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教师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教师论文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教学转型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思路分析

摘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要立足教学转型带来的挑战,以教学培训为核心、教育改革为主题、经验分享为宗旨、质量评估为引领、教学学术为导向,旨在促进大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心开展工作要遵循服务而不是管理为先,一切以实证为基础,多元参与,强化沟通四项原则。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策略包括在各个层面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战略意义、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运用多层方式开展工作,以及持续行动。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转型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一个主要举措就是“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欧美国家的大学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宗旨,藉此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是一个新型组织,在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着重要的政策导向意义。

一、大学教学转型及其对大学教学带来的挑战

首先,大学教学转型表现为教与学群体比例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直接造成了大学中师生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大学校园中的学术生活,改变了师生关系,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打破了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使得高等教育的学习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一个传授论题事实的转变为分享专门知识的资源,要求学生的角色从一个消极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创造新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即时顺应学习方式变化的教学发展模式。帮助教师在理解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发展与更新。常规教务管理部门陷于教学事务管理中,采用的手段也是以监督管理为主,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分散、多元、即时的教学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能够有效支持高质量教学的机构。

其次,大学教学转型表现在教学的手段和媒介变化上。技术变革对教学发展形成了促进与挑战,互联网创造了传播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一致性。新技术正在对整个学习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学习的提供(教学)和学习的需求两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并不是传统的面对面讲课方式,也不是可以控制的过程,教师成为一个促进者、引导者及专家资源,不再是学生经验的来源。这种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利用技术改进学习和评估过程,另一方面也要运用技术在教师、学生、学习材料之间建立新的教学联结模式,松散和无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向基于合作的、联结的、连贯的教学模式转型。这种变化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技术理念及运用的培训。

,大学教学转型表现在教学的社会影响上。当前,大学教学饱受批判,但是大学难以提出改进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合理依据及策略,部分大学的教学质量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也难以说明教学的有效性。资金和名誉的倾斜以及考核的导向导致研究成为大学优先事务,而教学则逐渐形式化并在实质上沦为次要事务。大学对提高教与学质量的努力是不系统的,改进驱力也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指令,而不是抱着一种内在的社会责任感,这都降低了大学教学的外部合法性。为此大学有必要创设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研究教学的价值和有效性,向社会提供切实的事实依据与改进策略,以此应对教学的社会压力。

二、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任务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立足新时期教学转型所提出的挑战,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主题、以经验分享为宗旨、以质量评估为引领、以教学学术为导向,促进大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教学培训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核心任务。传统的大学教师教学培训在内容及方式上是统一的、强制的、标准化的,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因此,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根据大学教师个体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学培训模块,包括了解学生新的学习方式、采用新型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了解多元化课堂环境、教学的科研转化及科研的教学转化路径、搜集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模式试验等,并持续跟踪这些方面的变化。鉴于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不协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培训教师创新教学策略,开展面对面与在线教学方法的混合形式。教学培训的形式也应该是即时的、个性的、基于教师需求的、自愿的、互动的。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工作要以改革为主题。戴蒙德(Diamond)认为教学中心是“院校变革的推动部门”。这种变革不仅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测量与评价、培训手段等教学各方面,还应该以教学发展为起点,涉入大学各个相关层面的变革。大学教学工作本身涉及教师评聘奖惩、薪酬等级、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社会服务的互动、专业调整及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的工作,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以教学发展为基础来推进相关各环节的改革,以此推动整个机构层面的改革。

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要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能再采取传统的强制性、常规性教师培训方式,而是要以经验分享为宗旨发挥示范及传播效应。教学发展中心要建立多种机制来促进经验分享,包括总结成功培训的案例、提供基于现实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模式、开展主题教学交流活动、观摩教学视频等,采用在线方式并持续更新,通过经验分享使教学中心发挥一个教学思想库的功能。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通过开展基于实证与数据的质量评估,发挥一定的教学引领作用。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从单一的,阶段性的外部评估。向持续性的自我评估与阶段性的外部评估并重转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通过系统的科学设计,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提供客观的教学质量分析结果。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教与学的经验,提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措施。引导教师根据教学质量评估反馈,适时调整其教学方式,引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不断更新。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以教学学术为导向,发展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大学教学的多学科性及个体性,决定了大学学术要走校本研究路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其中则发挥一个讨论、交流、转化教学学术的平台。通过项目支持和活动交流,鼓励教师站在跨学科的高度,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反思、评价及革新。

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原则

大学教师教学中心建设,要在学校、学院、个体三个层面激励整个高等教育机构围绕有效教学展开革新。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应对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张力和挑战。

首先,服务为先,而不是管理为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个服务机构,他们的任务是把新观念付诸实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事的不是行政性事务,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帮助,找到有效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模式。鼓励来自教师自下而上的创新,将他们置于一个合适的教与学的环境中,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支持,以此促进有质量的教学。没有了行政干预,中心要学会用更多的方法,比如研讨会、教学观摩、沙龙、个人咨询、专题研讨、一对一的培训等,来吸引教师的参与。但有时也要采取强制学习的情况,如在哈佛,“那些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或助教们将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信,要求他必须去博克中心补课。”即使是强制学习,也应该以服务为原则给予补救式的培训。

其次,一切以实证为基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是发现问题,在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中心开展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活动是以观察为依据的,并在既定时间内解决教师的特殊需要。因此,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及分析数据,提出建议与措施。中心提供的有效教学发展活动是基于研究的、可信赖的及整合数据、信息和依据。中心在向外部提供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时,也应逐渐从简单的描述上升为提供有严密论证与分析的关联性结论,增强社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认知和认同。

再次,多元参与。机构的工作重心是教学改进,教学不仅联系着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内部成员,还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密切的关联。为了构建一个教学改进的系统,多元参与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中心活动及项目参与的主体。活动及项目设计也应是跨学科的参与,塑造一个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环境,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教育与中心工作人员、管理者与中心工作人员之间展开对话,这也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重点设计的多元参与形式。

,强化沟通。构建改进教学的行动网络是中心开展工作的保障,行动网络的构建要以沟通的方式进行。要积极协调中心与院校学术权力的关系,传递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新型教学模式等,中心在其中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通过与教师及学生的沟通,了解需求,促进理解,以此有效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教学行为及学习行为:在校内建立包括多元利益相关者协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处理战略层面及跨单位的问题。开放教学环境,更有效地与外部沟通。

四、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策略

为了有效地在机构层面开展工作,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采纳一定的建设策略。

首先,要在各个层面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战略意义。中心需要识别不同的利益攸关者,通过与不同利益攸关者合作,来支持高质量教学的项目和活动,特别是院系领导。利益攸关者如何看待教学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项目活动设计和创新事项的执行过程,对中心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个不具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认识教学中心的有限权力,要获得高层的支持,高层的支持能够确保有中心的任务得以强化。同时当来自高层的支持是低效的时候,中心也要开发相应的策略,与所有强有力的中层合作,这也是中心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次,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新兴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沦为“鸡肋”。教学中心需要在各类利益攸关者之间达成均衡,在科研倾斜的背景下培育重视教学的组织文化,查明不同主体参与活动和项目的动机,确保中心参与学校层面的决策,确立合理的机构规模,获得充足的拨款和足够的人员构成等。这都构成了中心的压力和挑战。中心要想生存下去并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在建立之初就确立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的策略。

再次,要运用多层方式开展工作。教师教学中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推广中心发起的教学发展活动和项目。这些方式包括强化奖励、颁发活动及项目的证书认可、建立在线社区等。

,要持续行动。有效教学不是一个根据规则或实践应用于一般教学原则的事务,反映在持续的教学行动中以及关于教师如何能改善他们教学行为的行动中。为此,教学中心要通过与教师、管理者、领导层共同合作,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进学生学习作为核心使命,开展持续行动。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教师教学信仰之我见

【摘 要】教学信仰即师生对于教学工作的坚信、尊敬和身体力行,是一种行胜于言、重在参与、自觉主动的求知活动。树立教学信仰,需要大学教师具备良好师德,关爱学生成长;敬畏学术,热爱科研;有教学激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关键词】教学信仰;教学神圣;以人为本;教学学术

一、信仰和教学信仰

《辞海》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类似地认为,“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宗教信仰。张曙光的《“信仰”之思》(2000)一文,对信仰和相信、信念,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精细的思辨研究,认为“一般来讲,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较高的眷注和关怀。在历史上,虔诚的宗教徒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都是信仰的典范,前者坚信上帝,后者坚信共产主义。”

教育界一般认为,教学是个复合词,不是指教或学的单边活动,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靳玉乐在对国内外的教学含义综述之后,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中心工作。“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教学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构成教师生活中最经常的内容。站在讲台上或坐在报告桌边,是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一种形态。” [1]

