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石油企业搞好企业内部管理的思考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法律要求,更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有效实现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的转变。本文拟就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展开探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障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 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障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五)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改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以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分配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处罚,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内部完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法律要求,更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有效实现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的转变。本文拟就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展开探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障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
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障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五)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改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以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分配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处罚,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内部加强烟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必须提高执行力
当前,国家局党组作出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烟草行业特殊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于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保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树立烟草行业负责任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把加强内部管理监督这一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抓紧抓好,并取得明显成效,笔者认为,必须提高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就是一个团队、每个员工从企业全局目标利益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雷厉风行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提高执行力、推进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倡导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执行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但是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改变人的认识从而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能起到监督员工行为并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地工作,如实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所以,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首先要培育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执行力。
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不仅仅要制定计划,更在于执行,而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是细节。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烟草行业的工作更需要细节,如何将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细化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是决定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把整个任务完整地做好,就必须把每个细节做好,脚踏实地地完成任务,这才是执行力的表现。
要有较强的学习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行业的进步、改革的深入也是日新月异的。加强内部管理监督,推进企业发展,必须提高学习力,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方面我们要倡导学习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理念,要立足全国看烟草行业,抓经济、搞建设不能闭关自守、盲动蛮干,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找到自己的差距。因此,要把学习作为及时要务,坚持不懈地学习岗位职责,学内部管理规章,学经营程序,学法律法规,在学习中丰富自我、提高素质,努力适应包括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在内的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
时间观念和工作方法要科学。时间就是效率。时间的成本是及时成本。做每一项事情,都要讲究时间的效率和成本。做好加强内部管理监督这一事关全局、事关行业形象的工作,必须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争分夺秒地搞好每一项工作。科学的工作方法决定工作的效果。加强内部管理监督任务重、头绪多,要想取得明显成效,就必须采取挑选法、平行作业法、统筹法等科学的工作方法,把各项工作抓紧做好。
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加强内部监管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监管的公平性。另外可以采用听觉激励、视觉激励、物质激励、不定期的考核与检查等措施,一方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加强制度执行力,搞好内部管理监督工作。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加强内部管理监督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标准要求高的系统工作。行业各单位、各部门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树立为集体、为企业、为人民、为员工谋福利的价值观。执行程序的人要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严肃认真地做好内部管理监督的各项工作。
总之,在当前行业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以“两个维护”为行业共同价值观,切实提高执行力,加强宣传教育,深化专项整顿,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推进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三个结合五个原则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摘要:近几年,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很多,文章着重分析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对其优势和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险政策;优势;依存条件
环境保护的政策有很多,按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类。从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基本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具体政策等;从横向可分为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OECD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各国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手段。
一、环境保护中的一般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资源税(费),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等等;金融政策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商业贷款、优惠贷款和环境保护基金等。
二、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及其优势
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属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这些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风险评价、风险监察和损害救济等功能,能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利救济、环境污染的及时治理和减轻企业运作中的环境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手段相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机制与众不同
环境责任保险是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把经济因素和环境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它激励经营者更加谨慎地从事经营活动。保险市场通过把风险转化为相对少和固定的保费,以此来避免经营者从事经营时可能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否则,经营者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局面时将进退维谷。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获得补偿,迅速恢复生产,并且保险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交易费用。
(二)环境责任保险符合现代环境法污染者负担原则
保险是通过集中危险相近的人所共同组成的。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由潜在的污染者组成一个危险共同体,通过缴纳保险费形成风险基金,当污染者造成他人损害时,透过保险人对他人所受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因此,环境损害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缴纳保险费的责任共同体来承担的,也即是全体污染者来共同承担的,而非由其他人承担,所以它符合环境法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三)环境责任保险能促使被保险人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虽然不能达到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作用,但环责险市场可以通过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同的保障范围来控制激励被保险人改善安全措施以此减少污染风险。例如,保险人可以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费率。对环保设施完善,运作良好的经营者实行优惠费率;对环保设施不健全的经营者,提高费率,征收高额保险费、促进其健全环保设施。在德国,保险公司给予行驶公里数少于特定里程数的车主以折扣费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排放,促进了环境的保护。Rhein Land Versicherung公司在其客户能提供一张公共交通的年票时,将对其实行优惠费率。而建筑保险的保险人则通过对符合环保设计标准和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投保人提供折扣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质量。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掌控资金投向的权利,可以把资金投入到从事防止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雇佣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对被保险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提升环境质量。,保险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减少造成环境损害的风险。可以在保单中设立控制条款:保险人或其人随时均有不经预先通知前往查看被保险人设施的权利,以促使被保险人改进措施及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环境责任保险增强了侵权行为法的补偿功能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修正使侵权行为法加强了对受害者的保护,但并未增强双方的补偿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说,必然导致负担成本加重,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受害人来说,在加害人偿付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受害人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环境责任保险将风险分散于社会各成员的机制无疑增强了侵权赔偿能力。通过环境责任保险,污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费,若损害事故发生,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轻其负担;受害人也能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情况的发生,从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再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风险的途径
环境损害具有污染范围广、受害人数众多以及损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发生巨灾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经济手段去解决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保险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它可以通过再保险、共同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保险技术将巨额风险分散到遍布全球的保险人中去。如199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生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 Andrew)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后保险人为其支付的155亿美元保险赔偿金,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保险业对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依存条件分析
环境责任保险的诸多优点固然令人心动,但自环境责任保险进入中国之后,为何发展之路却频频受挫呢?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
得出以下结论:环境责任保险的存活是需要一些特殊的依存环境和条件的。
