均造成的测算结果失真问题,体现考评的客观性、公平性。
3、指标调整。根据分行经营目标及实际情况,在总行7项考评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一是增设“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重视对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的收回消化;充分考虑不良贷款和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基数差距较大因素,通过“下降额”和“下降比”两个方面进行值和相对值的考评。二是调整综合考评权重分设置。将收入成本率和不良贷款比例的权重分分别由15分调整为10分,在增设权重分为5分的“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同时,将“人均利润”指标由20分调整到25分,使“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指标权重分占比达到综合考评体系的40%,加大了对效益性指标的权重分占比。另外,将“营业办公用房出租收入”从“中间业务收入”中单列出来,实行计划指标管理,消除各行营业办公用房情况差异对“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指标测算造成的影响。
4、绩效挂钩。一是与工资薪酬挂钩。为建立有效激励与保障的工资管理机制,在核定下达基层行基础工资总额的基础上,以责任目标津贴和增量工资为主确定年度绩效挂钩的工资额度,绩效工资总额在年终按绩效考评结果分配。同时,建立一定规模的工资基金,用于以丰补欠,保障每年挂钩工资的兑现。二是与财务资源分配挂钩。为实现财务资源分配由“供应保障型”向“激励约束型”转变,按照财务资源向基层行倾斜、向经营效益好的行倾斜、向需求倾斜的要求,按人员费用、基本费用、挂钩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四个部分分配财务资源,其中:人员费用和基本费用按“保经营、保开门”的原则核定,挂钩费用根据上年绩效考评成绩排名核定和本年预期超额利润核定,其他费用根据实际房屋修理需要、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药费等核定,实现了财务资源和经营成本的有效统一。三是与业务经营资源分配挂钩。建立信贷资源与绩效考评挂钩机制,突出绩效在商业性信贷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对商业性信贷资金计划,采取按上年考评结果进行配置,向考评名列前茅的行倾斜,激发了经营活力。四是与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将绩效考评与基层行领导班子成员年度收入水平挂钩,并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升降、调配、淘汰的重要标准。
(二)围绕中心,合理下达绩效考评指标。一是根据总行对分行下达的计划利润指标,结合分行年度利润目标,充分考虑和挖掘基层行在利润效益实现上的潜力,合理下达各基层行计划利润指标。二是考虑分行营业部在分行业务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次调研测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综合考评指标,既有效保护营业部的工作积极性,又在增量指标上体现了一定的激励性。
(三)及时调整反馈,实施动态管理。一是根据总行信贷、资金政策以及人行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目标。二是通过总行季度《绩效考评成绩表》,及时分析和判断分行经营形势,从而调整经营决策和计划,力保全年经营绩效处于先进水平。三是分行在内部综合网站设立经营绩效考评模块,按日实时公布各基层行存款、贷款、不良贷款等主要业务经营指标数据,使各基层行了解系统业务经营动态,明确努力方向。分行职能部门按月对基层行测算、分析和公布绩效考评成绩,及时掌握基层行经营动态,对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四)监督执行到位,使绩效考评机制落到实处。一是落实职责到位。分行成立绩效考评领导小组,设立考评管理工作办公室;各分支机构成立行长挂帅的绩效考评领导工作小组。二是执行结果到位。严格执行考评办法,坚决兑现考评结果。
二、初步成效
(一)初步起到了引导经营方向的作用。通过实施绩效考评管理,向各分支机构有效传递“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行长积极履行首席客户经理职责已成为自觉行动,带头示范抓营销、抓效益,广大员工群策群力,主动营销。
(二)推进了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施绩效考评管理,促进了各分支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营运成本、挖掘经营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一是促进了信贷基础管理。再造和建立分工合理、有效制衡、高效运转的信贷业务流程,初步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有效防范风险、依法合规经营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二是促进了信贷资金运行管理。建立了以效益为核心的资金计划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期限管理、分账核算。三是促进了财务核算管理。加强了财务费用支出管理、固定资产配置管理和经营情况分析等工作。
(三)促进了业务发展、质量优化和效益提升。一是促进了分行业务经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末贷款余额66.4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5.2亿元,增幅8.5%,贷款旬均余额增幅23.3%;存款余额14.6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2.8亿元,增幅23.7%,存款旬均余额增幅19%。二是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余额比2004年末下降6649万元,降幅25%,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三是经营效益创历史好水平。全年实现盈利8477万元,比2004年增长3465万元,增幅69%。
经营与管理论文:试论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医院管理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医院管理模式、管理地位、管理职能及管理手段的改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医院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进而结合当前管理经营理念的研究成果,对医院经营理念做了理论阐释。笔者认为,树立医院经营理念要建立一套涵盖经济补偿、竞争、分配激励、自我约束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科学的管理经营机制。并在医院管理经营实践中采用成本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分级核算及资本运营等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医院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是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医院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1]。
1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医院已不仅仅是盈利性、福利性的卫生保障单位,而是一个知识密集,多学科、多系统高度综合,经营相对独立,高风险、高竞争的经济实体,正经历着体制转轨带来的深刻变化。
1.1 医院管理模式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主要侧重于医院内部的组织与安排,力求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医疗保健任务。进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硬件条件及医院规模等方面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外资医院及盈利性医院的竞争以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日渐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外,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也引入了国内医疗市场,其突出特点是机制灵活、讲究效益、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因此,医院管理不再是原来那种自我封闭的组织与安排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有限的资源约束,其任务是努力实现在较高的劳动效率基础上的良好经营效益,其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即医院管理从内部管理转移到外部与内部相统一的经营模式。
