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道德论文:怎么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论文
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好印证。
社会道德论文: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论文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继承“天人合一”,彰显和谐发展观,延续爱国、重集体精神,培养个体独特个性,继承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反对保守僵化,在继承与批判中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对于缔造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我们不能草率地、盲目地与之决裂或全盘吸收,而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吸取其中的精髓,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1]。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好印证。
社会道德论文:大学生社会道德模范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局面,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呼之欲出。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模范教育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者实施社会道德模范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道德模范教育 作用注意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自觉地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现代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及促进本民族政治道德情操的不断升华。
市场经济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意识、危机感激励了大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功利主义淡化了大学生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如何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社会道德模范进行积极引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华民族历来有推崇道德楷模的传统,“见贤思齐”是古之明训,我们表彰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实际上也是道德模范,是针对当时最需要突出表彰的道德行为的模范。现代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作出新的努力来及时应对。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模范教育的作用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向往,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潜>!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社会而言,社会道德模范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道德模范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它能产生一种感召力和环绕力。这种感召力和环绕力能够将个体导向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和规格方向上来,引导人们为之共同努力。一个社会的发展,本质上体现为全民精神的进步。因此,优良的道德模范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社会道德模范的高尚品质可以激励大学生升华道德认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用社会道德模范来教育大学生可以起到知行合一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道德模范可以唤起大学生对高尚道德行为的崇敬,还可折射出激励、启发、催人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熏陶,达到精神上的鼓舞,在思想上起到强烈的共鸣,从而升华道德认识,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从道德的角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除了需要一定的法则和制度以维持基本的秩序外,也需要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模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榜样,他们身上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彰显出新时代的崭新的精神风貌。这充分表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为大众所接受。将社会道德模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使大学生行为规范化、系统化,最终升华为个人行为的准则。
3.在大学生中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
社会道德模范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凝聚作用。首先,如果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为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道德标准,那么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社会道德模范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的集中表现形式,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社会道德模范作为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评判、凝聚功能,使社会和谐得以肯定。而道德在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社会的热情。
二、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社会道德模范教育的注意点
运用社会道德模范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道德模范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选树道德榜样,始终应注重坚持面向大多数,把重点放在基层,放在普通岗位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大学生,着力发现他们在平凡学习生活上的不平凡创造,讴歌他们在普通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榜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以对照,检查自己,做到自警自查、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2.注意运用社会道德模范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本翔不境也创造人。”道德规范所秉承的祟高的价值取向及崇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对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应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唤起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动力,提升责任感和人格尊严,使大学生完善自我,使道德从外部调控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
3.不同大学生群体由于各自所处环境和自身状况不同,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也日益呈现出差异,这就对选树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榜样、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使不同群体中的大学生都能够更加具体深人地感受道德榜样的力量,切实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4.立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是提高榜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今大学生 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我们要注重运用影视声像等技术手段增强榜样宣传教育的直观性;注重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平台吸引大学生参与榜样评选,参与和榜样的网络互动;注重让榜样到大学生中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努力实现榜样与青少年“零距离”。这些探索和努力,有效地增强了榜样宣传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社会道德规范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行为的准则,激发内在需要和动机,进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社会道德论文:道德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辅助作用的论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笔者认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换句话来说,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为什么要用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原因就在于道德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辅助作用:
首先,从功能来看,道德调整所发挥的作用要快于法律调整。虽然道德和法律都旨在规范人们应做什么,不 该做什么,然法律仍调整不了生活上细微的事情。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这是我们从出生到成长逐渐学到的礼貌和道德。道德易理解、不是强制性的,所以人们从小就容易接受。因此,在人的未成年时期,道德已发挥出它的调节作用,但由于法律需要思想的成熟,人有一定独立能力,法律的调整作用却要在人的成年以后才能更好发挥。以德治国恰好解决了法治在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从调整范围来看,所谓法律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法律不可能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一管起来,这样就需要道德作补充。如法律难以触动人的心灵,解决不了人的感情问题,因此,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仅靠法去控制是不大能实现的。只有从道德方面加以教育,才能使人们懂得在尊重自己感情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为了对社会进行良好有效的管理,除了要加强法治这“一只手”外,还必须要用“另外一只手”德治。
,从发展趋势来看,道德的前途优于法律。道德是社会现象,是属于人们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法是历史现象,属于制度范畴的。所以,道德自人类出现就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而法律却发源于伦理道德等一般社会规范,后因国家结构的强化而日益同道德分化,随着社会机制的强化、国家职能的弱化而法律不可避免地随国家的消亡逐渐融入一般社会规范,其中大多将为社会公共道德所代替。
