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白俄罗斯一中学的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实际教学中,笔者所理解的汉语拼音国际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初步浅谈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教授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拼音教学;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领域,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不仅有国内众多教育、师范研究院所的专业性理论支持,更有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所主持领导的海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丰富拓展。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成长、硕果显著,不仅在世界教育领域获得好评和人气积累,更为提升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积累了非常多成功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案例和教学方法,这其中,关于文字、语言、文化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已有很多著述,颇具规模,而在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笔者认为仍有很大空间。汉语拼音,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支撑性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因此,对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的汉语课堂,这些年轻人所亲身经历的异国教学日常和教学经验积累正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因此,基于这样的探索和初步研究态度,笔者决定及时记录自己在汉语国际教育普通岗位上,对于一些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实际及方法探索
国际汉语教学在国外课堂的特殊性和挑战性在于,面对的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是在自己本土接受汉语知识,这一点与在中国留学的汉语学习者不同,在自己本国本土的学习者需要更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和认知汉语这种新的语言文字的规律。以笔者所在的白俄罗斯中学为例,该中学本学期共有汉语学习班级五个,每个班级平均每星期有两节汉语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跨度很大,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汉语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学者具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与实验思维,勇于探索最适合本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汉语知识,感受汉语文化。作为教学主体一方的学生,要理解汉语拼音———这种形似、但意义不同于西方拉丁字母的语言符号,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人都是以母语为及时语言和思维习惯寄托的,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具有先天的距离感,以白俄罗斯所使用的斯拉夫语言为例,其语言与汉语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更大,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拉近这种差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引入汉语拼音概念。作为教学主体另一方的教师,在非中国本土的异国课堂上,如何有效、正确地传递汉语的拼音识读方法和拼写规律,也是具有挑战性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首先,作为跨文化语言传播者,对于所在国文化,特别是所在国语言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大作用。以在白俄罗斯为例,在这样一个以斯拉夫语言———俄语言体系为主的文化背景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俄语的发音技巧和语言规律,将其应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的。在发音方面,汉语的发音位置和发声习惯显然与俄语不同,但如果能找到俄语发言和汉语发音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避免弯路,开始走上正确的汉语发声之路,并且能够因此而减少学生因为发生问题而产生厌倦或畏难情绪的情况。比如,汉语拼音字母的c、e、j的发音对于白俄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难度,笔者发现他们更习惯于在单词或背字母顺序时发音,而在单独的字母发音时具有难度,于是笔者决定,结合俄语字母的ц、э、з进行引导性的模仿练习,然后在教授实际应用意义的汉语词汇“蔬菜”、“白俄”、“姐姐”的“菜”、“俄”、“姐”时,引入字母c、e、j的单独发音,并在此时着重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的方法巧记发音,相比于枯燥的单独记忆字母发音或许更加便于学习。同理,在使用俄语时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比如“идти”这个俄语单词里有汉语拼音字母j的发音,引入本土语言类似发声,应用联系和关联的方法,帮助学习者进行识读学习。相较于汉语文字象形性学习的趣味性,学习拼音的过程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枯燥的,首先因其与拉丁文字形似音异、易于混淆的属性,其次是由于拼音与汉语文字的一一对应学习过程是相对困难的,不易于记忆。因此,学生常常喜欢直接用本国语言标注文字发音,直接越过学习拼音标注这一过程,这在笔者所在的白俄中学汉语学习课堂初期非常普遍,虽然这样“外国腔”的文字发声可以勉强实现,但是这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的,因为汉语所讲究的“字正腔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拼音的拼读规律所贡献的,如果初始学习阶段就这样跨过拼音标注,对于日后重要的拼音学习是不利的,显然是不提倡的。在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上,拼音教学是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内容,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以此减轻汉语学习者启蒙阶段的困难。在课堂设计上,可以结合声调以及手势、拼读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拼音的多变性和规律性,提升学习信心。比如,分发写有声母和韵母的字母卡片,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拼读尝试,并告知其所拼读出的发音对应的汉语文字意思,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并且依据其发声的不同音调,代表不同意义,给学生树立声调的概念。
三、综述
在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拼音教学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任务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对汉语学习者的兴趣启蒙和汉语水平根基奠定都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者应不断探索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语言教学方法的转化过渡和创新整合,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学习和思考理论知识及他人实践经验,为国际汉语事业发展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杨海博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的茶文化
摘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加上沟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今语言的沟通与交往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发展时代。可以说,汉语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希望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发展,这就使得以汉语为纽带的国际教育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和核心,也是对外交往过程中,重要的传播内容,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时代背景下,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本文拟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和潮流出发,结合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推广。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效而言,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现代技术教育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与调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应用的现实意义不凸显等问题还是很突出。[1]本文便针对现在对外汉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角度予以分析,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作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优势;趋势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更加直观地呈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教师在现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体现着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多元化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深化了对外汉语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记忆与更深刻地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汉语教学中为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成就感中由“被动”变得“主动”,自己去“吸取”知识的目的。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直接讲词汇与学生直接背汉语词汇。如果有了成就感这一思维支配的前提,就会对对外汉语知识主动有兴趣去追求,即使是对外汉语成绩不好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他感受到成功的一面,并且加以奖赏,便是对某个对外汉语知识获得满意解答的关键情感因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进而推动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可以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把握好创设情境教学这样的核心与主线,从而也能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学生有更大的兴趣与热情去探索对外汉语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知识教学的始终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并能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原则指导下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这样在学好对外汉语知识的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凸显是巨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也就能真正的实现。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育中能够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来提高汉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可以利用动画、视频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增加,学习会变得积极而主动,这对对外汉语的词汇的理解与枯燥的学习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把握好直观性的及时兴奋中枢,编排系统的变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所学的知识,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就很重视情感的教学,例如,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感.[1]用问答的编排设计去激发同学的思考,每一章节会设计一个小问题,这样学习会自掘地带着问题去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知识的渴求,然后一章节的知识都是验证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在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
(一)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不同于语文学科,对外汉语学科强调的是教好外国学生汉语的词汇与不同文化语言的把握,但是无论哪种教学内容的呈现于知识点的掌握,都要有实用性为原则,应当以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出发点与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且因为实用性较强,实用的运用去验证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期间就要增强学生对对外汉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对外汉语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自觉的追求知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学的课件中直观与精美的呈现知识,对于学生的掌握与理解知识帮助是及其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与优美,突出重点与难点,知识虽然充满了枯燥与乏味,但是成功的喜悦会将所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避免过分追求华丽性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句话正是对于对外汉语知识学习实用性的最为真实所在。
