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南方农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论文
1南方山区水资源分布的现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一般情况下都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另外因为我国气候特征是太平洋季风气候区,因此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会受到不同季节干旱的影响。我国南方山区丘陵面积相对较大,多样化的繁杂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地面径流的再次分配,从而也就减少了天然水的利用率,尽管南方水源比较充足,但是降雨时节不均匀,利用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农业的实际生产,所以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技术非常有必要。
2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和手段
农业节水虽说属于水利工程,却囊括了不同方面的学科内容以及相关技术。
2.1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主要就是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池等方法储备水源。一是修建蓄水池,从地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入手,在旱地上方挖掘蓄水池,将储备的水进行农业灌溉。在蓄水池的修建过程中,必须使用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如果部分地区连通环山沟的话,那么可以硬化引水沟。在蓄水池的池底设计水阀,配套低压输水管道,该管道尽量入地深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道的老化,延长使用年限;二是深沟埋肥。通常情况下,这主要针对于经济作物旱土,从不同农作物的性质进行入手分析,挖掘1~1.5米的深沟,同时埋入有机肥,培肥土壤。按照相关的实验分析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吸水能力;三是使用土壤改良剂。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疏松土壤,提升土壤积蓄水能力,以期能够适合更多的所有旱土和大部分水田。
2.2保土保水技术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性在于降低地表径流,避免雨水对于土壤造成的损害,维持土壤的水分。一是坡改梯技术。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在地面坡度在5~30度的坡地,利用土地平整,以期能够改良地形形状以及调整土壤内部环境,最终确保土壤的保水目的;二是分厢套作。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坡度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利用构建水平厢面,处理地表径流,同时利用表面作物进行覆盖,避免雨水对土壤养分的流失;三是增施保水剂。这种成分主要是吸水树脂,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其能够较好的吸收非常大的水分,接着将其进行逐渐的释放,让农作物更好地利用。
2.3节灌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滴灌、管灌以及其他一些类似手段,其较大特征在于可以改良当前的灌溉模式,使用一些节省手段,按照一定的标准使水分用在农作物上。一是喷灌技术。这种喷灌技术对于输水过程造成的影响最小,可以随意地控制水量,很难出现一些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其能够较好的促进灌水的有效率和利用率,推动农作物的增收;二是膜上灌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都是在地膜覆盖栽培前提之上不断演变的全新地面灌溉手段,具体的方法就是把地膜平铺在沟中,使用地膜输水作业,利用地膜放置苗孔以及灌水孔渗给作物的灌水措施,这种方法的较大特征在于节水和控制杂草蔓延的优势,在南方一些山区水源匮乏的地区使用比较普遍。
2.4抑蒸技术
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使用也非常广泛,其较大特性就是能够降低土壤同作物的蒸发,降低水资源的损失等。一是地膜覆盖。主要是避免水分蒸发,确保土壤的相对湿度,加强土壤的有效积温,实现农作物的快速增长,降低用水量,这样才能够适合更多的旱作栽培,具体方法就是进行分厢盖膜,两厢相互之间预留30~35厘米的土沟进行降水处理,按照土壤的实际情况对土沟进行围堵或者排水处理;二是秸秆覆盖。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几乎所有的大田以及旱土,其不但能够较好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同时还能够较好的进行保温处理,另外其还能够加强土壤的有机质。旱土按照作物种类的差异性,通常可以覆盖1~10厘米不等的厚度;三是使用抑蒸保护剂。化学抑蒸保护剂类别非常多,一些参加到植物代谢,关闭气孔,降低蒸腾,还有一些在叶外形成保护膜,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水分蒸腾;还有一些减少叶面温度,降低蒸腾。
2.5农艺技术
这种方法主要是选择一些抗旱优良品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改良,降低高耗水作物,实行深耕以及深松处理。一是选择一些抗旱节水型优良品种,这种主要就是选择一些生育期较短,根系比较发达,叶面较小的优良经济学性状的品种能够在旱区以及山区进行种植;二是避旱种植。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按照区域性气候特征,将种植作物的壮大,成熟期避开高温等;三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良。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将改稻———稻耕作制变化为稻———菜———菜,菜———稻———油等。这样就不但能够节约用水,同时还能够改良土壤的结构,实现农民的增收;四是进行深耕以及深松。这种方式在农业中使用非常广泛,其可以按照差异化的土壤质地结构,在之前的耕作条件下上,依据节水农业的具体要求,规划和设计出耕层深度以及有效活土层深度,同时采取少耕以及免耕的措施,以期来提升保水蓄水的能力,降低地面流失以及蒸发现状,最终推动根系发育,递增抗旱以及抗倒伏能力。
2.6防漏技术
通常情况下,都是指输水过程的防漏以及农田防漏情况。一是对于输水渠以及灌溉沟的防漏。这种主要是粘性土沟利用人工疏通,清理漏眼的手段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做到防渗漏效果;二是农田防漏。这种技术就是对砂性土壤,以及没有犁底层等类似水田进行防漏,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粘土来改良土质,填堵砂眼,假如周围具有排水沟的话,那么就应该将沟进行填平。假如必须进行撇洪沟的话,那么应该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以及进行灌溉处理;三是田埂防漏。田埂漏水的主要因素就是清除一些是砂质结构,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对这些漏眼进行人工处理,使用药物对危害动物进行消灭。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了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寻求出的节水方案和办法。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局势不断加剧,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不利消息。因此必须实施相关的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罗莲花 何海华 单位:柳城县农业局 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
南方农业论文:营养体农业与南方草业的发展
1我国南方气候资源的特点
以淮河和秦岭为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但光照相对不足是我国南方各省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这刚好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1)。
1.1降水充沛
就水资源来说,我国南方各地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1000~1200mm以上,广西北海甚至高达2400mm,比降水量为500~600mm的黄河流域约高1~3倍,是西北内陆地区的10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北方常年都是干旱严重,而南方则除了季节性干旱之外,常嫌阴雨天气太多。
1.2热能丰富
0℃以上温度的持续期是评定一个地区农时季节长短的指标,0℃以上的积温是反映该地区总热量的指标。我国长江以南各地0℃以上的持续期日数均在340~365d,而北方各地多为200~250d,长江以南0℃以上的积温为5500~8000℃以上,而北方各地则约为2500~5500℃。说明在热能资源方面,南方较北方有着巨大的优势。
1.3无霜期长
南方各地为250~365d,许多地方几乎全年都能种植作物;而北方则为100~200d,好些地方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或者是一季有余但两季不足。
1.4光照相对不足
年日照百分率北方为60%~70%,而南方仅为40%~50%,尤其是川、黔两省仅为30%左右。就日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百分率来看,北方为60%~70%,南方为40%~50%;就年日照总时数来说,北方为2400~3200h左右,南方仅为2000~2200h;以日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计,南方为1200~1600h,(成都和贵阳地区仅为800~1000h),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高达1400~1800h;如果按0℃以上持续期的日平均时数计则长江以南为3.5~4.4h,而北方为7.0~7.2h。显然南方的日均日照时数仅为北方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例如贵阳的冬季一季的日均≥10℃的日照时数仅为180h,长沙也只有267h,而北京则高达603h。所以光照相对不足是我国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2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
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主要在于种植制度和收获目的物的不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栽培作物必须完成其全生育期,籽粒产量越高越好;而营养体农业则是以收获茎叶,即营养体为目的,营养体的可利用养分越高越好,亦即在植物体纤维化和木质化之前进行收获。所以应利用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即植物生长“慢—快—慢”(图1)的特点,在其完成大生长期,亦即对数增长期时,立即刈割,作为饲料饲养草食动物,使草食直接转变为肉食。虽然是植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其实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长过程也都遵循这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因此,在大力发展营养体农业,以草食直接换肉食时,除了草食生产需要运用生长曲线原理,使草食营养物质的产量尽可能较高之外,动物生产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原理。这就是说要改变农牧民常常要在所养动物达到较大体重后才出栏的传统思维方式,而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后即应出栏。这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内蒙古牧区10月龄羊的出肉量为13.8kg,2岁羊的出肉量为21.8kg,4岁羊的出肉量为25.8kg,5岁羊的出肉量较高,为27.6kg,是10月龄羊出肉量的两倍,但饲料消耗量为10月龄羊的11.2倍,说明10月龄羊的饲料转化率比5岁羊高4.6倍,再加上人工和设施的消耗,则10月龄羊的经济效率比饲料转化率还要高得多〔4〕。因此,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看,应在10月龄出栏。
由于收获目的物和种植制度的不同,与传统农业相比,营养体农业具有诸如生理生态、耕作、投入和产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最近几年,湖南、安徽和河南等地因水稻种子的原因出现了几次重大引种事件,给农民造成了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等重大经济损失。这是因为水稻要完成其生活史,在生理生态上就必须满足其“三性”要求,即必须满足其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纬度、不同海拔进行异地引种如果不能满足这“三性”,水稻就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这就是传统农业常常可能出现的重大生产问题。营养体农业则因是以收获营养体为目标,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时即可收获。因此,异地引种时没有纬度、海拔或区域的限制,只要作物的营养体产量高,营养品质好就可以进行异地引种,不用担心出现不抽穗、不结实以及“寒露风”等诸多问题。在耕种栽培上,因营养体农业使生育期变短了,从而简化了农事操作。也由于营养体农业的生育期缩短了,在大致相同的生长期内,可比传统农业多收获1~2次,与之相对应地可增加1~2次对数增长期,减少1~2次生长缓慢的生育后期。与此同时,因第1次收获是在对数生长期完成时进行的,其时地下部和被刈割基部残茬已积累了大量养分,比一般作物种子多几十甚至几百倍,因此第1次收获后,再生苗的生长速率比由种子长出的实生苗要快得多,从而可使生长缓慢的生育前期缩短或简化。所以在产量上,营养体农业显著高于传统农业(表2)〔5〕。许多农作物诸如水稻和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出现在生育后期,营养体农业还可以避开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可以大大节约农药和人工等成本的投入,可以保护作物害虫的天敌,减少环境污染,可加速绿色食品的生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营养体农业与传统农业对光能利用的差异
