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金融理财产品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大数据金融理财产品影响
摘要:
本文从大数据的兴起出发,谈到大数据金融的产生,继而结合目前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理财产品创新方面的几点成果,主要讨论了大数据金融对理财产品在交易成本、产品推广以及创新理念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在交易成本方面,我主要讨论了分布式金融服务系统;在产品推广方面,我突出了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在创新理念方面,我介绍了大数据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巨大贡献,大数据金融的两个主要创新模式——平台金融和供应链金融。
关键词:
大数据;大数据金融;理财产品;创新
大数据早在三十六年前就已经被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热情地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是大数据真正成为高频词并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时隔三十年,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数据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一瞬间,各行各业都从大数据那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而金融行业作为一个极度依赖研究数据的行业,自然对大数据起了浓厚的兴趣并早早地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于是大数据金融应运而生。大数据金融的本质是去中介化和价格透明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金融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供需双方的距离,并且很好地解决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数据金融模式广泛应用于对平台用户和供应商进行贷款融资,机构从中获得贷款利息以及流畅的供应链所带来的收益。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变得更加注重用户个人的体验,进行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设计,作为金融行业与普通百姓之间最主要最直接的连接,理财产品受到了大数据金融最为直接的影响,交易成本,推广方式与创新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大数据金融对理财产品交易成本的影响
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于经纪人的佣金、资产所有权的转移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等。交易成本毫无疑问会对客户的购买欲望造成影响,为了促进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购买,金融机构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减少交易成本,而这种想法恰恰促进了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媒介的产生,在客观上刺激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的同时,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高收益,而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收益,可以说,只要是追求收益的投资者都会对这类创新青睐有加,而很显然的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追求收益的。目前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便是交易手续费的打折,比如阿里金融与京东金融的基金产品交易手续费折扣常年维持在一折,有些甚至直接免除交易手续费,原本1%的手续费变成了0.1%,这对投资者的购买欲望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当然,交易成本不仅仅包含了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交易的便捷程度。因此,让交易变得更快速便捷成为了金融创新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创新令投资者的操作难度减少,节约了时间,同样是目前绝大多数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这类的金融创新大多数都要使用到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规模巨大的数据可以被有效处理,与分布式的服务相结合,每台计算机都参与计算工作,就可以把交易成本显着降低。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即使服务器没有任何压力,某些复杂的查询操作都会进行得非常缓慢,影响了最终用户的体验。在大数据量下对数据库的操作(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指令)会让数据库停止服务或者高负荷运转很长时间,影响了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可管理性。这个时候考提升服务器性能是不起作用,只有靠分区把数据分成更小的不部分才能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可管理性。通过分区把各部分数据放到不同的机器中,每次查询可以由多个机器上的CPU来共同负载,通过各节点并行来提高处理数据来提高性能。分布式系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巨大创新,在大数据金融中被称为分布式金融服务系统。
二、大数据金融对理财产品推广的影响
近几年数据化带来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也极大地丰富了数据的来源,然而在大量信息不断涌来的同时,人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也更加显得迷惘。由于干扰信息的增加远大于有用信息的增加,大多数用户很难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于是很多只能从众,追求热门的内容和产品。因此海量信息被埋没在用户无法获取的深处,成为少人问津、难以挖掘的冷门信息。信息超载问题成为了大数据技术的一大副作用,幸运的是,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工具——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个性化推荐不同于传统的随机或者热门推荐,它是通过分析每个用户的历史行为来区分用户兴趣和偏好的差异,通过建立框架模型,选择合适的算法,从而猜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产品。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的数据基础就是用户的历史行为,而核心思想就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来代替用户寻找和评估他从未接触过的产品,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向用户推荐这些用户很可能感兴趣并有价值的信息。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产物,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互联网相关行业,现在也很快被应用到了金融行业中,虽然只是初步涉猎,但也有了不小的收获。目前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尤其是用户,都对信息有着巨大的依赖,而这就决定了投资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投资活动。随着理财人数的增加和人们对理财规划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再加上大量用户在线上进行的开户、交易等各种投资决策行为提供的现成数据条件,对于用户理财行为特征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对用户而言,要从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中选择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的几种,同时搭配的资产组合,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储备和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对公司而言,利用互联网渠道对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则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还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目前金融行业正寻求向数据驱动型行业转型的契机,由此看来,建设智能化的客户营销服务系统将会是关键的一步。如今,用户在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都会被要求填写一份有关个人风险偏好程度的问卷,绝大多数用户在面对此类问卷时都会认真填写,毕竟关系到自己投资的收益性。通过这份问卷,商家能对用户的理财偏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该用户是风险偏好者还是风险厌恶者,是喜欢短期理财还是长期理财,对于理财产品的变现能力是否及其看重等等情况都一目了然。因此,商家便只会向该用户推送符合其喜好的各种理财产品,增加了他的购买可能性。同时通过对该平台所有用户的问卷的汇总,商家就得到了一份详细完整,偏差较小的统计资料,对商家在理财产品的推广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阿里金融的基金板块,在股市景气之时,重点推广的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指型基金,而目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低风险债券型基金,这便是在顺应用户面对市场行情的心理变化。并且阿里金融还经常推出海外基金,由国外大型投资银行的基金经理来管理,来迎合用户更倾向于国外成熟的大型投资银行的心态。当然,以上这些都只不过是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最初步的应用,一般只会用于对新用户的理财产品喜好的猜测与分析上。对于有了一定交易记录的老用户,以上调查问卷一般的方法就显得太简陋了。真正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需要的是通过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特征,建立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框架,选择合适的算法,开发建设完善的、个性化的并且智能化的客户营销服务系统来科学地分析用户的交易行为,找出真正适合该用户的理财产品并进行定向的推广。并且,结合对该商家整个用户群的行为特征分析汇总,商家就能知道自己的哪个种类的理财产品更受欢迎,需要重点推广;哪个种类的理财产品是用户比较期待而商家自身涉及不多的,需要尝试引入;哪个种类的理财产品用户购买得不多。需要研究是用户对产品不了解,推广太少,需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或是风险与收益达不到用户预期,需要减少投入。有了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自己的理财产品能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把握,用户也能更轻松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而不用费时费力地做各种研究与咨询。但是目前在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大数据创新方面还有着很多缺陷,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也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去量化各类数据的价值,缺乏大数据深度分析的能力和大数据创新应用的理念与收集建立有战略辅助价值的行业外大数据的理念,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系统任重而道远。
三、大数据金融对理财产品创新理念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理论
虽然目前我国人民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却面临同质化的问题。反而是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一些创新产品,如余额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几乎是瞬间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同时,随着政策的放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不管是国内或国外的银行,还是互联网的金融平台,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导者,就必须积极地研究应对策略,增强创新能力来创造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个人理财产品。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制度建设和革新;其次是金融创新理论,主要研究金融业务发展;第三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技术革命和应用。大数据金融在技术创新理论中有着最为直接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金融领域,高新科技的应用屡见不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各项服务都在不断加快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是推进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数据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又一大技术的进步,为金融行业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分析技术,技术创新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大数据与金融行业结合后的大数据金融主要有两大创新点:平台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两种模式。
(二)平台金融
平台金融模式主要通过打造金融产品的垂直搜索引擎,把有需求的借款人和有能力的贷款人通过平台进行对接。建立平台的金融机构通过云计算对用户的各项交易记录进行实时分析处理,从而形成用户在该平台中的累积信用数据,进而提供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阿里金融。阿里金融以电商为平台并利用支付宝的网上支付优势,通过云计算以及模型数据,处理所积累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信息而涉足大数据金融领域。阿里金融的成功之处在于管理层的战略眼光,早早地进入了大数据金融行业,成为了行业带头人。目前,阿里金融通过在电商平台长期形成的网络信用评级体系和金融风险计算模型及风险控制体系,基于其巨大的电商平台而针对货币基金理财、网上支付、小额信贷提供了大量的平台金融产品,涉足基金、保险、小贷等业务,如余额宝、阿里小贷等理财产品。
(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模式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由该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为主导,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来为这条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提供融资的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所的是依托实体供应链,这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运用效率。京东的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京东的优势在于差异化定位及自建物流体系等战略,因此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进洞形成了一套以大数据为驱动的京东供应链体系。在这一供应链体系中,京东作为核心企业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为下游消费者则提供赊销和分期付款服务。这些理财产品涉及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京东白条、黄金等产品。京东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品质供应商和个人消费者,结合了其拥有的精准的大数据,成功创建了京东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东通过供应链金融提高了其所在供应链的整体运营能力,通过资金流实现供应链的有机整合。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极大地发展了理财产品,并且还向融资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大数据时代,发展大数据金融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由此产生的理财产品的诸多创新也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金融定能成为主流,理财产品的创新也会有更深远的发展。
作者:朱树豪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控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金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互联网模式不断渗入到金融行业,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是这种新兴的理财产品尚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产品 风险 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刍议
互联网金融是“开放、平等、协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而形成的一个新兴领域。人们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终端等工具来参与到金融行业当中,其依赖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信息及时等特点迅速成为了金融界的新宠。许多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系列相对简便易上手的金融理财产品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参与到金融界,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收益。目前,就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来看主要集中在余额宝、理财通、京东金融以及各类网贷平台,这类理财产品基于其他领域内所拥有的大量用户群体,并顺流到金融领域内,打着让其用户安心参与获得收益的广告,不断扩大其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广度。就笔者个人及周边朋友的情况来看,余额宝由于其基于支付宝这个较大的网上支付平台来作为卖点着实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参与其中,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其收益确实比同期银行存款收益要高,但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种“离谱”的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银行业类的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银行的依赖越来越小。虽然这类金融理财产品操作起来简洁方便,收益也是一目了然,但是其在监管以及发生纠纷时的维权等方面的风险还难以有效地得到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监管风险
互联网的金融理财产品,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财产品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互联网而生的现代化金融产品。由于其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理财产品,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很难触及到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以余额宝为例来说,自其推出以来迅速在半年时间内就突破了5000亿的货币储量,这哥比例占据了全国总储蓄的1%,随后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方面的政策来对此作出相应的限制和规范,但余额宝依然火热,从最初那种可见的高回报收益转入现在的低收益比也难以阻止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它的信赖。笔者身边一位女性朋友曾说过:“工资放在银行指不定就丢了,存款利率还那么低,倒不如放在余额宝里有一点算一点,花着也方便。”这是现实,年轻一代受互联网影响极大,尤其是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他们必备的生活方式,许多交易都发生在线上。然而,余额宝真的就那么安全吗?用户放在余额宝里的资金是如何进行投资的呢?这些投资是否合理合法?诸如此类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方式对于互联网上的资金流向的监管相对困难,同时这么多的资金用来投资,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基金等金融理财产品都在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存有准备金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货币风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透明,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就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止损,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投资方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技术上的风险
技术上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敢于保障其百分百的安全性,一旦出现黑客攻击或者系统写入时存在的BUG等情况时,客户投资的资金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当然,目前见诸如报端的多是银行卡盗刷之类的,这也说明了开放的互联网会存在这样的风险。就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而言,其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稳定才能保障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会得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持,黑客攻击、病毒扩散都会对整个互联网系统造成动荡。前不久的勒索病毒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全世界各国政府投入那么大的互联网系统都难以抵制这类病毒的攻击而导致了许多业务的瘫痪,这不得不让人们警醒互联网金融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状况。虽然说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会越来越安全稳定,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又先天性地限制了其安全性的高度,病毒、BUG、黑客攻击等等绝不会消失,如何应对这种技术上的风险是我们应该考虑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三)法律纠纷风险
投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双务合同关系,这其中就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况,用户如何维权就相对困难。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中,资金的最初流向的产品方是难以固定的,且在互联网上的证据固定等相对困难,这不同于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会存在着固定的印业场所和签订的纸质合同,在纠纷发生时取证容易,对于相关责任方的控制也比较容易。例如,在传统的保险类理财产品中,保险公司会有固定的注册地及缴纳的注册资金,会与投资人签订相应的保险合同,这些都方便了人们对纠纷时采取措施的确定性;然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都发生在线上,固定证据确定责任方都比较困难。同时,这类纠纷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也难以明确,毕竟这类网上的投资相对来说是一种虚拟的货币交易,责任方的抗辩理由就相对较多,这也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适用法律上的“不公正”。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容易出现的法律风险,为了切实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针对纠纷发生时的适用法律条文等作出相关的规定,对于目前已经发生的问题难以m用现有法律解决的要及时通过相关部门作出司法解释。
(二)加强系统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
系统的安全稳定对于维持整个投资环境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要在技术上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加强系统的防火墙建设,研发出相应的应急系统措施,一旦出现系统安全问题时要有足够的应对机制,迅速地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三)加强监管