教育信仰和教学信仰。方菲菲和卢正芝的《教师的教育信仰刍议》(2008)[2]一文指出,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对教育活动的极度尊重和信服,以之为教育行为准则的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它具体包括教师的生活信仰、专业信仰、学科信仰和学科教学信仰。其中(学科)教学信仰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各学科的教学信仰,学科教学信仰与学科信仰不同,它关注的是如何教的信仰。教师的学科教学信仰决定着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的方式。但教师的学科教学信仰是建立在学科信仰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学科知识的热爱、没有不断学习学科的动力、没有对学科内容的不断探索追求,不可能产生如何教这门学科的学科教学信仰。

笔者认为,以上关于教育信仰的分类,如果从教学信仰为中心来看,生活信仰属于教学目的信仰范畴,职业信仰属于教学道德的信仰范畴,而学科信仰是教学内容的信仰范畴。它们都是教学信仰的不同层次。毕竟,在教学领域中,关于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这些理论是科学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简而言之,教学信仰即师生对于教学工作的坚信、尊敬和身体力行,是一种行胜于言、重在参与、自觉主动的求知活动。教学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只有拥有教学信仰的人,才会自觉地感知和践行“教学神圣”的育人使命,而不是把教学当做一种普通的安身立命的职业。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3]一书中写到,教师——同时也是学习者——工作,既有趣又严格,它要求严肃性,以及科学的、物质的、情感的准备。它是这样一种工作,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不仅爱他人,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没有爱的勇气,没有不轻言放弃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教育。其实他谈的也是教学信仰。无独有偶,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在专著《学术责任》(2002)中强调:“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然后才是技术”。他指出,在社会对当代大学的许多期望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教好学生”。教好学生意味着教师将主要致力于教学,并“不仅仅是讲课,而且包括指导和忠告”,即保障在课堂上起着道德上导师的作用,影响到学生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并且,教学内容方面,与知识和思考能力相比,价值和信念是重要的,提供简单地宣扬某种特定观点的课程,会是一种很坏的政策和很坏的教育学,教学以及学术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种超脱。[4]

二、培养大学教师教学信仰的几点思考

首先,大学教师要有良好师德,尤其是要有“教育爱”(高德胜语)。陈新新和刘琳根据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温良恭俭让”五种素质,对我们大学教师同仁很有启发意义。其中“温”指性情温和。要求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能粗心大意、粗枝大叶、大大咧咧,而要做事细心、考虑周全、思维缜密,用一种温和的秉性去和学生推心置腹交流,从而塑造教师自信、坚强、乐观、进取、百折不挠等优良性情。“良”指心地善良。指的是教师必须有道德,德行好。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在生活中,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用自己丰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和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恭”指谦逊有礼。高校教师要做到言之有理,谈吐文雅。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要严谨、扎实。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俭”指勤俭节约。高校教师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用高雅的精神追求统帅不同层次的物质需要。“让”即不争不执。高校教师在事业上应不断进取,名利上顺其自然,生活上慎独慎微,合理协调教师权利和人道主义精神。

仁者爱人,有着爱的信仰的教师认为,爱是人所必备的品质,爱是期望、是鼓励,能够使学生好学爱学;爱是信任,能够拯救那些走向犯罪边缘的失范学生;爱是关心,能够使人感觉到人性的温暖;爱还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的纽带。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更可能发展出深情、自尊、自信、仁慈、慷慨、无私、宽容等品质。换言之,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获得的不但是自身的心理健康,还有爱人的能力。反之,许多研究也已揭示,人生早期因缺乏爱而导致的创伤性记忆不仅与自身的心理疾病有关,还与成长过程中及成年后的不良、越轨、犯罪行为有关。所以大学教育要弘扬爱的教育,大学教师就是爱的化身。诚如诺丁斯的关爱理论总结的,大学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其次,大学教师要敬畏学术,热爱科研,尤其是潜心钻研教学学术。刘海峰的《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一文指出,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范畴包括教学与讲学、科研与治学、发表论著与评奖等几个方面。其中,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回报和学术上的收获;在科研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知,克服职业倦怠;通过发表论著和获得奖励,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学术声望,从而在学术生涯中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就感。大学教师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应努力追求以学问为乐趣的境界,以学术为志业,以做学问为生存方式。

大学教师要敬畏和拥抱学术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在信息社会里,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静态、固定、物化的概念,而是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传播及应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线,知识和知识的主人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学术组织系统,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教与学展开的。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和应用它。因此,知识和信息不仅是知识社会中的基本资源,而且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根本要素。“学术”通常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学术组织系统。

但是,人们通常将学术和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等量齐观,以至于研究成了学术的代名词,认为搞学术就是申请课题、发表专业性文章、出版专著、获得科研奖励等,甚至认为“讲师”就是“讲课的老师”,认为“科学研究”就是等到评职称时拼凑几篇所谓的学术论文了事,而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是“两张皮”。美国学者欧内斯特·L博耶提出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新概念,为我们反思和整合现代学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他认为学术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探究的学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第二是整合的学术,把科学发现置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促进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发挥几个不同的相邻学科的综合优势。第三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学术必须持续不断地交流。第四是应用知识的学术。使教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从理论到实践,然后从实践返回理论,使理论更加真实。学术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学术自身的名词术语,而是取决于它对国家和世界的服务。并且这四种学术相辅相成: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的学术价值在教学、应用中实现,综合的学术渗透在教学、研究、应用的学术中。因此可见,大学教师要同时兼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

再次,大学教师要有教学激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是大学教师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学激情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情感动力,需要教学风格来沉淀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教学激情是教师之于教师事业的真情、情感和情怀,同时也是他们对于教育生命的认知、执着和坚守。大学教师的教学激情源自于对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源自于对人的生命发展价值的期待、尊重和敬畏,以及对教育人生、教育幸福的不懈追求。教学激情是教师保持职业操守、事业进取和专业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教书当做事业,教师就会把人生的目标、价值的体现、情感的寄托都融进工作当中,从工作中获取的成就感、快乐感就会如同催化剂,激起工作的热情,唤起创新的欲望,让生命之火大放异彩。教育激情还是教师形成教育个性、教学风格和专业自我的内在要求。激情是教师的灵魂,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教师几乎是激情的代名词。不做教书匠,做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当教师这样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潜力被挖掘出来,能力被展示出来的时候,教学努力便成为习惯,育人成人奋斗便化作自觉。[5]

较之教学激情,“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并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和精神风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充满着艺术感染力。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主要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具有独特性,与一般教师有所不同,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独特创意。其三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教学风格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效果包括,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能够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实现师生互动等;三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其四是课堂教学稳定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可能,适度地表达和渲染自己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要贯通教学理念,还要与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贴切,更要符合教师形象要求。高校教师要用平常心态对待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稳定发挥,平和冷静地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切忌急躁、冲动和鲁莽。[6]

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自然型。这些类型既是许多教师教学经验和特色的总结与升华,又是大学青年教师应该追求和着力体现的教学特色。作为大学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该着力去陶铸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探索者到教育家的过渡,这是大学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理想。

第四,大学教师要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方式方法,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刘献君教授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总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的八种方式,我们认为这可以作为大学教师培养人才的基本范式。这八种方式是:1.起于知识。2.启迪精神。3.渗透美育。4.行为互动。5.营造氛围。6.以悟导悟。7.以人为本。8.止于境界。简而言之,科学和道德的结合,起于知识,但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到了觉悟、理想、境界的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这种境界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性的文化精神,大学教学中要努力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境界。教学是教师的生命历程,我们要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

教师教书育人要切实体现在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对于大学教师来讲,一堂好课不仅仅包括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和教学反思、有待完善。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一堂好课还包括教师要有自主性和个性,要促进知识增长和人的成长,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点为本。要贯彻研究性教学和对话教学等教学新理念。一堂堂的课,承载着教师的基本使命,教师带进课堂的,不只是课本、情感和信心,而且要带着满荷包的问题。教学即教问,创造始于问题,一堂能引发出学生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能引发出难倒教师的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的教师,才能在三尺讲台上不断完善自我。张楚廷先生指出,对于一堂有充分准备的课,那是思想的流淌,激情的荡漾,语言的芬芳。它所唤起的,不仅是学生静静的聆听,更有脑海的激荡,凝神的欣赏,无限的遐想。一堂的课,不是先验的,而是生成的;不是线性的,而是婉转的;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哲学性的。[7]大学教师同仁不妨对号入座,反思提高。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国内研究综述

摘 要: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国内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师角色;英语教学

1. 引言

人的一生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则不能没有教师。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充分说明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校就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争议不断。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示范者(modeller)、指挥者(conductor)、操作者(manipulator)、管理者(dominator)、监控者(monitor)、纠错者(corrector)。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角色受到极大挑战。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转变。

2. 教师角色

角色(role)一词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 Mead)把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角色是个体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等。教师角色是指处于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顾明远,1997:843)。

3.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国内研究现状

夏纪梅(2002)的调查显示,90%的被试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语言讲解者”和“语言示范者”,77%的教师认为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应当是“指导外语学习方法”和“培养外语能力”。