(二)科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因学科本身课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探究方法与态度的科学性、难度性很大,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产生为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学科的教学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把握不够,包括对于了解学习对外汉语知识的科学态度、遵循的科学性原则把握不够,自主探究的兴趣等,教师只是侧重对于对外汉语知识的教学,现在的对外汉语知识教学,脱离了情感教学的把握,对于学生,本来就对对外汉语的兴趣不强,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一定的认知,思维上也没有一定形成如何去学习。都是学习对外汉语学科中与教学目标质量要求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与否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及其教学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原则有必要有很大提升,在掌握汉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汉语国际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数学的教学,一定要有所创新以及有所改革,并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关系对外汉语生是否能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将现代教育技范给对外汉语学生,将现代教育技术原则渗透到学科的始终,并发挥好的作用,引导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直观形象地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在教学课堂上创建教学的情境,让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能得到好的展示,增加教学探究性以及优化,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内容示范性,确保较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较大程度地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培养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性人才的作用日趋明显。作为该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影响,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难以适应的新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筛选、教法选择与课后要求三方面呼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一些探索,以期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选点,兼顾培养学生兴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的了解,进一步培养有潜能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许多学生将这个专业理解为教外国人说汉语,不可能再深入到教外国人学中国文学经典。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忽略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作用。在此错误观念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现状从开始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仅有80学时,时间短,任务重,老师缩减授课内容,最终却顾此失彼,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听课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既领略不到文学瀚海的博大精深,也难以对课程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因此,结合该专业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是汉语国际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文学史的构建,以时段为界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几个部分,同时,对代表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内容、作品艺术特色加以介绍分析,重在知识的传授,重结论,轻赏析,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一定距离。作为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想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作用,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经典之美。以讲授杜甫为例。学校课时差别大,选择内容不同,可以说体现了一个学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观倾向。笔者以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在网上搜索,从几所高校公开的精品课程设置的课时进行比较:淄博师专3课时,陕西师范大学8课时,长江大学4课时,郑州大学2课时。从课时数字比较可以看出,一个经典作家的教学设计,在课时设置差别较大。最多的8课时,最少的只有2课时。在内容选择上,有的略去了生平。在创作方面,有的略去了古体诗,较多学校只讲律诗。可以说,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由此也决定了课时长短。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预习的空间。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可不讲或少讲。如杜甫的生平,可以教给学生去预习,不必要占用课时来讲述。对内容的选择从量的方面去考虑,可以先不讲杜甫的古体诗,课堂上集中时间和精力来讲杜甫的律诗,在讲授律诗时,也不必过分从诗歌史的方面去梳理,强调诗歌题材转变、律诗形成过程和叙事技巧完备等,而应结合具体作品来理解和感悟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当然,在内容筛选方面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兴趣培养。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方面,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以杜甫为例,由于时代原因,这些90后的学生很难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及其诗歌的精神内蕴。既要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走进杜甫诗歌,又不至于感觉太枯燥,在授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角度。笔者所从教的汉语国际教育班级,学生大多为女生,她们对于古代女子的关注以及对爱情婚姻的关注会更多。经典的《兵车行》《三吏》《北征》等,她们不太感兴趣,而且中学阶段大多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转换视角,结合杜甫其他作品来理解,如选讲杜甫《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1]。这首诗是写唐代宁国公主惨淡回国,途径秦州(天水)的事情。安史之乱之后,肃宗为向回纥借兵,平息战乱,把宁国公主嫁给回纥王,当时才14岁,但回纥王第二年就去世。按风俗宁国公主当殉葬,据理力争后达成妥协条件:宁国公主用割面毁容的方法来免于殉葬。宁国公主用刀子把面容划破,放还唐朝。杜甫路过秦州,知此事后,把这段史实浓缩成五律《即事》。对于宁国公主的遭遇等,学生兴趣非常高。这样教师可以趁此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杜甫叙事诗特点、“诗史”特点,等等。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笔者结合许多咏昭君的诗词来帮助学生理解此诗,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如联系南朝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李白咏昭君诗:“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安石《明妃曲》有“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姜夔词有《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塑造的昭君多是凄苦、憔悴的哀妇形象。吴瞻泰《杜诗提要》这样评价杜甫的昭君诗:“发端突兀,是七律中及时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在比较不同的咏昭君题材的作品后,观看有关王昭君内容的视频,如“当代梅兰芳”李玉刚表演的《昭君出塞》、杂剧《汉宫秋》的片段等,诗乐舞一体,古代史实与当代明星相结合,让学生欣赏、沉浸在令人震撼的美感之中,真实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之美。从而理解杜甫诗的“诗史”特点,这样的效果显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国际文化交流的特点,讲课时就要对于国际影响大的诗人多补充些资料。如李白与杜甫诗歌讲授时,除了传统的古代文学内容外,应增加他们在国际交流方面的资料。如以故事的形式讲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崇拜、日本学者专门到南阳白河岸边寻找当年李白的足迹,等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大家的印象,又和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他们的兴趣点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注重学生参与,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长期以来,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课堂形成了重讲轻练、老师热情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多媒体的使用,成了古代文学课堂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据集美大学孙桂平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类似于‘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可能性诗意,而倾向于使教师变成传授古代文学知识的理性工具。”多媒体教学在古代文学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已超过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开始走向反面。多媒体教学在形式上显得过于张扬,而情感心灵等内容实质被光电环境挤压,致使“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特征和固有的人文精神正被不断消解”。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在讲授古代文学课时,就很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即使用了多媒体,还是要在黑板上板书,用他的话来说:“在黑板上写字,是当老师的快感。”他讲课时,书上有的就不讲,避免重复。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讲课也很少或不用多媒体。他在讲杜甫时,也讲作家生平,但他善于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游历的经历,使人感到不枯燥,效果要比用课件详细展示杜甫生平却印象深得多。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努力学习著名学者们授课的精讲的本领,而不是把备课功夫都用如何使用多媒体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该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将来要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这一目标出发,在能力方面要有意识培养传播文化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将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因此,笔者曾尝试发动学生搜集资料,结合中国文化交流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引入“唐文化的魅力———以XXX为例”微课试讲活动。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试讲,集体评论。具体步骤是:教师将一个班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一人试讲,全班师生进行评议。每节课小组轮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对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操作能力。学生从学习中国文学的被动角色转入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动角色,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体现了本专业建设的特点。只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类似活动,总会显现出专业建设的长远优势,也有利用在教学中营造互动环境。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堂上还可让学生吟咏背诵,可以就一个话题讨论,可以让交流自己的心得,等等。总之,老师的讲授是在学生充分参与基础之上才去进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实践型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没有任何压力、领略多媒体的听众。
三、注重课后管理,强化积累习惯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有较的了解。有人认为,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背诵方面,不应该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样要求那么高。笔者却不以为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要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将来胜任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了解,而是要有对此有很深的感情和强烈的爱。要达到此境界,对古代文学作品没有扎实的背诵能力和积累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影响身边的人去构建汉语语境,或者说去构建学习中国文化的语境,古代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背诵、积累上下功夫。周绍贤在《道家与神仙》一书中说:“诵诗可使六腑安宁,秽气消亡,可以启智悟道,招吉纳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背诵能力,对于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辅助对古文名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都非常有益。汉语国际教育古代文学课后重视吟诵体悟,多读多背,强化习惯培养,应该说是与该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相一致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背诵积累习惯,刚开始要求不要太高,设置目标要让他们觉得可以实现。如要求每天背诵一首诗。坚持两个月,如果真能做到,已经很不容易了(据课堂提问,一周能背7首作品的学生很少)。在达到较低目标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如一学期需达到多少的背诵量、积累量。我们要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因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背诵、积累兴趣。笔者在教课中,经常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强调用零碎时间背诵,比如利用等车,路上走路的空隙,两三个同学就可以相互检查督促等。课堂随时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检查,虽然只是提问几个同学背一两首诗,但是效果还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吟诵的习惯。福建师范大学李小荣教授曾在《旗山访谈录之名师有约》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让每人背一首唐诗,有的学生就背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小学的诗来应付老师。”出现这样的例子,李老师心里特感到悲凉。后来他尝试一些抽背等强化背诵、积累的方法,所教年级背诵情况大有改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在课后管理要求上,也要注重学生文学作品背诵积累习惯的培养。长期坚持,也能达到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古代文学在该专业中的支撑作用才能得以彰显。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育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和兴趣,同时兼顾国际文化交流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努力纠正以老师为本位,过多讲座式的讲授,走出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探讨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微课试讲”教学方法。在课后要求方面,强化督促检查,注重背诵和积累习惯的培养。