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教师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语文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教师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教师在语文课的作用透析

本文作者:赵宝森工作单位: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自治县王府蒙古族学校

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自主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旨在“主”,贵在“效”,自主取“鱼”,掌握“渔”技。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课堂上导“学法”。语文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好的方法。为此,我就从语言文字入手———“导读”。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入境的读书。当然也要做到适当的引导。如:外国作品的文本,历史题材的文本,名人题材的文本,笔者都要制作课件,课上展示课件,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烘托,渲染阅读的氛围,诱发读书欲望,再配以标准的文本范读,消除学生读书中的疑难顾虑。使学生观有“视”,品有所“物”,读有所“效”,思有所“感”。有的放矢地导读。再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现代文题材的文本,我通常才用的是抓重点词句的引导法。因为批、画、圈、点、评是学语文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得有所得,怎么得?就得动手写、动嘴说、动脑想。而以上的方法就是它的好体现。记得在指导《落花生》一课的读书时,笔者就引导学生画出了“父亲的话”,让大家反复去读,去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的基础上,“花生的品格”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学生明其意的同时也悟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对于那些写作技巧较强的散文类文本,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到了四五六年级这个中高年段,已有了一定的修辞基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引到他们懂得这些修辞方法运用的好处,就可以警示学生的阅读行为了。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把春天里的红松、白桦等树木比作“绿色的海洋”,无意表明树多而长势好,只有用这样的写法才会更吸引读者,才会突出“小兴安岭的美丽”,而一般的叙述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写法的同时感悟景色美。这样的导读导向,能把学生的阅读意识引上积极的、兴奋的、高效的路子上来。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升,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迅速提升。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迅速提升。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主动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别是语文学科,更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提高素养,增强审美情趣。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无效学习。一个没有问题需要探讨的课堂,一定不是好课堂,因为“成功往往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特别是我们的自主高效课堂经常离不开“自主探究学习”,试问,没有问题,探究什么。没有问题,探究还有意义吗?正是由于这一点,笔者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他们发问。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把道德与钓鱼连线。学生都说老师你错了。笔者问为什么错了?学生说:“它们两风马牛不相宜”。那我们就用通过一个故事来看一看它们到底有没有联系吧。这时,大家都带着“钓鱼与道德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疑问进入到文本中去了。等到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之后,大家走出文本的时候,真正意识到了“道理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也明确了“守规则,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小做起。”的道理。“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把课堂这片土地分给学生去耕种,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但是,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更智慧的调控,更智慧的引导,更快乐的收获。因此,我们教师更要重视课堂上的“向导”作用的发挥。有个好的向导,我们的自主高效课堂才会效率更高。

语文教师论文:愿语文教师能作好下水文章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令所有语文教师最感头疼的无非是习作指导教学。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语文素养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我们老师付出多少心血,却感收获颇少,受益太低。因此习作指导课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最需思考的一个课题了。

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发现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下水的机会多了,如朗读下水,书写下水等等,均在课堂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习作教学为何不积极地进行下水呢?近几年,本人在教学中切身体会到教师下水给自己的语文习作课带来的甜头,尝到了习作教学成功的喜悦:

一、正确理解什么是教师下水文

教师下水文,字面理解是教师在教学生习作前自己也在文字海洋中游戈一番,这是对学生审题,选材以及写作进行深入的示范,让学生在习作之时能有所依,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提高习作的兴趣。

只有自己亲手写的文章,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教学要求进行切合,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教师的讲解才能更能充分。叶圣陶老先生在之前就已经特别强调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习作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时重要的就应该是学会自己动手写作。但是在下水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做到学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适当的材料,并用孩子的口吻来完成创作,切实达到指导学生习作的作用。

二、教师下水写作,提升教师文学底蕴

1.教师下水写作,正是教师职责所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该出手就该出手,让学生不再茫然。有一次,恰逢周末的时候,我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布置了《书,让我 》的作文。一听到了这个题目,全班学生一片哗然,“不会写呀”“怎么写呀”的声音一阵高于一阵,我看到了学生的为难之处,于是我在课堂上马上进行一次适时的下水写作,我从谋篇布局、选材立意进行分析,下水,写了一篇《书让我变得更聪明》,对学生作前进行了指导,使学生面对及时次接触的命题不再束手无措,无从下笔,我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教师下水可以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便是能够对文章品词析句,写作能够遣词造句。很多教师在从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后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文化底蕴在渐渐地消失、退化,无不为之感到可惜。一位语文教师的文化魅力是无极限的,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但当这一切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资格当一名语文教师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实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所以在近两年我觉得本人好的做法是我与学生一同写作文。通过数百次的文字推敲、捶炼,自我感觉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形象、更流畅、更生动了。每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会与学生一起翻读一个学期以来的篇篇佳作,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着,收获着成长的喜悦,感受到了“腹中有书气自华”的境界。当然,我们老师的下水文,不是单单只写课文中的作文范围,我们应该涉猎很多的作文类型,这样,在不断的接触,表达,交流中,我们常思,常作,文章便悄然间行文流畅,语言优美,自身的语文素养得以可喜的提高,更让我有信心胜任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了。

三、教师下水写作,能够架起学生习作的梯子

1.激发学生习作欲望

本来作文是诸多学生害怕的事,如果教师布置时只下了一道铁命令,限制四十分钟,学生必须完成任务,面对这样的命题布置,学生会感到自己无比无奈,却又因为师道尊严不得不写,写出来根本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人们都说兴趣是好的老师,虽然我们教师不是儿童作家,但是我们可以回忆我们的童年生活或观察学生有趣生活,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在与学生一起欣赏教师的下水作品时,要让充分感受到原来作文并非难事,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展现自己的习惯而已,于是他们对于写作便有了跃跃欲试的欲望了。记得一次,我写《买作业》这篇作文之后,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红了脸,原因是写我们班学生买作业的现象很多,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从此班内发生的一些有趣的现象都成了学生作文的材料,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作文便跃然纸上。

2.降低学生习作的坡度

在小学阶段的单元作文中,也有一些让学生无从下手的训练点,指导时虽然教师能够从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进行的指导,还是有一些学生写起来总是很空洞、单调,平铺直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如果能够精心安排一次直观的下水练习的话,相信学生会从模仿到独立创作进行一次全新的改变,受到文学的熏陶,作文难的问题便会不攻自破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模仿天性,这是他们学习的心理需要。教师下水写作,有利于让学生看到作文的模式,无形中学到如何写作的技巧,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水到渠成了。记得人教版第六册语文园地八的习作是写《我会变》。本来这个题目要求出现,学生便是挠耳抓头的,于是在学生习作前我为学生下水了一次,我写的是《我变成爸爸》,文中我具体了自己变成爸爸后,管教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儿子,文中父子的矛盾重重,笑料百出,将自己赏给爸爸带来的烦恼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总结时我是这样写的:“哎,原来当爸爸也这么累,特别是当像我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更累。以后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再也不难为我的爸爸了。”听完我读的作文,学生好像茅塞顿开,拿起手中的笔来,沙沙沙地写起来,不用再费口舌地卖力讲解,这样的指导做到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泄,难写的作文也不难了。

