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小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德育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小论文

德育小论文:国内外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论文

1引言

在中国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强调了网络媒体平台的重要性,认为发挥网络社区优势可以增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动性[3],但是,对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的涉及并不多。本文将着重从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几方面进行研究。

2树立教育引导的德育观念

2.1树立开放式的德育观念

传统的高校德育是在相对保守、封闭的校园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环境的可控性较强。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凸显出许多不足,比如说理比较生硬、方式比较呆板、信息传播单向等。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经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封闭的道德环境已不复存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处于一个空前开放的世界,其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周围的人与事,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他们更加关心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其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超越一国、一校的视野,用全球意识更新自己的观念,培养思想开阔、知识丰富,并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全球的竞争和发展。

2.2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网络时代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是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性,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所谓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应放在教育引导上。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当在引进现代社会先进思想的同时,承认并警惕那些负面消极的价值观的存在,不仅仅是不良飞风气或是消极的舆论。在承认的同时,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用他们所认可的方式,用科学的观点,来客观地分析这些现象,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和的人生目标。

3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单向教育”的误区,缺乏师生的互动性交流,在提倡教师应具有主动性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网络时代,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即使被灌输进大学生的头脑,也会很快地被来自网络的负面信息所稀释或抵消。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其教育的特殊规律,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讲,知识“内化”就是知识“进头脑”。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原本就不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机制的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制度和人性化的引导之上,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自身的发展和传播特点,才能做到阶段性地完善高校德育的工作机制。

4.1加强高校网络德育的监控管理机制

现今的科技进步、信息传播和商业运作都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帮助,其地位急速上升的同时网络危害与网络犯罪也日益浮现在使用者面前。因此法制化的网络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需求。正如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天上的公路的确也需要一定的空中交通管制。”为了中国高校德育步入网络时代,完善的网络监控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一方面可以提前防范不良信息侵袭和渗透,另一方面是健全中国法制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是应放在首位的。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网络技术在中国起步较晚,但中国政府对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不少网络安全、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犯罪的手段也日趋复杂,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技术监控。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只要充分发挥其本身的自控能力,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审查制度。要做好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各高校网络宣传部门还应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审查制度。

4.2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

网络环境下,我们应加强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的主动权。这要求高校要建设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与此同时,就保障机制而言:首先,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做好高校网络德育的组织保障工作。高校必须建立以党团、宣传、学工等部门为领导,以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为主体的多层次网络管理体系,深入学生中间,利用QQ、校园BBS等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有针对性地工作。其次,要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配合,努力做好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环境保障工作。,高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对高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资源保障工作。

5结论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拓展,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转变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代表这全新的生产力和生存形态。网络存活在大学生生活教育的各个部分,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步入社会、接受知识与资讯。这给传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因素与较大的冲击。科学对于人类的利弊,根本上是一个人们如何利用的问题。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发扬网络的积极影响,及时剔除和转化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正确引导青年学生,使网络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培养、教育、服务功能的新载体,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钱丝雨[1]陈梦蛟[2]工作单位:[1]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德育小论文:思想政治课强化高中德育论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的现状

现阶段,就全国特别是中小城市和乡镇高中来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德育效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1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地位不高

由于文理分科的局限,以及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数的悬殊,使得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内,学习理科的人数远大于学习文科的人数。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和英语又是他们的两大拦路虎,地理的偏理倾向又让他们难以把握,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科目。

1.2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旺盛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传速度快,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难以区分真假的所谓“新闻”。十几岁的学生,还是缺乏成熟的判断力的时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从而认为德育脱离社会实际,是没有用的。而这也正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对德育的关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打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对其中的德育就更是不感兴趣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考,主动改变,提高思想政治课中德育的有效性。

2如何依托思想政治课强化高中德育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了解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依托思想政治课堂强化高中德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应该转变单纯注重学生升学率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善恶不分的书呆子,而是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祖国建设。教师应谨记,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2.2关注时事,理论结合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的教学和知识的传递,而应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事,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关注时事,了解时事的基础上,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时事与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学习知识,接受心灵的洗礼。例如可以在讲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知识时,列举知名企业各种慈善捐款和“产品质量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理解承担社会责任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的片段,使学生在感动中体会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索取,而是奉献,奉献让生命更加美好,使人生日益丰盈。

2.3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并非否认讲授这一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环节,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辅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动口和动手的时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或视频,使学生能够形成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使抽象的理论和宽泛的说教变得生动而具体。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各个阶段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这就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强化德育功能。

2.4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德育切入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德育内容,渗透在很多章节里,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和把握德育切入点。这其中除了比较明显的价值观,还有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大量的德育切入点。想要利用好这些切入点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目的的设计教学环节,寻找和使用和教学内容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事例。经济生活中用社会中拜金主义的反面事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将国家财政的作用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名人偷税漏税的事例,让学生设想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规定交税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提高学生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文化生活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仁”、“孝”等思想的分析,结合现实中“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现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乐于助人”。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对时事的掌握,可以随时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5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德

主席曾经说过,高尚的师风能够为学生带来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事情,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教师的行为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从而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应该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德,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一定要热爱祖国、善待他人、爱岗敬业、孝敬父母、淡泊名利,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也才能用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投入到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之中去。当今的社会,各种社会现象交错,各种价值观碰撞。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力度,依托思想政治课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关注学生的道德表现,力争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作者:李娟工作单位:安徽省阜阳一中

