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浅谈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技能教学培训中的运用
论文关健词:电教媒体 技术能教学 技能培训
论文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感受色彩,做到快捷、灵活,教师可以通过媒体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色彩表现,了解色彩搭配规律,从而比较轻松掌握色彩理论,突破色彩原理这一难点教学。
总之,电教媒体可以灵活地运用于职业技能教学的各个方面,正确地选择和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优化。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浅谈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障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培训中的管理效能低
1.主体参与意识不强。教师培训受功利化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去参加培训,而是迫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需要来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偏离教师实际,脱离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环境与教学实践;培训者把培训看成是培训者向受训者传授知识的单向活动,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缺乏心灵上真诚、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不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内容动态生成不足。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大多采用的是计划预设、内容固定、方式单一的模式,旨在培训“有效能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缺乏依靠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课程开发意识;缺乏根据受训者的经历和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的能力;未能对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的课程内容加以发掘和利用,未能对受训者瞬间形成的问题、质疑和困惑,进行唤醒与引导。这种期望通过固定不变的预设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受训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变革职业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二)培训后的评价不具体
科学的评价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与导向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绩效评估不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偏重于对受训者个体的评价而忽视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对受训者的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教案、论文、企业实践报告、实训作品等基本内容;而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网上反馈等形式,让受训者就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后勤服务等方面内容进行满意度测评,缺乏专业评估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各个环节的评价。
2.跟踪支持不够。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培训评价更要重视受训者培训后的追踪性评价。目前对受训者的评价大多为培训期间的过程性评价与培训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受训者回岗后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跟踪服务与支持。
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及特点
(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有效性,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效”有多种含义,如效力、效能、效果、效率、效益等。有效性有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本文提出的“有效性”主要指有效果,即通过有效的培训准备、有效的培训实施和有效的培训评估,让职业院校教师加深专业理解、增强职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切实感受到培训的效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和发展。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就是通过培训受训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内化为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需求、困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特点
1.目标的达成度。指受训者通过培训活动获得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的目标,使受训者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实现预期目标。
2.内容的关联度。指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关联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操作思路。
3.主体的参与度。指受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所体现的投入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受训者主动参与培训活动的决策,包括在培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同时要求培训者根据受训者的工作经历、学习经验采用适合的培训方式,构建平等、合作、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氛围,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
4.工作的改进度。指培训前和培训后职业院校教师行为的变化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能够在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中应用,改进实际工作的绩效;使受训者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得到优化,教育智慧得到提升。
三、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一)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引领教师培训方向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是资格的底线,是工作的准绳。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的本质是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发展。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培训标准、专业技能培训标准以及专业教学培训标准。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基地和培训者要根据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发展需求和培训标准,建立多层次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使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系统化的、多层级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能力,获得持续的职业发展。
(二)注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设计与规划培训活动之前,由受训者、职业院校、培训基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多级分析主体,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受训者在目标、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为确立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制定最有效的培训战略与方式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可使教师产生参加培训的原动力,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因此,在培训项目实施之前,培训基地应组织培训项目团队的教师和管理者深入职业院校,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档案分析、案例研究等方式,从教师教学实际需要、企业技术变化及教师岗位要求等方面出发,分析教师现有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发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显在和潜在需求,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培训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师培训项目的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相应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根据受训者培训的现场反应,及时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培训活动成为教师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独立感悟和深刻反思的学习历程,实现教师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行为、提升能力和转变态度的目的。
(三)适应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性学习,注重对问题的解决,其学习重点放在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应用上;教师学习是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培训者的观点和行为,而是用批判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观点和培训的内容,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注重在现场教学情境和企业环境中参与、体验、感悟和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学习是“交往互动式”的学习,教师愿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合作和交流进行学习。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要适应教师学习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1)提倡嵌入式培训,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阶段性需要或课程实施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培训,帮助教师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拓展工作思路,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增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2)引入游历式培训,组织教师考察相关职业院校,亲历教师的教学现场、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观摩教学活动,近距离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引发自我实践反思和深入探索。(3)采取“双轨制”培训,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主题研修和岗位实践有机结合的形式,由高校和企业提供培训“菜单”,职业院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4)做好校本培训,与高校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大学教授、企业导师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形成以职业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发挥学科专家和企业导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四)创设合作、对话、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彼德•圣吉指出,在学习型组织里,知识是个人和组织的联接点,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浓烈的学习气氛弥漫于群体组织中,成员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并相互学习。职业院校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都是教师培训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培训过程中,受训者通过交流对话、互动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共享、角色扮演等方式,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因此,培训基地和培训者要努力为职业院校教师们的经验交流、知识共享和合作学习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形成合作、对话、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如采用主题论坛、主题沙龙等形式,让教师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能竞赛、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交流研讨;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把培训课程直接嵌入到职业院校的课堂中去,就职业教育教学的现场进行观摩和点评;或者采用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组内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经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或作品。
(五)加强培训者的培训,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的培训教师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的咨询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其具体角色应该是整个培训项目的计划者与管理者;培训内容的开发者与咨询者;专业技能的示范者与指导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培训成果的评判者与促进者。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培训基地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选拔、培养、考核和评估等形式,给培训者创造更多的开阔眼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组织培训者多参加“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的高端培训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深入思考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规律与要求,不断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模式。
(六)延伸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促进教师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保障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一是培训基地要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培训的考核评估情况,指定相关学科专家或企业导师定期深入到职业院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其教学实践进行现场指导,以便不断巩固培训成果,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发展。二是职业院校要为教师应用培训所学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和资源支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彭明成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需求意向调研
摘 要:为搞好“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本研究对我国15个省份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以往培训持肯定态度,也有进一步参与教师培训的意愿,但也提出目前培训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培训方式单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够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硬件和内涵建设,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企业实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职教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门化,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需求意向;调研
作者简介:司伟利(1991-),女,河南商丘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需求研究”(编号:YC17-09),主持人:司伟利;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创新研究”(编号:VE3152),主持人:李新发。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05-06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建立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省也陆续加大了省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截止至目前共建立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专业示范基地1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300多个,这些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相继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计划的主体内容。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12.45%提高到2014年的27.93%。“十三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为了有效地搞好“十三五”培训工作,本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于国家更加有效设计培训项目、选择培训基地,各培训基地更好设计培训方案、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整个培训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快提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5个省份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其中东部7个省份,中部3个省份,西部5个省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670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有35.37%通过网页链接直接访问,其余的64.63%的问卷通过通讯软件微信进行手机提交。参与问卷调查的中职教师来源于全国15个省份的多所中等业学校的教师,东、中、西部分布比较均衡,数据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调研教师省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调研教师省份分布情况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结构来看,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61.95%,现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3.43%,而且拥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教师人数占21.19%。在学历方面:现有学历是本科的人数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70.98%,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27.76%。在教师现有学历的毕业院校上,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占比58.04%,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占34.38%,而毕业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所占比例低,为7.57%(见表1)。被调查的教师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可以代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