三方面齐抓共管,向有限的教学时间资源和空间要质量,才能使该专业学生在文学知识储备、作品审美鉴赏解读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汉语国际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才能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张艳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汉语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阵浪潮,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了学习汉语这一队伍中,海内外对于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在汉语热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现状入手,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品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品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品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品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品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品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品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品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展望,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家战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清华大学在1950年成立了及时届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标志着新个专门从事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为了迎接越南留学生,我国政府在广西桂林也开办了越南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因此可以总结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华留学生以非洲、东欧、亚洲等国为主,人数比较有限,发展极为缓慢,进入到时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上升时期,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扩展到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出现大批的自费留学生。进入到21世纪后,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学习方式和目的日趋多样化,学习者的层级从语言预科向硕士、博士层次发展,并扩展到各个学科。来华留学生也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从事与中国有关的活动,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注重中国,所以为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出现,特别是一大批孔子学院的成立,成为汉办在海外的知名品牌。另外一方面,有关组织还成立海外中小学夏令营,培训汉语教师,或者派遣志愿者远赴海外任教,研究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汉语考试,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在创办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因地制宜地方式,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汉语教学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语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国际推广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一个国家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推广语言那么则反映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民族智慧。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逐渐深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党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也是汉语国际推广最为关键的一点。另外一方面,汉语国际推广也与我国国家利益密切相连,每个国家都致力于本民族语言的国际推广,这是获得国际认同感的重要工作。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文化,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语言国际推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语言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能够让更多人熟悉汉语的特色,从而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减少国际交流中的摩擦,建立更为和谐的双边关系。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来中国学习或者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可以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详细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应该包括:及时,汉语国际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应该将重点集中于内涵建设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解决教师、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设计最为合理的教材,将汉语教学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将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建立更为规范的孔子学院。第二,各个国家都参入到本民族语言国际教育推广中,各个国家必然会加大政府奖学金的投入,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这样就会造成我国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教学水平、宣传技巧、高校声誉等都会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第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也会更为精细化,越来越多的高校会选择个性化教学,并且为一些来华留学生提供应用型专业。随着大量高中层管理人才的融入,经济贸易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并且随着我国实力的强大,会有更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历史感兴趣。第四,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之间会形成更为互动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应该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吸取更多经验,二者形成良好互动局面,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汉语教育发展。第五,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并且教师是核心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和教学法的质量,这样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选拔更为的汉语教师,并努力汉语方面有天赋的人才做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法应该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相结合,因地制宜,设计更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教学法的与时俱进。第六,应该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方面来分析,应该加大语音教学、词汇教学的研究,找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应用实践角度来分析,应该注重学习者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了解,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目标,借鉴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汉语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设计更为合理、科学的教材。第七,教育教学理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长期实践可以发现,单纯的语言教育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而是需要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选择,比如博雅教育就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目的在于培养有广博知识的人,这也是我国的士大夫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未来会有更多学生痴迷于博雅文化教育理念,立志成为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现代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将博雅教育提上日程。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创新教育理念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983)和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Z020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新时期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化、信息化对其发展的助推作用进入了汉教工作者的视野。所谓信息化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对教育工作进行辅助,更需要人们对教育资源方面进行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平台。笔者在总结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希望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
过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仅能简单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更多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展望。
一、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回顾
1.起步阶段。上世纪中期,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计算机对语言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的观点,下面对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及时,主要研究内容。在这一时期,我国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汉字处理题,然后对拼音输入及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之后,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从可行性、必要性及必然性几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与完善,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方面进行设计;,对信息技术辅助汉语语言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第二,研究工作的不足。该时期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一,未能实现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对外汉语教育也受到这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二,汉字输入程序的设计及研发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字处理”相关问题未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其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历史较短,建设工作尚未完善,教育工作自身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信息化发展更是存在很多不足。此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差,具体来讲,在该时期人们未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行更多的研究,信息化形式及内容比较单调,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系统交互性较差、程序开发人才较少等方面的原因均对研究工作产生一定的限制。
2.发展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4年,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时期,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及中文电化教学会议的召开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语言要素、教学技能等方面。例如,日本学生的听力水平不高,教师在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或电子词典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便可以对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汉语口语交际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对应的虚拟平台,学生可以在汉语语言环境中进行更多的练习,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效力。其次,对信息技术远程教学及辅助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该时期远程教学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人员对教学平台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对国外一些国家的远程教学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平台方面的理论研究,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于数字教学资源、教学网站等方面的开发和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第二,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多媒体课件及教材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对教学资源特点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流程及原则方面进行明确,最终结合软件工程、教育方法及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学科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结合了我国现有纸质教材中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开发工作。此外,研究人员又结合了跟读、听音等功能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到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促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第三,资源库及语料库的建立。我国技术人员及教育工作者进行共同合作,设计出了一种网络应用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类系统中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该时期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细节工作中,教学管理、测试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为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