束定芳(2004:304)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讲解语法知识。

王铭玉(2008:232-233)在《新编外语教学论》的第二编第十一章第二节 “外语课外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中认为,“在外语课外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多重角色。他是激发者,给予学生信心和期望;他是观察家,密切关注学生;他是咨询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006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一五”规划的专家们组织了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子课题招标。从不同方面来研究教师角色的子课题有4个,分别是: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研究(综合类)(吴新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角色研究(师范类)(何恒幸,周红云,张金英等)、CALL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张黎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师的多重角色(冒国安)。自2005年以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教育部于2004年、2007年相继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教师角色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英语教师角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特点视角:认为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促进者、训练者、合作者和诊断者(齐登红和王保云,2004;陈晓明和刘宇慧,2005;廖锦超,2005;冯辉,2006; 王林海,2007;蔡青,2007;雷丹,2007;何培芬,2007;雷丹,2008;褚雅芸,2008;阳勇,2008;);②教学内容视角:教师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中的十种角色,即便利提供者、兴趣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训练者、诊断者、监控者、评估者、合作者和顾问(周炳兰和刘晓琼,2005);③人本主义视角:学习的导师、生活的榜样(毛慧娟和毛文娟,2005)、人格的塑造者、道德的监控者、文化的桥梁(廖锦超,2005);③教师自我发展视角: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反思型教师(廖锦超,2005;张黎明,2007);⑤其他视角:李淑敏(2008)认为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为反思者、合作者、独立个性者、观察者、促进者、交流者;钟莉(2008)从任务型教学法出发,认为教师角色转变为中介者、设计者、提供者和组织者参与者、观察员或指导者。另外,徐敏(2006)提出了“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循环假设”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理论者角色,创新者角色”,“第二阶段:激发者角色,筛选者角色”,“第三阶段:咨询者角色”。王林海(2007)探讨和揭示了6种教师角色是如何影响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的。

4. 今后研究方向

总的来看,在国内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研究中,虽然研究视角多样,成果丰硕,但都属于高度、广度、概括性、综合性方面的理论研究,鲜有有关英语教师角色的动态个案研究。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还缺乏相应的重视和研究。今后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教和中教角色的对比研究,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提供指导和参考。

大学教师论文: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摘 要]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公民素养的缺乏、道德底线的脆弱、爱的能力和社会责任的丧失已成为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人文精神传播者的大学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担当得起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

[关键词]大学教师 人文素质 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新世纪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637356,项目主持人:杜启蓉)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启蓉(1963-),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它体现了个人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下,决定着教育大业的成败。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社会的传承依靠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社会为了满足自身这一需求,出现了培养人的专门事业——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由此产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被人们赞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人类历史的沧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使其有知,培育万代使其有智,净化心灵使其明耻,提升境界使其求美,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使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使命。而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是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大学人文精神关注的正是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因此大学教师担负着使大学生具备公民素养、坚守道德底线、懂得人道情怀、具有爱的能力的社会责任;肩负着激发学生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的使命;承担着教会他们树立用勤劳的双手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而美好的生活的信念,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爱美的心去理解和感悟自由、幸福、人生价值的真谛,从而培养出既有较为的知识积累,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有社会参与能力,又有理想追求意识,既敢于进行科学探索,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义务。

二、“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知识与能力并举,智育与德育并重。“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承担这一任务的大学教师,其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思想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靠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教书育人。由于这种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人,从而决定了这种劳动具有创造性、示范性、周期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社会对学校劳动主体——教师的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和性。因此,“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有楷模”。

“才,德之资;德,才之帅也。”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所在。当踏上三尺讲台、把教师当作终身职业的那一刻起,“身正为范”这四个字就成了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这种对职业操守的恪守与践行、对工作的热忱与激情、对学生的关爱与严厉、对教学环节的一丝不苟与艺术展示,正是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以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以身作则,行为师范,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师能是教师素质的根本。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学业,是大学教师的立业之本,即所谓的“学高为师”;而较强的科研能力、处理教学各环节的业务能力和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则是大学教师的成业之基。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燃烧着的蜡烛”是对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但由于受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济利益的驱使,学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部分教师身上有所体现。这种思想导致了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淡泊,奉献精神缺乏,教书不育人;工作不思进取,在岗不敬业,治学不严谨,行为不规范,为人不师表;有的甚至无视党纪国法,见利忘义,在国家教育考试中参与团伙舞弊等。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文素质缺失,缺乏铁肩担道义的气概和不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所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修身正己:

(一)用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占领大学教师的精神高地

“春蚕”、“蜡烛”是教师的别名,“良心如枕”是教师的境界,“敬业乐业、无私奉献”是教师的名片。作为大学教师,要自觉关注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对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学会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日三省吾身”;要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二)拓展师者内涵,努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人文精神的引路人

首先,在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和提高人文素养, 激发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热情,促使他们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自觉推行者。“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人格化,通过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群体风貌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的教育对学生终身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就是教育的较高境界。其次,要求大学教师学习的传统文化,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文知识面,内化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的人文知识结构。再次,要求大学教师加强人文知识积累,在专业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同时,大学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怀有崇高的责任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大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努力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航标灯和充满人格魅力的精神导师。

(三)提炼师艺,升华师技,让人文精神的光亮普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形式本身的人文性,更闪耀着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光芒。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正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常读经典,与人类的先哲圣贤对话,学习他们的思考精神,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惟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才能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将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育教学方式变成兄弟式或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如对话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大学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名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让学生在乐学中感知真、善、美,在思考中体味平等、自由、独立、参与的真谛;学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索近期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过程中不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必须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让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大学教师论文:MOOC教师教学特点及地方性大学的发展策略

摘 要:信息技术使得MOOC教学模式迅速发展,从而使得顶级名校能够更加轻松地吸引更多更的学生,进而给地方类大学造成冲击,因而地方性大学必须积极思考,明确比较优势和劣势,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MOOC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得到生存与发展。对MOOC的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地方财经类大学进行SWOT分析,从而为地方财经类类大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MOOC模式;地方财经类大学;教学模式;教学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技术也迅速从单一的网上视频教学升级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MOOC教学模式迥异于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因而会对传统教学产生冲击。尤其是以美国常春藤盟校代表的全球性名校依托自身的品质教学资源和巨大的名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展开教学,甚至能够给通过课程学习的学生颁发学习证书,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可以说,信息技术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催生了MOOC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以美国常春藤盟校为代表的全球顶级名校可以借助MOOC教学模式,搭建MOOC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品质教学资源和名气,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广泛更品质的学生资源,从而给地方类大学造成巨大的冲击(刘杨钺,2013)。甚至能够造成传统的地方类大学因无法找到足够的生源而关门(麦克尔,2012)。

虽然在教学的实验实践环节,MOOC教学模式由于无法提供教师对学生“手把手”的指导而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这一优势也仅仅存在于理工科院校。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实验时,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无法用语言进行一一列举,因而客观上需要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随机应变式的教学,有时候更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动作进行规范性指导,从而形成双向交互式的现场教学。这是MOOC所无法提供的。但是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实践多在软件上进行模拟操作,因而更加适用于MOOC教学。所以说,品质教学资源稀缺而且缺乏名气和影响力的地方性大学遭受MOOC的冲击将会更大。因而有必要在MOOC教学模式已经大行其道、蓬勃发展的时候,早作准备,深入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探析发展的空间和途径,以便能够在MOOC时代顺利生产和发展。

本文从地方性大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地方性大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探究其在MOOC时代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地方性大学提供借鉴。

一、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在线学习。MOOC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体现了很高的信息技术特点,从而使得其教学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极其方便。

2.教学规模大。因为是在线学习,所以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就能够参与学习,所以MOOC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规模大,同一门课程的在线学习人数可以高达数十万乃至百万。

3.学习的开放性。在MOOC教学平台上参加课程的学习无需通过入学考试等资格性的验证,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4.学习的自组织性。学生的学习依靠自己,必须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参与考核等。MOOC教学平台没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等组织工作,因而体现出较强的自组织性。

学习的自组织性还体现为学生学习的氛围更加轻松,没有课堂纪律的约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甚至可以躺在床上边吃食物边听课,享有更多的自由,不必受到传统课堂上类似于“考勤”等众多校规的约束。

5.学习成本低廉。在MOOC教学平台上进行选课、学习、考核等环节的工作无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只需支付互联网接入的服务费用即可。因而MOOC模式下学习成本极其低廉。

6.教学资源优异。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称得上又多又好。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MOOC模式下课程的开设成本极低,因而众多的学校甚至是经费不太充足的小学校也可以在平台上开设课程,所以MOOC平台上可以选择的课程包含众多领域。另一方面,在MOOC平台上开设课程的学校一般都是顶级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等学校。即使是在MOOC平台上开课的小学校也都在各自领域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地方性大学的SWOT分析

