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经济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经济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经济类论文

农业经济类论文:改进的聚类算法在农业经济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一、引言

吉林省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各有差异,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为了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就需要地对省内各市县农业经济类型进行划分,以期做到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本文采用一种改进的k-均值聚类分析技术对所采集的吉林省各县市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对吉林省各地农业经济类型进行划分,揭示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为加快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二、改进的聚类算法基本原理

改进的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对数据集合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及相应的聚类中心矩阵;接着从聚类树中查找较早形成的大类,并计算其聚类中心,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数k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初试聚类中心集合;通过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虽然此改进算法需要我们人为的设定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都是在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之后的数据基础上得来的,比经典的k-均值算法的直接判断聚类数和随机抽取初始聚类中心要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本文待挖掘的数据量和系统聚类的结果,初始条件设定如下:被判定为较早形成的大类聚类,其包含的数据对象应大于4,与下一次合并的聚类间距越小越好,且应小于所有聚类过程中的聚类间距均值。

三、改进的聚类算法在吉林农业经济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一)分类指标的选择

农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地划分农业经济类型,首先必须选择一套能反映当前农业经济状况的指标体系。为此我们根据吉林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农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作为聚类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统计资料的综合分析,选定以下10个指标:X1 ,年平均降水量;X2 ,年平均温度;X3 ,农业人口;X4 ,每公顷粮食产量;X5 ,农业机械总动力;X6 ,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X7 ,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8 ,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9,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10 ,人均收入。

(二)数据准备

根据以上10项指标,我们通过查阅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吉林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整理。

(三)数据挖掘结果

首先对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之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聚类树,分析聚类树及聚类间距我们可以得到初始聚类数为k=5。之后,本文进行k=5的k-均值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成员表如下:

(四)结果分析

方差分析表的结果表明,分类后各变量在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著的(p值基本都小于0.05,接近于零),表示把20个县市地区分成5类是比较合理的。

及时类,梨树、伊通、公主岭、双辽、东丰、长岭6个县市。这些县市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较少,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都比较小,牧业相对于林业、渔业有明显的优势,其人居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地区应该对其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农林牧副业各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类,桦甸、通化、辉南3个县市。这类县市农、林、牧渔各业都有一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全省中上等水平,其振兴经济好的途径就是各业协调发展,根据各县实际情况,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类,农安、榆树、德惠、扶余4个县市。这类县市虽然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很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降水贫乏,从而制约了该类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对此,应该采取兴修水利的措施来缓解雨水不足的现状。此外,应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稳步发展其农业经济。

第四类,蛟河市、梅河口市。这两个市的农业经济状况是所有县市中好的,该地区雨水充足、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较高、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和渔业发展较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且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区。因此,该类地区应注意保持其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兼顾畜牧业的发展,做到以优势产业拉动劣势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类,九台、永吉、舒兰、磐石、东辽5个县市。这类县市自然条件适宜、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很高,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较好。该地区应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实行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兼顾其他各业的农业发展思路。

四、结论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中,极大地改善了以往的划分方式。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式对吉林省农业经济数据进行了数据挖掘,并提出了一种聚类分析的改进方法,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经济类型的分类中,使得对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更客观、。

农业经济类论文:农业经济发展观心得体会

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经济要寻求新的提升点,增长点,除应对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应把着力点放在“五化”上。