营养体农业与传统农业对光能利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因是在光合效率较高,营养体较大的生育期收获,避免了光合效率下降、逐渐走向衰老的生育后期的出现,从而使收获次数增加1至2次。在空间上,因生育前期是功能逐渐发展壮大的阶段,叶面积指数低,许多光能都没能被叶片捕获,营养体农业则只有头一茬的生育初期漏光现象严重,收获后再生第二茬时,因经过了一个生长盛期,地下部分和残茬内贮藏的营养远远多于种子胚乳中的养分,使再生茬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及时茬,从而避免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时的漏光现象。在生理上,增加了一至二次生长旺盛期,缩短了相应的生育前期,避免了相应的生育后期,这在功能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般禾谷类作物如水稻生产稻谷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5%左右,但其生育中期,即对数增长期可高达3.7%〔4〕,尤其是在生育盛期收获,不再有分蘖的退化和死亡,也就不再有无效分蘖,并且由于收获时期较早,茎叶不但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木质化和纤维化程度低,营养价值高(表3)〔4〕,使光合固定的CO2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物质运输上,因无须将光合产物集中运往籽粒,故可大大节约经化学固定的光能——光合碳同化物,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因此,其营养物质的产量一般相当于生产饲料的营养物质的2~4倍(表2)。
4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对光照要求的差异
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能源,植物体构成成分的90%~95%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光照无论对营养体的生长还是对籽粒的形成与发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光照的要求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谈到光照,人们就会很快想到光周期的问题,即长日照、短日照和日中性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对于感光性很强的作物品种,如粳稻品种,在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即使是在早春3月播种,也必须在其对短日照的要求得到满足后的10月前后才能收获,双季稻区如果在早春错误地播种感光性很强的作物品种,就会白白地损失一季收成,这就是传统农业中异地引种时常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反,对感光性很弱的油菜或黄瓜来说,只要温、光、水、肥、气能满足其生长要求,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播种,都能正常开花,获得好收成。这种光周期问题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属于低能光反应,只需几十瓦的光强度就能完成。其实,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需要不可替代的高能光反应。
对于植物营养生长来说,即使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只要光照强度在其补偿点(一般作物为400~4000Lux)以上,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促进其生长。所以一般植物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也可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营养生长。但对于生殖生长则不同,仅仅是高于补偿点的光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光照,这是因为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对强光照的特殊要求。控制光照条件的一般田间实验都验证了穗分化后期,尤其是雌雄蕊开始分化直至生殖细胞形成期,特别需要强烈的光照。Ruhland将花芽分化分为8个阶段,其中及时个阶段必须有很强的光照才能完成,第五至第八个阶段也须有光才能完成,只有第二至第四个阶段需要在暗中进行〔5〕。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光照,作物的花芽分化就难以启动,或者即使启动了,也难以正常完成其整个分化过程。这就是我国贵州、湖南等省的许多地方冬季小麦产量常常不足1500kg/hm2的最主要的原因。最近,任继周院士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在温度年较差16℃以下地区,总辐射量418kJ/cm2以下的地带以植物营养体生产为宜;在544kJ/cm2以上的地带,以生产籽粒为宜;在418~544kJ/cm2的地带,则两者都可以生产,但仍以生产营养体较为丰产、稳产〔6〕。
5营养体农业是我国南方草业持续发展的新对策
我国南方14省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0.79亿hm2,其中约80%可以开发利用,但现在开发利用的实际面积不足20%〔7〕。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耦合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草山草坡中,人工草地所占比例很低,而天然草地的水肥条件差,饲草的生产率低下,因而产量低,质量差。对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改善和引进新的饲草资源、引入营养体产量高的饲草品种着眼,并可引入饲用灌木品种,尤其是豆科灌木。这样既能增加饲料产量,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土保持。
广义的草山草坡还应包括草山草坡上已被垦荒的耕地,包括田和土,因已被垦荒,其土壤状况、肥力水平、水分条件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因而在土地生产力上比一般的草山草坡要高得多。我国南方目前有很大比例的田土从深秋到早春基本上处于休闲状态,例如我们在安徽、湖南和贵州等地区就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013-01-04-02)进行考察时发现,有大量农田在收完水稻(一季晚稻或双季晚稻)后就处于休闲状态,许多旱地收完烤烟等作物后就基本没有再种植庄稼。例如仅湖南每年就有130多万hm2冬闲地,笔者在湘西凤凰县看到有数百亩一片的旱地冬季处于休闲状态,广东每年至少有70%的休闲田。此外还有一部分田地虽然种上了小麦等作物,但因光照不足,雨水偏多,赤霉病、白粉病等发病率高,因而小麦籽粒产量仅1125kg/hm2,农民得不偿失,故而种植面积还在逐年下降。
如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广营养体农业,充分利用冬闲地,将使农民额外增加一季收入,并大大地促进牧业尤其是草食动物养殖业的发展。例如在黄淮海棉区,每年10月中旬棉花收获到次年4月中旬植棉前,棉田大约有1/4的光、热、水、气资源没有得到利用,经种植冬牧70黑麦养畜,棉田的种植制度由过去的一熟制改为棉—草两熟制,每公顷土地的纯收入由4665元/年一跃增至8945元/年,增加了91.2%〔8〕;又如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证明,冬季营养体农业产量比传统农业要提高2~4倍(表2)。尤其是蛋白质产量比传统农业高4~5倍。因此推广营养体农业,对整个膳食结构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我国南方是水稻、糖料蔗、油料等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地位。我国地形多样,地貌复杂,山区面积广大,丘陵山区比例超过50%的省份广泛分布在中南、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南方农业发展与平原地区差距都在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南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南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高端制造战略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农业机械被列为重点支持的十大重点领域,这对我们农机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三农”工作,标志着农机行业从此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标志着我们农机行业真正的黄金时代的来临。《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国家发改委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编制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及包括农机在内的6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重点发展大力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精密播种机等粮食作物装备,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机械,推动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三)《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7月30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部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会议强调了了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是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成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推进重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经营体制、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多个方面。
(四)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2015年7月22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普遍都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失去支撑;反过来说,也只有根本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农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
(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了该政策,重点部署了“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多项重点任务。
二、我国及南方地区农机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及时位,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农村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农机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已日益凸现: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型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步伐缓慢;资源环境制约力加大,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凸现了行业结构不合理及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带来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机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适合家庭联产承包制使用的中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轻便型农机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适合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大型农场使用的大中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机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南方农机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业劳动者对追求农业效益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利润表现出了强烈的冲动,但是由于一系列实际问题,导致我国南方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较北方受到了更大的制约。我国南方土地以个体经营为主,加上土地类型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零散,也因为农艺与农机的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同时,我国南方小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性,也因此带来了盲目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缺少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能力,面对价格较高的中、高端的农业机械,即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他们来讲还是难以承受的价格,因此在南方小型农业机械较为普及,中、高端农业机械推广仍有一定的困难。