作为金融市场的后起之秀,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人们的投资带来便利,但是也要接受金融部门的监管,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所以,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行方要主动接受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对这类产品创新技术手段来主动进行监管。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我们要在看到其投资收益的方便快捷时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积极应对,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也才能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积极效益。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研究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理论框架,探讨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氛围、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是影响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交易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购买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社会认知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络金融发展极为迅速,产生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的多方位、多元化互联网金融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一直走在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金融业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逐渐形成概念,与人们的生活更为密切,产生了独特的发展形态。2012年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基于各种平台的金融创新产品开始出现,“余额宝”等本土化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更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消费者的碎片化理财,具有较高收益、门槛低和随时赎回的特点,激发了广大网民的投资热情。与此同时,对互联网金融及其产品创新的探讨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新兴研究热点。
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始于国外,但“互联网金融”不是通用的国际术语,多见的是“E-finance”,“E-commerce”,“Network finance”,即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其范围大于只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活动,并侧重金融交易、服务的信息化。Manuchehr Shahrokhi总结了电子金融的发展创新状况,分析了金融服务业和IT产业面临的挑战[1]。目前,互联网金融往往被具体化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兴金融交易模式和产品,Garry Bruton等分析了小微金融、众筹、P2P网贷等创新金融模式,以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模式[2]。一些学者们认为互联网金融依托移动支付、网络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信息与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第三方支付、信用评价与融资以及互联网理财等各种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3,4]。还有一些学者对影响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包括采用计划行为理论等模型对金融的安全性[5]、消费者满意程度、感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6]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互网金融模式和影响互联网金融使用的关键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使用行为研究较多,且主要使用计划行为模型进行分析,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较少。由于计划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体实施特定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而互联网理财产品是新生事物,需要在互联网氛围下进行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需要关注心理认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在不同的自我效能和社会认知水平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行为可能大相径庭。但现有文献尚未就此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金融机构的产品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为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提供决策建议。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文将主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已有文献分析构建研究框架。在查阅相关资料和相关调研之后,决定设置6个潜在变量:互联网氛围、计算机自我效能、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交易信任、购买意愿与行为。
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揉合内因决定论和外因决定论两种理念,辩证地提出个体的认知因素、环境、行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及其所处的环境为动态的互惠决定关系,任何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随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包括所处氛围、外在资源等。个体认知包括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我是否具备某种特殊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与个体的能力有关但并不能反映其真实能力,只影响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和完成任务的韧性;结果预期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判断[7]。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自我认知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自我效能即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组织内每个个体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接触和使用情况形成一种组织内的环境氛围,即互联网氛围。在使用互联网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会强化消费者对自身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价值判断。因此,互联网氛围会影响组织内个体对自身使用计算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判定,这种能力的判定即计算机自我效能。
风险控制认知是指个体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存在风险的程度和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程度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行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认知包括风险控制认知,并受环境因素影响。Sutton S.G.等指出企业个体或决策群体必须正确认识到电子金融(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企业才能成功实施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获得效益[8]。因此,互联网氛围(即互联网环境)会影响风险控制认知。
由于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基于信息动机和情感动机,喜欢使用互联网获取金融理财产品信息和进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购买评价,并通过“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与其他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互联网氛围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有关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沟通交流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互联网氛围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有显著影响;
H2:互联网氛围对风险控制认知有显著影响;
H3:互联网氛围对沟通交流有显著影响。
成颖等提出计算机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培训及其辅助技术使用等行为活动中的应用[9]。计算机自我效能作为个体认知因素将会影响个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行为。廖俊峰等将计算机自我效能作为研究个人网上银行采用意向的主要变量之一[10]。如果某个消费者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较好,那么他(她)会更有信心并更愿意使用计算机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计算机自我效能对购买意愿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将会影响交易信任并影响其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Kim等提出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时会考虑交易环境风险、本人的风险偏好、卖家的信誉度等等,这些交易过程中的相关风险需要消费者进行分析和控制,如果消费者对相关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知道如何进行防范,则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信任卖方[11]。所以个体对风险控制的认知将显著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交易信任程度。
消费者在搜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信息时,由于存在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和理解的不对称,他们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往往犹豫不决。张万力等提出沟通交流可以降低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认知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意愿[12]。沟通交流包括大众传媒对社会受众的信息传递、网络社交媒体的信息交流和人们日常交往时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有效的沟通交流活动将促进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构建对理财产品尤其是创新理财产品的交易信任程度,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交易信任一旦形成,消费者则更容易产生购买意愿并付诸行动。陈东宇等发现P2P的出借意愿主要受信任影响,交易信任影响购买意愿和行为[13]。鉴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5:风险控制认知对交易信任有显著影响;
H6:沟通交流对交易信任有显著影响;
H7:交易信任对购买意愿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基于上述变量设置和假设,本文的理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为确保测量量表的真实有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作者在参考相关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与有关专家和受访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在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之后,修改相关量表。然后进行范围较小的预调查,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预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及访谈意见对量表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确定最终调研问卷。问卷所采集的基本信息有职业、学历、年龄和年收入,问卷主体部分采用了Likert五点量表形式:数值1表示“不赞同”、数值3表示“不确定”、数值5表示“赞同”。问卷主要涉及互联网氛围、计算机自我效能等6个变量,共16项,问卷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问卷的调研对象是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无锡市、苏州市的普通市民,既包括分布各行各业的工薪阶层,也包括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平台共发放问卷800份,每个地区为200份,有效问卷725份。被调查人群职业主要为女性(61.23%),以年轻人为主(20~40岁占比为75.37%)。受教育水平较高(大R陨险90.15%),收入水平也较高(收入在3万以上占77.34%)。将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支付宝注册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各项比例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该样本是有效的。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统计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各测度指标平均值在2.77~4.57之间,中位数主要以3为主,众数以3为主,标准差范围在0.83~1.22之间。通过上述软件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经常使用互联网(相关测量指标的平均值均大于3,中位数和众数都在3以上),但是他们很少进行以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主题的信息交流,并且对该类产品的风险认知程度不足(相关测量指标的平均值基本上小于3)。此外,由于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缺乏交易信任(相关测量指标的平均值基本上小于3),受访者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持观望态度,但也有较多受访者愿意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确保较好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理财收益。观察变量描述性统计量具体如表2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测量指标
y1的众数、y3的中位数和众数、y10的中位数和众数均为5,这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极度依赖互联网,并爱好使用QQ、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进行信息交流。此外,测量指标y2、y5、y6、y9、与y16的标准差均超过1.1,这说明受访者们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购买行为差异显著。
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衡量调查问卷的性和一致性,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分析软件为SPSS22.0。分析得到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参考标准为大于0.6),表明问卷内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具有较好的信度,相关量表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可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效度检验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型检验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912,远远大于0.6,Bartletts球型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表明各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此调查问卷效度较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因子载荷基本大于0.5,且累计方差解释程度均大于80%,说明相关量表较为理想。
3.3 模型的建立和适配度检验
本研究依据社会认知理论,基于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使用AMOS软件构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外因潜变量为互联网氛围,内因潜变量有计算机自我效能、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交易信任、购买意愿与行为。本研究在模型修正时发现,y1与 y3观察变量题项所测量的特质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性, y4与 y10之间、y5与 y7之间、y8与 y13之间也是如此。因此设定了上述四组共变关系,从而减少模型的卡方值,使得模型更契合实际。
为验证上述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模型整体适配度和基本适配度进行检验。根据表3所示,良适性适配指数(GFI)大于0.9,这说明该模型的协方差在解释样本数据协方差时,效果较为理想。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增值适配指数(IFI)、比较适配指数(CFI)、简约调整后的比较适配指数(PNFI)等指标均符合标准。但卡方自由度比CMIN/DF指标略偏高,这可能是源于该样本相对较小,从而导致该指标不够稳定。总之,该模型整体适配度较好。
根据图2所示,观察变量y1和y2能被外因潜在变量“互联网氛围”解释的变异量较高(分别为0.59和0.76),说明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更能反映互联网氛围的构念特质,而y3能被互联网氛围解释的变异量较低(因素负荷量为0.46),这说明受访者上网的频率对互联网氛围的相对重要性较低。y4和y5,尤其是y5观察变量能有效反映内因潜在变量“计算机自我效能”所要测得的构念特质(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69和0.81),这说明受访者相信自己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尤其是熟练使用计算机购买余额宝等产品能有效反映受访者的计算C自我效能的构念特质。同理,观察变量y6、y7、y8能被内因潜在变量“风险控制认知”解释的变异量较高(分别为0.63、0.88和0.79),说明受访者通过认知余额宝等产品风险及其风险控制、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能较好反映风险控制认知的构念特质;观察变量y9、y10、y11能被内因潜在变量“沟通交流”解释的变异量较高(分别为0.80、0.57和0.75),说明受访者在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时与朋友、同事和家人及互联网企业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能较好反映沟通交流的构念特质;观察变量y12、y13、y14能被内因潜在变量“交易信任”解释的变异量较高(分别为0.89、0.82和0.65),说明受访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及其较高收益比较放心、对互联网企业比较信任能较好反映交易信任的构念特质;观察变量y15、y16能被内因潜在变量“购买意愿与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较高(分别为0.93和0.90),说明受访者愿意购买和持有互联网理财产品能较好反映购买意愿与行为的构念特质。总之,在对模型基本适配度检验中,除y3互联网氛围的因素负荷量是0.46外,互联网氛围对应的其他两个观察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均大于0.5;计算机自我效能、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交易信任和购买意愿与行为所对应的观察变量的所有标准化估计值均在0.5至0.95之间,且无较大的标准误差,所以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较好。因此,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消费者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行为。
3.4 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
图2显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各路径系数,通过对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互联网氛围分别对计算机自我效能(C.R.=6.940,P
3.5 总体效应标准化估计
在标准化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前提下,总体效应标准化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潜在变量之间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可表述为:潜在变量“交易信任”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回归系数值较大(0.619),表明“交易信任”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直接效果最为显著;潜在变量“计算机自我效能”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回归系数值为0.327,表明“计算机自我效能”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直接效果也比较显著。各潜在变量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间接效果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互联网氛围(0.785)、风险控制认知(0.319)、沟通交流(0.249)。通过对不同潜在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值进行比较,发现各变量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间接影响效果:“互联网氛围”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间接影响效应较大,“风险控制认知”次之,“沟通交流”最小。
3.6 事后访谈
针对部分消费者的事后访谈表明,他们经常通过互联网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了解新推出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朋友圈”流通理财心得和信息。他们(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认为在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存在身份认证手续繁琐、银行支付限额过低,担心存在产品被大量赎回的金融系统性风险、计算机(或手机)感染“木马”病毒等技术风险、计算机操作风险等。因此一些消费者认为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
然而,大部分受访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认为该类产品实质是对货币基金的“团购”,具备无门槛、零收费、随时赎回且具有较高收益。当前股市大幅震荡、楼市泡沫严重,民众的投资渠道较少,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仍是不错的理财方式。此外,受访者大都认为,虽然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不断压缩“第三方支付”的生存空间,他们今后仍将继续购买或持有“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适配度检验和假设检验,认为该模型适合于解释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及时,由于作为环境因素的“互联网氛围”对“沟通交流”“计算机自我效能”和 “风险控制认知”的影响效应均非常明显,“互联网氛围”对“购买意愿与行为”的间接影响效应较大,并且“计算机自我效能” 和“风险控制认知”对“购买意愿和行为”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这正好符合社会认知理论中环境因素(互联网氛围)和个体认知(计算机自我效能和风险控制认知)对个体行动(购买意愿与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沟通交流”对“购买意愿和行为”具有较强的简接影响效应。这表明通过大众传媒、网络社交媒体、日常人际交往等不同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对消费者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行为影响显著。这也说明基于大众传媒、网络社交媒体和人际交往的信息交流,能促使人们形成偏好意愿。
