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课程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建筑工程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1目前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与现实的脱轨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都出现教材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今经常出现。现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都是理论性的教材,专门的实验等实践教材很少并且内容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倡导有关部门应当与现在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这样会使得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与现实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强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训。但是现阶段很多实验实习等实践教材大多都是各大高校自己编制的,供自己使用的,缺乏一定的性和真实性。

1.2忽视实践教学,教与用脱轨

理论教学与工程教学脱轨,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与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仅仅注重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性,而不重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这样就会大大的减弱学生的一些上岗自制能力。在当今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当中,出现很多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们的真实能力,还存在教与用脱轨的情况。

1.3实验设备问题

实验设备是学生自己实践的一个最基本的步骤,如果在设备方面出现设备短缺或是设备数量不够,都会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由于建筑测量仪器经常由于各种的原因被损坏,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设备不全造成了学生实践延误问题。仪器的损坏不仅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实践,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自己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由于仪器的原因而耽误学习的效果。

2《建筑工程测量》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2.1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将现在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针对现有教材的种种和合理现象进行具体改革措施的制定。除此之外调整的教学内容还应当注重学员的具体认知和理解能力。所以应当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采用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的实践和能力的提高。

2.2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除此之外在讲授建筑工程测量实训的时候还应当更多的注意教学的多元化问题,因为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当中,信息的多元化已经遍及到了世界各地。将多媒体设备良好的引入到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因为建筑工程需要注重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实训性和实际性。所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更为宽广。使得学员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时候能够通过多媒体的设备更好的拓宽思维,将课外与课内的内容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建筑工程实训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笔者建议应当将建筑物定位放线模式实训场,与此同时建立一些其他的能够有助于增强学生实训的施工和建筑工程测量样式,让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实训技能和实训技巧。除此之外,在实训期间还可以以工地工程技术人员带徒弟的形式真正的让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测量训练,实现学用的结合。

2.4加强校企合作和实验硬件的投入

企业为了能够让学校有着自己的实践场所,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有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将实验当中的硬件投入放在实训当中,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企业需要的是建设型的人才和多方位的经验丰富型人才,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实训课程有着一定的可实践性,有关部门的人员应当将自身培养的人才和校企方面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各大企业培养出适用的精英型人才。

3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方法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训课程能够改革现如今的很多建筑工程问题。让教师能够在实践当中掌握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教师培养出更多的多方位型的人才,建立开放的实验培养学与用零距离接轨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取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脱节行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较大的努力。

作者:巩世敏 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课程研究论文

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思路

在秉承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专业知识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该课程的改革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视角,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改革的思路可罗列为:一是,了解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求,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口,对包括以往课堂机械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工程现场的质量管理作为模拟场景,站在实践工作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形象。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剖析,以充分彰显课程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课程改革强调实用性的要求,需要体现出工程质量控制的岗位职业能力。在这一方面需要明确能力的提升目标,学生需要熟悉控制工作的流程、内容以及相关工作开展的顺序和要点,譬如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结合工程的进度控制管理需求,根据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提高质量检测和验收的实操工作能力。三是,至于知识目标方面,涵盖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以及质量等级评定和检测验收等方法,并且在学习当中,还需要加入关于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的培养,以便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程改革的开展,仍然需要结合每个章节的课程任务内容,掌握主要的课程学习知识点,从能力要求的视角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检查与验收规则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四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常规型的工程项目,学生能够将整体项目的分项和分部工程分解,并罗列各工程质量检验的程序;二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以实操的方式,按照检验程序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三是掌握工程质量专业验收的方法,并对指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进行评定;四是针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尝试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除了需要明确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还要求学会划分分项和分部工程,同时掌握不同工程质量验收的合格标准以及结合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规定,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3.教学方法。该课程的项目载体是以某工程项目为例,讲解如何划分项目的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借助多媒体课件,以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8个课时讲解理论知识,同时安排分组形式的讨论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划分清楚项目的层次和重点讲解项目新技术,对于质量控制的标准规范内容也需要适时更新,以便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二)基础工程质量控

1.教学任务分解制。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掌握基础项目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以便明确各工程的检验批;二是围绕主控项目检验标准,对包括土方工程和地下防水工程在内的分部工程组织检查和验收,以及对这些工程的质量进行评定;三是根据已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结果,学会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功能相关的质量控制规范内容,以及熟悉土方、桩基、地下防水等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流程,同时掌握这些工程质量验收的实操方法。3.教学方法。以《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基础,播放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视频,并配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将课程分为10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践课时。在上实践课时,需要深入到指定的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以便直观了解基础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方法。在活动课程开展时,建议以班级作为单位参观,并在参观之后出具详细的参观报告。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近期施工技术,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大有裨益。

(三)主体工程质量控制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根据主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划分主体工程的检验批;二是针对某主控项目,对混凝土结构和砌体工程等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查、评定;三是验收主体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学会判断工程质量的合格与否。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主体结构质量验收的规定、混凝土工程和砌体工程等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方法、主体工程的主控项目检验标准、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内容。3.教学方法。根据主体结构质量检验的规范要求并结合学校的教材,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作为教学目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主体施工视频,将课时分为10个理论课程和4个实践课程。其中实践课程需要以班级作单位,到整体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如何检验工程的项目。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兼顾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新的施工技术,了解更新的质量控制规范内容,为提高自身工作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四)装修装饰工程质量控制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装修装饰工程的检验批进行划分;二是对抹灰、饰面板、涂料等分项工程的检验标准、评定方法、验收内容等进行了解;三是正确判断分项工程的质量是否合格。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关于装饰装修的质量检验规定,以及了解抹灰、饰面板、涂饰等主控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同时熟悉其他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内容。3.教学方法。根据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展开此类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实践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在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采用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分为10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践教学课时,在已经完工的施工现场参与项目的质量检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装修装饰工程的安全规范要求,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程改革的开展,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视角,一方面了解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求,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口,并强调实用性的要求,需要体现出工程质量控制的岗位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每个章节的课程任务内容,掌握主要的课程学习知识点,从能力要求的视角提出改革的建议措施,以此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者:葛贝德程桢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际,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课程改革