MOOC模式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地方性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而地方性大学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地方性大学在教学资源、科学研究等方面远逊于顶级名校;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现场交互式的教学环节”而不具有理工科院校抵御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独特教学特色。所以地方性大学必须对自身教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比较优势和劣势,挖掘发展的机会,应对MOOC所带来的巨大威胁,才能在可以预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中顺利生存和发展。SWOT是进行战略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本文利用其对地方性大学进行战略分析。

1.优势(Strength)。与顶级名校和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相比,地方性大学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跟顶级名校相比,地方性大学与地方政府关系更加密切。这使得地方性大学在招生宣传、招聘师资人才(如解决所招聘人才的户口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治安管理等方面能够顺利得到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支持。(2)与顶级名校相比,地方性大学在科学研究、教学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使得地方性大学能够更容易地与所在地的企业、单位等展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而且在教学方面也能够方便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展开社会调查,与企业联合办学等。从而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能够更加方便地利用当地的资源。

2.劣势(Weakness)。地方性大学的比较劣势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跟顶级名校相比,地方性大学名气较小,从而无法招收更多的品质生源。总体而言,地方性大学由于缺乏顶级名校的影响力,其招生都会集中于特定的某个地区,无法招收更多的品质生源,甚至会使得其毕业生在个人素质和能力方面低于顶级名校的毕业生,从而在就业时处于劣势。(2)与顶级名校相比,地方性大学难以招聘的师资人才。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通常更愿意去顶级名校(能够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从而使得地方性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逊于顶级名校,这显然会进一步地在科学研究、教学质量、招生和就业等方面对地方性大学形成显著的负面影响。(3)同顶级名校相比,地方性大学科学研究水平较低,无法传授最前沿的知识。由于上述愿意,地方性大学难以招聘到最顶尖的科研人才,从而使得其科学研究水平低下。所以在教学方面只能传授已经成熟的知识,因而在教学方面也居于劣势。

3.机会(Opportunity)。MOOC的迅速崛起造成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从而蕴含了大量的机会。对地方性大学而言,潜在的机会体现为下面几点:(1)更接近学生,因而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更有机会做到因材施教。地方性大学在开展线下的传统型教学时,虽然可能在授课质量和知识更新方面逊于MOOC模式下的名校教学,但是可以抓住“距离学生更近”的机会,授课前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特点,从而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授课内容,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2)利用MOOC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节省一定的教学师资力量。地方性大学可以在MOOC平台上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将学分认证、文凭认证等环节与MOOC平台进行对接,从而节省自身的教学力量。(3)MOOC平台给了地方性大学“传播其优势教学资源”的好机会。地方性大学虽然在教学资源方面跟顶级名校相比处于劣势,但是很有可能在某一特定课程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地方性大学受制于各种名声、招生规模等各种因素,难以扩大其优势教学课程的影响力。而在MOOC时代,地方性大学可以在MOOC平台上开设自己的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扩大影响力。

4.威胁(Threat)。MOOC教学模式优势明显,从很多方面对地方性大学构成了威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求知者的吸引上。利用免费、上课氛围轻松、教学资源等众多优势,吸引求知者“用脚投票”,抛弃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从而使得地方性大学的招生规模锐减,甚至在严重时无法找到足够的学生以支撑庞大的教师、食堂、宿舍等构成的教学系统。

三、地方性大学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地方性大学进行转型发展的时间非常紧迫。为了适应MOOC冲击并求得发展,地方性大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详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做到细致化教学,因材施教。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因需施教,提高就业率和社会服务水平。

2.充分利用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对部分MOOC已有的课程,可以考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组织学生在MOOC平台上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传统课堂进行讨论,进行对MOOC教学模式的补充。

3.寻找挖掘本校的品质教学资源,利用MOOC平台扩大其影响力。结合地域色彩强烈的优势,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形成自身优势。然后在MOOC平台上开设相关课程,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大学教师论文:教师在武汉开放大学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摘要: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对传统电大教育的重大改革,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部分——武汉开放大学的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开放大学的教师们必须明确其责任和在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开放式教学交互手段,为学员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 教师;开放大学;角色;作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以来,全国电大系统兴起一股开放大学建设热潮。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各个方面也纷纷勾勒出办好开放大学的蓝图。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在体制机制、系统、平台、资源、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和探讨,提出了诸如学分银行、支持联盟等新的建设理念,使人耳目一新,让我们每一位将会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都会勾勒出未来开放大学建设的宏伟蓝图。

武汉分部作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应结合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原有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做好由传统电大向开放大学模式转变的工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要办好开放大学,就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前规划。纵观世界各国名校,无一例外都有一支的师资队伍。开放大学也不例外,因此,要实现开放大学“大于电大、高于电大、新于电大、强于电大”这个目标,建设“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巨型开放大学”,就必须从国家开放大学全局战略的高度破解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难题,这是国家开放大学立校之本。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离不开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思路是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为宗旨建设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以立足长远、兼顾现实、平稳有序、扎实推进”为工作方针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各地开放大学的建设。作为武汉开放大学的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应竭尽所能积极投身到武汉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当中去。教师在武汉开放大学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应是:

①应是终身学习的引领者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参

与者。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是教书育人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在这个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及新知识产生的时代,学习不应以拿到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为终点,人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都应不断充电学习,尤其是作为带领他人学习的领航者而言,更应如此。开放大学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向同学们传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为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学习,让更多社会成员、弱势群体等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及乐趣,并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参与者。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要持续整个人生的工作内容。

②应是积极学习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先行者。

开放大学要成功开展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平台的支持,它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如网络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程,它们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平台可以优化课程展示效果,使很多知识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广大学习者面前,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师要传授知识,应积极学习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相关知识,做其中的先行者,然后和更多老师一起互相沟通、学习,争取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去开展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

③应是各学校之间以及开放大学与支持联盟间的联系者。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必须依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才能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作为开放大学教师,应该广泛的接触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相关社会团体、相关学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才能不断吸取的经验、知识、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样不仅能把所获所得所学用于教学,更能促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④应是广大求学学生的服务者。

开放大学教育闪烁着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兴趣、自身条件开展教学。显而易见,作为开放大学教师,必须确立服务意识,为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提供导航服务。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体现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是平等的人与人的交往,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为友,尊重学生,地关心与爱护学生,以自己的情、自己的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用自己的心去培育、浇灌学生一生的精彩。如果教师缺失了这样的关心与爱护,师生之间形同陌生人,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对传统电大教育的重大改革,它的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部分——武汉开放大学,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和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们在武汉开放大学建设中应以武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开放大学发展优势,不断完善自己,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与学员们进行深度交互式教学,为国家开放大学的整体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篮球课程课堂教学教师有效行为理论研究

[摘要]篮球运动是世界上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其具有参与广、要求简单等特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篮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各类高校中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文献法等,对篮球教学中教师有效行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着重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同行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篮球 篮球教学 有效行为

马中林(1979-),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篮球是高校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项目,但是由于授课形式及内容设置单一等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难以开展,往往是学生自由活动。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将导致学生篮球技术理论的匮乏,仅仅将篮球当成一种初级娱乐项目。为此,提供高校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是高校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在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了能够更加系统性的对其给予理解和研究,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其国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属性研究

从文献的时间来看,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更多的学者在认识上形成了统一,认为仅仅只是关注有效的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相关素质与特点,而极少甚至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研究是具有严重理论上的缺陷的。他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也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个结果才是研究者们应该积极给以关注的重点或者角度。因此,研究方向应该由有效教师个体素质、特点向研究有效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转变。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外显性的,其是可以通过观察并可以记录的。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

Dunkin & Biddle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中可以分成四类:教学预定的变量、教学环境的变量、教学结果的变量、教学过程的变量。其中,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包括的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行为。虽然,教师“教”的过程无法决定或者代替学生“学”的结果,但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功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要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相当有效性。教师的行为往往是通过那些有目的、主动性地去调整那些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项基本变量因素,并合理地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积极主动地去指导与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实现相对有效的教学结果。国外还有一批学者们认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以这样假设:教学过程可以假设为一种线性的活动类型,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这一假设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里得到了认可,并影响着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关系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理论中还认为,教师教学的行为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较强的直接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会不同的直接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差异性上。美国的LShulman(1986)学者就指出:教师的相对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能够直接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良好性发挥,反之亦然。在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地给以观察和评价也是国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重点。

B Rosen shine & N Furst(1973)通过大量的教学试验和研究,成功总结出了五十多项有关教师有效性行为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指标,尤其是提炼出了9类教学行为能够产生显著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行为包括: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上的灵活的变化;以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和具有激情性的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进行学习的机会,并能给以积极性的反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的理论、讨论的技术等。