第三,“交易信任”对“购买意愿与行为”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效应,这说明消费者对金融理财产品及所属互联网企业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其购买意愿和行为。
为有效增强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以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划分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客户群的标准之一,应多关注互联网氛围良好的社区中那些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的消费者,进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定位;互联网企业应设计简洁的产品、便于操作的工作流程、合理的风险内控和信息披露制度,亩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应结合使用传统大众传媒和人员促销等方式对中老年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沟通,促使他们接受这种全新的理财产品;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帮助消费者建立互联网金融理财新理念,提高消费者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他们购买适合自身需求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变革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大力发展,互联网浪潮兴起,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进行改革。互联网的传播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金融也形成一定的冲击,金融行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对银行理财产品也进行了变革,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互联网销售模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银行理财 产品营销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外,社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而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也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逐渐发展为线上网点的销售渠道,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也纷纷建立了线上渠道销售模式,成功吸引了商业各界的注意,也进行了效仿[1]。但是线上渠道的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又是否能替代传统的线下网点?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现状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在各银行中进行产品销售,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各网点,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的兴盛,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走进了千家万户,逐渐线上销售模式也成功被人们所吸引,银行也因此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银行的销售规模从理财产品扩大到其他各项金融产品,形成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代销状态,以下就银行的销售模式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代销模式
互联网销售模式,从根本上说理财产品还是由银行发起,为互联网的终端用户提供理财服务,客户可以从银行发起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理财产品,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这也是目前由银行系统符合规定的代销模式[2]。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兴业银行所发起的一种代销模式“钱大掌柜”,该方法是通过整合各家银行之间的财富管理业务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财富管理网上平台,这种平台包括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基金,证券,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各种金融服务管理。该平台是通过银行发起的互联网销售,客户可以在线上及手机客户端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并省去了其他中间环节,为客户的服务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与互联网合作销售模式
该模式是将银行与外部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并通过该平台将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但这种模式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由于监管力度较强,这种方法并没有进行开展,比如之前广发银行与淘宝网的合作,还有招商银行和京东金融的合作,都没有取得成功。该模式的存在仅限于线上销售,而没有线下具体的销售形态,还需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安全性不高,因此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3]。
(三)第三方销售模式
第三方销售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销售平台进行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是委托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时,是通过网站进行购买,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网站以第三方的身份对银行进行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所有权还是归属于网站所有,而不是客户本身,因此该模式没有较为严谨的监管力度与法律效益,并且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稳定,存在极大的风险。当然这种模式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更加便捷,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带来了便利,并且购买理财产品时门槛较低,为大部分客户都能对理财产品进行购买。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法律监管下互联网代销模式存在制约性,就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总体而言,互联网代销模式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打破市场渠道垄断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下,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进行严格的监管[4]。但现在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和产品都在增加,投资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加深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还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对投资能更加独立,培育风险意识。并且金融市场的改革,让我国的金融局面打开,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未来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相对重要的一个销售渠道。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受监管机构的制约,对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上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必然的,对投资者的权益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规避风险的办法,通过健全的管理办法引导投资者规避风险,对待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并让金融市场能够有序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互联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金融市场也逐步打开,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打破地域的限制,形成线上营销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对传统的销售渠道形成强烈的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I销渠道终将代替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方式更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金融高门槛的局限,增加投资者的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理财观念[5]。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让这个大数据时代更加丰富也更加完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理财方式,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拓展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结合的模式,单一的线上销售模式,还有第三方销售模式,但是当前社会的监管机制仍对这种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上看,这种新型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潮流,为更多的投资爱好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及高效益的投资回报。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农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摘 要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村理财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农村理财产品,能够保障农村理财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的是,如今我国农村理财产品的市场并不活跃,农民的理财意识淡薄、对金融机构不够重视、缺乏理财产品等是最主要的表现。因此,金融机构应重视对理财产品的开发,促进市场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金融理财产品 创新与发展
一、发展农村理财产品的必要性
(一)满足农民收入提高后的理财需求
根据相关的统计,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从1991年的708.6元上涨到了2009年的5153.2元。如今,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还在不断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农民对于理财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要注意挖掘市场潜力,并加强对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地开发理财市场,使得农民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二)有效应对通货膨胀下的资产管理
现如今,全球经济呈现出了生产动力不足的特点。而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了较好的回声趋势,但消费疲软的现象仍然存在,且这一现象并没有呈现出好转的趋势,消费价格仍然在不断上涨,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多农村居民都将富余的资金存入银行,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因此实际的存款利率经常为附属。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存款利率一共经历了9次变动,2008年12月23日之后经历了多次调高,截止到2011年7月7日更是将利率调整到了3.5%,但与同期通货膨胀率相比,利率本身就是负利率,加上股市低迷,老百姓产生了越来越强的理财愿望。
(三)降低农民参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风险
现如今,民间借贷的难度正在不断增加,同时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制并不完善,因此农民借贷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民间借贷的利率从20%到40%不等,对于投资者来讲,这样的利率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对于企业来讲,这样的利率却有着过高的成本,这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的产生。根据一项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温州近90%的家庭以及60%的企业都参与过民间借贷。农户无法承受市场风险,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规律。在应对市场风险上,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满足农村理财的需求,向投资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从而降低风险。
二、目前农村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理财产品品种少、起点高
现如今,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来讲,储蓄产品已经成为理财的选择。根据相关的统计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三农”服务的大型银行,其推出的对保守型客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14%,而其他系列的产品则为非保本型的产品,一般来讲,农民很少会关注这一类型的产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104个产品,但在这些产品当中,很少有产品适合农民投资;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储蓄类的产品。同时,由于农民的收入带有周期性的特点,因此所推出的产品都以闲置资金为主要的内容。但就目前来讲,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对于农民来讲还是相对较高的。
(二)金融机构对农村理财产品的开发重视不够
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往往淡薄,将资金存到银行是农民的主要理财习惯。对于银行来讲,我国农户人民币的存款是十分重要的资金来源。从农村的角度来讲,银行偏向于经营传统的贷款业务,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城市产品的开发中。这也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成长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产品收益差距也导致了农村理财产品经营动力的缺失。
(三)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发售危害农民利益
现如今,在金融市鲋校非正规金融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对于农民来讲,非正规渠道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自身更高的收益水平,因此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在农村,民间借贷因其自身较为简易的特点而普遍存在,这也给资金供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如今,政府并没有对民间金融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的规范。并且,民间借贷存在着高利贷的现象,这增加了经营成本,同时也导致市场竞争力的降低,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三、发展农村理财市场的对策
(一)普及农村理财知识
想要更好地发展农村理财市场,就需要做好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使农村理财现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经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农民对这些产品是比较陌生的,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使农村的理财环境能够得到改善。金融机构可以开展下乡服务,印制一些读本,通过这样的方式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在普及理财知识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对产品的收益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要让农村居民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理财产品的风险,从而使得农村居民能够拥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政府还可以组织人员开展相关活动,在农林频道节目当中定期进行金融知识的讲授。
(二)金融机构思想的转变
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理财业务能够改变金融结构的收入现状,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使得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帮助企业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金融机构应改变理财只面对高端客户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对农村理财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对营业网点进行科学分布,加大对农村理财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具有“支农”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对的客户都是农民,因此在业务开展的过程当中有一定的优势。金融机构应在了解农民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拓宽服务范围。
(三)增加农村理财产品的供给
对于理财产品来讲,农村市场有着特殊的需求,并不是将城市理财产品放到农村市场就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要想获得农户的认可,理财产品就应该遵循实际情况,提供操作方便、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
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户投资者,金融机构可以推出保本型产品,而这种产品也是稳健性客户愿意选择产品。现如今,投资类的保险理财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虽然保险机构有很多的保险产品,但由于农村不具备较多的网点,相关工作人员技能有限,因此难以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险公司应关注农户的需要,为农户量身定制理财产品。
(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摘 要: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广泛宣传下成长迅猛。互联网公司凭借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的优势进军金融领域,对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银行线下业务的经营都造成了猛烈的打击。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收益率、流动性与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与发展以及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
在如今,如果有人问你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什么?可能你一时半会儿并不能做出答复。但如果提到微信理财、京东小金库、余额宝,想必有不少人都会有话要说。2013年6月,“余额宝”这一业务在支付宝的基础上上线,自此,P2P、网上银行等“互联网+”产品迅速在大众生活中引起反响,对银行传统理财产品发起了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在海内外的发展近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出、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单单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联合,而是在实现安全、便捷等网络技术程度的基础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顺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联合的新兴范畴。
海外互联网金融的起步时间早于海内,最初,美国于1971年就建立了Nasdap系统,将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投入了运营。其后,到了2005年3月,英国又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投融资渠道--成立了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2009年,Kickstarter作为美国首家众筹融资平台正式上线。
Paypal网站上诞生了全球及时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用户及时步只需要在网上注册账户,然后在这个账户中存入钱,每月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收益,这种便利快捷的理财产品立即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好景不长,21世纪初,美国资本市场利率大幅降落,原有的基金收益难以持续维持,因此Paypal采用放弃资产管理费用的方法来保持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整个货币市场基金又一次面对利率下滑的困境。几年后,Paypal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在经营了十余年之后于2011年7月离开了市场。
相较于海外而言,国内互联网的起步稍显落后。国内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分为三个过程,及时是1998年到2005年,业务还局限于网上汇款,网上转账等;第二是2005年到2013年,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开始兴起;第三是2013年至今,互联网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到了更深层次,使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更上了一个台阶。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客户总数已经超过6.5亿,电子银行的交易替代率均超过60%,成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重要渠道之一。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对比分析
1.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
从营销模式来说,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购买时,因为产品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需要银行职员的解释,这就给用户购买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秉承着“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的理念,将用户的感受放在及时位,让用户随时随刻到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收益,购买时也不需要繁琐的程序,仅靠用户自己操作就可以完成。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方面更能做到好。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线下业务,用户只能在银行才能获取关于产品的信息,用户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就会对用户的收益以及时间造成损失。相比较而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更为广泛,用户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实时的获取产品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省时省力、高速便捷”的特质更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