(一)环境责任保险存活的社会思想基础是环境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原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后果是保险制度产生、存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每个单个个体接触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促使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即风险社会化原理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开始寻找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保障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因某次事故而受到影响。环境责任保险正是这种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观念下的产物。它是人们在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出现、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赔偿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求社会分摊环境损害赔偿风险的一种做法,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的建立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从而为根本上解决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完善的法律环境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取决于法律环境的健全及其执行力度的强弱,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民事侵权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环境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地方就是那些拥有健全法律制度的地方,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环保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美国采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而且,政府还可以采取货币赔偿或者刑事制裁的方式,对污染者处以严厉的惩罚。欧盟成员国也无不采用法律手段,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惩处。1997年,《欧盟政策声明》指出“防止和消除污染侵害的费用,必须作为一项原则由污染者来承担。”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民事侵权体系维护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并提供了主体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保护救济机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安全阀”,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所发挥的功能正是其折射。
(三)非经济利益因素的推动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保障
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环境损害具有损失难以确定性、损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损害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这与传统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污染责任保险中的公害污染,工业活动从设厂排放废物开始,即存在发生损害的确定性,是重复或继续的现象,非偶然和不可预见。因此,这与传统保险领域中以偶发及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事故作为保险对象相矛盾。1978年 l0月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保险协会第五次全球会议上,保险人就曾基于上述特性而拒绝承保。基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可知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和传统领域相提并论。为此,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都采用了强制保险的模式,通过政府干预,并结合各种经济刺激手段,才得以激发环境保险市场。因此国家对于保险公司应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承保。
(四)厘定恰当的保险费率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关键因素
保险费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和环境保险功能的实现。环境责任保险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即污染风险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害,但污染风险低的企业由于保险费的厘定不合理而导致无力投保。由于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高的企业,因此,保费总额不足以进行损害赔偿致使保险公司失去运营基础。另外,如果遵循公平原则,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风险高的交纳的保险费多,风险低的交纳的保险费少,这样的话,一些风险很高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巨额保险费,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无保险现象、环境和受害者的无保护状态。因此,保险费率的确定必须兼顾保险公司经济利益和环境保险的价值追求,并结合国家的环境保险政策,做到公平、合理与适当。
(五)公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动力
环境责任保险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国相关制度的安排,而且也取决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兴起与公民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公民对自身的环境权益和法定权利有了充分的认识,公众才能积极的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才可能得以长足的发展。因此,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四、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责任保险的生存土壤目前在我国并不具备,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现有做法,完善环保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支持力度,另外还要深入研究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加快产品开发和费率厘定合理化的步伐,从而使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关于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建立
【论文关键词】 企业 内部管理报告 财务报告信息 经营管理者 财务报告体系 决策报告
【论文摘要】 为了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满足社会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要定期出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很多,难以满足经营者、尤其较高管理当局独特的信息需求。本文就如何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内部报告来弥补财务报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现行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及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的多重目的,造成了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诸多缺陷,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但对于何谓管理报告,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等实际问题感到困惑。本文试图从分析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人手,逐步分析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以及建立管理报告的意义和难点,以期在企业实践中建立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提供帮助,也为财务报告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 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构成
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由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如会计政策、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等)、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有关市场竞争状况、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其他相关内容构成。其中,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主要报告受托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投资者决策所用的信息则包含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其目的在于满足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群体的需要。
(二)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
经营管理当局需求的信息复杂多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由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构成,包括财务报表和相关报表附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基于历史成本基础上完成。(2)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主要分析财务、经营和业绩数据变动的原因主要趋势、特征,以及对未来的影响。(3)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信息,包括预算管理、各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4)前瞻性信息。主要是机遇和风险信息,包括主要趋势所引起的机遇和风险,管理层的计划,关键性的成功因素,实际的业绩和以前预计的机遇、风险和管理计划之间的比较。(5)公司宏观信息。主要是公司经营目标与预计之检讨,公司战略实现程度,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对公司的影响。(6)内部财务和经营决策信息。主要是投资决策信息、单向产品(服务)盈利能力及其敏感性分析,资产价值及质量信息,组织资本及其优势,绩效评价及控制等。可见,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广、内容详细,与企业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相比更具独特性,有其特定的需求目标。许多信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报告信息只是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为了及时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便成为一种必然但是,由于理论和实务研究多集中于财务报告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研究管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很少涉及,管理会计又多注重于研究成本确认、决策分析、激励方式、业绩考核方案的选择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所以,何谓管理报告,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便成了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二、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管理报告的总目标是及时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但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较广,现行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其中部分信息,因此,管理报告应该满足其中另外部分,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应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企业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和外部财务报告体系。这里,以单项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为例(见图2)来进行分析。
从图2可看出,企业对外提供有关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报告其不同产品或服务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企业在决定经营这些产品或服务以前,首先面临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决策选择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管理会计指标开始在决策分析中使用;而决定投资后,企业又要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边际贡献、敏感性等进行分析,以选择不同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这些构成了企业决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与各个不同的责任主体签订业绩目标实行管理控制,并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其预算与实际、实际与行业标杆值之间的差异,这些构成了企业责任报告的主要内容。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和差异,企业将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改为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因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客户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何种类型(如商业客户、政府客户、个人客户等)或地区的客户是企业的主要价值来源,预计何种类型或地区客户的价值创造,提供给每类客户所耗费的单位成本等信息,以及许多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信息(例如客户群体的消费偏好、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等),构成了企业价值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除对外财务报告外,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决策报告、责任报告和价值报告,三者构成了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其中,决策报告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决策、财务和经营政策选择提供信息,责任报告则为责任主体的业绩评价提供依据,价值报告为跟踪客户和市场、改变竞争策略提供大量的信息。三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
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应分析的信息
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方向,但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还需要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这三者的报告基础、报告运行和报告呈报。
1 艮告基础。决策报告面临投资决策选择时,重点关注现金流量、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指标;面临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选择时,则主要报告边际贡献、敏感程度等因素。因此,决策报告以时间价值、本量利要素和成本分摊为基础报告要素。企业通常在评价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的业绩时,需要报告边际贡献、部门经理可控边际、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指标,同时报告这些指标与预算目标、行业标杆值的差异及原因等相关内容,故责任报告是以可控资源和责权利结合为基础报告要素。价值报告则重视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以及一些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因此主要以历史成本信息结合经济事项为基础报告要素。
2.报告运行。决策报告涉及时间价值、量本利要素和成本分摊,故以价值和非价值为确认标准,并以货币和非货币进行计量;而责任报告关注可控资源在不同主体的受托责任,因此主要以可控贡献边际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并结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价值报告的运行稍稍复杂,其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将以价值实现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但一些经济事项则不能通过现金进行计量,其所提供的信息可能细致到每一项具体活动,并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这些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以更地反映经营活动的全貌,有助于对客户及其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作出整体评价。