一、经营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要害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着力发展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关联度高的具有较强产业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唐河县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乃至经济强县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龙头牵动型。县肉牛产业集团、湖阳登昌黄牛有限公司围绕黄牛系列开发,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黄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型。小辣椒、生猪和兔通过源潭小辣椒、少拜寺生猪、古城皮毛交易三大市场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周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充分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起了以豫南清真肉联厂、凯达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南部几个乡镇为主的面粉生产加工,以经纬纺织集团、丰源公司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以中棉、豫油等为主的科技型良种加工,以“三粉”为主的脱毒红薯加工等近500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近20多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水平,初步培育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骨架。总投资2566万元的与北京中商农产品公司合资兴建的栀子产业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使全县6万亩栀子产业很快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四是中介组织联动型。全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各类专业协会,内联生产,外拓市场,有效地架起了分散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的融合对接,助推各类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二、农民组织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各类民间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必由途径。我们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将农民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组成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采取“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帮扶引导。把专业协会建设纳入全县整体目标,发动、鼓励各业能人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并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规划用地等方面向协会倾斜。并要求县信息中心、价格监测中心无偿为各类专业协会提供网上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吸收农户向协会靠拢。二是规范完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章程制定、利益分配方式、争端解决办法、违约惩罚等措施,用制度规范协会运行。三是培育典型。畜牧业重点培育了湖阳黄牛合作社、古城兔业协会,瓜菜业重点培育了源潭小辣椒协会,农副产品重点培育了城郊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目前,全县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1.1万多人,使千家万户抱成团闯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市场化。传统的旧有的治理方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目前发展各类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治理方式,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业。一是发展股份农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资金、实物、劳力、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折合入股,成功地组建了6家股份制农业公司;二是“四荒”开发推向市场,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多形式改制水利设施。面向社会共拍卖、承包机电井4100眼,占全县机电井总数的67.5,个人投资打配机电井1300眼,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四是实施农业招商。积极吸引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引资1000万美元的金龙浓缩果蔬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瓜菜、林果的种植与加工形成对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产科技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深化全国首家科技示范县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自1997年以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300多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唐工作,引进、示范、推广27大类340多项新技术、新品种组装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7。为应对“入世”挑战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我们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引导农民先后对无籽西瓜、品质梨、肉牛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开展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在去年四家生猪企业获准上海、北京等四城市市场准入资格的基础上,今年又帮助13家畜牧企业进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已有5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市获此资格企业的一半。西瓜获得全省首批品质无公害使用标志,品质梨于去年底荣获省无公害产品的使用标准。

五、产品品牌化。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20__年,对无籽西瓜和品质梨分别注册了“金唐河”和“唐酥梨”商标,尤其是“金唐河”牌无籽西瓜,在广州等南方五大城市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带动全县无籽西瓜年外销2.4亿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县种子公司以买断制种权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农科院棉油所合作,成立了5个紧密型良种专业化生产企业,“金唐河”种子销往8省25市120多个县区,初步打响了品牌;县肉牛集团公司生产的“群发”牌系列产品20__年获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称号,今年以来对港供货额达260多万元。

农业经济类论文: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途径

1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品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较大的绿色茶油基地、较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较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较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品质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及时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品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 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性服务、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3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 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科研投入,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技术方案,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示范推广,利用各种途径扩大绿色农业基地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可信度。

3.4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经营,增强其内在活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大对规模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绿色农业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品牌意识,鼓励各类企业创立名牌绿色农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打开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及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知名品牌,增强品牌区域带动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着力打造一批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品牌。加强绿色品牌的创新和保护,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农业经济类论文: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建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起步较早,从出现至今,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农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最初的几个课程到现在的涉猎广泛,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从整体来看,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的建设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2.完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从创建至今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但是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系水平。

2.1提高我国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教学团队水平

作为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系基础的教师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关键的两项内容包括:优化教师的人员组成与人员素质的提升。要想人员组成的优化主要是教学团队的构成更加合理,而人员的优化则主要是实现教学团队构成的品质化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及时,增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第二,加强教师的基本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层次,增强其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第三,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方式,加强教学督导,增强群体能力;,结合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奠定教师提高的基础。

2.2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实行行业与学校相结合、校农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采取专业单项技能培训、岗位能力模拟训练、岗位实习训练、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3根据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经过实地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应职岗位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济核算人员、农产品推销员、农产品经纪与人。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流程特点,根据专业课程的门类职业化与内容的逐渐综合化,根据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经济调研与策划、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以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求,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3.1宣传案例教学的方法

相对而言,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相对小学与初中,高校的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但是在在自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教师的讲解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等重要课程中,有一些难点是学生自学无法解答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3实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经济学等新的课程,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普遍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知性,强化基本的技能训练,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校企结合,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建立校企结合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输送人才。

2.4.1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

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发挥手中有限的资源,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好可以与其签订合同,建立直接的学习与生产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4.2利用社会资源,组织专业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各大高校可以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知道专业的教学与协调工作。

2.4.3建立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联系

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具有有效地实践基地,利用积极有效地手段,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5课堂与社会发展不脱节

2.5.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聘请专业的人事制定出严格的用人标准与规格,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2实行“四位一体”的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运用多种关系,将学生、老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避免就业难的问题,推动教学体系的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5.3完善评价方法

在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系需要取得多个证书才能毕业,根据发展的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以技术考核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评价,切实改善当前的教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系的发展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改善其当前的不足也有了清楚地方向,总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从多个方面共同改进当前教育的不足。