表1 调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基本情况
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本调研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地域和时间、培训自主性、培训机构等若干维度,以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方面对教师培训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在培训内容方面,希望重点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和“四新”培训
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质量、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下降,要求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新要求,迫切要求加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必须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根据调研结果,培训内容需求及时位的是专业技能,所占平均分值为6.8;第二位的是专业教学方法,第三位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第四位是课程开发等(见图2)。可见,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职业学校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学习到新的专业教学方法,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
图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排序图
(二)在培训形式方面,倾向于选择综合性、部级培训
培训形式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有了好的培训内容,如果培训形式单一、呆板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按照培训内容将职教教师培训分为综合性培训和单项培训;按照培训机构级别把培训分为: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调研结果显示,56.27%的教师选择了综合性的培训;对于培训机构的级别,86.42%的教师表示最喜欢部级培训,12.69%的老师选择省市级培训,只有不到1%的老师选择校本培训。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从职称、学历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从不同职称教师需求来看,80%以上的初级和高级教师喜欢部级培训级别,只有10%左右的教师选择省市级培训,而且随着教师的职称级别越高,选择部级培训级别的人数所占比例越高。从不同学历教师对培训形式选择的情况来看,75%的专科学历教师和60%的硕士学历教师偏向于选择综合性培训,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倾向于接受单项内容的培训。可见,大多数中职教师倾向于选择参加综合内容的培训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能力,而且希望参加级别较高的部级培训。
(三)在培训地域和培训时间方面,倾向于省外培训和两三个月的培训
培训时间长短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培训质量。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培训方面的需求,提高教师培训的灵活性,笔者就培训机构所处地域和培训时间长短进行了调研。从省内培训与省外培训对比来看,有71.64%的教师希望培训安排在省外。从培训时间长短来看,25%左右的教师希望培训时间持续在一个月以内,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选择两个月以内的培训时间,42.24%的教师选择培训在三个月以内,如图3所示。从不同职称教师来看,有50%以上的初级及没有定职级的教师希望培训时间能够维持在三个月以内,中高级教师则希望培训时长稍微短一些,维持在两个月甚至一个月以内。从教师毕业院校来看,毕业于普通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大多数教师希望培训时长安排在三个月以内,而毕业于职业院校师范院校的教师有41.67%认为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以内,其余50%的教师选择时间在三个月以内。可见,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希望借助培训这样的机会到省外的发达城市学习当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当然,培训时间取决于培训内容,但总体来看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希望培训时间能够偏长一些。
图3 教师对部级培训时间长短选择情况
(四)在培训自主性方面,大多数教师希望能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培训内容
有了良好的培训内容和恰当的培训方式,还要重视培训的人性化、主体化,尊重学员的主体性,了解培训学员的学术基础和培训需求,制定可行性的培训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要,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员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学习状态[1]。具体培训安排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培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内容,另外一种是根据学员培训需求国家指定培训单位。调查发现,70%以上的教师希望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内容。从不同学历老师来看,所有专科学历老师都希望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内容,3/4左右的本科和硕士学历老师也选择自主选择培训单位。由此可知,大多数教师希望在培训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其中以专科学历教师态度表现得更为强烈。
(五)在培训机构方面,教师偏向选择中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参加培训
当前我国建立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300多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或中职学校、大中型企业等组成。调查数据显示,相比而言,接近1/3的老师表示愿意到高职院校或中职学校参加培训,30%的老师愿意到大中型企业参与培训。从拥有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教师来看,均以选择高职院校或中职学校和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高,占50%以上。除此之外,1/5以上的初级和高级教师选择去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培训,技师和高级技师中有1/5以上选择去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培训。从教师毕业院校来看,毕业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老师中有20.8%选择职业院校参加培训,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老师选择去职业院校参与培训的都不足20%(见图4)。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师比较认同去高职院校或中职学校参与培训,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建立的中高职示范校,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充足,能够提高参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选择在企业培训的比例与选择在中高职培训的比例接近,其原因也在于到企业实践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了解企业需求,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对高校选择的比例低,一方面是由于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教育教学方法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是高校实习实训条件普遍赶不上部级中高职示范校,实习实训环境与中等职业学校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高等院校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教学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上述调研结果充分反映教师最急需的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尤其来自偏远地区职业学校参与培训的教师,学校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实习实训条件有限,教师参与进修的目的就是迫切希望接触先进的实训设备,增加动手实践经验,从而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
图4 教师对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类型的选择
(六)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教师倾向于脱产到企业实践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绝大多数直接来自高等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最为薄弱,因此从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有效途径,政策落实不到位,实际效果不佳。我们把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途径分为四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24.18%的教师认为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可行的途径是通过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来提高;41.34%的教师认为脱产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这一途径最有效;还有24.03%的教师认为经常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途径(见图5)。调研结果表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将以往的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实践改为每五年必须要有六个月时间到企业实践是非常正确的[3]。
从不同学历教师的专业实践途径需求来看,专科学历的教师认为通过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一培训途径最有效,所占比例为50%。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教师认为有效途径较高的是脱产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从不同职称教师的专业实践途径需求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脱产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经常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等都是重要途径,中级和高级教师更趋向于脱产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实践这一途径。
从教师毕业院校来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认为经常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是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普通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的老师认为脱产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更有效。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集中时间到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图5 教师专业实践途径的选择情况
(七)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需求来看,一半教师认为当前最急需的是提高培训
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教师分层次、分阶段性地进行培训。为此,将职教教师培训分为新教师入职培训、转岗培训、提高培训以及专业带头人培训等几种类别。调研结果如图6显示,50.9%的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最急需的是提高培训,1/4的教师认为是专业带头人培训。从毕业院校教师来看,54%左右的毕业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提高培训最急需,1/3左右的普通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的老师认为专业带头人也相当重要。从教师学历来看,本科和硕士学历教师认为当前提高培训最急需,其次是专业带头人培训。50%的专科教师选择提高培训,而无人选择专业带头人培训。可见,大多数老师认为当前急需的是提高培训。
图6 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培训需求情况
(八)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需求,重点是如何与专业教育结合
2016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4],呼吁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职业学校教师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培养的人才以就业为目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高新设备、教学仪器,学校和企业提供专业所需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操作环境。如果能将实习实训项目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环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调查数据显示,41.1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重点是信息技术如何与专业教育结合;其次,28.51%认为是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上应用;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应该重点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10%左右的人认为开发课件、微课、慕课等更重要(见图7)。可见,现阶段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更重要的如何与专业结合,如何用信息化技术武装专业,武装学生的头脑,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
图7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重点领域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标志着继“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之后国家开始实施第三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充分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多,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左右。根据“十三五”《意见》,项目实施坚持“中央引领、地方为主”的原则,国家项目通过转移支付,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根据上面调研情况,结合“十三五”期间部级培训项目实施方式的变化,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一)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调研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愿望强烈,中等职业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多种到企业实践的途径,引导教师主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好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或产品研发,在其自身生涯规划中不断增加企业实践经验,接触并吸收企业行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了解社会岗位用人需求和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兼职,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现场指导实习实训工作,与教师们交流企业先进的技术技能。从而构建起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培训基地向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I化从理念走向实务、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教师专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示器,教师按照专业标准来检查自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通过自学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工作必须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来开展。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已建立起国家、省市级和校本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培训机构数量基本能满足日常的培训需求,但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提高培训质量培训机构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逐步走向特色化、专业化,克服以往培训工作面面俱到的不足,业精于专,通过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来不断提高自身培训质量。
(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部级培训基地的引领作用
调研结果表明,教师选择各类高校培训基地的倾向低于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国家投资对中高职进行过示范校建设,而高等学校国家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致使实习实训条件相对较差。为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师资专业技能师范单位建设,尤其是从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当然,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培训资源的开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四)更新培训内容,探索新的培训方式
