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早期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早期教育论文:早期教育及家庭教育论文
一、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及早施教
朱熹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时期,这时期儿童心理纯净尚未受到外界熏染,如果给其以道德教育,就可“先入为主”,收到教育的效果。朱熹将胎教作为早期教育的始端,他认为孕妇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腹中胎儿。他曾提出:“古圣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庄,才过从矣”的胎教思想。在教师的选择上,也体现了“早”。朱熹认为,慎择幼儿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在他看来,乳母与婴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儿的影响也较大,“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为此朱熹提出了选择乳母的条件:“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备的品行。此外,当幼儿入小学之后“及早施教”的理念仍然不能放弃,这个时期,父母应教儿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孝悌”、“诚敬”等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来抵御“不合礼法”事情的侵袭。由此可见,朱熹教育思想中一直贯穿着“及早施教”的思想,希望子女在童蒙时期能够接受正确的教育,为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2.取便于童
朱熹批判当时家长不顾儿童心智发展规律,而一味地要求儿童死记硬背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出了“取便于童”的主张,为此他专门对古代经典添加注解,以方便儿童阅读,如《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这样便于儿童汲取书本的精华。此外,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比如在小学阶段,朱熹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智识未开”,思考能力低下,所以主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追求浅显、具体,以“教以事”为主,即“洒扫、应对、进退之事、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在大学阶段,重点是“教理”,即教以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提高儿童修养水平。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璞玉,而在大学阶段是给璞玉加修饰,使之更加光鲜亮泽。这两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做好衔接工作,才能使儿童获得更完整的教育。朱熹的取便于童,循序渐进的思想符合教育的某些规律,为我国古代蒙养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
3.易子而教
朱熹十分关心子女教育的问题,无论是平时著书亦或交友,都不忘谈及子女教育问题。在其子女婴孩时期,他都是亲身进行教诲,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自觉能力有限,为了给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他采用古时“易子而教”的教育主张,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为了教育儿子朱塾,朱熹先后诚请林用中、蔡元定、名师吕祖谦等人进行教导,希望在老师们的学术熏陶和淳淳教诲下,使得朱塾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学修养,有所作为。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认为家长是儿童情感上最亲近的人,儿童自出生起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的言语、举止、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儿童心中打下很深的烙印。因此朱熹就认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此他提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弟子及家众”。只有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之初尝教育的甜果。
2.立规训导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也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朱熹对“礼教”十分重视,为了规范和约束儿童日常行为,使其有规可循。朱熹专门编著了《童蒙须知》,该书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例如,规定“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匣中;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于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等等。虽然要求比较琐屑,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严而有慈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好慈爱与严格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自然要对子女爱护,但是朱熹认为“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非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在朱熹看来,父母爱护子女天经地义,但是慈爱应有“度”,父母应担负起子女教育的问题,做到有爱有教。朱熹常教训子女:“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于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剽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闲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校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虽然他的有些做法,现在看来有些不合理,但是他的初衷是不可臵疑的。
二、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孩子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但现在家长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教育,却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朱熹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为幼儿一生的道德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要靠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明确目标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来实现。比如,从小要求孩子爱清洁讲卫生、说话文明、不打架骂人、尊敬长辈、友爱同学、帮助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这些内容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于被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将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儿童在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而父母则是儿童及时任老师,由于儿童好模仿,是非辨别能力弱的特点,家长的言谈举止、教养态度、教育方法等会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要能以身作则,亲身做好行为示范,并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在儿童教育方法上,朱熹主张多进行正面引导,少做负面消极防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采取激励、表扬的方式,当学生出现问题多采用疏导的方法。这样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作者:李学隆单位:邢台学院
早期教育论文:家庭早期教育论文
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婴幼儿是在游戏中发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知识。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之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而没有融教育于其中的童年则是遗憾的童年,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孩子一起游戏,在大自然中,在房间里,在书籍中,在对话里,在一切可以找到快乐因子的地方。那么,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呢?怎么才能让游戏变得富有教育意义呢?
一、要细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父母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于平凡细微处能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这时候如能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兴趣。
有一回,我抱着孩子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孩子看了一会就没有兴趣了。他把身子的重心倾向电影放映室的方向,用一只伸了出去的胳膊示意我——要去那儿。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嘴角咧着笑。好奇心使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看着放映员一遍遍地操作,足足看了有40分钟才肯离开。
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一看到转动的东西他就表现得异很兴奋。于是我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给他看。比如停留在电风扇旁,给他玩圆形的钟,到户外看转动的车轮,以至于他对“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延伸到让他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给他玩积木,让他感受空间感。这又影响到他后来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的、有意识的捕捉中巩固下来了。
二、要能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
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地引导,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地下着雨,当我喊儿子做事几遍都没有回应时,跑到门外一看,才知道他正脚穿雨鞋手打雨伞,站在雨天里,手中的伞柄在他双手的扭动下,伞飞快地旋转起来,洒得雨花四处乱溅。此刻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我问:“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我。“怎么个好玩法?”“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也就是说是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说:“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真不简单,那么雨点的方向和什么有关?”他终于总结出了:“和速度有关!”
看着孩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看谁说得多。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去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三、要灵活多样创造各种方法
幼儿的兴趣不长久,容易转移,这是由于幼儿的注意保持时间短暂这一特点决定的。对于孩子所专注的某项事物,时间一长便容易失去兴趣。那么,如果此时父母能够随机应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孩子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孩子认字的时候是做成字卡给他认读的,认字容易巩固难。要让孩子牢固地记住汉字,并保持认字的兴趣,还得多想几种办法。那24小时,我准备让他巩固旧字,孩子只认了两个就不想配合了。我说我们来个天女散花吧,于是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孩子一起抢拾,看谁抢得多。我抢到了“面包”、“西瓜”等,他抢到了“高兴”、“生气”、“沙发”、“月亮”、“兔子”等”。然后我们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还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有利于新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要他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以便学会词的归类。
在丰富多采的游戏中,孩子对汉字产生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使我能较早地把孩子引入书籍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对书的兴趣。
四、要及时转移教育战略战术
24小时,我正摊开画报教孩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孩子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他没兴趣认字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了教孩子认字,对他说:“噢,”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那汤匙还能用舀做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果,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果。”“真聪明,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于是把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用来刮东西!”原来,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本来是认字活动,但在引导过程中孩子兴趣消失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活动动向,并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下去,开辟新的领域——想像力的训练。
总之,在和孩子游戏中,要想法把游戏扩大化,多样化,丰富化,创造化。把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契机,及时转换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以学习为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早期教育论文:科学研讨早期教育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促进小儿智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寻求科学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身心智能的发展,制订早教方案。现对100名小儿的运动、语言和社会行为能力量表进行评价。每月进行生长发育个别指导,每周进行潜能开发训练和亲子游戏活动。结果 通过训练,早教组小儿在智力、大运动、认知方面的5项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小儿智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早期教育;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研究发现,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婴儿,都蕴藏着与生俱来的身心潜能,开发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的教育。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早期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完善教育,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及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势在必行。
儿童分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天使之家”科学育儿中心的100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个月-2.5岁,其中男62名,女38名,研究时间为2010年3月-2011年3月。
1.2 方法
1.2.1 制定早教训练方案 对训练组每月进行常规体检及养育指导,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进行发育跟踪测评,即使个别指导,训练内容及社会能力的训练。
1.2.2 集体活动 每周组织亲子活动,每月进行科学育儿讲座,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并由家长参与。
1.2.3 效果评价 两组儿童在训练前利用量表进行1次智能评价,以后每4个月进行1次由专业人员进行测评。
2 完善教育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2.1 生长(growth) 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增长,是量的变化,发育的物质基础。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及成熟,是质的变化。
2.2 一般规律(顺序规律) 上下;近远;粗细;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连续性与阶段性:快-慢-快。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
2.3 运动功能的发育
平衡和大运动。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岁:双足并跳。
30个月:单足跳。
36个月:两腿交叉下楼梯。
2.4 细动作一握三抓六会敲,九用两指周会勺。
18个月:能叠2-3块积木。
2岁:可叠6-7块积木,会翻书。
3 结 果
3.1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3.1.1 研究发现新生儿不仅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能力,还具有有注意、学习能力和社交行为,0-3个月的婴儿,共存在73种无条件反射:爬行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等;无条件发射,不仅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自然前提,而且在婴儿时期发展中,具有心理学意义。在脑的发育过程中,许多大脑功能,都存在发育关键期,从出生到2岁是感知觉、运动、语言发育关键期,这一时期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研究显示,训练组小儿在感知觉、精细动作、语言、大运动方面通过的平均月龄高于对照组。小儿各个能区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大运动、个人社交、语言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接受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其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提高,尤其在独立生活、能力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三个领域,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多具有积极乐观的状态,极易适应同伴的生活,不惧怕接触新事物,有更大的空间认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讨 论
