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教研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教研论文:校本教研教育论文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新视野
摘 要: 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当前流行的校本研究方式,它具有参与者的协商、教与学的比较特征。该研究方式有助于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异同进行比较,其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
关键词 : 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 比较方式
正步入深水区的国家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它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也催生了学校的科、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同课异构这一崭新的校本教研方式现身校园,很快就为广大教师认同,并且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成效初显。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
所谓“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利用上求异,是在文本解读上求异,是在教学设计与构思上求异,是在教学方法上求异,是在教学风格上求异……。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当然,求异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使教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创新才是目的。所以,这里的“异”,不可为异而异,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异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就不可忽视了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功能。
1.异中求同:参与者的协商。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的“同”指的是教师所授课的年级、教材、进度与“课名”是相同的;从本质上讲,同课异构的“同”不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而是指教师对文本的忠实度之“同”,即对文本解读的一致。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同课异构破解的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既为同行展示经过处理后教材的“用法”,同时也为同行的研讨提供范例。
2.同中探异:教与学的比较。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是由不同的教师来上的“ 同名课”,所以更有可比性;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同课异构是依据课程标准之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这样,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都有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就更加深入。
二、同课异构的流程
⑴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备课组主要立足于对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教材的挖掘上。我们要求教师们都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和构想。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⑵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在教师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⑶交流各位老师的预案,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从中选出典型,推选两位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
⑷修改完善教学预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以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阐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
及时次活动:确定主题、提出要求。
教研组商定教学《分数的意义》。教研组长要求年段每个成员都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提出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次活动:各抒己见、展示设计。
例如某老师:我对教材进行的分析,认为这节课的重难点除了单位"1"的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外,还有分数单位。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先在导入部分的这一环节创设了分数的怎样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导学部分,设想通过学生回忆说出一个分数,再让学生动手用圆片或是一条线段来表示一个分数后,出示多个物体表示分数,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第三环节想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第四环节质疑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五环节总结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六环节通过巩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其他教师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教研组再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上公开棵。
第三次活动:尝试教学、反思优化。
两位老师试教后,分别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说出了教后的感悟和困惑。教研组成员经过对两节课的听课、观察,坦诚相对,真诚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两位老师再根据教研组提出的这些建设性意见,并把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片段,或是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四次活动:完善设计、资源共享
两位老师在再次试教前,分别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再次进入课堂听课。我们将其教学方案发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同课异构的成效
(一)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1.教学能力强。在听课评议之后,每个参 与者在交流与分享中都有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之处将会得到弥补,自己的长处将会被他人学习。听课者自己的执教活动是在深入反思之后的一种二次异构,必将是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2.理论素养高。执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大家都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认识。在下一轮次的同课异构中,这些理论又会被用于指导实践。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伴随着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创新也越来越高。
3.研究能力强。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备课、上课、反思交流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当执教出现缺失时,大家又会再次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讨论,这将再次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多维视野,推进教研组发展
1.促进文本的多元解读,丰富教材价值。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每一次的教研课都能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正因为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获取不同的教材价值。
2.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比单一式的课堂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多维视野,不仅更有利于教师的参与研究,而且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细读的感受,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启迪和如何以学生为本作现场生成的把握。在比较—— 鉴 别——选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调动着教师观察、分析、思考、识别、判断的积极心智能力。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会产生多方位的推动效应。
3.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表演才艺的高下、教学流程的顺挫,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比较空间。
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
教育教研论文:教研室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确立教研室地位、发挥教研室职能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发挥办好校报校刊,起好信息交流和咨询职能,体现传递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对“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理解,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讲也具有“生产力”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教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亟持通过科学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教育的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观念,并落实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是由教研室来组织完成的,因而有必要确立教研室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职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为教科研工作,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一、确立教研室地位
学校教研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中学设置教研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是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学技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学校工作中努力去确立其地位。
1.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模选优、职评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争取让学校在重视教学这个中心的同时又不忽视科研这个重点。争取让学校行政定期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确定研究重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恭请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并监督和指导科研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教育科研进行明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领导强调学校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达到明确教研室地位的目的。
2.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学校教研室应有“牌子”(单独立室)、有“庙子”(配备办公桌、文件柜、资料箱、专用微机等)、有“位子”(配备专职或兼职主任、科员、资料员)、有“票子”(有一定科研经费)、初步走出“路子”(以区级以上课题为依托,以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的发展模式)。实现“五子”,就搭好了教研室工作的“戏台子”,落实了教研室的地位。
3.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教研室成员应具有主人翁精神,树立科研意识.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勤”字,发扬“敬业、奉献、团结、务实、创造”的校园精神,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的新路子。
(1)明确科研的指导思想:树立科研为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解决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尊重教师,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他们的利益,民主制定和实施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鉴定、推广措施。
(4)遵循基本的科研原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教改信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积极倡导,大胆实践,在求实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追求既定的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讲求实效、多出成果。
同时,加强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教研室人员的修养。通过自身建设,和教师一道参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让教研室成为教师们心目中的教研室,从而赢得教研室在学校中的地位。
4.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学校行政会,研究学校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教研室负责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设计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行政值周,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教研室人员应该积极指导教师们的科研实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科室的地位。
5.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教研室要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积极性,重视发展和培养教育科研队伍,努力为科研人员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基础培训,派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课题论证会、阶段评价会、鉴定会。通过讲座、示范、编发资料,宣传教育科研理论,让教师们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要求全体青年教师人人选题立项,投人教育科研实践。由此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地位。
6.体现科研特色,提高地位。教研室的工作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争创特色。才能提高其地位。
7.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教研室的地位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经受起领导的检查和教师们的监督,得到大家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稳固了。
二、发挥教研室职能
学校教研室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评选、鉴定和推广本校科研成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起好咨询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具体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1.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既然教研室是学校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对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那么,对学校的工作就有着导向的功能;教研室既要对学校教育科研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了中介作用。
(l)管理导向。教研室应配合学校行政坚持“贯彻教育方针,多方位育人”的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契机,以艺体科技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实践性、示范性、花园、乐园’学校、力争质量。