农业经济类论文: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分析

1研究的方法介绍

本实验主要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资源进行一定的关系论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及时,运用ADF的方式来记录分析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总产值,通常情况下,农业、牧业,以及林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总产值构成了农业的总产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时期的农牧业的生产的总成果以及所达到的总规模,从而能够代表农业发展的某方面领域。通过有效的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确定其单整阶数;第二,在检测结果过程中,若四个序列显示出有相同的阶数单整性时,那么就利用E——G两步的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在二者协整关系之后,建立一个对误差进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过对二者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通过Grange的因果关系来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另外,因为对数的变换难以实现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因而对农牧总产值、科研经费的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员这4个变量分别进行自然对数的取舍,就能够得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新的变量。

2二者分析的结果

如果对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直接进行回归,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缪误回归的状况,从而使得后续的推论不符合实际,而且只有当变量的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序列时访客协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对验LNH、LNM、LNRD和LNY这四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阶单整变量,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LNY与LNH、LNM、LNRD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着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原因。同时,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农业经济发展,从而能够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3结论与发展对策

首先,需要对农业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种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落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能力有限,使得一些科技成果流失,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加强其在水、气、土和其他生物资源方面的运用,从而不仅可以高效的利用这些环境资源,而且可以起到防止污染和恢复生态等效果,这样可以不断的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提升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可以构建农业和经费的长效机制,虽然国家政策上强调对农业要增加投入,但是各个地方政府还存在较多的短期行为,时间一过,依然是粗放式发展,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使得农业经济得不到飞速的发展,因而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应该在农业科技拉动农业经济的政策上采用长期的策略。再者,适度的推行农业的机械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给予很好的优惠,提供政策和经费以及理论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就是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方面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人才是及时生产力,要较大限度的让农业科技的成果贡献给农业经济,使其变为真正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尽管我国在过去已经培养了很多的有农业专业背景的人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和政策导向的问题,使得很多人才流失,造成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改善这一现象。

农业经济类论文: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及方法探索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及时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品质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类论文:信息化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障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农业经济类论文:探究发展乡村旅游和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深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发展逐渐转向具有独特自然风景、淳朴民风等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村成为了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国近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并且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乡村旅游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包括农家乐、采摘、民俗、民建筑等,依靠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一项口号,并在全国各地广泛的开展和实施着。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农业经济的作用

1.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深思在产业结构是能够却较为单一,一直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包括林牧、渔业、养殖等作为辅助行业,总体来讲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较大的影响,农业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缺乏经营性和高效性。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丰富,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农业经济内容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只有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引领农业经济的振兴。

从乡村旅游的实际作用来看,带动了农村相关的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二、三产业也有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有利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人口占有总人口的较大比例,在现代化农业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渐增加,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力都流向城市。发展乡村旅游,不但旅游行业能够解决剩余劳力的工作,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够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还能够让劳动者就近工作,不但避开了劳动者的离乡背井,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劳动者在家乡围绕旅游,开展特色经营和服务,还能够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对农民而言是具有很多的实惠的。

二、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业经济振兴的倡议

1.丰富、深化乡村旅游产业链,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链是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框架,将产业化总具有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进行综合,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旅游者。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丰富和深化重要是将乡村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景点、交通、旅游产品等进行丰富,同时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乡村旅游成为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旅游专业性的特色服务。以旅游产品销售为例,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城市,他们对购买农村的信箱的瓜果蔬菜或者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有着较大的兴趣,因此在旅游商品的产业链条上就要建立起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支持旅游业发展,还要对当地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和加工方面加大力度,做好面向城市游客需求的产品设计和制作。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都你呢哥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丰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农业经济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2.建立与城市的乡村旅游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振兴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各地都开展 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上,很多地区也进行了城乡旅游合作,城市读农村的旅游投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投入,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者农业经济的发展振兴。

与城市的着名旅游景点相比,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没有知名度,对此可以利用城乡合作的形式,将乡村景区与城市着名的景点进行统一旅游线路规划,将乡村旅游融入到着名的旅游景点环境中,实现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局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合作中要找好带动的景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力求实现双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在宣传、销售等环节相互衬托、相互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科学的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绿色旅游,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推动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

三、结语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行业,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抓住时机,科学的进行规划,利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振兴。乡村旅游对振兴农业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想实现这一效果,还要积极的采取措施,结合实践在产业链和城乡合作等方面做出完善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振兴。

农业经济类论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关于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__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中部,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__市农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__年达到2269亿元,农民纯收入的值与增长幅度在浙江省均站前列,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一、__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影响

