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生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成长教学
一、深入学习,提高素质
本学年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材料,统一思想,确立了本期的阶段性研究任务
和研究重点,并围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让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报纸、刊物,了解国内外的有关小学生日记的研究成果,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有好的文章进行下载、复印,提供给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讨论,以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并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作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习,使小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组织实施,加强管理
开学初,我们苏光小学成立:《运用生活支点引导小学生“成长日记”的作文研究》课题组,由镇小教助理、校长施敏生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聚集在一起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落笔成文,课题组人员一起学习、探讨,研究和确定了本学年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学年课题汇报课的执教人员,安排了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根据研究计划安排,课题的研究是为了服务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日记对作文推动的用用,从而体验作文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运用课堂,注重实效
1.课内体验
课内体验的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一次富有趣味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以激活学生的体验。当学生获取了真切体验之时,再指导学生口述作文,指导表达、具体。然后书面作文,二次修改,誊写成文。
课内体验主要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内活动两种。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研究,课前认真设计教案,亲自执教作文指导课。在大量的课例当中,有一些典型的作文指导教学案例。在学生体验最为深刻之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具体,引导使用词语,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表情等表述所见所感。此时,学生往往语句流畅,妙语连珠,大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感。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书面表达,进行二次修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回家作业课堂日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活动作文课方面,这些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有趣的小比赛或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观察,获取真切体验,继而指导学生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体验
这类日记(作文)指导课,主要为活动和叙事两种。
活动类日记(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前开展一项活动,活动中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然后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引导表达。
3.想像体验
这类日记(作文)指导课是通过课堂上的想象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效指导作文。《虚幻的情境浓浓的亲情》一课作文指导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课例。
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死关头选择自己和七人的生死。在这种想象体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获取了真实的体验,激发了表达的欲望。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回家后的日记成为家庭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亦有了很大进步。
四、分析研究,探索写成长日记教学规律
经过实实在在的深入研究,我们获取了大量学生成长日记的感性经验。那么,如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作前,激活表达欲望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写出的日记才能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即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高,写出的东西更没有感情。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指导教学的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写日记前的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
写前体验的方法,按课内外分,可分为课内体验和课外体验。所谓课内体验,即在作文指导之前,通过实验、活动、比赛、游戏等多种富于童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诱发无意注意,调动有意注意。同时教给观察方法,如观察有顺序、抓重点、抓细节等,培养观察能力,形成真切体验,获取前期日记素材。
课外体验,则在课外有意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体验,或在课内通过语言、媒体、情境等激活学生记忆中的事例,形成体验,为写好日记作铺垫和积蓄。
2.作中,引导及时表达
在学生形成了深切的体验时指导学生表达,要注意七点:
(1)引导要及时
当学生体验最为深刻时,及时引导表达。如果不及时引导,待到学生淡忘之时,再怎样引导,学生表达的效果皆不佳。
(2)引导要有针对性
日记是作文的基础,日记指导万不可空泛地讲作文技巧,空洞的技巧讲解对学生的写好日记帮助不大。指导时要针对学生具体的体验,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体验为“抓手”,引导表达。
(3)引导表达具体
虽然学生有了真切体验,然而由于他们的观察还比较模糊,对事物的认识较粗浅,表达容易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将体验表达具体。
(4)引导表达,生动
作文课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指导时,重点要在疏通语句上下功夫,让学生表达通顺,、生动地遣词造句,只有这样,作文课才能收到真实效果。
(5)尊重个性化语言
指导时,不要让“一种声音掩盖了一切”。
尤其是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语言替代了学生的表达。倡导个性化表达对那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要大加赞赏,鼓励同学们努力说“自己的话”,这样写出的日记就更真实。
(6)日记中要渗透作文技巧
虽然空洞的写作技巧讲解对学生习作的作用不大,但并不否定讲解对写作技巧的作用。在具体的引导中相机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领悟,对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指导更需要相机渗透。
(7)自由书面作文是日记的原形
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则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写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多写个性化语言。
3.成长日记引导为“二次作文”
在学生完成书面草稿日记后,教师即引导学生对草稿进行修改,亦即“二次作文”。方式主要有师生共改,生生互改,学生自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修改很重要,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授,教学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师的探究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智慧,而这些均蕴涵于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实施生活体验教育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生活实践教学的思想、方法,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生活实践教学目的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把主阵地放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全员参与进行生活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研讨如何把课题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在上好课题研究课的同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课题的落实,从我们平时的随堂听课中反映出来,无处不渗透着创设情境,唤醒体验,激发情感等生活实践教学的理念。
以课例为载体,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课例设计与专题学习活动交替安排。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将学习得到的认识和思考融入自己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改善自己的行为,各教研组都将课例设计与专题学习活动交替安排,一般由主讲教师综合学习讨论的结果来设计有待研究的课例。组织教师深入课堂试教,有时,为了对课例预案做进一步推敲,我们也会组织教师深入课堂进行试教。我们把这样的活动视为一种研究,即借助于学生的现场反馈来检视主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和客观学习的成效与差异,进而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中的微观技术设计,使教与学的行为更为协调和有效。本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体验日记的乐趣,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记录体验的过程能做到详略得当。
五、结束语
“文章会为时而著,诗歌会为事而作”、“情动而辞发”,本课题研究主要引导学生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通过生活实践教学这些系列活动,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形诸于语言文字,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使写成长日记作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活动。日记短小精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更因为它突破了作文的固定课时等限制,以日记为载体,架设学生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摘要】笔者对《运用生活支点引导小学生“成长日记”的作文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一学年。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载体,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对这一教学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活支点成长日记小学生
小学生生活论文: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心的变化发展也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能否在此阶段保障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的状态。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一、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饮食习惯
早餐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直接影响着高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吃早餐的小学生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解题能力下降,解题错误率高之外,还表现出易怒、烦躁,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多。影响吃早餐的因素很多,比如睡眠时间,由于就寝时间晚起床时间亦晚而没有时间吃早点。睡眠时间短的学生早餐欠食率高;相反,正确的早餐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增进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休闲生活
(1)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务劳动对增进高年级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效应与体育锻炼相近,而饮食生活的规律性与参与家务劳动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家务劳动对高年级小学生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活规律具有促进作用。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家长们应更广泛地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2)看电视。看电视是一种消极休息的亚状态,它远比参加户外活动(指在学校和家里的户外活动,不包括体育课、业余体校或体育训练班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少。儿童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缺少户外活动,能量消耗减少,再加上食品电视广告常常能够促进食欲,儿童在看电视时常常吃很多零食,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
3.体育锻炼
近年来,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减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上课外辅导班、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以坐为主的静态活动上,这种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分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近视率不断上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看电视不仅影响高年级小学生的运动指数,还会影响饮食行为;同时,看电视频率越高、时间越长,看电视时吃零食的行为发生率越高。
二、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问题,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有教育专家仍然存在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有没有必要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很有必要,会使学生收益终生,并撰写文章对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发表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小学生生活习惯不是培养出来的,需以及守则、制度、法规、法律长期约束形成的。一些家庭和学校把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习惯的培养轻而化之,使部分孩子错过了生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2.生活习惯培养缺乏渐进性
生活习惯培养不可能一蹦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化的过程。按照学生年龄层次、接受能力的差别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却呈明显的“一刀切”似地齐头并进,总是在同一时间将同一项的内容倾注给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理解水平、知识的类别,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依序开展,导致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致使生活习惯培养效果不明显。
3.社区教育对生活习惯培养缺失