从治理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是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核心,而德治又是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的核心,二者在范畴上是不同的。但同作为社会规范,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内涵及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当代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共同道德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群众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基本内容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应该切实学习和践行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①,具体来说“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意志、职业理想以及职业行为与习惯等”②。广义上,职业道德泛指各行各业劳动者应该共同遵循的公共性的职业守则和职业精神,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狭义的职业道德,是在广义职业道德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职业的内容和特性提出的一些具体行为准则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敬业”和“诚信”,体现了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展不断更新丰富,在新形势下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二者都是广大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培育和践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的要求。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会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重要文件相继颁布。9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座谈会,重新启动修订工作。这一系列会议精神和重要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明确要求之一,也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改进指明了方向。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与时俱进,密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时代内涵,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二)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加看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包括道德修养、学习能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作用,也成为了广大劳动者共同遵循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当前,各行各业都积极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劳动者的工作实践,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明确从业方向,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与社会接轨,胜任相关岗位要求。新形势下的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有高技能、高素质,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改进自身工作,不断追究求进步。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视为准劳动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要教授知识、培训技能,更要注重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及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
尽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弱化,具体体现为: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课程比例较小,教学内容、方式单一;专业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采取忽视或者漠视态度;等等。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专业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在职业道德教育弱化这一现状背后,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受到传统职业教育“技能中心”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片面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社会转型时期的秩序重组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观念冲击,部分大学生中间出现了重物质、轻道德的功利性倾向;网络和手机平台等新媒体的崛起,使大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海量信息,但缺乏筛选过程和途径,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得到推广和践行,渗透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之中。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心,得到学校及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及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改进和发展职业道德教育。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引导。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组织专门师资,构建具有系统性、持续性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涵盖公共课程和各专业的专门课程。将职业道德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之中,分阶段分内容,做到各有侧重有的放矢。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着重进行普适性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奉献意识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可结合专业实习,着重进行针对具体行业岗位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教育。及时调适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补充近期的科学理论、观念和事例,增强职业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劳动模范,可将这些榜样事例纳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二)更新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工作重心,指引着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构建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院校各级比赛活动等方式进行,可以运用多种媒介载体尤其是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体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在校园文化的更新和建设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和活动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实习指导。
专业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程,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工作实践,是他们了解行业岗位特点、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到指引作用。学生融入劳动环境、接触一线工作者、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内涵的过程,也是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运用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机会,分工实施相关课程,共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作为劳动者队伍的预备力量,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赵小菲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系
社会道德论文:和谐社会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一、研究生思想道德应该怎样引领
研究生队伍当中,会有很多价值取向,更是多元化存在,我们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在我们祖国人民生活条件不断的提高,伟大祖国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作为新一代天之骄子的研究生更应该真正了解自己所背负的神圣使命。在研究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首当其冲的应当从教育入手,开设教育课程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其次引领研究生从最简单做起,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研究生群体也是一样从最简单的知、书、达、理开始做起必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实行全民从监督,现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全民都在提高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时如果全民参与进来互相的进行监督,那么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日可待。
二、研究生思想道德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道德里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当代研究生更应该具备道德责任感,研究生这个层次,应该定性为高层次人员,对于历史责任,这个群体更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仅单指对国家,对家庭对爱情这都能体现出来它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对社会以及他人的社会道德,也不能只单独看中个人利益,以功利主义为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做到知行统一,道德认知的水平提高了道德责任感也会增强,研究生应该道德主流积极向上。应该具有比较成熟的道德观念。应该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深知自己使命感。
三、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的重大意义
一个美好和谐会是我们一直向往,梦寐以求的。从古代刀戈铁马到现代信息文明这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为了这个各谐社会不断的努力,从未停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会有人问建设一个社会岂能是一个研究生就能建设得了的,但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我共伸一把手,和谐社会天天有。在这个飞速的信息化时代里,人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异月新的变化。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知识、还有所谓的境界的增长的同时是否还记得当初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在出现了这么一种状态在我们社会的大家庭下往往不遵守规则、不注重道德的往往是成年人。例如最简单的公交车让座、车窗抛物、公共场所吸烟等等……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教育的深入,境界的提高反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成反比例下降。和谐社会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解决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及精神动力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之源。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提高了国之根本,更是提高了国之素质使社会更加井然有序的运行,使科研学术更加创新的开发。所以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硕士学生已经占了很多比例,而在我们中国更是学术界的主要动力之源。我们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也是世界及时人口大国。在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研究生掌握着更高的学识,掌握着更高的技能,是我们祖国的天之骄子,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研究生的学术以及科研贡献会越来越多的给予我们祖国发展的动力。在我们求知若渴、拼搏向前的同时是否会注意到自身的思想道德的修养,是否会在闲暇的时间里想一想自我思想道德的不足。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我们祖国不断向前的力量,思想道德建设是追求之根本。研究生座位高级知识分子更是要首当其冲的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
作者:朱金融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道德论文: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一、成人道德社会化概述
(一)成人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成人道德社会化是指成人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成人道德社会化包括中年期与老龄期的继续道德社会化。由于中年期是人格成熟、事业发展的收获期,社会又是中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中年期的道德社会化。
(二)成人道德社会化的内容