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培训之前应该对教师的现有水平进行调查,依据不同专业教师的需求,教师的现有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5]。只有按照培训学员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培训模式基于培训平台初步形成四种类型: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培训模式[6]。要进一步探讨新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教师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尤其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广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及解决培训中“工学”矛盾,提高学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强化教师培训学习中的交流、探讨、体验,鼓励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互动,教师之间形成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培训项目、共享教学经验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建设现代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当前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需树立信息化意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通过参加培训能够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利用校园开展信息化教学交流,不仅方便下载、观摩教师的课件、视频,而且能够开展远程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要把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条件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培训专业化:加快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摘要:教师培训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创新。江苏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注重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制度保障,加强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良好成效。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和形势变化,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教师培训专业化还需要在培训模式、激励措施、管理方式、深化内涵等方面改进提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部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部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部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个人、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障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部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学员、省培训项目、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发情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障,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部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及时,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以教师培养培训为核心的教师成长体系,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F代化,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变革的内在规律为指引,不断改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作者简介:曹鸿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如皋市政府重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争创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为目标,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强市。然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如皋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试论如何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对外培训
一、如皋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如皋市政府重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打造专业电商载体,强化各类配套。我市已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如皋软件园),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花木大世界网);电子商务平台企业8家,包括花木大世界、长寿密码网、如皋商务信息网、“喵喵来了”、网友之家等自主开发平台;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5家,其中顺丰速运计划在如皋建设总规模3500人的华东综合服务中心、携程建有1000人规模客服中心;电子商务应用企业22家,经营包括贵金属、花木盆景、长寿食品、蚕丝制品、服装鞋帽、手工艺品等多种产品。
2016年,为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府以争创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为目标,以推进电子商务培训、创建、应用、平台建设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全力实施电子商务“五大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强市。
二、制约如皋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网店闲置,成为空壳,沦为摆设,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网店工作人员要熟悉电脑操作,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还要会英语及其他业务。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由于电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和缺乏开展电子商务的经验,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是政府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力抓手。为此,政府出台了《如皋市2016年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办法》,其中将培训工作作为重点,以电子商务培训为抓手,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并将我校列为电子商务培训基地。
三、电子商务培训现存问题分析
1.搞不清培养方向
现在有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都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由于培训者本身缺乏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好多都弄不清楚培养方向。主要有这几种不恰当的认识:一是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电脑+商务”,在教学上没有侧重点,认为把电脑和商务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没有把两者融合起来,学员在短期内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二是认为电子商务等同于商务,教学重点就是经济管理专业中的传统商务知识;三是讲授各种电脑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网店运营等,不重视商务知识的学习。
2.技能训练太少
目前社会上好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缺少动手训练的机会。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网页设计、网店运营、还是网店推广都需要学员去动手实践,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就能学会的。近些年有一些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购置了电子商务实验实习系统,但它毕竟属于模拟环境,甚至有些软件几年不更新,早就被市场淘汰掉了,所以学员根本没有机会在真实电子商务应用的环境中训练,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电子商务对外培训改进建议
1.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必须突破原有体制下形成和积淀的固有观念,切实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的实践研究,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促进电子商务专任教师专业成长。
2.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商培训精品课程,培养学员电商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社会、企业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站和网店推广、跨境电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要把电商培训做好,首先开发一批适用于这些学员的电商培训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和商务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学完之后学员能在网店设计、网站推广、网页美工等方面熟练操作。实践教学可以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来开展,将知识点以项目的形式来呈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要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切实提高现有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探索对外培训教学体系,强化学员操作技能,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真正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开展职业培训的思考
摘要:如何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具备的良好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现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培训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成才之路。我国《就业促进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职业学校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职业学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回应,开展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
一、职业培训的定义和现状
《教育大辞典》将职业技术培训定义为“职业技术培训是使从业人员获取某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其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安全卫生等方面。一般学习时间较短,不以取得学历资格为目的,学习结业经考核合格后,可按国家规定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这一定义对职业培训的内涵、特点、所包括的内容等作了较为的阐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职业培训从职业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培训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培训成效低等问题。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向“非学历的中短期职业培训”方向跨越,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具有大众性和普惠性的教育。
二、中职学校如何合理有效开展职业培训
(一)完善立法体系
职业培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国普遍重视职业培训立法。我国目前对职业培训立法主要集中在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上,立法层次较低,无法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对职业培训立法加以完善,尽量单项立法。
例如:为保障职业培训的实施,德国颁布了《职业培训促进法》,成立了“职业培训总委员会”,来加强与职业培训有关各方的协调和联系。现在,职业培训在德国很普及,“人人都要接受职业培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围绕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形成特色培训项目
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与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序列和更新制度,要依托职业学校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优势培训项目,加强研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培训项目。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要继续扩大公共开放实训中心面向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实训中心的利用率,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培训项目群。
(三)适应非学历培训市场运行规律,加强社会各界合作
职业学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公共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要组织力量加大对职业培训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对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四)创建多种职业培训模式
职业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校企合作,大力开发新的培训模式,严格管理周到服务,建立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沟通渠道。由小做大,实行滚动发展。同时,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包括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还需要进一步熟悉市场,贴近企业,以了解社会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要进一步加强办学形式的改革以及更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通过创建多种职业培训模式来达到目标,目前学校可以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合作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培训与就业推荐结合模式。
(五)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例如可以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喝需求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量,使之与企业,工厂形成产业化一体化规模,因此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共建共享程度差,影响了职业培训的实施效果。开展职业培训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大大增加,需要品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职业培训的顺利实施。
(七)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培训办学模式
职业培训学制要多样,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培训学制可以为1―3个月、半年制、1年制、1年半制。要根据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办日班、夜班、双休日、节假日班等。同时也可以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八)优化岗位设置,进行市场化运作
要充分调动学校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中职校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职业培训发展计划、发展现状、工作开展的需要设立培训机构的岗位,其次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部级培训调查与思考
摘 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承接教育部高职“室内设计与管理”企业顶岗实践培训项目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采取“项目+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和“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的设计实务能力、专项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国家骨干师资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一、项目背景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指导精神,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下简称基地),依托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①合作的企业教师工作站,先后承担三期“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苏州金螳螂班”(下简称“国培班”)培训②。先后对参加培训三期,累计102位骨干教师进行微观层面调研,并以经过统计和分析的数据为依托,不断进行项目动态调整,完成了本方案基础数据收集,以此作为提升企业顶岗实践项目培训质量的依据。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获得有效调查数据,基地对学员调查的核心点放在对学员专业背景的跨度了解,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研究、职业能力现状、培训认同度、培训希望和要求及突出“对话”管理的培训满意度等内容。基地对三期学员进行全员的调查问卷发放,经过统计确认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达,保障了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调查分析
(一)对培训内容的期望
针对培训内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员都选择“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希望能在基地的短期学习期间,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内容的期望还包括:希望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等。