三、推进农机产品的应用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农机装备技术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焦点。
(二)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色。
(三)加快实施实施智能制造,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农机行业要以国家推动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农机典型骨干企业内,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农机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依托一批国内外工厂设计团队,构建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据库,选择若干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从工厂整体规划着手,通过对生产线的构成、工艺布置、设备和工装等的分析,并且充分考虑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结构变化趋势,找出影响生产节拍的主要因素,从而对新规划的厂房或原有厂房进行改进,使之更符合生产需要。
(四)政府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完善市场推广政策: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营造规范有序的公平市场环境。优化财政支持方式:创新中央财政资金安排方式,探索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逐步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金融政策扶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产品融资租赁业务,通过履约担保的方式降低业务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实施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加快推进我国南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一)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
随着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提高,南方双季稻地区迫切的需求,工厂化育秧的新技术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替代传统的水稻生产和模式。工厂化育秧的实现、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传统大田育秧的短板,试验表明以工厂化育秧与传统育秧比较,工厂化育秧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影响、有利于机械化高速抛插秧、改善作业条件、提高生产率和高产稳产的优势。广东科利亚拥有成套的育秧先进技术及联动提供的抛插秧机、育秧成套设备、半喂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干燥机等装备,这些高端农机产品的应用能使水稻每亩增产10%以上。而我国工厂化育秧率受制于补贴政策的缺位,普及率却不足1%,尚处于发展初期。极低的普及率成就了市场未来的巨大空间。这种空间将爆发性成长成为现实:一是2010-2020年全国新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任务,是产粮市、县政府有巨大压力,有发展工厂化育秧加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动力;二是与糖料蔗收获机一样,新的农机补贴政策不只限于农民,将有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广东科利亚已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现在蓄势待发,多方位投放市场和推广。为支持我国南方水稻全程机械化做大做强,江西省农机局支持江西科利亚公司在全省建立农业服务性育秧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首先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全建制规划44座育秧工厂化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全国建设500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的实施进程,并优先报请农业部审批,以获得支持,同时由江西省农机管理局负责召开全省协调会,推广育秧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经验做法。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积极支持乙方优先使用江西省科利亚所生产产品的进行鉴定、推广及补贴。
(二)加快推进糖料蔗全程机械化
南方地区是糖料蔗的主产区,目前机收率还没突破1%,中央政府出台专用政策利好将实质性带动糖料蔗全程生产机械化进程。蔗糖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物资,2013年全国糖料蔗种植面积约2497万亩,是全球第3大产糖国,但目前仍然有300万吨蔗糖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南方地区糖料蔗生产条件差,基本采用人工种植、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原始分段式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级,还不足1%。多年来糖料蔗机收的突出问题没有突破,现在在国家的层面上出台专项政策予以优先解决糖料蔗的机械收割瓶颈问题,一是国家正在执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力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以摆脱糖料蔗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业发展缓慢的困局,其中广西自治区计划2015年至2020年实现500万亩双高(即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国家预算内专项总体投资首期239亿元人民币,其中广西138亿元,云南81亿元;其中,良种、良育36.2亿元,全程机械化投入30.1亿元,其中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给糖料蔗产业联盟体安排20.1亿元作为研发企业补偿,要求2020年糖料蔗机收率达到10%以上。二是农机补贴政策力度加大,2015年以前只能是农民购买糖料蔗联合收割机才能享受国家购机补贴20万元/台。2015年国家农业部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糖厂和从事糖料蔗生产的服务组织购机也能享受国家购机补贴额力度从每台20万元提高到40万元/台,广西藏族自治区更是追加省级财政补贴25万元/台,加上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落实,购买糖料蔗收获机的经营组织和个人从事糖料蔗收获就有利可图,将激活了糖料蔗收获机的市场。
(三)建议和要求
1.适应南方双季水稻、糖料蔗生产新业态的变化,原有的农机农业补贴科目、补贴对象和方向应适当调整,成为长期政策,使用量和保有量持平发展、良性发展。
2.水稻全程机械化及糖料蔗全程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要求由中央和省财政为主出资投资。比如育秧工厂单项工程基本是农业设施,现行农机补贴目录对不上号,如财政不予补贴,种粮的全程机械化是永远搞不起来的。农业项目的经济评价标准是投资收益率允许低至6%,但这个收益率,谁也不会投资,都是用政府各种补贴去弥补(不规范)。
3.政府决策,国家层面首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配合,地方政府牵头实施,南方农业机械化推进要先易后难,在有条件的乡镇成建制推进,取得示范效果后多方位推广。
作者:彭康益
南方农业论文:浏阳:一个南方农业市的产粮生态
浏阳,一座中国中部不起眼的城市。它是湖南省众多城市中普普通通的―员,但是一则新闻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它的身上,而南方粮荒的现实,更加深记者对这座一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强烈的兴趣。
“种田书记”成新闻
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易佳良作为“种田书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及各界的广泛争议。
和其余六人合股租种了本市溪江乡福田村2.8亩稻田的易佳良事实上十分低调。浏阳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透露,“事实上,对于现在媒体的炒作,易书记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的。”
易佳良曾经强调:“种田是我的爱好,我只想工作之余把劳动当作锻炼身体,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他也曾表示自己在1983年从政之前,曾在农村干了7年,对农活并不陌生,希望借助种田来达到劳动、健身、休闲的目的,而亲眼见过易佳良种田的农民也承认:“他抛秧的动作看起来挺熟练,是个‘老把式’。”
但是,尽管易佳良低调行事,报道出现后,作秀、不务正业、怀有政治目的、另类等等猜想仍然层出不穷。
“种田书记”成为大新闻,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确实足够“个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新闻发生在南方出现阶段性粮荒,国家不得不紧急从东北调运粮食以缓解南方粮食压力的时候。
而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产粮重地,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浏阳市又是湖南这块重地中的一座重镇。
归根到底,是“粮食”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南方种粮大户的苦乐
43岁的刘国斌是农业部评选的“2007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在大多数农民无法忍受低收入纷纷放弃土地出外打工的时候,在整个浏阳市农民人均年收入6600多元的对比下,去年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万元。对此,他只是憨笑着对记者说“自己给自己打工,靠双手干活呗。” “3亩、5亩的没有效益,还不如出去打工。”刘国斌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现在一共种着348亩田地,其中绝大部分种植水稻。2007年他种植的早稻平均亩产400公斤,冬季稻平均亩产504公斤。 “前年我还只种着185亩土地,今年我估计能种上500亩地。”刘国斌不是在幻想,至今还有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交到了刘国斌手中。
“我们可以算笔账,要种粮食,先平整土地,再加上种子、农资、人工加在一起成本就超过600元,而一亩地的收益按现在的粮价算也就900多元,这样还剩下多少?如果一家只有3亩5亩地,他一年收入能有多少?”刘国斌不觉得别人不种地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笔很容易算过来的经济账,出去一个月打工就能挣3000块钱呢。”
2007年4月9日,刘国斌联合其他11户农户成立了浏阳市龙港农机服务合作社,他本人任理事长,参加者都是本镇各村的种粮大户,合作社除完成自己的耕种任务外,还负责附近几个村的耕地翻肥、施耕、种植、收割等任务。
现在,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了34户,其中300亩以上的大户有3家,100亩以上的也达到了10户。在这个合作社里的农户,平均年收入有3、4万元。
2007年8月,龙港合作社跟湖南省隆平龙伏种粮专业合作社签定了协议,成为后者的配套基地,从此走上订单粮食生产的道路,由后者提供良种及技术支援,在稻谷成熟后,后者还会以高于国家收购价20~25%的价格回收。
生产前景是好的,但是刘国斌也并不是没有怨言。首先一条就是成本涨幅太高。“尿素涨了30%,钾肥整整涨了一倍。劳动力的价格也涨了,去年我请了三个零工,每个人24小时25元。如果把大机械整笔投入计算在外,那么人工在我每亩田的成本里占了75%,而现在的情况,今年30、40元可能都请不到人。”
还有一个则是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去年评了个全国种粮大户,但是也就拿了张荣誉证书,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也不是要奖金什么的,也不是多要补贴,但是我想总应该和那些抛荒不种田的不一样吧?”