3.报告呈报。决策报告主要向企业的决策机构呈报投资、更新改造等资本性支出活动,以及单项产品或服务的贡献边际、敏感程度、安全边际分析等相关决策活动所需的信息;责任报告则需要逐级向责任主体呈报责任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责任业绩实现程度,并报告实际与预算、实际与行业标杆的差异及其改进措施;价值报告重点向经营管理当局呈报客户创造的价值、价值的实现过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例外信息和风险预警机制等。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程序
通过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三种报告的基础、运行和呈报,为构建企业内部完整的管理报告体系奠定了基础。企业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还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以明确各“用户”需求为起点。企业内部各“用户”需求的差异,导致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等三种类型管理报告的内容各异、目标不同,因此,明确各层“用户”的期望和需求,是企业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的首要任务。从组织的层面上讲,管理报告的“用户”是企业的较高管理层,它承担着为股东创造财富的重任,整个管理报告体系将以此需求为起点进行研究和设计,因此,明确较高管理层的信息需求将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信息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以保障职能部门、分公司、事业部、子公司等信息需求主体都很清楚自身对管理报告的定位。实际分解和落实各层“用户”信息目标时,需要注意“用户”的权力、责任等因素对管理报告的影响。一般是基层单位的信息尽量详细,较高经营管理当局则只需关注重点和例外事项,各“用户”之间所报告的信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管理报告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整合、评估现行相关报告体系亦很重要。企业通过关注既有报告的种类、制作流程、内部交流途径、信息可使用性与性、报告的及时性以及例外和风险事项预警报告渠道,可以确定拟保留使用的管理报告、需要修订和新增的管理报告、新增管理报告与原管理报告的衔接等重大问题,以较大限度利用现有报告体系,保持管理的延续性,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确定管理报告的设计原则和报告框架。由于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因此设计这些管理报告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就非常清楚。首先是实用性。同时,管理报告不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按月份为基本单位,它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应具备随时报告相关信息的功能,因此第二个原则和要求是及时性。由于较高管理当局重点依靠这些管理报告进行决策,因此其信息的质量就要求非常高,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故管理报告的第三个原则和要求是性。
至于管理报告的报告框架,尽管因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首先要求报告突出重点事项。由于及时性的要求,管理报告不可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有固定的报表结构和报表项目,有时候可能是一件事项的描述,有时候可能是一些数据的传递,但并不表明管理报告可以不要自己的架构,我们可以将重点和关键的报告内容列为管理报告的及时项目要素。其次,常规的管理报告框架可以按照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比如责任报告的报告框架就可以包括报告要素、预算数、实际数、差异、差异原因、改进措施等内容。第三,具体明细项目的报告框架,可以借助财务报告现成架构或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按照这三项措施的基本要求,企业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报告框架体系。
3.拟订具体的管理报告。根据已明确的信息需求和管理报告基本框架,拟定具体的管理报告便不再是一件难事,只需拟定一个各“用户”对管理报告的需求目录,再制定管理报告的总体要求、编制要求、报送要求、数据来源、例外信息及风险预警报告等相关内容,便可以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报告体系。
四、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及难点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
构建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科学正确的决策、合理的绩效评价、改进对客户的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1)企业改进财务报告的努力,一直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分析管理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而从经营管理当局的角度提出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将更具探索性意义,也为完善财务报告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2)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研究一直从授权与分析、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角度进行,但其最终效果缺乏直接的体现,通过研究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可以实现责任主体的层层目标控制;(3)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事实的清晰分析和判断,信息的充分和、客户前沿信息的及时反馈,管理报告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4)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凋动责任主体的积极性,这需要管理报告提供相应的信息;(5)来源于客户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的报告,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和改进对客户的服务。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难点
构建管理报告体系,有以下几方面的难点:(1)一个企业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这就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该系统对许多经济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但管理报告中许多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会采用收付实现制,根据基本资料预测等方式来报告,这给管理报告的取数和与现行Irr系统的接口增加了难度。(2)管理报告的计量基础可能与现行财务会计计量基础不一致,许多内容需要采用现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现值或公允价值本身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和贴现率的选择,因此,计量的性和可操作性变得难以解决。(3)企业生命周期不同、管理重点不同,管理报告目标和内容亦不一样。加之管理报告与组织目标、管理控制系统、财权制度安排、绩效评价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组织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多样,管理报告在企业中千差万别。因此,规范管理报告要素和质量特征比较困难。(4)管理报告主要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局,对管理报告目标和报告信息内容的理解各异,如何充分且恰当地定义管理报告和规范管理报告的内容,需要作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但许多数据和信息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加之“用户”的需求又随时变化,很难取得相关分析所需的数据,因此给管理报告定义和规范其报告内容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管理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向。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虽然仍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和以合规性、真实性等为主要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尝试。如何结合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管理审计已成为审计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管理审计;公司治理;现状;对策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效益实现途径的开发利用和发挥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向。管理审计的目的是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揭露企业经营规划、投资决策、生产组织、内部控制和管理措施诸方面的失误与不足,评估人力、财力、物力损失浪费的程度,提出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充分挖掘生产力诸要素的潜力。因此,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
管理审计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较高层次。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虽然仍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和以合规性、真实性等为主要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尝试。
(一)引入管理审计理念,拓展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尝试进行任期管理责任评价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许多企业将管理审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深化,不仅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评价,而且兼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审计
主要以控制测试来评价控制系统,找出薄弱环节及至失控部位,并提出改进措施消除隐患,达到健全系统、改善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该项审计的对象虽然涉及了管理和控制活动,但目前主要限于合规性、遵循性目标评价,较少进行内部控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深层次综合研究。
(三)经营效益审计
有些企业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扭亏为盈等为主要目的,审查生产力各要素的运用情况,以改进生产经营工作,谋求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实现的经济效益。它主要着眼于对企业现实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对提高经济效益能起切实作用。但它较少对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只是初步的经济效益审计。
以上情况表明,企业对管理审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企业对于管理审计工作,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不、不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粗放、责任不明、法制不健全、违法乱纪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而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二)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几乎空白
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管理审计的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性。
(三)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审计对象逐步发展到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店。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企业与外部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联合和剥离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投资效益、市场状况、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推销、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凡是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管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由于内部管理审计事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
(四)内部审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近年来则大量采用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以及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也不断深化,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商业活动的洞察力及审计程序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管理控制链。除需要掌握会计和审计领域知识外,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管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抓紧制订内部审计的法规和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法律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层次,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正确认识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为管理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如何激励和约束人,使其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任务,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较大化。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管理审计则有利于减少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从而遏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管理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可见,管理审计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层次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组织内部应积极为管理审计的开展创造环境和条件,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
(三)不断拓宽管理审计的领域,进行管理审计项目试点,推动管理审计实践的发展
企业要从以检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部门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且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要从管理的角度不断拓宽审计的领域,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构改革、业务创新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当前可以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较窄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应以管理审计的理念,逐步拓展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尝试开展比较的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等。