德育小论文:实效性提升下的高中德育论文

一、增强高中教师教学的德育责任

1.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加强高中的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奋斗目标之一。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人选。鉴于我国的高考体制,高中阶段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上承德育之开端的初中时代,下启德育之形成的大学时光。由此,高中教师身兼教书与育人的双重重担。既为教师,必将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两者缺一不可。高中教师更加需要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必须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高中教师如果都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耳濡目染,学生也必将受到熏陶,不自觉地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了有效的德育。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甚严,对德育夸夸其谈,却从不检点自身行为,出口伤人,得理不饶人,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受到负面的影响,自觉性高的学生会由于讨厌教师而失去学习兴趣,自律性差的学生则会对教师行为加以效仿,德育工作毁于一旦。所以,身不正无以为范,要提高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2.全力配合,出击

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应该是单独行动的,而是需要班主任的积极组织协调以及各科教师的全力配合。一方面,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的总体管理者和负责人,是进行德育的首要人员。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悲的是,几千年应试教育的传统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许多高中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奖金,死死盯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放,片面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好,学习差的学生品德就差,因而对学生的德育按照学习成绩划分,使高中阶段的德育附属于智力教育,根本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班主任必须改正观念,端正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另一方面,班主任还需要做好科目教师执教的沟通工作,积极协调各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争取获得所有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开展德育。

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德育水平

1.规范校风校纪,奖惩并举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心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校园管理者,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其最主要的工作。规范校风校纪是净化学习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手段。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讨厌自己的思想被别人左右,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极其单纯和幼稚,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和强大的挖掘潜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对校风校纪的严格规范来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同时,管理者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对遵守校风校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学生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严重违规违纪的同学加以适当的惩罚(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更加有助于学生德育的实施,提高德育的效果。

2.开展德育活动,加强德育实效

校园管理者不能仅仅把教学目标盯在升学率一个层面,而应该明白,德育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一个合格的校园走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丰富的知识,更加需要高超的道德修养。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应当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如聘请道德模范到学校进行讲演,带领同学们到敬老院帮忙,在校内定期举行“三好标兵”评选等。这样摆脱了那些干巴巴的空口白话,在繁重的功课之余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方式的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自觉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高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做好高中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教师和校园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作为校园管理者,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蔡晓红工作单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德育小论文: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上还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庄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管理目标不明确。

农村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甚至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存在“重智德育”的问题理所当然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导致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德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2.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德育内容缺乏充实。新时期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与时俱进多方位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时的机械化的工作。目前在农村高中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管代教”、“单项灌输”的形式德育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延伸普遍存在学生在校内表现很好,到了校外表现就不一样的问题掌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不够。例如很多农村高中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求学生守纪律采取“警察式”的工作管理方式,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德育内容仅仅是依据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或者一些令行禁止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养成行为规范没有评价机制,学生实践和体验德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工作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师德的培养和德育队伍的建设。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不仅仅是要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应该注重对学校教师师德的培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但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德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在农村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师德的养成和育德能力的评价却很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德育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二、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

针对以上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突显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作为管理者要勇于大胆创新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德育工作实践创新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创新举措,以期共同探讨。

1.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注重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6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掌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捉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主体这一层面上要育人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发展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应该高于对智育的要求,这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集中体现。要针对问题往重实效加大德育工作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有实际意义的德育主题活动。

2.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突出“德育为首”的工作理念。

新时期农村高中开展德育工作应该创新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体现出学校“德育为首”的教育新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使学校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保障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和有效开展。例如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团支部书记、德育干部共同主抓德育工作管理;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者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从校领导到班主任甚至学科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做到学校人人都育德处处皆德育的良好德育氛围不断完善和发展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筹等。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

首先学校要强化德育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班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对德育队伍进行合理布置、正确导向、集思广益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管理体系。其次定期对德育队伍进行工作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业务能力。学校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举行定期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培养深入开展德育工作评比和表彰活动激励德育队伍的工作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组织农村高中德育工作者到城镇德育先进学校进行学习参观组织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相互交流学习开展德育工作演讲大赛筹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和业务素质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4.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养成教育。

农村高中德育工作要突破传统,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应足校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养成等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主题活动保障农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言行和学习。例如危8新校园文化建设危8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文化载体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使校园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感染力,使师生无形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全新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组织举办“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标兵”、“思想道德先进学生”等各项评比活动赴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要促进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其他家庭成员建立沟通与联系,共同辅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创新德育社会实践焙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体验,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再教育的目的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让学生进入社会后都能够以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例如,学校领导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社会上进行思想道德行动,师生共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希望小学等开展关爱行动用实践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总之浓村高中德育工作在新时期要实现创新掌校领导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完善和优化德育工作方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捉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富伟工作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好高级中学

德育小论文:新时期班主任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社会

一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毒害了中学生的心灵;二是新阶段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日趋多样化的氛围中,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三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四是舞厅、电子游戏等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五是家庭教育相对欠缺与学校育人的目标发生了矛盾。