龙伏镇镇政府农办主任聂光辉替刘国斌把所谓的“不平衡”解释得更清晰,目前国家规定的应该给农民的补贴,在实践中有时到不了真正种粮的人手中。
现在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整个龙伏镇超过40%的农民已经成为职业农民工,脱离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是一个很大的困境,不种粮的农民把以自己名义承包的土地“租”给大户们,大户们以每亩地一定数量粮食按粮价折算为货币作为租金。
土地流转并不是买卖,也不是承包权的变更,如果把农业补贴给了实际种粮的大户,绝大部分原来的承包户不同意,它们宁愿不要这个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土地,不愿意自己名下的补贴到了别人手里。但是如果补贴给了那些根本没有种地的承包户,那么就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事实上,现在刘国斌还是在作出一定牺牲。他种着地,但很多补贴到不了他手里。”
作为产粮大户,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植保机、起垄机、开沟机、铲土机等等大型机械一应俱全,刘国斌总投入超过了35万元。“机械化,能出效益。比如有了大型机械,再有两个劳力帮忙,24小时可以平整土地80亩,如果有三个劳力,可以达到100亩;但是如果没有机械,散户们人工处理,那24小时顶多弄个5、6亩。”
但是,发展机械化则也面临着一个政策落实问题。聂光辉举了个例子:购买一台植保机,国家给予补贴的型号、品牌、卖4000多元,除掉国家补给农民的部分,农民自己要掏3000多元,但是类似功能的另一个品牌型号的植保机在市场上只需要2000多元。这里的问题就很严重,国家拿出很多钱来补给农民,但是农民实际上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多掏了钱,除非不要这笔补贴。“补贴要想办法补到实处。”
农业大市向外购粮
浏阳市农业局局长杨厚波承认,目前浏阳粮库的储备是足够的,但是其中一部分却是自外地的收购。而作为农业大市的浏阳市,本来应承担向外供应粮食的责任,但是现在却在向外购粮。
杨厚波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100万亩稻田,但现在是84万亩,还不全是种粮食的。”
究其原因,杨厚波认为主要在于这样三点:“首先是城镇开发、工业用地增加等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其次是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则是由于直接效益太低,农民收入太少而造成的大量的“双改单”现象,这个现象在,2000年以后愈演愈烈。”
目前浏阳市有蔬菜11万亩、烤烟8―10万亩、花卉10万亩、油菜(还可种一季水稻)29万亩;直接耕种粮食的土地在不断被压缩。“这些作物的效益都比粮食好。”杨厚波一笔一笔给记者算帐,“花卉搞得好的,平均一般每亩能挣6、7000元;蔬菜每亩4000多,好的可以达到10000多元;烤烟一亩1500
~2000元。如果你种粮食,一亩早稻挣200多元,晚稻挣300~400元,农民自己会算帐,这是最本质的原因。”人均耕地少也是农民难以增收的重要原因,浏阳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六分四,每户也就两三亩耕地,“说实话,如果光种这些地,有些人家连生存都保障不了。”
“而且,从意识上,对从事农业生产总是有歧视,即使自己本身就是农民,也是有早脱身就脱身。”浏阳当地有一种说法:“有本事的人去挣钱,没本事的才种田。”除了少数大户外,田间大多是老人、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
借土地流转走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道路
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杨厚波对粮食生产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未来两年的粮食生产和现在相比应该能有所提升。”
浏阳市已经开始要求农民必须种两季稻,不能休耕(这是抛荒的体面的说法),凡是不种第二季稻的必须算作抛荒。在龙伏镇人民政府给全镇农民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明:“对种植早、晚稻的农户每亩补贴110.4元,种植中稻的农户每亩补贴100.4元;在6月15日之前没有种中季稻或其他经济作物的,将收回土地经营权。”
浏阳市还将农业和粮食生产纳入了奖罚兑现的范畴,市政府拿出100万专项资金设置了7个奖金,鼓励农业和粮食生产。对抛荒者一律收回耕地,重新发包,一律扣除农资补贴和粮食直补;对因工作不力导致抛荒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一律追究主要领导和乡镇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对抛荒严重的村每抛荒一亩扣除1000元的村工作经费。
同时,浏阳市还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个千亩示范基地,并树立了一批种粮大户典型;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例如加大补贴、整顿农资市场等方法,对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进行控制;加强农业技术下乡;对抛荒现象加大举报力度,设立举报电话。在各种举措共同作用下,今年浏阳市的早稻种植面积增加了5万亩。
在杨厚波看来,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将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方面起到过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已经逐渐体现出它的一些劣势。我们不可能搞土地买卖,也很难大规模地收地,于是只能搞土地流转。希望能够尽量将土地集中到一批种粮大户手中,农业人口转移、粮食生产都看这一点了。”目前浏阳已经有30余万亩土地完成了流转,杨厚波希望能够借土地流转,使浏阳走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道路。
南方农业论文: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南方水网烟区复种模式
摘要 介绍了南方水网烟区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绿肥—烤烟—晚稻是该类地区最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种模式,并指出了此种模式尚需完善之处。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复种模式;烤烟;晚稻;南方水网烟区
南方水网烟区光、温等自然条件较好,农村劳动力较充足,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多种经营,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上一般采用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土地利用时间较长,复种指数较高。但是,不合理的复种制度容易引发地力逐年耗减、作物病虫害加重、劳力供应紧张、土地产值下降等问题[1-5],降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因而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选择南方水网烟区较常见的几种复种模式,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这类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种模式,以期为种植制度的优化调整及区域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南方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
1.1 绿肥—早稻—晚稻模式
南方水网烟区也是水稻主产区,栽种两季水稻较为普遍。在种植耗地作物水稻之前,种植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作物,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功效,有利于双季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提高产质量。种植两季水稻后,稻田地力消耗较大,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可及时补充稻田养分,从而维持稻田养分平衡。
1.2 油菜—早稻—晚稻模式
由油菜和双季稻组成的复种三熟制,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此种方式兼顾了用地与养地的原理,有利于实现粮油双丰收。相比上一种方式,油菜—早稻—晚稻方式不仅能增加全年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油菜落花、落叶、根茬等残留组织对土壤的独特贡献,使得土壤养分大量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保障了农田持续稳定生产的能力。
1.3 绿肥—烤烟—晚稻模式
绿肥—烤烟—晚稻水旱连作是一种高效复种模式,生态效益较为显著。实行此种种植制度,烤烟、晚稻的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农田土壤养分也能被均衡利用,因而使得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有力推进了农业节能减排工作。此外,该复种模式还解决了湘南、湘中、湘北烟区长期以来烤烟不能连茬的生产问题,对保障这些地区的粮食安全也有重要作用。
1.4 绿肥—西瓜—晚稻模式
南方水网烟区每年7月、8月极为炎热,具有清凉解暑功能的西瓜在此时大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西瓜种植时间较短,一般每年4—5月栽苗,7月出瓜,正好可前后衔接两季作物。因此,从市场和茬口的角度考虑,西瓜种植常被当地农民作为夏季大田栽培的较好选择。种西瓜以前种植绿肥,可从一定程度上节省西瓜的肥料投入;出瓜后再移栽晚稻,由于农田环境在当年实现了水旱交替,晚稻病虫害相比种双季稻时有所减少,产量及质量得到提高。
1.5 油菜—西瓜—晚稻模式
相比上一种复种模式,南方水网烟区在种西瓜以前种植油菜,茬口衔接更为紧密,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同时还可减少夏季西瓜栽培的用工及肥料投入,有助于实现全年油料、瓜果、粮食三丰收。
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种模式分析
2.1 土地利用与养护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其与光照、温度、水分等气候因子一道构成了地球上许多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南方水网烟区在选择复种模式时,首先应把握好土地用养结合的原则,尽可能避免肥力衰竭、盐碱化、水土流失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现象发生。
湘南、湘北等南方水网烟区长期保持着烤烟—晚稻的种植习惯,这是一种对土地用养结合较好的高效复种模式。种烤烟时稻田增施了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团粒结构有所改善,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秋季移栽晚稻,未被烤烟吸收的剩余肥料可供水稻吸收,从而减少了晚稻的化肥用量,并且晚稻收割后稻草还田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李明亮[6]对湘北稻田地区14种复种模式的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采用烤烟—晚稻复种模式时,稻田对最主要元素氮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氮素产投比分别达到油菜—早稻—晚稻模式、油菜—西瓜—晚稻模式的1.63倍和1.24倍。
南方水网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主,1 hm2紫云英可固氮153 kg,活化、吸收钾126 kg,培肥地力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冬闲期种植紫云英绿肥,并于4月进入盛花期时将其翻压入土,对后茬早稻或西瓜的生长将十分有利。欧志宏等[7]对南方双季稻产区的复种制度做了3年跟踪研究,发现连续3年采用油菜—早稻—晚稻三熟制度后,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均有所下降,尤以速效磷下降最明显;而连续3年采用绿肥—早稻—晚稻制度,土壤全氮、速效磷基本保持平稳,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在南方水网烟区常见的5种复种模式中,以绿肥—烤烟—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西瓜—晚稻3种模式的用地、养地效果较好。
2.2 作物生长安全