小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大部分于社区之中,社区应为小学生提供体验、践行生活习惯的环境,适时地践行、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的社区教育的开展基本上为零,社区教育的缺失,不能为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提供连贯性和持续性的外在辅助条件,不利于巩固生活习惯培养的效果。重视社区教育通过整合与拓展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立体的育人空间,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巩固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调查,有针对性培养生活习惯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的生活习惯现状,学校可以对某些重点习惯进行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调查研究。以“文明交往”为例,调查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到超市买东西插队结账,和人打招呼时不注视对方,不太懂得用礼貌用语等等,这就为学校的具体生活习惯培养提供了方向。
2.“家校”沟通交往
学校通过“家长开放口”形式,密切“家校”交往,增进交流沟通。为增进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学期初学校把每周24小时的“家长开放口”时间表及邀请函发到家长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携带邀请函在“家长开放口”随学生一起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听课,与学生一起听课、就餐,体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此项活动,方便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密切“家校”关系。
3.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
首先,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校教师志愿参与社区“智慧讲堂”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开放舞蹈室、乒乓球室、美术教室等资源,对于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的方式有很多种,上面三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安排更多的活动去丰富学生的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饮食行为、休闲生活是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紧密的互动联系,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整体的,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而针对目前高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校方和家长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生活论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深知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积极参与了部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中,我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有的还说一样长。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喻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24小时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砹耍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是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是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做数学、用数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展操作实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探索性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超市去参观,并以自己的人民币票样或压岁钱为例,设计“小小商店”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进一步体会人民的有关知识:人民币的认识、元、角、分之间的互换、正确付钱、找钱等。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生活论文: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生活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世界文化有了更宽容的怀抱,然而在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人不重视传统文化,渐渐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不管怎样,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该有的发展,让多年历史沉淀的魅力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刻,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是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走进生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有义务来了解、接纳与传承传统文化。而在这危急时刻,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让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吸收到宝贵的知识,培养个人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从而促进个人的发展,做一个社会的可造之材。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教学,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谈到如何让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无疑就是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直接看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相比过去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地给予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是从课本上知晓这些传统文化,通过纸质的媒介自然会使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地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学生一旦不能正确地理解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要爱上传统文化,来传承传统文化了。并且对小学生而言,精神世界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课外教师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末选定一定的主题,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的传统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此前,韩国“端午申遗”被炒上风口浪尖,那么学校可以借此机会,就以灿烂的端午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参加主题性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以端午知识为题库,开展一个知识竞猜大赛,对答题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了解更多灿烂的传统文化。
二、有效结合社区推广工作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任务还不是特别重,所以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不是足够多,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那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切记不能放过社区工作,学校必须有意识地结合社区工作,让学生能够双向的吸收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位,习惯性地把工作范围设定在校园内,因此校园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反观社区宣传工作,也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其他单位,使得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把这两个重要的单位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推广工作,不放过学生的空闲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假期,学校往往会安排一定的社区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时候学校可以有意R地与社区做好沟通工作,把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中,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汇演活动,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彩排一些精彩的节目,开展文化汇演,以表演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真正地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科学借助家长辅助
家长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帮助学校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教师有必要科学地借助家长的辅助,让学生能够在教师难以辅助的时候得到家长的帮助。我对此做过一个专项的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够承担的辅导责任十分有限,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使得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难做到有效地辅导。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机制,科学地借助家长的辅助,让家长在生活中辅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以及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家长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家长的力量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及时任教师”,那么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中,可以把家长作为一个宣传单位,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并且制定相应的宣传工作,对家长部署相关的工作,让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样下来,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结语
小学生生活论文: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特征的影响研究
摘 要: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乒乓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体质特点,进而影响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该文主要就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体质特点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乒乓球 教学 小学生 生活方式 体质特征
中D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3-02
该研究的切入点是乒乓球项目的特殊健身功能,通过实验对照,结合研究对象的生理特征,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运动乒乓球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项目,究竟能为改善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了专门的探索研究。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抚顺市公园一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该文的研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特征影响的论文,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邮件的形式对辽宁省内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针对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体质的有益影响,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并深入到公园一校针对有关学校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访谈,以学校领导(2人)、体育教师(2人)为访谈对象,获得丰富的定性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概括,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分析资料。
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内容,我们制定了“学生基本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按题顺序集体讲解,现场填写,完成各项目测试后,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
2.4 测量法
依据科学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针对性的原则,以日本文部省2000年《新体力テスト`有意xな活用のために》为基础,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6个测试项目进行了测量。测量方法与器材均严格按照测试要求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运动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乒乓球运动还是比较喜欢的。其中有高达81.3%的学生喜欢乒乓球运动,有6.7%的学生不喜欢乒乓球运动,有7.1%的学生一般喜欢,有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在抚顺市比较流行,很多学校都将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的校本课程来进行教学。乒乓球运动的趣味性较高,不容易出现危险,学生对乒乓球还是比较喜欢的,也应该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乒乓球运动学习兴趣不高,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他们乒乓球学习兴趣的因素。
3.2 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对生活习惯影响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其中有69.6%的学生认为乒乓球学习对生活习惯有好的影响,有14.6%的学生认为对生活习惯没有影响,有9.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有6.3%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影响。乒乓球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乒乓球学习,使小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同时,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小学生,已经感受到乒乓球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可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理解不深,没能体会到乒乓球运动对自己生活习惯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3.3 乒乓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调查,从表3的数据来看,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有60.4%的学生认为乒乓球学习使身体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有15%的学生认为有较小的提高,有11.3%的学生认为提高不明显,有13.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提高。从对学生的问卷数据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乒乓球学习,学生在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这6个测试项目的结果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实验数据证明了,乒乓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在学习乒乓球后,学生的视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近视、弱视的人数相对没有进行乒乓球学习的班级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调查研究,小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学习兴趣较高,能积极投入到乒乓球运动当中。