__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得益于经营体制的创新,即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__及时个专业合作社是20__年建立的,仅仅四年时间,现已发展到了312家,入社社员达4万多户,带动的农户超过20万户,基本覆盖了瓜果、蔬菜、畜禽、茶叶等20多个主导产业和产品。20__年,合作社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20__年攀升到16亿元,20__年销售额又将在20__年基础上成倍翻番。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对__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__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畜禽、海产、药材、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著名横为中心的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以泽国新河为主的6万亩果庶产业带,以坞根温桥为主的800万羽草鸡产业带等,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调整为58:42;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各个产业的购销大户、加工大户、技术专业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养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障。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品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来,__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129个,获全国绿色食品认证12家,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5家,省无公害基地认证23家。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品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__市农户人均纯收入20__年预计为5350元,增幅在7以上,所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社员在__屡见不鲜。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协会,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__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为什么__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搞得如此红火?对农民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其成功经验是:

1、按股份合作制运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__农户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__曾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现在股份制又轻车熟路地嫁接到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来。近年来,__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按形势的发展作了调整和创新。过去,合作社负责人持股较多,一般占到50以上,现在,__市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单个社员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股金总额的20。限制“一股独大”,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块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__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__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如:临海市上盘镇5.5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温岭的8万亩大棚西瓜产业带,6万亩果蔗产业带,2.5万亩品质果品产业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全部经县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格,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障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障,为打造合作社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品质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一批如:“玉麟”“旗海”“翼龙”等知名品种。

3、依托营销种植大户,滚大专业合作“雪球”。__的农民合作社都是依托当地的营销大户或者种植大户牵头组建承办起来的。在组建时就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与按需生产的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使合作社在建设之初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实行联合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弱势地位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户喜爱,因此,随着入社农户的增多,合作社规模效益显赫,“雪球”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扶持力度。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社,一是因为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为了扶持、规范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__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也将各地支持扶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之中,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健康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修水应该如何学习__经验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

修水与__相比,优势多,劣势少,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我县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劳力资源丰富,也有很多的有名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1116”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药材、茶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县有蚕桑10万亩,茶叶、药材数万亩。不少乡镇还有自己的特产,如溪口的板栗、西港的化红、全丰的密枣、黄港的茶菇、黄坳的西瓜、四都的桃梨、三都的柑桔等,但是,为何这些产品都没能给农民带来大的经济效益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县这些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产品质量与开发能力较差,特色不够突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我们的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仍属薄弱环节。修水如何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打开“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支持。首先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户自愿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县人民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自已为主体,自愿参加、入退自由、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各级政府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成功经验,形成舆论氛围,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积极组织引导,从经济发展要求,认真转变职能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出发去做好工作,可引导种养销售大户领办合力。总之,要做到“参与不干涉、引导不强迫”。开放“绿色”通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总之,要从修水实际出发,首先搞好试点,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培育出一批成功的样板,然后再以点带面扩展到各个产业。

2、围绕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大户。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组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结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蚕桑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可以首先从蚕桑入手,依托蚕桑种养大户,建立蚕桑合作社。一方面可将千家万户的蚕桑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种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已;另一方面可扩大丝类深加工和丝棉加工规模,并以其为龙头,实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千家万户蚕农”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我县蚕桑业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避免因蚕丝价格低迷而造成大面积的弃桑、毁桑现象的发生,可真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使我县蚕桑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我县还可就粮油产品深加工、中药材尤其是花椒系列开发、无公害茶生产及精加工、规模化种草养畜、葛系列生态食品等优势特色,依托产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

3、探索合理机制,扶持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们运行机制优不优。目前,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形成上有“专业合作社 农户”、“公司(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和“专业协会 公司(龙头产业) 农户”等形式。我们首先应到有成功经验的地方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其次应该从本县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较大的利润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户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在管理上,可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再就是龙头企业也应加强机制建设,一要有科学经营的管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二要有好的用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要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

4、注重打造品牌,增加合作社的竞争力。__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每个合作社、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如:“玉麟”牌西瓜、“翼龙”牌西兰花、“温联”牌果蔗、“绿牧”牌草鸡、“滨珠”牌葡萄等等。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品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半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所以我们一方面提高原有“宁红”、“神茶”、“双井绿”、“绿冬”、“龙腾”、“裕发”等品牌的科技含量,做强做大这些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农业经济类论文:现代化农业经济惠农政策分析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障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它既为农业发展创造需求,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提供资金积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的物质条件把农业装备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用科学技术种田。面对一些偏远的山区,环境地貌无法改变,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专业知识来和土地要收成,较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农业在社会化生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服务,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实施的很多惠农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虽然惠农的政策不是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从一方面调动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积极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宏观帮助,在农产品价格和相关的惠民政策上给农民实在的好处,提起农民的积极性。