大田生长期间,作物病虫草害不可避免。然而,过多的病虫害不但增大农民的种植风险和防治负担,而且还会因为防治药剂的过度施用,导致病虫草抗药性不断增强,农田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降低大田的持续生产力[8]。在化解这一涉及作物生长安全的难题时,一些复种制度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复种制度是不同作物种类与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结合,通过更换作物和栽培措施,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状况,造成不利于某些病虫草害正常生长和繁衍的外部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对于南方水网烟区而言,绿肥—烤烟—晚稻、绿肥—西瓜—晚稻、油菜—西瓜—晚稻这3种复种模式均具有水旱交替特征,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低于连续处于水生环境的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模式。例如,当绿肥—烤烟—晚稻复种模式在应用时,水稻所处的淹水环境可杀死烤烟残留病菌,而烤烟根茎叶上的烟碱又能对水稻病虫害起到较好的杀灭作用[9],因此水稻生长期间病虫害大幅减轻,从而降低了水稻的农药使用量。
2.3 劳动力投入
在我国南方多数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落后于北方平原地区,人工费用仍然是当地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物种植过程中涉及劳动力投入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劳动强度的大小、人工费用的高低以及能否合理地投放劳力资源,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种植某些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对复种模式的选择。
笔者对目前湘南、湘北2个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劳动力投入状况做了调查,结果见表1。湘南烟区由于自然条件与湘北存在一定差异,开展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投入相对较大,无论种植1 hm2粮食、油料,还是经济作物,所需人工数量均要稍大于湘北烟区,因而其5种常见复种模式的人工投入也相对较高。不同复种模式之间相比,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模式劳动力投入较小,其次是绿肥—西瓜—晚稻模式,绿肥—烤烟—晚稻、油菜—西瓜—晚稻这2种模式的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大,达到绿肥—早稻—晚稻模式人工投入量的2倍以上。但从节约农时、集中人力资源的角度考虑,绿肥—烤烟—晚稻、绿肥—西瓜—晚稻这2种模式又具有一定优势。
2.4 收购制度
由于知识和能力缺乏、信息闭塞、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农民在种植和交易农产品时,更愿意选择有国家政策扶持和收购制度保障的作物。
水稻和烤烟是2种适宜在南方水网烟区种植的且有收购价格保障的农作物。水稻作为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尽管价格偏低,但因能保障农村家庭最基本的粮食需要,且国家每年对稻谷都有保障收购,一直被农民认为是作物种植中的务实选择。由于烤烟也是保障收购,在南方地区已发展成较稳定的订单农业,又加上烟叶的综合收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且每年稳中有升,尽管烤烟种植所需劳动量相对较大,依然受到了许多农民的青睐。比较南方水网烟区5种常见的复种模式,绿肥—西瓜—晚稻、油菜—西瓜—晚稻2种模式由于西瓜的价格受季节和市场供需因素影响,波动起伏较大,缺乏保障,从规模化种植考虑,此2种模式显然不可取。如果采用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这样的双季稻复种模式,又因为粮食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高产丰收将影响农民获得好的收入,经济效益远不及种植烤烟—晚稻。因此,绿肥—烤烟—晚稻模式是南方水网烟区最有保障的复种模式。
2.5 年综合比较效益
农民的经济性较强,在选择复种模式时,除了考虑收益的稳定性,还会评估不同复种模式间的年综合效益,比如总产值、总利润、总成本、成本利润率这些指标。
目前南方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年综合比较效益状况见表2。从成本投入、成本利润率方面分析,绿肥—西瓜—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西瓜—晚稻具备明显优势。但如果考查更关键的总产值、总利润指标,则绿肥—烤烟—晚稻比其他几种模式更为划算。5种复种模式中,以绿肥—烤烟—晚稻模式的总产值较高,其总利润也与油菜—西瓜—晚稻、绿肥—西瓜—晚稻模式不相上下。此外,由于有的收购保障,绿肥—烤烟—晚稻最容易获得稳定的规模效益,使其具备了其他几种模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总体而言,南方水网烟区常见的几种复种模式中,绿肥—烤烟—晚稻的年综合比较效益较高,是高效农业的体现。
3 南方水网烟区复种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还是从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分析,烤烟—晚稻复种模式均在南方水网烟区具备一定优势,有利于农民长期、稳定、规模化地获得较高种植收益,这也正是湖南大部分浓香型烟区农民一直保持较高种烟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聪明、最善于经营自己土地的湖南农民早已发现,“绿肥—烤烟—晚稻连作”是最适合他们的种植制度,并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在湖南北部,中国经济百强县宁乡,比邻省会长沙,当地农民和政府不乏致富之路,但能够长期保持4 666.67 hm2以上的烟叶种植规模;而在湖南南部,富饶的郴州桂阳则长期保持着全国第二大产烟县称号,每年种植1.33万hm2以上烤烟,产量长期保持或超过2.5万t。
不可否认,南方水网烟区适宜的光热水资源确实给烤烟、水稻生长创造了便利条件,许多卷烟企业和稻米企业通过在这一地区开办生产基地,获得了大量的品质原料。正是在开办基地的过程中,当地农民养成了绿肥—烤烟—晚稻的种植习惯,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种植制度推广开来,促进了南方水网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由于茬口衔接较为紧密、农时相对集中的原因,绿肥—烤烟—晚稻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有尚需完善之处。此种模式获得较大效益的关键,在于既能保障烤烟上部烟叶成熟采烤,同时又可确保晚稻安全通过抽穗扬花期。然而,南方水网烟区一旦4—5月遇上降雨较多的年份,就可能导致烤烟生长中后期土壤氮素不断释放,不利于烟叶成熟落黄,进而影响晚稻的移栽时间及产质量。湘南地区因为晚稻生育期较长,移栽节令较早,此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普遍,当地农民在遇到多阴雨年份时,为了保障一种作物的收益,不得以牺牲另一种作物的种植收入。因此,为了较大限度保障绿肥—烤烟—晚稻复种模式的成功,南方水网烟区在应用此种模式时,还有几点需引起注意:一是移栽烤烟以后,可采取地膜覆盖、及时追施提苗肥、适时培土等措施,促进烟株前期早生快发;二是湖南烟区因过去常种绿肥的缘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烤烟施肥过程中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因氮肥过量引起贪青晚熟及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三是晚稻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或早中熟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四是晚稻应适时播种,整个秧田期施足肥水,促进秧苗均衡生长,争取多蘖壮秧。
南方农业论文:论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摘 要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石漠化双重环境问题的威胁,文章从农业经济发展、石漠化治理和应对气候变暖3个方面分析了南方喀斯特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关键词 喀斯特 低碳农业 石漠化 气候变化
1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达55万km2,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强烈的地区。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以下简称南方8省)。该区域的喀斯特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依据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大纲)的统计,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总人口2.22亿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亿人,占总人口的80.63%。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容乐观,长期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不论是农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亟需改善。与此同时,当地的农业发展还受到了石漠化和全球变暖两大环境问题的威胁。一方面,由于在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历史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的石漠化问题,使得当地水土流失加剧,耕地条件恶化,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如2008年南方的雪灾和2010的大旱,都给该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如此恶劣的农业发展背景下,低碳农业作为一种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和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理想选择,理应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并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进行推广。
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低碳农业,增加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产出,提高农民收入。根据大纲的相关统计,2005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5513亿元,粮食总产量939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47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78%。现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66个,占8省(区、市)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的67%,占全国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的28%。人均耕地面积1.3亩,部分石漠化严重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岩溶地区有限的耕地大多属于旱涝不保收的贫瘠山地,中低产田比重超过70%;有效灌溉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坡耕地比重超过40%,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旱地占坡耕地面积的25%左右。可见,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问题存在着人地矛盾、土地产出低、耕地条件差等关键问题。而低碳农业能够较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农业投入,同时能够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培肥土壤,是南方喀斯特地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理想途径。
(2)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增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减源汇效益。不论是在石漠化的形成,还是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农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以刀耕火种、坡地开垦、过度采樵、过度放牧等为主要特征的喀斯特地区传统农业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其次,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无不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节约、环保、生态,将对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大有裨益。同时,发展低碳农业增加农业收入,能够有效的缓解人地矛盾,遏制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促进作用,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除此而外,袁道先院士曾经指出,石漠化是碳排放过程,而其治理是固碳增汇的过程。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石漠化地区的农业的低碳发展,那么,将会大大丰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减源汇效益。