3.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

作为语文老师,最令人炫耀的便是自己有着丰富的情感,但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总是有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存在感情的障碍,让我无法和学生亲近。但是,我总是在课间偷偷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抓住学生的生活实例,借这个作文素材,进行下水创。当学生读到我下水文时,他们发现原来一直高高在于的老师也是这么富有童心的,于了就有了心灵火花的碰撞,我和学生走得更近了。因为我总喜欢用童真的语言写出学生生活中真实故事切身感受,让学生感到老师原来也这么有亲和力。

记得,有一次我将自己打女儿的事,换位写成《妈妈打了我之后》,以及时人称的形式将一位母亲在打骂孩子之后的内心隐隐作痛的一系列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身份,因为有着这种身份才会更加呵护、疼惜班里的学生,让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感情也融入了。

此外,我经常与学生一起做一些事情,一同感受这阳光般灿烂的童年生活,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用文字告诉学生,在这样一同感受,一同品尝,一起关注的日子里,我的下水让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师生彼此走进彼此的心灵,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了。

四、教师下水写作的异议

当前,教育界里还存在教师该不该下水写作的争议。一方认为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形成了写作依赖,阻碍了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教师下水写作的另一个负面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但是本人认为,文章本是无情物,只是我们个人的一种表达,一种追诉,也是教学上的一种需要,这行为无可厚非,我们教师把握好下水的时间,讲究下水的目的,运用好下水文章的语言,教师下水写作一定会成为语文习作教学中一架扶梯,绽放出它本身的无限光芒。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

语文教师论文:优化课堂衔接语,展现语文教师语言魅力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充实,准备也很充分,但是课堂效果却是干涩而乏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在反思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当,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生硬的语文课堂衔接语。好的语文课,会给人一种丝丝入扣,流畅无痕的感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而好的衔接语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衔接艺术;课堂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用语,强化自身的修养,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衔接的现状。

1.重任务完成,轻过渡自然。教师多看重课堂内要完成的任务,按照自己设定的内容教学,却轻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自然的过渡。大多数教师所谓的衔接语言就是“接下来我们学习……”“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之类。学生在这样的语言要求下就只能死板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如学习《春》,只是机械地叫学生朗读,却没有作引导,而且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各段所描写的内容,这些分析都没有一个过程,知识教师灌输式地告诉学生,学生并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没有了必要的过渡,教学各环节是割裂的。

2.语言臃肿,拖泥带水,缺乏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讲话不分主次,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二是语言罗嗦,怕学生听不明白,经常进行不必要的重复,针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解释,须知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此拖泥带水,颠来倒去,既费时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语言缺乏有效性。

3.为制造气氛,故意作秀,缺乏针对性。新课标确实提倡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但是有的教师曲解了这一理念,他们认为只要上课用亲切、自然、柔和的语调,不管学生的状况如何,一味地“甜言蜜语”。例如常常会问学生“想不想学”“好不好”等类似商量的话语,这种“×不×”询问式的语言,看似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其实这是老师的口头禅,是一些看似商量却没得商量的指令性语言。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所以,这种过分地创设氛围而忽视学生的做法是不得当的。

4.词不达意,含糊不清,缺乏性。我们知道备课与上课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就应该考虑怎样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我们的意思,所以备课是关键,尽量使我们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预设与生成总是很难衔接,课堂上总是有很多的突然和意外,如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课前又没有准备,这时有些老师就选择用模糊的语言搪塞过关,以含糊不清的“还有呢”“哦”“嗯”来回应,再不然就如点将一般,毫无目的地说“你来”“你说”,并且廉价地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会想象”。 这样的表扬只能误导学生,把学生引向随意符和,不尊重科学的泥潭中,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样的课堂语缺少性。

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缺少教育机智或缺乏课堂语言使用的技巧。而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提高自身修养,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以下几种课堂用语好好锤炼,如:引导语言要因势利导;课堂评价语言要中肯见效;课堂组织教学衔接语言要承上启下;最终的概括语要画龙点睛。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用语,向学生展现自己的个人语言魅力。

二、课堂的引导语言要因势利导,富有成效。

引导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语言来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我们预设的目的。引导语言关键是要能够把握恰当时机,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特级老师余映潮在教授《白杨礼赞》一课的衔接语为例时:

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这三段衔接语,以“美”为核心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美、朗读美、感受美。而教师各环节中有效的衔接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感染,主动地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评价反馈语中肯见效。

语文老师的评价反馈语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充满真情的、富有诗意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语文课堂里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亲切感,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如夸这个学生理解新颖,推理严密,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等等,好的方法一定要当场肯定展示,构成真诚,自由,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挚的激励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兴趣。

否定性评价也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幽默的否定性评价语言是一剂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能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的接受老师的评价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四、课堂组织衔接语要做到承上启下。

课堂是否合理组织是一节课能否做到高效的重要标准。因为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是由许多板块构成,如何将它们有机的串联起来,我们的衔接语言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引入后如何转到正题,课文知识点讲完后怎样过度到应用等等。如“这个字,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过它?”这是开放教学理念的体现,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课本不是的信息源,教师不是的信息传递者,教师不是的信息交流场所,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可以在各个领域获得……这样的衔接语言不可马虎,更不可省略,是各知识板快之间的润滑剂,善于运用并且很好运用能使整节课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自己课堂各环节衔接语。

五、课堂概括总结语画龙点睛。

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在课堂结束时语文老师应该把概括性语言打造成一节课最精彩的亮点,使之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概括性的语言必须简短精练,让学生对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要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概括总结语让学生回味之余引发新的问题,进而通过思考到达新的高度。因此,结束语要要简明精到,具有深度,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并能体现适度的拓展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既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者,又是语言表达的示范者。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使用的优劣既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及对待语文课的兴趣表现。语文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功底,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参照,耳濡目染模仿的标尺。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如何指导学生题材选用

在目前小学生的语文作文中往往会出现没有新意和创新的问题,教师看到学生的作文都会感觉“岁岁人相似,年年人相同”。这主要是学生的作文题材太过局限,没有扩展开来,导致了学生思维受限,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题材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真情实感,通过文字表达产生栩栩如生的效应。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题材选择的真、新、情三个方面。

一、 题材选择贵在“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真实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在表达时就会通过写作把自己眼睛看到的一些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内容充实、真实、生动,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魅力,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才能够脱口而出,有话可说,而不是搜肠刮肚了。真实的故事和情境会让读者感觉到生动,眼前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产生美的享受。

二、 独具一格关注“新”

学生在写作时要关注题材的新颖和创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用自己创新的观点尝试在习作中表达出来。学生的题材一定要给人以新鲜感,运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让人读起来能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才会让人过目不忘。新颖的题材是学生独具匠心的成果,展现了学生在思考方面的用心和语言的功底。

三、 融入情感要有“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融入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够打动人心,促进读者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一致和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且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去进行描述。学生的情感可以是像夏天的阵雨轰轰烈烈;可以像是草地里的野花星星点点;可以像是雨后的彩虹清新绚丽;也可以像是大海一样深沉出其不意的平静…..但字里行间去让人能够感觉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融入真情的文章才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文章,深化了主题,令人感慨。