(二)个人

一是传统的优良德育思想严重缺失。缺乏敬畏与信仰。当代中学生越来越缺乏积极向上的敬畏与信仰。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大自然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等。直接的后果就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对知识的亵渎,对老师的忤逆等等。缺乏志向与理想。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是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不高,何来道德的高尚、人格的,无所追求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也会漠视,将来也是人格缺陷的人。缺乏团结与信任。独生子女大多处境优越,自我意识很强。一切以己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而道德却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氛围中,而这种和谐氛围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匮乏。二是中学生德育思想表现严重错位。一些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严重扭曲。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的“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三是德育缺失、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广大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低下,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当代中学生学习不认真,有怠学、厌学的情绪,以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遵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迟到、逃课上网,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衣着不整,不修边幅。不爱惜公物甚至损坏公物,甚至个别学生还沾染上了偷窃公私财物的不良习俗。尽管有些行为微不足道。但已成为影响年级教育与教学、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四是法纪观念日益趋于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厌学,屡禁不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三)学校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从目前实际上来看,我国素质教育仍然还是停留在初期阶段,“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不易撼动。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凡事以文化成绩来衡量,在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合社会德育主题活动时,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但等检查或者学习风气一过。二是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方法单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德育教育还应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十分陈旧。课本内容与实际脱钩十分严重。三是教师素质低下,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教学。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这份职业被部分人所玷污。部分教师缺乏健康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教学方式十分粗暴,每年都有反应教师对学生体罚甚至虐待的新闻,有些教师吃喝拿卡,贪污受贿,严重败坏了教学公平,如果让这样素质低下的教师去教育学生,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思考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协调发展的人。中学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坚持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详细了解学生,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尊重、受到重视。

(二)尊重学生需要,建构平等对话

教师只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接受与理解,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教师要放低姿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是非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和谐交流,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社会是学生接触信息的平台,学校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场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如何将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德育计划。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宣传、提倡社会新风尚,建设德育基地,强化德育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中学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新阶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者:裴静工作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

德育小论文:职业高中德育论文

一、职业高中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教育方法欠妥

青少年是德育主体,但不是灌输客体。一些职业高中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就是系统地向这些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认为他们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提高道德素质,忽视、缺少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意志的强化,使德育过程中缺失了“情”、“意”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行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膨胀,这些问题使尚未成熟的职业高中学生深受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失落感,所以喜欢接触社会、模仿不良行为寻找刺激、缓解压力。另外,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防不胜防,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3.家庭教育不当

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不对子女提出任何道德、纪律等方面的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不思进取等不良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家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不考虑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当问到“你对父母提出各种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做”时,有8.3%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满足”;在涉及“你如果犯了错误,家长对你的态度”选项时,有6.7%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了也不问”。

4.学生自身的道德意志薄弱

职业高中不少学生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力差、贪图安逸和清闲自在,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感到难以忍受。一些学生希望将来干一番事业,渴望成才,但却不愿通过吃苦与奋斗去获得成功。比如,一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分配的卫生劳动感到任务多、脏、累,干了一会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趁人不注意偷偷溜走。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成功要吃很多苦,您对此的看法是”,仍有多达36.3%的学生选择“不想吃苦但想成功”的选项。

二、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1.学校要为学生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的道德教育环境,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们既要重视显性的道德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又要重视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能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就是隐性德育资源。它们是学校德育实践必不可少的并且十分有效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自然物质环境很重视,但是容易忽视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比如,教师的素养、师生和生生关系、各类知识的文化背景、校风、班风、课堂气氛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道德教育因素,这些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文化精神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有利于实现自然与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美化,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氛围,较大限度地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正向功能,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会促成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使学生的道德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2.启发学生开展道德体验活动

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内容。在适当时机,启发学生开展道德体验活动也是一项很好的道德教育形式。比如,在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时,我们是什么心情,让同学们体验一下;在各年级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母亲和自己个人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和对比,切己反思,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笔者曾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开展一项调查活动。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段,通过调查和直接交流,了解母亲一个月的单纯个人消费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一个月在学校的各种消费情况,然后作对比研究。调查活动使许多学生都感到震惊,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学习费用远远超过母亲的个人消费,在有的家庭甚至超过全家的消费总额。通过同学们的实践调查,多数学生由最初的兴趣发展到后来的震惊和感动,使学生重新认识了母亲、自己和家人,增强了学生对家人和老师的感恩意识,重新认识了自己目前的任务,可以说,这时道德教育活动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提高班主任道德教育的积极性

在理论上,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弄懂弄通道德理论,然后对学生进行明确精辟的传道解惑,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纪律与道德的关系,明确理论知识与实现自己理想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在形式上,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各种到班的时间,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的活动。例如,举行主题班会、个别谈话、座谈会、文体活动等随时随地贯串道德教育。因此,职业高中要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将班主任工作记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高职校要将班主任的表彰激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

4.充分利用德育课堂教学

职业高中的德育课就是原来的政治课,改为德育应该就是更注重本课程的德育功能。所以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两门课程,老师一定要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这两个部分。在学习“职业理想”时,笔者主要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并分别在课堂上朗诵、展示,收到良好效果,许多职校的学生就是缺乏理想,帮助他们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的目标尤其重要。在学习“职业道德”时,可采用事例法,尤其是采用本地的事例,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能感觉到模范人物就在身边,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效。