3.国际传播阶段。在国际传播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下面就教育工作几方面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突破进展。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仍然满足不了现实的发展,若想使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从信息技术方面入手,进行应用方面的升级。我国众多学者专家已经就汉语国际教育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教学效果、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纸质教材通常情况下均会附带多媒体教材,其比例已经达到全部教材的6成以上。此外,语料库方面的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相关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更多进展,现今人们已经将字词频率统计等方面的功能融入软件功能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而言,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对教学资源的制作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促进其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络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应性及针对性,在考试方面更是融合了网考、机考以及纸考多种形式;其二,对网络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就这方面工作而言,需要对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材以及专题资源库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展望
在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精力集中于对多媒体教学及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对相应的认知机制进行完善,此外需要对各类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工作及技能教学工作进行区别对待,使用针对性及适应性更强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地调整,教师需要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以便于更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模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新载体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需要继续深入,人们需要对教学资源方面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开发,促进其信息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汉语国际教育及其信息化发展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并对教学平台进行完善。然而,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全过程进行分析,希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并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通过逐渐完善和发展取得更多成绩。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具有文化课特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承担着文学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的重任,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文本细读,改革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障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障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以应用型为导向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民办大学为载体,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特点进行总结、剖析,为突出应用型导向为主的民办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创办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求为民办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
基于官方文件中给出的定义与描述,我们不难可以总结出专业硕士的一些特点,例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提起专业硕士,很多人经常与学术型硕士混淆,在此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认识专业硕士,我们有必要对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加以区分,其实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学制长短不同,学术型硕士三年,专业硕士多为两年;
2.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是以培养符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导向,制定其教学大纲的。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日后致力于本学科研究的偏理论性人才为导向。
二、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现存问题
现下我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趋势有所攀升,民办高校与公立型大学相比而言,若想要有所创新,突破,从而异军突起,吸引学生报考的确面对很多问题,以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几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高校为例,它们的学科负责人曾多次表示,民办高校在生源方面很是担忧,一方面,专业若想办下去,招生是民办高校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一方面,若对生源严格把关,那么也许会面临生源减少,某高校的负责人甚至说,报考其学校的学生都是调剂的,学生们往往把民办高校作为退而求其次的保险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民办高校略显尴尬。
基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益火爆的局面,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突出民办高校优势,使考生们对民办高校有所青睐,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尴尬局面。
三、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几点建议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很多人误认为专业型硕士就应该以实践为主,少讲理论,甚至摒弃理论课,因此很多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不断缩减与汉语本体相关的课程,笔者统计分析了目前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的课程表,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课程中几乎不见汉语知识研究,汉语本体理论研究等课程,大多是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偏实践类课程。
这里我们并不是认为开设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类课程不好,毕竟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汉语教师,当今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也应该懂得怎样教,更应该明白站在学生的角度,怎样学,甚至如何学,可以学得更好。但是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抛弃了理论知识,这是不正确的,也是极端的。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换言之,如果汉语教师连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都不懂,那么他们绝不可能胜任教师一职。
李泉曾经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提出不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李泉(2010)。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结合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我们也不难看出,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举例来说,笔者调查了三所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源本科专业,令人遗憾的是,其中高达60%的学生,其本科专业并非汉语国际教育,简单来说,学生们都是跨专业考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几个月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代替四年的系统学习的。
2.多提供见习与实习的机会。民办高校若想异军突起,就要在实习环节进行创新与突破。换言之,如果民办高校可以与国外一些高校或国外初高中进行合作,保障每年可以全数派出其硕士生出国任教,那么将会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毕竟现今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公立高校有上百所,他们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大多高过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唯有靠“后天努力”来弥补一些“先天不足”。所谓努力就是创造多一些实习的机会,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就读期间,有学校公派出国的实习机会。其实除了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外,很多国外高校十分愿意与国内高校合作,现下也有很多人质疑国家汉办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外派汉语教师这条路,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呼吁外派教师权利应该不断下放,让国内外各高校可以自由结合,促进汉语教师外派市场不断发展。
3.导师指导,生生互助。很多公立学校的导师,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很多学生指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自己的导师。似乎导师制只是形同虚设,在读期间,没有被教师指导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民办高校若可以将导师制贯彻到底,使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被指导,被带领,将导师制落实到实处,则会对自己学校专业的口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助,交流也十分重要。很多西方国家的著名高校特别强调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甚至在一些方面,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更重要,更高效。
4.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英语能力,第二类为小语种能力。我们建议国际汉语教师至少具备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民办高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英语课程与小语种课程,供学生选择。特别是外语类课程应该与本科时期的课程有所区别,举例来说,本科时期的英语类课程大多与英语四、六级相关,仍然离不开应试二字,进入硕士阶段,我们认为,外语类课程应该与中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们多接触教师语言,特别是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表达,如何用外语授课,如何用外语开家长会,如何用外语回答专业问题,如何运用外语撰写邮件,与学生或家长,同事沟通等。
5.为学生建立学生一套档案袋评价机制。档案袋评价机制源于美国,最被大家熟悉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档案袋评价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从学生入学起,到该生毕业。学校为其量身制作成长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其课业表现,每一次与导师交流提出的问题,自我反思,学生实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平时作业与重要考试的试卷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机制有以下几大优势:(1)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记录无疑是自己在读硕士期间好的证明,对于自己每一次犯下的错误,自我反思,教师的指导,包括每次作业与考试的表现,相信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翻阅,从错误中总结自己,不断进步。(2)对学校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不断调整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方案等,力求将本校的硕士专业办得更好。
四、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特点的分析与总结,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以求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吸引广大考生报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垄断,极端,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兼容并包的,各取所长的。民办高校虽然在一些方面的确不如公立高校更有吸引力,更具优势,但是这并不等于民办高校永远在公立高校的“阴影下”发展,相反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办学的自由度,灵活度,多参考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了解到,读书并不只是求得一纸文凭,而是真正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样的实习见习机会,为社会服务,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与自我价值。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意识与培育研究
摘要:公共外交观念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实施的重点,依据现阶段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实施情况,结合近年来公共外交观念的特点,分析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培养,提出品质的培养方案,以此提升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外交观念;培育;研究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实施品质的教学工作,还要提升公共外交观念,以此拓展其国际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培育出更为品质的人才。本文分析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明确其中存在的难题,提出品质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其实际工作提供依据。