(3)低碳农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首先,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化,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对于农业人口比例达到80%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而言,实现低碳经济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更强烈。其次,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农业是减源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于面积达55万km2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而言,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必然选择。
南方农业论文:浅析城镇化对南方山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既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又给农村逐步推进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增加非农收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优化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山多田少的南方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南方山区农业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城镇化对南方山区农业的影响
(一)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撂荒和半撂荒现象。
1.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异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不断增加。对地处南方山区的农民来说,由于受农资价格连年涨价、农村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田所获得的纯收入远远不如外出打工所赚得的工资性收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异大,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南方山区的地形分布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特别是在山区农业县,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据统计,2008年底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亩。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山区农民来说,无论采取何种良种良法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对农民直接带来的增收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影响了农民种田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3.经商或方便子女入学需要或其他原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南方山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不少农民为了便于经商或方便子女入学或其他原因,在县城(城区)或其所在乡镇圩镇购买或自建了住房,或采取租住房屋等方式,全家迁出原来的居住地,造成承包耕地无法耕种而撂荒。
4.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以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为主,留守中老年人受体力和精力等限制,又缺乏现代农机具操作和现代种植技术,农田耕作仍以传统种植方式和粗放经营为主,本可种植双季稻的农田也因缺少劳力不得不改种单季稻,耕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处于半撂荒状态。
5.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尚未形成气候,加上农民本身又缺乏土地流转意识,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既未将承包耕地委托他人代耕,也未实现土地流转。
(二)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对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乡镇私营企业和工矿企业快速发展产生的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私营企业在乡村纷纷设立,工矿企业也在农村各地有所分布,由于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大都没有专门的治污设施,又地处环保监管的边缘区,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大多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而直接倾倒在野外、排放到河流和大气中,对水体、土壤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2.规模化养殖业产生的污染。一方面,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污染总量大并呈相对集中趋势,对水体、空气产生较大污染;另一方面,不少水产养殖业由零星、分散的养殖模式转向规模化养殖,鱼饵料的大量投放和防治鱼病所使用的药物等均对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3.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居民向乡镇圩镇所在地转移,随着圩镇聚居人口的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越来越多,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他们购买的各种包装类商品也越来越多,在部分农民向城区或乡镇圩镇所在地转移后,留在原居住地的农民因居住较为分散,农村大部分村组都尚未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点,加上从事乡村废品回收业务获利甚微或几乎无利可图,因而从事废品回收业务的人很少,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都随意丢弃或就地焚烧,既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也污染了空气,尤其是玻璃类包装(如啤酒瓶、白酒瓶、农药瓶等)、塑料类包装、废弃电池等随处乱倒、乱扔,其对水体、土壤等产生的危害将是长远的。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呈不断加剧和扩大之势,有的地方的土壤和灌溉水源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不仅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应对措施
(一)从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强化监管手段和制定完善监管措施入手,解决耕地撂荒与半撂荒问题。
1.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建立防止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土地分散,是制约南方山区农民增收的客观因素。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同时解决耕地撂荒、半撂荒等现实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两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桥梁,提供服务,真正建立起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解决撂荒耕地问题的长效机制。土地流转必须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委托流转、代耕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对农村承包耕地实行依法流转,让留守农民有更多的田可种,从而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
2.强化监管手段,制定完善监管措施,加大对撂荒耕地的处罚力度。一要开展普法宣传,提高保护耕地意识。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让《土地管理法》中“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之规定家喻户晓;二要对撂荒耕地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每年必须多次组织乡镇和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对农户耕地的种植和撂荒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详细的撂荒、半撂荒耕地档案;三要将遏制和减少耕地撂荒列入县(市、区)和乡(镇)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常态化的举报与动态监测制度,以及责任追究与惩戒制度,确保遏制和减少耕地撂荒工作取得实效;四要完善和严格执行对农民撂荒耕地的处罚措施,凡耕地撂荒或耕地承包户全家外迁形成耕地撂荒的,由村集体责令承包方复耕,或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集体强令收回重新发包;五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种粮补贴制度,严格执行“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杜绝撂荒耕地享受种粮补贴的不合理现象。
(二)通过采取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大对种田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通过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技术服务,常态化地开展送科技下村组,到乡村举办科技培训班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实用的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和良种良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种养基地、龙头企业和种养能手的示范引导与带动作用,培养一批不同类型的科技致富能手,拓宽农民的致富视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农民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路子。
2.推广普及农机具,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通过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扩大种植面积,以适应当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应针对南方山区不同的地形特点,逐步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解决因劳力不足而出现的耕地撂荒和半撂荒问题。
3.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不仅会造成耕地撂荒,还会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南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地方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农业法》的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确保不因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而出现耕地撂荒和农业歉收。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县级和乡镇涉农部门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提供品质服务,要围绕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种养业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2.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龙头企业、产销大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格局,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重要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销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市场体系。从完善现有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现功能,创新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努力扩大农产品销售。