作者:靳怀禧工作单位:山西省阳曲县高级职业中学

德育小论文:儒家文化下的现代大学德育论文

一“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与现代大学德育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儒家将其发扬,使其成为是中国古代一种伦理政治观,儒学中的“内圣外王”有修身治国之意,讲究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所谓“内圣”就是修己,是人格理想,“圣”是中国古代的人格典范,是个体自我道德修养的较高境界,通过修身可以成为圣贤之人格。“外王”就是安人,是政治理想,在内圣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把圣人的王道理想通过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体现出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张载将这种理想人格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19“内圣外王”是我国传统德育的整体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儒家推崇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将“内圣外王”作为个人追求的道德境界的较大目标,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价值就是成人,成德,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身修养即“内圣”,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114“我欲仁,斯仁至矣。”[3]58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在于“外王”,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儒家以“修己”的人格理想为起点,从而实现“治人”、“安人”的政治理想。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同时,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通过外王之道,才能达到济世救民、安邦治国的外王目的。中国古代,道德和政治有着直接的同一性,“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现了传统社会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个人自我完善与社会奉献、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由“泛政治化”倾向转向政治性与个体道德教育相统一,重德性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大学德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要在不断完善。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德育目标是以政治要素、思想要素为主要内涵,紧紧围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而开展,“三育”“五爱”是高等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到90年代,大学德育目标在“五爱”和“三好”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四有新人”的目标。

进入21世纪,大学德育增加了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增加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4]。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大学德育存在着目标政治化、内容空泛化的特点。“泛政治化”的德育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德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等都被染上政治色彩,德育目标表现为极端的政治功利性。一方面,理想化、空泛化的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另一方面,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大而不当的德育内容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泛政治化”的大学德育,其实质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分离,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大学德育目标对德育过程起导向性作用,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代表社会的要求,也要代表教育对象的要求,要将社会的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相统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现代大学德育要继承传统德育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德育要从“泛政治化”的目标转向重在德性培养的目标上来。要把政治性渗透在爱国主义、法律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之中,以大学生日常活动为载体,将政治性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社会价值渗透和政治要求。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人格心理教育。要把宏观目标教育与德育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直接结合起来;将道德理想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要着力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从内圣入手,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便将来成功地拓展理想的“外王”之道。

二“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大学德育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哲学思维特色。张岱年认为“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5]286-295。“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指以人为根本来考虑和解决一切问题。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儒家道德文化的核心,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也包括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热爱,具体表现在仁爱、德治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性本质方面,儒家提出“仁者,人也”[1]23的命题,认为“仁”是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本质特点,因为有德性、有人道、有思想,人并非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所以,“惟人,万物之灵”[6]31-33,“君子不器”[3]8-12。在人与神之间,儒家提倡以人为中心,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当学生季路问鬼神之事,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3]102强调以人为本,鬼神次之。在天地人之间,儒家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重人事。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他首先关注的是伤了人没有,而对财产只字不提。因为“仁”,人区别与自然万物,高于万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每个人都需要自尊自爱。在人际交往方面,儒家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是其仁爱道德思想的实质,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7]136。在儒家看来,人群间的“仁爱”关系可以以孝悌血亲之爱为本,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而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7]136的大同理想。其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102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8]31儒家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从自爱到爱亲,爱人到爱物,其“人”的范畴不单是指个体、群体,更指向了人类,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博爱,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在社会管理方面,儒家认为“仁乃为政之本”,主张“仁政德治”。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31-33在儒家看来,“以人为本”的仁爱道德规范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同样是人与人交往的需要,而且是兴国安民的需要。因此,周公提倡“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孔子提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3]8-12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8-12各统治者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自己的警世训导。在儒家看来,“仁”既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又是个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理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既是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儒家这种仁爱精神由“亲亲”到“仁民”,由“仁民”到“爱物”,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中国古老而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这对创新和加强现代大学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学德育出现的目标政治化、内容空泛化、方法机械化、过程简单化,其实质是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实施德育的全过程。及时,在德育目标上突出理想与现实、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受教育的对象,从人本主义出发,使德育更好地体现人本性、和谐性和性,体现个体需要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德育目标既要面向未来,把握时展的趋势,又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学生的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德育工作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的愿望,将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9]第二,在内容上注重政治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一般性(公德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首先,要加强以“仁者爱人”为基点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学生从自爱、爱亲到爱人、爱国,将个体的仁爱意识上升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度。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大学生中加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宽容心理,“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尙中贵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要加强社会公德、人格心理的教育。倡导仁爱谦让、敬老慈幼等伦理规范,让每个大学生有了“仁”的理性知觉,了解人之为人的道理,将“仁爱”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将传统社会人伦关系中倡导的尊人自重、正己安人、诚实毋欺、宽容豁达、敬业乐群、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等个人美德,经过现代意义上的体认和升华,直接变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美德。第三,在方法上突出德育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改变传统德育中以灌输说教式的形式来完成概念原理的传授,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学德育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和实施办法。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大学德育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