4.1 各系统、器官发育速度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发育速度,也不同步。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生殖系统晚期发育,淋巴系统先快后慢。遗传因素和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生长发育的潜能,而环境因素,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即决定发育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因此,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育儿科学,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智力的关键,只要适时给予智力因素刺激,就会达到儿童智力发展目的,并取得效果,这对成长中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进行早期潜能开发训练,尤为重要。给婴儿或小儿提供一个与同龄伙伴交流交往的空间,能够促进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4.2 早教中存在的问题 ①捆绑肢体限制婴儿活动;②给小儿戴手套限制,束缚了其手探索世界的能力;③过分关怀溺爱,总喜欢抱着婴儿,不敢让其有俯卧翻身、坐爬等活动,容易导致日后感觉统合失调;④缺少交流,将小儿交给保姆、老人,以满足小儿吃喝拉睡的基本需要为限;⑤早教的本质,是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因势利导,训练小儿的运动、智能、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的每一步,都能从他们的现有水平或起点出发,进而达到发展目标、过程及结果的化,使之,完善儿童生长各期正常发育的健康指标,促进小儿智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潜质的提升。
早期教育论文:试论家庭和谐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 家庭和谐 早期教育 重要性
论文摘 要: 人和天地顺,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对于人生起着定位、定势的重要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较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早期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浅谈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文章作者:xiaoxiao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7月2日22:6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早期实行的教育,或者可以说是学前教育,但并不等于知识教育。现在,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越来越普遍,而且关于早期教育的杂志与专家也越来越多,观点太多,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的家长该如何因材施教呢? 最近我看了一个有关外国早期教育的片子,这个片子着重讲述了外国的父母为了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利用“温室养育”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几个月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知识教育。当时看到一岁多的孩子看到那些卡片看到哭时,我的心为之一颤,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早期教育呢?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教育呢?我通? 作为父母者,不要把早期教育当作知识教育,而是让幼儿身心都得到的发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不要老是依赖父母。这样才会对孩子今后有所帮助。 3、不要过度地约束孩子 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及时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万一”才会有了诸多的约束、干涉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一切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当孩子对某种小虫感兴趣时,兴致勃勃地看,却引来家长这样的一句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回去看看书还好一点,快走吧。”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大人们的麻烦,方便管制。可是,这样的约束使得孩子智力的发展禁锢了,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了,孩子的个性也束缚了,反而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家长要切记:早期教育不是越多越好的,它有一个低的输入量,而且这种教育经验与一个儿童或一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关,并不是灌输性的经验。在幼儿时期,父母多与幼儿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让您的孩子健康、开心地成长。
早期教育论文:我国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模式的探讨
作者:李瑛,万淑荣,谭燕勤,罗绍兰,何艳斯,林文璇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婴幼儿; 模 式
1 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本文所指的是:0~3岁的婴幼儿。健康的儿童以及发育不正常的儿童都是适合早期教育计划的。用于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儿童,又称早期干预,通过这种措施,可望使这些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给儿童的感知觉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可以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促进儿童心理发育及智力发展,使儿童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提升儿童的智力和适应性行为,为儿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早期教育的依据
2.1 早期教育的科学性:近代实验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从出生到2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新生儿一出生, 已具备听觉、视觉、触觉等,有比人们想像大得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对外界刺激作出敏感的反应,也就是说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从脑重量看,新生儿脑重370g,6个月时为700g(占成人50%)。2岁以前增长最快。人脑中神经细胞增殖期是从妊娠头3个月至生后1岁,过了此时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而维持神经细胞的营养,传导等支持细胞的增殖是从妊娠后期延续至生后2岁[2]。因此要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儿童心理智能发育,时间愈早愈好,好从出生即开始。在2岁以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生命早期神经系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也就是说,正是婴幼儿在不断地感知和运动,才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力[3]。
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已经证明这些影响可改变神经元的大小,脑结构总体重量和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或减少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4]。因此在两岁前,儿童的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未成熟的,证明了早期教育的可行性。
2.2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近期和远期影响
2.2.1 早期教育可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特别是围产高危儿,早期教育可明显改善其智力发育指数,防治智力低下。
2.2.2 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性行为的发育[5]。
2.2.3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远期影响。可减少日后反社会及违法行为[6]。
3 国内外早期教育现状
3.1 美国Head Start 项目。通过在社区、医院或其他机构,由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训练或通过专业人员对家长培训,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标。
3.2 目前我国大城市开始了早期教育的摸索工作,有妇幼保健院、社会机构从不同侧重点开展工作。
4 在我国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模式
4.1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这是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经验。英、美等发达国家有四十年的早教历程,在社区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是成熟和成功的。如美国Head Start 项目是典型的社区模式。
4.2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对服务人员的资质是有要求的。婴幼儿其心理、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的发展,是以其身体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为基础的,所以为婴幼儿服务,从工作人员资质和背景来说,没有比医务人员更合适的了,但仅有医学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求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医务人员首先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4.3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符合以人和家庭为中心的原则。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服务必须贯彻“社区化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更多居民将向社会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内解决。强调以人的健康为护理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工作。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有利于促进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婴幼儿年龄小,所需生活照顾多,到远距离的地点去进行早期教育是不现实的,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理位置要求:距离社区内居民住宅步行不超过10~15min。婴幼儿及其家庭成员既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又可保健,还可进行早期教育,这样使工作开展成为可行和现实。
4.4 目前因我国医疗收费制度的不合理,致使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夺服务对象,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不合理,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运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招不来服务对象,我们的早教对象也是如此,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医院进行早教或索性放弃。这需要政府做出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4.5 政府可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居民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早教。政府可将国务院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把0-3岁婴幼儿早期养育和教育指导纳入政府的工作范畴。政府应完善社区早期儿童发展服务为切入口的综合性社会改造计划。可通过政府的投资来保障胎儿期和早期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提高所有儿童保育的有效性,促进其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
5 在社区内如何开展早期教育工作
5.1 特别强调家庭积极参与早期教育,支持家长在家庭中担当起父母职责,使家长能够与早教中心配合,积极参与到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来,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和职场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父亲,更是难得在孩子受教育的时候出现在身旁。教育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父爱可为男孩找到性别认同的榜样,父亲果断、坚毅的气质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缺乏父爱,孩子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
5.2 让婴幼儿感受到爱和关心。著名人格心理学家Eril Erikson强调: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中,主要为孩子建立信任感。可参照心理发展动力学理论,儿童与他们的照看人之间依恋关系形成在早期干预的任何计划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3 根据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规律,对孩子的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这五大能区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孩子的能力。
5.4 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包括卫生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劳动习惯、助人习惯、思考习惯等等,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5.5 帮助家长为孩子建立一套坚定而有效的纪律,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低年龄孩子采取分散其注意力办法,对稍大的孩子采用人性化的纪律约束。世界著名早教专家Burton L.White认为不必要对7个月以下婴儿进行约束[7]。
5.6 医生定期对家长进行营养和保健指导。
5.7 对孩子创造性的启迪和好奇心的保护。参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它是对早期儿童教育实践进行指导的基石,为年幼儿童设计课程。对儿童在不同领域的认识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自发行为给予肯定,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
5.8 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可参照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理论强调多因素参与进行早期教育。这一理论, 强调儿童参加的各种不同场景,及其之间的互动。 早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国的早期教育应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在教育体制,实施模式,具体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面不断改进,并且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早期教育论文:试论家庭和谐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 家庭和谐 早期教育 重要性
论文摘 要: 人和天地顺,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对于人生起着定位、定势的重要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较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早期教育论文: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内包式;社区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家长的言传身教比起任何学校教育都更重要。但是,在各大城市,尤其是我所在的这种北上广一线城市,虽然大多数父母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且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谋生技能,能够扛得住高房价购置一套住房落脚下来并安居乐业的高素|人才,然而目前的家庭教育实践也仅限于对孩子金钱投入方面的舍得(报补习班、买益智玩具等)或是陪伴时间方面的充裕(尽量多抽空陪孩子),究竟如何“低投入,高产出”,用有限的陪伴时间达到高效的陪伴效果,其实大多都还没有好方法。如果能够指导家长不要总是将教育假手他人,不要将孩子过早置身于社会竞争的大跑道(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就送到早教机构开始“精心”培养打造),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多年自身所学来认真带领孩子们上好一堂堂的“陪伴课”,不仅让自己的孩子受益,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一份贡献。 我所创立的这种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和探索,于2016年8月在广州市荔湾区某大型小区正式开始实施,目前教育效果非常好。
一、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模式的由来与简介
此教育模式产生的灵感来自于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先生的著作《M型社会》。该书第三章“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其中一节“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中,作者提出,“在日子过得这么苦的情形下,真的有必要让孩子去补习吗?”尤其是在有证据表明“缴高额税金者的名单中,几乎没有一位是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企业工作的人……不管是学校还是补习班的老师,都无法教导孩子人生的意义及生活方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推给没有外出工作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再把孩子托付给家庭教师、补习班老师,这是最糟糕的模式,因为这些老师不会教孩子信念、哲学等与人生观相关的知识……”因此,“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把孩子的教育‘外包’……做父母的与其为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浪费金钱,不如多投资些‘时间’在孩子身上。”
作者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早教机构,在各大补习班里经常可以看到如此“盛况”:孩子们在里面上课,家长们全坐在外面一个大屋子里埋头看手机。为什么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数学、外语,却连自己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都教不了?还要花费大量金钱、人力、时间去交给别人教?我突发奇想:如果说这种“外包式”教育不可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家庭的早期教育进行“内包”呢?