(四)不断充实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能够适应管理审计工作需要的是一支复合创新型的审计队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具有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进取,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综合业务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住时机,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多作贡献,才能胜任管理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搞好管理审计工作任重道远,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有所突破,提出新思路。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把握时展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展现管理审计的生命力,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开创内审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加强内部审计行业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灵活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低、效果好,就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不存在漏项,能够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在保障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因此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部分手工操作还存在着审计内容不、深度不够、计算结果不够精准、信息提供不够及时等缺陷,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六)重视预测,开展战略审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内部审计要更多地参与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不能仅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评价和总结就简单地提出改进今后工作的建议,更应着眼未来,瞄准企业发展的新问题、国内外市场的新动向、产业结构调整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进程,进行有效的预测,对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判断,决定是否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组合等都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如果战略决策失误,企业就有可能破产。战略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审计的发展方向。企业内审工作的价值,也能从这种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中得以体现。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关于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建立
【论文关键词】 企业 内部管理报告 财务报告信息 经营管理者 财务报告体系 决策报告
【论文摘要】 为了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满足社会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要定期出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很多,难以满足经营者、尤其较高管理当局独特的信息需求。本文就如何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内部报告来弥补财务报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现行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及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的多重目的,造成了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诸多缺陷,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但对于何谓管理报告,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等实际问题感到困惑。本文试图从分析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人手,逐步分析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以及建立管理报告的意义和难点,以期在企业实践中建立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提供帮助,也为财务报告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 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构成
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由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如会计政策、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等)、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有关市场竞争状况、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其他相关内容构成。其中,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主要报告受托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投资者决策所用的信息则包含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其目的在于满足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群体的需要。
(二)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
经营管理当局需求的信息复杂多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由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构成,包括财务报表和相关报表附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基于历史成本基础上完成。(2)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主要分析财务、经营和业绩数据变动的原因主要趋势、特征,以及对未来的影响。(3)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信息,包括预算管理、各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4)前瞻性信息。主要是机遇和风险信息,包括主要趋势所引起的机遇和风险,管理层的计划,关键性的成功因素,实际的业绩和以前预计的机遇、风险和管理计划之间的比较。(5)公司宏观信息。主要是公司经营目标与预计之检讨,公司战略实现程度,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对公司的影响。(6)内部财务和经营决策信息。主要是投资决策信息、单向产品(服务)盈利能力及其敏感性分析,资产价值及质量信息,组织资本及其优势,绩效评价及控制等。可见,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广、内容详细,与企业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相比更具独特性,有其特定的需求目标。许多信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报告信息只是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为了及时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便成为一种必然但是,由于理论和实务研究多集中于财务报告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研究管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很少涉及,管理会计又多注重于研究成本确认、决策分析、激励方式、业绩考核方案的选择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所以,何谓管理报告,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便成了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二、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管理报告的总目标是及时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但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较广,现行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其中部分信息,因此,管理报告应该满足其中另外部分,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应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企业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和外部财务报告体系。这里,以单项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为例(见图2)来进行分析。
从图2可看出,企业对外提供有关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报告其不同产品或服务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企业在决定经营这些产品或服务以前,首先面临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决策选择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管理会计指标开始在决策分析中使用;而决定投资后,企业又要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边际贡献、敏感性等进行分析,以选择不同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这些构成了企业决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与各个不同的责任主体签订业绩目标实行管理控制,并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其预算与实际、实际与行业标杆值之间的差异,这些构成了企业责任报告的主要内容。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和差异,企业将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改为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因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客户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何种类型(如商业客户、政府客户、个人客户等)或地区的客户是企业的主要价值来源,预计何种类型或地区客户的价值创造,提供给每类客户所耗费的单位成本等信息,以及许多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信息(例如客户群体的消费偏好、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等),构成了企业价值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除对外财务报告外,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决策报告、责任报告和价值报告,三者构成了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其中,决策报告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决策、财务和经营政策选择提供信息,责任报告则为责任主体的业绩评价提供依据,价值报告为跟踪客户和市场、改变竞争策略提供大量的信息。三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
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应分析的信息
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方向,但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还需要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这三者的报告基础、报告运行和报告呈报。
1 艮告基础。决策报告面临投资决策选择时,重点关注现金流量、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指标;面临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选择时,则主要报告边际贡献、敏感程度等因素。因此,决策报告以时间价值、本量利要素和成本分摊为基础报告要素。企业通常在评价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的业绩时,需要报告边际贡献、部门经理可控边际、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指标,同时报告这些指标与预算目标、行业标杆值的差异及原因等相关内容,故责任报告是以可控资源和责权利结合为基础报告要素。价值报告则重视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以及一些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因此主要以历史成本信息结合经济事项为基础报告要素。
2.报告运行。决策报告涉及时间价值、量本利要素和成本分摊,故以价值和非价值为确认标准,并以货币和非货币进行计量;而责任报告关注可控资源在不同主体的受托责任,因此主要以可控贡献边际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并结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价值报告的运行稍稍复杂,其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将以价值实现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但一些经济事项则不能通过现金进行计量,其所提供的信息可能细致到每一项具体活动,并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这些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以更地反映经营活动的全貌,有助于对客户及其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作出整体评价。
3.报告呈报。决策报告主要向企业的决策机构呈报投资、更新改造等资本性支出活动,以及单项产品或服务的贡献边际、敏感程度、安全边际分析等相关决策活动所需的信息;责任报告则需要逐级向责任主体呈报责任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责任业绩实现程度,并报告实际与预算、实际与行业标杆的差异及其改进措施;价值报告重点向经营管理当局呈报客户创造的价值、价值的实现过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例外信息和风险预警机制等。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程序
通过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三种报告的基础、运行和呈报,为构建企业内部完整的管理报告体系奠定了基础。企业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还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以明确各“用户”需求为起点。企业内部各“用户”需求的差异,导致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等三种类型管理报告的内容各异、目标不同,因此,明确各层“用户”的期望和需求,是企业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的首要任务。从组织的层面上讲,管理报告的“用户”是企业的较高管理层,它承担着为股东创造财富的重任,整个管理报告体系将以此需求为起点进行研究和设计,因此,明确较高管理层的信息需求将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信息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以保障职能部门、分公司、事业部、子公司等信息需求主体都很清楚自身对管理报告的定位。实际分解和落实各层“用户”信息目标时,需要注意“用户”的权力、责任等因素对管理报告的影响。一般是基层单位的信息尽量详细,较高经营管理当局则只需关注重点和例外事项,各“用户”之间所报告的信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管理报告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整合、评估现行相关报告体系亦很重要。企业通过关注既有报告的种类、制作流程、内部交流途径、信息可使用性与性、报告的及时性以及例外和风险事项预警报告渠道,可以确定拟保留使用的管理报告、需要修订和新增的管理报告、新增管理报告与原管理报告的衔接等重大问题,以较大限度利用现有报告体系,保持管理的延续性,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确定管理报告的设计原则和报告框架。由于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因此设计这些管理报告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就非常清楚。首先是实用性。同时,管理报告不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按月份为基本单位,它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应具备随时报告相关信息的功能,因此第二个原则和要求是及时性。由于较高管理当局重点依靠这些管理报告进行决策,因此其信息的质量就要求非常高,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故管理报告的第三个原则和要求是性。