2.收益率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模式过于专业化,使得此类产品的收益并不理想。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崭新的运营模式以及直观的利益收入都使得大众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数据显示,在余额宝等产品推出之初,短期收益率一度超过8%,远远地超过了同期的银行传统理财产品。当然,近些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的蒸蒸日上的同时,传统银行并没有逃避冲击而是选择勇敢面对,也逐步的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宝宝“类产品。从近些年的信息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了改革创新后与金融理财产品在收益上逐渐趋于一致,增长趋势相近,有些银行推出的新产品的收益甚至出现了对金融产品的赶超(见表1)。
3.流动性
当今,快节奏俨然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主旋律,在确保收益率的基础上,用户们更多的是比较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用户一般不能提前终止合同,少部分产品可终止或者质押,流动性较低而手续费却很高。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一般都采用T+0或T+1的模式,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即时赎回使用,而且,即使在在T+1时段内资金无法及时转入银行卡,也可以转入支付账户实现支付和消费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高速“和”便捷“两大要求。
4.稳定性
虽然余额宝能够保障客户资金赎回即时到账,但变化的并不是货币型基金的结算方法,是靠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为客户提前垫资而实现的,这就说明垫付资金的压力与规模成正比例关系,一旦赎回的规模超过基金公司垫资的能力,则极有可能对收益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余额宝的本质并不是储蓄而是基金的投资,所以没有人能够保障余额宝可以一直保持高收益。而商业银行因为有严格的监管,在申购任何理财产品之前都会和客户详细讲明投资的风险,这就会给客户形成一种风险意识,使得理财投资更理性更谨慎。
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购买的,其安全性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上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余额宝账号被转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新闻出现,再者说,在当今互联网支付日益流行的社会,手机丢失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投资账户损失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但相比较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则高出许多。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各大银行都施行央行制定的统一标准的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享有着固定的利息差的政策红利。但自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之来,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其”高收益、高流动性“的特点所吸引,更多用户选择抛弃银行的活期存款而选择将闲散资金投入互联网金融产品,使传统商业银行感到措手不及。
以中信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的”薪金宝“为例,其是为客户提供的一项活期资金余额增值业务,无需赎回操作即可实时进行理财资金的取款、转账和ATM消费,流动性已然超越了互联网类理财产品。
四、启示
1.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启示
在市场的发展中,余额宝的出现直观的反映出了我国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缺陷和弊端,其发展的迅猛也向传统的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一旦大众更趋于接受这种新的互联网理财方式,对于银行造成的打击是可以预见的。因此,y行理财产品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将忽略的潜在市场一点点找回,推出适合这类投资者的产品才能扩大市场占有。而且,银行还应该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资源,及时宣传和更新自己的产品信息,努力拓展银行的网上业务,完善法律制度,保护用户的权益和地位,提高透明度,让投资者明确资金投入领域和流向。
2.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启示
互联网金融产品首先亟需解决的就是风险问题,其包括投资风险和网络风险。传统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较低,但风险也低,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向银行理财产品学习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网络风险,第三方支付指令的传送过程中,极易对用户的资金安全和消费者的信息隐私,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所以做好网络安全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理财产品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间的对比分析
【摘要】2013 年 6 月 13 日,阿里巴巴在支付宝的基础上推出了“余额宝”这一项业务。这一举措掀起金融业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烈讨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理财产品发起了挑战。因此,本文着重对余额宝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把余额宝和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两者进行优劣对比,分析这种金融创新带给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以及银行业的未来对策。
【关键词】余额宝 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一、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Pay Pal公司于1999年设立了账户余额的货币市场基金,该基金由Pay Pal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联接基金的方式交给巴克莱的母账户管理,用户只需简单地进行设置,存放在Pay Pal 支付账户中不计利息的余额就将自动转入货币基金市场,从而获得收益。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在农村的普及速度超越城市。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中国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客户总数已经超过6.5亿,电子银行的交易替代率均超过60%,成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重要渠道之一。
同时,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也是限制网络金融普及的原因之一。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开始陆续出台一些管理的法律规范。
二、余额宝产生原因及运作模式
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于支付宝账户管理系统,资金在支付宝与余额宝之间转移相当于购买和赎回基金。余额宝收益为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收益,余额宝沉淀资金由基金公司进行管理,基金公司将筹集的这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的投资中。由于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所获得的收益比散户分散投资要多,基金公司将这些收益中的部分收益与用户和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分享。支付宝的起点最少 1 元,大大降低了理财投资的准入门槛,因此在成立后很短时间内就得到迅速发展。
(一)急需解决第三方平台沉淀资金的问题
沉淀资金又称作“客户备付金”,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杨国明、李宝华,2006)。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设立过渡账户,使收支款项在支付平台上实现可控性停顿,在双方确立交易关系后可以直接转移资金去向。这种支付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资金沉淀。支付平台的资金流动性很大,甚至每时每刻都有资金被支取或转走。但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补充,因此还是有大量的资金沉淀生在支付宝的备用金账户上,这样就产生了数量可观的孽息。沉淀资金的价值取决于存放时间和投资回报,通常市场利率越高,资金沉淀时间越长,沉淀资金价值就越高,但是又有短期流动性,一笔固定的沉淀资金一般只能用于短期投资。而余额宝的出现应对了沉淀资金所产生的问题。支付宝通过和天弘基金的合作,把用户账户上“闲置”的钱“盘活”起来。把散户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后进行货币基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余额宝的推出带来一个三赢的局面。
(二)运作模式
首次投Y余额宝的用户可以在支付宝中建立一个独立的账户。通过银行的网上支付等方式把资金转入到支付宝中,然后申购天弘基金的增利宝基金。待基金公司确认其申购份额后,基金公司将其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货币基金的投资。当用户需要用支付宝支付时,能即时赎回份额,然后去支付购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这个过程就是:转入确认消费/购买转出。现阶段天弘基金主要是投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型等特点。
三、银行理财产品与余额宝比较
(一)流动性
余额宝推出时的口号是即时赎回。余额宝的购买采用的是 T+1 模式,余额宝对以确定份额的用户计算收益,所得收益每天都计入客户的余额宝账户。余额宝资金可以随时转出或用于各种网购支付,转出金额实时到达支付宝账户,对于实时转出金额不享受当天的收益。银行的传统理财产品一般采用的是T+2的购买模式,而赎回模式则是有快有慢。
(二)风险性
余额宝的风险及时种中收益风险。在余额宝开始之初,阿里巴巴就一直在弱化余额宝作为一种基金投资的风险,宣传上只是一直强调比活期储蓄高十几倍的亮点。余额宝只是因为其申购和赎回的时间短,操作比较快捷而能在时间和灵活性上与活期存款相媲美,却不具有活期存款所有的高安全性。
第二种风险是互联网技术风险。从余额宝问世至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余额宝账号被转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目前,余额宝方面推出一个新的服务协议,余额宝的资金将由平安保险承保。
四、结论
(一)对传统金融的启示
(1)重视互联网“长尾效应”银行是合法“吸存”的金融机构,银行通过吸收客户的储蓄然后进行贷款,利用贷款和支付利息之间的利润差来实现盈利目标。“长尾效应”认为,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银行“刻意遗忘”的这部分人群正好能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在余额宝面世之后,各大商业银行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表明,银行已经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压力。在未来,商业银行要与一些稳定的基金公司合作,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法开展的独特业务,才是未来出路。
(2)充分利用互联网潜力,扩大服务优势。管理经验丰富、系统资源强大、有强大的国家后盾作为安全保障以及无可撼动的国家信用都是商业银行的优势。如何更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是未来银行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2014年和 2015 年两年网民人数年增长速度都在 42% 以上。网络化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金融业务易于数字化,因此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有天然优势。银行正在积极拓展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纷纷加大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推广力度。通过网上平台,客户可以减少到银行办理业务所耗费的时间和次数,银行也可以减少柜面业务办理压力,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实现销售模式转变和创新。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优势及发展探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投资者是否真正懂得投资理财都可以进行投资,其操作都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以余额宝为例,其产生利用高额的利率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参与,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之处和未来发展进行探究,以帮助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创新
1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2007年中国出现了及时个互联网金融的产品,随后的三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只有几十家,到了2011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开始呈现一个量上增长,、2012 年,支付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476.4 亿元, 至2013 年达到9057.5 亿元, 是2012 的19倍, 市场份额从2012 年的31.5%上升至74.3%。2014 年是互联网金融爆发增长的一年,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推出仅一年时间内, 用户规模达到6383 万, 网民使用率达10.1%①。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不仅改变网民理财行为,也使得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网络调查显示,在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中有76.3%的人表示今后会把更多的银行存款转去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由此可见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无论是从业务量还是模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根据基金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及时种是货币基金,主要是以余额宝、微理财(腾讯)等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型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产品无需手续费可进行消费、支付和转出操作,同时保障T+0 赎回, 实时提现的优点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流动性的需求,同时具有支付、收益、资金周转功能;第二种是证券投资基金,随着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逐渐从以货币基金主打的现金管理转向定期管理,这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为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三种是公墓基金,这类理财产品是前两类的补充,风险和收益较高,主要靠吸引希望得到高回报的投资者。
2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优势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并且每年都呈现一定数量的增长。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其突破传统的理财模式,不断的进行快速更新,以各种模式进行发展。
(一)创新金融产品模式
相比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模式来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进行理财的投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无需客户进行繁琐的手续办理,客户的资格审核全部都在网上实行,快速便捷。银行理财产品大多利率较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大多利率较高,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在高收益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注重用户体验,创新营销模式
以用户为先是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模式,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例如理财通、余额宝的设计就是将最简便的留给用户,用户只要进行两三步的简单操作,即可得到自己投资或提取现金的操作,然后它却把复杂的数据留给了后台工作人员。然而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因为风险控制等一些要求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会让投资者做一些事情,而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需求,从较大程度上给投资者带来便利。而互联网理财的作用,本质上是利用了资金的运作逻辑,规模越大,议价能力更强,同时满足了小众投资者的理财需要。虽然过程复杂,平台方和融资方之间的系统对接、资金匹配都事先通过流程设计确定,并满足资金兑现的较大峰值。但在面对理财者而言,这个过程是简单的,收益是明显的,赎回也是十分轻松的。也许这种收益简单、通俗易懂正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三)投资门槛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理财方式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金额限制或者有一定的专业性,一些不懂得投资的人会不知道如何进行投资。然而互联网金融产品通常本着为用户考虑的思想,从而设计出明显移动的投资,通过利用手机、电脑、电话等各种渠道就可以实现投资,降低对于投资者的要求,并且一些产品允许投资者以少量的金额进行投资,总之运用各种手段降低对于投资者的要求,也就是降低投资的门槛,较大化的方便投资者。
(四)营销渠道创新
现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通常会用各种微信朋友圈的软文进行宣传,同时也会用赠送一些投资体检金的方式让用户去体验自己理财产品,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还会采用通过赠送一些推荐过新用户的老用户的方式,去增加自己的投资者,这些营销方式相比传统的理财产品来说都是创新的营销方式,像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吸引那么多的投资者,在传统的理财产品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选择合适自己的营销渠道
一个企业要想有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的很好,因此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就销售自己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互联网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种营销渠道: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淘宝等平台进行销售;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产品销售。建立自己的网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能够增加自己与客户的粘合度并且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增加自己的知名度,第三种见效快,借助第三方平台往往都是利用一些比较知名的平台,可以帮助经营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这就需要经营者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二)定制符合大众需求的个性化的理财产品
市场上的理财产品随着客户的需求每年都在大量的增长,经营者应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制定一些符合客户需要的理财产品,从整体上来看理财产品大同小异,但是还是会有区别,比如一些投资者可以承受高风险就可以将收益率设置的高些,有些投资者认为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就可以设置一些收益率适中的保本的理财产品,从而吸引不同的投资者。
(三)改革技术,方便用户
经营者应该加强技术方便的改革,给用户带来较大程度的方便,把复杂的留给自己,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比如余额宝实现了现金赎回的T+0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实现,经营造可以优化流程实现这样的方式,以达到较大程度的方便用户。同时在网站的设计上也可以进行优化,使用户能够在方方面面都体验到技术改进带来的益处。
(四)加强企业管理,控制风险
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其实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由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较大化的便捷,把麻烦留给自己就容易出现一些由于审核等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因此作为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有一支过强过硬的风险控制队伍对每个环节进行把关,总之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才能控制住风险的发生,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互联网的安全控制,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数量规模。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有着与传统理财产品大为不同的创新优势,其创新的模式、营销方式、较低的投资门槛都为投资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和益处,使得不懂金融的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极大的激发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在未来相信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还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当然投资者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红利的同时需要注意金融产品的世界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对比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增长,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金融理财为例,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多种多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线中,并且凭借着即时性、方便性等多个优势,受到普遍人们的喜爱,这就对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先进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展开分析,探究其和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具有的优劣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经济活动;创新;对比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因此我们要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以金融理财业为例,从2013年开始,我国互联网理财业有了极大的发展,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以及腾讯推出的“理财通”这两个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诞生了,它们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有了几千亿资金的大规模。由于这两款新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将受众对象范围扩大到具备闲置财产额度不高的普遍大众,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2014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更是爆发性的,这两款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使用者数量高达6383万人次。这就表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理财行为习惯,也让更多的大众有了理财意识,和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理财技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营销,它还需要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中逐渐探索、完善、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之对比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仅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方式、生活方式,还对传统金融理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营销模式方面