具体如何“内包”?我家里有一个三岁的男孩,2015年搬到广州市荔湾区某个大型楼盘,在交往中慢慢发现周围有几家跟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都处于两岁到五岁之间,父母素质较高,也重视教育,后来经过深入交谈更惊奇地发现,原来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当今的精英,当年的学霸!有北大中文系硕士,文字能力很强;有华东计算机研究所的高材生,理工科的翘楚;还有的是当年高考文科状元,国学底蕴深厚;还有当年游泳队的运动健将,师范大学艺术系高材生,幼儿师范的钢琴老师,还有一个作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刚去了美国波士顿。大家的专业涵盖了艺术、音乐、文学、理工、体育等各个门类!有这么多社会各个行业的精英,大家又有着共同教育好小孩的理念和希望,与其挖空心思去打听外面有些什么好的培训机构,学这个学那个,一到周末就花时间精力金钱带着孩子到处赶场上课,何不我们自己各尽所能、各尽其才,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每人担当一门启蒙课程的教师,把多年所学尽可能挖掘出来,集中精力把孩子们教好?这种父母作为代课教师教自己和邻居家小孩的家庭自我教育模式,我就称它为“家庭教育内包模式”,简称“内包式”。
二、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模式的优点与实施
(一)优点
首先,对孩子们而言,他们之间居住在一起又彼此熟悉,容易聚拢,不费时不费力,且集体学比单个学更容易营造氛围,引发兴趣,集中注意力,效果更好;其次,对家长而言,可以促进亲子感情,还可以尽量挖掘父母本身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多赢的局面,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当然,也要定位这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作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正式的小学中学等教育体系;另外,它的主要作用是启迪思维,启蒙心智,发现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确实有哪方面的天赋,可将其再送去正式的专业机构去学习。
(二)具体实施及成效
我将所居住小区列为试点,组织了八个家庭,每个家庭出一位家长承担一门课程,包括阅读课、艺术课、游戏课、音乐课、数学课;除了课堂授课,还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带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全家一起行动,有看车展体验做司机的,有下农村到泥水地里插秧的,还有一起去报名参加外面的绘本故事会、手工作业课的,课堂内外各有各的精彩。这种“内包式”家庭教育模式从2016年8月1号开始实施,目前开展的情况出乎意料得好,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精英课堂”。“科任”的爸爸妈妈们都铆足了劲,带着较大的热情和爱心,经过了周密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呈现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课,这些带着爱的课堂,外面有些纯粹混时间骗家长血汗钱的早教机构与其没法比,产生的效果自然也与众不同。课堂上孩子们跟着熟悉的“爸妈老师”们,在熟悉的小朋友家里一起快乐地玩耍,那些车展、下乡等课外活动,每一次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无比,睡梦中都会甜甜地笑着……尤其经过这短短几周的课堂内外的相处,明显看到这群孩子们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进步:有些内向不合群的孩子活泼开朗了,爱哭的孩子没那么爱哭了,爱动手动脚打人的孩子没那么爱打人了,从不开口讲故事,只会缠着家长讲故事的孩子自己如今也张开嘴开心地讲故事了。
不得不提的还有老人们,平时在家帮着儿女们操持家务,洗衣做饭很少出门,如今周末也有机会跟着儿女带着最疼爱的孙子孙女们集体出游,尤其是我们还特意安排往返路途中孩子们一车,老人们一车,孩子们在车上欢声笑语,有共同话题的老人们也有了机会互相认识,互相倾诉,可谓是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家长们之间遇事也有商有量,互相帮助,一家有困难其他家都伸出援手,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生活变得充实且有了方向,一个个小家庭感觉不再是这个陌生城市里无根无基的一叶扁舟,而是有着明确航向的一艘艘大船,我们欣欣然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教学相长的同时其实自己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家长,建设更好的家。
总之,从老的到小的,大家是各有各精彩,各有各收获。
三、_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当好幼儿家庭教师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之前没有教学经验的,给三四岁学龄前孩子们上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注意准备各种各样的兴趣点
兴趣点包括好玩的笑话、有趣的奖励奖品等,目的是激发起孩子们的上课兴趣。比如开始上课前,孩子们注意力都在家里各种玩具上,玩了一会要开始上课了,个个不肯撒开手上的玩具,如何处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红旗、大红花或彩色动物头铅笔等奖励品,玩具一亮相孩子们就两眼放光了,于是教师开始许诺:“谁开始认真上课,谁好好回答问题,课后就有奖品。”这才能让他们乖乖放下手中的玩具,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二)课中要想办法拽回他们随时可能集体跑偏的注意力
比如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孩子跑去玩小汽车了,另一个孩子看到好玩也会跑去,说不定转眼间一大堆孩子就跑光了,只留下教师一个光杆司令。这时候,可以采取提问或者装猫猫狗狗等各种方式,总之就是要把他们跑偏的注意力给拽回来。
(三)要随时准备调停孩子们可能开始的纠纷、哭闹甚至撕打
上课的孩子年龄不一,性别不一,有大小女孩,大小男孩,最难对付的是最小的,尚懵懵懂懂的两岁小女孩和中间层三岁左右的男孩,有时候刚刚还好好的,不知怎么大男孩和小女孩就开始撕打在一起了,教师要赶紧暂停去调停纠纷以免进一步的人身伤害发生。
(四)授课内容要容易理解,不可超出其理解范围
比如开绘本故事会的课,故事的情节要容易理解,小主人公名字容易记忆。若是人物又多,主人公名字又晦涩难懂难念,孩子们听不懂记不住就懒得往下听了。比如我在讲《会飞的抱抱》的时候,里面每个小动物主人公都有个外国名字,有的叫江森先生(是头大熊),有的叫波比小姐(是只小狐狸),还有的叫阿文弟弟(是头小猪),加起来有十一二个主人公,孩子们被这些莫名其妙的名字和过多的人物搞得有点晕头转向,还不如直接就叫小猪、小狐狸、大熊来得亲切,更容易让他们理解。第二次讲故事的时候,我就将主人公的名字刻意去掉,直接就称呼小老鼠、巫师、小蜜蜂,人物也没超过七个,这样孩子们就听得津津有味了。
(五)要不断创新授课模式,给孩子们新意
比如及时堂课是教师提问题、讲故事,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故事。为了鼓励他们能够张开嘴,我还到处取经,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调动起他们说故事的积极性,那就是录下孩子们讲故事的声音,等他们讲完后再放出来给他们自己听。这个效果果然不错,当孩子们听到自己奶声奶气的声音居然能像电视机里的叔叔阿姨一样从音箱里放出来的时候,一个个吐着小舌头,又惊喜又难为情又骄傲的神情让人开心不已。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后续连锁反应:之前怎么鼓励都不开口的小朋友,居然像打开了自来水的阀门一样,滔滔不绝,每天都主动找爸爸妈妈讲故事了,效果非常好。
四、联想与升华――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创新
一个小创意打开了八个家庭封闭的大门,让我们从自己那方小小的鸽子笼中走出,开拓了一片不寻常的天空。为什么今天的各家各户任其被钢筋水泥所隔绝,以致发展成了如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捅不破的邻里隔膜?过去浙江金华诸葛村、江西德安义门陈、江苏昆山朱柏庐这一个个当时声名远播的大家族留下一部部留传后人的治家宝典,那在我们今天小家庭各自“独居”的社会里,我们还有可能形成这种成书成册的家规家训吗?在当代社会,如何做到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以父子、婆媳绵续为主轴的父子型家庭,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中国民居中大家族群居的“四合院”形式。可现如今,平面的“四合院”变成了立体的“鸽子笼”,“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教育也从过去的“家庭化”(各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私塾)逐步转变为今日的“社会化”(政府兴建学校,各家都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于是,离开了各自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各个家庭之间,由于没有了血缘关系的维系,各家之间也没有了联系的必要性,再加上在这个处处都要多长个心眼的社会里必备的戒备心,从此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躲进小楼成一统,各家庭之间被钢筋水泥一个个隔断开来。在我看来,随着互联网所创造的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打破家庭之间的壁垒,尤其是要打破心中各种“小我”的藩篱,将自身所学进行充分分享,实现育儿、治家各方面共融共享的“新常态”,形成属于新时代的好家风。
有哪些好的传统家风家训可以直接继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自从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颜之推写出了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以后,家教、家戒、家规、家议、家范等蔚然成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另外,家训不仅是行为准则,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文化意义,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诗书传家”“亦儒亦商”指的就是这种氛围。家训还有一个意义即精神意义,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指导作用,正所谓“一门双进士,隔河两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以《颜氏家训》为例,中国教育史上的早教、胎教、家庭早期教育等概念,都是《颜氏家训》最早提出的,在他的“教子”篇中就写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意思是王后怀胎三个月时,应该让她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不让她看到和听到不好的东西。再比如“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生笞罚”,意思是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这样到了五六岁,就可以少受鞭笞的责罚。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也同样是很先进很科学的,这些老祖宗的好东西我们真应该细细揣摩加以领会并好好继承。
那么,又有哪些家训(或者说是准则)是可以在新时代创新创造的呢?结合我新近组建的八个家庭“内包式”教育联盟,有以下几点值得突破或创造。
(一)面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的对错
古时以来的所有家训里面均显示出:晚辈都是被长辈教导的对象,意思是长辈应该随时随地评判出晚辈的对错并加以纠正,近期若干关于培养孩子高情商的讲座以及若干关于沟通的书籍,里面均提到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他们认为,好的沟通包含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下子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老观念。意即遇到任何问题,首先,对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说出你的请求。如果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其中举了一个例子,姐姐看到自己的妹妹买了三天的面包忘了吃,坏掉了,她及时反应是想去教育她:“怎么不及时吃?都浪费了!”可是她对妹妹说的是:“这个店的面包是新鲜无防腐剂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妹妹愉快地表示知道了。姐姐对妹妹表述了一个事实并提醒了她,却没有丝毫的评判,于是两人都开心,没有丝毫的不愉快发生。为何会这样?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教育,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人际关系中,肯定会有各种事情不如自己所愿。当不如所愿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去评判对方,教育对方,还是讲出事实,讲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情商的分水岭,能够坦诚地将事实和感受娓娓道出的人,是人际关系中真正的高手,被尊重而且让人喜欢亲近。而对对与错的评判,是最肤浅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一旦被贴上对与错的标签,我们便不再能深入看清事情背后的真相。
(二)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要明确教育目的
“内包式”教育法不同于古时的私塾(已经替代了学校教育),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后,我认为它暂时还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且方向一定不要走偏,我们只是在孩子2~6岁时进行启迪思维,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教育,真正等到发现孩子的确是某方面的好苗子,不会越俎代庖地替代专业教师而将孩子教偏。另外,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孩子的德育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比如我们刻意吸收了大的小的男的女的年龄不等,性别不同的小孩,以营造“大的学会照顾小的”“小绅士学会谦让小淑女”的良好氛围,而且目前看来也确实有效果。
(三)兴国在于兴家,兴家在于兴娃
不同于古时都是大家族群居的状态,在目前大多城市,都是儿女独自在外打拼,成家生子后老人从老家迁徙过来帮忙照顾,且每个家庭孩子数量都不多(大多都只有一两个),因此,抓住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抓住了一个家庭的灵魂和核心。像我组建的这种八个家庭的联盟,除了组织平日的课堂教学外,一到周末节假日等还组织了大量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并且把平时都关在家里忙碌的老人们带上,这八个小朋友把八个家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都汇聚到一起,孩子快乐成长,老人互诉衷肠,年轻人自然也乐开了花。孩子好了,家庭就会好;小家好了,大家才会好,我们的国家才会好。所以,这个“内包式”教育还真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乐和美问题。殷切希望这种“内包式”家庭早期教育法能够在各个城市各个小区各个家庭里推广开来,让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作者单位:1.广东省广州市住房城l建设委,广州,510380;2.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510380)
早期教育论文:图书馆早期教育服务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早期教育;服务创新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阐释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途径,研究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思考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与重点。
儿童早期教育根据8岁以下的儿童生理、心理和敏感期发展特点,通过多元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为儿童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使儿童逐步形成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早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儿童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早期教育普遍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支持儿童持续发展和学习的生态系统的营建,需要幼儿园、学校、家庭、图书馆、早教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认为,帮助孩子在重要的早期阶段广泛阅读和学习,掌握学习和社交技巧,图书馆能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决策者、学校、资助者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帮助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
1.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从图书馆服务目标和服务宗旨来看,儿童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必须通过提供阅读资源、活动项目,帮助儿童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自然科学能力、数学能力等。其次,从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价值来看,在平等、知识自由、学习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必须通过参与促进早期教育,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够接触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其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帮助那些低收入家庭儿童扭转早期学习的困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从图书馆职能的深化发展来看,推动早期教育,养成儿童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为日后劳动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模式,不断探索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向社会传递图书馆的价值。
2.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
2.1儿童阅读推广