(二)对培训形式的期望
关于基地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地学员都选择“希望形成开放性、参与式、主体性的培训方式”。在问卷以及座谈中发现,“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和“专题沙龙型”教学培训形式,是教师更愿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
(三)对培训教师的期望
这些来自一线的专业教师,选择来基地参加短期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能“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教师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是来自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名师、高管;校内有项目实战经验的双师;教学应用软件业务能力极强的年轻教师;有企业运营理念,理性和感性并重的管理型教师。
(四)对培训管理的期望
针对本轮的骨干师资培训过程,基地突出“对话”(各类调研和对话交流)机制的创新设计,并把“对话”机制应用到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开展中。认为有意义,增加教学双方沟通和了解的学员占67%;认为一般,没有发挥作用的学员占31%;认为没有意义的学员占20%。在学员与培训基地对话、沟通设计上,应重点加强哪种对话沟通方式这一问题,参与调查的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学员与授课教师对话占35%;学员与企业对话占31%;学员与邀请课程专家对话占18%;学员与基地管理人员对话占16%。在基地课程设计上,应多渗透哪种理念学员收益更多,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多渗透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占36%;“多介绍美院校本特色理念(双融合/主题/案例/项目/工作室制)”占31%;“广开门路,博采众长”占20%;“以多介绍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为主”占13%。
四、“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总结
(一)形成“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加强培训课程设计是有效培训的核心。基地通过深入调研,把脉行业现状,不断优化国培班“室内设计与管理”顶岗实践培训的课程设计,最终形成了“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项目+主题”课程模式是以企业顶岗培训为主线,以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培训基础,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骨干设计师联合授课、共同管理;课程规划内容上,主要以室内设计师、建造师执业能力素质为培训目标,突出当前建筑装饰行业内“项目实务”的特点,提高学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并兼顾课程开发设计需求。
在企业顶岗课程设计中,以某五星级酒店真实项目为蓝本,以“酒店设计专题”为主线,进行“项目+主题”菜单式设计:即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授课,贯穿专家讲座、技能培训、顶岗实践、工地参观、艺术沙龙以及课程设计开发等模块,强化设计流程的真实体验,突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学员参与收集、分析、提取、优化、再构的过程,逐步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设计素质及专业课程开发能力。
(二)形成“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
基地通过三期培训的探索实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把控项目关键路径,让学员接触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先进设计水平、现代化设备、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基地特色的“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以“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为案例,全程以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实训项目,经过归纳总结后,提炼形成“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的专业教学路径,具体见图1。
1.课程设置的框架内容
首先,设计立项,按照前期的调研,结合收集的信息,完成项目的位置、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其次,进行策划,根据调研整理的信息,结合项目的文化背景、业主喜好以及设计师的喜好,完成项目的概念设计。项目设计阶段,根据调研收集的材料和设计师一起完成项目设计,主要包括效果图、主材以及家具设计等工作内容。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包括扩展初步设计、提交客户设计图纸以及完成施工节点的内容安排等项目内容。,完成项目实施以及后续服务流程等内容。
2.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路径
及时阶段,由设计实训项目组成培训包,内容涉及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实务路径、设计方案表达、典型案例分析、项目实地调研考察、设计各专项能力与技能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二阶段,进入企业设计院所顶岗培训,体验职场氛围,强化职业意识,历练合作精神,构建专项技能。
3.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
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着重从三个方面落实教学重点:一是从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本体入手,强调基础、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强调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方式与现代观念的综合运用;二是实现工作室实验与企业工作平台对接,企业技术信息与课程信息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发展方向与个人专业开发能力对接。
4.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注意事项
一是注重项目案例的分析与引导。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模块中,各位专家与设计师介绍了大量自己主持的实际项目,除了对于项目结果的介绍,更偏重于分析项目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间环节甚至遇到的困难,以及时手资料使学员了解真实项目的运作方式。“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中,学员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锻炼,严格依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条例进行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顶岗”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二是注重解决学员基本技术及技能问题。针对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相关软件操作技能、项目流程掌控以及其他专项知识技能的专题训练模块,如《施工图制图与规范》《效果图制作》《标书制作与说标》以及《“草图大师”(SketchUp)软件》等,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教师均为企业项目专项负责人,各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培养学员的设计实务职场技能。
三是注重设计有针对性的考察课程。依据《酒店设计项目》课程以及其他培训模块目标的需要,基地组织学员参观企业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参观不同性质项目工地,了解项目运作规范与流程,拓展其关于行业项目实践的感性认识与体验。通过对于施工及时线的考察,帮助学员形成对于室内设计装饰工艺与材料性能的感性认知,以企业为“课堂”、以行业专家为教师,在职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同时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各位学员分小组在企业进行连续的工作学习,在生产及时线进行实际项目锻炼,强化自身素养与行业要求的融合,为培养骨干师资的职场能力与双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学员对于古村落、博物馆、地标性建筑等专项考察内容,作为主干课程模块的补充展开,通过调研、参观、走访、记录获取及时手现场资料,为主干课程模块设计方案的推进与完善提供保障。
(三)形成“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
1.建立“对话”平台
建立训前“对话”平台,即通过调研问卷的各类数据深度分析“培训谁”,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基地对参加培训学员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为和清晰的认识。训前“对话”工作,根据学员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动态要求,完成了《培训教学手册》《培训管理手册》及《苏州城市手册》的设计,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企业信息、学员信息、课程安排、各项培训要求及苏州城市情况。该阶段课程项目的设计,受到学员的欢迎与好评,成为基地、学员、企业的重要纽带。
建立训中“对话”和训后“对话”,通过例会、班级座谈、企业反馈、个别访谈、小范围交流等形式,检查培训各方面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的中期目标。基地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将注册、课程安排、如何上传学业报告书、如何在线和专家交流、怎样接受专家辅导答疑等方法,在群里,供学员参考。通过建设完善的网络平台,学员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体会或困惑。培训完成时,基地精心设计调研样卷,了解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促进下一轮培训设计更加优化。培训后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跟踪了解学员训后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为学员之间、学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2.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对话”
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的“对话”机制,是基地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培训教学团队由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基地内部教学团队组成,通过深度对话,分享各自的工作一线见解、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在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上,基地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品质设计工程项目”系列讲座为切入点,实现学员与企业高管多维对话,他们通过定期开展的对话机制,把切身经验传授给学员,介绍行业前沿动态。学员在基地生活过程中,还通过与基地教学团队之间“对话”交流,分享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学校的知识融合过程,顺利完成项目和教学之间的转化。
3.建立基地和学员的自我反思“对话”
建立基地自身反思“对话”、学员自我反思“对话”,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多级“对话”场。基地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都要对参加教学及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从中体验到培训价值,学习到新的知识,提升教学以及管理能力。不断开展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及行动后反思,建立反思札记、教师档案袋、教师博客等多种对话载体,积极开展基地和学员之间的线上、线下对话反思,积极探究“如何培训”,发挥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开展各种综合“对话”活动,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控培训质量,实时反馈“关于培训效果如何”等多项问题,其目的在于指导今后培训决策和培训活动。同时,基地还积极帮助学员建设自我反思“对话”机制,如建立培训博客,记录一点一滴心得和思考,在记录过程中反思,再将反思运用到实践。
(四)建立培训“评价”特色工程
基地积极创新培训考核评价模式,推行“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该项考核评价模式主旨在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中的考核要求规定基础上,能体现基地培训教学特色,传播基地培训教学理念,考核评价纳入到基地日常教学设计中,形成培训固化文本,强化基地培训学业评估。
“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基地积极配备专业骨干教师为团队开展辅导,组织学员围绕各阶段课程内容,及时搜集整理设计过程资料,将设计过程、设计分析、设计结果、设计总结进行整合,指导“培训报告书”的设计与制作。
“培训报告书”对培训全程记录的提炼,完整记录了每位学员关于培训课程过程、企业顶岗经历、个人心得总结、课程设计教案及论文的综合报告。其既是学校、企业评判其培训质量的有效依据,也是教师参加培训班课程的最重要成果,更是学员今后开发课程、强化与行企联系、提升教学能力、总结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索
摘 要:文章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的相应对策,从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模式、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效果评估等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进行了探索,以便于中职师资培训迈入持久、深入、有力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完善;培训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1]。自“十一五”以来,国家一系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的出台、实施,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先后在全国建立了99个部级职教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国家和省级层面共完成15万多人的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为例,自2012年以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以第二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展名师、双师、青蓝三大工程。通过继续教育、研究生进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打造高学历、高职称、职业技能高和具有企业 实践资历的“三高一资历”教师队伍。5个重点专业两年培养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29名、双师比例达到95%,研究生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20%,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制度、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反思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索,找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1 反思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传统的中等职业师资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受训教师数量少、范围窄、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和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职业岗位内涵发生改变,需要中职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确立终身培养培训制度,而相关的制度却一直未能建立或得到完善。
1.2 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缺乏系统性
中职教师大体分为三个类别: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种教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校期间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而传统的中职教师培训往往是一刀切,导致部分老师专业不对口。中职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迈向了教师岗位,不仅缺乏任教经验,也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理念,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近十年中录取的近几十名专业教师,80%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仅6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例如,有的参训老师教船舶管理,但此前从来没有海上工作的经验,在上课的过程中,他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课本上的知识理论和一些道听途说的经验;而对于部分具备丰富专业技能的老师来说,理论水平不高往往是影响教学水平的软肋,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因此只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法的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
1.3 培训模式单一落后,缺乏长远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责任,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他们既希望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然而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常常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单一乏味、针对性弱,很难满足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许多用于师资培训的基地教学设施简陋,没有与企业建立实际性的联系,而所谓的企业实践也变成了吃吃喝喝和参观旅游的代名词,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得不到收获,必然造成一些教师没有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将培训当成一种应付差事,在培训中经常请假、旷课,这无疑使培训成为了无关痛痒的形式主义。
1.4 无科学合理的培训结果评估
结果的评估和评价是对培训组织部门业绩的评估,同时也是对受训者受训结果的考核评价。目前我们的培训普遍缺乏较为、相对独立的监督评价机构,再加上效果评估的检测方法单一、内容不,效果评估工作也只是仅限于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考试,事后并无跟踪调查与研究分析,而培训结果也没有与受训教师的薪酬、职务晋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没有科学的培训结果评估方法,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同时培训上的投入也得不到预计的回报。这样的培训评估并没有深入到学员工作行为与态度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上,使学校的培训效果仅仅停留在最初等级的层次上。