一、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背景及意义

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建设管理等及时线需要的、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融入人才市场,但是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业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总书记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有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已经被教育理论界所接受,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工学结合理论与各个教育环节的渗透、结合,真正实现市场化条件下学校与企业的多方位融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章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五种具体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基于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探讨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建筑专业的认证实际。在各门主干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教材中有许多重复内容。针对目前多内容、少学时,又要给学生扩展一定的信息量和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训练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重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1)把专业课程中内容混合的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为少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2)对专业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合适的课程中讲授。例如,关于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在基础工程和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出现重复,此内容应在基础工程课程中与其它常用基础类型统一讲授,使学习更系统。

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实际,也就是以社会上各种建筑工程专业的注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导向,如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将专业课程内容较大限度的和社会要求相衔接。

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是和“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相对应的。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是按照国家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设置的,并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通才,工程方面的知识都学,但是没有侧重点。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彻底改变“学科本位”课程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同时,教学要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从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和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求完整性与系统性;对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创建一批新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如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设置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式都有所侧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定位相一致。

3.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工学结合的精髓是实践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必须强化学生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钢结构”课程,从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应加强学生钢结构深化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课时安排情况,设置为期一周或两周的钢结构深化设计训练。课题的选取可以是虚拟工程,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但要注意工作量适中。将课题下达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图纸分解过程进行钢结构设计,并最终能初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图纸深化技能,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常见建筑钢结构的构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公务员之家

4.校企联合教学,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联合。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应尤其要加强施工技术的技能训练,而这部分的职业技能训练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来共同完成。比如,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一门课程,可以重点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施工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体的施工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要深入建筑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进行充分研究调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内容,以培养高技能、高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期实现零磨合顶岗的毕业生。

5.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师资水平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从总体上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需要。一方面,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对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应有的认识,职业教育观念淡薄,常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状况也不太理想,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导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实际教学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教化倾向。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这样,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与“学”结合的“双师”素质人才,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地传授取自于工、用之于学的力学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试论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以能力为核心”是高职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实践技能,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高素质的技术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目标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能力培养列为课程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改变过去以传授定额计价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就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改革过程

2009年5月完成了及时阶段任务。新编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并实施教学,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6级及工程造价专业07级进行改革试点并逐步展开。

2009年6月对及时阶段进行小结。通过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校本教材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07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多媒体课件,用于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7级、工程造价专业08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继续实施教学改革,积累实践经验,强化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包括工程造价软件实训。2009年8月在江西省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材用于实际教学改革中,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工程造价专业08级、09级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8级、小高职06级,07级,和中专学生、各类函授学员、培训班学员等推广应用改革成果。

(二)改革内容

1.教学大纲改革。新教学大纲根据根据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工程造价管理新机制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创新教学模式。与旧教学大纲比较,不同之处,在于新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主流计价模式。增加了施工现场实践训练。

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江西省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制作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课件,完善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根据新教学大纲,新教材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清单计价是我国招投标工程的主流计价模式。

2.积极开展施工现场实践教学,增加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应用实训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组织学生去施工工地参观实践,尤其是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实践,部分学生还在老师指导下,承担现场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工作,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工程量清单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参与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从事现场监理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尝试逐步增加了“工程造价的发展及其管理体系”的近期发展情况介绍,这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使学生在踏上工程岗位之前就能接触到工程造价管理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认识到将来作为一个的造价工程师,除了具备工程计量计价基本能力外,还应该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主动地影响设计和合同管理,通过工程造价这个度量标准来实现项目的价值。我们改革的目的不仅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读图;不仅让学生听课,更让学生动手;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还能记得一些;做过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聘请业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本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性,我们邀请江西省著名的建筑结构专家、工程造价专家从自身成长经历分析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畅谈工作成就、经验、教训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很受学生们的喜欢。

(二)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学院与北京广联达软件公司江西分公司、江西省建筑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我校学生的长期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部分工作,通过实习活动,让他们从社会的“课堂”中学习,又到社会的实践中应用。学生经过生产实习后,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毕业实习后,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课程组根据计量与计价的一般程序,搜集典型工程图纸编制成册,以实际工程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在案例的选择上,课程组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培养了学生对所学各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较好地掌握了造价员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岗位技能,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普遍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江西省建筑及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招投标文件,标准图集,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和施工现场条件等编制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一)充分利用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根据新编的实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增加实战操作训练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工程课程设计,改变原来只完成传统的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书。”要求学生手工计算和造价软件算量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作为招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作为投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工程招标、投标、报价工作程序,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并能熟悉运用招标投标技巧,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的综合实训,使学生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就业上岗的职业技能。

(二)在教学改革中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中的应用,制作精美的授课PPT,采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模拟,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提高识图能力,我们演示造价软件三维模型、施工现场参观及动手制作构件,指导学生进行计量计价,使学生能不断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整合“手工计算”和“专业软件”,做到“专业课技能一体化和现代化”。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套件软件快速报价,快速投标的能力。