总之,教师是学生写作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题材的灵活选择和用心积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运筹帷幄,运用自如。学生注重了平时的积累,用作文来展现多彩的生活和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下笔的时候才能够“下笔如有神”,自然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语文教师论文:初中语文教师当增强课改意识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研究,以课改精神统领教学工作,应当深刻把握新课改对师生地位与角色的要求、科学运用教学手段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和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要求,扎实推进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为中小学教坛带来了锐意的变化。广大教师正处于教学改革的时代最前沿,一定要重视学习研究,重视素质提升,牢牢把握教改要点,不断探究提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教学新路子、新措施,使自身教学工作迈入发展快车道。

一、深刻把握新课改对师生地位与角色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教师理念还未得到创新,习惯于以自我为主,将学生当作灌输对象,这样的教学工作不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也有不利影响。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师生之间应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强化师生互动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要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多设计学生自主思考的内容,教师要将目光盯在重难点启发引导上面,不再直接进行问题答案的给予。对于学生而言,要更多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开展学习研究,相互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帮助下突破难点,最终自主解决问题,这些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好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营造,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环境的温馨,多体会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等积极情感,这是建立新时期师生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抓手。

二、深刻把握新课改对科学运用教学手段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工作要适应教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要打造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补充生动信息、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运用到教学改革之中,让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笔者在教学中深入研究信息化手段运用操作要点,增强自主设计水平与能力,尽可能自主设计课件,通过网络下载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自主设计课件可以体现与教学设计的融合,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另外在具体运用上,笔者也体现了科学精炼原则,每节课使用的次数、总时间严格控制,要保障绝大多数时间运用在师生互动上。在运用时机上把握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课内补充信息帮助理解课文,以及在情感教育环节开展烘托,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让学生在内心增强感知、受到教育。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可以得到有效运用,也充分彰显了对教学成效提升的促进功能。

三、深刻把握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这一要求是相对于应试模式下,部分教师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发展而言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立足这一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将学生能力发展融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增加能力培养环节,如课堂上增加一些情感朗读环节,教学设计上增加有效自主探究内容,同时对学生口语表达、书写、阅读理解等方面能力也要充分兼顾,使语文教学成为立体化教学过程,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打破常规,开展拓展延伸。例如对学生朗读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进行示范点拨,课后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更为广泛的空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握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这一原则,对教学工作进行充分改进,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要点,而且在能力发展方面要同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圆满完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任务。

四、深刻把握新课改对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走向立体化、开放化新天地。在时间空间限制上,教师要打破课堂制约,引导学生整合课外时间,运用活动载体进行语文学习拓展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对学生强化写作技巧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编辑文学社刊小报以及组织作文竞赛等等,在这样的载体中,以如此丰富的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作文,对提高兴趣、缓解畏难情绪和掌握写作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活动资源帮助学生开展形象观察,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积累生动丰富素材,这些方面也是弥补学生作文写作中素材不足困境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帮助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求学生观察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创建的良好精神风貌,听他们说,看他们做,并投入其中共同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回来后以自己参加的这次实践活动为题材,生动叙述文明创建这一事例。正因为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到生动的素材,对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的行为与精神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加上教师进行的技巧点拨,这一篇文章的写作质量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增强课改意识,不断优化教学工作,推动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语文教师论文: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素质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语文教师用语要规范、精练严密、优美风趣,课堂用语过渡要自然,善于赏识激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用提问语、评价语、应变语和体态语言,简明扼要地用结语。语文教师要注重语言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储备知识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素质 语言修养

语言艺术对语文教师来说,不仅是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体系,而且是语文教师的素质修养体系,所以语言艺术对语文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一、教学质量受到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影响

影响语文课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语文教师的语言水平。水平高的教师语言深入浅出、内容明晰、声情并茂、意高旨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教学语言如果有艺术魅力,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兴趣就浓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等。

二、语文教师要用规范、精练严密的语言

,是要求无一差错;严密,是要求无一疏漏。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用语,如果语言不,就不具有科学性。语言不的具体表现是用语不当、解释错误、词不达意等。教师要做到用语得体、严密、措词适度、合乎规范,标准化,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标准化是指语音和遣词造句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语文课堂用语较大的忌讳就是讲话前言不搭后语、不完整、滥用口语、爱说方言、语病迭出、粗制滥造等。所以,语文教师教学时必须用语、规范、科学、健康。语言严密主要是指分析和阐述问题时要有分寸、有尺度,善于区别分析复杂的问题,周全审慎,言简意赅,击中要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用优美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语文教师要精心斟酌讲课用语,求善求美,妙趣横生,力争创设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样学生既能深刻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运用课前导语时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其作用是把学习欲望和学生的兴趣引入预定的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讲五秒钟如果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就可以强化。

四、语文教师课堂用语过渡自然,善于赏识激励学生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相当于一个掌舵人,引领着学生,深入课文中感受内容,体会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环环紧扣,巧妙过渡,衔接自然,不经意间,使学生步入另一个境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衔接语的运用,如果衔接语得当,就能使课堂内容前后贯通、浑然一体,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会把学生自然地带入语言情境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他们要有赏识的心态,善于用赞赏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如火炬,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因此,教师的肯定性、激励性的用语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前。

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用提问语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使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提问要有计划性,课堂上所提问的切入角度要提几个问题都要经过课前精心的构思,既要突出主要问题,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语要难易适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正确地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浅,做无用功;亦不可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茫然无措。提问要有启发性,多用启发语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问方式要灵活,如旁敲侧击法、类比对照法、形散神聚法、层层递进法等。

六、语文教师要巧用评价语和应变语

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文字。教师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长处,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自觉地、主动地努力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师在教学形势变化时使用的教学语言称为应变语。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语言,有效驾驭课堂,敏锐的应变能力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指教师的神态、姿态、手势等,体态美具有打动学生的诱人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妨将自己镶进每一篇文学作品中,扮演作品的主人公,用作品主人公是姿态教学,如教吴伯萧的《猎户》就应扮演成一位历经风霜,善射勇猛,说话简短有力的打豹英雄的角色;教魏巍的《走出书斋》可以扮演一位从学者到革命者的角色,展示他作为学者时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形象,表现他作为革命者时“走出书斋,投身革命,义无反顾”的革命者形象。这样教师就能以动人的表演展示作品动人的形象、动人的情节,打动学生,牵引学生,使学生在你的导演和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借助体态来补充,加强有声语言。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恰当优美的手势、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

八、语文教学要简明扼要地用结语

总结一堂课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结语,主要是用来理清教学思路,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结语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切忌简单重复,语言乏味,没有新意,运用发散联想式、点睛深化式和读写畅想式等教学结语,需要教师切实把握知识体系和教学对象特点,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高度概括能力,这样学生才记忆深刻,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要使语文课声情并茂,魅力无穷,语文教师就要注重语言素质的培养,在语言艺术上下苦工夫,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储备知识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论文: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核心价值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开设了“教授法”和“各科教授法”,这标志了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与语文课程教学论这一学科的萌芽期。