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念坚持着“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的理念,从传统的“产品思维”转向为“用户思维”,由于目前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传统的产品思维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以“余额宝”这一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例,它的营销模式就是让用户每天都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收益,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这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更加重视用户的感受,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用户有些根本不了解,只能凭借职员的讲解产生大致了解。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客户需要按照银行工作人员的指令,一步步地完成操作,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就是靠用户自己操作,而且是简单的几步操作就能完成。总的说来,对于使用者来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极其简单,收益效应也是直观明显的,赎回过程也不受到任何限制,这种营销模式符合大多受众的需求。
2.营销渠道方面
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获取用户的能力更强大,也就是说营销渠道更为广泛。由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具有大量的用户,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也能互相交流,这就是余额宝这种新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用户的原因,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一条信息在平台上,瞬间就会有大量的阅读量。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渠道只有在银行等着用户,用户无法即时获取信息,在当今生存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重。因此,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高效率、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3.投资门槛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专业性都比较强,人们对于那些专业术语很迷茫,而且投资门槛过高,收益效率却很低,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是让投放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的资金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这方面则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凭借公开、透明的交易特点,颠覆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操作极其简单,不存在专业水平的限制,普通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完成网上支付,而且互谅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极低,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时存放,没有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等级差别,不受资金投放量大小的限制。总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投资门槛的放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服务范围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它的服务范围仅仅是银行附近区域的人们,无法普及到一些边缘死角地区,农村用户群体极少,此外还有一些资金额度少的人们也往往无法参与到银行理财产品中,这就使得服务范围很小。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其服务范围极其广泛,用户地区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网络普及就能够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拓宽了服务范围,为各个阶层的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
以“余额宝”这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它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具备了极其大规模的用户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也不只是一方面的,由于它的投资门槛低,只要有闲置资金就能随时投放,这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此外收益高而且直观明显,用户能够查询自己每天的收益状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它也应不断实现创新,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总的说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财习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也应不断实现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得以立足。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分析及规避策略
【摘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在金融行业投资者逐渐将投资目光放在金融理财产品之上,出现了多种投资行为,但是由于理财过程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在投资金融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具有很多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一直是投资者研究的热点,就此,本文就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风险规避策略,望对相关投资行为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融理财产品 风险分析 规避策略
在金融理财投资行业中,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只有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较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这于金融机构、投资者乃至是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此,本文研究分析了个人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和业务发展的不足,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
一、金融理财产品概述
金融理财理论来源于金融实践,目前我国现存的金融理财产品众多,这些产品具有其不同的特点,由于我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供需均衡性始终维持低层次,而且理财师队伍建设起步也较晚,加之理财产品缺少创新,多存在同质化现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理财业务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各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收益。
二、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一)“价格战”引发市场风险
不同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收益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目前的很多理财产品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为了获取较大化的预期收益,产品之间出现了“价格竞争”,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例如,如果理财产品持续走高,一旦在市场上没有合适的投资组合那么就会致使产品资金的投向受限,最终增大收益率的市场风险。
(二)操作风险
金融理财产品从研发、设计、销售到业务操作多具有一定的模式,各个环节看似严密,实则多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销售环节,常会因为操作不规范导致一些操作风险。这与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相关,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对投资的风险性都会明显指出,但是一些销售人员会因为销售压力对其没有重点明示,或者极力淡化风险,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者购买行为出现偏差,最终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外汇理财产品组合之上。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美国的次贷危机风波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个时候极易产生一些政策风险,所以必须充分投资市场行情、积极防范政策性风险。
三、理财风险规避策略探讨
(一)金融机构的管控措施
1.构建的理财团队,培养其理财能力。目前,我国的理财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这不仅造成了理财操作风险,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金融行业稳定发展,所以必须建立的理财团队,选拔人才,经考核后认定其理财从业资质,确保所有人员均为持证上岗,然后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其理财实践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其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杜绝不当行为。
2.调整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制定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将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真正纳入到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然后建立董事会管理模式,组建风险管理部门,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多方位、全方面的管理理财产品的风险。此外,风险管理时要应用风险检测手段对风险进行计量,确保控制风险、处理风险。
3.有效转移风险,采取规避手段。首先,在研发理财产品时必须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和销售情况,合理规划产品与资金,依照市场情况应用具体的方法测算其产品风险和收益。一旦产品的销售资本回报率为低于零值,那么不得对其进行销售,而为了确保浮动收益性投资的收益,必须细致观察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如果是投资组合,则需要对相关利率进行调整,在测算出风险收益率曲线后及时采取风险转移方法。如果风险经加权调整后,其资本回报率低于零值那么就需要及时终止条款,减少客户的损失。
4.完善内部的审查和监督管理。首先,构建审查和监督部门,然后由审计部门评估风险,组织相关人员报告评估。之后由理财业务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监督理财顾问的相关理财合同、记录和材料。只有审计和监督部门并行管理才能有效规范金融理财行为。
5.采用科技系统和信息系统管理。目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较快,应用这些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高效性,所以我国的金融理财行业也应该积极采用这些系统。首先,完善网上银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客户信息,保障其安全性,然后制定网上银行管控制度,规范网上操作流程。,建立认证和数字证书,完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采用钥匙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管理理财相关信息[3]。
(二)相关监管机构的措施
首先,建立与理财业务相关的法律条文,降低政策风险。中国银监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细致总结理财业务发展情况,严格执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理财行为。其次,监督理财市场,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减少“价格战”,由于多数投资者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所以监管机构必须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法律约束和风险提示。
(三)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措施
首先,投资者必须理性的对待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行为,正确认知风险和收益性,要懂得尊重理财市场,加强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正确面对理财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做好相关的预测,切勿高估自身的投资行为,也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尽量稳步的去投资,正确看待收益。其次,投资者应该重点规避高风险理财产品,切勿因收益过高而盲目选择理财产品,做好风险规避。然后,加强自身风险分析能力,学习科学的风险分析能力,对所有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预判,确定自身能够承受的较大风险,合理选择产品。,优化证券投资组合,确定其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平均风险,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好风险应急计划。
四、总结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理财市场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内必须积极改进理财市场的发展不足,而投资者应该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储备,充分熟悉并把握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此外,监管机构也应采取监管行为,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金融理财市场。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大学生如何利用金融理财产品组的对策思考
摘要:大学生理财就是要根据自身可支配的资产现状进行计划和安排,通过进行理财形式合理配置,规避风险,保障保值和增值,实现财务安全和自由,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金融理财实践。本文在对大学生常用理财产品组织分析的基础上的,对大学生如何利用金融理财产品组进行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金融理财 产品组合
大学生理财产品组合是通过规划大学生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情况,来确保了大学生资产的保值增值。当前,大学生社会兼职较多,其可供支配的收入也较多,因此,提供给大学生的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合理科学的理财理念,采用投资分散化的原则来适度的进行投资。由于理财产品的发展呈现了动态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学生应根据理财产品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收入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量入为出,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应密切关注国家金融政策策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科学理财和规划,进而提高中低大学生的收入水平。
一、大学生理财产品组合方式
(一)储蓄投资
储蓄是最为传统的理财方式,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选择的最为重要的理财方式,由于储蓄风险水平较低,到期能收到银行提供的一定金额的利息,投资收益较为确定,低风险成为大学生乐于进行合理的投资。在进行储蓄投资规划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储蓄时间进行分笔的组合投资办理,进而获得较高的流动性水平,防止集中时间上造成的冲突。例如,某大学生有一笔1万元的存款,如果是按照一笔来存入银行,那么其只有到期才能集中取出,而如果进行分笔的分散投资的话,那么可以分别的进行资金的取出,这样就可以解决临时性的资金需求的问题。分批存款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在分笔储蓄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多笔的投资方式,既按照3个月、一年以及两年来进行存储,防止集中存储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从长期来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理财收益水平。
(二)基金投资
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基金投资的过冲,往往会优先的考虑选择价格较为低的基金产品,认为越便宜的基金未来的价值成长空间越大。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在进行基金产品的购买中,重点是看基金在过往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收益率水平,以及基金产品是进行激进型投资还是稳健性投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基金价值来进行投资选择。新购买的基金不一定是好的产品,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一些具有较为清晰投资渠道的新基金产品以外,老基金产品由于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比新基金产品更具有优势。因此,在实际的基金投资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波段形式进行投资的处理,虽然采用波段操作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产品的成本,但由于投资市场总是处于熊牛市的转化过程中,因此,进行波段投资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水平。
(三)黄金投资
作为“天然货币”,黄金长期以来都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现代社会黄金虽然已经从货币市场流通中退出,但黄金产品却能从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进行抵御。回购黄金价一般会比当日黄金出售价格低,以收取费用。因此从长远来看,投资实物黄金应以中长线为主,这也要求大学生必然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水平,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黄金产品的投资。因此,需要大学生客观的对自身的资金实力进行评估,充分了解黄金市场,尽量避免采用直接的黄金交易投资或者是进行黄金的期货投资,可以通过各种模拟投资的方式进行逐步的了解,莫贪暴利理性对待黄金投资。
二、大学生理财面临问题解决方法
(一)掌握理财知识和技能以预防和减轻投资风险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新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投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经营风险。大学生在进行理财产品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风险规避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需要根据大学生收入整体情况来决定具体的理财产品的选择,进而减少可能出现的理财风险。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普通提升,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财专业知识,但和专业的投资机构相比,还显得远远不足,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学习,并在专业理财机构的具体指导下,增强理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合理的进行大学生理财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于专业理财投资人员的依赖和不理性投资情况。
(二)优化大学生投资理财结构和分散投资
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减少风险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分散投资的投资组合,优化投资结构,即不单独进行一种投资,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同的资产形式受经济变化的影响,其价值或价格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变化速度快,有的变化速度慢。如果只把财产投资于一种形状,当这种资产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下跌时,大学生就会有相当大的损失,但如果投资不止一种,相同的因素使资产中的一种差值的同时,另一种或几种资产在增值,那么就可以用增加的部分来弥补遭受的损失。然而将鸡蛋分的篮子太多,虽然投资风险降低了,但因为真正的好机会很少,报酬率也会随之下降,因为这些投资可能超出了大学生的能力范围,大学生大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投资品种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使得胜算降低。因此,大学生应“适度地”而非“任意地”或“过度地”分散投资。取得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两者的平衡。
(三)委托专业理机构投资理财
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规划,因此,其主要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规划主要是依赖于专业的投资机构来完成,这些投资机构不仅仅具有专业化的投资团队,而且可以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来强化投资管理的有效性。这些专业团队的理财投资可以有效的提高投资的效果,提高投资的运营效率,进而实现投资的有效性。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基于UTAUT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向、便利条件直接显著影响使用行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通过使用意向间接显著影响使用行为,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感知风险 感知成本 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概念,其常与互联网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平台、网络理财产品等概念交叉使用,具体形式或产品类别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五类: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理财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与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如腾讯理财通)、P2P平台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优先理财计划)、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直销平台上推广的产品(如汇添富基金现金宝)、银行自己发行银行端现金管理工具(如平安银行的平安盈)。这五类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率不稳定、网络平台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研究其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相关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提高用户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基于TAM等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常运用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等理论,TRA中的主观规范、TPB中的知觉行为控制以及TAM中的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学者在构建研究模型时主要考虑的指标变量,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风险问题的凸显,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信任也被纳入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
