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教研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师教研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教研论文

教师教研论文: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下的教师培训论文

一、问题与设想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实施案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对象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间长达20天。培训前,工作室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达;在教学业务上获省市级奖励的达88%;参加各类培训的频率较大,其中参加过部级培训的占25%。由此可见,参加跟岗活动的学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显然,单一地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听课实践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训活动计划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学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设计培训内容。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培训内容为: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以这三个模块达到培训目标:以指导专家、导师和辅导团队为引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为载体,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实践过程,汇集群体智慧,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相互促进彼此的专业持续发展。

3.创建培训环境。

首先是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培训开展之前工作室团队创建了教师工作室QQ群,组建了“三人行”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其次,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自我研修。培训全过程需要受训教师先进性自我研修,学习和了解“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开展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为了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在培训开展前,工作室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是确定培训形式,拟定培训大纲。根据前期的预设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活动的形式,培训活动计划分为三个并行的模块。

4.开展实施过程。

培训一开始,进行开班仪式。内容包括:培训团队成员的相互介绍,工作室主持人介绍本次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让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把培训活动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个并行模块。及时模块:理论学习为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提升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基于学员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例如:在活动及时阶段,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联系已有的教学经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初稿,并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修改稿。会中,先由学员向全体研修团队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然后由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点评和讲座的示范引领,会后学员们开展进一步的组间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模块:课例研发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基于马克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特征和“科组三人行”的活动模式,工作室在开展本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目的是希望学员和辅助团队成员能把彼此的教学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本次研发的课例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了让学员和辅导团队成员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在培训开展前,以安排课例的自主研修。学员们自主本课题进行教材、课标的研读,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设计。在培训期间,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完成个人设计的自我修改;借助组内协商,形成小组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研讨,形成课例实施设计初稿,并尝试课堂实践。在进行课堂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指导团队专家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设计点评,并以《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为题开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研修团队对课例实施设计作进一步修稿,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反思论文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第三模块:自主体验本模块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自主研修、与他人的学习交流、撰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反思论文等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5.培训评价。

培训的评价,主要是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在跟岗培训结束后,工作室对本次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非常满意,认为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观摩、学习、实践该模式下的备课、授课、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培训的改进建议

1.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于培训后的继续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有专家在线辅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在时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讨,将他们的实时工作实践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

由于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是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等形式,以实现相互促进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因此,在设计培训评价时,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又因为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培训者和受训教师提供改善学习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设计培训评价时应更强调形成性评价,以便进一步促进与改善培训的效益。

作者:全文骊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

教师教研论文:幼儿教师区域教研论文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对优化区域教研的启示

1.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是PCK结构的核心成分。PCK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幼儿教师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制约着PCK的水平,因而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必然要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前提。对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该帮助教师厘清学科知识,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活动中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内容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各领域的核心经验应该如何呈现等问题。

2.关于幼儿发展知识关于幼儿发展知识涉及多个方面,《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了解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比如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

3.关于教学实践知识艾尔贝兹提出,教师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实践知识”。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是由一定的实践情景塑造的,也为这一实践情景服务。教师实践知识是一种动态的,是随教育教学实施环境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完整的理解,就难以建构内在的知识基础和信念。因此,在区域教研中需要引领教师关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关注环境创设,落实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策略运用中的实践智慧。教师求知的动机来自于实践,是由实践所推动的,教师求知的目的是回到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笔者基于对PCK概念的理解,尝试在实践中通过区级教研活动的四个转变,来推动幼儿教师PCK的发展。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引发区域教研方式的变革

1.由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内容与课程关系转变据调查,幼儿园一线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方式是集体教学实践观摩,每次实践观摩现场都是济济一堂,学习热情非常高。有的用相机拍,有的用录像机录,但往往拍的是内容,录的是形式。所以常听到他们抱怨:怎么相同的教学设计回到本园实施时就失败。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此内容与该园课程的关系。换言之,观的是浮萍而无根,教师回去无法模仿,更做不到举一反三。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区级教研环节设置上进行了两个前置。环境参观前置。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先参观幼儿园外环境及班级内环境,通过幼儿园外环境了解该园的办园理念,课程特色;通过参观班级内环境,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班级主题墙中呈现的幼儿经验发展轨迹,思考:执教教师为何选择此内容作为集体教学活动,该活动内容的核心经验是什么?该活动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此环节前置,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地学习,自主构建,有利于教师批判性地审视教学活动。园本课程介绍前置。参观完环境后集中,由该园园长或业务园长介绍其课程建构理念、课程框架结构、课程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方法。这样的课程建构经验分享,有利于教师不仅看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了解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了解了本次活动的核心经验与课程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了解儿童经验的横向联系,还关注到儿童经验的纵向发展轨迹。如此,才能透过幼儿园环境创设和课程设置洞悉其背后的理念,这种互动方式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经验和教师实践策略的融合,推动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

2.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教与学关系转变教研观摩活动中,参加教研的教师摄像头大多数都是对着执教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录在其中,用于回去模仿。有的教研示范课,为了追求“漂亮”“顺畅”,教师像个演员,形式方法多样,内容综合成大拼盘,场面热热闹闹,活动顺顺利利,而幼儿的经验却在原地不动。忽略了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为提升幼儿经验服务这一主旨。究其原因:其一,幼儿教师的领域专门性知识被简单化地与学科专门化等同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整合式课程实施以及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恰恰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领域教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现象,在区级教研活动中,由执教后说课改为执教前说课。说课说什么?一说本次活动核心经验。无论用何种形式的课程,作为幼儿集体经验提升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它的领域核心经验应该是明确的,比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呈现了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内容。二说本班儿童的已有经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经验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三说运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为幼儿学习搭建的“鹰架结构”,即为达成活动目标,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方法的问题。实际上,说课就是执教教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参加教研的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已有经验在活动过程中的提升过程,当然,不同的幼儿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是经验重复后的一小步,有的是经验重组提升一大步。教研活动就要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有意义的知识,从而支持和帮助幼儿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3.由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向关注游戏转变传统的区级教研活动重集体教学活动轻游戏,一般安排2~3个集体教学活动观摩研讨,很少观摩研讨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更能呈现和提高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融合渗透水平,即PCK水平。因此,我们在区级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增加了游戏观摩活动这一内容,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观摩两种幼儿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以集体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和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的区域性游戏活动。游戏看什么?一看游戏的环境创设空间是否合理,区域间有无干扰,如扮演区和益智区活动空间分隔要大些,避免相互影响,空间安排要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二看游戏材料是否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开放性材料要多于封闭性材料,低结构材料要多于高结构材料;三看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专注程度,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及游戏水平;四看教师在游戏中对儿童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适度和及时。游戏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再现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游戏由于重过程轻结果,幼儿在不断重复中巩固发展,同时教师支持水平也得到巩固和提高;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观摩游戏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提高PCK水平。

