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初中英语教学国际理解教育问题

摘要:

在教育领域,英语成为发展的重点,将英语国际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国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国内和国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从而使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分析

随着我国总体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教育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尽管这样,我国在教育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完成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英语进行国际化,适应全球化的总体要求。通常所讲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就是指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可以对国外进行吸收借鉴,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综合素质发展的人才。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是以外国文化为基础,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不能够对国际进行的理解,同时在英语学习中没能跟中国文化很好的结合。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英语的这种特殊性,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注重结合本国的文化,使我国文化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这使得英语教育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了技巧,忽视了对于语言应用的教育。其实,外语和汉语存在相同点,都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于语言实用性方面的教育。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我国在初中教育上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足,从而让学生对英语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在国际教育和理解方面并未予以关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国际相融合,无法对国外文化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英语,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上缺少国际教育和理解,会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热情,从而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英语技巧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作用,最终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展现英语教学的魅力。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身进行角色扮演来切实体会不同的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多加入一些本国的文化,通过文化交叉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对国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的改变和进步,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通常只注重课本的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可以多利用课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更加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区分好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对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做到恰当。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切实进入到一个拥有国外文化的氛围中,在真实情况下对英语进行学习。除了运用以上这些方式以外,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我们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他们是在一个英语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国外的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教育,必定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在枯燥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给他们放映经典的英语电影,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英语进行学习。

2.3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中学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所用的教学手段要与世界接轨。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国家理解教育理念融合与课堂教学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搭建高效、科学的教学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风土人情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无限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通过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在我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发现国内和国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一种新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找到更合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迎合了当前我国在教育上实施改革的要求,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更好地对国外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也为我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作者:吴晶晶 单位:杭州市拱宸中学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要想培养国际理解视野和国际理解态度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解决和他国人的沟通和交往的语言问题。如果不掌握外语,就没有应用外语的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所谓国际理解具体指的是对他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并且使他国了解及认清我国发展情况的一个双向过程。国际理解实际上是使他国理解并且理解他国的过程,换言之,是输出和引进相统一的过程,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理解可以说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内在结合与统一。一方面,民族性和国际性是文化发展及文化交往中不同的两种特质。民族性指的是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与民族特有文化,事实上,这成为一种文化与民族独特发展的尊严。国际性指的是在不断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和民族互溶性,其根本是不同文化与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能力。此外,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又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国际理解是和民族性分不开的,民族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的前提下进行交往,才能逐渐形成国际性,只有在异民族和异文化相互交往过程中,才能提升本民族自我意识和文化,才有利于完善本民族人民的个性能力。国际理解要求在教育中不仅应当对传统文化不断发扬与继续保持,还必须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加以适当吸收和采纳。

二、国际理解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加强听读与说写表达的外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当中也应该把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的教学使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突破了学生和个人发展的局限,也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性,教育学生要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生存的总的命运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的显著特点、教化功能以及国际合作功能,真正达到国际理解这一大背景之下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国际理解教育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我国很多高校接受。很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开设多样化国际课程、增强学生国际交流实践活动、在许多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理念,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加快其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高校外语教学的近期主题,而大学英语教学则是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同样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融洽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明确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方向。

三、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理解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的理念的理解

大学英语课程大纲虽然提出了对国际化知识的教学要求,如传授外国文化知识、培养国际交往的态度、形成跨文化的交往能力等等,但只是提出了大致方向,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国际理解的领域还没有一个清晰可依的规范。在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授课方式,忽视对学生的跨国和跨文化教育,忽视将国际理解概念融入教学。他们认为跨文化的内容杂乱、难以操作、浪费时间,会影响学生对语法和知识点的学习。这些缺乏国际理解概念的老师当然难以培养出具备国际理解能力的学生,所以首先迫在眉睫的就是革新高校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观。因此,我们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从策略上细化本学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和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国际理解的概念充分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使之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作用。同时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一致地认识到:跨文化的内容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而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死板僵硬的语言知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情景,从而增进语言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感情。

(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不要满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况,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将国际理解理念融合于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补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以便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所以,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中心,不仅讲授传统的通用性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总之,国际理解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形成国际理解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行为,更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体验活动

英美文化体验活动有各种丰富的形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指的是有计划地选派外语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进行直接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是最生动的、最直接的让他们了解他国文化、制度和风土人情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还可以经常参加外团的接待活动,从中也能积累很多国际交流的经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间接的方法:学校可以经常举办英美文化讲座,举行英美文化展览,开展有关外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组织欣赏其他民族文化表演、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等,促进大学生的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

作者:李伦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刍议英语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联性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国际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宽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念,因而国际理解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因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称呼上联合国也相继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及“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国际理解教育”。然而,我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在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应扩展成国际教育,还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教育通常涵盖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名称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类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通过世界帮助所有人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动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和交往,进而真正认识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最终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2.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实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实地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共存”。身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学会共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来的,同时受到整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对全球人民进行培养,换言之是对那些具有“全球意识”的人进行培养,是和地域差异、传统血统教育所不同的,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和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这既有对世界性事物承担的义务,又有相对应的权利。因此,大力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必须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当前的班级和校园内,国外友人日益增多,学会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学会生存”课题应当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当中,这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国际理解教育深化的环境。

二、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学校教学中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导致在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观念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学生群体中仍然广泛存在漠视个体生命的不良民族主义观点,这种不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甚至也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接触日本漫画文化后对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与世界深入及广泛的接触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诸多的误解。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应当切实地、明确规范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存在不系统、不自觉且零散的国际理解教育成分,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觉地形成。

1.国际理解态度过于冷漠,进而忽略交际体验

在当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为人际交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共存的思想意识,要对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用丰富情感和具体行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语言进行合理和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及增进友谊,有助于情感沟通。情感态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语言教育,对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祖国意识。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却错误地认为英语教育与情感态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进而使得英语教育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层面,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人们不能用理性来代替感性,用训练来代替日常体验,这样一来,难以体会人文素养,难以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与社会的挑战及需要相适应。

2.国际意识淡化,偏重语言知识灌输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径,英语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然而,在英语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考高分,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分解知识点,尤其是把语法知识细化成多个能力点、语法点和知识点,而教师则以这些“点”出发,展开英语知识的讲解和呈现,同时对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设计,以便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则借助于背诵、练习和听讲,通过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大量的练习题,试图提高英语水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高,而听说能力则更差,英语课堂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渐的变成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及传统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语言知识,却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教育的价值,最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交际文化环境,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语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机会,以便于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当尽较大限度的与个体的自主选择相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状况用心体验,进而对相互协调与相互尊重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从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1)组织专题讲座

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学校可以聘请留学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知识,再和我国内容进行对比。经过详细的介绍、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外国影视欣赏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观看英国或者是美国的电影,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属于文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语交际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国际理解的相关资料

在课下,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人类遗产”等的资料,或者是从美式、英式的文学作品中摘抄时文、收集英美文学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资料,形成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文化养分的来源,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外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博大胸怀,同时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等,多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4)利用课余时间演绎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故事。对于英语短剧的表演,成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短剧,再由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情节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的假日来举办相应晚会,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熟悉与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风情。我国英语教育中开展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补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课外活动加以利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2.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对教育内容加以拓宽,对课程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使日常的英语教育地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实现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极其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底蕴。因此,只有英语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特色,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注未来人类的发展,重视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然而,单单借助于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应当尽量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与遵守各国的习惯与文化。

