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设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设计论文

一、苏教版写作教学设计的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的编写上遵循了以往的形式,即分为选修和必修阶段,这是与“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整个体系保持一致的。在苏教版以往的语文必修教材中,较早的版本,即2004年的第1版,将写作教学安排在教材中专题的后边,在课本中为“积累与运用”专栏。在随后出版的教材中,即2005年6月的版本中,写作教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积累与运用”部分进行了拆分,“写作”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出现。在每一个模块的及时个专题中设计了“写作观”,对写作中的整体思想以及写作的成熟观念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主要的篇目包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你的生活很重要”,“写作也是对话”,“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等模块。在整个教材中,编者结合近20个专题进行了专题设计,教材也是非常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写作安排”以及“写作指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来提升学生对写作的整体认知力。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好地将必修本和选修本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个性化的写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继承了之前的教学传统,还更加崇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写作教学设计具有非常大的教学优势。教材依托某些特定的专题,更加凸显出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写作模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是不再以知识能力为核心,而是以学习专题为实际的目标,这些专题包括:“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应用与拓展”“积累与整合”等方面,每一个专题都形成了具体的块状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框架体系。在选文方面,苏教版也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打破了时代、语言以及国别的界限,根据具体的专题需要,将各种有助于进行探究的材料具有创意地结合起来,结合更多的当代文学大家名篇,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一种欣赏的态度,能够逐渐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语言的丰富之美。

2.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写作构架

教材的编写,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等;在写作教学中,还要遵循中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理论思维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着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整个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从发展思维的角度编写写作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能防止教学过程中比较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例如,教材在及时模块及时专题后边“写作实践”模块中设计了这样一篇作文:选出你最喜欢的儿时的照片,看着面前的这张照片,你会回想起很多的往事,有可能会有一种忽然就长大的感觉,人生其实就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对于此,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散文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非常鲜活的话题,其目的就在于能够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我们不能以写作的专题为名,越俎代庖地将文中专题作为学生进行写作的中心或者主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再一次回到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其后果不堪设想。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意味着对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和尊重,同时更意味着写作本质上的一种表达。教师应创造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的自由表达激情释放出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口吻或者眼光来过多地限制和约束学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做到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和完善。在苏教版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点,教师应根据苏教版写作教学指导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写作方向到个人情感进行而综合的设计,为学生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增明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教学设计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设计论文

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现在高校教学比较普及的方法,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掌握能力的不同,进行区别教学设计,并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使每个学生的足球基础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分层教学法较大的优势是可以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使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使每种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化的发展,分层教学大多以小群体和班级为基础进行划分,划分完成后强调分层配合练习,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足球教学推进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二、分层教学法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教学对象的动态分组

对某高校公共体育6个班的学生进行抽取,随机抽取3个班作为此次教学设计对象,剩余3个班的学生作为此次分层教学的对照对象。抽取的教学设计对象和对照对象均为90人,总人数180人。在教学组和对照组划分完成后,对每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基本项目为学生身体的基本状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足球专项技能。身体素质的测试包括一千五百米跑、25米折返跑以及立定跳远,足球专项技能测试包括颠球、短距离射门准度、短距离饶杆射门。在测试结束后根据测试结果将教学组分成三个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在进行动态分组时,可以按照足球的学习动机进行分组,其中把热爱足球喜欢足球课分成教学组和对照组,人数分别是62:63,人数占比分别为68.8%和70%,因为朋友选择足球课而选择足球的,教学组和对照组的人数比为20:19,人数占比为22.3%和21.1%,而为了拿学分而选择足球的教学组和对照组人数分别的8:8,人数占比为8.9%和8.9%。

(二)实验组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脱离具体的足球教学大纲,因为实验组已经分层完成,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符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实验组共有三个层次,所以教学目标也详细划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主要分三组,A组目标,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上的所有内容,并对教师拓展内容进行掌握,具有实际足球比赛和赛场分析的能力,并具备解决相关足球问题的能力;B组目标,掌握足球基本知识,可以熟练的运用各项足球技能,可以对足球赛场上的显著性问题进行分析。C组目标,对本期足球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熟悉和掌握,积极的提高足球学习兴趣,完成本学期足球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对A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进行与足球相关的拓展训练,改进A组学生的动作错误,加深教学难度,培养学生足球战术分析能力,提高其在赛场上的适应能力,主要侧重与战术教学。B组学生在教学时,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之后,对相关的足球动作进行规范,并积极的进行赛场实训,加强足球运行的临场经验。C组学生在教学时,主要注重对其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以完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并努力提高该组学生的足球兴趣。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全部学员有统一的足球教学目标。