1.2 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医疗领域,医院的经济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不再视同于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涵盖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极大扩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从被动、弱化、机械的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并强化为一种主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医院管理方式。医院的管理机构也必须不断适应医院发展和经济管理职能拓展的需要。医院原有的自下而上逐级由财务处(科)、院务部向院领导负责的单一管理机构已逐步变迁,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的改变和管理职能的拓展,医院的经济管理机构还将由隶属形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向财经职能多样、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变迁。
1.3 医院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市场规则,科学计划和合理获取资源,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医院管理的职能不断拓展,已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从注重对上级拨款进行预算管理,逐步转变为成本核算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性质的划分与确定,医院管理职能将更加注重于市场和供求的分析及预测,注重筹资、投资的论证与决策。医院经济管理职能将主要围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医疗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较大化,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外延上不断拓展,从而向更高、更广的层次上发展。
1.4 医院管理手段急需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医院的管理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普遍建立了局域管理网络。医院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解除了会计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为医院经济管理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医院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促进医学科学与临床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管理信息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创新
医院经营理念的内涵,一是指医院的使命和宗旨。它主要阐述医院为什么而生存,即医院生存的价值取向,是为患者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医院的较高理念,是医院全部经营理念的灵魂;二是指医院的目标。主要是指医院长期的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包括医院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是医院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从理论意义上讲,大致包括4个方面:(1)经营理念是对医院的所有活动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医院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或者说规范了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价值基准,是医院经营的基本依据。(2)经营理念是医院发展目标的指南。它指明医院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3)经营理念是医院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4)经营理念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经营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和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行为的经营价值观[2,3]。
2.1 社会效益观念 医院经营活动的方向、性质、责任决定了其首先要体现社会性、服务性,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医院必须具有这样的战略思想:不仅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能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把社会责任作为较高目标,而把利润较大化的传统目标放在其次。
2.2 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诚信,必须树立珍惜信誉的思想,医院信誉是指医院在其有形资产的基础上,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要求医院把自身的组织声誉、医疗声誉、服务声誉,看作是医院的生命,作为一种医院的观念性无形资产。其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获取医疗资源,使医院做大做强。
2.3 不断创新精神 创新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本,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采用的重要经营思想。创新是医院制定有效经营战略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思想要求医院将追求、追求风格、追求独创、追求新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医疗产品及市场等领域开发创新。
2.4 人本主义思想 当前很多医院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医院把所属人员视为医院的内部公众,认为他们既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直接提供者,又是医院各种活动的直接当事人,把他们作为医院各项功能运转的原动力。在现代医院管理经营理念中,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为患者服务中去,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经营原则、医疗产品。
2.5 与时俱进观念 医院管理经营理念是一个动态的价值观体系,它会随着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创新或调整原有的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这一大背景,医院在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过程中,应当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理念。
3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创新
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时代趋势,不论是国有医院、外资医院还是商业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根本之道。医院是一种服务性机构,患者就是我们服务的顾客,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化经营最重要的目标。企业化经营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成本会计及责任中心,设定年度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实施奖惩,同时运用科室责任经营制刺激大家的荣誉心和责任感,以发挥较大的潜能。