(2)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乒乓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乒乓球运动价值观。
(3)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学生在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这6个测试项目的结果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
(4)为了更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在小学的普及,要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完善乒乓球教学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乒乓球运动中来,通过乒乓球运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生生活论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就“联系生活实际,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浅谈。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重点所在,而联系生活实际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生活、运用知识的机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一门学科都在追求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的教育也不例外。追求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宗旨。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思考,致使小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小学生自身贪玩,对于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对小学生基本数学运算技巧的学习,需要他们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并且伴随思考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听讲的兴趣,从而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能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小数数学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使得小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很空洞,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所以小学生上课只负责听讲、记忆即可,而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造成“学而不用”的局面。
二、加速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运用游戏,寓教于乐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而数学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小学生一旦落下某个章节,对后续的学习则会十分吃力。所以,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开始时就为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利于小学生后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抓住小学生贪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将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与运算技巧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给小学生,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实物为小学生讲解如何认识钟表,如何读取时间;然后,为小学生发放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张,在纸张上画上钟表的样子,为小学生出题,引导小学生画出教师口中所说钟表的各个指针位置,并给予评价。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增强其动手能力,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钟表,联系实际,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钟表的指针特点,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2.创设生活情境,简化课本知识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很贴近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运用平日的生活场景,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加与减”这一节时,就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生活场景的再现。如,让学生扮演销售员与顾客,让小学生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完成商品数量的增减计算任务,教师在一旁根据小学生的表现,讲解加与减的不同意义与不同的运算技巧,运用这样的教学技巧,让小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加深对“加”与“减”的理解,了解“加”与“减”在生活中的运用方法,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常识。此外,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探究学习
数学的教学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数学规律一般都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小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维能力,运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生活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运用生活实际,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图形”一节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用准备好的纸张进行各种图形的制作,如,一张长方形的纸张,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讲解这样的图形叫做长方形,并告诉小学生长方形的特点与长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然后将长方形折叠,可以得到正方形,以此,进一步为小学生讲解正方形的特点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小学生对正方形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折叠,得到三角形,运用同样的方式,讲解三角形的特点及知识运用方法等。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联系实际,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建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联系实际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贴近自身学习环境,便于小学生理解知识,并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生生活论文:浅谈小学生生活学习不良习惯养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习惯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反应趋势。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它是人生各方面能取得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从小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出现不良习惯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养成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课堂教学、示范、言传身教、亲身体验、家校配合这五个策略,循序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关键词:良好习惯;不良习惯;成因;策略;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反应趋势。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它是人生各方面能取得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而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 “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由此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十分重要。
一、小学生生活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
我认为出现以上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成因分析
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阻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1.社会评价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社会评价标准只以分数为重,导致学生、家长也只向分数看齐,而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但分数仍然是整个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无论是小考、中考、高考,甚至是公务员考试,分数都是影响其前程的一张“王牌”,几乎没有任何人会关注个人习惯和品德行为。由此学生从小也就养成了凡事以分数为重的观念,他们不会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坏习惯也就越来越多了。
2.社区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
如今的孩子寒暑假经常会待在家里,一味地看电视或者打电脑游戏,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参加户外活动。如果社区能多开展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那么,孩子不仅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自身的公德心、责任心和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甚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孩子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活动,更别提什么活泼、生动的培养方式了。
(二)家庭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不良导致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差
(1)单亲、离异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多半被扔在家里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而后他们的父母就各自外出打工,或者重组家庭,根本无心顾及被放在老家“托管”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平常很少打电话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因此,他们大多性格孤僻,行为散漫,做事不考虑后果。
二年级的刘XX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的父母离异后各奔东西,谁都不要他,刘XX只能由年迈的奶奶照顾,他的父母常年不跟他联系,更不过问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得刘XX从内心感到孤独。因为缺乏爱,他心理失衡,导致他用出风头的方法来吸引别人的眼球,引起别人的关注,生活、学习习惯一塌糊涂。他不太讲究卫生,文明礼仪欠缺,在课堂上不能静下心来听讲,做作业时不能认真书写;只要任何地方有一点风吹草动,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去;完成学习任务拖拖拉拉,与同学相处时也经常发生冲突。
(2)关系不和睦家庭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之中,从小有人陪伴,那样他就会养成许多好习惯。反之,家长如果没心情去关心孩子,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那就更不用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了。
如三年级李XX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的奶奶是她爸爸的后妈,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彼此你看我不顺心、我看你不如意,经常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争吵起来。李XX的妈妈因为成天只忙于应付这类“家庭战争”,所以对她的生活学习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过多关注,自然也就谈不上教育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了。
(3)留守家庭。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照顾。而年迈的老人们只能管他们吃饱穿暖,无法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帮助教育,更别说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了。
如二年级的张XX从小就放在外婆家,因为是男孩被看得特别娇贵,他在家里脾气特别大,稍不顺心,谁都可以打,谁都可以骂。孩子虽然很聪明,但总是自以为是,上课不爱听讲,经常讲小话,老师讲话他顶嘴,不尊重老师和同学,思想总是开小差,作业乱画一气,从不认真书写,并且时常拖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每次和他外婆交换意见,他外婆总是说:“他其实什么都会,就是有点毛躁,有点慢,但他就听老师的,希望老师多费心了。”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很聪明,不用担心。正因为家长对待张XX身上所显露出的小缺点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导致孩子产生学习惰性。
(4)忙碌型家庭。忙碌型家庭都有一个通病,家长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父母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忙碌着生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每分每秒都顾着赚钱,哪有时间引导孩子!这些孩子倒轻松自由,悠哉游哉,逐渐放任自流。吃饭时东张西望,一餐可以吃上两小时;做作业不紧不慢,一小题作业可以写上半小时,往往一边做一边玩,老师都替他着急上火了,他却稳若泰山,不见一丝慌张。
如二年级的张X就这样,他的父母平常都各忙各的,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没精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他们24小时忙下来已到深夜,对于孩子的学习只能问一句:“家庭作业做完了吗?没做完快点做。”此时的张X想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家长已筋疲力尽,不想检查作业,即使说没做完,等到要睡觉了,家长也会让他睡觉的,所以他就养成了做事拖拉、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
2.家长观点错误导致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差
(1)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的,思想上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是不能碰、不用说的,事事必须依顺孩子,即使孩子逃避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也认为“孩子还小,应该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由发展,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好好读书、懂礼貌,好习惯也会随之形成”。
如一年级向XX的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照看两个弟妹,对于向XX的学习有时间就看一看,没有时间就任由孩子自己处理,家长的观点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不应该干涉太多,应该多保留一点孩子的个性,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不好不太关注。还有二年级的一个学生由于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几句,要她把作业补起来,可等到下课后她却跑回了家,等老师发现后追到学生家里,家长竟带着孩子走亲戚去了。第二天,家长还到学校为孩子求情,说孩子不想写就由她去,不要再逼孩子做作业了。这样的家长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吗?