教研室应配合学校狠抓“两全”(即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让“三让一树”深入人心,把“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还应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和两个落后学生交朋友。开展“同学,让老师与你同行”的个案教育研究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德育导向。学校办学应以德育为先导,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做到多方位实施、多渠道拓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体构思,分层要求,分段实施,分类推进”,德育工作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检查评比落实。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五爱”、“五自”、“三会”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锻炼意志和品格,增长智慧、体力,立看今天,着眼未来。”
(3)评价导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变单一的分数评价目标体系为的素质教育评价目标体系、变结果评价为以过程评价为主;变“揉差”学生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铸造师魂,培养师德,提高师能。对学生的评价应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坚持每年评选学校论文,编辑论文集,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4)科研导向。教研室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捕捉信息、紧踉形势、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活动。公务员之家
2.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研究工作是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教研室既要研究现状、找出问题、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又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其规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的科研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研究,形成校长室一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段——教师一条龙的教育科研格局。
(1)突出“龙头”课题。学校应把区级以上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从而带动其它课题的研究。
(2)落实校级课题。对本校有重要价值意义,研究方案合理并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的课题应审定为校级课题,它包括各办公室、教研组、年段和个人研究课题。
(3)扎根个体实验。科研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要由个体来实施,个体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效度。因此,应着力于实验的跟踪研究。
教研室要指导教师选题立项,先由各教研组确定研究总课题,
再由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选定研究的子课题。
3.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教研室除了自身的研究业务外,还要组织领导全校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教研室应制定本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项目的申报及审批办法、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方法、项目的经费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得以实施的保障,目标明确是教育科研富有实效的前提,内容丰富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关键,体现特色是教育科研适应发展的核心。所以,对课题研究应坚持计划落实(每期教研室都要对课题研究拟出具体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落实(教研室分别确定出课题研究的工作目标、育人目标、家长学校目标、成果目标)、组织落实(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年级、班级,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认真开展活动,为目标的实施创造条件。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情况,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落实(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出具体的内容及其操作的系列和序列,让活动丰富,注重实效,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时间落实(包括学科教学和各类活动)、资料落实(耍求教师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并收集好学生、家长、教师的作品、图片、表格、总结等资料。教研室要按期收集整理资料,为提炼成果提供事实依据,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向教师开放,并提出学习进修的要求,发挥好各类资料的作用)、总结落实(每学期结束后,都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写出该期的课题研究总结,教研室要写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和阶段报告)、评价落实(根据教师的研究情况和总结,评价教师的研究工作,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保障教育科研有序、有效、生动活泼地发展下去。
4.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教研室是学校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通过教育科研能推进教育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1)教育科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本身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
(2)教育科研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育科研是办好学校的动力之一。“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教育科研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
(5)教育科研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对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定的魅力。
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同教育教学和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
②教育科研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的工作是超负荷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采用加时间这种笨办法。如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在教育科研中,通过教师大胆创造探索、总结提高,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形成科研促发展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室组织好了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等于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5.发挥办好校报校刊,起好信息交流和咨询职能,体现传递性。办好校刊。广泛收集、整理、储存各种信息,并用多种形式向教师传播;坚持反映校园动态、交流校园教学教改信息、报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编印专题论文集,推广“土生土长”的经验。办好校报,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教研室还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解答教师在实际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使其研究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支柱,教研室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需继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和决策咨询作用、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高教师水平,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落实素质教育上。
以“讲实效、求质量、创特色、争先进”为工作面标,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少说多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始终配合学校抓住领导这个中心,教师这个关键,教学这个重点、质量这个根本,完善管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教育教研论文: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育教研
摘要: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障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障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障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教育教研论文:中职教育教研工作探索
一、县域中职教育教研的基本思路
1.确立工作组织。
由各校在教务处、教科室、各学科和专业组长中推荐业务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职业教育教研大组,并确定大组正副组长,人员尽可能涵盖各个主干专业,由教研员定期召集商讨教研工作,大组成员参与县域教研活动的筹备、组织实施、项目评审等各项工作。
2.把握教研主题。
随着专业调整工作逐步到位,县域教研工作不能只围绕某个特定专业开展活动,因此,要选取各学科或专业共性的内容作为县域教研工作的主题,涉及具体学科或专业的教研活动尽可能以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两大类进行,扩大各校的参与度。
3.强化校际交流。
以往,由于很少开展县域教育宣传,民众普遍不理解、不信任、不认同。调查表明,只有17%的人认为职校毕业生也能成才,认为子女的理想职业是生产及时线“蓝领”的只有2.3%,对本区域职校办学满意的只占19.5%,不满意的占24.2%,有37.4%的人期望职教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农林类专业率先实行免费就读政策,但在本地根本没有吸引力,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免费政策落实后甚至就读的人更少。因而,诸暨市农业技术人员的断层现象十分明显。长此以往,会严重制约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解决农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策略
1.政府为主体,重视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要求配套设施不断跟进和完善。农业基础科技研究、农业先进技术推广体系、传播性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网的建设、优良品种引进和培育、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电网和通信设施、农村信息网、清洁水资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供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农业领域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队伍作为保障,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加上长期以来实行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农村积累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深入,现代农业园区的数量与功能也不断增强,但长期累积的农村技术力量仍非常薄弱。实践表明,在目前的形势下,通过转变观念,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产业,这是短时期内无法达成的。以政府为主体去引导解决则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准农业各类技术人员的需求情况,制订培养和用人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出台农业从业人员的人事优惠政策,政策、资金、岗位落实到位,相信会较快地改变农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现状。
2.职校为依托,打造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基地。
绍兴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06〕7号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07〕1号文件提出,将原绍兴农校归属我市管理,新征土地100亩,迁建到现诸暨中专规划区内,实现农校和诸暨中专两校资源的整合,同时设立诸暨市职教中心。根据以上两级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绍兴农校和诸暨中专从2007年开始着手准备两校合并的有关工作,2009年实现两校的正式合并。绍兴市农业学校前身系“浙江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自1897年创办以来,已有10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使学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诸暨市职教中心现有两个省级实训基地,其中一个就是占地数十亩的浙江省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学校拥有农业类高级讲师22人,学校农学教学和实训的软硬件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设备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农业相关专业逐步萎缩,急需政府出台政策,依托职校培养农学专业学生。
3.培训为抓手,多渠道提升农民素质。
为尽快解决目前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困难,通过短期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在农村一线从业人员中培训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这不失为一条快捷的途径,如近期学校赴同山镇和镇农办一起组织开展了水果种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全镇共有60余位种植大户认真参加了在唐仁村活动中心举行的为期5天的培训,聘请农艺师授课指导,培训采取课堂集中教学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技术难题。另外,诸暨市农办充分利用全市相关部门、各职校的优势,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分解落实,定期组织培训农业专项技术人员,充实了农技人员的队伍。通过多样性、多渠道的培训,造就了一批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了我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必需的人才。
三、结语
农业技术人员的落实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到位,措施得力,通过教育部门、农业相关机构的通力协作,逐步得到改观,以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当然更需要努力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只有更多的人才主动投入到农业科技领域,才能真正改变目前农技人员紧缺的现状。
作者:潘丹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育教研论文:联片教研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各地区的教育软件和硬件有差异,同一地区也因各方面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也有差异。如何缩小同一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通过开展连片教研活动,可以充分根据区域特点,区域学校开展帮扶活动,实现学校间的优势互补,搭建各所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推动地区课程改革有效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为此,本文以渝北区为案例,略作探讨。
1联片教研的出发点
化解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当前,渝北教育均衡发展硬件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软件建设上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非均衡状况。渝北区是一个从农业大县发展起来的新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中小学的地理位置涵盖了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更偏远的农村,城乡之间、学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城乡学校、大学与小学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乏力。就教研而言,存在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问题”,急需通过构建联片教研机制加以解决。