3.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及时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3.2 目标管理 医院为贯彻实行经营理念应设定发展目标。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应尽量避免制定抽象的目标,因其无法追踪考核也无法评估成效。例如“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等。真正有效的目标管理应是鲜明有力,可量化、可操作,具有可行性,与大家利益相关且有一定挑战性,例如:“年医疗收入增长率”、“床位周转率”、“门诊病人增加数”等,这些目标的设立都有数据作为依据,便于评估调控。
3.3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
3.4 完善院科两级核算体系 首先要调整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以期达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实际统一。其次是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可移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责任制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成本信息反馈体系。第三是制定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差旅费、公务费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控制支出、节能降耗的目的。
3.5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障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可采取租赁设备经营,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建立适应现代医院要求的经营机制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必须要建立医院经营机制。经营机制是在经营活动中,医院与外界各经营单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各个经营部门和经营环节上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经营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全部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宏观效应的总和。分为由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所形成的市场经营机制和适应内部经营环节所形成的内部经营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机制[3~5]。
4.1 经济补偿机制 这是任何一种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经营机制。医院经营活动中,在经济上不断有所消耗,需要同步得到补偿,不同的补偿模式和补偿水平,就形成不同的补偿机制,这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医院经营的经济补偿分为有计划补偿和市场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指上级行政拨款;后者指通过医院的经营活动,从医疗市场上得到的经济补偿。当前主要是加强后者,通过调整医院本身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4.2 经营竞争机制 由于医疗市场具有特殊性,应认识到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同一般商品市场自由竞争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医疗机构之间,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发展、医疗市场开拓,乃至医疗价格等方面进行经营竞争。还要在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在质量保障、技术进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形成必要的经营竞争。因为经营需要竞争,竞争促进经营,这是一条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
4.3 分配激励与经营动力机制 所谓利益分配,是指除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分配之外,还包括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多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4 医院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经营活动应该置于国家法制、社会规范和经营者自我约束条件之下,否则就不会有正常的经营秩序或者不能走上正确的经营轨道。经营约束机制是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医院经营活动的各方面约束条件的建立,都需要以自我约束为基础,包括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自我约束、信守合同等经营交往规范的自我约束等。从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完善自我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要遵循自律性规律进行经营。
4.5 医院经营的质量保障机制 医院质量保障机制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医疗资源利用等软硬环境下形成的质量保障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决定因素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的总和。质量保障机制与各种经营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因为前述各种经营机制都包含着质量保障的内涵,而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则需要以各种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医院领导班子应明确质量保障机制的指导思想,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完善院内经营体制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经营与管理论文:试论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医院管理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医院管理模式、管理地位、管理职能及管理手段的改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医院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进而结合当前管理经营理念的研究成果,对医院经营理念做了理论阐释。笔者认为,树立医院经营理念要建立一套涵盖经济补偿、竞争、分配激励、自我约束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科学的管理经营机制。并在医院管理经营实践中采用成本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分级核算及资本运营等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医院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是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医院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1]。
1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医院已不仅仅是盈利性、福利性的卫生保障单位,而是一个知识密集,多学科、多系统高度综合,经营相对独立,高风险、高竞争的经济实体,正经历着体制转轨带来的深刻变化。