3.教师要树立全球意识

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际知识,具备较高的国际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国际的态度应该十分端正。可以说,提高英语教育者的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保障。在学校教育向世界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和教师普遍丧失了教育经验优势,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以积极且正确的态度看待新的任务,将学校真正地创办成为能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场所,同时向学生提供理解社会的信息。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全球意识,要深刻地理解“为和平、为人权和民主”教育纲领,领悟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渗透,主动自觉地将英语教育工作与世界民族、人权和和平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英语教育者当为推动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低下、国际理解知识贫乏的不良现状,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快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英语教育中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要在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方面多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育中贯彻与落实国际理解教育。

作者:杨晓丽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摘要: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既要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更要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与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向往建设与世界文明合拍的、现代的民族新文化。20世纪末,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交往更加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WTO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使得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国际型人才的匮乏是比较紧迫的问题。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上海已提出,到2005年,教育的总体水平要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将增进教育的国际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对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的实践,还缺少经验与研究。基于上海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浦东这块世界瞩目的热土,世代呼唤着必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因此,在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浦东这块热土上,创办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外语特色学校,同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国情,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名称也有很多,如“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国际沟通教育”等等。综观各国实践,我们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每个民族都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大厦添砖加瓦,大小河流都将汇入大海。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既要学会与别人共存,又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学习别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二)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内涵大致有三个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的层面。(1)知识视野层面。这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要求学生具备足够开阔的知识视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2)认识能力层面。这是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以博大的胸怀、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我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尊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3)思想品质层面。这是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升华。它要求学生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三)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当今世界的历史进程看,经济全球化浪潮正裹挟着人类进入一种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大异于过去的新生活,它不仅带来了无可置疑的物质利益,也使整个人类遇到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忽视相关国家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任何国家要想单凭自身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肩负我国现代化重任的年轻一代,必须站在全球的大背景中充分理解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对和平、人权、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自觉地观察、了解和把握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和发展态势以及它们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世界变化中审时度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是未来接班人理想和信念的基石。只有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动向,从而有信心、有毅力,自觉努力学习掌握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只有具备开阔的视野,才能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问题,科学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所预示的社会主义的辉煌未来,才能把握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努力学习,积极迎接挑战,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

做个国际人,还要着重具备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1)外语应用能力。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加,外语将逐渐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实用能力。(2)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在国际交往中要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相互才能比较深入地交流沟通,也才能融洽相处。(3)信息处理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与信息打交道,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成为人才的一个基本能力。(4)创新能力。未来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不断地创新,否则只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淘汰。(5)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善于寻找他人支持。

总之,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它是在全球化、入世、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机遇与挑战面前,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世界的中国”培养能在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创新的中国人所作的努力。

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育学生国际视野与中国意识,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分以下三个部分。

1.国际理解教育特设课程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

学校调整原有课时,每星期增加一节国际理解教育课。每个年级组的授课方式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学生用书、教学参考、辅助材料等是在课程实施实践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2004年暑假完成的第三次修改,教师手里有了图文并茂的教学用书,资料丰富的教学参考以及配套的ppt教学课件,教材初具规模。

2.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活动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结合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实际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概念。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多次成功地举办主题活动。例如,2002年的“中国队,我们为你助威”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2002年的“我为世博会增添异彩”,了解世博会的历史、我国申博的历程,让孩子们通过事实感受这份幸运来之不易,体会祖国的日益强大。2004年的“世界遗产与我们”外语节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世界遗产,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保护世界遗产意识,共同去创造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的环境。2005年中法文化周,充分进行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师生们喜欢的方式拓宽他们的视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理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活动,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看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3.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渗透于有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营造潜移默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国际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技能。要求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目标,寻求并建立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在实施中,我们强调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实现多点渗透,避免形式机械、内容单一。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制订教师自主学习制度加强教师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教师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青年教师努力学习英语,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和网上交流能力,创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

制订教师校内外交流的制度采取各种形式,定期进行理论学习、英语学习、文化学习的交流;组织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和双语教学的研讨,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积极加强学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教学的交流合作。与国际友好学校结成姐妹校,通过委派教师出国培训、举办国际性的教育研讨活动、参与或组建民间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宣传学校的教育传统和经验;适当承担一些国际项目,率先取得被国际承认的学业水平、课程和办学水准,增强学校教师与国际对话的能力,建立教师培养的新机制和评价新体系。

专家引领知名专家、学者相继应邀来福山讲学,在学校文化、教师发展、课程改革、全球理解教育与学会共存、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给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指导、引领教师的实践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营建

学校环境文化布置自己的“文化墙”,让学校的每堵墙壁都能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走廊,通过“外语之窗”和标语、图画以及“民族文化长廊”和“世界文化广角”营造国际理解教育氛围,形成走廊文化。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让学生自己运用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装饰创设周围的环境,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校园活动文化运用电视台、广播台、小报、电子大屏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宣传。开展福山外语节活动、英语俱乐部活动、英语夏令营活动,以沙龙、专题讲座、社会考察、实践体验、访问交流、汇展等多种形式开展“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贫穷与富有、美与丑”等主题活动。

校园精神文化开展福山形象少年教育,形象教师评选。

3.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家校交流会、问卷、亲子作业设计等形式,让广大家长了解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内容、做法,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建立校园网,针对国际理解教育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在各学科渗透运用网络进行学科学习与知识查询的教学,让学生能运用网络广泛查询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改变了学科知识的单一来源;各班建立班级网页,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网页。使学生成为知识网络的构建者和使用者,提高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5.加强与海内外师生和学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师生访学,2002年启动了沪港师生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与香港学校进行互访。2004年启动学生赴澳洲游学活动,师生直接参与了国际交流。2005年启动学生赴加拿大游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国际交流,让更多学生体会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诸多差异,有利于学生学会比较,促进国际间的理解。

三、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该课程开发具有以下特征。

(一)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

文化对话既是国际理解的表现,也是国际理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一种文化上的接触、了解、沟通、理解的发生过程,体现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作为理解异族文化的重要条件,掌握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推动文化间的交流。

(二)强调基本价值观的动态建构

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上,改变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只强调学生单向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学习评价上,改变偏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做到在课堂允许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使知识“活”起来。通过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使之有效应用,指向、探索并解决一个问题。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基本价值观。

(三)强调贴近儿童的教育

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需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能够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让儿童先表现他们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认识他们已经做了的事,他们需要做什么,结果就会不同,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地完成他们所感兴趣的事,解决他们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必要的,从而将其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来,那么,学生将会深切地认识到所学东西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然的、有动力的、牢固的和有效的。

(四)强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设计之初,学校就发动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我们鼓励教师发挥各自特长,特别是那些综合知识丰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由他们选定、编写教材,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所有学科教师参与研究与实践,研究涉及各学科领域,又不断充实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我们看到了参与教师的忘情投入,听到了其他教师的羡慕与期盼。有几个学期因为学校人事变动而造成教师工作安排上的困难,很多教师在满负荷担任本学科教学任务以外,还主动申请执教国际理解教育课。

(五)倡导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人类文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不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过程,国际理解教育都强调贯彻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对于世界性前沿课题都有及时反映。这也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周围事物的契机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