一、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理念是由美国埃德蒙・格里恩提出的,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出的外交,而是国家依据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提出来的。因此,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及时,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国际的综合能力。二十一世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依据文化实施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中的展现和传播,以此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能力和综合水平。第二,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对中国了解的并不多,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对于我国的看法和观点各不相同,甚至对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汉语国家教学有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依据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以此认同和肯定中国的发展方向。第三,发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提升外交能力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多数国家都将公共外交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而重点工作就是推广本国的语言[1]。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观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已经明确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力,但是受到制度、传播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外交公共观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展现为以下几点:及时,教学系统不。我国在高等教学系统中设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育人才,但是这一方面的人才数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需求,响应的综合素养和外语能力还要不断的提升,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传播系统不完善。汉语的发展和传播工作需要依据有效传播系统,构建品质的传播系统,但是相关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不断推广和创新,现代传媒技术在汉语教学工作中得到突显。然而,因为现阶段汉语传播系统不完善,无法依据网络系统和技术等实施教学工作。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完善,形式需要不断的丰富。现阶段的教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我国文化理念中,学习其发展的历史、宣传的观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拓展,从而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促使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公共外交中更好的发展。第四,不关注教材的构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展现其具备的公共外交作用,构建品质的素材更是重要的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素材的构建和应用明显不足。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教材知识也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
三、构建的汉语国际教学发展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及时,国家各个部门自上而下,管理,一起努力,构成专业性、完善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系统。语言的拓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在长时间中,全国上下要统一发展的步伐,实施有效的汉语国际教学工作。政府要提升资金的投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将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设为政府工作实施。第二,孔子学院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形式,更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随着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全世界已经拥有六百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的构建,并且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同时国家应该支持那些非政府机构孔子学堂的构建,从而降低政府的主导能力。第三,多样化实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促使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中国,熟知中国的文化,从而与中国和谐发展[2]。
结束语
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备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对其增加关注和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设定品质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汉语国家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摘 要:由于要面对各种年龄段的学习者,课堂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应注意使受训者有能力建立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也是他们胜任汉语教学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这样课堂管理的效果也更佳。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汉语学生;自我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向全球各种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在对其中那些低龄的(经常也包括青少年)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课堂管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使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汉语教学时,要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境,所面临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让受训者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方法,不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将要面对的各种复杂的课堂管理问题,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时必须使他们具备灵活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对此有学者指出:“麦克卡斯林和古德证明说,教师对管理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会受益匪浅。他们注意到管理应该定义为流动的、过渡性的,总是用来调节课堂情形中的不可避免的变化的(比较重要的包括学生的不断拓展的需要和能力)。”(Good & Brophy,2002:20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对课堂管理问题的认识和对课堂管理能力的掌握,也同样需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主动的操作。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面对非成年汉语学习者进行课堂教学时,必然要面临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局面,而且课堂管理问题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也会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式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管理必须以有利于教学为目标,不能对学生采取压制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外国学生更是如此。“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学习气氛的过程,比把重点放在强调自己是人物或严格执行纪律的教师更可能成功。教师作为人物,需要要求学生遵守一定规则和程序。但是,执行规则和程序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组织课堂支持教与学的手段。因此课堂管理应该被设计来支持教学并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Good & Brophy,2002:164-165)教师是否重视和如何看待课堂管理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管理问题处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
尽量从根本上避免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是最为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进行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去掌握。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面对幼年或青少年学习者的教学时,难免要遇到课堂管理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就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有国外学者就提出:“特别是有效率的管理者,会首先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时间投入有益的学术活动中去,并把学生的开小差之类的小问题解决在未发展成大麻烦之前,以此来减少学生在课堂里混乱不堪的频率。”(Good & Brophy,2002:168)就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而言,则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使他们会运用控制课堂管理问题发生的能力,通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手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遏制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预防是最有效的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途径。对于没有课堂管理经验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要使他们掌握运用这里所提出的“充分的准备”的能力,就必须在培训阶段使之掌握它,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者的重要责任。
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课堂管理问题中,不同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且必须有对所出现的课堂管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他们对学生思想上不经意的开小差会忽略不计,但对学生持续性的心不在焉会进行处理。教师会在这种心不在焉导致学生‘土崩瓦解’前把问题解决掉,但他们用的解决方法本身是不是破坏性的(如走近不专心的学生,如有可能用眼色示意学生等)。”(Good & Brophy,2002:169)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备正确的课堂管理的意识是同等重要的。教师拥有了从容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拥有了胜任汉语国际教育的的能力。
三、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汉语师资最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
在面对众多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班级里,仅仅依靠教师来解决课堂管理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只会让教师疲于奔命,影响汉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责任等都替学生考虑了,学生就学不会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和自我控制。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完成任务有15分钟)并界定自己的工作和程序(什么是批判性的问题――问题还可以怎样进行界定)。因此,恰当的管理使得规章和组织很有必要,它们的出台是循序渐进地用来鼓励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责任的。”(Good & Brophy,2002:203)可见,让学生自己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且培养他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必要,这样做就可以避免教师的课堂管理流于表面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解决层出不穷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是要与他们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师尽管要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单独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也要将学生作为管理能力的培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国外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生需要形成学习情形中的基本的自我控制力(判断完成作业需要花的时间,决定是在家做某事有益处还是等到第二天的学习时间去做某事才有益处等),并拟订一个有助于自己组织时间的条款(如我必须在下课前至少完成三道题,这样如果我需要帮助就能得到)。学生也必须拥有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对作业和要处理的问题是理解的、什么时候是糊涂的),应该能够恰当地进行自我报答(认R到了什么时候完成了某事或大致完成了)。”(Good & Brophy,2002:204)学生有能力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自我管理条款是非常重要的走向自我管理的一步,汉语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当有效地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控制力,有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自我管理,并且获得鼓励和成就感。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汉语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因而对其适应汉语国家推广和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等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两年培养期限内有效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及时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及时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及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及时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前景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是有效推进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的汉语国际推广途径,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是实现汉语国际传播进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对比英语实现国际传播的路径与方式,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适时地做出调整,从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使汉语国际教育由“撒种播种”转变成“落地生根”,真正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传播