1.1 医院管理模式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主要侧重于医院内部的组织与安排,力求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医疗保健任务。进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硬件条件及医院规模等方面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外资医院及盈利性医院的竞争以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日渐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外,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也引入了国内医疗市场,其突出特点是机制灵活、讲究效益、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因此,医院管理不再是原来那种自我封闭的组织与安排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有限的资源约束,其任务是努力实现在较高的劳动效率基础上的良好经营效益,其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即医院管理从内部管理转移到外部与内部相统一的经营模式。
1.2 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医疗领域,医院的经济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不再视同于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涵盖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极大扩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从被动、弱化、机械的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并强化为一种主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医院管理方式。医院的管理机构也必须不断适应医院发展和经济管理职能拓展的需要。医院原有的自下而上逐级由财务处(科)、院务部向院领导负责的单一管理机构已逐步变迁,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的改变和管理职能的拓展,医院的经济管理机构还将由隶属形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向财经职能多样、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变迁。
1.3 医院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市场规则,科学计划和合理获取资源,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医院管理的职能不断拓展,已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从注重对上级拨款进行预算管理,逐步转变为成本核算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性质的划分与确定,医院管理职能将更加注重于市场和供求的分析及预测,注重筹资、投资的论证与决策。医院经济管理职能将主要围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医疗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较大化,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外延上不断拓展,从而向更高、更广的层次上发展。
1.4 医院管理手段急需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医院的管理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普遍建立了局域管理网络。医院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解除了会计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为医院经济管理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医院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促进医学科学与临床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管理信息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创新
医院经营理念的内涵,一是指医院的使命和宗旨。它主要阐述医院为什么而生存,即医院生存的价值取向,是为患者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医院的较高理念,是医院全部经营理念的灵魂;二是指医院的目标。主要是指医院长期的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包括医院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是医院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从理论意义上讲,大致包括4个方面:(1)经营理念是对医院的所有活动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医院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或者说规范了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价值基准,是医院经营的基本依据。(2)经营理念是医院发展目标的指南。它指明医院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3)经营理念是医院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4)经营理念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经营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和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行为的经营价值观[2,3]。
2.1 社会效益观念 医院经营活动的方向、性质、责任决定了其首先要体现社会性、服务性,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医院必须具有这样的战略思想:不仅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能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把社会责任作为较高目标,而把利润较大化的传统目标放在其次。
2.2 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诚信,必须树立珍惜信誉的思想,医院信誉是指医院在其有形资产的基础上,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要求医院把自身的组织声誉、医疗声誉、服务声誉,看作是医院的生命,作为一种医院的观念性无形资产。其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获取医疗资源,使医院做大做强。
2.3 不断创新精神 创新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本,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采用的重要经营思想。创新是医院制定有效经营战略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思想要求医院将追求、追求风格、追求独创、追求新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医疗产品及市场等领域开发创新。
2.4 人本主义思想 当前很多医院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医院把所属人员视为医院的内部公众,认为他们既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直接提供者,又是医院各种活动的直接当事人,把他们作为医院各项功能运转的原动力。在现代医院管理经营理念中,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为患者服务中去,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经营原则、医疗产品。
2.5 与时俱进观念 医院管理经营理念是一个动态的价值观体系,它会随着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创新或调整原有的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这一大背景,医院在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过程中,应当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理念。
3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创新