(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世界各国为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都实行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如美国,尽管它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接近或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一倍,但是,它为了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应付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仍然在国内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保护。我们应借鉴其做法,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法律手段是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确保农业保护连续、稳定的实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20世纪5 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年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主要依靠: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发展的后劲。据研究,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仅仅是0.1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资低的国家之一。为此我国已经制定农业投资的具体计划,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2、加快农村教育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虽然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握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成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国家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就业人口1051万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约300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安排财政资金972亿元,建设5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22个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产、供、销于一体,把农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它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我国农业经济的前景

近年来,中央支农、惠农,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欣欣向荣、农民喜气洋洋。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十一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我国的农业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对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让农业现代化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让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农业经济类论文: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分析

1前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打牢农业根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明确分工负责,落实管理责任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及时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及时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及时责任。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加强相互监督,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以县为单位,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都必须建立专账。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3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4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近几年,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益。只有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以协调部门管理和减少资金周转环节为重点,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过去支农资金以分散建设为主,农口各部门条条管理,很难“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有利于较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5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

实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专门负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预算、项目方案的审批、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竣工后的管理进行监管。把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每一项财政支农资金都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同时,要严格拨款制度,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本着“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内部拨款制度,根据单位用款计划及时拨付支农资金,保障了支农资金的及时到位。

6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举措,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从基地生产、品种研发、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政策体系,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应该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区级农业财政财务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程序。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重点指导、绩效考评,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7实行集中支付,提高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拨付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涉及村级的支农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写出专题报告,报乡、镇长和财经所长审核签字后,分期分批从村级支农账户上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严禁以取现金支 票等方式由乡镇、村干部代领专款。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建立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所有工程项目资金必须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县乡财政将停拨或不予拨款。