《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4年第十四期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设计弹性的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据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只有从对产生所有可能形式的人类生活世界的现象的理解出发,我们才会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的存在,理解存在和我们生命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经历应该通过学生个人行为的改变,指引学生参与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尤其是对地方层面问题的解决。武侯区吸收了上述先进思想,在“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三个鲜明的特征。1.课程内容的“生活”特征把生活世界作为构成学生认知、体验和行动的媒介和资源,通过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实体验提高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成效。具体地讲,我们在课程开发时注重三个取向:及时,知识的“活化”取向,把简化、抽象、概括化的知识内容“活化”“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生动细节和情境;第二,经验的“现实”取向,及时将当下的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和重要生活现象纳入课程,把现实生活中庞杂混沌的信息、事件和问题转化为可用于学生学习、探索的问题和主题;第三,生成“学生取向”,将学生在操作、探索、研究、发现等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和感悟,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课程内容。2.学习方式的“建构”特征教师运用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事实、分析现象,形成认知、行动和体验。课程面向人类生活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质:在小学,强调通过丰富的事例和体验理解核心课题,注重行动模仿;在初中,强调通过概念学习让学生理解核心课题,注重教学性实践;在高中,强调通过批判性分析让学生理解核心课题,注重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3.课程实施的“创生”特征课程实施注重“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建取向”的优势整合。在顶层设计方面,明确目标导向和学习领域;在课程教学方面,弹性的参照框架为师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态度、认知、学习风格、课外经验等进行课程创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二)课程的顶层设计:弹性课程参照框架该框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生评价四个要素做出了顶层设计,同时也为学校、师生在课程实施中的创建预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1.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目标凸显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技能、态度的关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在《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中指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和行为规范,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该行动纲领还指出,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技能、规范行为、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针对当前“低水平了解外国常识”的问题,我们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真正目标,将知识学习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还原国际理解教育“理解和行动的本质”。课程内容突出“人权、文化多样性、和平、国际合作”的核心内涵。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及时阶段为1946年至1974年,各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国际合作和促进世界和平是这一阶段的主题;第二阶段为1974年至1994年,强调进一步重视世界各国在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相互依赖,加强世界共同体意识;第三阶段为1995年至今,强调民主、人权、自由是人类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可见,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演变始终围绕着“和平”这个主题,以“尊重人权”“尊重文化多样性”“国际合作”为基本内涵。因此,课程确定了人权、文化多样性、和平、国际合作四个主题。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国际场域”中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与外国人交往、合作”“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等特有的育人目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等特有的内在机理,“人员交往、信息交换等实质性国际交流过程”等特有的育人路径,直接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将交流、合作、批判思维定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着力培养的关键能力。课程立足在比较中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含对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以及在深刻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他国文化的理解。课程力求引导学生在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接受和欣赏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因此,我们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相互交织和理解”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立场。目标设计注重学段连续性。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设计了目标阶梯。在态度上,构建一个从“接受浅近道理”到“形成正确价值”的发展连续体;在技能上,构建一个从“做出恰当反应”到“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连续体。2.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由主题、核心课题与基本理解、学习资源、现实话题四部分构成。以这样的结构取代文本化教材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自然要求,能够使课程真正具有生活性、建构性和创生性。主题,既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师生的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人权、文化多样性、和平、国际合作四个主题。核心课题,即该学习领域要探讨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解,即学生在该领域核心课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它们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石。学习资源,即学生学习的载体、材料、工具,而不是需要掌握的对象和学习的目的。课程强调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实用性和便捷性。顶层设计仅提供书籍、文献、电影等学习资源样例,表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师生选择的自主权。现实话题(行动),即课程教学的起点和回归点。课程强调现实话题(行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强调学校和师生具有选择和创建现实话题(行动)的自主权。3.学习方式的设计课程强调三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理解,是指对感知和了解的信息进行深加工;行动,是指直接作用于环境和他人的活动;体验,是指对理解和行动的结果的反思与内化。在这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上,师生可以选择更加具体丰富的学习方式,并展开持续的理解、行动和体验。持续,是指在初步理解、行动和体验基础上的不断挖掘和深入。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强调信息和活动的堆砌,而是强调对它们的“消化”,并在持续的理解、行动和体验中形成技能、态度和价值观。4.学生评价的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理念为指导,对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进行表现性的评价,并能够反映对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要求。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元主体和多种方式。

二、创新教学形态,协同课程资源

(一)课程的教学实施:校本变革与创造学校和教师在采纳区域课程弹性建议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对课程做出改编、整合、拓展和创建,通过跨学科学习、拓宽学习资源和范围、创建适于学校和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课堂实际的教学来实施课程。经过探索,形成了国际理解课、主题活动、友好学校共建课程、学科渗透四种课程教学形态。1.国际理解课“课”是以信息、知识为主要媒介,组织和获得教育经验的课程形态。国际理解课以核心课题的认知为基础,但学生上课并不是简单地了解、记忆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国际理解课通常采用“观察-探寻-揭示-延伸”四个教学步骤(见表2)。2.主题活动“活动”是以情景、事件、事物、行动为主要媒介,组织和获得教育经验的课程形态。国际理解主题活动以具有国际元素和细节的情景、活动等为基础,但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感知刺激,而是让学生对情景、活动进行探究、感悟。主题活动分为“激起-进入-加深-弥散”四个阶段(见表3)。3.友好学校共建课程“共建课程”是上述两种形态的延伸。友好学校共建课程是最直接的国际理解教育途径,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让学生在共同行动中克服紧张、不安和不快的情绪,进行跨文化的体验和理解(见表4)。4.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以学科学习过程为基础,组织教育经验的课程形态。它并不是简单地行知识传授,而是以国际理解主题为原生点,以学科教学作为结合点,在课堂中找到切入点,将课外活动作为延伸点,构建起一个国际理解的“文化场”(见图1)。

(二)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的协同课程资源包括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本资源,也包括以人、事物、事件、活动、场景等为载体的非文本资源。武侯区投入专门的教育经费,支持和奖励学校开发建设学生读本、社区基地和友好学校三类资源。比如,将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读本作为外语、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并把这些读本免费发放给学生,以便于他们在参加社区活动、友好学校交流时使用。1.编写读本成都市武侯区为小学编写了《奥运之光》《唱游世界》《艺术视界》《绿色视界》《国际语言》《世界文化》,着力从文化视野认识世界;为初中编写了《从这里走向世界》,着力从政治经济文化视野了解世界;为高中编写了《课堂沟通世界》,着力培养现代公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走进社区建设武侯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校外基地和良好社会氛围。武侯区教育局普及社区居民国际理解教育,师生宣讲《社区居民国际理解教育读本》。实施中国文化浸润工程,师生为外籍人士参观成都名胜古迹当导游,教外籍人士说中文、画国画、跳中国民族舞蹈、打太极拳。实施“世界课堂”进社区工程,邀请社区居民走进中英、中新、中美等课堂,开设“我在海外教汉语”社区讲座。实施社区居民国际大融合工程,组织中外家庭结对,开展中外节日同乐、中外家庭同唱一首歌、中外家庭运动会、中外家庭美食节等活动。3.牵手国际友好学校武侯区与英国维克菲尔德市、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列治文学区结为友好地区,武侯区的中小学与56所外国中小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实现了交流的常态化。中外学生通过写信、互赠贺卡、网上讨论、短期学习、访问、交流等形式开展对话。