(三)教学组和对照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训练后具体的变化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足球教学之后,对照组学生的足球成绩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在颠球技术和短距离折返跑方面数据有所提高。对照组足球兴趣较高的学员,因为教学目标比较大众化,所以没有实质上的提升。教学组在经过一个学习的足球教学训练之后,足球基本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原本足球水平较高的学员在经过本学期的足球教学之后,足球实战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备了赛场分析和赛场问题处理的能力,原本足球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对足球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在本学习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实验组有72名学生对于足球教学非常满意,占比达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对照组仅有18名学生对足球教学感到满意,仅占对照组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在经过教学组的足球教学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结论

针对此次教学设计和实践,充分的体现出了足球动态分层教学法的优点,能让教师因材施教的对学生进行授课,并且充分的保障了学生的主体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并且经过此次动态分层教学之后,学生对于足球教学的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提升,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刘佳 单位:新乡学院体育系

教学设计论文:高师初等数论教学设计论文

一、明确课程的学习意义及必要性

一门课程的学习伊始,教师应该清晰谨慎地提出本课程可以给予学生的保障与机会。例如,该课程将帮助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他们发展何种类型的智力、体力、感情或社交能力?学习该门课程对于他们后续课程学习有什么帮助?对于他们日后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所以,及时堂课,最重要的不是快速进入教学内容的讲授环节,而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一个直接明了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初等数论》(或课程)?要回答该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清晰的理解,而且要能通过简洁、非专业的语言向未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解释清楚答案.对该问题的回答既有学科知识上的考虑,如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但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告诉学生该课程对于其自身日后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毕业求职以及离开学校后的发展可能会起的作用。作为对问题的回答,及时个原因,基于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考虑,教师给出答案:为了拿到学分,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而且结合课程性质,因为它是一门专业限选课,该门课程的成绩影响学分绩点,所以,要求同学不仅要考试通过,而且应该争取取得尽可能高的成绩.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接着,教师向全体同学展示新的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数论初步》,让学生明确,数论不仅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是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如果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同学应该要学习掌握数论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曾经有一个同事问我,2.5除以0.8余数是几.因为他孩子做作业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结果孩子答案是1,老师说答案是0.1.请问余数到底是几?”.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也陷入了思考,有的认为是0.1,因为余数要小于除数,有的认为答案是1,因为小学生做除法时应该要先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余数是数论中的一个概念,而数论研究对象是整数,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以此帮助学生明确该课程学习的第三重理由:作为数学教师,数学专业水平不高,不懂得一些数论的知识,教学工作就可能会犯错.接下来教师再提问第四个问题,什么样的整数能够被3整除?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答案:只要看这个整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教师接着问为什么有此结论?则所有的同学都安静下来.这时教师点明学习初等数论的第四个理由:帮助同学明白一些数学结论成立的道理.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这些结论我知道、好用、会用”就可以了,何必要弄明白它为什么成立呢?教师回答:知道这些结论成立的道理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确信这些结论成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以此帮助我们去探寻更多好用的结论,如“什么样的数能被9、11、13、17…整除?”而且有些结论如果不知道它成立的原因容易忘记或者用错,但是明确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变成了理解性记忆,不仅记忆能更加深刻持久,而且不会觉得记忆相关结论是一个负担.教师结合上一学期《竞赛数学》课的学习点明第五个学习初等数论的原因: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竞赛辅导活动需要学习数论知识.虽然数学竞赛活动饱受批评,但那多是由于人们将竞赛活动过度功利化及竞赛开展的低龄化、竞赛培训范围的扩大化和培训形式的单一化所造成的,数学竞赛活动本身有其积极的教育价值.而数论问题题意简单、解答需要深入思考的特点决定了它用于培养和发现数学人才具有先天的优势.诚如大卫•希尔伯特所讲;“用以发现数学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第六个学习初等数论的理由是:通过人们对初等数论应用价值的研究,帮助大家加深对数学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数论没有多少应用价值,数学家研究它是因为数论问题有趣,是进行“思维体操”的材料,但是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论中的许多理论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等方面都广泛使用了初等数论范围内的许多研究成果;有文献报道,现在有些国家应用“孙子定理”来进行测距,用原根和指数来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此外,数论的许多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变换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用离散量的计算去逼近连续量而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为可能.尤其是基于大数分解的RSA公开密钥体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数论和数学的认识。以上六条理由在轻松的气氛下既帮助学生明确了《初等数论》课程的学习意义,又告诉学生“学科知识对于课堂教学及数学教育至关重要,大学数学课程对于未来从教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介绍了数论现展的一些特点。