三“知行合一”的践行方法与现代大学德育

“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批判地继承先秦儒学和程朱理学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有两层含义:及时,是“良知”,指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王阳明强调“良知之外,别无知矣”、“知无不良”。第二,是“真知”,指在实践后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王阳明主张“亲身履历而后知”。“行”也有两层含义:及时,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意念活动,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第二,是“笃行”。“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王阳明常把“行”解释为“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行”在这里就是“实践”[10]。王阳明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倡导知行合一。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道德躬行。所谓“路歧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10]这种重视“身亲履历”、重实践,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统一的思想,对现代大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及时,大学德育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实践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的过程,道德修养又是内化和外化的关键。儒家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有很深的研究,值得我们发掘借鉴。《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至善”道德修养的三纲领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来实现,“格物”就是指在实践中求知,通过学习、认识、实践来穷尽万事万物之理,做到万事万物无不知晓;“致知”就是求得真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对事物从粗到精,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形成真理性的认识;“诚意”就是意念诚实;“正心”是指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弊,保持心灵的安静。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做到“正心、诚意”。同时,儒家提出在修身的过程中要经常“自省”“自讼”,所谓“自省”,就是内心反省,对功过、成败、悲喜的情感体验都在内心进行。所谓“自讼”,就是自我批评,是直接对自己行为方式,或者由他人行为方式所联想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当与否的思考和分析。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而自改之。”[3]169“自省”“自讼”具有自我约束的心理功能,它通过反思对自我进行再观察、再认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它的目的在于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处处以正确规范要求自己,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反躬自省、解剖自己、克己自律的修身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修身既是格、致、诚、正的结果,又是齐、治、平的起点,大学设计的人生奋斗八大步骤,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把总目标层层展开,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的网络体系,体现了由个体道德修养到实现社会理想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我们可借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并赋予它们以时代的内容和新的含义。通过“内省”“慎独”加强自我修养;通过“齐家”端正家风,使家庭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场所。“治国”就是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平天下”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1]。这样就将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第二,大学德育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践行相统一的实践过程。大学德育是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一定的社会理想、道德准则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成功与否也要靠道德实践来检验,因此,道德实践在大学德育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教育,轻实践”的做法,要紧扣时代脉搏,在教师、学生等主要群体中积极搭建道德实践的平台。例如,在管理服务队伍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在教师中评选“大学名师”,在学生中设立“青年志愿者”,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之提供动力和保障,增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融入各种管理制度中,如各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作弊处分条例》将诚信道德规范以制度形式加以强化。要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一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普遍参与道德实践。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让学生在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学会社会活动的规则,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要在各类活动中树立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四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身立教、践德体行,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第三,大学德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实践过程。“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2]大学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成果和建国以来各高等学校积累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优良传统之所以能代代相承,是因为它正确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民族精神借以传承的客观载体。”[7]5然而,传统不能代替现实,时代在变化,事物在发展,只有在合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和超越。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套,是一个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过程,要完成这个创新,我们必须积极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与现代接轨,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首先,要深入研究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对传统美德作出现代诠释,使其与现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相结合。其次,要找准传统美德与当今新道德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13]。再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积极开发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通识教育活动”、“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等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增强公民的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四结语

现代大学德育是一个由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融合的有机整体,必须科学分析其各部分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较大限度地发挥部分与整体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9]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大学德育宝贵的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发挥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起的作用。

作者:段尊群工作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德育小论文:中学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造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原因

1.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不断膨胀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人化,因此,要想做好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很难的。当前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管理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少,造成班主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在抓学生的学习,努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忽视德育工作的现状,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2.德育的内容落后、陈旧

造成高中德育落后的原因还有其内容落后陈旧,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效率低下。

3.班主任德育方法不恰当

高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德育效率低下。要知道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及示范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班级德育的手段之一。所以在这里,笔者倡导高中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以及模范带头作用来说服学生。

二、应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措施

1.重视班级德育工作

高中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对班级内部进行的德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实情以及班级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德育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实行。

2.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高中班主任在选择德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拒绝陈旧、落后的知识点一说再说。新颖的知识点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会提高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效率。

3.科学使用德育方法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方法,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身示范,以德服人。综合上述,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德育的效率。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积极寻找影响德育工作效率的原因,找出解决对策,从而提高高中阶段的德育水平。

作者:四朗拥宗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及时高级中学

德育小论文:高职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由以往的精英化逐步向着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高校学生数量增多,促使国民素质水平整体提升。另外,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进大学校园。但是,由于班级内部学生情况较为复杂,贫富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多农村来的学生产生一种天生的距离感和自卑感,而城市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使得差异明显化。这样的差异情况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很容易出现敌对、独树一帜,或者各自为派等现象,对班级建设与发展产生阻碍。这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要想解决这种差异情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班主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义务,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学生过程中,与他们建立良好互助的沟通桥梁,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观察他们的心理互动,通过认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提供更多的关怀,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与班主任之间没有隔阂,而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朋友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互帮互助的师生关系。

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过于单一

现代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教育理念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想,这样不利于班主任在班级内部开展德育工作,不能使用隐性课程,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过于单一,无法保障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当前,高职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过于注重显性教育,而忽略了隐性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使得班主任对班级成员的了解不充分,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使得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存在较大的片面性,无法保障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认识能力不到位