(2)家长责任心的缺失。 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只顾自己玩乐,从来不管孩子,不注重培养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农村,每当闲暇时,许多父母不是与孩子交流、谈心,而是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打牌赌博;在城镇,许多父母工作之余,不是多陪陪孩子,辅导他们学习,教育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是匆匆出门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如六年级的梁XX,读一年级时还是一个十分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可自从他妈妈染上了牌瘾后,他的学习态度急转直下,学习也一塌糊涂,他妈妈成天坐在麻将桌上,他放学后也只能在麻将室待着,妈妈赢了钱就会顺手给五元、十元让孩子买东西吃。慢慢地,他迷上了游戏,哪还有心思学习呢!
3.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
(1)家长教育上的误区。 教育上的误区,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和过分溺爱。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他们不会认为是他们行为习惯不对或不好,只是简单地评判父母哪个对他好,哪个对他不好。
(2)家长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而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很大的。一些家长语言不文明,热衷于赌博、嗜酒、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痰,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口”,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不良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
(三)学校教育成因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除了家庭的影响外,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课程标准虽然要求以人为本,但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老师,家长以分数衡量老师,导致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软考查或不考查项目――生活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耐心辅导。
二、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建议和策略
面临种种状况,必须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法,以下是我改变学生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1.培养良好的习惯,课堂是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刚开学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坐、立、行、走、文明礼貌、课前准备等常规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养成习惯,如“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桌上,抬头挺胸看前方”。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坐势,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如“谁能像我这样坐?”学生答:“我能像你这样坐。”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小眼睛。”学生说:“亮晶晶。”我问:“看谁的小星星最亮。”很快学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身上。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良好的习惯,示范是好的教育
小学生幼稚、天真、行为不受拘束,常会犯一些幼稚的错误,做出幼稚的举动,如上课坐不住,喜欢随便说话,书写不认真,不遵守纪律,不会扫地等。光跟他们说教不起作用,他们也不太理解。但小朋友天真可爱,模仿力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生刚开始学扫地时,我一同参与,教给孩子们扫地的方法,及时表扬爱劳动的学生,激起他们的劳动热情。一两个月后,他们从不会扫地、不愿扫地,到抢着要扫地,并能自觉、认真地完成值日工作。在教学上,我随时去发现那些书写工整、作业认真的学生,并指定他们当“小老师”,帮助那些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超级粉丝,老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训练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老师的示范对学生是好的教育。
3.良好的习惯,言传身教是好的方式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及时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说他的孩子不爱阅读、不懂礼貌、做事拖拉等。而他在抱怨的同时忘记他自己从不读书看报,不太会与人交往,做事慢条斯理。孩子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的“榜样”直接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想要孩子爱学习,父母也要爱读书读报;想要孩子讲卫生,父母也要爱整洁;想要孩子懂礼貌,父母也要尊老爱幼……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
4.良好的习惯,亲身体验是有效方法
小学生最崇拜老师,期望当上小老师、小干部。因此,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劳动委员、领发员、领读员、领队员等,每月一轮换,让每位学生轮流尝试角色的体验(当然要选组织能力强的、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这些小干部的设立,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我经常用比赛、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谁每天自觉地扫地、擦门窗,看到地上的纸屑就捡起等,每自觉地做了一次就奖一面小红旗,每月一评,谁得红旗最多便可获得奖品。清洁卫生做好了,可班上还有一件事让人头痛,每次一下课,学生在教室走动,就把桌子撞歪了,等到第二节课上课时,教室的桌子就像一条“蛇”一样弯弯曲曲的,叫人不忍直视。于是我就点几名学生上讲台看一下他们的桌子,并教他们怎样把桌子摆放整齐,再让他们环顾教室四周,他们笑着说:“看到这样干净整洁的教室,心里真舒服!”从那以后,只要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主动摆放桌子,有的望桌子的两边是否对齐了,有的在看两张桌子中间的缝隙是否成一条直线,大约一个月过后,我随时走进教室都是干净整洁的。每天早上领读员自觉地带着同学们读书,课间操时,领队员立刻组织同学们站好队走到操场。我把这种常规要求落实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树立身边的典型,在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5.良好的习惯,家校配合是有效途径
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单亲家庭等,而这些家庭中,因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差异,多多少少存在或教育思想不正确,或能力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当,或为生计所困,造成这些家庭中的反教育行为的存在,以及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存在。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瑕,可塑性强,只要我们合理、正确地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和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序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小学生生活论文:基于微视频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学研究
摘 要 阐述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揭示小学生生活自理教学弊端,以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提出利用微视频来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微课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 小学生;生活自理;微视频;微课
1 引言
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成长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以及提高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简单照料自己的一种能力,包括洗脸刷牙、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叠被子等。在小学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设有生活与劳动这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课程。传统教师教课,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操作性差,教师授课时也很难将操作的每个步骤都讲解详细,学生往往不能够一次性学会并能够应用。如给学生讲授如何洗衣服,由于对安全和卫生等因素的考虑,教师并不方便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如何洗衣服,那么依靠简单的教师在讲台上比划,学生在下面观看和想象,他们是不能够真正学会如何洗衣服的。再如给学生讲授如何钉纽扣,有些教师比较负责,会提前准备一些布和针线来现场演示操作,但毕竟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兼顾指点,那么就存在有些学生可能学不会的现象。
针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
2 我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一个孩子享受着多位长辈的照顾,祖辈对孩子极其护短,有时候还出现爸妈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便训斥爸妈的现象。如今很多家庭教育重孩子智力、关心躯体健康,却忽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很多事情都不要孩子去做,缺乏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渐渐养成依赖。很多父母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也并不放在心上,觉着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便都不重要,以为这样才是爱护孩子,对孩子负责。作为孩子,他们一直享受着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甚至溺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惰性、依赖心理变得越来越强。
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学校普遍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较为轻视。此外,我国的小学教育以走读为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短,教师认为家长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就可以了。
其结果是,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独立性、自觉性,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智力水平上有明显发展,但在生活上太依赖家长,不能自理,很多日常生活上的小事情都做不好,如早上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都需要家人帮忙,平常洗衣服、摆放餐具、整理衣物等都依赖大人。平时也经常看到,放学时,大人拿着已经削皮的水果在校门口等孩子,然后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一身轻松;还有一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甚至出现帮孩子值日扫地的现象;有些学生早上赖床起不来以致上学迟到,不找自身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对他们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在家里帮助爸妈做家务劳动的小学生也是少之又少的。
媒体曾披露过一组数据,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明显偏低:美国1.2小时,韩国42分钟,英国36分钟,法国30分钟,日本24分钟,而中国仅12分钟。美国哈佛大学也曾有一个研究结论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进行比较,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并且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的差别。
综上可见,在我国小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 基于微视频的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微课教学