五、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较熟练地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手工和软件的计算及各种报表的制作分析。我们做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效果。我们根据工程造价计价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开发和组建新的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专业综合能力提高。我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算量大赛预赛和总决赛,我院派出了由胡洋老师带队的4名选手参赛,其中2名学生获三等奖,2名学生获优胜奖。胡洋老师获“指导教师”奖。我院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期间和就业上岗后,工作责任心强,勤奋好学,工作能力较强,能熟练地运用广联达、斯维尔、鲁班、神机妙算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各种类型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学生们还从事了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深受工地工程师的好评,教学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为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综合实务能力、毕业顶岗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顶岗就业,成为生产一线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通过“五个模块”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能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虽说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吸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的“工学院”教育模式;英国的“证书”模式与“三明治”课程设置等,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总有些水土不服的感觉。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多数学校仍面临着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多种因素。鉴于众多原因,现就《建筑工程专业》为例题阐述课程设置的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一、理论课模块

本模块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

1、基础课部分;这也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如国防军事、职业道德、体育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课程还要讲授,但要缩短课时,力求实用。我们培训的不是精英人才,用少量学时学一些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可,其余部分在第二、三模块中边做项目边强化。

2、专业课部分;这部分只讲应用理论内容,动手能力及实验部分结合后面的模块来解决。

此模块旨在解决专业课、基础课中的基本理论环节,所用课时用一学年来完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进入第二模块。如;某班40名学生,及时学年完成后被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10名学生,进入第二学年。

二、专业设计模块

本模块为比较简单的工程实例设计,如:设计一座二层小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因为有a、b、c、d四个组,故为四套设计方案,其结构形式分别为a组为“砖混结构”;b组为“框架结构”;c组为“钢结构”;d组为“剪力墙结构”。此设计以土建工程为主,装饰为辅,水、暖、电专业点到为止,有专业教师指导实际训练,并配备《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地质勘探》等资料,做出一套完整的手绘施工图(在第三模块中完成cad电子版绘图)。

三、辅助软件模块

本模块为包括多种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如绘图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工程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根据上述四种工程结构形式,分别纳入软件管理,由理论课中的专业老师跟踪指导,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只管讲课,而不问学生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所用的专业知识。此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互有渗透并非独立,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是因为其专业系统性比较强。

四、实际操作模块

此模块为实际动手操作模块;也是强化和检验前三个模块的重要环节,是学和用的结合点。为了更好的营造工程施工现场的氛围,将四个小组设为四个项目部,即:a项目部、b项目部、c项目部、d项目部。每个部设一名项目经理,另外9名学生均按项目部编制,其分别为,甲方代表、监理方代表、工程技术员、工程施工员、工程质量员、工程资料员、工程预算员、工程材料员、工程安全员,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职务。如果本组只有8名学生,就不设甲方代表和监理方代表了。虽说每人都有不同的职务,但所干工作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只是牵头职责不同。

项目部的任务是:

1、熟悉别组的施工图纸,即其他三组中任意一组均可,根据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预算,进行真正的施工模拟阶段。

2、将各项工作纳入软件管理;如施工预算运用金润的“预算大师”或广联达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专业教师并跟踪指导。

3、工程量计算、钢筋放样、混凝土的搅拌等,按照项目部的实际施工程序去模拟运作,但全是书面资料。

4、履行项目中的“周例会制度”,研究项目在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际是了解各项工作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通过例会交流并掌握工程个环节之间的内容所在。

5、模拟履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五、答辩评价模块

制定出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工程设计、模拟施工、竣工验收、论文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全部合格准予毕业。

上述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是;1、运用实例教学的方法,选择一个实际项目,由学生围绕这个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

领下,直接参与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是本组团队一起来完成。2、由于采用了设计、管理、施工一条龙的流水模式,并且融入项目部的岗位职责,不仅使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动手能力,而且进入了施工具体角色,提前与现场实际接轨,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说明的问题:

1、由于我们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建筑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故选择的设计项目是一些比较简单成熟的工程项目,但所表达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

2、实际操作指的是,软件的熟练使用、工程量的计算、钢筋配筋、资料的归档管理等。不是让每届学生都要按照项目挖基础坑,浇注混凝土实际操作工程。

3、由于各组设计项目不同,需分阶段相互交流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各种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阶段交流应在毕业答辩会上。因不能操作本组的设计项目,所以每组学生担任了两个角色,即设计角色和施工角色;一方面要搞施工需熟悉别组的设计图纸,询问设计的思想理念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接受施工本组设计项目同学的询问。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工作中进行“角色互换”锻炼了学生在所处不同位置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有性又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概不例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目前理论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趋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采取随便宰割的方式,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从实用的角度加以取舍,一方面认为劳动价值论应该能解释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问题,故其过时了。同一研究对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统,不同的假设系统也给理论留下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任何理论都有存在的条件和限制的范围,在此之内是真理。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论限制条件。理论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答。研究对象包括对象之间的范围、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双重的或双层的结构。及时层是表面的文字结构,即“可见的话语”,表现为概念、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第二层是深层的、潜藏在无意识层次中的语言结构。他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结构称之为“问题框架”。“正是问题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认为脱离“文本”的“问题框架”,从字面行文来对原著和思想进行阅读和理解,极易造成误断和歪曲。经济理论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研究对象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回答。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框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的发现,事实上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起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概念的歧义性,导致价值论的混乱和不彻底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论方面存在的逻辑矛盾和显示出的演进方向,就成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和继承者——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既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前提,并决定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选择。

亚当·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变的。以“劳动的价值永远不会变动”为前提得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收入决定价值二元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片面发展了斯密价值论错误”时,明确指出: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等同起来”,“纯粹是同义反复”,“直接同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能力,正是这个混淆造成了谬误”,“但决不能从上述反复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工资中或者说构成工资的货币或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斯密有时把商品的价值量归结为劳动时间,主张“客观价值论”;也有时把形成价值的劳动看作劳动者而不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样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主