4.由关注教师行为向关注行为背后的理念转变以往观摩后的研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操作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及教态等,忽略了对教师行为背后理念的透视。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增加了教师执教后的反思环节,听完执教教师的“有心”行为后再议。反思说什么?有的执教后反思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活动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执教教师的反思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向和负向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执教教师的现场反思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进行原因假设和分析时,活动就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研讨围绕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展开,如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行为是否站在育人的高度,关注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等。这样的研讨是在行动中反思,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教师PCK的形成具有经验性和现场性。它必须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现场,是教师经过实践对教育理论反思后形成的个人知识。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不断教学实践、反思与调整,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为符合教育情境的教育技能与技巧,这一过程就是PCK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作者:李静文 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教研论文:园本教研幼儿教师论文

一、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相对应发展策略

1.新手型教师———模仿新手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直接指向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渗透中学习。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具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具有创新的动力,但是新手型教师往往会流于表面,对于深刻的教育规律把握和教育章法把握不够,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牵引与指导。教育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新手型教师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习得教育的基本步骤,模仿已经成熟的经验,逐步掌握幼儿教师中需要学习的,诸如师幼互动、家园联系、经验提炼、活动设计等方面内容。同时,每个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个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幼儿园可先进行职前培训,内容包括园所发展历史、规章制度、实例剖析、工作解析等,帮助其了解工作特点,萌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因此,对于新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新手型教师提供一对一帮扶平台,需要提供的教师保教活动,为新手型教师入职打好基础。

2.能手型教师———反思与创新能手型

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胜任常规的保教活动,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园本教研需要逐步指向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教师的内驱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自我评价中“回顾得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是重要的反思方法之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矫正的过程中引导出创新的动力,这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是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的。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其教师提供较为有效的反思平台,让其在反思中寻找自身不足,引导出正确的创新能力。

3.骨干型教师———科研骨干教师

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指导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骨干教师在幼儿园的地位是直接而且突出的,必须发挥骨干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有效培训,但是,骨干教师必须逐步地走向科研平台,将自身丰富经验转化为可以研究的一般幼教规律,才能突破教育瓶颈,推动自身深入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平台需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科研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补充,思想上倡导“走出去,引进来”,为骨干教师深入学习创造机会;行动上倡导“先进理念本土化”,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教学计划,参与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4.专家型教师———引领专家型教师

在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幼儿园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老师。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师德和职业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名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人物。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属于精神核心,对于幼儿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专家型教师,幼儿园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教科研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品质的外出学习机会,推动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反思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发展策略

园本教研,除了要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外,还要为教师的共同学习创造机会,让教师能在共性活动中,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1.观摩与技能

培训观摩与技能培训是较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师通过观摩和技能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可以较为直接的加快自身学习速度。首先,从园本教研实际来说,观摩可以包括品质教学课堂,也包括了入园参观等学习模式。观摩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可以给予其较为直接的感性经验,对于幼儿保教活动可以有较为直接的认识;对于能手型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创新点;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在研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反思能力;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可以提供较为鲜活的案例便于研讨。其次,由于幼儿园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对于幼儿教师弹跳画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在美术、音乐、舞蹈、片段教学(说课)、备课、教学等方面都可以在专家引领、骨干制定培训计划、能手教师实践、新手教师学习的模式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2.专题研讨模式专题研讨

其根据是园本活动中出现的某一个较为突出的保教活动问题,通过集中交流、探讨、梳理,总结出规律的有效模式。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点的有效性来促进面的普及型过程。及时,专题反思。专题反思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反思行为。大家互通成功之道,同时将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说出,共同分析解决。在专题反思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反思活动中,习得大量有益经验和鲜活案例,为应对相似情景问题,提供了有效依据。例如,年轻教师可以在针对如何做好班级离园时间段的幼儿组织问题中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第二,主题读书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必须从内心对于知识的获取抱有兴趣,而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为教师的主题研讨提供理论高度,同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教师提供针对性、专门性的知识。例如,关于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推荐《观察儿童》、《计划、记录与幼儿发展》、《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相关书籍,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专家入园指导。专家入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走向正轨,同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专家入园,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育专业理念,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觉醒、能手教师的反思深度、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乃至专家教师的思维碰撞。

3.优化教师管理

关注教师需求首先,幼儿园的管理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关键。幼儿园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注重教师的感受,对工作中的问题要予以积极暗示,避免消极命令。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管理经验,通过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次,园本教研活动,要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良好的整体组织环境能够较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工作是一个琐碎复杂的工作,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压力过重情况,所以,幼儿园要学会关注教师的心理发展,引导教师发现工作乐趣,帮助每个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关系,促进幼儿园情感环境的纯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手段激发教热情。幼儿园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教师工作热情,对于表现突出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如带薪学习、外出考察等,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的进修行为,例如学历进修,进而创造出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幼儿园发展和保教质量的深刻课题,幼儿园要在园本教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园实际,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同时,确定多种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作者:郭阿苏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教师教研论文:教师教研论文:民校教师教研初探

本文作者:高馨工作单位: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差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教研现状不太理想,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院校和教师自身的缘故,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开展教研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难以有教研,教研成果和成效就不会理想。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真正开展的教研活动不多。有的教师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即使有听评课记录,仔细查阅,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甚至有照抄被听课人教案的现象。有的教师不愿意参加讨论学习,开展这样的活动时,有迟到、早退、缺失、闲谈等现象。这很不利于教研水平的提高。2促人反思、研究的文化氛围不浓199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民间办学活动再度亮起绿灯,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对民办高等教育及时次做出明确的肯定性表态。因此,与公办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历程较短,学校的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面,尚处在教师满足于教好、学生停留于考试通过这一阶段,所以促人反思、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探究、合作的文化氛围还不浓。这种原因是历史的、客观的,我们必须着手解决。制度环境对教师的教研有束缚性也许进行教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甚至,更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的事,但我们仍不能忽视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全校未形成反思、研究的文化氛围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激励教师进行教研。目前,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的科研经费不足,对教师给予的奖励不够。而且每周至少16节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无暇顾及教研。学校种种制度上的限制和激励的不足难以调动教师进行教研的积极性。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的建议