2016年以“世界读书日,在图书馆读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指出,“全民阅读”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阅读活动,它可能是对人们的知识性、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包括娱乐,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全民阅读”的指向更加明确。对儿童来说,阅读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并逐步建立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见,阅读是图书馆推动早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图书馆在推广儿童阅读、发展早期教育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多方合作、长期深入、取得成效。儿童阅读推广要想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图书馆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及学校阅读观念的转变、社会多元机构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扩大范围的阅读资源、服务资源整合,多方联手,形成合力,才能为儿童阅读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氛围。②强调家庭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参与。成功的早期教育无不强调家长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参与,阅读活动也不例外,家长的参与是孩子委托给父母的一种使命和责任,阅读不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情。在现今的全民阅读时代里,80%以上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阅读的益处,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督促孩子读书、陪伴孩子读书的家长却少之又少,因此,图书馆需要着重引导家长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家人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养成阅读习惯。③阅读互动活动的设计。要想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图书馆应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开展故事时问、绘本表演、游戏等互动活动,以及在图书馆规划亲子影音区、玩具收纳区、故事剧场、游戏小帐篷等,充分激发儿童对图书馆空间及资源的向往,使其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2.2辅助开展STEAM教育
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数学)的核心在于跨学科融合,通过知识情景化,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议学校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在早期教育方面,儿童创造力的培育、创新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而图书馆也恰恰具备发展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优势的条件。首先,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产品、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W习、生活的必需,科技元素在儿童早期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中开始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图书馆具有的技术资源、空间资源能够为多种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在创客运动浪潮中,大批图书馆纷纷开设创客空间,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从而为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促进STEAM教育与早期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早期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图书馆在通过STEAM教育促进早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为儿童提供舒适、身心愉悦的安全环境,鼓励孩子在试错中不断成长。②充分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孩子主动探索、亲自动手、在实践中认知,自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就此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③积极引导儿童的互动与协作能力,培养其社会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被某一个群体支持的力量,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也是培养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因素。
3.国外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
3.1华盛顿州立图书馆早期教育项目
为公共图书馆引入新的服务模型,以发展幼儿早期读写,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制订早期教育项目,该项目包括:①组织图书馆、家庭、社区、教育者、早教学习系统、社会服务机构、政策制定者、出资者等在内的早期教育生态系统,强调通过社会实体的共同努力推动集合效应产生。②以联盟形式争取政府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保障早期教育事业能够持续获得所需资源。③设立协调机构,通过会议协调各方的努力,支持各地图书馆形成多元、各具特色的早期教育项目。④帮助各图书馆开展故事时间项目,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地试验的方法,总结形成故事时间等特色项目的实践模式。⑤整合统一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估、效应评估体系,开展对各地图书馆早期教育的追踪管理。2009年至2014年,华盛顿大学对这一新的服务模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并促成20余所图书馆与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合作,结果表明,该项目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有意识的关注取得了显著效果。
3.2亚历山德里亚公共图书馆STEAMtivity项目
STEAMtivity项目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与迪士尼公司合作推出的“创造好奇心”项目的资助项目之一,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活动”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与创造性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技术,如乐高教学、头脑风暴、机器人教学等开放性教学项目,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试错中成长,自此让孩子更加自信,从而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另外,STEAMtivity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儿童的兴趣为驱动。这种兴趣驱动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孩子可以自主选择馆内的各种项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拓展视野,跳出固有思维,深度挖掘自身潜在的兴趣和能力,馆员则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并为以后的互动教育项目设计积累方法和经验;二是通过参与开放式项目,培养儿童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据的积极性。②以实践制作为中心。该项目强调知行合一,即图书馆为儿童提供动手制作的空间、技术、工具、材料,儿童需要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在实践制作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③同伴协作。该项目既强调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侧重于其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学到在生活以及其他领域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此外,STEAMtivity项目也是图书馆向社区低收入家庭和移民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在促进教育公平、加速社区融合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4.1多方合作构建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
儿童早期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方案予以解决,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是推动早教发展的关键。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是指由早期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其既包括国家政策层面的早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又包括教育机构树立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的教学课程、发展项目,还包括社会上各种机构对早期教育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家庭为儿童塑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等。这些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而构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C整体。从整体来看,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但从分部来看,系统的多个目标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寻求平衡或折中的办法,来收获整体的效果。因此,图书馆在早期教育参与过程中不仅需要社区的支持,还应通过充分的协调,发挥不同机构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早期教育中的集合效应。
4.2注重儿童核心素养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公告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近期理念和趋势。该研究指出: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教育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儿童阅读素养及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培育在早期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图书馆必须以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为重点,规划早期教育相关服务。在此,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指个体获取并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等。
4.3通过游戏和实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游戏与实践是儿童最自然、最关键的学习方式,游戏与实践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勇于尝试,在试错中加深理解、不断成长。芬兰在儿童早期教育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对早期教育的推动作用,就必须以游戏和实践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游戏书、玩具、实体游戏、互动阅读、制作课程、开放式创客空间等都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求知和探索,鼓励他们利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发一些奇思妙想,做出一些创新的制作方案或问题解答。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取得成功。
早期教育论文:0―3岁早期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初探
摘要:随着终身教育及国外先进早期教育理念的引进,0-3岁早期教育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愈加受到人们重视。但是私立机构早教指导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不合理成分:缺乏统一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其他类型教师直接转换为早教指导师;缺乏良好的专业化成长环境;缺乏统一的评价机制。建议为:政府提供相应资金,设立 0-3岁早教指导师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其职前培训体系;探究0-3岁早教指导师入职后的培B。
关键词:0-3岁早期教育指导师 专业化发展体系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38-0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我国0-3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诸多问题,影响着早期教育的质量,阻碍这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探究0-3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0-3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教师一直都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素质的早期教育指导师队伍更是高质量早期教育的重要保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我国大面积出现,但是在师资上一直没有很好地系统性发展,专业素质不高。
(一)其他种类教师直接转化
早教机构内教师师资队伍规范性缺失。所有入职人员在极其短的时间内都可以变成早教指导师,而这些指导师对早期教育的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对0-3岁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认识不足,反而阻碍了婴幼儿的正常发育,更谈不上促进作用。
(二)早教行业无统一早教指导师从业资格标准
我国已经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统一的教师资格从业标准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婴幼儿早教教师的从业资格标准上,各地区对此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可见,在早期教育行业,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早教指导师从业资格标准。
(三)职业内部缺乏完整的专业成长体系
在研究早教指导师专业型成长时,从成长环境考虑,笔者发现早教教师在职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1)社会对该职业地位缺乏认可,导致早教指导师没有相应社会地位及报酬。早教教师虽然有教师之名,但却无教师之实。他们身份特殊,没有享受到教师职业的职业自豪感。早教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对未来没有规划,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改行、跳槽非常常见。
(2)与承担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相比,早教指导师薪酬极低。相比于普通教育教师,这些早教指导师的薪酬水平很低,并且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早教指导师的工作,越发细节化,透明化,专业化。但随着行业对这些老师的要求的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却没有有效提升,这很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职前、在职培训不足,后期发展无力。这种现象在私立早教中心更加普遍,以笔者的亲身体会为例,职前培训一周左右,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和亲子课技巧,直接入职。在职进修机会几乎没有,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等等导致早教指导师专业化水平低,教师来来走走,稳定性差。
二、对建立0-3岁早期教育指导师专业化体系建议
(一)制定0-3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而早期教育更是教育内部一块特殊领域。早教行业指导教师的发展必须靠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来规范。我国应积极落实部级的早教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把早期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管理。向其他国家学习相关经验,限制入职低标准,制定由初级资质到高级乃至专家级的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晋升机制,为早期教育指导师在职业发展上铺平道路,让他们看到行业的未来。
(二)完善入职前、入职后的培训体系
目前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均已开设早教专业来应对社会上对早教人才的需求,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过程中均有不合理之处。建议在院校与早教机构之间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职前实践机会。从实践中得到启示,合理整合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总结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
入职后,可以优化在职培训方式,在课余举办专家级教师经验交流会,让新手教师可以与教师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采用公开课的方式使教师们交流学习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出国去参考借鉴其他国家早教指导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经验来完善自身。
促进0-3岁早教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关乎指导师个人,更关乎整个行业。他们是婴幼儿最早期接触的人员之一,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早教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整个行业规范,以便更好地发挥早期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蕙.0-3岁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与建议 [J].鸡西大学报.2012(6).