农业经济类论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关于__公司林板一体化项目的思考今年3月以来,__公司对__的林木资源和板材市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深入调查,并有两名相关人员来到__进行了实地考察。据他们调查了解,__板材市场巨大,市区内的板材销售商多达七千家以上,其中的板材市场经销商就有二千多家,所经营的木工板、刨花板、层板等系列产品主要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西、上海等,甚至有部分依赖进口。为此,该公司决定来__投资,兴办年产10万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满足重庆板材市场需求,拓展公司发展目标。他们对我县的土壤、气候、招商环境等进行考察后认为,他们引进的速生美国三角叶扬杂交品系很适合在我县生长,拟把10万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建在我县,并在我县配套造林10万亩。我们也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建议以__公司入驻我县为契机,尽快启动我县速生丰产林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一、速生丰产林建设具备良好的启动背景1、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每公顷蓄积量也只有70.38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中幼龄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部林分的71%和41%,全国近60%的木材采伐利用来自中幼龄林,木材供给能力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木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口量逐年递增。20__年进口木浆375万吨,是1990年进口量的11倍;20__年我国进口原木2500多万立方米,为1996年进口量的7倍多;木材及其制品已成为继钢材和化肥之后的第三用汇大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木材需求将继续增长,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到20__年,国内木材缺口将达0.6—0.7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更是将达到1.4—1.5亿立方米。在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亩,远远不能替代其它木材。而据20__年杨木市场预测资料显示,20__年木材总需量为24,400万m3,比1999年增长69.4%,平均递增5%左右。其中,杨木总需求为10,000万m3。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木材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限制和禁止木材特别是原木出口的国家日益增多,进口市场难以长久依赖。所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曾说,满足木材需求,“必须立足增加国内木材产量”,“大力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才是最终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2、符合宏观林业规划20__年新春,国家林业局吹响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号角,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未来十年,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全国兴起一场绿色革命,植树造林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经国家林业局规划,国家计委批复,已于20__年8月正式启动。它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的产业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速丰林建设工程。根据规划,整个速丰林建设工程建设期为20__年一2015年;工程总投资为718亿元(其中国家注入资本金144亿元,占20;银行贴息贷款502亿元,占70;其它72亿元,占10),建设范围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自然条件优越,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利影响的18个省(区)的886个县(市、区)和__个林业局(场);基地建设总规模为1,333万公顷,其中新造人工林618万公顷、改培现有林715万公顷。在全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生长林木蓄积量19,958万立方米,出材13,337万立方米,可提供国内生产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到2015年,可使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可见,速生丰产林是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增强和发展林业实力的一项“希望工程”。__市委、市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根据我市目前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人造板、造纸企业生产现状,提出了要在全市建成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好用材林、竹林和工业原料林,基本实现木材供需平衡,减轻生态压力。我县地处__区,已属全市规划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区县之列,具有发展速丰林的难得机遇和条件。3、有着良好的政策优势(1)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生产的木材允许产销直接见面,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去年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也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于重点公益林,要严禁采伐;对于一般公益林,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对于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要大胆改革,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要自主采伐。(2)产业准入进一步放宽。《决定》指出,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除经营状况良好的股份合作林 场、联办林场等其他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3)投资政策更加优惠,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决定》指出,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抓紧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将补偿基金分别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中央将根据林业建设的特点,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对造林育林者的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允许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等。市委副书记聂卫国在去年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要调整林业税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的负担,要改革现行育林基金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切实做到还利于民。二、我县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位于__平行岭谷区,东部边缘为华山山脉、草山山脉,西部边缘为__山脉,南部为__台地,中部为丘陵区,幅员面积__平方公里,总人口__万人。气候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__℃,多年平均日照时数__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__毫米,无霜期__天,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配合协调等特点。土壤主要有黄壤、石灰土、紫色土和冲积土四种类型,以紫色土居多,土壤肥沃,质地深厚,坡耕地面积__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达__公顷。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柏木为主,杉木、青杠、桉树、杨树、洋槐、柳树、桑树、竹类也有分布,森林覆盖率为__。县内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__条,纵横交织,水资源总量为__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__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速生树种,特别是杨树的生长。2、技术力量雄厚。全县有林业专业技术干部__余人,高级工程师__人,工程师__人,林业助理工程师__余人,具有丰富的营造林、规划设计、封育管护经验,曾承担过长江防护林、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曾开展69黑杨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经国家验收取得引种成功,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69黑杨在我县已大面积推广,现长势良好,能够保障原料基地建设的业务指导。同时,还具有一支业务能力强、公平、公正执法的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能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__公司具备担当产业龙头的能力。该公司注册资金__人民币,是以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公司,从事林业项目的开发与投资和各种营林项目的建设及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聘有国内林业方面的造林、育苗、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微生物肥料及规划设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本公司的技术顾问与工程师。公司在__有三个大型育苗基地,在__、__、__、__等地投资和建设有大、中、小型的林业项目。这也为该公司来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3、所选树种特性较好。____公司所选择的美国__树是我国培育和引进的品质速生树种,在__、__、__、__一带大面积的用于营造工业用材林。该公司在__、__、__等地建有育苗基地和配套林,培育推广经验丰富。