三、效果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国际理解教育,武侯区学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能力越来越有优势。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武侯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芮塔(RitaRodriguez)博士、洁派(Jaeh.Paik)博士等专家率领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小组对武侯区三所小学的9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与美国同龄学生的抽样数据进行了对比。调查显示,武侯区学生在信息处理、分析综合、社会适应、与人交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武侯区学生具有较高的国际理解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在国际理解的态度方面,多数学生的态度与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态度相一致。比如,学生认同“全球互相依存”,不赞同“向下游排放污水”等。在国际理解的经历方面,91.8%的学生曾经有国际理解方面的行为和体验,如参加志愿者服务、具有他国文化元素的活动等。2013年,武侯区龙江路小学分校作为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推荐学校接待英国首相卡梅伦,卡梅伦称赞武侯学子“非常健康、非常有活力、非常自信”。另外,武侯区以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辐射影响。2013年,武侯区举办了“阅读的力量”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和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时任教育部国际司司长的张秀琴女士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师进修分会上说:“武侯区的国际理解教育做得好,国际理解教育教材编得好,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搞得好。”当然,武侯区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国际理解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还有待提高。在与美国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武侯区学生在心理控制、对老师的态度、与老师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国际理解能力方面,对同类主题的异文化解读表示不可信、不接受,反映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不够高。就课程本身而言,课程教学评估还不完善:一是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评价机制有待跟进;二是需要进一步开发课程教学评估的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作者:潘虹汪翼武婷婷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主任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拥抱“海洋”看世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探索

甲板、救生圈、帆船、纬度线、岛屿、世界地图……诸多海洋元素,让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以下简称“七一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别样的海洋风情和异域文化味儿。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七一小学基于“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拥有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创新和包容合作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基础能力。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明确理念、清晰定位和有效策略。

一、打造全球化文化氛围,涵育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

1,理念构筑:“海纳百川”,明晰国际化办学思路

七一小学始建于1954年,地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大院内,是原海军子弟学校。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走在素质教育的前沿。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研究”,逐渐形成“开放、理解、创新”的国际化办学思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国际名校在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做法。“理解”,就是要“走进去”,不光看,还要通过分析和研究。理解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创新”,就是要“走上去”,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最终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全体师生都具有“海洋情怀”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现代精神。拥有美丽人生。

2,氛围营造:海洋情怀,彰显国际视野

在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我们着重突出了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的特色。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去感知、去触摸、去体验,我们把主甬道设计成跨越多条纬度线的“梦想之路”,追梦的终点是一个水景中的纸船雕塑和门厅的世界地图,寓意梦想就在指尖,梦想包容世界;在景观设计上运用“甲板、岛屿、浪花、沙滩、救生圈、帆船、灯塔”等海洋元素,打造易被学生感知的海洋文化。

我们还努力创设具有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让无言的环境为孩子们传递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其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楼道悬挂的传统文化知识、国内外名人警句,教室张贴的小知识图片宣传画等,这些装饰的文字注释部分均采用中英双语。学校还利用校园网、小海燕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国际文化知识,特别是每周三、周五的英语广播,让孩子们可以在英语环境中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构建特色国际课程,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我校的七彩课程体系从设计之初就将国际理解设置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紫色的国际理解,与红色的语言文字、橙色的科技探索、黄色的公益责任、绿色的运动健康、青色的情趣艺术、蓝色的海军海洋相辅相成。这七个课程板块共同支撑起学校的七彩课程体系。

1.层级递进,编写《国际理解》校本教材

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确定不同的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编写了《国际理解》校本教材。这些主题涉及文化理解、相互关系、历史认知以及环境问题等多个领域。在内容安排上,则以“北京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层级递进方式,不断深化主题,拓宽深度,使课程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

低年级的教材侧重欣赏与感知,中年级侧重理解与感受,高年级则侧重实践与内化。通过“视野乐园”“欣赏乐园”“活动乐园”“评价乐园”这四大板块,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同、热爱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其他民族、国家、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理解与包容。目前与学校建立友好联系学校的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介绍均已列入本套教材。

2.多样实施,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我们通过多种实施形式,将国际理解课程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

其一,必修课中渗透。我校在英语、语文等必修课中均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比如:英语课中。学生学习西方语言,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气候、风俗等文化特色,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文课上,我们在低年级绘本教材中增加了外国作家作品赏析,让学生们接触和体会不同的艺术表达。在音乐、美术等学科中,我们也增加了外国音乐和绘画作品赏析,让孩子们认识到艺术是无国界的,只要是美的作品都会激发人们的热爱。此外,我校具有聘用外籍教师的资质,在外籍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对国际理解课程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

其二,选修课中加强。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课本剧表演。学生用英语表达剧情,不但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学到了丰富的舞台剧知识,提升了综合能力。近年来,孩子们在多级别的英语话剧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其三,融合课中体验。我们通过跨学科整合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比如: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清晰地进行自我表达,呈现个人的情感态度:通过欣赏图文、品读文字、动手制作的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语言的力量。这样的融合课为全校师生创设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氛围。

三、融合真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开启丰富多元的“世界梦”

我们通过开展多元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开启“世界梦”的旅行。让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融合对接,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1.常态化浸润,感悟国际文化魅力

学生们可以在“国际日”活动中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风俗:在国家文化周活动中,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进行专题性学习。我们还为学生们创设了学校国际交流视频活动室,成立了学校国际先锋团。在我校与友好校共同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新年和春节的交流活动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对方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增进了双方的感情。

2.传递“文化箱”,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箱”是我校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将具有一定文化意义或象征的作品、物品等打包邮寄给彼此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种传递不仅是礼物的交换。同时也是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我校的及时次“文化箱”传递活动是与美国圣路易斯学校一起开展的。学生们收到的“文化箱”包含了卡片娃娃“斯坦利”及圣路易斯学校学生的作品。我们回赠的“文化箱”中则满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寓意的小礼物,如三年级学生制作的“生肖卡”、四年级学生绘制的带有中式剪纸风格和绘画表现的孙悟空小卡片等。跨国“文化箱”的传递。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分享中收获了“文化瑰宝”。

3.定期“交流访学”,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我校与不同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联盟,定期组织师生与友好校开展交流访学活动。新加坡、美、韩国、英国等国家都有我校的友好联盟学校。如在走进美国的访学活动中,孩子们与异域文化零距离接触,参观地区图书馆和警察局,与市长共同商讨双方未来的发展,体验当地学生的生活……既提高了跨文化理解能力,也锻炼了独立生活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参与交流访学的教师们也从“墙上的文化”“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及发展的教学理念等方面,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差异。

4.接待“友好来访”,增进对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

我校每年都会接待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外籍友人到学校交流访问。比如:通过与新西兰惠灵顿凤凰足球队队员进行友谊球赛,与韩国35位郑律成童谣比赛获奖的师生合作演出等活动,我校师生与来访客人不仅加深了情谊,更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文化。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应该是不断更新和系统推进的。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分为八个层级,分别是“静态对外”“单项交流”“双向交流”“国际参与”“国际课程”“国际团队”“国际融合”“国际校园”。目前我们的对外交流水平位于第五个层级。即“国际课程”阶段。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与学校课程、课堂的有机融入,让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学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力支撑。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摘 要】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对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教育国际化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英语教学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述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从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国际理解教育体现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以期推进教育国际化。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国际理解教育;内涵;体现;问题;对策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题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指引》中明确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的目标,即“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国际具有国名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际、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世界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其基本内涵之一。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必要。

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除了是一门工具外,还应该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在新课标的九级目标体现中,五级是9年级或者初中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第五级的分级描述中,就提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分级标准中的五个方面里,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文化意识的第五级分级标准就要求学生要能够“了解英国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关注中外异同,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三、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现