[2]冯丽娜,陈建飞,郑庆文.宁波0-3岁早期教养指导专业能力与满意度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早期教育论文: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体系问题探索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凸显,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生育率降低、劳动力人口下降等系列问题,我国开始实施“二孩”政策。我国未来几年人口出生率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儿童早期教育在人一生中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教市场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强调了完善早期教育提出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早期教育;0-3岁;问题;建议
一、引言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认为,“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活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人的一生。儿童是人生的另一极。”足见人出生的头3年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何等重要。同时为了应对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逐渐降低的生育率人口问题,以及劳动力人口未来可能出现的下降,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简称“二孩”政策)。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二孩”政策及相关政策法规得到修订,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实施。预示着我国0-3岁儿童数量在未来数年将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我国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教育法规还不健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我国现有早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早期教育教学系统不完善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教学系统设置仅局限在3-6岁的儿童,0-3岁的早期教育只是在学前教育教学系统设置里少量体现,仅仅是依附关系,没有独立完善的教学系统,致使合格的早期教育从业人员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市场对早教人才的需求。
(二)早期教育教学理念不完善
F有早期教育服务存在“看护”和“教育”两者缺乏融合的现象。一部分早期教育机构仅承担婴幼儿父母外出工作时日常看护的工作,另一部分机构则注重对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目标家庭群体存在差异,这需要完善现有教育体系,恰当融合“看护”和“教育”两者之间的分歧。
(三)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明确提及0-3岁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导致0-3岁儿童教育经费没有保障,教育的低投入影响教育的质量。政府的低投入导致社会上现有的早教机构多数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收费昂贵,导致很多家庭难以承受。
(四)缺少早期教育机构评价监督体系
我国现有的早期教育资源匮乏,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早教机构更是零星存在,现有社会上的早教机构多数是以商业性质存在的,非科学的商业性宣传导向泛滥,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3岁前婴幼儿教育主管归属问题仍不明确。目前为止,中央政府部门无明文规定0-3岁婴幼儿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所以中央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3岁前婴幼儿教育机构的主管部门,一旦发生问题,将会出现无人监管的局面。
(五)缺少资质认定机构及认定政策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多年来仍局限在3-6岁的研究,对早期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相关早教人才资质认定机构及认定政策,部分早教人员并没有对早期教育有的认识,仍将“看护”和“教育”分离,也存在部分早教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
三、针对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早期教育教学系统的构建
针对现有早期教育教学系统的不完善,各高校应对现有教学系统进行改革,对早期教育教学系统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补充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区分0-3岁与3-6儿童教育的区别,分别建立相关的教育体系,健全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
(二)加强专业培训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早期教育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无资质上岗等现象,应尽快制定出台0-3岁早教机构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求。早教从业人员需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确立其专业身份,使早教从业人员身份职业化;高校开设婴幼儿早期教育相关专业,健全从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制度,加快早教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速度,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早期教育发展专业服务队伍。
(三)增强政府对早期教育发展的投资力度,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
瑞典法律规定瑞典公民有权利了从1岁开始接受早期教育服务,服务由区级政府下辖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由国家承担费用的80%,仅向家庭收取部分费用。婴幼儿从1岁起开始接受部分免费的,每周15-50小时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我国现有社会上以营利为目标的早教机构,收费昂贵,导致部分家庭难以承受,改善这种局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可借鉴瑞典相关法规制度,实行中央、省市、地方、家庭四位一体的费用分担机制。保障大部分婴幼儿都能接受到正规的早期教育。
(四)政府完善政策监管制度,制定早期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现有早教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归咎于监管制度的缺失及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因此完善政策监督制度,制定早期教育政策法规是当务之急。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开展较早且发展良好,这离不开政府引导建立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评价监督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提出0-6岁儿童整体教育计划,于1965年开始了“开端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婴幼儿从出生就接受教育;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儿童保育法》;1988年美国教育部推出了《平等开端计划》;2002年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根据这些法律法规,保障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相关政策值得我国借鉴及学习。
(五)明确早期教育归属,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协调部门关系
现在不明_的归属问题导致了谁都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局面。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应尽快明确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市场监管、资金投入、收费标准等方面。以法规形式明确相关职能边界,明确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既要纠正各种不作为,也要克服各种乱作为,构建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格局,建立合理有效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实现权力和职能统一、财权和事权统一、审批和监管统一,切实把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四、总结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约有6000万0-3岁婴幼儿,约占全国人口的4.5%。2015年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决策,“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几年我国0-3岁婴幼儿的数量将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儿童数量的上升,早教市场将面临新的扩展,对早教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涨,对早期教育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根据婴幼儿早期发展特征构建一个“以婴幼儿早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普及的基本方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有效资源,鼓励社会健康积极参与,多形式、重科学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体系”,明确的早期发展服务思路。
早期教育论文: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模式研究
摘 要:21世纪初,0―3岁胗锥早期教育工作进入我国国家决策议程。但截至目前,除部分试点城市建立了公益性早期教育政府单方供给或者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公益性早期教育还处于零起点状态,构建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政府供给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多中心供给模式是公益性早期教育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明确供给主体,肯定政府、市场、第三方的供给主体地位;通过理顺供给途径,利用市场机制、志愿者机制,确立政府与其他供给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关键词: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主体;供给途径
近年来,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研究深入融合。大量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脑科学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语言、精细动作等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期。从20世纪八九年代起,很多国家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一些国家早期教育政策及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对处境不利人群提供的公平的早期教育发展机会,是打破贫穷代际循环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发展早期教育是在构筑国家财富”、“投资早期教育就是在投资未来”越来越得到各界普遍认同。我国政府于2012年12月下发了《教育部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部分地区开始积极探索早期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与此同时,受需求关系影响,各地涌现出大量商业化的早教机构、亲子中心。但是商业性早教机构的收费标准普遍偏高,收费在50―200元/节不等,系统课程总收费动辄上万元,天价收费使得很多家长望而却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公益性早期教育及早期教育供给模式的概念界定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针对0-3岁的早期教育,已经明确其“公益性”发展方向。2010年近期版《辞海》对“公益”的解释是“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其强调服务的非营利性、受益对象的广泛性与公共性。早期教育通常是指婴幼儿从出生开始的各种保育与教育活动。我国比较认同的早期教育是指针对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故公益性早期教育是指向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的非营利性的、普惠性的婴幼儿保育与教育。
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是指,在我国目前环境下,以公益性理念为引导,由早期教育的供给主体结构、供给机制体系等组成的系统化标准样式。目前主要存在政府单方供给、市场供给、第三方供给、多中心供给模式。政府单方供给模式指政府是早期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以及提供者,如政府通过设立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免费向市民提供早期教育;市场供给是指由市场中的商主体作为早期教育的提供者,如各类商业化的早教中心、亲子机构等;第三方供给是由非营利型组织充当早期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如志愿者组成的民间互助组织。多中心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夫妇所创建。多中心供给模式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还存在其他经济主体,如其他公共部门、企业甚至个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
二、国内部分地区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探索与评析
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及时次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确定上海市、北京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益性早期教育的供给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上海市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
2006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提出“使本市95%的0―3岁婴幼儿能接受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专业服务与指导”的目标。截至2012年底,由政府出资设立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19个、早教指导站736个,通过发放免费早教卡的形式向市民提供每年4次免费品质的早期教养,部分区县已实现每年提供6次品质家庭早期教养指导服务。上海市以政府出资的形式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婴幼儿早期服务机构的设立,实现了早期教育进入社区服务家庭的模式。经费投入方面,以黄浦区为例,区政府不断加大早期教育专项经费,目前公益性早教实现“零收费”。上海地区的公益性早期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主要为政府的单方供给模式。
(二)青岛市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
截至到2015年,青岛市共设立早期教育指导机构518个,其中公办(含集体办园)的居多,共计447个,而民办的只有71个。青岛市总体上把早期教育分为0―1岁和1―3岁两个阶段,从调研情况而言,1-3岁的早期教育工作几乎依赖公办幼儿园展开。青岛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的特点是以幼儿园为中心辐射社区,利用幼儿园的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市政府将试点经费纳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保障范围,2012―2014年,区(市)政府投入2 2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运行和设备补贴等形式,支持早教机构提供基本的早期教育公益服务。青岛市的公益性早期教育以幼儿园为依托,体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三)南京市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
南京市于2011年开始探索民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不同发展模式和“居家养育、社区体验、机构服务”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服务模式。目前,南京市早期教育发展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送到专业早教机构。例如,给每个新出生的婴幼儿发放免费的早期教育体验卡,凭卡到专业早教机构享受一年4次的免费早教服务。政府按照30元每个人补贴给机构。无论是民办非企业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都可以按照这一途径进入早期教育领域。二是农村偏远地区邀请机构进阵地。由区里出资,利用人口计生委在基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基地,建立早教阵地。南京市的公益性早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机构,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四)供给模式评析
上述试点城市,无论是以社区为依托,还是以公办幼儿园为中心,或者多主体合作的形式,公益性早期教育的供给模式已基本形成,其均体现为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财政的大力支持。和上述试点地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并未形成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模式,而是由商业化的早教机构提供高价有偿的早教服务。另外,即使在上述早期教育试点城市,未与政府建立合作的商业性早教机构的服务费用同样存在居高不下的问题。鉴于我国大多数地方财政无力顾及公益性早期教育,笔者认为,以多中心理论构建全国性的公益性早教服务供给模式,明确公益性早期教育的供给主体,理顺供给途径,可以同时解决地方政府提供公益性早期教育能力不足以及商业性早教机构的乱收费问题。
三、构建我国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模式