成人道德社会化主要包括家庭婚姻道德社会化、职业道德社会化以及社会公德社会化等方面。家庭婚姻道德社会化是指成人运用社会道德准则的统一要求,来规范家庭婚姻行为及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过程。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家庭成员明晰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期望,并尽可能的去实现这些道德期望。职业道德社会化是指成人形成与自身职业有关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合行为的过程,如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的社会化。不管是服务业还是金融业,各个领域的职业道德都逐渐被趋同化,以适应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时代精神。社会公德社会化是指成人将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并以此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社会公德来调节社会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三)成人道德社会化的特征
一是与未成年人不断接受道德教育以内化为自身所有不同,成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已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外化为行为。二是成人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们可能既是子女又为人父母,既从事着某一职业又作为学生在校进修,因而他们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更加繁杂,道德社会化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三是作为社会的主体,成人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职责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因而他们的道德社会化相对更为突出。四是由于成人在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道德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方式及结果的差异性也较为显著。
二、成人道德社会化面临的困境
成人道德社会化的完成有助于增加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道德品质的成员,也有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从而使得社会的道德秩序能够更好的维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落后的穷国发展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这些变革所带来的震荡,导致社会各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其中道德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使成人道德社会化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存在偏差
所谓道德观念,是指“由善和恶、荣和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组成的道德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自主的、涉及他人和社会利害的、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包括善行和恶行,即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成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知荣辱、明是非,但在道德行为的具体实施方面有的成人却不能与道德观念同步。比如,遇到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在道德观念上,人们可以明确判断出抢劫、偷盗属于违法行为,应当见义勇为,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当涉及到具体的道德行为时有的人难免有些犹豫不决,寄希望于他人,期待他人能够挺身而出。也有少数人明知插队等一些事情不文明,但是为图一时方便,往往违背自己的道德意愿。成人的道德行为在受自身道德观念支配的同时,又受到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影响,如看到老人摔倒,本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其扶起,但近来做好事反遭讹钱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成人往往避而远之。这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不协调、不统一,正是由于成人道德观念的理想性与道德行为的现实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造成的。
(二)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
总体而言,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价值观。一是我国大力弘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价值观,与传统上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大公无私”一脉相承,属于主流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即在不超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先己后人”、“利己不损人”。三是违背社会公德的“个人至上”、“损人利己”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异化的价值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多元价值现实的影响,有的人信奉“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等主流价值观,对物质利益过度追求,以经济利益的较大化为出发点,为了牟利甚至不惜违背社会道德。这一点在食品行业尤为明显,防腐剂、瘦肉精、地沟油、速生鸡等问题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另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道德行为的约束力不够,市场秩序还有待规范,这也助长了一些人道德取向的功利化倾向。
(三)道德情感有所缺失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好恶、爱憎、信任、同情等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具有评价、调节和向他人传递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等作用。个人的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积极地影响其道德选择,而这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道德情感的缺失有其客观原因,如由于住房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住进高层小楼,不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办公中十分普遍,它们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悄的改变人们的交流模式,使得人们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上交流。尤其对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往往将网络作为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渠道。长期以往,他们在与现实的人和社会接触时容易产生障碍,造成道德情感逐渐萎缩和淡化,容易出现沉默寡言、孤僻冷漠、不谙世事等现象。
(四)道德标准和评价主观性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化,因此对道德标准和评价突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有了更多的自我看法。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地区文化差异大、人们从事的职业各式各样,一旦出现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就很难再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评价相同的事物和行为。由于人们往往依靠个体的主观判断,观念稍有不同,便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增加道德社会化的风险性,微博上经常爆发的“口水战”即是道德评价标准混乱的典型代表。
三、成人教育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的策略
(一)鼓励成人参加道德实践,促进道德的“知行合一”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之内,社区文化对成人道德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既有的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开展不同类型的知识讲座,通过典型案例、典型人物的讲解,强化成人的“慎独”精神,使他们即使在个人独处时,也能够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避免出现违背道德的欲念、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社区广场、文化馆等作为传播社区文化的场所,对社区内居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在上述场所中娱乐自己、表现自己和充实自己,因此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弘扬主流道德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提升成人的道德意识。此外,社区内其他与成人有关的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妇联等,可以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模范职工”等活动,强化道德行为的榜样力量,推广社会所认可的榜样形象,鼓励成人主动参加道德实践,促进成人道德的“知行合一”。总之,成人只有将内化了的社会道德规范外化为道德行为,道德社会化才得以实现。
(二)加强道德宣传,提升成人的自我道德意识
由于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途径。在电视、网络上可以定时播放一些有关道德的公益广告,在公交站点、商场等成人较多的场所设立公益广告牌,在热门手机软件如微信上建立有关道德的公众账号,通过宣传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向,提供正面角色参照,引导人们辨证地对待“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和财富观。通过教育使个体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克服个体私欲,促使个体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提高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栏目,通过传递我们身边的大爱,感动了亿万同胞,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心灵。其他类似的节目也在提升成人自我道德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网络课程和传统学校成人教育课程,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
传统学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多集中在提升成人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对成人情感的关注有所欠缺。近年来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兴起,成为弥补学校课程不足的重要途径,网络、计算机的普及又为其提供了契机。网络课程开发者可以与成人教育工作者合作,以现有的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为指导,走进成人的“生活世界”,切合成人生活实际,针对目前成人道德情感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开设专门的情感品质培养、道德情感调节等课程。课程形式可分为直播和录播,以满足不同成人的需求。课程内容要重视对成人心理健康的教育,还要教授成人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心理学方法,挖掘成人情感底蕴,指导成人对自身道德情感进行完善。此外,所开设的课程应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居敬”、“内省”、“省察克己”、“积善成德”,使成人的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帮助成人克服个体私欲,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提高理性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传统的成人教育学校或机构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学中给予成人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成人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原则,帮助成人确立合理的道德标准;引导成人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标准,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道德关系,构建严整周密的适合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道德标准;引导成人理性对待周围的一切人、事、物,不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评判他人的道德行为。成人教育学校或机构还应多组织一些群体性活动,帮助成人在人与人的融洽相处过程中熏陶自身的道德情感。