校本教研是基础教研不同于学术性专业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教研是基于学校教学,为了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教学,因此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成效的根本是立足于校本教研,更确切地说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研究。教师在教学前先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结束教学后及时进行反思,进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取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把这一过程中有价值的内容总结概括起来,甚至进行理论升华,则可以指导下一次教学或者为他人所借鉴。因此教师校本教研的必由之路是实践—理论—实践。教研室是主要载体教研室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教师个人无法解开教学中的迷惑时,教研室是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之处。因此各教研室应形成教研例会,即“学术沙龙”,按期举行研讨,每期确定一个主汇报人,按照“一、二、三”要求来开展教研活动,即明确“一个重点”: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确定“二个中心”:每周的教研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和一个中心主题;要求“三个深入”:要求每位教师深入课堂中去,深入学生中去,教研组长还要深入老师中去。在“学术沙龙”上,可以先由汇报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参与人员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汇报人可参考讨论意见重新思考、理清思路;参与人员也可能因为讨论激发出关于自己教学问题的一些想法。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因此,教研室学术沙龙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完善激励制度是催化剂激励制度是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教研积极性欠缺的民办高校教师来讲,尤其重要。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师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有的高校有相关制度,但形同摆设,在实际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多数教师对此颇有微词。因此,建立、完善并执行《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教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对于促进教师进行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正向与负向的各种激励因素。从而根据教师群体的职业文化特征和个体的个性差异,将物质激励、工作中的责任激励、决策中的参与奖励、成长中的目标奖励等各种激励方式灵活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激发并真正地调动所有教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欲望,以个人的成长促进事业的发展,实现激励的较高境地。高职教育研究所是助推剂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研积极性不高、教研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成立高职教育研究所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剂。高职教育研究所可以及时课题申报的通知,组织、指导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研究,并对教师的课题申报及研究进行指导。在课题申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高职教育研究所对提高申报及研究的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组织、管理、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应成立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机构,以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论文:教研教师常态研究论文

如果要问:“语文教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问吗,不就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吗?”<--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是的,这话一点没错。当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太多了,如果仍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去搞教学,简直寸步难行。因此,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就成了新课改的必需。

虽然以上道理非常简单,对此教师们也都耳熟能详,但令人尴尬的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真正肯在教研上花力气、下工夫,能够全身心地在教研中寻求教学出路的教师实在为数不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据我多年的经验与思考,问题仍然出在教研本身。这当然不是指教研的技术问题,也不是指教研的动因问题,而是指“教研文化”的问题。

“教研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们这里讲的“教研文化”,其核心是指教研的价值取向。如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教研当作解决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武器,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教研,去阐释教研,去解读教研,去推动教研,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教研应该是教师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在教学中碰到困难无法解决,常常被困惑所缠绕,甚至感到痛苦的教师,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手中缺少“教研”这一武器;凡是“教研型”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不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对教学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神往,在教学成功的通衢大道上横刀立马、纵横驰骋,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幸福的愉悦之感。

由此可见,同样是教师,由于所走的教学路径不一样,不但工作的结果会大相径庭,而且生存的状态也会迥然不同。因此,教研不仅仅是解决教学困难、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本质上还是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选择。如果在这一点上教师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体验,教研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作为学校来讲,不能只是把教研作为改善教学的手段,也不能只让教师把教研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是要从建立学校“教研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教研,要从通过“教研文化”改变教师生存状态的高度来把握教研,要把通过“教研文化”改变教师生存状态当作让教师迈进幸福之门的大事来抓。作为教师来说,也要从改变生存状态的高度来认识教研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研的自主性。

其次,教研应该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生命价值的途径

作为教师而言,生命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教学。教学的成功无疑是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时间,教学的效益不一样,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一样。显然,生命质量与生存状态也就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教研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助动器,更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生命价值,创造教师生存状态的绝好途径。

第三,教与研应该是天然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教研”解决,这毋庸置疑。但教研却不是只有碰到问题时才能去找它,才需要它。事实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离不开教研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只有教,没有研,或者只有研,没有教,就是残缺的,就是不或者说是非常不的。

现在,不少教师抱怨教学难,教学语文更难,一些教师甚至产生了厌教心理,这种生存状态显然不佳。只有让教研成为教师自主、自觉、自为的要求,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教师实然的生存状态,教师才会生活在幸福之中,才能成为幸福状态中的人。

教研映照生存状态的美丽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作为一种“吃皇粮出公差”的任务,作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词语、背景、段落、主题、人物成为一种套路,行则行矣,可是与“我”的灵魂、“我”的生命,与“我”自己有何关系?渐有一种不是“我”的隔膜。语文教研成为研究学问的象牙塔,理论繁复、概念丛生,成为少数人的高级游戏,甚或成为晋职的敲门砖、升级的附加值,好则好矣,可是与“我”寻找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资源有何关系?总有阻隔“我”的面纱。这种“隔膜”和“面纱”使我们与语文教研渐行渐远,进入一种混沌的生存状态。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其实,无论是“吃皇粮出公差的任务”还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都缺少的是对单独的个人生命的撞击。缺少自己,缺少疑惑,缺少灵魂,当然也就缺少教研所应该拥有的那份美丽。因此,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应该是语文教研的另一种美丽追求。

特蕾莎修女在《活着就是爱》一书中说:“我们感到所做的不过是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总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的一个人。”特蕾莎修女一方面强调个人“那一滴水”在“”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她更强调自己的个体生命面对另一个个体生命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社会文化,一般只重视“”,只强调“”。我们的语文教研自然也只会重视和强调那个“”,以为只要有那个“”就足够了,与我们自己这滴水,与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语文教研也就成了隔靴搔痒、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的事情,或者成了应景物和敲门砖;而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启迪和救赎,面对另一个体的热爱、启迪和救赎,又从何谈起呢?