微课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主要就某个知识点或学科进行简短的讲解的教学活动。微视频时间设置比较简短,一般时长在5~20分钟之间。由于微课具有灵活、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适合运用到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中。本文以“叠T恤”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将微课运用于小学生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课堂前期准备,视频录制 微课具有多种制作形式,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录制的方式。教师一边实际演示叠T恤的过程,一边对该过程进行录制,给视频配上声音讲解,达到让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加以说明,这样会让学生在跟着微课学习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注意把握时长,做到简短清晰,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投入到视频中去,不至于观看视频时间过长而开小差、视觉疲劳看不下去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播放微视频 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谁会叠衣服,会的举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让举手的学生站起来给大家分享叠衣服的经验,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调动起学生对叠衣服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随后,教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如果学生一遍看不懂,教师可以再播放几次,强化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小组活动 为了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可形成四到五人一组,展开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纸片或布片模拟T恤跟着视频进行折叠演练,较复杂的地方可以把视频暂停,教师单独进行讲解,也可以让不会的学生向会的学生学习,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评选出哪些小组做得好,给予表扬鼓励。
布置作业,学生进行实战练习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后叠自己的T恤,进行强化练习,有班级QQ群的可以让把叠T恤的视频或照片在群里分享;在家长的指导下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碗筷等,下节课堂上进行学习分享。
归纳整理微课程,进行网络共享 教师整理微课,把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供学生其他时间自行下载,方便跟着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技能。
4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积极开展劳动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学生年龄、季节等情况组织一些小的劳动活动,如春天可带领学生举行植树栽花活动;举办一些小的竞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比赛、打扫教室比赛、整理课桌椅比赛等。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生活劳动产生兴趣和成就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增强学校家庭交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都是一样的。为了学生将来的成长发展,学校应该主动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交流,为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可定期开家长会或者专题讲座,建议家长培养孩子从小自立、自主的精神,在家里让他们学着去做一些小事情,一些基本的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书桌、叠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争取自己完成、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
班级内采取班干部轮换制的管理制度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班集体的管理多是交给教师来负责。学校为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班级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交由班主任负责处理。在这种班级管理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便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变得很少,对班级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如班级设立班长、卫生组长等,班级里的纪律和卫生便交给他们处理。可视情况隔一段时间一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管理别人的过程中也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在学习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
小学生生活论文:关于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并提出对策。调查结果显示,本区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生活体育活动习惯的小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兴趣先导,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多方合力,减轻文化学习负担;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合理规划,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关键词 生活体育 小学生 现状;对策
2006年9月,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进一步下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中小学体育类课程数量得到提高,但仅仅依靠学校体育并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只有在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配合课余时间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现状。因此,生活体育的开展很有必要。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相关研究方法来了解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本区小学生生活体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抽取苏州市直辖区(姑苏区、高新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江区)若干小学1-6年级共600名学生,其中男生310,女生29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507份,有效率84.5%。
(三)生活体育释义
本文中“生活体育”是指小学生在非上学时段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就“非上学时段”具体而言,是指周一至周五非在校时间,周末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
二、结果与分析
(一)开展总体情况
就统计情况而言,从锻炼日期、参与者性别与年龄条件看都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在锻炼日期上,被调查者中明确表示能在非上学时段坚持有规律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并不多。在上学期间,周一至周五学校课程中包含有体育课、大课间活动等,同时受制于文化课学习,所以在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比例不高,不足25%。在其它非上学时段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并不乐观,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将近2/3的被调查者表示并没有体育锻炼习惯。除法定节假日外,周末(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中的周末,下同)与暑假锻炼人数较多,寒假相对较少。其次,是参与者的性别差异。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参与活动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在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则女生少于男生,在寒假时段尤其明显。,是在参与者年龄阶段方面,除开法定节假日不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规律地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课业学习负担重、参加辅导班、没有家人或伙伴陪同以及主观上不想参加是制约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周一至周五受制于课业学习,周末需要参加辅导班,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则因为没有家人或伙伴的陪同及主观上的不想参与。而通过各年级间的比较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业学习负担与没有家人等的陪同因素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参加课外辅导与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二)开展时间现状
1.参与时段
受到上学时间的影响,被调查者周一至周五参与生活体育的主要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放学后或晚上,比例超过有生活体育锻炼行为人数的90%;晨练人数相对很低,不足10%;仅有个别学生是利用中午时间段参与活动。而在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参与活动学生的时间段呈现出较高的同一性,主要集中在上午的六点到十点,同时,下午14:00-16:00也相对较为集中,晚上所占的比例较低。
2.参与频率
被调查者在不同日期参加活动的频率相对而言比较一致,从高到低分别是“周末、法定节假日、暑假、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寒假”。其中,周末参与频率较高,接近0.9次/天;而寒假则相对较低,不足0.4次/天。
3.持续时间
寒假不仅是参与体育活动频率低的日期,同时也是次平均时间最短的,不足30分钟/次,暑假平均次锻炼持续时间最长,约为55.41分钟/次。同时发现,在任意日期里,女生参与锻炼次平均时间均低于男生。而从年级间比较来看,学生次生活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均较为稳定,同时由低到高年级锻炼持续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开展空间现状
1.活动场所
小学生进行活动的场所比较一致,自家小区或社区是最主要的锻炼场所,其次是公园和家里,体育场馆在暑假锻炼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在学区内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比例很低。将男女生分开讨论,两者也存在着一定差别:男生喜欢在学校、体育场馆等地进行锻炼,而女生则更倾向于在家里、自家小区或社区以及公园内进行。
2.出行特征
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生活体育活动出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出行时间。
就出行方式而言,联系上文中提到的活动场所来看,小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出行方式是步行,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步行”远远高出其它方式。当然,在不同日期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步行选择率较高,达83.47%,暑假选择率就相对较低,不足72%;除步行外,非机动车也是较为常用的出行方式;而私人机动车及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很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参与活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出行距离方面,暑假期间平均次生活体育活动出行距离最长,约为1.6千米/次。按照日期来看,平均次出行距离从大到小的排序是“暑假、法定节假日、周末、寒假、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就不同年级情况而言,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时,中年级的出行距离低于低高年级学生,而另两者基本接近;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间段三者出行距离差距不明显。
就单程出行时间比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行距离及出行方式,是一个反映小学生生活体育活动空间特征的重要指标。总体而言,基于出行距离的因素,小学生在法定节假日的均次时间最长,为10.27分钟/次,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时间最短,均值接近7分钟/次;同时,相对于暑假、周末而言,寒假的时间较短。笔者猜想,应该是伴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从低到高年级参与活动的出行时间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局部略有波动。
(四)项目选择现状
小学生生活体育活动时选择的项目主要是田径、体育游戏、足球、游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就性别而言,男生更倾向于体能类与对抗类项目,而女生更喜欢游戏类与表现类。而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间选择偏好也日渐不同,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田径类及游戏类选择率逐渐降低,而游泳与各球类运动明显提高。而就田径运动本身而言,跑步是受欢迎的一个项目,男生的兴趣更高。跳绳项目则更受女生青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青睐程度有一定比例的减弱。
(五)家长陪同现状
将近60%的被调查者需要有家长陪同进行活动,其中,法定节假日家长陪同率较高,约占在法定节假日有活动习惯人数的61%。寒假陪同率低,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寒假期间部分有运动习惯的女生是在自家进行活动,本身不需要家长陪同。而在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因学生有课业任务,生活体育活动基本发生在放学之后,甚至是晚上时间进行,考虑到安全因素影响,家长往往会陪同其进行活动,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陪同率也较高。,从低到高年级,家长陪同率逐渐下降,不难想象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其独立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能力日益提高。