(四)构建灵活多样的道德评价机制,促进道德观念和评价标准的规范与整合
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在结构上是社会舆论、相关制度和管理机构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宣传主流道德思想,促使成人及时转变道德观念;要在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标准,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和道德关系,构建严整周密的适合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适时、适当的制定主旨明确且又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管理与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力量来提升成人道德社会化的整体水平。
作者:陈莹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社会道德论文:道德教育和谐社会论文
一、夯实“法治”建设的基石
打造稳固的和谐社会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稳固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基于和谐社会视域下,要建立以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法律系统工程,只有法律系统能够良好的运行,才能使得社会运行机制稳定发展。因此,大力加强“法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深刻的法律和体制变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与之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持国家稳定的客观需要。社会的和谐发展,呼唤着法治的建设,同时法治的建设又促使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修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依据各项基本法律所需的具体条件,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体系。一是要树立全新的立法理念。“法律是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对法律的认识虽然具有片面性,但也说明了法律与道德具有一致性,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律不能脱离道德的基因,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基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分析,要注重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将社会主义道德因素与依法治国思想结合起来。二是要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立法法》及立法程序,不随便简化立法程序,加强立法工作的相互协调,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多种渠道,让广大公民参与到立法之中。同时,要加强科学论证、进行调研,提高立法的质量。三是要注重法律的实效性,注重法律清理工作。要基于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及时做好现行法律的清理工作。目前我国现行的有效法律中,有些法律需要进行一步完善和修改,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另外,一些地方法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有的规定则与上位法相关规定不一致,有的法规缺乏实用性、形同虚设,因此要、集中清理现行的法律法规,把重新确定修改、废止旧法规与制定新法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四是要考虑法律的前瞻性和适度性。制定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现实可行性,要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但同时在立法、执法过程中,不能朝令夕改,这就要求法律具有前瞻性。因此,要把握好法律的现实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的关系,法律必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是否成功,不是看规定了什么,而是要看在社会中如何实施这些法规。因此,法律要运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中更为重要,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从以下方面健全和完善法律运行机制。一是要改革执法体制,实现规范、公正、科学执法。依法行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制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尺。实施有效的行政执法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法律规范转换为具体的社会行为,发挥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二是,改革司法体制,切实解决司法公证问题。这就要实现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独立。比如,审批机关的人民法院就要优化法院的职权配置,确保下级法院能够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确保上级法院监督指导下级法院的范围,完善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审级体系。三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引导公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强化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得公民能够知法、守法和用法。然而,提高全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多种途径,除了相关政府的普法教育,还要可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来进行普法教育。
二、完善“德治”建设的体系
实现“法”、“德”兼治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需要深厚的道德来支撑。道德规范的载体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实施主体也是公民。因此,如何将道德规范内化为社会大众的意识,把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选择,是“以德治国”切实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大力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树立全民良好的道德思想。当前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进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要从成人道德教育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两方面入手,对于成年人,要在全党全民范围内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史国史的教育,焕发社会公众的正确行动;对于中小学生要注重培养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教会他们从小懂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道理,使得道德教育能够良性循环,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生命力,给以德治国注入原动力。二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各项事业之中,形成引领社会前进的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公民知荣辱、求上进的道德意识,使得人们能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成为了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三是要积极推进“官德”建设,不断提升公职人员的道德素质。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过程中,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与基本准则。公职人员的“官德”对社会公职具有示范、警示、激励和导向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下,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对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来构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新官德规范体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公职人员行使职务权力,逐步完善“官德”建设的自律机制,并要将权力道德法律化,逐步健全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形成“官德”建设的他律机制,使得道德控制的自律性与他律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官德”的建设。
作者:尚丽娟单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社会道德论文: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优势所在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障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宗教信仰、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提供教育的组织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和具备专业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同时,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其所实施的教育影响是有组织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生动的“教学课堂”,也是一个集聚信息、人力等的资源库。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例如,加强学校对家长科学教养的综合指导并促成“家校”有效沟通的机制保障;借助社会的力量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开设诸如像中国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类似的指导培训机构,或者如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办的“家政课”“家长讲座”和“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等等的教育活动。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强强联合才能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作者:张娟妮李赐平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1当前职业道德与社会诚信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相叠加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国家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腐败滋生,不仅阻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而且影响了国家发展的稳定。公共服务事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医患纠纷”不断升级,“教育失德”不断出现,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新燃点,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的速度。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工程质量等诸多问题则一次次拷问“社会的良心”都去哪了。从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容看,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文凭、假证、假发票等等;企业失信则更是比比皆是,恶意违约、制作假账融资、百年老店使用过期原料等等;政府失信表现为“朝令夕改”、“暗箱操作”、“欺上瞒下”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运行发展,更动摇了国家稳定的根基,甚至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究其原因,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有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物质文明急速增长,而精神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并没有实现与时俱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经历巨大经济变革的同时,原有的道德规范被打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新的道德规范无法在短期内达成社会共识,造成了社会道德迷失的真空期,多举并发不如逐一击破,因而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不二之选。