著名的学者J.Brophy & T.Good(1986)在其编写的《教学研究手册》一书中谈到了《教师行为和学生成绩》的话题,并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有效性,其应该包括:教师对教学的量与进度能够有效地给以把握和控制;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能够对学生充满一定的期望;课堂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关注时间上的分配问题,能够保障学生得到足够的学习时间,且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能够做到合理且结构上较为严谨,教学的目标设计上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教学活动上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中提问问题设计上难度水平能够适宜,问题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清晰性,提问后给以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合理,对学生回答能做出相关鼓励性地回应,对那些不完整或一部分的学生给以引导性的鼓励;课堂上作业和家庭的作业布置上能做到合理、科学。

当然,除了上面的相关研究,D.Borich(2000)的《有效教学方法》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其书提到的10种教师行为与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具有显著性的关系,其中有5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 behavior),后来也被称之为有效教学的精髓。可以说,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研究的成果也影响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教师有效性行为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体育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正逐渐扩大化。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研究的成果也正在影响着国内高校体育教师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成长。

大学教师论文:浅议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培养的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双师型”,是要符合本科层次教学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如何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亟待研究的。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一个五年建设周期的努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立应用技术大学顺势而为、应运而生。高等院校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科学、合理地找到自身定位、获得发展空间,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诉求。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发展的型例,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是应时、应需而生的。i

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它并不是简单的高职教育升级版,是一种大学的新的分类。这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可以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开展工作,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的各类人才。这种人才拥有较为熟练的技术与素质能力,减少了企业前期的许多培训,深受企业、行业欢迎的。

目前国内的研究提到“双师型”教师,主要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本文探讨的是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作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社会对于即懂理论,又有实践,既可以传道授业,又可以参与研究生产的“双师型”教师的需要是非常大的。要真正做好让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就要把好“修桥人”的关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师资,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

一、应用技术大学需要什么样“双师型“教师

应用技术大学是为了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这类高校是要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条件与行业优势,强化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和技能兼备的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而,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是不能等同于我们传统所指的“双师型”教师,它是有自身具体特点的。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国内文献中所讲的“双师型”教师普遍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是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兼备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可以认为就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专业人员,而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专业人士。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是比一般普通高职院校层次更高,条件要求更高具有本科层次教学教研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

(二)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1.“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质,具有一定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身心素质、创新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视角、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2.较长的工作专业实践经历是关键

以世界上应用科技大学办理好的国家德国为例,为了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在研究和开发等方面有至少 5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事实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有,10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他们取得教授头衔通常在 35~42 岁之间。ii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是具备学术、科研、实践等多种能力和精力的复合型教师。

3.有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拥有专业、时间长的实践经历是必备的关键,但是并不代表应用技术大学的老师就不需要理论,理论是技术的支撑。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限于专业职业方面的领域,还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宽较多的基础理论以及技能,以满足适应职业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技术大学都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展开的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同样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双师型”老师大多拥有博士学历,硕士研究生是低要求。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师学历程度上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要达到这个标准很难,有理论没经验,有经验的没学历的情况非常普遍。

4.具备良好的教学传授转化能力

具备良好的教学传授转化能力是任何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具有本科水平,又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应该具备更高的要求,仅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达到一体化,还要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可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熟练的操作和技能。iii他们需要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

5.能与生产现实相结合的科研能力

许多人会产生误区,即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只是高职教育的升级版,老师是不需要做好科研的。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层次分类,这类高校仍然需要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们的科研是要与实际接轨,要落地,要融入到教学和生产过程中去的。教师积极进行有关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另外,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以职业应用为方向开展相关的科研及开发工作。

6.有很强的市场创新能力

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与企业展开合作,能够投入社会生产,并且能与时俱进地参与到一些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鼓励教授不仅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参与一些专业行业的市场生产活动。学校还鼓励教授们开的公司或者事务所入驻学校,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有点类似于我国的产业孵化基地。从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职业经验可以看到,教师只有过去的社会企业实践经历是不够的,还应该与时俱进地不断实践。这样才能够满足行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师只有参与到行业专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利用和推广,才能在教学上满足社会、学生的需要。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管理办法,培养建成应用技术大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应增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应用技术大学要成功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成功转型,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尤为关键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的建立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还需要人社部、国资委、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共建共享,只有通过全盘的政策,给予学校支持,才能真正达到如国外高校要求的应用技术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iv

2.制定专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个老师必须取得的资格。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分类的大学,针对这类高校的具体特点,应着重在教师资格准入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制度去规范老师的“进口”,通过资格准入制度使用教师进入学校后能够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3.制定严格符合实际的招聘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招聘应该要符合此类高校的实际,除了采取传统的一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方式来进行遴选,应该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起专业实践能力的测试,测试也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人员的测试,还可以邀企业、行业的专家展开测评,请学生实际感受专业教师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好选择出符合需要的教师。

4.完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改进培养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成,这类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师资队伍高,学历人才少,博士比率不高。应用技术大学可以通过广泛全员参与培训,其中包括一部分老师校外提升,校外提升包括其他学校提升,企业培训,海外提升等,如重庆科技学院就投入了大量师资外培费用,用五年时间外送100名老师去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的对口大学或大型企业培训学习,师资队伍国际化明显提升,同时给予提升学历的教师许多政策优惠,学校许多人都得到了培养。学校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规定教师要到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去现场顶岗,从学历、经历上全方面培养教师。

5.加强引进力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它所需要的教师是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都很丰富的老师。学校除了依靠自身培养、从不同高校选拔高学历的人才外,要进一步寻找其他教师的来源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将这些经验丰富、懂技术又具备管理教学能力专家送到教学一线,可以迅速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引进后还需要再进行教师岗位培训,取得教师任职资格后才可上岗。

6.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与产业链对接,要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要让学生能直接对接到产业链的每一端,单凭学校的教学是不够的,要与时俱进了解企业所需,培养的学生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定期有企业和生产一线的人来学校传递新的东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聘请兼职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可通过客座、灵活教学、定期来校等多种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有经验、有精力的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做兼职教师,选择的时候不仅局限于生产一线,还可以在生产管理、生产保障等多种岗位聘请。

聘用兼职教师既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大学在聘请校外教师较大问题便是工资多少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人员都是单位骨干、中坚分子,如果过多用于校内教学,收入会受到影响,应该合理善用部级地方拨款,给予专项资金用于聘请校外教师,同时注重在精神层面奖励、科研帮助等方面假打力度,进一步吸引校外人员来校兼职。

聘用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引进的兼职教师将生产、科研及时线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带入学校,带入课堂。同时,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教研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一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重庆科技学院为了更好吸引兼职教师来校教学、鼓励各二级学院采取多种方式来校指导,在人、财、物上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吸引许多校外专家、技术能人如来校指导实验、设计,不仅局限于技术型指导,同时在安全生产管理、管理心理等多方面开展对兼职教师的聘用。

7.善用绩效工作政策,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应用技术大学大多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都在开展绩效工作改革,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善用绩效工作政策,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可以采取除学历以外,具有其他生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参加专业实践的老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贴。合理制定工作量计算规则,工作量的计算要不同于以外,不仅仅局限于上理论课时、对于实验课、课程指导、生产实习指导应该有一定倾斜,激发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经验告诉我们,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才能稳定这支师资队伍,提高他们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力度,有效促进教师的转变和提升。故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双师型”教师教学热情、工作激情,以及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学校方面应该考虑教师去企业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应给予一定补助或在晋升职称、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相对优惠的政策;制定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特色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办法,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8.支持高校自主职称评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倾斜

应鼓励应用技术大学开展高级职称教师评审,这类大学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该达到教师数的50%以上,对于它们应该分类指导,特别是对于高级职称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够单纯的按照传统的科研、论文考核,应该支持高校,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给予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加入生产实践、生产指导、发明等考核要素,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倾斜,通过职称评审良性引导教师,同事还可以通过政府谢帖,对于企业来校兼职教师,在企业的职称评定、考核、晋升上给予倾斜。德国在教授的聘任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承担更多及时线教学任务,在科研上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工作重点是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9.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教师在行业技术中心作用

应用技术大学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题的区域体系,通过深度的合作,促进技术的转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校教师更好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科研等深度合作,即能促进企业发展,又能转化研究成果,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最终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出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将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势,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能力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形成服务企业的特色项目和行业优势,拓宽校企合作的平台。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校自身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迫切需要通过强化“双师”素质意识、拓宽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渠道、加强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稳定双赢的培养平台等途径,打造高水平高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总之,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关系到一些地方型本科院校转型、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作者单位:1.重庆科技学院;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大学教师论文:学术自由视角下大学教师权益保护研究

摘要:学术自由是大学教师权益的灵魂。我国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学术自由的保护导致大学教师权益弱化以及学术质量降低。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法律层面和教师制度上切实保障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在大学理念上,树立“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划清行政与学术的界限;在法律保障上,制定专门大学教师权益保护法,关切教师权益法律救济与诉讼;在教师制度上,落实聘任制与教习制,明晰教师权利与义务。