二、介绍学科的发展简史

“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亨利•庞加莱).近年来,在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介绍该门学科的历史从浅的层次上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深的层次上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门学科的研究问题、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该节课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数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分类,以发展的眼光看初等数论是如何形成、产生和发展的。在此既从古代人们对数论问题的零星、琐碎的研究,明确数论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又要介绍高斯在数论的学科化、系统化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包括其划时代的著作《算术探讨》在完成之初被法国科学院拒绝出版的轶事也有其积极的教育价值。而正如前面回答“为什么学习初等数论”时给出的第六个答案所讲的,数论学科的现展已经使得该门学科不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更慢慢成为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

三、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门学科总有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或问题。在及时堂课上,即使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教师也应该明确指出该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所以该节课第三个要讲授的内容是数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及时,要帮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整数,其最核心的概念是整除。初等数论的知识体系其实都是围绕整数和整除展开的。第二,数论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它内部产生的大量问题促进了数论学科的快速发展。加拿大数论专家RichardK。Guy教授曾编写了一本《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一书,该书在1981年首次出版时大约有150页,而1994年第二次再版时,将及时次出版后已解决了的问题删去,又将随后提出的新数论问题加入,这样一来,第二版书的页码增加到280页。第三点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数学家在数论研究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特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列举介绍一些简单而典型的学科问题。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戴的皇冠”,而一些精彩有趣的数论问题则被喻为是皇冠上的明珠,熠熠发光。通过简单介绍费马大定理尤其是A•怀尔斯的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答数学问题的艰辛,以及数学家在证明费马大定理上所做的各种尝试和提出的理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研究对数学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或许某个理论并没有解决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但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到应用,正如费马大定理被喻为“生下金蛋的母鸡”一样;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证明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陈景润证明的“1+2”的含义,消除误解;通过介绍数、亲和数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里蕴含的理与美。以上所有问题可以再次让学生体会数论问题的特点:题目本身简单易懂、富有趣味,许多数论难题甚至连小学生都能明白题意,可是要真正证明它,却可能需要数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解决。

四、帮助学生明确不足

一门学科或许是有趣的、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不足,则对于后面的主动学习无疑是有利的。该节课介绍的第四个内容是数学竞赛大纲中涉及的数论问题及要求。通过介绍数学竞赛大纲中涉及的数论内容,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通过请学生尝试思考解决一些中小学的典型数论竞赛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自己在问题思考和解决上能力的不足,给本门课程的学习创造一个愤悱的状态。

五、明确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学习建议

及时堂课,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应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既包括了对教师自己的要求———老师将会努力提供值得一听的课堂教学,帮助大家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让大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有所获;如果大家认为教师没有做到,或者中间有任何问题,请大家及时告诉老师;同时也包括了对同学的要求:同学们一旦选定了这门课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仅每次都来上课,而且为了对选修了该门课程的同学负责,不要迟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免影响老师的教学和同学的学习。假如发现某位同学旷课,那么老师将会从平时成绩中扣10分。当然,如果该同学没有上课,可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方式在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他仍然有可能拿到这个学分。至于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课堂认真听讲肯定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要注意记笔记和积极思考。有关学习资料可以在教学网站上下载,也可通过教师公布的电子信箱及时与老师交流。另外,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要求教师也应该在及时堂课上明确告知学生,以利于学生平日的学习和的复习。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讲授及时堂课的方法。以上《初等数论》及时堂课教学设计肯定不。只是我们希望通过抛出的这一块“砖”能引起大家对新学期及时堂课乃至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则目的达到。

作者:侯小华 潘兵 单位: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教学设计论文: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教学设计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及时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力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改进教学设计是力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达成高效的关键手段。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凸现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教学设计,然后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能切实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其趋于高效。