2 探索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2.1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设对培训的时效性和培训的品质十分重要,要从组织、培训过程、经费管理、考核四个方面对培训进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组织上,按照学校发展及教师需求进行培训管理,每个培训的项目需要设立单独的工作小组及秘书处,承担起培训的组织服务工作,以便于对培训的计划、工作流程、实施方案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培训过程方面,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在教师网络平台远程培训中按照专业将受训教师进行了分班,各专业在受训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创建教职工业务档案,实行定期召开建设例会和审核制度,加强了对参训人员的学习管理;在经费管理上,制定师资培训经费使用规定,由学校财务科统一管理,并设立师资培训基金,科学合理的使用培训经费,有钱花在刀刃上,有力的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培训考核方面,建立培训质量审核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成果验收,培训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月考核、工资直接挂钩,形成长效机制,保障了培训的规范化。
2.2 拓宽培养模式
2.2.1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培训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强调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10月27日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对解决职业教育中专业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匹配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中职教师的校本培训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目标。充分利用教研组、教研室、专业等组织的作用,以集体备课、听课、观摩学习、合作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组织板书、说课评课、演讲比赛、讨论交流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定期进行行业动态讲座、教师技能大赛,将自我培训与研究、交流结合起来,以激发每位中等职业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2.2.2 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运行机制[3]。要提高中职教师培训质量,必须引导、激励、促进与大型企业特别是有科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育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式。
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研讨和制定培训方案,根据企业专家意见调整教师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训考察场地,教师可以去企业参观、实习,与企业在学科教学和技能水平上进行交流,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不再是“从书本到书本”,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次很大的提升,同时通过对行业新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三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利用讲座、校内实训设施等便利条件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
自2010年以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就针对海上专业需求,定期开设“海校论坛”项目,邀请现役船长轮机长、行业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到校与学校教师交流航海知识和经验,极大的开拓了学校老师的视野,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2.2.3 构建网络培训平台
网络的普及为中职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向,网络培训具有即时、高效,并能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节约教育经费的特点,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师资培训所替代不了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教育互联网和品质培训资源,构建开放性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教学改革相关信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使教师们能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已经建立网络培训的长效机制,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网络教学培训。同时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络分班,由网络班长规定好培训课程、学习时间等内容,让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分散学习。根据学习的结果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估,使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近期的教学理念,学习到近期的教学方法。
3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对中职教师的培训要进行分类。
3.1 对于文化课教师的培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使他们在补充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方面得到继续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中职学生积极性不高、基础差的特色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加强培训。
3.2 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则要兼顾课程培训的系统性,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于来自高等学校的缺乏实际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去工厂、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去实习、顶岗,陆地专业教师需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执业证书,海上专业更为严格,五年内需有10个月海龄,上船是船长、下船是教师,实现了从代职到任职的跨越。另一方面,对于来源于企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进入通过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进入师范类院校等方式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3 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多是来自于企业的工人,专业技能十分熟练,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理论基础较差、教学方法单一,对他们的培训要考虑他们的特点,培训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4 培训专家讲师团的建设
在整个培训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训专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培训效果的好坏往往与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中职教师师资培训要建立结构合理、素质的名师资源库以保障培训的针对性和高质量。
专家全程的跟进和指导,是培训高质量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及时,教师选拔的选拔。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并与校外专家、企业精英一起进入名师资源库,成为师资培训的专家。
第二,专家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和培训目标对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流程等进行设定和修改,完善培训方案,并促进培训严格有效的进行。
第三,专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以专业带头人、谈话讲座、技术指导、考核监督等方式参与培训直接对受训老师进行的指导。
第四,实行“导师制”,由一名专家做导师,只带3-5名学员,并根据受训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的个性化的辅导,有的放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5 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估,建立培训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目的是能够提供科学、的信息,整个评估的过程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以决策者做出重要的决策。在评估方法上,可采取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知识答辩、教师技能大赛等方式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事实和数据参考,另外还可建立学员跟踪卡,定期检验参训教师将培训和工作结合的情况。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考核,能够端正学员态度,获得较为公正的评估结果。
培训评估主要是指参训教师培训后效果的反馈,也是对评估结果的检验。因此要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的结果可以通过对员工满意度、人均理论贡献率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得知。定性的考量则可以从受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满意度调查、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等方面加以分析。考核结果与受训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加薪等直接挂钩,使得教师真切的知道培训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而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起到对教师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培训模式,增强其创造性、科学性、系统性,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效培训体系,才能保障师资培训不流于表面形式和走过场,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的STW模式构建
摘 要: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困难、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现状,借鉴国外STW(从学校到工作)框架的四种模式,根据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发展的STW模式,并提出了有效实施新模式的保障措施,从而为农村职业学校建立起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
作者简介:周琪(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大批农民非农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地关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味着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学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由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转换,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水平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构建“职技高师―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模式是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而STW即School To Work,即“从学校到工作”,是美国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而提出的,并以此构建了“从学校到工作”的完整体系。基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试图将STW框架中“中学与中学后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三项核心内容做“本土化”改造,从而构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本土化模式,为破解农村职业学校师资补充困难、水平不高等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一、国外STW模式的内涵与途径
STW有多种不同的涵义,从个体角度来说,指从学校教育到就业的人生阶段;从体系、机构来讲,STW指为过渡阶段提供服务的特定机构[1]。本文主要侧重其研究涵义,即STW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包括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及其它相关系统的设计与改革策略[2]。根据过渡模式理论,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通常有两个阶段:从普通教育结束过渡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经过劳动力市场过渡到工作岗位。基于对过渡理论的不同理解,目前主要存在四种STW模式:单门槛模式、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低-低型双门槛模式、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四种STW模式的基本理念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单门槛”模式以日本为代表,以工作为本位加强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结;“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侧重学校本位,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低-低型双门槛”以德国、丹麦为代表,主要将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以双元制为内核进而达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而“高-高型双门槛”模式的核心为市场机制,代表国家有英国、美国,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主要由自由培训市场连接,缺乏制度化过渡过程。
从运行方式来看,欧美各国的STW多由政府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便通过颁布《帕金斯法案II》、《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等政策来规范学校及企业行为,完善拨款制度,进而实现STW体系的构建。在这个体系当中,综合中学、社区学院的设置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融合,学生在依据自身兴趣选择教育形式的同时,也获得了升学或向工作过渡的有利条件。区别于单轨制的美国,教育分轨制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和英国更为注重国家资格框架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在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经费分配等手段对STW进程予以统筹调控时,国家资格框架也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完善各种培训制度(现代学徒制、企业培训、受训生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政府在STW运行过程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相关政策法规是STW模式成功运行的强有力的支撑。而行业协会、学校、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也是STW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从构成要素来看,STW体系包含三要素:学校学习、工作学习及联结活动。对三要素不同的侧重程度衍生了不同的STW模式。如日本主要将职业培训置于工作后,因此,日本青年在入职前只在学校学习中接受职业教育,其优势在于结构单一便于管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实习实践机会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认知度,同时不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自由转换。与之相反的是,美国的STW采用双门槛模式,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学生过渡至雇员提供了条件。学校通过邀请企业主参与课程开发、派遣教师至企业实习、聘请企业雇员为导师等方式完成“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整合;通过开设与职业相关的学术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现“职业学习”与“学术学习”的互通;通过“技术准备”拨款的运用、对大学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与“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联系等手段完成“中学”与“中学后”的联接[3]。
以上针对欧美各国的STW模式从运行方式、构成要素、培训内容等层面为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可通过整合中学和中学后、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等多方合作体系以覆盖我国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需求。
二、STW模式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
职业学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更是薄弱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职业学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在师资规模方面存在着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教学改革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师资结构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平衡,急需的教师难以有效补充的问题;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这些迫切要求创新理念和思维,创新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加强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帮助在职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等环节,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进行,为STW的“低-高型双门槛”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了解和认识,尤其是传统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学科体系下培养的,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对职业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入职后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老师、教学督导人员的认可,难以尽快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难以社会化。即使是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环境的熏陶,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不高。根据徐子勇在2005年对于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择业主要受利己动机影响,师范生也不例外[4]。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生师比失调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淡薄[5]。因此,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院校要加强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这些职业环境的熏陶,使他们较早的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从而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STW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普遍适用,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现实意义更为重大深远,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弱,不利于吸引教师,建立起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借鉴STW理念,汲取合理内核,创建农村职业学校“本土化”的STW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来缓解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STW模式的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依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学校本位的职教教师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教学及实验实习实训方面并未满足学校向工作过渡的条件,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起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