一、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却不是具影响力的语言。事实上,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要说与英语比,就是和俄语、阿拉伯语、日语等语言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①。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一情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一股学习和使用“汉语热”。
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指出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早期为应对来华外国人使用汉语之需开设的汉语短期培训课程或项目,还是现在以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或课堂为主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行动,都还只是处于以“我”为中心或主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撒种播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远未达到一些学者所说的汉语国际化(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的层次或水平。汉语现在还不是一种世界通用语,我们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汉语国际化的。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海外人士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显然,汉语国际推广是实现汉语国际传播必须经历的一个“撒种播种”阶段。接下来,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适时地做出某种调整,要有意识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撒下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清华大学及时次对东欧招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于1983年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外国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理解中国文化。王乐(201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二者之间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此过程中,如果仅将教授语言作为单一任务,便失去了潜移默化传播汉文化的机会。因而,如何成功地同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重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的过程。起初,对外汉语教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提供汉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国内成立专门的学校和机构,侧重于“请进来”,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被动应对的阶段。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少,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规模、系统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不是很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日益彰显,这自然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带动了“汉语热”(唐智芳,2012)。根据教育部于2016年4月初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这个数据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加了20,581人,与2013年的20多万人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并且还有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国内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汉语言文化教学服务工作,成为现实之需、当务之急。中国的崛起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动之举
2005年7月,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在国外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影响逐渐增强,作为交流的工具,汉语已成为一种工作需要。为满足当地社区学习汉语多样化的需求,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中,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5年12月2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2007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环球时报》的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孔子学院是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增加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教育文化合作交流而建立,每所孔子学院都是国外大学争相创办,主动向我们提出申请,这种热情挡也挡不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主动作为并不一定都会换来积极的响应,有时会出现负面的反弹。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将与中国孔子学院停止合作。2015年6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关闭。
遭遇挫折是难免的,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需要明确的是,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走向世界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只有经历汉语对外推广的这一步,才有可能实现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推动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三)汉语国际教育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汉语国际推广到汉语国际教育,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推广”与“教育”:“推广”是指扩大施行或作用的范围;而“教育”则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汉语国际教育较汉语国际推广而言,更注重培养的过程。譬如我们的孔子W院,“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孔子的思想,更谈不上在国外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赵金铭(2011)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定位属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学科定位属于应用语言学,下辖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海外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旨是努力拓宽发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袁礼(2011)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界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狭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广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汉语国际教育的框架都是在国际环境下的汉语教育。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对外汉语教学,它是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视角要从最初的“国内”环境切换到“国际”环境;此外,汉语国际教育还包括了传播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双重使命,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质的飞跃,也为日后的汉语教学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学行为,也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与此相比,汉语国际推广更强调传播语言的主动性,强调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容易造成误解,引发接受国的反感或抵触,给捏造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人落下口实。刘毓民(2012)对国内外600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所做的调查表明,汉语国际教育比汉语国际推广更能展现和平意图。因而,在汉语国际的架构下,如何克服谣传的干扰,成功传播汉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案。
三、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成功地推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非易事。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外语教育教学,它与其他针对非母语说话人的语言教育教学(如英语教育教学)本质是相同的。研究这方面现有的成功范例,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约一千五百多年,英语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广泛使用,可以说与大英帝国的世界影响和美国二战后占据世界霸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20多亿)讲英语,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用语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我国学过英语或正在学习英语的总人数超过3.72亿,差不多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总和(张勇先,2014:5)。对于母语非英语的群体来说,无论是要发表学术论文、阐述个人思想,还是要参加国际上的商业、学术等各类活动,若要与其他英语非母语的群体进行交流交往,就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现今世界上与人交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即现今各领域所采用的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
英语现在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当然与英美两国在世界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19世纪,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为英语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不如前,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有力地推动英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徐波,2009)。当然,光有强劲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就美国英语而言,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美国英语的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在官方层面,也在民间层面大力促进了美国英语在全球的推广与传播,这才使得美国英语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崔砚,2012)。风靡海内外的美国动画大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作为美国元素,也为英语的国际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英美国家在引导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蓄势才有的结果。例如,美国于1966年就成立了“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TESOL),其主要任务是:以培训对外英语教师为主,同时开展对外英语教学研究,编写英语教材,开展对外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议等。50年间,这一组织已然使美国英语风靡全球,英语语言教学也不再是输出国的事情,而是输入国积极要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英美,但主导力量仍是英美,这样的对外语言教育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在当今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相当普遍,并且大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员来自英美国家,但是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做得好的仍是来自英美国家的学者。中国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标准来进行的。这就形成了英美国家主导的、主要由母语非英语国家承担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格局。其根源已经不是某种语言自身,而是一种文化影响力。
我国正在积极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汉语推广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汉语国际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英美国家对外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汉语实际情况,才能有效地将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方式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语言的国际教育一样,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要使汉语最终成为国际通用语,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当然,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采用灵活多样、上下协作、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一)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再到主导方向的发展路径