从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的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及专著近十余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袁哲编《国语读法教学原论》(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阮真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蒋伯潜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朱自清、叶绍钧著《国文教学》(1945年开明书店出版)等。这些教育大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课程论的开创者,他们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嬗变中,既葆有旧时代的文化传统,学问周正,根底深厚,又兼有新时代的精神,开拓创新,视野开阔,为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上语文课程教学论大著着眼点各不相同,有的是从语文教学法研究对象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有的是以某教学内容为研究中心去建构体系。应该说不管是哪一种建构模式,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民国时期及时本从提高教师素养去构建语文课程教学论体系的论著。该书匠心独运,特色鲜明,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

一、建构了以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为主线的结构体系

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师范专科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等职。1940年,他在上海大厦中学担任中学国文教学法一科的教学时,把自己近20年来的国文教学经验,作了系统的整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正是他以授课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在本书的自序里,他明确了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其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①针对实际,强调实用,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贯串本书的主线。

所谓针对实际就是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国文的实际与教师教国文的实际状况。1936年,阮真先生曾经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做过抽样调查和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初中毕业,白话文通顺者约占13.73%,尚有86.27%的未通。高中毕业,大约文言能通者(白话亦通)占10%;能作文言而未通者(白话有通有不通)占20%;作白话文大致通顺者50%;作白话仍未通顺者20%。很明显,这离国文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蒋伯潜也认为:“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一般的低落,几已成为大众公认的无可讳饰的事实。”②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于1941年出版,时距语文独立设科已近30年,之后,读经废止,中学教材里开始有语体文,教材由原来需熟读整部古书,开始成为零碎文章的选集。从小学开始就重讲授和造句、作文,中学竟不再使用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重讲,不重读了。他站在时展的高度,客观辩证的去分析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他认为:“科举时期不求甚解的死读,即使成诵,于国文也没有多大的好处”,“科举时期,也有许多白首而不通文理的老童生”。③因此他认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其原因,不在乎上述种种,而在于国文教育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的教材和教法,习作的指导和批改,各种课外工作的指导,教师的进修,都应平心静气地逐一加以检讨,以求改进。”④

该书分五个部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习作批改、课外指导、国文教师的进修。绪论主要论述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这是本书的纲,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各个方面。每一部分再根据内容需要,逐层按教学要点和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不但解释应当如何教学,授人以渔,还兼及为什么这样教学的原因,让人知其所以然。这几部分实际上也是作为国文教师教学素养的具体的实施。在这几部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现身说法,展现出一位国文教师的丰富经验与极高素养。余论部分主要谈到国文教师的进修,照应绪论的相关内容,紧扣国文教师素养这一主线。

二、明确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的现象和规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何教,二是教什么,三是怎样教,四是什么人教。其目的是达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效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是要培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它们的目标都是指向人的培养。这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核心价值。

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就是从“什么人教”这一问题入手,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写的《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就针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指出:“他们所以如此,大概由于对国文教学的认识差一点,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素养,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何教学”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蒋氏《中学国文教学法》开宗明义,首先就论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正、副目的说。

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项:

(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在70年前,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能达到如此高度,其表达之精准,见解之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是文字语言的运用之训练”,是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宗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所在。能将“能运用,能了解”放在及时位,紧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宗旨,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在世纪之交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中,有许多文章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中往往从自己的学术专业的角度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应该说大都没有达到蒋伯潜先生这种认识的高度。2011版《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与蒋氏观点达到了高度吻合。

文学作品欣赏是语文教学目的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蒋伯潜认为:“用文字记录表达所闻见、所经历、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情感、思想,而能艺术化,便有供人欣赏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技巧’。教中学生国文,不能希望他们的作品都有文学的技巧,有供人欣赏的价值;可是欣赏别人作品的能力,是应当养成的。”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又提出了与“素养”相关的“养成”这一概念。“养成”如果从字面来看具有“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之意,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欣赏力,不能靠“传授”,不能靠“训练”,也不能仅靠“培养”,而需要逐渐的“养成”。这既包括外在的教育,同时还须内在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历、心理与理解力。

针对当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了解我国固有文化”列为国文教学目的之一,蒋伯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教学本国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的正目的;在国文科,只能作为一种副目的。而且‘文化’一词,所包甚广,国文科所能使学生了解者,不过其一部分,关于学术文学流变的一部分而已”。⑥这种辩证的观点,很值得玩味,扬语言抑文化或扬文化抑语言都是片面的,文化学习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这与道德教育同样是一个道理。教育不能空讲大道理,要言传身教,注重践行。他认为:“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功夫。”⑦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都放到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双重目的: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技能;发展思想,涵养情感。朱自清认为:“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原则上,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分轻重,但在理论上,我们须以前者为重要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的主次关系,与蒋氏的正副目的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在国文教学副目的中,蒋伯潜提出了“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这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要害,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任务,在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教学论辨文时,固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即是文字的校勘训诂,名物事实的考证,习作的指导批改等,都可藉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如果能辨认是非、长短,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审别其曲直、邪正、轻重,就不致盲从曲解,而误入歧途了。”⑧长期以来,多部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接提思辨能力的培养,虽然也有些高素质的教师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教育过多强调统一要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失去思想的独立性,缺乏思想的独立性,也就不可能有思想的创造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软肋,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目标有具体要求,但一个时期教学目标有它的特定性、时代性,而且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论既有阐释课程标准的义务,同时,它也有对课程标准语焉不祥或不的表述有补充、完善的责任。这也是的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的历史价值所在。蒋伯潜的主副目的说也是借鉴前人的相关表述形式,但在内容上又具有创新性。

语文教学的要求如此之高,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素养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蒋伯潜先生提出语文教师素养要求是:及时,须有相当的学力。语文是一门专业课程,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必备的基础。这就包括文字学,语言学、文章学、文学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二,须有熟练的技能。这就包括教师的听、说、读、写的教学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如朗读吟诵技能,汉字书写技能,作文批改技能,讲演、交流、论辨技能等。第三,须有清灵的头脑。能了解时代思潮,了解现代青年的心理,尤其是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第四,须有弘毅的愿力。主要包括对专业热诚、坚守、毅力,“人不知而不愠”的“诲人不倦”的精神。第五,须有中和的态度。对学生温和而严厉,公正而不偏颇,是为“中”。对同事能保持和而不同,恭敬安处,是为“和”。

蒋伯潜在这里对“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了具体的阐释,既包括教师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情意态度,思想品质方面的要求,也有知识素养,教学技能,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堪称语文教师素养的“三维目标”。这种素养目标要求具体体现在《中学国文教学法》本论,课内讲读,习作批改,课外指导的内容之中。

课内讲课亦即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占课时最多的教学板块,蒋伯潜先生在阐发阅读教学的理论观点时,引用大量的例证详加申述。这些例证多半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其中颇有独到的、精辟的学术见解,不仅有宏观的视野,还有具体细微的教学实例,这些内容都能对提高语文教师语言文学的修养方面给以教益与启示。怎样看待学生,怎样认识学生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之所在。蒋伯潜认为:“‘教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处于被动地位,只须‘受教’,不必‘自学’,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不但须使学生有自学的机会,而且须加以督促,辅导和鼓励;就是教师方面的‘教’,也得顾到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⑨这是从教育理论上去把握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宏观的视角。