初中英语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选题广泛,题材包括体育、文学、自然、饮食文化、他国文化和习俗等。笔者所在的省份统一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Goforit》教材。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除了对语言技能的强调,还特别要突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以初中七年级下册为例,我们来粗略看看初中英语教材是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册书的国际理解教育一般主要体现在SectionB的阅读文章中。如第五单元阅读文章是以泰国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关于拯救泰国大象的问题,这篇文章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异文化,关注环境问题。第六单元的阅读文章是关于一名在美国学习的深圳学生在美国如何度过端午节。文中有对中国家庭过节的描述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描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他国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第10单元的阅读文章则描述了世界人民的生日食物,进行了各国生日食物的比较和对比,体现了国际教育中的关注多元文化,理解他国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深刻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英语的听说读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和外国人交往时,教师会告知学生在西方文化里,在刚认识他人时尽量不要询问其婚姻状况、收入等,对政治和宗教等话题尽量避免谈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愉快。在讲授中国节日的时候,同时向学生讲解西方的一些节日,进行对比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等。初中英语教师基本形成了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队伍,能够共同研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形成学生国际理解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英语考试试题中,适当考察学生对其他文化和国际重大时事的了解,真正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理解较为狭隘。比如谈到国际理解教育,很多老师会认为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习惯等,他们忽略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联,或者存在偏差,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有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英语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对世界文化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理解。但是,现实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疲于帮助学生应试,缺乏对自身国际视野的提升。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视野宽阔与否影响到学生的视野。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情况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和设计缺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由于现今的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为主,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和应试紧密相关,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语法的讲解,忽略了阅读文章的内容,更不用说内容后面所体现的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探究

1、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文化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异文化”,通过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冲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从而获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和情感。

2、自主调查学习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英语作业中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理解“国际”方面的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堂无法传授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国际”知识的兴趣。

3、体验法

体验式的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能够达到学习效果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实地实景的亲身体验,学生会对国际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比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去有外国人服务的正宗的西餐厅,一是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用英文点菜,同时可以真实品尝正宗的西餐。或是带学生参观国际博览会或者国际化的企业,感受世界各国文化多元融汇,传递给学生国际化的理念和价值观。

4、交际法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笔友,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进行交流。由于初中生英语水平有限,教师可以设定学生交流的主题,并且给出相应的语言指导,让学生可以通过在和国外学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异文化”。

六、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紧密,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远大目标,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值得重和关注的内容。现今,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同时,国际理解教育的实现不是仅仅通过英语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多维交互式中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学校参与了国际化教育,希望通过教育的国际化吸收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拓展视野,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水平。面对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有一些现象值得基础教育界深入思考:一个学校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学校越多是否表明该校的教育国际化开展得越好?相对于许多以“国际学校”命名的学校,普通中学开展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能否保障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虚有其表?基础教育国际化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能否相得益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如国内许多普通校,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大潮中积极探索。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整合优势资源,确定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重点项目与课程建设共建共长,构建多维交互式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学校国际化教育。借力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教科院和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对外交流平台,用六年时间,使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从零起步,从无到有,蓬勃兴起,实现了“质”与“量”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品质。

一、立足国情校情,坚持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化

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西方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要在国际教育领域成就自我,必须要树立自身特色。文化是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淘汰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落后内容,吸收一些其他民族的先进内容,这种吸收不是全盘接纳,也不是放弃自己的传统,而是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就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始终立足本校的特点和实践,坚持本土化,并将本土化渗透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是推荐学校优势教学项目,参与国际教育科研合作。二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交流研讨,培育和拓展学校教育研究的领域。三是大力扶植教育国际化的各类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各类活动和课程的开发和展示中。

二、以重点项目为抓手,

不断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以几个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做好做实,重点推介,以点带面,实现国际交流的良好互动,不断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度和V度。

及时,依托海淀区教委、教科院组织的项目,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实现与世界教育的接轨。学校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在北京植物园和中国科技馆建立教学基地,并开发出ESD系列课程,惠及全校学生。自2014年起,历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评选中,学校多位领导和教师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奖项。学校参与了渴望宣言组织的保护水资源项目,师生们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节水”青少年,以“水资源”为题,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和探讨。2015年,多名师生在世界级的“我们和水”青少年节水活动中获奖,刘宏雁老师荣获杰出指导教师特等奖。

第二,依托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对外交流项目,广结情谊,把握更多国际交流的机遇。六年间,第二分校以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成员校身份,接待了多个人大附中友好校到校参观访问。师生们也走出国门,出访世界名校,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了解第二分校,并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2012年8月,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分校、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共同组团访问人大附中友好校韩国大元外国语高中,就两校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建立了良好情谊。学校还接待了法国、瑞士、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到访,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和国内其他地区关注第二分校的发展。

第三,依靠学校科研项目,与友好校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深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引进数学教育专家张肇基先生的肇基数学理论研究成果,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数学教研组在“肇基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初中数学教育“零失败”的课题研究。2011年5月,新加坡中正中学(义顺)校长王国华一行经引荐来到学校,观摩了学校肇基数学学具展示活动,并与“零失败”实际研究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年8月,校长刘卫民与中正中学(义顺)校长王国华签署了两校友好合作备忘录,开展以“肇基数学”为重点的深度交流。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如花样跳绳、古筝演奏、皮影制作等进入了中正中学(义顺)的视野,而中正中学(义顺)的节令鼓队也让学校师生眼前一亮。2013年8月,中正中学(义顺)叶天泉校长上任,两校续签备忘录,交流更加深入、广泛。双方就中华经典名著品析、科技、艺术交流、教学和学校管理等领域广泛开展了深度交流。

三、积极开发、建设国际化系列课程,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化

一是学校的必修课、选修课、社团等多层次结合。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与英语教师一起研究设计针对性强、有序分层、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口语课程体系。每周为学生开设一节英语口语课,引导学生学习外籍教师纯正的发音和正确的表达。选修课不断丰富,英美文化赏析、英语电影欣赏等课程吸引了许多英语爱好者。学校还从校外聘请教师开设其他语种(如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课程。学生们最喜爱的选修课程是“多元文化课程”,由来自人大附中本部的10位教师共同开设,每周由一位教师承担一个国家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放眼全球,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此外,越来越多的以“国际”命名的课程走入了师生们的视野,如国际象棋课程等。学校社团丰富多彩,有英语戏剧社、国外经典电影赏析社等多个社团。在英语教师团队的支持下,编排和表演英语剧,举办国外经典电影分享会等,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二是将教育国际化理念渗透于课程体系中,体现于常规课堂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素养。为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教育国际化理念渗透于教学中,比如英语课中渗透西方文化。而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课程则更进一步,如足球课,凭借与人大附中“三高足球”的合作关系,邀请前苏格兰国脚、英超著名球员加利・泰尔(Gary Teale)率团队来校指导学生们练习了射门、持球、运球、头球、无球跑动等多个技术环节,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校园足球示范课。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频率逐渐升高,这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理念与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界也不例外。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的革新下,推动着教育界的改革,本文主要针对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全世界的经济文化都在频繁的交流中迅速融合,这就需要教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国际理解教育要为所有地球居民形成全球意识,为国际与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出努力。教育革新,是指在先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者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尝试,发挥新的作用。

一、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史

三百多年前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教育专著。它最早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这就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雏形吧。继夸美纽斯之后,又有法国教育家朱利安的比较教育学,再次为国际和平教育做出努力。1929年,国际教科文组织的成立才使国际理解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我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认识,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目的的课程或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其内容不仅包括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地理等,还包括当地居民的信仰、风俗,以保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交往力与国际意识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如何在教育、科研、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开展国际交流――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贡献,成为各国际成员国在国际化时代下新的历史使命。这种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各民族国家公民不仅要具有国际责任感、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多元制度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要保持本民族国家文化的个性。