因此语文教研的美丽首先在于对个人的尊重——对自己、对学生、对作者——尊重其生命的撞击和灵魂的相遇,尊重其生命的困惑和苦难,尊重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006年6月,我教了两年的学生毕业了。我从80次作文练习中,共选取254篇作文(全班54人一个不少)编成一个集子,取名《问道·拾级》,作为礼物送给他们。27万字,厚厚的一本书,记录了两年来我和学生之间发生的生活故事,这是我们思想交锋、灵魂碰撞、生命提升的真实记录,分《作文》《杂感》《生活》《文化》《诗歌小说》《有这么一堂课》六个栏目。在这六个栏目中,我最看重的是《文化》,这一栏目里的几十篇文章是我和学生研读教材、研究作者、探讨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生存价值的产物,一改往日与大师并行、浅尝辄止的教材教学,力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去探望大师的内心世界,探望大师们提供的更开阔的空间。

在这本书编辑之初,我就力求站在背后,呈现学生的研究成果。2006年5月,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两年来写作进步较大的姚旺同学交给我一篇文章,叫《报未来书》。文章有四个小标题:“思想由写作表达”“生活由哲学掌舵”“发展由进取推动”“幸福由宽容开始”。我没有想到曲终人散的时候,我的教学追求由学生给我总结。教学研究成果由学生领会和总结,这是教研的深层收获。

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学生不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研究所折射出的美丽光芒应该有学生生命多彩的光束。语文教研生存状态的美丽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生活共同放射出生命的光辉。

正如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引子》中所表述的观点:我们追求美不是与美相比而自惭形秽,而是为了通过美来映照出自己的美。同样,我们追求语文教研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为了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美丽。

教研组是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常态的土壤

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就是指教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教研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教研组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教研组是教师教研生存常态产生的土壤,它能为教师教研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还需要有高品位的教研组文化熏陶教师,高水平的名师引导教师,科学的教研活动规范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

及时,教研组必须首先形成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和勇于自我超越的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是指教研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它是教研组发展的内驱动力。教研组文化应当表现为:它是坚持民主的文化,是贯穿人格独立、对话平等、教学相长理念的文化;它是追求发展的文化,是体现敢于扬弃、拒绝平庸、鼓励超越精神的文化;它是追求高品质教研修养的文化,是团结协作的文化,是充满个性特征的文化,是勇于创新和敢于失败的文化。教研组文化对教师教研生存常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的教研文化熏陶能够使制度建设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文化就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比如,的语文教师是杂家也是行家;的语文教师是个性鲜明、有人格魅力的人;的语文教师是对语言充满崇拜和敬畏的人;的语文教师是对教研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第二,教研组必须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

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常态的过程中,要充分放大名师引领的辐射作用。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现有语文特级教师3名,这3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参加省级以上课题3项,培养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玄武区学科带头人3名,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金陵文化研学中心、大塘文学社的《石山钟》成为语文新课改的重要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这3位名师的言传身教。

第三,教研组必须走规范化教学科研之路

让教研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是每一位真正热爱教师职业者的毕生追求。尽管教学是严谨与开放同在、规范与创新并存的工作,但是教学科研的规范性依然要放在及时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的问题必然要通过“教研”来解决。把教学问题科研化,这就要求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遵循教研规律的实践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规范性教研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教研的理念。南京十三中语文教研组在自己的教研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的教研特色:从规范备课环节开始,抓教学常规,抓课堂结构,抓教学效率;从规范课题建设开始,抓课题筛选,抓过程管理,抓成果鉴定。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又保障个人的创造空间,因此,尽管语文组教师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但是教研规范严谨仍然是他们的共性。

第四,教研组必须为教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重要保障

教研状态下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和谐能产生凝聚力、高效率。和谐就是个性张扬与相互包容,和谐就是相互协作与优势互补,和谐就是自我超越与共同发展。南京十三中语文组人才济济、风格多元,有的酷爱创作,有的精于思辨,有的善于表达,有的长于抒情,正是这一个充满激情、个性互补而又志趣相投的群体不断产生新的智慧,使教研组充满朝气,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探索精神。这个教研组的超强凝聚力绝不是社会上庸俗人际关系的翻版,而是在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念和迎接时代挑战背景下的一种共同的理想追求,它既融入了传统读书人的儒雅气质,又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才形成了一个团结奋发、积极追求的群体,才形成了十三中“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鼓励创新”的语文教学特色。

要创设生态化的教研环境

要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存的常态,就应该使教研生态化,创设生态化教研的环境。以往教学与教研常常是两张皮,教是教,研是研,而生态化教研则不同,它要求教研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

生态化教研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研究的课题,让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可研究的。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学生对语文的需求,也要研究教材的内容与处理;既要研究教与学的方法,也要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研究选修课的指导,也要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那么如何让教研生态化呢?

教研生态化首先要引导教师自觉地教研。要寻找贴近课堂生活的问题,寻找让教师感到亲切、能引起教师共鸣和思考的问题,寻找教师感到困惑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让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教研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教师拨开教学中的迷雾,搬走教学中的拦路石,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研的作用,切实感受到教研给自己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教研就会成为教师的必需,就会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如一册书有三十篇左右的课文,按规定却只能安排36学时,许多教师为此感到困惑。如果把这个困惑确定为研究的课题,就可组织教师讨论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如何高效地处理每一专题的学习内容,如何区分出精讲、略讲与自学的篇目,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与不同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拿出适应课程要求的整体教学方案,解除教师心中的困惑,让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魅力,进而提高教研的自觉性。

教研生态化还要求教研组、备课组营造教研的氛围,让教研组与备课组成为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备课组应该是一个把教研当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教师彼此之间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沟通、交流、研讨,攻克共存的问题,分享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该年级的教学任务。教研组是引领学科发展、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型组织。学校通过它提出明确的教研课题,引导、激励教师通过研究、实践,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因此,教研组和备课组要组织与引领教师开展教研,让备课组成为研究型的团体,教研组成为研究型的组织。由此,整个学科内就可以孵化和催生出浓郁的学科教研文化,形成教研“场”。在这个“场”内,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让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组内的每一个角落,吸引每一个语文教师参与教研。

教研“场”是教研生态化的重要标志,它让“场”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场”的引力。如围绕“语文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研究:或对手机短信进行研究,或对流行歌曲进行研究,或对广告进行研究,或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让这些东西成为语文课程的宝贵资源。这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这个课题,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生活的一个共同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就形成了一个教研“场”,形成了一个教研的共同体。