语文教师论文:刍议语文教师“自由阅读课”的教学能力与对策

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必然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必然也有犯错误的自由,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相对于传统授课式教学,自由阅读课是指每星期一节的,课上可以不受教师教学预设的影响,可以不按教学进程的安排,仅由学生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寻找阅读材料,解读分析并理解材料的自由阅读课堂。阅读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多媒体,甚或在图书馆。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自由阅读课时,真正把阅读的自由权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过后思想这种课堂模式的好坏,正好能体现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梳理这种课堂模式,有几点对策值得一试。

一、明确性质,寻找对策

“态度决定高度”。解决学生的对自由阅读课的认识问题是上好每节自由阅读课的前提。这当中要让学生理解“自由”不是“放纵”,不是“肆无忌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在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语文,把语文自由阅读课,变成学习其他学科的休息课,也不能把自由阅读课当成猎奇消遣课。自由阅读课只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自身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自己平时喜欢什么,可以利用这节课加以扩展延伸,自己平时不足的地方,也可以利用这节课加以补充,平时老师强加你记得,你可以不必记,自己冲动想表达出来的,可以兴笔涂鸦地写出来。学生在明白理解这一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形式后,就会激发阅读兴趣,阅读的效果也会大大强化,即“激发”对策。

二、选择教法,确定对策

自由阅读课不再停留在与高考有关的教学形式上,不但可以阅读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科普类等文章,还可以阅读杂感、随笔、野史趣闻、诗词曲、“新视界”、“新悦读”等文章,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涉猎,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语文能力的特点,取长补短,看自己喜欢看并且擅长看的文章,然后把它写成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杂感等;也可适时猎取一些自己短板的文章,比如高中生普遍在议论文、杂谈、驳论文上有所欠缺,可以在看完自己喜欢的文章后适时对比阅读,达到审美互换、从中取利的效果。当然,在阅读选择上,不是“饥不择食”的胡乱阅读,也不是“多多益善”的众爱阅读,针对阅读课时间较短而承载的任务较重,要引导学生不能选择那些消遣类的情感肤浅的文章,也不要看那些低级庸俗,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而应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不仅能给人予知识,而且能给人予情感熏陶的好文章。再如,从形式上看,可以选择那些篇幅较短一点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哲理性散文、杂感等文章,或是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进步、给人励志、给人奋进的时文选粹,还可以选择那些图文并茂、意境美妙的经典之文。总之,自由在形式上,自由在时间地点上,自由在因人而异上。

三、引导学法,授予对策

掌握好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重要保障。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在自由阅读中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成效。因此,在自由阅读课中,笔者总会列出一些时下流行的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内容及自身阅读能力等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或眼睛,阅读这些文章时,一般可以采用浏览标题猜想过程的方法,阅读中着力寻找体现观点的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往往在每一段落的首尾,这样能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有的文章篇幅较长,且内容不是自己必须了解和所能理解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只需采用梳理梗概法,而梗概往往是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或者情感顺序完成的,这样就能更加快速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的说理性文章,观点明确,分点阐述,阅读时,只需摘寻要点,找出联系即可;有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哲理,语言珠玑,阅读时,就应放慢速度,品味语言,揣摩构思,把握内容,领悟情感,想象意境妙处,读到深处还可以适时点划、诵读和笔记,这种方法叫做品味鉴赏法,当然这种方法是语文深化阅读的方式,是阅读课的最终目的。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根据自身能力,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地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提高语文能力毫无帮助。

四、检查效果,反馈心得

自由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那么在自由阅读课中如何检查阅读效果呢?笔者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让学生根据上次的笔记,利用课前五分钟,采取即兴演讲,或深情诵读,或是欣赏推介,或是亮点发现,形式不限。每次的课前五分钟,学习氛围最浓厚,有的同学会被别人的款款深情打动,有的同学会被别人的华丽词语折服,有的同学会为别人的严谨思维鼓掌,演讲者感染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五分钟时间,有的虽只有几句话,或是一段短文,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阅读课的效果,也看到了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景。再如,利用课后进行小组互换信息,在课堂后面的黑板交流。此法可以让学生找出本组推荐的最美阅读文章,定点定时进行信息、粘贴,指派小组中的特定成员,对以上信息进行评价,写好评价心得,再次粘贴,同时让其他组成员指出评价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再次交流。经过这样的多层次环节,学生理解了文章,同时提高了能力。当然,方法不止这两种,通过以上的这些检查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自由阅读的乐趣、价值和意义,激发了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自由阅读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经过长期阅读实践和循序渐进的积累才能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自由阅读课只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们不能只用自由阅读课代替语文课堂教学,毕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只有课内外兼修,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由阅读课的空间还有很大,笔者拙陋,所提这些,是为了引起同仁对语文自由阅读课的重视,共同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新途径,为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寻找新策略。

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对待课改

一、高中语文课改改什么,怎么改

高中语文课改的内容和丰富,例如课程的改革,将语文学科与外语学科并入语言领域,再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设1、2、3、4、5,选修又分规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还鼓励教师更具自身特长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例如有些老师开设了影视文学欣赏、书法、诗词研究、李白杜甫诗歌探究等等,就比较受学生的欢迎。课改还要改变原有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换句话说 ,就是如何给学生打分。

课改很重要的是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是要整体提高人的素养,语文教学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写作、会写作,成为一个能说一口较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人。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直观性、大容量性上面下功夫;还要特别讲究讲究讲练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训练性,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按照叶圣陶先生所讲的“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二、课改了,教师怎么办

实施课改,谁最辛苦?自然是奋战在及时线广大的教师。作为教师来说就要很善于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既要快速度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要快速度的提高升学率,按照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张建新的说法是“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简直是个无解之题。”。但是,解这种“无解之题”的责任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落到了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身上了。

三、教师如何对待课改呢?我认为

(一)要用平常心来对待

现在许多文章都在大谈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加压,有压力才有动力。这话本来是很对的,但是不断加压的结果,就是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佼佼者易污, ii者易折,心理疾病也就愈容易产生。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不少被检测的教师自卑、嫉妒、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水平偏高。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则显示,82.2%的被调查者对工作不满意,逾60%表示有跳槽意向。有不少课改理论的新说法往往表述很很晦涩,让人难以读懂,把本来就很简单的东西特意地复杂化,人为的划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鸿沟,让人水中看月,雾中看花,很大程度上人为的增加了课改的神秘性,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实际上,我认为,课改的目的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育质量。它包括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评价制度的改进、课程结构的改革、教材的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等等,它有政府的责任,有专家学者的责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有学校领导的责任,有教师的责任。作为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责任通通一肩挑。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像农民一样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精心的做好播种、施肥和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在正常的年景下有个较好的收成。当然,在耕种中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收成。因此,教师要打破课改神秘的心理压力,鼓起信心,不要被太多的新名词、新概念搞糊涂、搞害怕,用正常的心理去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掌握课改最本质的精神,认真的加以实践。

(二)是要吸取我国传统教育有益部分的精髓

中国是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国家。教育观念、教育成就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光辉灿烂的。不同的国度自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教育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就有点类似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很难讲清孰优孰劣。我们不能因某些要人的论述,就人为的将我国传统教育和以前的教育通通划入应试教育的范畴之内,将国外的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之内。作为教师当然要不断进取,不断的接受新的理念、新的事物,但是,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教师更要弄懂本国传统的精华与糟粕,不要把本来精华的东西抛弃掉,而去接受一些未经长期实践证实的所谓新理念,这不就有点像丢了西瓜拣了芝麻了吗?