至于管理报告的报告框架,尽管因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首先要求报告突出重点事项。由于及时性的要求,管理报告不可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有固定的报表结构和报表项目,有时候可能是一件事项的描述,有时候可能是一些数据的传递,但并不表明管理报告可以不要自己的架构,我们可以将重点和关键的报告内容列为管理报告的及时项目要素。其次,常规的管理报告框架可以按照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比如责任报告的报告框架就可以包括报告要素、预算数、实际数、差异、差异原因、改进措施等内容。第三,具体明细项目的报告框架,可以借助财务报告现成架构或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按照这三项措施的基本要求,企业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报告框架体系。
3.拟订具体的管理报告。根据已明确的信息需求和管理报告基本框架,拟定具体的管理报告便不再是一件难事,只需拟定一个各“用户”对管理报告的需求目录,再制定管理报告的总体要求、编制要求、报送要求、数据来源、例外信息及风险预警报告等相关内容,便可以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报告体系。
四、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及难点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
构建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科学正确的决策、合理的绩效评价、改进对客户的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1)企业改进财务报告的努力,一直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分析管理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而从经营管理当局的角度提出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将更具探索性意义,也为完善财务报告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2)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研究一直从授权与分析、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角度进行,但其最终效果缺乏直接的体现,通过研究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可以实现责任主体的层层目标控制;(3)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事实的清晰分析和判断,信息的充分和、客户前沿信息的及时反馈,管理报告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4)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凋动责任主体的积极性,这需要管理报告提供相应的信息;(5)来源于客户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的报告,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和改进对客户的服务。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难点
构建管理报告体系,有以下几方面的难点:(1)一个企业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这就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该系统对许多经济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但管理报告中许多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会采用收付实现制,根据基本资料预测等方式来报告,这给管理报告的取数和与现行Irr系统的接口增加了难度。(2)管理报告的计量基础可能与现行财务会计计量基础不一致,许多内容需要采用现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现值或公允价值本身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和贴现率的选择,因此,计量的性和可操作性变得难以解决。(3)企业生命周期不同、管理重点不同,管理报告目标和内容亦不一样。加之管理报告与组织目标、管理控制系统、财权制度安排、绩效评价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组织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多样,管理报告在企业中千差万别。因此,规范管理报告要素和质量特征比较困难。(4)管理报告主要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局,对管理报告目标和报告信息内容的理解各异,如何充分且恰当地定义管理报告和规范管理报告的内容,需要作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但许多数据和信息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加之“用户”的需求又随时变化,很难取得相关分析所需的数据,因此给管理报告定义和规范其报告内容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重点问题的概念性探析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 管理审计 问题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一些主要概念做一简略探讨,以期理顺思路,服务实践。使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在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作用中逐步完善,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讲求管理力度,防范风险,追求经济效益,并且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部审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开展管理审计就成立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今后内部审计要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实施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
管理审计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的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对一些在实践中必须清楚的重点问题讨论颇多,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及发展方向。本文对管理审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点作一概念性的探讨,以期对开展企业管理审计有一清晰的思路。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内容、形式
1、管理审计的概念。解决好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外管理审计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已逐渐成熟和稳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审计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行动也只能是盲动。中国内审协会在管理审计理论研讨会上达成的初步共识是:管理审计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此概念揭示了管理审计的范围: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职能:明确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目的: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由此看出此概念较的解决了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是当前指导管理审计实践的较的定义。
2、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管理审计是否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尚需探讨。从管理审计的概念中看出它的目的是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所以说,当前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人事、环境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审计的内容只能是经济管理活动,有其特定性,不应包罗万象,不应与组织内其他职能机构产生职能冲突。具体内容可以是战略决策、投资效益、物资采购等生产经营各方面。
3、管理审计的形式。管理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所以企业管理审计从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过程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和评价,更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管理审计总体形式上是过程审计,不要停于一点或一面。具体形式应包括:风险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等。
二、管理审计的程序、方法、特点
管理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突出的中心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实现经济目标。由于其审计目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管理审计的程序。对于管理审计的程序,习惯上基本包含准备、实施、报告三步。我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应进一步细化,突出其特定性对指导实践更有帮助。及时确立审计项目。由于管理活动内容广泛性,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以及对管理审计前瞻性、预警性的要求,管理审计要把握要点,切中管理活动的要害,立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立项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效率,还要考虑人员、时间和成本效益原则。要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者交流等手段确定管理风险点。第二审前准备。管理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的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体制、产品、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财物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资料。第三审计实施。此阶段就是要认真做好调查取证,研究分析证据。这不仅限于财务资料,跟重要的是深入生产经营及时线,客观公正地获得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和足够的数据。并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鉴证得出审计结论。第四审计报告。管理审计的审计报告重点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揭示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第五后续审计。只管过程,不顾后果的做法,将无法体现管理审计的过程控制性和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后续审计对管理审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后续审计看那些建议得到了落实,效果如何;那些没有落实,原因何在,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
2、管理审计的方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所以要用到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核对、盘点、调节等传统方法。主要技术方法一是财务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报表分析,主要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揭示潜在的经营问题。二是经济分析方法,如量本利分析,经济批量分析。主要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三是现代管理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主要是为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管理审计的特点。管理审计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特点很多,从内容、形式、程序方法、报告上都有其自身特性。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宽泛性,所以管理审计的范围可以涉及经济管理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如计划、财务、物资、合同、内控制度等。二是审计方法的多样性。管理审计除使用常规财务审计方法外,更多的要用到包括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在内的非财务分析法,既要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三是审计结论的建设性。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被审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不应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审计效果问题。管理审计花费力气大,成果不好量化,直接成果不大,且短期内不易显现,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不计一时之荣辱。二是注重于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在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下,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保障。
2、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问题。组织上的独立是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管理审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是相对独立。加之管理审计参与范围的广泛性,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保障必要的独立性,二是人员管理上保障内审人员的客观性。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不定期的轮岗制度。
3、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当前内审人员大部分为财会人员,对财会知识有余,而企业管理知识不足,所以一方面内审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审的内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在有关企业部门调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装备等资源,这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得到了实践证实,美国无线通信公司airtouch通过此形式进行内审组织再造,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基本社会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的发展又需要审计的支持。企业内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管理审计定位要,基本概念要明确,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理清思路,稳步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涵义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企业内部管理 必要性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以企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局面正在和即将形成。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必修的新课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及时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较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关于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探讨
【论文关键词】 内部 管理 业绩评价 评价方法体系 平衡记分卡
【论文摘要】 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是衡量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