作者:钟华胜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及时中学

教学设计论文:等式性质教学设计论文

1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

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逻辑思维发展比较成熟,开始出现抽象思维,但要灵活有效地运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新的定律,完善知识网络,需要一定的形象经验和知识基础作支撑。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整式的加减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整式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推导等式的性质,仍需要教师在有效地运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启发引导。因此,本课题的设计思路为:导入“曹冲称象”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引入天平的性质,即天平平衡,两端的物体重量相等。由于天平两端的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整式表示,故可以直观地通过天平两端的平衡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导等式的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在初一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点。然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点的目的。集体总结等式的性质,强化新知识点。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1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如下目标:推导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等式转换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经验,概括总结抽象原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性质原理用于解释分析具体的实例,强化演绎思维及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检验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学习的兴趣。

2.2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题目标,笔者将本课教学重点设定为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以及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以及运用这个性质对等式进行有效转换。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通过直观形象的天平平衡变化引导学生推导等式的性质;举反例帮助学生理解“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教法、学法及教具准备

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推理、归纳总结,结合以上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笔者设计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天平的性质,接着由天平的性质导入等式的基本形式;演示法,直观形象地演示天平的动态平衡,如天平两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等的重量的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天平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导等式的性质;练习法,适当设置练习辅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学法是教法同步的呼应,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承,教学过程才能流畅贯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实,结合以上教法设置,笔者采用以下学习方法:直观观察法,直观观察天平的动态变化,理解天平动态平衡的规律;迁移推理法,通过天平的迁移平衡规律,推导出等式的性质;练习巩固法,通过适当练习运用巩固等式的性质;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等式的性质。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法和学法,笔者认为需要准备如下教具:多媒体PPT课件、天平、砝码若干。

4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PPT图片呈现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新课。(2)新授知识。①引出等式。曹冲称象的故事蘊含着天平的原理,如果我们可以把大船的船舱做成天平的托盘,那么把大象和石头分别置于两端的托盘,那么这个天平应该是平衡的,天平平衡也就意味着天平两端的重量就是相等的,为了形象的表示a=b,笔者采用天平和砝码为学生进行直观演示。②探究等式性质1。笔者在天平两边加上或者移除重量相同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推论探究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③运用等式性质1。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让学生判断如果a=b,a+75=b+75以及a+b=b+d是否成立),以检验学生对等式性质1的掌握情况。④探究等式性质2。笔者将天平两边的砝码重量增加到原来的3倍或者减少至原来的1/3,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推论探究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c≠0)5.运用等式性质2。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让学生判断如果36a=36b,a/78=b/78以及a/c=b/c是否成立),以检验学生对等式性质2的掌握情况。(3)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b±c。②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a/c=b/c(c≠0)。

5预设效果和教学反思

5.1效果预设

学生能够顺利推导运用等式性质1,能够推导应用等式性质2,但是对于其中乘以任意数或者除以一个非零的有理数条件限制,容易忽略。

5.2教学反思

数学的教学应该直观化、生活化。通过直观化、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生动的数学原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增进推导数学定律或公式,既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特征,又能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罗文 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论文:美术学科教学设计论文

一、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只有通过教师预设的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引导,再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得以充分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在制作教学设计时需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作者:李怡然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学设计论文:茶文化音乐课教学设计论文

一、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及时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及时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细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音乐课培养起来的美感可以“恰如其分”地“移入”到茶道艺术中,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预备审美能力、酝酿创造能力。而这一宗旨的实现倚赖于科学合理的逻辑和周到缜密的教学设计。

作者:陈茶凤 单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文化专业教研室

教学设计论文: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论文

1教学内容

1.1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就业岗位需求,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1.1知识目标

重点掌握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掌握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1.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用临床思维处理疾病,根据厌氧性细菌致病规律,选择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的能力。

1.1.3情感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人才;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1.2重点、难点

综合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确定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难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

2教学策略

2.1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问式教学法:复习所学内容,导入新课知识点;案例教学法:掌握重点难点内容;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知识迁移,开阔学生思维,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学习能力;分组实验法:理论实践相结合。

2.2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3种学习方法:情境体验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发散联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过程

3.1问题点拨,导入新课

首先提出问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通过点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本次课的内容———厌氧性细菌。让学生分组总结3种厌氧性细菌的共同点?由这个问题的答案,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第二个环节学习5方面的内容:厌氧性细菌总述,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态特点与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具体如下。