1.1联片教研要以化解“盆地现象”为出发点,促进农村学校基本均衡发展
全区农村学校69所,农村学校学生总数27975人,其中小学17001人,初中7993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城区流动趋势明显,导致农村学校生源规模急剧萎缩。近三年,兴隆镇、大湾镇、茨竹镇“三镇”15所学校中有12所学校的中小学生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湾镇金安小学减少了25.50%,大湾中学减少了25.17%;茨竹镇华蓥山学校减少了58.27%;兴隆镇渝兴中学减少了30.25%。生源萎缩必然导致班额人数减少。据调查,20人以下的班级数茨竹镇有5个班,大湾镇有7个班,其中金安完小一年级8人,华宇希望小学一年级9人。这些学校由于布点过于分散,生源锐减,学校教师编制极其有限。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情形下,这些学校的教师往往身兼数科,教研不是形同虚设,就是想开展教研也无同伴相助,孤立无援,很难形成教研氛围。因此,联片教研要以化解“盆地现象”为出发点,促进农村学校基本均衡发展。
1.2联片教研要以化解“平原现象”为出发点,促进普通学校品质均衡发展
普通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生源质量等诸多客观因素一直制约着教研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譬如,教研活动形式单一。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命题研究、试后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管理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更谈不上针对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又譬如,教研活动发展缺乏专业引领。由于学校所在条件不一,有许多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能力弱,教学研究的氛围淡,接触有关高校专家的机会少,所以对这些学校而言校本研究只能是停留在学校原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就像专家称的“萝卜加萝卜还是萝卜”。有鉴于此,联片教研要以化解“平原现象”为出发点,促进普通学校品质均衡发展。
1.3联片教研要以化解“高原现象”为出发点,促进优势学校高位均衡发展
优势学校特别是区教委直属学校教研有特色,但这种“优势教研”正面临“高原现象”的考验。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优势学校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而学校学生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压力,变大的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久而久之,成长中的“高原期”就会越拉越长。为此,联片教研要以化解“高原现象”为出发点,促进优势学校高位均衡发展。
2联片教研的制高点
确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理念”为了带着真理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真理,为了认真贯彻“博学、穷理、强师、优教”的理念,联片教研在各校校本教研的基础上要分别以“案例研究、问题研究、行动研究”等多元方式进行。联片教研工作要切实管理好“兴奋、困惑、理性”三个周期,切实抓好“培训研读驱动─科研课题牵动─实践研讨互动─总结反思促动─理性创新连动”五个相互作用阶段,形成“理论、实践、练兵”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确立“务实、理性、创新”的“三个理念”。
1)联片教研要确立“务实”的理念:立足校本,以“校本”统整片区教研格局,以“校本”引领教研走向,以“校本”提升教研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让结构日趋优化,建立和完善了以区级教研为主导、学校教研为基地、教师个人教研为基础的联片教研组织体系;二是研究要讲实效有深度,实施以科研引领、专题深入、学科展开、板块切入的问题研究策略,依托市区级专项课题研究,促进对问题的认识与研究的深入;三是要形成“以研为本”的推进机制:“确立研究问题─个人独立钻研(备课或专题发言准备)─集体交流研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种循环往复螺旋推进的集体教研基本模式,调动各类学校各类参研者的积极性,克服“图虚名、走过场”的教研弊端;四是联片教研时间要得到保障,过程要规范。
2)联片教研要确立“理性”的理念:能在承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人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这种教研形式是智者的体现,能体现出一个区域教育者的思维水平和方式,是全局性战略性的思维;是仁者的表现,能体现出一种爱心和责任感;能深化认识,促进八个方面的基本转变。一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围绕“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学生发展、均衡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二是课程功能意识的转变:从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转变,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是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师生互动,增强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四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教师本位、教材中心向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关注学生发展转变,发掘与整合教材教育因素,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实践、创新;五是教学内容的转变: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向多学科渗透、培养综合素质转变,重视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的交叉运用、综合实践训练;六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学习的“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型”转变,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七是课堂面貌的转变:“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体验成功、差异发展”要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师生关系日趋民主和谐;八是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从只关注基础知识的考试向重视非书面测试、重视综合素质发展转变,重视评价意识培养,开展“成长袋”探索。
3)联片教研要确立“创新”的理念:要体现一种勇者的精神,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区众多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如果这样做了,就是一种“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境界,追求的就是均衡发展之教育。
3联片教研的着力点
构建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种文化”联片教研能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我们就会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拂去现今浮躁的尘土,呵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扎根于文化的土壤里,培育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
3.1从联片教研功能出发,构建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文化
联片教研重在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建立校际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使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品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全区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为此,根据我区教育状况、教育管理体制及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从方便学校和教师出发,建立联片教研片区。全区设立四个一级联片教研共同体和一批二级联片教研共同体(以街道和镇为单位)。机场高速路联片教研共同体,包括龙溪街道辖区、双龙湖街道辖区、双凤桥街道辖区、回兴街道辖区;长江流域联片教研共同体,包括洛碛镇辖区、统景镇辖区、石船镇辖区、麻柳沱镇辖区、御临镇辖区、龙兴镇辖区、张关镇辖区、大盛镇辖区、明月镇辖区;渝邻高速路联片教研共同体,包括石坪镇辖区、王家镇辖区、高嘴镇辖区、古路镇辖区、大湾镇辖区、玉峰山镇辖区;210国道联片教研共同体,包括华蓥山镇辖区、茨竹镇辖区、兴隆镇辖区、木耳镇辖区、悦来镇辖区,这四个为一级联片教研共同体。下设若干个二级联片教研共同体,确定片区教研共同体内部召集单位,并由召集单位会同若干所学校组建成教研群体。区教研室为各一级和二级联片教研共同体确定1-2名教研员,作为联系人。
3.2从联片教研职责出发,构建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文化
1)区教研室承担全区联片教研活动的布局规划、内容安排、管理评估等工作,主要通过教研员联系蹲点制度,负责为联片教研共同体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督、成果评估等工作。各教研共同体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安排好区域内联片教研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价等工作。各联片教研共同体(含二级教研共同体)的召集单位是本片区开展协作活动的召集人,具体负责联系、召集、组织本片各校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各联片教研共同体,在各校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活动计划以及阶段性工作需要,召集单位(强校)每学期要承担一至二次主题活动,组织本片区学校老师开展理论学习、学科教研、教学互访、校际会课、下乡支教等活动,以及其它关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合作研讨活动。积极承担区教科研部门统一安排的、以片区为单位的各项教研活动。
3)教研员作为联片教研共同体的联系人,负责与学区、召集单位的联系,帮助学区、召集单位筹划和组织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和通报联合教研片区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情况,善于发现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组织指导、评选校本教研示范校、校本教研示范片区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等活动。
3.3从联片教研实效出发,构建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活动文化
联片教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构成教育公平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灵魂。为此,必须构建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互动共进特征的活动文化。
1)共同规划。由牵头学校与协作学校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联片区联片教研活动计划,在教研室的策划下对活动的目的、主题、内容、形式、实施等方面进行安排。
2)共同备课。采取个人研究(备课)—集体讨论(会诊问题)—形成通案(集体智慧)—个性化修改(突出个人特色)—教学实践(观摩)—集体反思(教学)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以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改信息共享,教法学法共享,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3)共同说课。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名师(或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说课的形式,共同分析课标、教材、教法、教学程序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共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目的。
4)共同上课。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由名师(或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完成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使同一节课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一教学内容教出不同的趣味,从而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特岗(青年)教师共同成长。5)共同评课。采取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互相评课的方式,由名师(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把诊号脉”,由青年教师对名师(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感受,说反思。
6)共同研讨。在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下,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紧扣联片教研主题,围绕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薄弱教学内容,共同谈看法,提建议,找问题,寻策略。
7)共同研究。成立联片区学校课题组,研究各学校共同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教学管理问题、教师能力素质问题调查、生源质量问题、教育教学方法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教学反思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措施。
8)共同交流。在联片区内开展备课、说课、公开课、评课、学术交流、质量分析、教学反思等竞赛活动,努力开放校园,开放课堂,开放研究,引领教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自加压力、自生动力,努力挖掘,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双赢共好的目的。
9)共同总结。在每学年的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由牵头学校与协作学校共同对一学年来的联片区教研工作从“为何而做”“怎么做”“做后体会”等方面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尤其是总结联片教研活动中的特色作法和经验,便于开阔视野,启迪思考,促进联片教研的深入开展。
10)共同表彰。在共同总结的基础上,以联片区为单位,由牵头学校和协作学校在联片区范围内依据评比条件,共同推举出一所联片教研先进学校,推举出若干名联片教研活动先进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表彰奖励,以此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展联片教研工作的积极性。
4结语
总之,联片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竭源泉,是教育软件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整个联片教研与实践,不能搞移花接木,要靠一点一滴去栽种、培植,让她自然、自由地生长,成为教育公平公正的有效保障,并形成丰厚灿烂的积淀。
作者:高乙笺 单位:重庆市两江中学校