纵观全球,如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美国的“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等,早期教育从私领域的服务转为公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的社会政策共识。公共服务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由于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然而实现公益性早期教育地方性均等化不是单一主体能够独立承担的。现代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特征是治理主体多元化,超越以往政府的单一化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第三方等各种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多元主体参与早期教育服务供给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政府因为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决定着政府导向和制度安排,有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另外,各类公办、民办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商业性的早教机构、第三方均可以纳入公益性早期教育的供给主体。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结构有别于私人经济的供给结构。私人服务的市场供需结构由供给方与需求方两方构成,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结构的市场结构出现了三方,即提供方――负责早期教育服务的规划、安排生产、管理、监督,提供方通常是政府;生产方――按照提供方的要求,接受委托直接生产早教服务,并将服务输送给用户,生产者可以是政府部门、营利组织、第三方等;受益方――0―3岁婴幼儿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用户群体。政府在多中心供给结构中的角色可以既是生产者,也是提供者,还可以只是提供者,抑或仅是监督者。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与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赋予其提供公益性早期教育的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供给公益性早期教育,通过招投标、合约出租等形式,将部分供给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多元主体的供给参与,具有效率较高和形式灵活的优点,能够适应数量庞大和多样化的早期教育需求,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政府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多元主体参与的途径
在公益性早期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公益性早期教育提供出现了除政府供给以外的其他供给方式,从由政府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力量,由社会营利组织与第三方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政府利用市场提供公益性早期服务的可能方式有:(1)合约出租。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在众多企业提供的一揽子服务方案中选择收费低者,或在满足政府方案的企业中选取要求补贴最少者签订合约,将服务提供成本控制到合理的水平。政府将一部分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的生产推向市场,生产者是营利性组织,政府是公益性早期教育的所有者和提供者。(2)政府购买或者经济资助。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生产再购买的形式、或者直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向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公益性的早期服务。政府也可以通过补贴、津贴、优惠贷款、无偿捐赠和减免税等形式对提供公益性早期教育的营利组织给予经济资助,保障公益性早期教育的长期有效供应。
公益性早期教育的社会供给,除了政府与市场外,还存在着第三方供给。第三方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公众服务,不向成员分配利润,不会因为利润而降低品质。一般而言,第三方提供公益性早期教育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由第三方自己提供、生产公益性早期教育;另一种是第三方与政府、企业部门合作,代为提供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对第三方提供的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后支付费用。
结语
探索建立公益性早期教育多中心供给模式,政府对于采取何种生产或者付费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抉择:可以由政府生产并提供,政府也可以与营利性组织或者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或者通过向市民提供票证的方式直接提供服务。多中心供给机制中政府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政府不仅仅是公益性早期教育的生产者,更是公益性早期教育供给体系中的资源协调者、管理者。
早期教育论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感觉统合课程构建与实践初探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课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也尝试将感觉统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0―3岁早期教育中,0―3岁早期教育方向课程中感觉统合课程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1〕,如何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课程中设置感觉统合课程?怎么进行教学?课程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0―3岁;感觉统合;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感觉统合课程设置
(一)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前期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方向课中设置感觉统合课程,确立课程名称为《0-3岁感觉统合》,为了将课程更好的实施,制定好教学大纲至关重要,根据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本着“够用、能用、会用、适用;教精学实”的教学原则,大纲中关于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及成绩评定,参考书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参考早期教育机构的实际需要,教学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制定了《0-3岁感觉统合》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实际授课结束后反思学生的反馈等并与教学团队进行了共讨,修订了教学大纲,尤其深入研究了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程性质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思考课程性质的制定,由于是初步尝试与探索,将课程的性质初步制定为选修课,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同时能够查找问题进行整改,如,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感觉统合训练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随着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感觉统合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与需要,家长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个别家长缺少对早期教育知识的了解,给孩子做了盲目选择,影响孩子发展。另外,早期教育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感觉统合这一内容,高职高专为培养早期教育师资肩负起重要使命,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课程性质修订成必修课,这更契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向,进一步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将会有更多儿童受益。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确定教学内容很关键,教材选取上参考感觉统合相关书籍的精华部分,结合早期教育机构的调查结果与学情分析,同时邀请企业从事感统训练专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研究,生成最终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发现课程的内容符合学生,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学生首先认识感统,理解各种感觉,掌握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特征、表现,在此基础上能够针对0-3岁儿童进行测评、评估与诊断、设计训练方案并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例设置成1:1也比较合理。授课中发现学生对学过的0-3岁儿童发展特点掌握的不够扎实与细致,尤其掌握感统训练所需要的0-3岁儿童认知、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五方面掌握的不够,因要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以上五方面虽然《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学过,但感统课对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更要具体、细腻,高职高专学生又欠缺自学、研究的学习习惯。课时有限,这方面的内容不能分配到课上,这样就加大了学生课下的学习任务,教师将这五个方面总结成复习材料给学生,设置成作业,课前十分钟进行训练,个别学生自学能力弱些,掌握的不是很乐观。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学时来完成,可以作为实习内容继续延伸学习,学生接触到儿童时掌握这部分内容会更有效果,但缺少教师引导,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教师可以准备结课后留给学生反思的问题,总之,有些内容在计划的课时内不能够进行深入学习,选定的内容也进行了反复推敲,每节课的内容几乎无法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经过深入讲授与训练学生才能够灵活掌握课程内容。增加课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制定合理并进行了论证,基于此将实践课延伸到见习、实习、顶岗实习中去,如果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可以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平台,作为继续研究的有效途径。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预期采用了范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创设问题空间,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增加感性认识,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此课程的范例教学方法非常受学生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这里的范例教学是指课上邀请了我校0-3岁儿童教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课堂上,学生们能够实际观察到案例,并针对每个宝宝设计了个别化的训练方案,学生分组分配宝宝,每组设计相应训练方案,同时能够将设计好的方案进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考虑到今后不一定能够恰好邀请到适合的宝宝,及时录制下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资源,有了这样的教法,学生们学习的比较扎实,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给他们提供精心编制和搜集的案例让他们设计方案,学生完成的不错。采用此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些弊端,此方法选取的学生数量不能太多,0-3岁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是萌芽,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么多学生观摩,宝宝们也难以集中注意,也不利于有意注意的培养和发展。另外,个别学生忍不住要与宝宝们玩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游戏,其次,宝宝不一定能够坚持配合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案例可能会脱落等,最终使教学未能达到良好效果。基于此可以将范例教学法与情境模拟教学法交叉进行,学生先情境模拟法进行内训,通过内训将方法和要求等事项准备好,之后通过范例教学法进行观摩与操作,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今后深入研究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更好的结合。同时,其他各种方法灵活融入其中,比如,讲授与讨论法有机结合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挖掘学生潜能,教学相长。另外,采用多媒体播放教师课下训练的样例实况、校企合作(学生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散而神不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以上方法与手段只是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今后还需要几轮的尝试才能找到较好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二、授课方式与考核
1.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遵循我校教学原则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师接受过感统培训,认真备课,参考了多本感觉统合教材,掌握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作为理论基础,参阅了相关网络资源,有企业问卷调查与带队见习、实习、实际训练等经验,是使得理论授课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也是设置本课程的前提基础。
2.实践
实践分校内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有专业感统实训室做支撑,邀请本校教师家0-3岁宝宝,作为课上教学案例与课下训练,为了让宝宝们乐于训练,达到我们的训练目的,想到了创设情境,即训练时训练师将宝宝们带入想象的情境中,如,竖抱桶想象坐上大轮船。这样也同时提高了宝宝的兴趣、发展了宝宝的有意注意,开发了宝宝的想象力等。同时也让学生分组设计情境,小组间比较设计的方法数量和质量,学生们也学的十分起劲,积极参与训练,学生在校内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另外,有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做保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生们是先见习、之后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这样进行了初步尝试。见习后搜集学生课下反馈,学生反馈了这样结果:接受训练后就可以在实习单位运用了,实习单位有感统设备,但没有合理运用起来,正好利用假期我们可以去帮忙,而且他们也非常需要。元旦放假刚好一名学生到实习单位上了感统课,她对自己授课的实施也进行了反馈。这将为下一步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提供思路,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考方向,期待更多的学生给予实践反馈。为实践授课提供宝贵资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掌握了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初步进行实践,并且把课程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
3.考核
考核比例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出勤占20%,平时技能30%(随堂考核、技能作业等),平时技能评价也增加了感统家访能力,这样才能够保障设计完整、科学的个别化感统训练方案,学生具备感统训练师素质。期末技能50%,从评价比例上看,更注重技能培养,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邀请企业感统训练师参与课程研究与考核。通过考核能够良性循环,查找问题,有利于不断提升与进步。
三、课程反馈与总结
课程设置在大二开设,学生具备了理论基础,通过教学验证在此开设非常合适,学生学习过《学前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在设计方案时就发现他们有一定基础,很容易就理解了教学内容,另外,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好,因为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比如,《学前儿童活动设计》等课程都是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学生们的报名情况、学习状态、实践反馈、考核等情况,课程设置的非常合理,实际授课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们的最终成绩平均分达到95分。授课时邀请了本校教师家0-3岁宝宝,他们也对本课程进行了反馈,他们说自己的宝宝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课程结束也特别想来玩,利用了周末时间他们继续来,周末有时间的学生也继续来为宝宝们做训练,将设计好的训练方案继续实施。学生们说“这门课程不用考勤,但我们不想缺勤”。同时也有来自企业反馈“学生掌握的这门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实习基地的一名教育实习学生反馈,学生说“领导非常满意,我把感统这门课程抓了起来,感统器材之前一直闲置在活动区,自从到这里实习,我建议将感统做为增值服务,作为这里家长VIP增值课程,家长们上完本课也十分满意,我很有成就感,领导打算今后还要发展为特色感统早教,但当我高兴的同时,也反思我掌握的有些不够深入,缺少经验,今后回学校我要继续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训练,请老师帮我们建立这样的机会,学习挺快乐,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感到幸福”。我们继续期待学生们的回馈,他们的回馈为今后研究提供较大帮助,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学生、家长等反馈的情况,今后要不断为学生们创造机会,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课内课时不够时就利用周末,另外,下一届开设时他们也可以继续复训,尤其针对这一届没有深入理解的知识点,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建立好沟通平台,及时保持沟通与联系,虽然课程停止了,但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只是开始。总之,及时总结将作为修订今后课程的基础。