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时代趋势,不论是国有医院、外资医院还是商业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根本之道。医院是一种服务性机构,患者就是我们服务的顾客,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化经营最重要的目标。企业化经营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成本会计及责任中心,设定年度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实施奖惩,同时运用科室责任经营制刺激大家的荣誉心和责任感,以发挥较大的潜能。
3.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及时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3.2 目标管理 医院为贯彻实行经营理念应设定发展目标。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应尽量避免制定抽象的目标,因其无法追踪考核也无法评估成效。例如“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等。真正有效的目标管理应是鲜明有力,可量化、可操作,具有可行性,与大家利益相关且有一定挑战性,例如:“年医疗收入增长率”、“床位周转率”、“门诊病人增加数”等,这些目标的设立都有数据作为依据,便于评估调控。
3.3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
3.4 完善院科两级核算体系 首先要调整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以期达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实际统一。其次是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可移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责任制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成本信息反馈体系。第三是制定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差旅费、公务费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控制支出、节能降耗的目的。
3.5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障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可采取租赁设备经营,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建立适应现代医院要求的经营机制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必须要建立医院经营机制。经营机制是在经营活动中,医院与外界各经营单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各个经营部门和经营环节上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经营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全部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宏观效应的总和。分为由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所形成的市场经营机制和适应内部经营环节所形成的内部经营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机制[3~5]。
4.1 经济补偿机制 这是任何一种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经营机制。医院经营活动中,在经济上不断有所消耗,需要同步得到补偿,不同的补偿模式和补偿水平,就形成不同的补偿机制,这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医院经营的经济补偿分为有计划补偿和市场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指上级行政拨款;后者指通过医院的经营活动,从医疗市场上得到的经济补偿。当前主要是加强后者,通过调整医院本身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4.2 经营竞争机制 由于医疗市场具有特殊性,应认识到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同一般商品市场自由竞争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医疗机构之间,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发展、医疗市场开拓,乃至医疗价格等方面进行经营竞争。还要在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在质量保障、技术进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形成必要的经营竞争。因为经营需要竞争,竞争促进经营,这是一条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
4.3 分配激励与经营动力机制 所谓利益分配,是指除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分配之外,还包括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多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4 医院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经营活动应该置于国家法制、社会规范和经营者自我约束条件之下,否则就不会有正常的经营秩序或者不能走上正确的经营轨道。经营约束机制是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医院经营活动的各方面约束条件的建立,都需要以自我约束为基础,包括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自我约束、信守合同等经营交往规范的自我约束等。从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完善自我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要遵循自律性规律进行经营。
4.5 医院经营的质量保障机制 医院质量保障机制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医疗资源利用等软硬环境下形成的质量保障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决定因素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的总和。质量保障机制与各种经营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因为前述各种经营机制都包含着质量保障的内涵,而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则需要以各种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医院领导班子应明确质量保障机制的指导思想,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完善院内经营体制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国际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具体影响;分别从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企业发展阶段及外部影响因素等3个角度,探讨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总结并提出了一个简要的国内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模型。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商业世界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长期成长,企业不得不在更大的舞台??世界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经营环境的差异又迫使企业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习俗、口味等调整其产品和服务。由于世界市场还远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更接近于多个分离的、松散联系的地区性市场组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味着其必须追求全球战略一体化与市场活动当地化的统一。为了实现全球效率与当地市场反应力的双重目标,跨国企业不仅要形成与多变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更要开发出能有效实施战略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企业文化。而恰恰是后者,往往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