在1998年之前,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大学四年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实习一般放在大学第三学年的下半年或第四学年的上半年,也有放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年。但1998年招生就业并轨后,师范毕业生与其它高校毕业生一样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随着近些年本科就业压力的增大,师范生三四年级开始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考研、找工作,导致教学实践难以落到实处,有的甚至放任。借鉴英国的“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加强校校联合,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鉴于目前的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到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效果,要固定在大学第三学年下半年,时间应在2个月左右。
(二)实行新入职教师半年到企业或职业学校实践上岗培训制度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校数量不多,设置的专业也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需求,加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没有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导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致使新入职教师难以胜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因此,参照日本“单门槛”模式,加强职后培训力度,特别是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半年以上到企业或职业学校上岗培训机会,提高毕业生专业教学胜任能力。通过观察英国新教师职前培训项目(Initial Teacher Training)的运行情况可发现,在专门机构内开展职前培训至关重要。在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加强新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将有利于新教师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
(三)开展“双岗置换”培训或交流
所谓双岗置换,就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与或职业学校教师开展岗位互换培训,岗位交流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相互挂职锻炼。这种模式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岗位置换或人员交流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增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在职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其中的中小学是一个泛指,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
(四)聘请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培养院校要“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教师培养工作”。汲取美国“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内涵,通过聘请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等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弊端。
(五)建立校企校联盟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首创了校企校联盟,通过聘请中职学校校长、行业代表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培训团队,进而设计出了适合区域发展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加强高校、企业、中职的联结可有利于探索出适应市场规则的课程体系,进而降低学校向市场过渡的门槛,提高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六)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教师培训
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主要采取统一的“培训基地+企业实践”的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每五年轮训一次,经过十年的时间,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需要针对教师个体需求开展培训工作,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培训资源建设,以适应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四、创新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正从封闭的、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转型,因此要加强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弱质性弱化了改革创新的动力,需要加强支持保护力度,政府应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提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一)政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不畅,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按照农村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教师,供需直接对接,培养的教师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将有利于改变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现状。事实上,一些省市已率先开始招收此类考生,如湖南省在2014年招收500名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015年计划招收本科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免费师范生500人,在政府的安排下,这些免费师范生将进入到相关职业学校实习并于毕业后至户籍所在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实行入职培训制度
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国家应尽快像中小学教师一样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6]考试标准要加大对考生专业技能的测试,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要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需要加大考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当然,也可以对新入职的教师实行企业实践上岗制度,如天津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半年后才能上岗任教,这便从制度上对职业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予以保障。
(三)政府要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投入
我国从上世纪末大规模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但长期以来这些基地没有得到国家的专项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支持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个专业点的建设,每个专业点国家财政支出200万元,这是国家首次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给予的专项投资。但总体来看,这些基地的基础能力普遍还比较薄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要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能力建设力度,各级政府也要加强省级基地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改善基地的培养培训条件,促进校企合作,激励企业参与STW项目的热情。此外,拨款可分为补助性拨款与竞争性拨款两类,在传统的补助性拨款的基础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内部变革动力。
(四)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不论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要建立协同培养培训的机制,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彻底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封闭的模式,要树立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也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主体的理念,加强相互融合,扩大教师培养培训的资源和渠道,丰富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当然,作为培养培训基地院校也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本科高校教师也要加强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总之,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有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同时发挥内在动力,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中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这样才能保障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培训效果,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培训 实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随机对襄阳市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并抽取了41名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校本培训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访问了2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信息化校本培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和校本培训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
一、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充分进行调查分析
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结合教师的培养、学校发展及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从自身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确定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整体方案,保障校本培训方案的科学可行。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校本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培训内容可安排为三大块:
其一,培养意识。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教师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但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信息化校本培训及时课要让教师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树立自觉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
其二,普及技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操作计算机不够娴熟,不会独立开发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设备也不够熟悉,更不能及时地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把普及操作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能在教学实践中即懂会用。
其三,提高能力。为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培训应加强教学设计培训,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训练,即以课堂为阵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校本培训分时间阶段规划
培训分时间分阶段实施,可分为“动员和理论学习――普及――提高、实践――总结”各阶段。每一阶段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根据调查了解,该校信息化校本培训及时期到后期人数只有一半人,无法约束教师的行为,说明缺少有效的制约,培训是达不到效果的,会带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持久地展开培训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奖惩制度。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保障培训效果
(一)做好培训前期动员及准备
在开展培训活动前,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和领导重视的环境,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提出培训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意义等,并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宣布培训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形式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创设一种领导重视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氛围。同时,在培训开始,可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和示范课,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1.在普及基础性信息化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主要是聘请校外专家或由学校教师主讲,每个内容安排一个专题,教师可自主化学习,各取所需,选择听课。讲座内容应更多地作为载体向教师演绎和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知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通道,帮助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讲授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自主学习,可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或者是题目,让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网络资源、询问请教,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鼓励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并对提交的论文开展校级论文评比活动,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年终考核或教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普及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课件制作能力方面。可采用集中培训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以前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并不认同集中培训的方式,那是因为忽视了教师的个体性差异。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自愿报名,分层教学。开办普及班和提高班,按需施教,项目引导,急用先学。可把培训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一边学习一边完成项目,助推培训效果。要提倡协作互助“一对一”“一对多”学习方式。还可组织教师计算机技能大赛和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检验培训的成果。根据制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并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级评聘等挂钩。
3.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化实践培训方面,采用教学实践演练法和听课评课法。这些需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加强适用性。同时培训管理要到位,奖惩结合。并对培训成果进行转化,形成资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和教学效果。后续督导也要到位,保障学习的整体效果。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强化校本培训,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 要】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教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校本培训是实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培训;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及时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师资薄弱已成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本人认为: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从教素质,并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职业学校教师成为本专业“特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职教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化既具有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即多维性和发展性。在学科方面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的要求。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应提供专业化服务