高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行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当前高职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能力不到位,导致高职德育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缺乏对德育工作的科学认识,认为德育工作不属于课程教学的一部分,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没有认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德育工作开展基本流于形式,没有遵循“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第三,德育工作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高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其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生活方式都发生重大改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奇,也很陌生。一些从小就形成较强独立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而一些学生则难以适应这种生活节奏和学习氛围,从而时常处于低迷的状态,或者对自身的理想和未来失去了信心,甚至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重要性就需要充分展现出来,高职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育人,还需要为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青年开辟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班主任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不会感觉陌生和莫名的压力,让学生改变选择高职就失去希望的看法,班主任要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心理。由于很多高职学生因基础条件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强大的自信心,在遇到挫折时,无法直面对待,容易逃避。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拥有一颗不气馁、不放弃、不自卑的心,在自身发展道路上脚踏实地,终究会成就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充分调动班干部的作用

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都会无形中对班主任产生一种畏惧感,班主任很难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相互沟通的关系,使得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在这种情况之下,班主任选择出一批的班干部,在兼顾学生学业的同时,同时帮助班主任有效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在选择建立班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认真慎重,把所有学生作为班干部人选的主体目标,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考察,结合班主任的考察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出合适的班干部人选。班干部是班级的小老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感染和提高班级全体学生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充分调动班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班主任要完善自我修养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发展尤为重要。为人师表,就是需要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树立的榜样,虽然高职学生在这个阶段不需要惟命是从,但是言传身教的作用还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与高职学生的接触更多,对学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积极的引导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工作中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班主任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还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四)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和表扬学生

高职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缺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优点,要平等对待每一名班级成员,绝不放弃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对于班级里的学困生,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抚慰学困生在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班主任不能一棒子打倒一片人,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并在特定时期让学困生发挥自身的优点,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作为学生,老师的表扬和赞美是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任何一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为那是一种肯定。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说到底,这种竞争就是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础。班主任需要紧紧掌握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素养,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钟丽一工作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德育小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时,一定要耐心地去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包容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导,进行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一是充分了解学生现状,不但要明确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所具有的性格特征,而且对学生的具体性格以及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加以了解,即:充分掌握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才能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包容每一位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学生犯错后不要严加责备,而是进行耐心指导和引导,不要急功近利地想要改变学生,要明白犯错是每一位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改变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走上发展的道路。例如,我在刚接一个新生班时,有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的问题,自己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当我发现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问题时,没有直接给予这个学生批评教育,而是通过调查等方法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当得知这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问题而出现不良行为表现时,我通过跟这个学生聊天等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这个学生摆脱了父母离异的阴影,成为班级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感悟德育思想

道德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与归纳出来的秩序与准则,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是注重加强德育和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德育思想。首先,加强德育和书本之间的联系。班主任要善于发现蕴含于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并深入挖掘此类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因为学生对书本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要善于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提炼出具有正能量的精神与理念,借此机会教育学生,真正达到德育目的。其次,加强德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任何道德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融入德育因素,才能真正赋予道德魅力和生命力。例如,对于“孝文化的感悟”主要来自于家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小事,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身边的小事来感悟人生的大道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就以此为主题,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身边的孝德故事记录下来,同时把自己的感悟也写出来,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要融合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应加强与各个任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积极与各个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并将自己的工作计划告诉任课老师,与他们一起商量工作计划的具体细节,改进其中的不足。其次,要与任课教师一起管理,协调学生的各个方面,开展有效德育教育。其三,班主任要及时询问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帮助任课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任课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渗透德育思想,辅助班主任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同时,班主任要给学生介绍任课教师的优点与长处,帮助任课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总之,作为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不但要遵循德育教育规律,符合学生需求,还要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方法,提高班级的德育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钟林工作单位:广东省河源东江中学

德育小论文:网络背景下的中学德育论文

一、网络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的机遇

1.网络为中学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首先,互联网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资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中学的德育工作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中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和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3.网络使中学德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方法不可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发展独立意识。二是促进学生树立开放精神。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强化民主意识和道德法制意识。

二、网络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处于身心发展中的青少年,辨别是非、自控能力较弱,加上好奇心强、喜欢追求刺激,在虚拟世界中容易迷失方向,不仅学业荒废,甚至导致犯罪。可见,网络对于中学德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网络的开放性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挑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垄断信息资源和系统,导致多元文化的产生。如西方反华势力为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不惜花费巨资,采用网络技术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这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2.网络的虚拟性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挑战。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成人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父母与子女的接触日趋减少。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学习压力大,无端的烦恼和孤独感不时侵袭他们。互联网的出现,使许多人很快成了“网迷”。在现实中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愣头小子”,在网络世界里却可能是一个活泼、幽默的“英俊少年”;在现实中是一个失败者,在虚拟世界里可能是一个风云人物。当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便“乐不思蜀”。每当在现实中寂寞难熬时,或遇到挫折时,便会逃避现实,一头钻进那虚拟世界,久而久之,不能自拔。这对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又一挑战。