对外汉语教学的及时步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好地迈出了关键的这一步――汉语国际推广。从应对上百万的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满足他们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到现在积极主动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上百个国家设立几百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孔子学院和课堂,推广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这显然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进程上的一次重要转向。它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还不能说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办好、办成功。事实上,我们现仍普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二字说明汉语教学的主体工作是由我们而不是汉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承担的。进一步说,“对外”仍是以我一方向外辐射的思维模式,而“国际”则是一种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思维模式,后者的力量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汉语教学中改变“对外”的传统理念而突出“国际”的特色。在这一点上,英语国际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国际上,英语教育教学的主体工作,现在不是落在英美国家而是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身上。这也是英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之所在。当然,主导英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力量仍在英美,但英语国际教育的主体工作和责任则落在了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的身上。这说明:英语教育已经在许多非英语国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可否认,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大教育产业。在数千亿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英语培训市场无疑占据了其中较大的份额。作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龙头老大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1993年11月16日成立,现已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反观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不要说赢利,每年还需要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尚没有“落地生根”,更不要说“枝繁叶茂”了,只能说仅仅处在“撒种播种”的初始阶段而已。“汉语走向世界”与“汉语国际化”,现在也只是我们奋斗的一种远大理想和目标而已。眼下就说“汉语已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了”,还为时尚早。
判断汉语国际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汉语教育的主体工作或责任是由谁来承担的。如果是我们自己,即从我们角度出发的“对外汉语教学”,而非从学习者所在国的角度说出的、没有“对外”二字的“汉语教学”,那么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还远远没有真正做到位,更没有达到汉语在海外“落地生根”的程度;当不是由我们而是由海外汉语学习者所在的国家和人民来承担时,才能证明汉语确实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并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了。
(二)方式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是汉Z国际传播的主渠道,要想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实现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这一目标,需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其中需要我们处理好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行政与学术、实践与理论、主观与客观、上层与基层、官方与民间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和实现汉语的国际传播。
微观与宏观: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国际环境下所实施的汉语教学,它不仅要在国际环境下做好汉语的教学工作,更需要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既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做好汉语言的推广工作;也要在推广汉语的同时,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语言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得以推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会提升语言在目的地国家的认可度,从而提升语言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国际语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做好具体的汉语教学工作,还要有更远大的目标,知行合一,做好汉语言文化传播这一整篇大文章。
内部与外部:所谓内部与外部,即国内与国外。要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看国内的决策,也要看国外的意愿。只有双方达成了一致,才能保障汉语国际教育道路畅通无阻。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校亦是如此,要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是国内的决策,条件是其他国家自愿申报该项目。自兴办孔子学院10多年以来,海内外孔子学院已达500所之多,发展相当迅速,这说明,只有在内外意见相一致、意愿与决策相契合时,汉语国际教育才会实现蓬勃发展。
行政与学术:汉语现在国际上尚未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无疑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推动和落实。另一方面,要想最为有效地实施这一教育计划,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适宜对路的方式方法,而这需要该领域专家学者为我们这方面的教育主管部门拨云见日,指点迷津。显然,在这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行政工作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行政主导,学术跟进,双方相互协调,有效互动,是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主观与客观:主观上,我国为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这一重要举措,并希望收到良好成效。客观上,虽然我国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大有建树,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中国威胁论”等谣传无疑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造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在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兼顾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和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层与基层: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恤汉语国际教育一线工作人员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这对推动和落实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基层部门也应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动及时地反映上去,让顶层设计者了解实情,对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了然于怀,从而制定出贴近实际、易于实施的顶层规划。总而言之,只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规划与目标。
官方与民间:美国英语的成功推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官方是政策的规划与制定者,决定了推广方向,也对民间机构的英语国际推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民间机构则承担了更多的实际性工作(张西平,2008)。倘若汉语国际教育只在官方层面上决定教育方向,但民间机构却不作任何反应,那么官方只是在做无用功,汉语国际教育便无法顺利进行;相同的道理,如若没有官方的号召,只有民间机构在想方设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引领,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同样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才能做好汉语国际传播这篇大文章。
(三)问题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汉语教学。要搞好汉语教学,首先要做好汉语本身研究。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大不相同,这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汉语研究需要国际视野,不仅要注意汉语的独有特征,也要关注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有属性。研究并推出一套外国人易于接受、便于学会的语言形式与法则,这会对成功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要做好汉语教学,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延绵千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是汉语国际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传播不仅需要我们在内容上多下苦功,也要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卡通动漫,都潜移默化地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外传播文化的方式就显得简单肤浅、刻板单一、缺乏新意。
汉语国际教育现正处在以设立与发展孔子学院为龙头的主动出击阶段。虽然孔子学院开设数量骄人,成效也十分显著,但汉语尚未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长开来。若要汉语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需要汉语教育本土化(亦称本地化),尤其是汉语教师资源需要本土化。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汉语教师都是中国政府外派出去的中国教师,本土教师所占比例很小,不足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主角。以孔子学院为例,早期的教师是一些中国留学生或者孔子学院等机构自身聘用的中国公民,人数十分有限,水平良莠不齐,这对于汉语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对比中国的英语教学,就会发现:国内绝大多数的英语老师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外聘的英美籍教师。由此可见:如要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使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让汉语教学在海外生根发芽,让本土教师成为汉语教学的主体力量。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本土化,无疑是一项长期且艰辛的工作。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持之以恒、凝神聚力、专心致志地一步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
五、结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外”的视角,开始从世界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汉语教学,这让我们在h语国际教育上更有大局观,更具国际视野,更有前瞻性。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更应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大环境下实施的一种汉语言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需要我们的汉语教育教学更多地将目的国的因素考虑进去,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时地做出调整,有意识地从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使汉语国际教育由现在的“撒种播种”方式转变为一种“落地生根”的结果。当然,要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需要我们倍加努力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现在国际上的地位不高,影响不大。汉语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只要方向明确,肯于投入、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加速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做出汉语言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构建应分三步走:及时步“定位”,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双语教学定位;第二步“夯实基础”,即通过组建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相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措施建立和完善双语办学条件;第三步“稳中求进”,即在准备定位、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把握教学机遇、S富教学方法等方略提高双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广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双语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广西这项工作尤显迫切。近年来,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广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时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使得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相应的,如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广西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致力于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以广西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群体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笔者认为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步骤组成。
一.准备定位