国内学者基于TAM理论并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等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邓朝华等基于TAM理论分析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性、感知行为控制、服务成本是影响移动银行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杨水清等以TAM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效价理论,从技术属性、个体特征、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移动支付用户初始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个体创新、主观规范和形象正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负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李凯等指出移动支付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一个重要区别是移动支付给用户带来的感知风险,其研究跳出了以TAM理论为主的研究框架,从交换理论视角分析了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在用户行为决策中的作用机理。
此外,国内有学者基于TPB、TAM、创新扩散理论(IDT)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邱均平等基于TAM和TPB理论分析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张万力等运用TPB和IDT理论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模型,探讨用户行为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理财目标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沟通交流正向影响理财意愿;罗长利等基于TAM和TPB理论验证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用户对余额宝的使用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二)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对移动银行、网络银行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Yu运用UTAUT模型分析用户使用移动银行的影响因素;Martins等在UTAUT模型基础上引入感知风险因素,分析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Oliveira等结合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初始信任模型(ITM)和UTAUT模型,分析验证了便利条件、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影响使用行为,初始信任、绩效期望、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适配性显著影响使用意向Slade等基于UTAUT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验证了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创新性、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是用户接受移动支付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学者运用UTAUT模型探讨了手机支付、移动银行、微信支付等业务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学者运用UTAUT模型分析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将UTAUT模型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在保留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FC)等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PR)和感知成本(Perceived Cost,PC)两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TAM是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普适模型,之后人们对TAM不足加以改进,将理性行为理论(TRA)、动机模型(M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社会认知理论(SCT)等共八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UTAUT模型。有学者实证研究认为UTAUT模型对行为的解释比TAM更为和完善。UTAUT模型的四个核心变量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其中前三个变量对使用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直接产生影响。本研究在UTAUT模型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因素,形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感知风险
Luo等将感知风险定义为用户对各种潜在威胁敏感性的个人感知,将感知风险分为性能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生理风险、整体风险八个方面,并在其研究中证实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的使用意向,因此提出假设:
H1: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二)感知成本
消费者在不同的服务方式间转换必须要考虑不可忽略的成本,从其他的理财方式转换到互联网理财需要一些额外的成本。Abroud等指出用户的感知经济价值,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会对使用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2: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承担的成本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三)其他因素
H3: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绩效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4: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努力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5:用户受到的社会影响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6:用户感知到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H7:用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意向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结构分为三部分:及时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情况,本部分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对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进行测量,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采集,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通过网上问卷调研平台发放电子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29份,其中有效问卷203份,问卷的有效样本量为28个题项的7.25倍,符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样本量基本要求。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从表1可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66,各分量表的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合理。
问卷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故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均只提取一个公因子,总体解释度较高,且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7,表明问卷效度较高。
(三)模型检验
利用AMOS1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际测量结果与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CMIN/DF、IFI、TLI、CFI、RMSEA均在合理范围之内,GFI、NFI与评价标准略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假设H1、H3、H4、H5、H6、H7成立,H2不成立。
五、结论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向、便利条件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努力期望、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通过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相关产品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方面的优势。就准入门槛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最小单位是1元,虽同很多货币基金门槛相同,但相比一般以5万元为基准的银行理财产品更适合大众投资者,因此感知成本不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依据研究结果,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应注意将用户的感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注意降低用户的风险感知,降低结果损失的程度,同时降低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操作的复杂性,开展服务营销,提高用户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使用户获得更多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此外,很多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所以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要设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社会影响和适用人群,以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使用行为。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有三点:首先,研究没有考虑用户的性别、年龄、经验等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若对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加以分析,结论会更具针对性;其次,本研究提出了7个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测量维度并不,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结合消费者信任等理论增加使用行为的测量维度,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本研究没有进行竞争模型的探索和评估,不能保障所得模型的解释力一定是的,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竞争模型的探索,从而使所得模型更具说服力。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平板、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和承载方式。大数据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商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固守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执念,转而进行多方面投资,希望寻求利益的较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互联网金融产品
1引言
自2013年,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天弘基金推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即“余额宝”后,互联网金融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仅18天,用户数量升至251.56万人,累计转入资金规模达66.01亿元,累计用于消费的金额达12.04亿元,上线18天就成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的巨大成功,使其发展模式不断被复制。据不统计,目前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已超过20种,且数量不断持续增加。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互联网金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信息与财产安全也不断受到质疑。在回顾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产生背景、发展模式及特点予以分析,探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2.1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ITFIN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2.2产生背景
及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整个社会都在走向数字化。搜索引擎和云计算解决了互联网金融中必须面对的信息处理问题,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高效、、经济地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找到最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而使很多实时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使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分析和验证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形成客户的信息视图及评价体系,并据此作出决策。其次,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上银行支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第二,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在弱势群体方面明显不足。按照克里斯・安德逊2004年提出的“长尾理论”,传统银行因为易于追求规模经济性,所以总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利润贡献较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即大企业、大客户及中高端零售客户,也就是销量品类平面图当中销售曲线的头部。而对于小额理财、P2P、向小微企业贷款、个人借贷担保等“尾部”业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或无暇顾及,或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不愿涉足。这就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顺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只不过这些需求在传统金融业看来是属于小众市场。
第三,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风险控制工具,可以用于金融活动中。不仅如此,随着共享经济(sharingeconomy)在欧美国家兴起,我国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案例。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互联网交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既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打下了数据基础和客户基础,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应用场景,实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二者在互联网上的融合。
第四,监管当局的鼓励与扶持。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金融领域的19个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是其中之一。课题组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共同组成,人民银行牵头,在北京、上海、杭州开展了调研。2013年8月,国务院的两个重要文件都正式写入了互联网金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
3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模式及特点
3.1发展历程
3.1.1萌芽发展阶段(2007―2011年)
起初,P2P网络借贷于2005年在英国产生,由于该模式比传统金融业灵活便捷、投资回报利率高,因此很快在全球得到复制。两年之后,我国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根据和讯网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累计共成立的20家P2P公司,有效投资者不超过3万人,累计交易金额仅5亿元。因此,在这一阶段内,互联网借贷平台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或爆发式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端互联网普及、互联网普及程度和金融理念等方面的客观制约。因此,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萌芽阶段。
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掘金者,大多都是技术出身,并不是没有在公司发展架构和整体产品设计上做出长远打算,但是由于在债权交易实战方面缺少经验,加上国内个人信用机制和信用数据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各个平台坏账高起。加之介于整个客观大环境,P2P萌芽阶段的发展并没有引起传统金融业和监管机构的注意,这就给予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会和消化不良的喘息机会,也为下一阶段的爆发式的野蛮增长埋下了伏笔。这里面提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因为互联网金融当时是适当分散综合的平台,在拥有客户群的基础上是可以进行卖理财产品、借款和众筹等金融行为的,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必要在2014年对众筹和P2P划分得过于明确。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讲,也许更多是基于监管的便利,但这也扼杀了平台的功能。
3.1.2爆发增长阶段(2012―2014年)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已从探索走向成功复制的模式,许多创业平台大量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以寻找本地借款人为主,会对借款人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抵押物和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察,此举会有效降低借款的风险。然而在2013年前,投资者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这种同质化平台陡然剧增的过程中,很多平台运营者已出现盲目地追求用户数量、平台交易规模的现象。于是,平台运营商通过打着与担保公司合作或某大股东参与等旗号,或者是以绚丽的营销手段加之高额的投资回报等方式,短时间内成功地引起投资者们的疯狂参与。截至2013年年底,平台有效投资人数量达9万人,但到2014年却井喷至50万人。供给和需求的剧烈变化,与当下的整个金融局面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阶段。
3.1.3行业细化阶段(2015年至今)
我国政府在2014年明确地表明了鼓励互联网金融继续创新发展的态度,各地政府也纷纷建立起互联网金融创业园区,这使许多前期不断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又害怕政策风险的企业家们开始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他们大多会选择收购或者入股等方式,但也有单独成立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该大致分为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网络小额贷款和众筹融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六个产品体系。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新闻中心周小川行长在回答记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出台的问题时,明确地将借贷市场区分开来,将其划分为民间金融范畴。而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的补充回答,则更加明确了人民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态度,就是鼓励创新发展、分类适度监管。
3.2发展模式
3.2.1互联网支付
在我国,依托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银联在线、汇付天下、快钱、拉卡拉、易宝支付等为代表,侧重于行业需求及开拓行业应用。后者多为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和金融型支付企业。后者以支付宝、盛付通、财付通等为首,以在线支付为主,并且捆绑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迅速;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4412万人,增长率为17.0%。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主要增长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和网络理财需求。
3.2.2P2P网络借贷
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发展大约要比国外晚5年。从2006年开始,我国国内的P2P网贷平台开始陆续出现,并且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自2009年起,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实现连续四年数倍的增长。投中研究院认为P2P网络借贷有以下两大特点。
(1)引入担保。由担保公司对借贷人的贷款承担全额连带担保责任,贷款提供担保代偿服务。
(2)提供债权转让服务。为了增加流动性和平台撮合功能,金融公司为债券受让人提供中介服务,投资者可将在网络符合相关条件的债权转让给他人。
3.2.3网络小额贷款
电商平台能够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例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了小贷公司进军这一领域。网络小额贷款致力于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集团凭借在互联网技术、需求额度小、融资需求频率高等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以“数据、网络”为核心的小额贷款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B2C和B2B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模式。
3.2.4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的模式在我国出现得并不算晚,相较于在2009年成立的Kickstarter,众筹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1年。众筹融资是指用预购+团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的模式。众筹融资利用互联网和微信传播的特性,让个人、艺术家或小企业对大众展现他们的创意,从而争取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明显更为开放,而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标准。这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众筹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而且是一种有资金、认知以及时间充裕的精英社群成员之间的彼此分工协作。互相提升自身价值的项目实操过程,最终的盈利也是多元化的,除实在的金钱收益之外,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价值互换和资源、人脉、经验等隐性提升也是关键。如果社群和众筹结合的好,就会产生“1+1>2”的双赢效果。