4.努力搭建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如通过开展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方式,有效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多措并举,搞好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用农村特点和环保执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让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进入有法可依和依法治理的新阶段。二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2.加强管理。一是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由各级人民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二是减少农业源头污染。通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通过鼓励和扶持发展沼气、有机肥等清洁生产,减轻农村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国家应严格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同时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科学预防病虫害。三是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做到执法监督常态化,及时发现和制止农村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严重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坚决查处。四是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应针对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现实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3.加大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垃圾处理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采取由国家扶持,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建设,按照“村收集、乡 (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运转模式,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垃圾中转站,加大乡村垃圾清运、处理力度,提高垃圾处理率。二是在乡镇圩镇所在地逐步建设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财政局)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初探
摘 要:该文介绍了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的初步概念,针对这类园区的共性特点,对园区常见游赏项目依据项目特点和客源特点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这类园区游赏项目规划的原则。
关键词:小中型;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
近年来,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公司投入到这个行业,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少、山地多,出现了很多小中型的观光园区,其场地空间、投资规模及场地资源条件与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迥然有异,因而规划思路与手法也有其自身特色,本文针对中小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的定义
按照农业部相关规范,占地面积5hm2以下的休闲农庄为小型农庄,占地面积5~100hm2的为中型农庄,占地面积100~200hm2的为大型农庄,占地面积200hm2以上的为特大型农庄。参照此标准,本文陈述小中休闲园型是指南方各地许多由合作社或农民或其他个体开发的休闲农庄,面积一般在6.67hm2以内,较大面积不过13.33hm2左右,农业生产本底和休闲娱乐设施活动尚较为简单,投资规模小以本地和周边邻近区域客源为主,具有上述这些共同特征的休闲农庄,统称为小中型休闲农庄。
2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空间较小,占地面积较少,而且各园区间土地条件差别极大,旱田、水田、山地、池塘等各种土地形式都有可能。
(2)投资规模小,资金较缺乏,由于这类园区投资主体中的个人或中小型农民合作社组织为主,因而资金不足,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就特别需要找准方向,选对项目,才可以保障其正常经营。
(3)农业基础较差,这类休闲园很多是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因而初始生产转向休闲,寻求出路,种植基础统统呈现单一或过度复杂两种极端趋势。
(4)投资者对休闲产业不够了解,多数资金准备不够充足,项目与设施建设不配套、不情况多见。
(5)缺乏规划,园区定位、目标不清晰,建设方向与步骤不明确,设施和项目建设常有部分处于半完工状态。
(6)园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服务不到家,缺乏系统完整的营销方案和营销团队。
(7)主要客源来自当地或周边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以一日游客人占绝大多数,少部分设施、项目比较完备的园区才具有吸引过夜游客的能力。
3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常见游赏项目分类
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已经由多种分类方式和系统,依据游赏项目本身特点和目标客户群体特点,本文将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常见游赏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3.1 餐饮体验类 在园区中建设形式可体现为农家乐菜馆、土菜馆等,多以地方特色美食,尤其是农村特色口味美食为亮点,或以特色食材,现多主打生态有机健康品质的蔬菜、畜禽水产品及林产品为亮点,再有以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为亮点等等。其常见形式多表现为烧烤、野炊地、茶饮及其他饮料服务等。
3.2 趣味运动健身类 这类常见项目有各种球场、旱冰场、自行车道等运动项目,或是CS游戏、军训的健身营(桥、绳网、障碍等)等游戏健身项目,或是骑马、划船、射箭等休闲体验运动项目。
3.3 休闲性项目 各类垂钓项目如钓鱼、钓蟹、钓虾;动物捕捉项目捉鸡、兔子等小动物;动物喂养、骑乘体验项目等。
3.4 儿童游戏类项目 儿童器械活动类,如游乐园、社区健身小器械等;儿童动手小游戏,如沙画等;儿童亲近自然类,如玩沙、玩水等。
3.5 农事休闲体验类项目 如果蔬采摘挖掘,花卉自助组合盆栽,农地果园认养,果蔬产品自助小加工,远程QQ农产等等。
3.6 资源利用体验类休闲项目 如泡温泉、漂流、陶瓷器或金属器制作DIY、民间工艺品制作DIY等等。
3.7 科普学习休闲类项目 如动植物认知、标本制作、电教学习等。
4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原则
每个园区的休闲游赏项目开展,应视乎园区主客源的特点,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如资金投入、管理水平),立足园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项目的同时,必须兼顾普遍性项目,才能吸引客人,留住客人,提升园区效益。而发展普遍项目,应重视服务水准提高,而非简单硬件建设,因而本文认为在项目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园区空间结构和容纳能力,适度安排游赏项目数量与规模,并将室内项目与室外目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园区空间容纳量,小中型园区由于其面积小,因而在空间利用率上更要费尽心思,才能保障在园游客数量及游客在园区停留时间,而这两点将直接和园区营业收入相关。
(2)充分考虑园区的资源状况,选择游赏项目类别和资源利用方式。如园区植物种植品种较单一,有一定面积数量:可考虑以一定程度采摘结合土地认养,农产品自助加工体验来发展休闲项目;但如园区种植品种较多,单个品种数量面积较小,则应避免过度采摘活动,而以科学认知,产品加工体验土地品种认养,环境美感营造,结合其他普遍型休闲活动作为园游赏项目规划主线。
(3)依据资金能力,投资规模,分期分层规划开发游赏项目。从建设周期短,投资相对节省,见效快,市场需求稳定项目入手;从本园区特色资源优势项目入手,根据客量规模和经营效益,逐步增加游赏项目运营扩大规模,减少资金占用,规避投资风险。
(4)长短线项目结合建设,以短养长,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单纯土地利用类游赏项目应优先开展,如认养、采摘活动;而后开展少量建设就可以投产使用的和本园区特色项目,如垂钓、烧烤、摸泥鳅等;开展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的项目。
(5)游赏项目选择要多样性,均衡考虑,充分满足游客的多种类需求,虽然每个园区不可能发展所有分类的游赏项目,但规划中应注重项目多样性,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及不同偏好的顾客需求,尤其是适合于少年儿童和家庭游客的需求,因为这两类顾客群是目前休闲园区的大宗客户群体。
5 结语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有一定共性,又因实际条件更有其自身特色,特别是受限于空间偏小,如何容纳更多游客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时间成为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问题。科学合理的游赏设施的规划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共性原则下合理利用每一园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做好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建设,是影响每一个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工作。责编:张宏民)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
农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一直是山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份,而如何结合自然资源、交通状况、植物品种特性、产品转化及销售情况等因素采取合理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各因素优势,较大限度的达到经济效益,下面就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蔬菜、水果模式。本模式适用于城镇周边区域,交通便利,有具备购买力且持久的消费群体,该区域的种植户应成为城镇蔬菜水果的主要供销商。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应分析市场情况,消费者生活习惯,预测市场走向,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决定种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同时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注重品种搭配,如结合地膜种植技术保障白菜、莲花白等叶用蔬菜四季生产供应,蕃茄、海椒、茄子、豇豆成为反季节基层工作,同时生产供应黄等时令蔬菜,四季配种葱、蒜等调味蔬菜,达到和实现城镇居民蔬菜商品基地的目标,并能做到多余外销。水果种植过程中,应考虑矮化、密植成熟期早,更换方便的树种品种。把色鲜味美、糖分水分含量高、鲜食的水果作为主要种植种类,做到春、夏、秋都有新鲜可口的水果供应,如春季应生产供应草莓、樱桃、杏及早熟品种油桃,夏季应生产供应桃、李、枇杷、葡萄及早熟品种苹果,秋季应生产供应苹果、梨、晚桃及猕猴桃等。
2.粮食、果树、经济作物模式。该模式适应于海拔500m-900m距城镇较远,但交通较方便的区域,种植户将地势