(六)发展对策
1.兴趣先导,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
调查发现,主观上不想参加是阻碍小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让小学生走出这种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主观思想是体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兴趣是好的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小学体育教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努力,来关注课程,在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校本身的特色,开发及设计课程内容,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多方合力,减轻文化学习负担
文化学习负担是影响小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另一个原因。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减轻,特别是低年级,学校已不布置笔头回家作业。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回家后却也并不轻松,还有许多朗诵阅读类的口头作业,同时也不排除家长自己给孩子安排各项作业,很多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有时都会忙到晚间9点之后,根本没时间再进行体育活动。为此,需要我们师生进行通力合作,文化教师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内的时间,合理安排回家作业量;家长也应充分看到体育活动的益处,不盲目追求学生的文化练习量,根据实际情况以周为单位为孩子安排适宜的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也需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体育活动争取时间。
3.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
参加课外辅导班也占用了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虽然社会、学校一直在提倡为学生减负,但很多时候却是适得其反。学校的作业量是减少了,但因为家长之间的比较,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人一等,别人家的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学生的负担反而因此变得更重。不能说家长的这种观点一定错,但也有词说“劳逸结合”,合理的运动其实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心理疾病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自杀事件日益低龄化,为此更需要以体育运动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家长朋友更应该改变固有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让孩子有时间进行合理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4.合理规划,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没有家人陪同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阅历限制而并不成熟,无论从现实或法律角度而言,他们并不具有单独做出重大事件决定的能力,父母家长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与喜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长辈如果热爱体育活动,并能有时间陪伴孩子进行活动,那么孩子的活动参与率必将大大提高。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陪伴孩子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同时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时间,能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三、结论
苏州市区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生活体育活动习惯的比例不高。参与活动的日期主要是在周末,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在暑假时活动时间持续最长,小区或社区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出行次均距离为1-1.6千米,均出行时间集中在7-10分钟,在参与活动的被调查者中家长陪同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间在持续时间、场所选择、出行方式、家长陪同率及项目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小学生生活论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改革课堂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把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教学的有益探索。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致力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数学学习,其基础抽象思维的欠缺造成了数学相关知识理解力有限,而要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仅仅依靠知识点的灌输和反复练习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通过理论联系现实,让学生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与现实的结合思考和学习数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以下本文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具体的方法和应用。
一、通过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要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数学概念联系现实,转化为现实中相对容易理解的现象或者物体的能力。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而教材上无法将此类内容一一列出,学生在涉及现实和身边事物的教学中,更容易加深印象和提高其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把教学中的数学概念通过现实中的某些事件加以联系展开教学,学生会对这样的事件先入为主地发生兴趣,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无事先拟好的此类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并做大量生活素材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同时在教学之前做大量教学准备。只有在认真细致的教学准备工作前提下,通过实例启发数学思考的教学才能有效实现。通过实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现象和数学思考结合起来,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其理解能力和数学水平。
二、结合现实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究其根本是一门理论的学习,而纯粹的理论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如果不能从兴趣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困难,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产生联系,这就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一个思路,通过可操作的现实应用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定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数学实践和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譬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用围棋子摆成一个边长为30个棋子的等边三角形,总共需要多少个围棋子,同样数量的围棋子,如果摆成方形,会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它和三角形之间边长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实践一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联系现实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数学方法。
三、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学生会不会使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而这也是衡量学生有没有掌握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的一个标准。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数学方法,靠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去检验,效果并不理想,而设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的思考和运用。
例如,在完成了“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去计算,人民币一元硬币周长是多少?学校的圆形花坛周长是30米,骑自行车绕花坛一圈需要蹬几下?你的车轮周长是多少?请你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正圆形,并测量圆的直径。
再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找一找食用盐上的使用说明,说说其中使用了哪些百分数,这些百分数的作用是什么?找一找这一期的学校校报里面使用了哪些百分数。
通过把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生活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生动地体验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以致用的教学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其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究其根本在于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避免“填鸭式”教育而造成的学生仅仅掌握了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联系现实的教学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灵活把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生活论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那么,在我们新疆和田民族地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从民族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块橡皮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我引导学生理解: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语言的生活化,让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在不影响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使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如,认识“”时,这两个符号小学生区别起来有难度,常常搞错,所以我在教学中,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小学生有效的区分这两个符号。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我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还能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木头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利息”的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怎样存款更合算?让学生先去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双语数学教学成绩。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之24小时的“程序”
早晨,走在上学的路上,发现太阳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我想让它露出笑脸,可它却偏偏躲在云后不肯出来。“唉,待会儿就不属于我了。”我摸着口袋里的两块口香糖,有点惋惜地想。昨天我和“死党”打了个赌,他说明天一定是阴天,我说一定是晴天,赌注是两块口香糖。
我一到学校,“死党”那讨厌的大脑袋便凑了上来,得意地说:“怎么样,输了吧?”“说不定一会儿又转晴了呢!”我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没底儿。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不停地默念:“太阳快出来,太阳快出来……”可太阳却又一次让我失望了。下课后,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把两块口香糖交给了他。
漫长的三节课结束后,终于放学了,我三下五除二收拾好书包,快步流星地走到学校门口,钻进了老爸车里,加入了污染环境的汽车大军中。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停停走走,终于“挪”回了家。在爸爸的不断催促下,我磨磨蹭蹭地完成了家庭作业。趁在厨房做饭的老爸不注意,我悄悄地溜到电脑前,偷偷地玩起了游戏。正当我玩得尽兴时,突然发现背后出现了一堵墙,吓我一跳。原来我刚才玩游戏太投入,竟没有发现老爸过来。无奈之下,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电脑桌。
吃过晚饭后,还没等老爸叫我,困极了的我就进入了梦乡。梦中的我真是快乐呀,一整天都是体育课,同学们(包括我)高兴得又跳又叫,有的打篮球,有的捉迷藏,有的打乒乓球……玩累了,我坐上“太空飞船”。回家一看,满桌都是我爱吃的菜,鸡呀,烤鸭呀,羊肉火锅呀,样样都有。我饱餐一顿后,老爸竟一反常态地对我说:“儿子,今天好好玩电脑去吧!”真是把我乐坏了!