2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奠定了历史的基石,而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铺垫了最广泛的人际基础,同时其特有的实践性也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快速实现与时俱进提供了可能性。职业道德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必须抓住要点,以点带面,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1追本溯源———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意识影响行动,把内化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树立社会成员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正确的理念,把思想转变成习惯,实现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实现内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态化。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正效应。
2.2画龙点睛———营造社会舆论正确导向
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正如英国思想家赫青黎所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社会舆论能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的社会舆论可以起到道德监督员的作用,而错误的社会舆论则使得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而职业道德的建设除了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外,必须接受社会舆论的价值评判,因而打造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
2.3防患未然———加快完善法制体系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规范的制定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管理,但超出道德管辖的范畴时,法律的强制力对已经触犯法律法规的严重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打击、惩处,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因而不断完善法制体系建设是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郑翠贤单位: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社会道德论文:道德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知”———道德认识阶段
重视对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切实认知,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是众德之总,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所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仁”的解释也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在“仁”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一系列的德育概念,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俭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从而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加以认知、认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习道德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开端,某些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会发生偏差流弊。同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晓之以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外部可以强加的,是一个陶冶养成的过程,是一种人们价值选择的自我内化过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时,如果能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两千年之久的孔子儒学的角度娓娓道来,让大学生知晓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唤醒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缘起产生探求的兴趣。因此,学习了解孔子德育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理解乃至认同的过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并被赋予深刻的道德含义,孔子对君子提出“三戒”“三畏”“九思”等诸多要求和赞美。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人未必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君子”人格的高度。诚如胡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知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启发大学生依照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借鉴吸收“君子人格”的有利因素,充盈自身的人生品行。
二、“情”———道德情感阶段
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道德认知如果未能上升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道德认知大多是不稳固的。孔子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善良本心,使之时时处于警觉状态。孔子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完成人的德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由“知之”到“乐之”,是低层次情感到高层次情感的转化。因此,孔子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对学生倾注了关爱和真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的过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因,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与信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并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大学生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是他们追求、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孔子对“仁”的解答因人而异,但从未离开具体生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真诚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健康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各种元素,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关心,从而拉近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此时思政教育者再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件和社会上各种新闻热点为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和自身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师生之间思想、知识交流,对大学生的情感乃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意”———道德意志阶段
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十分艰苦,孔子很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为学修德首先要立志,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次,要对“志于道”有信心、有信念,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有恒心。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眼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过多地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应该崇尚“道”,追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颇为有用之“道”,这种“道”要求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只有达到“不器”之境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对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人生不能仅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工作只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人们追求生活价值、人生意义、心灵拯救、精神慰藉等安身立命或终极关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想信念的引导。大学生需要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追求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大学生个人思想不断成熟、确立精神家园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鉴孔子“克己内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积极提倡。经常自我反省,省察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就能做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有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就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四、“行”———道德行为阶段
道德意志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语言辞藻不足为据。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德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只是“四教”中的一种,“行、忠、信”三者都属于“德行”。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而不改其初衷,才是真君子。孔子反对言行相违的伪君子。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知行结合”,“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知行要一致,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要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养成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高校可采取专题讲座、辩论分析、播放各种实践资料等形式,引发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此外,高校可结合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知情意行”的一体化融合孔子虽然没有对“知情意行”四要素进行专门论述,但其德育思想中蕴含了“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即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强化道德意志的锤炼,最终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行上。认知学习形成价值观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情感体验与意志锻炼提升价值观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环节;行为探索促进行为履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旨归。这四个层次彼此渗透、密切联系,构成循环往复的螺旋体系。