教育教研论文:教研相长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讨论了教研相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科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激发科研灵感。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相长;高等教育;重要性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科研以发现知识为主,两者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异性。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1-2]。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教学是重中之重,科研会占据教师大量的精力而干扰教学。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对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平衡性[3]。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普遍为重科研轻教学,这导致大量高校教师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去搞科研,这种为了科研而科研的做法放大了科研在高等教育中的不良影响,造成了科研损害教学的假象。显然,上述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因在于它将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认为两者是此消彼长、泾渭分明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思想、无观点、无底蕴的教学,是肤浅的教学。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照本宣科、从不更新教学内容。该观点同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无视教学、夸大了科研的作用。两种观点的不断撞击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和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并非毫无关联,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两者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因此,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即教研相长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5]。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大学中诸多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理论课的基础,具有教学内容多、杂且关联性不强的特点。大一新生初入校门,思想还停留在中学传统的填鸭式、重复式教学模式中,身心还处于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考验之中,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惊慌、迷茫等不良情绪。另外,该课程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整合,知识体系庞大,但教学课时并未增加,时间紧、任务重,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浏览式、跳跃式教学方式。上述问题大大增加了实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难度,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科研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无机及分析化学为例,讨论了教研相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1.1科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换言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知识的更新是不能靠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来弥补的,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教学,必定只能够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发肤浅言论。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把科研所见、所得、所思应用于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使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从一潭死水转变为一汪活水。例如,长久以来,在讲解物质的聚集状态这一章中液体部分内容时,通常只是介绍液体具有表面张力、粘度、蒸气压、沸点、凝固点等特点,比如水、乙醇等等。液体具有蒸气压,且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蒸气压等于大气压力时,液体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纯的液体具有固定的沸点。实际上,这一观点现在看来并不成立,比如室温离子液体,该物质是一种室温熔融盐,它之所以在室温下呈现液态是由其阴、阳离子体积差异过大造成的。既然离子液体是一种盐,那么它就具有极低的蒸气压,这导致它没有固定的沸点,原因在于在沸腾之前离子液体已经分解。
1.2科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研型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组织更富有逻辑性,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另外,学生还可以听讲过程中感受到科研型教师思考问题、阐述问题的方式,在教师的慢慢熏陶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大量理论的推导,使许多老师感到非常棘手。如果运用科研中的证伪方式便可使这部分的讲解更为简单,同学们也更容易接受。最初,人们发现许多能量降低的反应能够正向自发进行,比如钠单质在水中自发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人们试图将能量降低即焓变小于零作为化学反应正向自发的判据。然而,实验证明,常温下氯化铵在水中溶解时吸热-即焓变大于零,但是该反应同样是自发的,这与前面的判据相矛盾。因此,将焓变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并不成立。同理,将混乱度增大即熵变大于零作为反应正向自发的判据同样不成立,原因在于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但是它在常温下并不发生,而是在高温下自发进行。通过证伪,可以发现焓变、熵变、温度均是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任意一个因素都不能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函数变将焓变、熵变和温度三大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即常温常压不做有用功的条件下吉布斯函数变小于零的反应正向自发。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找到与该判据相悖的例子,证明该判据成立。
1.3科研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科研思维的本质是逻辑和事实。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并非相互独立、毫无关联,而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科研能够为课堂教学引入专题式教学新模式。例如,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建立化学平衡这一教学专题,有助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再比如,可以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作为滴定分析方法这一专题来讲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动手的模式。这一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弊端。科研同样可以为实践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将实验项目当做任务发放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资料检索、方案设计、准备实验、开展实验、讨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完善实验。
2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
2.1教学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
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实则不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贮备、消化、整合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才能上好课,这就推动老师不断充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在对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显然会涉及到整个课程的方方面面,这将有助于补充教师在某一方面知识的不足,拓宽自己科研工作的思路。例如,某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有机染料的光催化降解,那么他可能会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这一部分备课、讲课过程中,找到解释有机染料光催化降解反应机理的思路。
2.2教学有助于激发科研灵感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例如,某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荧光传感器。该老师构建了一种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对配阴离子比较敏感,对阳离子和常见阴离子比如氯离子不敏感。他在讲解配位平衡时了解到重金属离子中只有汞离子可以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因此,该传感器可以在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只对重金属汞离子产生好的响应性,从而建立起针对重金属汞离子的荧光传感器。
3结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激发科研灵感。大学教师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而应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力争实现教研相长,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作者:王宝刚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育教研论文:课改校本教研教育
教研员,世界教育史上的群体。诞生于建国初期,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在完成着一项特殊的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历史条件下,教研员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小学教研工作将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那么,中小学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此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什么是校本教研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障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及时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以往,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研究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外出参加比赛获奖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校内的认定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应当给教师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为引人入胜。
教研部门职能如何转变
关键词:研究、指导、服务
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对教研部门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教研部门的职能转变是一个首要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尚不十分明确。教研机构不健全,数量不足,各方面待遇不能落实,教研经费紧缺,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其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把教研室当作教育局的“机动部队”,有的被称之为“打杂摊子”、“秘书班子”,哪里忙就指向哪里,致使教研员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搞教研,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在实验、推广新课程的过程中,有大量细致的业务工作需要中小学教研队伍来承担。教研室如何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一方面最为紧迫的是转变教研室的职能,另一方面是促进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明确教研部门的地位、作用,明确责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是否定和削弱教研室的作用。相反,教研室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都要给以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要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避免将教学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更不要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因此要改善管理,创新教研模式。强调研究、指导、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教研机构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服务。
教研方式如何改变
关键词:对话、交流、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应当看到,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品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研员要深入教学及时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应当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如何体现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在这方面,天津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教研员如何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而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教育观念和业务能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验一年多以来,由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新鲜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一些教研员心理压力大,感到失落、困惑、甚至苦恼。有的教研员说:“以前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专家提出种种质疑,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课改,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应当看到,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教研员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正如一些教研员深有感触地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教研员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何帮助广大教研员提高专业素养、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保障教研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落实教研人员的待遇;要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障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为教研员进修和培训提供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要保障教研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尤其是新课程的综合化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教研员亟需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教研员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教研制度如何创新
关键词:多种力量介入、建立伙伴关系、校际互动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那么,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来保障?如何以制度的创新来迎接改革的挑战?
专家们认为,说到底,就是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室、中小学通力合作,使教师教育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自1991年以来在几次年会上提出并探讨的概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0年,教育部在14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各中心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要联系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作用,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大学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
教研部门应该成为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小学建立起伙伴关系,教研室与中小学、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的教研机制的建立,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沟通手段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很不平衡,还应当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地区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这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地、县、乡、校教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专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有近10万人,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支数量可观、业务水平较高的队伍。多年来,各级教研人员在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独特的作用。
教育教研论文:学校教研文化教育
[摘要]关注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探讨其内在机理与外部支持因素,这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新文化创生的重要策略。但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更多关注具体“事务”,忽视了教研中“人”的发展,缺乏一种“长程”教研意识,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学校教研之理想价值的发挥。新型的教研文化应注重在“成事”中“成人”,深化对教研的多层次理解,在学校的日常变革实践中促进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