(三)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变“教书匠”为“学者型”的教师

时代在向前发展,新事物、新观念、新手段、新方法不断出现,作为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也要与时俱进,但学习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而不是为了点缀自己,不是使自己成为当年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作为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和大纲、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手段,更要花大工夫研究活生生的学生。21世纪的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特别大,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和上世纪的中学生大不一样,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他们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作为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之间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较大的进步。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课改本来就是摸着石子过河,没有太多现实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回头看,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要特别注重写好课后反思,写好学生教育追踪记录,做好个案分析,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上升成理论,再用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课改工作,这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课堂管理风格初探

【摘 要】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人本主义的取向来建立课堂管理模式。关爱学生,具有亲和力;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制定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做出科学保障,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关键词】教师 课堂管理 风格

在教育学中,把课堂管理定义为教师根据一定的具体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状态,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而进行的管制和说理。

笔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各级各类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具体的环境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友好合作而有艺术性地进行柔和说理的、有技巧的行为,使学生心悦诚服地适应课堂氛围,且产生一定的效应。所以,课堂管理是管制的说法显然不太科学,这种传统式的管制已不适应21世纪的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呢?本人认为应该根据人本主义的取向来建立自己的一套课堂管理模式。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辨别鉴赏决策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根据语文的情趣性、生动性、感染性,语文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们在思想、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语文教师应事先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们有技巧地提供,利用好的机会去发掘学生的道德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潜能,以此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当出现一些问题时,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独特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格拉塞提出的课堂管理模式,即现实疗法(控制疗法),我认为语文教师应采取如下的管理形式,形成自己的语文课堂管理风格。

一 关爱学生,语文教师具有亲和力

爱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太阳。爱是一个情感正常的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另一种是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可的需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懂得如何去关爱学生,尤其是在45分钟课堂里,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尊重与关心,尤其要乐于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焦虑、自责、惶恐、戏谑等情绪,避免他们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避免学生逃避学习和对学习的问题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

二 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吉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逐步形成的,在纪律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所发出的信息要与学生对情境和对自己的感受相互一致,鼓励学生自我控制。

根据吉诺特的理论,我认为纪律是一种道德习惯,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自己的行为模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1.理智而文明的语言

语文教师用理智而文明的语言告诉学生:“你们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是这些语言的流露是不责备、不训斥、不说教、不控诉、不命令、不威胁、不羞辱。理智而文明的语言描述哪些必须做,而不是责备谩骂学生曾经做了什么――“陈×,我们都应该懂得规矩,在每天的8点前我们就该坐在座位上”,而不是说“你总是迟到。没有上进心。你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前者谦和的责备,能让学生愉悦地去接受。后者则是生硬、不合乎人性化的管理。

2.语文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渲泄而不是一概否决

语文教师应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感觉。如果一位学生在座位上一直抱怨:“我没有明天。”“我不想活了,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接受学生个体环

境的孤独感,同时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利用语文的视觉艺术去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让个体学生懂得活着的美丽与温馨。比如用《假如给我三天视力》这篇课文对个体学生讲解,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活在世间是幸福的、美好的,并要活好每24小时!

3.语文教师要避免为学生贴标签

语文教师的名片就是文明有礼,不说脏话、不粗野,更不会瞧不起学生。

语文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为他们任何人贴标签,不能说:“你这一生就这样了。”更不能说:“你这一生完蛋了。”

4.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语文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表扬,表扬太多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谆谆教诲能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学生合作,欣赏学生、理解学生,用双赢的观点解决课堂问题。

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言语与行为方式,但不能给学生冷脸,因为“一生气你就输了!”所以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用一种超常的语言,引领其走出误区,使他们从心中感到愧悔,进而改过。语文教师不能咆哮愤怒、横加指责,若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后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都要深深地懂得:21世纪培养的学生不是天生的奴隶。

5.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合作自主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把知识的种子水到渠成地撒在每个学生心灵的田野,教师的言行如和煦的春风,抚慰学生的灵魂,在与学生真诚友好的关系中把智慧嫁接在学生的头脑意识里,使学生心灵的种子开花、结果,学生增长的才干最终变成未来的生产力。

如果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像敌人一样正面批评学生,甚至辱骂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友好的方式,如“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这样做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这样做对你有益吗?”“你这样做是否影响了他人?”“你心里感到快乐吗?”“你欣赏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定感到吃惊!”语文教师如果能采取如此的问话,则能迂回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采用的特殊执行力的教态中深感自责,且能反省自己。

三 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其问题做出道德价值的判断,从而形成自己学习的风采。比如我在讲周国平《人较高贵的是灵魂》时,向学生们提出“你觉得灵魂对你来说重要吗?”“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道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提高吗?”“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你觉得有道德感染的力量吗?”等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做出道德判断,比如直截了当地说学生“你是一名坏学生。”“你是让我不喜欢的学生。”“你的灵魂坏透了。”等判断话语,会挫伤学生的尊严,让他们感到羞辱与难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判断力来维持和推进课堂进程,学生的判断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 制订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堂管理计划,同时渗透人文关怀、道德管理、艺术境界、伦理哲学等,具有感染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满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享受知识的愉悦与快感,语文教师的课堂价值方得到实现。

五 做出科学保障,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心甘情愿地在现实课堂中把语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予以实施和完成,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就能自觉自愿地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

六 语文教师不接受学生的借口,具有辨别力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做出一定的表白后,语文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未兑现表白的借口,如果学生实施了自己的个人表白,如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应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行为上升到道德情境。

七 承受自然后果,显现厚重的承受力,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允许学生承受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根据当今的发展,教师不能施以惩罚。同时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重新制定好上课学习计划和制订更好的保障书。在此过程中,要表明语文教师只是处理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即对事不对人。语文教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很喜欢你这个学生,但是不喜欢你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语重心长的“评说”,他们会检点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表明行为改变的责任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而不是由教师承担,因为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性,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产生问题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语文教师不要接受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教师要谆谆教导学生:“好的行为来自好的选择!”“好的行为说明你是未来的好公民。”“好的行为能让你未来的人生风景里结满香脆欲滴的瓜果!”“好的行为会使你的人生处处是欢歌!”“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本人认为语文课堂管理风格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灵活机动地做好调解工作。

综上所述,在课堂管理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使语文课堂生动怡人富有迷人的色彩。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师的素养内涵,并从阅读、研究、创新、奉献、养心五方面介绍了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师 素养 知识储备

教书育人是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的过程。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做好教学工作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养。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应该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而努力。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呢?