教师要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从事教师职业,相信学生的成长,自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三者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从事教育活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方面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应包括智力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因素。其中教师的智力因素是显性素质,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教师专业道德则是内在的品质,属于隐性素质,不易被测评而相对隐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整体素质,这两种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主要标志。教师做为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信念和意志,它是一种“理念型”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加强调专业精神,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生成性的活跃因素,它应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全过程。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包括专业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之间有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着眼于教师的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观念去审视每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找到教师专业发展最活力的“生长点”。
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新型服务业层出不穷,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社会知晓度低,更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教育同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属于实践性质比较强的教育类型,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职业的实践性技能要求更为重要,更能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知晓度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也处于弱势位置,如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就业岗位差等,可以说职业教育教师是从事弱势教育,面对是弱势学生,这就形成一种挑战,尤其对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品质等隐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状态分为以下三个状态:以此谋生的和养家户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从教师职业的角度分析,“发展型”教师是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提供专业化服务,并且重视个人隐性素质的发展,并以终身教育的观念促进和达到教师专业成长。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终身教育是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也是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
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加强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适应了职业教育师资复杂性的特点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其优势各异,也各有其薄弱的方面。如一些从企业来的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但学科教学能力差,而师范院校毕业生,教育教学理论丰富,却缺乏实践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教师,而且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不同来源渠道的教师及具有多变性和多样化的专业自然产生大量的培训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构成具有复杂性。除需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即使作为文化课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专业情况有所了解。这种复杂的素质构成会造成在现实的教师职业生涯中,他们必须时时注意有关专业的近期知识,同时也导致新教师由于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而对自己即将介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一无所知,从而适应期较长。一般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大部分是面向骨干教师的,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需要,很难产生持续的和扩散的效果。校本培训是面向全员的培训,是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培训,它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师资培训的不足,适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复杂性的特点。
(二)校本培训切合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的选择
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取向,是从实体思维向实践思维发展,关注教师的实践过程甚于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客观知识本身。这种新取向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认为发展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知识结构重组和更新。校本培训是立足于本校本岗,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一种培训模式。它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看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注重从工作实践需求出发,不主张强制性、统一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易于激发教师更强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并且解决了一般的师资培训中重视理论但与学校实践相脱离的不足。
(三)校本培训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师能够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工作实践和有目的终身不断的学习,始终保持专业素质、能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并最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构成。它强调教师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终身性,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解决,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了培训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而且内容具有针对性,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终身教育所提倡的“促进个体自我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体系研究
【摘要】论文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进行研究;接下来对双环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论文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论文简要阐述了培训活动体系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培训活动体系 实施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的不断发展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为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项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研究。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是在雷蒙德・A・诺伊(2007)提出的培训体系模型的基础形成的。调查的对象是所在地区的三所职业学校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调查的时间是接受培训后一个学期。三所学校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共收回264份,回收率为88%。与调查问卷相配套设计了一个针对负责教师培训的领导的一份深度访谈,共调查7位负责领导,以发现培训中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有60%的受训者反映,培训方法过于单一,课堂讲授过多,示范较少,培训中的互动较少:70%的教师认为培训中并没有参与式的互动,包括学员之间以及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培训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好网络学习的作用,包括电子课堂、网络交往以及网络模拟:有80%的教师反映有些带有很强隐形知识属性的培训内容,缺少与专家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有30%的教师认为,培训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如培训学员的表现没有得到反馈,表现的学员没有得到及时的表扬。
在深度访谈中当问及“如果参加培训的老师对培训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不满意,如何处理时”,一部分负责人认为这是既定好的培训模式,或者参加培训人数众多,众口难调,希望老师们克服:大多数负责人会加强对原有培训方法的改善,或者责成有关负责人加强课堂管理、学员考核,甚至会加大考核的激励和处罚的力度。
这些问题揭示出教师培训活动并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培训活动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思考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校对教师培训活动体系的实施遵循着单环学习模式。
大量的研究显示由阿吉里斯所提出的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的有效工具(Deborah Blackman,TamesConnelly,Steven Henderson,2004)。我国学者陈国权、马萌(2000)、肖冰(2007)也认为双环学习理论是组织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推动组织的学习。
二、双环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
1.名义理论(Espoused theory)和使用的理论(Theory in-use)
阿吉里斯(1974)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由一些没有明确书写但却有系统和有逻辑的规则所支配的,即使用的理论,这些规则和组织中大肆宣扬的他们努力保护的规则大相径庭,这些明确规定的价值观、假设即为名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当我们推导一个人他(她)所遵循的行动背后的规则时,发现他(她)所遵循的并不是他(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或假设而是使用的价值观。
2.双环学习理论
阿吉里斯(1974)用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的例子说明了单环学习到双环学习的逻辑转化:
在图中,支配假设是华氏76度,采用的行动策略就是升温或降温以保持这个温度,结果达到满意的温度。当结果不满意时,人们便会升温或降温继续保持在华氏76度。
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单环学习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当外部变量产生变化时,如外部湿度增加,再保持华氏76度的温度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就要调整支配的假设,即华氏76度的温度是否还会带来舒适感,这样我们的学习反馈环就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因此,双环学习理论不仅反思行动策略本身,而且还反思这个行动策略背后的支配假设,即目前的华氏76度是否适当,如果不适当,则会调整这个温度,把它调整为华氏73度。
3.成人学习理论
在培训活动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成人的特征,因此,成人学习理论就成为我们利用的理论之一。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正规教育不适用于成人教育,于是开发了成人教学法。成人学习理论是专门针对成人的特定需求和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所遵循的假设:成人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学习、成人可以通过自我指导进行学习、成人原有的经验有助于学习、成人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学习的、成人学习受内外激励影响很大。
三、建立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教师培训活动体系
1.基于单环学习模式的“单一式”培训活动必须纠正
根据调查的结果,学校教师培训活动的单一性明显,培训活动体系是单环学习模式。
在这种单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模型中,学校培训活动的支配假设是:培训就是传授知识,接受培训的教师会进行自我管理与协调,在这种支配假设下学校的培训活动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加强培训的流程管理、加强课堂管理,在培训中信息的流动仍然是由知识传授者流向信息的接受者。这种培训活动产生的结果就是把培训作为一种例行工作来完成,培训中缺乏传授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训没有新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输很被动、受训者没有创新思想的火花。
2.建立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
如果学校能对培训活动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即不仅对培训活动本身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对培训活动的支配假设进行反思,学校就会形成新的培训活动体系。如图4所示:
这种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的支配假设是:确保学校制定的培训策略的完成、形成有利于成人学习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通过群体互动和交流创造知识。
在这种支配假设下来安排学校的培训活动应该包括:
(1)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
①培训目标的明确性。受训者只有知道培训目标,才能最有效的学习。为确保培训目标的明确性,学校应该就培训达到什么成果、衡量这个成果的标准以及在什么前提下完成等方面制定明确的目标。
②培训内容应该有意义。只有当培训的内容与受训者的工作有紧密联系时,受训教师才会投入较大的精力来参加。
③受训教师需要有实践的机会。成人的培训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应该给受训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特别是需要现场操作的培训,应对培训中的知识、技能等要点进行反复的练习。
在实践中应鼓励受训者将原有的经验带入实践,“如果雇员的实践只是口头说他们应该做些什么,那么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学会怎么做。”因此在培训中应该让受训者多参加角色扮演以不断演练所学内容,并创造有效的实践条件。
④培训内容应该有利于记忆。通过设计图表来加深印象,通过图、表、故事或者角色扮演等各种方法把培训知识设计成有利于受训者记忆的形式。培训中如需记忆的知识太多,应分成几部分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复复习这些知识,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记忆方式。
⑤培训中需要及时反馈。教师培训中应对受训者提供及时的反馈,反馈的重点主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语言上,反馈时对他们正确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并帮助改正,有条件时,对培训过程可以进行录像,提供录像开展的行为纠正效果会更好。
(2)设计有效的培训项目
有效的培训项目可以保障培训的内容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培训项目的具体步骤包括:
①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选择内部培训还是将培训外包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学校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送出去、请上门”的方式。对于学校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在协调好授课和科研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教师送出去到工厂、公司锻炼学习,或在职深造学习、进修访问等。
②有效的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的设计指培训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具体包括培训中课程描述、培训目标描述、详细的课程计划等内容。有效的培训项目设计保障了合适的设备和资料,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时间,是培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③培训场地的选择。一个良好的培训场地应该为受训者的培训和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在具体的场地布置上,要考虑照明、房间结构、色彩、电源以及桌椅摆放的格局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3)学习环境的塑造。这里的学习环境是指培训者、受训者、专家和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过程。新技术使得数字化合作成为可能,培训可采用如下的互动学习网络培训模式,增强受训教师、培训教师、专家和各类学习资源的互动,如图5所示:
这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上的互动学习网络,不仅包括正式的学习途径,还包括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即虚拟网络学习,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和专家之间、受训教师与网络资源之间都会发生双向的信息流动。受训教师组成了互动的学习团队,在把培训应用于实践中时他们彼此交流意见。也可请教专家和在线的学习资源,这些专家和资源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受训教师团队解决问题的办法始终处于动态的适配过程中,这种网络的学习环境具有及时、高效、长效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习的要求。