3.2.5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
在前面的定义当中已经提到,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线下实体,纯粹在线上开展业务的平台;另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其本质是将线下业务的搬到了线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政策环境现状,前者是对我国而言比较创新的模式,近年来逐渐产生了这样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交易、信息平台,比如各种侧重方向不同的理财平台(工具型、交易型、建议型等)、互联网金融超市、保险超市等。后者则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的触网为代表。我国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
及时种,具有线下实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主要以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银行、网上保险销售等为形式;第二种,不设线下实体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第三种,不提供金融业务本身,而是提供金融业务的服务支持的平台。
3.2.6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
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销售模式:一是基于自身网络平台销售;二是基于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以余额宝为代表,这类基金理财产品已经占据大量资金市场,其流动性强、利率高等特点吸引大批以青年人为主的投资者。大批资金涌入刺激金融市场的繁荣,其成功模式也被大量复制,金融市场之中出现一众类余额宝金融产品。
3.3发展特点
3.3.1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自行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信息的筛选、定位、议价和交易,过程中无需传统中介、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减免为开设营业网点所投入的资金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这样不仅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更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3.3.2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由于其操作流程标准化,客户花费时间更少,却可以得到更加品质的体验。电商依据所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因此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方便快捷。
3.3.3发展快
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增长。如引言所述,余额宝的迅速爆炸式发展,使其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可见一斑。据报道,如今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
3.3.4覆盖广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往往可以突破时间以及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更加直接,并且拥有更为广泛的客户基础。而且,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的主体是小微企业,这就覆盖了传统金融业的部分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3.5管理弱
(1)风控弱。目前,互联网金融仍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
(2)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3.3.6风险大
(1)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仍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低。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因为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等原因,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场所。
(2)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尤为重要。一旦网络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会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4发展前景
按照以上所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揭示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二是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使金融业更加繁荣,其原因在于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仍会较为平稳,快速地发展。一方面,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兼并以及重组成为常态。强强联合使得互联网企业优势更加明显,而兼并重组则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85后年轻人对于资金理财的态度以及希望更好的服务的心态,使得专注于小众化、专业化的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由此来看,未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应该会分为两种。
及时,寡头垄断的互联网金融系统以阿里、腾讯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不断致力于开发研究新产品,完善产品漏洞,注重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建立基于第三方的金融理财系统。面向大众,提供更加广泛化、具有普适性的服务。
第二,个性化金融服务。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瞄准各类利基市场,提供在某一领域特定的金融理财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然而,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系统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监管体系不完善,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等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依旧很难代替传统金融行业。二者或许可以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和谐共生,相互取长补短。互联网金融可以完善传统金融的覆盖面,为传统金融所难以支持的小微型企业及个体商户提供资金支持;而传统金融业也可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其理财产品多样化,更加符合大众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促使中国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5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之中,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今无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为我们提供了流动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爆炸式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用户信用信息系统不健全、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不仅关系着国民大众的利益,还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至关重要。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空闲资产的增值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层出不穷,逐渐改变着现有的金融体系。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期望给相关理财公司以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理财产品相关概念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云端通信技术、移动处理技术等高端领域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存储和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流通模式。与实体经济不同,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客观限制,特别是如今手机的大量普及,只要有网络和通信的位置就有其存在的市场土壤,大大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财产品的地域限制等缺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以及腾讯推出的微理财为代表,截至2014年2月26日,上市短短8个月的余额宝已积累用户8,100多万,融资规模已达4,000亿元,且仍以飞快的速度向上发展。余额宝的成功随即引发了货币基金型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发展,其特点是无需任何手续费即可完成资金的消费、流通与收益,灵活性大大加强,其收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资金利率水平,因此不太稳定。
(二)证券投资基金。这类产品以京东推出的“超级理财产品”为代表,将以货币基金为主的现金流通管理模式转向为定期管理。2014年4月15日,京东更是推出了年化支付率的新理念,年支付率达到了8.8%,这种按约定的年化支付率为投资者提供现金效益的模式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推广开拓了更大的投资空间以及吸纳了更多的投资对象。
(三)公募基金。上述两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模式虽然风险较小,收益仍然较低,为了吸引那些渴望巨额回报的投资者,阿里巴巴与新华基金合作又推出了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集借款、公募、贷现等功能于一身,其目的是为了较大限度地挖掘投资者的投资潜力,整合投资资源,且其投资年限一般至少超过一年,风险较大。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
(一)投资门槛低。我国的主要人员架构仍然是富裕集体少,中下阶层多,民众手中普遍具有一些闲散资金,但数额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对房市、股市、银行等高收益但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理财方式望而却步,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正好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要,使用户手中的闲散资金能充分利用从而增值,不仅利率远高于银行活、定期存款利息,同时成本和风险都较低。
(二)功能多样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不只是作为一种支付、消费工具,以余额宝为例,除了帮助用户建立投资、消费渠道之外,已经兼顾到居民的衣食住行中,不仅可以完成水电煤气费的缴纳,还能进行信用卡还款、股票投资、游戏充值等各类城市服务。
(三)经营成本低。与传统银行理财实体化不同,互联网金融理财是虚拟运作,只需要有网络及其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互联网的金融经营,不再依赖一个又一个实体网点,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大减少,可以不断扩大产品的运营规模,实现资本的再增值,同时大多数互联网理财产品无需任何手续费,极大地降低了理财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
(一)功能价值。首先,消费者选择一件产品注重的应该是其功能价值,针对金融理财产品来说,其功能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投资收益率高、操作简单、品牌信誉好、功能实用性、平台稳定性。以投资收益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要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效益和普通理财产品收益,如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可达6.24%,而银行普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二者高下立判;其次,由于银行上班时间、排队等候、转账时间较长,而余额宝可以省掉这些步骤,实现资金的快速认购、支付,且无任何手续费,操作方便快捷;品牌信誉方面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一直都是资金充裕、信誉较好的公司,深受消费者特别是青年人群青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功能繁多,不仅具有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投资等多种功能,还能完成水电费缴纳、煤气缴纳、游戏充值等家居事物;至于互联网理财产品平台的稳定性一直是业外人士颇为担忧的情况,一旦平台崩溃,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但目前看来,各大理财产品平台一直比较稳定。
(二)感知成本。感知成本指的是消费者使用理财产品所总共花费的费用,包括产品货币支付成本、产品学习使用、搜索时间成本以及心理成本等。产品货币支付成本很好理解,指的是使用该产品所需花费的购买成本,由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普遍都是虚拟运营,只需要网络就可以下载相关客户端,因此只需花费很少一部分网络运营费即可;时间成本为隐性成本,包括用户搜索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学习产品操作方法时间等等,对一些年老人群,这一部分时间普遍较长,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操作简单的理财产品;为了购买到最满意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往往需要货比三家,尽可能搜集和判断产品的质量,购买之后也会担心售后服务问题这一部分,由此增加了消费者的心理成本。
(三)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指的是用户对理财产品及其附属功能使用后出现的各种风险后果和不确定状况的感知,包括对理财产品资金保管安全的担忧、产品投资效益或收益率的担忧、互联网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够、国家政策的不明确,等等。首先,资金保管安全是最为直接的风险感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用户对相关理财产品的资金保管功能一直存有疑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群接触网络较少,对互联网金融还不能接受,认为理财产品的实际效益不如广告所宣扬的那么高,一旦投入过多,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亏损;其次,担心产品的提现慢或是有限制,带来很多麻烦,国家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态度还不明确,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未实施,用户也会担心一旦出现风险没有申诉途径,因此无法放心使用。
(四)情感价值。对年轻一代来说,购买一件产品不只是看中了其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满足其好奇心、时尚感以及优越感。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面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大多数用户的及时印象就是新鲜、好奇,产生渴望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其次是追求便捷省力的心理,无需动身前往实体网点,直接在家中动动手就可以完成消费活动的支付、转账等,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是用户的效仿、从众心理,看见其他人使用便觉得高端时尚,继而产生学习炫耀的欲望。
(五)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指的是用户为了强化社会层面的效用产生使用欲望的感知,认为该款产品能帮助用户提升社会层次感及良好印象。使用同一款产品会让同事或朋友在社交沟通中有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在那些还没有使用过该产品的人面前有一种轻微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会得到善于理财的赞许,等等。
四、结语
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对空闲资产的增值理财意识越来越强,相关的理财产品也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产品,用户的使用欲望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只有仔细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金融危机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剖析
摘要:文章立足金融危机后的背景,从政策监管、收益状况、产品业务三个方面对危机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其中收益状况分析着重于人民币产品和外币产品的比较,产品业务分析则根据投资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需要规避限制、打破传统进行金融创新,而日益富庶的普通居民在投资意识更加强烈、通胀预期迫切需要加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的背景下,已经不满足存款这一传统单一的渠道,强烈呼唤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实现,并成为了金融创新的接受者、检验者与推动者。在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以风险较低、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受到了市场的瞩目。
据统计,2008年1-8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3656款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水平。正当种种迹象表明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如破竹之势节节升高之时,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乌云笼罩了中国金融市场。已经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国金融市场陷入困境,其中与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联动关系密切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更首当其冲,在政策监管、收益状况、产品业务等诸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政策监管方面
鉴于金融危机暴露的种种问题,从加强金融市场保护、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出发。2009年开始,国内个人理财市场出台了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证券、银行、保险等多个领域,对规范和引导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为了配合股市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开始实施。目前,阳光私募、基金产品、银行打新股等部分资本市场型理财产品已经直接或者积极筹备参与投资创业板的运作中,在此办法的约束下,该类产品的投资运作相对金融危机之前将会变得更为理性。
其次,2009年7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管理的原则、投资管理的方式和投资方向三个层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明确规范。其中投资方向上禁止银行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并不得将商业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或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新法规的推出,降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规范了各种理财产品市场的运行,同时也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应有保护,对于投资市场风险的区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对具有金融衍生品框架的结构型产品以及投资股票为主的资本市场型产品进行了控制。
再次,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开始实行,这使得保险公司暂停了许多之前在售的保险产品,并且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合规产品。2009年11月26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正式为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开启了政策大门,也为金融市场混业经营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整个理财产品市场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此外,鉴于部分融资性信托是商业银行利用监管真空,达到变相放贷的目的,2010年5月底,中国银监会发文叫停商业银行融资性信托担保业务,信托型产品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收益状况方面
金融危机后,银行理财产品风波四起,满目皆是“零收益”、“负收益”。年初的结构性产品“零收益”风波,后来QDII跌入两毛区间,随着证券的不振,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出现了缩水现象,部分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有所降低,对理财产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后期,随着市场的规范化成熟化,相关宏观政策的松动以及市场的复苏带来了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尤其成为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的强大后劲,但外汇理财产品止步不前。
首先,外币理财产品市场上,为刺激经济,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宣布调低本国货币基准利率。经过一连串下调后,大部分外币理财产品,尤其是与国外利率相挂钩的结构型商品如外汇存款型以及债券型理财产品收益情况进入下行轨道。其中美元、港元、欧元、英镑等存款型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跌至谷底,年利率在1%左右徘徊。进入第四季度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随着澳元在11月和12月连续加息后,澳元基准利率已经达到3.75%,国内外汇理财产品市场中的澳元产品年收益率也普遍提高到4%以上。其他币种的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受此影响纷纷开始反弹,市场内对于各国加息也开始有了一些预期。但金融危机对外币理财产品的冲击,以及外币结构型产品自身的复杂性,使得投资者对此类产品持谨慎态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在人民币产品市场上,中资银行一向保持其稳健的作风。在人民币产品中,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债券型产品以及信托型中的信贷产品,即产品投资或挂钩的基础资产是信贷资产、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2009年伊始,国家4万亿救市计划就基本决定了全年国内投资市场的基调,同时国内宏观货币政策的推行使得贷款发行量猛增,仅上半年就发放超过7万亿,全年超过9万亿的投放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信贷市场的蓬勃发展,并同时推动了债券型、信托型产品的发行和业务拓展。
据及时理财网理财产品库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共发行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5405款,较2008年增加1314款,涨幅达32%。2009年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共发行外汇理财产品991款,较2008年的1309款有所下滑,减少了318款,下跌幅度为25%。
三、产品业务方面