3.2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3.2.1厌氧性细菌总述

学习本次课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菌概述”,因此提出问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通过点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本次课教学内容———厌氧性细菌,让学生分组总结厌氧性细菌的概念。

3.2.2破伤风梭菌

(1)利用PPT展示破伤风的临床典型症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症状的特征,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断探索。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用典型案例设计情境:稻田里干活的农夫不小心被田里的竹签扎到脚板,伤口很深,血流不止。提问:伤口特点?该怎么办?由小组讨论后作答。教师点评总结。(3)运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学习破伤风的典型临床表现: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提出问题:为什么破伤风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找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作用于脑干神经细胞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毒素进入细胞后抑制正常存在的抑制性介质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导致伸肌与屈肌同时强烈收缩,造成破伤风特有的症状。(4),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使学生掌握导致破伤风的原因及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

3.2.3产气荚膜梭菌

首先用PPT列出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与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物质的不同之处;教师总结: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溶解红细胞或组织细胞,导致出血、水肿、局部组织坏死,因此,所致疾病多见于气性坏疽。通过对比两种疾病的不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2.4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是肉毒毒素,感染方式为食用了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发酵的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罐头,香肠等。但是肉毒毒素导致的食物中毒症状不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是眼睑下垂、眼球肌麻痹,吞咽困难,甚至因呼吸肌、心肌麻痹而死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一段广告:“一针”瘦脸、瘦小腿!提问:“一针”指的是什么?(当下被广泛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并被时尚人士追捧的“美丽毒药”———A型肉毒毒素)给学生3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为什么肉毒毒素在美容领域的应用很广泛?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将答案引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上:肉毒毒素具有阻断神经支配的作用,可减少或者消除肌肉的不自觉收缩,因此,在美容领域的应用很广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肉毒毒素,不要盲目跟从潮流。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0.1ug即可致人死亡。

3.2.53种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特别指出:为防止破伤风梭菌导致的破伤风,一定要用双氧水(H2O2)清创,破坏厌氧性细菌的生长环境,然后紧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但是,TAT皮试出现过敏该怎么办?用不用TAT?这些问题是学生将来在农村医疗服务中一定会遇到的,在此让学生用发散联想法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教师予以指正。

3.3小结

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为巩固学习效果,要及时小结。

3.3.1练习题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本次课有关的重、难点练习题,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设计3种题型,当场出题,当场完成,当场给出正确答案。

3.3.2布置课外作业

病例分析:患者,女,干农活时右脚被一颗生锈的铁钉扎伤,伤口很深,自行拔出铁钉、简单包扎后又下地干活。两周后该患者死亡。请分析该患者最有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这个病例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学目的。

3.3.3板书

再次以如下板书展示教学过程,强化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以上即是“厌氧性细菌”内容的教学设计。这一设计的特点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为一体。其目的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作者:王利 单位:汕头市卫生学校

教学设计论文:半导体三极管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程学习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类型符号、工作原理以及特性曲线。教材选用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模拟电路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放大电路,而构成放大电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器件就是半导体三极管。本次课安排在半导体、PN结和二极管之后,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再对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关系和特性曲线进行学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三极管的各种放大电路打下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2.1情感目标

从三极管的应用出发,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及热情,学以致用。

2.2知识目标

理解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掌握三极管的放大条件。掌握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电流分配关系及其特性曲线。

2.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体现由表及里、兼顾内因和外因、化繁为简等思想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条件及其分配关系、特性曲线。教学难点是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

4教具和方法

教具采用黑板、粉笔、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视频以及三极管实物辅助教学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引导思考教学法、讲解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设计

5.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引出扩音设备,引发学生对新学习课程的兴趣。然后给学生介绍扩音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一个设问“什么样的器件能够实现这样的功能呢”,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半导体三极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处加入关于三极管发明的一些知识。