一、国际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化经营的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其国内经营的情况大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更为动荡的、多样化的管理环境,需要执行更多的管理职能,同一管理职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大提高,管理受到更大的外部制约,管理过程中需更多地介入员工个人生活,而低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导致更明显的不利影响。Adler(1983)调查后提出,有两项因素造成上述差异:文化多元性(multiculturalism)和地理扩散(geographicdispersion),前者指组织中存在来自于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后者则指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建立大量子公司的状况。文化多元性和地理扩散的存在,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复杂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提高的商务环境,企业必须对当地政府、劳动者和公众舆论更为敏感,并针对当地环境调整管理思想和实践。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多样性的文化和地理范围的扩大,也对其企业经营存在正面影响。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机会获得利益并形成企业长期增长基础。简单地说,国际企业可利用的正面因素包括:(1)由于多种文化和多种视角共存,企业内部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可能加强;(2)对外国消费者更为敏感,更易理解客户的特殊要求;(3)从全球范围吸纳最的人员;(4)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寻求经营机会;(5)创造“超级组织文化”,包容各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6)在企业中形成更大的灵活性,适应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并及时作出必要变革。从目前的跨国企业经营来看,企业往往追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优势,而上述潜在的长期优势则并未在经营中实现。而企业长期优势的形成,正是由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决定的,可以说,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水平将最终决定其能否真正有效实现经营突破和国际化经营目标的达成。
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和管理活动类型上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无明显不同,其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它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完成管理职能,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关注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管理瓶颈。具体来看:
在人员配备方面,战略性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关注关键管理岗位的人员配备,即中基层经理与作业人员实现本土化,而高管人员则视企业总部的态度不同,从母国、东道国或全球范围内进行配备。其次,建立子公司高管人员储备也十分重要。跨国公司必须做出“自制或外购”管理人员的决策,为企业长期经营和政策平稳过渡提供人员保障。再次,为寻求企业双重目标的实现,高管人员需在专业管理技能、技术水平和环境/情境适应力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改进管理人员的招聘来源与开发项目是提高当地文化适应力的主要手段。
在培训和开发领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由针对海外派出人员的预备性培训转向建立面向子公司全体管理人员的国际管理开发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全球视角。培训与开发涉及的活动十分广泛: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了解组织状况、具体工作职责和需要的工作技能,了解工作场所的社会、文化及法律环境,开发管理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际技能。相应地,Baumgarten(1992)提出跨国企业的子公司总经理需掌握的三项个人技能是文化敏感性、技术技能和领导能力。很多研究者将培训开发视为最重要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但Tung(1981)的研究表明,美、欧、日跨国公司对此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而当培训与开发成为海外派出人员的特权时,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当地管理人员管理视角的拓展以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都将受到损害。因此,目前的趋势是将培训与开发拓展到整个管理层,以推动多文化、多国籍管理团队的形成。
在评估和薪酬管理领域,制度设计要求做到易于理解、公平和实现对管理人员的有效激励,管理人员的国籍、文化背景不应影响对其的评估与报酬。由于存在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情境以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差异,国际企业的薪酬管理的具体手段并无一定之规,这加大了薪酬问题研究的难度。例如,在某些国家,员工收入包括较低的现金收入和较高比例的保险/年金收入,而在另一些国家,现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较高。这种工资结构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差异所决定的,并不能自动地实现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制度移植。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跨国企业的薪酬影响因素,要比确定具体企业的工资水平更为必要。在薪酬制度设计中,跨国企业不仅应考虑各国在购买力、劳动力市场竞争状况、财务制度和对派出人员“艰难处境”的额外补偿,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对公司总体目标和文化的认同和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协调目标、推行企业价值的管理成本。这意味着,企业的报酬系统不仅须考虑那些直接物质报酬(当期支付或延期支付),还应重视非物质报酬的管理作用,如管理人员的职业前景、国际信息交流及参与企业战略计划的可能性等。确定业绩评估的标准同样十分困难。在跨国企业中,评估标准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管理人员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调整能力。Hossain&DaVid(1989)提出的评估标准包括技术能力、管理技能、文化移情作用、适应性与灵活性、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Adler&Bartholomew(1992)对上述标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种标准所反映的仍是母国总部高管人员从民族中心视角进行的评估。在跨国公司的实际评估中,为了强化公司全球利益的贯彻,使用的评估标准还包括管理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客户的偏好、价值与商务惯例的熟悉。跨国企业管理者绩效评估的复杂性还与转移价格、低价竞争等战略实施相关,财务指标不能有效反映经理人员的贡献,而应根据子公司对企业总体的实际贡献评定业绩。