总之,语文教研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观念和行动促使语文教研更好地发展,就是使教研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生活中的有机体,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语文教师的成长。这不仅是新课程对语文教研活动的单方面要求,也是语文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教研论文:关于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的思考

摘 要:中学一线教师开展教研,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自身成长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撰写教研论文有三点要求:不仅要有写作的热情与求真的精神,而且要有地理教学研究的基本功,还要掌握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资料收集和研究论文撰写规范等。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经验丰富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教师教研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研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及时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

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及时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 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及时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

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③语言能力 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

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教师教研论文:历史教师教研意识的基本构成诠释

教研意识是教师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帮助他人进行有效学习的基本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它根植于教师的行为规范之中,帮助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发展。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公民和帮助学习者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过去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历史学科的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感性、轻理性,重说教、轻人文的现象一直存在。学生以记、背为能事,视历史学习为畏途;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业,缺乏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这种缺乏历史智慧的导向和忽视学生理性心灵发展的现状是与部分教师缺乏教研意识有关的。因此,如何引领教师生成良好的教研意识,并不断获得提高,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一、情境意识

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其滋生的土壤和活动的空间,这片土壤与空间就是历史情境。简言之,历史情境就是指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其时代背景等,它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局面的形成。同样,所有的教学现象也有其产生的情境,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创设历史情境与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活化历史,激发情感。

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知历史,让自己拓展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使中国的封建制度日益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但欧洲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权保障,可当时欧洲许多地区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联合封建王权势力,通过战争等方式完成国家统一,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上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虽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但当时欧洲的历史情境,专制主义的加强却是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例如,德意志与意大利就是依靠封建王朝进行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而为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也不是天花乱坠的传说演义,历史情境复杂多变,造就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用僵化的公式去推论历史,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

二、思辨意识

所谓历史的思辨意识是指用独立的、实证的意识来取代盲目迎合的心理,即相信事实的证明以及运用认识规律和理论去思考和分析,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思辨意识具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探究、质疑、反思、创新,四者之间相互联系,逐渐深入:有探究,才能质疑;有质疑,才会反思;有反思,才能创新。

(一)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与核心。历史史实浩如烟海、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如果不去探究,人云亦云,就会以讹传讹,甚至胡编乱造,这是对历史以及历史教学的不负责任。探究是一种刨根问底式的追究,是一种寻求论点、论据的艰难跋涉,但探究决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标新立异,它必须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思维、执着的精神的引领下进行。洪秀全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与不畏强暴的意志。但据此就过分拔高洪秀全的人物形象,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较高理想就是改朝换代,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决定了他的目光短浅、生活腐化以及极度的猜忌和狭窄的心胸。通过科学的探究,我们可以确认,即使太平天国革命成功,中国历史上也最多出现与清政府难分彼此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使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一点马克思已经有所论述。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质疑

质,乃询问、责问;疑,乃不能确定、不能解决。质疑,即询问不能确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历史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质疑应该存在于各个环节,蕴含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始终,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流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质疑意识应该存在于学习与教学两个方面。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来说,现今历史学习的较大困惑,恰恰在于学生不会发问。学生看得懂教材,但理不清思路;学生听得懂课,却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质疑意识,要及时、妥当地引导学生质疑,并能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及时疏导和解答,让学生得到释疑的快乐。作为一名好教师,在每一堂课中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有所指导。例如,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但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为什么常常是落后的、野蛮的游牧民族侵略先进的、发达的中原农耕地区?同样是地主阶级的变法与改革,目的同样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同样都涉及土地问题,为什么变法却有成有败?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理清历史概念,拓展知识内涵都是有作用的。

质疑的意识还应该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并围绕这些疑点精心设计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过程的质疑意识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体现出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依托主要是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从教材中的热点、冷点、关键点、矛盾点和误点、弱点、难点、空白点、交叉点中,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历史问题、教学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作为教师教研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也具有两层含义:历史反思与教学反思。

历史反思是指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运用历史的思维和历史的知识,去分析复杂的社会与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意识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体味历史发展的内涵,提高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而同为战败国的德国却形成鲜明的对照。运用历史反思意识,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德国能够直面民族的历史垢点,哪怕它成为一时的精神隐痛,但他们敢于正视事实,敢于忏悔罪过,这就铲除了法西斯复活的土壤。日本则由于美国的扶植与漠视,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以“心里穿着旧时军服”的闭塞、顽固心态面对50多年天翻地覆的世事变迁,始终不能正确地进行历史反思,因此才会有反反复复的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教科书等事件,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可见不同的历史反思态度将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方向。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里所 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史》体系严谨,阶段特征明显,史料丰富,在编写水平与能力要求方面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认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处理与教学设计上感到难度加大。固然这其中涉及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但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为什么对体系完整、特征明显的教材,教师反而感觉教学难度加大?难度大在什么地方?教学中怎样才能化解难度?实际上正是由于教材的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才使教师感觉无从下手,如果只按照教材讲述,就会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这是每一个好教师都不希望看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新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因此,创新的前提是“新颖”──破旧立新而不墨守成规;创新的核心是“独特”──别出心裁;创新的目的是“有社会价值”──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肯定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多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而显得更富有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它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件进行主观的再认识,因此它不像科学发明一样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历史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造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再现历史情境、揭开历史之谜,拂去历史的尘埃,并能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勇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的思维品质。

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是创新意识的大敌,它会影响人们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我们一直认为:《天朝田亩制度》代表着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较高峰,但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我们就会发现固定的思维框架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天朝田亩制度》推行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是明显的滞后行为,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资政新篇》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其历史价值要大大高于《天朝田亩制度》。我们以前重前者、轻后者的看法,明显是习惯性的产物。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时代要求,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再认识,就会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更不是“标新立异”,应该是对过去的历史的一种理性、科学的质疑与反思,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得出新的结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否定着过去的陈腐或错误的观念。但应该清楚,简单否定不是创新。创新作为思辨意识的核心内容,虽然需要大胆质疑,但更需要科学的推理和小心的求证以及新颖的观点。近年来对李鸿章和曾国藩的评价已经逐步摆脱了“卖国贼”“刽子手”的固定模式,但因此而把他们拔高到“爱国爱民”“鞠躬尽瘁”的层次,就显得缺少科学精神的支撑,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角色意识