关键词: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教师权益;聘任制

一、学术自由——大学教师权益的灵魂

学术自由是指学术研究者在社会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精神科学等领域的探究与知识的传授而不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学术派别的分歧。学术自由同大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大学发展的早期,中世纪的大学就获得了一些特权:内部自治的权利,自由讲学的权利,学位授予、罢教和迁校的权利等。[1]19世纪初洪堡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并确立了现代大学的根本原则和宗旨:及时,学术和教学自由。这条原则表明,教师有权利自由决定研究的课题,自由开设课程,大学允许不同的学派存在。第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这条原则说明大学的主要职能是追求真理,教授应当从事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传授给学生。[1]这两条原则确立了学术在现代大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这两条原则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在短短五六十年的时间里由比较落后的地位一跃成为欧洲的大学。

从中世纪大学在教会专制横行的时代争取到诸多的大学自治权利,到洪堡将学术和教学自由树立为大学的首要原则,学术自由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就是大学教师权益的灵魂所在。大学教师在探索学术、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其研究成果难免会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相悖的方面,这时国家不该因短暂的利益而要求学术真理的屈服,因为大学的学术成果虽不一定贡献于国家当前的利益,但其必然对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处于象牙塔的大学学术,理应是人类精神的净土、文明的指路灯。

二、窒息的自由——我国大学制度中教师权益遭遇的困境

由于没有一个能保障学术研究自由的制度,学术在我国大学中的地位明显降低,学术自由受到压抑。大学内部微观层面的教师权益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政主导,窒息学术自由,弱化发表学术言论的权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才能促进大学的发展,然而我国现今行政权力日益膨胀,教师权力明显弱化,教师作为被管理者处处都要跟随行政管理者的指挥棒走。教师的价值本应取决于其学术贡献,却变成取决于对行政权力的依附程度,顺应则在获取课题、晋升上一帆风顺,反之则举步维艰。同时,在大学的管理中,往往是行政垄断了学术资源的配置,教授却毫无发言权。例如部分课题的分配并不是以学术为评判标准,而是以行政职务的高低为准绳,“官大”则拿“大课题”、“大项目”。很多课题被行政领导占据,而其繁重的行政事务决定他们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其成果质量堪忧。

2.法律缺位,威胁教师权益,动摇坚守学术自由的信念

对于教师权益的保护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寻得依据,然而由于大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法》并不能涵盖大学教师权益的方方面面。此外,现有的教师权益救助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申诉制度流于形式,诉讼途径不明确等,未能成为教师真正享有和运用的主要救助工具,行政复议范围过窄,导致在实践中对教师权益保护的不足。[2]

3.竞争上岗,忽视学术本质,限制从事学术研究的自由

教师聘任制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正是当今世界大学通行的教师聘任制,然而其中的教师竞争上岗,扭曲了教师聘任制的本质,忽视了学术探究的独特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聘任法律依据的缺失与教师法律地位的模糊。我国目前尚缺乏教师聘任操作性的法律文件,教师聘任制的法律依据仅限于聘任原则和聘任方式的规定,对聘任合同应涵盖哪些内容、聘任的程序如何不得而知。[3]正因如此,各大学往往是自主实施聘任,随意性强,聘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教师的侵权行为。同时,教师自身的法律地位定位模糊。如《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只表明教师的职业性质,而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这也只是表明教师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对于教师究竟具有怎样的法律地位,没有做出判断。[3]

(2)教师权益维护代表的形同虚设与专门维护教师权益机构的缺失。在我国,并没有维护教师权益的专门机构,行使其部分职能的主要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大学工会,但教职工代表大会只是大学所有职工的代表会议,实际上对一些重要制度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毫无影响;大学工会最多只能是为大学职工谋取有限的福利。有学者就指出教职工代表大会也只不过是粉饰民主管理形式的工具。[3]

(3)竞争上岗的目标游离与教师自主研究的空间受限。西方大学设立的是教授终身制,尽管这一制度现在也受到一定的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保障大学教师自由从事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自由发表见解言论而不受官方制裁上起到重大的作用。学术研究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果,终身教职为从事重大研究提供了稳定的职业保障。然而我国为了增强竞争,提高质量,采取了治标不治本的竞争上岗方案,对于没有达到学术数量或科研项目数量的教师暂停其授课资格,或开除或转岗,这表面上是在促进教师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对学术自由的践踏,导致学术的粗制滥造。将教授当做公司职员,从深层的影响来说,它不仅遮蔽了大学基本结构和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而且将进一步损害学术自由和基础理论研究。[1]

三、保护权益之魂——大学教师权益保障机制架构

大学是时展的观察者、引领者,作为人类精神的堡垒、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大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大学追求学术的本质要求同自由的研究氛围密不可分,而教师作为大学中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传授者和传播者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学教师权益的灵魂,学术自由不仅是大学教师理想的选择,更是应然与实然层面需要得到保障的权利。基于我国高校教师权益在实际保护中存在的困境,提出了保障大学教师学术研究自由的机制架构。

1.在大学理念上,树立“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划清行政与学术的界限

“为学术而学术”,即致力于追求学术的本质,不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初衷,自由地探索真理。要坚定这样的理念,就需在整个体制的改革中放宽对大学的限制,真正给大学和大学教师自由。

(1)落实大学自治,减少行政干预与依附。首先,政府应认识到大学发展对国家的重大意义,给大学以更多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自主权,不因一时的国家利益而干涉大学的学术自由。其次,在校长的选拔上,取消行政任命,而是通过建立全国教授联合会,以自由竞选、投票选举的方式选拔各大学的校长,建立校长负责制,校长不仅对学校的发展负责,也对大学教师的发展负责,接受大学教授联合会的监督,切实保障大学的目标是“为学术而学术”。,在资金的筹措上,大学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从社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减少对政府的行政依附,给大学的发展赢得更大的自主空间。

(2)划清行政与学术的界限,明晰各自的职责。及时,建立教授评议会或类似机构,以监督大学的行政机构,使教师对大学的发展计划、重要决策和规章有一定的控制权,尤其是对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行为,如招生、课程设置、教师聘任、学位授予以监管。[1]第二,明晰行政与学术的界限,明确行政人员与教师各自的职责权限。大学应明确,行政人员的管理活动是服务于教学与学术的,而不是凌驾于学术之上。针对行政权力超越学术权力的现象应明确划分行政与学术权力的界限,行政人员负责管理大学非学术活动,为学术研究提供后勤保障;教师负责教学与学术研究并参与涉及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活动。此外,制定聘任规范,在聘用条件、职责和待遇上对行政人员与教师以不同管理。

2.在法律保障上,关切大学教师权益法律救济,明晰教师权力诉求途径

法律为教师权益的保护提供切实保障,因此,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完善大学教师权益法律与救济制度就显得迫在眉睫。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大学教师权益保护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大学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自由,并用法律条文规定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具体操作,从聘任的程序、教学原则以及法律地位的明晰等方面切实保障大学教师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建议教育部制定专门的行政规章,系统架构大学教师申诉制度,确保大学教师申诉权落到实处。

3.在教师制度上,落实教授终身制与聘任制,明晰教师权利与义务

教师制度是保障大学教师学术自由与权益的核心,欧美大学的教授终身制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如美国的教师组织通过各种合法制度下的策略或手段来为组织成员谋求应有的福利、薪资,使教师的工作有保障。[4]借鉴欧美经验,并基于中国大学的特征,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实行教授终身制与教席固定制,提高大学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大学的每个教学与科研单位设置固定的教师席位,比如某系教授若干、副教授若干、讲师若干等。根据历史传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设置教师席位,不允许随意更改,如要增减,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对教师的聘任依据职位的空缺而定。教席固定制是提高大学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前提。此外设置教授终身制,保障教授的学术研究不受政府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教授能安心从事研究而无后顾之忧。

(2)实行直接的聘任制,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所谓直接的聘任制即根据系所所缺的相应职位,直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开聘任合格教授、副教授、其他教职或研究职位。为保障所聘教师的质量,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为保障选拔的公平,举行公开的答辩会,然后由所在系所全体教授投票,将聘任的权力归于教授全体。在绩效考核上建立“三留人”岗位激励机制,即薪酬留人、人文留人和事业留人。[5]

(3)规范聘任合同签订,遵循合法、透明、公正、诚信原则。及时,按照《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内容,做到签订内容、程序合法。第二,公开透明地竞聘,举行答辩会,确保公正。第三,聘任合同一经签订,不得随意撤销、更改;否则,应对教师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如有法定理由和经法定程序予以撤销、变更的,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应的补偿。[3]

总之,对大学教师学术研究自由的保护需要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微观层面——教师制度的改革两方面着手,切实保障大学教师的学术与教学自由,使其从繁重的科研体系中解脱出来,从事有利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纯学术研究与教学,从而推动我国大学学术的发展。

大学教师论文:论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文章摘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为媒介的情感交流活动。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相反,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消极因素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文从这两方面论述,试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