二、我国在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是教育发展史中的必走一步,是时展的需要。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尤其是清政府末年的闭塞不前,使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引进来,走出去,太多的新鲜事物让我们应接不暇,国际理解教育开始摆在面前。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在变,教育也要不断更新。

(一)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要从树立民族自信心开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国际接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合作首先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国际理解教育的起点是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时,把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播开去。我们认识世界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可目前形式与我们想像的北道而驰,仿佛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从商品到国家管理制度,国人正在一步一步贬低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国际理解教育的革新,首先就应从教育的目的开始,从树立民族自信心开始。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要加强国际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管理机制的改革

教育革新的首要问题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凭借,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调整课程体系设置,使其多元化,国际化。改革后的课程既能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去,又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自我,提升学生在国际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的现行课程分类过细,科目繁多,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育革新呼唤综合性更强的课程设置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对教育革新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规划,以致于教育改革就像风一样,刮起来一阵子,不仅没有后续监督、延伸,而且另一阵风再来时,前一阵风早已被管理人员抛在了脑后。教育改革要想有实效,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同步进行。

(三)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要依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纵观历史上的历次改革,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尤其是教育。现在流行择校,择校其实质是择教师。学校管理好,教师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能力高水平的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要求教师要具有国际交往与交流的能力。目前我国教育行业内的师资情况与这一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除引进高水平人才这一途径外,原有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国际理解能力,提高国际交流水平是教育革新成功的保障。

三、结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的日益便捷、移动互联的普及,把二十一世纪的地球浓缩成了一个村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民族之间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密切,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迫在眉睫。每一个地球居民都具有国际意识、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基础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模式初探

摘 要: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的人才,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让各国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这是全球化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树立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脚步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求学,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责任重大,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际;课程

一、国际理解教育释义及历史沿革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所谓的“国际理解”,它的实质就是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和共同行动。国际理解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己能够理解他人;另一个方面则是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这两个方面都是紧密关联、同等重要的。国际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在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人们交往的初始阶段,许多人往往会采取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别国文化带有偏见的“嫌恶”,另一种是对别国文化的不正常的“偏好”。前者表现为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以自己所属“集团”的文化作为尺度去衡量、评价一切,对其他“集团”的文化采取憎恶、蔑视的态度。不知道各个“集团”都有自尊和自负所在,都在为自己的方面感到自豪。后者表现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的文化缺乏信心,“崇洋媚外”,采取全盘接受和简单模仿外来文化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国际理解,是与国际理解的本质相违背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区域、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促使“每个人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从其目的来看,“国际理解教育”的更高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是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他们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在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异文化,在彰显本国民族特性的同时更应该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国际理解教育应强调真实的方法有助于使人们承认“人类各群体、各国人民、各民族、各大洲并非都一样”,从而“迫使我们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一种丰富的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

二、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相对起步较晚。然而,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课程开发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张良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认为“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具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教授从外语、科研、教材、初级教育、学校角色五个方面对我国开展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提出了先导研究、教材建设、体验教育、师资培养及其他课程渗透的五个步骤。就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而言,在国际理解教育开发课程、学科渗透等方面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某些学校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的实践及理论研究都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加强我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如何结合本地区优势,研究、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全球化下国际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模式(以杭州某民办学校为例)

1.拓宽学生交流途径

学校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外事活动,从简单的学生交流接待、出访,到目前为止拥有十二所国际知名的海外友好学校、三个国际化的办学形式(德国方向、美澳方向、香港方向)、数届丰富而高端的(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校长论坛);大量国际互访活动(每年1200人/次海外教育来访和200/次的出国交流);具备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外事委员会多次获嘉奖)。

从2009年起,学校不断探索,结合培养深厚文化素养的育人目标,总结出了国际理解能力核心课程的学生培养思路:即通过四类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从实践层面看,即尝试培养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接受和对话的能力,贯穿始终的是强调多元共生的和谐价值观体系。国际理解能力就是以理解和领悟为基础,对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方式和不同行为方式间跨越穿梭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与把握的能力,实质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2.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讲,整合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改革,突破各门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边界,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中

学校国际理解能力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内容上包含: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与弘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国际交际与沟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经济、法律等国际规范的学习与运用;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世界公民”视野与胸怀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国际理解能力核心课程对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的要求。鉴于跨文化素养本身的特性,需要通过大量实践、交流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以本学年为例,涉及培养跨文化素养的核心课程有20余门,举例如下:

知识拓展类:俄语、韩语、日语、德语等。

职业技能类:篆刻、剪纸、西点烘培、西北面食制作、酿酒等。

兴趣特长类:原声影视英语配音和赏析、英语戏剧表演、模拟联合国、英语演讲与辩论、走遍美国、跨文化交际活动策划、跨文化交际礼仪培训、学说杭州话等。

社会实践类: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五一大规模国外友校出访、新加坡领袖论坛、国际华语辩论赛等。所有课程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3.从教育者层面来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有国际视野的教师

学校目前已培养出一支卓有成效的学生外事队伍,在各类外事工作中得到好评,尤其是在出访、国际竞赛中备受嘉奖,这些成绩与国际理解能力课程的培训密不可分。在四类选修课中,外事委员会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开设,尤其是近两年,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学校集合所有外事力量,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模拟场景、项目汇报、表彰评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培训,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融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自然、社会、人、教育共处于世界这个大系统中,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学校教育只有引导学生积极面向世界,才能促进学生认识与理解世界,走向世界。而只有更好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才能让中国的青少年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从而走向世界。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探讨

摘 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存在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及渗透到不同学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目标均是让国家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只有通过相互理解,才可以理解纷争,一起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而英语教育实际上是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结合,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和英语课程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所采用的关键文本之一就是英语教材。所以,英语教师怎样合理使用教材,会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对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牛津高中教材》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中英语;教材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就是教材,所以,教师怎样应用英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英语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但始终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效融入英语学科中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牛津高中教材》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别的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引导价值。英语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应用教材,可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知识,同时形成一种好的国际理解态度以及世界意识,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应用英语。

一、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以及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

从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知识角度上看,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是通过后民族主义来解读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的,就是它是以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辩证统一为基础的,主要是培养国家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从国际教育具体情感态度角度上看,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明确提到,学生应该乐于接触以及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此外,也应该了解我国文化。感情态度八级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在交流中通过英语介绍具体祖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了解以及尊重异国文化,将国际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从国际教育具体能力角度上看,《普高》中有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应该实施任务型教学,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另一种提倡的具体探究式学习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合理处理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深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具体了解。

因此,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是共生的,其主要是让民族主义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平衡,同时有机统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

2.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世界基本问题相关主题知识等。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必须具有共生性,统一了文化差异性以及统一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些问题,文化统一性是指将各种文化共同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创造和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利益体现出来的问题。依据文化差异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分成两种:(1)自文化理解教育;(2)跨文化理解教育。依据文化统一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两种:

(1)与世界知识相关的教育;(2)与世界问题相关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

1.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价值理念

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其价值理念辩证统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统一性,突出了我国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的一种平衡,主要就是一种共生价值理念。可是《牛津高中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单元数量比较多,占总数比例非常高,同时不同学年段的单元数量也比较接近。表明国际理解教育已经贯穿在教材中,同时也贯穿在高中三年学习中。依据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比例,文化差异性具体单元数量比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多,特别是对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单元数量比较接近。该比例变化是比较科学的。之所以给高一年级安排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比较多,是由于大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不够稳定,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安排比较多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给高中以后学习中培养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奠定基础。同时给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慢慢增加一些文化统一性相关内容安排,这与学生实际心智发展相符。而安排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学习文化统一性相关话题奠定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语言知识相关内容标准中有指出,英语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话题、词汇以及功能和语法。传统英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语法当作纲,将功能意念当作纲要,现代《牛津高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话题当作主线,利用话题来对语言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包含功能、语音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表明,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生活习惯、历史地理以及风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知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文化意识内容标准和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目标内容存在共同之处,所以,在《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不仅能在语法知识、语音以及词汇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从英语教材具体话题知识中找出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学习和对比实际各种文化知识中。对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意识以及语言能力,从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构建友好关系,共同合作,一起解决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主线、问题反思与发展趋向

摘 要 作者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内容主线,并剖析其在学校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政策主线 政策反思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以提升素质和培养国际视野为方向,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通过中小学的实践,“帮助学生透过国际理解教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学会和平交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1]。本文以《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一些地方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分析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反思问题,展望发展趋向。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分析

1.注重政策引领,明确方向

从《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国际教育得以快速推进,政策目标的引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引领、方向引领和方法引领等方面。

(1)阐释我国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以实现价值引领

首先是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课程改革纲要》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2]《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其次是一些地方教育局更进一步阐释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如山东淄博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目标引领实践的重要作用。

(2)建构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实现方向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建构了系统而前瞻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国家战略目标,不仅重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3]等三维目标,而且还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国家战略性目标。据此,很多中小学也根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目标,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4]因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对目标的构建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3)搭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框架以实现方法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行动框架主要表现:一是“由上而下”的推动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学校逐级落实的行动路线。如,国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后,各省、市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制订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二是在教育政策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路线,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州市教办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文化交流、校园文化”等途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强化分工与合作,形成合力

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牵涉的不同层级的不同部门和机构,因此,各层级、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就相当重要,这也成为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相关政策与文件的重点。首先是健全领导机构和机制体制,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其次是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工作;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教育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地域优势,及时宣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成果”。[5]

3.强调学校本位管理的推进方式,尊重差异

中小学校是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应然主体,因此“学校本位”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始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的角度而言,国家的关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来具体落实,回归到学校平日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二是,就学校实际而言,我国中小学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各异,各有特点,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和学校本位的双向推动。

4.发展多种实施渠道,凸现实效

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6]的内容。由此,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渠道就有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等。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在地方教育局和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国际理解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工具,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国际素养,现就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如下意见”。因此,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途径就有“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等。

5.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为取得实效,相关政策均提倡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在地方教育局的文件中,“试点――总结――推广”也成了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其做法是:“……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案,选择辖区内几所国际交流工作成绩突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基础较好的学校先行试点……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市城区中小学较为普遍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向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定数量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7]。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问题反思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就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文件的主要内容而言,其中有关推进方式、教师培养、评价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内容。

1.促成了政府主导的“外加式”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已使得中小学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挫折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议题。虽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希望通过将其融入到现有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增加教学工作的负担。实际当中,我国也在这样做。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课文总数的20%和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

2.低估了专业教师培养的难度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述,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国际知识储备、较强的国际交流技能和较广的国际视野将决定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效果。尽管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中也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是,在中小学实践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之大和培养专业人才之难是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始料未及的。

3.忽视了评价制度的建构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价既是检验的标准,又是推进的动力。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文件仅从评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促进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而对“学校本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学生学习的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等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4.淡化了经费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物质基础。但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国际交流、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等活动的经费保障措施尚需完善。

三、未来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国际意识和全球能力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为了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模式、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模式:内外结合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仅凭行政命令、政府主导、榜样塑造的政府主导的外加式模式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校内在的动力。

2.教师提升:任务驱动

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意愿都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教师在面临迅速变化的国际社会,如果自己无法具备正确的国际观,那就很难从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思考的刺激,以及引导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形成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提升方面,应提倡教师通过任务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水平,因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值得提倡。[9]

3.成效保障:绩效评价

教育政策的推动若缺乏具体、客观的指标加以对照,其实是很难展现其成果的。[10]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意见”中,应该建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管理和咨询机制。

4.经费来源:多方筹措

目前各中小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因素之一。政府应重视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重点学校的补助机制、专项计划申请和学校正式的预算等方式,与此同时,在经费的分配上,要顾及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也需照顾到薄弱学校的特殊性。当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保障经费来源。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世界现代教育的一个潮流,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问题;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以专门的国际理解课程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形式,以世界多元文化为课程内容,以教师讲解、学科渗透和学生活动体验等课程组织方式现身于各学校各地区;但与课程开发、实施等方面不适应的是在课程评价上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诸多问题。而评价作为一个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考量,是对以后课程开发实施的建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各学科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参照的是其在国家课程标准中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国际理解教育只是该学科要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一部分,而非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专属标准,以及国际理解教育要达到什么标准也无从知晓。如有研究者就直接以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要求为评价标准,因为该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将“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这样,该课程评价就丧失了其指向的作用,也难以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给出合理的判断,更难以为大范围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做出示范。

2.评价对象内涵不明确,范围过窄。在评价对象中,忽视了课程本身体系的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作为重要甚至是惟一的评价对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深刻感觉到难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很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国际理解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却不知道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中关于人权教育、异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及环境教育等方面是否有了理解,是否学会了共存等一系列问题。评价的内容范围过窄。

3.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质性评价和分析。由于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以避免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式评价无法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成就,不能广泛地收集意见和建议。如何协调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协调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比例,运用既避免主观随意又能收集广泛意见的评价方法,是目前应当解决的问题。

国际理解是教育的一个理念,旨在培养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国际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思想上的概念,内容本身难以量化,不只是国外或少数民族的事实性知识,还有其他更多人文性的知识,因此用量化的手段无法测出重要的信息,也会导致学生学习不注重思考,只单纯记忆知识点,这样就会偏离国际理解教育的初衷。

4.评价者比较单一。国际理解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一般是教师个人、专家、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进行讨论合作,然后再采用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以传统的评价为主,这样就忽视了课程的使用者——学生、教师或制作者的使用感受和体验,并且课程结构设置的科学性也需要本学科的教务人员来鉴定,只依靠少数人开展评价的方式显然不够和公正。

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改进的策略

1.评价标准体系的化。国际理解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是整个评价活动进行的基础,制订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既复杂又有意义的工作,评价必须是的,涉及的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应用的教学媒介;评价必须是发展的,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要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制订该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使评价人员在评价时能有章可循。

2.丰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评价内涵,扩展评价范围。

(1)评价内涵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作业和考试等方式的评价,注意对学习者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评价,培养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者间的相互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且对评价结果给出答案、对答案做出分析,从而使评价能反映学习中的事实,也能对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2)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本身和课程实施的效果。前者是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后者是对课程参与者的评价,教师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评价。