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及灌溉条件好的用地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收获的粮食除部分食用和出售外,其余可作为养殖家畜、家禽的饲料。将坡度较缓、灌溉较方便的用地种植耐贮藏的果树,如苹果中的秦冠等,将坡度较大、光照较好田边、地边种植核桃,核桃品种应选择矮化、薄壳品质优良品种,同时应将核桃作为该区域主要发展果树种类之一,因为核桃易种植,管理方便,易粗加工,耐贮存,同时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及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小春作物应考虑油菜、豌豆等作物,尤其把油菜种植放在首位,油菜适应性强,管理相对粗放,是南方地区主要油料作物,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食用油市场前景乐观,该区域可大面积种植油菜作物;大春可在坡地种植一定数量的大豆,随着大豆系列产品开发,大豆市场需求量增大,
大豆种植面积应增加,因此该区域种植品质高产大豆,并扩大种植面积。
3.经济树种,药材模式。此模式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相支持,方可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农户在种植过程应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植物品种特性。种植经济树种中,应把茶叶和辣椒、花椒、竹作为选择种类。茶叶的种植区域需要土质肥沃、土壤偏酸性、小气候条件好,具备这些条件可种植茶叶,种植时加强管理,多施农家肥,适时采摘,配以优良的加工工艺,茶叶可作为这些区域主要种植植物;辣椒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调味作物之一,随着各种菜系的大融合,辣椒相关产品的开发,辣椒市场需求量增大,种植辣椒时应考虑鲜销产品和干制产品品种相结合,避免市场滞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花椒和竹的种植同样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多方分析后得出可行性方案,种植生产出市场走俏产品。在特殊的自然资源区域种植药材类植物,如适应茶叶种植区可种植杜仲、厚卜、黄白等木本药材,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可种植天麻、当归、党参、大黄及尝试种植虫草等药
材,在药材的种植过程中应结合前人经济和市场行情,不应盲目种植。
4.食用菌、果树模式。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保健意识的上升,市场对食用菌需求量增大,食用菌市场的开发使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山区食用菌的生产应主要放在木耳和香菇干制品的生产上。木耳(黑木耳)的生产应选择地势开阔,水源较近,交通方便,易于收集培养料的区域,种植过程中除掌握好相应的种植技术外,还应根据种植地区气候状况注重管理,适时采集和干制;适合种植黑木耳的区域同样可以种植香菇,并尽可能培养出干制花茹。该区域适合生产的果树主要品种是板栗,板栗种植过程主要是更换品种,所更换的品种应是矮化、成熟早的品种。
5.饲料种植模式。从大农业角度看,南方有的区域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养殖业的大力发展需依托饲料种植的发展,因此种植户可视其情况种植青饲料和精饲料。对于交通运输方便,耕地面积较大,又远离城镇区域,可种植产量高的叶类蔬菜及专门的青饲料作物作为青饲料,并定点联系养殖大户进行销售。对于交通运输不便,耕地面积大,又不利于发展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区域,可把种植精饲料作为种植业的主要项目,如种植玉米、大豆、蚕豆、豌豆等。
以上所陈述的南方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只是常规农业的形式,而南方各地区域不同,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交通状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人们的经营消费理念有差别,因此还会有更合适的种植模式,例如我国经济特别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的村社以种植花卉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在具体种植过程中,各种植户可视其自己情况,采用最有效的种植作物品种搭配方式,同时还应考虑与自己最娴熟的种植技术相配合。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获得经济效益的是好的模式。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与景观评价
摘 要:该文论述了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分类,提出了以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区分农业景观资源在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中的分类依据;以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休闲农业景观本底风景评价的价值取向;以综合评价结合VRM评价方法结合构成快捷休闲农业风景景观评价体系。
关键词: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评价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带动了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深度广度均不断拓展。对拟建休闲农业区域景观本底上的风景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并进行分析评价是衡量其景观本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判断是否进行建设投资及投资额度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
1.1 风景资源 每个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本底的基础资料可以大致分为文档资料(各类图纸、档案记录、政策法规等)、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其他资源条件与资料(如土地、设施与工程建设基础条件等)。风景资源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对园区建设影响较大的部分。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的总称[1]。
1.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 风景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与一般风景区不同的是,在休闲农业区中,农田和农业景观应归属于哪一类景源,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长期规划实践中我们形成一种认识,认为未采用大规模人工设施栽培的自然耕作农田景观如稻田、果园、苗圃等虽然为人工劳作形成,依然应该归属于自然景源,大规模设施农业如温室种植业、无土种植等归入人工景源类别。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区的景观本底为农业或农村景观本底,和自然风景区相比,其人工干扰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应以一定的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在标准之下的农业景观依然认为其属于自然景源,超过标准强度的人工干扰才被认为是人文景源。
在这两大类之下继续细分中类和小类的风景资源,我们罗列常见的休闲农业区风景资源分类如表1:
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景观评价
2.1 景观评价 景观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一个拟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环境在现状调查描述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和利用加以评估,对未来建设导致的各种变化加以预测,并提出相应保护、开发、利用的评价。
景观评价自上世纪开始发展,最近数十年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区域评价中。同时,不可避免,所有的评价必然有其价值标准,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带来的景观评价结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非常多,总体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描述的方向发展。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和实验认知方式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三维技术的发展,场景模拟+评价的手法日益增加并成为主流。
2.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评价的价值取向 休闲农业的风景资源应属于自然风景评价的范畴,因其不止取决于资源自身景观特性和内涵,更具有观赏者和体验者的主观喜恶评定的特征,因此是更难于评价的。鉴于休闲农业的受众人群吸引力来源于对城市环境与生活不同的异质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追求,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景观评价的评判价值取向应该着重于对景观的美感度和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影响因子的评价。
2.3 休e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 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 评价多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景点构成的小范围景区尺度上进行评价;以实地调查后的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照片或者其他视听材料为辅助材料;以景观美感度、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主要判定影响因子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由于规划时间紧、建设方对规划经费投入有限等诸多客观原因,评价通常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少量人员完成,限于条件,多数会采用专家学派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快速的评价,有时也会应用一些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通常会根据现有规划文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景观本底上各类资源以观赏价值(美景度)为重点,结合其他观赏游玩价值和内外部各项条件,对一个规划项目分项(景源或景区)的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赋值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统计,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观赏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赋值程度不同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观赏价值参照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开发的用于土地景观价值评估的景观评价方法VRM系统对景源(景区)的美感度进行评价。
偶尔还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潜在客源人群进行市场调查作为评价的补充和游赏项目策划等预期指导。
2.3.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 参照现有规划规范总结的综合评价分为景源观赏价值、景源其他价值、环境质量、开发潜力等4个方面分别以一定的评价因子赋值加以评判。具4 结论与讨论
休闲观光农业的风景资源分类和评价是建设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但是在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尝试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式组合后对景观本底进行比较的风景资源评价以判定今后开发利用的优劣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比较欠缺,今后对专门针对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理论、方法、模式及其合理应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