观主义的解释。斯密价值论多元性是造成价值论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根源。

李嘉图混淆了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与劳动(力)本身商品的交换的区别,价值论从商品之间交换向劳动力商品转移时,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例外和反常。“因为他(李嘉图)始终是以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的成品为前提,却不去考查导致这一分配的中介过程——交换。”“李嘉图对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没有加以应有的区别。……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交换价值的劳动混淆起来。”其他经济学家,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价值与其独立形式货币的区别,价值量与价值实体的区别,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把价值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错误的根源,同时指向了“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混乱、不彻底、庸俗化等都与无法正确把握“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关。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问题相互依托、相互参照,成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结构。因此,马克思从商品价值的共性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场革命。只有从这一特定结构出发,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价值概念的多义性和使用中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成为深入研究价值理论的较大障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要清除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设定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及时,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把”价值变成某种的东西,变成‘物的属性’,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看成某种相对的东西,看成物和社会劳动的关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的能力体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用来自己消费的劳动,无法社会化的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都不是价值。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强调“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他们作为‘物’的‘属性’是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无关的。……‘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对其他人的劳动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生产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发现,鼻烟和油画由于什么自然属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为‘等价物’。”

第三,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配弟在《租税论》中也讲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又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价值作为财富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使用价值的衡量,只是对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和核算。商品交换的双方要计较各自为生产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计算和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补偿,如果可以,就成交。吃亏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这里加以计较和要求补偿的劳动耗费就是价值。第四,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

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即价值从观念形式发展到独立的货币形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们在进行劳动耗费的计算和补偿时,抽象掉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特点,把它们一律当作人类一般劳动的消耗,即同质的抽象劳动的消耗。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耗费由于要计算和补偿,所以被当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它是商品生产者不同生产条件下竞争的产物。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条件在事实上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商品劳动耗费的不同,表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劳动经验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是不能预见和预期的。生产者只能千方百计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在商品交换中不亏本或盈利。

第五,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李嘉图实际上却没有阐明,按价值规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问)进行的商品交换中,如何产生了资本和活劳动之间的、一定量的积累劳动和一定量的直接劳动之问的不平等交换,也就是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在李嘉图那里资本是直接和劳动相交换,而不是和劳动能力相交换)。”只有理解了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别对于科学理解商品价值的重大意义,才能摆脱使用价值对于价值的各种“纠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分,才能把劳动力商品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分开来。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可见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是马克思批判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有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充分估量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跨越,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它指出,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党要承担起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责任,就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我们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这个基础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和吸弓形成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根本之所在。因此,我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党的性质和任务联系起来,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党自身的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并从这种有机联系的整体上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认识。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开发分析

摘要:文章提出了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要点,认为高职院校应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并落实实训课程开发工作,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革新实训课程评估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课程开发

在未来10年内,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呈现上涨趋势。而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及校内优势资源,切实落实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此,高校必须切实落实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此保障该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适宜性。

一、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融入现代化教育理念

虽然现今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大范围普及,但受教育者自身观念及校内资源等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在开展实训课程开发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开发理念与模式,即使引用了相应的项目化管理及校企合作开发的模式,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未对其进行本土化处理。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缺乏,很难切实将现代化教育理念融入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之中[1]。

(二)实训课程教学过程过于偏向理论化

高职院校设置实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大多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选用上,多直接沿用本科高校的教材,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存在过于偏向理论的实际问题。此外,受实训基地规模等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都需要以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训类课程,而由于该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系统指导,实训课程效果不明显。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的要点

高职院校在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及其相关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优厚政策,以项目化实训课程开发的方式,切实开展校企合作,促使学生通过实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该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学生能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各种能力的有效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就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开发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并落实实训课程开发工作

结合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实际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起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基础的实训课程开发理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重点突出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可以将结构设计、材料质量检测、施工组织方案、招投标方案编制及相应的AutoCAD、天正和各类BIM建模软件的应用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重点突出部分模块的实践应用教学,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并结合本专业实际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并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化标准设置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实训课程的教学成效[2]。

(二)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校内优势资源来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给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实践操作平台,确保其能够掌握设计、监理以及施工相关的专业技能。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切实加强与相关建筑类企业的合作,以项目化为导向,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项目化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革新实训课程评估体系

在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后,为保障所开发实训课程的有效性,落实对该类课程的持续性优化,必须加强对其课程评估体系的革新工作。参照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期的管理模式,教师应该建立起动态化的课程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训态度、能力提升水平及各项综合能力水平等进行系统评估,建立动态化的评估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以此提高课程评估的有效性与性。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者必须结合该专业实际特性以及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指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项目化的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之中,提高实训成效。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障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较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把握,既保障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障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障推行学院实施的“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较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研究

1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内容与其职业能力概述

1.1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研究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表达和阅读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图识读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学习利用正投影法的原理和方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贯彻有关制图国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制图基础;训练学生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学习建筑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1.2课程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有:土建类施工企业、土建类监理企业、土建类其他相关单位;主要就业部门有:工程部、质检部、技术部、安全部、设计部;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基本职业能力:绘制和阅读中等难度房屋施工图的能力、三维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现状实例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和教师,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62%。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大班教学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的师生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项目教学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青睐,教学效果远高于其他方法;尽管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虽与专业联系紧密,但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够突出、,被调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3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生为主体、育人及时的主导思想,结合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多补充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构架融合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画法几何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课程概念多、难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AutoCAD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视频文件或者动画技术手段等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板书作图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运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任务驱动小组互助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是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上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常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配合开发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多方位开发学生智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3.3依据职业岗位重设职业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教学,应该明确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综合实习间的关系,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依据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所从事的绘图工作情景来重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AutoCAD设计绘图能力、初步具有解决本专业工程制图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应该牢固掌握我国常用的专业制图标准,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设计意识得以提高。这样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4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实施———以“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为例