英语教学;情感因素;积极

0 引言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也需要师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人际交往。这种交流除了有语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也要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可以提高课上课下的教学效率,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学中,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1 教师的积极情感因素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本。但是这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评定。学生英语学习的输入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与教师课堂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课堂活动设计分不开。因此,教师一举一动,包括情感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课堂表现现状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多,学生主要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当然,这也与中国学生的性格与所生活的大环境有关系。学生课堂活动表现不积极现象越到高年级越严重,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低点。因此,大学教师的积极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就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自身业务水平的自信和对学生表现的信心,会让学生感到敬佩,教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促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活跃,肢体及面部语言丰富生动,会感染学生,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语言表达。教师的授课声音清晰、洪亮、富有乐感和节奏感,也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正确的英语发音、动听的语调和地道、抑扬顿挫的英语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时良好的语言输入信息,使学生模仿的典范。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此外,如果教师在课下除了与学生进行学习上交流之外,能够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学生会因为喜爱这个教师,进而喜欢学习英语这门学科。

2 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因素

2.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快乐的情绪

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无障碍、顺畅地交流,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良好交流的前提必须是交际者心情愉快,交流气氛融洽。有心理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快乐、愉悦和兴奋时,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状态。教师课堂上兴奋和积极的情绪会很直接地感染学生,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情感投入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通过自己快乐的情绪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使用错误的英语表达方式时,教师也应该给以鼓励,尊重不同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答错问题的学生也许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哄笑,教师要及时给与保护,不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非常轻松,自信心增强,也有助于一部分对英语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改变想法,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2.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愉悦和饱满的情绪,离不开对自身业务水平的自信。试想一位对业务不精,发音奇怪,英语词语运用不地道的教师,在课堂上由于缺乏自信势必会便显得很紧张,说话磕磕巴巴,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都会替教师捏一把汗,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听课上,反而会偷偷的数教师磕巴了几次。学生会从心底里看不上这样的教师,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现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起点都很高,教师要随时关注英语日新月异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除了英语知识,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目标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引经据典,文化信息信手拈来,学生才会对你残生敬佩之前,自己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游刃有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3 教师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英语学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与人交流沟通,才能取长补短,取得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和配对联系的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教学活动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利用科学,学习效率高,学习成果明显。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会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对英语的喜爱之情。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要是一位合格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组织能力很领导能力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所谓良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能力。

3 总结

英语教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提高业务水平之外,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因素回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保持自身乐观愉悦的情绪,以积极的状态影响和教育学生。

大学教师论文: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数量持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成败,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在从单一的传统模式向多元化多媒体网络模式转换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和转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些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倍受关注,对教师来说,在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化网络模式转换的过程中,角色的定位和转换也至关重要。然而,这些院校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公众认同度低,生存和发展存在不利因素,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角色转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受条件和水平的制约,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听力课多数依靠录音机;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强调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听说、阅读能力的训练,交际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运用不到位;在教学手段方面,基本沿用黑板、书、粉笔、老师加课堂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很少应用,缺少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教学效果不佳。

2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缺乏深度,角色转换处于盲从跟风阶段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了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教学模式,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热潮。在教改初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逐渐淡出大学英语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式课堂教学。然而,民办高职院校仍有不少英语教师由于教师在认识上缺乏深度,将“自习”等同于“自主”,在教师角色转换中处于盲从跟风阶段。笔者从一些院校了解到,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借影片欣赏之名,实则让学生自习休息消遣,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差。

2.2 教师角色转换期待趋于理想化 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对教师角色期待增多,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设计师、导师、合作者、参与者、演员、主持人、心理导师,更要担当保姆的角色,从社会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了尽快满足社会期待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教师经历多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的心力交瘁。由于民办与公办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教师产生无形的内心压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效果等,甚至导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乃至辞职等。

2.3 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角色期待客观差异化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角色期待存在客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教师认同教师角色应该向多重化发展,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进校英语成绩偏低、学生学习习惯差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教师理想化的角色期待,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抑制和影响。笔者在甘肃民办高职院校作了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主观上接受了“多重角色转换”的理念,也比较认同理想的教师角色定位,但他们潜意识里仍然觉得只担当“知识传授者”的这一单一的教师角色。显然,教师实际的角色转换行为与教师自己角色期待客观上是有差异的,这更增加了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复杂性。

2.4 对实际操作复杂性估计不到位

2.4.1 教师个体差异估计不到位 教师之间个性差异明显,如性格差异等。教师的教学风格、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都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紧密联系,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角色行为及其转换。

2.4.2 班级差异性估计不到位 当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同一教师、同一教学模式和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这种体验在民办高职院校会更加明显。班级与班级之间差异性很大,学生关于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中的角色转换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班级差异性估计不到位也影响教师角色行为及其转换。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采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在此形势下,教师认识上要高度重视,绝非将自主式的教学方法理解为教师的不作为,或者放任教学,好的教学设备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是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要立足教材,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习资料、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反复研究、对比、过滤、整合传授给学生。

3.2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及学生基础差,大学英语教师又面临多重角色的转换,如果一味强调教师角色转换,不可避免地会让教师心力交瘁。基于这些情况,首先,教师要调整好心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即便是再努力,恐怕难以达到社会对教师日益增加的角色期待的理想状态。其次,教师应争取学校支持,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优化教学工作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3 为体现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关怀,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不以惩处为目的而以唤醒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作为评价的目的和前提,通过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予以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规划、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3.4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尽快摸清所带班级特性,并认真考虑各班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换要有相应的改变。同时,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更新、自我挑战等各方面的能力,根据性格、年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较大限度向理想角色范式靠拢。

4 结语

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英语教学的时间较短,且不完善,从而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提高认识,把握好角色转换以度过角色转换预期。

大学教师论文:360度考核在大学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而教师绩效考核是提高师资力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企业管理中的360度考核应用到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中,通过分析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对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适用性和实际操作注意事项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360度考核;大学教师;绩效管理;应用

原标题:360度考核在大学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7日

21世纪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发展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大学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与败,是整个大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根据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409所,学校专任教师有139.3万人。我国高等院校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师资质量,而绩效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对于大学教师绩效的考核与激励仍处于探索阶段,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大学教育的发展。

一、360度考核法的发展过程以及内涵

360度考核方法产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最初被运用于英国军方所设立的评价中心,在评价部队作战能力以及选拔士兵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五十年代起被推广到工商企业,主要用于工作岗位分析以及管理人员的能力评价、筛选与安置。到了八十年代,360度考核方法日趋完善,成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工具之一。

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视角考评方法,是指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多方位评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它不同于自上而下、由上级主管评价下级员工的传统绩效方法。

二、360度考核法对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适用性

(一)适用于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360度考核模型。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将不同形式的360度考评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如IBM、摩托罗拉、福特、迪斯尼、美国联邦银行等。目前,在国内360度考评也开始被一些企业采用,如金蝶软件、李宁公司等。本文把360度考核方法略加改动,就可以得出适用于大学教师绩效的考核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上级领导考评。上级领导主要指教师所在分院和系部领导以及教研室负责人,这些上级领导与被评价者在教学活动中交往密切,他们对教师的工作情况非常清楚,由教研室负责人直接打分,让院系领导对教研室负责人的打分进行微调,将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指标分为教学质量、教学态度两项指标,各院系再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对上述两大指标细化,拿出切实可行的指标细化方案。

2、同事(督导小组)考评。同事之间平时在教学工作中接触时间较长,相互间了解较多,最清楚彼此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细节,因此其考核结果比较客观、有说服力。为确保同事评价的客观性,可以成立3~4人的教学督导小组,由富有经验的退休教授、副教授组成,采取旁听以及与被考评者面谈的方式,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和效果、授课水平这四个评价指标对接受考评教师进行考评。

3、学生考评。学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判断和感受,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学校考评小组应针对学生考评设定特定的问卷,其评价指标可包含教学内容熟练程度、教学态度、教学质量、课堂氛围、课后作业适度及批改、辅导与答疑、教学方法等7个维度。

4、教师自评。教师本身作为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期间的绩效表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据此设定未来的目标。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但是一般而言,教师自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他们常会给予自己较高的分数,因此使用自我考评时应特别小心,尽量降低其主观性。

(二)360度考核适用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教师考核。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学习;在新型教学关系中,他们既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新课程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变得更有创造性,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个性、专业发展水平、职业道德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促进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360度考核法恰恰适应了现代教育背景下对大学教师的绩效考核。

三、360度考核在大学教师考核中的注意事项

把360度考核应用于大学教师考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确定并培训学校内部专门从事360度考评的管理人员。如果学校内部没有专门从事360度考评的部门或人员,可以聘请专门从事这一事务的机构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

第二,360度考核法在实施中应注意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便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定性考核是指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评价,侧重于教学的质的方面。比如,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学生对其传授的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与学校各项工作配合的积极性等。而定量考核是对其过程和结果从数量上进行评价,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变化、教学课时数、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等。