角色本是一个戏剧用语,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情节而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后被引用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之中,泛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意识也应该相应改变。

(一)主体定位

对于一些历史教师来说,教学是天经地义的,教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这就放弃了自己教学研究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教研工作的从属地位上,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障碍。对此,皮亚杰有精辟论述:“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能确保教师的精力和智力、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讲过:教育研究不应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新课程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如何“水涨船高”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与教研能力。因为我们深知:一个缺乏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历史教师,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时展要求历史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悟,教有所得,教有所长。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应的教研意识,掌握科学的教研方法,形成有效的教研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教学效率。

(二)敏感态度

教研敏感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研敏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当代意识为视角,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时捕捉教学内容与当代新事物的结合点、新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点、教学过程的闪光点、生疑点。

教师要发展和提高,就必须要作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作为及时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有很多专家难以企及的优势:丰富的教学经验、众多的教学案例、频繁的师生交流。只要我们能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生疑点,及时加以整理、记录,再把它同有关的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教研过程。当然,教研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丰富的知识,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教师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形成与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才能理性地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知识的综合性、发散性给许多初中教师提出了挑战。但如果我们就此避而远之或加以否定,就不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我们很难捕捉有价值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课改的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的基本意识与素质。当前,学科本位意识越来越淡化,综合课程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就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单科的教师面对着综合的学生。教育对象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研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学科为中心,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独立进行教学研究的现象越来越被合作学习、合作教学以及合作教研的情况所取代。课程的综合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的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首先自己应学会合作。通过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完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合作教研的前提是要营造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教研氛围。由于教材内容越来越宽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 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如,信息技术、教研方法、资料数据统计处理、课题报告写作。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例如,“中学历史社会化教学模式探究”这样一个研究课题,涉及语文、政治、地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靠教师个体很难完成。因此,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学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学校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集体[,!]说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教研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拓展教师的思路,激发教研的灵感,明确教研的方向。

五、资料意识

资料是教研的基础,中学历史教研的关键是要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料,这也是及时线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中小学教师尤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处理信息能力,包括善于发现、选择、简化和整合信息,同时,能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等意识。

历史教研资料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史料意识与案例意识。

史料意识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学习者能够对史料进行科学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不管历史哲学、史学观念、研究方法如何更新,史料总归是史学成果必要的支撑。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虽然在实证性、史料的性与原创性方面没有史学理论文章的要求高,但能否及时地了解史学动态,掌握及时手的史学材料,仍然是我们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为开展中学历史教研作好铺垫。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回避了“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的提法,这说明编者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史学界有分歧的问题,这必然也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掌握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案例意识是教师意识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活动,教师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教师在备课、上课、听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断的思维碰撞,激发耀眼的思维火花。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灵感与火花记载下来,就是典型的案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的实践性、说理性都要求有典型的教学案例支撑,否则就会流于空泛,没有说服力。而案例的积累需要教师平时有心的探索,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理念是教学的主导,而教研意识是先进理念能够存在的基础。一个缺乏教研意识的教师,他的视野里就只有教材、分数,长期以往,必然会出现眼界狭窄、目光短浅、思维迟钝、想象贫乏的现象,这样的教师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教研意识的基本内涵,养成良好的教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教研论文:谈论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性发挥提供的可能

论文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 主体性

论文摘要: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文章从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四个角度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具体讲来,它包括三个方面: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研中,教师的主体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体现。校本教研作为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师生发展为目的的研究,能更好的协调教师从事教学与参与研究的关系,从而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可能。

一、从研究主体看,校本教研将教师从传统教研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还教师以研究的主动权。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教师成为研究者内在的肯定了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同时,校本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提倡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活动,保障校内的所有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教师真正成为自主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较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教研论文:校本教研:论析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途径

[摘要]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高校应从推行体育校本课程、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人手,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促使其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及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体育教学实践充满热情。如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来,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应在充分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色,使教师在互补合作中促进其专业发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总之,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三者融合在一起。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交流分享的过程,并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教研论文:谈论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性发挥提供的可能

论文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 主体性

论文摘要: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文章从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四个角度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具体讲来,它包括三个方面: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研中,教师的主体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体现。校本教研作为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师生发展为目的的研究,能更好的协调教师从事教学与参与研究的关系,从而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可能。

一、从研究主体看,校本教研将教师从传统教研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还教师以研究的主动权。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教师成为研究者内在的肯定了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同时,校本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提倡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活动,保障校内的所有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教师真正成为自主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较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教研论文:校本教研:论析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途径

[摘要]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高校应从推行体育校本课程、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人手,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促使其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及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体育教学实践充满热情。如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来,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应在充分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色,使教师在互补合作中促进其专业发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总之,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三者融合在一起。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交流分享的过程,并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教研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教师教研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师教研交流的有效性

[摘 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之间就要加强教研交流,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互相学习,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教师所选择的交流方式不当,也很难提高交流效率,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教研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研交流 重要性 方法 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强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对教学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之间就要经常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不仅是校内的教师要进行教研交流,对于外校的教师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教研交流。所以,学校应经常组织校外的语文教师的教研交流活动,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故此,学校和教师都注重对教研交流的研究,以提高教研交流的有效性。

一、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教研交流的重要性

1.学习别人的优点,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强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二是加强与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从自身的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改正和完善,但是这个改正和完善的程度不高。而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教研交流,教师不仅可以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够有效地学习到别人的教学优点,进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如,A教师的古诗教学效率较低,那么A教师就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古诗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吸取别人的教学优点,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故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教研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可以有效地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的。

2.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教学交流,教师可以互相发现彼此间存在的教学不足,然后相互进行指正,而且在指正其他教师的教学不足的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好地综合别人的教学建议,进行改正和完善。例如,A教师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发现B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然后就回想自己的教学互动,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互动中,缺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就可以向其他教师进行请教,如:如何在教学互动中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呢?结合别人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交流,加强对学生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给予了现代孩子太多的标签,如“90”后、“00”后,并且对这群孩子进行性格总结,如“90”后过于桀骜不驯,但是并非所有的“90”后都是教师眼中的“坏孩子”。故此,在进行教研交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相互分享对现代学生的认识,加强对现代学生的心理分析,进而提高自己对所教学生的认识,掌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更好地制定恰当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教研交流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1.加强开展校内外的经验交流