[关键词]教研文化成事成人转型性变革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性变革”,即完成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涉及面广、立意高远的变革中,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也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一项根基性任务。借助于文化的渗透力,以及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浸润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转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它不仅涉及诸多环节、诸多层次,更关涉到不同节点、层次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这场整体的文化转型中,学校教研文化因其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因而在促进教师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当“新基础教育”在促进学校整体性转型过程中所倡导的“重心下移”策略逐渐延展到学校管理层面上时,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日渐成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重心。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研文化之重要性便愈加浮现出来。一、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教育变革能否走向深入,能否为学校发展开辟足够的新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现存问题的认识深度。倘若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对学校当前教研文化中的既存问题认识不清,诊断不透,就很难确立新的发展方向,也就不可能建构出具有新质和新形态的新型学校教研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与清理。
1.教研中的“事务”取向
教研中的“事务”取向,是指教学研讨以完成具体事务为基本追求,遗忘了教学研讨对于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在很多教师看来,教学研讨是着眼于课、着意于课、服务于课的,其具体目标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课”成了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核心。这种“事务”取向在无形中窄化了教学研讨的内涵,造成教学研讨价值的萎缩。事实上,教学研讨不仅具有“成事”之功能,更具有“成人”之价值,即教学研讨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我们对教学研讨的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合作备课方面,在其深层意义上说,教学研讨应当成为今天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当我们从这一视角来解读教学研讨的价值时,教学研讨将变得丰富起来,其意义也将得到拓展。
2.教研中的“任务”定位
教研中的“任务”定位,是指当前学校教学研讨活动往往是围绕着特定的任务展开的,而构成教研任务的往往是公开课。借由公开课这一平台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本来是教师发展的一种可取途径,但是,如果仅仅把关注点聚焦在特定的任务上,缺乏一种“长程”意识,实际上就割舍了教学研讨的许多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在当前的许多学校中,教学研讨常常是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服务的。而在共同研讨公开课时,教师们所关注的中心又大多是课前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教师看来,定位在“任务”上的教学研讨,实际上就是帮助承担公开课的教师出主意,想办法,周密设计课堂教学的诸多细节,以便承担任务的教师在主讲公开课时能够顺利“过关”。基于这样一种价值定位,教学研讨实际上被错误地定位为公开课的准备环节,甚至沦落为附庸。于是,在参与研讨的教师看来,公开课一旦结束便大功告成,研讨活动也就因此而自动终止。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公开课后的反思性研讨。事实上,这种课后的反思性研讨无论是对于授课者还是对于观摩者都是一种可贵的发展资源。丢弃了这一发展资源,实际上也就肢解了完整的教研文化。
3.教研中的“形式化”倾向
在当前的中小学校,学校教研文化建设远没有上升到文化自觉的意识水平上。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并没有被唤醒,教研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相互滋养、互动共生的良性运作模式也未得以确立。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相当多的教学研讨活动不得不依靠制度的规约、强制来推动,或者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力量的作用下“滑行”。当教师感受不到教学研讨的内在需要,仅仅是以“例行公事”的心态与姿态去参与教学研讨时,教学研讨活动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形式主义。当前,教研中的“形式化”倾向几乎渗透进教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例如,许多学校将研讨课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课,同时由于不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及机械化的评价尺度,又将公开课催化为“做秀课”。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公开课的授课效果,预先将课堂拟提问的问题分派给不同学生。本来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按剧本忠实执行、演出的过程。甚至还有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多次试教,形成了“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师生合作骗观摩者”的畸形教研文化。又如,在教学研讨中,由于对教研的意义缺乏深度理解,教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资源意识”来理性地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不愿倾听反面意见,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出于“不得罪人”的心态,往往是只谈优点不谈问题,即便偶尔涉及问题,也是小心翼翼、转弯抹角、轻描淡写。久而久之,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沾染上“媚俗”之气,愈加失去了对教师的吸引力。
二、重建学校教研文化的思考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倘若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眼光、胸襟来看待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的暂存问题,就不会刻意回避问题,而是用直面问题、思考问题、谋求解决问题的姿态,将问题转化为真实发展,从而行走在创建学校新型教研文化的道路上。正如富兰所说:“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那么,如何使现存的问题转化为真实的发展空间?换言之,如何创建一种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呢?
1.以“成事成人”的辩证关系重构教研价值观
学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价值观建设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内核。倘若教师对学校教研活动之价值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就很难带着文化自觉意识去积极创建合理的教研文化,自然也就无法在日常行为层面上来践行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所以,新型教研文化的创建以价值观建设为先。
教研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以人之发展作为自己设想的中心。首先,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文化所设想的核心是教师发展。以此为基点,在教研活动中首先应当重构“成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决定因素。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其次,从间接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追求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之间在从事教学研讨时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技巧的改进,更应关注教学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讲”和“演”,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2.深化对教学研讨的多层次理解
教学研讨应当是教师之间一种日常化的合作实践。它并不等同于研讨课,更不能将研讨课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课。因此,确立一种合理的教研文化,必须明确教学研讨的意涵。首先,在最表层的时间维度上,教研并不等同于课前的研讨。这意味着教研时间的延伸。即不仅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教学研讨,而且将研讨延伸到课后的反思中。反思性研讨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例如,一堂课结束后,对于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而言,可以自问:这堂课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属于准备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个人素质欠缺导致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这堂课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在平行班级再上一次同样的课,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而言,可以追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是属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问题,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授课老师身上,我能够学到什么,可以借鉴什么,应该回避哪些类似的错误
?……在相互的质疑问难、彼此的真诚建议、积极的自问与反问中,教师发展能够获得真实的空间。其次,在中间层次上,教学研讨并不是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的,更不能把教学研讨仅仅定位为公开课的准备环节。事实上,教研作为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策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包括着公开课,但公开课仅仅是教学研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有时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但其真实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例如,教师之间共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需要,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资源”,这也是教研的重要内容;教研组内部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际结构和单元内部结构,这也是教研的重要构成;教研组之间突破学科界限,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这亦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题中应有之意。凡此种种都表明,当前对于教研活动的理解失之褊狭,我们在重建教研文化时应当使教学研讨之意蕴重新回归丰富。再次,在更深层次上,教学研讨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生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中思考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开放的心态、自我超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一个积极学习、开放自我的心态,一种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意识,一种彼此真诚合作、共生共长的观念与行动姿态,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路上保持一种空灵之境,让同事的意见可以进入,而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真诚而敞亮地流向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研讨之价值就不再仅仅体现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再局限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当一个教师在同事的建议与帮助下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人格修养,当他因参与了别人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时,其人生境界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教研文化之魅力所在。
3.在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培育新型教研文化
文化具有弥散性,但文化绝不是“皇帝的新装”,不能把文化当做空洞无物的标签到处张贴。文化之特质、个性往往是在具体的细节、真实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而其内在的意蕴则往往要通过对诸多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沉入根底”式的体悟与辨识,方能有所领悟。因此,新型学校教研文化的创生,是一项深度变革,它绝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由身处局外的文化包装公司就可以完成。而是必须在合理的价值观指导之下,与学校真实的变革实践融合起来。
首先,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必须在日常教学研讨中实现。教师个体或组织成员参与教学研讨的过程,其实也正是特定的教研文化的生成与培育过程。教师之间的积极参与、平等对话、深度会谈、合作与协商的过程,也正是个人和组织创造性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特质的过程。所以,学校教研文化重建并不单纯是学校变革的具体目标,而且它也是孕育教师新的生存环境之重要构成;学校教研文化的生长和形成,同时也是学校改革过程中变化了的实践,在人的精神面貌、对待世界的态度、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之日常变革实践与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间事实上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其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要以教研制度的转型为抓手。传统的学校教研制度,往往以限制、规约、惩罚的形态出现。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虽然并不排斥制度的限制性和约束性,但更注重制度的育人价值和转化效应。所谓育人价值,即将教研制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推动力量。而转化效应,则是以制度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向教师行为转化的中介。为此,需要对学校原有的教研制度进行诊断分析、整合重组,以制度为凭借唤醒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
再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需要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教研组长应当成为所在教研组文化重建的及时责任人。责任人不同于管理者,他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非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这意味着教研组长不仅承担着组织协调的职责,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为教研组内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为此,教研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不仅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例如:选择主题,确立频率;组织反思,拓展延伸等),而且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其着力点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在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要使教师接受和理解新型教研文化并不难,难的是实现新旧文化的更替并让新型教研文化在教师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扎根。这就需要新型教研文化真正内化到教师的内心世界,并体现于日常实践中,而不是仅仅作为美丽的标签粘附在表层上。为此,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在真实的行动和日常践行中逐步体悟新型教研文化的意义,以文化改造行为,在行为的改变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更新与实践变革的互动共生。