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首要的及时步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双语教学”定位。这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双语教学指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目前国际上实践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即浸没式(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transition program)和保持式(maintenance program)。【1】浸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较高层次。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型双语教学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语言的过渡,即在一门学科知识的教授中,在学生第二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从及时语言占主导到双语并重再到第二语言占主导的过渡;二是课程的过渡,即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性强的课程。过度式双语教学在对教师和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上虽没有浸没式双语教学要求那么高,但此类教学方式亦属于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层次。保持式双语教学指初期从使用母语教学逐渐转移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众所周知,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外语水平以及双语教材情况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向来都是当地高校教育的一个弱项。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机制尚需完善,双语教学的开展面临的困难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考虑,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较为客观实用。保持式双语教学循序渐进,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起始时的外语授课比例、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即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必须做到“师资――环境――制度”三者兼顾,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充实,即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也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即配置相关教学设备和开设相关教学场所;还包括相应机制的建立,即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组建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障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在逐年增长,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如何组建?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加入双语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并通过聘请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或到到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使其掌握双语教学的方法、了解双语教学的动态,进而提高其双语教学的水平,将其成功纳入双语教学教师队伍中。
2.建立完善双语教学的硬件设施。教研实验室、教学实训室等的建设是双语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双语教学开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学校在校内设立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开展语言及其他人类认知活动研究提供了专业测试场所,结合心理语言学的传统行为方法及神经科学的先进研究手段,探索语言理解、产出及习得等重要问题,可以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比较等的研究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样的,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学校可以在实训室中建设互动仿真平台,实时更新,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实训中不仅要技术仿真,而且要职业环境仿真,创造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环境。实训室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兴趣,可以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各种模拟情境下轻松地开展教学,顺利地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3.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在广西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这其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1.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激励(motivation)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degree of readiness),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2】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做法。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得将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提上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和福利体系,以因人而异为原则,努力实现激励的差异化和激励效用的较大化。2.双语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学校可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建议,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3.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机制。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是保障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三.稳中求进
如果说“定位”、“夯实基础”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稳中求进”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稳中求进”即在“定位”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根据广西以及当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效率,可以从“把握教学机遇”、“丰富教学方法”等两个大方向着手进行努力。
(一)把握教学机遇
“把握教学机遇”即根据教学开展的需要将社会上的涉外性活动与校内教学活动有效衔接的教学组织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广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好时机,这一情势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的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部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五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博览会的举办时机,以博览会为教学实践平台,挑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志愿者”或“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会场,协助参与翻译、务准备、司仪等工作,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丰富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双语课堂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文化导入”、“交际应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和谐的发展。【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情境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用双语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模拟实训环境。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与学科特点,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为国内外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情境。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2.“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文化导入”教学法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双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提升、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视听、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在涉外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文化的冲突。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也就是“文化导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教师所导入课堂的涉外文化应包括:对方国家的交际礼仪、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内容。“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开展:其一是“客观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客观;其次是“关联性”,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化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三是“有效性”,文化导入应注重方法与实效,“导入”不是“灌入”和“填入”,“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3.“交际应用”
交际教学法是指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交际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素质。在交际教学法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课堂中“交际环节”的设置必须注重双向互动。基于生活中人们的交谈方向均为双向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互动性原则,问答对话、分组交流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另外,课堂中“交际活动”的开展还要注重融入趣味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4】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各类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科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与变化。而汉语国际教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契合了时展的要求,它的各方面优势满足了学习者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经济合作 优势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汉语言国际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摸索、拓展,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取得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与成果。
一、 “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带来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在传统课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波。“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如下表所示:
二、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利用资源,改进不足,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兴起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使得资金流入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团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样就能缓解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吸引力。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教育方法,但是因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大部分时间是面对冰冷的机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没有人情味,这样就减少了学习者的兴趣,所以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要改进教育方法。3.增加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人对汉语国际教育不够了解,所以为了吸引这一部分人的目光,就要加大宣传。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中人力资源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高层次的跨领域人才,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也熟悉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是特别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因为这类人才的加入,使得经济发展有了人才的支持,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二)有利于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引进国外各方面的资源。比如:文化资源、科学技术、教育方法等。首先是引进国外文化资源。用引进的文化资源与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整理、融合等,这样就可以改进本国文化的漏洞,同时也使外国引进的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是科学技术的引入。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及时生产力,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引进各国的资源,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教育方法很重要,如果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有时不但会取得不了相的成果,还会产生国际交流中的各方面阻碍。所以引进的教育方法也相当重要。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加入。
(三)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对资金的要求比较大,一旦资金缺乏,就会造成教育的中断,对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引进国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美国各种英语学习机构的建立,就吸引了一大部分留学生的加入,这样就会有一大部分资金的加入,特别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创立汉语国际教育机构,让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外国留学生的加入,这样也会有一大部分资金流入到我们自己的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四)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国际,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那么为了保障交流的顺利进行,就要有良好的交流平台。而平台的建立,就要对外国进行文化经济开放,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的作用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存在的优势要继续发扬,这样就更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