虽然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教师之间是缺乏相应的教研交流的,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加强组织开展校内外的经验交流会,加强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校内的教师教研交流,如每个月都规定教师之间开展经验交流会,并且按照年级来分别开展,由语文科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如在开学前,语文科组长就可以组织开展交流会,让教师之间相互谈论交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假期中收回到学习中来。针对这个问题,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提出一个教学方法,然后其余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记录,再根据记录,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除了要加强组织开展校内的经验交流会外,学校还要加强组织开展校外的经验交流会。如,每个学期前、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都应组织学校间教师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学期中阶段,教师之间就可以讨论如何做好期末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所以,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交流,就要加强校内外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2.请教师开展示范课堂

为了更好地提高交流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学校还应该发挥榜样作用,请的教师开展示范课堂。开展示范课堂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微课的形式开展,另外一种是现场的形式。为了更好地调整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对于校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交流,就可以选用现场的形式,请教师开展示范课堂。首先,语文科组长在组织示范课堂的开展时,要调整好各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时间,从而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够参与到示范课堂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结束示范课堂后,参与的教师还要对教师提出自己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而教师则应立刻进行解答,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的认识,提高其教学素质。而针对于校外教师的课堂的展示,则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来进行开展,事先录制好教师的示范课堂教学视频,然后分享给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微课的展示方式可以突破地点和时间上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其他教师的示范课堂。但是微课的展示形式也存在着缺点,就是教师之间不能及时地进行交流。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就要加强开展示范课堂。

3.开展比赛活动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之间的交流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可以开展比赛活动,具体的活动设计如下:

(1)选定某个班级作为比赛的评分者,然后开展“古诗教学比赛”;

(2)将全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为两人,如全年级的语文教师为十人,那么所需要教学的古诗就要有五首;

(3)每个小组随机抽取所需要教学的古诗题目;

(4)给予每个小组的教师一个星期的备课时间,教师需要在一个课时内对学生讲解一首古诗;

(5)在比赛课堂上,还应该请三位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师来进行评分;

(6)比赛分数由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评分和学生的评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

(7)最终计算总得分,分数较高的小组为胜。

通过开展比赛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教学交流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发挥出每位教师的长处,从而让其他教师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学校就可以组织比赛活动。

综上所述,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组织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师教研论文: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摘 要】在教研活动中提升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机遇,学校加大了教研工作的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讨论

今年,我校教务处通过抓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了以各年级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锻炼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各科室、各年级组将借助此次机遇,大力开展各种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英语组也将在此活动中继续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1 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英语组在学校教务处的部署下开展了多次大型教研活动,都圆满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其他学校教师和区教研室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本学期的“五课”教研活动中,教师经历了备课、说课、议课、做课、和评课等五个环节,上课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上课效率显著提高。在备课环节,做课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挖掘教材,阅读大量文本资料,制定一份教学设计,然后在组内对这份教学设计进行评说,其他教师在围绕课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商讨这份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应该肯定的地方。做课教师在经过这样的集体讨论后,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做课,做课时参与过前面讨论的教师都来观课。课后再一次进行评说,先做课教师说出自己做课的感受,认为哪些地方处理较好,哪些地方处理不当,与教学设计相比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然后其他教师从看的角度说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该怎么样设计才能有好的效果。在这样的“五课”教研活动中,任何一个参与的教师都会有收获,都会得到专业的发展。我们安排的“同课异构”做课教师一般都是中青年教师“组对”进行,中年教师成熟的经验供青年教师学习借鉴,青年教师的新思想、新教法让中年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教研形式也给做课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课堂教学风采的机会,使教师敏锐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这种教研形式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差异,也容易暴露教师的弱点,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及时修正与提高,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更为独立深入和创造性的见解。

2 通过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钻研教法

参加做课的教师对活动意义认识到位,能落实教研的主题,能主动承担做课活动,自主意识提高,因此活动准备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活动的质量。但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少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不少教师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作战、冥思苦想是不可行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博采众长,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与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通过教研活动,提供了教师发展的平台

英语组各位教师克服了各种困难,按计划如期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学校活动多,时间安排上经常会有冲突,再加上上级部门的检查、普高验收等,使活动开展受到干扰,但我们仍然抓紧时间按计划开展活动,并如期完成各项教研工作。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一个长期共处并充满合作的同事关系中,他人的发展终将促进自己的发展,自己也将从他人的发展中受益。这样,促进他人发展也就促进自身发展,助人者终将得助,助人者自助。教研组是教师教学创造的舞台和教学思想争鸣的平台,在这个研究群体中,教师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主人,有时是带着问题与困惑参与其中,进行理性思考的,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有时活动中的一个小问题也会引发同组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这时,众人拾柴火焰高,最易显出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合作智慧,这对于全组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需改进之处

虽然我们开展的“五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些同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的教研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1 开展跨组、跨学科的交流活动

每次的“五课”教研活动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这样就会使教师能够深挖教学的每个环节,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的发展。对教研活动主题的研究不足,没有将教研主题和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教研活动停留于感性的层面,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学校或教研组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五课”教研活动,使得我们的“五课”教研形式有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模式。

4.2 教研组可以开展“以课题来引领教研”的活动

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过程中,难免有问题的出现,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个别教师教研意识不强,对教研活动认识不够,没有将教研的形式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看待,认为教研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课题来引领教研,就会使教研活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总而言之,“同课异构”活动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深入研读文本和教材上,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的每一环节,达到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的目的。

教师教研论文:微格教研视域下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

摘要:微格教研是借鉴微格教学的主要理念与技术手段,将用来“学习教学”的微格教学发展为“研究教学”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微格教研视域下,体现和重视的是教师的合作、实践,而这恰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关键不谋而合。藉此,我们思考,在微格教研视域下,应当如何进行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以此展开论述,探讨当此境况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具体策略,期于具体工作有指导、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格教研;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教师