一、语文教师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含自我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品质和能力构成。就语文教师素养的内涵而言,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一)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亦指观念,是指理性认识;道德则是指做人的原则。对于教师而言,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出思想道德素养的水平。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而且,这些都是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素养方面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包含两方面,即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知识。专业知识是业务水平的标志,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保障,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知识是其走向成功的及时步。

(三)心理素养方面

教育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的教育工作者或模范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除包含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稳重的处事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外,还特指个性品质,如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

二、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养。”那么,如何培养语文教师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具体实施。

(一)学会读书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林语堂曾说过:“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视,得所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教坛上也盛行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由此可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注重周围的一切,博览群书,扎实文化基础,才能底气十足,才能使课堂上处处闪现亮点。在这个发达的信息时代,做一个只懂得教科书和教参的教师,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每个语文教师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还应强调“博”和“广”。现代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二)勤于钻研

教学科研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等有重要意义。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就不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也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勇于创新

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顿悟、一种灵感、一种妙想,是教学能力的至高境界。创新是民族之魂,因此,教师也应学会创新。新课程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以建设性的态度,创造性的劳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拓展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课文课程体系。”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自己的思维,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用健康的心理接受新事物,并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乐于奉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而且,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动情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诚心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心尽力地对待学生。只有以心交心,才能做到通过谈心达到交心的目的,才能做到畅所欲言,才能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知心,方能宽心。因此,教师应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高雅的情操去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要学会奉献。

(五)善于养心

教师在做到耐心、爱心、信心和进取心的同时,还要学会养心。这里所谓的养心指的是心理健康的养料,专指平常心。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造成了许多人的浮躁心理,教师也被这种不良之风充斥着,在心力交瘁中消退了意志,磨尽了斗志,耗费了青春。对此,教师应自始至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多参加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以此来更多地汲取心理健康的养料。这不失为培养心理素质的一条好途径。俗话说:“养智以养心。”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三、结语

教师应该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职业应该担得起“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的称赞。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应该具备的素养,并时刻注意培养和加强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指导学生信念的调色板,成为引导学生奋发学习的进行曲,成为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望远镜,成为鼓励学生学会做人的推进器。

语文教师论文: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初探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有效的把握,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鉴于此,主要以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语言为分析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努力,有效把握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语言,为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语言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评价语言;正面批评;客观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行为而进行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出评价语言的作用,把握住评价语言的尺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证明,合理地应用小学语文评价语言,将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以此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授课质量,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效果。

一、把握评价内容,注重感情表达

评价语言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评价性语言的过程中较大的难题就是难以把握评价语言的内容与尺度。小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敏感,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如果评价的内容过于直白,评价的语气过重就很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内容过于委婉,那么又有可能造成一些学生难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产生重视,进而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应注重把握评价的内容,并掌握好感情表达的尺度。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保障不应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感情,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并在教师评价语言的指引下,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二、运用鼓励教学,避免正面批评

评价性语言不只包含一些具有批评性的语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性语言也可以是中立的,也就是就事论事型的;还可以是赞扬性的,也就是施行激励教学。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语言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忽视了鼓励语言的运用,没有将鼓励评价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对鼓励教学有所了解,通过改善课堂评价语言风格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鼓励教学进行有效的认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模式,对评价语言进行改革。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避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批评。经科学家研究证明,鼓励教育要较批评教育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进步。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实际的生活中如果小学语文教师频繁地应用批评型评价语言,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今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给予正面的批评,而采取鼓励教学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授课活动。

三、强调客观评价,兼顾学生感情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评价一般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针对的是班级全体学生,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仅凭自己的好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行为等进行评价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造成评价的不公平,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因此有关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此产生重视,在进行评价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语言评价的客观性,让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产生认可,并积极地按照教师的评价进行自我行为的修正。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学生的感情与心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都有所不同,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评价语言的应用。例如,针对一些自尊心强、心理敏感的学生,教师应避免应用过于直白的评价性语言。而对于一些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表扬的过程中则要控制表扬的尺度,避免学生出现得意忘形的现象,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我国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成长情况进行关注,同时也要对评价语言的应用进行合理的把握。通过调整评价语言的应用内容、表达方式等,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得到积极向上的牵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摘 要:语文教师教学不同于与以往教育理念,现在教师教学更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更科学合理,结合新课改中的新理念,教师以往对德育渗透不够,忽视写作环节,考试过后分析过于简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通过语文教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引导中学生去感悟生活,随时随地学写文章,有感悟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学会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去抒写。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发散思维

语文教师教学不同于与以往教育理念,现在教师教学更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更科学合理,结合新课改中的新理念,教师以往对德育渗透不够,忽视写作环节,考试过后分析过于简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通过语文教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引导中学生去感悟生活,随时随地学写文章,有感悟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学会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去抒写。

当前中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学习主动性、过度依赖学习资料、“填鸭式”教学模式跟不上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时展很快,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习观念要发生改变。如今的中学生因家里条件优越,学习上怕吃苦头,怕坐板凳,整天想着贪玩、追明星、打扮等等,使得课堂中很懈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课堂呆板,没有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多半依靠网上或者书本上找到的资料,照着资料念,自己没有思维,这样教师教学也缺乏了意义。语文教学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在下面记笔记,这种现象只能让学生的思维习惯顺从接受,时间久了,不肯接受新知识,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要有成绩,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就会对语文学习、阅读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努力的采取各种技巧引导教学都无济于事,关键让学生主动向获取语文知识,自己想提高文学素养,变成“我要学”“我想学”。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和开拓性会明显提高。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课后收集感兴趣话题,准备一些资料,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分享,相互之间提问做出评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考试,面对不理想的分数,老师和学生都苦恼,毕竟成绩还是平时学习的一种检验。 有些中学生为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些语文基本功不错的学生,自认为自己语文学得不错,临考试前搞突击,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决定一切,初中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关键要靠教师引导。而习惯需要长期形成,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只有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才能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好的习惯后,要继续引导学生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形成好习惯。

三、让学生多提问,发散思维

以前长期的应试制度,让语文教师的教学成为“老师讲课,学生埋头做笔记”的现象,长期下去中学生的思维开始钝化,素质教育实行后,课堂上语文教师注意鼓励中学生的多提问。教师让中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课文,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师,解决问题。教师引导中学生这样做,会加深中学生对知识记忆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教师还是要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于一个或多个问题,每位学生的看法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利用发散性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这些年自己教学岗位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个人认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首先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放权给学生,仔细研究教学中的全过程。特别备课时,不能敷衍了事,为了拿工资或者为了完成任务照着资料抄一遍,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授课应该紧扣在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勇于创新。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分出层次,好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

当好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涵义,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能力,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造性地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才能平凡中见新奇,在教材中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很快抓住课文重点,掌握难点。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中超越自己。教师自身教学艺术呈突出个性,如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强调,语文教师还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语文教师要摆正教学中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为让中学生更能主动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模式,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班级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中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到达“好学”的美好境界。

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发挥中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师不要把不开心的心情带入课堂,学会尊重每位学生,让每位中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阐述,而不同的个体也产生不同的观点,只有多种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教师智慧的整合,才会成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常见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师生沟通不畅而造成的种种问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教师要掌握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要善于沟通,乐于沟通,利用沟通来为教育工作铺平道路,本文针对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常见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沟通 师生关系 中学教师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种种因师生间沟通不畅而爆发的矛盾,师生间关系紧张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就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师生矛盾是因师生沟通出现问题而产生的,可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于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自身专业上就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通过克服与学生沟通的常见问题,将会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结果。