学校教研文化重建虽然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变革事项,但是由于它牵涉的问题非常繁杂,因而需要一种持久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有时候可以通过外在的刺激来提供或强化,也可能需要必要的制度进行规约与限制,但是,若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内动力,必须要有自觉的人和自觉的群体。他们投入变革,并不是因直接的利益驱动,亦不是受强制力量所左右,而是“因变革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智慧和内在力量,感受到另一种学校生活的方式,生命有新的体验和活力”。所以,人,有着足够的文化自觉的人,才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核心与根基。就此而论,学校新型教研文化,一方面是人之“所为”,它呈现为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实践而创生出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则表现为一种活的流动态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具有新质的日常化的学校教研活动中体现出来。在这一意义上,学校新型教研文化之重建过程,正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型教师,在具有变革特质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
教育教研论文:教育局小学教研要点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理念,打造教研团队,创建富有活力的教研机制,形成优良的教研文化。以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工作要点:
一、打造教研团队,创建优良教研文化。
1、继续创建和培育优良健康的教研文化。各个教研员要做创建优良教研文化的积极的促进者和实践者,通过优良的教研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2、认真落实区教育局本学年有关教研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六要”,即“定位要高、目标要明、思路要清、计划要细、工作要实、成果要丰”,真正起到“服务、研究、指导、管理”的功能,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研共同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
3、进一步完善教研中心工作规范。加强教研活动的常规管理,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进管理,充分调动全体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进一步增强工作活力,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意识。教研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教研方式,要将理论学习与教研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学校,聚集课堂,了解教学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学校和教师服务。
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推动课改再上新台阶。
(一)高度关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本学期,各学校要高度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在了解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能多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重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与修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重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科学、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校本课程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活动。各校都应根据学校和所在社区的实际,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精心研制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各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应在十月中旬前送交教研中心,由教研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后汇编成册。
2.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年度,将通过现场交流的形式,总结推广我区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引导解决在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重视区域性学生阅读推广活动。从今年开始,拟在我区小学开展以“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为主题的学生阅读推广活动。各学校要将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通过读书推广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
4.重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将组织力量对全区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二)落实“综实”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区2003年正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校的发展也不平衡。
1.加强领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校长是及时责任人,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亲自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加强交流。在上学年研讨、交流、专家引领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实施,本学期拟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交流、评比。出台《*区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促使课程实施进一步规范化。
3.加强培训。将邀请省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逐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质量监控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有必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通过动态的质量监控为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上一学年度开始,我区已经将建立探索质量监控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本学期,我们要加大探索的力度。
1.成立“*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控系统建构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由区教研中心的中小学教研人员组成。条件具备时将配置具有教育统计、测量、评价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并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聘请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相关专家组成指导组,负责区教育质量监测的咨询与指导。积极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系,与其开展合作研究,努力使此项工作的起点处在科学规范的高水准状态下。
2.研制“*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管理与质量分析系统软件”。教育局将投入一定的经费,研制相关的管理软件,做到对全区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管理,科学评估。上半年,教育局已经购置了网上评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的硬件及相关软件,教研中心要充分利用好这套系统,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监控中的便捷作用。
3.开展初中新生学业水平监测与小学部分学科的质量监控调研工作。今年9月上旬,教研中心将对我区初中新生进行学业水平监测。这次监测,既是对各初中初一新生学业状况的一次调查,同时,我们将通过追踪归类,也是一次对各小学学生质量的间接检查。并且,这一工作今后将会成为全区质量监控工作的一项例行事务。本学期,小学也要选取部分学科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测调研。适当的时候,对于某些适宜公开的数据,将会通过网络向辖区予以公布,以扩大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和监督力。
四、强力助推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本学期,区域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仍然是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还必须下大气力做好。
1.加大实施校本研修的力度。以九个校本研修样本校为基地,循着“推动读书,促进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提升幸福感”这样一条思路,继续加大实施校本研修的力度,推动我区区域性校本研修活动的深入。本学年将在部分校本研修样本校分专题举办校本研修现场会。
2.推广“观课议课”的经验。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实践观课议课的策略方法、环节流程,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研文化。10月份,区教育工会和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小学学科科组长现场书面评课竞赛。各个学科参赛选手共同观摩一节现场公开课后,以新课标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六十分钟内,对所观摩的公开课进行书面评价。由区教育工会和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成立评委会,对每位选手的书面评价文稿进行评审,并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3.继续举办教研组长研训班。在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及时期校本研修骨干研训班的基础上,将与成都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再举办两期,重点指导校本研修操作过程中研修主题的确定、研修过程的设计、研修后的总结提升以及校本研修的活动形式等。
4.开设“课改大讲堂”。组织全区教师参加由我区教研人员、名教师、国内外教育专家就课程改革实验的讲演。
5.继续组织“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组织区内名教师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分片区组织课堂教学专题观摩活动。
(3)积极开展学校、科组两级研究课活动,并使之制度化。
6.10月下旬,教研中心将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校本研修高级研修班”(第二期),组织部分副校长、主任赴上海参加学习。
教育教研论文: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工作应用分析
一、正确定位工作职能找到工作重点
(一)认清形势和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研工作的职能定位也非常明确。但是成人与职业教育和教研工作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首先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发展起来的事业,是我国根据国情而确定的新的教育结构模式。这是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体现。职业与成人教育就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合格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教研部门的工作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作为教研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教研员不研究教育,工作内容与教研无关,为机关做事务工作更多些,具体的教育和教研工作更少一些。教研工作以行政工作为重点,更为严重的是在职业学校中的地位不高,缺乏一定的威信。
(二)明确职能和地位。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研究中,要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工作应该履行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中,充当急先锋。所以教研部门对学校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应该是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能。教研员要将自己研究所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及时传授给相关学科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作为课题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实验,为教师和教学提供更加先进的指导。工作的性质就是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在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根据成人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教育、专业课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指导工作;围绕我国的国情实际,围绕当前成人与职业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做好调研工作,掌握及时线的情况,掌握及时手材料,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围绕着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和学生的考核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总结经验,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工作提高较大的业务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推广成功的经验、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成人与职业教育提供最品质和高效的服务。
二、开展教研工作促进教育发展
(一)确定工作目标。
教研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体现工作职能的载体,开展什么样的教研工作,就体现出什么样的工作职能。教研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用自己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涨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抓好一线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针对教师的课程教法培训工作,围绕“制定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背景、特点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教学要求说明”等方面,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培训班。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更多的教育家和教学工作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给予更多的解释,有人提倡“教师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倡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新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含义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从被动地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开始,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专业能力。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教师的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学行为内涵和品质上的实践开展。所以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长做工作,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动力。定期举办教师的技能大赛,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提高。
三、总结
做好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工作是社会赋予教研人员的使命,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理解政策内容,为行政部门的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服务,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念、方法、模式的指导。
作者:康爱英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教科局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室