3.网络的隐蔽性对中学德育工作挑战。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匿名性,在那里,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由此引发了一些人性的劣根性。对一些中学生,网络的隐蔽性导致他们无拘无束,恣意妄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统计,国外80%的“电脑黑客”是青少年。一些青少年或成为网上犯罪的受害者,或沦为网上犯罪行为的实施者。这种严重状况已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总之,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然而,面对网络的挑战,中学德育工作在教学内容的整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网络既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形成防范机制,做到趋利避害,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1.在德育理念上,应从防范型德育观向自主发展型德育观转变。无论是家长还是德育工作者,都希望青少年远离一切无益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并试图在学生和现实生活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种种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让孩子们永远做好孩子、好学生。事与愿违,这严重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粗暴做法,反而激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一味地用“堵、隔”等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只有积极地面对现实,主动正面引导,青少年才能将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学习的手段和生活的帮手,从而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要注意发挥校园网络的积极示范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文明有效地使用网络。再次,可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辩论会和相互讨论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用网的道德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操作、网页制作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通过网络学习和创造的乐趣。

3.改变德育方法,提倡平等对话的方式。过去,一些德育工作者往往以“道德化身”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样学生往往成为一群无思想、无主见的被动接受道德教育的机器。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方式,必须一改以往的做法,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走向平等对话者。与学生平等相待,交流沟通,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被教育者的苦心和真诚所感动。

4.加强网络技术学习,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使得青少年网民与日俱增,当他们兴奋地体验着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网恋的乐趣时,德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明显滞后。大多数学生在上网时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指点引导,深受不良信息的毒害,引发一幕幕网络悲剧。德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懂得网络技术,才能关注学生的上网动态,对他们进行网上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纠正。

5.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络,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它必须联合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各网站要加强管理,利用《中国墙•互联网过滤器》截堵各种有害信息。其次,学校应当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采取措施控制学生上网内容和时间。,网吧经营者有义务监督学生上网,禁止学生查阅不健康的内容。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一致的教育力量,才能消除网络危害,发挥网络优势,使中学生成长为有道德的“网上新一代”。总之,在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有受到挑战的不利因素,但我们更要看到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操作,趋利避害。德育工作者应面对新形势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工作手段,掌握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这样才能加强德育工作。

作者:陈美媛工作单位:莆田市青璜中学

德育小论文:当前我国中学德育论文

1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要求。因此,探析当前中学德育现实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已经成为摆在我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这使得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大都仅停留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宏观目标上。虽然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更新,然而仍然注重于从民族和国家大义向中学生灌输“大道理”,忽视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使得德育内容脱离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一味追求德育内容的原则化和理论化,已经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客观形势的实际要求[1]。而课堂上教师大都还是停留于“照本宣科”的传统说教上,使得中学德育教育形式化。因此,很多中学生在进行思想学习时只是进行机械地重复背诵教材内容以应付考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知行分离。

2.2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方法,而德育教育方法不仅仅是实现中学德育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条件,而且也是顺利完成德育教学任务和德育教育目标的职基本因素。学生到了中学学习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对社会已经具备客观的独立判断能力,然而传统中学德育教育方式仍然使用单一的封闭式的说教灌输教育方法,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自我教育主体意识[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在课堂上德育教师唱独角戏,而中学生只能被专断参与,没有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过程,没有调动其内在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2.3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进行科学评定也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从而推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将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评选“三好学生”,而在实际操作中更是简单地以“学习好”替代了“三好”。从2003年开始,各省市相继制定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对中学德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科学操作,使得评价实施方案成为一纸空文[3]。

3针对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必须重视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

中学德育教师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德育要求在现实中的示范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会在无形之中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中学德育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德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一种始终如一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将自己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表现在日常工作中,从而使得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并将它做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要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学德育教师队伍。

3.2必须重视丰富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传统中学德育教育方式仍然使用单一的封闭式的说教灌输教育方法,而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活动,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自我教育主体意识。针对这一问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自我教育法、理论教育法等,将德育教育主动融入到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将“受教育者”的色彩淡化,使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德育的快乐,发挥出自身主体教育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4]。

3.3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德育实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已经没有办法再局限于传统封闭式教育方式,开放式德育教育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德育实践,通过接触社会让他们可以正确认识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社会德育资源资源,开辟适合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校外德育基地,如劳动锻炼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学习雷锋基地、传统教育基地、军事训练基地等。学校不仅要积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前往企事业、农村、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地开门办学,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民警、交警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5]。

3.4必须重视加强中学德育教材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学德育教材领域没有科学地进行规范化建设,除了思想品德课教材建设的较好外,中学德育其他方面的教材却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选择更加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中学德育教材,科学系统地向中学生传统规范的德育观念,已经成为保障中学德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和加强中学德育教材建设。编写中学德育教材,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社会情况编写成学校教材、乡土教材、德育基地教材、家长教材等一系列符合中学生的有特点的德育本土教材;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应该重视加强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知识、心理品德、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性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总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和关怀学生,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德育师资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曾莠瑄工作单位:集美乐安中学

德育小论文:藏族中学德育论文

一、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补修课

道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标准,而幼儿教育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招录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牧区,农牧区的孩子从小就是大人的牧场助手,奔波而劳累,同时又无条件接受应有的幼儿教育。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生活环境耽误了孩子的养成教育,因此养成教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补修课。在养成教育中,学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将民族习俗有机地融合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全程,将藏民族乐善好施的崇高品德与现时代的感恩教育相结合;将藏民族鞠躬问话的习俗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将藏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长与现代韵律相结合;将藏民族吃苦耐劳的品质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多方位开展养成教育,快速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主题班会是学生品德思维自我更新的坐标