5.2讲授新课

接着给学生演示一些常用的三极管实物,告诉他们正是这些小小的器件实现了电信号的放大,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件给学生介绍三极管的封装,以及不同封装分别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认识事物由表及里的规律,认识了三极管的外形,下一步给学生介绍三极管的内部结构。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三极管的结构及其符号,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极管三区、两结、三极的基本构成。提出问题“:三极管犹如两个反向串联的二极管,能否将两个普通的二极管串联起来组成三极管?”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对三极管内部具体结构的学习。将三极管的内部结构比喻为汉堡,通过与汉堡的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告诉学生三极管的这一结构特点正是它能够进行放大的内部条件。那么,具有这种结构特点的三极管就可以进行放大吗?实际上,三极管进行放大除了结构特点为其放大提供了内部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接着给学生介绍外部条件,正是认识事物需要同时兼顾内因和外因思想的体现。同时当学生对三极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后,下一步学习三极管的工作原理。首先重点强调三极管放大“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这一外部条件,以及具体电路中如何保障这一条件实现,加深学生对这一条件的记忆。下面介绍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极管内部电流的分配和放大关系。为了避免枯燥的公式推导,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三极管内部电流分配关系,在讲台上演示实际的三极管放大电路,通过改变电位器阻值,测得一系列发射极、集电极和基极电流数据。启发学生观察测得的数据,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流之间的关系。这样繁琐的推导过程被简单直观的实验所代替,体现认识事物由繁琐到简单的客观规律,而学生通过实验和自己观察总结出的结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三极管内部电流的分配关系IE=IC+IB正是基尔霍夫定律的体现,而IC=βIB正是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的体现。通过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的思考。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这一现象是由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决定的。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直观地演示载流子运动的复杂过程。对照多媒体动画分发射、复合和收集三个阶段给学生介绍这一过程,同时与学生一起推导三极管运动过程中内部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与实验吻合的结果。另外,可以再播放一段三极管内部载流子运动的视频,帮助学生回顾和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难点内容。

5.3思考与讨论

设计两个思考题:(1)既然三极管具有两个PN结,可否用两个二极管相连以构成一只三极管?(2)放大电路输出端增加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强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4小结

通过提问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并通过板书加深印象。

6教学反思

(1)课堂中通过一段音乐引出扩音系统进而引出新课程三极管的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实验的方法代替复杂的公式推导,用更直观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记忆;(3)用直观动态的多媒体视频演示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程气氛。(4)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由表及里,兼顾内因和外因,化繁为简等思想,除了注重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学习,更注重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

7结论

通过合理的教学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半导体三极管这一重要内容,取得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作者:李雅静 刘芬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教学设计论文: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由任课教师统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是加强课程的立体资源建设,开发建设、系统、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资源库(资源包)。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系统,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感官刺激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实务的操作演示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教学,帮助教师表达专业技能和知识。开发人机交互仿真训练系统,利用动态交互训练,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三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工学结合的工作环境。四是使用实务考核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考核的客观和高效。五是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推介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刘榕生 单位:山东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设计论文: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1传统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该课程相关教材理论知识抽象、知识体系庞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课程所学知识离实践很远,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传统教材难以容纳完整的案例,所选皆为虚拟案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教师缺少项目管理实战经验。

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教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好、工程项目经验积累不足,授课常常照本宣科,很难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指导。

4)学生没有项目开发经验。

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多数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课堂模拟项目开发,不易理解课程中的工程概念。

5)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此决定了该课程不能通过书本和课堂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1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项目管理工具,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新项目,既要从事项目分析设计工作,又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要学习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难度非常大。

2理论加案例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以案例充实教学,增加知识面和信息量,使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以理论武装案例,彰显案例的科学性,令学生在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1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种版本,如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英国商务部推出的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简称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简称WWPMM)。该课程采用国内外流行的PMBOK(第5版)组织授课内容,把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分为10个知识领域、5个过程组和47个过程。10个知识领域分别为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授课时以4个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以PMBOK指导授课内容既保障了授课内容的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项目管理内容的新变化。

2.2组织开篇案例

每章开始,教师都会安排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开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经过精心选取,尽量贴近实际。案例部分来源于教材,部分来自项目管理认证中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问题两部分。在讲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时,学生可结合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CMMI认证展示实际项目资料

当以实际项目资料展示项目管理的实践成果时,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实际的、深刻的。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续过程改进领域,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型,在专业研究认可度和软件业界接受度方面都处于的领导地位。作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与学院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准备进行CMMI3级认证,认证过程中积累的项目资料为本课程的项目展示提供了品质教学资源。