4.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变化更新。在“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形成、用途以及表示方法,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来做教材的建筑平面图好是来自于实际工程的真实项目,用工程实例讲授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每一模块的内容在教学中围绕设定的项目展开,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实物,以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在注重建筑识图的技能训练同时,还应把建筑构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学,以便使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建筑施工操作的实际,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4.2适当推行小班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项目教学。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图的实际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以任务驱动模式展开教学。“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布置识读建筑平面图的项目任务;然后教师讲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识读建筑平面图的知识点;接着学生按就近座位分小组,展开小组讨论,抽选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识读成果;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上的不足,将此次任务进行总结概括。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

4.3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学生成绩、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评价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评价目的,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将课堂纪律、出勤、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识图课程实训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综合纳入考核范围,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从多方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及工程的职业能力。“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主要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识读建筑平面图的能力为主,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抽选小组代表展示识读成果,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有效调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5结论

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能,掌握一般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适当推行小班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依据职业岗位重设职业能力,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郭丽丽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1建筑工程经济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经济课程的专业跨度较大,与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联系较弱,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的概念较多,教师往往辅以大量的练习和计算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这些基本概念,如资金时间价值、净现值、净现值率、盈亏平衡分析等概念的含义、经济意义和计算方法等。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经济和财会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不容易理解,造成学生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建筑工程经济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学过的这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大程度上还是偏重于工程经济基本理论、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再经过大量例题和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果学生工作以后,只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不会灵活运用这些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那么很显然是没有达到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所以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更应该偏重于那些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应采取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具体如何实施等。因此,建筑工程经济课程需对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使之更能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教学改革思路及实施途径

2.1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现在的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教材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如果选取的教材质量不高,概念描述不,内容编排杂乱,错漏较多,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理解。因此对教材的选择,应放在首要位置,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出版社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出版的教材。一般的建筑工程经济教材多偏重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讲解,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透彻和深刻,但对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涉及不多。书中也有部分例题,但这些例题题干都很抽象或与建筑行业相关性不强,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例题前文中的某个公式或方法。考虑到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选择一本建筑工程经济教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本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所用的工程经济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实际案例,而且都是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更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建筑师教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很少或很简单,需要再配备一本专业教材来讲解基础知识;建造师教材的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反映的是现在工程实际的近期情况,避免了知识的滞后。由于有两本教材,内容难免庞杂,因此需要任课老师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和安排,灵活调整。当教学内容和方法成熟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可以结合老师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编写校本教材更好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现在的执业资格考试大都采取案例的方式来考察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可见案例是与实际非常接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先设置一定的情景,将案例再现,把里面的具体的任务分配下去,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分工合作,逐步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学习,增加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案例呈现的也是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案例教学解决了实际问题,将大大增强学生应对具体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结合建造师考证

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施工单位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其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就是担任项目经理。为了让学生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并更容易达到目标,在学习的学习当中就应该有针对性。注册建造师的考试中也有工程经济课程,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就及时引入建造师考试的内容作为课堂内容,执业资格考试用书作为教材,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执业资格考试的教材经常更新,能够让学生掌握近期的知识和动态。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同时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可能将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都涉及到,因此需将课堂讲授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安排。

2.4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教学时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媒介。由于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上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一本书、一块板、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被动听,遇到学生难理解的概念或事物,任凭教师如何极尽所能的描述,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电化的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将一些事物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

3结论

建筑工程经济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跨学科交叉等特点,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多侧重于理论教学,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尝试,对教材进行了精心挑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还是应以工程实际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作者:张昔 单位: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构造课程设计

1目标设计(Designofinstructionalobjectives)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素质,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能力目标

能够具备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建筑构造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能够按照设计意图绘制建筑施工图,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构造形式,能够应用设计规范和查阅标准图集,能够应用建筑构造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分级;理解建筑节能;理解建筑物的装饰装修;掌握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掌握人体工程学;掌握构造设计尺寸;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作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建筑物的细部构造;掌握变形缝的类型及设置原则。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与指导教师合作,与企业设计师合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遵循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养成学生会根据工作需要搜集、筛选、处理信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图纸、解决施工简单问题的素质。

2课程内容设计(Designofinstructionalcontent)

3及时节课梗概

(一)兴趣引导:老师和学生自我介绍。

展示国内外各个时期建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说明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分数分配、计分方法。告知采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展示本课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二)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转换师生身份

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建筑设计者的乐趣和职业场景,进而在教学中进行传统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将承担建设方(甲方),主要负责项目任务的下达、项目验收和技术指导工作。学生角色:每组6人创建建设工程公司,公司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行业,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方案。

作者:吴峰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1.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健全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配套设施,制定相关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与研究“一体两翼三同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体”实质上就是指培养目标,“两翼”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展开与表现,即以培养建筑工程专业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三同步”实质上就是指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与途径;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加强教学管理、实训基地、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学队伍等一系列方面的配套建设,健全信息反馈监控评价系统、校企合作保障系统、校企双向人才培养运作系统以及项目目标责任量化管理系统。

2.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发一系列建筑工程各类学科结合在一起的特色教材。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者,要从自身的实际教学任务出发,对基于建设工程施工过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化与完善,建设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以及学习领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人才培养中的新要求,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标准以及各类工程学科结合在一起的特色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