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形式多种多样,对学生品德思维的启迪突出而有效。各班每周召开一节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党员教师参与。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班主任在确定班会主题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学生品德需求,确保内容具有启发性与时效性。如果主题班会所折射出的德育信息符合学生自己的品德需要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品德思维就会得到启迪,这种品德信息就会被确立为学生品德思维自我更新的坐标,进而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三、年级训话是学生“三观”形成的主渠道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是人生的灵魂。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三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三观”的形成来自于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而年级训话是“三观”形成的主渠道。年级训话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是最突出的一大特色,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确定特定的训话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建树正确的、科学的“三观”理念。“惩恶扬善”是年级训话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三观”完善建树的思想基础,也是学生端质量行的导向。每个年级对来自各部门的通报信息进行汇总,在年级训话时,对好的方面提出表扬,意在发扬光大,成为“三观”形成的正能量;对错误的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意在形成一面镜子,让学生自己对照,从而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种来自负面因素的正能量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有时候会主导人的一生。

四、文艺活动是学生品德升华的助推剂

周六文艺晚会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又一特色,感人而亮丽。晚会内容由藏戏、舞蹈、歌曲、小品、相声等组成,丰富多彩。高雅的文艺表演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更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团结向上的情操。精彩的文艺作品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歌颂着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也弘扬着振奋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台晚会、一场比赛、一个节目承载着同学们的情感,心心相连,情情相依,这种无私的奉献、执着地追求、热烈奔放的情操饱含着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合力,品德得到了升华。

五、住宿生活是学生品德互感的平台

住宿生活是学生走出家庭、离开父母及亲人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却又是一种大家庭式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张扬的个性得到了碰撞、道德理念得到了更新、自由的个体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散漫的行为习惯受到了制约,碰撞、磨合,最终在和谐中达到统一。“爱生如子,爱舍如家”是学校住宿生活管理的主旋律,是贯穿于住宿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一根红线,是“德”的化身,传递着能量,规范着行为,感化着心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生的奥妙之处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住宿生活是学生品德互相感化的平台,同学们之间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如涓涓细流,冲刷着各自的心灵,摒弃糟粕,汲取精华,内化养成,提升品格,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六、结语

集民族习俗和养成教育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穿于课内、课外的全程管理之中,德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德育教育形式感化着每一位学子,由养成到认同、由认同到内化、由内化到提升,最终形成了崇高的品德素养。

作者:付海生刘四湖工作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

德育小论文:有效性教学下的小学德育论文

一、小学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其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远大的理想等等。而思想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新兴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念,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他的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指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都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就是小学阶段。此时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比较强,只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决定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当今世界的形势复杂多变,斗争相当的激烈,一些国外腐朽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悄然渗入我国儿童的思想当中,国内的“”等组织宣扬邪教思想,社会上的黄赌毒的泛滥也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德育的工作具有紧迫性。很多人都说过:“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培养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其中的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德育也是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小学德育活动的现状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课本内容陈旧。大家都这么说,如果你想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思想品德的课本,只要找到近期的那本就行了。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都是空白。我们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没有上?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不是非常差?这其实冤枉了老师和学生们了,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即使课本上面的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几乎也是相差无几。德育的教育固然需要这些教材,但是仅仅靠一些判断对错和一些选择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见得。

(二)教育方法陈旧。小学生平时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程、晨会以及班会这几个形式单一的途径,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也缺少实践活动。另外,德育的教育需要时间。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老师们为了教学工作往往也都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评价制度陈旧。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大多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仅仅是由班主任个人说了算,就算班主任能够做到再公正,也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的想法,结果自然不是那么了。

(四)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领导们在学校辛辛苦苦的进行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但是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学生甚至将一些不良的品质作为“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也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的效应。同时,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动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三、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教师们必须要正确认清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对于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型的关键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要的职责,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做高尚以及无私奉献的人。

(二)改变以往德育的评价方法。我个人认为,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然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成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议相结合的状态。

(三)校内教育同时结合校外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后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且将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让学生们可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虽然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是学生们对于实际的意义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他们明白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就要首先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们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都能够成为教育学生的对象。只有正确的摆正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够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四、结束语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性质所决定的。小学阶段正是养成教育的的年龄段,抓好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的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注重实效。

作者:阿卜杜艾尼·尤努斯1沙米拉·阿布里米提2工作单位:1.新疆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中心小学2.新疆喀什市第三小学

德育小论文: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德育教学工作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义”。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师将学校的德育与“政治教育”简单地归为一体,因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强调高尚的道德原则教育,忽视了生活具体细微道德的培养;无限放大德育的目标,一味突出纯粹的道德规范知识教育;单纯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伟人事例的说教,忽视从小事做起的细节教育;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分析与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沦为片面的知识理论说教与灌输的过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知行不一,其对道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失去了德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

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结语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更是理论不断发展的动力。小学德育的开展要直面生活,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求生机,获得动力;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自觉形成道德培养的需求,并在改进原有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实现良好道德的内化,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王英工作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