一.师生沟通的基础是平等尊重

问题: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等传统美德经常被扭曲为服从,导致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加之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为主,这又导致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就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解决办法:摆正师生间的沟通地位,其基础就是要把平等和尊重放在核心位置,要与学生处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状态下,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敞开心扉。

二.沟通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沟通都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有时教师也希望在沟通中多多听取学生的心声,但沟通过程中时常不自觉地就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这种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

例如,在一节《语文活动实践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将纸的四分之一涂满,由于那节公开课时间较为紧张,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上也较为局促,一个平时淘气的学生问道:“都涂吗?”教师非常愤怒,说道:“说过了,涂四分之一。”结果那个学生看到老师的愠色,失望地坐了下去。实际仔细想想,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这张纸的每个四分之一都要涂吗,教师显然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学生说的话,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当中屡屡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沟通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措施:在沟通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和创新,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趋于完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这一观点上,我们主张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坚持的是“不放弃”原则,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沟通,可以将学生带到办公室等进行沟通,这一举措主要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师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语言

问题:很多教师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认为沟通就是说话,就是语言的交流,实际上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师生间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手段多种多样,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的手段就越丰富,但师生之间沟通的途径通常会被局限于语言上,可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途径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挖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和经验理论显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包括:语言、动作、行为等。

解决措施:教师在进入教室时发现地面上有纸屑,这时教师应用实际行动亲自将纸屑捡起,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从学生心灵启发的角度引导学生,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所以说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硬性规定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意识等。由以上可以看出科学的沟通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要能够掌握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解决与学生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将中学语言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吉林临江市外国语学校)

语文教师论文:在高效课堂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在当下,语文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整个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是高效课堂。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审视,对自己的状况和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反馈 审视

高效课堂是社会的期待,更是教师的追求。表面看来教学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似乎被淡化了。其实,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

一.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师的教学时间比以往更短了,教学任务量更大了,教学效果的要求更高了。众所周知,语文的分值将上升为一百八十分。大家对语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是中学语文的课堂面临诸多尴尬。首先,教师囿于高考的压力很难突破课本和教参的束缚。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课本中的知识应用于考试,并且几节课不学语文,学生成绩不会有明显下滑,所以普遍轻视语文。,语文的知识不仅局限于课堂,还需要师生共同的大量的课外积累起来的文学知识。

二.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语文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五册,包含“阅读与鉴赏”(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表达与交流”(包括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教材涵盖了文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视野,将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到博览群书,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透的理解教学中接触的各类文本,才能最有效的设计自己的课堂并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使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可能。另外,语文教师的修养和言谈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这样,课堂也必然高效。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下,高效课堂尤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形式更加丰富了,甚至说、唱、舞等形式也被搬上了课堂。但是透过这些“花架子”。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当下倡导的导学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用在每科上的预习时间哪怕只有十五分钟,那么所有的学科的预习时间都加起来一共是多久呢?学生能不能承受?目前,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将课本分析得细致入微,如果学生课前看过了资料,老师上课还能给他们讲什么呢?预习是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对于预习是不是应该要求的具体明确,以使预习成为良好的准备而不是干扰?

3.合理发挥集体的力量。现在的很多学校集体备课,语文也不例外。很明显的是,一个年级组一般只用一套教案,不管班级的程度如何,教案是一样的,不管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教案是一样的。这种整齐化,本就是对语文的课堂的毁灭和践踏。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集体备课。三个臭皮匠尚且胜过一个诸葛亮,集体备课必然胜过各个教师的闭门造车。但是,教学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如何让集体备课的效益较大化呢?笔者认为好就是尊重每位教师的特长。擅长诗歌的老师侧重备诗歌,擅长古文的老师备古文的课,擅长散文的备散文的课。这样,每位老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拿出好的教学思路,又能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只有优化的备课,才有高效的课堂,

4.重视教学反馈。传统的,最典型的教学反馈就是考试,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分析与排名,当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它迫使老师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将课文肢解,将知识点公式化,使灵活解读成为妄想,也从根本上否认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境界。

新课标强调“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想和教学环节都围绕着学生展开。”那么,高效课堂的评价就应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以体现,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语文教师在当下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当然也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标准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日三省乎己”,多审视自己,多对自己提要求,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贵州省实验中学)

语文教师论文:基于人文理念的农村语文教师培训

内容摘要:在实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中,既要在培训课程中体现人文性,又要在管理上充分注入人文性,运用专业敬业、以“学”为本、借力助推、扎实周全等管理策略,确保教师培训收到实效。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教师 培训 人文性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课程

(一)人文性课程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课程,如: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艺术欣赏与人文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简介、西方文化简介、教师的礼仪与修养、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师生关系与关爱学生案例研修、语文教师职业理想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心理培育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必须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一些人文课程,才能确保提升参训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在课程中注入人文因素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相关的系列课程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文性,如: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实务及研讨、儿童文学作品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及类型等。因此,在培训中,专家应彰显其人文性。帮助参训教师树立和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还有系列语言类课程,如: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古典诗词吟诵、语用学知识要点、口语交际的类型及其学习内容、古代诗文诵读指导、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实务及研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等。这些课程在培训中不可或缺。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管理应注入人文性

(一)建立富有人文性的管理体系

1、专业的管理团队。组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研修内容、指导实习、后勤保障、沟通协调、摄影摄像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基本能独当一面的老师,这样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参训教师班级管理上,管理团队要及时和专家沟通,设计好课程方案,并及时反馈参训教师的建议,保障活动的成效

2、敬业的班组团队。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和师范生的优势,以达成自我管理和共管的目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组班一定要打破地域的界限,把不同地域的学员分到同一小组,小组成员以5-10个为宜,这样可以较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理念、方法、习惯等产生互动、形成碰撞,最终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二)选择富有人文性的管理内容

1、学业管理。学业管理的要求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参训教师研修及学生顶岗的效果。首先,应开设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急需的课程,如留守儿童心理、农村教师心理调适等,这样才能使培训更切合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使培训效果较大化。其次,还要妥善解决好专家的研究领域与课程方案不一致的问题,例如,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不少一线的小学语文专家都对阅读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基本趋同讲授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

二是学习成果的管理。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管理团队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这些任务和要求通过作业的形式来物化,以形成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不但要求提交纸质版,同时要求学员和学生充分利用QQ、音像等现代媒体技术平台,部分作业要求在QQ群上完成,部分作业要求提高音像材料,这样便于成果的交流和保存。

(三)采取加强人文性的管理策略

1、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要取得成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必须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做到“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的“专业”,一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管理上的专业,二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研修项目上的专业。因为项目涉及到的单位和人员较多、较复杂,而项目的时间又较短,这就对管理团队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每个成员都必须能独立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以“学”为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应努力做到以“学”为本,才能确保项目得以有效实施。“以学为本”,其中的“学”包括学习、参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培训学习,获得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项目的关键是培训学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的制定,这些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才能使培训和顶岗收到实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参训教师和顶岗学生,以他们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灵活处理各项管理事务,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方案的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顶岗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不但要在培训课程中体现人文性,而且在管理中也要充分注入人文性,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专业的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遵循以“学”为本,借助多方合力共推、形成合力共管的局面。

(工作单位:云南省昭通地区威信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