3.制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享、共管、共建型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新机制,对高职院校中原本建造的建筑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与模拟性,提升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性,健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基地中的生产、技能鉴定、科研以及教学等一系列功能,开拓实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与研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社会中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根据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施工过程为主要的方向对课程进行开发,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构建建筑工程各类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替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1.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就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内业与外业。内业中,主要包括的岗位有资料员、材料员、设计员以及造价员等;外业中,主要包括的岗位有质检员、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以及测量员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内业岗位中包含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图打样、设计、翻图能力,工程计价与计量能力,建筑材料试验、采集、检测能力,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工程图识读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等;外业岗位中包含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测量放线能力,建筑施工管理能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监理能力,建筑质量检测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图识读能力,砂浆与砼配比、钢筋代换、脚手架以及土石方计算能力等。

2.基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工作过程对课程模块进行开发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中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施工前期准备、工程招投标、制定施工方案、地基处理、土方施工与管理、基础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与管理、工程总体质量评估、验收、修整等。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以及建筑企业中的典型工作岗位,以这三个事项为导向,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工作过程对课程群进行开发,即工程招投标课程群、建造基础课程群、管理过程课程群以及施工过程课程群,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岗位中的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与掌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训力度对高职院校中的实训群进行有效的整合,设置为生产性实训群、职业综合实训群以及职业基础实训群等,根据职业中的岗位能力要求,对高职院校内的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设置,加强生产性实训与综合实训的力度。加强高职院校外的实训,将实训学期划分为认识岗位、熟悉岗位、顶替岗位以及上岗。

4.结合实际开展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建筑工程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活动,要紧密结合实际建筑工程项目,邀请建筑工程专家、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教师进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讲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

5.实行双证制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1)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增加建筑工程专业证书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考核内容纳入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职业资源证书的考核。

(2)高职学生在相应的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可以获取相应课程中的等级证书,例如:抹灰工、钢筋工等,在学部课程之后,可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高职学生想要获取毕业证书,就必须获取与建筑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安全员、造价员、制图员等,实行双证制度。

三、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创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专业化水平比较差,无法满足新时期建筑行业对于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将社会需求作为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这是建筑工程专业在发展中的新任务,对于建筑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自于《网友世界》杂志。《网友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野单位:四平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中心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浅析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提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思路,并介绍了开发实训课程的详细内容,旨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职业能力

建筑行业产值保持快速的发展,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依然会延续这一趋势,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建筑行业有着从未有过的良好机遇,据统计建筑业在今后10年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显然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各相关高职院校建筑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企业对建筑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状

1.1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是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广、体系完善、理论扎实的技术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种理念的实践效果不佳,教育培养活动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此将使这样的传统优势专业,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教学质量层次上。

1.2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创新能力教育

依据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调查研究,该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占培养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专业基础课课时占比为35%,专业课课时比例仅为25%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实训课程低于40%,即实训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低于25%。因此导致专业培养计划是以完成理论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训教学课程为辅助。

1.3实训设施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缺少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

不确定、不固定的实训基地、落后的实训环境、实验设备硬件短缺或老旧、实训设备的利用得不到,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障碍,专业教学及学生培养与生产建设实践脱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相关教师配备不足,加上学校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人才流向企业等其他部门。建筑工程中的相关管理工作、工程绘图、工程概预算等方面需要引入计算机系统,而学校在使用计算机教学等方面相对滞后。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应课程体系

2.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并细化校企合作,开拓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改善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包含构建基于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的施工过程,满足不同专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具备教学能力高、实践能力强、师资结构好的实训教学团队;构建结合专业教学、岗位培训、职业能力评定和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

2.2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必须更好地抓住教学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针对性改革并基于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达到并具备的设计能力、合理选择工程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工程软件的能力、团队协作以及方案招投标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能力逐一对应,不断改革进取,吸取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改进,加强改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发展和行业变化,要紧跟时代变化,依据建筑业发展和人才岗位培养需求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素养的培养上,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需求的不同,制定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理论技能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其关键点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

依据市场调查和跟踪毕业生从事建筑工作岗位的情况,看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比如首先确定该专业的必修核心专业课程,随后根据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中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具备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绘制建筑施工图、建筑招投标及建筑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能力为目标,安排各门课程,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力争将该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校级乃至部级的精品课程体系。

3.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色

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技能要求,结合实际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现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进行创新。理论课程教学中重视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和建筑基本方法的描述,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避免填鸭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3.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3根据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授课内容

关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岗位要求为导向设计相关课程,构建以证书为引领、项目为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首先指导训练学生自主设计建筑构造各个细节让学生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使得课程体系更加接近岗位工作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关于授课内容的选取,首先是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相关知识技能的要求确定课程重点,挑选了与学生建筑实用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相关的建筑专业内容;其次是根据实际工程中的近期做法及时调整相应课程内容,删除实际工程中已被淘汰或者禁止的内容;同时增加实际工程中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应的课程内容。

3.4加强与企业合作,结合实际开发课程,确立实训教学目标

建设课程的过程中,相关课程组教师通过调研各地建筑行业以及与建筑企业合作,深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单位的岗位需求,开发设计了具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专业教材以及实训指导教材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积极与建筑相关企业合作,我们能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动向,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开发与建筑实际紧密联系的具备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和了解近期的建筑行业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练习完成不同的典型建筑相关工作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完整的、接近实际的职业过程,同时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结合工作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训课程包含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和顶岗实习。其中,建筑材料、测绘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力学、计算机绘图等课程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课程;设计课程需要根据当前建筑工地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创新发展,增加必要的新的建筑工程相关课程,可以将毕业设计改革成为项目实训形式,删除不必要的环节,使得实训课程更加接近建筑生产实际;增加实训课程的学时,利用假期或者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实训项目。