因此,借鉴孔子德育思想,融“知情意行”于一体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李泽厚指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时,要深入挖掘孔子德育思想中积极向上的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王洁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道德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下的社会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人们向网络投放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作品。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言语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等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浏览黄色网站。互联网中渗透着不少色情的东西。据调查,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比例接近50%。大学生虽然生理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受网络影响较大,大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和资料,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走入犯罪的泥潭。剽窃他人工作成果,抄袭他人作品。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巨大、获取迅速、便捷、信息公开程度高等特点。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离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吸收与借鉴。但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均存在部分学生不以学习他人、提升自身为目的,而是直接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抄袭他人作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网络道德观偏差。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互连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主体指向性不明、规范约束性差等特点。有研究表明,有31.5%的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的欺骗很正常”、“说什么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感弱化现象。网络犯罪行为。当网络失范行为超出一定的限度,对现实社会中的他人或财物造成损害,即可认定为犯罪行为。部分大学生虽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但却未能用于正途,而是为满足个人利益,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网络黑客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盗窃等。
二、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析
由此,去个体化将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但却增加了对团体规范的顺从。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减弱及群体意识的增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并且能够不断地从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个体那里获得反馈,从而增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人,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并且行为更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自我觉察的人更少地作出欺骗行为,更易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强大的交往、交流平台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而不是面对面地交流,由此造就了庞大的网络群体。但便捷、迅速的网络交流平台,却缺乏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约束机制,使得个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反馈监督,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更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个体在网络中很容易就淹没于群体之中,失去自我意识,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同时,网络行为本身即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这将使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迷失自我而出现行为解放,做出一些单独时不会、不敢做的事情。青年学生本身即具有心智发展不成熟、行为判断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特点,在缺乏约束的网络行为中,部分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水平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欺骗、浏览不良网站等各种负性网络行为,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犯罪行为。从众。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并且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较大限度地吸引了大学生们的视觉注意力。青年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表现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此,某些负性网络行为,例如浏览黄色网站、使用不文明语言等行为往往是受到同伴影响而出现的“随大流”行为。
网络中大量的人际交往机会及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网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部分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的网民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在频繁的交往中固化成为一个群体。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言论提出质疑的人,而且这种抵制会以针对个人的嘲讽、打击等形式出现,导致那些对群体言行有不同意见的个体面临来自群体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个体会选择从众。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极大地增加人们对他人开展语言攻击、抵制他人的可能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并具有强烈的归属与交往的需要。因此,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交往并加入群体,也就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出现从众行为。挫折-攻击。挫折攻击理论主要由多拉尔德、米勒等人提出,是指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攻击的形式可以表现为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等。调查显示,76.6%的人感觉当前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其中,25.6%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仅3.9%的人“很少”或“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业、经济的压力较以往均有所增加,导致一部分学生内心出现较强的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途径有限,或者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甚至报复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挫折感,或者过度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三、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的心理学分析及青年学生本身具有的心理行为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它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对自己的认识、态度、行为的调节的综合性表现。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的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管理水平。大学生的生理日趋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表现为自我意识发展在多方面存在矛盾。学校、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要在虚拟网络中迷失自我,做出负性行为。其次,加强挫折应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现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多比较顺利,成长环境与物质条件较以往也有较大改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应对困境、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就缺乏有效的挫折应对能力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离开既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大学后遇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时,容易产生较强的挫折感,从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认知并导致某些负性行为的出现。长期处于慢性、低强度压力下,部分学生会出现负性情绪积聚状态,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宣泄途径,易导致孤僻、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并进而导致各种不适行为表现。高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生们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有效应对挫折。高校、教师应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困境,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正确处理挫折,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针对负性网络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另一方面可以把网络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网络心理咨询,着力预防和矫正网络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等,引导大学生自我调适,纠正不良的网络心理。
作者:邵淑红徐伟张婷婷单位:滨州医学院
社会道德论文:会计道德丧失的社会危害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舞弊;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但近两年是会计准则的变更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问题更加突出。2007年是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及时个年份,上市公司年报是执行新准则的首份年度报告,其年报工作要求高、事项多、难度大、责任重。其中涉及到追溯调整或者其他方面的操作,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强,那么在转型期间的会计造假等现象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再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天津磁卡会计舞弊案
2005年10月10日,天津磁卡被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指控涉嫌操纵现金流虚构巨额非经常性损益,10月19日该公司公告称证监会已正式立案调查。
天津磁卡在2005年9月7日公告中称:研发基地一期建设总用地512.34亩,总投资103,896万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与中贸源签订总价款为431,972,300元的《设备采购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贸源预付了5.2亿元设备采购款及原材料采购款。总价值只有4.3亿元,就预付5.2亿元,且如此巨额工程设备不自己招标采购,反而委托一家背景不明公司操作,这只能说明这5.2亿元实际是在空转,也就是天津磁卡并没有真实收到5.2亿元的售房款,也没有真实支付5.2亿元的设备款,而是在银行的配合下做出的虚假现金流;实际上,2003年度收回的关联方欠款5.3亿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厂6.3亿元也怀疑涉嫌资金空转,以此转回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是这样,则其2003年、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都是虚假的。