夜深了,窗外一片寂静,屋内的我却在梦中笑个不停,害得睡眠不好的老爸一夜无眠。
点评
生活进入“程序”化,还谈什么快乐呢?习作开篇的环境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接着用“漫长”“磨磨蹭蹭”“恋恋不舍”等词语突出了“我”内心的疲惫;借梦境表达了“我”对快乐的小学生活的向往。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浅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写作仍然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屡见不鲜。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更多关注写作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何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心里话,笔者尝试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写作欲望
在平日的作文课上,时常会看到学生眉头紧锁,搜肠刮肚,不知如何下笔。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这一难题,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亲身的感受与体验。由于情景的设计来自于生活,学生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十分明确,捕捉的是即时体验,培养的是有意注意,这对提高学生写即时活动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生活情境的创设,从某种角度上解决了学生被动作文的局面。学生不仅参与活动的热情高,还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其有话可说,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仅仅依靠创设生活情境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过健康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高尚的生活便是受高尚的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季节的变化观察校园中、院落里各种树木、花草的特点,让学生从自然界中寻找四季的特征,可以把观察到的写成一首小诗,或者是一首童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着对不同季节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迎春花及时个向我们报告春天来了,及时片落叶让我知道了秋天的脚步近了……写小动物时,让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对自己饲养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每天将自己新奇的发现记录下来。小鱼追逐嬉戏,乌龟伸懒腰,小猫洗脸,狗啃骨头……一个个活龙活现的情景跃然纸上。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表达、细腻的情感,无不流露出小作者独特的经历与感受。
2.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抓住适当的时机,如校园文体活动、外出观光旅游、社会实践以及家庭聚会等,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引导,努力让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写出的作文才能鲜活生动、血肉丰满。
三、关注习作过程评价,树立写作信心
写作的信心影响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人曾抽取某校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写作兴趣”的调查。调查中发现,90%以上学生都觉得写作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没有信心,更何谈兴趣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采取以下方法:
1.分层评价,努力挖掘每个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是无可非议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前期的阅读与积累造成的,也可能与生活的环境或遗传因素有关。教学中,为了帮助每个同学树立写作的信心,尽可能弱化差异,力争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写作的独到之处。对于写作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在评价时会让学生将整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对于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作文中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好题目或一个好的选材,都要大加表扬。长此以往,积极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写作兴趣起到促进作用。
2.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
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事物,并通过每周写周记的形式将自己观察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每周,笔者都会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周记进行评价,或上传到校园网上,或收集到班级作文集中,或投递给报社,或给家长发一份喜报。只要学生细致观察,用心思考,认真写作,均可以获得奖励。这种奖励机制不仅将被动作写作变为主动写作,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了乐于写作、勤于写作的好习惯。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想象、去感受、去探索,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表达自己生命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生活论文:湖北省城乡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比较
【摘要】目的了解湖北省学生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城乡中小学生2 036名利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生活质量测查。结果湖北省城、乡学生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活动能力、作业态度、自我概念、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维度和生理健康状况及社会功能状况2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湖北省城乡学生生活质量在许多维度和方面存在差异。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时,应针对城乡采取不同措施。
【关键词】生活质量;学生;对比研究
小学生生活论文: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与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河南省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运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制的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 回归对2组小学生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与留守小学生相比,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2个变量未入选,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感压力3个变量入选方程。结论 相对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更影响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生活质量;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份。留守儿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 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1]。该研究界定留守连续时间为每年至少3个月。本文对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家庭及个人因素进行探讨,为了解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促使社会、家长、教师和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6-7月在河南省随机抽取2个农村地区,在样本区内随机抽取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2所,在每所小学的二~五年级中抽样,按年级高低分2层(二、三年级为低年级,四、五年级为高年级),每层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16个班。按留守儿童的社会学定义,确定留守小学生419名,其中男生202名,女生217名;留守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为:父亲打工167名,母亲外出打工108人,父母均出外打工144人。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生221名,女生189名。
1.2 测量工具 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A部分:学生一般情况及家庭环境,包括年龄、性别、年级、自感压力、家庭经济水平、家庭关系和父母文化程度、抚养方式、与孩子交流方式、交流频率、交流时间、交流内容等。B部分:儿童生活质量量表,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参照国内外有关量表编制。该量表针对7~18岁一般儿童青少年,以学习生活为核心,涵盖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适用于对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研究[2]。C部分:小学生健康状况、学习成绩等情况。
1.3 调查方法 培训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语及实施步骤;被调查小学生匿名独立完成问卷A,B部分,家长或监护人与班主任教师完成C部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将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分为4个等级,以累积百分率10%以下为生活质量低,10%~20%为生活质量较低,21%~90%为生活质量一般,90%以上为生活质量高[3],作为因变量, 以学生个人情况(x1~x6)、家庭环境(f1~ f10 )为自变量,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非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由表1可见, 农村非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感压力、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10个变量入选,除性别、年龄、外伤经历、自感压力外,均为保护因素,即女生、年龄增长、外伤经历越多、自感有压力者生活质量越差,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健康状况越好、父母越关心孩子学习者生活质量越高。
2.2 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见表1。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与父母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即女生、年龄增长、外伤经历越多者其生活质量越差,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健康状况越好、父母越关心孩子学习、父母与孩子交流频率越高、父母与孩子沟通良好者生活质量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影响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无论留守与否,农村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7个变量均入选方程。年龄、学习成绩对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相似[4-5],留守小学生缺少父母照顾,面临营养、心理健康、伤害、传染病威胁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女生处境不如男生。
相对非留守小学生,影响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相关因素中,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影响其生活质量。留守小学生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流动而衍生出来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留守小学生的父/母亲往往会把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作为及时选择,留守小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家庭结构趋于不完整,生活在隔代的家庭或寄养在亲戚家中,有些孩子甚至自己照顾自己,使得农村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几乎等于零。家庭文化氛围减弱,父母只是力所能及地为子女提供生活起居等物质方面的照料,父母的抚慰和关爱、敦促和勉励竟成为留守小学生的奢求;大多数留守小学生随祖辈生活,由于祖辈们观念落后, 交流存在代沟,导致生活平淡,更谈不上娱乐性;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 特别是缺乏交流与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家庭、社会环境的感知更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非留守小学生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感压力3个变量进入方程,有关父母文化程度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外一些相关研究亦有类似结果[6],但未显示出对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由于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其文化程度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在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高低上;自感压力与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关系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学生生活论文: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因素,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抽取武汉市小 学、初中学生657名,进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的调查,并让家长填写 Co nner’s儿童行为问卷及自编的学生一般情况问卷,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筛查表的 评定。 结果 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 体症状及冲动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亲的文化水平及家长难理解孩子等变量入选,其中除 自责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排除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的有关变量,以其他变量再次进行分析,入选的变量有学习问题、父亲的健康状况、家长 难以理解孩子及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总分。 结论 中小学生生活质量 受内在心理特征、外在行为表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生活质量;因素分析,统计学;精神卫生;学生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而被引入医疗卫生工作中,成为评定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功能和社 会化发展的关键期,从生活质量的角度关注其健康,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生活质量研究列为“特殊人群生活质量研究工作”的第5位[1]。本研究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 进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区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学 校,再从每所小学抽出二、四、六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每班50~60人,共计340人; 每所初中各年级均抽取1个班(共6个班),每班50~60人,共计317人。合计中小学生657名 ,其中男生334名(50.84%),女生323名(49.16%)。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统一的指导语及实施步骤,以班级为单 位,对学生进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2]、心理健康量表(MHT)的调查,并在家 长会上,让家长填写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及自编的学生一般情况问卷;由各班的班主任 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筛查表(PRS)的评定。