3.5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

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基本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在设计方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绘制施工图的能力以及绘制细部节点大样图的能力。在施工方向,学生必须具备施工组织能力以及施工技术能力。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创新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创新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本文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剖析该课程教学创新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同时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创新策略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政策性及综合性等特点[1]。现阶段,我国经济产业及市场已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在各个行业、各领域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这就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建筑业中更是如此。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如何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有效培养和提升专业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工作中及时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能掌握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的根本依据、范围及基本要求,以便未来从事工程造价管控、工程成本分析及造价咨询等技术工作中能做好这几点:一是能够正确、的采集和工程造价有关的资料及信息;二是可认识并正确应用国家制定的关于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计价条例及造价软件等;三是能正确界定计价范围及妥善选用计价方法;四是可以对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不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特点、构成、计算内容及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同时,还可对工程经济予以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创新的理念及方法

1.创新理念。为实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创新教学,应积极转变以往教学理念,树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这几方面:(1)基于能力本位及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的计价过程,及社会企业真实建筑工程项目作为载体,对职业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职业要求、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2)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可有效突出职业能力锻炼及专业素质培养的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3)通过对专业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的分析,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设计,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4)应以国家及各地区制定的关于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相关规则制度为依据,结合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岗位资格、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等资格考试大纲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5)课程教学内容不但要重视通用性,还应重视时效性、实用性及政策性。

2.实践方法。聘请专家讲学。前文提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对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均有很高要求的专业课程。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中,院校专业小组可聘请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进行实践案例讲学,系统讲解工程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如此分析会更为、深刻及客观,不受文本内容的限制和影响,对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工程一线人员为学生畅谈他们的成就、经验及教训等,及他们对行业前景的展望,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动力[2]。

3.校企合一。当前校企合一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开展,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也可进行此项教学方式。可以和当地资质较好的建筑企业开展合作,将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重要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在社会、企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锻炼,如此能让他们更早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发展形势,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走上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在实习中,可使学生更、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专业,通过实践操作使本专业知识及技能更为充实,在基于实用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一的教学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度[3]。此外,实施毕业实习,可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基础。

4.案例教学法。在创新教学中,可根据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一般程序收集建筑工程的图纸,并编辑成册,通过实际工作将整个工程项目串联,使课程体系更为充实和完善。在案例选择上,应尽量选择紧跟时代,较为新颖、具有代表且和实践关系较深的案例[4]。而通过案例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课程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可及时有效的应用出来,如此可有效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那些相对抽象的知识学生的也能够在案例中找出可实践应用的可能性。

5.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既定项目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项目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游戏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独立自主的组织、安排自身学习,解决具体项目任务执行中的困难或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该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典型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之后,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下,实现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更好的掌握作为造价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6.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路径。课程教师可设计一定的“工作场景”,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个模拟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传统手工算量技能,还应能够运用计量计价知识独立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招投标等工程造价相关问题。而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把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项目报价等工作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熟悉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细节,将课程学习过程转变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此项工作中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实操技能、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总而言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良好的认识,同时对课程学习有大局意识,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形式,进而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创新教学的策略

前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及实践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而为确保创新教学的良好开展,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兴趣培养、内容优化、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方式及标书实践编写等方面。

1.培养学习兴趣。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内容较为繁杂,且和国家现行的工程计量计价政策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近期建筑工程造价相关的信息、制度等,同时还应有效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以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可带领学生到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行业的发展情景,也可将工程造价师请到学校和学生面对面探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行业的发展新动向,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2.优化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直以来定额计价在我国工程计量计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建筑工程量清单规范》的颁布及落实,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逐步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这将是为了建筑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形式,但是因我国工程投资体制的限制及施工企业实力水平偏低等因素,当前这两种计价方法一同存在的。而这两种计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课程内容,也就是要将两组教学法均系统的教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未来岗位工作中能灵活合理的实践两种计价法,强化他们的职业能力。此外,因该课程内容变化较快,往往和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让学生所学和未来从业所用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教师应搜集建筑造价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规范文本、市场价格、新技术等方面,及时有效的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应着重体现造价员未来职业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情景,以此情景来引入课程的设置,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岗位需要造价员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较大限度的在课程中培养此项技能,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施工现场对造价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以相关职业活动来引导组织教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具体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实践教学分为三个情境,每个情境设定两个项目。即:情景一基础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情景二主体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情景三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实训项目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重点解决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整合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教学日益推进的今天,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并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通过PPT的制作、计算机3D模型的有效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强化空间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识图及计算能力,在此实际教学中通过模拟造价软件3D模型、组织学生到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强化学生计量计价相关能力的锻炼,实现“专业课技能的一体化”。在基于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中,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培养和提升学生及时有效应用计价软件来快速报价和投标的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6]。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专业教师应不但提升教学效率,在确保效率基础上提升教学工作的性。应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讲课程知识和信息教学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如此不但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还可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要不断充实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践,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要注重传统手工计量计价的应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会不同形式工程量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模拟招投标会议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工程任务指导书,学生再依照此指导书,进行建筑工程的投标文件编写。学生在进行编写中,要对投标书各个环节予以完善,并对投标书进行分析及细化,进而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可通过具体的工程招投标、工程报价等程序的进展情况,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熟悉招投标的每个细节,如此才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投标书编写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及逻辑条理的思维能力,还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仅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对高职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有所提高,为有效培养和强化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问题及改进

摘要: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多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房屋建筑工程、给排水、道路与桥梁、城市规划、建筑学、工程造价、城镇建设、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仪器设备落后。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而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有的甚至报废。即使修好,仪器的灵敏度也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在实验课上出现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热情。

2、教材内容陈旧。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这本教材主要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和直线定线以及建筑施工测量等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测量仪器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为主,而现代测量仪器设备如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等在教材中没有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的施工测量中,这些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又相当广泛。

4、测量实验场地简单。大部分学校在做测量实验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高差,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质疑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多年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应用,知识陈旧、僵化,不能及时反映近期的建筑测绘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实践训练内容不足,无法落实“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进与实践措施