一、背景

微格教研是以微格教学发展而至,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和模式。我园正在开展的《基于幼儿园新教师成长的主题式微格教研研究》就是基于集体教学现场,围绕新教师成长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活动。为此,我们成立了以新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管理者以及专家等各层次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使得教研活动既不是教师个体的单独行为,也不再是骨干和教师的专利,而成为一种团队合作,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在微格教研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是团队成员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们借助于教研,探究、解决相应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某一教师集体教学行为的同时,也促使参与教研的每一位成员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合作教研收获的不仅是单纯的教学技能的进步,还有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与专业情意培养相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事实上一个学习共同体已经初步构建。

二、内涵

那么,什么学习共同体呢?192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首先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目前,多数研究将以学习作为实践活动的共同体称为“学习共同体”。万舒等人《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一文中,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学习者、辅导者、教师、专家、伙伴等),在一定的环境(包括交流的环境、学习资源等)支撑下主动参与学习,彼此间通过交流、协作,在聚集事实性知识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和创造出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和学习气氛。最终实现参与者知识建构与共同提高。”笔者以为,这也是较为的描述。

三、策略

微格教研视域下,我们旨在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进行教研活动,彼此分工、多向互动,希冀以合理科学的分工与协作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更为重视教研和实践活动中合作性,而这实际上亦是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那么具体我们又应如何实现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呢?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有赖于在幼儿园、合作体、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形成合力。笔者认为不妨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幼儿园。(1)新型培养模式的创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及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2)强有力支持体系的建立。①完善制度。人人参与、全员认同的规章制度不仅能激发起广大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还是增强幼儿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根本保障。我们首先通过积极的措施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习共同体开展微格教研,并带动其他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使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②优化资源。微格教研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需的设备与技术支撑的保障,这就需要幼儿园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与环境支持。除完善用于学习共同体进行微格教研必需的设备及场所外,在研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尽量合理,避免因为频繁紧张的教研活动而增加教师的负担。(3)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态度。精细化管理之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合作意识,要让积极向上、合作支持的意识和文化成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幼儿园在常规管理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创造提供机会、开展各类活动,激励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开放、信赖、协作、支持来完成某一项任务或目标,创建合作互助的校园文化。

2.共同体。(1)学习共同体活动流程的优化。基于微格教研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立足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目标是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微格教研作为我园建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途径,通过实践,我们尝试将此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流程进行优化。(2)学习共同体文化的营造。微格教研视域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是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的。所以合作型文化的营造,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就尤为重要。(3)资源库的整合与共享。实际上,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资源整合、共享的过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资源太过于匮乏,而是缺少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知识资源库的整合与共享,对参与者无疑是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唯有在分享、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知识才可以发展和增值,唯有再不断使用、实践、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才可持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

3.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参与的主体,幼儿教师自身的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和专业的提升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前提条件。(1)提升先进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在推进素质教育今天,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导教师的行为。因此,应积极帮助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自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涵养自己的教育底蕴,培育教育智慧,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2)树立合作意识。“共同体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是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共存模式,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终既发展了自己也成就了他者。”合作意识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集体智慧可以给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幼儿教师应积极敞开胸怀,用接纳和信任的心态加入到专业学习共同体中。(3)加强实践反思。专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式学习,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反思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如论文撰写、活动反思、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等。让幼儿教师的反思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建设具有反思力的幼儿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转变,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联合国对21世纪教育的行动口号,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合作、和谐发展的集体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微格教研抑或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均是旨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助力于幼儿教学,服务于幼儿发展。诚然,微格教研视域下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所需注重的也绝非仅仅是笔者所提及的几点,这也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教师教研论文:开展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成长是教师的自我调整与进步,研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是当前教育中呼声较高的教师培养方式。但是目前中小学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中存在教研与科研相互分离等问题。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落地的学习模式。研究型的教师需要的成长是主体型成长,需要教师自我主动地学习新鲜事物,培养自身与时俱进的思维。教师的成长是教研活动的中心课题。教师的成长有多种方式与途径,而研究型的教学活动是时代的呼唤,能够满足当下教学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教研组为研究对象,着重考虑建立教师教研学习的共同体,实现教研与科研相互统一目标,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

一、将教研和科研统一到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成长在于日常的教学,在平凡而又重复的工作中获得进步。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成长于真实的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教师的研究型工作关注的角度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教研与科研两者不可分离,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

根据教师发展的专业理论,教师的身份不仅仅能是教育者还应当是教育的教研者。当前,在小学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教研活动有过程而缺少主题,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主题却缺少过程。小学教学研究要摆脱这个现状,就要整合教研、科研与教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学研究不能脱离教师,教学研究应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当中。建立以课题为依托的教学研究方向是研究型教学专业成长的需要。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校本教研课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不断进步与成长的,随着教师从教时间以及岗位调动等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多种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认真归纳自己面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形成课题式或者主题式的调研活动,切实地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二是研究课题校本化。小学的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是规划课题。学校是研究课题的主导者,研究课题的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调研活动。参与者包括:校长、主任、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等。有这些教师中的领导,教学工作往往存在着高端化、理论性、宏观性的特征,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师身上有一定的实施困难。所以,教师的科研活动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为教学依据,使教研活动校本化,开展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出发点的教学研究课题。这种亲民化、实践化的教学研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实现教研活动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的目的。

二、形成以教研组为载体的研究共同体

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依托教研组为载体而形成的教研共同体的集体性听课、评课或听讲活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教师队伍当中越来越多地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新时代的教师要求开展能够落地的、实在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他们期望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共享的方式增强个人的教学能力。教师合作研讨组的有效形式在于教研组的改进与运作方式的变化。教研组的改进主要是将教师专业作为教研活动的中心,而运作方式的变化则是课题活动交流组、同行交流方式、结伴合作方式等。通过这种合作交流教研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

研究共同体能够带动每一位教师认清自身的责任并参与到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所有的成员能够共同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观点,众多的教学经验能够在思想的交融中碰撞,产生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研者的优势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实际的研究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的活动者转化为教学的艺术者。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所有成员为学校的教研活动贡献力量,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文化,除去单纯的理论探索,更多地探索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以教研组为载体的研究共同体能够更好地将研究型教师的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这不仅对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有所帮助,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已有的教学理论,为日后研究型教师的顺利成长奠定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合作型的教学教研活动是现代化教师成长的一种趋势,合作型的教学研究能够激发头脑风暴,弥补和改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我成长。构建教师研究学习成长的命运共同体,教师在相互合作的学习探讨过程中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互相传递更贴近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最终实现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培养。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南溪区钟灵街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