该树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易生性,有土即长,当年扦插,当年成林;二是具有速生性,当年高达x-x米,地径每年能长x-xcm,一年八个月的树高度xm,地径xcm,胸径xcm;三是具有再生性,杨树采伐后,幼苗可以从根桩上萌发起来,可多次轮伐;四是具有适应性,在低气温-x摄氏度—-x摄氏度、ph值x—x,含盐量高达__m(地即海水盐分的三分之一)的土壤中均可生长;五是木材品质好,纤维含量高,纤维长度长(抗压、抗弯、抗拉、抗剪等能力),不空心、不黑心。4、市场前景广阔。据该公司的相关人员到__的实地考察了解,__境内板材厂较少,林木资源严重不足,经销商多从外省进口销售板材,且由于运输等原因造成其价格相对较高。公司__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能为年产__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提供充足的原料,巨大的市场也可为公司的良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三、公司拟进行的项目规划1、项目内容及地点:在县境内建设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以提供造板工业原料林为主。2、项目规模:__万亩3、建设期和采伐期:建设期为两年,即从__年—__年;采伐期采取从种植后第三年开始间伐,四年一个周期,需两个以上的轮伐期,即从种植到终止其砍伐期限为__年。4、基本的经营模式:以“公司 基地 农户”为基本模式,实行业主出资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动力,合作造作,定单收购,利益分享,企业加工的动作方式,实现育苗基地化、造林管护专业化、经营管理集约化、出售与收购合同化的管理。由于市林业局目前正在向国家林业部报送《速生丰产林规划方案》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方案》,估计要等到9、10月份才正式批下来,所以应支持公司先期在高安镇租赁500—1000余亩土地建育苗基地,今年秋季在高滩河、大沙河、龙溪河两岸等栽种近5000亩的杨树,完成全县今年的“长绿长防”建设任务,为明年的 宣传发动提供样板工程和为启动林间饲养创造条件。20__年完成5万亩的栽植任务,20__年再完成5万亩的栽植任务。5、投资概算:项目建设总投资12160万元(按10年计算)。其中:①种苗款:2元/株×220株/亩×10万亩=4400万元②管护及抚育费用:376元/亩×10万亩=3760万元③建加工厂费用:约4000万元6、资金筹措设想:主要利用速生丰产林相关政策、长绿长防工程政策、业主投资及银行信贷等。7、农民经济效益分析:一是前两年农民可进行间种产生部分收益;二是两个轮伐期(10年),可产生收益44立方米(每亩出材量)×10万亩×400元(公司保底收购价)=17.6亿元,按公司在其他省市的与农民三、七利益分成算,则10年农民可收益17.6亿×0.7=12.32亿元。三是10年公司林产全部交还农民或国家后,每年产生收益近2亿元。8、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将有很大改善,森林植被覆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量120.3万吨/年,减少泥沙入江量15.7万吨/年,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年可增蓄水量380万立方米,年保土70.0万吨,洪灾、旱灾减轻,将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四、公司提出的有关意见1、提供优惠政策及投资环境:(1)政府引导和协调__公司与有关村社农民签订合作造林、定单造林协议。(2)政府协助部分专款投资以及成林后的抵押贷款的落实。(3)实行轻税薄赋的税率扶持政策。原来的林业税赋主要是针对采伐天然林木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现在面对人工商品林,为能起到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人工林的营造上来,应尽快出台针对人工商品林的优惠税赋政策和大力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不合理收费。(4)在投资造林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林地使用、林产权、采伐权等审批上给予提供快捷的保障。(5)稳定和完善林地使用制度,特别是对速丰林用地,结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赋予和保障使用者有不少于2-3个轮伐期以上的林地使用权,及允许其随林产权继承转让抵押等。(6)改革现行的限额采伐管理办法,在商品林建设过程中,允许投资经营者按经营方案和定向培育的要求,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采伐规程条件下,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木,自主转让,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7)实行长周期、匹配资金、较长宽限期和低利息以及财政贴息贷款等信贷扶持政策。为继续坚持走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路子,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优惠鼓励的原则,在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长期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向林业投资、投工、投劳和进行其它投入,政府要对造林给予更多的资金配套和补贴支持,以贷款贴息和造林补助为手段,把闲置的林地资源和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把城乡居民的存款合理引导到林业建设项目上来。(8)给投资企业以充分的投资自由度,即允许投资企业在__县境内任何宜林地或允许造林地、采取不同形式(在合法的前提下)投资造林。2、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立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林业宣传力度,确保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投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出几个乡(镇)作为造林专业乡(镇);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行业和广大林农发展速生林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目的;四是建立林苗、林地评估机制及操作办法,为公司的以下运作创造条件。(1)解决贷款抵押的问题;(2)解决企业与农户合资合作造林创造条件,解决资金投入问题;(3)解决限制林木资产变现问题,缩短林木变现周期,减少投资风险及扩大再造林的资金问题。五、对县委、政府决策的有关建议1、及早启动项目论证。在公司有合作诚意的前提下,尽快召集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农机局、供销社、招商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就该项目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2、及时争取规划项目。据了解,市林业局20__年规划给__的速生丰产林面积只有5万亩,与__公司要求的10万亩有5万亩缺口,建议县林业局积极与市林业局协调,抓住__公司在__投资的有利时机,争取10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林规划,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3、加强规划、引导和协调。把__公司的资本金投入和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到位作为支持其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减少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的风险。坚持“订单”农业,扶持产业规范发展。对__公司与有关村社农民签订的合作造林、定单造林协议要积极引导和协助,尽可能的保护双方合法的权利和义务,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4、明确相关优惠政策。我县已出台的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应充分给予__x公司享受。一是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即新办投资企业和兼并、收购企业,从企业实现销售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由同级财政按以下比例奖励给企业;①生产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及时至第二年全额、第三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实得部分及时年全额,第三至第五年30;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及时至第五年40。②非生产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及时至第二年全额、第二年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实得部分及时至第五年30。③对__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项目、出口创汇企业、利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财税扶持政策。二是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①在县内投资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县级部门有权减免的行政事业性规费一律减免,无权减免的按低标准收取。②板材加工工业项目建设证照办理,有关部门只收取工本费。三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①严格按县委、县政府《关于设立影响发展环境投诉电话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由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受理__公司的相关投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②未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强制组织__公司参加各种培训,评比、赞助、协会。③对__公司发放“绿卡”或“优惠卡”,在县内享受多项优惠政策。5、启动一批速丰林政策。待__市上报国家林业部的《速生丰产林规划方案》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方案》审批后,及时与市林业局衍接,在相关政策范围内,出台我县人工商品林的优惠税赋政策。如,稳定和完善企业林地使用制度、赋予和保障企业2个以上的轮伐期、科学宏观的规划全县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乡镇、提供快捷保障的林权证、采伐证的审批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综上所述,在相关政策法律范围内,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化动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发展速生丰产林工程的机遇,建设规模化的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打造林板一体化的“林材__”,是我县目前推动“三农”工作的又一条较好路子。