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有一些效果,但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光采用上课老师讲、学生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同学掌握这门与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的精髓,通过本人的理解与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建筑测量工程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测量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讲解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人手一台仪器,就比看书或挂图形象得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照练习,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迅速地掌握该部分内容。

2、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

3、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开展工作页设计,每个工作任务设计工作页,在工作页中明确工作任务及其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咨询信息。由学生来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按照自主制定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对工作任务实施成果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再对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适合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咨询信息,辅助引导学生更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与实施。

4、从知识技术教育转向能力培养。根据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全过程综合分析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完成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改革,设计施工测量技能训练体系及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应用能力内容包括: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高程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水准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制定建筑基础施工测量的方案;运用测量仪器,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以便指导工程施工顺利地进行;能正确地制定建筑主体施工测量的方案等。方法能力包括: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初探

摘 要 中高职实现教育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上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 中高职 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及时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任何一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另外,课程模块都应该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障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衔接课程与岗位的衔接,做到所培养出的人才是能够胜任企业所设岗位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 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 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 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3)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障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建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 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 中职学生学完相关的中职基础课程后又去读高职,只需要追加学习高职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获得整个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职业课程内容,而且还扩大和深化了课程内容,真正整合了中高职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能力与课程衔接体系,中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 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大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从培养方向到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要求,都是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特点及现状出发,提出课程改革方案,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价;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唐山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工程计价的基本原理和依据,掌握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工程造价确定与全过程控制的能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专业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目前,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地区适应性差。《建筑工程计价》是一门区域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工程计价依据、规范及很多的政策性文件。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定额是地区统一的,工程管理专业所用的该课程教材中定额计价“工程量计算”这一部分没有以河北省消耗量定额为依据编制的,教材中工程量计算规则与河北省工程量计算规则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另外几乎每年都有与课程相关的国家及地区的政策、规范的变化,如2016新推出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河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冀建市[2016]10号文《建筑业营改增河北省建筑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办法》,这些需要融入课堂教学中,但教材不可能及时更新。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对于工程量计算这部分重点内容,很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脱节,一是课堂上学生听着都明白,到自己动手计算就不会了;二是“灌入式”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老师讲过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可能掌握了,遇到没有讲过的内容又不会了;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学生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很熟练地计算单一构件工程量,但拿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时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接触到实际的项目,对实际的工程项目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系统的工程项目概念,一旦接触到实际的施工图纸就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造成W到的知识应用性不强,整体性不足,动手能力也比较差。

3.考核方法守旧。《建筑工程计价》这门课实践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来计算工程量和灵活使用定额并计算工程造价的能力。闭卷的书面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形式。传统的题型如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在该课程的考试中是基本的类型,只能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计算简单的单一构件工程量的能力,而对于成套施工图纸的识图能力和工程量的计算能力以及对地方预算定额的理解和灵活使用能力则无法考核。

二、《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举措

1.结合学生的就业区域,编写适合地方的课程教学讲义。教材选择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材受区域性、政策性影响,适用性差,内容滞后,没有任何一本教材既能包含当地现行的预算定额和近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又能反映近期的造价政策。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及时步就是成立了《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组,自编《建筑工程计价》教学讲义,我们自编的教学讲义分为“工程计价概述、工程造价构成、定额原理、工程计价方法、工程计量、工程量清单计价”六个部分。本着工程管理专业“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人才培养定位和为工程造价领域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编制的教学讲义中的“工程计量”部分主要介绍河北省消耗量定额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在教学讲义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内容。同时,《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组还每学期都对教学讲义进行内容更新,把近期的国家及地区的政策、规范都融入讲义中去,通过近三年的使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际工程的造价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引入工程案例进课堂,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理论基础部分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育,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构建学生的造价基本知识体系,为学生的专业工作及发展奠定基础;工程计量实践性较强,主要采用“启发式”教育,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互动。

针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脱节,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我们以完整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本课程学习的载体,将工程量计算涉及的知识点与该实际工程项目对应讲解,将该工程案例的讲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知程度。在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时,联系工程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工程量计算规则内容,讲解工程量计算方法,告诉学生只要理解工程量计算规则、能够熟悉掌握工程图纸、弄懂施工工艺,计算工程量其实就是做数学,通过加减乘除用物理或自然的计量单位把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实物数量计算出来。工程量计算规则很多,上课学时有限,不可能全部给学生讲解,我们通过主要规则的讲解,让学生具有分析工程量计算规则并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计量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所学内容和建筑行业能够紧密联系,避免造成所学内容滞后,与工程造价市场出现脱节现象,在工程计量授课过程中增加了钢筋算量学时,由于平法的引入,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改革,钢筋的算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使教学紧跟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平法识图,通过G101-1图集中梁、板、柱、剪力墙重点内容的分析,教会学生钢筋算量的基本方法,目的使学生具有通过看图集可以独立计算钢筋工程量的能力。这样,讲课内容就有一定的深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3.建设核心课课程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培养本院特色的工程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为目的,从构筑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工程实践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出发,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明确各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工程计价作为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由六位教师组成,本着“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打造一支适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具有“双师结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我们从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搭配,形成中青年结合、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学团队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与研修结合等方式,将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有计划、分批送往国内知名高校进修或参加企业顶岗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考试改革。大胆对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调整后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开卷,闭卷30分,考核时间为30分钟,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开卷70分,考核时间为150分钟,开卷考试给成套施工图纸,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建筑面积、定额计价模式下工程量计算并套用定额计算工程造价、编制工程量清尾⒔行工程量清单计价,题目灵活多变,接近工程实践,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在考试复习阶段死记硬背的现象。

总之,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发现《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对《建筑工程计价》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让学生能够掌握工程计价的基本理论和计价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