二、跨国企业经营与三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全球企业(global)、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和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四类。企业在其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组织架构,而组织架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在这一问题上,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化的态度模型、国际化阶段模型和双重逻辑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说。
1.Perlmutter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化的态度模型Perlmutter(1969)提出国际经理人对国际化经营存在三种态度:民族中心型(ethnocentric)、多中心型(Polycentric)和地球中心型(geocentric)。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跨国企业总部管理人员认为来自母国的管理风格、知识、评价标准和管理人员均优于东道国。这一态度的逻辑结论是来自母国的管理手段与文化主宰子公司管理,只有母国的管理人员才是公司(包括总部和子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多中心型的态度则截然不同,明确承认母国与东道国的差异,相信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在处理当地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子公司有较大的自主权,母公司则通过财务手段进行控制。然而,多中心型态度同样认为,由于文化、社会、经济差异的存在,公司总部的管理职位应由母国管理者承担,东道国的管理人员不应染指这一层次的管理职位。持地球中心型的管理者则持全球导向的开放态度,企业从全球范围内招收管理者,并指派其在总部或子公司工作,而不过多考虑其国籍。Perlmutter的理论框架波现为确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类型和战略活动的基础(见表1)。
表1 跨国企业总部高层管理人员态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设计 民族中心型 多中心型 地球中心型
组织复杂程度 母国组织复杂,子公司简单 多变的,独立的组织结构,较松散的“联盟”体制 复杂程度提高,独立性较强,由组织的总体目标协调
、决策权 总部具有很高;决策权集中于总部 总部相对较低;分权程度较高 目标在于形成总部与子公司间的合作关系
评估和控制 将母国的标准应用于员工和业绩评估 由当地决定 寻求通用的、考虑当地情况的标准
奖罚、激励手段 在总部较高,子公司较低使用 多种多样;对子公司的业绩给予或高或低的报酬 国际/当地经理人均因达到当地和全球标准而得到报酬
沟通、信息流 单向的,大量命令、指导和建设流向子公司 从总流出、流入的信息均很少;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很少 在总部与子公司、子公司及其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大量信息流
认同感的形成 母国国籍 东道国的国籍 的国际化公司,但考虑国家利益
招聘、开发与安置 招聘和开发母国人员,将其安置在世界各地的关键岗位上 在东道国招聘、开发当地人补充子公司的关键岗位 在全球招聘和开发好的人员,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事配备
在对跨国企业的研究中,Perlmutter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Tung(1988)的研究表明,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公司倾向于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更多地外派人员,反映出日本企业遵从的是母国中心型的人力资源政策,这与日本企业通常在全球战略和组织结构上强调总部的集中控制相一致。欧洲企业则较少使用海外派出人员,这与其强调满足当地需求的多国战略相一致。但在拉丁美洲和远东,欧洲公司的外派人员数量却达到很高的比例,在高级管理人员层次上分别为79%和85%,这表明,当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时,母国中心的人力资源政策仍被大量采用。Perlmutter关于跨国企业总部定位的理论分析过于笼统,无法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关于任务设计、培训项目、报酬组合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但该理论仍不失为一个开创性的、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模型。
2.Adier&Ghadar的国际化阶段模型
Adler&Ghadar在Venon(1966)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国际化阶段模型,并考虑文化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差异,提出了相应于每一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与活动重心。
Venon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可以根据贸易、投资状况将国际产品周期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相应地,Adler&Ghadar(1990)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根据这一阶段的划分,企业在不同的国际化经营阶段,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一阶段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母国人员对国外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
(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若本国市场相对狭小,企业的国际扩展会更早开始。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对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国际市场开拓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为了实现管理重心的转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这一阶段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调整其经营策略,对文化差异性的管理在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等领域均有所体现。当经理被派驻海外市场进行一般管理、技术指导与财务控制时,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对管理人员的选拔考虑的不仅是技术能力,还包括语言技能、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敏感性,因此,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
(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厂商选址的重要因素。价格竞争使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下降,全球性的价格竞争使基于文化的市场细分不再可行,企业无一例外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要素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来保持其竞争优势。这一阶段对全球生产的重视,使其选拔重点转向为国际经营部门招聘好的管理人员。形成遵循共同价值观与信念的管理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影响企业在不同地理范围、市场内实现总体目标的能力。此外,管理人员开发、职业计划、工作轮换(每3-5年)也在这一阶段出现。