教育教研论文:加强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职能和地位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研究中,要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工作应该履行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中,充当急先锋。所以教研部门对学校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应该是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能。教研员要将自己研究所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及时传授给相关学科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作为课题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实验,为教师和教学提供更加先进的指导。工作的性质就是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在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根据成人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教育、专业课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指导工作;围绕我国的国情实际,围绕当前成人与职业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做好调研工作,掌握及时线的情况,掌握及时手材料,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围绕着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和学生的考核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总结经验,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工作提高较大的业务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推广成功的经验、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成人与职业教育提供最品质和高效的服务。
二、开展教研工作促进教育发展
(一)确定工作目标。教研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体现工作职能的载体,开展什么样的教研工作,就体现出什么样的工作职能。教研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用自己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涨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抓好一线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针对教师的课程教法培训工作,围绕“制定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背景、特点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教学要求说明”等方面,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培训班。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更多的教育家和教学工作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给予更多的解释,有人提倡“教师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倡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新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含义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从被动地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开始,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专业能力。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教师的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学行为内涵和品质上的实践开展。所以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长做工作,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动力。定期举办教师的技能大赛,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提高。做好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工作是社会赋予教研人员的使命,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理解政策内容,为行政部门的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服务,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念、方法、模式的指导。
作者:康爱英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教科局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室
教育教研论文:联合教研学前教育教研活动探索
一、院园联合教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集体说课研课
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联合教研过程中的一种教研行为,集体说课研课作为教研的一种基本活动,对于参与者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这种方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学到一线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的方法与技巧,有利于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集体说课研课的教研活动方式避免了原有教师“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局面,为教师之间交流对话、取长补短创造了一个平台,提高院园双方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助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交流分享
据说英国的学校就建立有被称为“CommonRoom”的教师沟通平台。它是教师用来交流的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里会放一些咖啡、茶、饼干、小吃等。“CommonRoom”也可以是教师休息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边喝茶、喝咖啡,一边交流、沟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享教学经验、教育智慧。院园联合教研的分享交流在形式上与上述情况略有不同,但本质相同,均是借助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研效益的较大化,是参与教研的教师通过交流展示,传达自我经验、认识、感受或具体的教学活动技能,实现教师之间的成果、经验共享,教研活动效果具显性化、直接快捷的特点。
(三)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教研双方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是参研人员基于教学实践的深度对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专题研究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意识,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针对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学前专业教师参与开展园本课程的研发等。
二、院园联合教研活动开展的意义
(一)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具科学性
联合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从心理、动力等各方面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并不依赖于自己,还需要借由其他人的帮助而获得。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有着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成员所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对教学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决策,是可以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一个较之单个教师的努力更为、更为有效的基础的。”这一观点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个体的自主研究,同时更多需要依赖于教师群体的力量。联合教研中院园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与以往传统理论教研活动不同,联合教研立足于幼儿园实际,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景为着力点,开展相关研究。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个体实践智慧的形成,提高教师个体的实践能力。为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真实情景。
(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效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联合教研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活动平台和有利的保障,进而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1、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理论研究证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学观念的持有势必会反应在教学行为层面,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正如叶澜所言,“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究竟如何工作,否则,我们不会前进”。开展联合教研,营造一种研究氛围,通过构建新的儿童观、教学观和课程观,可以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而构建新的教育观念,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促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学会反思,懂得适时反思,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借助联合教研学会反思、懂的反思的过程,同时也验证了联合教研的实施对提升教师反思能力的促进作用。3、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借助联合教研,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亲身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运用到理论教学过程中,打破来了纸上谈兵的纯理论教学行为。4、促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联合教研,为高校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土壤,促使研究的主题从理论研究转为实践研究,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检验,促使了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
作者:杨香香 王鹏 郑艳芳 单位:衡水学院
教育教研论文: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创新教研行动探究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育智慧;行动模式;行动路线;行动领
域;行动智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日渐加快,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的行动愿景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效课堂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可谓毁誉参半。其痛点在认知层面、其盲点在行动层面,也早已不是秘密;智慧课堂的具体内涵与操作流程也已为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同行所熟知。然而就其操作的关键点而言,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特别是行动缺憾!因而,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在智慧教育的平台上,多方位开展基层教研工作与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那么,作为基层教研工作者及其延伸主体――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才能将教育智慧与行动研究做科学整合,并以此为有效抓手做强做实自己的工作呢?
一、行动模式的创新
何谓创新?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研究还是要提升教育智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传承与积淀。近年来提倡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效至伟、不容磨灭。但在功利性极强的背景下,却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位置;而在重视理论修养的同时,又忽视了对实践经验的传输。因此,笔者所要强调的创新,实则为继承传统、注重实践基础上的扬弃,重视理论指导实际的行动革新。理念固然重要,但方式方法也即教育行动的承续探索,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而言,恐怕更加重要!譬如语文教学的识记和背诵,既为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任你如何改革,终究难以撼动其地位。其创新的突破点,也只能在科学的重复上做文章,舍此再无捷径可行。
二、行动路线的设计
目前比较流行的行动研究,主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行动和提出报告几个步骤进行。而实际上可以浓缩为三大步骤,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依笔者愚见,其顶层设计的关键所在乃在如何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用之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以提升其效率,故提出问题的依据十分重要。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具体科目的差异、中小学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等等,都应在行动路线图设计的视界范围之内。所以,因人、因地、因时、因不同情形而动,才不失为选择创新突破口的必要条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行动由于缺乏长远的眼光与宏观的视野,往往是规规矩矩做匠人,修修补补过日子,因而很少有立得稳、叫得响、经得起考验的品牌效应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再先进的经验也只能像一阵风,轰轰烈烈刮过后,留不下印象久远的任何痕迹。
三、行动领域的拓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智慧所搭建的平台,以培养智慧型教师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拓展行动研究的领域。就目前形势而言,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纵深的层面,科学实施新课标和灵活推进新课改,实乃当务之急。在多方位掌握前沿信息,多渠道借鉴课改模式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入钻研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借他山之石,来攻克教育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瓶颈。以历时态的眼光加以观照,从孔夫子、朱文公到陶行知、于漪、魏书生,抑或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生本教育等等,均有可借鉴的地方;从共时态的角度进行审视,杜威、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甚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等,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吗?进而言之,我们身边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同仁,在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后,其具体做法当中,难道就缺乏可借鉴的闪光点吗?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并总结、提炼和推广。视界的宽窄,认识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指向、力度和自觉程度。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讨,若能和追求智慧的行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焕发出的正能量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四、行动智慧的升华