早期教育论文: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摘 要】 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在观察和分析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认为应以身教为主,注重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掌握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关键词】 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意义;规律;原则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自幼知勤奋自励,且聪明颖悟。8岁入塾读书,14岁入杭州教会学校蕙兰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中学毕业后先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北京清华学堂就读。曾在清华期间创办补习夜校和成府村义务小学。1914年与陶行知等人赴美留学,先后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1919年回国任教于南京高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期间投身教育改革,探索中国儿童教育的规律,并创办了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27年起先后担任南京教育局小学教育科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长。上世纪30年代未,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思想,并在江西、上海等地进行幼儿师范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实验。他在进行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教育文选》是研究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一
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儿童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陈鹤琴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在他早期求学和从事教育活动中,目睹了中国早期教育的落后。他认为国家要强盛,要从教育抓起,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起步,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期教育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面对旧中国早期教育极其落后状况,许多少儿童因早期教育缺失,断送其发展前途,因而造成贫困世代相传的现状,陈鹤琴呼吁应该从抓好早期教育入手。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时期,这个时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就会贻误教育时机造成终身遗憾。“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老师,教育儿童越早越好,由于儿童出生后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其独立意识差,家长有责任教育好儿童。“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于幼儿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及时任教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2]
早期教育关系国家命运。陈鹤琴在一生教育实践中,目睹了中外早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当时不重视早期教育的现状而担忧,并大声疾呼国家要富强,必须从抓教育开始,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打好基础。“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3]陈鹤琴在论述早期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不能把少儿看成是家庭和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育好,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得到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不论从自己着想,还是从国家着想,都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国心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儿童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会为将来爱国之心打好基础。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救国保民要从培养儿童爱人之心开始,并叙述了爱人之心与爱国之心的关系。
二
陈鹤琴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在教育中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摧残了儿童活泼的天性。早期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早期教育的科学化。“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于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4]为此,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他在《家庭教育》总结了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设备和条件,而且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游戏伴侣。这样就会使儿童身体变强健,心境常快乐,知识有增进,思想得启发。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陈鹤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随着年龄增长,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儿童在模仿中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作为教育者,其举动言行要文雅,父母要事事谨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的教育价值,做好孩子的表率,为其树立榜样。
好奇是儿童的求知的动力。陈鹤琴认为,儿童不仅生来好动、好模仿,儿童生来也很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弄明白。他借用柏拉图的名言“好奇者,知识之门”,说明就是这种好奇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成功是儿童自信力的强化剂。陈鹤琴实例告诉人们,儿童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其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成功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成功。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了就不会成功,没有成就失去自信。
野外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综合效应。陈鹤琴以儿童一呜为例,说明了让儿童终日呆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止。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开拓视野,学到知识,还可以强健身体,愉快精神,收到综合教育效益。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保障。陈鹤琴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与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和群、乐群,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增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称赞是激励儿童向上的基本方法。陈鹤琴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幼小,总喜感受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在受到称赞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受到激励,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才能鼓励儿童不断进步。
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进行早期教育思想基础所在。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教育的观点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现代特色,对于我们把握早期教育的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在分析和认识早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等。
1、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
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不同于社会教育。模仿是早期儿童的认识的显著特点,身教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小孩子生来是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的小孩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5]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为儿童做出表率,才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实效。
2、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在幼年时开始形成,经过在生活中长期训练,多次重复加以巩固,使其形成观念,并发展成为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培养。“人类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要注意习惯的养成。”[6]对于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教育就是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而且会使人受益终身。
3、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
陈鹤琴反对专制式的早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而是以成人标准来约束儿童,打骂儿童,限制儿童,实为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对于儿童成长极为不利。陈鹤琴也反对家长代替儿童吃苦的溺爱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会剥夺孩子肌肉发展、养成懒惰性质、不识世物、不知劳苦。早期教育要宽严重适度,做到爱护儿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教小孩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7]
4、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
陈鹤琴认为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的“严父慈母”式的教育,是封建家庭中男尊女卑的体现,并不是教育子女的诀窍,这样的教育会使家庭教育氛围不一致,而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儿童轻视父母之心。他认为对于儿童教育不仅父母的教育观点要一致,而且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配合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儿童教育的合力。“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协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8]要在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创设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早期教育论文:构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摘要】构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早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比较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和中国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工具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更好地构建我国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印第安纳州;北京市;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对幼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劣,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休戚相关。美国较早开展了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s,QRIS)的建设,至2014年已有38个州加入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印第安纳州是推行该系统较成功的州之一。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要求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北京市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和学前教育督导体系构成。本研究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和中国北京市有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文本,围绕早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作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印第安纳州和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1.评价目的
印第安纳州的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儿童早期保育质量,二是为家长选择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提供依据,三是支持和认定服务提供者的保教质量。〔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卫生局下发的《分级分类验收和年度考核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开展托幼园所的分级分类验收评估工作,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托幼园所依法办园、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北京市对托幼机构进行分级分类验收和年度考核,目的在于规范园所办园行为,促进园所不断提高质量。
印第安纳州和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托幼园所的保教质量,并通过对托幼机构分级分类的评估,规范园所管理。与北京市相比,印第安纳州强调,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还有一个作用是为家长选择高质量托幼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2.评价主体
印第安纳州政府在建立了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即聘请专业的质量评定机构或公司来做第三方评估者。第三方评估者是与托幼机构无利益相关的独立个体,且需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才能申请成为评估者。这一评价主体有利于保障早期教育质量评价的公正。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州政府还委托普渡大学对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本身进行评估,并且对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进行再评估。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是按幼儿年龄设计的,面向所有托幼机构,只要加入该系统,就可接受评估。印第安纳州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框架见下图。
北京市托幼机构的分级分类验收主要由管、办、教部门负责。因为评估部门和管理部门均是利益相关者,均不属第三方,所以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估的公正性。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教育、卫生两大部门统筹协调拟制,并根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由各区(县)政府及其下属部门承担具体的评估工作,评价主体较单一。分级分类验收对于不同办园体制(公办/民办)、不同区域(城/乡)的幼儿园采用的是不同的标准。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更容易获得更高等级的认定。〔3〕由此可见,北京市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评价标准
印第安纳州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中的托幼机构等级评定是面向所有儿童保教中心、家托中心和注册的保教部门的。这个托幼机构等级评定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有若干条具体标准,主要包括常规工作、教师教育和专业培训、结构质量、过程质量、评估、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政策和程序、管理者的专业发展、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和参与、通过全美幼教协会(NAEYC)等组织的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详见下表)。托幼机构在达到某个等级的全部标准后,每年还必须接受一次再认证,并可以申请参加更高一个等级的认定。〔4〕
《北京市托幼园所分级分类验收标准及细则》将分级验收标准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办园方向、物质条件、人员条件、管理工作四方面,其中物质条件和人员条件的权重高于办园方向和管理工作;分类验收标准也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保教工作、卫生保健、儿童身心发展三方面,其中保教工作和卫生保健的权重相同,均为儿童身心发展的两倍。一级指标下列有更细致、具体的二级和三级指标。
为保障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印第安纳州重视对评估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印第安纳州政府委托普渡大学,对这个系统的每个指标进行信效度检测,内容包括指标定义、指标的具体要求、指标与指标之间的联系、指标在这个系统中的权重、指标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等方面。〔5〕与印第安纳州相比,北京市的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尚没有经过比较科学的信效度检验,评价标准也失之抽象笼统,可操作性不够强。在北京市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中,结构性指标比较,但较重视物质条件及人员配备,忽视效能发挥。对托幼园所的分级分类验收主要着眼在有哪些设施设备、数量是否达标等方面,缺少对其使用情况如何、配备是否合理等问题的考量。在实际操作中,北京市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更多偏向于对托幼机构作出鉴定,相对忽视帮助园所提高教育质量,〔6〕评价过程中强调对文件、档案、规章制度等硬性材料的核查,较忽视对软性条件,如师幼关系、工作氛围、园长领导力等方面的考察。
4.评价程序