根据币种不同,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两大类;按照投资领域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资本市场型、结构型及QDII型产品;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保障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障收益理财产品。这里的产品业务分类,主要从投资领域的不同出发。
(一)债券型
债券型理财产品一般投资于央行票据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稳健型产品一直以其收益的稳定性受到国内市场的青睐,尤其金融危机后,大众对理性的回归更使得债券型产品成为香饽饽。据统计,截至2010年2月底,债券型理财产品在所有银行理财产品中发行占比接近60%,并且目前央行准备金的上调、加息预期的强烈,有可能将使债券票据等收益率增加,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有助于在将来获取更高的收益,给了债券型产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信托型
前面也提到了国内宏观货币政策的推行使得贷款发行量猛增,导致银行信贷市场蓬勃发展。因此,金融危机后信托型产品无论在产品发行数量上,还是在市场规模上,都显示出加速上升的趋势。在产品类型方面,信托型信贷产品以及证券投资产品增长明显。其中,前者的增长源于央行新增贷款发行放量,而后者的大幅上升则主要是因为国内股票市场的复苏。
截至2010年5月,共有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但是,由于2009年信贷增量过大,2010年信贷政策进行适度调整。2010年7月初,一纸《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会叫停过热的信托理财产品。股市在2010年上半年的停滞表现也限制了信托型证券投资产品的发展。但银监会此前叫停主要是担忧银信理财业务在不规范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的风险,而《通知》对该业务加以规范,银信理财产品将由暂停转向恢复。因此,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在短期内,信托型产品的资金转向债券型及其他渠道,但是长期内,在风险控制的同时,信托型将会走上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道路。
(三)资本市场型
资本市场型产品倚重股票,属于高风险性产品。由于市场的不景气,此类高风险产品的潜在风险被进一步放大。根据中国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表现产品和最差表现产品均隶属于股票类产品。而在28款人民币零收益或负收益的产品中,挂钩股票的有19款,占比将近70%。
因此,在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银行理财资金不得直接投资中国A股二级市场的股票和基金,严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但可用于打新股。但前面也提到,创业板的推出带来的利好消息将会使得该类产品的投资运作相对金融危机之前将会变得更为理性。
(四)结构型
结构型理财产品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组合在一起,注定其具有衍生品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性质。金融危机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结构型产品设计的过度复杂化以及监管的过度松弛化。随着银监会规定的出台,禁止商业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或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结构型产品出现了由复杂向简单的回归。但是,根据近来中国银监会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经有63家中外资银行取得了衍生品资格。这一条规定说明国家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开,但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结构性衍生品交易平台和对冲技术、商业银行在结构性产品发行中存在不足,这一市场将更多地暴露在外资银行的冲击之下,竞争将日趋激烈。
(五)QDII型
金融危机让投资海外的QDII理财产品受到重创。危机后QDII正逐渐走向成熟,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新发产品方面,一直停滞不前,目前在运行产品都是为前几年推出的产品。QDII目前的主要缺点是产品类型单一,多样化不够,主要都是投资国外股市的产品,使得投资风险过高,容易受股市波动影响,难以为市场再度接受。但考虑到毕竟海外市场下跌空间有限和存在的阶段性回调,不少投资者在市场回调期适当参与QDII理财产品投资,加之部分产品还加入了保障收益等“保本”条款,使得QDII型产品呈现复出之势。
四、总结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能力上将会进一步提升,投资者更偏向于稳健的理财方式,并且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分散化。此外,由于国内的信用体系、监管环境等原因,中资银行直接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和产品设计能力一直不足。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应当积极培育的金融人才,为激烈的竞争储备人力资源;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向更具个性化以及灵活性的方向迈进;根据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建立自身的理财平台,协调各市场主体的关系,包括与基金公司、依托投资公司的关系,促进个人理财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金融理财产品论文:云南金融同业理财产品比较实务分析
2011年在升息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周期性的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而以固定收益为代表的非周期性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却相应的迎来了发展契机。云南省各金融同业也纷纷加大了此项业务推进力度,各类理财产品高频度密集发行,涵盖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的理财产品粉墨登场,不断推陈出新,这与低迷的资本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同业理财市场竞争,各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已先后搭建起基础理财产品、差别化理财产品的营销平台,在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提供不同类型的理财投资选择提供多样化的理财选择。
一、对当前同业理财市场竞争基本态势的认识
2011年在连续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环境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上涨船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体风险较低,而收益往往是同档期存款利率的几倍(如我行天天大丰收是活期利率的4倍),在流动性相近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优势不言而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客户趋利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是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市场管制阶段,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限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给各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营销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尤其在周期性理财产品浮动收益表现不佳的时候,理财产品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无论经济周期的好坏,银行客户固定收益类的理财需求是刚性的,只要银行能源源不断提供性价比优异的理财产品,就能在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同时,也能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入回报。反之,如果无视理财产品在拓展和维护客户的积极作用,违背客户刚性的财富管理逐利的需求,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市场份额竞争过程中,无视理财市场规律的银行,将直接面临老客户的流失和理财市场份额下降所带来的带来的业务冲击。
现在不努力、不花功夫拓展理财市场的银行,在客户趋利这只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下,短期内不可避免面临的是客户和资金的流失。长期来看,理财市场、理财品牌、理财产品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市场格局形成,客户对银行形成了固有的理财口碑,就很难在再去改变客户心目中理财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这方面的典型的市场案例,如:建行率先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形成了“要买房到建行”的市场口碑;招商银行的高端理财品牌,即使在高端客户服务领域,各商业银行虽已经进入了私人银行阶段,但也很难撼动招行高端服务品牌价值。
二、目前建行和金融同业的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对比
(一)云南金融理财市场发展回顾
以云南当地各商业银行理财中心建立为标志,云南同业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00年以后。理财中心成立后,由于受各商业银行理财从业队伍建设尚未搭建、理财产品不足等因素制约,当时理财中心更多提供的是个人信贷业务,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中心并没有实际开展理财业务,理财业务“叫好不叫座”。2002年后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代销基金类理财产品,但由于受当时资本市场长达连续五年熊市的影响,客户理财意识仍未形成。2004-2005年期间,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开始出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银行客户追捧,理财业务开始受到各商业银行重视。随着而来,2006、2007两年资本市场的大牛市,巨大的财富效应唤起了客户的投资理财意识,但2008年随着而来全球次贷危机,又让刚火暴的资本市场再次沉寂下去,但以固定收益为主打的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展契机,成熟稳健的理财意识在各大媒体上的帮助下,各商业银行在银监等部门的规范下,也相应的加大了理财市场的引导,资产配置、风险调查都是这一时期的理财业务的关键词。由于客户有了刚刚过去的周期型市场风险的教育,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在此后的2009年、2010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稳步增长,工行、建行在这几年期间,都迎来了较高的发展势头。回顾各商业的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可以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从2000年开始算起),先后经历了理念引入、风险教育、理财产品普及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到了多方位竞争的自由理财市场竞争阶段。
(二)各商业银行理财实力对比
1.理财品牌对比。在经历了2006、2007、2008三年资本市场牛熊市的洗礼后,银行客户投资理财的理念也日趋成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沉寂了两年后,在2008年各商业纷纷加大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营销推广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也花了较大精力重点打造各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众多理财品牌也在这一时期被大多数客户所认可。下表,是我们搜集到的部分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及释义。
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创建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类高端理财品牌与具体理财产品品牌衔接较为紧密,客户一旦投资理财产品,往往会多次与该行理财品牌联系,强化客户理财品牌意识。如,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多类理财产品均命名为“金葵花―岁月流金系列”、中国银行中银理财和中银集富重点突出中银系列理财产品、民生、光大、中信等商业银行也多将理财品牌和产品系列相互衔接,达到产品为客户熟知熟记的目的;二是高端理财品牌与理财品牌衔接紧密也从另一方面呈现出,产品研发部门利益服从银行整体品牌推广利益,即无论不同的部门研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均与统一的市场统一推广品牌命名。部分银行也存在有产品与理财品牌衔接不够,容易给客户造成理财品牌过多,印象不深,不利于理财市场的品牌塑造。
2.产品类型对比。云南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自2008年迎来高速发展契机后,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本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建行2008年共累计发行各类基础型理财产品近100期,累计募集金额近100亿元,工商银行同年不仅理财产品规模发行量较大,而且产品类型也走在各大商业前列,同年短期投资灵活的灵通快线系列理财产品的推出,奠定了工行目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份额及时的优势。但此后金融同业在接下来的两年期间,各商业银行均纷纷加大了理财产品推陈出新力度。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收益结构日益丰富。下表,是我们收集到的同业理财产品常规进入各零售渠道无规模限制的常规理财产品类型。
数据来源:截至4月15日同业理财产品数据搜集整理
通过上表信息,不难发现,同业理财产品结构、不同期限、产品类型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产品投资标的趋同,大都以信贷资产类、债券类、利率、票据为基础资产设计理财产品,这也决定了此类产品收益差异并不明显,但这类产品风险均较低,相对于存款而言产品收益仍具有较高吸引力。客户理财交易习惯一旦形成,传统理财方式将很难再留住客户。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产品的竞争形势下,早行动早受益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重要结论。
二是五大商业银行产品线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供客户选择的产品期限结构更为丰富、更加细致。而在五大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期限结构又具备一定优势,期限选择上给了客户更大的空间,建行的理财产品在同业产品期限结构中具备竞争优势,工行理财产品是我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中行和农行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2011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已基本和我行持平。
三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集中在30天-180天这个区域,特别是投资期限在30天附近的理财产品是各家商业银行集中发行的受益期间。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1天-30天(不含)超短期常规性理财产品上产品布局不足。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结构相对较为丰富。
3.产品收益、风险性价对比
由于构成各商业银行低风险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雷同,导致各行短期理财产品风险趋同,收益差异不大,但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产品,由于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发生了变化,甚至和信托、专户、私募等投资渠道的引入程度的不同,各行理财产品差异开始出现分化。
下面,我们搜集到了截止2011年4月14日,各商业银行有代表性的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各行收益差异水平,我们对各期限的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类,其中同样期限的理财产品,表中仅采用较高收益的产品。
在比较了银行同业投资期限在1天-60天的理财产品收益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体看,投资期限在30天以内的各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差异不大,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收益具备一定优势,民生银行产品期限结构虽然较少,但在有统计期限的同业同档期产品收益中,多期产品(7天、21天、30天)同业收益排名及时;
(2)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30天以内产品收益中,建行产品收益优势明显,工行产品收益在四行中也颇有优势,中行产品收益也具备明显的同业竞争优势。
(3)投资期限在60天以上的理财收益差异逐渐拉大,如,24小时的理财产品,同业较高和低投资收益差异仅为5‰,而到了60天,同业理财产品收益扩大到2.3%。在这一区间,交行、工行理财产品收益优势有所显现。
(4)从2010年起,建行加大了行外信托类理财引进机制,为高端客户差别化理财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投资起点在100万元的差别化理财产品按月不间断发行,投资收益明显高于同业,在这一投资期限的产品收益方面,建行产品收益优势、产品研发优势较为靠前。
4.同业理财产品募集及银行效益分析。四大行由于在理财产品销售上存在有规模效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在总量上与其匹配,本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效益分析,重点在四行同比数据中展开。
通过上述数据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四行在理财产品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具有如下特征:
(1)四大行在2010年理财产品线逐步充实完善后,2011年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均不约而同的都给予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发展足够的重视,2011年1季度各行理财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均大幅提升,平均增幅在三位数以上。
(2)工行是四行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展较早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在四行及时的同时,仍保持着离理财产品收入四行及时的位置,但收入的差距与排名第二的建行正在缩小。同时,我们通过对比工行2011年1季度周期性理财产品收入的数据,发现非周期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1531万)不仅超过了周期型开放式基金业务收入(659万),而且在工行个人中间业务中,仅次于个人结算收入(1866万),是排名第二的重点收入的创收产品。工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可以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
(3)中行在2011年的理财产品销售增速在四行排名及时,同比以4位数的增长势头,很容易判断出中国银行在今年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推进力度非常大。由于2010年以前,中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总量很小,实现的效益也很低,去年募集总量也仅6亿,但今年募集总量已达到84亿,一跃从同业第四上升到同业第二,中间业务收入去年同期仅16万,今年一季度达到了421万,增速是去年同期的25倍。这些数据,是我们在年初很难预料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行在今年以来花了较大的精力去大力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而且增速之快,来势汹汹,大有“急追猛赶”之势。
(4)农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最小的,但今年来业务增速也很快,由于农行渠道优势明显,从中国银行的后来居上的势头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5)建行在2011年提升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节奏,相应的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同业排名位居工行之后,位居第二,且与工行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工行理财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市场先机仍然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同时,排名第三的中行在2011年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对工行、建行理财产品同业排名影响较大,也对当地同业金融理财产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分析结论
(一)通过上述分析,2011年云南金融同业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形势已基本明朗
在加息背景下,以四行为首的各商业银行已纷纷通过超常规手段,加快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步伐,以产品拓展客户,吸引行外客户资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重点工作。由于各商业银行步伐一致,无形中将促进云南当地人民币理财市场培育,这对引导客户理财产品交易习惯的形成和客户金融消费偏好的改变(特别是存款和理财产品消费偏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满足了客户支付需求后,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存款的资产配置与单一存款配置相比,更有利于客户利益的较大化。在这个业务模式形成过程中,由于客户消费偏好一旦形成,将很难再去改变客户销售模式,谁能在这个理财市场变化趋势中,加大工作力度,就能早行动,早受益。反之,如果一味的无视市场趋势,无视客户需求,客户资金一旦流入行外理财产品,将来将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二)树立正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认识,顺势而为,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力度,提升本行人民币理财市场份额
通过几年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情况来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是产品和存款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一段时期内,对于行内客户而言,确实会存在有存款和产品相互转化的问题,但是在金融同业在纷纷加大理财市场竞争力度的背景下,如果当一家商业银行不积极主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一旦他行加大力度,很容易造成客户流失,而且固定收益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风险往往不高,而且同档期的收益较传统理财产品有较大优势,一旦理财客户理财意识和习惯固化后,主动营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受益。
二是加强理财产品特点认识,把握理财产品收入实现途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实现与按照募集量提取中间收入的证券类产品不同,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募集完成,并不会立即形成收入,需要在各商业银行行内保留理财产品资金,即按理财产品保有量计算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如果仅仅只是注重产品销售,忽视客户资金维护,其中间业务收入就很难实现。即人民币理财产品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既理财产品的首发组织,还要重视视理财产品日均保有量的稳定,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加大理财产品工作力度的同时,实现行内理财收入。
三是牢固树立理财产品效益较大化意识,优化理财产品结构,实现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间业务收入效益较大化。理财产品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投资收益的同时,还应注意产品销售实现后,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尽量让同样的募集资金,在满足客户理财手以后,每周转一次尽可能实现银行效益较大化。以某商业银行产品为例,A款和B款理财产品均为按日开放型,对客户而言,此类产品流动性一致,客户收益前者收益为A款为1.65%,而B款为1.75%,给银行带来的中收比例牵着为千分之三,后者为千分之八。可见,在同样满足客户投资理财需求的同时,在相同的理财周期内,选择不同的产品,给客户、银行带来的收益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加强产品特点学习,优化理财产品结构,对实现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间业务收入效益较大化有着重要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