如上文所言,我们的工作中并不缺乏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近些年重论文轻实践的不良风气大行其道,更由于缺乏总结推广的有效机制,故而使广大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走了一些弯路。今年教师节之前,国家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关规定当中,就明确提出了淡化论文而注重师德、实绩与实践的具体要求,的确令人振奋。因而,扎扎实实地把心操在教学实绩的建树方面,兢兢业业地将劲使在教育行动的探究方面,认认真真地令自身的智慧发挥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积累方面,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基层教研工作者所要面临与重视的当前课题。而对于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讲,如何总结、推广和利用好一线教师与教科研工作者的教学和研讨智慧,总结、推广和利用好他们的行动经验,并和先进理念、前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升华,也即如何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力、行之有效的总结推广机制,这才是创建智慧教育,打造智慧型教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研论文:基于教育实践情境问题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改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协同合作、敢于批判质疑的园本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理念在教研活动中怎么体现?怎样才能改变教研活动中主持人唱独角戏现象、改变教师参研的游离状态、改变教研活动的沉闷氛围?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持人,我结合多年主持教研活动的经验,在此建议从教育实践情境问题入手,进行实践情境问题下的教研活动改进。
一、教研活动的内容来源于“问题”
作为主持人,我们常常喜欢在每次教研活动前设立教研的主题,然后按照事前设计好的主题组织教研活动,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教研否定了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改变这种做法的策略是和教师一起做教研活动计划,使教研活动真正能解决教师的问题,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一)收集整理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每学期结束前,教研主持人可利用教研活动总结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自己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持人要帮助教师消除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微小或有些幼稚等顾虑,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尽情表述,然后汇集问题成问题树,继而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归类整理成为不同类型的问题。
(二)转换真问题为教研活动话题
教师问题提出后,教研主持人应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的“真”与“假”,找出真性问题。真性问题即是需要依据教育原理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问题,而假性问题则只是通过建立规范和明确操作行为等就可解决的问题。将不同类型的真问题设计为一个一个的教研话题,由此也就生发出了教研活动内容。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提出问题的常常有:“孩子喜不喜欢到数学区去玩怎么办?”“孩子在建构区里不建构玩打仗的游戏怎么办?”“活动区活动的评价都需要集中的方式进行吗?”“我不知道提供的结构材料是否是适宜的?”“用什么方式开启活动区活动更好呢?”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就可归类出关于活动区域活动的创设、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以及指导评价的几个小话题,由问题生成的话题就能成为教师感兴趣的教研话题,因为话题来源于教师的问题。
(三)确定优先话题开启教研研讨
在教师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怎么确定研究的先后顺序呢?可让教师思考哪些问题是自己最想急于解决的问题,依次排序后归类确定先后顺序。依据教研活动内容的大小,有些教研话题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完成,有的需分几次教研活动来完成。
二、教研活动的进程依靠“问题”
怎样让教研活动活起来?笔者在多次主持经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可以作为改进教研沉闷等现象的借鉴。
在“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有效的指导策略”教研活动话题讨论中,一位刚工作了两年的年轻教师提出了“教师该不该提供范画”的问题。问题提出后,我一改过去在活动组织中包揽问题并立即回应问题的做法,而是将问题抛给老师们:“谁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此时活动室内一片安静。于是,我立即转向在幼儿园有一定美术活动教学经验的陈老师:“陈老师,我知道您在这方面有经验,您能说说吗?”于是陈老师就反问年轻教师说:“在你的认识中范画是什么样的?”年轻教师说:“就是我们老师画好的那种绘画作品。”于是陈老师开始就这种范画的特点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陈老师讲完后,我就转向全体老师问:“陈老师的解答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我就和大家梳理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及时个认识――不能给孩子提供成品的范画,否则会束缚孩子的表现和想象。紧接着我又对大家说:“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没有疑虑呢?还遇到过棘手的问题吗?”这时张老师开始发问了:“那孩子画不出来怎么办?”此时我知道对问题深层次的探讨来了,于是我赶紧说:“是啊,没有了范画,孩子画不出来,只是一张白纸怎么办呢?谁能讲讲孩子画不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先前有美术经验的陈老师又开始接话了:“那是因为孩子对素材对环境的感知少了。”于是我们又梳理出第二条要让孩子能画出来,必须让孩子有大量感知感受的机会和条件。“怎么让孩子来感受呢?有没有好的办法呢?……”此时,研讨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们的思维已经被唤醒,参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为了让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个老师都参与到其中,我开始将老师们分成几组进行研讨,于是怎么引导孩子去感知感受的办法,又被大家一一列举出来。这一环节结束后,我又问:“在孩子的绘画结束时,我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小朋友画得满满的真好,你的颜色用得很漂亮,如果你把这呆花画在这个地方就好了……’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老师们说是评价,我又提出:“对这样的评价赞同的请举手,觉得有问题的请举手。分成两组,请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次教研活动后,每个老师都很激动,她们都感到这样的教研很有收获,并表示喜欢这样的教研,同时也期盼下一次教研活动仍然是这样来进行。而我自己也很高兴,仿佛思维一下开了窍。反思教研的情境,我悟出要激发教师参研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应该有这样的方法:
方法一:教研活动进程需要依靠问题进行推进,教研主持人需要清楚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数。
方法二:主持人多用设问、反问和追问的方式唤起教师思维。教研主持人的作用在于引出问题、引导话题,打破对话平衡,引发观点冲突,以此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办法,切不可承包教师问题或直接告知问题答案。
方法三:敏感捕捉教研进程时间。教研活动进程应用多种方式来做推进,一味单纯的议论会使大家感到疲倦。因此,教研活动中主持人应敏感地捕捉到教师在某个环节中的状态及时作出调整,个体陈述、分组讨论、双方辩论等都可激起教师的热情,切不可在整个研究活动中都是老师单独的发言。
三、教研方式的采用借助“问题”
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如果幼儿园仅是采用集中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尽管在集中教研中有不同形式来进行,但仍然容易使教师形成参与疲劳。由此,幼儿园可在问题平台下采取下列方式来开展。
1.对来源于教师的困惑和问题经归类整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组内人员的确定根据三个原则,一是园内对此类问题最有专业经验和水平的教师;二是没有经验的有困惑和茫然的教师;三是对此类问题感兴趣的教师。依据这三点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
2.分组确定后开启教研的过程研究。研究中不仅教师有研究兴趣,而且小组内有园里在此方面代表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做引领指导。
3.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后,每个小组都会形成研究的成果,此时教研组可组织交流分享,也可邀请专家对不同研究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总之,教研主持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历练,多接触教育实践情景,切忌不能成为教研组长或业务园长后就脱离教学一线。教研主持人应该经常性地走入实践情景,多接触教师,多关注孩子,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专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在教研活动主持中进发教育智慧,应对自如、淡定从容。
教育教研论文: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教研工作;课堂教学;现状;教研督导;听课;评课
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是基础、是实践、是目的,教研是对教学的理论引领与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教研指导的教学实践更高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研更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必须高度重视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教研督导,必须结合实际抓好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研工作。
一、必须正确认识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然而,不少学校与教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部分教师仍以最轻松的讲授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在繁重的工作量与大班额教学的重压下(尤其城市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或内化新课程理念。二是部分教师(尤其农村教师)因条件所限,缺少专职教师,缺少同步的新课改资源,制约着新课改的推行。三是部分教师因不满现实(评挑选先、岗位定级与职称晋升等客观存在一定的弊端与局限),对课程改革缺乏热情与激情。四是部分已晋升职称满足现状的教师,因“惯性”与“惰性”影响,疏于进取。
二、必须高度重视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教研督导
一方面,教研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近期的教研信息与教改动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要放下架子,深入学校听取教师心声,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动态,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定教研内容、方向及方法;要以教学为依托,在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讨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反思与总结教研经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与能力,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服务。另一方面,教研活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一线教师的实践参与为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切忌行政化的走形式座谈。
教研员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对学校课堂教学具有工作督导的责任,在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教研督导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学校为基地,以落实课程改革要求为重点,以教师教学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组织开展好校本教研。二是以解决本区域内带有共性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主要目的,区域内教师全程参与,大力推广新课改,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在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中,都应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主要目的,都应借力于教研单位在教育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所拥有的优势,与教研员合作,形成互补。四是要因地制宜、因教施策,充分利用校本教研与区域性教研的常见形式,如教材培训、专题讲座、专题研讨、课例研讨、案例撰写研讨、送教下乡、教学评估与现状分析等,增强针对性、示范性,提高教研效果。
三、必须结合实际抓好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研工作
1. 要善于听课和评课。听课和评课是一门学问,听课、评课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研员了解教育教学动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研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阅历。作为教研员,主要通过听课、评课、教材培训、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与教师进行业务交流,为此,在听课、评课过程中要多记、多想、多讨论、多反思,及时总结并反馈教学与教改信息。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持之以恒进行教学观察与研讨,探索有效与高效的教学方法。
2. 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1)要认识到科学实效的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直观高效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共同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由于有些教师对多媒体的理解、定位及使用缺乏科学性,甚至有的地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求洋求新,只图形式,不考虑是否该用,效果好不好,应该如何用,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些灵活有效的方式、手段不重视,实际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专家认为,设置情景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景的设计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耗时费力使用昂贵的器材制作课件(尤其是一次性课件)。(3)要充分发挥传统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视觉美学和机动灵活作用。品质的板书设计具有示范性、灵动性和随机生成性,对学情还具有检测和纠错功能。笔者在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巧妙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然,常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板书等简便易操作的直观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教育教研论文:德国联邦教研部文化教育计划助力难民融合
随着进入德国的难民人数增长,如何使他们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是德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堪称难民融合的较大障碍。日前,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携手8家文化机构共同发起青年难民文化教育项目。德国联邦教研部预计将拨款1000万欧元资助这些合作机构,由其统筹安排地方性的“教育联盟”,向德国国内18岁至26岁的青年难民提供文化教育课程,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德国的生活,为其融入德国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做准备。这一项目是联邦教研部推行的“文化强国,教育联盟”计划的组成部分。
此次参与开展青年难民文化教育目的8家文化机构包括德国联邦造型艺术家协会、德国成人业余大学协会、德国电影院协会等。每家机构都根据青年难民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设定了教学目标,为其量身订制了颇有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具体教学任务将由这八家文化机构分配给地方性的协会或机构结成的“教育联盟”来承担。例如,联邦造型艺术家协会此次设置了两种不同规格的教育产品,即小艺术课时包(60课时)和大艺术课时包(200课时)。在课程中,难民们将学习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技术和手法,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展示难民现实生活,如逃难、文化冲突、宽容、融合等主题进行创作。课程中还包含博物馆和艺术展参观活动。课程结束时,协会将会把学员们的艺术作品公开展出。所有课程都将由专业的艺术家讲授,同时还配有翻译和志愿者。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