管理业绩评价的 历史 轨迹,始终伴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19世纪4o年代公司制企业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古典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变。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 市场 的发展和股份制的不断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大部分 投资 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了职业经理,由此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希望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来奖惩人(经营者),以诱导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而奋斗,但人的行为 力程度堤不可观察的,委托人只能通过对绩效的评价来度量人的努力程度,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选择。
作为一个 经济 组织的基本制度,公司制发展到今天,企业已不再是一个产权分明、管理关系清楚、控制流程稳定的组织,而是一个随顾客需要变化和随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地适应、调整和学习的组织,经理人及其团队作为董事会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其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与股东财富,而如何对经理层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成为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
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或业绩进行评价。要 地理 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必须明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关系
企业经营得好坏最终都反映在企业 财务 与非财务事实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针对人的行为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好坏不仅受企业 环境 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努力程度、能力水平和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在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需要正确判断管理者行为实施后产生的结果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管理能力,即需要明确区分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业绩,在进行管理业绩评价时需要剔除已知管理者不可控因素。
(二)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其对企业业绩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影响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此,董事会作为战略实施控制的源头,是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即通常所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各级管理者也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三)内部 管理 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其一,从评价主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其评价主体是董事会和各级管理者,注重的是各级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评价,评价所依据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计划,利用的是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管理信息,包括 财务 和非财务信息。其二,从评价客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评价可能是针对某一个管理者,也可能是针对某一管理团队。需要明确的是,内部管理业绩评价针对的是处于现代企业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以人作为评价对象,而传统的责任 会计 制度中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主要集中在部门层次,以部门为评价对象。
二、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如何选择评价标准在业绩评价系统设计过程中同样是个关键环节。由于可选择的评价标准存在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各有利弊。从实践来看,预测标准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也是最为合理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预测标准的制定符合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本质,但是预测标准的确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缺乏客观的依据。制定预测标准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结合企业现状纵向分析企业的 历史 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研究同行业和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考虑外部 环境 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性,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二)评价主体
由谁来评价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董事会作为委托责任主体,评价经营者业绩在 逻辑 上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公司制发展到今天,较多的公司出现了股权高度分散,经营者很容易操纵、控制公司的决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出现空壳化,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严重,公司内部权力制约不复存在。那么,在一个缺乏真正的委托人存在的公司里,由“谁”来负责评价经营者管理业绩,才能使得对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评价不流于形式呢?按照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核心资产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的谈判能力共同影响企业价值,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由于各评价主体处于企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对企业管理绩效的评价必须分层展开,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绩效的评价处在及时层次,经营者对绩效的自评处在第二层次,员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要评价企业,属于第三层次。为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可借助 社会 专门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侧重于平衡记分卡的视角多元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应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适于多元评价主体使用的企业绩效评价平台体系和适合不同评价主体的专门体系。因为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各评价主体在提高企业价值这一点上有共同需要,但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要建立能满足全部绩效评价目的的方法不大可能,必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卡普兰教授等创立的平衡计分卡法(asc,bal2anced—scoredcard)是将 投资 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业绩评价和引导来促进 企业战略 的实施及业绩的增长,实现企业价值的较大化,比较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平衡计分卡其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包括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过程、客户、财务四个维度,其中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内部经营过程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财务是最终目标。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统一了股东和管理层的目标,有助于加强公司的管理机制,层层传达企业的战略思想,通过引导企业投资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方面来创造未来的价值。
(四评价指标
以利益相关者价值较大化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指标要求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针对股东的财务业绩等 经济 指标,又要包括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建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的关键与核心环节,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择出能够反映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 “指示器”。实践证明,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系统作为 指导 性框架,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吸收现代企业创新型业绩评价系统的合理成分,将各种指标体系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并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内部 管理 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在知识 经济 时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增值的创造过程,并且是企业具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知识资本包括 人力 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由于这些资本专用性较强,其所有者会比其他 财务 资本所有者更关心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因此,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众多主体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
要、地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应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分量,如就业、环保、安全生产等层面的考核,促使企业、综合、协调地发展,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 社会 责任。
(三),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 环境 日新月异,如果用固定的分数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很难说明89分的良好级就一定比90分的级差一个档次,并且,将性质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必然使结果缺乏科学性。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就是主观和客观并行的,不能忽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像绩效评价这类活动,必然要受评价主体性格、偏好、价值观察、经济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选用上,更具科学性、人性化的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做好三个结合五个原则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摘要:近几年, 自然 灾害和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 经济 发展 的瓶颈。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很多,文章着重分析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对其优势和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险政策;优势;依存条件
环境保护的政策有很多,按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类。从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基本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具体政策等;从横向可分为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oecd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各国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手段。
一、环境保护中的一般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资源税(费),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等等; 金融 政策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商业贷款、优惠贷款和环境保护基金等。
二、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及其优势
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属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这些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风险评价、风险监察和损害救济等功能,能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利救济、环境污染的及时治理和减轻 企业 运作中的环境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手段相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机制与众不同
环境责任保险是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把经济因素和环境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它激励经营者更加谨慎地从事经营活动。保险市场通过把风险转化为相对少和固定的保费,以此来避免经营者从事经营时可能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否则,经营者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局面时将进退维谷。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获得补偿,迅速恢复生产,并且保险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交易费用。
(二)环境责任保险符合 现代 环境法污染者负担原则