农业经济类论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

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惟有这样,才能在一般与具体相统一的辨证关系下,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构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途径前,还须考察其自然禀赋条件、比较优势等具体要

素。

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阐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发展。因此,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1)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2)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吸纳。为此,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农业经济类论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摘 要: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途径入手,进一步讨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促进

1 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

1.1 区域布局效应 针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让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含农业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机构,只有对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合理的调整,才能使其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真正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优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产业要素转移效益 农业经济结构一旦发生变动,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与产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会出现收缩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与产业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转移,而生产要素的主要转移对象通常四收益效率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的转移过后必然能呈现经济总量上升的趋势。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农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50%以上的比例,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等所占的比例就很少。基于生产率这个角度开分析,我国四大农业部门中种植业在在生产率方面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下滑,与此同时其他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趋势。

1.3 生产化的效应 对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实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针对目前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人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因此,目前的农业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2 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增长

2.1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供给的改善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要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应该对农业供给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合理的调整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转移,实现农业结构的改善。在对农业供给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劳动力、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等。实际调整的过程中,资源禀赋、自然条件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低限度保障的基础之上,才能深层次对结构调整方法进行研究。劳动力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程度,所以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度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资金供应的满足程度与投向重点也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针对农业供给的资金却略显不足,而且在地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环境因素则是指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需要重视并不断的加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改进的效率,才能拉近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距离,并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从而将产业关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使其所需要的消耗资源减少,并降低成产成本,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工具、新材料、生产工艺等等,这有才能体现经济分工的细节之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2.3 加强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基于长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基于短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体现是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农产品需求结构一旦发生变化时,农业经济结构也必然会出现对应的变化。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来分析,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不断改善的需求。

总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建立在农业部门发展之上。最近几十年,我国农业经济从数据上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来对比,农业经济依然处于弱势。希望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而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抓住阻碍发展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与调整。

农业经济类论文: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及其优势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目前党的首要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也不断提出新的农业发展目标,其中,农业信心化和信息服务等已经开始实施建设。所以,农工业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拓宽农业的发展范围和前进的有效途径,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极其总要。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发展方针,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农业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指导。作为当代农业创新的前进动力,农业信息化为现代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导了其前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过渡,虽然,整体状态都有所提供和改善,但是,我国却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还是发展知识型农业上都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另外,如何发展市场农业经济和如何根据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也都是我国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同步发展策略,有机结合各种相关知识,与其他各产业互相帮助,互利共赢,提供一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课题。我国对农业管理的创新意识提出的时间相对先进国家来说比较晚,虽然我国对此项目研究的起步晚,但是我国已经摆脱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向多样化研究趋势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的经济管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开始引入数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逐渐灵活多变,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另外还常采用理论实证结合分析法。这些各具优势的研究方法都有着其相应的研究效果。理论分析有理论归纳又有逻辑演绎,建立命题又对理论分析。世界上大批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模型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理论研究的其中重要的代表。实证研究则是对实证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进行演绎分析,绿色生态食品的研究以及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实证研究。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方法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的高水平,又向另一种未知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手段一直在优化,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量经济模型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发展的日益成熟稳定性。此外,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研究模型。通过新理论的应用和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引入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丰富其知识内容,结合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文献,把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尽可能地发挥其研究价值。以下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以围绕模型创新为主要入手点。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敢于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勇于对知识探索创新,其中以着名的选择实验和乙醇扩张实验为代表。通过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不仅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科研人员挖掘内在的探索发现的欲望和潜力。

2、优化已经存在的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地扩展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一批钻研创新的同时,也存在大批的优化完善已有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员。对所存在的研究方法的改进工作已经有了显着的成果。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还促进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其他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农经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始逐渐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也逐渐出现在农经问题研究中。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性。

三、结语

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一些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出现在国内外的创新研究方法,提出信息化农业的现实作用,并且强调创新研究的优势,以便得出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推广的可能。

农业经济类论文:生态农业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及时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农业经济类论文: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品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

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三、结束语

60年来,上林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林县委、县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全新的发展思路。在大力抓好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推进“农业稳县”战略,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