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评价方法上,一直是量化占主体,它是我国传统的评价方法,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我们能简单清楚的知道学生已经获得哪些系统性知识,缺点是它无法测量学生的质性部分,如学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等。现在的课程评价方法正慢慢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采取表现型评价、档案袋法、自我评价与同伴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论文测验法等,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国际多元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感态度的变化来判断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本身的特殊性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提出了要求。教师是评价的主导者,学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家长等也应都是国际理解课程的评价的主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能组成广泛的课程评价者联盟,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课程实施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与课程评价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同样存在课程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标准不明确、方法滞后、评价主体单一、对象过窄,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的是在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处理国际问题能力的人才。自由、民主、平等是其核心内容,那么在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评价方法是否公平,标准是否公正,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方面。因此,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评价时要注意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注意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达到以评促进,使国际理解教育能更好地在中国开展。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胸襟。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教师国际视野的要求会特别高。如果说,语音是英语教师的素质外显,语法是英语教师的素质内涵,词汇是英语教师的素质张力,那么,文化就是英语教师的风骨气质。这种文化其实就体现在英语教师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胸襟。好的英语教师是一部学生永远也读不完、读不够的书,这部书里展现的就是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如果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活动中能与学生分享他的国际视野,展现个人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衢州二中是一所具有近20年教育国际交流历史的学校,在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是较大的受益者,因为期间培养了英语教师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胸襟。以下笔者从国际时事、教学素材、国际品位三方面谈谈英语教师如何拓宽国际视野。

一、 在阅读中了解国际时事

拓宽国际视野并不一定要走出国门,阅读国际新闻、了解国际时事便是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在当今信息时代,报刊、书籍、网络都是良好的学习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把国际知识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近五年,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师做了一个课题——“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外新闻材料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感觉受益匪浅。该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实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阅读、了解国际时事,学习国际知识的过程,大大拓宽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在选材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经过大量阅读,精选了三百多篇用于课堂教学,剩下的也被收集起来,以备后用。

现在,课题组成员养成了天天阅读英语新闻,关心国际时事的好习惯,从各种英语报刊、网站选取话题多样、语言鲜活、时效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新闻材料,有效地弥补了教科书有些材料过于陈旧、趣味性不强等不足。教师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以及新闻材料的话题、难度和长度来决定把新闻材料补充到哪个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了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例如,英语教材及时模块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地震,语法是定语从句。在教学时,我们引用了2011年3月11日《纽约时报》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Sympathy for Japan, and Admiration”,其中含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定语从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定语从句的用法,同时也拓展有关地震的知识。第四模块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有机农业,我们在联合国推广可持续发展型经济的网页上搜索到2010年4月发表的“Ca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eed the World?”(有机农业能养活世界吗?)一文,并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这既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第六模块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全球变暖问题,我们找到“Is Global Warming Real?”(全球变暖是真的吗?)以及“Is Tuvalu sinking?”(图瓦卢在下沉吗?)两篇文章,引导学生从更客观、更细致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这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辨能力来说是一个挑战和提升。

同时,我们英语教师还及时把重大的、有意义的国际时事新闻进行整编,与学生一起阅读分享。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等,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文章。以新闻阅读的方式来学习词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高得多。这样,教师通过阅读,既开阔了自身的国际视野,也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 在收藏中积累教学素材

拓宽国际视野的另一方式是收藏和国际友人有关的物品,记录、积累和国际友人交往的事件,因为每件物品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素材,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真情。物品不管大小、贵贱,都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拓宽国际视野的方式。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积累和国际友人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以故事的形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和学生分享这些故事,并适时、自然地把这些生动的物品展示给学生,英语课堂应该是妙趣横生、难以忘怀的。这样的英语教学应该比天天满堂灌语法和词汇的效果好得多。

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在浙江省中小学界当是首屈一指。这里珍藏的是衢州二中近20年的教育国际交流史的难忘片段。凝聚这些记忆的是300多件实物、文档、图片、视频。这些物品由本校师生提供,有照片、书信、服饰、杯具、画作、玩偶、香水架、蜡烛台、装饰品等。有一只不过五六厘米高的细小瓶子,是美国雷德温一位市民所用的盐瓶,瓶口的筛孔很细,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提倡科学合理用盐的理念。有一套瓷器,大小形状不一,看似普通,但它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美国雷德温市悠久的陶艺历史。作为该市具有典型文化历史意义的物品,它也反映了这位国际友人赠送给我校教师时所体现出的深情厚谊。有一支插在玻璃烛台上的红烛,看起来貌不惊人,但上面系着的小卡片却流露出美国人的用情:在中美两国国旗和衢州与雷德温的名字下,写着“May the fire of our friendship always burn brightly”(愿我们的友谊之火永烧不灭)。在一块心形的彩绘木艺品上面有一句话,“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是心之所在”,老外把它挂在墙上,祝福家庭温暖和睦。有一个塑料袋,是英国外教用来装礼物用的,上面印有“recycle”,意思是此塑料袋可再回收利用,可见英国人强烈的环保意识。此类故事和素材不胜枚举,它折射出衢州二中师生与世界各国人民所缔结的深厚友情,也大大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成了师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接受跨文化教育的绝佳阵地。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编 者 按

不亲身到衢州二中体验一番,不实地考察一下衢州二中的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其实不能体会衢州二中开展外事交流活动的定位之高、工作之实。本期“视点”,我们以衢州二中正在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采访了潘志强校长,并约请了包括外教在内的多位教师撰文畅谈自身在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这一组文章,既有深入的探讨、理性的思考,又有感人的故事、深刻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让广大读者通过文字也能领略到衢州二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独到和成功之处。

潘志强,现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外语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教师、2010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美国雷德温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

从教30年,潘志强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及时线,建立了“参与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坚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开创浙江省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局面。近几年,曾在《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文化交流》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译文近百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英语教学用书20多本(套),其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著作有《心桥》《我在海外教汉语》《汉语桥——外国专家眼里的教育对比及文化交流》;在省内外讲学30多场,深受好评;主持省、市级重点课题多个并获奖,其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一等奖。

担任校长以来,潘志强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力提升师生内心的愉悦度和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校园:守住师生快乐的心情,守住师生心底的声音,守住师生温暖的港湾,使师生拥有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修养。提出“内外兼修一线教师”(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打造教师队伍)的教师培养策略: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学术地位)。强调文化育人:打造儒学校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开设“二中大讲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教工》《教育信息报》等曾对其先进事迹作了深入报道。

记 者 潘校长,您好!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学校园”,衢州二中近年来还因为卓有成效的外事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文化交流》、《教育信息报》、浙江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最近,学校的一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请问,学校从校本课程的角度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志强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也面临着众多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如何让未来的人们能够在认同本土文化与价值的同时,欣赏与尊重彼此的差异,寻求文化共生,共同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谋求共同的进步与繁荣,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20世纪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世界各国和地区也都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提倡从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也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应该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适应国际竞争与推动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可以更好地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新时期学生素质的时代内涵,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浙江省作为教育强省、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具有丰富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和平台。然而,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国际理解教育存在几个显著的问题:一是缺少对国际理解教育深层次内涵和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挖掘,仍更多地将重心停留在对国际知识与外语技能的培训;二是缺少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实践的体系与机制,其实践仍处于经验水平与浅层合作的阶段,甚至误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国际交流;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浪费了大量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衢州市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的姐妹城市,每年都吸引上千位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衢州二中是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省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平均每学期有3名外教在校任教。学校与世界上近1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每年接待国际友人达30多批。

作为衢州市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省首批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如何利用学校的品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改之路,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慎重的调查与论证,学校决定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乃至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多种渗透形式,培养具备国际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国际理解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一代年轻人。

记 者 具体而言,学校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达到怎样的目标?

潘志强 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等都有所促进。

一是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方面,发掘学科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的思想。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学生学校学习的整体经验,开发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素材与课程资源,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线开设主题性课程或专题活动。再一方面,拓展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外部空间与形式,运用学校、社区和国际社会的力量开展综合性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积累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案例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