保险是通过集中危险相近的人所共同组成的。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由潜在的污染者组成一个危险共同体,通过缴纳保险费形成风险基金,当污染者造成他人损害时,透过保险人对他人所受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因此,环境损害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缴纳保险费的责任共同体来承担的,也即是全体污染者来共同承担的,而非由其他人承担,所以它符合环境法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三)环境责任保险能促使被保险人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虽然不能达到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作用,但环责险市场可以通过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同的保障范围来控制激励被保险人改善安全措施以此减少污染风险。例如,保险人可以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费率。对环保设施完善,运作良好的经营者实行优惠费率;对环保设施不健全的经营者,提高费率,征收高额保险费、促进其健全环保设施。在德国,保险公司给予行驶公里数少于特定里程数的车主以折扣费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排放,促进了环境的保护。rhein land versicherung公司在其客户能提供一张公共 交通 的年票时,将对其实行优惠费率。而建筑保险的保险人则通过对符合环保设计标准和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投保人提供折扣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质量。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掌控资金投向的权利,可以把资金投入到从事防止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雇佣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对被保险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提升环境质量。,保险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减少造成环境损害的风险。可以在保单中设立控制条款:保险人或其人随时均有不经预先通知前往查看被保险人设施的权利,以促使被保险人改进措施及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环境责任保险增强了侵权行为法的补偿功能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修正使侵权行为法加强了对受害者的保护,但并未增强双方的补偿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说,必然导致负担成本加重,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受害人来说,在加害人偿付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受害人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环境责任保险将风险分散于社会各成员的机制无疑增强了侵权赔偿能力。通过环境责任保险,污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费,若损害事故发生,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轻其负担;受害人也能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情况的发生,从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再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风险的途径
环境损害具有污染范围广、受害人数众多以及损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发生巨灾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经济手段去解决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保险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它可以通过再保险、共同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保险技术将巨额风险分散到遍布全球的保险人中去。如199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生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 andrew)是美国 历史 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后保险人为其支付的155亿美元保险赔偿金,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保险业对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依存条件分析
环境责任保险的诸多优点固然令人心动,但自环境责任保险进入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论文
〖内容提要〗:以现代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近期审计理念为导引,本篇论文综合分析了人们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各种认识与观念,评价了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变化引发的上述定义的不恰当性,从而提出了内部管理审计的近期观点,并对内部管理审计的范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内部管理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展拓与延伸,其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治理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等诸多方面,构筑了内部管理审计近期模式。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control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障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理学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障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影响,这是保障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的保障。
4、关注组织保障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障。“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能保障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温克尔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较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及时种组织模式为,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较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较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研究,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较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方法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较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思考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涵义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必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以企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局面正在和即将形成。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必修的新课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及时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较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B2B新玩法:向企业内部管理渗透
B2B网站要渗入企业管理不容易,这种新玩法有不少问题需要面对。
同样做B2B,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玩法。最早大家崇尚规模大,动不动就是多大名头几百万商户,阿里巴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现在开始逐渐更关注行业和专业性了。比如钢铁行业有中国钢铁网,纺织行业有中国纺织交易网,这些专注的B2B网站的出现是精准和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对钢铁有采购需求的企业上到钢铁网上看到的东西更更专业,这样,更容易受到用户的欢迎。
但是,别以为这样就可以了。现在用户需求的变化让B2B网站又有了新的拓展。买钢材的人只看钢铁的价格、技术变化不足够,还得关心上游铁矿石的成本,因为这可能是直接导致钢材价格变化的原因。同时,汽车是钢铁的下游行业,对汽车零部件有需求的企业也得关心钢铁价格和需求的变化。现在用户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而是要关心其上下游相关产业,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这种网站有吗?日前中华商务网总经理李斌把其经营了十年的中华商务网高调推了出来。他说,比起阿里巴巴这样的B2B网站,他们更精准:锁定的是19个产业,而且大都是原材料行业,这些行业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当企业需要在上面查找相关信息时,得到的数据更完整和。
不过,只做资讯性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不够,B2B网站已经开始了新的摸索,摸索方向不大相同。阿里巴巴开始琢磨名为阿里妈妈的网站,主要面向网络广告起牵线搭桥的作用。而一些行业B2B网站,比如中国纺织交易网,不仅仅开始做电子商务,也开始向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进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总工程师魏福源则强调,纺织行业的B2B网站正在依托网站信息和技术探索推广基于ASP技术的平台服务提供方式,即通过提供综合服务的网站,可以使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立专用服务器和聘用IT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管理应用,实现部分业务处理。不过,其在纺织行业中的推广效果没有预期的好,除了企业的诚信和相互信任问题外,主要还是这一类服务只能提供一般性的业务处理功能,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行业化需求和差异化需求,更不要说涉及生产的管理功能了。
正在做同样事情的还有中华商务网。中华商务网借助现有资源,推出了商盈网和Panda360自动化营销平台。普通的企业级用户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找到上下游企业,实现整个产业链上的较大化营销;另一方面,他们也依托该网站实现企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打通内外。
B2B网站要渗入企业管理不容易,这种新玩法有不少问题需要面对。与专业的软件提供商配合是值得尝试的一条道路。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深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摘要:当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深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能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电力企业必须在思想上尽快转变过来,构建业绩管理体系,以“精细化”对公司进行管理,做好日常生产。建立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经济发展
电力行业和国家的民生有重要联系,这些年来国家电力企业一直企业管理体制方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电力企业提供了“发电、供电、变电、配电、用电”一系列服务,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垄断性。现在出现了独立电厂,还有很多资金雄厚、技术强的外国企业逐渐进入国内电力市场,国内的电力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多元化局面。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电力企业必须对内部管理问题重视起来,将内部潜力挖掘出来。
一、转变传统电力企业管理思想
电力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必须将自己的传统观念做彻底的转变,同时需要增强市场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当前的计划经济使很多电力企业的员工感觉自己有了“铁饭碗”,工作积极性当然不高。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市场经济的思维,并对自身的生产、经营等工作内容进行分析,逐渐建立市场、竞争、质量等各方面的意识。
当前市场由于电力企业已经无法维持垄断地位,电力企业和消费者的管理逐渐趋于平等,现在的营销服务理念逐渐转变为“让客服满意,真诚对待客户”,这也是以后电力企业的经营原则。企业员工需要拥有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为宗旨,构建正确的员工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使企业营销工作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的,对工作观念进行转变,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思想上的快速成长。从以前的计划用电转变到电力营销方向,把提升效益作为企业的中心目标,把市场需求作为企业方向,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对团队进行服务和服从方面的培训,加强并树立为客户服务的中心思想。
二、构建业绩管理体系
构建成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能够使电力企业对运营效率做出改善,并且逐渐提高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认识要不断强化,把绩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将传统的管理思路全部放弃,重新进行量化和科学的评价,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实施绩效管理时,电力施工企业以其他成功的企业为准,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放弃以前辅助性、事务性的认识,从而上升到企业管理管理的战略层次。同时,企业的领导人和高层管理都需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全程监视决策的运行情况。同时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也应该对自身的结构不断地做出调整变革,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随时根据市场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
电力施工企业在选择绩效考核的方法时,可以对当前很多成熟的企业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借鉴,比如纵向、横向、自身考评等。灵活借鉴其他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法,而不是对其他企业的方法进行简单模仿。以企业自身特点、企业文化为基础,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实施绩效考核时,一定要做到全员参与,和员工之间多做沟通,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对日常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
在生产上实行“精细化”管理,保持细节检查、定期维修,将物资消耗和能源消耗逐渐降下来;在技术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加强员工技术培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增强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在管理体系中的规定要严格执行,不能马虎,同时保障有及时、到位的监督行为,工作内容尽量做到闭环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对物资消耗如水、煤、设备、零件等严格控制,推行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较大化企I利润收入。将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利用进来,对成本方面、资金方面、技术方面、设备方面、安全方面进行分解量化,将管理不到的地方寻找出来,杜绝管理漏洞存在。对系统流程进行优化,包括项目方面、财务预算方面、资金管理方面等,以提升流程的可控性和实用性。
四、培养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将企业员工中存在的思想浮躁、不思进取的现象彻底清除,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应该在企业中完成的任务有明确认识,不断提升自己,进一步推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提升,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进行管理工作。构建企业文化时,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进行贯彻落实。在企业的稳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全体员工逐渐培养形成的较高目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把员工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为中心,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结束语