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做到专款专用。不少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虚报项目所需经费;募集到资金后名义上还挂在账户上,但早已秘密转出到账外;或者将改存款质押套取贷款;或者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
二、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危害
由天津磁卡会计舞弊案应该引发人们再次思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其将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现实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年来,造假账、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会计的目的就是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经营状况,而国家宏观调控便依赖于报表等会计成果,认为其反映的经营与资产列报是合理的,并做出宏观的经济决策。但是,在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条件下,会计结论的可信度受到威胁,更何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呢?
3、侵害投资者利益。此种危害在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会使得会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与验资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侵害其利益。超级秘书网
三、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成因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多元化复杂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故应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首先,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会计职业道德更多地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一些观念、一些做法虽然不符合时代、不符合要求,但是往往由于是老习惯、老传统,人们还是会沿袭下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也处在一个徘徊、不稳定的状态。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各种思想,不论是好的坏的,都会对会计人员产生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国家的法制不健全,道德的作用有时显得无力。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法制也应该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法律一旦颁布施行,就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时时改变,而社会经济生活是时时发生变化的。所以,法律往往有不周全的地方,有漏洞,这是在所难免的。法制不健全,会计人员在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就会缺乏法律保障。另外,尚未形成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及会计人员自己的行业自律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具有裁判作用、激励作用、示范作用和调节作用。我们能以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为尺度对会计行为加以衡量。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这样一种体系,不管是道德好还是道德坏,没有及时的评价,也没有及时的表扬或是纠正,使目前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和意义不够突显。另外,我国虽已有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等,但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针对所有会计人员的行业自律组织来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做出约束和监督。
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化,制定有效、可行、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法律法规约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低标准,会计是以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工作的依据与行使管理权之保障的。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会计从业的政治环境。做好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工作,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构建一个涵盖所有会计人员的属于会计人员自己的组织,那么就可以有专门的机构来对会计人员的日常活动进行管理,可以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实行相应的处罚,对情况严重的有资格吊销会计从业资格等。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道德论文:诚信道德创建和谐社会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近年来几起会计信息失真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本文指出坚持诚信为本,强化财会道德建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燃眉之急.
一、引言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I=Iiu,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己达到1700美元。这期间,社会矛盾更加深刻。能否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日标的重大问题。而近儿年来银广夏、银河科技等一系列卜市公司造假,美国安然公司轰然倒塌的财务丑闻频频爆出。这类事件的反复出现,使财会职业陷入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直接制约了社会上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更好地为构建和诺社会作贡献。
二、当前会计的不和谐现象
当前会计尚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主要有如下儿点。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征的、调整会计一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既是带有强烈经济性色彩的经济道德,又是受到广泛社会关注的社会道德。根据我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素质良芳不齐,相当部分设有财会专业的大中院校没有足够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了很多即将步入会计从业行列的人员也对职业道德内容生疏,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弱点。
(三)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前还是存在不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它在很多方面都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信息一旦失真,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且极有可能危及到政府的宏观决策,损害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会计信息的质最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的质量,会计信息失真污染市场经济环境,滋生社会腐败;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市场信息失真,甚至可以引起社会混乱,严重阻碍我们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以诚信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制定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
建立法制社会需要有法可依;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有章可循,否则很容易出现钻空子的现象。我国的会计法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既包含了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广泛性和深人性,同时也包含了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但会计法制建设涉及的内容毕竟还比较有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市场主题之间契约的公正和遵行,即要有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将法制的外在规范和道德的内在约束结合起来,共筑法律和道德的防线,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加快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质最需要良好的工作手段作保障。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有意或无的失误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与诚信为木的职业道德相违背。建设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采用了国家统一的规范的财务软件,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生成有了统一规范,减少乃至规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传输速度,为使用者及时快捷了解会计信息提供便利,从而减少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信息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所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效避免了信息生产者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规避对白己不利的信息从而使自己获利的情况发生。超级秘书网
(三)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形成一个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做法,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并使其制度化。这样不仅能及时揭露隐蔽的会计违法现象,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减少会训一信息无意性失真的发生。我们需要对审计体制进行适当改革,适当加快发展社会独立市计。一旦要求市计机构对造成的经济后果也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仅能够督促审计机构不断提高市计工作质最,也增强了社会对独立审计的信任。
总之,坚持诚信,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参与和积极配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我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诚信为木,加强财会人员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刻不容缓。财会人员也有责任、有义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法律规范自己,以道德约束自己,并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宜传诚信道德建设的队伍中去,在企业乃至社会中树立这种诚信的道德氛围,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白己的一份力量。只要全党全民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更加井然有序!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论文
一、医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体现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体现了对某职业从业人员的软约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某一特定行业对社会所应尽的道德义务。关于医疗行业的道德规范,归纳古今中外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24字概括,函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提纲挈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对一般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在医疗行业,表现为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涵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医务人员对待工作、对待病患的基本要求,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者仁心”等要求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医务人员要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要互学互尊,团结协作,端正行业风气,担负起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要求医务人员要勤奋努力,敢于创新,钻研医术,勇于承担医学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由此可见,医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具体体现,它的七个方面的从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