第三,认真统计评价信息、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出暴露的问题。现在已有专门的软件用于对360度考评信息进行统计评分,并报告结果,包括对多种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及时呈现。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极端值和集中值,对这两类数据要仔细分析原因,给予特别关注。

第四,及时反馈结果,进行反馈面谈。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是360度考核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只有把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让他们知道哪方面做得成功,哪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达到考核的目的。另外,还要选用合适的反馈形式,对于在某些方面表现好的教师可以公开表扬,但对于存在的问题,则应该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单独交流。

大学教师论文:浅议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摘 要: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出色的英语人才,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英语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质量。研究英语教师素质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以教得更好,还能帮助学校及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多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各种进修机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素质 构成要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这里用“基本”强调教师素质的“底线”,也就是说,缺乏或者没有达到这些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素质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素质是身心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就其相互联系来看,一般而言,身心品质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外在行为是身心品质的外化;就其差别来看,身心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内在”的要求,行为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外在”的期待。其次,从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对教师身心和行为品质的期待取决于对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2]据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素养和品质,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路人,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和品德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些年来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其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修为,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语言和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觉悟和信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会怀着满腔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尽较大的努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应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身做范,才能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语言基本功技能

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首要条件,它包括口齿清晰,的发音,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系统的语法知识,充足的词汇,以及良好的阅读能力及翻译能力,还包括较好的文学素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魅力征服学生,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上都受益匪浅,而且一个有着良好英语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变“要我学英语”为“我要学英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强化教学效果。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渊博的知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各门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储备上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是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具备而深厚的知识背景,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教师终身学习和富足精神生活的基础。[3]

英语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历史文化、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表达形式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4]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积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渊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以有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成功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设计。目前英语教学方法如下: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等。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安排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从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为己所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具有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而且学生之间的基础和能力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将教育规律和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奋的工作精神和革新的勇气,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思考,并积极进行更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多想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一点在教师的创造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表现形式多样,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具备较好创造性思维品格的教师思维一般呈现出独创性、灵活性及流畅性的特点。这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自身知识储备中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触类旁通,相互借鉴,这样,在教学上的创新活动才更新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创造性教育能力。英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善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并行之有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做出机智的教学监控。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提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真心、上心、细心的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新时代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培养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英语教学效果的强弱,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因此,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迎接新时期的要求和挑战。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多元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新的教师学模式经过近5年的研究已基本成形,但是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还没有完成自身角色转变,面对这一问题,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努力?相应的管理部门应如何引导?文章就这一专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角色转变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日趋全球化,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教育自然也身在其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各位教师和教育界人士都纷纷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于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育中,尤其是高校教育中普及并广泛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大学教育。但是同时也为所有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面对这种借助于多种技术方式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如果转变自身的角色才能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呢?本文就将针对这一问题围绕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多元教学模式中如何转变教师角色进行探讨。

一、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做好自身定位

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决定了当前的教育机制体系所需要开展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就要做好自身的定位。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积极的探索改革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学英语教师应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让自己成为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协调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实现自身角色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多元化的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二、积极做好教、学、研教师自身与管理机构的互动,提升教师队伍角色转变能力,培养多元化高校英语教师

教、学、研的提高是高校教师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生存之本,是让自身成为多元化的人才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需求的必经之路。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努力扮演好合作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启发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教学方面,一定要抛弃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科研方面,要勤奋钻研,能吃苦,肯吃苦,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努力让自己走在同学科科研的前沿,积极的和同行沟通,组建科研团队,成为科研攻坚标兵。教学方式方面,要虚心向同行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辅助手段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真正的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管理机构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研评估体系,加强和教师的互动,激发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教、学、研方面的合作,提升教师队伍角色转变能力,培养多元化高校英语教师。

三、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动力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等都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教学模式也自然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角色认知度。同时,高校及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总之,面对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师要做好自身定位,积极的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相应管理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鼓励与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培养出一批的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大学教师论文:天津职业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目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双师素质”教师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建立科学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一、“双师素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三、“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四、“双师素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天津职业大学;双师素质;教师;目标体系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有明显的不同,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还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天津职业大学注意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天津职业大学是以面向天津地区生产、管理、服务及时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理念知识,才能在课堂上作出精彩的理论讲授,举一反三,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点或知识面模糊不清,不光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困惑,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不明,如果学生带着错误的知识点走上未来的工作岗位去指导实践,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前沿的应用知识。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许多外资企业落户天津,对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这个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者,必须要具备专业前沿的近期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纳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落伍。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方式

1.严把人才入口关。天津职业大学严把教师入口关,学校的教师来自两条渠道:(1)从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选拔,教师的学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2)从企事业单位中调入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必须是“双高”,即高学历(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称(副高级职称或正高级职称)。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天津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天津职业大学领导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教师持毕业证、学位证到人事处办理报销手续,这一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截至目前为止,天津职业大学教学一线的专职青年教师都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还有的教师在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3.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前沿专业知识。学校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研究生院或国外去学习、深造;或让教师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或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师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进修、学习,还请天津一汽集团的总经理、天津眼科医院的一线专业人员、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刷技术骨干等到天津职业大学做讲座。

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是指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实践、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个技能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其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津职业大学在第三期教师聘任中明确提出“一线教师至少要半年以上具备行业学习的经历”,或是考取中级以上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天津职业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天津地区生产、建设、管理及时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规律,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所以,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2.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专业技能的内涵,不仅指具体的技术、技能,也包括在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即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经验性知识和实践工作经历,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下到企业中去,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例如:电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要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应懂得模具加工、金属工艺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程序;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师应从事过相关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实践;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具有商业、管理和贸易的实践经验和资历等。

3.掌握近期的、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大量运用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在专业职业技能上引发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秘书人员的会议记录手段由亚伟速录机替代了原始的纸和笔的记录,这就要求文秘专业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速录技能;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原来的数据核算,靠的是算盘,现在掌握的是会计电算化技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近期的、相关的专业技能,其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训室的训练,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驾驭教学。

(三)“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方法

1.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室的建设申报是先由各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学校再请岗位专家、教学专家进行论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并给予责任和压力,促使教师到生产及时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近期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中去。学校要求教师在3年教学期间,必须有半年的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回校之后的教师需要在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实训车间进一步地巩固、提高实践技能。校内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达到学校的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和学生实践教学三者互为促进的目的。

2.学校还积极拓建校外培训基地,让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职业操作的综合技能。天津职业大学有两百多家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单位,校企合作是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天津职业大学是面向社会的办学,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对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有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有时也带着教学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指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能力,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师对专业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等。

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以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彻底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颠覆性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时间,专业教师全员动员深入岗位一线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评价情况,分析归纳学生的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研究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需要设置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课程的改革。按照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完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通过大家说课、讲课、评课、改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补充、丰富更多的岗位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专业教材。

3.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通过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中、高级证书,在全国教学科技竞赛中天津职业大学教师也是名列前茅。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轻教育学、心理学培养的现象,高职师范院校尤其明显。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不清楚、说不明白。为此,天津职业大学的教师一入校就补上这一课,首先把教师送到天津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接着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系列讲座,教师们结合教育对象——高职学生进一步学习职业类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新教师还要参加拜师会,由有经验的老师手把手地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进入课堂听课,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使新教师很快成长。作为高职教师,能否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知识,不仅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将影响所有高职教育过程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此,高职教师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要进行重新组合,除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外,还应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课程,并注意加强微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师范类系列讲座。

(三)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可见,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就业、科学地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天津职业大学除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在学生进入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各专业还派专业教师针对实习岗位上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目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有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关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几年天津职业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在天津地区一直处于经验丰富的位置,这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思路有关,同时和教师们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研究是将已积累的知识加以应用来揭示客观世界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同时又是通过科研的实践活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科研活动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综合过程。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新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入业已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使之符合当时当地的职业能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

天津职业大学在近期教师聘任中明确规定教师的科研任务,校内社科培育课题、校内教改课题、天津市课题、职业研究会课题、部级课题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务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紧密相连。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出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科技发展的近期动态;鼓励青年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合作从事课题申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帮、带”作用;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增强其从事科研的动力。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站在同一个赛点上,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课题申报上国家应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倾斜政策,或者针对高职院校设立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的课题数量、课题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双师素质”教师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有较高层次的“双师”(相当于高级职称),中级层次的“双师”(相于中级职称),和尚未达到“双师”标准的初级技术人员。由于教师的专业、学历、能力、年龄、经验也各不相同,“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也应各不相同。天津职业大学把高层次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重点培养,高层次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学校在科研、实践技术锻炼等方面给予高层次教师更多的扶持,使高层教师的能力结构不断改善,使高层次教师的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培训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和补充。对于中等层次的“双师”,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动他们成为高级的“双师”。对于年青教师给予特别培养,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或聘请高层次的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年青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