现代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推进,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能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近些年来,有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力不够,发生了很多经济流失事件,过于严重的还有破产的可能。我们的电力企业应该对内部管理进行规范,在行业中起到指引作用,进一步将中国的电力企业经营的潜力激发出来。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在近年来每年承揽任务、完成产值额急速增高,成为经济系统中最活跃、具潜力的经济成分,但是普遍还存在着管理无序的现象,很多的企业在经过一阶段快速增长后面临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内部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内部审计
1 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完善制度,加强管控
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机制,对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由于施工企业所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缺乏公平竞争以及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障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建立健全内部各项制度,把企业内部各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督与考核,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的作用,在保障工程建没质量的基础,降低生产成本。
1.2 积极评估,严把财务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种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加强对企业财产物资的购买、计量及验收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和监管,能够确保资产安全和完整,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性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财务报告和相关审计报告。
1.3 结合建筑工程企业的特性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已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
(2)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单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
2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问题解析
2.1 领导重视不够是企业管理的根源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管理体制。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往往是项目领导班予组建相对困难,有了项目,很难抽调到相应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勉强组建起来的项目班子,项目管理应起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同时,执行力度也不够,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的,而是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去制定。同时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深入的协凋配合和沟通,导致许多规章制度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
2.2 监督力度不够是企业管理的弊病
防范机制不健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当前市场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风险评价机制缺乏完整性和性。对企业自身由于内部控制不当带来的风险不加考虑。多数情况下企业对市场调研不够,摸不透实际情况,对业主恶意压价、垫资、超常规压缩工期的要求一应保障,对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上和控制上缺陷也估计不足。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业的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2.3 人员素质不高是企业管理的较大障碍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分析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缺乏重视,致使部分汇集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影响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控是在所难免的。
3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容易受到忽视,这与公司重经营轻管理的思路有关,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更新他们的观念,提高内控的执行力,同时进行长期的风险管理培训,以使得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管理内部必须推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强化管理层经营效率的高低与否直接与企业内控制度健全与执行力相关的观念。
3.1 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贯彻适用性、可行性和性的原则,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①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监控路线,健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管理目标和职责,注重关键节点的控制。③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和管理,重点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对材料的采购、入库、领用以及处置都要设置控制环节,对设备的使用和保管也要有严格的规定。
3.2 加强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地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在施工企业中,建立适合业务特点的内部审计办法和程序,按照审计法规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完善;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堵塞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②对项目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防止项目的短期行为;③增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修改,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会计监督;④定期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同时对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确保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有条件的企业应开展多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对企业经济话动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需要内部审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的减少和杜绝不必要的损失。
3.3 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要克服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及利益,确保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要在施工企业中建立新的会计工作考评制度,要对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重工作质量和潜在的效益,要采取人事、会计负责人、项目经理三结合的考评办法,除了考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考核会计人员在项目或部门中具体实施了哪些有效的成本降低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等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把会计人员的报酬同项目效益相挂钩,制定合理可行的、奖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 结 语
建筑企业市场化迫切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符合我国企业特性的实际内部管理标准体系终将完善。健全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但企业内部管理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管理落后经营粗放等问题。在经济转型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目前看来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笔者从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原因入手,结合有效的管理会计工具,提出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对策。
应用现状及原因
应用现状:首先,从应用的广度上来说,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系统的应用。目前我国只有部分企业拥有运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主要是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而相当数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意识不足内控缺失,应用较少。再者,从应用的深度上来说,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僵化,很难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展开创造性的应用。在内控各环节的应用上也缺乏协调性和有机紧密的结合,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原因: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包含大量主观判断,要求具有战略眼光。而管理会计一直是我国的短板,高校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专业教育层次低,只是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翻译过来,较少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案例,因此教育是脱节的,可操作性差。
金融市场有待完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管理会计的应用依赖于一个高度竞争,公正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比如NPV法中的风险调整贴现率的确定,需要市场风险溢价、反映项目相对于市场波动情况的贝塔系数等关键信息。
财务会计性低。由于法规税制不健全不统一,或者管理层出于避税或粉饰报表的目的,财务报告性大打折扣。管理会计常常需要依赖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而严重的财务失真可能产生误导,管理会计决策的相关性下降,限制了其应用。
领导者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重视。管理会计在一个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与领导者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我国企业很多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决策时习惯从个人判断和历史经验出发。另外,管理会计应用有一定的成本,很多领导者仅追求短期成本效益。它还依赖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很多企业内控缺失、信息系统不足,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开展的基础。
未来有望大有可为的管理会计工具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一系列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它首先制定企业的愿景与使命,确保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为实现战略目标、支撑企业使命而服务,具体的战略管理工具有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这些模型帮助企业了解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位。
企业风险管理(ERM)。企业可能会面临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危害风险四类风险。ERM分为四个步骤:确定公司的风险容限,评估风险敞口,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发现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并持续监控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
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企业最为关键的决策,重点关注现金流预测和货币时间价值。管理会计主要通过贴现现金流方法(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来决策。需注意在互斥项目中,NPV与IRR可能得出矛盾的结论,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另外现金流的预测、贴现率的确定、回收期法(非贴现方法)中的最长可接受回收期,要结合企业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来调整,很具挑战。
绩效评估。管理会计在绩效评估方面也十分强大,这里主要介绍两大工具。责任会计将主体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利润、投资中心,采用不同指标进行考核,强调只就管理者可控的部分进行评估,较大程度地发挥激励作用。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来进行绩效管理,它从企业整体的战略出发,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涵盖了财务非财务的内容,在很多企业中已经进行了实践。管理会计还有诸如本量利分析、价值链、约束理论等丰富而实用的工具手段,在此不一一赘述。
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对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水平。高素质人才是连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的桥梁,而我国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框架,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明确加快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开设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脱离企业实践的教学研究应及时调整与社会需求接轨,重视本土化案例教学。
强化管理者意识,发出高层声音。管理者不重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受限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必要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只有领导带头发出高层声音,奠定高层基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工作才能做好。就好比管理层重视内控,内控才可能做好,否则就只是摆设。
健全法律和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由于目前法律税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管理会计信息来源失真滞后,大大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脚步。因此需要打造公正透明,自由竞争,高度灵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和加强执法,杜绝财务造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性,为管理会计提供真实的信息支持。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搭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和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的工作开展、信息获取十分困难,畸形的薪酬激励制度,半手工半智能、孤岛式碎片化的信息技术运用导致企业信息撕裂,因此必须加强内控和系统整合企业信息。另外管理会计软件的开发,有利于扩大管理会计应用范围,特别是在中小企业。
管理会计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引擎,成槠笠捣⒄沟那看竽谠诹α浚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