2.4认证考试试题操练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由于不设报考条件,很受学生欢迎。它可用于以后职称的评审或者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和晋级的阶梯,部分学生会考虑在学校报考软考认证。与本课相关的认证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步入工作岗位,学生能报考的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关的认证还有美国项目协会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国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认证等。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时,辅以这些考试中的相关试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承接工程项目训练成果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各专业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一个导师负责带几个学生,完成从选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整个项目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针对本课程实践学时少及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尝试用承接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来,组织实践教学。

3.1保留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

软件项目管理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在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完成了项目的选题、分析及设计工作,可以把实践重点放在以前所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对项目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促进。

3.2课外作业围绕所选项目设置

由于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习题操练,学生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围绕项目设置。比如,在项目集成章节,教师让学生准备项目章程(或模拟的项目合同)和团队契约;在范围管理章节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在时间管理章节利用Project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章节对项目利用Excel进行成本估计与预算等;最终,学生能够提交所选项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4结语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从思想上改变了以往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认识到项目管理关系着项目的成败。理论授课一改往常上课以理论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死气沉沉局面,变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授课、活学活用基础知识。实践授课也不是简单的管理工具操作,而是以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参与项目管理的各方面工作。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如何更进一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和发展教学模式,有待继续研究。

作者:辛明 周清泉 单位: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设计论文:学生兴趣导向下机械制图教学设计论文

1巧妙设置引入新课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本课程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之初,我们需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班级学生曾今所学的相关课程等,,以最简单的车工和钳工生产实习为例,如果看不懂图,就无法生产零件,如果缺乏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就无法从事技术工作,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我们要积极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在上课时,巧妙设计与课题匹配的情境导入新课。比如我们可以在上绪论时,教师可以把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学生小时候玩的积木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回忆童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的产生师生共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学习三视图时,我们的开课方式还可以通过小品的形式来展现,“我请大家猜猜我要的东西是什么样子?”通过多媒体展示,告知学生这是某一零件三种不同方位的视角,让学生猜出物品的外形。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零件的外形要稍微简单一些,这样学生的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并对同学的积极参与给与肯定和鼓励。教师需要切记学生的学习激情,“只可激,不可泄”。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求知欲,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的情感体验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在愉快的学习中坚定学好课程的信心!

2灵活运用辅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图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这就需要借助实物教具。比如再讲圆柱体切割时,可以用白萝卜进行实物切割,通过不同的剖切位置,学生可以直观看出圆柱切割后的变化,画出不同的视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评价,总结画法,要比空洞地讲要有趣的多,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制图中,模型也是很直观的教具,如果有很多形体表面有孔、键槽,同时内部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结构,初学时单凭想象绘制视图的确有一定难度,展示模型便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直观的模型教具与适当讲解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更直观。如我们在讲三视图、剖视图形成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课件形象展示它们的形成,使学生对空间和平面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再因势利导配以板书和重点讲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特点,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我们《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具的制作,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对学生提高制图的兴趣产生较大的作用。

3强化练习,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秉持循序渐进的普遍教学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开展课程的教学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生对其中很大一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用系统的概念来理解局部的细节,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进行由视图转化成实物、实物转化成视图的习题训练,或设计有针对性的读图、绘图实践训练,让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标注尺寸”的知识的讲授中,教师需要通过举出若干的例子来讲授具体标注尺寸的方法和方式。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单纯地采用概念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容易掌握具体的方法,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已知二视图补画三视图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给的二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来制作实物模型或用橡皮泥捏出所描述的实体,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多次强化练习,学生对地绘制和表述第三视图的特征就会变得顺理成章,空间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大提高。

4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的处理的好与坏将不仅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互动教学呢?这是我们《机械制图》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在开课之处,教师需要通过主动设问和设置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或者通过有趣的小品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基础,这样有助于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授。在这一环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起着教师对学生摸底的作用和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适应过程。其次,在教学过程的师生交流可以随时让教师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馈情况,比如在学习三视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有针对性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个别帮扶的策略,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自我练习时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在课程结束之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前面两个步骤掌握的信息策划出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发掘学生的潜力,让能力突出的学生得到多一点的提升。

5结语

总之,《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制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用心去体会“教与学”的真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更好地掌握《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作者:朱桂林 单位: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教学设计论文:教学设计下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一、构建新的数学理论模式

学习者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吸收学习知识,不应该被动的被灌输知识.尤其,高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面对枯燥的知识,兴趣本就不大,加上家长逼迫,老师灌输性的教学,学习效率怎么能提高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辅助学生,利用教学模型、数字化等工具,搭建一个情境学习、互动学习、竞争学习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并从中发现知识的关联性,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1.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生成发展