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将来从事的是有关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学业负担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更严;因此,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勤学苦练,修德明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的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也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竞争、效益在医疗和医药行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药勾结,过度医疗,欺瞒病患的医德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医疗改革的目标趋向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推进医疗改革,做时展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二)医学生双重价值实现的保障
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治病救人,服务病患,投身医疗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从事的是关系人们健康和性命攸关的职业,不但要“精医”还要“尚德”;医学生既要不断学习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时刻为病人所想,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贴关心病人,病人的隐私要保护,一位爱岗敬业,医德双馨,受到病人认可的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是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医疗服务这一行业,具体到医务人员个人的好诠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教育内容
(一)“以学为本”的基础知识教育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有效的治疗是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追踪医学发展前沿,要有学而不辍的态度,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医学博大精深,因此医学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积累储备医学知识,不断实践,练就精湛的医术,这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建立,对医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还要积极探索医学前沿,掌握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努力积累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期主动适应新医学模式,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的医生。“以学为本”,努力为行医、医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即是对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是良好医德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
(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点的“爱岗、敬业”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医学生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医德讲坛”,通过学习道德模范或者身边医生的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告等,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通过号召广大医学生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或者鼓励医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社区、乡镇举办义诊活动,在志愿实践活动感受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医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友善是医生对待患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医疗服务中,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诊治,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医学教育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责任,这正如张淑美等提出的对医学生应注意“五心”的培育,即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对待病患态度粗暴,不耐烦,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引导,比如鼓励医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导医员等,见证病人之病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举办医学知识宣传,义诊等,扶老助幼,激发爱心、耐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时可以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等反面事件为例,引导医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四)社会责任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也被推向了市场,功利主义在医疗行业凸显,部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生应明辨是非,勤学苦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终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三个一样”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倡导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在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举行像“医德观”、“医生的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大讨论,引导医学生们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注重道德实践,扎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学生时代做起,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以解除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较高准则。
(五)历史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应牢记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应牢记自己担负着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状况,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将来要从事的医疗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要担负的任务。通过让医学生走向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农村,通过调查实践,让医学生看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慢性病,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医学生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所属行业领域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引导
大众化是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从而认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及时步,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大众化,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一是视觉效应运用,校园内宣传橱窗,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可以明确张贴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营造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APP等通讯交流平台,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语言叙事的运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传述蕴含核心价值的故事,如话剧、榜样人物、先辈事迹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环绕在大学生的周围,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增强价值认同
从熟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到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追求,中间的“认同”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医学生们所接受。医学生在“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与以前所认为的观念相冲突,甚至背离已有的价值观念,在观念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要紧扣医学生的教育规律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改革,把有关医疗的社会热点融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固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内化价值追求
当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们所认同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从纯粹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变为自觉的主体选择,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自身的梦想相统一,通过不断地实践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医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的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不断巩固和提升。
(四)外化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医学生内化的最终目标,从社会的角度看,必须先让个体认同和内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然后促使个体将其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个体的认识。因此,医学生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医德,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在此方面,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互动机制,医德理论教育由学校重点抓,医德实践教育由实习单位重点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医德的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在医学生的实纲中应列入医德实践,让医德实践成为临床实习的一项要求、一项任务,使医德实践的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强化核心价值观,对良好医德的养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行业的要求;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师要有计划,目标地进行,既要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完成为社会培养的医学人才的任务。
作者:赵梅 单位:皖南医学院