因此,只有对培训活动体系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塑造科学合理的培训活动体系,并在发生问题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反思模式。
四、构建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活动体系的实施对策
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理论,学校要对基于这种理论的教师培训体系付诸实施时,必须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很强并行之有效的对策。
1.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
塑造一个鼓励质疑活动、质疑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质疑潜规则的环境是学校开展双环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大家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或者对这些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或者对学校的潜规则可以进行公开的讨论而不应受到批评和处罚。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对培训活动进行大胆的反思,一直到培训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如此,才能发现教师培训活动中真正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基于学校发展战略的科学的培训活动体系。
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学校的战略规划、培训政策、相关奖励措施等等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就是对培训后结果反馈所得的信息也进行公开,这种信息的公开制度能有效的避免大家对负面信息的掩盖和曲解,从而静下心来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只对问题本身进行表面的修改和完善,因而,能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完善自我负责的培训机制
及时是负责培训的领导必须有足够的权利能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来决定学校的培训策略,并按照这一策略由始至终进行管理和实施。第二是学校的教师在熟悉学校发展战略和相关培训政策后,结合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4.建立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
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用于监督培训活动是否按预先的培训战略来执行,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学校的培训监督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内省的动机,当发现培训效果不佳时,通过实施这种监督管理制度,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评估逐一审查,一直到找到一种好的培训模式为止。
5.增强培训团队意识
一方面培训团队中有利于形成讨论的友好氛围,使大家在培训中、培训后的讨论使知识的传递更为快速,而且有利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
另一方面基于相互保护的团体更有利于大家各抒己见,不会对出现的问题无动于衷,大家不会反对去质疑目前培训的政策和策略,因为这关系到大家的共同进步。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刍议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的策略
摘 要: 职业学校的名师是从职业学校的一般教师中产生的,如何搞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强教”战略,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可通过培养一批职业教育的名师和专家,促进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培养一批名师和专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培训得到的结果。培养的名师应从职业学校的教师中产生,既然这样,如何搞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我们平时的观察,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1.知识本位化倾向严重,把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目的简单地理解为解释、传递相关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知识本位化倾向比较严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向教师们解释、传递相关知识,并希望在自己的思维中复制这些知识。整个培训过程就变成了讲、听、记的传递过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仅仅满足于“讲过”、“听过”、“记过”,且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至于在讲、听、记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互动,是否激发了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却很少有人关注。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职业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
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看,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通常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一些师范院校或者教科所培训教育理论,或是请专家教授来校作报告,介绍一些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方式仍然以听、记为主,给人以一种大而空、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感觉,老师们对此不太感兴趣;二是以在校内相互听课评课,互相模仿为主,虽有一点收获,却缺乏新意。可以说,这两种情境和模式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符合或没有满足职业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调查分析教师的需求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强化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一环。
3.培训时间的短暂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形成一对矛盾。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总是有自身的预期的,希望一蹴而就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他们不追求培训内容的系统性,而追求实用性、应急性,所以很难以平常心学习理论、反思实践,没能很好地体会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培训成效就很难尽如人意。
4.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之间的不协调形成的一对矛盾。
职业学校教师通常在大学里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其实践技能一般来说相对差一些。在教师的培训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根据已有的理论参加技能培训,或者根据教师已有的技能经验培训相关教学理论,这也是一个问题。
二、应对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
教师培训必须把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在制订方案时要积极吸收和整合教师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培训。
2.理清培训的目的,重构培训内容。
有人认为教师培训就应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对现代教育具体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学习和反思。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符合整个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和教师培训所提的要求的。随着信息社会知识价值和地位的变化,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它的社会化功能正从专门人才的培养转向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它需要一个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一个整体性的转型和优化。所以,在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主体性参与。通过教学的双向互动,敦促教师全身心地、无偏见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思想和理念,反省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从而悟出新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
3.强化专业引领,培养反思能力。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反思”被广泛地看成是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旧的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的。
通过构建反思线索,使教师掌握反思策略。及时,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反思者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单,如自身的兴趣爱好、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与他人的差异,这些方法各有何优点与不足等,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第二,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记录,加强对实践活动过程与效果的反思。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自觉地运用教学笔记、学生反馈意见等材料进行自我剖析,可以提高职业反思能力。第三,对比榜样找差距,剔除不良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引导广大教师对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就可实现自我发展。
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寻根求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彻底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变培训者单向灌输模式为受训者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联系自身实践,与专家、同行共同讨论、质疑的平等对话模式,并鼓励、引导他们加强对自身实践的研究,经常分析、洞察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精神实质,生成个人教育理论,引导自身的实践。
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职业学校教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教师本身在这方面如果不是专家或者内行,那么可以想象学生的动手技能会是什么样的。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的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4.凭借网络课堂的优势,延伸培训空间。
借助网络课堂的优势,“放飞培训者”。依托网络互动平台,创建一种集中培训与网上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把专家讲座、录像资料、网上资源、教师指导等整合为一体的超文本、立体化的多媒体师资培训教材,开展网上答疑、教师论坛、专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这样,延伸了培训空间,为教师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自我培训)提供了保障。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连贯的、持续的、整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种连贯性和整体性包含了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和教师聘用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和相互支持,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的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路径,将助推教师"激发教育创新,拓展成长空间,成就发展梦想"。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师资队伍 提升 信息技术 运用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认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1.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具备技术与教育双重能力的创新型教师,要求所培养的教师不仅是教育专家,同时还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整合资源,改善教育过程,引领帮助学生发展。
2.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教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必须主动适应。一方面,为应对知识爆炸,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做终身学习的表率。另一方面,信息大发展带来教学内容的几何级增长,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教师必须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利用新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变成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学习,而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将会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4.教师只有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才能把握新技术与教学发展的内在关系,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推动有效教学。
5.教师肩负着管理和评价的工作,有了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教学的管理和学生的评价将更加系统化、客观化。
二、帮助全提升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成立信息技术运用辅导组,由教务科选任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对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本校培训。以“专题学习、专家指导、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等模式,教研室集中交流等形式,形成学校领导带头学,教师全员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性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每名教师所掌握的技术能力情况各有不同以及年龄层次的差异可能导致其在认知上的掌握速度不同,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如对有需要的教师开展短期培训课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答疑;对无法参加现场培训的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等途径获得教学视频资料,与施训人员进行网上互动;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师实施分组教学以对症下药;在平时充分利用学校QQ群、校园网等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等培训方式,让全校教职工切实掌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三、拓展培训渠道,提高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 让骨干教师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为骨干教师提供与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在提升信息能力应用水平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此外通过光盘、网络观摩案例资源等方式,以及借鉴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提升骨干教师信息能力应用水平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如利用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来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和应用方式的问题,有时候对个别问题还形成多种解决方案,改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此外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解决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方式中的很多问题,获得一些应用小窍门,还可以利用网上的视频教程学习一些常用的小软件等等。
四、以骨干带全体,做好学校内部培训,提升师资队伍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借助校园网与学校QQ群等信息手段让从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掌握的信息应用技术中好的资源与技巧共享。
2.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与创新能力。
3.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及时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培训老师,开展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4.定期组织短期培训班,让掌握新的信息应用技术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五、强化日常工作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效率和有效性,最终提升教职工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比赛就像作一项科研,在完成这个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2.建立激励机制
培训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高效使用是职业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学校可以通过对在应用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论文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给予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对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师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
3.建立约束机制
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管理挂钩,将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