(4)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大量的研究者对未来的企业国际化经营及社会发展提出构想。其中,StanDavis(1987)提出消费者定制生产将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即产品设计考虑个人需要,但生产组装仍实现全球化合作,企业必须在满足个别客户需要和以低成本提供品质产品之间保持平衡。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将同时在生产、市场和价格等多个角度上进行全球化竞争,而经营中对差异化和全球化的共同关注,使文化差异因素再次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创意、要素进行生产,但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建立客户联系上则强调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成功的企业必须了解其潜在客户的需求,并以可能的低成本将其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再以合适的方式及时交付给客户。由于企业的战略导向要求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及与外部关系人建立复杂的网络来开发全球R&D、生产、营销网络,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战略联盟管理中必须关注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一阶段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将重点放在协调全球目标与当地反应能力,其关键在于将文化差异的存在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机会,通过保护不同观点并存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管理强调为有潜质的管理人员提供成长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并在整个企业中建立持续学习的环境。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及其战略选择。Adler&Ghadar提出了国际化经营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如表2。对跨国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不在于找到的管理政策,而在于建立管理政策与外部环境、企业总体战略的平衡。
3.Evans&Lorange的双重逻辑理论
为了解释国际化经营企业在不同产品市场和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政策,Evans&Lorange从产品一市场组合和多元社会文化两个逻辑角度分析,形成了双重逻辑理论。
(1)产品一市场逻辑。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在成熟期,企业更需要关注成本控制,而在高科技期对经理人创新能力的要求则更为突出。这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评估与薪酬都应有所不同。如果进而考虑跨国企业的不同产品一市场组合,以及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成为高度复杂的活动。这种复杂性将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出来。以公司层次为例,其职责应包括:及时,指派关键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建立管理人员接班人计划;第二,设计和管理激励体系;第三,促进职能管理与商业管理经验的交流。而随着跨国企业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直述职责将变得更为重要。
(2)社会一文化逻辑。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经营使其员工来源及文化背景呈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法律(特别是就业与劳动法)体系、教育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和信念)上的差异。Evans&Lorange借用Perlmutter的理论将企业处理文化多元化的战略分为两类:一是全球方法(即民族中心型或地球中心型)。在这一战略方法下,企业固有的特定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对集中并呈标准化体系。在招聘、选拔、评估、薪酬和提升方面运用全球同一的程序和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员,不考虑各国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将各子公司纳入企业总体文化的范围。二是多中心方法。在这一战略方法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分散经营权限,下放给子公司。总部将提供特定的指导,但各子公司根据需要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公司人事职责限于前面提到的3项主要任务。针对当地文化进行的调整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在面对全球一体化与合作的机遇时,多中心的方法将让位于全球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多重目标的要求。
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
在详尽地讨论了国际化经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之后,综合上述三种理论,有必要提出一个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型(如图1),简要地说明影响和决定国际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的因素。
从图1可以发现,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均受到两种力量的决定性影响,即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文化力量。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中产品一市场组合的要求,通常包括对企业经营效率、效益、灵活性、质量和创新水平的要求,为达到这些要求而采用的技术、方法往往体现了在国内国际市场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的经济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力量则体现为企业经营所面对的政治、社会、文化约束,企业在这一约束下实现雇主与雇员、企业与利害关系人的公平的、合法的社会交换。国内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面对这两种力量上的重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反映了国内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方法、管理视角和管理复杂性上的重大差别。例如,跨国经营企业在考虑经济技术力量的影响时,必须包括企业生产的要素成本、竞争者地位、产品生命周期、市场波动、利率风险、通胀风险、利率波动、技术进步等因素,而跨国经营企业所面对的社会文化力量更是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这种国际经营中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相结合,使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从而造成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上的本质区别。
在图1中,对管理者态度的强调也反映出特定企业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其以往的战略选择、管理继承性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态度的制约。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意义上说不是横空出世的济世良方,而是存在路径依赖的、并随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的改良过程。路径依赖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设计除了考虑企业的市场地位、工会化程度等社会经济现状外,还必须关注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安排及其影响力、主导的管理风格以及根深蒂固的管理价值等因素。受到内外部因素制约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高质量人员的获得、开发、激励,形成企业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从而确保企业组织架构、组织战略、有效管理三者的平衡与相互促进。在这一管理意图指导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人力资源及其他关键性资源的取得以及资源的配置(空间、时间)等3个方面,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