在印第安纳州,托幼机构加入了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后,就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印第安纳州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Indiana Paths to Quality,PTQ)的评定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为初期结果、中期结果、长期结果和最终结果。每个阶段的评价结果均会及时反馈给托幼机构,并有相应的改进指标指向及培训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7〕质量评定3~5年进行一次,每年还会进行常规检查,平时还会不定期抽查。对日常活动、教师发展研究、儿童发展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有明确的时间规定,〔8〕以保障程序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北京市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的及时步是园所自查。随后,市、区(县)验收组分析园所的自查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听取园长汇报、实地观察幼儿一日活动和各部门工作情况、查阅有关资料、与教职工或家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园所的办园情况。验收组在集中分析相关资料后形成书面评价意见,反馈给接受验收的园所及其主办部门,并上报市学前教育办公室。托幼机构每年均需接受年检,年检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和具体规定,以便托幼机构提前准备,接受检查。
相比较而言,印第安纳州的评价程序更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特点。印第安纳州的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运行质量较高,评估结果会被不断反馈给托幼机构。前一阶段的评估结果是后一阶段评估的基础。〔9〕北京市的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结果则是由管理部门一次性反馈给相关园所的,并不向家长和公众公开,故社会监督缺失。
5.评价工具
在印第安纳州的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中,对不同类别的评估对象,即早期保教服务的提供者、早期保教服务参与者(家长)、早期保教服务受益者(儿童),有不同的评价工具,其评价指标均具体细化,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这些评价工具都经过信效度检验。例如,对早期保教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工具包括《早期儿童环境评定量表(修订版)》(ECERSR)、《婴幼儿环境评定量表(修订版)》(ITERS-R)、《家托中心环境评定量表》(FCCERS-R)、《保育者互动量表》(CIS)等。又如,对儿童发展水平的评价工具包括《马伦早期学习量表》《伍德考克约翰逊应用问题分测验》等。〔10〕
北京市的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的等级指标比较模糊,评价工具未作信效度检验,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细则主要依据《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试行)》,要求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要符合《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和国家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事实上,这两个文件都是指导性、方向性的,可操作性不强。与印第安纳州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相比,北京市的评价工具还需进一步细化、科学化。
二、对我国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
1.提高教育质量评估的透明度
印第安纳州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估报告会定期向社会,家长可根据评估信息选择适宜的托幼机构,此举也起到了激励托幼机构不断提高质量的目的。目前在我国的托幼机构中,民办占比较大。可以借鉴印第安纳州的经验,将托幼机构“在合理的限度内纳入市场化的思维模式,通过提高托幼机构质量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托幼服务提供者(民办幼儿园)与购买者(家长)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强化幼教服务领域的市场选择功能。政府应更多地担负起调控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彭兵,2013)。
2.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机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各地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仍以管理者评价为主,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很小。建议借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经验,建立由家长、教师、托幼机构、政府、学前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组织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价。
3.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从印第安纳州的经验看,科学的评价,既要保障评价体系专业,又要保障评价环节科学。及时,以过程评价为主,将文献调研与专家论证相结合,适当听取一线教师意见。评价体系要进行信效度检验。第二,评价方法要科学。建议借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经验,对早期教育质量采用量化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第三,分类别和层次开展评价。借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经验,可以依据不同类别和层次以及不同维度和项目,开展真实、有效的评价。
4.建立问责和奖励机制
在建构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当建立问责制度。例如,鉴于我国的公办幼儿园基本是政府划拨办园经费的,各级政府不仅要做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者,更应当担负起监管职责。家长和社会也有监督权利。问责机制是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评定和推进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我国亟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质量问责机制,并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以激励托幼机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早期教育论文:玩具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
摘 要 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少儿图书馆面对的挑战,更是其发展的机遇。本文从玩具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和玩具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进一步论述了玩具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作为“全免费开放”的公共少儿图书馆,只有通过“苦练内功”提升自己,和社会各界科学文化教育部门广泛合作,在统筹协调下通力协作,才能促进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玩具 早期教育 玩具图书馆
1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
人在0~3岁婴幼儿时期大脑成长最快,智力获取也。通常家长针对刚出生的宝宝开展最初期的教育,这样做可以与宝宝增加互动,且了解宝宝的需求,也可以让家长获得育儿知识,使得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早教”一词俨然成为21世纪的时代热词,我国的婴幼儿数量近亿,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我国大小城市。
有许多国外的早教机构能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为早教行业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且门槛较低。但是,相关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的问题,尽快规范早教机构的运作,对早教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等工作,让早教全过程都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早教机构市场显然吸引了大波的机构介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市场监管不到位,早教市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早教市场规模不一,良莠不齐,早教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等。比如,早教机构请了一些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孩子的护理与引导等方面并未受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面对高额的学费与与之不相符合的收获,家长无从考究。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霸王条款”等,有的早教机构出现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或管理制度,却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予以规范,一旦出现纠纷,很难得到较好的解决。
2 玩具图书馆发展情况
2.1 玩具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玩具图书馆是一个提供玩具与设备出借服务的俱乐部,一个友好的家长和儿童共同游戏的乐园,一个受欢迎的具有社会包容性的社区居民聚集地。通过玩具图书馆的服务,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高质量玩具,发展技能,学习分享,玩得开心,玩出未来。支持家长发现孩子的天性,发展育儿技巧,分享朋辈经验和学习新的技能。
世界上最早的玩具图书馆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地区,直至今天,玩具图书馆已成为很多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配套设施,挪威、瑞典、丹麦、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都有玩具图书馆,东南亚各国、毛里求斯、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玩具图书馆。他们分布在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内、社区里,为无数家庭提供玩具借用服务和游戏场所,兴起的玩具图书馆基本上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或是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社会知名人士及名企业支持和赞助下建设起来的。目前,我国广东、浙江、香港、台湾等地均有不同规模的非营利性的玩具图书馆,其中香港地区拥有32家玩具图书馆,每个馆服务对象达1000余人。
2.2 广东省公共玩具图书馆推广的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了进一步强化并提升对少儿读者的服务意识,都开设了少儿室或独立的少儿馆组织,尤其是在少儿图书馆内设置了“玩具图书馆”,通过玩具来引导儿童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
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1年10月开始对外开放。致力于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求知、探索、共享、交流的阅读阵地,环境装饰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空间布局以人书亲近为原则,突出“馆中馆”办馆特色,设有玩具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粤剧图书馆、老年人图书馆等特色馆。2014年新建的广州图书馆新馆设置“玩具图书馆”,让图书馆的服务人群更“低龄化”,旨在以玩具为媒介,以游戏为形式,以阅读为目的,吸引少儿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新设置的玩具图书馆特招聘玩具专业人才作为工作人员,引导少儿通过玩具和游戏,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来达到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独特效果。
3 玩具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
3.1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玩玩具的。孩子们除了能够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肌肉的发育,很多益智玩具还能够锻炼孩子的心智。在和玩具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还能够间接地了解很多规则。针对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应为孩子挑选适龄玩具。比如说,宝宝0~3个月时,为了促进其眼、耳、鼻等器官的发育,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颜色丰富的玩具,为他布置一个五彩缤纷的小天地。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会有一定的变化,对于玩具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各自也有了自己钟爱的玩具类型。比如,小男孩可能会喜欢小汽车,给他准备一座“汽车城”,他也不嫌多,孩子会很长时间专注操纵他的“城市”运转。小女孩们可能对小汽车不大感兴趣,她们有自己专注的小玩具,如小碗、小盘、小娃娃,玩起过家家。
针对不同孩子选取不同玩具也尤为重要。玩具是孩子快乐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玩具在促进孩子德、智、体发展的同时,如果有选择和使用上的欠缺,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伤害。因为不同性格的孩子对于玩具的选择往往具有倾向性,对此家长应予以关注和适当的干预,以免孩子在玩具的“助长”下,性格趋于“极端”,同时还要让孩子警惕玩具可能带来的伤害。比如,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不提倡让其只玩串珠、积木、折纸等,可提供声控玩具、风筝等有声响、能移动的玩具,吸引小朋友一起玩,促使其积极行动,追逐欢乐。反之,对于浮躁型孩子,则不要为其提供过多的玩具,应该让其静下心来,为其提供参与性强的玩具。
3.2 玩具在“早教”中扮演重要角色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有玩具,才能引起儿童工作的兴趣,也才会专心地去操作学习,也才能帮助其自我建构与神经发展。玩具的提供与应用,直接关系着儿童学习的效果。”玩具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玩具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玩具是孩子们好的伙伴,玩具不仅能让孩子得到生活乐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及学习能力等。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都不能好好地陪伴孩子,只有在周末的闲暇时间才能陪陪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耍。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选择一款有趣且益智的玩具,以玩具为载体,让玩具成为搭建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在与孩子共同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与其教孩子怎么做,不如和他一起去做”,这样的交流,远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选择一款合适的玩具,陪孩子一起玩耍,帮助孩子成长,同时也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4 玩具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
4.1 政府部门对我国早教的重视
0~3岁是人整个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我国要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图书馆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让婴儿接受早期教育的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幼儿教育向下延伸势在必行。如果要在大范围内推行“婴儿阅读”工程,我们要锁定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覆盖率和影响力的部门。自2012年6月文化部要求“三馆一站”实行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则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场所、人员等各方面的条件。
4.2 少儿图书馆如何做好早期教育
公共少儿图书馆建设玩具图书馆,正符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需求,而且,少儿图书馆环境幽雅、配备丰富的少儿读物、相对固定的幼儿读者群、不存在收费现象问题等良好的基础资源。公共少儿图书馆在资源上和技术上都有充分的条件建设玩具图书馆,但是,这也对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深入市场调查,根据婴幼儿需求,制定特殊采购方案。玩具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做好大量的前期工作。若要开启图书馆的早教模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做边摸索。图书馆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是阅读,但是服务广大的读者才是公共图书馆的最终目的。玩具图书馆应借鉴早教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阅读加游戏的方式,给小读者们集中定期开展活动。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玩具图书馆应招聘部分具有幼儿教育或玩具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以确保所开展的工作具有专业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5 结语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早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建设玩具图书馆也可以推进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的早教机构相比,玩具图书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更多的保障,从而促使早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共图书馆想推进少儿阅读与早教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局限因素比较多,但是少儿阅读及少儿早期教育的推广工作并不是单凭少儿图书馆的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玩具图书馆的开设与推广,需要图书馆界的广泛合作,并且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在统筹协调下共同开展多元化少儿阅读服务,并且实现模式化运作。无论是图书馆的发展还是幼儿的早期教育建设,都是亟需解决及发展的课题,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