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新课改提出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是基于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数学理论,把握人本思想而提出的改进.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以实践为主,通过科学系统的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质量,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学、厌学情绪,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

(1)高中数学教材教案的探索

依托高中数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探究,分析其他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设计,去粗存精,制定出一套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数学教学设计.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把握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制定教学设计,利用数学模型和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找出疑点难点,有主有次,有目标性,使教学设计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根本

永远要记住,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根本.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应达到的计划标准,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实践,但其根本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是为了学生而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积极参与数学模型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学会联系知识间关联性,举一反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完成包含学生学的目标完成和教师教的目标完成.教师要做到分析教学主次,分析学生学习完成的条件和结果.教师在授课前要理解教学任务,分清主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受影响的条件,明确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什么,明确自己的位置,服务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4)学习环境

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依据教学设计,结合课堂环境,让学生每天都能了解数学,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师生注意互动、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生活,加强课堂理解和课堂上一些疑点的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式,加强学生对高中数学思考探究.学生参考教师的教学计划,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也为今后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5)教学深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都学过这句话,这句话告诫我们学和必须结合起来,依据教学设计教师在授课完,要从课堂学生反映、数学作业的完成、自身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思考,激发个人的教学智慧,尽较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经过多方探索研究,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师生共同探讨在以往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潮流,培养出能够活学活用并理解数学的人才,意在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果和质量。

作者:韦永茂 单位:广西天峨县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论文: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就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起,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透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作者:郑一鸣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教学设计论文:数学作业讲评课教学设计论文

一、全班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讲评

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展示交流各个小组内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对于仍然存疑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学生讨论,展示的是学生的典型错例和独特做法,将教学的舞台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寻找错因并进行自主讲评。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还可以主动质疑,引起争论或者开展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探讨,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学生的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纠错中,教师不应当只是个旁观者,而应当深入到他们的研究学习中,了解他们对问题认识的层次,适当加以辅导参与他们的学习,和学生一起体验成功和失败的心路历程。学生自主整理完成后,要给学生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目的主要是展示更多的交流学习资源,让不同的整理形式、思维方式和认识等进行展示、交汇,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整理完成后,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可以先让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学生有疑问可以提出来,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如果解答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待全班学生交流时,再进行提问解答。

二、学生个人反思,内化知识,发现和归纳易错点

教师布置针对性探讨后,学生在课上加强个人反思,进一步内化学习的知识,自我解决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加强自主学习,及时总结和归纳易错点和重点知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组织形式的设计环节中,就要加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因为有些学习中问题和认识,学生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集体讲授显然会耽误少数学生的学习进度,所以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和交流,密切关注个别重点学生,根据掌握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的任务,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归纳易错点,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个别化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因人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作业中所犯问题的类型,如数学概念理解错误,数学方法应用失当,计算错误,非智力因素等问题,特别注意记录班级内特殊学生作业所犯的典型错误,在个别指导时能有针对性地对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进行检查和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内都能收获。

三、教师总结方法,提炼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方法、寻找策略,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中学数学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解答。但在解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维方法。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这也是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的基本要求,所以说在数学讲评课中,教师要善于在组织设计和点评讲授中传授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课堂中的问题按类型和区别进行集体展示,鼓励学生探讨归纳,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和综合运用,并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作业讲评课的内涵,这样不仅是一次作业讲评课,还是对数学知识的再建构的一堂课。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在作业讲评课中,对于解决的问题的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反馈,便于有针对性的补练和教学,也是提高作业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反馈课堂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相应的数学解题技能。强化练习一般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环节可根据新授课的容量与课堂教学时间灵活安排。教师在课堂组织设计中,或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比赛的方式,也可采用个人独立思考解决,评优的方式等。练习需要有针对性外,还要有层次性,深刻性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的提高。

五、“留白”于课堂,翻转课堂

作业讲评课的重点在于让每个学生解决自己的错误点,教师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总结,将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设计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检测。但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课堂中收获的个人心得交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这既是对作业讲评课的补充研讨,又能养成学生主动总结的习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中,营造民主、趣味、合作、竞争的开放性课堂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在我们作业讲评课中也能得到体现。

作者:钱士勇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暨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