1.3 资料处理与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在Visual FoxPro 6.0下 建立数据库,由2名录入者分别进行录入,然后进行录入性的比较,并修改录入错误的 数据。以累积百分率10%以下为生活质量低,10%~20%为生活质量较低,20%~90%为生活质 量一般,90%以上为生活质量高,将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分为4个等级,作为因变量;以心理 健康问题(m1~m8)、行为问题(c1~c6)、学生的一般情况( x1~x15)以及PRS总分x16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2结果
2.1 内在因素 表1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 敏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亲的文化水平及家长很难理解孩子等变量 入选,其中除自责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即心理问题越严 重、家长越难理解孩子,孩子的生活质量越差;自责倾向越严重、父亲的文化水平越高,生 活质量越高。预测值与观察值的符合率为81.8%。
2.2 外在因素 见表2。
排除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变量,以其他变量再次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入选的变量有学习问题、父亲健康状况、家长难理解孩子及PRS总分。学习问题越严重、 父亲的健康状况越差、家长越难以理解孩子,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越低;而教师所评的学习 障碍筛查表的总得分越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越高。预测值与观察值的符合率正确率为62 .8%。
3讨论
本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因素,共有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 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和父母难理解孩子8个变量被选入 方程。在排除与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变量后,再次做Logistic回归分析,有 学习问题、父亲的健康状况及家长难以理解孩子4个变量入选。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上影响 因素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中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它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 响。许多研究[3-4]表明,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评定受个体的个性、需求、价值观及 应对方式等心理特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同样说明,心理问题是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其预测结果与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其他因素,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第2层为中小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评定孩子有学习问题和教师评定中小学生的言语及 非言语能力,均是以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基础,而中小学生的行为一方面是他们心理特征 的表现;另一方面会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态度,他人的态度又对中小学生的自我 评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3层是环境因素,父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良好的健康状况、家长 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有效的关怀,作 为社会支持因素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包含内外因素的模型 预测一致率为81.8%,不包括内在因素的模型预测一致率为62.8%,可以认为不能忽视任 何一层因素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自责倾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预计不同,自责倾向越严重,生活质量反而越高 。周步成[5]认为,自责倾向的孩子在失败或做错事时常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 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经常担心,从而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这种心理倾向应该会对孩子的生 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可能因为自责倾向的中小学生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 己的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在学习生活顺利的时候,他们有良好的 自我评价。但应注意到,过分自责的孩子在遇到巨大挫折时,常缺乏灵活的心理调试能力, 不能客观地评定自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应开展进一步研究。
小学生生活论文:我国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较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区域性差异,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抽取江苏、广东、湖北和贵州4个省的农村和城市,7~18岁中小学生6 708名为研究对象。结果 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学生生活质量状况除其他维度外,均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农村学生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结论 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不平衡,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生活质量;对比研究;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事物的影响。[1]一般认为,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2]。其中,气候资源是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及时因素[3]。我国南部地区分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其经济、文化等环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4-5]。笔者对南部沿海区(广东、江苏)、南中部区(湖北)和西南区(贵州)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4]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广州、江苏、湖北和贵州4个省7~18岁中小学生共6 708名,其中城市学生3 289名,农村学生3 419名;男生3 351名,女生3 357名。各抽样地区样本见表1。
1.2 方法 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编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6]的“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共包括49个题目,分为13个维度,依次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的机会性、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其他。前5个维度组成社会心理功能领域,中间3个维度组成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后3个组成生活环境领域,生活质量满意度组成生活满意度领域[6]。
测试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组织,根据统一的培训教材对课题协作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查合格后正式开展工作。调查时采用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和评分标准。量表由学生自己填写。
2 结果
2.1 南部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中小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13个维度和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显示,除躯体感受、同伴关系、负性情绪、其他、生理心理健康领域、生活环境领域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和南中部区自我概念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2 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城市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维度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生活便利性和其他3个维度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维度和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3 南方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南部沿海区与西南区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运动能力、作业态度和其他6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中部区与西南区则在躯体感受、同伴关系和作业态度3个维度及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作业能力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3个地区的两两比较均在负性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医学观、健康观也不断更新。因此,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1-2,8]。本研究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在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和领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同伴关系、生活便利性和其他等维度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其余维度和领域则存在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的现象。进一步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做区域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市儿童的生活质量除其他维度外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该结果与薛兴华等[3]的结果不太一致;而农村则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有资料显示,南部经济状况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西南区[4],说明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主观评价的满意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7]。形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1)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西南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当地消费水平和生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故而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较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部沿海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较高,对于娱乐、休闲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更多的追求。因此,相对于经济相对差的区域更难有高的生活质量评价。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环境质量反而较差,交通拥挤现象较严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这种情况相对较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好的地区反而生活质量评价不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商店、超市比较多,故生活便利性维度的评价较高。(2)学校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其生活质量状况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有极大关系[2,8]。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较大,师资力量也较好,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都不错,所以生活质量评价均不错。西南区原本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和投入,西南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地学生也有很高的生活满意度。
综上所述,南部3个地区的儿童少年生活质量状况不平衡,其高低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有关。因此,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尽可能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